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关键冲突》读后感。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阅读作品后,我对作者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关键冲突》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冲突意味着要和某人进行面对面对抗,让对方承担起应负的责任。然而如果处理方式得当,关键冲突会带来两个结果:一个问题得到顺利解决,二是人际关系得到提升。

大部分家庭问题、团队问题和组织问题的核心是当事人缺乏面对关键冲突的能力。无论你是逃避问题还是粗暴解决问题,结果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为此付出重大代价。

关键冲突能否进入正确的轨道,能否得到顺利解决,取决于我们对事件第一时间的瞬间感受。从事件发生到我们决定采取行动,在此期间我们的心理发展过程是:

所见所闻--主观臆断--形成感受--展开行动

因此对于超级棘手的复杂冲突问题,具体可以参考一下步骤解决:

一、 选择目标和意义

目标:问自己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你可以和对方讨论内容、模式或关系。为专注于同一个问题,你应当询问自己希望实现什么目标。

意义:你是努力打消面对关键冲突的想法吗?不要让恐惧战胜理性,你需要认真思考的不只是应对冲突的风险,同样要分析逃避冲突的风险。

二、 梳理头绪

你不能在大脑中虚构可怕的故事情节,然后根据这些情节做出相应的举动,而是应当探寻问题的事实真相。你应当这样问自己:为什么一个理智的人会做出违反自己承诺的行为呢?我在这件事情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只有当你把对方视为正常人而不是穷凶极恶的坏蛋时,你才准备好了面对关键冲突。

三、 问题描述

在此过程中你的目标是营造安全氛围,你应当陈述的是事实,描述期望目标和实际表现之间的行为差距。只有在陈述事实之后,你才能试探性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你应当以一个问题结束开场白,帮助对方分析错误行为出现的原因。

四、 制造动机和简化问题

表述完观点之后,你应当自己聆听对方的看法,判断对方到底是缺乏行为动机还是缺乏行为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千万不要使用权力强迫对方。实际上,错误的做法往往会使讨论中断。要做到这一点,你应当利用六种影响力模型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注意他人和外部环境等影响力因素的作用。

六种影响力模型

五、 制定行动计划和后续检查方案

简而言之,这一步的目的就是要明确何人、何时、何事等要素,然后加以跟踪检查以确保对方会遵守承诺。这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技巧,用于提醒我们定期检查对方的行为表现,在制订计划和检查方案的过程中,你必须确认没有遗漏任何细节或可能出现的障碍。

六、 灵活关注

在应对关键冲突时,如果遇到突发性问题,不要漫无目的。你应当做出选择是否需要改变话题,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为此,你必须衡量新问题的重要性,如果它更为严重,更为紧迫,那就必须先解决掉;如果不是,那就坚持讨论原来的问题,不要被对方转移视线。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冲突与解决读后感


本书诠释了在危机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立场、观点,通过大量的现实案例,以及透彻的分析传达给读者的就是具有操作性的现实态度、本能意识、以及有效的方法和技巧。本书至少可以成为危机与冲突处理的一个指导手册,一个现实工作指南。

我们总会碰到这样的事——某位同学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完成他所答应的事,原因是太忙,处理急事,家庭纠纷……·明知上司的判断会造成损失,你还在犹豫是否应该指明……是选择沉默,还是面红耳赤地对质?一定还有介于逃避和争吵这两种的另一种处理方法,这就是本书要探讨的问题。

如果你发现自己一再讨论、解决的是相同问题,很可能代表你还有更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

要学会把违规问题分析到根本点上,必须靠耐心和判别轻缓急的能力及其准确程度。首先,花时间分析问题。其次,思考时,必须决定什么才是最困扰你的问题。第三,简明扼要叙述问题,最好一句话能够概括完整。

当我们全神贯注于可能降临我们身上的可怕情形时,我们完全失去了事实的判断力,可能结果的严重性扭曲了我们的机率观。当一个可能的结果非常糟时,我们往往把它描述成必然,而非可能。

读了这本书我更理解了“先从自己着手”的原则,开口之前,先思考该处理的是“什么”冲突状况,以及“是否”要处理它。绝大多数突如其来的、意外的情绪爆发其实是长期受折磨苦恼而保持沉默的结果。

不论是在家中,在工作场所或是在竞技场上,任何侮辱的言词都是不对的。有效的问题解决者避免在脑海里编织阴沉的情节,这样才能为整个过程营造有益的气氛。(秦明祥)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篇一:《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对地缘政治及当下中国的几点思考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的重建》读后感

“现代全球的政治,应当基于全世界不同宗教与文明间的深刻冲突来理解。”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国际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的一席话,导出了西方政治理念的一种新变革,将政治的分歧归结为文明的冲突,并以此来审视整个变革时代的地缘政治、全球政治,新颖而深刻。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个人和国家都难以孤立存在,而《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的重建》可以为我们提供以西方思维看世界的一种视角,同时,也能重新去考察我们自己的文明进程,去服务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

缪尔·亨廷顿在此书中,最值得称道,也是引起人们巨大反响的,正是太对于文明的态度,有人推崇,有人贬斥,可谓毁誉参半,但是,能够引起全世界的一种关注,这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突破,特别是在9·11事件爆发之后,由伊斯兰文明好西方文明的讨论一时间更是甚嚣尘上。而时至今日,在某种程度上讲,部分恐怖主义势力打折民族的旗号,去行恐怖之恶,其出发点也是维护不同的文明,就如同前不久发生的3·1昆明火车站砍人事件,就暴露了其民族分裂的嘴脸,而其实质在某种意义上讲则是一种扭曲的文明的冲突,我们必须正视,而不仅仅是以武力去解决,更要看到事件背后的原因,从而加以正确疏导。

缪尔·亨廷顿对于文明的论述全面而深刻,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明冲突论”。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其主要观点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其一,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在地缘上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是同文明内部的力量配置和文明冲突的性质分不开的。同一文明类型中是否有核心国家或主导国家非常重要;在不同文明之间,核心国家间的关系将影响冷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形成和未来走向。

其二,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因此,在不同文明之间,跨越界限非常重要,在不同的文明间,尊重和承认相互的界限同样非常重要。

其三,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多极的和多文明的全球政治;不同文明间的相对力量及其领导或核心国家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文明间力量的对比会受到重大影响;一般来说,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间最可能的是相互疏远和冷淡,也可能是高度敌对的关系,而文明之间更可能是竞争性共处。即冷战和冷和平;种族冲突会普遍存在,在文化和文明将人们分开的同时,文化的相似之处将人们带到了一起,并促进了相互间的信任和合作,这有助于削弱或消除隔阂。

其四,文化,西方文化,是独特的而非普遍适用的;文化之间或文明之间的冲突,主要是目前世界七种文明的冲突,而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可能共同对西方文明进行威胁或提出挑战,等等。

很显然,缪尔·亨廷顿关于文明冲突的言论中,尽管没有太多地直接谈论未来中国在文明冲突中将会如何,但涉及中国的论述应该说不算少,因为儒家文明是其文明冲突论中的最为重要的文明类型之一。尤其是,亨氏以下观点更是许多国人而不仅仅是国际问题专家感到惊异和不能接受:文明间的关系是竞争性共处,即冷战和冷和平;文明的冲突具有或可能具

有两种暴力形式,最可能的一种是来自不同文明的地区集团之间的战争,最危险的是不同文明中的主要国家之间发生的核心国家战争;未来不稳定的主要根源和战争的可能性来自伊斯兰的复兴和东亚社会尤其是中国的兴起;西方和这些挑战性文明之间的关系可能是极其困难的,其中美中关系可能是最危险的关系,等等。亨氏的这些观点,可以说为我国政界高层和学界人士广为熟知,具有极高的知名度。

然而我们在惊叹于亨廷顿先生的逻辑分析能力的同时,也不禁感叹他的想象力,这样的“危言耸听”也好,如中国威胁论、美国中心论,美式普世文明追求及所谓的“人权高于主权”论似乎有着某种相似性,我们既要看到既论述的合理性,特别是在政治文明领域超越经济、能源等传统视角的独特分析,更要看到曾任美国国家安全计划顾问的亨廷顿,其国家利益的出发点,这显然是难以忽略的。任何一种观点、学说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利益要求和价值选择上,因此,亨氏的观点、学说正是基于对利益与价值作出双重权衡和选择后,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而提出。他的理论可能给世界上各国及未来国际社会带来何种利益、价值和秩序。因此,未来国际中的真实的利益安排、价值标准和秩序结构,也就由亨廷顿的明确提醒,特别是由于他从文化大视野这一角度对国际政治学和国际政治本身作出了这一耸人听闻的提醒之后,更应当注意其观点的实质,表达自己的科学的构想,促进国际政治和国际政治学向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再者,亨氏的主要观点和他的文献所详尽地表明的他在文明冲突方面的全部观点,都能从历史、现实和理论中找到支持或反对的理由,而笔者更关注的是,亨氏作为著名学者,对我们作了无论正面还是反面的哪些提醒或警示。但是他也给我带来一些启示:

在冷战中形成的国际政治诸要素还会在后冷战时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国际政治学和国际政治的前沿关注着什么;美国的战略思想动态和实际战略选择将会走向何方;文明这一软要素的国际政治地位和价值到底如何;正在奋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拼搏的中国,别人怎样认识我们,我们在怎样、应怎样认识别人(国)和世界;中国的国际政治理想和抱负(应)是什么,能实现吗?

