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布鲁姆著作《爱的阶梯》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俗话说:“良书即益友,今明永如斯。”这句就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中外经典书籍。当我们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那么在读完一篇文章后,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也许"布鲁姆著作《爱的阶梯》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就是你要找的,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布鲁姆著作《爱的阶梯》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欢迎阅读点评!

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小说,嗜人,我不写小说,也嗜人。人的可爱与不可爱之处,都是最有意思的地方。干净的风景不足以长期令我迷醉,到闹市去,与小贩聊天,到商场去,观察女人走路的样子,嘈杂的地方不适合我生活,然而那些地方也可以成为我的舒适区。每个人身上都散播着神秘的气息,我无法自拔地成为了偷窥者。生活现象引我到未曾涉足的地带,那里藏着酒香那样的诱人滋味,思想就隐藏在此。捕捉它们,成为我生活中无比美妙的乐趣,因此,生活的重复不足以成为厌倦生活的理由,我接受那些波澜不惊的生活时段,也接受那些倒霉烂透起起伏伏的生命时刻。

然而捕捉思想的危险也已浮出,我的写作态度如一刻不停的钟摆。一旦触及了抽象的高论,我整个人犹如站在塔尖,恍恍惚惚,要跌下去,凝眉,纠结,怀疑,高论是否为空论?生活表象是落在地上的,但是单纯描述事实,在茫茫人海中找出一些人,写下他们的故事,这样的写作是否沦为重复做工?所有的理论是否都能在生活现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还是只存在于抽象思维中,一旦离开那个范围,就显得格格不入?在实际和抽象之间,有没有高低之分,有没有一个平衡的点?

在下笔之时,我被这些问题困扰。写出一个故事,却觉得好没意思,真实故事千千万万,我该如何面对它们?看一本哲学书,一下子担忧,这些抽象的说法离我的生活好远好远,我找不到生活现象去验证。这些疑虑那么真实,真实到泛出恐惧,我宁愿搁笔不写。是否应该不管不顾,避开这些问题,接受下来,写下再说?

我的疑虑并非是空论。布鲁姆在《巨人与侏儒》里回忆他的老师施特劳斯时,也提到过这个问题。施特劳斯“可以不借用最为抽象的东西······他表现事物而非它们的一般关系。”当我看到这一段评价时,心情像是夜间迷失在海面上的船,突然看到了灯塔。虽说,布鲁姆是为了说明施特劳斯在寻求哲学源头时的方法,但这与写读书笔记的性质一样。我的心一下子被振起来,可以说,我捕捉到了一种写读书笔记的好办法。

这种办法,我自己想了一个说法,称之为“干净的笔记”。笔记的干净并非是指写作内容必须像小孩那样纯真无邪,而是放弃追根溯源的尝试,舍掉历史背景的赘述,不为他们的历史地位、文学成就下定义,不与作者的前半生后半生挂钩,关心当下“这一个”,关心这本书、这篇论文明里暗里的意思,依循作者的思路,一句一句讲清楚,从而得到启示,有所进益。布鲁姆写的《柏拉图伊安篇解》就是干净笔记的样本。

那么,怎么用这种方法融合抽象和实际呢?这个问题,C·S路易斯轻易解决了,这令我惊叹不已。C·S路易斯的《切今之事》、《魔鬼家书》,不止这两本书,一路看下来,切己,没有过多艰深的学术用语,类比的例子皆是生活现象,理解起来似乎平坦无阻,可以抓得住,但只是似乎而已,要写读书笔记了,写不出来,路易斯的思想在天空飞,我只能仰望,够不着。这是一种读书幻觉。当下触动心扉的句子,觉得能懂,从那种“感觉被提点了”的兴奋当中出来的时候,又觉得恍惚,说不出个所以然,哀哀叹口气,原来不懂。此时,路易斯的博学显露出来了,深奥的洞见在文章中其实一直存在,它们隐在了文字后面,只不过,路易斯是用生活现象简单表述了出来。

这便是我理想中的平衡点,类似走钢丝,你在高空表演,然而你得忘记脚下的万丈深渊,但是旁观者惊呼你的完美动作时,惊呼的也是那万丈深渊。平衡点就在表演者的脚下,但是难度太大,一般人无法做到。我只能从平地走钢丝开始,踏踏实实走过来。

