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秘密》的读后感

《秘密》的读后感

资本的秘密读后感。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资本的秘密读后感 ”,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资本的秘密读后感

驹我而言,【资本的秘密】并非一本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书,作者喋喋不休地把几个关键的判断重复重复再重复,之所以强迫自己看完,是因为这几个关键的判断的确石破天惊,以至于我能够忍受叙述上的繁琐和唠叨。

全书从布罗代尔钟罩谈起,即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在第三世界和前社会主义国家获得成功,仿佛这些国家被钟罩无形地阻隔在繁荣和幸福之外。作者的实地调查发现,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没有我们通常想象地那样贫穷,他们事实上拥有大量的资产,然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些资产不能转化为资本。

请注意这里资产和资本的区别。资本是指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承认,能够进行公开转一让和抵押的资产,资本所有者被公认为资本的受益人,同时资本所有者必须为自己的一切所作所为负责,这是因为他在全社会的所有权关系网络上无处遁形。

竣展中国家的居民依靠自己的努力积累了相当规模的资产,但是由于这些资产没有进入正式的所有权体系,因此不能得到承认,也不能通过转一让或抵押获得融资。因此这种活一性一极低的资产是僵化的财产,而不能形成活力无限的资本。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居民仅能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转一让自己的资产,而这种狭小的圈子限制了分工和专业化,限制了信贷和投资,限制了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换言之,缺乏正规的所有权系统是资本主义为什么不能在发展中国家生根结果的根源。

要建立一套正规的所有权系统,并不能靠立法者通过建立一套一精一致的所有权法律,然后由国家机器强制推行实施就能完成。法律不是被创造出来的,法律是被观察到的,它是对社会现实的承认,而非相反。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史表明,在这些国家建立正规的所有权体系,是历时上百年、经过暴风骤雨式的痛苦斗争以及润物细无声式的潜移默化的交替作用完成的。建立正规的所有权系统的唯一途径,是对居民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非正式产权制度的吸收和包容,而非推翻和反对。一个无视由市场自发形成的非正式产权制度的一精一英式的所有权改造思路,注定会遭受失败。

因此,第三世界国家和前共产主义国家要想进入发达经济体行业,唯一的途径就是:第一,耐心观察本国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非正式所有权制度;第二,建立一套包容一性一的正规所有权制度,将上述非正式所有权制度完全包容进来,最终形成国内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所有权制度;第三,在这种统一、透明的所有权制度下,资产所有权得以被清晰的表述,资产可以顺利转化为资本,进而能够被分割、被重组、被转一让、被抵押、被担保,资产的所有人也通过所有权关系网络被清晰地定义和辨识,从而必须为自己的所有行为负责。如此,很多长期困扰第三世界国家的问题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用这一思路来看待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目前争议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否要承认私人财产的神圣至上,包括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在西方发达国家和现行国际法下,私人财产权甚至高于国家主权。而目前在中国实施财产私有化的最大障碍,在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有一部分人是依靠非法手段积聚财富的。如果承认这部分私人财产的合法一性一,等于消除了这部分人的原罪,有人认为是难以承受的。殊不知,这部分特权阶层,或者说前期改革的既得利益者,目前依然占据着优势地位。如果不把弱势群体目前拥有的财产以法律方式清晰予以界定,这种模糊只会纵容利益集一团一们更加从容地继续剥夺弱势群体的财产。换句话说,在起点已经不太公平的环境下,比较现实的选择是不要让这种状况变得更糟。

【资本的秘密】最令人警醒的结论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点远高于独特一性一。独特一性一往往成为特权阶层用于谋取私利、拒绝改变的借口。社会制度的类型并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社会大众的权利能否得到承认,个体能否充分利用制度提一供的一切机会参与发展,资产能否顺利转化为资本。只要制度基础能够得到保障,世界大同的梦想是可能实现的。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资本秘密读后感1000字


本文为读后感大全推荐专题“资本秘密读后感”相关内容。

其实很多人在阅读作品之后,找到了更好的生活方式。要想使读后感具有真切,感染力就必须要联合实际。你最近是否想写一篇读后感呢?编辑特意收集和整理了资本秘密读后感,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资本秘密读后感【篇1】

对我而言,《资本的秘密》并非一本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书,作者喋喋不休地把几个关键的判断重复重复再重复,之所以强迫自己看完,是因为这几个关键的判断的确石破天惊,以至于我能够忍受叙述上的繁琐和唠叨。

全书从布罗代尔钟罩谈起,即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在第三世界和前社会主义国家获得成功,仿佛这些国家被钟罩无形地阻隔在繁荣和幸福之外。作者的实地调查发现,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没有我们通常想象地那样贫穷,他们事实上拥有大量的资产,然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些资产不能转化为资本。

请注意这里资产和资本的区别。资本是指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承认,能够进行公开转让和抵押的资产,资本所有者被公认为资本的受益人,同时资本所有者必须为自己的一切所作所为负责,这是因为他在全社会的所有权关系网络上无处遁形。

发展中国家的居民依靠自己的努力积累了相当规模的资产,但是由于这些资产没有进入正式的所有权体系,因此不能得到承认,也不能通过转让或抵押获得融资。因此这种活性极低的资产是僵化的财产,而不能形成活力无限的资本。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居民仅能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转让自己的资产,而这种狭小的圈子限制了分工和专业化,限制了信贷和投资,限制了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换言之,缺乏正规的所有权系统是资本主义为什么不能在发展中国家生根结果的根源。

要建立一套正规的所有权系统,并不能靠立法者通过建立一套精致的所有权法律,然后由国家机器强制推行实施就能完成。法律不是被创造出来的,法律是被观察到的,它是对社会现实的承认,而非相反。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史表明,在这些国家建立正规的所有权体系,是历时上百年、经过暴风骤雨式的痛苦斗争以及润物细无声式的潜移默化的交替作用完成的。建立正规的所有权系统的唯一途径,是对居民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非正式产权制度的吸收和包容,而非推翻和反对。一个无视由市场自发形成的非正式产权制度的精英式的所有权改造思路,注定会遭受失败。

因此,第三世界国家和前共产主义国家要想进入发达经济体行业,唯一的途径就是:第一,耐心观察本国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非正式所有权制度;第二,建立一套包容性的正规所有权制度,将上述非正式所有权制度完全包容进来,最终形成国内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所有权制度;第三,在这种统一、透明的所有权制度下,资产所有权得以被清晰的表述,资产可以顺利转化为资本,进而能够被分割、被重组、被转让、被抵押、被担保,资产的所有人也通过所有权关系网络被清晰地定义和辨识,从而必须为自己的所有行为负责。如此,很多长期困扰第三世界国家的问题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用这一思路来看待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目前争议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否要承认私人财产的神圣至上,包括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在西方发达国家和现行国际法下,私人财产权甚至高于国家主权。而目前在中国实施财产私有化的最大障碍,在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有一部分人是依靠非法手段积聚财富的。如果承认这部分私人财产的合法性,等于消除了这部分人的原罪,有人认为是难以承受的。殊不知,这部分特权阶层,或者说前期改革的既得利益者,目前依然占据着优势地位。如果不把弱势群体目前拥有的财产以法律方式清晰予以界定,这种模糊只会纵容利益集团们更加从容地继续剥夺弱势群体的财产。换句话说,在起点已经不太公平的环境下,比较现实的选择是不要让这种状况变得更糟。

《资本的秘密》最令人警醒的结论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点远高于独特性。独特性往往成为特权阶层用于谋取私利、拒绝改变的借口。社会制度的类型并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社会大众的权利能否得到承认,个体能否充分利用制度提供的一切机会参与发展,资产能否顺利转化为资本。只要制度基础能够得到保障,世界大同的梦想是可能实现的。

资本秘密读后感【篇2】

这本书的论点很有现实性,论点也很新颖。但是书中阐述的基本上是论点,或许是出于可读性的考虑。书中提到的很多数据,并不知道数据是如何得到如何统计出来的,这方面能在最后附出来就更好了。

书中最大的论点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之所以在西方国家可以成功而在其他国家没有成功,是因为西方国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由法律提供保障的所有权制度,这样的制度确保了各种资产(书中最重要的说的是房地产)能够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从而使其资本化。

读完这本书,让我一直以来的一个困惑有了新的想法。我的困惑在于,为什么大城市的一块地,这块地的所有者没有在上面花费任何的人类劳动,但是这块地的价值却允许他购买中西部农村地区的人一辈子的劳作也买不起的东西?

我的新想法是:所谓的经济制度,最本质的在于组织人们以最大的效率进行生产,然后进行生产成果的分配。而劳动成果的资本化有利于促进人们劳动成果的交换,从而使人们的劳动成果变得有“价值”,并激励人们进行再生产。如果有行之有效的制度加以保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之后,说的极端一些,它可以使人们平时的任何一个行为产生的劳动成果可以供他人消费,也就是说人们平时的任何一个行为产生的成果都可以找到市场进行出售,这样无疑加大了整个市场的产出,因为它使人们的所有行为都变成“有价值的”(或者说可以允许人们把自己的时间全都花在创造有价值的东西上)。

但是,就目前来看,似乎真正开放的市场和资本,可以较好地解决生产的问题,却不能很好地解决分配的问题。

资本秘密读后感【篇3】

最近,不得不说。手是懒啦,好久好久没能打书评啦。在这个月黑风高杀人夜,我感觉实在不能在拖啦。我们院长说我们那个考到对外贸的学长,一年能看100本书,我是不信的。不过想想,其实也没啥不可能的。我一年就借了50+本,抛出教材类40本左右,至少完完整整地看了30本,而且有十本左右是用别人的卡借的。另外我还看了那么多的电子书呐。为什么写的书评这么少,一是懒,二是许多书不值得写。

