《理性乐观派》读后感1500字:
乍一听,还以为《理性乐观派》是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实际上它是一本经济学著作,只要看过它的副标题就知道了——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
这本书最早是由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的,已经有些年头了。据说出版之初备受吴主任(公号「理性乐观派」的作者)的推崇,后来我受连岳的推荐,看完了它。才发现连岳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思想观念都和这本书若即若离,有些甚至如出一辙。
在正式说这本书之前,必须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马特·里德利(MattRidley):英国科普作家,牛津大学动物学博士,曾任《经济学人》专栏编辑,在《星期日电讯》和《每日电讯》开设专栏。主要作品有《红色皇后》、《先天后天》、《基因组》、《美德的起源》、《自下而上》等。其作品的可读性都比较强。
其实全书的核心观点很简单:专业分工和自由贸易带来全球的经济繁荣和财富增长,只要不阻断前者,后者就会持续发展,即我们每一个人会生活得越来越好。
书中的很多观点算不上新颖,也并不具备很强的前瞻性,但是当这些观点有机组合起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作者所说的“理性乐观”是如此的坚实,因为其背后有详实的数据和坚实的论证支撑。不过就算是这样,也总有人会选择做“悲观派”,他们无法被说服,他们的底色是悲凉的。
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人类先是以物易物,而且人类的以物易物方式与其他物种有极大的同时也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不同:存在大量不同物品之间的相互交换,其他物种虽然也存在交换,但几乎都是仅限于同种物品的交换,所以它们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分工与协作。
接着发明了货币,极大提高了交换的效率,也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只要有了货币就可以和别人交换任意一件商品,发明货币之前可不是这样。举个例子,先前如果A想要大米,他可能需要用山羊和B换取,但B告诉A自己暂时不需要山羊,需要棉花,所以A就用山羊和C换取棉花,再用棉花和B换取自己需要的大米。这样一来二去不仅繁琐而且最后未必能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可一旦有了货币,就可以砍断所有的中间环节,交换简单而纯粹。
就这样靠着独有的“虚构现实”的能力,人类成了“最成功”的物种。不过人类经济的发展并不是缓慢提升的,而是开始平缓向前,直到某一天突然大爆发,这一天就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可以说是平淡无奇地生活了几千上万年(量的积累),工业革命之后经济突然大爆发(质的飞跃)。工业革命的发生并不是偶然,它是一小撮人的思想变革、资本、技术、地缘等等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工业革命带来了全球经济繁荣,随之而来的还有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灾难——一战和二战。
那么问题来了,作者理性乐观的根源是什么呢?它能给生活在今天你我这样的普通人的启发又是什么呢?
首先要说,尽管这个世界一直在变好,悲观主义和怀疑主义却始终稳占上风,这似乎是人类的特性。事实一再证明,如果一个人说明天会越来越好,那么一定会被看做是冷漠和缺乏同情心。反过来,如果有人明天灾难将至,这样的言论会迅速点燃并被广泛传播,哪怕它注定会落空。
20世纪60年代人口爆炸和全球饥荒令人忧心忡忡,70年代对资源枯竭的担忧之声甚嚣尘上,80年代的酸雨,90年代轮到艾滋病和瘟疫,21世纪初,全世界为全球变暖集体焦虑。可是,这些恐慌(除了最后一个)全都来了又走了。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事实和理论都证实了这些观点的破灭是必然。至于贫困地区的种种问题能否得到解决,作者认为只要有好的经济模式,得到解决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上面所说的一切似乎都离我们很远,我们要面对的是眼下每一个具体的事务,学习、工作、家中的菜米油盐…每天工作占据了几乎全部的时间耗尽了几乎全部的精力,看着身边和朋友圈的人已经坐拥几套房还吟唱着诗和远方,难免抱怨自己的苦逼日子何时是个头,这个时代一定是最坏的时代,这个世界不会好了。
其实,真的不是这样。在一个理性乐观派眼中,当今是机会最多,上升最容易的时代。这一切都是市场带给我们的福利,正好今天的中国处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阶段。市场不会嫌弃你的出身、学历和你过去的种种失败经历,它只看你现在的能力和看未来的眼光。
致富最好的手段就是和市场博弈,伟大的企业家和大市场博弈,普通人和小市场博弈。只要积极地融入市场(大白话就是不要丧,要好好工作),抓住机会,胜算不会太小,怕就怕一开始就认定没有赢的可能。
关于理性乐观派我就展示这么多了。最后借用书中的一句话:大胆做个乐观派吧!作者:佳期如梦
《理性乐观派》读书笔记500字
作者:马特.里德利
这是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全球思想家正在阅读,为什么一切都会变好?