缓引例子去验证那些抽象的思想,是一条出路。这个例子,可以是生活现象,也可以是艺术作品。路易斯《文艺评论的实验》便是缓引了大量艺术作品,当然,这得看写作预设的方向,《文艺评论的实验》本身就是谈阅读的,与艺术作品相关。

写笔记,大量的原话需要引用,但我有些抗拒这样的做法,宁愿将这些观点用另一个文档存起来,而在正经文章中复述成简洁的句子。一则因怪癖,看文章,看到大段的引用,内心无波澜,直接跳过,跳到作者接着陈述自己的所思所想为止。一则因担忧引用会造成阅读的隔膜,书袋汹涌,文笔泛滥的并发症也不得不注意。这确实是应该考虑的问题。另一则归因于名言需要仔细辨认。

引用无可厚非,但要小心一点。很多名言,是名人专门提出来给读者用的,但他们自己从未这样做。木心先生在一次访谈中提过,自己写下的俳句,“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是个好的说法,但不能当做真理。领悟这个事实之后,我做了一个实验,重新回顾那些以前信奉的话语,突然被一拳拳无影手重击,那些似是而非的字字句句骗了我。那些写在书里的话,那些被奉为经典的句子,到底是名人的把戏,还是真知灼见,是观点的表述,还是力行之事?那时我才明白,说法也许只是为了一篇文章,一首诗,或者其他由头需要。而真理与说法不一样。名人的作品,有真诚的,也有狡猾的,那些立世之言,也有可能是作者怀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写下的。

我几乎不会为了时下新出炉的事写长文。我并非是对逝去的历史懂得一些,对现实现状一无所知的人,我的所知也许不够多,但绝对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好的文章,自己写下来了,得了它,它能反哺你,让你得到思维上的磨练,文笔上的精进。对我而言,热点跟踪的文章,太过着急。作品需要冷却,需要修改,那些文章热乎乎的,不能反哺自己。

既然那些思考,那些意见,你是从生活现象、艺术现象之中引出来的,那么,不对时事置喙,并不意味着你一无所知,所思甚少。

这些是我写读书笔记排不开的疑问。这些疑问并不是从开始就有,开始写读书笔记的状态是傻傻的,不管不顾,唯一的心态就是“让我写出来吧”,写着写着,这些问题自己跳出来了,绕不过去,面对了,怀疑了,领悟了,又继续不管不顾地写下去。这是一个过程,最后虽然又回到了原点,但两个“不管不顾”的心态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作者:李海青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刘慈欣科幻著作《三体》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刘慈欣科幻著作《三体》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三体第二部中写道面壁人罗辑对宇宙社会学的参悟,使得三体星人停止了对地球的打击,地球文明在三体星人的帮助下进一步发展,进入“威慑时代”。而随着时间的逝去,罗辑也即将进入生命的终止阶段,于是联合国选择了程心为下一任的执剑者。

身为一名女性且未经历过地球灭世危机的程心并没有同归于尽的决心,所以当三体和地球的命运掌握在其手中时,她没有尽到一名“执剑者”的职责,按不下终止三体文明发射器的手,于是三体星人立刻开始发动反击,地球命悬一线。

威慑纪元末日之战中逃离出去的“青铜时代”号,立刻将三体坐标向宇宙广播,三体遭遇来自宇宙其他部分的光粒攻击,三体星球化为灰烬。而地球此时也处于被高阶文明发现并灭绝的边缘进入广播纪元,阶梯计划中曾向三体星球发出的人(云天明)的大脑,竟在三体星球上存活,并向程心传递了躲避高阶宇宙文明攻击的关键信息,但由于三体星人的监视,所以云天明只能通过故事隐喻的形式向程心传递,可惜人类最终大难临头之际才得以明白最终的含义。

地球遭到了来自黑暗森林中其他星系的打击,打击的武器称为“二向箔”,和打击三体的武器光粒粗暴的攻击方式不同,二向箔是一种典型的降维武器,宇宙在黑暗森林状态下,星际文明间一种极为基础的毁灭性武器。首次出现于该小说中一艘来自歌者文明母世界的宇宙飞船。

