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李泽厚著作《孔子再评价》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中外经典名著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泽厚著作《孔子再评价》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李泽厚著作《孔子再评价》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孔子的时代是氏族宗法制向地域国家制转型的时期。孔子思想是氏族贵族社会性格的表现。孔子创始的这一儒学心理文化结构复杂多元,对中华民族产生了很大影响。

孔子维护周礼。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套典章制度规矩。它由原始巫术礼仪演变而来。周公在这一演变转化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周公制礼,即周公整理、改造、规范了巫术礼仪、先人习俗。一方面,它注重上下等级、尊卑长幼的严格规定;另一方面,它因为延续氏族共同体的基本经济社会结构,而保存了原始的民主性和人民性。古典文献和现代民俗学都可印证。

这套礼仪对于氏族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是不成文的习惯法(信)。礼仪繁多,其起源和核心是尊敬祭祀祖先神灵。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氏族贵族衰弱,土地私有,商业兴盛,新兴阶层壮大。“群臣太富”。经济的强大导致政治的夺权、军事的侵吞。沿袭氏族部落联盟体系的天子-诸侯-大夫的周礼统治秩序彻底崩溃。

赤裸裸的压迫剥削和战争主张取下温情脉脉的礼德面纱,公开维护压迫剥削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理论(管仲-韩非的法家思想)取得优势。

孔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明确地站在了保守的一方。

但历史的前进无法阻挡,即使它有时要付出很大的牺牲。战国文明和秦汉帝国出现了,早期宗法制中的民主仁爱人道也被历史无情地淹没。恩格斯说:“生产的每一进步,同时也就是被压迫阶级即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的一个退步。”

历史向来就是在这种悲剧性的二律背反中行进。正如战争是历史进步的推动力,但反战也是人民正义的呼声。正如挫折使人痛苦低沉,但也使人成熟强大。

君主集权专制取代氏族贵族民主。落后的家长制的氏族统治结束了。

孔子好古复礼,向往西周礼乐仁和的“黄金时代”,是逆历史潮流的,是不现实的,是保守落后反动的,是有时代局限性的。但他反对残酷的压迫剥削、反对战争扩张,强调仁义道德,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人民性。其仁学思想体系就建立在这样一种矛盾复杂的基础上。

孔子释礼归仁,将社会外在规范转化为个体内在自觉,成为周公制礼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又一重大创举,为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后世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也因此成为中国主流文化的象征,甚至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仁学思想可分四因素: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个体人格。其整体特征则是实践理性。

一、血缘基础。

释礼归仁。礼是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氏族统治体系,即:氏族/家/大夫——部落/国/诸侯——部落联盟/天下/天子的体系。孝悌为仁的基础,亲亲尊尊为仁的标准。亲属关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恩格斯)。人类早期社会无不如此。中国当代社会依然存在,“任人唯亲”而非“任人唯贤”。

二、心理原则。

作为社会规范的礼,是以食色声味和喜怒哀乐等人性为基础的。那么,人性是什么呢?以“三年之丧”为例,孔子认为只要心安就可以了。儒家重视这种孝慈亲情,并将其心理化,转变成人性之一。动物不守丧,只有人守丧。外在社会规范变成内在心理要求。疑点是,宰我认为三年太久,一年可已。不是不守丧,是度的问题。孔子却认为宰我不仁。不过一切皆在是否心安,这是重视心理原则。人性如同修养,亦人人不同。孔子将观念、情感、仪式(宗教三要素)消融满足在日常生活亲子关系中,而不须再建立宗教神学信仰,使得儒家成为准宗教(不是宗教但起到了宗教的作用)。这也是为何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士大夫知识分子不信宗教的深层原因。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照样可以活,因为儒家起到了宗教的作用,以至于一些人要把儒家儒学变成宗教乃至国教——儒教(没有这个必要也不太可能)。儒学重视完善人的伦理心理状态,也就是完善人性,培养适度、美好的人性,追求君子圣人的人格理想人生境界。

