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读后感30字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读后感30字

《产品思维30讲》读后感2000字。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在阅读这程中,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产品思维30讲》读后感2000字,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在集团老师推荐这门课之前,其实身边的朋友也推荐过,一直没读全,只零星的翻看过其中一、二课。利用这次读书的契机,索性好好地啃了3遍,受益颇多,原来产品思维也是一套强逻辑线,与管理学类似,有着诸多套路。

首先,产品思维的底层逻辑是用户驱动,这一点很好理解,通过产品这种介质,建立与用户的关系,通过服务创造价值,满足用户需求。作者对于产品能力的定义为: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资源,把自己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并且获得回报。然后从对应以上定义的内容进行阐述,可读性非常强,逻辑性非常强。不愧为同事和朋友力荐的一堂好课。

因为用户驱动,所以产品思维,首先要学会看到用户和倾听用户,从而获取用户情绪。这种情绪是所有生物的底层情绪:最基础的生物性情绪,主要分为四类:愉悦与不爽、愤怒与恐惧,两两之间都分别以满足、被侵犯关键词所连接。

怎么理解呢,我们不妨顺着作者思路找答案:一个人的愉悦往往基于两个方面(笔者认为这里也可以结合需求层次论进行理解),一种是用户生物性生存,另一种是用户社会性存在,即社会关系被确认,,当两者中的某一方面被满足,人就会愉悦。比如人饿了有充足的食物,他就会愉悦,又比如自己在工作中的某个决策、某个行为被理解、被接纳、被尊重、被重视,也会因存在感需求被满足而产生愉悦的感觉。而不爽,本质上就是某个点或某个预期没有被满足,比如员工特别努力工作以期待获得某个奖励,但最终却没有被评上,不爽的情绪便会产生。对于愤怒与恐惧的关系,作者用了被侵犯这个词来连接,并列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两者区别:在猫A的笼里放入猫B,猫A的领地被侵犯则会产生愤怒的情绪;但若在猫A的笼里放入一只老虎,猫A产生的则是恐惧的情绪。

恐惧,是一个不太好的情绪,但却不一定产生不好的效果,恐惧点即痛点,这是文中给我冲击力比较大的一个观点:因为恐惧,所以需要有产品来帮助用户直面恐惧。比如恐惧青春消逝,这时候你就需要买化妆品、保养品;比如恐惧各种身体疾病,医疗产品就出来了;你恐惧未来进不了好的小学、考不上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有个好的发展,教育产品便应运而生。

然后,在读懂用户情绪的同时,我们要注意甄别人的潜意识行为与角色化行为,前者才是用户的真实选择,而后者往往是一种经过训练的表象角色扮演,这一点在客户调研工作时尤其要注意,很可能搜集到的调研数据,都是集体人格的误导。所以在实际调研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通过调研内容的科学、合理性设计与数据分析,也要结合用户故事进行访谈,尤其建议对退费、转班等情况的学员和家长,进行充分沟通和交流,听取真实的消费体验,而非仅从关系处理得较好的KOL人群里获取体验信息。全面、科学的客户调研方式,目的真正产出客户满足的产品。

在观察用户后,接下来是要判断用户。首先从企业自身来看,我们自己的产品是否是基于点线面体的战略选择?是否具有势能的发展趋势?这是做产品时的首要思考。然后才是基于前面的用户情绪分析,在痛点、痒点、爽点中找产品机会。

我们常说场景思维,在文中进行了充分阐述。场景要拆开来看:场是时间和空间的概念,用户可以在这个空间里停留和消费;景是指情景和互动,当用户停留在这个场里,要有情景和互动让用户的情绪触发,并裹挟用户的意见。

