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600字 · 苏菲的世界600字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600字读后感

两篇《苏菲的世界》读后感600字。

古人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在我们上高中后,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库。由于人们对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每个人看完书籍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给记录下来。那么,在你看完那些书籍后有没有收获一些人生哲理?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两篇《苏菲的世界》读后感600字”,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这本书是席得的爸爸送给女儿15岁的生日礼物,通过哲学家老师艾伯特给学生苏菲书信、信中提问、后来直接对话的形式引发苏菲和读者一起思考,兼备生动的例子,把整个西方哲学史(还涉及到宗教、生物学、物理学等)简明易懂并充满趣味地讲解了一遍。

不仅可以了解西方哲学发展历程,也让我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面对纷繁事物。在阅读初期面对哲学史上各家之言时,我总尝试去思考谁的理论是对的,或者是最有道理的,还想把不同流派的理论结合起来。后来我发现这种做法是徒劳的,和世界是否是虚幻的,是否存在上帝一样是没有答案的。于是我不再尝试判断,而是放松心情去面对,去接纳。

其中最令我触动较深的是休姆*,在伦理学方面,休姆认为我们的语言和行为并不是由理性决定的,比如当你决定要帮助某个需要帮助的人时,那是出自你的感情,而不是出自你的理智。如果你不想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也是由于你的感情。我们之所以做出负责任的举动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励志发达的结果,而是因为我们同情别人的处境。因此我们在处理面对事情时需要理智和感情并存,既不可过分理智到无情冷血,也不可一味感情用事,甚至滥情。

如本书结尾所说的,我们每个人和夜晚天空中的星星都来自宇宙大爆炸伊始的物质,是一百多亿年前熊熊燃烧的大火所爆出来的一点火花,人生和人类的历史也正如宇宙中的一片星尘。我们现在在天空中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几千、几百万年前宇宙的化石。当我们在仰望天空时,我们其实是在试图找寻回到自我的路。作者:黛娜龙的向日葵

第2篇:《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很早就听说过这本书,但一直没有机会阅读,读过之后才发现《苏菲的世界》是关于哲学主题的,这让我非常震惊。《苏菲的世界》由挪威作家贾德创作,是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通过一个叫苏菲的小女孩学习哲学知识的过程探讨了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而阅读哲学话题,也让我懂得了很多知识,对人生的思考更加科学了。

故事内容开始于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收到了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当这个问题出现在苏菲的面前时,她产生了好奇。之后她陆续收到一些奇怪的信件,几乎都会产生一些奇怪的问题,苏菲用自己的后天知识和悟性试图解答。读到这里,我非常有感触,哲学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每一个问题和思考过程都是哲学的一部分,因此我也非常赞同冯友兰先生的解释:哲学就是人们对人生的系统性的反思。只不过起初的苏菲是没有这个反思能力的,因为她的知识和阅历都不够。

后来苏菲在导师艾伯特帮助和指导下,开始学习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康德,从苏格拉底到弗洛伊德,都是她学习和思考的内容,并在导师的提示下,成功的从书中走了出来,摆脱了哲学世界对自己的控制。

在书中,苏菲领悟到没有人天生该对谁好,所以我们要学会感恩。读后感.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发生不愉快的事情,人们总觉得别人欠自己的,或者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别人的爱戴是不正常的,恰恰这是错误的思想。学习哲学,会让我们懂得更多人生的道理,对为人处世更加从容。

走进苏菲的世界,徜徉在哲学的海洋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600字延伸读

两篇《活着》读后感600字


第1篇:《活着》读后感

也许是余华残忍冰冷的语调碰撞到内心深处的脆弱,才令读者的心久久难以平静,久久震撼,这次回家在书柜的一角找的了这本中学时购买的书,再看亦是感慨万千。

从解放到文革的漫长岁月中,人们安然接受福祸相依,不测风云的宿命,什么都愿意舍弃但盼望活着的念力和欲望使他们顽强,这并不是被现实荡涤而变得麻木。

余华认为:我更关心的是人们的欲望,欲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价值。而小说主人公福贵用平淡冷静的语气陈述了自己坎坷悲痛的一生,余华说他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细细思考,有谁能像福贵那样以悲惨的遭遇来诠释活着的勇气,即使命运荆棘丛生,依然能面对生活,走完这一生的历程。

