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从尿布到约会读后感1000字

从尿布到约会读后感1000字

《从流浪女到哈佛博士生》读后感1000字。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流浪女到哈佛博士生》读后感10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从“东欧”到“新欧洲”》读后感1000字


《从东欧到新欧洲》读后感1000字

二十世纪中,苏联崛起,美苏争霸、冷战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在军事、经济、政治各个领域进行角逐。最后演变成以军事为主主的高科技技术的较量。美苏冷战的、开始于杜鲁门的铁幕演说,结束于1991年的苏联解体。期间,一直处在苏联控制下的东欧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终于有了真正意义的战后春天。

《从东欧到新欧洲》的作者是研究苏东历史人文的金雁教授。在本书里作者不仅给我们详细分析了米氏对美的态度和他由亲美到积极反美的原因,还大略的分析整个世界政治体制不同下的国家在政治体制的革新,以及在苏联模式下东欧各国的艰难发展与他们步履维艰的转轨之路。所谓苏联模式就是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以及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苏联模式在经济上大力发展军事工业,政治个人崇拜主义严重。

导致苏联解体的一重大原因是东欧剧变。比如,捷克的布拉格之春。东欧其实是带有冷战色彩的字眼,是前苏联早期的社会主义簇拥者。当它们还信奉着马克思无产阶级思想的时候,资本主义所谓的民主在它们眼里就是狗彘。在初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的时候他们或许万想不到也有用血来换取民主的那一天。在南斯拉夫因为不听话被苏联开除的时候他们或许还在为南的脱苏而担忧。

前面几段都是笔者从这本书联系到的政治历史知识。现在才是真正将这本书做一个整理。本书共15章分三个大的篇章。上篇:金融危机后回首看东欧。中篇:波兰独立之路与南斯拉夫民族独立问题。下篇:东欧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书里所举的史实都是在我们高中历史教材里有所涉略的。时隔多年当作者再把那段特殊时期的历史事件带进我们的视野,所带给我们的感受也有着质的变化。

本书里套用了从梁漱溟先生说的一句话:这个世界还好吗?梁漱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同样是研究人文方面的专家金雁似乎与梁先生对于现在的社会有着同样的担忧与思考。

《从东欧到新欧洲》作者在关注整个欧洲局势的时候,对于中国的社会发展也在字里行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方法。我们在看别国的发展之路时,他们好的发展方式与模式是值得我们国家学以致用。毕竟我们还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从0到1读后感1300字:从0到1读后感


读完《从0到1》,像是一本哲学导论,过去此刻未来的关系,为什么我要创造,人与人、与命运、与科技的关系。书中很多是没有所谓正确答案的提问,只是告诉我有哪些可能。《蓝海战略》更像是一本36计的工具书,如何避免竞争,寻找外部存在却没被他人发现的需求,如何从战略战术上占领它。两本书一个聚焦于自身、科技创新,一个更多聚焦于外部市场的扩展;一个是为什么,一个是怎样做。资料上各有千秋,但更喜欢《从0到1》,只是这本逻辑上有点跳跃,像散文随笔,晦涩难读,知识总结也毫无头绪,就从最有感触的几点写开吧。

书中第一章提出一个让我脑洞打开新观念,对于未来的定义。未来之所以是未来,不只是还没有到来的时刻集合,更是因为未来的世界与此刻不同。假如空间状态定格,时间还在走,1年,100年都不是未来,因为世界没有改变。如果平行空间真的存在,那么我在平行空间中的跳跃,时间没变化,但空间变化了,我的思想行为变化了,那我就应算去到了过去或是未来吧。扯远了。我们期盼进步的未来,所以才促使我们不断科技创新,产生0-1的发展,而不只是在1的基础上复制。创业公司往往是科技创新的诞生地,推动未来进步的更多在这类企业里面。

以史为鉴能够知兴衰,看好未来,前提是要明白过去。作者回顾了1999那场互联网泡沫以及带给人们的经验教训,可惜的是很多人因为过去而全盘否定了那些年人们创业的热情。他认为未来创造就应是:1大胆尝试胜过平庸保守。2坏计划好过没计划。3竞争性市场很难赚钱。4营销和产品同样重要。以上四点同样适用于我的生活:既然未来除了要死,其他都不能预测,何不有计划性尝试多种生活。如果想更成功就要选取做小池塘的大鱼,减少竞争。

三四五章提到了竞争和垄断的关系,如果没有快速达成成功的竞争,只是内耗了价值,作者不支持。就应用创新性来实现垄断才能实现进步。开创创新性垄断企业方法(最后有了方法论):先在小市场取得垄断地位,再在成功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扩大垄断,同时不要主动破坏毁灭原有产业,增加与原有产业的竞争。另外先发优势并不必须是好的,也能够等别人开创了市场,但是由自己来最后一击。想到苹果公司,貌似是用ipod如此发家的吧,干掉了索尼一众卖卡机、cd播放器的。

