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书笔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中外经典名著,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道德经》读书笔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再读老子·道德经

有人说,不争,是求全之道,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之争胜,也是一种取得成功的方法。在我看来,这样的理解有其片面性,不争是不与他人争强斗胜,是将成长的驱动力由外因转变为内因自驱力,强调的是关注自我的成长,修炼内功,通过自我的提升达到超越他人。

通常我们所说的不争,出自道经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汪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河上公对此段的注解是“曲己从众,不自专,则全其身也。曲己而申人,久久自得直也。地洼下,水流之。人谦下,道归之也。自受弊薄,后己先人,天下敬之,久久自新也。自受取少则得多也。天道佑谦,神明托虚。财多者惑于所守,学多者惑于所闻。”

在我读来,老子的道德经中充满着辩证的思想,是非曲直,善恶美丑都是相对而存在,“夫唯不争”相对的是争,争是什么?争是上文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自我显摆、自以为是、自吹自擂、自高自大,不争则明、则彰、则有功、则长。由此可见,不争强调的是不去争名夺利,而非不去拼搏,是将关注点集中在自我的成长与进步,修炼内功,古人有云,修身方能齐家,齐家才可治国平天下。

联系道经第八章提到的不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在此,不争代表的是水之善——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老子认为上善之人如水之性,不去与人争利,不争利则无怨尤。优秀的人具有这样的品质:找准自己的位置,拥有广阔的心胸,与人为善成就万物,说到做到不虚夸,为政能治世,做事发挥所长,善于把握时机。

纵观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其经典核心思想之一,道是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老子认为人的发展需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势而为,势是发展方向,势是未来趋势。

道德经读后感:无为、不争不是放任自我不追求进步,不争是顺应变化,修炼内功,提升自我,不争是排除干扰,不骄躁,不冒进,不争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气魄。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道德经》读书笔记


前一阵子突然发现自己对中国古代哲学并没有什么了解,西方哲学也只是懂了一些马克思哲学的皮毛,后来了解到《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我便趁着当当促销的时候买下了它。

在看此书的过程中,我的心态有着微妙的变化。我觉得学者林语堂的以下这段话能够很好地概括我心态的变化: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老子所说的道是指宇宙的本源和普遍规律,包括发现的和还没发现,包括自然科学的和文学的,总之一切真理都包含在其中,世间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脱离道的范畴。之所以说道可道,非常道,正是因为部分从来都不能概括整体,能够具体说出来的都只是道的一部分而已。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那万事万物是如何产生的呢?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道是世界本源,分为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矛盾冲突产生相互关系这个第三者。万事万物都是由矛盾双方及其相互转换形成的。数千年前的老子就能把世界本质参得这么透,我不得不给他点2014个赞!

老子极力提倡无为而治思想,无为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意思,人为是指没有顺其自然的强制行为。所谓无为,就是言行符合道,符合普遍规律,就是不妄为,就是不违反普遍规律,其目的是有为。我从前一直都误解老子关于无为的思想,原因之一就是望文生义,这让我想到正确理解古汉语是多么的重要!正像著名的《白马论》,对于白马非马的激烈争辩不正是来源于对非字的差异化理解吗?一方理解为等价于,而另外一方理解为从属于。

老子关于大爱无私的理解也非常的深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老子指出,天地依道而行,大爱无亲,不为自己而生存,公平无私地对待天地万物,所以能够长久地存在。天地万物顺道者昌,逆道者亡。老子从这个朴素的自然观中论证出利己与利他的辩证关系: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老子认为,利他往往可以转化为利己。无私的人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在成就自身。常言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其原因不也正是此善人依道而行吗?

辩证统一思想在《道德经》中随处可见,可以说是贯穿始终。例如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的都是事物对立统一,有无相生,正反转换。

我非常赞赏老子关于强弱之辩的观点: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老子在强弱之中毅然选择后者,是有其深刻原因的。选择守其雌并不是因为其本身不能成为雄,而是在知其雄,也就是知道强大是什么样子,曾经到达过强大的地步的前提之下,选择守其雌,也就是甘于柔弱。这时候的柔弱就不是一般的柔弱,而是包容了强大地柔弱。纯粹的强大并不是真正的强大,包容了强大的柔弱才是真正的强大。所以,想要达到真正的强大,要做的就是首先变得强大,然后再用柔弱包容强大,甘于柔弱。如同常言道:要想真正放下一样东西,就必须先拿起它,而且不是以放下为目的的拿起。

除此之外,《道德经》中还涵盖了许许多多其他非常有价值的观点。比如对水的赞美: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比如对完美的阐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比如对细节的重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比如对积累的提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比如对天道人道的对比: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也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道德经》文约意丰,博大精深,涵盖诸多学科,实在不是我所能完全理解的。至于老子说的抽象的道,我想,所谓依道而行依照的必须是具体的道吧,不然这句话就只能流于空谈了。老子并没有在《道德经》中列举出所有具体的道,而只是阐述了抽象的道,其原因老子开篇第一句就说明白了:道可道,非常道。所以,我觉得我要做的就是掌握尽可能的多的具体的道,然后依道而行,希望结果不至于太差吧。