福贵并没有因为悲惨的生活去自怨自艾,也没有悲凉,他只是对自己的经历缺乏热情,仿佛是道听途说般的记得零星几点,他对余华陈述记忆时的冷静并不是没有痛苦和恐惧,而是当经历过撕心裂肺的生离死别后,已经使所有事情的变幻都变得自然而然,绝望也已经升华到坦然淡然的地步,其实再看看电视剧《福贵》,与原著的结局大相径庭,电视剧苦根和福贵迎接了属于他们的新生活,而原著则是福贵与老牛相伴,渐行渐远。

其实我想编剧和读者一样都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感想,希望命运留给福贵最后的希冀陪他迎接到曙光,其实读完书在理解我的引言,那就是:黄昏过后是黑夜,即使有暴风雨的来临,但我依然能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它带来的是安抚,让我坦然的面对生活,勇往直前的走下去。

第2篇:《活着》读后感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题记

读这本书时,我不太习惯作者的叙事方式,没有过多的煽情,文笔太朴素,语调冷淡,甚至于冰冷,以至于当悲剧和死亡接踵而至时,胸口像被闷锤重击,痛得喘不上气。

《活着》以第一人称的叙述为主,讲述了福贵出身显赫的二世祖,由于赌博输光了家产,变成了彻彻底底的穷人,在此之后,又痛失亲人,父亲、母亲、儿子、妻子、女婿、孙子一个一个相继死去,有些是天灾,有些是人祸,有些是命中注定。最终,只有一个老人与一头老黄牛相依为命。

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

这是福贵在农妇们聊天时插嘴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在经历生活的大起大落后总结的生活真谛,简单朴实的话,却含义深刻。福贵其实是民国时期纨绔子弟的缩影,他们愚昧,奢靡,放纵,最终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中失去生存的空间,唯余苟延残喘活下去的意志。这似乎是宣告旧社会的破产,也在警醒荒淫放纵的人类。

虽然书中的人一个接一个死去,但作者在描写这些死亡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希望:家珍重新回到徐家,福贵从军队逃回家里,有庆上学念书,凤霞嫁给二喜,每次家人死去后会有新的生活希望带给福贵,死亡沉重,命运多舛,但终会多了些生的盼望。也正由于每一次新的生活刚刚开始,却再次陷入命运的玩笑,才显得生命的珍贵和命运的难以捉摸。

《活着》描写的是失去,告诉我们的是得到的意义;描写的是死亡,告诉我们的是活着的意义。福贵的命运仿佛像定好的结局般不可更改,在旁观者的视角里不断苦熬着,而作为他的一生故事中的主人,他又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普通人,生活着。末了哼着: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晚年做和尚。消失在视野中。活着的意志,是他唯一没有被夺走之物。作者:王琪

红岩读后感600字两篇


红岩读后感600字1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悄悄爬上窗帘,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照在书桌上,照在那本《红岩》上。

六年级毕业的那个暑假,我和这本书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她用一个又一个革命志士事迹的故事影响着我,鼓励着我。其中,影响我最深刻的人物是江雪琴---江姐;她受"竹签穿指"酷刑时的场景像一根根尖针不时的扎在我的心上,让我伤心、心疼和痛恨。

敌人为了让江姐说出共产党的秘密,对她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虐待,但始终没有让意志坚强的江姐张嘴。无计可施的敌人,疯狂的对她施用了"竹签穿指"的酷刑。竹签对准江姐的指尖一点点的扎了进去,手指立马血水飞溅,竹签深深地撕裂着血肉,剧烈的疼痛让她昏厥了过去。一根又一根的手指被扎进竹签,一次又一次的昏厥,一次又一次被水泼醒,江姐的痛,直锥我的心。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紧咬着自己的嘴唇不让眼泪流出来。