这本书就简单说一下吧。整本书就是围绕一个问题展开的,“为什么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在西方(比如美国,西欧甚至日本)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而它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却停滞不前”。为什么呐,缺少资产转化成资本的机制?怎么能有呐,所有权明晰。还是那句话,理论对不对,对。执行起来阻力太大,甚至一些时候成为了一些地区的不可承受之痛。想想当年上一届领导班子最后一届人代会“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当时我就想说,这届是不是趁着下台,有把魄力来把大的。不过大习一上台就封死啦政改这条道路,搞起啦中国梦,记得八荣八耻还是那届上台几年后搞的。不得不说,稳定压倒一切啊,呵呵。当然现在看来,当时进入深水区的也包括,我们的所有制吧。

~~~~~~~~~~~~~~~~~~~~~~~~~~~~~~~~~~~~~~~~~~~~~~~~~~~~~~~~~~~~~~~~~~~~~~~~~~~~~~~~~~~~~~~~~~~~~~~~~~

为什么所有制是解放生产的根本呐,因为就如同当年国有企业大锅饭一样。东西不是你的,或者说是你的,但不合法,你就没有干劲,哈哈,你没有干劲,大家也没有干劲,所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的热情都进入了黑色地带,要不什么拉美国家贩毒,非洲国家叛变海盗这么猖獗。所以说有干劲就要释放,有劲没处使就得出事。这就是整本书的根本。

首先吧,索托是个秘鲁人。拉美国家大家都懂,欧美的后花园嘛。当初搞替代战略,结果被美国搞了一把,又被英国打了一把。结果就是整个大洲都是苟延残喘,就是现在也就是那么回事。所以说,人吧一想疯啦就容易极端。再加上书中前几页,神马纽约时报,格林斯潘等西方所谓主流言论各种跪舔。索托就在所有化研究这条道上渐行渐远。然后,西方人就更高兴啦。把索托吹成了要拿诺贝尔的“数学不牛”的经济学家。

当然,这本书当然是好书。索托几十年研究可不是吹出来的。所有权连我这种初学者都觉得是经济改革的核心。不改的话,肯定不彻底。而且书中对各个国家的描述分析也特别的到位,尤其是归纳水平感觉也算是大家水品啦。索托把资产与资本之间的那层隔膜称为“钟罩”(我是这么理解的)。冲破钟罩貌似一切就好啦。首先别的不提,冲破这层钟罩需要什么代价就得考量一下,书中描述。单单是美国,一个新生的特权阶级较少的国家,所有制的建立就好费了整个多大的心力。

另外,还出现一个小小的无法论证的猜想。就是冲破钟罩到底是开端,过程,还是结果。其实正常来想,肯定是开端啊。不过现实一想,值得玩味啊。二战以后,现在来看,经济发展起来的新兴国家就是四小龙和阿拉伯产油国,别无他家(当然特别小的国家不算)。他们有一个特点是什么?就是欧美需要他们发展。四小龙是第一二岛链,阿拉伯的石油用美元结算。而别的国家呐,最明显的拉美,学西方学得像不像。但是别好的美学来,危机来得却更猛烈,西方上世纪七十年代是滞胀,但是拉美直接是恶性通胀。再看看东欧和俄罗斯,就更加残酷啦。但是那些国家的所有权结构改革不可谓不大刀阔斧。不对啊,正确的改革方向,应该成功啊。所以说,西方给的那些东西,不要随便学。

事实上,所有权结构改革,我感觉啊,更是一种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结果。是经济改革的一部分,伴随这整个经济改革而来,甚至更加长久。对我们来说,会不会改,肯定会改,而且正在改。要是有大改的话,这届班子有魄力的话,4年之后见分晓吧。

资本秘密读后感【篇4】

1.第一章资本的五个秘密,资本主义在第三世界和前共产主义国家无法取得成功,是因为僵化的资产无法像西方国家那样获得合法的表述流通成为资本,因此无法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

2.第二章遗漏的信息,第三世界和前共产主义国家拥有的财富异常丰富,但当地居民通过法律合法维护财产或者合法拥有财产的成本太大,因为政府管理部门的低效和手续过于繁琐。

3.第三章资本的秘密,资本是抽象概念,代表资产拥有的潜能,它必须被赋予一种固定可见的形式,才能发挥作用。这个能为财产的固定提供必需的过程、形式和规则的事物是正规所有权。正规所有权制度能产生6种效应,使资本被创造出来,分别是确立资产的经济潜能、将分散的信息纳入一种制度、建立责任和信用体系,使资产更易交换(分割成股票),建立人际关系网络(物主是谁),保护交易(授信)。

资本秘密读后感【篇5】

《资本的秘密》是由秘鲁经济学家赫尔南多·德·索托所编撰,其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长年累月的调研,最终著就此书。从内容看,这不仅是经济学经典,更是政治学和历史学著作。本书逻辑清晰,观点独特,论证有力,令人耳目一新。

书中的主要论点在于:为什么资本主义只在发达国家取得成功,而在发展中国家却遭遇了滑铁卢?赫尔南多一语道破天机——因为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建立起把资产转换为资本的机制,他们缺乏资本。看起来是多么简单的一个解答,但是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当权者就是没办法或者很难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资本主义制度之所以在西方国家可以成功,而在其他国家没有成功,是因为西方国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由法律提供保障的所有权制度。这样的制度确保了各种资产(书中以房地产为例)能够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从而使其资本化。

在我们的印象中,一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像阴暗的角落滋生青苔一样,潜伏着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他们匍匐于基本生存线之下,几乎一无所有。作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源就在于:贫民们拥有的大部分资产都不受法律保护,是正规制度之外的“孤魂野鬼”。

“在海地,68%的城市居住者和97%的乡村人口的住房,都没有明确的合法所有权证书。”

“在秘鲁农村,这个数字达到了81%。”

法律不能与时俱进、官僚系统层层叠叠以及各种特权阶级的阻挠,逼得人民只能苟生在不被政府承认的“非法经济”环境中。本书引用了大量史料来举证政府打击“非法经济”:

“16世纪,英国出现第一次移民浪潮,当时的英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禁止移民进入城市,要求他们返回原籍。但这并没有能够阻止人们来到城市郊区定居,等候城市中可能的机会。渐渐地,他们开始在郊区开起来的不合法的家庭作坊,尽管一直被城市永久居民歧视,但这样非法经济却迅速扩张。法律试图对于这些‘非法’移民强行进行严苛处罚,却反而导致社会矛盾加剧。以至于政府最后不得不进行暴力镇压。”

“关于当时英国‘非法’经济的规模,亚当·斯密有一句有意思的评价:‘如果你想让你的工作顺利完成,就必须到郊区去寻找那些工人。他们没有任何特权,只能依靠他们的品质和信用。然后,你可以把生产的东西秘密到城里’”

“幸运的是,英国政府后来意识到强制阻止非法移民和非法工人的成本高昂,开始试图将非法的定居点合法化,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首相弗赛西甚至还曾得到报告,称赞那些在合法化试验区的粗鲁乡下人‘有着坚定的创业精神,对于新的发明有与生俱来的热情’”

“而在18世纪中期的法国,政府禁止公民进口或者销售印花棉布。仅仅十年间,竟处决了16000名者和地下生产商,罪名是他们从事不合法的生产,或者进口了印花棉布。在瓦朗斯小镇,有77名‘非法’的生产者被送上绞刑架,58人被车裂,631人被判服苦役。当时的法国政府不打算放过任何一个不合法的经营者。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当时的‘不合法经营者’开始印刷多种色彩的印花棉布,而所谓‘正规企业’只能生产单色织品。多色棉布增加了确认产地的难度,不利于税收的执行。”

“在近300年的时间里,法国政府对胡格诺派教徒和不合法工人进行迫害,促使大量和创业者和熟练工人流亡到了英国和荷兰,客观上促进了后者的经济发展。而在法国本土,这种政府迫害造成的社会动荡则越演越烈。”

然而,作者花了5年的时候和6个国家的同行走访了4个大洲的城市和乡村,盘点了的底层社会和地区后,发现那里并不是亟待金钱甘霖救济的不毛之地,而是郁郁葱葱的地下森林——底层人民的房屋等财产的总量远远超过国家的储蓄总额和股票市值。

“总体价值约为52亿美元,而按照当时的计算标准,它是海地所有合法经营的公司全部资产的4倍,是政府拥有的全部资产价值的9倍,是到1995年为止,海地有史以来获得的国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58倍。”

“菲律宾...不具有所有权的房地产的价值为1330亿美元,使菲律宾股票市场上市的216家国内公司资本总额的4倍,是该国商业银行全部存款的7倍,是国有企业全部资本的9倍,使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14倍。”

“根据我们的计算,在第三世界和前共产主义国家,穷人所占据但不合法拥有的房地产,其总体价值至少为9.3万亿美元。这个数字是当时美国货币流通总量的2倍,相当于包括纽交所、纳斯达克、东京、伦敦、法兰克福等全球排名前20位股票市场的交易总量。”

“它大约是美国流通货币总量的2倍,接近于全世界20个最发达国家主要股票市场(纽约、东京、法兰克福、巴黎、多伦多、米兰、纳斯达克以及其他十多个股票市场)所有上市公司的总值。它是自1989年以后的xx里,所有第三世界和前共产主义国家获得的全部国外直接投资总量的20倍以上,是在过去30年里,世界银行提供全部贷款的46倍,是同一时期第三世界获得的所有发达国家发展援助总额的93倍。”

话说回来,为什么他们表面上却是一贫如洗?作者的回答是:他们拥有的都是僵化的资产(deadcapital),而非活跃资本。

资本为何僵死?“由于发展中国家城市穷人的房产往往是在非法占据的土地上建造的,没有正式所有权制度的保护,因而不能像发达国家城市居民那样得到充分利用”。而僵化的资本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没有将资产转化为资本——例如,以房产作为抵押物并获得贷款,拿去投资,分享资本的盛宴。因此,“只要能够揭开将资产转化为有效资本的奥秘,它们就可以立刻投入使用”。

《资本的秘密》读书笔记2500字


《资本的秘密》读书笔记2500字范文:

每次读完一本书,或者看完一部电影,我往往只能记住一两句话,读完《资本的秘密》后,我记住的是:让你的资产流动起来,变成资本。

本书的作者赫尔南多·德·索托经过长期的对比研究,认为资本主义在西方国家之外的其他地区遭到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系统化的所有权制度的缺失。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无法站到作者那么高的高度来分析这一现象,也无法从专业的角度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判,我只记录在阅读过程中,让我受到了触动的知识和观点。

资本一词来自拉丁语,最初是指牛或其它家畜的头。资本是一个抽象概念,是一种永恒的价值,假如这种价值脱离了将它创造出来的产品,那么不管产品的创造者是谁,它都始终是创造者拥有的一种抽象的、无实体的事物,因为对于创造者而言,这种价值能够以多种形式固定下来。

1.货币与资本

我这样的经济小白,之前是不知道货币和资本的不同的。本书作者告诉我:资本总是同货币混淆在一起,而货币只是资本发展过程中多种表现形式之一。货币提供了一种标志化的参照,使我们可以衡量资产价值,由此实现不同类型资产的交换,可是,即便货币有这样的用途,它也不能够以任何方式,将某种特定资产的抽象潜能固定下来,并使之转化为资本。

这几年世界各国央行大放水,增加的是货币,是热钱,资本增加了吗?

作者说:第三世界国家,一度因滥用货币导致经济膨胀,甚至使它们声名狼藉,然而,它们还是无法创造出更多的资本。

2.资产与资本

本书的作者认为,很多人贫穷,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资产,而是没有资本。他们有房屋,有土地,是有资产的,而且这些资产的总量加起来十分巨大。但他们却仍然贫穷,因为他们的资产是僵化的资产,无法流通去变成资本。

将资产转变成资本,需要系统化的所有权制度。有了系统化的所有权制度,人们就可以方便的将资产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低成本的交易,创造价值,也就是资本。

读到这里,我想起有人说的:让农民脱贫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把土地分给他们并允许自由流通。其实这几年国家已经在做土地确权,我们的体制决定了短时间内不可能土地私有化,确定的只是农民的承租权。但土地的位置、大小、边界确定了,承租权确定了,只要允许流通,人们可以将承租权转让、抵押,这时土地资产一样可以转成资本。只是尽管进行了宅基地流转试点,土地流转试点,但并没有全面推行,也没有全面放开,而是设置了种种限制,比如农业部多次强调的决不允许城里人去乡下购买宅基地。我家的耕地测量完已经1年多了,现在证书还没有发下来,如果不是行政效率低下,就是政府还没有考虑好吧。有人说,土地自由流转是我们国家未来最大的改革红利,也许现在还有其他的红利可用,还不到使用这项红利的时候,也许是顾忌资本“向少数人集中”这个天生的特性吧。不确权,就不能方便的流通,也就无法被方便的剥夺,虽然不利于一部分人摆脱贫困,但也不会让这些人一无所有。