就今日之中国而言,如何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如何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实现和平崛起,如何处理好地缘政治,特别是在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日益敏感化的今天,协调好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更显得尤其重要。

以越南和菲律宾为例,虽然我们属于同一个亚洲,但在文化上,越南受作大中华文明的影响较大,而我们则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文化优势,而在与不同文明的沟通之,更是要学会尊重与平等。

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在其名著《艺术哲学》里提到文学艺术与“种族、环境、时代”的密切联系,种族因素是内部根源,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的推动力量,三者相互作用,影响和制约着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精神文化的发展及其走向。而此处不妨借鉴过来去阐释文明的冲突,地缘政治除了文明的冲突之外,自然还有环境、时代等多角度的影响,而能够在更加宏大的背景下分析文明、审视文明,这同样是读这本书以后所要做的,是为一点小小的感想。

篇二:《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曾敏琳 2014级4班法律硕士14210896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塞缪尔?亨廷顿教授。亨廷顿教授在本书的前言中提到了这本书的诞生是因为其在《外交》杂志上发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引起广泛的争议,而他的这篇文章恰是首次阐述了他的文化冲突理论。为此,亨廷顿教授在三年之后将其观点进行系统性理论分析和论证,回答《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提出的问题,并在书中的结尾提出了“文明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以文明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战争最可靠的保障。”1

一、《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框架及其主要内容

亨廷顿教授在书中提到,随着冷战结束,相对于原本依据政治和经济意识形态而划分的国际秩序而言,一个新的世界性政治思维框架来分析世界政治显得更加重要,所以他提出了“文明的冲突”这一模式。本书总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一个多文明的世界。亨廷顿教授指出,在冷战结束之后,文明逐渐成为国际关系体系的标准,而不再是根据意识形态的不同划分国际关系。而西方的支配地位也逐渐向非西方转移,世界趋向于多文明的国际趋势。亨廷顿教授分析了国际关系的四种基本范式:理想主义的和谐世界,两个世界的划分我们和他们,国家主义范式,完全混乱的世界,而这四种范式都具有其局限性,从而提出“文明的范式”,亨廷顿教授认为这种范式更具逻辑性并且符合现实,同时进行有效的预测。亨廷顿教授在这个部分探究了文明的具体内涵,“世界处在多元文明中,文明是一个文化实体。文明是对人最高的文化归类,是人类文化认同的最广范围。文明主要是依据语言、宗教、历史、习俗及主管自我认同来界定的”2。在此基础上,亨廷顿教授认为当前世界上存在七或八个文明,而这些文明经历了遭遇、冲击和相互作用三个阶段,最终形成了当今世界的多文明的状态。在这一部分,亨廷顿教授还阐述了“普世文明”的内涵以及现代化和西方化的不同性质。亨廷顿教授认为“普世文明不是全世界各民族正日益接受共同的价值、信1

2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297页。 同上书,第20-22页。

仰、方向、实践和体制”3,相反,语言和宗教应该是任何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因素。“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人们对于文明、社会和种族的自我意识,自我认同加剧了,全球的普世文明并不存在”4。

第二部分: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亨廷顿教授认为冷战后的世界,文明的均势在西方和非西方之间发生变更,西方的支配地位逐渐减弱,而亚洲和伊斯兰文明正在复兴并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价值。亨廷顿教授从权力、文化和宗教三个方面分析西方文明正在缓慢的衰落,西方文明在世界的影响逐渐减弱。相对于西方文明的衰落,非西方文明,特别提出亚洲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却得到复兴并发展起来。亚洲文明的发展源于其经济的推动与增长,但经济的成功也是由于本土文化的复兴。而伊斯兰文明的发展则是主要因为其人口的增长,打破与邻国的平衡关系。而伊斯兰文明的复兴运动对政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人口的增长使其趋向于对外扩张,加剧与邻国的冲突,也冲击了西方文明。“在21世纪初期可能会发生非西方力量和文化的持续复兴,以及非西方文明的各民族与西方之间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5。

第三部分: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亨廷顿教授提出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现,文化的共性能够促进国家内部以及国家之间的合作,增强国家或者国家之间的凝聚力,而文化的差异性则会加剧国家的分裂,增加国家之间的冲突。亨廷顿教授认为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寻找一种认同,而这种认同在他看来不仅仅是对自身的确认,同时还需要明确敌人。“物质利益的分歧可以谈判,并常常可以通过妥协来解决,而这种方式却无法解决文化问题”6,“国家都倾向于追随文化相似的国家,抑制与它们没有文化共性的国家”7。不同的国家根据文化的共性得到联系,围绕其文明为核心,进而形成一个新的国际秩序。各国的文明中有其核心国家,而这个核心国家正是为这一文明提供支持和参照的标准。

第四部分:文明的冲突。西方国家所倡导的普世文明逐渐与其他文明发生冲突,而最突出的是与中国和伊斯兰文明的冲突。亨廷顿教授认为随着亚洲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复兴,几乎所有的非西方文明对西方文明或多或少采取了抵制的态3

4 同上书,第35页。 同上书,第47页。

5 同上书,第101页。

6 同上书,第220页。

7 同上书,第228页。

度。文明之间的权力均势从西方到非西方之间发生变更,西方文明的支配地位削弱,使得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实现其目标越发困难。在这一部分,亨廷顿教授着重阐述、分析穆斯林同非穆斯林的断层带战争。断层带战争通常是文化实体中的一部分集团之间进行的战争,而这种战争发生的原因总是与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冲突有关的。亨廷顿教授认为断层带战争虽然可以暂时性的休止,但是其之间的文化冲突则是永久性的,而这一种战争形态促进了参加的文化实体之间文明的相互认可,但是在一个文明内部相互认可的加强反而会不断促使这种冲突的升级。“断层线战争自下而上地爆发,断层线上的和平却要自上而下的慢慢的推动。”8

第五部分:文明的未来。亨廷顿教授认为西方文明的发展与历史上其他的文明发展的演进模式是没有太大的不同的,当今世界的西方文明可能还会持续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但也可能像非西方文明一样经历一个复兴过程。但是西方文明的复兴不仅要自我改革,扭转其影响不断削弱的局面,还要应对其他文明,特别是亚洲和伊斯兰复兴的文明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扭转西方文明不断衰弱的局势,需要美国对西方文明进行重新肯定。在这一部分,亨廷顿教授虚构了一场战争,由一个文明中的核心国家干涉另一个文明的核心国家或者其成员而引发的战争,以此作为假设的前提,总结出防止世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三大原则:“避免原则”,核心国家要避免干涉其他文明的冲突;“共同调解原则”,核心国家相互谈判遏制或制止这些文明的国家间或集团间的断层线战争;“共同性原则”,各文明的人民应寻求和扩大与其他文明共有的价值观、制度和实践。因此,“文明的冲突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9

二、对文明冲突论的评价

读完亨廷顿教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书,不得不说一开始读的时候感觉到有些吃力,因为以往看的书多为符合我国主流观点的书籍,在读的时候看法上不会发生太大的矛盾。但是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书中,亨廷顿教授作为一个西方的学者,他是以西方国家的政治立场,甚至8

9 同上书,第274页。 同上书,第297页。

可以说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上论述非西方文明的复兴对西方文明的挑战。亨廷顿教授的文明冲突论在世界各国引起广泛争议,我国作为一个亚洲国家,特别是其理论将中国视为美国潜在的敌人,暗示了一种“中国威胁论”,我国学界中的大多数学者对其理论是持着批判态度的。

第一,亨廷顿教授将世界分为西方和非西方,这样的划分本身就存在其不合理性。世界的文明是相互融合贯通的,没有绝对的西方和非西方化,文明也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亨廷顿教授这样的划分,或者说这样的逻辑思维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的表现。亨廷顿教授在这本书中频频说到非西方文明的复兴以及西方文明面临重大挑战,并且认为西方文明的存续有赖于美国重新肯定西方认同,处处维护美国的利益,巩固美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由此,我们不得不怀疑亨廷顿教授“文明冲突论”的本质目的,究竟是为了分析全球性的冲突,抑或是为了美国的未来发动侵略性战争提供一种政治性的理论。

第二,亨廷顿教授认为文明之间的冲突是当今国际体系的根本矛盾。这种理论认可了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与作用,但是当今国际关系中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不应该是“文明的冲突”,而是利益的冲突。国家之间,国家的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宗教之间的冲突应该归结于利益的冲突,由于利益之间的矛盾而引起实体之间的摩擦与冲突。亨廷顿教授将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归结于文明的冲突,夸大了文化因素在世界格局中的作用,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客观性。

第三,亨廷顿教授一味强调文明的差异性会加剧国家的分裂,增加国家之间的冲突,忽视了文明之间的相容性。从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明之间是可以相互交流、沟通、借鉴甚至融会贯通的,而不是“有差异,则有冲突”,所以不得不说亨廷顿教授的文明冲突论在这个层面是片面的,但是我们也可以猜测到亨廷顿教授的文明冲突论视为西方国家树立共同的敌人,就像他所提及的如果没有敌人就预设一个“他者”,这无疑是为了虚拟一个所谓的西方文明的敌人,以增强西方内部的凝聚力。

第四,亨廷顿教授阐述其文明冲突论,强调西方文明不断衰落,而非西方文明,特别是亚洲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复兴对西方文明造成一个重大的挑战,甚至将中国视为美国潜在的敌人,这也是我国的学者们批判其文明冲突论的核心所在。亨廷顿教授的文明冲突论体现了一种后殖民主义的观点,以西方为中心,认为西

方文明才是世界文化的中心,事实上文明是没有孰优孰劣之分的,文明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顺应历史而产生的。同时,亨廷顿教授暗示了一种“中国威胁论”,为巩固美国的国际地位提供一种政治性理论的支持,夸大甚至扭曲中国的崛起对世界的影响。

