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超人七兄弟读后感

超人七兄弟读后感

超人的哲学 ——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读后感。

孟子曾说过:“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因此,我们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比如中外经典名著,它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在我们认真读完一部中外经典名著后,总会在其中品出不一样的思想。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给记录下来。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超人的哲学 ——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读后感,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有些人以为宣称道德是必要的,便是道德;事实上他们只相信一件事:那便是警察是必要的。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是尼采以散文诗的形式写的哲学著作,集中了尼采主要的思想。查拉斯图拉是书中的主人公,他是公元前7世纪左右伊朗的锁罗亚斯德教的宗教家和预言家,尼采借用这个形象来表示对于未来时代超人时代的预言。

尼采借查拉斯图拉之口宣布:上帝死了!是人们的怜悯和软弱杀死了他。上帝不过是人造的疯狂,而上帝所创造的人都是萎缩的、无能的,无能的人如何能够创造出一个万能的上帝?上帝的存在是对人的压抑,因为这就意味着人没有创造能力,上帝已经把一切都预定好了,人成为被阉割的畜群。

尼采这样质问:如果上帝存在,人还能够创造什么呢?至于所谓彼岸世界天堂,则完全是非人性的,这一学说教导人们要蔑视生命,否定今生,寄希望于来世,这等于说:你要自杀。上帝其实是人类的扼杀者,这样的上帝因而必须死掉,上帝不死,人便无自由。

建立在上帝假定之上的基督教道德是一种奴隶的道德,它的目的是要人渺小下来,而不是伟大起来。它否定人的个体生命的价值,认为生命只是痛苦,这根本是一种厌世的学说。它强加于人的只有义务,没有权利,要求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它所谓的善不过是怜悯的代名词,而怜悯即等于自我否定,阻碍了人的发展。它把性看作肮脏的东西,贬低人的肉体,要人们断绝欲望,这实质上是把污水泼到了生命的源头上,是要人类断子绝孙。在它的谦逊道德的教化之下,人退化了,失去了昂扬的风貌,英雄的气概、饱满的斗志。利他、慈悲,是弱者的意志,懒汉的愿望反映了他们不劳而获的愿望。平等,实质是弱者害怕强者超过自己、害怕自己成为强者的受害者而找出的理由,事实上平等才是最不可容忍的事,要讲平等,就意味着英雄人物必须变成一个平庸的人,平等也就意味着要把伟大人物拉下来。不谋私利之类的说教是虚伪的,它不过是一块道德的遮羞布,它是以利他的名义干着利己的事。这样的人只能是病态的人。

上帝死了,从他的灰烬中诞生出了超人。超人就是对善良人、现代人的超越。超人是英雄,是伟大与创造的代名词。超人是旧道德的破坏者,专干旧道德所反对的事,他所倡导的是新道德,即英雄道德:如果说上帝的规则是你应该,那么超人的规则则是我要,他要实现生命的价值,追求最美、最强、最好的东西,若是不给,就去夺取,因为生命的价值不可能被估定。是不能用任何其他的东西来衡量的。超人把肉体看作人的本质,按照自己的本能生活,追求欲望的最大满足。

超人是价值的创造者,他要重估一切价值。世界自身本无价值,人生也无价值,但人必须活下去,因而必须给自己创造价值,人也就成为万物的估价者,人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值得一活的世界。超人便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估价就是创造,而创造是无情的,温情脉脉,顾这顾那,患得患失,是不会有创造的。创造就是要打破旧的,建立新的,就不能不给一些人制造出痛苦。痛苦和恶是创造的动力,恶是善的构成部分,人只有在恶的皮鞭下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才能和力量,成为最强、最好,因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若是没有恶的力量的逼迫,他是不会进行创造的。

超人是一个战士。一旦停息下来,超人也就不是超人了。所以,超人不但与人斗,还要与自己的懒惰斗,一刻也不能停止。超人是永远不能完成的,直到战死为止。他追求自由,同时也意味着责任,他决不推诿自己的责任,绝不依赖他人,他是自己的主人,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