成功不是中彩票这章像是人生观的论述,成功来源于潜力与计划,不是运气。我想追求自己定义的成功是每个人毕生的梦想。为此我们不断的学习、进步,规划着自己的明天。但结果是怎样样,我们很难去控制,所以把成功因素更多归因于运气,来抵消自己未尽全力的愧疚。但是追求成功是方向,不是人生的目的地,追求的过程相对于结果对我来说更重要。

作为读书笔记的一部分,我务必承认,除了创始人的悖论那一篇,本书的最后几章我并没有细看。说一个很奇葩的原因。这本书是我在机场购买,来回出差带着看完一半后,遗失在飞机上了,于是只能看pdf版。想用一句很时髦的话来形容看电子书的感觉就是当人生第一次翻看过纸质书籍后,再看电子书就是将就,而我不想将就。于是乎我跑到上海图书馆去找这本,没有。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我在上图楼下的季风书店坐了一下午,看完了后半段。要问我从头到尾执拗不再买一本的原因,竟是我赌气中信出版社如此浪费纸张的排版,一本书里面竟然有12页空白。当然,抠门于不值得再买本我认为目前不会再读第4、5遍的书就应也算原因。重新回到书中,最后提到只有像古人那样拥有第一眼看世界的新奇,我们才能重构世界,独立思考。为何将上述反面教材写出,就是想说读书不存在排版、购买、电子版与纸质版的问题,只聚焦于书籍所传达的思想,每每看来都有新的想法,才能有所积累与思考,走出创造的第一步。

从读书到出轨_读《轨》有感1000字


从读书到出轨_读《轨》有感1000字

周末,在那个进出了20多年的学校图书馆,我被管理员怀疑了身份,在出示了教师证件后才被允许进入。踏入那个熟悉的地界,视线之内的确都是20岁左右的来这里复习考试的年轻面孔,我这个大妈级别的周末阅读者被质疑身份也是情理之中吧。不知是因为互联网的兴起,还是金钱带来的超前繁忙,有闲暇有兴趣坐下来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却又与各种网络小说读者趋之若鹜的真实场景对比强烈。看来不是人家不喜欢看书,而是不再习惯在固定的地点、环境、翻一本沉甸甸的书。网络文学亦如互联网一贯的呈现模式,只求吸引眼球的繁花似锦,无需精雕细琢的文学修辞。新媒体的文字从来都是可以夸张的、杜撰的,甚至谣言四起的,但白纸黑字的杂志报刊却会让所有的撰稿人不得不守住内心的底线。所以,网文读多了人会变得浮躁、多疑、焦虑甚至无所适从。这个时候,如果有人送来一本久违的纸本小说,并且能够从开篇的情节就让你无法释手,自然就如同在喧嚣的都市里身处清净的咖啡馆一般,细细品味细腻的文字,随着作者勾画的那条路一直走下去,直到一切真相大白,才惊觉原来在我们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生活轨道上,也会有希区柯克式悬疑发生的概率。

曾经在读书前跟友人玩笑,如果书名叫《出轨》,或许更迎合了大部分读者的需求,友人笑笑回复了我一个字“俗”!一天一夜的时间,我痴迷地陪伴在林水清的世界中,看着她在庸俗的市井生活里挣扎,看着她在出轨还是不出的情感中纠结,看着她在突如其来的变故中无助哭泣,看着她在抽丝剥茧后的真相面前的一声叹息。出轨么?想清楚再决定吧!

因为这世间从来都没有秘密。如果没有青城告诉胡凯那个秘密,如果没有美溪告诉秀芹那个秘密,如果没有月琴告诉美溪那个秘密,如果没有张波告诉青城那个秘密,如果没有胡凯告诉水清那个秘密,如果,如果,如果…那么这个小说里曾经发生的一切都会永远是秘密。秘密总会被揭开是因为没人能真正守住秘密,也包括出轨。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轨迹的下一步是直线还是曲线,抑或更悲观一点地假设可能是个断点,我们能留给自己和亲人的明天是阳光灿烂还是倾盆大雨,取决于你想制造多少不堪揭开的秘密。很喜欢李玲写的书序“人每走一步,都带着当时当地的情感和思考,对与错,是与非,都只能在某个未知的将来才可揭晓,这就是人生的无奈,却又是人生的奇妙”。生活的轨迹,可以是三点一线,可以是每天绕城的奔波,如果把握不了明天,那就忘记昨天的爱恨情仇,好好珍惜今天吧。

友人很年轻,却在平淡无奇的都市生活中制造了一起希区柯克式的悬疑大案,让人从“出轨,可能会死人的”浅显结论中重新审视自己,审视生活,审视近在眼前却可能抓不住的未来。如果小说叫《出轨》,那么真的俗了,如果小说叫《死亡约会》,又太侦探了,果然《轨》很恰如其分地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大一女生》读后感1000字