纵使这样,江姐依旧没有说出共产党的秘密。她视死如归,她愿为革命,为胜利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自己的生命。最后她做到了,她光荣的牺牲了。她虽然走了但她的精神永远流了下来,像太阳一般的耀阳,照亮了整个黑暗的社会。

读完《红岩》这本书时,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书中革命志士坚贞不屈,革命英雄同仇敌忾、宁死不屈的精神,深深打动着我,影响着我。

革命烈士用自己的鲜血建立了新中国,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铺出了一条条康庄大道。他们永远存在我们的心中,永远照亮我们前进的路。

红岩的精神,我一定会记住,不负革命烈士的希望,不辱祖国的使命。定会像他们一样爱国,努力、奋斗,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说到底,《红岩》这本书带给我更多的是一种指引,它像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让我知道什么是坚忍,让我学会了去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向前!

红岩读后感600字2

《红岩》这本书,它留给我的印象很深,启发也很大。

在这本书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人是江姐。她被叛徒甫志高出卖被抓。关押在渣宰洞,她被敌人折磨,凶残的敌人把竹签子钉进她的手指里,面对毒刑,她说:“竹签子是用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她不动摇、不软弱,没有透露半点共产党的机密。江姐为了不暴露越狱计划,她舍己为人,毅然走向刑场。

江姐真是一个坚贞不屈、舍己为人的人。

我们现在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我们现在不肯吃苦,有些人甚至连作业都无法完成。

面对这些敬佩的同志,敌人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一分一毫。现实生活中,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我只要遇到小小的挫折,就会想到放弃。读了红岩之后,我知道了越是充满困难的路我们越要走,越是艰巨的任务我们更要坚定不移。

夏天,我和别人玩,我走到叔叔的排气管那儿,因为摩托车是刚开过,所以很烫,我一不小心碰到了,皮被烫破,我疼得哇哇直叫,大人们把我的手浸在水里,用芦荟涂在伤口上,我终于不感到疼了。我走时突然发现我的手上有血流下来,我又看了一下,原来烫破的地方又开始流血了,我不禁哭了起来,最后母亲只好用红药水在我的伤口处擦了几下。

我们现在烫伤都会哭,但是江姐在竹签穿指的情况下却哼都没哼一声。

先辈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我们这天的和平和幸福,此刻他们;都已没入历史的长河中,那剩下的,就是我们的职责,我们要将先辈们的精神一项一项延续下去,让我们的国旗在我们的国土上更加骄傲地飘扬!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600字(集锦5篇)


读书足以恬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作者在作品中用流畅的语言,叙述了相关情节。写读后感不需要用太多笔墨赘述原文,而是要表达自己的思考。以下是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 ”,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篇1】

初次阅读《苏菲的世界》,他奇特的封面吸引了我。从魔术帽中钻出的兔子,和抽象派式的画面。这是一本写哲学的书。哲学,在我们的印象中并没有深刻的了解。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才知道哲学不仅仅是人为什么生和死,也不仅仅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死循环。

这本书通过苏菲被他的哲学老师所吸引,沉入哲学的海洋,从而向我们娓娓道来。这里面有我们所知的柏拉图,苏格拉底,亚力士多德,还有现代的先驱者马克思的思想。也有一些不被我们耳熟能详的德谟克里特斯,斯宾诺莎等。

这本书让我陷入久久的沉思。如苏格拉底: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让我想起我曾经因自大傲慢而做错了不少事情。更有我们究竟是上帝手中的提线木偶,还是我们的体内居住着神灵的思想碰撞。

曾经的我认为哲学与生活无关,不过是那些大思想家更深层次的胡思乱想罢了。读完这本书,我更是知道哲学其实与生活息息相关。看着少校那一个个一环接一环奇思妙想的圈套。似乎将苏菲与他的哲学老师玩弄在鼓掌之间。

我开始慢慢的思考,是否我的生活中也有一个像少校这样的人将我玩弄。我却一无所知。我是否就如在魔术帽中钻出的兔子的兔毛上仰视整个世界,始终被困在一个局里。一个人的肉体允许突破不了这个宇宙的极限,但是有的人的思想就像霍金一样,可以追寻到宇宙的深处,探索黑洞的奥妙。将周身置之度外,在渺小的大脑中有着一个广阔无垠的世界。