当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在世界上引起广泛争议,也有很多学者将该本书作为一本政治学巨著,亨廷顿教授的文明冲突论这一理论及其现实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虽然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到有些吃力,但是可以慢慢感受到亨廷顿教授分析问题的角度是很新颖,逻辑很清晰,具有系统性。此外,还可以体会到西方学者的逻辑思维与我国学者逻辑思维的不同,西方学者习惯运用统计事实或图表来论证其观点,偏重于理性思维与数理统计思维的能力;而中国的学者可能主要偏于感性思维或者是混合思维模式。最后,亨廷顿教授给予了一种新式的国际问题分析方法,我们要在全球的视野中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现实而又不失简单,提出的假设应该在未来中验证其效果,“9?11”事件爆发后,美国发动的一系列反恐战争,也印证了他的预测。

三、文明冲突论对中国的启示

虽然在我国,亨廷顿教授的文明冲突论多被我国学者们加以批判,但是在批判声音中,这一理论在某些层面上还是引起了广泛的深思与探索。亨廷顿教授认为文明的冲突是国际冲突的根源,虽然我们认为这一观点是不合理、片面的,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其所强调的文化在当今国际社会中的影响。不同文化之间会引起摩擦、冲突,文化作为一种影响国际秩序的因素,反作用于经济、政治,而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国际社会中也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从我国文化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我们一直强调的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去对待不同的文化或者是文明,这也是受到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正如中国历史上的儒、道、佛三家,经历了相互独立,相互斗争,最终又互取所需,融会贯通一样,随着各国的密切交往,各国的国家利益相互影响,特别是在不同文明之间,各国的文化不可避免地也会受到冲击,但是最终相互借鉴、融合则是历史的趋势。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在文明的冲突中,处于劣势的文明有可能被其他文明而

篇三: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_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蔡淋芬 08519013

摘要:冷战之后,人们开始寻找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或者某种能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共同体,很多政治家和学者立足于政治体系和经济制度的研究,然而塞缪尔亨廷顿却另辟蹊径,从文化的角度去建构一个世界政治的思维框架,从文化的角度解读了国界关系。在把握了整本书的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我对作者的观点有许多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对作者写作目的的剖析。

关键词:基本框架 理解和观点 剖析

刚开始拿到此书很迷茫,里面全部都是数学中的多元变化,文化、国别、地域差别、语言差别等等的各种变化,根本读不懂,总觉得无从下手。没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帮我完成阅读,我很难找到一个自己可以立足的基点,更没有办法下笔了。多读两次之后,我从总体上对本书有了一个笼统的的把握,但对其内容也有一些质疑。他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观点,对冷战后的世界格局的解读起到了轰动世界的效果。此书之所以能一鸣惊人,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从一个常人不会选择的角度下手谈论世界格局的变化。例如“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不在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文明的冲突模式唤起了人们对文化因素的注意”,又如“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之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等。

一、对本书基本框架的把握和观点分析

首先从整体上讲,作者从西方文明写到了东方文明,从中世纪文明、华夏文明写到冷战结束后的文明以及对未来文明的预测,采用纵横结合的方式将文明对整个世界局势的影响剖析得非常精湛。通过用对比的手法将每一地域的文明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用议论的方式论述文化对政治和经济等领域的影响,并从此得出结论及:“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之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也就是说世界要和平,国际要稳定,只有建立在被世界认同的文明基础之上的秩序才是可靠的的,才能起到作用的。其次,在作者定好文明维护国际秩序的基调之后,开始以时间为轴,以地域为半径画起各

文明范围来,对各种文明的历史、现状和前倾进行了特点性分析。也对一些基本的范畴进行的论述,例如文明的概念、普世文明的问题、权利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文明之间军事的转移、文明的政治界和中国对自身文化的伸张所导致的冲突等等。最后,作者对国际的发展趋势做了自己的预测。贯穿了这些内容,作者将整个内容分为四大部分,下面将谈谈我对这四大部分的逻辑分析和内容的理解。

(一) “一个多文明的世界”

第一部分这个题目主要是借助世界发展的多极化趋势而得来的,在多极化发展趋势的主导下,世界的文明发展也成了多极化趋势,即亨廷顿口中的多文明世界,这些文明主要包括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和拉丁美洲文明以及可能的非洲文明,这些文明的形成意味着国际局势中交往的主体不是以民族组成的国家,而是以文化组成的各种“文化体”,即亨廷顿所说的核心国家。在第一章中,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从世界政治的角度谈了文明的多元性,并对不同世界的文明进行了对比分析。亨廷顿说“人类的历史是文明的历史”,第二章中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谈了文明的多元性,即历史上的文明和今天的文明,以及这些文明的性质和文明之间的联系。在最后一章中他主要谈及了普世文明的含义、来源以及它的现代化和西方化等等。

通过对第一部分的阅读,我对作者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质疑。亨廷顿指出“在冷战后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活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这一观点太绝对化了,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在为自己理论的不足作辩护,可反而是越描越会。我们区别不同人民的一般标志是什么?我想大家都不迷糊,那就是国别,那就是政治。比如几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几个人作自我介绍,肯定会说我是中国人、德国人、英国人或者法国人等等,我想大家不会都一直介绍说我是地球人、我是亚洲人吧?德国人、法国人和英国人不会介绍说我是欧洲人吧?因为他们要把自己和别人区别开来,但是他们具有同样的欧洲文化大背景,但是他们说出的却是国别、民族、政治。我们更清楚的知道影响世界政治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五个:

1.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国家利益主要包括经济的发展,政治的保障,和基本的生存安全,而国家实力指有形物之理和无形精神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综合国力,有实力才有发言权,弱国无外交。

2.经济因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直接决定这个国家的政治发展水平,对政治的影响其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3.科技因素。雄厚的科技实力是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稳立于世界之林的技术保障。

4.国际法。国际公法通过各种公约、跳跃、国际法庭去影响世界政治的发展,而国际私法主要通过准距法发挥其调节作用。

5.其他因素。例如军事因素、文化因素、宗教因素等等。

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绝对不是主导作用,因为他不是世界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经济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因此文明不可能是影响国际格局的主导因素,现在不是,以后也不会是。结盟、合作或者其他表现方式的协作都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的,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任何一个个体也不会和其他的个体融合到一起,更别说什么合作、结盟了。

“人们不仅适用政治来促进他们的利益,而且还用它来界定自己的认同。我们只有在了解我们不是谁、并常常只有在了解我们反对谁是,才了解我们是谁”。政治表达的是一种认同,文化表达的也是一种认同,我们要认识、了解自己就必须了解别人,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没有别人的存在,自己的存在也没有任何意义。我们要支持什么,认同什么就必须了解别人支持的是什么,才能确立起自己支持的对象,任何有都是建立在无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了“不是”也就无所谓“是”了。“西方是而且在未来的若干年里仍将是最强大的文明。”亨廷顿是在号召全人们做抉择,即选择一个他们认同的文明,其实质是选择一种政治意识形态,认识它、了解它并支持它,进而反对与其不同的文明、和民族,他用文化为幌子,企图找到更过反华的“盟友”,继续他们的“中国威胁论”。他的这本书在很大意义上来讲是对他认同的文明进行宣传,对其他正在寻找核心国家文明为依靠的文明进行示威,如果你选错了文明、跟错了队伍,你的文明终将没落,你的民族终将面临灾难。

“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按这句话的逻辑就是具有相同文化的就会有共同的国家利益,活或者结盟什么的,那么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中、日、韩是否该结盟呢?可是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中和日本韩国的国

际关系并不理想,这是我们没有文化共享吗?当然不是,而是我们的利益取向不一致。

(二) “变动中的个文明力量对比”

任何事物都是处在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的,文明也不例外,亨廷顿认为世界上的几大文明力量实在不断变化的,例如西方文明成衰落趋势,而东方文明却成蓬勃发展之势。第五章和第六章就主要讲一些文化的兴起和衰落的过程以及原因分析,例如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增加的影响等等。这些因素又慢慢的为文明于文明之间和文明内部之间的矛盾埋下伏笔。

(三)“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

这一部分中作者主要讲旧的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联盟关系正在瓦解,并将被以文化为基础的正在形成的新的世界秩序所取代。他认为历史上很多国家因为有共同的政治目的和认可而组合在一起,进行经济、军事和科技等方面的合作,实现各自的利益企图。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步伐的不断提速,以共同目的为纽带建立起来的联盟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稳固了,各种联盟内部出现了矛盾,联盟与联盟之间也出现了矛盾,并且这种矛盾因为不能调和而激化,最后以重组结束了联盟的生命。慢慢的,一超多强局面取代了了两极格局,各种联盟实现重组以适应新的国际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老牌强国做到了屹立不倒,很多新兴强国也毅然耸立在国际舞台中央,成为影响国际新秩序的核心国家或某个核心文化圈,比如俄罗斯和其近邻,中华及其共荣圈等。

这部分里讲到了文化与经济合作,“单一文明组织比多文明组织做的事更多,也更成功,无论是政治和安全组织还是经济组织莫不是如此”,亨廷顿认为单一文化促进经济、政治、安全??如果文明甲乙丙丁要进行合作,就得寻求一种共同认可的文明来减少进行复杂合作的困难和障碍,以这个共同的文明来作为他们经济合作的纽带,这岂不是很低效?或许甲乙丙丁根本就不用找共同的文明,而坚持以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为平台就可以进行高效的合作。何必要去强调、强化这样一个共同文明呢?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作者背后想要表达的仅仅是让这些企图找到合作伙伴的文明去寻找共同文明吗?谁又最有可能成为这个共同文明呢?作为当代大学生,我想我们心里应该有自己正确的认识,那就是提防美国所采取的任何有可能的反华行动。

