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盐铁论》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中外经典名著就很有必要。当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我们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都看过哪些中外经典名著呢?或许你需要"《盐铁论》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这样的内容,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盐铁论》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盐铁会议第一场确立了会议的议题,政府官员代表对现行政策进行了解释,民意代表对政策的影响也进行了充分的回应,用餐休息后,双方紧接着就影响民间疾苦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前情回顾:

桑弘羊:盐铁、酒榷、均输等政策可以解决国防开支,有效调配社会资源,方便百姓生活,增加社会收入,应该坚持施行。

文学贤良:盐铁官营、酒类专卖等国有企业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农业生产,致使人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生活困顿,应当抑制甚至消灭工商业,恢复以农为本的基本国策。

会议第二场:力耕(下大力气抓好农业生产)

大夫曰:王者塞(掌控)天财(自然资源),禁关市,执准守时,以轻重御民。丰年岁登,则储积以备乏绝;凶年恶岁,则行币物;流有余而调不足也。昔禹水汤旱,百姓匮乏,或相假以接衣食。禹以历山之金,汤以庄山之铜,铸币以赎其民,而天下称仁。往者财用不足,战士或不得禄,而山东被灾,齐、赵大饥,赖均输之畜,仓廪之积,战士以奉,饥民以赈。故均输之物,府库之财,非所以贾万民而专奉兵师之用,亦所以赈困乏而备水旱之灾也。

笔记:

这一段话,有理论支撑,有上古事例,有现实实例,层次分明,逻辑清楚,其实就是说有了政府的统一调度,可以让国库的钱财更充分地发挥作用。

知识点:“故均输之物,府库之财,非所以贾万民而专奉兵师之用,亦所以赈困乏而备水旱之灾也。”

意思是说:你看看,我这收天下的钱财集中到国库,可不是与民争利,只会穷兵黩武,全拿去打仗了,这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啊,山东遭灾,齐、赵闹饥荒那会儿,可全是靠这些钱才渡过难关的。

要是没有足够的国库储备,如果遭个大灾可咋办?

文学曰:古者,十一而税,泽梁以时入而无禁,黎民咸被南亩而不失其务。故三年耕而余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此禹、汤所以备水旱而安百姓也。草莱不辟,田畴不治,虽擅山海之财,通百末之利,犹不能赡也。是以古者尚力务本而种树繁,躬耕趣时而衣食足,虽累凶年而人不病也。故衣食者民之本,稼穑者民之务也。二者修,则国富而民安也。诗云:百室盈止,妇子宁止也。

笔记:

古代(比汉还古的古代…源远流长啊),人民纳税10%,大家按照季节去湖泊里打鱼、老百姓都在田地里辛勤劳作,出勤率100%,干上三年就能存一年的粮食,各乘以三,就有三年的粮食,大禹、商汤这两位模范领导就是这么干的。现在呢,老百姓地里长草也不拔、地也不锄,都出去打工挣钱,如果这样下去,就是把天下的钱都赚尽,最后还是吃不饱。所以说粮食才是生命线啊,古人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吃得饱穿得暖,就算遭灾了也不怕!这就是诗经里描述的:家家粮食堆满仓,老婆孩子睡得香!

知识点:故衣食者民之本,稼穑者民之务也。二者修,则国富而民安也。

大夫曰:贤圣治家非一宝,富国非一道。昔管仲以权谲霸,而纪氏以强本亡。使治家养生必于农,则舜不甄陶而伊尹不为庖。故善为国者,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之轻我重。以末易其本,以虚荡其实。今山泽之财,均输之藏,所以御轻重而役诸侯也。汝、汉之金,纤微之贡,所以诱外国而钓胡、羌之宝也。夫中国一端之缦,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损敌国之用。是以骡驴馲驼,衔尾入塞,驒騱騵马,尽为我畜,鼲貂狐貉,采旃文罽,充于内府,而璧玉珊瑚琉璃,咸为国之宝。是则外国之物内流,而利不外泄也。异物内流则国用饶,利不外泄则民用给矣。诗曰: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笔记:

这次辩论主要是各说各的好,再说对方的坏。你说农业好,我说工商好。民间代表坚持进本退末,摆事实讲道理,深深鄙视工商业,从中可以看出文学贤良在宏观上的局限性,也能看出当时低下的人民生活水平和政府走样政策的突出矛盾。

这一段可以看出桑弘羊开放的、超前的的经济思想:

1、“贤圣治家非一宝,富国非一道。”条条大路通小康,要想富,可以先修路,也可以去种树,也可以多养猪,何必死磕去种地呢?黑猫白猫汤姆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两千年多前,这样的思想够野够牛逼!