在建立用户认知后,我们需要通过持续的系统能力厚积,才能实现各用户体验感薄发。做一个产品,就是要做一个东西,让它成为某些人生活中,工作中可以确定性依赖的存在。我们在定义一个产品的用户体验时,往往从五个层次来体现:一是战略存在层,即我们具体要提供什么样的确定性;二是要看我们的产品能力能做到哪些事,以及我们不做哪些事,并且是坚决不碰的;三要考虑自身的资源结构,通俗来理解,即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四是产品的角色定位;五是用户的感知层,比如产品颜色、声音等。紧接着,通过工具用户体验地图来系统性地从用户视角梳理,而管理员视角进行设计和罗列。文中介绍了一个五步法套路:一是通过用户故事的方法,对第一只羊完整地了解,以完成人物角色的完整画像;二是清晰描述用户的目标和预期;三是关注从用户接触你的服务开始,到实现其目标期间,所有服务用户的触点;四是用户使用路径,这是相对于第三点提出的,即用户接触服务触点所经历的过程是什么;五是用户情绪曲线,掌握用户在整个场景中的情绪变化。作为一个非产品人,这个套路着实给了我很多框架性的思考,我们的用户是大明?还是笨笨?还是都有?我们需要将现有产品进行分层?我们真的思考清楚了吗?如果没有,那设计出来的产品,是否无法真正让客户满足?

课程最后,还讲了服务蓝图,激励和把事情做过头的口碑,用户价值公式(个人觉得可理解为用户机会成本的一种算法)所引出的创新模式。相比之下,对我触动较大的还是在前面的课程内容,帮我建立了一套学习产品思维的思考逻辑。对于一个系统学习和应用过项目思维的人来说,各种思维模式之间还是存在一些互通的地方,对于不同的地方,则是关注的重点,也是拓宽思维角度的途径,希望在组织的带领下,静下心来读更多更好的书,成就更好的自己。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读后感2000字(3)篇


