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孔子读后感

孔子读后感

“为政以德”治国方略——《孔子》读后感。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为政以德”治国方略——《孔子》读后感,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思想的精髓是: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儒学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自然不能不提他,这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在世界上的骄傲,孔子的部分思想在当今还是有其实际意义的。主要是因为孔子关于精神境界的思想在今天一样适用。比如: 按人格境界,把人分为小人、君子和圣人三等; 按心理范畴,把人分为智者、勇者和仁者三类; 归纳为九种境界: 小人之智者(小智), 小人之勇者(小勇), 小人之仁者(小德)。 君子之智者(大智), 君子之勇者(大勇), 君子之仁者(大德)。 圣人之智者(圣智), 圣人之勇者(圣勇),圣人之仁者(圣德)。

翻开教科书,人们可以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重在修身。其中,仁的内涵十分丰富,以《论语》中仁者爱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言论可以看出,仁是一种高尚的精神道德境界和宝贵的思想情操,也是一种个人对于他人及群体的价值取向,所以,仁政成为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政治模式,为政以德,取信于民,勤政爱民,节用恤民,与民共忧,等等,都可以说是施行仁政的最基本的要求;礼的中心含义不仅包括礼品、礼仪等内容,而且更广泛地指一整套维系国家、社会正常秩序的礼法制度及其观念。

豪无疑问,以仁、礼为中心内容的孔子思想,在中国、世界华人圈里、甚至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中国政府一度号召人们要破四旧,打倒孔夫子,理由是孔子思想太封建、忠效思想太重、观念太中庸,等等。那是一个特殊的由于政治原因而曲解孔子文化的时代。曲阜市文物局副局长丁晨说,如何理解其中的精华与糟粕,需要一个民族去思考。

然而,时至今天,展望中国,人们对孔子思想的重视随处可见: 中国政府在治理国家的方略中,提倡公正,所谓政者,正也;同时,重视仁义,提倡在保持法制精神的前提下,以德治国。在中国共产党历届提出的政治主张中,最终的落点是群众的利益。在此方针指导下,目前,各级各地政府都把廉洁奉公、勤政爱民当成了自己的施政纲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的思想,对于世界各国的施政者都有指导意义。山东省人事厅办公室副主任张祝秀说,无论哪个政权,如果它不公平、不公正,不为群众的利益考虑,这个政权就不可能保持长久。

在文化领域,孔子的影响力在2500多年之后,依然深入到人们的心中:在曲阜师范大学、孔子中学、曲阜实验小学等中国数以千计的大、中、小学校园内,孔子的塑像十分醒目――作为享誉世界的文化圣人、大教育家,孔子在学子们心中的地位仍然无可替代;

除了校园,孔子在整个中国文化界的影响力堪称无出其右:由中国孔子基金会等单位创办的《孔子研究》、《孔子与中国》刊物发行遍及世界各地;由国家旅游局举办的国际孔子文化节盛况一年超过一年,包括多位国际知名文化大师、中国政府高官、外国使节在内的贵宾都曾到会参与;以弘扬孔子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有关孔子的各类网站达100多家;孔子故里曲阜三孔,已经被列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无以数计的单位、企业把孔子的思想言论,框裱挂墙,作为公民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市民素质、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教材,供人学习、体会

在经济领域,孔子的许多思想被人们广泛提倡、运用。生产企业讲究依靠产品质量打市场,正如孔子所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企业要求员工们要不断学习,才能进步,正如孔子所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企业讲究诚信经营,孔子有提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其实,除了思想上的借鉴、运用以外,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之中,人们对孔子的崇拜更是无处不在:孔府家酒成为中国出口量最大的中档白酒;孔门豆腐、诗礼银杏是所有到曲阜旅游的人必须一尝为快的名吃;阙里宾舍是曲阜市最受海内外游客喜爱的四星级宾馆,而曲阜市与孔子名字相关的酒店更多达76家;上海市一位企业家投资数千万元,在曲阜市建了一所孔子中英文学校,其生源来自中国数个省市;此外,用与孔子名字有关的字体命名的香油、煎饼等各类产品达100多种;每年,有300多万海内外游人到曲阜拜孔、祭孔,带来的门票收入一个五一节就近1500万元人民币

30多岁的孔子第76代孙孔令文,是孔氏手工布鞋坊的老板。一开始,他没有注册品牌,只是自产自卖,但生意一般;后来,他受别人指点,自建孔氏手工布鞋坊网站,生意很快越做越大。他说,孔子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响,作为他的后人,我们首先是想借祖先的影响来打产品的知名度,其次,这也是对祖先影响力的扩大和延伸。他透露,自己的布鞋就是比别的牌子卖得好,不服都不行。孔子的思想包含了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孔范今说在当今这个社会,从政府到普通百姓,大家之所以越来越重视它,只是说明,孔子思想中有值得人们这么做的理由,其中,仁义、诚信的内容更是符合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

1988年,当年全球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会议上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汲取智慧。 应该说,至今为止,人们也许只体会到了其中一部分的真谛。一生中有60多年在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世界著名孔子研究专家、原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孔繁银说:时光茌苒,在未来的时间里,人们对此体会更深。生在中国,我的老家是山东,我曾3次去孔子故里参观学习过。我不仅要努力宣传孔子思想,自己首先要做到仁与礼,在全面本小康的道路上要古为今用。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论语为政读后感


导语:《论语·为政》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为政读后感,供各位阅读与参考。

论语为政读后感【1】

众所周知,论语每篇的标题是以文章的前二个字来命名的,当然除去子曰,因为,这两字出现的频率太高。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

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鲜,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无论从政,为学,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学与思的结合,这也就是为什么高学历的人才,有时候,某个专业的问题跟他所研究的专业无直接的相关性,但却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门也!

最后,有一点对现在为政者都颇具借鉴意义的是: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段话我觉得现在有志于从政而又摸不着门道的人,可以用心慢慢去琢磨,去悟,在中国的政治里,这绝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比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更厉害。对于刚从大学毕业长期处于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是值得谨记!

当然,学而篇谈到与朋友交很重要的一点——信用,其实,为政也一样,这不,孔子就说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前提,所以,无论你是从政,还是为学,都是不可缺少的。

论语为政读后感【2】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常修为政之德——读《谏太宗十思疏》有感


常修为政之德——读《谏太宗十思疏》有感


近日,我又重温了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受益良多,既为作者忠谏和智谏的精神所感动,又为文中对为政之道的哲理性分析所折服,这是一篇警世妙文。魏征已远去,但其阐述的一些为政的要义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特别是贯穿于劝谏始终的“德”字,如果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用来警戒和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将有很大的裨益。德不仅是修身之本,而且是为政之基。共产党人除了认真遵守法律法规和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外,还必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立德修身为政,如此,我们的人格才会日臻完美,我们的事业才能蒸蒸日上。
一要修忠诚之德。魏征能够做到长期忠谏和苦谏,源于他对皇帝和国家的忠诚,虽然愚忠不可取,但其精神还是值得称道的。我们党员干部要以虔诚心维护党的形象,做好党的工作;以爱心对待群众,多办利民之事;以执着心对待事业,爱岗敬业。
二是要修爱民之德。古人云:“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共产党执政者德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人民服务,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用实实在在的亲民、为民、富民行动换取人民的拥护。
三要修团结之德。要把团结当作一种修养本资料权属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网更多资料、一种境界、一种准则、一种形象、一种文化。“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做到团结和谐,关键的是以真心待人、以真情暖人。
四要修公正之德。“魏征说:“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党员领导干部要以公正树威,使功者赏、过者罚,使君子皆至、小人皆退。
五要修奉献之德。对人民、对事业,我们党员干部要恪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理念,以平常心对待个人升迁去留,以进取心对待党的事业,坚持不图名、不争誉、不居功、不贪利;精心谋事,潜心做事。
六要修勤奋之德。“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一个人大凡到一个新的职位,开始都雄心壮志,能做到勤奋敬业,但时间一久,懈怠之心常生。唯专心致志始见成效。当前,“美而富、和而强”的目标已经确定,关键是我们要立即行动起来,善始善终,以夸父追日的精神不断追赶目标。
七要修务实之德。虚名有损于实学,不可不戒。我们共产党人要把忠诚、爱民、奉献、勤奋、公正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上,以务实的态度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切不可为“应景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浪费宝贵的人力和物力。
八要修谦学之德。“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要求是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只有具备既博又专的知识和能力,才能胜任工作。学习的动力来源于谦虚、来源于知己不足。这就需要我们“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保持谦虚的美德,加强学习。
九要修节俭之德。“戒奢以俭”、“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是在劝谏要戒奢华,也是在说要崇尚节俭。既要为发展增才干,又要以勤俭节约财富;强化行政成本意识,尽最大可能把有限的财力用到促进发展上,以最小的投入求得最大的效益。
十要修清廉之德。德与廉高度一致,二者不可分,古往今来,因为没有守住清廉而毁的人给予我们太多的教训。要保持清正廉洁要做到慎初、慎微,切不能搞“下不为例”;勿以恶小而为之,规避“温水煮青蛙”的悲哀。

建国方略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国方略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想看更多的内容,敬请关注读后感栏目。

建国方略读后感【一】

1918年6月,孙中山依靠军阀导致护法失败,于5月4日愤而辞去大元帅职务。在其后的三年时间里,潜心思考中国革命,读书著作,奋笔不休。《建国方略》主要就在这期间完成。此书由三部份组成:《孙文学说》(心理建设)、《实业计划》(物质建设)、《民权初步》(社会建设)。

孙中山先生一直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奋斗不懈,不断寻找着救国救民之路,历经坎坷,屡战屡战,屡败屡战,经过不断地总结思考实践检验,最后的思想凝结为《建国方略》,意在启迪沉睡的国民,更包含了他一腔炙热的爱国之情。百年前,在《建国方略》这本书里,国父孙中山先生,用一种超越时代的构思给我们描绘了整个国家从心理,到实业,再到体制的一个蓝图。为我们后来人点亮了未来发展的灯。近百年后,翻开这本书,依旧启迪无限。