2、“是则外国之物内流,而利不外泄也。异物内流则国用饶,利不外泄则民用给矣。”这讲的就是国际贸易,现在我们的说法叫双边互惠,共赢,但关起门来都觉得自己赚了。拿我们的丝绸去换汗血宝马哦,划算不划算?古代丝绸之路到现在一带一路,被桑弘羊这句话讲透了。桑弘羊说,我觉得这才是诗经里描述的:家家粮食堆满仓,老婆孩子睡得香!

文学曰:古者,商通物而不豫,工致牢而不伪。故君子耕稼田鱼,其实一也。商则长诈,工则饰骂,内怀窥窬而心不怍(惭愧),是以薄夫欺而敦夫薄。昔桀女乐充宫室,文绣衣裳,故伊尹高逝游薄,而女乐终废其国。今骡驴之用,不中牛马之功,鼲貂旃罽,不益锦绨之实。美玉珊瑚出于昆山,珠玑犀象出于桂林,此距汉万有余里。计耕桑之功,资财之费,是一物而售百倍其价也,一揖而中万钟之粟也。夫上好珍怪,则淫服下流,贵远方之物,则货财外充。是以王者不珍无用以节其民,不爱奇货以富其国。故理民之道,在于节用尚本,分土井田而已。

笔记:

以前搞工商业的人,都朴实老实扎实,没有奸商,从不缺斤少两,一双皮鞋能穿好几年。现在的工商业呢,欺诈、假货到处都是,动不动就是三聚氰胺地沟油,到处糊弄人,人心都坏掉了,还不知道羞耻,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长此以往,以后社会风气败坏,就没有老实人了。

至于你说的国际贸易换回来的东西都是高档货、奢侈品,中看不中用。以前桀就是喜欢搞这一套,弄一帮歌姬穿着好看又贵的维多利亚的秘密在宫里瞎搞,骄奢淫逸,最后把江上都玩没了。现在你换回来的骡驴,不如牛马实用,鼲貂旃罽(稀奇皮草)不如我们的丝绸实在,美玉珊瑚、珠玑犀象,这些东西要运过来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又不能吃不能穿,您说没事整个大象玩干什么?上面喜欢这些稀奇古怪,下面就开始搞朋克非主流,社会风气就不好了。

知识点:“是以王者不珍无用以节其民,不爱奇货以富其国。故理民之道,在于节用尚本,分土井田而已。”要以俭治国,搞井田制度。简单地说,就是把一片平整的土地上划个“井”字,中间的那块是公田,四周八块是私田,一共八户人家,每家一户私田,各家耕种的时候也要集体耕种那块公田,公田里的作物归国家,私田里的归自己。

要恢复井田制度,这可以大动作,是一个全国范围的土地改革啊,文学贤良可真敢说。

大夫曰: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郡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凑,万物之所殖者。故圣人因天时,智者因地财,上士取诸人,中士劳其形。长沮、桀溺,无百金之积,跖蹻之徒,无猗顿之富,宛、周、齐、鲁,商遍天下。故乃商贾之富,或累万金,追利乘羡之所致也。富国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也?

笔记:

要土地改革可不行啊,涉及的利益太广了。桑弘羊说从首都到祖国的四面八方,这些富庶的城市诸如北上广,交通发达、商人聚集、什么市场货物都有,这说明发家致富的道路多种多样,那些有才能的人能够审时度势找到商机,有智慧的人善于利用地理上的便利条件,还有的人能调动他人为他所用,这些都是聪明人。聪明的人不用干活,也过的好,不聪明的人只能靠劳动力过日子。都靠本事吃饭,有啥不对?所以,要使国家富裕何必一定要从事农业。让百姓富裕何必一定要用井田制的办法呢?