现在有不少贫穷的富翁,他们拥有多套价值不菲的房产,可以说是资产丰厚,但生活却并不是很富裕。因为政策的限制,他们无法将自己的房产流通或者转化成资本,于是这些资产变得僵化,无法创造更多的资本了。

要尽快尽力让自己的资产流动起来,变成资本!

3.可怕的数据

本书的很多数据很惊人,比如:

走官方手续在秘鲁首都申报经营一家小型企业,每天花6小时,需要289天才能完成所有的手续。在菲律宾,通过合法的方式购买一个房屋,需要168道手续,涉及53个国家和私人机构,需要13-25年时间。在埃及,要建立一座合法的房屋,需要花6-11年与官僚主义周旋。在海地,合法拥有一块土地的全部时间是19年…

我不怀疑这些数字的准确性,这都是作者实地考察过的,我不知道现在是否仍然如此,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10年前的数据。不过就算如此,看到这些数字的时候也被惊到了。

我不清楚我们国家的相关情况,在“钟罩”内,我看到的感受到的是我们行政机关的办公效率在不断改善,官僚主义仍然严重的主要是垄断行业,靠近市场的很多机构,都在市场经济追求效率的倒逼下,在国家机构改革的要求下,有了很大进步。如果能持续下去,我们国家将来一定会更好。但“钟罩”之外的情况,我就不知道了,感觉在我们国家,更多的是禁止,而不是设置重重障碍。比如,小产权房,不是多少年合法的问题,是根本不允许合法。

4.对不合法行为的处理

对不合法行为的处理原则,是本书对我另一个很大的启发,虽然我不是立法或执法人员,没有多少机会参与社会不合法行为的处理,但在单位里却经常会面对不合规的情况,对如何处理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当不合法行为大量存在的时候,说明要么法律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时代,要么合法化的成本太高,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谁会去花十几年的时间只是让自己的房子合法化?仅有强制性法律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无视不合法协议的存在,或者试图把它们完全排除在外,而不是采取适合的策略,将它们纳入法律体制,不管如何努力,最终只能是徒劳无功的。作者介绍了美国历史上对大量不合法行为的处理经验,那就是去了解不合法行为运作的基础,然后把它们吸收到现行的法律中去,让大量的不合法行为合法化,这样不仅减少了社会的冲突,还促进了经济更大的发展。

很多人以为,大多数人进入不合法领域的目的是为了逃税,实际上是由于现行法律不管看上去多么吸引人,其实完全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和愿望。作者在秘鲁为不合法的小企业者进入合法制度,设计出了一种登记方案,大约有27.6万的不合法创业者进行了登记,4年以后,这些昔日的不合法企业缴纳的税金总额达到了12亿美元,说明了这些企业并不是不愿意缴税。作者做的,只是确保合法经营的成本低于不合法经营的成本,并让他们了解这一方案的好处,然后这数十万创业者就兴高采烈的走出了地下经济,登记为了合法企业。

同样,当一个单位里面存在大量违规行为的时候,要么是规定不合理,要么是遵守规定的成本太高。让大家合规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降低合规的成本,让合规的操作和流程是最方便的,变相提高违规的成本,如果能确保合规的成本低于违规的成本,那几乎不需要任何强制,大家都会自觉地遵守规定。

面对违规行为,很多领导都是一禁了之,当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的时候,不是去了解分析背后的原因,而是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去加强检查,加大处罚力度,靠“严刑峻法”让天下太平。这样只能带来一时的效果,就如书中提到的那样,当驱逐不合法行为的军队离开以后,人们很快回来又重新开始。所以,面对屡禁不止的不合规行为,更需要的是认真调研和分析不合规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否合规成本太高?是否有些规定本身不合理?是否有些规定已经不适合当前的环境?通过优化合规的流程和操作,大力降低合规的成本,解决规定中被禁止或遗漏的实际上却存在合理需求的行为合法化问题。

水流会自然沿着成本最低的路径前进。就像人们愿意合法化企业并缴税一样,要相信绝大部分的人们都是愿意合规的,我们需要的只是降低他们合规的成本。作者:中原小伙

《教师的幸福资本》读后感


《教师的幸福资本》读后感

今年寒假,我在家里认真地拜读了《教师的幸福资本》。读完后,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本好书,受益匪浅。

每个人都需要爱。这一个简单的;爱;字包含着许多复杂的内容。有爱便有一切,爱是打开学生感情大门的钥匙,这是育人观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当学生知道你是真诚地热爱他们时,他们的感情大门、智慧大门才会向你敞开。作为一个教师,不但要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思想健康、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要用爱心去浇灌每一株幼苗,把他们培育成参天大树再去为更多的幼苗遮风挡雨;要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门,因为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扇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全身心地热爱学生,即是师德。很难想象一个对教育工作毫无兴趣的人,一个见到学生就心烦的人,会努力完成好教育教学工作,会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所给予他们的不能只是数字化了的知识,更要是一种能力,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一种观念,一种做人的观念、生活的观念;是一种操守,一种对人对事的操守;更是一种意识,一种爱的意识,责任的意识!

学生是人,是一个多样化的人,他们的生活、学习、情感是多样的,这就要求教师用真心去发现学生的需求,用爱心去化解学生的矛盾与痛苦,让他们体会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去爱他们。拾起学生掉在地上的橡皮,耐心回答学生的提问,常与学生个别谈心,甚至只是走道里的一声问候,这些都是能让学生摸得着的关注,会化为无穷的动力。多年的教育工作,或许用这句话可以概括:满怀着爱做有心人的事业。

教师的职业是美好的,当师魂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教师在对这种美好的理解和追求中,真切地体验并自然地表现出这种美好。《教师的幸福资本》这本书包括:1、我可以成功-优秀教师的心理资本。2、做你自己-优秀教师的个性资本。3、EQ与成功-优秀教师的情商资本。4、做有学识的教师-优秀教师的才学资本。5、做研究型教师-优秀教师的专业资本。6、挑战工作-优秀教师的职业资本。7、提高个人魅力-优秀教师的品位资本。8、人脉-优秀教师的社会资本。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就要拥有这些资本,同时我们也就拥有了教师的幸福!

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我想马克思已经做了明确的回答:“那些为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这本书中提到的几个幸福资本及很好的体现了教师的幸福。

首先教师要拥有良好的心理资本。特级教师边慧英,由于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就能够把遇到种种困难和曲折,变成“三次美丽的转身”,在艰难跋涉中获得幸福感。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因此,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面对事情所持的心态,往往决定事情的成败。人通常会受心理暗示的影响。心理暗示是指人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说:“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或许,我们没有过人的智商,但我们有良好的心态,有聪明的情商,有坚韧的品质,有执著向上的精神,和对教师职业的喜欢与敬畏,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与爱护,对生活的不公不怨不艾,对心中的梦想不弃不舍,只要我们拥有这些,我们就一定能够拥有幸福的资本,一定会在前行的路上品尝到幸福的滋味,感受到幸福的温度。

个性资本。日本教育家松下幸之助曾说:“每个人都有他的个性魅力。最重要的,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而加以发展。”优秀教师潘小明,就是一位把自己的个性充分发展的人。他提出“抬起头,往下看”,就很有个性。“抬起头”指的是,关注学生的需求,勤于了解学生,善于研究学生;“往下看”指的是,“要透过水面去发现并抓住支撑着数学知识的数学思维,让学生亲历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不仅要获得扎实的知识技能,而且要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具备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一位有个性的教师,会有对幸福的独特体验。

情商资本。情商是指一个人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人靠什么控制自己的情感,说到底,还是人生观、价值观做基础,教育观、学生观做指导。特级教师田丽利说:“在生命的每一刻,他们需要尊重,需要平等,需要信任,需要宽容,需要欣赏,需要相知,需要相伴,需要相望……因此,在我的视野里没有教育的盲区;在我的教学课上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在我的心里没有不被关注的孩子。”这样一位高情商的老师,她不会缺少幸福感。

才学资本。周步新是一位“能听到花开声音的人”“手往哪里一点,哪里就开花了”的优秀教师。她的能力,她的才学,来自于“乐于学习”,“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她深深感到“能够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语文,分享快乐,共同成长,实在是人生极大的幸福。”

专业资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专业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优秀教师吴继烈,通过走教师专业研究之路,完成了她“站稳讲台——需求高度——跨上高地”的成长三部曲。

职业资本。书中介绍了特级教师华应龙,从18岁当一名好老师,29岁当一名特级教师,36岁当有影响力的数学特级教师的过程,他不断贡献给学生高质量教学,以这样的职业资本获得了幸福。

品味资本。品味资本是教师整体高素质的集中表现,德学才识的完满结合,使得教师成为高品位的人,成为学生自发学习的榜样,他的一言一行在自然而然对学生发生着影响。特级教师靳忠良的座右铭是“一生优雅,永远微笑”,他被学生们封了“校草”的雅号。家长反映“靳忠良的课使学生着迷!”,20年前的学生还在新浪网发文怀念他……

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来源于教师的丰富阅历和交往能力。著名的书法家欧阳中石,一生从教,从小学一年级一直教到博士后,他的人脉资本,使得他的贡献满天下。……

每个人的幸福体验是不一样的。尽管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是“为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教师被称作是“最幸福的人”应该说是当之无愧。但是,从事幸福的教师职业,并不是自然而然就会获得幸福感,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有强烈的幸福感,所以教师的幸福要靠自己去争取!

教师的幸福资本读后感


篇一:《教师的幸福资本》读后感

《教师的幸福资本——成长为优秀教师的8种特质》读后感

吴守江

暑假期间,我读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现代教育报主编雷玲编著的《教师的幸福资本——成长为优秀教师的8种特质》一书,感到受益匪浅。

该书从心理、个性、情商、才学、专业、职业、品味、社会八个方面阐述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每一部分的论述、列表、行动、案例、“小专栏”、名人名言,都给了我一定启示,我从中也收获不少。

教师幸福吗?在外人看来,教师非常幸福,每天两节课,周末、节假日不用上班,一年还有将近三个月假期,是最轻松幸福的职业。但教师自己才有体会,每天工作的时间从早上7点一直到夜里10点,每天工作十几小时,繁重的教学与非教学负担,造成了教师普遍的职业倦怠和亚健康状态,加上每天面对几十个个性不同的学生,几十个情况不一样的家庭和家长,大多数教师说感觉不到“幸福”。