二向箔在未激活状态下由特制力场束缚,看起来就像是一张完全无害的半透明二维薄膜。但当二向箔抵达目标空间后,束缚力场就会消失,此武器不可逆地触发,将接触到的三维空间中的一个维度无限蜷缩,由宏观变成微观,导致三维立体空间塌陷,读书笔记变成二维平面空间并不断扩展。而二维化的进程如同一个巨大的气泡无休无止的膨胀,被卷入其中的所有三维物质不可避免地变为二维,丧失大量物理特性并在失去厚度概念后崩解,留下没有光学特征但有质量的二维平面残骸。

就像童话故事中的巫师,把人画入画中消失不见,地球变成了巨形版本的“清明上河图”,而只有程心乘坐的飞船速度能达到光速,逃脱二向箔的攻击。

故事的结局,程心和“青铜时代”号的舰长关一帆变成地球仅存的生命,与三体文明的战争使人类第一次看到了宇宙黑暗的真相,地球文明像一个恐惧的孩子,熄灭了寻友的篝火,在暗夜中发抖。自以为历经沧桑,其实刚刚蹒跚学步;自以为悟出了生存竞争的秘密,其实还远没有竞争的资格。

使两个文明命悬一线的黑暗森林打击,不过是宇宙战场上一个微不足道的插曲。真正的星际战争没人见过,也不可能见到,因为战争的方式和武器已经远远超出人类的想象,目睹战场之日,即是灭亡之时。

宇宙的田园时代已经远去,昙花一现的终极之美最终变成任何智慧体都无法做出的梦,变成游吟诗人缥缈的残歌;宇宙的物竞天择已到了最惨烈的时刻,在亿万光年暗无天日的战场上,深渊最底层的毁灭力量被唤醒,太空变成了死神广阔的披风。

太阳系中的人们永远不会知道这一切,最后直面真相的,只有两双眼睛。作者:爱读书的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500字及心得感悟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500字及心得感悟

暑假里,我和爸爸到书店看书,一本《爱的教育》深深的吸引了我,爱不释手便卖下书细细品读。

作者埃·德·阿米琪斯在这本书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他名叫“恩利科。”他讲述了他四年级的一些大事或小事。还有一些动人的(每月故事)教导我们每一个人要有友爱、爱国的品德书中的主人工是恩利科,他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优秀少年。为人纯真善良、待人诚恳、友善,并且学勤奋,善于敏锐地观察生活。他还有一群朋友,有:加罗纳、德罗西、科列蒂、加罗菲、波列科洗、纳利、弗朗蒂······这本书重要的是一种情绪,一种纯真,正是这些东西才让读者感动。

这本书让中还有一个最最令人感动的故事是《伦巴第的小哨兵》(每月故事)讲的是:1859年,伦巴第解放战争期间,意大利一小队骑兵在树林中一家农舍门口看见一位少年,大约十二岁。带队军官询问少年能不能帮忙爬到树上观察敌情,少年欣然同意了。之后,却被敌军发现而用枪打死,死后,受到了军人牺牲的待遇。小小的年纪,为了祖国的和平献出自己弱小的生命这是何种的大爱!

通过这本书让的阅读我懂得了:文学和艺术的交融,让埃·德·阿米琪斯的《爱的教育》成为文学和艺术的奇葩。更让我们明白,只有爱,才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作者:谭斯潼

三毛著作《滚滚红尘》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三毛著作《滚滚红尘》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昨天和前天用了两天的上下班时间看完三毛的《滚滚红尘》,刚翻开书吓了一跳,怎么是剧本哇,每一场的场景地点人物交代的清清楚楚,这可看得清楚故事脉络不?看了几场便释然了,刚才的担心都是多余,便以为是三毛故意为之,写着玩罢了。

今天为了写这篇读后感,百度了一下《滚滚红尘》,居然发现这本书真的是同名电影的剧本哇,而且演员阵容相当给力:

“电影《滚滚红尘》由严浩导演,三毛编剧,林青霞、秦汉、张曼玉和吴耀汉主演,1990年公映。影片内容影射民国时期女作家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感情纠葛以及张爱玲与炎樱的姐妹情感。影片荣获第2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八项大奖,剧本是作家三毛的遗作。