知识点:富国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也?

文学曰:洪水滔天,而有禹之绩,河水泛滥,而有宣房之功。商纣暴虐,而有孟津之谋,天下烦扰,而有乘羡之富。夫上古至治,民朴而贵本、安愉而寡求。当此之时,道路罕行,市朝生草。故耕不强者无以充虚,织不强者无以掩形。虽有凑会之要,陶、宛之术,无所施其巧。自古及今,不施而得报,不劳而有功者,未之有也。

笔记:

国家治理到极致的状态是啥?民朴而贵本、安愉而寡求。安愉这两个字,不就是幸福指数,人人从工作(耕地)中得到快乐。到这时不种地就没得吃,不织布就没得穿,人们都忙着劳动,也不会游手好闲,经商之道到那时也无用武之地了,人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多么美好而纯粹…这样的生活,多少人向往,可是却难以实现…但能达到这样境界的人绝对是大智慧。

就这段辩论我支持文学贤良,毕竟这样的理想,这样桃花源式的生活我还是很向往的。

总结:古人的思想落后吗?一点都不落后!两千多年前就把现在的很多问题都写清楚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上层建筑和物质基础,他们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深入讨论了,可我们到现在还整不明白…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正义论》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正义论》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在《正义论》的第二篇中,罗尔斯主要讲了正义论在社会制度的形成与建设中的运用。罗尔斯认为正义的社会的社会制度的建立遵循以下过程:在原初状态中完成正义原则的选择—制定宪法—制定法制—在正义原则的指导下规范的使用,罗尔斯并且认为完成这样一个过程也是逐步排除无知之幕的过程。接着罗尔斯给自由下了定义,并讨论了平等自由的三个问题:良心的自由、宪法的正义以及关于自由的优先次序。

罗尔斯对自由的定义谈了很多,他认为自由是一个体系,由各种基本的自由组成的,但最具代表性的一句话是:(在合法的前提下)人做或不做某事,会受到保护并免受其他人侵犯时,可以说他是自由的。关于罗尔斯定义的自由正好反映出他的左派色彩。他的自由观可以通俗的这样说:在合法的前提下,人可以为所欲为。这是典型的左派的观点,这也是后来各类解放运动的思想基础。对于自由的理解在此之前很多思想家的观点要深刻得多,托克维尔曾说,如果认为自由就是为所欲为那是动物的自由;洛克说自由是指人类的自我管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皇帝或者氏族首领或其他什么人的管理。

接着罗尔斯重点谈论了良心的自由,其实罗尔斯的良心的自由更多的指宗教自由或信仰自由,罗尔斯明确的指出一个正义的制度必须保护宗教信仰的自由。但我认为关于宗教信仰的自由最根本的还是要明确对于人类而言是先有正义的思想还是先有宗教的信仰,这个先后次序决定了谁更起主导作用。

关于宪法的正义罗尔斯说宪法的正义体现在对于正义的两个原则的遵守上,体现在一部正义的宪法会产生一个正义的程序,这个程序会产生一个正义的法制

关于自由的优先次序依然是正义原则优先次序的体现,就是首先保证所有人具有最广泛的平等的自由。同时罗尔斯又补充说,如果有一种不够广泛的自由,那这种自由必须加强所有人分享的完整的自由体系才能存在;如果有一种不够平等的自由,那这种自由必须可以为那些拥有较少自由的公民所接受。

接下来罗尔斯谈论了正义论在社会分配中的作用,总而言之要满足他的正义论的优先原则。值得注意的是罗尔斯较多的谈论了代际分配。也就是每一代应该为下一代储存社会财富多少为合适的,罗尔斯显然不同意为下一代尽最大努力储存的思想,他认为代际之间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储蓄率,换句话说就是一定的充分的现时的享乐是可接受的,这和西方近几十年的思想观点是一致的。