天下有始——道德经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天下有始——《道德经》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原文】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现代汉语解读】

天下开始的时候,道是天下的母体。既然得到了道,就能把握天下是如何运转的。既然把握了天下万物运转规律,又要回头秉守这个创造世界的道,这样才终身不会碰到危险。把欲望的孔堵上,把欲望的门关上,就终身没有痛苦危险。把欲望的孔打开,把欲望的事完成,就终身没办法被拯救了。能够洞察细微的叫“明”,能持坚守柔弱的才是真的强大。用“道”的智慧之光照亮外在世界的同时,再返照自身以达到明,才不会遭至灾殃,这就是承袭万世不变的道理。

【延伸解读】

这些文字在字面上是讲母子关系,但在《道德经》里老子一直用“母”来形容“道”,那么“子”就是天下,或称世界万物。“知”一般解释为知道、了解的意思,还可以解释为把握的意思。古代有两个官职,一个叫“知县”,一个叫“太守”。知县、太守都是指掌管一县之政务,“知”和“守”都是掌管、把握的意思。“没身不殆”就是终身不会碰到危险。您既然已经能把握世间的事了,运转的很好,您又回去坚守“道”的原则,这样的人一定人生顺利,人生圆融无碍。

老子其实在这在讲因果定律,所谓的母子就是“因”和“果”,一个是原因,一个是结果。因果定律虽然是佛家的,但高深的道理其实各家是相通的。

控制住欲望,人生才能顺畅。“兑”,卦名,当孔窍讲,指的是身体的孔窍,如眼睛、嘴、耳朵、鼻子等等。“塞其兑”是把人们的孔窍给堵上,不是把这个人真的给堵死,而是因为人身上的孔窍代表欲望,是堵住欲望的意思。“闭其门”的“门”指的是心门,也是欲望出入的路径,也等于把欲望的孔窍都给堵上。“终身不堇”的“堇”是苦、危险的意思。济,完成。完成那些欲望的事。“终身不救”,这个人就没救了。这里老子强调的是不妄视、不妄听、不妄说,不妄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醒我们要内心清净,克制欲望,追求自己的需要的,而不是自己想要的,从而平静快乐度一生。

“见小”也可以理解为“见(xiàn)小”,是把自己展现得小一点,不要总把自己展现很大、很厉害、很高大,那是不明智的。展现出来的应该是很小的,把自己位置放低,这种状态才真叫明智。

见小曰明:能从小处、细节看出整体、看出端倪来,那您是真正高明的。《韩非子》这样解释,并且举例:商纣王的大臣箕子看到商纣王用象牙筷子吃饭,就觉得大事不好,感到害怕。他认为您竟然能用象牙做筷子吃饭,就不会配陶土烤的那种简陋的碗,读书笔记一定得用象牙、犀牛角或者碧玉、美玉来做碗和杯子;这样的碗里就不会是白菜汤,一定是山珍海味;然后您一定不会穿那种粗布织的短裙、破布裙子,得配精美的服装;然后一定盖特别大的宫殿。从这一个用象牙筷子的细节,箕子就判断出来商纣王会腐化的,后来果不出其所料。结果没多久,商代就亡国了。箕子是因为看到了用象牙筷子,他就推断出一系列的这么多事,这就叫“见小曰明”,能够从微小的事情推断出大的问题。因此,这个人是厉害的、明智的。

“守柔曰强”,你如果能守住柔弱的状态,这是真正的强大。因为他展现的是“柔”的状态,没有显示出那么强大,去争取各种名誉、地位、利益等等那些东西,但是实际上这样的人是真正强大的,因为人家低头把自己的事做的一件一件摆在那了,实力在那放着呢,这种人是真正强大的。

为什么“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是因为这样的人并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强行要求自己把位置放低或者不争取,而是真正看清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并不在意这些东西,因为您无法真正拥有,只是共同度过而已,最后终将失去。不如我们坦然一些,我们不为它争取,它也会来到你身边,而且你不会痛苦。因此“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是一种人生境界。

老子强调洞察外部世界的同时,经常提醒人们要做到对自身心灵的把握。对外部世界的了解称作为“智”,对于自身心灵的明了称之为“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内。一个人往往看不清自己,就像一盏灯一样,能够照亮房间的各个角落,却照不到灯下一块小地方,称为“灯下黑”。人总是会高看自己几分的,即使明白自己的缺点,也会给自己加分,很难正确评价自己,所以中国有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作者:高风清扬

夫兵者——道德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夫兵者——道德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原文】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现代汉语解读】

兵,是不祥的东西,天地可能很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轻易使用它。君子以居左边为尊重,而用兵则以右边为尊贵。所以,兵者不是君子的工具,不得已的时候才会用它。把锋利的武器遮盖起来才是正确的,不要赞美它。如果赞美这些武器,就是喜欢杀人。这种喜欢杀人的人,不可能统领天下做领导者。所以喜事以左边为尊,丧事以右边为上。因此在部队打仗列队时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说是按办丧礼的方法排列。杀人多了,要为死者悲哀哭泣。战胜了,按丧礼的仪式办理。