任何两个居住在世界上的看似没有任何联系的国家,如果他们想有共同的国家利益,就有了合作的可能,文明是随时可以为这两个国家服务的,他们可以追根溯源、生拉硬扯的将两国用文明联系在一起。这跟一句古话非常相似“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想要为合作或者是自己的某种行为找一个合理的借口,文明往往是一个绝佳的幌子,但这个幌子永远不可能代替国家经济、政治利益而站在国际局势的首位,文明对于解决各种冲突和国际关系的调节作用往往如道德对于法律的强硬而在很多时候显得无能为力。

(四)“文明的冲突”

这部分作者主要讲了几大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文明内部之间的冲突,例如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以边界冲突为典型的伊斯兰文明内部的冲突等等;以多文化为特点的政治局势;从过度战争到断层线战胜,例如阿富汗战争和海湾战争等。

从逻辑排序上讲,我觉得第三部分和第二四部分应该调换位置。一个新的秩序的确立(第三部分)是因为有旧秩序的消失,而这时出现的则是各种文明之间的变化和发展,最后经过历史的筛选剩下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文明,进而组建新的秩序,当这个新秩序组建好之后,新的矛盾不断产生,各种文化力量不断变动,形成新的冲突(第四部分),进而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所以从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讲,应该对这两部分进行调整。

(五)“文明的未来”

这部分主要讲亨廷顿根据自己分析的文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对将来世界文明的走势做的预测,例如西方的复兴、世界之中的西方等。

二、以事实解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

最近国际上发生太多“民主、人权”的事,让我更加看清了亨廷顿的理论本质,我觉得这本书应该换成实质性的名字——利益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持续两个月的利比亚战乱状态就是利益冲突的真实写照,前面我也提到了影响世界政治因素很多,占最主要地位的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我觉得利比亚之所以会遭受多国轰炸的境地主要有以下原因:

1.国家实力不够。利比亚的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可以和西方各强国抗衡,甚至是周旋的高度。

冲突读后感(实用11篇)


优质的作品可以让我们对作品有着更好的了解。写观后感是梳理自己的思路,可以向给潜在读者一些参考,我们特别为您精选的“冲突读后感”一定能够让您满意,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冲突读后感 篇1

“营销的本质是解决消费者的需求,需求从冲突中来。”

“三流的营销是发现冲突、二流的营销是解决冲突、一流的营销是制造冲突。”

这些话看着可能不是很明确,但是书中却能从简单的例子中给予你解释。

书中描述,人类的大脑思维分为左脑感性、右脑理性;当一位女性看到一个打折的商品时,左脑思维是该商品打折,意味着省钱,却不思考是否对它有需求,右脑思维则是克制因打折带来的激动,理智地思考是否对该商品有需求或者其他的需要。此时就产生了冲突,感性和理性的冲突,如果卖家能抓住这种冲突,营销将不会是一件难事。这应该就是营销的一种手段。

有限的需求和无限的欲望之间,感性需求和理性需求之间,往往就是冲突的原点。已经出现的新型产业是已经被卖家解决的冲突,而对于一些隐藏的冲突仍需要不断的寻找和制造。

本书作者就是一个寻找冲突、解决冲突、制造冲突的高手,海澜之家的广告词“男人的衣柜”,男士一般不像女士那样喜欢在上百家的商店中穿梭只为比对一件外套的性价比,男士一般购物就是直达自己看中的物品,不会浪费更多的时间;而海澜之家就是解决了男士买衣服没有明确固定地点的冲突。广告词明确地告诉男士,这里有你想要的东西,你不需要在购买衣物上花费更多的时间,浪费更多的精力。这样海蓝之家成为了男士们购买衣物的首选;这就是一个寻找冲突和解决冲突的典型案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喜欢用大量的数据来寻找规律并进行比对,但是有的时候营销物品或者营销人生不需要大部分,只是看你的异常数据。解决这个异常数据或许就是另一片天地;现在有一种说法,社会需求的人才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是需要有特长、专攻的十字型人才;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排除一些超级优秀的人之外),为了避免普通的自己泯灭于茫茫人海之中,就需要自己有自己的闪光点或者突出点,在大数据-互联网时代觉得自己已经落伍了,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感觉自身的压力很重,觉得自己的人生负重越来越重,越来越难以适应这个时代。

冲突读后感 篇2

《我们内心的冲突》是对《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的进一步刨析,干货太多太多,只读一遍根本无法窥探其中精髓,这本书我读了7、8遍,每次都新的发现(有些地方作者说的比较笼统,只读一遍根本没有感觉)。

半年前的我有非常严重的神经症,现在逐渐走出来了,我看了很多读者的评论都感觉这本书在说自己,其实作者在书中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了:神经症就是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跟不上文明的快速发展造成的。而解决我们内心的冲突的办法最核心的点就是改变我们对人、对己的态度,这一点对于一个神经症患者来说很不容易,可能会使我们强行整合人格分裂在面前,这个过程很痛苦,只有先了解冲突,然后试着从现实生活中改变我们对一个个冲突的态度,最终才能完全摆脱那些神经症倾向。

我跟作者的观点一样乐观,希望大家对自己有些信心,我自己就是例子。看不懂的,可以多看几遍,绝对值得(要不就别读)半懂不如不懂。

冲突读后感 篇3

《我们内心的冲突》的作者是卡伦霍尼,一位德裔美国心理学家。童年时期父亲对霍尼的贬低与嘲讽、母亲偏爱哥哥与对她的冷落,让霍尼的童年生活颇不快乐,但也为她日后踏入心理学的领域埋下了种子。

霍尼认为我们内心的冲突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我们会不得不在各种背道而驰的愿望之间做出决定:比如,我们既想独处,又想有朋友相伴;既想学医,又想学音乐;既想自由创业,又想拥有稳定的工作;既想赞同别人,又想反对别人。

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然而,很多人选择忽略这些冲突的存在,随波逐流,任由事情摆布,享受着这种内心的平静感。而这本书让我认识和了解自己内心的冲突,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打破虚假的平静。正如书中所说,若想认识冲突并做出选择,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有时需要一个独立的空间,是真心想要独处,还是只是为了逃避社交?第二、发展自己的整套价值观。从别人那里接受到的信念始终无法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也很难以这些信念为基础来作出选择。当出现新的占据主流的信念时,又很容易不假思索地将旧的信念抛弃。往往复复之中,就会始终无法理解内心的冲突因何而起,也就无法认识冲突。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一套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第三、有意愿和能力做出选择并且承担责任。

就如书中所言:虚假的平静其根源在于内心的迟钝,根本不值得羡慕,而且还必定会使我们虚弱无力,一遇到风吹草动就缴械投降,所以,有意地去体验冲突也可以成为我们人生的一笔财富。

冲突读后感 篇4

对此,马奇写道,“我们对于一个领导者的评价和把他们仅看作普通的人的评价是不同的,一些令人钦佩的美德,可能对整个团体产生可怕的后果,而妥协和在道德基础上的一定程度的聪明,有时被证明是更有益的”。

这就是说,所谓“私德”,不应用来作为评价领导者的重要标准。过去曾经认为,成功领导的背后是人格魅力,看来,这并不究竟。当然,如果能将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截然分开,在私人领域讲究品德,在公共领域做好聪明和纯真的结合,那是理想状态。问题是,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能分开吗?如果不能,也许我们必须要忍受领导者个人品德缺陷所带给我们的一切不适,甚至痛苦。

卓有成效,富于进取心和侵略性的企业,是由充满人格魅力的正人君子们统率的,还是由缺点和优点一样突出的坏蛋们统领的?这还真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但也许这并不是问题。因为人性深处,本来就是一半火焰一半海水。正人君子们,背后不缺聪明,坏蛋们,也自有其纯真的一面。

冲突读后感 篇5

因为忧虑、苦闷过,才倍感内心平静的曼妙;因为犹豫、懒散过,才发现人生越自律越自由。所以说负面情绪是人生这场饕餮盛宴的佐料,不可多,但也不可无。

——题记

卡伦·霍妮的《我们内心的冲突》主要内容是讲神经症的成因、表现及治疗,神经症又称精神官能症,是轻型精神疾病的代表。有数据显示约有20%~5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症,它并不是单一的疾病诊断,而是涵盖了以焦虑,紧张,情绪烦躁,郁闷,头痛,失眠,心悸等临床症状表现的许多不同种类的精神疾病之统称。这样一本偏医学的著作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有何意义呢?如果你读进去了,你会发觉阅读体验尽管乏味,但极像是一场发现之旅,我们能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分析自我和他人,从而尝试改变自我,理解他人。

卡伦认为人格的混乱和缺失,是造成神经症的原因,它的内驱力是人们希望能得到满足和不能忍受失败的心理。任何内心冲突最初都是人际关系的冲突,而最终受影响最大的还是自我与自我的关系。为了平息内心的冲突,人们通常采用以下四种方式:

第一种是试图将一部分冲突隐藏起来,把支配的权力,让给它们的对立面。用不情愿的顺从和自认为的宽容掩盖了内心的冲突,就像遇到危险的鸵鸟把头扎进沙土里一样,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第二种是“疏远他人”,疏远他人只能让心理承受力变得愈发脆弱,自认为这是在独处,其实与真正的独处完全不同。真正的独处是能自得其乐,内心平静,是主动的独处,而疏远他人获得的独处内心焦虑、惶恐不安,是被动的独处。