之所以叫理性乐观派是作者想强调这种乐观态度并不是来自天生的气质或本能,而是考察证据得出的理性结论。人类的进步,总的来说是一件好事,尽管总有这样那样的理由可以抱怨,但眼下的世界,哪怕处在一场严重的经济萧条当中,也跟历史上普通人生活的一样好。
如果你选择用闲暇时间来消费他人的产品,那么你就让对方变得更富裕了;而如果你选择用闲暇时间来为其他人的消费进行生产活动,你就进一步丰富了自己。
所谓穷,就是负担不起以足够高的价格卖掉自己的时间来购买自己所需的服务;所谓富,就是不光能够买到自己需要的服务,还能买到自己想要的服务。自给自足就是穷,因为每个人都应该生产或销售自己所擅长的产品或服务,这是现代生活的标志。作者主张专业知识的积累使得我们每个人得以靠生产越来越少的东西,消费越来越多的东西,这是人类发展的核心故事。交换、专业分工以及他们带来的创新,最终“创造出了”时间,带给我们的利益也就越大,这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主题。
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悲观主义者很少把悲观的心态用到自己的生活上:他们往往认为自己会比事实上活的更长,把幸福婚姻维持得更久,更多地外出旅行。而对社会却很悲观:天气越来越暖、恐怖分子越来越多等等。这“得益”于媒体,但我们应该很清楚,好消息上不了新闻。
当然,人类的本性不会改变。侵略和上瘾、迷恋与教化、魅力和伤害,这些老一套总会登场,可未来的世界却将更加繁荣。历史本身并不是圆圈,而是螺旋向上,好坏双方的能力都不断增长,并通过永不改变的个人性格展现出来。
所以大胆做个乐观派吧。作者:小姣
能在普世悲观的调调里写一本表达乐观主义的书,无疑是既让人喜闻乐见又让人抱着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去翻阅的。
此书从人类发展的历史开始论述了作者认为人类社会能保持不断发展、前景乐观的特点,主要是交换行为、城市发展、创新等;对当下普遍悲观的论调譬如物种灭绝、气候暖化等提出了自己的乐观看法,既然书名里有“理性”二字,那么他的乐观也不是盲目的,而是基于他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作出的客观分析,譬如他认为气候暖化历史上也有气温升高的时期,但是根据当时的记录和统计,气候的暖化并没有带来很大的灾难,反而对有些寒冷地区有了好的影响,在当今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下,通过进一步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人类社会能将气候暖化的影响变得更加正面。诸如此类的分析在书里比比皆是,数据引用、事实说明无不娓娓道来,看着还是让人服膺的。
正是因为这世界上的痛苦和匮乏远远超过了我和任何善良人的愿望,才有必要在道德上保持抱负远大的乐观情绪。倘若发明和创造停止了,未来的确非常可怕。到目前为止,对人类来说最危险、最不可持续的事情,就是关掉创新的出水口。不发明,不采纳新想法,本身就既危险又不道德。只要人类的交换和专业分工得以在某个地方繁荣兴旺,那么,不管领导者是助它一臂之力还是倒行逆施,文化都将演进,结果是繁荣蔓延、技术进步、贫困减少、疾病退却、生育下降、幸福增长、暴力萎缩、自由发展、知识活跃、环境改善、荒野扩大。多亏了交换和专业分工的发明,人类智力呈现出一大特点:它是集体性的,不是个体性的。未来,只要交流的道路保持畅通,世界没有道理走向倒退。只有思想隔绝、封闭起来,才是人类的大难来临之际。尽管会出现许多挫折,尽管个体的不变本性也在演进,可人类这一种群却会继续扩展并丰富自身的文化。21世纪会是值得活一次的宏伟时代。大胆做个乐观派吧。
角度新颖、逻辑缜密、观点明确,措辞也足够讲究,几点不足:
1.论证不够透彻似乎有些点只是凭“逻辑”和部分结论来推论,而并没有掰开揉碎。难道真的是“悲观主义”又傻又天真如此不堪一击?