那么,教师究竟怎样才能算幸福呢?我对幸福的感觉是:一、辛苦的付出有收获。无论再累,累有所值,领导肯定,家长信服,学生佩服,考试成绩有进步。二、生活充实,手中有事做。当无事可做的时候虽然轻松,其实心中是空虚的、不安的,而学生、学校、社会需要我的时候虽然累是幸福的。三、自身在进步。随着时代的变化,自己的思想、观念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能够感到自己的业务水平在提高。

四、身边有亲友,生活质量在提高。我至亲至爱的人、很在意的人都在我身边,身边的同事关系很和谐,学校成为自己温暖的家。

总之,幸福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对生活满意的感觉:成就感、充实感、温暖感。一个好感觉带来身心愉悦,精力充沛,激情四射,带来幸福,造就成功。

读了这本书后,我想,要实现自己的幸福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努力:

一、保持良好的心态

经常听到有老师抱怨“这里的家长一点都不关心孩子,考试过后没有一个家长打电话,教这样的学生真烦。”我想到了在另一所学校老师也抱怨“这样的一个小考试,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要到校或打电话来询问进步和退步的原因,真烦。”而我是另一种心态,感觉就不一样:考试后没有一个家长打电话,压力没那么大,感觉很好;考试后家长都来研究成绩,有这样的家长配合,真好。所以,心态换了,感觉变了,幸福感就来了。这里的心态就是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不仅关心到教师的专业发展,还与师生关系、学生成长等问题密切相关。教师每天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家长,除了要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外,还应该掌握一些常见的心理效应(本书中给我们讲述了17中常见的心理效应),将这些心理效应恰当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

二、提高自己的素质

书中,陶继新老师说:“生命不是对既有状态的重复”。仔细想想,我们周围有多少人在重复着自己的劳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驴拉磨一圈圈转的日子是多么的乏味,可是我们又有多少人想过要改变这种现状呢?陶老师说:“今天的陶继新,一定超过昨天的陶继新;明天的陶继新,一定超过今天的陶继新!”多么自信的话语,多么豪迈的气魄!作为我们,还有理由在原地徘徊吗?为了让自己的生命也有一丝华彩,即使是星微的一丝亮光,我们也应该为自己积累一点文化资本。

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绝不能因循守旧,需要不断充实自己。书中给我们介绍了教师需要提高自身成长的部分:才学、专业、职业、品味等。所以教师要用心去做,通过自己的一番努力一定能做出一番成绩,而领导和同行也会看见你的进步和成长,你也会从中体验实现自我价值的幸福。

1.要乐于学习

周步新是一位“能听到花开声音的人”“手往哪里一点,哪里就开花了”的优秀教师。她的能力,她的才学,来自于“乐于学习”,“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她深深感到“能够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语文,分享快乐,共同成长,实在是人生极大的幸福。”

学习可以增才、长识、立德;学习可以使人聪颖、优美、文明;学习可以使人思想的源泉永远清澈;可以使工作的活力永葆其美妙之青春。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又说“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学习是教师成长的基础和内在驱动力,教师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优化知识结构,及时调整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促进专业成长。

2.要丰富思想

特级教师华应龙,18岁当一名好老师,29岁当一名特级教师,36岁当有影响力的数学特级教师,通过不断丰富思想,他不断贡献给学生高质量教学,以这样的职业资本获得了幸福。

教师应该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对教学、对课程、对师生关系、对教育理论要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种独特的、个性化的教育理解以各种形式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教师的整个教育活动中,成为教师成长的思想支撑和动力来源。

3.要勤于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它要求教师细致观察并发现问题,通过客观的、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对课堂教学进行新的实践,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自身理论水平。反思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态度和习惯。很多优

秀教师之所以做得好,就是通过对教育教学基本问题的不断反思,形成了对教育完整的看法和正确地认识,把握住了规律,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4.要学会研究

“课堂没有趣——自己讲得干巴巴、学生听得昏昏睡”,当我看到书中吴继烈老师谈自己曾经的教学感受时,我深有同感。在我们的课堂上,也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课堂教学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课程推不下去,吴老师用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教师要做学者型教师”,做教师就要走“让学生喜欢,有所得”的课堂教学探索之路。

5.要多读好书

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是提升人格的途径。读书要读好书,要对所读书籍正确取舍。古人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如果阅读高品位作品,我们得到的仅仅是“中”;如果阅读“中”层次书,我们得到的只是“下”。如果我们阅读三流作品,不管读了多少书,也不会有生命意义的提升,也不会有因为阅读而带来感悟生命快乐的飞跃。所以读书要读思想与语言俱佳的作品。通过阅读,向大师汲取智慧与思想,与大师进行心灵对话。久而久之,便会渐渐向大师靠近,思想境界也会越来越高,进而生成属于自己的思想与智慧。读高层次书籍,相当于在拓宽自己的生命。读书需要我们去坚持,把它形成一种习惯,就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东西。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工作,更是为了自己的精神追求,一个教师必须有深厚的文化资本,他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一个幸福的教师还要有一定的生活阅历,那样他的教学才不枯燥,他才能将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及时传达给学生,他的课堂才有吸引力。作为教师,面对的是学生,阅读能让我们同学生一样,不断发展自我,不断完善自我。

三.把学生做朋友

从学生的心理需要上讲,关爱和信任是他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心和信任。如果教师能把学生当做朋友,那么学生就会把老师当作朋友,有什么心事就会向老师诉说,让老师帮他出主意、想办法,老师也会从中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兴趣、爱好等,从而寻找出最佳的教育方法。当教师教育成功,就会体验到教育的幸福,教师才能从工作中获得乐而忘忧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真正从中体验到做教师的快乐与幸福。

“或许,我们没有过人的智商,但我们有良好的心态,有聪明的情商,有坚韧的品质,有执著向上的精神,和对教师职业的喜欢与敬畏,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与爱护,对生活的不公不怨不艾,对心中的梦想不弃不舍,只要我们拥有这些,我们就一定能够拥有幸福的资本,一定会在前行的路上品尝到幸福的滋味,感受到幸福

的温度。”让我们记住作者在后记中的这句话,每天都问自己:今天我幸福吗?

篇二:《教师的幸福资本》读后感

用付出收获资本

--- 《教师的幸福资本》读后感

读完雷玲编者的《教师的幸福资本---成为优秀教师的8种特质》,还是深有感触,对其中的很多观点深感认同,深受启发;同时也深受鼓舞,励志志存高远,成为更优秀的教师。的确,做个老师简单,但坚持从教数十年实属不易,同时悉心研究,成为优秀的教师绝对是个考验。因为,优秀的教师不光光是“术业有专攻”的技师 ,并且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传播者,,以及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文精神倡导者。

我觉得若励志成为此种优秀教师,必须做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付出: 首先,努力成为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教师。正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先做人,后做事”。对于教师来说此点更是重要。很难想象一个道德败坏的人能够站在讲台上教书育人,若如此,对老师自己来说,那一定是在进行心灵的救赎。作为教师,我们最应该认清楚的一点就是:我们不光光是在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优良品质和永不衰落的文化。否则,我们为什么不制造智能机器去代替人类呢?没有人类的灵魂思想,那我们活着这个世界上就是悲哀而可憎的,还谈什么育人。

其实,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教授知识,而是通过你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播撒爱,善,奋进的种子。这种行动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力量却是巨大的,因为有时教师不经意的语言会改变一个人一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改变了一个人一生的生活道路,这恰恰是教师语言的威力所在。

我觉得编者在第六章《教师的教学语言》中有句老师形容学生的话讲的特别好,“你的眼睛穿透力真强,简直像X光机”。事实上,我觉得老师的语言像穿透力极强的X光机,照亮每个美好的心灵;同时点醒那些即将沉睡和已经风化的灵魂。

其次,努力成为具有强硬专业水准的教师。作为教师,学生喜欢这个人是重要的,但仅仅如此,就是缺憾的。有些老师是很幽默,很会调动课堂气氛,但哄堂大笑之后,学生脑袋里什么也没有剩下,这样的人能称为“师”吗?“师乃,传道授业解惑也”,更重要的是“授人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学中讲究的是一种方法。所以,教师自身所做的首先是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本领域的来龙去脉以及发展动态。其次,教师更应该悉心研究教学方法,以使自己的渊博知识能够向学生精确地传授。所以,人们经常说教师是艺术家,能够将博大精深的东西尽情演绎或徐徐道来,而能学生投入其中。其实,也就是说语言的表达对教师依然是很重要的素质要求。

因此,编者在第四章《做有学识的教师---优秀教师的才学资本》中讲到“教师要有足够的决心做到终身学习”让我感同身受。其中的方法也的确很有道理。比如进行在职培训学习,如参加进修班或是校外机构版的继续教育班,如专家的讲座,学术交流研讨。另外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课题研究以及观摩考察,使得教师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进步。同时,教师还可以进行网络远程学习,利用高科技学习前沿的东西。的确,在全球信息同步化的有利条件下,我们的确应该不断开拓视野,探索未知,这样国家的教育才能不断地完善。

但现在可能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在一切都被商业化之后,教师的求之探索

欲并不是那么强,大家看到的东西不一样,追求的东西也不一样,所以慢慢的弱化了自身强烈的求知进取欲。但无论如何,我相信,只有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越强,发展前景越辉煌。我还是相信,金子总能发光。

所以像编者在第五章《做研究型教师---优秀教师的专业资本》中提到的那样,放下浮躁的心,做到“教中研,研中教,以教催生研,以研提升教”,尤其是一线教师,要明白“教育科研根于实践,源于问题。亲近学生,走进课堂,是‘田野式’,‘草根式’的鲜活教育科研。”