从行为到思想


读完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感觉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在这样温柔似水的母爱中成长。

故事告诉人们的,是龙应台经历两个儿子幼年成长过程中的所感所思。文字中,妈妈是那样可爱的中国母亲,用爱与理智抚育上天送给她的礼物,用心感受他们在成长中的喜悦与泪水。

长长的路,慢慢地走看这行字,我想起了第一篇故事:看着这个小男孩,很努力地打蝴蝶结,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还是看着这短短几个字,让我埋藏在记忆深处的那个宝石,又亮了起来。

那时,应为小,又贪玩,不愿意写字。大人们也总是笑笑说,还小呢,让他多玩一会,以后就没时间了。

可幼儿园也有教书法班呐!在家里我用我那时的小手,在米字格上,歪歪扭扭地写出一行字来,有大有小,像是乱涂鸦上去的。写的我厌烦了,就跑出去就爱哦妈妈帮忙。

妈妈,你帮我写好吗?为什么?我要得大红花。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这个理由很可笑。我记得当时妈妈也笑出了声,然后带我到桌子上来,握着我的手一笔一划得写,还念叨着:不急慢慢来,一笔一划就能得大红花了。

我当时就应该好好感谢妈妈,第二天我真的得了大红花。可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字也没有多好看,或许还是要归到小时候爱玩上面吧。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真的能所有事情都慢慢来吗?时间总是过得飞快,或许童年那声慢慢来让我们难忘。但孩子也会长大,做事也不能像小时一样。

你可以慢慢来,但是快快放手也是必要的。在那时,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但长大了,也就有了这个能力。那声慢慢来对我们的意义也有所不同。小时是行为上的慢慢来,能让让我们把该做的,都能做好;但长大,不在是做好那么简单了,我们应该做到沉着、冷静、全方面对待问题,而不是儿时那么片面了。或许这就是慢慢来不同的意义吧:从行为到思维,还不知道会到什么境界。或许那时,思考问题真的很透彻,也很成熟了,才叫真的慢慢来吧!

从信任到责任


从信任到责任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

《第56号教室的奇迹》以一个教师的视角剖析了种种复杂的教育问题。对我来说阅读这本书即时幸运,又是不幸。说不幸是因为正当我为取得了一点成绩沾沾自喜时,它仿佛一张有力的大手一下把我拉回了教育的起点,但幸运的是站在起点的我能看到一条通往教育的不一样的路。

对我来讲,整本书的启发可以凝练成两个字信任。为什么雷夫老师可以随心所欲的对他的学生用循循善诱,正面引导的教育方法而不会脱离对班级的掌控。在书里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讲文明、守纪律、有爱心、会思考和富有创造力的56号班级。我想其中最根本就是师生之间彼此的信任,学生相信老师,老师信任学生,从而产生了良性的互动。

以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纪律必须呵护逻辑、你就是榜样。这四篇文章合起来就是一句话:取信于学生。对于还在启蒙阶段的学生来讲最需要的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老师,更是一盏指路的明灯,一双关心他保护她爱护她的大手。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谁也无法撼动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同样的,有了这层信任为基础,那么接下来的教育才能水到渠成般流畅。说来惭愧,我一直以为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是管理学生最有效的法门。确实令行禁止、赏罚分明像军队一样管理班级确实是一种高效廉价的手段,你能在短时间里面让学生像士兵般服从命令。但是没有信任为基础,这一切恐怕都是空中楼阁。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学生会越来越反感服从一个操着命令语气的老师,服从一些他们不理解的规定。

如果说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是教育的基础,那么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则是促进了学生的成长。这很好解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对你说嗯,你可以的这事儿要不是交给你我还真不放心你没问题的,我是不会看错人的你会怎么做?我相信,如果一个人被别人信任,那么从那一刻起他的肩上就担负起了绝不辜负他人的信任的责任。而责任正是人成长最有力的催化剂,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分水岭。信任永远是最慷慨的恩赐,是最有价值的投资。所以不要吝惜你的信任,今天付出的是信任,明天回报你的将是学生们成长的喜悦。

此外,书中提到的很多教育方法也很具有参考价值。比如文中提到的道德发展六阶段我就觉得非常适用。它既帮助我们分析了学生道德发展上不同阶段的成因,又提供了相应的策略,很值得我们去借鉴。

简而言之我觉得雷夫老师之所以高明的地方是,他既可以居高临下的俯视学生的成长,又可以俯下身去倾听学生的需要。即能高瞻远瞩的为学生铺设学习的大道,又能平易敬人地为学生解决成长的烦恼。并且用他真实的教学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人都懂却又常被遗忘的道理: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也是对人的塑造。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从流浪女到哈佛博士生》读后感1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从尿布到约会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