在第二篇的最后罗尔斯谈了关于义务和职责,关于义务,罗尔斯说当正义的制度存在时我们有义务服从和维护正义的制度,当正义的制度不存在时,我们有义务建立正义的制度。而对职责要求的强度则小于义务,罗尔斯认为,如果一个人同意了正义的原则,并享受了正义制度带来的好处,那他就有责任担负正义制度给予他的职责,但职责是以自愿为前提的,而义务是不管是否自愿都必须履行的。

罗尔斯接着谈论了当你觉得这个制度不正义或有一部分不正义时,你是否还对这个制度存在职责和义务。于是罗尔斯提出了非暴力反抗和良心拒绝这两个观点,也就是当面对不正义时你至少可以做到这两点。罗尔斯认为这两种方式可以促进一个正义的制度健康发展。

本书的第三篇名为“目地”,在本篇中罗尔斯主要阐述了什么是善,正义感以及善与正义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善,在这之前罗尔斯已经定义过,所谓善就是人的理性的欲望的满足。在第三篇中他进行了更充分更详细的论述,他认为一个人的善是由在合理有利的环境下他的合理的生活计划决定的。要形成这个合理的生活计划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与合理选择的诸原则一致,这些原则包括有效手段原则、蕴涵原则和较大可能性原则;另一个是要在充分理解有关事实和仔细考虑后做出的谨慎合理的决定。要明确的是这里的善不是正义,正义是人们在原初状态中选择的结果,是相对而言绝对的不变的,是衡量社会其它制度的是否正义的标准,而善只是人们根据环境做出的合理的计划。

接下来罗尔斯谈论了道德与正义感,他认为在一个正义的社会,会自然而然的促进社会道德的成长,使道德从一个威权的命令式的道德逐步发展为根据原则自我发展的道德。在这样的社会中同样可以产生相应的正义感,而且这种正义感比其它不是正义制度的社会的正义感更加稳固。

关于正义感和善之间的关系,罗尔斯认为,一个符合两个正义原则的组织良好的社会中,一个人的合理生活计划支持和巩固他的正义感,也就是在一个正义的社会中,其正义感和善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到这里《正义论》终于介绍完了,说实话本书的第二篇、第三篇很难读,因为这位老先生将大量的篇幅纠缠于一些不重要的议题,而主要的思想反而讲的不够充分。

总体而言,我认为《正义论》最大的价值在于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就是存在一个优先的正义原则,对于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建立和社会行为的施行都需首先进行正义的价值判断,以确定这种制度或行为是否正义,这就排除了一个社会为了某一个看似正义的目标而使用不正义的手段的可能,这样也使一个社会能始终保持是正义的。

国富论读书笔记经典语句摘抄及心得感悟


国富论读后感书评300字:

首次接触到这本书,是我在了解经济学书目的时候,发现这本大家都很推崇的英国著作,通过借阅,发现书中详细的讲述了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分工、劳动方式、商品的生产与销售、货币的作用等等,都是十分重要的知识,让我对西方社会的体制和状况有了新的认知,改变了很多旧的观点和看法,可见读书的重要性,是可以改变人的认识水平和理念的。读了这本书,让我对经济学更加有兴趣了,多读经济学知识,会让自己了解很多不一样的观点,解释一些社会的经济现象,这对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帮助的。

阅读书评:本书评分7.5分,推荐即将走入社会的学生们阅读,对你们的就业和经济状况会有帮助。

国富论经典语句语录摘抄,欢迎阅读赏析!

一、国富论简介:

《国富论》的作者是英国的亚当·斯密,这本书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并在批判吸收了当时有关重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就整个国民经济运动过程作了较系统、较明白的描述。

二、国富论读书笔记经典语句摘抄:

1、人天生,并且永远,是自私的动物。

2、我们不能借着肉贩,啤酒商或面包师的善行而获得晚餐,而是源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看重。

3、世界各国的君主都是贪婪而偏私的,他们欺骗臣民,次第消减货币最初所含金属的真实分量。

4、经济参与者受利己心所驱动,而市场上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引这种利己心去促进总体的经济福利。