2.关于环境影响部分,翻来覆去鬼打墙一般似乎总在转圈。逻辑推论没有问题,可并没有提供足够大量的数据来印证观点,也许是科普作品的原因。但我本人觉得稍微不过瘾。
除去几个点论证过于繁复、缺乏大量数据(本书只是少引用数据多谈结论当然我个人趋于相信)、整书脉络走向模糊以外,本书还是值得看一下。
对于个人,我们一直被心中根深蒂固的悲观情绪困扰,它来自我们不那么好的教育经历、人文环境、生活条件,但是纵观这些年,我们确实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十足的进步。仍然环绕的悲观情绪来自本能和认知不足,更是来自于幻想与现实局限性的冲突,甚至有时只是想跟风装酷而已。我们要做理性、有思想、有学识的乐观派。不做傻帽悲观装酷派。
对于社会,在这个悲观情绪被政客、无脑明星、说客、大V滥用和利用的时代,这本书确实是一股清流,是那个喊国王没穿衣服的小孩。
瑕不遮瑜,5⭐。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_《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赫胥黎如果生活在现代,一定会发现广告比他设想的未来世界里的睡眠教学更有效率,更无处不在,对人的影响也更大,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睡眠教学只是期望通过在睡梦中不断的播放相同的内容来增加心理暗示,而广告提供的不仅是暗示,还有诱惑,让你集中注意力去接受灌输,这可比在睡眠教学有效率多了。
《美丽新世界》中的社会是一部完美的机器,每个人都是这个机器的零件,维持着机器的运转。人的产生从不受控制的自然孕育变成了流水线作业,成为了标准化生产的一部分。每个人虽然生下来就被分为五个不同的等级,注定要从事某个工作,但每个人都是快乐的。通过各种化学或者生物手段,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工作,庆幸自己属于当前的阶层。这种快乐当然也是标准化生产的一部分,相同阶层的人过着一模一样的生活,享受着同样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有一切可能破坏这种快乐和整齐划一的东西都被毁灭,任何可能激发人的激情、狂乱的东西都被唾弃,从莎士比亚到爱情都是禁止事项,毕竟你已经得到快乐。
这种把人作为机器的愿景从古至今都有,从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到近现代的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各种实践都有所体现。资本主义最深层次的逻辑就是效率和生产,如果人能够像机器一样,那么生产的效率肯定会更高。人类成为社会动物是自然的选择,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文明等等一切在一开始只是为了维持我们的生存,但当我们开始思考我们为什么而活时,我们才真正的成为人,生存就不再是唯一的目标,我们和动物的区别就在这里,这就是我们的价值理性。
社会是我们生存的保障,也是我们实现价值的平台。每个社会阶段自有它内部的运行逻辑,在当前和之前的阶段我们的社会需要分工、需要贫富差距、需要阶级分层、需要工厂、需要人劳动、需要更有效率的生产、需要消费才能维持整个社会的生存,在社会分工中、在贫富差距中、在劳动中确实会有人感到痛苦,但是这是当前阶段不能避免的,这就是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的前提,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不需要人们劳动就有足够的物质时,每个人才会有真正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价值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但是认同工具理性存在的必要性,不代表我们认同把人物化。对于什么是足够的物质,我想也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现在的物质生活相比于几十年前已经是极大的进步,更别说几百年前,没有理由相信以现在的消费主义倾向,人类会有满足的那一天。