第三种是远离自己,厌弃真实的自我,于是按照自己理想中的形象在心里重新塑造一个自我形象,真实的自我反到变得不真实起来,人格不再完整,出现一条新的内心裂缝。

第四种就是修补曾经偷偷将其他冲突掩盖的内心裂缝。这种修补是建立在理想化自我的基础上的修复,只会让内心不断地产生新的裂痕,更无法成为自己,最终导致绝望。

卡伦认为无论是靠回避、靠意志力,还是靠理智的决定,都是力所不及的。要从人格中产生冲突的因素入手,帮助患者找回自我,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实需求,让他树立起自己的价值观,以及扶正他与他人的关系。作为医者要在处理冲突之前让患者了解自己解决冲突所做的无意识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对他的整个人格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帮助患者完全地接纳真实的自我,完全地自我负责,从而获得内心的真正独立。

神经症患者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共通人性,只不过他们更夸张一些罢了。忧虑、苦闷、犹豫、懒散等等这些负面情绪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因为忧虑、苦闷过,才倍感内心平静的曼妙;因为犹豫、懒散过,才发现人生越自律越自由。所以说负面情绪是人生这场饕餮盛宴的佐料,不可多,但也不可无。

冲突读后感 篇6

《关键冲突》读后感1500字:

创盈冷轧为丰富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员工积极投身工作学习能力,2018年度下半年的读书月活动开启,此期分享的书籍是《关键冲突》,在上期分享《关键对话》的基础上,升华了许多新的内容,《关键冲突》讲诉如何化人际关系危机为合作共赢,化解激烈的冲突,既让他人践行承诺,又能提升人际关系,多角度阐述面对冲突时,需要用合适的方法从容应对,我也希望能从中汲取精华,从中受益并运用实践。

学习了解关键冲突,首先需了解关键冲突的意义和目的,当问题初次出现时,你要讨论的是问题本身,即内容;如果问题继续出现,你要讨论的是模式;当问题的影响范围涉及你和他人的交往时,你要讨论的是关系。书籍中从很多小故事来举例当遇到冲突时的态度,对直面违反公德的行为,是选择沉默,或者勇敢的和违反公德的人进行关键沟通。其中既有员工迟到的案例,也有排队时有人插队的现象等,这些看似简单的情况,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出现,是选择沉默是金,还是直接面对问题。这些案例让我联想到最近发生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由于女乘客坐错过站,并蛮横的与司机发生语言和肢体冲突,导致司机的分心,最终酿成这起所有乘客加司机无一幸免的惨案。试问,这样的事件时有发生,类似女乘客这样违反公德给社会公共安全造成危害的行为,法律必须严惩。在安全面前,司机如果保持冷静,避免冲突升级,也是能防止事件的发生,在沉默的大多数乘客中,没有乘客来选择规劝和制止蛮横女乘客违反公德的行为,乘客选择无动于衷,忽略沉默的代价,夸大开口的风险,最终造成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无辜乘客被葬送的悲剧。如果女乘客和司机能保持克制,选择避免冲突升级的措施,可惜世间没有如果。

如何准备关键冲突对话,我们要沟通的到底是什么,我们的目标是要营造解决问题所需的安全氛围,具体做到三点,创造安全开场,向对方描述你的看法,以一个问题结束开场白。在实施过程中要秉持相互尊重,建立共同目的,在谈起问题之前要学习建立共同点,让对方知道你的目的非常单纯,即解决问题,让事情变得对双方更有利。也就是说,你必须关注对双方来说都很重要的目标,而不是只顾自己不顾对方的目标,这种做法就是建立共同目的。我在平时财务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琐事,无论是和家人同事或者是朋友的,也会碰到意见相左的情况,在思想和认知上有冲突,说一些难听的话做一些有损对方的行为,此时的焦点是如何化解关键冲突,首先需要构建安全氛围,相互尊重对方,说明共同目的,从询问对方的观点开始,再向对方描述你的看法,征求许可,或者豁达一点,先表示歉意,这样就能缓和气氛,然后慢慢的还原事件真相,倾听对方心声,在向对方描述看法时,最好的做法陈述事实,描述看到听到客观事件的真相,而不是抛出自己虚构的情节,表明自己愿意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维护和建立尊重和信任的基础,冷静分析事件原由,构建共同目的,妥善管控分歧,求同存异,都朝着共同目标方向前行,这样或许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和了解关键冲突的要领,还要有制定完整的计划并付诸实施,付诸实施需要有四个关键要素,何人,何事,何时,后续检查,为确保责任的顺利实施,必须确保每个人有明确应付的责任,确保每个人都能准确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最后一步是实施检查工作,在讨论检查方法时,必须坦率地和对方进行沟通,如果进展不够顺利,还必须解决新出现的关键冲突问题。在计划进展顺利时,如果对方的行为达到或者超出期望值,应当向对方做出真诚的表扬鼓励和感谢,只要表扬鼓励一出现,对方就会感到自己受到尊重,觉得自己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只有平时做到经常而诚恳的表扬对方的表现,才能在讨论关键冲突问题时为对方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和尊重感和成就感。

通过《关键冲突》的学习,我不仅懂得了化解人际关系危机,为合作共赢创造机会,为以后平时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关键冲突时提供有效的知识和借鉴方法。我也将继续学以致用,积极投身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去,努力提升工作技能,更好的为创盈冷轧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在感恩节里,感恩创盈给我们继续学习的机会。

冲突读后感 篇7

可惜的是,即便在讲究知识扩散、赋能和唤起的今天,我们仍然未能完全揭开领导力中的这个黑箱。它到底是什么?用孙子的话说,“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你去参悟吧!

不过这样也好。至少,优秀的领导者不会像火腿肠那样,从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滚出来。这使得领导力仍然是人类的一种稀缺能力,否则,这世界就忒也无趣了。对领导者的评价是清晰的,但其有效性,却总是模糊的。通常,正式的组织总有办法运用自己的评价系统甄别出晋升的人选。但是,“赢得权力所需要的品质与行使权力所需要的并不完全一样”。

一个人能够胜任新的职位,是因为他碰巧具备了那些“并不完全一样”的品质,但好运不会时时伴随着他,他终究会被提拔到难以胜任的位置。这就是“人往高处走,终于难胜任”的彼得原理。想要通过改进评价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努力是一厢情愿的——如果真的可以,这早就不是问题了。但没有哪个组织敢于放弃自己的评价系统,即使它被证明是无效的。

这,也是尴尬所在。面对模糊,领导者有三种反应方式——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用马奇的话说,“理想主义者希望通过使组织去符合他们构建的模型来消除模糊性……现实主义者试图操纵这种模糊性来建立自己的优势。他们明白如何在困境面前迂回,从而逆风航行……浪漫主义者陶醉于模糊所散发出来的魅力。他们喜欢在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行为目标,从而参与到创造历史并建构其重要性的过程中去。”

这段话优美而精辟,我怀着极大的热忱推荐这段话。但不管怎样应对,模糊也不会变成清晰,甚至模糊会变得越来越模糊。直到笼罩在模糊之上的那层面纱被时间揭开。也许,正是模糊,给了我们更广阔的视角和更绚丽的背景,让我们更好地赏析领导力吧!

冲突读后感 篇8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1000字:

我读了心理学大师卡伦霍妮的代表作《我们内心的冲突》。卡伦霍妮的文字温暖又充满力量,简洁生动,即使是非心理学专业的人,也能轻易的读懂她的著作。如果你想了解自己,《我们内心的冲突》是一本不错的读物。

《我们内心的冲突》指出,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们总是与我们想成为的人背道而驰,于是产生了很多内心冲突。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扰,我们常常困惑于自己为什么如此自相矛盾。为了解决这些冲突,人们常常虚构出自己的理想形象,认为自己是完全正确的,将责任推给他人。与此同时,不同性格的人还会发展出不同的应对策略,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防御机制。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卡伦霍妮指出了三种不同的防御机制:顺从型的人亲近他人,对抗性的人抗拒他人,疏离型的人疏远他人。但问题是,这些防御机制并没有消除冲突,反而让我们感到恐惧、焦虑和绝望,让我们无法真诚的投入到任何关系或工作中,在泥潭里越陷越深。

看起来情况非常不乐观,但是作者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同样给出了解决之道。作者在这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详细描述了如何在根本上解决内心冲突,消除由冲突带来的恐惧、焦虑和绝望等。虽然作者是站在心理治疗师的视角教导治疗师们该如何处理,然而对于个人来说,仍然有很多启发。比如在解决方法的第一个步骤中,作者提到要了解冲突造成的影响。

我想,对于我们自身存在的冲突,以及我们自己说做的无意识努力,我们常常是觉察不到的。然而这些冲突却真真实实的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负面的影响。通过观察这些影响,能够让我们进一步觉察和思考。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能解决问题,我们是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人往往比自己以为的更加迟钝。

通过阅读《我们内心的冲突》,我对自己更加了解了。我本身是顺从型人格,我也确实感觉到了因为自己的防御机制所带来的内心冲突,但是这些冲突是怎么产生的,要如何解决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并没有清晰的概念。这本书,帮助我了解我自己。

当然,学习心理学,也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别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科学,正如我们生活在人群的包围中一样,我们不可能没有对人的探究欲,不管这个欲望是向内探究自我,还是向外探究他人。读后感·但是读书的过程切忌给自己或他人贴标签,将书中的概念和现象当做壳子套在任何人头上。毕竟不管是我们自己还是他人,都是鲜活而复杂的人,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人们性格的某一个片面。如果想了解人,我们需要不带任何预设,与真实的人去沟通和相处,如果带着书中的结论预设他人,无疑会让我们陷在一团迷雾中,永远看不清楚。

冲突读后感 篇9

本书分析不同类型的神经症,说的很详细,具体。所有的神经症都源于内心深处无法调和的冲突,不管是基于外界价值观的压迫还是曾经的经历,人的三种基本需求:亲密,孤僻,对抗,在一个内心世界无法和谐共处,导致某种程度的某一倾向占据主导。而这种以某一倾向为主导的人格,总是不可避免的压抑其他两个方面的本能需求,内心无法统一。这些无法整合的冲突有人用理想化形象来加以掩饰,有人用盲点法来屏蔽自我。