其次,努力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教师。其实, 大家都清楚站在讲台上的教师不是个简单的知识播种机,而且是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有情感的复合体。所以,学生喜欢的不光光是你精湛的专业知识,而可能是你举手投足间的的一个动作,或者是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因为在幼小美好的灵魂里,一个动作,一句话会足足深印在他们内心一辈子,而就是因为这些小小的举动,他们的人生会因此而不同。所以请斟酌您的每一句话,因为你是在雕刻灵魂或者是毁坏一件艺术品。

我深记编者在第三章《EQ---优秀教师的情商资本》中提到优秀的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教育的艺术美感,而不是凛冽的大水罐,狂暴而来,顷刻而去,不留一点点痕迹。由此可见,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同时,编者的另一席肺腑之言也很令人感悟,即“情商是一种能力,情商是一种创造,情商又是一种技巧。” 融入些许情感,运用些许情商,您的魅力悄然而来,却令人挥之不去,美不胜收。所以调动您的全身细胞,将您的课堂发挥的淋漓尽致。相信,您也会有很多粉丝向你投来羡慕与敬仰的目光。

最后,一句话,努力为您的教师形象树立一个品牌,打造一个标语,定位一种耐久的品味。

篇三:《教师的幸福资本》读后感

《教师的幸福资本》读后感 今年寒假,我在家里认真地拜读了《教师的幸福资本》。读完后,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本好书,受益匪浅。 每个人都需要爱。这一个简单的;爱;字包含着许多复杂的内容。有爱便有一切,爱是打开学生感情大门的钥匙,这是育人观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当学生知道你是真诚地热爱他们时,他们的感情大门、智慧大门才会向你敞开。作为一个教师,不但要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思想健康、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要用爱心去浇灌每一株幼苗,把他们培育成参天大树再去为更多的幼苗遮风挡雨;要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门,因为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扇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全身心地热爱学生,即是师德。很难想象一个对教育工作毫无兴趣的人,一个见到学生就心烦的人,会努力完成好教育教学工作,会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所给予他们的不能只是数字化了的知识,更要是一种能力,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一种观念,一种做人的观念、生活的观念;是一种操守,一种对人对事的操守;更是一种意识,一种爱的意识,责任的意识! 学生是人,是一个多样化的人,他们的生活、学习、情感是多样的,这就要求教师用真心去发现学生的需求,用爱心去化解学生的矛盾与痛苦,让他们体会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去爱他们。拾起学生掉在地上的橡皮,耐心回答学生的提问,常与学生个别谈心,甚至只是走道里的一声问候,这些都是能让学生摸得着的关注,

会化为无穷的动力。多年的教育工作,或许用这句话可以概括:满怀着爱做有心人的事业。 教师的职业是美好的,当师魂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教师在对这种美好的理解和追求中,真切地体验并自然地表现出这种美好。《教师的幸福资本》这本书包括:1、我可以成功-优秀教师的心理资本。2、做你自己-优秀教师的个性资本。3、EQ与成功-优秀教师的情商资本。4、做有学识的教师-优秀教师的才学资本。5、做研究型教师-优秀教师的专业资本。6、挑战工作-优秀教师的职业资本。7、提高个人魅力-优秀教师的品位资本。8、人脉-优秀教师的社会

资本。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就要拥有这些资本,同时我们也就拥有了教师的幸福! 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我想马克思已经做了明确的回答:“那些为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

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这本书中提到的几个幸福资本及很好的体现了教师的幸福。 首先教师要拥有良好的心理资本。特级教师边慧英,由于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就能够把遇到种种困难和曲折,变成“三次美丽的转身”,在艰难跋涉中获得幸福感。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因此,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面对事情所持的心态,往往决定事情的成败。人通常会受心理暗示的影响。心理暗示是指人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说:“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或许,我们没有过人的智商,但我们有良好的心态,有聪明的情商,有坚韧的品质,有执著向上的精神,和对教师职业的喜欢与敬畏,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与爱护,对生活的不公不怨不艾,对心中的梦想不弃不舍,只要我们拥有这些,我们就一定能够拥有幸福的资本,一定会在前行的路上品尝到幸福的滋味,感受到幸福的温度。 个性资本。日本教育家松下幸之助曾说:“每个人都有他的个性魅力。最重要的,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而加以发展。”优秀教师潘小明,就是一位把自己的个性充分发展的人。他提出“抬起头,往下看”,就很有个性。“抬起头”指的是,关注学生的需求,勤于了解学生,善于研究学生;“往下看”指的是,“要透过水面去发现并抓住支撑着数学知识的数学思维,让学生亲历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

不仅要获得扎实的知识技能,而且要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具备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一位有个性的教师,会有对幸福的独特体验。 情商资本。情商是指一个人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人靠什么控制自己的情感,说到底,还是人生观、价值观做基础,教育观、学生观做指导。特级教师田丽利说:“在生命的每一刻,他们需要尊重,需要平等,需要信任,需要宽容,需要欣赏,需要相知,需要相伴,需要相望??因此,在我的视野里没有教育的盲区;在我的教学课上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在我的心里没有不被关注的孩子。”这样一位高情商的老师,她不会缺少幸福感。 才学资本。周步新是一位“能听到花开声音的人”“手往哪里一点,哪里就开花了”的优秀教师。她的能力,她的才学,来自于“乐于学习”,“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她深深感到“能够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语文,分享快乐,共同成长,实在是人生极大的幸福。” 专业资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专业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优秀教师吴继烈,通过走教师专业研究之路,完成了她“站稳讲台——需求高度——跨上高地”的成长三部曲。 职业资本。书中介绍了特级教师华应龙,从18岁当一名好老师,29岁当一名特级教师,36岁当有影响力的数学特级教师的过程,他不断贡献给学生高质量教学,以这样的职业资本获得了幸福。 品味资本。品味资本是教师整体高素质的集中表现,德学才识的完满结合,使得教师成为高品位的人,成为学生自发学习的榜样,他的一言一行在自然而然对学生发生着影响。特级教师靳忠良的座右铭是“一生优雅,永远微笑”,他被学生们封了“校草”的雅号。家长反映“靳忠良的课使学生着迷!”,20年前的学生还在新浪发文怀念他?? 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来源于教师的丰富阅历和交往能力。著名的书法家欧阳中石,一生从教,从小学一年级一直教到博士后,他的人脉资本,使得他的贡献满天下。?? 每个人的幸福体验是不一样的。尽管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是“为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教师被称作是“最幸福的人”应该说是当之无愧。

《红色资本》读后感


《红色资本》读后感

彭菲

《红色资本》是一部由美国学者撰写的,关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及其现状的学术书籍。它从西方学者的视角及理念,来观察分析评价中国的金融改革、金融结构及金融现状。书籍的作者在书中分析中国的金融体系是都有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中国的金融体系由政府牢牢把控中,市场化程度或全球化程度不高,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的重重之重是政府放松对金融体系的把控,加快中国金融体制的市场化和全球化。

对于政府对金融体制的管控,中国的金融界人士也是有相同感受的,也一直在致力于推进让政府放松对金融体制的把控,即使是这个过程很缓慢。中国金融体制包括经济的现状的形成原因是有根源的。其实不管是当今的中国还是封建时代的中国,中国的经济体制一直是由政治体制来决定的,经济的地位也是低于政治的。中国将近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秉承着“士农工商”这一地位排序,“商”即商业一直是排在最末一位的,即使是在如今经济市场化很好的中国,“士”的地位依旧高于“商”。这种根源与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恰恰相反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不能完全参照西方国家的改革经验,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金融体制受到政府严格管控。

我很赞成书中作者的观点: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需要政府放手,市场化国际化。但是对于中国的国情来看这是需要不少的时间,这从IpO审核改革、新三板的改革进程及时间可以得出结论。原因有二:一是中国的政治体系以及如今的经济现状,政府不允许出现较大的金融危机,或者哪怕是有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金融风险;二是中国民众对金融的理解及对金融风险的抵抗能力。首先,中国的政治体系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政治体系,政府不会允许出现影响其执政稳定的因素的存在,而在开放金融体系后,脆弱的中国金融体系是否能够承受住市场对其大规模的改造,人民币是否会遭受泰铢相同的经历等等这些不可控因素会深深的影响到政府的执政稳定。再次,中国正式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不超过40年,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银行系统才开始重新建立,而中国民众接触到金融的时间就更短了,民众对金融还存在误解和超出预期的期待,就拿购买股票来举例子吧,中国股民大部分是以一种投机心理购买的股票,期望能通过买卖股票获得暴利,但是西方股民抱着的可能就是购买股票获取的收益比存在银行的收益高的投资心态,而事实上成熟的股市,购买股票很难获得暴利。因为民众的投机心态,民众对自身承担风险能力的评估不足,其自身对不成熟的金融体制在被大规模改造过程中的风险抵抗力是不足的,容易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利于政府执政的稳定。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金融体系不能完全按照西方的改革进程来进行,但是中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是一个必然趋势,这将是一个比较漫长而纠结的过程。

《情绪资本》读后感


最近受到负面影响比较严重,总是情绪低落,做什么事情明显的感到没有精神,只是为了应付才去做的。这时,在自己所存的书库中找出这本《情绪资本》,通读一遍,本希望找到打开自己情绪低谷的钥匙,最后却发现原来本书不仅仅针对的是个人,主要是从企业方面来讲述情绪所发挥的作用。怪不得古人总是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开卷有益”、“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原来读书(只要不是教唆犯错的)还是多多益善的呀!