超人不需要崇拜,不需要信徒,信徒的崇拜便是他的死亡。所以查拉斯图拉对他的学生说:当你们学会反对我的时候就可以毕业了。每个人都应当用他自己的头脑思考,从而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别人所期望他成为的人。

尼采的这些观点展示了道德与历史的矛盾。从历史的角度看,只要是有益于历史前进的就是应当肯定的,但历史是无情的,历史的前进并不照顾到每个人的情感和利益,总要一部分人付出代价。可是,从道德的角度看,任何个体都没有义务为了历史的进展而牺牲自己,因为他的生命只有一次,理应享有生命所应有的一切。超人所坚持的观点实际是历史的观点。这两种角度是很难调和的。从我们的主观愿望出发,则宁愿历史进展缓慢一些,也应当少让一些人做出牺牲或少牺牲一些,而不是为了能够让少数人威风凛凛而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

人生活于各种矛盾之中。没有人愿意经受痛苦,如果可能,宁愿一辈子生活于温柔乡之中;然而,没有痛苦便不能造就天才,人的潜能也无法发挥出来,假如一个人从未经受过痛苦,他必将是一个平庸之辈。自然的规律是压力越大,便喷发得越高,人生的道理也是如此。这或许是超人哲学给我们的一个启示。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尼采生存哲学》读书笔记1500字


《尼采生存哲学》读书笔记1500字:

前记:

文:哈皮波。这本书的笔记本来计划六月末就完成的,不料六月最后的一个周末,被突如其来的肺炎引起的反复高烧困扰,没有任何的心情来读书写字,笔记也就因此耽搁了。所幸经过几日的治疗,病症终于被克服,身体也逐渐恢复,今天终于能够重新读书写字。

每次生病的时候,尤其当身体被病痛折磨的痛不欲生时候,总能想起尼采的那句话:“凡不能击败你的,终将让你更强大”。虽然能让我变强大,但是我还是好意的拒绝要来打败我的东西,抗争的过程实在是太痛苦。

这本书取名《尼采生存哲学》,其实只是出版社编者为了编书而随便起的书名,尼采并没有什么生存哲学的论述,所以这本书算是尼采著作的合辑版。出版社的目的当然这样一本书里介绍完尼采的主要思想,但是缺点就在于,由于选取的内容繁多,这本书选取了《快乐的智慧》《偶像的黄昏》《道德的谱系》《善恶的彼岸《人性的,太人性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几本的主要内容,尽管经过了有序的编排,但内容上还是非常的无序让人读的相当困惑。这本书算是非常鸡肋一本的书。

虽是鸡肋,读起来也有不乏有味的地方,主要是尼采的写作和思想实在是太伟大,任何一段都值得反复思索,才能彻底明白尼采。正如本书封面上引用的“凡能吸入我著作中气息的人,他就知道,这就是高岗的空气,是使人精神焕发的空气。一个人必须加以培养以适应这种空气,否则他就会有受寒的危险”。

这本书的前部分是尼采自传中的一部分。尼采将自己称为战士,“战斗是另外一回事,根本上我就是一个战士。攻击是我的本能。一个人应该要能够成为别人的敌人,当是要能成为敌人也许先要有强健的体质”。

尼采的确是一个勇敢的战士,他旗帜鲜明的叫到“上帝死了”“要重新评估一切价值”,刺刀深深插入了当时仍占思想统治地位的天主教的心脏中,传统的权威是他最大的敌人,面对强大的敌人他毫不畏惧,这就是尼采!