在社会运转的大齿轮中,人们的情感体验、道德感的极度麻木,导致人与自身的极度疏离,内心分裂。不仅将外界的人与人分隔成不同的类别,区别对待,还用“合理化”的推理来自欺。真实自我与理想化形象之间的差距必须通过推理来抹平。为防止人格分裂的危险,过度自制倾向之强,在常年累月之后转变成了对各种情绪的抑制,不论这些情绪是热情,性激情,自怜还是怒火。某部分现代人,连爱情,婚姻和性的欲望都消失了,这不过就是典型的神经症的表现吧。最具干扰性的怒火,需要投入更多力量来遏制,但人们忽视了自制的强迫性本质。如果自制由于任何原因不起作用了,他会被恐惧包裹,甚至是担心自己发疯的恐惧。“自以为是”也能派上用场,消除内在的怀疑,杜绝外来的影响。

整本书非常专业,需要认真思考才能搞清楚逻辑关系,甚至一段话要重复读好几遍。如果身边有类似的情况的人,还需要代入思考,辩证分析。

冲突读后感 篇10

如何消解内心的冲突

冲突,即矛盾,往往根源于主观认知与客观现实的不一致。

如书中提及:

有个人想写一本书,但每当他不能立马写出自己想表达的话时就会头痛欲裂、浑身无力。在这个案例中理想化形象依然是罪魁祸首:既然自己是个才子,为什么不可以文思如泉涌,就像从魔术师的帽子里蹦出小白兔那样?当他做不到这一点时,便怒火中烧。

此人的主观认知,自己是个才子,本应文思如泉涌。客观现实却是,他根本写不出像样的文章。

这让我想起一朋友高中的经历:

初来高中,主观认识:自己是个聪明学生,学习成绩应该名列前茅。客观现实却是:学得不好,班里倒数。

主客观的不一致,导致内心的严重冲突。结果抑郁、绝望几年。

解决之道?

让主观认知与客观现实相一致即可。

具体方法:

让患者根据客观表现去重新调整对自己的认知。

判断自己是否才子。并不取决于自己的感觉、意愿,而在于自己的客观表现。

判断自己英语水平,就看自己考雅思、托福的成绩。

判断自己的智商,就看权威智商测试结果。

判断自己是否迷人,就看有多少人向你表白过爱慕。

听起来都是常识,却很多人做不到的。

因为常人往往自恋,绝少人认为自己属于平均线以下的。

主观认知与客观现实差距太大,便有了纠结。

纠结很可怕的,也叫内熵,会严重消耗一个人的精神力量。久而久之,便产生病症,时而自负,时而羞愧,直至绝望。即,精神上的死亡。

将主客观调为一致,人方可重生。

我那朋友,最终活过来了。因为终于有一天,他意识到:自己不如想象中聪明,水平怎样,就看实际的成绩单。

真正确认了自己水平低这一事实,朋友不再颓靡,反而开始努力奋进。因为,笨鸟先飞嘛。

总结:人必须面对现实,认清现实,无情地根据现实判别自己,再根据现实条件,去努力争取自己想要的目标。

如此一来,内在协调,人舒畅而有发展。

冲突读后感 篇11

冲突与和谐——《论领导力》读后感2000字:

领导者的行为:聪明与纯真。前面提到的两种逻辑——结果逻辑和适当性逻辑,决定了领导者两种不同的行为基础。结果逻辑对应着理性的行为基础,而适当性逻辑则对应着基于身份的行为基础。后一种逻辑,不受现实世界中的利害得失之限。

在它支配下,行为的原因仅仅是“事情就该如此”。它是天生正确的,正如克尔凯郭尔说的那样——“一个试图为自己辩护的宗教将不再是宗教”。

通过对行动理论分支的划分,马奇告诉我们,当领导者与别的领导者进行对抗时,如果他的行动基础是理性的,那么行动的结果将符合博弈的规律,但如果行动基础是基于身份的,那么行动的结果将符合生态学的规律。

“在生态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将行动者分为两种,聪明者,完全为自己的利益而行动的机会主义者,(假设其他行动者都在做同样的事),有自信,偏好复杂战略;纯真者,按照义务与亲疏性行事(经常内化成为本能美德),信任周围的人,偏好透明的策略”。

读后感关键通用


读后感大全专题“读后感关键”推荐内容。

你最近是否想写一篇读后感呢?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中,我们沉醉其中。读完作品后,我们不妨写一篇读书心得体会,记录自己的想法,以下内容“读后感关键”是由小编给您提供的,相信您能从本文找到帮助!

读后感关键【篇1】

内容简介:本书借助大量的现实案例了诠释了落实的核心意义和重要性,提示了落实不力带来的危害,探寻了落实不力的根源,并为有效落实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通过本书的阅读,学会培养和强化组织或者企业里的创新落实意识,拥有和掌握打造一支高效落实的组织,创建良好的落实文化,再造合理的落实流程,有效管理时间,落实制度保障的重要方法,从而为领导和员工有效落实提供有益的帮助。本书是企业职工学习借鉴的最佳教材。

关键在于落实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任何一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都是抓落实的结果;没有落实,再好的文件也是一纸空文;没有落实,再理想的目标也不会实现;没有落实,再正确的政策也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政方针、宏伟目标明确明确后,关键问题要落实、落实、再落实!《关键在于落实》诠释了落实的真谛,点击了落实的现实意义;提示了落实不力带来的危害,探寻了落实不力的根源,并为有效落实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在于落实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任何一项工作都是抓落实的结果。没有落实,再完善的制度也是一纸空文,再理想的目标也不会实现,再正确的决策也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标确定,主题明确,措施出台,要求具体到人,那么关键问题就是要层层抓落实,形成“落实,落实,再落实”的良好工作氛围。所以我们要立足岗位,履行职责,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我做起,把每一件事做好做实,把每一件事做细做精,不辱使命。

读后感关键【篇2】

《关键对话》是会计领军第三次集训推荐的书目,也是之前在心理所学习时,一位后现代心理学流派老师推荐过的书。跨专业学习心理学专业带给我看待问题的不同视角,芒格曾在《穷查理宝典》中强调过多元思维模型,他认为,“对于一个只有一把铁锤的人来说,每个问题都像钉子,这是一种灾难性的处世方式,人们应该拥有横跨许多学科的模型。”其中心理学也是多元思维模型之一。

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的心理压力日益增大,尤其是分工协作的组织中,往往不是专业能力强就可以解决问题,人际交往,尤其是冲突情境下怒怼还是认怂都不是明智之选,对话能力成为了一个社会人情商高低的体现。但作为“谨言慎行、敏于行而讷于言”文化教导下成长起来的一些人,从“道”上缺少这种思维,加之此“术”学校不教,如果周边再无环境熏陶,对话能力势必弱些。社会上君子有理讲不清,小人无理却占上风的情形并不少见,但对话本身是经过刻意练习可习得的一套功夫,虽不一定能巧如舌簧,但也不必笨嘴拙舌。

《关键对话》提供了一种解决关键场景尤其是冲突场景的原则和方法。初读此书的朋友建议在读完序言和目录后直接翻到第11章第192页,这张关键对话联系表是本书的纲,通过这张表我们可提纲挈领掌控全书脉络。《关键对话》概括了七个原则,第一从心开始,第二注意观察,第三保证安全,第四控制想法,第五陈述观点,第六了解动机,第七开始行动。每个原则后面跟着相应的对话技巧、关键问题以及相关案例。其中,注意观察和保证安全是环境方面的原则,从心开始、控制想法是约束自己的原则,了解动机是关注对方的原则,陈述观点,开始行动则是适用于双方的原则。此书作为实用类书籍,用于指导对话实践还是大有裨益的。

第一,融会贯通理解原则,从心开始牢记三个问题

原则是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标准,掌控对话行为首先要掌握对话原则。七个原则的首要原则是从心开始问自己三个问题:我希望自己实现什么目标?我希望为对方实现什么目标?我希望为我们之间的关系实现什么目标?避免做出傻瓜式选择(即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式选择)的解决之道就是在刺激与回应之间多想想这三个问题,以免偏离对话的初始目标。

对比说明的方法可避免做出傻瓜式选择,首先阐述自己的真正目的;其次说明你不想实现的目标,这是对比说明法的关键所在;最后把前两步结合起来,给自己提出一个更复杂的问题,迫使自己跳出暴力或沉默的怪圈。

第二,观察背景是否安全,巧用对比表达营造氛围

注意观察背景,保证对话安全,营造安全氛围是关键对话成功的前提条件。只有安全的环境下,对话双方才能畅所欲言,说出真实的想法。气氛不对,对话风险很高,尤其出现情绪性暴力、沉默应对等情形时,我们需要先按下暂停键,审慎地用一定的方法重新找回安全氛围。

怎样营造关键对话的安全氛围呢?首先找共同性,记住对话双方的共同目的,表达充分的尊重,其次用对比法表达,我不希望你以为……正相反,我认为……然后继续讨论观察问题,寻找补救措施。

第三、控制不良情绪,善用语言描述的多样性

行为方式模型展现了从所见所闻到形成感受、展开行动之间有个主观臆断环节,因为主观臆断的是且只能是我们自己,因此构思不同情节,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而控制自己的想法。其次你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使用的语言载体是有力量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或温暖或有杀伤力,因此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你对事情怎么看,选择什么语言选择描述事件。

