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书笔记——信言不美。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中外经典名著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读过经典名著的人都知道,每个人在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产生不同的心得体会,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自己感受到的想法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有没有写过有关中外经典名著的读后感呢?小编特别编辑了“道德经读书笔记——信言不美”,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道德经读书笔记——信言不美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弗争。

【现代汉语解读】

可信的话往往不会悦耳动听,特别悦耳动听的话往往不会真实。了解真理的人不会向外求太多的知识,向外求太多知识的人往往并没有了解真理。达到上善的境界就不会为自己求多,为自己多求的人一定没有达到上善的境界。圣人不为自己积累财富,他们总是为别人做事、谋利益,结果自己的财富却越积越多。他们总是给予别人,结果自己得到的也越来越多。所以天之道的规则是利益众生而不去伤害,圣人的规则是为了大家做事而不为自己争夺私利。

【延伸解读】

信,古代特指口信,就是带话给对方。真正写下来的这种信函叫函。那么对于信的要求就是准确,一般不会有华丽的词藻,后来引申为真诚、可靠。我们最美好的人生道路,有可能恰恰是看起来那种最笨拙、最朴实无华的道路。这种道路你认真地去走,一点儿点儿走,最终一定会走向成功。可是有些路外表看起来无比绚丽,有可能里边处处是陷井。我们希望“信”和“美”是相匹配的,是一起出现的。但是生活中往往并不是如此,“信”和“美”往往不能结合在一起。当人们过度渲染美的时候,往往它的目的并不是那么简单、美好。所以有一句话:在集市上喊的最响的人,往往推销的都是劣质产品。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每个人要尽量保持清醒,要了解“信”和“美”之间关系,我们要能从外表中看出真正的实质内涵来,这是需要我们有感知力、洞察力,需要我们有定力的。这种觉察力和定力,是我们人生必备的修养之一。

你知道“道”,你了解真知、了解真理的人不会太多向外去求,不会博学。博学只是向外求得太多知识,如果不求博,缺乏深刻领会并消化它,最广博的知识也不能为自己所用,也无法获得真知,根本不可能领悟“道”,所以“博者不知。”所以,掌握了根本,就不必再去追求那些细枝末节。境界的高低从来都不是由数量的多少来决定。

这里边的“善”不是简单的指善良,而是上善若水的“善”,指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达到了悟道境界。在这种善的境界里边,这人不会为自己求多,而为自己求多的人他一定没有达到那个上善的境界。这里指领导者会不会利用平台为自己多求?

生活中有这样的人,他平时一定不出现,但是只要这人出现,一定有事来求你了。他只有在需要你的时候,他才会出现。在不需要你的时候,他永远不会出现的,他把自己生活过的很好,可是绝对不会想到你,他享受自己的东西。其实,互帮互助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做事要先看到大家,最终我们都能幸福。

既然圣人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圣人自己拥有越来越多,有人怀疑圣人动机不纯粹。“无我利他”,怎么自己拥有越来越多?其实,老子鼓励的是双赢的行为,你好我好大家好,为人做事不代表自己要变得一无所有。如果圣人做事的结果是自己越来越穷,百姓越来越富,这样的事情怎么做得下去?这里有目标与结果的区别。圣人做事的目标是为了大家“多”,而结果却是双赢,“人”与“己”都是“愈有”、“愈多”。“无我利他”思想指导下的做事结果是“有我有他”,不是零和游戏。

这里老子又一次明确了无为的真正含义就是“为而弗争”。《道德经》真正的“道”就是这八个字,“圣人之道,为而弗争”。老子不是消极避世的代表人物,他对百姓幸福国家强盛的用心不应该被泯灭。老子的“道”不是倒退的,甚至是非常超前的。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道德经》读书笔记600字


《道德经》读书笔记600字及读后感范文:

为什么读了这样一本书呢,是因为我们语文老师在上课时和我们说他在上班的路会背《道德经》,于是我很好奇,然后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里面的内容让我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同一个问题会因为看它的角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看法以及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当然其中的句子也非常经典: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2、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4、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读书的过程不过一周,但理解其中的蕴意,知行合一,实在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我至今还搞不明白,为什么我读了很多书(自以为),但为什么没有一点智慧,或者说还没有做成一件事。即使说我做学生工作做的不错,也会做视频,但一直不及预期,准确地说是自己总是做事情“晚”一步。

但是让我欣慰的是这种情况在慢慢改变,一些事情在我脑海里逐渐清晰,过去失去的东西都在教我成长,人总归是要成长的,即使有时候付出的代价很高很高......作者:卡卡

学习《道德经》读书笔记之开篇


学习《道德经》读书笔记之开篇

《道德经》学习笔记今日正式开篇了,以后我会以“李洛莉学习笔记”的方式,开启学习之路。

《道德经》俗称《老子》,也被称为《五千言》,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弟子规》、《庄子》等都是国学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文约意丰,涵盖哲学、政治、军事等诸多学科,其中的内容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为治国、齐家、为学、修身的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是治学修身、处世待人,还是经商置业、从政为民,无论是从商、从政、从军,都能从此书中找到自己所需的智慧。

《道德经》一书共计八十一章,上篇《道经》讲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揭示了阴阳变化的微妙;下篇《德经》讲述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视之道。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我将从为人,从政,经商等领域,让大家能够更便捷地体会和感悟这部两千多年前的哲人圣典。我计划每次一章,通过原文、译文、解析三方面,给大家详解《道德经》八十一章。

考虑到国际交流学会有限公司好运来国际交流中心的阳光读书会《道德经》微课堂,杨柳老师也正在以微信语音方式讲解有关内容,所以我会通过融入个人阅读心得,在参考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的《道德经》基础上,以不定期按章汇集的方式,整理成文,欢迎喜欢《道德经》的朋友们能与我共同学习。我计划前半部分以“李洛莉学习笔记”的方式,详尽做解,并对杨柳老师前半部分微课堂内容缺失相补;后半部分则会以与杨柳老师微课堂内容相合的方式完成。

历来《道德经》对三种人容易产生影响和有价值的作用,第一类是特别聪明的人,深知学习道家对人生的意义,所以比较自觉早悟,学习《道德经》就是他们的自然首选;第二类是失意的人,有才华,但又怀才不遇,因为失意者是处于逆境中的人,因为逆境中的人更需要寻找突破口,走出困境,所以会在认真研读《道德经》后受益匪浅;第三类人是年纪很大,经历过各种人生考验的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通过学习所得与生命经验相对比,获得受益。正因为认真阅读《道德经》可以改变人生,所以很多人将《道德经》视为安邦治国的方略,看作修身养性的良方,以及当做道教的经典,讲辩证法的哲学等,因此我们更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了解清楚为什么而学习《道德经》,应该从什么角度学习?又应该如何去学习?只有愿意晓其义,明其理,读懂原文,理解其意,才能达到真正的学习效果和获得有益的学习价值。

《道德经》学习内容的整理,我将按照每月出刊不少于一章的速度逐步整理成文,计划不超过二年的时间全部完成,敬请有兴趣的朋友们留意。

作者:朱莉,笔名:李洛莉

道法自然——《道德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道法自然——《道德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现代汉语解读】

有一个东西在混沌中生成,在天地之前就形成。空寂啊,安静啊,深远啊,一直独立存在着从未改变过,可以称它为天地之母。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就称之为“道”,我勉强地形容它“大”。大也就是“逝”,向四面八方延伸发展;逝就是“远”,扩展到无边无际的地方;远就是“返”,道就在身边。这个世界中,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域中有四个大,王居其中之一。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的法则一直是这样的,没有改变。

【延伸解读】

这是老子的世界观,这在当时肯定是一个惊世骇俗的说法。老子所处的时代,人们普遍信鬼神,认为这个世界是鬼神造的。而老子认为,这世界并不是鬼神造的,有一个力量称为道,在世界形成之前就已经形成。其实,现在所有的宗教都在讲这个力量,各个宗教有自己不同的形象化表达。许多有成就的人,都相信这个道的存在,特别是老年之后。我们对有些事情要保持敬畏,人要有敬畏之心。有敬畏心,这个民族才有希望。