《孙文学说》阐述其知难行易学说。在孙中山先生看来,知易行难说是实现他的革命理想的心理之大敌,破此心理之大敌,而出国人之思想于迷津,庶几吾之《建国方略》,或不致再被国人视为理想空谈也,夫如是,乃能万众一心,急起直追。他以饮食、用钱、作文等例证来阐述,进而论证能知必能行以行而求知识、不知亦能行、有志竟成;《实业计划》为国家经济大纲,提出了包括交通、商港、铁路、水力、钢铁、矿业、农业、灌溉、造林、移民方面的十大建设计划。

这是孙中山通过实地勘查,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深思熟虑而写成。他主张利用外资兴建北方、东方、南方三大巨港,建立和发展近代工业系统,整治水利,大兴铁路。他的一些主张至今仍能给我们重要启示。《民权初步》要教会国人如何集会,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

孙中山早在1911年9月在美国就关注集会条理以教国人。观其民族主义内涵,包含了国家的独立、自主与尊严,以及维护优良的传统文化的理想,及强调共有的政治、经济、济弱扶贫等,但是,看看眼下,当今社会贫富差距的天差地别,学术界一潭死水,文化界死水一潭,政治界腐败堕落,娱乐界本着娱乐至死的精神,麻痹所有还有一丝想要抗争与改变的人们,所有中国人都在争骗抢夺,生怕自己被别人挤下去。

社会脏了,人心散了,大家就像参加最后的狂欢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娱乐至死。娱乐新闻就是貌美大明星嫁了才俊大富豪,大富豪家有车有房有奶,买一个包包要花多少钱,一群珠光宝气的傻大姐参加什么慈善晚会,去什么高档会所,又走光露点了又艳照出门了。学术新闻就是某某教授抄袭了,剽窃了,潜规则了,被人砍了。政治新闻就是祖国很牛很强大,人民很好很幸福。经济新闻就是股市有望触底反弹,房价继续稳中有升。

原来,我们中国人的自信心就建立在这些虚妄的空中楼阁之上,一点科技含量也没有。跑车、别墅、明星、流星雨、嫁豪门,大众媒体的导向让中国人都去向钱看齐,还有谁去思考如何建设一个人心向上的中国社会。高油价,高房价,与民争利的地方政府绑架了整个中国的向前发展,弱小的人民只有在网上穿着马甲,搞笑娱乐,无奈自嘲,解构雷人,如此种种,要达到理想之国,我们的路还有很长很长,像现在这样,就一句什么都是神马都是浮云。

《建国方略》,为理想努力国父理想高远,意志坚定,最让人心生敬意的是为国为民,天下为公的思想。后继者应该不断后继,先人往往能预料到后来,但现在不努力去改善去改革,预想永远就只是空想,就像孙中山先生一开始被人戏称孙大炮一样,所以,看到这些,希望老一辈开路的同时,也要给后一辈让路,生生不息地变革,则理想之国终有一日可达。

建国方略读后感【二】

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孙中山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先生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名文,字2024德明,号逸仙,因革命活动化名中山樵,后来就以中山称于世。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因为穷,十岁才进私塾。十二岁随兄到美国檀香山读书,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意思是这才看到轮船的奇妙,大海的辽阔,从此产生羡慕西方学术的心意,穷尽天地的愿望。他十六岁进美国基督教会设立的一所高中读书。

在校期间,他勤奋学习,努力攻读中外书籍,尤其喜欢读华盛顿、林肯等人的传记。大约二十岁时,到香港雅丽医院(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前身)学习。他认真读医科书籍,每天要陪医师诊视五六十个普通病人,被师长们称赞为合格医生。其余的时间,他都用来读书。他自己买了很多中西文书籍,其中有不少中国古书,常常读到深夜。

他读书很认真,一定要弄到透彻了解,才肯放手,对于那种不求甚解的读法,他从来不肯苟同。他还买了一大批民族革命史,法、美两国革命史之类的书籍,日夜研读。这五年的习医时期,他关心国内外大事,博览群书,为以后领导革命打下了思想和知识基础。

1892年他以各科都得高分而名列榜首,从西医书院毕业后,开始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1894年曾上书李鸿章,建议要使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但遭到拒绝。这年11月,他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首次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民主革命纲领,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呐喊。1905年在日本组建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1911年武昌首义成功后,他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为20世纪初中国革命的伟人。

孙中山自述一生嗜好,除革命而外,惟有读书而已。他平时藏在手提箱里时刻不离身的不是手枪炸弹,而是爱读的书籍。旅行时他物均可不带,独书籍不肯忘。1896年曾在英国伦敦图书馆读书,涉猎广泛。

孙中山从古今中外的书籍中汲取思想精华,用来指导革命实践。1918年到1919年间,他从政治漩涡中暂时退出,来到上海。他的居邸,藏书占有大半位置。他埋头读书,闭门著述,名著《建国方略》就是这时写成的。

《建国方略》由三部著作组成:《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孙文学说》是孙中山的主要哲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总结中国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吸取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批判了自殷商以来所谓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旧说,提出了行之非艰,知之惟艰的新见。

他指出,人类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从自发的知到自觉的知的过程,获得理论认知比进行实践更为困难。孙中山的知难行易学说,一方面鼓励人们勇于实践,通过实践获得新知;另一方面,强调重视科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能知必能行。

《实业计划》是孙中山精心制订的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伟大计划,包括兴修铁路、公路网,兴建海港,发展钢铁、煤炭等重工业,兴修水利等巨大工程。

《民权初步》探讨了在中国建立新式民主政治的问题。他指出,民权包括民有选举官吏之权,民有罢免官吏之权,民有创制法案之权,民有否决法案之权,具备这四大民权,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才称得上为纯粹的民国。这三部著述分别论述了心理建设、物质建设、社会建设,即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三个方面,描绘了20世纪振兴中华的第一幅宏伟蓝图。《建国方略》被列为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之一。

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中说:孙中山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建国方略读后感【三】

知易行难是我国几千年以来存在的说法,源自孔子的言知之易,行之难。以及《尚书》中的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也。由《孙文学说》中由是数千年来深中于中国之人心,已成牢不可破矣。可见此说已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但《孙文学说》亦提到此说者予生平之最大敌也,其威力当万倍于满清。夫满清之威力,不过只能杀吾人之身耳,而不能夺吾人之志也。乃此敌之威力,则不惟能夺吾人之志,且足以迷亿兆人之心也。

孙中山先生认为这一根深蒂固的知易行难的说法是导致他计划半筹莫展,一败涂地的主要原因,所以他提出了行易知难的学说,从日常生活、历史演变、社会进步、科学进步的角度,列举饮食、用钱、作文、建屋、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进化等十事,论证了能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的道理,号召国民树立以行而求之,因知以进行,能知必能行的新观念,激励国民积极进取、勇于实践,为建立新社会将革命进行到底,同时效法西方的探索精神,在科学技术上取得大进展。

知易行难这一传统学说确实使得一些革命党人在经历了辛亥革命胜利后一系列的革命斗争失败的时候,认为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民国建设计划的理想太高,知易但实行起来很难,对革命前途失去了信心。孙中山先生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了行易知难,并痛斥知易行难导致国民不知故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最终一切无为。

而行易知难学说确实可以鼓舞国民勇气,不怕艰难,积极探索,建立革命的共同信仰,也是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孙中山先生这一行易知难学说也带来了政治上的好成绩。那是否代表行易知难就是正确的说法呢?如果行易,那为什么在倡导世界和平之时,还存在有些国家人民处于xxx之中,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没能实现世界和平的愿望呢;如果行易,那为什么共产主义社会这么多年来都还没建立起来呢?

胡适先生在对孙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难说述评中也提到孙中山先生做为学医的人,也没有举医学作为证据,一切书本的学问都要能用在临床的经验上,只有从临床的经验上得来的学问与技术方才算是真正的知识,而熟读了六七年的书,拿着羊皮纸的文凭,而不能诊断,不能施手术,不能疗治,才知道知固然难,但可见行亦不易。医学是最可以推翻行易知难的学说的,故孙中山先生没在《孙文学说》中提到。

知与行都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从本质上来讲,知是引领行的方法,而行又是领悟知的路径,行而不知是盲行,知而不行也非真知,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至于知与行,孰易孰难这一问题,行易知难与知易行难都存在着片面性,行易知难容易使人鲁莽行事,而知易行难容易使人纸上空谈。

这都是因人因事而异的,如果仅仅把知理解为知道,那通常都是知易行难,如果理解为真知,那行相对于知就太简单了;而对于擅长思考,缺乏行动力的人则是知易行难,对于悟性平平,执行力却很强的人则是知难行易。然而知行并举,既注重真知,又重于力行,那么知不难,行亦不难。

读后感范文|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作文|四大名著读后感|中外名著读后感

《大国方略》读后感3000字


《大国方略》读后感3000字

邹益欣

有幸接触这门通识课并拜读了《大国方略》,其立论之高远,涉略之广博,前识之明睿,著述之精妙,使我叹为观止,如拨云见月明,似井蛙知天阔,从前偏安一隅之东西,今日方知凤城之华仪。诸位编者老师治学之严谨,亦使我钦敬不已,只是学生资质愚驽,且窘于事务繁忙,几无暇隙,既不读人民日报,又不看新闻联播,经得此番浸濡,受益匪浅,感慨良多,不敢妄言天下大事,只谈个人学习体会,备陈如下:

一、闻名先喜

书名《大国方略》,使人见之豪气顿生,内述中国诸事,又是名符其实,见者欢欣,自然愿闻其详。前言“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指出“谋万世”和“谋全局”是“方略”之灵魂,诚如其然也!若推至细处,论至精处,则还有妙处。需知古人以天圆地方为常,是以天下之地,其全域之貌为方,“方略”也亦即天下之大略,恒长之谋略。又,古语有云:“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谓宙”,而“方”之一字,可容二者之大,而括“宇、宙”之全也,用之于计而量之于谋,又何可胜哉?无怪乎编者齐发“搁笔之叹”,虽言一国之方略,亦觉渊远无穷,窥其一斑而洋洋千言不足以述。然则,正以其博奥之智,方能应万变之事,诚六韬经世之伟略,就三公治国之良方。而“大国”亦有其出处,古人陈词不再赘述,如此书中之言,“中国梦”是亿万万华夏儿女情之所系,愿之所在,行之所向,令人每闻之则欣然怆然,思绪杂然。今言“伟大复兴”者,词从何来?计将安出?可以《老子》解斯语。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贞臣,大国衰微方才有其复兴!“中国梦”也亦即大国复兴之梦。何谓大国?“大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夏;地处四方之中,故曰中国”,自彼而始,纵横数千载,其疆域之广大,品类之繁盛,直教八方羡艳,万国来贺!经史阅历千年,春与秋其代序,国与朝之更迭,虽有诸侯纷争之乱象,终趋天下大同之昌时,秦皇汉武昭昭伟业,声震寰宇赫赫威名,以天朝上国而自居,视域外偏鄙为蛮夷,出使则行教化,纳贡每称君臣,文治可礼仪天下,安邦升平;武功则开疆拓土,莫知其极。服远民而不伤,施恩加而不谋。

二、读史有怒

观人可定成败,读史当知得失,成败之事不足论,得失有鉴要分明。欲辨一国方略,必先察其渊宗,诚如《金刚经》所言:知来处去处,得来处去处,合来处去处,为修。大国之路源远,大国之行坎坷,大国之地广博,大国之民甚众,各族杂居而礼义互通,天下共处使人文荟萃,精神之实聚,民族之魂立,虽千年动荡亦不能分崩!物事人非江山在,立国不改中华名,炎黄子孙心心所系,华夏儿女念念深藏!至近代危机以前,通观历朝历代之治,较西欧诸国动荡不休之乱象,有智与力,治天下太平。古人皆以重农抑商为崇,若以当时之世观,处当朝之位论,亦是千秋不易之良策,定国安邦之要旨,由是得宗庙平泰百年。然外无敌患,内无隐忧,长久安乐不思进取,其实隐祸已生。明后满清入主中原,治下现康乾盛世,百姓富庶,万家安泰,亦是大国风光,令西域诸国羡艳不已。然傲以天朝上国自居,夸称物产丰饶无极,不屑与诸国往来商事,行闭关锁国之孤策,遗后世无穷之祸患!天朝空乏宣道义,邻凶以力论邦交,终酿近代血染之悲史!虎门销烟闻一声炮响,蒙羞受辱任列强凌虐,更甚有慈禧召令“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使五千年中华瑰宝遭人劫掠,置家国民族生死存亡之于不顾,其麻木昏庸令人发指,其腐朽堕落教人深思。自古乱世烽烟起,英雄豪杰应时出,临危急存亡之险要,展民族大义之雄风。中华儿女奋发图强,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扶孤木之欲绝,挽大厦之将倾,救万民于水火,谋福泽与后世!“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每读玉姑诗,不禁热血上涌,心中有恨!此恨不关风与月,只恨此身不当时,不能与玉姑同尽报国之志!谁道女子不如男,只知闺阁风月事?女虽柔弱,为母则刚;身非男儿,有志当行!便是当今之我,亦曾与弟豪言:“外有兄长戍国防,内有家君筑碧园”!东方怒狮已醒,华夏巨龙腾飞,千秋大业岂文章之表,一意慷慨尽报国之怀!

三、迷途则哀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无数革命先烈穷毕生之力,以身济家国天下,引民族大义,指引江山,开拓新途,方能得如今太平之天下,更使中华民族步趋于世界民族之林,跻身全球强国之列,使百姓衣食无忧,少伤病之虞,家家居有所属,人人老有所依,放眼盛世秾华之景,一派欢欣升平之象。然需知吃水不忘挖井人,安乐莫失先贤志,当今之时,国人富则富矣,富于衣食而未富于心,已有迷途之患,其患有三:一则资本风潮席卷,借市场经济之利,使物欲祸乱人心,经商者为利忘义,从学者唯财是学,择业每图高薪,精英尽转金融。二则崇洋媚外之风盛行,谈人是出国则贵,论物则外货更佳,虽是百年积弱之弊由,亦有时人不智之因素。事业成就者以海外置地为标杆,使人竞相仿之,富士名流者用洋货稀奇而不凡,使众倾心羡之,此等公众知名人物,其行可致风尚,影响甚巨。若以同等之物相较,海外之地非好,洋人之货非佳,而诸公犹有蓬之心也夫?认国际强于国内,事事欲与之接轨,是以西洋外人之心度我中华儿女之腹邪?端午节一事沸沸扬扬,若申遗不就,可料国人传承千年之节日一朝空空,若国际不认,中华上下五千年之文化经典亦可一朝断绝?诚为可笑!三则今处千年未有之变局,日新月异之时代,信息增长无量,百姓皆可发声,由是真伪莫辨鱼龙混杂,尘砾充斥蔽人视听,而致信仰缺失,疯言遍传,不乏以奇言惑众搏哗众取宠者,更甚有宣扬辱国之言而自以为得,不识历史积淀之人文,亦不知经典根本之究竟,而以言语谩骂,遍辱国士,其祸心当诛!如此泱泱大国,诸多积垢弊病实不可免,为政者贪渎四方也确有其事,但莫指狼骂羊,更莫指贼骂家,妄作弃国弃民之讳言!传言之人不自知或别有用心,闻者警惕而已。华夏之精神文明,为国人共有,匹夫也应自强不息,今言“知识”二字,吾观有知无识之辈多矣!

四、明道当乐

治大国若烹小鲜,谋方略先从小计,立足当下,方见真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古人之言甚善,甚真。兴我华夏,革其旧弊,亦非一朝一夕之事,当分步缓行,以不才之愚见,此道有三:一曰以正治国。可治在于恒长,起兴重定庚续,善以法治天下,从文夯实根基,恒持马列之道,应用国情之实,秉承前人智慧,再续后来佳音。需知国家之别在于传承文化之别,而外现于意识形态领域,或可以中华文化广博之根,兼收并蓄他人之智,荟萃诸家之长,借纳百家之言,推陈出新,广布四方。二曰以奇用兵。自古兵家多智论,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最上,欲行此道,须先明其理,老子云“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便是其要策义旨,居安思危方能临危不乱,预有准备才可处事不慌,虽居太平盛世,亦患烽火无常,惟能战方可止战,常备战才能不战。古人云“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用兵贵奇,奇则出其不易,攻其不备,窥查其情,伺机静待,动每能收奇效。而养兵贵藏,藏则无穷,不知其实,令彼虚帐莫知,不敢来犯。三曰以无事取天下。当今之时经济腾飞,世界观下经贸密切,各国之间往来日趋频繁,相处之道实在大有讲究。中国惟愿世界安宁太平,包容和谐互利共赢,齐心协力发展大同之天下,更与诸邦无伤,不起端外之事,使万国同朝共政,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相而处之,繁而简之,虚而实之,谋其利弊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造就天下亿万万人民之幸福!

任之问计于润之,察数千年之诸朝历国,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几为必然之事,无一例外,可有能跳出此“历史周期律”之道?此言之理甚善,亦历史经验之总结也,老子也曾有言,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熟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况于国乎?人事不过百年,国事不过数百年,焉能得不衰之治,常盛之国哉?而主席笑答:“以民共治!”我辈共产党人,所求者大,所谋者远矣!临危救国,舍身赴死,良药专治不服方,敢教日月换新颜,重振天地之纲纪,成就共产之伟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无数先贤孜孜以求,我辈中人兢兢一生,以此为毕生之大愿,虽百年而无悔!“周期律”固有其理,“天下大同”之共产主义,亦我辈所求,“新中国”愿尝试之!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国方略,万世同表,愿展华夏之威仪,结万国之友好,筑大同之天下,谱盛世之华章!阅罢此书胸怀激荡,掩卷而叹情难自抑!不由挥笔疾书:昔言雄州俊才,熠照千古风流!今看大国方略,独领时代风骚!

论语为政读后感汇总10篇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论语为政读后感汇总10篇,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论语为政读后感 篇1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论语为政读后感 篇2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统治者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也就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老百姓就会以你为核心自动围绕着你转,顺随你,拥戴你。孔子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性作用。

以德治国,要求领导者要推行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标准,这个道德标准不仅针对老百姓,更要从领导者自身做起,榜样示范。假如只要老百姓有道德,而领导者为所欲为,德治必定不成功。老百姓的眼睛是看着上头的,领导怎么做他们就怎么效仿,跟着比自己高的人学习,人性使然。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领导看中贤德,百姓自然尚贤好德,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管人类延续多少年,这都是铁律。所以,德治并不难,只要领导者以身作则就可以了。但是,这个以身作则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人就是作不了则,怎么办?那就需要有法治,用法来规约人的行为,一旦越轨,以法来惩治。孔子说的为政以德的人是针对君子式的领导者而言,他们能够自觉的遵道守德,推行道德教化,并以自己的君子之风影响百姓。不可否认的是,在封建时代,非君子的统治者大有人在,自己都不道德,怎么推行道德教化呢?那就必须有法治,方可使非君子之流不得不顺正道走。无论怎样,孔子强调的为政以德都是上上位的为政方略,它是为政的最高境界,当现实生活还未到达上位仅处在中途的时候必须有强有力的法来配合,才能促使现实生活尽快达到这个上上位的境界。

其实道德不仅对政治生活有作用,它对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决定性的作用。孔子强调的为政以德正是从高层入手,从对整个国家建设入手(对一个小集体而言,就是这个集体的建设),将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政清明,世风必然淳朴,因为人人心中都时刻装着道德的天平,无论行走坐卧,都不会逾越道德这道线,守住道德底线,就不会危害他人,社会就是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德的确是人类和平共处的大则要件,失德,一切都将轰然倒塌;即使是法,也是以德为前提建立的一套规则,无德的法是悖逆人性的,也是行不通的。德就是个体生活安泰幸福的底盘,没有它来垫底,谈不上幸福。无德之人无论位多高或财多少,必惶惶焉、惴惴焉,因为其巧伪之心惑乱了他善的本性,整个的人处在不正常不自然的状态,怎么可能幸福安泰呢?