5、劳动技能的影响要大于有用劳动占比的影响,文明社会里产品的数量更多可以表明这一点。

6、人类是唯一会交易的动物,因为没有狗会拿骨头去交换。

7、我们所需的食物不是出自屠宰业者、酿酒业者、面包业者的恩惠,而仅仅是出自他们自己的利益的顾虑,我们不要求于他们的爱他心,只要求助于他们的自爱心。我们不要向他们说我们必需,只说他们有利。

8、交换倾向出于自利的动机,并且引发了分工。

9、财富是交换劳动的权力。

10、劳动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原因。

11、从来不向他人乞求怜悯,而是诉诸他们的自利之心;从来不向他人谈自己的需要,而是只谈对他们的好处。

12、商人们不用去抱怨利润减少,认为这是商业在衰落,利润减少正是商业繁荣的自然结果。

13、每个人都不断努力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当然,他所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但是,他对自身利益的关注自然会,或者说,必然会使他青睐最利于社会的用途。这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尽力达到一个他并不想要达到的目的。

14、我们会经常发现,在世界上具有伟大人性但是却缺乏自我控制的人,在追求最高荣誉时,一旦碰到困难和危险,就懒惰,犹豫,容易沮丧;相反,我们也常常发现能够完善地进行自我控制的人,没有任何困难可以吓到倒他们的勇气,没有任何危险能够惊骇他们,但同时,他们对有关正义或人性的全部感觉似乎无动于衷。

15、我们知道,无论谁在精神上肉体上,继续数日大劳动之后,都自然会伴以休养的强大欲求,这欲求,若无暴力或特别苦衷为之拘束,其来势殆不可抵抗、安息,甚而游惰,乃是自然的欲求。这时,若非任其安息,任其游玩,以图和缓,结果将不免发生危险,丧其性命,不然,迟早亦会迫他染着职业上的特殊疾病。

16、科学是解狂热和迷信之毒的良药。

17、一个人是富还是穷,依照他所能享受的生活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的多少和品质而定。

18、在任何国家,人民大众的利益总在于而且必然在于,向售价最廉的人购买他们所需要的各种物品。

19、诚然,未有节俭以前,须先有勤劳,节俭所积蓄的物,都是由勤劳得来。但是若只有勤劳,无节俭,有所得而无所贮,资本决不能加大。

20、贫困无疑会使人不想结婚,但未必会使人不结婚。

国富论读后感心得体会:这是一本关于社会体制的系统性的著作,总结了很多关于资本主义体制中的经验,劳动力、商品、分工等等,值得我们学习,可以了解到不少经济学的知识。

《谷歌方法论》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


《谷歌方法论》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

吴军不愧是吴军,我喜欢他不是没有道理的。时不时,他总是带给我惊喜。《谷歌方法论》的最近几集一经发布,圈里志同道合的朋友奔走相告,按说我是应该第一时间读的,但是无奈最近我又迷上鲍鹏山老师,他实在是可爱,实在不知道鲁达竟是如此动人性格。说多了,下次和各位分享水浒传。

言归正传,吴军博士这几集的主题是死循环和如何走出死循环。

吴军博士从计算机的递归理论延伸到到循环的概念,循环就是事物周而复始的运动或变化,或者反复连续的做某事。计算机递归理论也差不多如此,但递归是有结束条件的,遇到某种情况就结束,所以与一般意义上认识的循环不同。没有结束条件的循环就是死循环。这种循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陷入死局,看不到希望和意义。

庄子说,吾生有涯。不应该将短短有限的生命浪费在死循环上。容易陷入死循环的事情很多,择偶、交友、就业,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其中。但,吴军博士认为家庭教育最容易陷入死循环。有多少父母将自己没有实现的目标加在孩子身上,年纪轻轻就将自己的余生目标设置在培养孩子上面,而孩子长大以后以相同的模式生活并要求自己的孩子。读到这些时,说实话我是惊了一身汗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几年前听王人平老师讲座时看到的图:一个小女孩缩在沙发一角,她的母亲站在她面前指着她大发雷霆,小女孩怯怯呆呆地望着面目可憎的母亲,女孩身后是不断长大的身影,身体一点点长大,腰背一点点伸直,最终怯怯的女孩成了面目可憎的妈妈!