三、人道主义。

既维护上下尊卑的氏族社会等级秩序,又保存原始民主人道的温情脉脉,坚决反对残暴过分的压迫剥削。此即中庸,“籍敛中而庶民附”。

由亲及人。由爱有等差到泛爱众。“亲亲爱民”,此民仅指氏族部落联盟内的自由民,不包括夷狄异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从整个氏族社会的和谐发展的角度来主张一种原始的人道主义。仁的人性体现在社会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中。人对他人要有责任心,不能只顾自己;对社会要有责任感,不能只顾自己身边的一小群人。

这里的人道主义是原始氏族社会的民主遗风。禅让、明堂可为佐证。

这与后来发展成伪善的仁是很不同的。这时候的仁还带有很大的忠诚性。

四、个体人格。

仁,在外的表现是人道主义,在内的表现是个体人格的独立自主。也就是所谓的“君子。”它要求氏族贵族成员承担起复兴周礼的历史重任。它既是理想人格又是个体行动。它把对原始氏族首领的要求标准降为对所有氏族成员的要求标准。孔子以身作则地实践了这种具有历史责任感的伟大人格。

基于这样的追求,在认识论上孔子重视教育,强调学习历史和现实的知识,提出了一些普遍的教育规律。勤奋学习与磨练意志相辅相成。刻苦的自修与伟大的使命感使个体人格达到仁的最高点:杀身成仁。在这里,孔子把本属于宗教信徒的素质要求归结为不须服从神的个体自觉。所以,中国的志士仁人不需要佛祖和基督,却同样会有献身精神和救世理想。

正如康德所说,古人把哲学家特指道德家,即在理性指导下自我克制的人。它不仅仅是一些道德教条,而是半哲学半宗教的理想人格。

五、上述四个方面共同形成了一个整体特征:实用理性。作者:晁若愚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布鲁姆著作《爱的阶梯》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布鲁姆著作《爱的阶梯》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欢迎阅读点评!

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小说,嗜人,我不写小说,也嗜人。人的可爱与不可爱之处,都是最有意思的地方。干净的风景不足以长期令我迷醉,到闹市去,与小贩聊天,到商场去,观察女人走路的样子,嘈杂的地方不适合我生活,然而那些地方也可以成为我的舒适区。每个人身上都散播着神秘的气息,我无法自拔地成为了偷窥者。生活现象引我到未曾涉足的地带,那里藏着酒香那样的诱人滋味,思想就隐藏在此。捕捉它们,成为我生活中无比美妙的乐趣,因此,生活的重复不足以成为厌倦生活的理由,我接受那些波澜不惊的生活时段,也接受那些倒霉烂透起起伏伏的生命时刻。

然而捕捉思想的危险也已浮出,我的写作态度如一刻不停的钟摆。一旦触及了抽象的高论,我整个人犹如站在塔尖,恍恍惚惚,要跌下去,凝眉,纠结,怀疑,高论是否为空论?生活表象是落在地上的,但是单纯描述事实,在茫茫人海中找出一些人,写下他们的故事,这样的写作是否沦为重复做工?所有的理论是否都能在生活现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还是只存在于抽象思维中,一旦离开那个范围,就显得格格不入?在实际和抽象之间,有没有高低之分,有没有一个平衡的点?

在下笔之时,我被这些问题困扰。写出一个故事,却觉得好没意思,真实故事千千万万,我该如何面对它们?看一本哲学书,一下子担忧,这些抽象的说法离我的生活好远好远,我找不到生活现象去验证。这些疑虑那么真实,真实到泛出恐惧,我宁愿搁笔不写。是否应该不管不顾,避开这些问题,接受下来,写下再说?

我的疑虑并非是空论。布鲁姆在《巨人与侏儒》里回忆他的老师施特劳斯时,也提到过这个问题。施特劳斯“可以不借用最为抽象的东西······他表现事物而非它们的一般关系。”当我看到这一段评价时,心情像是夜间迷失在海面上的船,突然看到了灯塔。虽说,布鲁姆是为了说明施特劳斯在寻求哲学源头时的方法,但这与写读书笔记的性质一样。我的心一下子被振起来,可以说,我捕捉到了一种写读书笔记的好办法。