圣人之言,确是真理。

论语为政读后感 篇3

曾经有一位热爱历史的朋友问我:“中国大多数君主提倡‘以道德教化人民’的儒家思想,但无论哪个朝代,都有相应的法律。你认为这矛盾吗?”

我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给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一只羊被拴在柱子上,脚下是一片荒芜的沙地,那他必然会奋力反抗直至死亡;如果将羊放在一片丰腴的草场上而不加约束,这只羊依旧会走失或被狼吃掉。但如果将二者结合,将一只拴在柱子上的羊放在一片丰腴到草场上,那么羊会健康地活下去。

对于统治者而言,拴柱就如同法治,大片的草场如同德治。若是一味地以严刑峻法管理、约束百姓的方方面面,结果必然是遭到人民的反抗。如夏桀商纣,还有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都因严刑峻法的滥用导致亡国,而那些拥有适应本国法律,并能合理使用法治的国家或君主,最终都能青史留名。比如古巴比伦的汉拉谟比法典将人民禁止做的事刻在了石柱上的告诫人们的作用。并最终创造出灿烂的古巴比伦文化。一个国家的法治如同一块基石,没有法治,社会将毫无秩序,更不必说这个国家的兴衰与否。

而德治,也决非法治的一种附属品,而是处于与法治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儒家学派自创立以来,便提倡以德治国,以礼乐制度维护社会秩序,的确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统一民众思想,并在晚年向民众颁发《罪己诏》,反省作为一位君王的过错,以德化民,开创一番伟业。唐太宗减轻人民负担,轻徭薄赋,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对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采用较为亲和的态度,以诚感人,开创了“贞观之治”。德治是广大人民的意愿与诉求,当权者须以水载舟,取得人们的支持,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稳定。

同时,法治与德治必须在正确的方向上发展,一旦偏离了核心方向,很难有变更的机会。王莽篡汉后,建立新朝,实行托古改制,依照古代制度大力实施改革,结果不符合国家实情,被人民推翻。北宋的王安石变法,推行“青苗法”,被地方长官利用,人们苦不堪言,若不是苏轼等有识之士极力劝阻,将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而如今的中国进入新时代,修改宪法,使其更适应现在的国情,颁布《民典法》,为人民生活提供各方面标准,推进着中国复兴的巨轮驶向更加广阔的彼岸。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一个国家,只有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并朝正确方向发展,才能走向复兴与繁荣。(袁一鸣)

论语为政读后感 篇4

为政之道——《论语》读后感800字:

为政:离人求道,如鱼脱水求活,不可能也。人之真,非人非非人,故不自伐,吾丧我。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三代相推礼乐,本于人伦人性,非人为之创制所谓制度,故无论何损益,皆不离人伦,故可知也。如年前余参加京中某书院会,论书院古今问题,多强调时代不同,新时代如何应对经济形势,无非为书院商业化找依据,余不以为然,若以为万年百世良知不易,则作为良知的善护所,其损益亦可知也,岂可以另外定义,书院因人而设,人性人心不移,则书院之损益,亦百世可知也。

人若明人之真为志道明理,非囿于稻梁,则三代可知。人若不以真为归,则永不得真活人。三代以正道为征,人若自失,必非其鬼而祭,谄而不义,则往而不返。观于今日,拜屋拜物拜科技之新,皆日远于人,人间多鬼邦之相矣。

哀公问政:“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措诸枉则民服,举枉措诸直则民不服”,上行下效,上正则下随,上伪则民诈。为政者,若以典章刑法为待,而不因人性道德为乘,必导天下以伪。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或谓者,非孔门弟子,带有上对下之质问,故孔子引书以应,此重言之谓也,政者,正人而已,此政之大本,只是孝悌,政治非高于人伦之上另一事,政之伪以为经式义度。庄子云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人世万有,要在有人,人真则天真。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乃天枢, 人乃天地万物运行之键,故天下之根本在于人真,人不真则天下道裂。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意诚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圣人谆谆念念不离人伦,人而离人求他以为有悬于人之上之真理,实为悖离。

论语为政读后感 篇5

读书有得,是人生一大快事。《论语》尤可常读常新。经典的形成并非朝夕之间,故能经得任何时间的检验。多读经典也是节约生命之一法。闲暇时又读了论语,所选版本为中华书局1980年版

《论语》中的孔子,可亲、可敬,是一个智慧的师长。读《论语》如同从夫子游。读孔子,读《论语》,读儒家,首先就要读仁,因为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便是仁。以前我只是大概模糊地知道仁即爱人,并未真正地深入探究过。原来《论语》中孔子已经阐明了仁的涵义。《里仁篇第四》中的第十五条: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里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显然是其学说的核心,即曾子回答门人的忠恕二字。那么忠恕又谓何呢?恕的阐述可见《卫灵公篇第十五》的第二十四条: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于忠的阐述可见《雍也篇第六》的最后一条: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由此可见,仁虽然包括忠恕,但是忠与恕却大不相同。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很高的道德要求,未必人人都能达到。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要求就降低了。

通过这两句话,我由衷地体会到了孔子道德的高尚,几千年前他就提出了利人利己和下限即不利人但至少不损人的道德标准。我以为这是十分合乎人性的。因为要求人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着实是有些困难的,而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却在情理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将心比心。

读《论语》,除了感受道德的熏陶,还能体会到思辨的快乐。《为政篇第二》中的第七条无疑让人拍手叫好,钦佩不已。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关于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一句有许多种讲法,杨伯峻先生在注释中都一一列举出来了,而相比较我认为他本人给的译文最为恰当,即至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对于现在人有些人只给老人钱物便理直气壮地认为是奉养孝敬父母的人而言,这个类比论证无疑是有力一击,当头一棒,让人大呼痛快。对于那些仍存在着给老人吃好穿好便为孝的误区的人而言,此言既出更是不亚于醍醐灌顶!让嘴硬者哑口无言,使糊涂者恍然大悟。孔子对孝的理解并非愚孝。《为政篇第二》中的第八条: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大意就是子夏问孔子孝道,孔子说:儿子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可见孔子认为孝应当是父母和儿女之间的互相关怀,而不是二十四孝中诸如埋儿、割股、卧冰那样极端的苦孝的。

《论语》中对于君子人格的描述和追求,于现代社会仍有遵从的价值。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等。

孔子并不是圣人,因为他也会犯错。《为政篇第二》第三条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初看字面,似乎通晓畅达,即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只举其整数)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其实不然,思无邪一语本是《诗经》中《鲁颂》之文,孔子在此借其评论所有诗篇。思字在《鲁颂》中本是无义的语首词,并无实义。孔子却引它作思想解,自是断章取义。记得一位教授曾说过对待历史人物,尤其是名人,仰视俯视皆不足取,唯平视最佳。对待孔子亦然。

读《论语》,才知其分量所重,价值所在。读书当用人生去读,如宋朝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论语》,读透了《论语》。作为一个读书人,这也将是我追求的读书的最高境界:用人生读书。

论语为政读后感 篇6

论为政

我从《论语》为政篇中,读出两点内容,为政要礼信兼备,为政要知人善用。

为政要礼信兼备

礼制是一个国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礼在,人与人相处就有规范,国家就不会太混乱。周朝礼制最完备。拿士大夫来说,同级士大夫相见,必先亲自登门,和对方的下人预约以表诚意。约好时间后,才可拿着礼物真正登门拜访。进宅后客人要走右廊,主人走左廊。两人互拜的时候,拜访的人要躬得比主人低一些表示尊敬。这种礼仪确实有繁琐之嫌,但很明确地规范了士大夫阶层的社会交往行为,间接促进社会阶层的稳定。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道德去引导百姓,用礼教来规范他们,老百姓就会有廉耻之心。现任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坚守礼仪之邦,将中国建设得繁荣昌盛日益强大,在国际上也拥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为政,不仅有礼还要有信。一个人要守信,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没有诚信,是不可能在这个社会上站稳脚步的。就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友人过中不至,便是一种无信的表现,后果便是被陈太丘舍弃了,连陈太丘的儿子也不愿意理他了。这让我想起班级公约。如果我们学生没有诚信,这公约即便再完善,也是一纸空文。一个国家更要守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信是道中的一方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只有礼信兼备,才能有人和,才能做到多助之时,天下顺之的局势。否则只能面对寡助之时,亲戚叛之的悲惨局面。

为政要知人善用

有了礼信和方法,会用人也是一大讲究。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就意在说明,要提拔正直的人将其置于邪恶的人之上,老百姓才会服从。也是在阐释为政要知人善用,治国要利其器,要选贤以能的观点。刘邦和项羽的故事真是更是在写为政要知人善用,刘邦有天下大好的贤才供他使用,而项羽只会单枪匹马,不服就干,连一个范增都用不起来,其实刘邦的才干大不如项羽,可他会任用贤才,运用计谋让他在与项羽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后的结果也是刘邦成了汉高祖,而项羽只能与虞姬分离,自刎乌江了,同时刘邦的约法三章也是在阐释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这也让我想到班级竞选班干部时,每个岗位都是选了最在行的人来负责,这也是为政要知人善用。

孔子关于为政的论述博大精深,我将继续揣摩他的微言大义,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论语为政读后感 篇7

《论语》为政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学习之初要有美德,学习运用中,美德之用也是无法或缺的。如开篇第一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才会使自己像北极星一样,别的星辰都围绕它。就说明了,德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为政之人同样也需要有诸多的美德才可达到,此种效果。

围绕德这个主题,《论语》为政篇讲到何为孝,讲君子不器,讲信之重要性,德是为政之源,使看似散乱的为政篇,主题鲜明,条理清晰。

在德的主题下,又穿插了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谈论学习的名言,很难和为政相联系,但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都是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在思考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学与思的结合就没有愚蠢的人。孔子言传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受益终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七十岁能随心所欲,有任何念头不会越出规矩。

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学与思是达到成事目的的必经之路。

论语为政读后感 篇8

众所周知,论语每篇的标题是以文章的前二个字来命名的,当然除去子曰,因为,这两字出现的频率太高。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

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鲜,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无论从政,为学,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

论语为政读后感 篇9

众所周知,论语每篇的标题是以文章的前二个字来命名的,当然除去子曰,因为,这两字出现的频率太高。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

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鲜,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无论从政,为学,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学与思的结合,这也就是为什么高学历的人才,有时候,某个专业的问题跟他所研究的专业无直接的相关性,但却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门也!