百日读书计划第六本#苏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n我又选了一本专业性很强的书来看(是不是觉得我选书的功利性太强?[捂脸][捂脸]选的基本都是工具书或者专业书……)。我打算在系统的学习产品经理的课程之前,先看看专业书,大概了解一下,产品经理是干嘛的,要做什么,要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看了一些“产品经理必读书单”,很多上面都推荐了这边《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适合初学者阅读,所以我就从这本书开始了我的产品经理终身学习之路……n这本书首先告诉了我“产品究竟是什么?”作者苏杰说,“产品就是用来解决某个问题的东西。”书名叫做《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不仅是因为不管以前是做什么的都可以转行做产品经理,而且是因为产品经理每天都在设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其实就是在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对任何人都有帮助,而任何人也都多少知道一点,所以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但是做产品有个大前提——要喜欢做产品。我目前还没有接触过任何产品的项目实例,但是设计出身的,平时对生活中接触的一些产品也有或好或坏的评价,和对其好或坏深层次的思考,偶尔也会想想“要是这个产品能够……就好了”,加之出国留学期间培养的problem-solver的能力和logic thinking,我相信通过一定的学习和积累,我能够走好产品经理之路,喜欢做产品,并做出能够收到大家认可、喜爱的产品。产品经理需要的很重要的管理和沟通能力是我比较缺乏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从事现在的行政类的工作——我需要培养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并且自己去解决问题,对信息、人员、时间和资金进行把握,做出合理的决策(以前做设计每天只需要对着电脑,虽然也要和甲方、上级沟通,但是我只需要听从,而不用决策)。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两句话是“所有和产品有关的事都是产品经理的事。”和“pD之前做什么不重要,我们必须是一个通才而不是专才。”对pD这种职位来说,没有任何一项技能是没用的,而任何人也没法掌握全部需要的技能。这个与《必然》中所说的“所有人永远都是菜鸟的设定”也是一个道理,我们产品经理虽然算是走在互联网的前端,但是变化永远存在,产品研发的同时也在慢慢地变得落时,以后更新换代的速度会越来越快,挑战永远存在,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持学习的心态(这也是为什么我把微信读书的签名改成了“学无止境,奋斗不息~产品经理的终身学习”)n产品经理的第一步往往是需求管理。需求采集的过程,有如下几步:明确目标、选择采集方法、制定采集计划、执行采集、资料整理,然后进入下一步的需求分析阶段。需求的采集有很多方法,书里有很多具体介绍,也强调了需要注意的点。但是需求的分析更为重要,因为我们无法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试图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是一个灾难(甚至有的用户提的需求是相矛盾的),那会让产品变成一个臃肿不堪,谁都不满意的四不像。我们应该关注核心用户的需求。真的要写很多文档!商业需求文档(brD)、市场需求文档(MRD)、产品需求文档(pRD)和功能详细说明(FSD)等等。除此之外,产品流程上的所有mindmap图、计划制定、文档,也都是产品经理的事!不过呢,作为一名缺乏经验和实战能力的产品新人,或者刚到一个全新的团队,先做一些执行层面的任务来熟悉产品、团队,以及团队做事的方法、常用的工具等。经过采集、分析、筛选需求,决定要做项目,通过团队组建、计划制订、Kick Off会议等步骤后,正式开始实施的第一步就是“写文档”,再明确不过了,拿来练手正合适。关于一些产品流程和每个流程的内容,书中有很多的配图,我现在这么一看,似懂非懂的,就不在这里卖弄了,只是觉得作为一本专业入门书,这本书还是写得不错,轮廓明晰,清楚明白。等我有了实战经验,我也要多多动笔,坚持阅读,终身学习,争取做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二十条摘要nn1) 互联网产品设计的五个层次 - 战略,范围,结构,框架,表现nn2) 产品设计时三个技巧n 1. 尽量实践“用户参设计”的思想 --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产生内容n 2. 让丰富经验的前辈Review把关n 3. 找一些对产品还没有概念的同学,让他们使用并提出意见。3) 给新手使用的产品,-- 大设计准则就是 - 无需阅读说明书就能上手。 (Don’t Make me Think)nn4) 产品经理的职责 -- 产品规划,数据分析,用户研究(站在用户的角度,研究用户的心里),需求分析,功能设计(设计的细节尤为重要,可能一个细节的改进就能增加上万的用户,杠杆效应也十分明显,情愿把一半的功能做到尽可能完美也不要把全部功能都做成半吊子),项目管理,敏捷开发,etc.nn5)怎么说表现了目标和观点,怎么做反映了行为,用户怎么说和怎么做经常是不一致的。用户说了很多需求,产品经理要听用户的但不要照着做,必须明确我们存在的价值,把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需求。6) 要学会做减法,少做就是多做,我们要有意识的“尽可能多地放弃”nn7) 非产品经理: 接到一个人物,然后把它完成; 产品经理:发现一个问题,然后设法将其转化为一个任务来解决。8) 需求的本质就是“问题”,问题的本质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减小这个差距有三种方式: 改变现状;降低理想;转移需求。需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基础,扩展(期望需求),增值(兴奋需求),参见KANO模型nn9) persona存在的更大意义 -- 当团队有新人加入时,可以迅速了解用户,理解产品,同时忙碌的无法关注细节的老板也可以利用persona迅速进入状态,保证他们也能像创建者一样,时刻心中想着正确的用户形象。10) 对于改版,除了“可用性测试”要在足够早的时候做意外,发布后也是有一些方法改进的。比如先从部分次级页面改起;又如新旧版本并存一段时间,并允许用户自由选择。11) 我们应该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就把数据分析的需求加进去,比如记录每个按钮的点击次数,统计每个用户的登陆频率等,这种典型的非功能需求对产品的可持续发展非常必要。12) 做项目的目标无非是:多快好省(范围大,时间短,品质高,资源省)nn13) 对于用户影响较大的升级,有时候采用“分流发布”,或者叫“灰度发布”,即让一部分用户先用,然后收集反馈再决定大面积发布的实际。14) 长视者把目的当手段,短视者把手段当目的。15) 需求评审: RpD评审,UC评审,Demo评审的统称。 需求评审通过,视为项目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称作“需求冻结”nn16) 心理学里人脑的三种不同的加工水平: 本能的,行为的,反思的。 - 本能水平的设计是基础,产品要有用,能满足用户的某种需求;n - 行为水平的设计是保证产品要能用,顺利的解决用户的问题;n - 反思水平的设计是升华,是难以捉摸的“用得爽”nn17) 规划师更多的是“结构化思维”,保证产品有用,能满足用户的某些需求,让产品“从无到有”; 设计师更多的是“形象化表达”,保证产品好用,能让用户用起来舒服,让产品“从有到优”nn18) Mission是指“我们为什么而存在,要做什么事情”,必须是一个持久的事实。而Vision是说“我们希望成为什么”,是完成了Mission之后达到的境界,需要由组织内部的成员所定制,借由团队讨论,获得组织一致的共识,形成大家愿意全力以赴的未来方向。这些是我们做事的驱动力。19) 大会决定小事,小会决定大事; 想要让会议不流于形式,就要把会议本身变成形式。20) 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心中可以容纳相互矛盾的观点而无碍行事。