这种办法,我自己想了一个说法,称之为“干净的笔记”。笔记的干净并非是指写作内容必须像小孩那样纯真无邪,而是放弃追根溯源的尝试,舍掉历史背景的赘述,不为他们的历史地位、文学成就下定义,不与作者的前半生后半生挂钩,关心当下“这一个”,关心这本书、这篇论文明里暗里的意思,依循作者的思路,一句一句讲清楚,从而得到启示,有所进益。布鲁姆写的《柏拉图伊安篇解》就是干净笔记的样本。

那么,怎么用这种方法融合抽象和实际呢?这个问题,C·S路易斯轻易解决了,这令我惊叹不已。C·S路易斯的《切今之事》、《魔鬼家书》,不止这两本书,一路看下来,切己,没有过多艰深的学术用语,类比的例子皆是生活现象,理解起来似乎平坦无阻,可以抓得住,但只是似乎而已,要写读书笔记了,写不出来,路易斯的思想在天空飞,我只能仰望,够不着。这是一种读书幻觉。当下触动心扉的句子,觉得能懂,从那种“感觉被提点了”的兴奋当中出来的时候,又觉得恍惚,说不出个所以然,哀哀叹口气,原来不懂。此时,路易斯的博学显露出来了,深奥的洞见在文章中其实一直存在,它们隐在了文字后面,只不过,路易斯是用生活现象简单表述了出来。

这便是我理想中的平衡点,类似走钢丝,你在高空表演,然而你得忘记脚下的万丈深渊,但是旁观者惊呼你的完美动作时,惊呼的也是那万丈深渊。平衡点就在表演者的脚下,但是难度太大,一般人无法做到。我只能从平地走钢丝开始,踏踏实实走过来。

缓引例子去验证那些抽象的思想,是一条出路。这个例子,可以是生活现象,也可以是艺术作品。路易斯《文艺评论的实验》便是缓引了大量艺术作品,当然,这得看写作预设的方向,《文艺评论的实验》本身就是谈阅读的,与艺术作品相关。

写笔记,大量的原话需要引用,但我有些抗拒这样的做法,宁愿将这些观点用另一个文档存起来,而在正经文章中复述成简洁的句子。一则因怪癖,看文章,看到大段的引用,内心无波澜,直接跳过,跳到作者接着陈述自己的所思所想为止。一则因担忧引用会造成阅读的隔膜,书袋汹涌,文笔泛滥的并发症也不得不注意。这确实是应该考虑的问题。另一则归因于名言需要仔细辨认。

引用无可厚非,但要小心一点。很多名言,是名人专门提出来给读者用的,但他们自己从未这样做。木心先生在一次访谈中提过,自己写下的俳句,“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是个好的说法,但不能当做真理。领悟这个事实之后,我做了一个实验,重新回顾那些以前信奉的话语,突然被一拳拳无影手重击,那些似是而非的字字句句骗了我。那些写在书里的话,那些被奉为经典的句子,到底是名人的把戏,还是真知灼见,是观点的表述,还是力行之事?那时我才明白,说法也许只是为了一篇文章,一首诗,或者其他由头需要。而真理与说法不一样。名人的作品,有真诚的,也有狡猾的,那些立世之言,也有可能是作者怀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写下的。

我几乎不会为了时下新出炉的事写长文。我并非是对逝去的历史懂得一些,对现实现状一无所知的人,我的所知也许不够多,但绝对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好的文章,自己写下来了,得了它,它能反哺你,让你得到思维上的磨练,文笔上的精进。对我而言,热点跟踪的文章,太过着急。作品需要冷却,需要修改,那些文章热乎乎的,不能反哺自己。

既然那些思考,那些意见,你是从生活现象、艺术现象之中引出来的,那么,不对时事置喙,并不意味着你一无所知,所思甚少。

这些是我写读书笔记排不开的疑问。这些疑问并不是从开始就有,开始写读书笔记的状态是傻傻的,不管不顾,唯一的心态就是“让我写出来吧”,写着写着,这些问题自己跳出来了,绕不过去,面对了,怀疑了,领悟了,又继续不管不顾地写下去。这是一个过程,最后虽然又回到了原点,但两个“不管不顾”的心态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作者:李海青

三毛著作《滚滚红尘》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三毛著作《滚滚红尘》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昨天和前天用了两天的上下班时间看完三毛的《滚滚红尘》,刚翻开书吓了一跳,怎么是剧本哇,每一场的场景地点人物交代的清清楚楚,这可看得清楚故事脉络不?看了几场便释然了,刚才的担心都是多余,便以为是三毛故意为之,写着玩罢了。