最后,有一点对现在为政者都颇具借鉴意义的是: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段话我觉得现在有志于从政而又摸不着门道的人,可以用心慢慢去琢磨,去悟,在中国的政治里,这绝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比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更厉害。对于刚从大学毕业长期处于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是值得谨记!

当然,学而篇谈到与朋友交很重要的一点信用,其实,为政也一样,这不,孔子就说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前提,所以,无论你是从政,还是为学,都是不可缺少的。

论语为政读后感 篇10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谈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君主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用法制禁令来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求得免于犯罪受罚,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以上可以看出孔子的治国方针是重道德而忽视刑罚,法制的作用,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所说,他认为只要周君用道德来教化,诸侯就像众星围绕北极星一样来拱卫周朝,也就是垂拱而治。也可以看出孔子只想着维护周朝的封建统治而不重视百姓,像希腊雅典制定法律是用来维护公民的权利,而这的刑罚是用来维护封建统治,这就是东西方民主思想的不同。

孔子以德治国的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是重要的,一个名叫小悦悦的幼小生命,连续被两辆车碾过,旁边的路人竟然熟视无睹,任由其身受重伤,最终不治身亡。可见道德的重要性。然而越来越多的老人假摔骗钱,就需要公安部门必须依法严惩,拒不姑息,应当追究法律责任。只有提高了假摔骗钱的违法成本,才能让假摔者安分守己,保护本以薄弱的公众道德。

由此只有将道德和法律相结合,把法律作为约束行为的一个底线,提高道德水平,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一)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二)

众所周知,论语每篇的标题是以文章的前二个字来命名的,当然除去子曰,因为,这两字出现的频率太高。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

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鲜,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无论从政,为学,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学与思的结合,这也就是为什么高学历的人才,有时候,某个专业的问题跟他所研究的专业无直接的相关性,但却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门也!

最后,有一点对现在为政者都颇具借鉴意义的是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段话我觉得现在有志于从政而又摸不着门道的人,可以用心慢慢去琢磨,去悟,在中国的政治里,这绝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比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更厉害。对于刚从大学毕业长期处于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是值得谨记!

当然,学而篇谈到与朋友交很重要的一点信用,其实,为政也一样,这不,孔子就说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前提,所以,无论你是从政,还是为学,都是不可缺少的。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三)

《论语》为政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学习之初要有美德,学习运用中,美德之用也是无法或缺的。如开篇第一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才会使自己像北极星一样,别的星辰都围绕它。就说明了,德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为政之人同样也需要有诸多的美德才可达到,此种效果。

围绕德这个主题,《论语》为政篇讲到何为孝,讲君子不器,讲信之重要性,德是为政之源,使看似散乱的为政篇,主题鲜明,条理清晰。

在德的主题下,又穿插了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谈论学习的名言,很难和为政相联系,但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都是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在思考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学与思的结合就没有愚蠢的人。孔子言传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受益终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七十岁能随心所欲,有任何念头不会越出规矩。

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学与思是达到成事目的的必经之路。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一)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二)

众所周知,论语每篇的标题是以文章的前二个字来命名的,当然除去子曰,因为,这两字出现的频率太高。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

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鲜,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无论从政,为学,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学与思的结合,这也就是为什么高学历的人才,有时候,某个专业的问题跟他所研究的专业无直接的相关一性一,但却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门也!

最后,有一点对现在为政者都颇具借鉴意义的是: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段话我觉得现在有志于从政而又摸不着门道的人,可以用心慢慢去琢磨,去悟,在中国的政治里,这绝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比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更厉害。对于刚从大学毕业长期处于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是值得谨记!

当然,学而篇谈到与朋友交很重要的一点信用,其实,为政也一样,这不,孔子就说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前提,所以,无论你是从政,还是为学,都是不可缺少的。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三)

【论语】为政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学习之初要有美德,学习运用中,美德之用也是无法或缺的。如开篇第一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才会使自己像北极星一样,别的星辰都围绕它。就说明了,德的重要一性一,这也说明为政之人同样也需要有诸多的美德才可达到,此种效果。

围绕德这个主题,【论语】为政篇讲到何为孝,讲君子不器,讲信之重要一性一,德是为政之源,使看似散乱的为政篇,主题鲜明,条理清晰。

在德的主题下,又穿插了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谈论学习的名言,很难和为政相联系,但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都是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在思考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学与思的结合就没有愚蠢的人。孔子言传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受益终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七十岁能随一心一所一欲,有任何念头不会越出规矩。

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学与思是达到成事目的的必经之路。

读后感为政1000字模板


常言道:“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平时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书的,在读完一本书后老师会给学生们布置一篇作文,用来记录下我们在阅读时的一些新的想法与感悟,读后感需要重点写哪些方面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读后感为政1000字模板,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读后感为政(篇1)

众所周知,论语每篇的标题是以文章的前二个字来命名的,当然除去子曰,因为,这两字出现的频率太高。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

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鲜,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无论从政,为学,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学与思的结合,这也就是为什么高学历的人才,有时候,某个专业的问题跟他所研究的专业无直接的相关性,但却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门也!

最后,有一点对现在为政者都颇具借鉴意义的是: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段话我觉得现在有志于从政而又摸不着门道的人,可以用心慢慢去琢磨,去悟,在中国的政治里,这绝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比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更厉害。对于刚从大学毕业长期处于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是值得谨记!

当然,学而篇谈到与朋友交很重要的一点信用,其实,为政也一样,这不,孔子就说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前提,所以,无论你是从政,还是为学,都是不可缺少的。

读后感为政(篇2)

论为政

我从《论语》为政篇中,读出两点内容,为政要礼信兼备,为政要知人善用。

为政要礼信兼备

礼制是一个国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礼在,人与人相处就有规范,国家就不会太混乱。周朝礼制最完备。拿士大夫来说,同级士大夫相见,必先亲自登门,和对方的下人预约以表诚意。约好时间后,才可拿着礼物真正登门拜访。进宅后客人要走右廊,主人走左廊。两人互拜的时候,拜访的人要躬得比主人低一些表示尊敬。这种礼仪确实有繁琐之嫌,但很明确地规范了士大夫阶层的社会交往行为,间接促进社会阶层的稳定。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道德去引导百姓,用礼教来规范他们,老百姓就会有廉耻之心。现任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坚守礼仪之邦,将中国建设得繁荣昌盛日益强大,在国际上也拥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为政,不仅有礼还要有信。一个人要守信,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没有诚信,是不可能在这个社会上站稳脚步的。就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友人过中不至,便是一种无信的表现,后果便是被陈太丘舍弃了,连陈太丘的儿子也不愿意理他了。这让我想起班级公约。如果我们学生没有诚信,这公约即便再完善,也是一纸空文。一个国家更要守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信是道中的一方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只有礼信兼备,才能有人和,才能做到多助之时,天下顺之的局势。否则只能面对寡助之时,亲戚叛之的悲惨局面。

为政要知人善用

有了礼信和方法,会用人也是一大讲究。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就意在说明,要提拔正直的人将其置于邪恶的人之上,老百姓才会服从。也是在阐释为政要知人善用,治国要利其器,要选贤以能的观点。刘邦和项羽的故事真是更是在写为政要知人善用,刘邦有天下大好的贤才供他使用,而项羽只会单枪匹马,不服就干,连一个范增都用不起来,其实刘邦的才干大不如项羽,可他会任用贤才,运用计谋让他在与项羽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后的结果也是刘邦成了汉高祖,而项羽只能与虞姬分离,自刎乌江了,同时刘邦的约法三章也是在阐释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这也让我想到班级竞选班干部时,每个岗位都是选了最在行的人来负责,这也是为政要知人善用。

孔子关于为政的论述博大精深,我将继续揣摩他的微言大义,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读后感为政(篇3)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谈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君主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用法制禁令来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求得免于犯罪受罚,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以上可以看出孔子的治国方针是重道德而忽视刑罚,法制的作用,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所说,他认为只要周君用道德来教化,诸侯就像众星围绕北极星一样来拱卫周朝,也就是垂拱而治。也可以看出孔子只想着维护周朝的封建统治而不重视百姓,像希腊雅典制定法律是用来维护公民的权利,而这的刑罚是用来维护封建统治,这就是东西方民主思想的不同。

孔子以德治国的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是重要的,一个名叫小悦悦的幼小生命,连续被两辆车碾过,旁边的路人竟然熟视无睹,任由其身受重伤,最终不治身亡。可见道德的重要性。然而越来越多的老人假摔骗钱,就需要公安部门必须依法严惩,拒不姑息,应当追究法律责任。只有提高了假摔骗钱的违法成本,才能让假摔者安分守己,保护本以薄弱的公众道德。

由此只有将道德和法律相结合,把法律作为约束行为的一个底线,提高道德水平,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读后感为政(篇4)

读书有得,是人生一大快事。《论语》尤可常读常新。经典的形成并非朝夕之间,故能经得任何时间的检验。多读经典也是节约生命之一法。闲暇时又读了论语,所选版本为中华书局1980年版

《论语》中的孔子,可亲、可敬,是一个智慧的师长。读《论语》如同从夫子游。读孔子,读《论语》,读儒家,首先就要读仁,因为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便是仁。以前我只是大概模糊地知道仁即爱人,并未真正地深入探究过。原来《论语》中孔子已经阐明了仁的涵义。《里仁篇第四》中的第十五条: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里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显然是其学说的核心,即曾子回答门人的忠恕二字。那么忠恕又谓何呢?恕的阐述可见《卫灵公篇第十五》的第二十四条: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于忠的阐述可见《雍也篇第六》的最后一条: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由此可见,仁虽然包括忠恕,但是忠与恕却大不相同。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很高的道德要求,未必人人都能达到。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要求就降低了。