第四、分析事实陈述观点、循循善诱征询对方观点

对话是双方共同塑造的,双方又是相互影响的。对话高手面对棘手的问题,如何做到既直言不讳又维持安全感的呢?书中给出了囊括五种技巧的综合式陈述法,即分析事实经过、说出你的想法、征询对方观点、做出试探表述、鼓励做出尝试。首先,从事实谈起是最安全的出发点,不带观点陈述事实往往容易被接受,所以我们要区分事实和观点,注意事实罗列要充分;其次,由事实推到自己的观点,表达观点时可以用对比法,但要注意使用对比法的目的不是在看法问题上打折扣。再次,真诚地询问对方的观点,引导对方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

第五、了解对方的动机、巧妙化解暴力或沉默

了解对方的动机,即了解情绪背后的事实和想法,我们应该使用四种倾听技巧营造安全感,包括询问观点、确认感受、重新描述和主动引导。确认感受首先要承认对方的情绪、确认之后我们可以试着去重新描述;复述对方表达的方式会营造更大的安全感,复述也能延缓对方的情绪反应;主动引导则意味着你要提供一些你关于对方的想法和感受的猜测,想办法打开对方的话匣子。

在了解对方的行为动机后,我们需要对对方的观点做出回应。这时使用“赞同、补充、比较”三部曲即可,同意对方看法就明确表达出来,如果看法不同,可补充解释说:“你说的没错,此外,我还注意到……”如果确实观点迥异,则用比较的描述承认看法的不同。

第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对话促进决策和行动

对话非决策,是获取观点的过程,丰富的观点是为了正确决策和行动。当你拥有管理权时,对话后你能决定采取哪种决策方式,也可以直接用命令式,而权责不明时的决策可以采用顾问式、投票式、共识式进行决策。决策之后采取行动我们要充分考虑行动人、行动目标、行动时间、检查方法。尤其要记录结论、决定和安排的细节,用综合陈述法和行动人进行对话以促进行动。

总之,充分理解对话原则,刻意练习对话技巧,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提高风险话题的成功率,有助于打造凝聚力的团队或形成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但对话的套路并非重点,对话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用心若镜”,(语出《庄子。应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对话中关注目标、提问也好,总结也罢,这些技术干货只是试探,试图让对话者可以从多角度去如实照见自己。“用心若镜”是希望对话者静下来,慢下来,退一步,前后左右,上上下下,仔细通过他人跟自己对话,看看自我,这个自我也许更为宽广、未知……,需要我们有耐心、有好奇,慢慢去发掘……,如此理解对话之道与对话之美,方能立德立言,虽久不废,我认为这才是“关键对话”的要义所在。

读后感关键【篇3】

富兰克林,虽然也有小打小闹占点小便宜的时候,但大的原则性错误不能犯,为达目的,降低标准,只要不触犯法律和基本道德约束,那这个人的行为准则就是应该被允许存在的。

大家都有拖延症,罗胖提到的方法其实本人也一直在用,比如现在不想写理论性比较强的文,我会选择看看宫崎骏的动漫或者和朋友聊天交流分享,这也是将拖延症的一个合理利用,他尤其提到的一个方法:和自己玩心眼,我可以理解成:喜欢和自己玩耍的人,而我已经用到了骨髓里,所以我感觉,这方面我也应该是罗胖前辈啊,哈哈哈哈

毋庸置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费马大定理,我读到了兴趣的重要性,没有兴趣,怎么坚持都坚持不下来,每年都在努力寻找阶段性兴趣,大的方向也没有改变,而在即将到来的17年又是一个转折点,这章让我坚信了自己的观点:建立在正确价值观上,去利用工具,才更有情趣;建立在兴趣上的职业选择,才更有味道。

读后感关键【篇4】

遇到关键对话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出现两种行为,作者称它们为傻瓜式选择,既当面反对和沉默逃避。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关键对话呢?对话高手首先是关注内心,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原则,要想解决双方的问题,只能先从自己开始,你要询问自己的目的是什么,我不想出现的结果是什么(例如,我不想我们双方争吵偏离问题而导致我们关系破裂,我的目的是想听对方的观点,然后寻求能够找到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通过审视内心的真正目的,这时候的你就开始懂得理性思考问题了,即使对方表现得很暴躁或者沉默逃避,这时候你也可以冷静地思考如何把对话拉回正轨。

那么,我们先要营造安全氛围,对方出现傻瓜式选择主要原因是他们觉得这次对话感到不安全。那么如何营造安全氛围呢?首先你要暂停对话,思考自己的目的,然后尊重对方(即使对方说了很多与你相异的观点)这时候,就要分三步走的方式来营造安全氛围。

第一步,道歉。

第二步,对比说明。何为对比说明,由两部分组成,包括否定部分和肯定部分,具体到实际的话就是,我不希望你们认为我不重视你们的工作,认为我不想向公司老总汇报;相反,我认为你们的工作表现非常突出。这一步是很重要的,这一步做得好,可以一下子提高对话的安全氛围。

第三步,创建共同目的。这个又分为四小步,①积极寻找共同目的②识别策略背后的目的③开发共同目的④和对方共同构思新策略。上述的都是以在关键对话中自己冷静理性为前提的,那么如何让自己摆脱傻瓜式选择呢?

首先还是要先审视内心,问自己的目的是什么。

然后你要询问自己是什么情绪导致我做出这种行为?产生这种情绪背后的想法是什么?这种想法的形成有什么依据?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认真询问,你这时候已经不再会逃避问题或者暴跳如雷了。

接下去我们要做的就是,综合式陈述法。

分享事实经过。从最少争议,最有说服力的事实谈起。

说出你的想法。说明你根据这些事实得出的结论。

征询对方观点。鼓励对方说出他们看到的事实和产生的想法。

做出试探性表述。承认这些结论只是你的想法,不要假装是事实。(这个至关重要,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这个产生的)

读后感关键【篇5】

哈佛大学院长在毕业典礼上问了下面五个问题,并且扩展成一本薄书,作为毕业生人生指导:

1.提问“等等,你说什么?就是需要“先理解,后下定论”,像知彼知己。“对于你所遇到的人和想法,你的理解越深,这个世界对于你而言就越精彩。另外,培养先理解、后下定论的习惯,也能够帮助你规避毫无意义的争执,加深你与周围的人的联系。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就能让你有这样的收获,……”。

2.保持好奇心,建立新认知。“提问“不知道为什么?”会让你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心,提问“不知道能不能?”能够让你保持与这个世界的联系”。

3.后退一步,前进两步。“提问“我们能不能至少……”是一种破解僵局的好方法。这是一种超越分歧、达成某种共识的好方法”。

4.不要表现出“救世主”姿态。“用“我能帮什么忙?”这个问题来开头,你就是在抱着谦虚的心态寻求指点。这个问题不仅向对方表达了尊重,也很可能让你的协助更有的放矢”。

5.谨慎分辨重点和无关信息。“真正重要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不仅会帮助你深入问题或难题的根源,也能帮助你抵达生活的核心。工作、家庭、友情,以及该如何行善,这些主题中的重点需要你自己做出判断”。简单说,生活中会分清楚轻重缓急。

上面五点初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高言大智,但是,不能不认为,要综合起来,并且还能够活在生活中,它的确需要智慧。上面内容都是取至作者,只是在书中,他用生活中多数是个人具体例子,作进一步诠释。

“当人生走到尽头,你所看重的东西会是什么?到那时,物质利益只会占很小的比重,而人之间的情谊才会是人生的关键。”__作者

读后感关键【篇6】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之所以会进行“关键对话”是为了要解决关键或重要的问题,比如和老板谈加薪、和孩子谈学习、和同事谈合作,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在开启对话前,根据认知模型ABC法则,我们需要做到的心理态度是我们的问题并不是由他人引起的,一切根源皆源自于我。

补充:ABC情绪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他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简单的理解就是孩子不爱学习,让父母很生气,前者就是A,后者就是C,但实际上孩子不爱学习这件事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之所以父母很生气的原因是父母对孩子应该学习这件事的认知和评价,在父母的认知中,孩子就应该好好学习。

根据《关键对话》中的提示,当父母要和孩子进行一场关于学习的对话时,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的愤怒不是由孩子引起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对话的环节充分的尊重孩子,从而达成谈话的目标。

读后感关键【篇7】

《关键对话》是一本指导你沟通技巧的书籍。书中所罗列的一些难以回答和交流的话题也是人们常常在工作和生活中碰到的难题。比如你敢去指出自己老板一些不对的做法,并能够有效又不伤和气不损害到自己吗?比如你要邻居遵守社会公德,别人却依然我行我素,如何去说服又不伤感情?比如你遇到了家庭的矛盾,如何去化解?……总之,本书就是分析和讲述这些情况,并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训练你去提高自己的课程,还包含了一些自我测验的题目,可以让你在学习得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己。

虽然作者是以美国的社会环境和状态作的案例分析,并且有些事实可能并不适用于中国的情况,但是从人性和心理的角度来说,这些探讨、研究、分析和判断事态的方法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同时也有确实的措施嵌入在实例的运用和对比之中让读者来亲身感受,换位思考,从而深入理解和掌握一定的道理,并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去不断实践和改善自己的说话与沟通技巧,对事业和生活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帮助和改善。

书中有一个例子,就是说有意领导在公司准备搬迁决策的时候,自己打小算盘,决定让公司新的地址里自己家很近,而且不容许他人的反对意见,在座的同事们因为其权威而没有敢吭声,但是心底却有时十二分的不愿意,最后有一位挺然而出,用恰当的方法和不亢不卑的理由说服了领导的不正确之处,获得了事态的良好发展。我想这当然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但也许在中国的文化中并不一定适用,因为人们依然会担心在今后的工作中被穿小鞋遭到报复的危险,而这些方法也许只能在一个自由、平等的公正环境下才能够顺利实施,否则即使有技巧、但有了专制和不公就很难去实施。