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活在这个世上不能像个木偶一样,一无所思。我们要敢于用思想去突破这个世界的极限,去畅想未来。不积跬步,何以致千里。要突出重围,不被现有的所限制,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篇2】

今天,我来到了书城,拿着一瓶矿泉水就直奔向三层,拿起书来就津津有味的读着,忽然,手碰到了一本书,名叫《苏菲的世界》,我对它的名字很感兴趣,便拿起来看了。

故事中说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在某天回家时发现了一封信,上面只有简短的三个字:“你是谁?”信封上清楚地写上了“苜蓿路三号,苏菲收”,上面并没有写上寄信人的名字,也没贴邮票,这个神秘的信使苏菲陷入了一阵沉思。就这样,在某个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情的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加怪异、更加离奇。

《苏菲的世界》,既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是许多未知之谜的组合,是各种猜测的集结,人穷尽一生也不会知道全部事情的经过和开头,只有无忧无虑地过上每一天,才算是人生。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篇3】

《苏菲的世界》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书,作者乔斯坦·贾德用生动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是世界与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故事由一个14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开序幕,“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让苏菲在迷茫中开始思考,并在哲学家艾伯特的引导下开始学习西方哲学。苏菲在一次次的书信中穿越时空,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从神话、命运到启蒙,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从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贾德借一次次信件提出疑问,将苏菲一点点引入其中,跟随着苏菲的脚步,也让我不由自主跟着苏菲一起困惑,一起思考,一起学习......

这本书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作者在书中这样说到:“我们生活的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只是这白兔的体积极其庞大,因此这场戏法要数十亿年才变得出来。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然而当他们年纪愈长,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儿觉得非常安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仔细想想,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我们知道的越来越多,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也逐渐消失了。我记得《小王子》里有这么一句话,“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而这本书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找回曾经拥有的好奇心。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篇4】

这是一本关于哲理的书,我开始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我认为这会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

我开始并不明白,这本书是讲些什么的,当我看到第一章,我便明白这是讲哲学,每当我看到一个问题,我也会思考,但往往都是以失败告终。就比如,第一个问题“你是谁?”我当时的第一个回答就是,我就是我,但苏菲却比我们想的还要多,她还联想到了其他的一些事物。比我们想的还要深入,还有“世界从何而来”“哲学是什么”“奇怪的生物”这些问题把我弄得晕头转向,使我对这本书没有了兴趣,让我之后读下去的是那个寄信胡神秘人,她是谁呢?为什么要寄信给苏菲呢?

我继续的往下读,后面的资料并不象前面那样难以解读,并且越往后面读,我就觉得我的四周被金灿灿的阳光照着。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次雅典之旅。艾伯特的穿越和雅典两千四百年前的样貌,使我大吃了一惊,我当时的思想是和苏菲一样的,这是不是在拍电影呀!怎样会有人一下子就回到古代的雅典呢?可能是在做梦,对于雅典之旅,这就像是在讲一个故事,让人通俗易懂。

这本书讲了许多关于哲理的知识,都发生在我们身边,但我们都没有提出疑问,并认真思考过。哲理是一门很复杂又是很简单的一门学问,但这门学问最重要的就是动脑筋和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会认真思考,直到寻找到答案,我们应当学习苏菲那种爱思考,坚持不解的精神。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懂得思考,并且都深入的去探究,那这个世界的知识分子肯定会比此刻多得多。《苏菲的世界》带给了我另一种感觉,一种难以解说的感觉,就好像如果你站在宇宙,你就是宇宙中渺小的尘埃,你十分地想去探索,但宇宙太大了,不论你怎样努力,永远都触碰不到它的边缘,既然望不到边,那就让我们更加努力去探索吧!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篇5】

哲学是什么?应该是很枯燥难懂的吧。在阅读《苏菲的世界》之前,我从未接触过哲学。

《苏菲的世界》讲述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在一天放学回家后,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从此以后,苏菲就开启了学习哲学的道路。她学习了古希腊哲学,认识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弗洛伊德等众多的哲学家。可渐渐的,苏菲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不存在的,是少校艾柏特为庆祝女儿席德的生日而虚构出的人物。在故事的最后,苏菲终于逃出了书中的世界,来到了席德的世界中。

整本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一封信上的那三个字:你是谁。苏菲收到信后再思考这个问题,正在阅读的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是,我究竟是谁呢?