通过这两句话,我由衷地体会到了孔子道德的高尚,几千年前他就提出了利人利己和下限即不利人但至少不损人的道德标准。我以为这是十分合乎人性的。因为要求人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着实是有些困难的,而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却在情理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将心比心。

读《论语》,除了感受道德的熏陶,还能体会到思辨的快乐。《为政篇第二》中的第七条无疑让人拍手叫好,钦佩不已。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关于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一句有许多种讲法,杨伯峻先生在注释中都一一列举出来了,而相比较我认为他本人给的译文最为恰当,即至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对于现在人有些人只给老人钱物便理直气壮地认为是奉养孝敬父母的人而言,这个类比论证无疑是有力一击,当头一棒,让人大呼痛快。对于那些仍存在着给老人吃好穿好便为孝的误区的人而言,此言既出更是不亚于醍醐灌顶!让嘴硬者哑口无言,使糊涂者恍然大悟。孔子对孝的理解并非愚孝。《为政篇第二》中的第八条: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大意就是子夏问孔子孝道,孔子说:儿子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可见孔子认为孝应当是父母和儿女之间的互相关怀,而不是二十四孝中诸如埋儿、割股、卧冰那样极端的苦孝的。

《论语》中对于君子人格的描述和追求,于现代社会仍有遵从的价值。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等。

孔子并不是圣人,因为他也会犯错。《为政篇第二》第三条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初看字面,似乎通晓畅达,即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只举其整数)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其实不然,思无邪一语本是《诗经》中《鲁颂》之文,孔子在此借其评论所有诗篇。思字在《鲁颂》中本是无义的语首词,并无实义。孔子却引它作思想解,自是断章取义。记得一位教授曾说过对待历史人物,尤其是名人,仰视俯视皆不足取,唯平视最佳。对待孔子亦然。

读《论语》,才知其分量所重,价值所在。读书当用人生去读,如宋朝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论语》,读透了《论语》。作为一个读书人,这也将是我追求的读书的最高境界:用人生读书。

读后感为政(篇5)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读后感为政(篇6)

《为政》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

孔子在其中说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新,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这倒使我想起了《流星花园》里的一句台词“如果道歉有用,还要警察干什么。”

前者过于夸大品德的力量,后者过于扩大武力的作用

其实,我想“以刑罚之,以德束之”以刑罚来惩治做坏事的人,以品德教育来约束想做坏事的人才是上策。

刑罚对犯罪的人来说是具有威慑力的,如果杀人不用尝命,如果抢劫无需坐牢,那国家一片混乱,所以刑罚是很重要的,而且需要不断完善法制。

道德舆论也确实可以约束人的不当行为。但是教育威力大到可以仅靠此来维持社会秩序是不可行的。夜不闭户现在社会肯定是行不通的罗。

当然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一生中有大半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用现在的话说是桃李满天下,功业千秋,我以上只是和九泉下的孔子做个交流。哈哈!

读后感为政(篇7)

曾经有一位热爱历史的朋友问我:“中国大多数君主提倡‘以道德教化人民’的儒家思想,但无论哪个朝代,都有相应的法律。你认为这矛盾吗?”

我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给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一只羊被拴在柱子上,脚下是一片荒芜的沙地,那他必然会奋力反抗直至死亡;如果将羊放在一片丰腴的草场上而不加约束,这只羊依旧会走失或被狼吃掉。但如果将二者结合,将一只拴在柱子上的羊放在一片丰腴到草场上,那么羊会健康地活下去。

对于统治者而言,拴柱就如同法治,大片的草场如同德治。若是一味地以严刑峻法管理、约束百姓的方方面面,结果必然是遭到人民的反抗。如夏桀商纣,还有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都因严刑峻法的滥用导致亡国,而那些拥有适应本国法律,并能合理使用法治的国家或君主,最终都能青史留名。比如古巴比伦的汉拉谟比法典将人民禁止做的事刻在了石柱上的告诫人们的作用。并最终创造出灿烂的古巴比伦文化。一个国家的法治如同一块基石,没有法治,社会将毫无秩序,更不必说这个国家的兴衰与否。

而德治,也决非法治的一种附属品,而是处于与法治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儒家学派自创立以来,便提倡以德治国,以礼乐制度维护社会秩序,的确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统一民众思想,并在晚年向民众颁发《罪己诏》,反省作为一位君王的过错,以德化民,开创一番伟业。唐太宗减轻人民负担,轻徭薄赋,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对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采用较为亲和的态度,以诚感人,开创了“贞观之治”。德治是广大人民的意愿与诉求,当权者须以水载舟,取得人们的支持,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稳定。

同时,法治与德治必须在正确的方向上发展,一旦偏离了核心方向,很难有变更的机会。王莽篡汉后,建立新朝,实行托古改制,依照古代制度大力实施改革,结果不符合国家实情,被人民推翻。北宋的王安石变法,推行“青苗法”,被地方长官利用,人们苦不堪言,若不是苏轼等有识之士极力劝阻,将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而如今的中国进入新时代,修改宪法,使其更适应现在的国情,颁布《民典法》,为人民生活提供各方面标准,推进着中国复兴的巨轮驶向更加广阔的彼岸。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一个国家,只有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并朝正确方向发展,才能走向复兴与繁荣。(袁一鸣)

读后感为政(篇8)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统治者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也就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老百姓就会以你为核心自动围绕着你转,顺随你,拥戴你。孔子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性作用。

以德治国,要求领导者要推行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标准,这个道德标准不仅针对老百姓,更要从领导者自身做起,榜样示范。假如只要老百姓有道德,而领导者为所欲为,德治必定不成功。老百姓的眼睛是看着上头的,领导怎么做他们就怎么效仿,跟着比自己高的人学习,人性使然。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领导看中贤德,百姓自然尚贤好德,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管人类延续多少年,这都是铁律。所以,德治并不难,只要领导者以身作则就可以了。但是,这个以身作则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人就是作不了则,怎么办?那就需要有法治,用法来规约人的行为,一旦越轨,以法来惩治。孔子说的为政以德的人是针对君子式的领导者而言,他们能够自觉的遵道守德,推行道德教化,并以自己的君子之风影响百姓。不可否认的是,在封建时代,非君子的统治者大有人在,自己都不道德,怎么推行道德教化呢?那就必须有法治,方可使非君子之流不得不顺正道走。无论怎样,孔子强调的为政以德都是上上位的为政方略,它是为政的最高境界,当现实生活还未到达上位仅处在中途的时候必须有强有力的法来配合,才能促使现实生活尽快达到这个上上位的境界。

其实道德不仅对政治生活有作用,它对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决定性的作用。孔子强调的为政以德正是从高层入手,从对整个国家建设入手(对一个小集体而言,就是这个集体的建设),将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政清明,世风必然淳朴,因为人人心中都时刻装着道德的天平,无论行走坐卧,都不会逾越道德这道线,守住道德底线,就不会危害他人,社会就是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德的确是人类和平共处的大则要件,失德,一切都将轰然倒塌;即使是法,也是以德为前提建立的一套规则,无德的法是悖逆人性的,也是行不通的。德就是个体生活安泰幸福的底盘,没有它来垫底,谈不上幸福。无德之人无论位多高或财多少,必惶惶焉、惴惴焉,因为其巧伪之心惑乱了他善的本性,整个的人处在不正常不自然的状态,怎么可能幸福安泰呢?

圣人之言,确是真理。

读后感为政(篇9)

为政之道——《论语》读后感800字:

为政:离人求道,如鱼脱水求活,不可能也。人之真,非人非非人,故不自伐,吾丧我。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三代相推礼乐,本于人伦人性,非人为之创制所谓制度,故无论何损益,皆不离人伦,故可知也。如年前余参加京中某书院会,论书院古今问题,多强调时代不同,新时代如何应对经济形势,无非为书院商业化找依据,余不以为然,若以为万年百世良知不易,则作为良知的善护所,其损益亦可知也,岂可以另外定义,书院因人而设,人性人心不移,则书院之损益,亦百世可知也。

人若明人之真为志道明理,非囿于稻梁,则三代可知。人若不以真为归,则永不得真活人。三代以正道为征,人若自失,必非其鬼而祭,谄而不义,则往而不返。观于今日,拜屋拜物拜科技之新,皆日远于人,人间多鬼邦之相矣。

哀公问政:“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措诸枉则民服,举枉措诸直则民不服”,上行下效,上正则下随,上伪则民诈。为政者,若以典章刑法为待,而不因人性道德为乘,必导天下以伪。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或谓者,非孔门弟子,带有上对下之质问,故孔子引书以应,此重言之谓也,政者,正人而已,此政之大本,只是孝悌,政治非高于人伦之上另一事,政之伪以为经式义度。庄子云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人世万有,要在有人,人真则天真。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乃天枢, 人乃天地万物运行之键,故天下之根本在于人真,人不真则天下道裂。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意诚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圣人谆谆念念不离人伦,人而离人求他以为有悬于人之上之真理,实为悖离。

《论语·为政》读后感(优选范文)


曾经有一位热爱历史的朋友问我:“中国大多数君主提倡‘以道德教化人民’的儒家思想,但无论哪个朝代,都有相应的法律。你认为这矛盾吗?”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https://m.dhb100.com/

我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给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一只羊被拴在柱子上,脚下是一片荒芜的沙地,那他必然会奋力反抗直至死亡;如果将羊放在一片丰腴的草场上而不加约束,这只羊依旧会走失或被狼吃掉。但如果将二者结合,将一只拴在柱子上的羊放在一片丰腴到草场上,那么羊会健康地活下去。