一、本书所抛出的的企业定义如下:它是一个小型社会,是人的集合;它的所有要素,包括产品、服务、品牌,都与情绪交织着存在,而它的性格也是员工智力和情绪所创造的。因此,情绪资本还包括了员工对企业品牌的反应,以及他们对企业整体感觉。

二、企业的性格,主要是由其员工与股东的情绪、感受和特点所组成的。下面通过表格列出存在企业中的动力与负面的几种情绪:

企业十大动力情绪企业十大负面情绪

1.执著:意识中时时闪现坚定不移的信念1.畏惧:面对困难就手心出汗,缩头缩脚

2.挑战:勇敢地挺身而出,即使胜算不高也不气馁2.愤怒:因实际存在或假想的对立而产生极大的痛苦与敌意

3.热情:对自己的产品、服务、性格、概念和想法具有强烈的感情和深厚的兴趣3.冷漠: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比愤怒还糟糕

4.决心:意志坚定不动摇4.紧张:头脑、身体和情绪处于焦虑和不安的状态

5.奉献:全心全意完成工作或处理事务5.忧虑:对可能出现的困难感到寝食难安

6.愉快:乐于接受微笑与乐趣6.敌意:对立或反抗的行为

7.爱心:助人为乐,并具有高尚的情操7.嫉妒:对他人的成就或优秀素质心生不满甚至感到气愤

8.自豪:因为自身价值或团队成绩而深感荣耀8.贪婪:无休止无限度地追求财富或权力

9.渴望:强烈希望能够拥有某物或成就某事9.自私:万事从自身利益出发,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

10.信赖:相信他人或集体的素质、价值和可靠性10.憎恨:过于强烈的厌恶感

以上提到的各类情绪,不管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在日常工作中都是非常常见的,而且负责情绪带来的后果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并推出各种积极的活动来尽量降低对企业的影响,但个人认为,要改观最主要还是从个人的观念入手,只有每个人的观念都是正面的了,才能带动自己及周围的同事一起用积极健康的心态来做人、做事。

三、组成与要素

1、情绪资本的组成有两方面:

a、外在情绪资本—存在于顾客和股东的内心

b、内在情绪资本—存在于企业员工的内心

2、情绪资本四要素:

a、外在企业性格

卓越的商誉不是一部分员工在某一阶段偶尔发挥其优秀的性格所造成的,而是建立

在每一个员工前后一致的表现与行动上的。

b、外在品牌性格

品牌来源于情绪上的吸引与心理上的信赖,是情绪资本的产物。

c、内在品牌性格

d、内在企业性格

说到情绪资本对企业的影响,还有一点感触,那就是也刚听了一段一直很受大众欢迎的经济学家郞咸平关于打广告的评论,他提出为什么一些国外的企业在中国做广告时不去找中国本土的广告公司,还舍近求远的去找国外的公司来制作费用昂贵的广告呢?那就要回头来看看国产广告的水平究竟在哪里,郞教授提到了两个典型的广告:一个是恒源祥的—看后让人有砸电视机的冲动、一个台湾人的电视推销广告—方式很俗但吸引人的眼球,确实是让人看过后能记得住该产品;然后是举出优秀的企业所作的广告:耐克、李宁、阿迪达斯—-它们不仅让人记住广告还让人对产品质量等其它方面深信不疑。通过对比,不难从广告中看出,企业所崇尚的理念、追求的境界到底差别在哪里。

资本战争读后感


资本战争读后感(一)

只要留意过黄金价格的博友,就知道最近几十年,我们手中的货币已经贬了多少倍,通货膨一胀几乎马不停蹄,一路高歌,这几乎是到今世界的主旋律,而所谓的通缩,从来不过美丽的谎言。

关于货币政策问题,现已满天神佛,莫衷一是;相关权威对于各界疑惑,大有不屑一顾态势。为了长点见识,更加深刻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甚至自不量力地去正本清源,朋友圈专题选玖和恶补经济学知识,现在将一孔之见奉送博友,不敢妄自尊大,只求相互切磋。

【资本战争】写得好,内容开宗明义而言,主要一精一神可以概括为:制造货币是国家基本功能,不断让货币膨一胀是政权的内在冲动,为了维持庞大的国家机器运转,财政赤字不可能消除;与此同时,统治者为了一己之穷奢极欲,统治者超发钞票只会变本加厉,而不断增加税收,巧取豪夺,更是管理者的看家本事;因此,市场经济的外在表象,从来也只有通货膨一胀;而所谓的通缩问题,只不过掩耳盗铃的美丽谎言。

回顾中国历史,楚霸王项羽焚烧阿房宫时,大火足足烧了三月不熄灭,侧面可以想象皇宫是何等波澜壮阔?贪得无厌的大秦王朝焉能不灭?【过秦论】说得好: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我辈愚钝,浅读已经有所顿悟,过去被忽悠得太惨!歪嘴和尚在瞎念经,不能再让外来方丈霸占舆论主流,更加不能任由所谓的权威们独美!有鉴于此,权为抛砖引玉之石,希望博友们放弃幻想,都去解读一下经济学篇章,帮助大家增加修为。

资本战争读后感(二)

面对大海的惊涛骇一浪一,船员们总会把舵交给经验最丰富的老水手。在危机四伏的经济海洋里,亦是如此。而【资本战争】就是一位值得你依赖的老水手。

这并不是一本教人如何理财、如何投资的书,相反,它只是描述历史金钱与投机的历史。这里描述的历史,与我们在学校教科书中所学习的历史角度是迥然不同的。我们通常所认识的历史,似乎都是勇敢的统帅和高傲的君王们通过变革、战争来改变、影响世界,从而带来朝代更迭,在这里,历史似乎只是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舞台。

但本书中,或是真实的世界并不是这样,至少西方是如此。在这里历史的幕后一操一纵者,是拥有宠大资本的家族和公司;时而闪过的,是投机者飘忽的身影;而有时做傀儡的,却是表面上风光无限的统帅与君王!

这或许需要些佐证:古都拉罗斯柴尔德的五个儿子控制了整个欧洲金融界,于是这位老妇人在法兰克福的犹太人居住地很肯定地说:不会发生战争的因为我的儿子们不会为此出钱!正如一位奥匈帝国统帅所说:没钱就没有火药,自然也就没有战争。严肃而残酷的战争,就这样一操一纵于资本家和投机者的手中。

数千年的文明发展,离不开资本跳跃的节奏。在混乱一交错的历史背后,出现的却是这些或贪婪或一精一明的头脑。在拥有君王强权,农耕文明的中国,或许没有投机的历史,但我们却有投机的现在。所以,【资本战争】在当代更具有意义。

从【圣经】中犹太先知约瑟到当代金融大鳄索罗斯,从12世纪荷兰的郁金香热到20世纪末的巴林银行投机案,危机和繁荣的历史周而复始地扮演着同样的剧情。形式不同,规模不同,展开历史的画卷,又有谁洞悉这虽没有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但残暴一性一和破坏度却丝毫不逊于真实战争的资本战争!

【资本战争】以宽阔的视野、恢弘的笔法、细致的描写和一精一辟的论断为你展现金钱游戏与投机泡沫的历史,我们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预知未来。尽管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新经济框架内的投机活动竟同133年前那次宣告经济繁荣终结的股市崩溃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所以这本书将会成为你在经济一浪一潮的沉浮间,永远明亮的灯塔。

我们应永远记住书中对崩溃过程的规律总结:先是希望到处蔓延,然后在人们的兴奋上升为一种亢一奋状态的过程中,在贪欲的驱动下会不断抬高价格,这样当发生某个使投资者和投机者恢复理智的事件时,一切都会突然出现崩溃。随后当人们的恐惧有所减弱并且重新满怀信心展望未来时,一切又都会以价格的不断上涨而重新开始。

今天的我们,处在各种各样的经济事件中,无论是企业主、自一由职业者、普通职员,还是退休人员,至少我们的收入均需来源于经济社会。无论是想致富、还是已致富、或是对财富淡然处之,我们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世界经济一浪一潮的一份子。

所以,正如书中所说:本书是一份直观教材,至少对下一次的投机一浪一潮会有所启示,请相信,它必然会到来。

资本战争读后感(三)

首先,股票交易的作用到底是什么?现在的股票交易制度是背离了其初衷还是更多的揭去了其遮掩的面纱?股市交易基本可以看做是一个零和博弈,不过是一部分人赚走了大多数人的钱,但是为什么还要允许其存在?曾经分析认为,股票上市交易,让公司的投资者有了一个很好的退出机制,既满足了股东撤离投资,又不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转,不会因为股东的撤资而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形。但是就通常情况来看,大多数人交易股票并不是基于对公司的认可而进行的投资,更多的是对一种投机行为。更多人的在二级市场买卖股票,根本就是基于投机,并且不对公司本身产生什么影响。当交易者太多而使真想纷繁复杂的时候,我试图将事情还原到本来的面貌去看。当市场只有极少数公司以及极少数投资者的时候,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总是会出现有人有钱但无处投资,有人有公司,却缺少资金来运作;有人想退出某公司的投资,有人却想参与某公司的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个平台来撮合这些需求。而一旦有了这种需求和信息不对称,于是中间环节便很容易出现了,他们很容易的掌握两头的信息,通过抬高、压低来赚取中间的收益。当投资者和被投资公司越来越多,这样的中间者也就越来越多,于是也就产生了对这种平台的需要,从而产生了交易机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股票交易从一开始就是带有投资和投机的两面一性一的,它一方面满足了创造价值的那一部分需求,另一方面又放大了人们不劳而获或者轻易获取的心理,满足了对投机的需求。但是市场的信息从来都是不对称的,所以掌握信息等资源的人总是轻而易举的赚走了大多数人的钱。

其次,金融与信用的关系或者金融天生的无信用。看的更多的理论是金融与信用密不可分、金融是基于信用的关系、金融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但是我们也经常看到次贷危机是金融业信用泛滥的报应等说法。似乎信用是金融根基,是金融的灵魂,是金融存在的前提。但是在【资本战争】等书中描述的历史来看,金融从来都是无信用的。金融活动源远流长,但是让我们着眼于现代金融的核心银行,并试图还原银行的起源。当金匠银行家不满足于周转手中实际拥有的黄金、金币和银行券获利时,便开始虚开银行券,用并不存在的金币放贷、获利。但是这种小市民的狡黠反倒是加速了其资本积累,更大速度的促进了银行的产生。在这样的前提下产生的银行,似乎也并没有减少依靠这种手法获利的情形出现。推及到金融的其他领域,类似的事件似乎并不鲜见。我无意质疑金融与信用的关系,只是我想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的信用关系,何其可笑!每一个交易关系都是基于信用产生,但是在所有数量累加起来的整个行业来看,却是一个整体的欺诈或者整体的大泡沫,这样也许就是每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本质原因,也是金融危机无法避免的根本原因吧。

再次,资本角逐和经济规律对历史演进变化的一操一纵。在【资本战争】中的描述看来,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最原始的金钱游戏开始到东印救公司的辉煌、从美国华尔街的崩盘再到日本的衰退、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再到恐怖主义对于股市的冲击,看起来那么愚蠢而荒诞的诸多事情,竟然在历史上那么频繁地发生着,而且群众基础几乎都是广泛到了全民参与的地步,尽管各国国情相差甚远、国民一性一格大相径庭,但是无论中外,没有人可以抵御泡沫一样美丽的谎言、也没有人可以摆脱资本的戏一弄;尽管投资活动、资本活动的载体已经与时俱进地现代化了。但是无论古今,人一性一中的贪婪、恐惧、盲从这些劣根一性一却仍踏步不前。更重要的是,在每一个事件的背后,都能看到国际金融资本家的身影,几乎每一个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背后,都有资本的角逐。

第四,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的侵略是否转而主要以金融的方式,并且更隐蔽。跟郎咸平的观点一致,或者受他及【货币战争】等的影响,始终认为,帝国主义是不会停止其侵略的脚步的,而其所有侵略的目的都是为了资本掠夺,那么在现在的情形下,金融侵略似乎是一种更加合理化的方式,而在历史上这类行为也并不缺乏例子。无论是德国的战后赔款,还是日本经济神话的破灭。而在这一轮经济危机中,虽然欧美等资本主义大国也受到的了危害,但我认为发展中国家所遭受的危害更为严重。一方面,这次经济危机延缓了金砖四国等过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从金砖四国略作了大量的资本。特别像中国某些能源垄断企业在国际原油市场的上的失败等,都让我产生一些恶意的联想。

第五,现代的国际金融资本家是否超越了国家的界限,更多的是以资本为界,而背后依靠国家的情形在减弱。也即是是否超越了国家机器,而更多的以资本这一工具来进行侵略。比如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美国等国也遭受的重大损失。是否可以说明他们超越了国家的界限,不在代表某个国家或者某个国家代表他们的利益,而对其他国家进行侵略,而是转而以自身或者一个一团一体为利益集一团一,多所有国家进行资本掠夺。这个观点或许有些偏激,并且比较不成熟,也是我很难做出判断的。

白银资本读后感


白银资本读后感(一)

读完弗兰克《白银资本》使我收获颇丰。一方面拓展了自己的视野,也使得自己在思考的问题上开始多视角的对其进行考察。

