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我的第一位老师有感

读我的第一位老师有感

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体——读《学校转型》有感2000字。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中外经典名著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当我们在读完一部好的作品时,心中难免会有一些看法以及见解。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体——读《学校转型》有感2000字,感谢您的参阅。

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体——读《学校转型》有感2000字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北京十一学校的一名同学的征文作文:

我们思维开阔,喜欢创新的爱出新出异。运动会开幕式,联欢会,各个社团活动,甚至每堂课,每次个人展示,我们都极力把她们当作体现自己个性的舞台,我们大胆的向别人传达自己的想法,从不害怕被人拒绝,所以校园中充满了年轻人才有的朝气与活力。记得有一次历史课老师向我们讲述老子的“幸福观”,原本只是老师一方的陈述,谁料到随着某某同学的发言之后,历史课竟然变成了辩论会,人人都参与其中,刚有一人提出马上被另一个人反驳,最后老师只能无奈的微笑着观战,争论一直持续到下课。这样的氛围让我们无拘无束的成长。我们不是如印章下的纸一般相同的个体,而是充满活力与思想的年轻人。尽管思维活跃,但是我们敬于原则,规则内的事情我们从不嬉笑以对之。记得刚来这所学校时,参加升旗仪式唱国歌时,每个人都声音洪亮。从那刻起,我就相信这是个好学校,原来的学校唱歌就如同听音乐,同学们都觉得声音大难为情,可是这里却不一样。这虽然是个细节,却从此以后成为我心中评判一个人乃至一个团队的标准之一,还有我们开会时的准时,到场听报告时的安静,生病时的关心,遇到困难时无私的帮助对待老师的尊重,规范做人,一直铭记我们心中,我们是这样特殊的一群孩子,我们有着现代人的开放,同时也有着古老中华文化所蕴含的做人准则古与今的融合注定了我们的与众不同。

我们是不是都希望我们的孩子今后能成长为这样?北京十一学校为什么能做到这样?读完李校长的这本书后,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让他们能培养出这种品格,这么优秀的学生。

首先,在顶层设计上先明确愿景,实现价值领导。

先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2008年是北京十一学校的育人目标确立年,经过全校教职工的讨论,确立的育人目标是学校着力于培养志远意诚,思方行圆,即志存高远,诚信笃行,思想活跃,言行规范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职业与人生的规划,确立远大目标,启发学生立志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杰出人才。

第二是确定《行动纲要》。

北京十一学校从2007年开始到2009年,不断的在修改和打磨《北京十一学校行动纲要》。这份《行动纲要》,先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的程序,使之成为师生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表达每一位十一人的意愿。《行动纲要》在全校范围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发动全体教职工参与大讨论,谁都可以提意见,谁都可以提建议,并对优秀建议进行奖励,共有475人次参与收到各类建议和意见684条。最终,对行动纲要进行修改和完善。在2009年,《行动纲要》在教代会进行投票表决,最终以97.4%的赞成率获得通过。

第三,课程的重新建构。

在这份《行动纲要》落地之前,北京11学校,在课程的层面上进行规划设计,对育人目标进行分解,每一个领域的课程都有对应的明确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式和评价要求,志远课程,意在通过多种影响力,播撒志向的种子,在生涯规划方面引导学生,意诚课程,提倡学生诚信做人,突出培养学生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和意识,思方课程主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成为有想法的人。行圆课程,突出日常规范的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

课程的建构要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北京十一学校要求编写课程标准的细目,让课程标准真正成为教与学的依据,课程标准细目必须要表述具体,要可操作,可量化。按照学生能够达到的不同程度分层设计,编写课程标准细目就成为教研组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北京十一学校的课程改革经历了从过去的国家课程到国家必修课程,校本选修课程在到现在的国家课程校本化m.i1766.com的过程,现在形成的分层分类综合,特需课程体系,是为满足学生的个性与未来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同场,开发出的选择性的课程,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提供自助餐供学生选择。