对于统治者而言,拴柱就如同法治,大片的草场如同德治。若是一味地以严刑峻法管理、约束百姓的方方面面,结果必然是遭到人民的反抗。如夏桀商纣,还有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都因严刑峻法的滥用导致亡国,而那些拥有适应本国法律,并能合理使用法治的国家或君主,最终都能青史留名。比如古巴比伦的汉拉谟比法典将人民禁止做的事刻在了石柱上的告诫人们的作用。并最终创造出灿烂的古巴比伦文化。一个国家的法治如同一块基石,没有法治,社会将毫无秩序,更不必说这个国家的兴衰与否。

而德治,也决非法治的一种附属品,而是处于与法治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儒家学派自创立以来,便提倡以德治国,以礼乐制度维护社会秩序,的确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统一民众思想,并在晚年向民众颁发《罪己诏》,反省作为一位君王的过错,以德化民,开创一番伟业。唐太宗减轻人民负担,轻徭薄赋,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对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采用较为亲和的态度,以诚感人,开创了“贞观之治”。德治是广大人民的意愿与诉求,当权者须以水载舟,取得人们的支持,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稳定。

同时,法治与德治必须在正确的方向上发展,一旦偏离了核心方向,很难有变更的机会。王莽篡汉后,建立新朝,实行托古改制,依照古代制度大力实施改革,结果不符合国家实情,被人民推翻。北宋的王安石变法,推行“青苗法”,被地方长官利用,人们苦不堪言,若不是苏轼等有识之士极力劝阻,将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而如今的中国进入新时代,修改宪法,使其更适应现在的国情,颁布《民典法》,为人民生活提供各方面标准,推进着中国复兴的巨轮驶向更加广阔的彼岸。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一个国家,只有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并朝正确方向发展,才能走向复兴与繁荣。(袁一鸣)

谈治国理政读后感


谈治国理政读后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集中展示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这段时间的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79篇,分为18个专题。全面系统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国际社会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寻找中国问题答案的一把钥匙。

一、用"中国梦"凝聚民族共识,激发正能量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并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有56个民族,人口众多,国家尚未完全统一。加之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想法都差异甚大。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凝聚共识,一心一意求发展,推动民族复兴。中国梦提出后,民族凝聚有了一个坚实内核。中国梦的提出,可谓意蕴深远,他把国家民族和个人利益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使得当今中国社会充满激情,充满创业、创造的活力。每个人为实现梦想的努力,汇聚成了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强大正能量。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阐明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走向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艰辛探索,中国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履职伊始,就郑重宣示,"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书中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反复强调和理论阐述,彰显自信,也传达和传导了自信,大大增强了全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鲜明的旗帜、坚定的步伐,展示了中央领导集体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世情国情的清醒认识,对中国未来发展走向的深沉思考,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和自信。

三、提出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

描绘出发展新蓝图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思路和举措,书中以大量篇幅,全方位展现了从改革总思路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各领域具体改革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不能犯颠覆性错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制定了总体方案,提出了路线图和时间表,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可以说,新一届党中央描绘的改革发展新蓝图,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大的前进动力和成功的自信。

四、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彰显了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体验过农村的艰苦生活,经历过不同工作岗位的磨练,对中国的国情了然于心,对人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感同身受。从本书的字里行间,能深切感受到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为民的情怀和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他要求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他强调,"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制定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些重大举措在本书中都有充分体现。透过这些内容,可以感受到中国领导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和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五、抓作风建设、反对腐败,顺民意、赢民心

习近平总书记履职伊始就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改进工作作风问题,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落实八项规定作为改进工作作风的突破口,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接受全党全社会监督,推动党风政风改进。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得到了一次大整治。同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铁腕反腐,腐败分子纷纷落马,一批重大案件得到查处,这些行动顺应了民意、赢取了民心。在反腐败的同时,加强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制度建设,已逐步形成使领导干部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使领导干部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使领导干部不想腐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样一种反腐倡廉的明晰思路,使人们对于未来在中国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充满信心。

六、重担当,尚实干,增强党和政府公信力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担当就是责任,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敢于担当,就是要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这种担当精神,责任感,使命感,顺人心,得民望。这种精神也开始浸透到全社会,成为一种风尚,一种价值尺度。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实干出成效来。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和作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喊空口号,招招指要害,件件有着落。全党全社会崇尚实干,埋头苦干抓落实蔚然成风,党和政府公信力大大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容结构层次清晰,涵盖全面,其中的重要思想,既有目标上的引领,又有原则上的要求;既彰显执政方略,又体现实践路径,具有鲜明的目标引领性、价值导向性和具体操作性,是新时期统一思想和推进工作的科学指南。认真学好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党、我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成就与挫折,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就是要把贯穿在其中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变为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方法和本领,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谈治国理政读后感(二)

《谈治国理政》是习近平的一部重要著作,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成熟的思想体系,充满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理念,是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和认识方法。

第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海内外中华儿女构筑起坚定的宏伟目标和共同的价值信念,对于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社会制度的中华人民起到了强有力的凝聚作用。中国梦是大家的期盼,也能够促进各方共同努力,消除成见与隔阂、求同成异,团结一致为之奋斗。

第二,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效途径,把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放在首位,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做到纲举目张。

第三,把依法治国提升到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坚决维护宪法的神圣地位,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

第四,提出经济、文化、生态、社会事业建设和改革的新理念和符合发展规律性的要求。他强调"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的发展理念,摒弃了多年来以GDp为主要考核目标的做法,纠正了不正确的政绩观,为推动经济与社会、生态文明协同发展提出了要求,实行了符合国家长远发展利益的行政管理的重大观念转变。他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第五,习近平不仅高度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价值内涵,把培育和弘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传播正能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观念支撑。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他还指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与途径: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

第六,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指导思想,明确"始终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正确定位军队的国防职能,矫正了过去军队偏重于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明确严格治军,军队必须是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队伍。他关于坚决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的治军思想,更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七,坚持和平外交政策,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正确义利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坚守国家核心利益,不屈服外来压力,有力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坚持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和平外交建设道路。

第八,坚持党要管党、严厉治党的原则,特别强调党员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政纪律,整顿党内不良作风,坚持群众路线,深得民心。

第九,坚持强硬反腐的高压态势,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注重从细致小事入手,以小治大,以近治远的长期反腐机制建设,纯洁党的队伍,重塑党和政府的廉洁形象,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具有战略前瞻、全面系统、辩证哲理的特点,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伟大的"中国梦"的重要理论指导。认真学好习近平的系列讲话精神,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党、我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成就与挫折,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让我们为建设好我们的党、我们强大的国家、我们强大的军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关于读后感为政(汇总8篇)


读后感大全陆续为大家整理了读后感为政,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古人传承至今的智慧被记载到图书中,阅读作品,可以让人收获无数的精神财富。为了把这份触动变成永恒,就需要用文字来记录了。

读后感为政 篇1

何以为政

儒家经典以四书五经流传最广,其中《论语》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天下该如何治理,从《论语》中我们可得知孔子的为政之道。

天下是千万个家庭组成的,为政,我们可以从家庭说起。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是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不要让父母为子担忧。我们用孝来处理家庭关系,不让父母为儿女担忧,这个家庭就会变得和谐、变得幸福。但是,孝难道很简单吗,其实不然,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父母有事,子女去操劳;有酒菜让父母先吃,除此之外,我认为孝还应该是要与父母和颜悦色地在一起,相处时尊重父母,不争不吵,平心静气。

进入了初中,我们的班级之政该如何为呢?何为则民服?怎么做才能让老百姓服从。没错,要怎样做,班里的人才能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呢?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用政法来训导,用刑法来整治,老百姓只会暂时免于罪过。如果一个班只用那些简单粗暴的手段去压制强迫同学,迟早会出现矛盾,只有整个班级团结起来,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力量向前时,这个班就会一往直前,不断进步。所以想治理好一个班就必须要有团结向上的精神。

至于国家,想要治理好是很难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是说用德行来治理国家,如北极星处在自己的位置上,而众多的星辰环绕他一样。这句话是孔子所述的政,他把用德行来治理国家比喻为站在北极星处一样,这凸显了用德行为政是多么重要。当今中国,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发展日新月异,不断走向富强。他们是靠压迫吗?不是,是人民当家做主,是民心所向。这不就是为政以德吗?

《论语》的智慧流传千年,其中的智慧值得我们研究学习,但时代不同,思想也有所不同,我们读《论语》也要懂得思考,不能照单全收。从为政篇我们学习到家国的治理方法,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笃学慎思,将其真正地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

读后感为政 篇2

读《论语》为政有感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门派都有各自的为政方法,各持己见。读了《论语》中孔子关于为政的见解,感触颇深。

孔子告诉我们,为政是有方法的。对待民众,为政者应仁爱,使民以时、先之劳之,按时令使役他们。不在冬天让他们违背时令播种,应让他们休息,而不是将其看作牛马,老是干重活。不仅如此,孔子强调为政者要以身作则,不可以自己天天铺张浪费、好吃懒做,却让别人天天干活,没有休止。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生动地点出了以身作则的重要性。为政者如果做到了以身作则,即使不下命令,下属也会行动。如果为政者没有做到表率,即使三令五申,也没有人会听你的。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将军曾多次亲自冲锋,身先士卒吧!同时君主还应按礼节使役臣子,不应将其当奴仆使唤,时不时给其任务。正如班级中班长、班干部要请同学帮忙时都应客气一点,不然同学会不大乐意的。同时,君主应爱护自己的臣子,不要虐待他们,不要让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但也不可铺张浪费。总之,作为一位君主,治理一个国家,应严肃认真,勤俭节约,谨慎诚实。即使子民不从,也不应用过多严苛刑罚,应用礼教教化他们,让他们不但懂得廉耻,还人心归一,劲往一处使,一举两得。

孔子还认为,局外人不应对为政者加以过多评价。毕竟,身不在其职,无法知其业。有时有些职业表面上看上去十分简单,其实可能异常复杂,正如老话说的事非经过不知难。同时,臣子应对君主忠心耿耿,即使君主没有重要自己,也不应对君子产生愤怒,而应努力改变自己,学习更多的技能。只有不见异思迁,忠于君主,这才是好臣子该有的样子。但是侍奉君主也不应过于繁琐,不然可能会被认为是在献殷勤,而招致侮辱。

在孔子心目中,用德行治理国家,如同北极星处在自己的位子上而众多星辰环绕他一样。舜正是这样一位好的为政者:他恭敬、端正地履行自己的职务。而那些用不道义的手段得来富贵的人,在孔子看来,这些人是不道德的,是失败的为政者,这些财物毫无意义,如浮云一般,如令,为政者,不仅指国君;为政,也不仅是管理一个国家。管理一个公司,甚至管理一个班级都是为政,从《论语》中学为政,努力成为一位成为懂得管理的北极星吧!