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有三个:一,重视数据的重要性和准确性,弗兰克在本书中大量的引用各种数据,用数据证明自己所掌握资料的可信性,可是这只能是相对可信性,因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人口只能算个虚数,官府只是为了收税的需要才将人口做了大概的记录,而且多是对男丁的记录,对于家中的孩子和妇女一般不会有精确的记录,不会像西方人口在教会中都有明确的记录。所以我在想弗兰克中各种交易的交易数据是从哪里来的,那时候的中国还没有精确等账簿管理体制,更何况英文资料是怎么样来的。二,治学思路上的联系性和开阔性。那时候的中国,结合其它的史料,我们知道18世纪的中国已经是日落西山暮了,如果有繁荣的话,或者仅仅是江南一隅的繁盛。1793年,可以说是18世纪末了,那一年是可以说是清朝的中国再次拒绝了世界向我们张开的邀请之手。大不列颠王国派出他们的代表马噶尔尼,随行的还有后来为英国入侵中国和拓展中国市场做煽风点火作用的斯当东(其作品《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在马噶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英国对打开中国这个大市场的渴望,也可以看到马噶尔尼对当时清王朝的认识,用两个字2020做总结和形容就是:破败。运河的阻塞,创造性的低迷和百姓生活的窘迫。让马噶尔尼做出了清政府日薄西山的预言。这种情况更是给年幼的斯当东诸多的启发再加上其在嘉庆年间作为大使再次来到中国后遭到的没有国家间大使级的礼节性接待,使他对当时的清王朝有几分的忿恨和不屑,或者对清王朝实力的怀疑,以至于使他成为后来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推动者。我们习惯了割裂开中国历史和世界之间的关系,从研究角度上讲,注重彼此的联系性是多么重要。再比如明朝万历年内的张居正改革实行的一条鞭法和康熙年间推行的地丁银,是不是和当时的货币供应有着一定的关联。张居正所处的时代是在16世纪,其推行一条鞭法是为了增加明政府的收入,将劳役,租税,赋税都化成银两来征收,但是由于王朝末路,种种有效的规则只是昙花一现,而后便是种种加派的费用使人们苦不堪言。一条鞭法也形同虚设。到了北部的满族定鼎中原后再次将这条法令经过调整后执行。就是康熙皇帝的地丁银,雍正以后也予以继承。这一条例的推行对古代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这两次财政上的调整和当时世界货币流动是怎样一种关系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第三便是对全球体系文明,世界史的粗浅的看法。从完整意义上讲全球体系是在全球连为一体后才能进行探讨的话题。作为历史一部分的世界史来说不是这样。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一种结果。吴于廑先生在其文章中对这句话进行了有效的解读。世界史有着地区和时间上的局限。所以其展现出来的部分也是不断发展和扩大的。正如文明圈的扩展,从点到片再到面的扩展。以点为单位的文明可以从亚斯贝斯的轴心时代理论中看到。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等等。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文明虽然是有一定的地带性但还是点状的。而后出现的大帝国如汉帝国,罗马帝国和后来的隋唐帝国,萨珊波斯帝国以及随之而来的阿拉伯帝国等都是以面的形式呈现。其实那时候的亚欧大陆有着相应的联系,宁夏固原隋唐墓葬中出土的萨珊波斯的货币甚至人骨都引发人们对当时各文明圈交流深度的猜测和好奇。在唐长安城内设有专门的西市供同来自西域商人商贸往来。这时候的世界间的交流从中国角度来讲从方豪的《中西交通史》和相关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可见一斑。但是具体从怎样的角度来探讨全球体系,个人认为大可加入诸多的中国因素。毕竟古代的中国在当时的世界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

读此书,收获了一种敢于创新的志学精神和大胆怀疑的态度。当然这需要大量的史料做支撑。也促使我在治学的道路上更加踏实的前进。


白银资本读后感(二)

阅读弗兰克的书,确实感受到了因强烈的攻击性而带来的刺激,但不一定是震撼。假若文如其人的话,我感觉中的弗兰克,自尊心极强,个性张扬,属于多血质一类的人物。他思维敏锐而情意外露,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许就不曾想过需要控制自己。他像我们生活中时或遇到的那种人,一旦认定了什么,十头牛也拉不回来,难以分辨这种异乎情常的坚韧,是执着还是执拗。他攻强于守,犹如冲击力、爆发力俱强的足球前锋,不管能不能打进球门,必须使自己始终处在不断射门的亢奋状态。他更像海底生物,时刻张开富攻击性的思维触须,敏感地捕捉一切可以被送上祭坛的猎物,只要对方暴露出极细微的弱点,即或是自己的盟友,都毫不迟疑地将其捕逮到手,决不姑贷。他对中国的推崇自然会使我们中国人感到高兴,但总担心他对中国历史没有足够的体验,担心不是因为先有了对中国历史全面深入的观察,更像中国是因为体系的需要才被选择为利器。

王国斌的风格正好相反,沉静委婉,从容而有耐心。他的质疑是在反复思考的过程中进行的,并力求把思考的各个侧面剥笋似层层呈现于读者之前。他也质询欧洲中心论,却更多的是不断向自己提问,让问题意识反复困扰自己,给人一种沉重感。我的感觉,他当然也在乎自己的结论,但更关心这种问题意识的展开能不能更周全、更具启发性,避免一个极端跳向另一个极端,希望把方法悬念留给读者。他很像足球场上出色的前腰,专致于用头脑踢球,细心环顾双方队员的站位和跑动路线,突然插上射门中的,或不时使出一脚妙传,为队友进攻创造空档,其机灵令人叫绝。他亲身深入过中国历史的腹地,谙悉地形的复杂,知道名山大川在哪里,哪里又有沼泽泥淖。或许在弗兰克看来,王国斌缺少那种摧枯拉朽的果敢和彻底决裂的勇气,没有解决的比解决的多得多。但在我想来,恰当的谨慎是必须的,至少不会因行色匆匆有误入陷阱的危险,或因过于主观而堵塞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与弗兰克一样,王国斌也坚信中国历史有过长期的辉煌,曾经有理由傲视群雄,但他更能体验和贴近行动中的中国心,把讨论的重心放在争议丛集的中国何以没有发生或何以不能顺利实现近代化的老话题上,希望跳出是或否的绝对判断,开拓一种新的思考境界。我觉得他在为《白银资本》所写《序言》的结尾,说了一段实在与弗氏之书搭不上脉的话,却很堪回味:他向中国人也提出了另一种挑战,即超越中国的绝对核心论,用一种体系架构来更仔细地考察中国的变化与欧洲的变化之间的平行关系,更周全地考察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请注意绝对核心论与平行关系的提法!)然而,这些却正是《转变的中国》所要表达的善意。书中他特注重回溯,对预测未来保持极度的谨慎,只是提示我们一切都必须从历史的连续性方面出发思考,用心聚焦世界历史屏幕上民族、国家间一切同异、似非似的轨迹,进行反复较量,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对欧洲、对中国都是如此。作为一个中国读者,我从情感和理智上都更愿意接受王国斌的思考方式,从世界背景上反省自己对中国历史的认知。

弗兰克的经历,我只是从推荐者和着者《前言》那里稍知一二,极其有限。在阅读过程中我曾反复揣摩,是什么造就了弗兰克这样强烈的个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是早期的挫折感推动他走上摧毁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归之路,还是拉丁美洲丛林里的游击生活把他锤炼成了思想界的格瓦拉?他那种烈火般的个性,横扫一切的狠劲,虽然其攻击的对象是西方(主要针对美国)的欧洲中心论和欧洲特殊论,却让我不时联想起现代中国打倒孔家店到横扫四旧无所畏惧的斗士们,勾起复杂难言的感情。

必须坦白承认,我只是从阅读本书中去认识弗兰克――这显然有误读的风险,但在我只能如此。希望有更多了解弗兰克经历和学术资源的方家能提供深入的解读,并纠正本文极可能有的理解过失。


白银资本读后感(三)

读完《白银资本》,我一直在想:同是解读中国历史,弗兰克的感觉何以如此特别?

弗兰克在《白银资本》里对中国历史评价之高确是史无前例的。尽管弗兰克的评价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某种感情上的愉悦,但我仍然希望学界能郑重地对待这种大胆的假设。在未经充分证实证伪之前,这些假设的意义仅止于问题意识的层面。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见风便是雨,不是一种好办法。

弗兰克全书着笔最多的是关于以白银为润滑剂的外贸运动史的描述,但在不少地方为了证实中国中心论(他有时也忌讳这一用词,但全书遍处可见,有关论证详上节),涉及到了对明清时期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水平、城乡农工商业状况的评估,而且常常举出很精确的数据以支持自己的立论。这些数据之出人意外,真可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来形容。然而离奇的数据却让我怀疑起这些立论的可靠程度究竟有多少?!

例如为说明中国内地城乡工业的发达程度,他援引了17世纪晚期到达上海的耶稣会传教士的记述,实则是道听途说,一看就知道历史情景被大大夸张了:仅此一地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纱工人。(第164页)该地是上海县、松江府还是范围更大些,弗兰克没有说明。再则这数据是指城镇专业工人,还是农民家庭手工业?如此含混的数据着实可以拿来吓唬西欧!弗兰克在书中还借助拜罗克的研究成果,称1800年世界发达地区的人均收入为198美元,所有欠发达地区为188美元,而中国为210美元(第241页)。更有意思的是,麦迪逊在另外的地方还推出颇具现代味的估算:在17001820年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23.1%提高到了32.4%,年增长率达0.85%;而整个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仅从23.3%提高到了26.6%,年增长率为0.21%。因此直到鸦片战争前不久,中国经济规模依然雄居世界各大经济地区之首,其地位远远超过今日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后一结论与《白银资本》完全吻合,可见他们属于同一流派。

撇开许多细节不说,这里我想着重从解读历史心境的不同说开去,就有关中国历史的大局观谈点看法。我觉得,与国外汉学的对读,相互间常有语境、心境和情境的差异,其中心境的隔膜更关联着对历史情境的体验,不可不辨。对弗兰克的书尤其应注意到这一点。

读《没有资本,就是最大的资本》有感400字


命运是最公平的,却又是最不公平的。有的人出生于名门望族,有的人却家境贫寒。可是为什么那些平凡的孩子都更有成就呢?出生卑贱的赵无恤给了我答案。

晋国大夫赵鞅想找一个继承人,可是几个儿子都不足以成大事,唯有奴婢所生的小儿子赵无恤颇有才干,他在赵鞅的测试中笑到了最后。赵无恤在赵家的地位非常卑微,这使他从小就学会了忍辱负重。他不能像哥哥们一样飞鹰走狗、吃喝玩乐。他从来就没有任何资本,这就迫使他拼命读书,去创造资本。他的哥哥们则觉得自己有资本,从而去挥霍浪费资本,这就是他们堕落的原因。所以那些没有资本的人拥有的就是最大的资本。

这让我想起了美国的第一任总统----林肯。许多人都误以为林肯的父母是多么了不起,其实林肯是一个鞋匠的儿子。这一事实让许多出生名门望族的参议员都无法接受。因此,林肯饱受嘲笑、羞辱。可他面对一阵阵冷嘲热讽,表现得十分淡定。他的从容对参议员进行了一个有力的回击。

古人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因为没有别人可以依靠,只能依靠自己,没有资本,反而成了最大的资本。命运的改变,有时候就是黑暗中看到了最亮丽的那道曙光。

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透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结合生产关系解释分配关系的学说,不仅仅对剥削问题作了科学分析,也为科学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实际作用和应得利益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我们就应看到,目前它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一些人试图借助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否定剩余价值论的学术成就;另一个是一些人将剩余价值理论看成是不需要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从而窒息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路径。因此,针对上述挑战做出回应,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好处和现实好处。对于剩余价值论的本质解释,马克思在分析商品价值构成结构时,以前提出过一个十分著名的公式:C+V+M。C是指生产资料包括设备、原料等的价值,V是以工资形式出现的劳动力的价值,M是以企业主利润形式出现的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C作为投入资本,只是把所购买的设备、原料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并没有增加新的价值量,只有工人付出的活劳动的价值V,才是创造出新价值M的唯一因素。马克思由此说明,企业主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而这种创造过程并没有得到任何工资补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剥削现象的描述实际上是实证和抽象两种方法并用的,虽然剩余价值理论未能确立,但并没有影响《资本论》成为工人的圣经,原因在于:

第一,剥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工人切身体会到的。马克思把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形象地说成,一部分是为了弥补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劳动,十分直观而且简单明了,很容易使工人理解。第二,马克思虽然不是凭借严密的逻辑力量证明了剥削现象的存在,但在《资本论》中列举了超多骇人听闻的事例,描述了资本家对工人进行残酷剥削的事实,这种实证方法的巨大力量弥补了他的抽象思维方法的缺陷,甚至使许多虔诚地信奉他的理论的人,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性,从来没有产生过丝毫的怀疑。也就是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虽然失败了,但他用实证的方法对剥削现象的描述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最终还是实现了写作《资本论》的根本目的。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家总能获得剩余价值或利润,资本家永远是资本家,而工人只能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只能绝对贫困下去,工人永远是雇佣工人,两者之间不存在转化的条件,他没有为劳资关系互相转化带给理论依据,不能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逐步缓和以及工人阶级相对贫困化的现象。按照琼?罗宾逊的理论,财产的私人垄断导致剥削的产生,垄断条件如果发生改变,既可能使有的资本家因为破产而沦为雇佣工人,也可能使有的工人因为劳动成果的积累而发展成为资本家,她的理论既能够解释劳资关系的对立,又能够解释劳资关系的转化。在我国现实生活中,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劳动者同时也可能是股票持有人,许多人已经具有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双重身份。琼?罗宾逊从垄断或不平等竞争的社会关系中解释剥削现象,其理论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不仅仅能够说明以资本为手段的剥削,还能说明以其它垄断条件为手段的剥削,尤其是能够解释贪官污吏凭借手中的权力来攫取社会财富的权力剥削行为。剥削是以必须社会的价值决定为基础确立起来的经济范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剥削现象的产生虽然以不等价交换为前提,但不等价交换现象不都是剥削现象。这是因为,在决定市场价格的垄断和竞争的诸多因素中,包括自然垄断因素、历史构成的垄断因素、人为的垄断因素、社会制度造成的垄断因素、商品交换过程中偶然出现的垄断因素、供求关系变化引起的垄断因素,等等。市场主体利用这些垄断条件参与竞争就会出现不等价交换,显然不能把这些不等价交换现象都当成剥削现象。由于经济行为都包含着对垄断条件的利用,因而从利用垄断条件进行竞争这一点上,不能区分剥削与非剥削两种不同的经济行为。社会主义承认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就必然承认在必须范围内和必须程度上的不等价交换的合理性,亦即承认市场主体利用价格透过正当的垄断和竞争获得必须利润的合理性,并在法律制度上予以保护。利润作为商品的成本与收益之间关系的表现,同时也体现着市场主体之间的收益分配关系,是市场经济的特有现象,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有现象。

如果消灭了利润,市场经济就不存在了。无须否认,肯定在必须范围内和必须程度上不等价交换的合理性,就包含着承认劳动市场在必须程度上的不等价交换的合理性,从劳动市场本身就存在着买方垄断因素的事实来看,这就等于承认必须程度的剥削现象存在的合理性,因而历史地、发展地看,社会主义是限制和逐步缩小剥削范围直至最终消灭剥削现象的长期发展过程。按照现行的法律规范来衡量,社会所允许的劳动市场以及其他市场的不等价交换现象,在性质上不属于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也就不属于剥削现象,只有超出法律限定范围和程度的不正当经济行为,才属于不合理的经济行为。由于剥削是包含着道德标准的经济范畴,只有根据不同的社会状况或历史阶段才能作出准确的解释,因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不能把利润完全看成是剥削的结果,而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赋予不同时代的剥削概念以不同的涵义。

传统好处上的剥削是指买卖劳动的不等价交换关系,只要是以劳动市场的买方垄断为基础的不等价交换,就是对卖方劳动成果的剥削或侵占,只要劳动作为商品来被动地出卖,本身就意味着剥削。从这个好处上说,解决劳动不该成为商品的问题,彻底消灭剥削现象,是社会主义社会长期的历史任务。剥削作为对我国现实的一种经济现象的理论描述,是以承认劳动买卖关系存在着不等价交换为前提的,是指买卖劳动超过必须限度的不等价交换关系,劳动的买方垄断不直接构成剥削,只有利用垄断条件超过了规定的界限才构成剥削,这是现阶段决定剥削行为的客观标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消灭一切剥削现象,包括利用劳动市场的垄断条件进行剥削的现象,使劳动不再具有商品的属性,劳动者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体。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目标,是把传统好处上的剥削现象控制在必须的范围内,承认劳动市场必须程度的垄断具有合理性,把超过规定界限的劳动市场的垄断视为剥削现象,并依法予以取缔。这就决定了我们所说的消灭剥削现象,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而是把理想与现实辩证统一齐来的实际运动和发展过程。,在这一点上,我们不仅仅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去实行,将其看作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而且更重要的是,把社会主义当作一个从初级阶段逐步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渐进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可能短期内就能到达理想的目标,最终消灭剥削现象必然要经过相当漫长的历史阶段和艰难困苦的奋斗历程。我国经济学界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五十年间的五次讨论,留给人们的思考和关注是深刻隽永而又经久不息的。

总的来说,尽管每次争论的主题不完全相同,但争论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即在遵从科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跟随时代的变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取得的成就来看,劳动外延的扩大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第三产业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企业主的劳动是否也有创造价值的一面,这些问题从马克思的有关社会劳动和管理劳动的二重性的论述中都能够找到支持的证据。而且从逻辑的推演和历史演进的角度,这些劳动成为价值的源泉并不真正构成问题。几十年来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取得的重大进展。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指明了方向,积累了超多丰富的理论财富,为创新劳动价值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一生的资本》读后感


“任何人只要养成了勤劳刻苦的工作习惯,具有诚实信用的可靠人格,采取合理明智的做事方式,并通过不断激发自己潜能的心理训练,他一定能够取得成功。”美国著名作家奥里森·马登的这些话,曾经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在《一生的资本》一书中,我找到了一种资本,人要始终持有乐观的态度。“你相信一切美好的事情都会发生在你身上,相信你的将来会充满美好和幸福,这些美好的愿望都来自你乐观的态度,而这种乐观的态度将是你生活中最好的资本。”

一种人身处逆境却能含笑面对,另一种人遇到困难就一触即溃。前者会是成功者,因为他们处逆境而乐观,具有成功的潜质;而更多人像后者,一遇逆境便沮丧、失望而停止奋斗,这种人就很难走向成功。

当我们看到一个忧郁愁闷的人时,往往会心生厌恶,因为人的天性喜欢快乐与阳光,而不喜欢郁闷与阴沉。一个人不应被情绪控制,做情绪的奴隶,而应该去控制情绪,做自己的主人。无论身处怎样恶劣的环境,我们都应该去正视它,去改变它,救自己于黑暗之中。当一个人从黑暗中走出来了,踏上了光明大道,就会信心百倍、勇往直前。但有些人在身处逆境时,恐惧、怀疑、失望的思想便会摧毁自己的意志,使多年的计划功亏一箦。那些人就如同上墙的蜗牛,辛辛苦苦爬到半路,一失足前功尽弃。

其实,不管做什么事,勇气是最重要的,我们对自己要有信心,要坚信所有的事情都不会向坏的方向发展,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坚信不会有失败,胜利将最终来临;如果我们拥有这样的思想、胸怀和态度,那将是在好不过了。这种乐观的态度对我们很有帮助的,它可以使你摆脱悲观与无助的烦恼,并赋予怒最求完美与幸福的动力。

每个人都应为自己营造快乐的气氛。要永远忘却悲伤的事情,让心灵走进有笑声、有欢乐、能鼓舞自己的环境中。有些人在家庭中寻找乐趣,与孩子们玩耍;有些人则在音乐中、在谈话中、在阅读中去寻找乐趣。假如现实的压力、成功前的煎熬让你痛苦,你不妨离开喧嚣的都市,徜徉于郊外的田野,大自然会让你放松。尽量地自己的内心世界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一步一步地走向卓越不凡的境界。

想想自己遇到工作学习中的困难和压力时,浮躁的心态充满了整个思维,退缩畏难的心理一直蔓延在自己身上成为实现目标的巨大绊脚石。现在,我在《一生的资本》这本书中找到了最好的答案。我告诉自己,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提早的说放弃对自己失去信心。恐惧时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勇气迷失时的现象,恐惧的心理可以通过思维的调整将它驱走,需要不断要求自己去努力尝试做一些自己不敢做的事情,做一些可以锻炼自己的胆量的事情。只要我们能够对那些更高更美好的状态不断保持希望并为之奋斗,我们会更容易取得进步。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力是可以大幅度的提高的,从害怕到不怕,从不会到会,只要我们一直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勇敢的正视问题,坚定意志,去尝试去努力,那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钟不敲不响,人不学不灵,而人生不是本日历,翻过去还能再翻过来。所以我们应更加感谢那些困难,是它们让我们有了磨练自己的机会,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努力工作,充分挖掘自己的资本,创造自己精彩的人生。

资本论读后感600字:资本论读后感


一次偶然,我发现了《资本论》这本书,于是我便把它买了回来。我喜欢读着实体书的感觉,多读点书总没有什么坏处。

两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读完了,感觉这本书不适合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研读。其间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能够让人不寒而栗。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起码明白了,原先钱能够是那么复杂的东西!以后的几天,我一向试图把我从它那里得到的知识整理出来,好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个比较直观、清晰的印象,便于记忆和思考。我不打算专业研究资本和经济,所以只要有个印象就足够了。从《资本论》里,我似乎能够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来。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透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

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透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读后感《资本的秘密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秘密》的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