我很喜欢作者的自我认知与价值观, 务实而积极, 包容并保持更新, 接受而保有自主性,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一个人独立完成一本专业性的书籍,来自工作与生活结合实际,真的是挺伟大的n- 这是一本融入理想的书,历历在目学习的痕迹,处处体现互联网精神, 真诚的感恩所有的细节以及自己,它很有活力,让人激动并充满力量。听起来说的好像励志书籍一样,但确实能让人心怀感激,并深受鼓舞,也许这就是理想与信仰的力量。因为作者总会让你感受到你作为读者也在深刻地参与本书,并且他和你一样样的,都在行动着,共进着,共同地在用产品思维改变自己,进而改变世界。- 文中有很多通过实践思考而来的深刻见解:大局观培养,价值观理解,战略与产品, KpI认知, 很鲜明且深刻, 公司与个人同步且一致的使命感, 同时产品与公司愿景和战略的结合论述, 让我对这方面认知加深很多, 很体现大局观n- 文中同时有很多专业且自我沉淀下来的方法论也很值得学习n- 感谢中 父母提供了一套住房给自己, 物质对梦想的支撑真是太大了, 有一种放开膀子放飞梦想的感觉, 确实值得羡慕n- 笔者有一种始终贯穿着清晰的目标, 很明了与坦荡的传授自己的经历与体会, 并持有共勉的姿态n很棒的点n- 最后罗列出来一系列的有用的信息,都做了简单的说明,有爱有心n- 一篇文章写出来马上就发布,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我愿意把它“酿”几个礼拜、甚至几个月,有点像软件的测试阶段n- 一个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心中可以容纳各种不同的思想而无碍行事n

《生活十讲》的读后感2000字


上个世纪90年代,蒋勋在台湾的一家电台主持一个名叫文化广场的广播节目,节目每周一次,每次大约一个小时,谈论一些与文化有关的现象。这个节目做了十年,是当时台湾颇有影响的收听节目。2008年,有人根据当年的电台录音,将节目内容整理为生活十讲。今年5月,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生活十讲》,按照蒋勋自己的话说,希望当年谈的事件现象,在一个崭新的世纪,能够沉淀出一种清明。

《生活十讲》以娓娓道来的故事展开生活教育,内容从新价值的建立,到认识自我,再到心灵生活的滋养要件,比如伦理、信仰、爱情、价值观、创造力等等。台湾与大陆的文化同根同源,同样的生活问题,在大陆似乎存在得更广泛、更深刻。笔者看来,这样的书对促进人们在这样一个商业化巨速运转的社会,如何转变观念,如何学会生活,具有积极的警醒意义。

有自信的人,充满富足的感觉,总是很安分地做自己。这是《生活十讲》封面上的文字,具有开宗明义的作用。作者认为,文化不是呈现在上层的礼教中,而是点点滴滴渗透在生活不知不觉的行为中,他从价值、伦理、信仰、文学、情爱、饮食等十个方面为我们讲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自信的人,怎样才能更好地做自己。