我们很多人有了孩子之后太看中孩子的成长,有时候竟然到了忽视自己一切的地步:不知道规划自己的职业,不会花心思在自己的工作上,只会给孩子设置这样那样的目标让他们去实现。孩子年纪轻的时候在我们的指挥下也许可以做到一些成绩,但一旦实现了我们给他们设置的所谓目标,反而没有了方向,他们不知道考上名校是为了什么,可能只是父母希望,家庭荣耀,自己比别人强。

这样的孩子不知道教育的真正用途,也不知道幸福的真正含义。

当他们到了中年,又会放下自己的一切,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又是如此,从此陷入死循环。

怎样走出死循环?

焦虑似乎是现代人的代名词,大事上焦虑,工作、房价、子女上学;小事焦虑,能不能选上好课、能不能调到好位置……焦虑无所不在。

自己首先尽量摆脱焦虑,其次不能让孩子继承到自己的焦虑。风物长宜放眼量。为什么会焦虑,原因是:对今天的事想得得不到,对明天的事想知不知道。

摆脱焦虑就要从这两点做起:想得得不到。第一,想的少一点。真的,别太不切实际,不可能完美。打开朋友圈,到处都是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看看就得了,别当真,钢琴、奥数、围棋、乒乓球,不可能样样精通。正如孙子兵法说的,“无所不备,则无所不虚”,还是要坚持教育初心、保持定力,“你玩你的,我玩我的”。

第二,如果还是想得到,那就努力少犯错,提高成功率。多从成功的人那里学习,成功的人,成功的事。别老是对孩子嘟嘟囔囔,因为我们没那么成功,真的经验不足。昨天看到《三联周刊》采访李亚鹏对李嫣的教育问题,李亚鹏的一些教育理念我很赞成,李亚鹏说:“我在李嫣的年龄就是个傻子,窦靖童说,何止你,连我都是傻子。所以,让孩子自己去发展”的确如此,现在的孩子面临前所未有的好时代,太多成功的人和事会和他们相遇,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探索。

另一个焦虑的来源就是想知道未来,这点怎么解决呢。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问题,未来之所以叫未来,就是因为它的不确定和不可知性,否则人生也太无趣了吧。记得我在高中时期,每一天都笃定地认为自己将来会是一个外科医生,那种自信和希望简直不可一世,现在想来实在好笑,哪里会想到我成了现在的样子。其次,尽力把握住当下。很多人手机不离手的刷微信、微博,问他为什么,说怕错过,但到底会错过什么呢,错过祝福还是错过羡慕?要祝福的是人家自己的事,你若真的在乎她,绝不是一个点赞所能体现,如若不关心,少一个点赞又何妨?要羡慕的,更是人各有志,徒增焦虑。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做好当下,比什么都强。

从人生的长河来看,每一次改变、每一次入学、中考,甚至高考,都没那么重要。学习应该是一个过程,是一种状态,而不是某个具体的目的。千万别太在意眼前的得失和成败,一定要把单个事件放到人生长河里来看,眼光要放长远。我第一次考研失利,极具戏剧性的失败让我几乎走到生命边缘,现在回想起来,只能说:太感谢那次失败。

一定得给自己和孩子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让他们尽早的学到学习的方法,不会以学习为苦。人生是不断超越的过程,超越自己,超越别人,不要比较,连我们自己都尚不知人生结局,更何况我们的孩子。

多了解孩子,努力给他们树立榜样。吴军老师在文稿中提到有的家长宁愿送孩子去昂贵的补习班也不愿自己去教。我们的确给孩子上了辅导班,但仍不妨碍我们了解孩子,和他们一起上课,一起评论老师的风格,一起消化学习的内容。让孩子去上辅导班,不是给你解脱的借口,更不是图省事的事,学习、教育不能是赌博,是一种投资。不能只看重结果,不看中过程,不想费事最终没有好结果,学习、教育是生活必需品,不是你今天赶紧做了,就可以万事大吉,躺着睡觉的事,所以别想着走捷径,别那么着急。

如果不着急,如果不那么看中眼前利益,如果没有赌博心理,必然会放慢脚步、节奏,把时间、精力、金钱放在自己喜欢的事情,放在孩子真正喜欢的事情上,这些事情也许从眼前看没什么用,但却是对孩子的一生有好处。大多数的我们是知道怎样是好的陪伴、好的教育,只是着急,不肯花时间、精力去做,如果想开了,花时间和孩子慢慢吃一顿饭,做一个游戏,读一本书,彼此增加了解、增长见识,不是很好吗?