消费主义和物化是发达工业社会所特有的问题,我们越来越生活在一个以消费定义人的社会,一个以你买了什么来定义你是什么人的社会。在一个生产力富足的社会,物质生产的扩大是靠消费的扩大来维持的,而不是单纯依靠生产力的进步,所以社会展现的消费主义倾向就不足为奇了,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消费主义所带来的人的物化以及价值选择的丧失,让我们实现目的的手段变成了目的本身,简而言之物质生产是我们实现价值的手段,但在消费主义影响下它越来越成为唯一的目的,我们的价值变成了更多的消费。
在行政控制和消费引导下,人们从出生开始就被预定将要消费什么,以及将要从事什么工作。消费平均主义和正直民主一样给了人们看似平等的想象,当我们所有人都消费同样的商品,都有投票权利时,它看起来确实是平等的。
“但这一切都无补于如下事实:个人无力控制有关生死、个人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各种决策的作出。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受到抬举的奴隶,但他们毕竟还是奴隶。因为是否是奴隶既不是由服从,也不是由工作难度,而是由人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人沦为物的状况来决定的。”
《美丽新世界中》的人是物化到极致的人,所有人的一切都是被预定好的,只是为了维持整个社会机器的运转,它确实给人提供了快乐,但是它也没收了所有人选择价值,认识价值的权利,而这种权利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作者:胡云乱想
今天,我在家里看了暑假里订的杂志《快乐作文与阅读》。我打开这本杂志,正当我看了入迷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叫《黄桃派和草莓派》,刚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的时候,觉得很好玩,也很新奇。便看了正文,写的很有趣,读完后,让我深有体会。
文章主要说的是:三班有35个人,17个男生,18个女生。在这班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男生和女生永远楚河汉界,互不侵犯。其中男生以黄淘淘为首,自称黄桃派。女生这边呢,则以苏美美为首,因为女生都喜欢可爱,所以美其名曰草莓派。当班上选班长时,每次都因为女生多了一个,就选苏美美当班长,而黄淘淘却只能当副班长,太不公平了!这也让他们之间的积怨越来越深。有一次,因为黄桃们让草莓们伤心了,所以苏美美向黄桃派下了战书,黄桃们输了就向草莓们道歉,而苏美美输了就把班长职位让给黄淘淘。
到了比赛那天,规则是女生和男生抽学号,女生抽男生,男生抽女生,其各抽一名来跑800米。结果,男生作文抽到了女生的韩点点,而女生抽到了男生中的安宁,韩点点是班级里最重的女生,跑步自然慢些,而沉默男生安宁确是班级里长跑健将啊!比赛开始了,没跑几步,韩点点就摔倒了,流了血,而黄淘淘突然蹲下,并叫身边的乐乐把韩点点扶起来,这一幕,看傻了所有人,黄桃为什么会帮草莓呢?这时陆壮壮从男生群中冲了出来,把韩点点背起来,跑向医务室。
半个月后,新学期班长竞选,黄淘淘知道自已又没戏。最后投票结果:黄淘淘18票,苏美美17票。恭喜黄淘淘当班长!黄淘淘很意外,自己竟然能当选班长,选了3年6次,从来没选上过。从此之后,班上再也没有草莓派和黄桃派了。
这一个校园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总想着自己和敌人互不相干,要团结,要一直想着别人的好,向别人学习,如果之前黄淘淘想着苏美美的好,她为什么可以当班长而向她学习,大家共同进步,就不会发生黄桃和草莓这一幕。如果宽容它人,小狗和小猫也会成为朋友,猫和老鼠也可以成为兄弟。你的体会是什么呢?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胡云乱想
赫胥黎如果生活在现代,一定会发现广告比他设想的未来世界里的睡眠教学更有效率,更无处不在,对人的影响也更大,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睡眠教学只是期望通过在睡梦中不断的播放相同的内容来增加心理暗示,而广告提供的不仅是暗示,还有诱惑,让你集中注意力去接受灌输,这可比在睡眠教学有效率多了。