这是也许每天都会有人问的问题,这是平时做自我介绍时必须要回答的问题。然而静下心来想,答案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我是学生?我是女孩?那学生不止七一个,世间也有成千上万个女孩。如果我换了个名字,如果我的长相并不像现在这样,那么我是不是就不是我了呢?人会不会真的有灵魂。如果是这样,我只是存在于一个身体里,灵魂与思想才是真正的我,是这样吗?

我生活的地球是茫茫宇宙中及其微小的一个星球,而我、我们,更是宇宙中非常渺茫的存在。地球少了任何一个人,也不会停止转动。那我该怎样让这个世界记住我,记住我是谁呢?

我思考了很久以后,我只能回答说:我就是我。除此之外我找不到任何词语来说明。

你是谁,这个问题看似非常简单,却又似乎永远也没有答案。或许为穷尽一生也不知道:我,到底是谁。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600字两篇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600字1

过年回了老家,在老家用四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世界经典名著——《海底两万里》,这本书打开了我对科幻小说的着迷和对海洋奇妙有趣的无限探索。

《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儒勒.凡尔纳生于1828年2月8日,是法国西部海港南特人。他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他出生在中产家庭,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律师,母亲是当地贵族。母亲家族有许多航海家,这些深深启发了小凡尔纳,向往成为航海家。

在小凡尔纳11岁时,背着家人登上了一艘开往印度的大船,准备开始梦寐以求的冒险生涯。不料父亲发现后,将他截了回来,还揍了他一顿,并逼他发誓:“保证以后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

1847年,凡尔纳被父亲派到巴黎攻读法律,可他一点儿不感兴趣。后来偶然结识了大仲马,爱上了文学,便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与大仲马交流一段时间后突发灵感的杰作,当时,他对海洋十分着迷,又掌握了许多海洋的资料,怀着对大海的深情,才写下这部不朽著作。

书中给同学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人,就是尼摩船长,他智慧、热情、冷酷、和善、温和、危险、暴躁、随和、偏执、机智、勇敢,正是他这古怪的性格,造就了这本书的精华。他追求自由,曾高声呐喊:“在海中,我是完全自由的!”他的这种对自由如此渴望的呼喊,来自他对世上一切不公平的反抗。在《神秘岛》中,有对尼摩船长的身世描述,他本是印度王子,可老百姓们的农民起义让他内心怒火燃烧,加入了起义,失败后,他流落荒岛,造了这艘鹦鹉螺号,开启了海洋之旅。

出版前凡尔纳还与出版商埃泽尔来了一次激烈讨论,艾泽尔认为,应把尼摩船长写成奴隶贩卖交易的死敌,但凡尔纳希望它是波兰起义人,最后定下他为自由的拥护者和反压迫的复仇者。

尼莫船长的化名“Nimo”在拉丁语中译为“空虚的”“不存在的”,这也加深了尼摩船长的神秘。书中的人只有主要五个,却被作者写的栩栩如生而精彩绝伦:珊瑚王国、沉没的船、巨型章鱼、北冰洋风暴……惊险刺激的画面,一副副展现在眼前,引人入胜,令人拍案,这真是不愧为一部百年经典名著。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600字2

法国作家凡尔纳是一位有名的科幻小说作家,被誉为“科学幻想小说之父”。他的作品都带有极其丰富的幻想色彩。今年寒假我有幸一读他的名作《海底两万里》。

海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怪物”,阿龙纳斯教授受约去除掉他,不幸被“怪物”袭击,掉入海中。发现“怪物”,其实是一艘巨大的潜水艇,便和他忠诚的仆人康塞尔、脾气火爆,大大咧咧的鱼叉手尼德•兰,开始了长达六个月的海底旅行。