他极力批判的传统宗教所宣扬的道德,在尼采眼中,道德是无能的伪装。

人应该像一个强者一样活着,将自己真正的欲望表现出来,而不是用各种道德的外衣例如谦卑和顺从来伪装自己。因为这套道德是属于强者制定给弱者的规则,而真正的道德是强者自发的行为。

让弱者像强者一样有道德,是一个弥天大谎。弱者是被欺骗了,去做他们不能胜任的事情。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能力一般的人,才有着很大的道德责任感,他们就是这些弱者,却总想扮成强者,因而最后也是可笑。

而弱者最喜欢的就是道德来相互评判,一方面弱者在相互的道德评判中获得一种高低比较的快感,另外一个方面,只有智力低下的人才会对智力高的人进行道德批判,他们将此作为一种复仇。

很多人喜欢看名人的八卦新闻,并且做出各种道德指责,也正是为了复仇,因为他们无法成为名人,所以只能在道德上对他们谴责。

尼采定义了什么是他眼中的美。他谈到,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这是美学的第一真理。因为只有人才能意识到美的存在。

第二个真理就是,没有什么比衰退的人更丑了。在他眼中颓败的人是丑的,因为他意味着人的意志的衰落,而人类憎恨的就是他的类型的衰落。我们为什么觉得不道德的人不美?因为他们是人类的衰退,我们人类是往着美德的方向发展。

尼采是一个不相信的道德的人,但他所不相信的道德是基督教的道德,他所尊崇的道德是强者自身的道德,就如贵族精神一样的道德,因此尼采要做超人。

后记:

经过读这本书,有想法将尼采的全部著作读一遍,不管怎样感谢这本书的指引。

解读尼采


尼采说:我必须永远做一个殉道者,以度过我彻底贷出的一生。
结果他一生如是,用思想煎熬着孤独的灵魂,在追求人生价值和哲学真谛的道路上苦苦探索,为他深爱的哲学献出了全部。同一些伟大的天才一样,尼采生前并不为人所了解,他的一生是痛苦和悲剧的一生,亦是伟大和不朽的一生。他将自己的思想,智慧,精神,人格渗透到文字中,使文字也具有了穿透传统和时空壁垒的不朽魅力,使得我们今天读来仍觉热血沸腾,他光辉的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在孤独中创作,在孤独中呐喊,同历史上少数思想超前的伟人一样,尼采生前也是一个失败者,他的著作在当时并未引起多大影响。在遭受了太多的苛责、冷遇、讥嘲之后,这位孤寂的天才哲学家终于忍不住要爆发了。1889年的一天,尼采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位马车夫正用鞭子粗暴地抽打着牲口,这位神经脆弱的哲学家悲愤地扑过去,抱住马头又哭又叫,疯了。此后,这位为哲学而痴狂的天才步入生命的黑夜,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几十年后,一个满手血腥的人捧起了尼采的思想,用他肮脏的灵魂肆意强暴尼采的意志,把这位无辜的哲学家变成罪恶的代言人,这个人就是希特勒。从此,尼采便成为了纳粹的代言人。
时光荏苒,当权力意志和酒神精神仍然在这个纷争不断的世界上接受人们的批判或是赞扬时,围绕尼采的争论:从事写作的虚无主义者?疯狂的超人,种族狂和育种狂的思想先驱?抑或是一个天才的哲学家?似乎没有人能说得清。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这位天才的哲学家作出公允的评价。但我敢肯定,正如尼采所言: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他一定会成为某种新价值的创立者。
一个时代的人们不能担起属于他们时代的图强与变革的重负,便只有在它的压力下死于荒野。尼采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被奉为神圣的那些理性的秩序、制度和道德观念危机四伏,弊端百出,西方文化正经历着自文艺复兴以来最大的思想转折。尼采以他敏锐的眼光觉察到这一点,在传统价值全面崩溃的形势下,人如何重新确立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尼采向时代交出了答案:解除理性和道德对于生命本能的压抑,发扬人的超越性,做精神文化的创立者,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取代科学和伦理的人生态度。尼采在他的超人哲学中强调一种强力意志,它是尼采哲学基石。它指出生命的本质在于强力,追求并体验这种强力也就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反对基督教虚伪的彼岸世界宣传,强调自尊、自爱、自强。他的思想强力震撼了西方世界。
上帝死了,一切价值需要重估,在《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中,尼采这样告诉我们。在这本渗透着哲人睿智,喷涌着诗人激情的书中,作者把当时欧洲信仰危机、价值真空的严重性形象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在这个没有上帝的世界里,尼采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价值观念,就必须以权力为尺度重估一切价值,推翻基督教那种压制生命本能,视生命为罪恶的道德,提倡主人道德。作为传统价值和道德的叛逆者,尼采的思想震撼了19世纪的整个西方世界,被视为洪水猛兽,甚至被认为是疯子和狂人,但尼采本人对自己所说的价值及其身后所造成的影响是充分的自信自明,他深信人们不会忘记他,会了解他的价值。
社会是一座熔炉,它熔化了人的灵性,把大家变成清一色的古铜,少数几个置身炉外的却因为同社会格格不入而被视为异端、疯子和狂人,比如说尼采。当年对孔子说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的楚人也是个疯子,然而他们是时代的洞鉴者,是一个社会的金子。
作为传统价值和道德的叛逆者,尼采在孤独和痛苦中走完了他悲剧的一生。在死后,他的学说和思想常被人误解、曲解,甚至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但真正的哲学思想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一百多年来,尼采哲学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想始终激励着人们不断探索新的领域,成为现在西方思想创新的源泉。
我已经完成了我的一生的事业。我知道,一大滴油已经从我身上流出去了,人们将不会忘记它。尼采离我们远去了,但他伟大的思想将不会被遗忘,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尼采全集》读后感1000字