第四,老师的转型。

学校转型核心要素之一,是每一位老师的转型,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所描述的那样,“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的传递之事,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必须集中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对于老师,首先要观念改变,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这样的定位就让很多老师不得不去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思维方式改变,专业素养改变。以前,教师主要负责教学内容的实施,管理好自己的课堂就行了,其他的都可以推给班主任,但没有班主任之后,每位老师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就大大增强了,过去教会学生就行,现在要教学生会学,要学会管理和领导学生的学习,帮着学生做计划,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检测及学习成绩,还要帮助学生描绘愿景,确定目标等等

通过课程标准细目将课程标准进行可操作化的分级、分解,再配以相应的自学检测练习和诊断题库,给学生提供能抓得住的拐杖。十一的老师现在不叫拐杖了,他们都称脚手架。我发现十一的老师最常出现的词是“诊断、脚手架”。几乎每个老师都会提到这两个词。我的理解是通过诊断找出问题,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叫提供脚手架。

教师职业尊严的改变,当讲台被撤下来以后,把课堂还给学生,长期建立的那种假的尊严被打破了,教师到哪里去寻找职业的尊严,老师的职业尊严必须,深深的去理解学生,让学生也深深的理解你,他不深深地理解你,那就没有信任,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教师的职业成就感还存在于对国家课程标准进行可操作化的分级分解,给学生提供能抓得住的拐杖,让学生自主学习时心中有数,帮助学生唤醒沉睡的潜能,理清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提供随时有用的咨询和建议,于是老师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和看护者。

第五,学生的转变。

启动每一位学生的内动力,走进每一位学生心灵深处,找到每一位学生的动力点,以及,找到每一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立体看世界,个性化的家校沟通。

当学生把真实的自己藏起来的时候,真实的教育便无法产生,选课走班赋予学生选择的权利,激活了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动力管理上,也需要让出空间从管理走向领导,不再靠严苛的制度和至高无上的权力实现目标,不再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管理条文的制定和细化上,二是通过激励机制引导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些激励机制包括:改革评优机制,通过对改革评优项目改革评优标准,以及改革评优流程,设立年度荣誉学生,设立各种奖学金,建立每一位学生的动力激励机制,以基本行为规范为底线。

让学生与老师平起平坐之后,怎么发挥作用和影响力?首先要挖掘学生自我管理的潜力,自己支配时间空间的扩充,自主学习材料的使用小学段的学习规划与管理等等,都能帮助学生培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第六,学校组织管理机制的改变和行政力量的退后。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前任总裁杰克韦尔奇的观点是,把梯子正确的靠在墙上是管理的事,领导的作用在于保证梯子靠在正确的墙上,简而言之,管理者是做事正确的人,而领导者是做正确事情的人。

《行动纲要》提出,学校将尽可能压缩学校组织结构层级,减少无效劳动,让师生的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得以反映,学校将通过调整组织结构,使各层级的管理跨度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实施扁平化管理模式。副校级的干部都要兼一个年级或部门的主管,而不是分管,分管就容易增加层级,这样教师学生的事可以直接进入决策层面。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强调服务第一、师生导向,以舒适为取向,营造简单的学校文化,形成行政力量与学术力量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

结语:

学校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李希贵校长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原因就是充分利用了人性的弱点,制定好了游戏规则,让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学生的小宇宙都爆发,朝着规则内的方向高速前进,甚至会帮忙制定出更好的规则,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李校长本人只需要在人群中静静的看着。这就是让变革最大程度的发生在“民间”;这就是校长要走在改革队伍的中间,而不是改革队伍的前面!作者:廖榕新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一位好母亲_《狼王梦》读后感400字


一位好母亲_狼王梦读后感400字:

《狼王梦》的作者是沈石溪,它是一本动物小说,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书中的紫岚,是我最喜欢的主人公。我为什么喜欢它呢?原因如下:

一、为孩子的付出。母狼紫岚想让自己的后代成为狼王。老大是它最看好的一位,因为它和紫岚去世的丈夫十分相似,所以紫岚每次都想让老大吃饱,再给其他孩子吃。但紫岚只是一只母狼,又怎能凭一己之力让大家全部吃饱?于是不过几天,它自己就饿得面黄肌瘦,而小狼们却一只只圆滚滚的。

二、为梦想的付出。紫岚深爱着它的孩子们,却明白溺爱是成就不了狼王的。于是痛失孩子后的紫岚,对唯一的儿子抱以希望,但这个儿子十分不成器。于是紫岚化身为女魔头,和女儿一起逼迫它,希望能让它激起狼性,成为狼王。可一次次失望之后,它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它的孙子辈身上。最后,为了保护女儿安全产子,紫岚和金雕搏斗至死。

我认为:紫岚虽然不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母亲,它的心里装着野心,它像那只火中取栗的猴子,次次被烫也不死心。但总的来说,它还是一位好母亲。作者:诸葛贝尔

图书《狼王梦》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读后感800字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读后感800字

我阅读了《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篇幅虽短,却很受启发。文中这位母亲为我们今后如何教育孩子树立了榜样。

每位家长都想教育和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但是方式方法不正确,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但文中这位母亲在教育孩子上却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老师的话,让儿子在回家的路上问母亲时。母亲鼻子一酸,差点儿流下眼泪。来描述母亲当时的心情。但这位母亲没有表现出内心的悲伤,反而换种语气来鼓励孩子。他告诉我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做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这位母亲的话,让那天晚上儿子独自吃饭。看得出,在这位母亲心里,始终觉得宝宝还是挺棒的,因为他的鼓励,让孩子做出了一些超出实际能力的事!

和幼儿园家长会相比,老师的话,没能让这母亲克制住情绪,流下了伤心的眼泪。但当他回到家,在儿子面前,却表现得非常镇定丝毫没流露出悲伤。反而用平和的心态对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同桌排在第21名。等待挨批的儿子!听到母亲的这番话。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一下子舒展开来。来形容儿子当时压抑复杂的心情。还是母亲用善意的谎言来鼓励儿子。让儿子瞬间成长了,上学比平时早了。

初中的家长会,老师的话,超出了这位母亲的预料。让他感到了惊喜。用惊喜来描述母亲的心情,可见儿子在学习上有了突出的变化。差等生,没有电到儿子的名字。百家笔记网m.simayi.net听,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到毕业考上重点大学。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是您……。其他儿子心里非常明白,他的成功,是这位母亲不懈的鼓励和点点滴滴的爱,换来的……

文中这位母亲通过给儿子三个阶段的家长会,从母亲的伤心-落泪-惊喜来描述儿子学习上的突出变化。作者在文中老师对母亲的话,母亲对儿子的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母亲把老师的话告诉我儿子,儿子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功。正是母亲因材施教的办法给了他信心和鼓励。最终他成功了。那点点滴滴的进步和最后的成绩与母亲对他的爱和不放弃息息相关。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有同感,因为类似的事在我身上也发生过。我正式用类似的方法,培养了我的女儿!

作者:薛惠文妈妈

《滋养生命的数学》读后感2000字-学习做一位有教育教学情怀的数学老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理性、枯燥是许多人对于数学的印象,从滋养生命的角度引领学生学习数学,使数学富有情感、富有灵动,富有人文,是我的孜孜追求。《滋养生命的数学》犹如沙漠里的一缕甘露,滋润了我的心田。

一、董老师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精益求精乐此不疲的治学态度,是我学习的榜样。书中一个个教学案例的呈现,可以供我们模拟、借鉴。印象最深的是几加0的教学。董老师先出示小猫钓鱼情境图,让学生发现信息并提出关于加法的数学问题。学生提出两天一共钓了几条鱼的问题,并列出算式4+0=4。接着,教师又呈现出三幅情境图,学生根据图中信息列出加法算式:2+0=23+0=0。通常我们就是接下来再写几道0加几的算式,通过学生观察对比,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0和任何数相加还得任何数就算完成教学目标了。