今天为了写这篇读后感,百度了一下《滚滚红尘》,居然发现这本书真的是同名电影的剧本哇,而且演员阵容相当给力:

“电影《滚滚红尘》由严浩导演,三毛编剧,林青霞、秦汉、张曼玉和吴耀汉主演,1990年公映。影片内容影射民国时期女作家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感情纠葛以及张爱玲与炎樱的姐妹情感。影片荣获第2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八项大奖,剧本是作家三毛的遗作。

对于度娘说的“影射民国时期女作家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感情纠葛以及张爱玲与炎樱的姐妹情感”我之前是真的不知道。只觉得韶华对于能才的爱是真挚又不卑微,如同月凤所说“她和韶华都是爱情动物”。同时又深感“大时代背景”对每个人的影响如同上帝般,个人的力量真是微弱如尘埃。

本以为这篇文章能写的很少,都打算多写点对三毛的看法,看来我错了,我现在只想回去看这部电影,看看导演塑造的场景与我脑中的画面相差多少。作者:梭梭

《飘》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飘》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飘》是一部取材于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的小说,书名直译应为“随风飘逝”,蕴藏着两层含意:这呼啸的飓风,指的是南北战争;那飘去的云朵,指的是农奴制的安逸生活,

女性主义文学是始于19世纪,到了20世纪开始蓬勃发展。1936年出版的《飘》中公斯嘉丽就是这股潮流下代表形象之一。书还没读完,且从一条线索——人的成长及品质,选择几个人谈谈。

父亲:杰拉尔德·奥哈拉

活力,土气,粗鲁。富有开拓精神,为人心地善良。靠喝酒不糊涂的海量与孤注一掷的勇气,赢得塔拉庄园。

母亲:艾伦·奥哈拉

大家闺秀出身,永远齐齐整整,从容不迫。勤劳节俭,心地厚道,是全县最得人心的邻居。

斯嘉丽·奥哈拉

十六岁的妙龄,爱上了阿什礼。某天,从欧洲游历归来的阿什礼,骑着高头大马,衣着光鲜,美轮美奂出现在斯嘉丽的视线中,这一刻满足了这位少女一种想象,不可遏制的痴情滋生,之后,为了得到阿什礼的爱费劲心机。

阿什礼却与梅兰妮结婚,败下阵来的斯嘉丽,担心丢人现眼的恐惧倒比失败的耻辱更大。痴情受挫的她不顾妈妈反对,不出两周就做了人妻,再不出两月,又做了寡妇。

南北战争开始了,战火的蔓延,让身处亚特兰大的斯嘉丽无奈冒着危险重返自己的家——塔拉庄园。战火之下塔拉,田地荒芜,爸爸精神失常,读书笔记m.i1766.com妹妹被病魔击倒,饥肠辘辘的一张张嘴,巴望救助。残酷的斗争,野蛮的报复接踵而至——塔拉庄园可能被阴谋夺走,急需300元钱挽救危局。

此时斯嘉丽十九岁,面对这一切她怎么办?

“向狮子样勇敢,却完全缺乏想象力”的斯嘉丽,身上流淌着先辈们的血液,她作出了抉择——抛开对阿什礼的爱恋,塔拉就是她的战场,她的命运,她必须取胜。

“上帝作证,我绝不要再挨饿。”斯嘉丽甩开往日的一切束缚,甩掉过去的自己,竭尽全力,甚至拿自己的名誉尊严来冒险,好夺回失去的一切,必须抛开傲慢的心态,往前看,在这场生存斗争中拼命挣钱。

在这场塔拉庄园的保卫战中,斯嘉丽真正认识到了属于自己的神奇的土地对自己的意义,这是精神的殿堂,心灵的栖息地。

现在,我们家乡的土地不断被征收,传统的倚靠土地生存的人,彻底被剥离了土地,被纳入到社会发展的大熔炉中,这些人的精神的家园在哪儿?