【延伸解读】

这是老子对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者说的,而不是对军事将领说的。一个领导者要深深地明白,不能以炫耀武力为荣,军事斗争只是政治斗争的延续,当一切外交努力都无效之后,军事斗争才是最后的手段。老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是一个战乱不断、动荡不安的年代,国君们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因此他感觉特别深刻。这一篇是老子对于战争的态度。

中国古人认为左为阳升,右为阴降。阳为主,阴为从,因此左边尊贵。这一句老子用来说明用兵与正常的循序、观念是相反的。所以君子并轻易用兵,不得已才用的,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用兵不是一件好事,所以说“兵者不祥之器也”。现代企业经营中,有些企业只重视销售,几乎把公司的所有资源都用在销售上,在生产管理与产品研发上投入资源不足。在市场上大打销售战,扩张很快,但一遇到挫折,公司后继乏力,可能很快就倒闭。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铦,锋利的兵器。袭,遮盖起来。

老子在这里认为,战争是因为君王的德行还不足以感化对手,这是一件不得以而为之的事情。这是一件不祥的事情,因为战争本身会死很多人,所以战争的仪式如丧礼一样。要对双方战死的士兵悲泣,战胜了也不应该庆功,而是按丧礼处理,以对牺牲将士的哀悼。

在国家层面,应该尽量减少冲突,发展自己,以德行感化天下,以自己的实力说话。在公司经营层面也是如此,发展自己的实力,提升自己的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少打价格战、营销战。家族生活更是如此,家族争端一般都起于鸡毛蒜皮的事,不能因小失大。作者:高风清扬

道德经读书笔记——信言不美


道德经读书笔记——信言不美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弗争。

【现代汉语解读】

可信的话往往不会悦耳动听,特别悦耳动听的话往往不会真实。了解真理的人不会向外求太多的知识,向外求太多知识的人往往并没有了解真理。达到上善的境界就不会为自己求多,为自己多求的人一定没有达到上善的境界。圣人不为自己积累财富,他们总是为别人做事、谋利益,结果自己的财富却越积越多。他们总是给予别人,结果自己得到的也越来越多。所以天之道的规则是利益众生而不去伤害,圣人的规则是为了大家做事而不为自己争夺私利。

【延伸解读】

信,古代特指口信,就是带话给对方。真正写下来的这种信函叫函。那么对于信的要求就是准确,一般不会有华丽的词藻,后来引申为真诚、可靠。我们最美好的人生道路,有可能恰恰是看起来那种最笨拙、最朴实无华的道路。这种道路你认真地去走,一点儿点儿走,最终一定会走向成功。可是有些路外表看起来无比绚丽,有可能里边处处是陷井。我们希望“信”和“美”是相匹配的,是一起出现的。但是生活中往往并不是如此,“信”和“美”往往不能结合在一起。当人们过度渲染美的时候,往往它的目的并不是那么简单、美好。所以有一句话:在集市上喊的最响的人,往往推销的都是劣质产品。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每个人要尽量保持清醒,要了解“信”和“美”之间关系,我们要能从外表中看出真正的实质内涵来,这是需要我们有感知力、洞察力,需要我们有定力的。这种觉察力和定力,是我们人生必备的修养之一。

你知道“道”,你了解真知、了解真理的人不会太多向外去求,不会博学。博学只是向外求得太多知识,如果不求博,缺乏深刻领会并消化它,最广博的知识也不能为自己所用,也无法获得真知,根本不可能领悟“道”,所以“博者不知。”所以,掌握了根本,就不必再去追求那些细枝末节。境界的高低从来都不是由数量的多少来决定。

这里边的“善”不是简单的指善良,而是上善若水的“善”,指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达到了悟道境界。在这种善的境界里边,这人不会为自己求多,而为自己求多的人他一定没有达到那个上善的境界。这里指领导者会不会利用平台为自己多求?

生活中有这样的人,他平时一定不出现,但是只要这人出现,一定有事来求你了。他只有在需要你的时候,他才会出现。在不需要你的时候,他永远不会出现的,他把自己生活过的很好,可是绝对不会想到你,他享受自己的东西。其实,互帮互助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做事要先看到大家,最终我们都能幸福。

既然圣人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圣人自己拥有越来越多,有人怀疑圣人动机不纯粹。“无我利他”,怎么自己拥有越来越多?其实,老子鼓励的是双赢的行为,你好我好大家好,为人做事不代表自己要变得一无所有。如果圣人做事的结果是自己越来越穷,百姓越来越富,这样的事情怎么做得下去?这里有目标与结果的区别。圣人做事的目标是为了大家“多”,而结果却是双赢,“人”与“己”都是“愈有”、“愈多”。“无我利他”思想指导下的做事结果是“有我有他”,不是零和游戏。

这里老子又一次明确了无为的真正含义就是“为而弗争”。《道德经》真正的“道”就是这八个字,“圣人之道,为而弗争”。老子不是消极避世的代表人物,他对百姓幸福国家强盛的用心不应该被泯灭。老子的“道”不是倒退的,甚至是非常超前的。

相信《《道德经》读书笔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道德经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