董老师并没有止于此。而是继续启发学生想象类似的情境并提出问题,有的学生编出了左手拿8支铅笔,右手拿0支铅笔。两只手共拿几只铅笔?等等。随后老师引导学生更大数加0,学生直接喊出40+0=40, 200+0=200。这样老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处,学生发现任何数加0都得原数。老师接着问:要是把这些算式中的两个数交换一下位置,把0写在前面结果怎样?学生通过举例说明0加任何数还是原数。老师继续向深处挖掘,出示+0=?a+0=?像这样的算式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这个过程的教学,使学生悄无声息地经历了从算术思维到早期代数思维,再到规范的代数思维的过程。正如苏格拉底所描写的,教师好似助产士,教学行进似抽丝剥茧,让一个数学模型缓缓地走进了学生的视野中。

书中最后一章收录的是董老师的一些课堂实录与反思。每节课独具匠心的设计,使我耳目一新。让我联想到我们学校老师上一节公开课的场景,自己先把教材看过一遍又一遍,备出自己的教案,然后组内在一起讨论,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修改后就开始试课,试完再改,就这样一遍一遍的磨课,打磨后的课呈现出来真是精彩。董老师这些精彩的教学案例,倾注了她多少的心血!董老师对数学教学的那份执着与追求,激励着我,感染着我。

二、推崇董老师引导学生写数学日记的做法。为了巩固所学数学知识,以练习题的形式出现居多,但有时从题的答案中看不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思维层次。通过学生的数学日记可以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点、思维的差异性,学习数学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的情感变化,教师就能及时捕捉这些信息,有针对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更好地因材施教。

写数学日记的形式比较灵活。比如一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少,可以让他们写一写、画一画,只要能表达自己心中的数学就可以。

随着年级的升高,就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者把课堂中一些探究型的题目,让学生以数学日记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就会把不同的思考方法充分展示出来,弥补了课堂中时间紧不能做到人人表达的缺憾。单元整理也可以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董老师在书中还呈现出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看到学生灵动的作品,眼前仿佛出现了学生沉醉于自己创作的样子,体验学习数学的幸福与乐趣,由衷的感到董老师和她的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是快乐的、是幸福的。

三、数学老师也要博览群书。

读数学专家的一些专著,有助于我们领悟课程理念的更新,对照专家的课堂实录,学习专家的一些做法,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厘清自己努力的方向,使自己的课堂渐入佳境。读一些文学方面的书,心灵就会丰盈起来,灵动起来,课堂语言也就会丰富有趣起来。书读的多了,视野也就开阔起来,脚不能到达的地方,可以在书中领略。董老师就是一个热爱读书,对文字痴迷,善于学习的人。在她的著作中多处引经据典。比如:美国著名数学家克莱因在《西方文化中的数学》中说: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教育不能成为类似于把人训练成计算机的教育,因为人算得再快也快不过计算机。与其如此,不如让孩子去做那些计算机不能做的事情。董老师书中还多次提到新课程理念。可见,董老师在读书中沉淀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在读书中使思维走向深刻,在读书中坚定了毅力,在读书中促进了自己的专业化成长,成就了自己。为了促使自己不断的成长,读书也应该成为自己的日常习惯。

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孜孜追寻教育教学情怀。

哪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是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就怀揣着对教育工作的美好憧憬,向往着桃李满天下的光荣与自豪。有时,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董老师在教学中也遇到过教学成绩险些倒数的困境,但是她在学习中走了出来,成绩一年比一年好,随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董老师没有沉溺于荣誉带来的光环之中,而是继续前行沉醉在对滋养生命的数学的不断探索,乐此不疲,使数学课堂走向生活、走向对话、走向开放、走向智慧,走向人文,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实现了数学大教育观的华丽转身。新的学期,重整旗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挑战自我,勇于担当,孜孜追寻自己的教育教学情怀。