他在诺第留斯号上结识了怪脾气的尼摩船长,享用到了许多海底美食,和尼摩船长一起去海底散步,见识过奇妙的海底景象,许多有名的船的遗骸,庄严肃穆的珊瑚坟墓,和巨鲨、章鱼决斗,和土人交手,帮助过穷苦的人们。

最后他无法忍受尼摩船长的残忍报复,准备和他的同伴逃跑,但是遇到了北冰洋大风暴,不小心被卷入海中,失去知觉。当他再次醒来,是在一个渔民的小屋里,他的同伴都在他身旁。不禁想诺第留斯号和尼摩船长,希望有朝一日能知道尼摩船长的国籍。

小说里的人物性格鲜明:尼摩船长对自己船员有着爱护和尊重的情感;阿龙纳斯教授善良又学识渊博,追求更高层次的科学;康塞尔作为仆人,所表现出来的忠心令人动容;尼德•兰,脾气火爆但心地善良,懂得知恩图报,勇敢而又机智。

不仅如此,尼摩船长所表现出来的,他对受压迫的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关心,对伙伴的在意和忠心,珊瑚坟墓就是最好的证明。虽然尼摩船长在最后撞毁了一艘战舰,但无法否认这个人物是有血有肉的。

《海底两万里》宣扬了一种向上的精神,不管是对事业,对人民,对同伴。最后,阿龙纳斯教授所表现出来的对尼摩船长的关心,也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600字两篇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600字1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的回答还是只是让学生获得一个漂亮的分数,那恐怕这样的教育观念可能只是停留在了表面。当然没有人能真正的为此盖棺定论,我想,价值观不同,目的必然是不同的。

刚入职的时候,学校请池主任到校做讲座,他当时分享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教育,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我想,就是我们要在教育过程中,教授给学生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能力,反过来,这样的学生也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这样的循环才是良性的,才是长久的。这样的教育目的更多的考量了社会的发展,个体的发展是为了集体的进步。这样的教育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集体主义思想是非常一致的。

教育大师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角度。他在书中写道,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具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在某个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是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如艺术般高雅。

在书中,他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虽然我们有时也这样说,但我们真正做到了吗?家里还在读小学的小表弟每天都有写不完的作业,为了考得高分,不得不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学校教育普遍的功利化。教育似乎全是为了考试。

我们要培养的是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是基础,文化则引领他们进入更高远的境界。但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导致我们的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他们失去了对美的感受,他们变得冷漠、自私、缺乏责任感——这一切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慢慢渗透美育和道德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够成为既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

至于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想只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多用心多思考,心中总会渐渐有答案。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600字2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以及教育理论家怀特海所著。在寒假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以下一些感触分享给大家:

怀特海说“在衡量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我们绝不能把书本知识当做唯一的学习方式。第一手的知识才是理智生活的根基。书本学习很大程度上只是传递第二手的知识。因此,永远没有直接实践来得重要。”我们都知道,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都是他人总结的经验,是抽象的难以消化理解的。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强调学习任务的完成,不顾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发展,那么知识便会以填鸭式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大脑中。最终知识也不过是学生脑海中的一个过客,停留片刻之后转瞬即逝。但是当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去发现知识,了解其中的奥秘,主动地探索知识,学生定能发现学习的乐趣,不断学会绞尽脑汁运用各种方法去解决获取知识路途中所发生的各种困难,最终获取知识收获快乐与成就感。

本书以“教育的目的”为题,但是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每一位教育者都应当深刻反思教育的目的,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把他们看作是有血有肉的一个整体的人,而不是没有灵魂和思想的机器。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孩子们才能够走上最好的适合他们发展的道路。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需要我们每位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去思考;我们需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思维发展。唯有这样,教学才不会陷入程序化、机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终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我也希望我在走上教育这条漫长的道路上能够不忘初心,为孩子的个性自由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两篇《命运的内核》读后感600字