对于自由

节制,比放纵更接近自由。

几乎所有人都渴望自由,但坦率地讲,渴望自由,恰恰因为不懂自由。当想到自由,我们往往认为不被人管制,希望什么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才是自由。恰当这么做时,却发现,并没有自由,反而更担心短暂的放纵后所要面临的工作与生活。但究竟什么是自由?康德说,自由不是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我不要做什么就能不做什么。节制比放纵更接近自由,早起,早睡,拒绝在手机上浪费时间,不拖延等等。而放纵,只是被欲望支配,一个被支配的行为,这不是自由。所以,自律的人更接近自由,但如果不去踏出第一步,0就永远是0,哪怕0后面是简单的1。正确的事,正确的方向,往往就在痛苦那头。

对于方向

千年不见光的寂静山谷,不用去做其他,只需一根火把,就能照亮整个幽谷。

有时难免迷茫,迷茫不是因为没有得到什么,而是迷茫想要得到什么。可当读到这句话时,豁然开朗,其实不需要做别的,只需拿好手中的这根火把,照亮前方的路,至于后面的,随着更深入,也都会慢慢显现。家庭中,做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工作中,勤奋、认真、努力。生命中,善良、真诚、脚踏实地、不卑不亢。其实我们并不缺少什么,缺的只是一点纯粹,忽然想起《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的一句台词:我是长安的兵,长安兵就是守长安的。做个纯粹的人不难,无非是拿好手中的火把,一步一步走下去,不东张西望,不胡思乱想,这就足够。或许方向,并不全是一开始就定好的,也有很多是走着走着才出现的,那么,多给自己的火把一点时间,也多给自己脚下的路一点时间。

可能对于读书我的理解很片面,感觉其中如有一二句可以让人享受的句子,就很满足。当然,对于尼采这位被称为人类灵魂之光的哲人,他的思想与精神,可能我不太能全懂,不过有这么几句很受用的,就已足够。