无论如何读一下本书对生活是有益的。即使能够从中学到一部分的提高,也是十分有用的,不管是对工作还是生活,我们尽量要把一些潜在的危机通过对话和沟通来平和化解,朝理想的方向发展,让生活更加美好。

读后感关键【篇8】

最近花时间阅读了北欧航空公司前CEO卡尔森所写的《关键时刻》一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以客户为向导的经营真谛。客户是市场中的最根本、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以客户为导向其实是以市场为导向。抓住了客户,就占据了市场;顺应了客户,就适应了市场,发展了客户,就开拓了市场。

正对目前无线终端互联网部门的情况,这方面就更加迫切:由于手机市场原因,国内渠道规模在慢慢萎缩;由于增值业务行业原因,运营商计费模式越来越窄,迫使我们使用第三方计费模式。我们必须研发高粘性,高品质的产品,其实质就是以客户为中心,站在客户角度去考虑问题,以提高客户高品质的服务为基础,黏住了客户,后面才考虑收费问题。

以无线终端互联网部门最新开发的大型网游--江湖Online为例加以说明,由于各种客观缘由,江湖是在单机版的RPG游戏引擎的上进行开发的,开发前期没有站在客户的角度来设计,以开发进度为优先,以减低开发难度为优先,以系统架构完美为优先,导致江湖上线的时候用户导入困难,流失严重,收益也很不理想。最近我们痛下决心,以客户需求为关键时刻,分析了大量用户的聊天记录,分析大量用户BBS讨论记录,分析大量客服投诉记录,对江湖的整个软件进行彻底大修改。我们相信我们的付出会得到回报的。

对于整个无线终端互联网部门平台我们也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客户满意度、留存率进行了不少优化:单机游戏慢慢去掉包月收费方式,游戏本身用户可以免费玩,只有道具收费。同时我们把新闻、股票、天气、漫画等业务彻底终生免费。通过数据分析,目前无线终端互联网部门用户的留存率、粘性比之前有大幅度提升,无线终端互联网部门业务收益也比今年年初提高不少。

关键对话读后感


篇一:《关键对话》读后感

何为关键对话?符合三个特点,一、双方观点有很大差距;二、对话存在很高的风险;三、对话双方的情绪非常激烈。

遇到关键对话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出现两种行为,作者称它们为傻瓜式选择,既当面反对和沉默逃避。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关键对话呢?对话高手首先是关注内心,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原则,要想解决双方的问题,只能先从自己开始,你要询问自己的目的是什么,我不想出现的结果是什么(例如,我不想我们双方争吵偏离问题而导致我们关系破裂,我的目的是想听对方的观点,然后寻求能够找到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通过审视内心的真正目的,这时候的你就开始懂得理一性一思考问题了,即使对方表现得很暴躁或者沉默逃避,这时候你也可以冷静地思考如何把对话拉回正轨。

那么,我们先要营造安全氛围,对方出现傻瓜式选择主要原因是他们觉得这次对话感到不安全。那么如何营造安全氛围呢?首先你要暂停对话,思考自己的目的,然后尊重对方(即使对方说了很多与你相异的观点)这时候,就要分三步走的方式来营造安全氛围。

第一步,道歉。

第二步,对比说明。何为对比说明,由两部分组成,包括否定部分和肯定部分,具体到实际的话就是,我不希望你们认为我不重视你们的工作,认为我不想向公司老总汇报;相反,我认为你们的工作表现非常突出。这一步是很重要的,这一步做得好,可以一下子提高对话的安全氛围。

第三步,创建共同目的。这个又分为四小步,①积极寻找共同目的②识别策略背后的目的③开发共同目的④和对方共同构思新策略。

上述的都是以在关键对话中自己冷静理一性一为前提的,那么如何让自己摆脱傻瓜式选择呢?

首先还是要先审视内心,问自己的目的是什么。

然后你要询问自己是什么情绪导致我做出这种行为?产生这种情绪背后的想法是什么?这种想法的形成有什么依据?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认真询问,你这时候已经不再会逃避问题或者暴跳如雷了。

接下去我们要做的就是,综合式陈述法。

分享事实经过。从最少争议,最有说服力的事实谈起。

说出你的想法。说明你根据这些事实得出的结论。

征询对方观点。鼓励对方说出他们看到的事实和产生的想法。

做出试探一性一表述。承认这些结论只是你的想法,不要假装是事实。(这个至关重要,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这个产生的)

鼓励做出尝试。创建安全感,鼓励对方说出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

技巧、理论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了,最重要的还是实战,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就算知道这些工具,但是一旦遇到关键对话,我们很容易就把这些跑到九霄云外了,愤怒的时候智商是零,所以,要多实践多吸取经验才能成为一个对话高手。

篇二:《关键对话》读后感

《关键对话》读后感这个月读的一本书是《关键对话》,是由一位宝弟大力推荐的,读完后感觉对工作和生活都相当实用。在很多人看来,对话无非就是动动嘴皮子的事情。

但关键对话,可是一点儿都不简单。什么是关键对话?比如:你认为自己已经早该被提拔了,去找上司谈一谈关于升迁的问题,但在谈话发现他认为你并没有准备好;或者,你在召开会议时,有下属针锋相对,当场指出你的问题所在;再者,与一爱一人关于老人赡养和儿女教育问题产生意见争执等,这些都是关键对话。之所以这么说,是指因为它可以影响你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如果你不会正确应对关键对话,将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比如:面对一团一队中消极怠工的同事,你选择愤怒指责,双方互不相让,大吵一场,结果反而让合作被迫中断等等。想一想,这种类似情景是否曾发生在我们身上?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总会有这样一些时刻,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我们会变得很糟糕,会情绪激烈,冲着对方大喊大叫甚至有些歇斯底里,说出一些事后会让我们后悔的话。

那么,这种关键对话问题如何解决呢?书中提出掌握两大原则即可圆满地解决。

一、做到从“心”开始。明确自己的对话目的。即我希望通过对话达到什么目标。关键对话会往往会让人产生激烈的情绪。事实证明,在激烈情绪的影响下,人们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即沉默不语或是愤怒爆发。全然忘记了本来对话的目的是要和对方一起解决问题,找到一条双方都能接受的共赢道路。如果,偏离了预定目标,怎么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呢?所以,必须在对话过程中牢记自己的目的,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偏离这个大方向,这样就能保证我们在关键对话中获得一半的成功。

当你意识到对话失控时(开始陷入沉默和有暴力倾向(想跟别人吵架时)),停止对话,冷静思考动机,问自己几个问题:(1)“我现在的行为显示出我的动机是什么?”(2)“我希望这次对话为自己、为对方、为我们之间的关系实现怎样的目标?”(3)最后,问自己“要想实现这些目标我该怎么做?”

二、在对话过程中始终注意维护安全感,即让对方毫无心理压力地和你展开沟通。消除对方心理包袱的方法有很多,它可以是一句道歉,一段解释,一个积极的目光交流,甚至是你的举手投足中流露出的信号或是一个表情。在进行关键对话的前30秒内,你必须确保对方知道两个事情:(1)你关心他们的利益和他们的目标;(2)你尊重他们。尊重感就像空气,当它存在时,没人会想到它,但是当你把它拿走,人们脑袋里面想得就只有尊重。当谈话陷入僵局时,问“我是否故意忽略自己在这个问题中的责任?”我是否积极了解对方看法?我是否努力避免不必要的不合?”等等。

看完本书反思了许多,回想起自己以前一些失败对话,要不沉默不语,要不冲冠一怒,结果让自己陷入被动或尴尬局面,给沟通带来障碍,白白丧失了一些机会。自己也明白这样做不好,情商低,但一直不知道如何来具体调整,而本书给指出了一些具体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在一些对话中加以应用,感觉很有帮助。希望我的分享给大家带来一些提示,让我们能够有效掌握关键对话,通过每一次成功的关键对话来强化我们的组织,巩固我们的家庭,改善人际关系。

篇三:《关键对话》读后感

近期公司安排培训,其中一项活动是读书:《关键对话》。

对于已经习惯在电脑上阅读的我,这倒是提一供了一个机会找回以前那种捧书夜读的感觉。细读了几个晚上,不觉已经读完掩卷,细细想来,自觉收获颇丰。

关键对话,顾名思义,对话的结果会对谈话一方或双方产生较大影响。并且往往这种情况下对话的双方观点差异大,难以求同。这时候要想说服对方,取得一个好的结果,是需要技巧的。

《关键对话》这本书,正是为了教会读者去掌握这种技巧,并能应用到生活中。书本中有两个观点,让我印象很深刻,下面我和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感受是由你的想法创造的”。也就是所见所闻本身是客观的,人们加上了自己的主观臆断,才形成了自己的感受,从而展开行为。这个观点似乎不符合唯物主义,但仔细推敲,感觉很有道理。同样的半杯水,乐观者和悲观者看到了不同的感,正是因为加上自己的主观臆断。

我们在工作中,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从乐观积极的角度去看待人和事。从而更客观有效的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得与同事合作能够事半功倍,更好的解决问题。

第二,“循循善诱而非独断专行”。和对方讨论问题时,不要试图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样只会适得其反。需要采用综合陈述法:要分享事实经过,试探一性一的表达自己的建议和想法;然后征询对方观点,鼓励对方表达观想法。基于双方客观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取得双方满意的结果。

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人们很多时候都因觉得自己有理而咄咄一逼一人,试图证明我们观点有多么英明和正确,却忽略了对方的内心感受。这样的交流,是难以取得自己满意的结果的。沟通是需要用“心”交流,我们要与对方坦诚相待,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与对方平等的

读后感《《关键冲突》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文明的冲突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