以上是自己的一点感想,和各位共勉。

《飘》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飘》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飘》是一部取材于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的小说,书名直译应为“随风飘逝”,蕴藏着两层含意:这呼啸的飓风,指的是南北战争;那飘去的云朵,指的是农奴制的安逸生活,

女性主义文学是始于19世纪,到了20世纪开始蓬勃发展。1936年出版的《飘》中公斯嘉丽就是这股潮流下代表形象之一。书还没读完,且从一条线索——人的成长及品质,选择几个人谈谈。

父亲:杰拉尔德·奥哈拉

活力,土气,粗鲁。富有开拓精神,为人心地善良。靠喝酒不糊涂的海量与孤注一掷的勇气,赢得塔拉庄园。

母亲:艾伦·奥哈拉

大家闺秀出身,永远齐齐整整,从容不迫。勤劳节俭,心地厚道,是全县最得人心的邻居。

斯嘉丽·奥哈拉

十六岁的妙龄,爱上了阿什礼。某天,从欧洲游历归来的阿什礼,骑着高头大马,衣着光鲜,美轮美奂出现在斯嘉丽的视线中,这一刻满足了这位少女一种想象,不可遏制的痴情滋生,之后,为了得到阿什礼的爱费劲心机。

阿什礼却与梅兰妮结婚,败下阵来的斯嘉丽,担心丢人现眼的恐惧倒比失败的耻辱更大。痴情受挫的她不顾妈妈反对,不出两周就做了人妻,再不出两月,又做了寡妇。

南北战争开始了,战火的蔓延,让身处亚特兰大的斯嘉丽无奈冒着危险重返自己的家——塔拉庄园。战火之下塔拉,田地荒芜,爸爸精神失常,读书笔记m.i1766.com妹妹被病魔击倒,饥肠辘辘的一张张嘴,巴望救助。残酷的斗争,野蛮的报复接踵而至——塔拉庄园可能被阴谋夺走,急需300元钱挽救危局。

此时斯嘉丽十九岁,面对这一切她怎么办?

“向狮子样勇敢,却完全缺乏想象力”的斯嘉丽,身上流淌着先辈们的血液,她作出了抉择——抛开对阿什礼的爱恋,塔拉就是她的战场,她的命运,她必须取胜。

“上帝作证,我绝不要再挨饿。”斯嘉丽甩开往日的一切束缚,甩掉过去的自己,竭尽全力,甚至拿自己的名誉尊严来冒险,好夺回失去的一切,必须抛开傲慢的心态,往前看,在这场生存斗争中拼命挣钱。

在这场塔拉庄园的保卫战中,斯嘉丽真正认识到了属于自己的神奇的土地对自己的意义,这是精神的殿堂,心灵的栖息地。

现在,我们家乡的土地不断被征收,传统的倚靠土地生存的人,彻底被剥离了土地,被纳入到社会发展的大熔炉中,这些人的精神的家园在哪儿?

阿什礼·威尔克斯

阿什礼爱好音乐、书本、景致。他的致命弱点——不肯正视赤裸裸的现实。战争后回到家园,发现生活一下子太真实,太与个人休戚相关,太逼近最简单的生活现实,战前那种休闲自在的美与生活一去不复返。他的生活经历没有教会他如何与人相处,他也缺乏追求理想生活的本领和勇气。

可能远离实际的读书人,在面对生活时更容易像阿什礼一样无措,变得懦弱,所以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给列文刻画的角色时,强调劳动的特性决定了他全部生活的性质。

农奴制下的主人公们需要在土地上劳动,现在的人们在哪里劳动者?作者:陈义明

喜欢《《盐铁论》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