《美丽新世界》中的社会是一部完美的机器,每个人都是这个机器的零件,维持着机器的运转。人的产生从不受控制的自然孕育变成了流水线作业,成为了标准化生产的一部分。每个人虽然生下来就被分为五个不同的等级,注定要从事某个工作,但每个人都是快乐的。通过各种化学或者生物手段,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工作,庆幸自己属于当前的阶层。这种快乐当然也是标准化生产的一部分,相同阶层的人过着一模一样的生活,享受着同样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有一切可能破坏这种快乐和整齐划一的东西都被毁灭,任何可能激发人的激情、狂乱的东西都被唾弃,从莎士比亚到爱情都是禁止事项,毕竟你已经得到快乐。
这种把人作为机器的愿景从古至今都有,从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到近现代的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各种实践都有所体现。资本主义最深层次的逻辑就是效率和生产,如果人能够像机器一样,那么生产的效率肯定会更高。人类成为社会动物是自然的选择,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文明等等一切在一开始只是为了维持我们的生存,但当我们开始思考我们为什么而活时,我们才真正的成为人,生存就不再是唯一的目标,我们和动物的区别就在这里,这就是我们的价值理性。
社会是我们生存的保障,也是我们实现价值的平台。每个社会阶段自有它内部的运行逻辑,在当前和之前的阶段我们的社会需要分工、需要贫富差距、需要阶级分层、需要工厂、需要人劳动、需要更有效率的生产、需要消费才能维持整个社会的生存,在社会分工中、在贫富差距中、在劳动中确实会有人感到痛苦,但是这是当前阶段不能避免的,这就是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的前提,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不需要人们劳动就有足够的物质时,每个人才会有真正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价值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但是认同工具理性存在的必要性,不代表我们认同把人物化。对于什么是足够的物质,我想也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现在的物质生活相比于几十年前已经是极大的进步,更别说几百年前,没有理由相信以现在的消费主义倾向,人类会有满足的那一天。
消费主义和物化是发达工业社会所特有的问题,我们越来越生活在一个以消费定义人的社会,一个以你买了什么来定义你是什么人的社会。在一个生产力富足的社会,物质生产的扩大是靠消费的扩大来维持的,而不是单纯依靠生产力的进步,所以社会展现的消费主义倾向就不足为奇了,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消费主义所带来的人的物化以及价值选择的丧失,让我们实现目的的手段变成了目的本身,简而言之物质生产是我们实现价值的手段,但在消费主义影响下它越来越成为唯一的目的,我们的价值变成了更多的消费。
在行政控制和消费引导下,人们从出生开始就被预定将要消费什么,以及将要从事什么工作。消费平均主义和政治民主一样给了人们看似平等的想象,当我们所有人都消费同样的商品,都有投票权利时,它看起来确实是平等的。
"但这一切都无补于如下事实:个人无力控制有关生死、个人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各种决策的作出。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受到抬举的奴隶,但他们毕竟还是奴隶。因为是否是奴隶既不是由服从,也不是由工作难度,而是由人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人沦为物的状况来决定的。"
《美丽新世界中》的人是物化到极致的人,所有人的一切都是被预定好的,只是为了维持整个社会机器的运转,它确实给人提供了快乐,但是它也没收了所有人选择价值,认识价值的权利,而这种权利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相信《理性乐观派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少年派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