读后感为政 篇3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统治者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也就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老百姓就会以你为核心自动围绕着你转,顺随你,拥戴你。孔子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性作用。

以德治国,要求领导者要推行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标准,这个道德标准不仅针对老百姓,更要从领导者自身做起,榜样示范。假如只要老百姓有道德,而领导者为所欲为,德治必定不成功。老百姓的眼睛是看着上头的,领导怎么做他们就怎么效仿,跟着比自己高的人学习,人性使然。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领导看中贤德,百姓自然尚贤好德,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管人类延续多少年,这都是铁律。所以,德治并不难,只要领导者以身作则就可以了。但是,这个以身作则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人就是作不了则,怎么办?那就需要有法治,用法来规约人的行为,一旦越轨,以法来惩治。孔子说的为政以德的人是针对君子式的领导者而言,他们能够自觉的遵道守德,推行道德教化,并以自己的君子之风影响百姓。不可否认的是,在封建时代,非君子的统治者大有人在,自己都不道德,怎么推行道德教化呢?那就必须有法治,方可使非君子之流不得不顺正道走。无论怎样,孔子强调的为政以德都是上上位的为政方略,它是为政的最高境界,当现实生活还未到达上位仅处在中途的时候必须有强有力的法来配合,才能促使现实生活尽快达到这个上上位的境界。

其实道德不仅对政治生活有作用,它对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决定性的作用。孔子强调的为政以德正是从高层入手,从对整个国家建设入手(对一个小集体而言,就是这个集体的建设),将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政清明,世风必然淳朴,因为人人心中都时刻装着道德的天平,无论行走坐卧,都不会逾越道德这道线,守住道德底线,就不会危害他人,社会就是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德的确是人类和平共处的大则要件,失德,一切都将轰然倒塌;即使是法,也是以德为前提建立的一套规则,无德的法是悖逆人性的,也是行不通的。德就是个体生活安泰幸福的底盘,没有它来垫底,谈不上幸福。无德之人无论位多高或财多少,必惶惶焉、惴惴焉,因为其巧伪之心惑乱了他善的本性,整个的人处在不正常不自然的状态,怎么可能幸福安泰呢?

圣人之言,确是真理。

读后感为政 篇4

读书有得,是人生一大快事。《论语》尤可常读常新。经典的形成并非朝夕之间,故能经得任何时间的检验。多读经典也是节约生命之一法。闲暇时又读了论语,所选版本为中华书局1980年版

《论语》中的孔子,可亲、可敬,是一个智慧的师长。读《论语》如同从夫子游。读孔子,读《论语》,读儒家,首先就要读仁,因为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便是仁。以前我只是大概模糊地知道仁即爱人,并未真正地深入探究过。原来《论语》中孔子已经阐明了仁的涵义。《里仁篇第四》中的第十五条: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里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显然是其学说的核心,即曾子回答门人的忠恕二字。那么忠恕又谓何呢?恕的阐述可见《卫灵公篇第十五》的第二十四条: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于忠的阐述可见《雍也篇第六》的最后一条: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由此可见,仁虽然包括忠恕,但是忠与恕却大不相同。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很高的道德要求,未必人人都能达到。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要求就降低了。

通过这两句话,我由衷地体会到了孔子道德的高尚,几千年前他就提出了利人利己和下限即不利人但至少不损人的道德标准。我以为这是十分合乎人性的。因为要求人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着实是有些困难的,而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却在情理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将心比心。

读《论语》,除了感受道德的熏陶,还能体会到思辨的快乐。《为政篇第二》中的第七条无疑让人拍手叫好,钦佩不已。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关于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一句有许多种讲法,杨伯峻先生在注释中都一一列举出来了,而相比较我认为他本人给的译文最为恰当,即至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对于现在人有些人只给老人钱物便理直气壮地认为是奉养孝敬父母的人而言,这个类比论证无疑是有力一击,当头一棒,让人大呼痛快。对于那些仍存在着给老人吃好穿好便为孝的误区的人而言,此言既出更是不亚于醍醐灌顶!让嘴硬者哑口无言,使糊涂者恍然大悟。孔子对孝的理解并非愚孝。《为政篇第二》中的第八条: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大意就是子夏问孔子孝道,孔子说:儿子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可见孔子认为孝应当是父母和儿女之间的互相关怀,而不是二十四孝中诸如埋儿、割股、卧冰那样极端的苦孝的。

《论语》中对于君子人格的描述和追求,于现代社会仍有遵从的价值。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等。

孔子并不是圣人,因为他也会犯错。《为政篇第二》第三条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初看字面,似乎通晓畅达,即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只举其整数)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其实不然,思无邪一语本是《诗经》中《鲁颂》之文,孔子在此借其评论所有诗篇。思字在《鲁颂》中本是无义的语首词,并无实义。孔子却引它作思想解,自是断章取义。记得一位教授曾说过对待历史人物,尤其是名人,仰视俯视皆不足取,唯平视最佳。对待孔子亦然。

读《论语》,才知其分量所重,价值所在。读书当用人生去读,如宋朝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论语》,读透了《论语》。作为一个读书人,这也将是我追求的读书的最高境界:用人生读书。

读后感为政 篇5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读后感为政 篇6

曾经有一位热爱历史的朋友问我:“中国大多数君主提倡‘以道德教化人民’的儒家思想,但无论哪个朝代,都有相应的法律。你认为这矛盾吗?”

我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给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一只羊被拴在柱子上,脚下是一片荒芜的沙地,那他必然会奋力反抗直至死亡;如果将羊放在一片丰腴的草场上而不加约束,这只羊依旧会走失或被狼吃掉。但如果将二者结合,将一只拴在柱子上的羊放在一片丰腴到草场上,那么羊会健康地活下去。

对于统治者而言,拴柱就如同法治,大片的草场如同德治。若是一味地以严刑峻法管理、约束百姓的方方面面,结果必然是遭到人民的反抗。如夏桀商纣,还有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都因严刑峻法的滥用导致亡国,而那些拥有适应本国法律,并能合理使用法治的国家或君主,最终都能青史留名。比如古巴比伦的汉拉谟比法典将人民禁止做的事刻在了石柱上的告诫人们的作用。并最终创造出灿烂的古巴比伦文化。一个国家的法治如同一块基石,没有法治,社会将毫无秩序,更不必说这个国家的兴衰与否。

而德治,也决非法治的一种附属品,而是处于与法治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儒家学派自创立以来,便提倡以德治国,以礼乐制度维护社会秩序,的确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统一民众思想,并在晚年向民众颁发《罪己诏》,反省作为一位君王的过错,以德化民,开创一番伟业。唐太宗减轻人民负担,轻徭薄赋,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对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采用较为亲和的态度,以诚感人,开创了“贞观之治”。德治是广大人民的意愿与诉求,当权者须以水载舟,取得人们的支持,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稳定。

同时,法治与德治必须在正确的方向上发展,一旦偏离了核心方向,很难有变更的机会。王莽篡汉后,建立新朝,实行托古改制,依照古代制度大力实施改革,结果不符合国家实情,被人民推翻。北宋的王安石变法,推行“青苗法”,被地方长官利用,人们苦不堪言,若不是苏轼等有识之士极力劝阻,将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而如今的中国进入新时代,修改宪法,使其更适应现在的国情,颁布《民典法》,为人民生活提供各方面标准,推进着中国复兴的巨轮驶向更加广阔的彼岸。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一个国家,只有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并朝正确方向发展,才能走向复兴与繁荣。(袁一鸣)

读后感为政 篇7

《为政》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

孔子在其中说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新,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这倒使我想起了《流星花园》里的一句台词“如果道歉有用,还要警察干什么。”

前者过于夸大品德的力量,后者过于扩大武力的作用

其实,我想“以刑罚之,以德束之”以刑罚来惩治做坏事的人,以品德教育来约束想做坏事的人才是上策。

刑罚对犯罪的人来说是具有威慑力的,如果杀人不用尝命,如果抢劫无需坐牢,那国家一片混乱,所以刑罚是很重要的,而且需要不断完善法制。

道德舆论也确实可以约束人的不当行为。但是教育威力大到可以仅靠此来维持社会秩序是不可行的。夜不闭户现在社会肯定是行不通的罗。

当然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一生中有大半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用现在的话说是桃李满天下,功业千秋,我以上只是和九泉下的孔子做个交流。哈哈!

读后感为政 篇8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谈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君主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用法制禁令来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求得免于犯罪受罚,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以上可以看出孔子的治国方针是重道德而忽视刑罚,法制的作用,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所说,他认为只要周君用道德来教化,诸侯就像众星围绕北极星一样来拱卫周朝,也就是垂拱而治。也可以看出孔子只想着维护周朝的封建统治而不重视百姓,像希腊雅典制定法律是用来维护公民的权利,而这的刑罚是用来维护封建统治,这就是东西方民主思想的不同。

孔子以德治国的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是重要的,一个名叫小悦悦的幼小生命,连续被两辆车碾过,旁边的路人竟然熟视无睹,任由其身受重伤,最终不治身亡。可见道德的重要性。然而越来越多的老人假摔骗钱,就需要公安部门必须依法严惩,拒不姑息,应当追究法律责任。只有提高了假摔骗钱的违法成本,才能让假摔者安分守己,保护本以薄弱的公众道德。

由此只有将道德和法律相结合,把法律作为约束行为的一个底线,提高道德水平,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相信《“为政以德”治国方略——《孔子》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孔子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