阿什礼·威尔克斯

阿什礼爱好音乐、书本、景致。他的致命弱点——不肯正视赤裸裸的现实。战争后回到家园,发现生活一下子太真实,太与个人休戚相关,太逼近最简单的生活现实,战前那种休闲自在的美与生活一去不复返。他的生活经历没有教会他如何与人相处,他也缺乏追求理想生活的本领和勇气。

可能远离实际的读书人,在面对生活时更容易像阿什礼一样无措,变得懦弱,所以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给列文刻画的角色时,强调劳动的特性决定了他全部生活的性质。

农奴制下的主人公们需要在土地上劳动,现在的人们在哪里劳动者?作者:陈义明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心得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心得:

如果说《万历十五年》指出了我们的文化里有一种以道德代替法律的倾向,那么《乡土中国》就指出了这种文化倾向的根源。书中的第一篇就指出了:

“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这一句定下了全书的基调。这本小册子仅六万字,通过对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条分缕析,鞭辟入里地指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性以及这种特性对生活的影响。我们的许多“中国特色”,也可以从中推本溯源。

“人治”与法治

提到法治,总会有声音说,我们中国是一个“人治”的社会。但费孝通先生认为,用人治来形容我们的社会是不恰当的,更合适的词,是礼治。即使是万人之上的皇帝,通常也要处处受限,受看不见摸不着的“礼”的限。就像《论语》中孔子说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实际上也是强调了道德与伦理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地位。

我们的文化里极为强调尊卑长幼之序,外国人把哥哥弟弟都称为brother,姐姐妹妹都称为sister,但我们对以血缘和姻亲为纽带构成的家族成员的称呼就复杂多了,光是一个uncle,就能译出“叔叔,伯伯,舅舅,姑父,姨父”等多种称谓。小时候为了记清这么多亲戚的不同称呼,我也是伤透了脑筋。而倡导兼爱的墨子,则被孟子斥之无君无父,与禽兽无异。其实,平等博爱的思想并非西方人的专利,只是我们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传统上我们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大国,而这种小农经济进一步影响了我们的文化。这种文化曾经为我们带来过汉唐之盛,但“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现在这个时代里,盲目地要求传统文化回归,推行所谓“国学”,却是弊大于利的。

东方人的含蓄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相比于西方人的热情开放,东方人在感情上通常是内敛含蓄的。

事实上,我们的感情受到压抑,跟传统社会的乡土性息息相关。在礼治社会里,家庭这一社会基本单位不仅仅承担着生育的功能,同时也承担了维系整个系统稳定运行的责任。而男女之间的激情,则会威胁到这种必不可少的稳定。所以在我们的父辈们眼里,谈恋爱是不被鼓励的,婚姻是可以凑合的,是可以没有感情基础的。

但社会原子化的浪潮不可阻挡,个体不必花费多少心思与他人打交道,也可以在现代化的都市里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以血缘和姻亲为基础的人际关系网络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未来,丁克、不婚主义的发展壮大也是大势所趋。

安土重迁

因为要从土里讨生活的缘故,人口便不大可能频繁地流动,这也就形成了我们安土重迁的文化。一百多年前,祖辈们的出行方式还是以马匹为主,晚清从北京到武汉,即便走官方驿道快马加鞭,都需要27天,从天津到南京则需要25天。这在今天习惯了飞机高铁的我们看来,是难以想象的。那时候,许多农民直到老死,都没有离开过生养他的那一方小小天地。而几万年前,智人还处于采集社会的时候,曾经每天都在不同的地方游荡。直到农业革命发生后,粮食产量突飞猛进,但农民的生活似乎并没有变得更好,因为庄稼离不开人的照料,他们被困在这一亩三分地里,日复一日地弯下腰来生产更多的粮食,为了明天精打细算。

但如今,虽然城镇化的进程不断推进,我们可以在一天之内到达中国的各个角落,可户籍制度仍然像无形的枷锁,把我们绑在一座城市里。许多人把最好的年华挥洒在大城市里后,又因为医疗资源和子女的教育资源不得不回到户籍所在地去,这无疑是一种劫贫济富,从欠发达地区抽血,输送向一二线城市。尽管空间上的壁垒逐渐被技术打破,一百多年后,沉默的大多数似乎依然只能偏居一隅。

作者:不合时宜的思考

喜欢《李泽厚著作《孔子再评价》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