到这,就用一段可让人深思的话作为结尾吧。人们现在已经羞于安静,而且长久的沉思几乎也使人产生良心责备,人们手里拿着表思想,吃午饭时眼睛盯着商业新闻-----人们像是一个总是可能耽误了什么事的人那样生活着。宁可做点什么,胜于一事不做。-----这条原则也是一根绳索,用来缢死一切教养和一切高级趣味。很显然地,一切形式都会因工作者的这种匆忙而毁灭殆尽,甚至形式的感觉,感受动作旋律的耳朵和眼睛,也毁灭了。......我们现在很少正确而全面地去观察一棵树,也很少观察它的叶子、枝干、颜色和形状,我们发觉只想象一棵树要容易得多。尼采

生活的哲学_《围城》读后感


生活的哲学围城读后感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经典之作。在此书中,他以幽默的语调揭露了民国时期封建思想与崇洋思想盲目结合所带来的弊端。围城取自书中人物苏文纨所说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我们的生活也就像是一座大围城,人永远也逃不出无形的四堵墙下无尽的压力和束缚。

书中苏文纨把方鸿渐放进了他的城,却将苦苦追寻他的赵辛楣据于城外,但最终反而将自己锁在了曹元朗的城里。这样一层一层的城最终造成了她婚姻的悲剧。当然也有事业的围城,三闾大学里的勾心斗角,明争暗斗压抑着方鸿渐,致使他放弃了那里,离开了这座城,面对的却是一个留存着封建思想的家庭纷争中,让他一步步踏入了爱情的陷阱,走入事业的低谷中,从而导致了一个如此悲凉的结局。

钱钟书先生在这本书中把当代社会的封建,留学生的傲气,事业的争斗以及朋友之间迂腐的恭维写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看清了当代社会的光明与黑暗。友谊、亲情、学历的重要给与了我们压力,这些压力又转化到激烈的勾心斗角的社会竞争中去。我们不能逾越社会这座大围城,我们只能尽全力,充满自信地去拼搏,并始终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座围城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书中主人公方鸿渐本认为博士头衔毫无实际,可为了恭维丈人和父亲,买了个博士文凭,这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可见当时崇洋媚外,追名逐利的思想有多么迂腐。钱钟书先生就是这样用这种带有幽默而又深含哲理的比喻批判了当时人们扭曲的人性。方鸿渐离家一年,回家的时候远别虽非等于暂死,至少变得陌生,回家只像半生的东西要回锅,要煮一回才会熟。作者巧妙地把每次的归途比作是煮一次回锅饭,真是令人忍俊不禁。

书中有许多优美的句子,如:夜仿佛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了,它给太阳拥抱住,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这句把夜写得富有生命力,又能给人一番遐想,真是美极了。又如:天空早起了黑云,漏出疏疏几颗星,风浪像饕餮吞吃的声音,白天的汪洋大海,这时候消化在更广大的昏夜里。看到这些,真是不得不佩服钱钟书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

作者在文中鲜明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孤芳自赏的鲍小姐,儒弱玩世的方鸿渐,争风吃醋的苏文纨和唐晓芙,执着顽固的赵辛楣等等,他们在这座围城里争来斗去,这里面充斥着虚荣、丑陋、庸俗,当然也有自信、坚强、执着。书中写道:一个人的缺点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且地位爬高了新标识。其实优点跟缺点一样,如果我们没有爬树的经历,这些潜在的东西就不会被人发现。这样书中的人物自然就冲不进别人的城,也走不出自己的墙。

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一堵城呢?小时候,我们就像一根线牵着的风筝,可以自由地观赏城外的风光,肆无忌惮地做任何事,但始终都有一根线引导着我们,伴我们成长。后来,这根线越变越短,我们开始有了来自学习的压力、父母的压力还有责任的压力。我们的内心被压抑在这四角冰冷的城里。可不管怎样,我们始终都要面对这种人生,面对这里面激烈的竞争,压力的束缚。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在这座城里创造异彩,增添一些自己的光亮。

读完《围城》这本书,我的感悟也许就似书中的最后一句话: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了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作者:sophia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超人的哲学 ——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超人七兄弟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