“寂呵,寥啊”一句,说道是清虚寂静,广阔无边,看不见摸不着,超越一切万物之外,悄然自立,不动声色,不因世界的变化而变化。大,指范围大,无处不在。

大曰逝,也有作“大曰源”,两字的篆书非常相近,可能写错了。源,即为源头,逝,向四面八方扩展,等于说宇宙是无限扩张的。远,无边无际,没有不及的地方。返,即返回,可以理解为返回原点,道就每个人自身上,须臾不离,若能返求诸己,回头自省,见道才有希望。最远的就是最近的,最后的就是最初的。

王,沟通天地人三者为王,就是人的领导者。这里老子强调领导的重要性。人类成长的历史中,王起的作用非常大,决定整个族群人的命运。如果领导者出问题了,平庸者、心偏的、贪婪的当上王或者皇帝,老百姓就遭殃了。

人法地,我们与大地息息相关,大地滋养人类。老子讲人法地,是认为大地承载万物,滋养众生,自己默默无言,像一个母亲对于自己的孩子。人要学习大地的德性,称为人法地。因此,有道的领导者就应该有大地的品德。另一方面,人要顺应大地的节奏,正确认识大地的运行规律,如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等等。

天,指与大地对应的上方空间。老子认为天与地对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是一种排比的修辞方法,老子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人法天、地和道。“道法自然”中的“自然”,并非大自然,而是“自己,然也”的意思,古代没有“自然”这个词语。我们要向着天地道学习,拓宽我们的心胸,那么做事像天地道一样,人生的格局就不同了。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孔德之容


孔德之容——道德经读后感心得体会与读书笔记,欢迎阅读赏析!

【原文】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望唯沕。沕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沕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现代汉语解读】

大德的运动,完全是按照道的规律运行。道生成万物的时候,太深远微妙无穷。道虽然深远、深奥啊,但其中有迹可寻。深远微妙的道啊,其中有物。深邃幽暗的道啊,其中有精。其精是真的,其中有不变的东西。从今天到古代,其规律一直没有改变过,使万物都顺着道的理念生长变化。我是怎么知道每一件事物的成长规律呢?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延伸解读】

这一章阐述的是老子的宇宙观,即这个世界是怎么形成的。本章讲的是天之道。

孔,意为大。容,意为运动。道是世界内在运行规律,德是根据道制订出来的行为规律与法则。老子在道德经中主要讲道。道是领导者必须懂的,德是领导与员工都必须遵守的。道是原理,德则是操作手册。不学道,就不知道德从何而来,德就会被质疑。

通行本中把“沕”改成“忽”,通常被解释为恍恍惚惚,模糊不清。这个词的《道德经》中多次出现。帛书甲乙本中都是“沕”,微妙、深远的意思。象,事物的表面显现,如天象。中医中的藏象学说,就是通过皮肤等外部器官的表象探索内藏器官的疾病。

幽,深远。冥,暗。精,构成我们世界最基本,最精微的物质。中医中的精,可以理解为DNA,精气。精能够形成物质,物质形成世界的象。信,理解为诚信,不变的规律。老子认为道中有精,是一种万古不变的规律,精形成物体,然后进而形成我亽看到的世界的象。这是老子的世界观。其实老子的看法与现代的宇宙观极其相似,我们的世界首先从一个点开始的,通过宇宙大爆炸形成我们现在的宇宙。

父,也作甫,事物的开端。老子认为从古至今,所有的万物都是顺着道的理念生长的。老子认为首先有信,然后形成精,再形成物,后形成象,这四个层面都包括道里面。这是老子的全息理论。我们现在知道的生命形成的过程,也与老子讲的事物形成一致。首先有受精卵、然后形成胚胎,再形成生命体。

《道德经读书笔记——信言不美》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道德经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