第1篇:《命运的内核》读后感

[英]格雷厄姆.格林

人与人的关系,不论是谁,总无法避免痛苦自己受的痛苦和加给别人身上的痛苦。

如果我们了解了真实情况,许许多多的事我们都会原谅的。

两颗心,一颗永远温暖,一颗永远冰冷,冰冷的心比钻石还珍贵;温暖的心没有价值,被人扔掉。

实话,他想,对于任何人从来没有任何真正的价值它只是数学家和哲学家追逐的一个记号,在人同人的关系中,仁慈和谎言抵得过一千句实话。

在恋爱上是从来没有胜利这种事的,在最后被死亡和冷淡击败以前,有的不过是几场战术上的小成功而已。

他聚精会神地听着,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这是对一个陌生人的生活感到的兴趣,而年轻人却常常误把它当作爱情的流露。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冷酷残忍的东西向我们发布命令,只要保证几个我们热爱的人能够得到幸福,就是让一千个我们不认识的人遭受 也在所不惜。

一个人还是无法真正逃避一件事的。只要是人,就必须历尽生活的辛酸,如果你某一天因为走运,另一天又由于怯懦,其他事被你逃开,或迟或早你还会遇上第二次的。

只要是坏话,随时随地都有人相信。

人是要承担后果的,责任同负疚,都要他承担。

当一个人已经陷入最恶劣的处境,别无他路好走时,反而像获得了宁静。

对于那些没有爱上谁的人,时间可不会静止的。

死亡从不在一个最希望它来的时候到来。

欺骗的特质之一就是失去对别人的信任。

第2篇:《命运的内核》读后感

[英]格雷厄姆.格林《命运的内核》

正直的警察署副专员斯考比由于现任专员即将退休而他又无缘接任,使得虚荣心较强的妻子十分哀怨,为了满足妻子的虚荣心,也为了自己可以宁静,不得不向叙利亚商人尤塞夫借钱,至此落入了陷阱,也让他踏进了堕落的入口,他不爱妻子,但责任心和出于怜悯,让他可以付出一切只为了妻子可以幸福。作为天主教徒,斯考比觉得自己不爱上帝,可却不知上帝在他心中占有很大的位置。

出于同情,一向公正的他烧毁从船上搜到的一封船长写给女儿的信,出于对弱者的怜悯;帮助在海上遇难的海伦,亦是出于对弱者的怜悯,因为他无依无靠,相貌丑陋,那么弱小,激起了他的保护欲,他一直强调30岁的年龄差很安全,可终归是越矩了,他开始走向地狱。为了保护这个弱小的女人,也为了不使妻子受到伤害,他小心谨慎,以为他们的关系密不透风,却不料世人皆知。妻子为此从南非回来,而他竟为了隐瞒和魔鬼做交易,帮着送货,装着若无其事地领圣体,让自己的灵魂备受煎熬,走向深渊,其实只要他可以当机立断,一切都还有余地,却因为向两个女人都幸福,最终把自己逼向绝境,以至于最后策划自己的自杀,费尽心机伪造成病故,却在死后被威尔逊一眼就看出破绽,而他以为在他死后就可以幸福的女人,一个怨他、恨他,而另一个痛苦、堕落,他的死并没有让事情向好的一面发展。

不得不说,在斯考比陷在泥沼中无法自拔时,专员告诉他,他可以接替他的位置,一切往最好的方向发展,可是却已发生了太多的变故,如果这个消息出现在一开始,露易丝就不会因为虚荣心得不到满足而要去南非度假,这样他也无需向尤塞夫借钱,也不会爱上海伦,就不用背负着内疚,堕入地狱,没有欺骗,不会怀疑,不间接害死阿里,他还可以过着不宁静,不算圆满但内心平静,轻松的工作,直至退休,可是一切都无法回到原点,行差一步,天差地别,晚节不保。

斯考比的遭遇也正是大部分人所遭受的,只是没有那么极端,但在若干年后回望过去,会发现由于莫个节点的改变,以致于人生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有喜有悲,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改变总在不经意间发生。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放任自己,你觉得可能无所谓,偶而的让自己放纵,却不知道未来会有什么样的连锁反应,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当下并没有什么好处,可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会获得果实,这应该就是自律的长效机制吧。

自律、自爱、自信。

相信《两篇《苏菲的世界》读后感6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苏菲的世界600字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