对于度娘说的“影射民国时期女作家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感情纠葛以及张爱玲与炎樱的姐妹情感”我之前是真的不知道。只觉得韶华对于能才的爱是真挚又不卑微,如同月凤所说“她和韶华都是爱情动物”。同时又深感“大时代背景”对每个人的影响如同上帝般,个人的力量真是微弱如尘埃。

本以为这篇文章能写的很少,都打算多写点对三毛的看法,看来我错了,我现在只想回去看这部电影,看看导演塑造的场景与我脑中的画面相差多少。作者:梭梭

《飘》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飘》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飘》是一部取材于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的小说,书名直译应为“随风飘逝”,蕴藏着两层含意:这呼啸的飓风,指的是南北战争;那飘去的云朵,指的是农奴制的安逸生活,

女性主义文学是始于19世纪,到了20世纪开始蓬勃发展。1936年出版的《飘》中公斯嘉丽就是这股潮流下代表形象之一。书还没读完,且从一条线索——人的成长及品质,选择几个人谈谈。

父亲:杰拉尔德·奥哈拉

活力,土气,粗鲁。富有开拓精神,为人心地善良。靠喝酒不糊涂的海量与孤注一掷的勇气,赢得塔拉庄园。

母亲:艾伦·奥哈拉

大家闺秀出身,永远齐齐整整,从容不迫。勤劳节俭,心地厚道,是全县最得人心的邻居。

斯嘉丽·奥哈拉

十六岁的妙龄,爱上了阿什礼。某天,从欧洲游历归来的阿什礼,骑着高头大马,衣着光鲜,美轮美奂出现在斯嘉丽的视线中,这一刻满足了这位少女一种想象,不可遏制的痴情滋生,之后,为了得到阿什礼的爱费劲心机。

阿什礼却与梅兰妮结婚,败下阵来的斯嘉丽,担心丢人现眼的恐惧倒比失败的耻辱更大。痴情受挫的她不顾妈妈反对,不出两周就做了人妻,再不出两月,又做了寡妇。

南北战争开始了,战火的蔓延,让身处亚特兰大的斯嘉丽无奈冒着危险重返自己的家——塔拉庄园。战火之下塔拉,田地荒芜,爸爸精神失常,读书笔记m.i1766.com妹妹被病魔击倒,饥肠辘辘的一张张嘴,巴望救助。残酷的斗争,野蛮的报复接踵而至——塔拉庄园可能被阴谋夺走,急需300元钱挽救危局。

此时斯嘉丽十九岁,面对这一切她怎么办?

“向狮子样勇敢,却完全缺乏想象力”的斯嘉丽,身上流淌着先辈们的血液,她作出了抉择——抛开对阿什礼的爱恋,塔拉就是她的战场,她的命运,她必须取胜。

“上帝作证,我绝不要再挨饿。”斯嘉丽甩开往日的一切束缚,甩掉过去的自己,竭尽全力,甚至拿自己的名誉尊严来冒险,好夺回失去的一切,必须抛开傲慢的心态,往前看,在这场生存斗争中拼命挣钱。

在这场塔拉庄园的保卫战中,斯嘉丽真正认识到了属于自己的神奇的土地对自己的意义,这是精神的殿堂,心灵的栖息地。

现在,我们家乡的土地不断被征收,传统的倚靠土地生存的人,彻底被剥离了土地,被纳入到社会发展的大熔炉中,这些人的精神的家园在哪儿?

阿什礼·威尔克斯

阿什礼爱好音乐、书本、景致。他的致命弱点——不肯正视赤裸裸的现实。战争后回到家园,发现生活一下子太真实,太与个人休戚相关,太逼近最简单的生活现实,战前那种休闲自在的美与生活一去不复返。他的生活经历没有教会他如何与人相处,他也缺乏追求理想生活的本领和勇气。

可能远离实际的读书人,在面对生活时更容易像阿什礼一样无措,变得懦弱,所以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给列文刻画的角色时,强调劳动的特性决定了他全部生活的性质。

农奴制下的主人公们需要在土地上劳动,现在的人们在哪里劳动者?作者:陈义明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布鲁姆著作《爱的阶梯》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