让生活成为文化——《上好一村》读书笔记1200字


让生活成为文化——《上好一村》读书笔记1200字:

今天,终于看完了这本书,但是我不想继续分享关于“社区营造”的内容,只想说说从第一眼看到这本书,和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心里的一些感受。

刚拿到书的时候,我看到了几张图片印在封面,细细数数一共有十八张,再仔细看,就被封面上十八张微笑的脸感染。后来我才知道十八张笑脸,代表了十八个故事,正如书的脚注所说:“这是十八个充满阳光与希望的台湾小镇故事”,我曾深深地被每一个奉献在小镇中的人感动,也被每一个平凡却深情的故事感动,那些人让我明白,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社区的“故事”才会继续,正是因为他们坚定、坦然地打碎撕裂、争执、扭曲的桎梏,社区的“故事”才会精彩。

读台湾的书,是从林清玄开始的,他的书怎么样,我不做评价,我看他的书最大感觉是,或许不容易吃透那些晦涩奥妙的佛理,但每每翻开都能让心神凝定,将诸多烦恼抛开,从因执于小我而产生的许多莫名其妙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以一种超然的态度看问题。而夏老师推荐的这本《上好一村》,是我第一次看到并了解到有关台湾社会的真实故事。

三位作家没有用荡气回肠的言语来描写当地的社区故事,书中的主人公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的生活就是故事本身。无论是天母社区朴实的妈妈们,还是唱着久远民族声音的歌手,在他们身上,你可以看到共同的信念——将自己的爱融入社区之中,将奉献的种子洒在可爱的乡里田间,将阳光与希望带给社区中的每一个人。

三位作家用了很多的细节描写,将那群可爱的人和故事的呈现,但我并不想过多地去描述,因为我想他们的用意不是想让我们记住某一个情节,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社区,而是要告诉我们,那些生活在社区中的人们,都在用自己最简单的方式,也许简单到只是讲讲故事、说说历史,读书笔记来为社区的在地文化、为社区人们的努力耕耘着、奉献着。我很难去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也许,大概是一种“恋村”的情结将他们“引至”故土。于是,他们在这片曾经深爱的土地上默默地播洒希望与阳光,让社区绿树成荫、让乡土静谧安详、让人们幸福快乐、让文化源远流长……

起初,我有注意到一个小细节,关于上架建议,这本书的上架建议是社会学。这就让我有点费解,如此清秀的文字、璧坐玑驰的语言,怎么解释也应该把它应该归类在随笔散文之类吧?但听了夏老师对于这本书的解读之后,我开始明白社会正是由每一个生活着的人所构成。而社区的自我建设如何才能永续?这里讲述的18个故事可以说是社区建设的最好的借鉴,只有真正地做到了永续地社区建设,我们才能真正将每个社区的历史文化留在社区之中,使之永续流传。

正如罗家德老师评述的那样,“社区营造可以保存中华文化基因多样性。只有社区保留并新生了其特色文化,多种多样的中华文化才有实质的内容,而不仅是博物馆中的摆设”。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其实就孕育在我们每一个社区、每一座村落、甚至每一位村民之中,只是有时候我们一直没有看到这些。《上好一村》讲述的十八个小镇故事,可以让我们看到,原来最美的东西就在社区之中,只要肯用心去做社区工作,只要用好的方式方法,我们社区居民自己就可以营造、重拾、保护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让生活成为文化,让文化驻进生活,然后谱写出社区最美的永续乐章。

很高兴能看到这样的一本书,它让我感触良多,不仅是感动的故事,还有台湾敢为人先的社会工作方法。作者:洋洋哥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体——读《学校转型》有感20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我的第一位老师有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