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核心,《生活十讲》通篇都在关注人,关注人如何才能拥有健康的、多元的人性;关注社会,关注如何才能建立一个健康的多元的社会环境,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目标。认为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和独特的生命价值;要气节,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新旧伦理既冲突又融合,个人自省与文化规范应该相互作用;物质和精神的快乐同样重要,不可或缺;完满的心灵生活不能缺少神话和文学;爱是一生的功课,人生的过程比结局更为重要;学会用心,学会等待,学会放缓脚步,才可以重拾生命的信仰。

虽然,作者一直在谈如何学会生活,但谈话类的节目,都有说教的意味。作为教授,作者对目前教育体制中出现的种种弊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学校绝对不是训练一批考试机器的场域,若教育体制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以考试为导向,升学为目标,谁还会谈人性、谈艺术、谈文化?其实,孩子们更应该接受最好的音乐、文学、电影的熏陶,而这些又不能考试。作者说,学校如果像养鸡场、养猪场,将是巨大的悲剧。但反观当下大陆的教育,不要说中小学教育只是将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挂在嘴上、写在墙上的口号进行敷衍,大学教育也只是将就业作为培养的终极目标,年年加强的辅导员队伍也只是希望学生别去跳楼、别出乱子。

作者认为,教育不是教书,而是一份救人的工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两只手机轮流响地忙着赚钱,学生也只能想着在毕业前赶快将腰包赚满,毕业后即可用第一桶金继续赚钱。每个人都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这样困在消费形态里的教育,最后只能垮掉。同样,作为家长,当自己在努力创造经济奇迹时,往往忽视对孩子的关怀;作为回报,孩子们会对这样的冷漠与疏离进行反叛。对此,家长们一定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事,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开出不一样的花朵。

作为美学家,作者认为美是一种救赎,这个美,可以是一句诗,也可以是一张画。人生是一座桥梁,重要的不是目的和结局,而是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文学。因为文学了解天地之心,呈现人生的各个面向,有助于阅读者建立宽容、理解的生命态度。

面对困扰青年人的爱与情,作者说,爱是人类最大的课题,所有的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绝大多数的主题都在谈论爱的问题,千百年来,没有结论,因此,我们要探讨这个主题时,要怀抱谦卑的心情。作者试探着总结到:爱的本质是:人是为了幸福而活的。一纸婚约不能保障爱情,只有爱情才能保障爱情。在《情与欲》中,作者认为,中国当下孩子的启蒙教育中,性教育仍是一片空白。家长在诸如此类的敏感问题面前,总是含糊其辞;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却不教情教爱,因而引发了各种严重问题。为此,作者主张让孩子们接触一些严肃的情欲描写的书,比如《金瓶梅》、《西厢记》、《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红楼梦》等,使他们因此开始反省、思考,从而对人性的认识有所启发,有所感悟。

作者说,这是一个富裕的时代,商业的富裕提供了物质上的满足,我们很容易得到想要的东西,一双鞋子、一件衣服,甚至一个人,拿钱就可以买到了。可是中间有一个东西,在容易购买、容易贩卖的过程中,遗失掉了,这个遗失的部分恐怕就是台湾目前最大的难题。十年过去了,这个遗失的部分恐怕也是我们今天的难题之一。《生活十讲》打开一扇扇观察、思考社会的门窗,让我们能反省来自内心深处的不解、苦耐、无奈与失望,从而使我们在滚滚红尘中慢慢清澈起来,开始有意识地认认真真地做自己。

读《数学思维养成课》读后感2000字


读《数学思维养成课》读后感2000字

叶宗树

今年自己任教二年级,怎样在自己的日常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对我而言是个极大的挑战,平时或受培训,或听讲座,或观摩学习,或教学研讨,多多少少对数学思维有了一些认识。

今年自己任教二年级,怎样在自己的日常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对我而言是个极大的挑战,平时或受培训,或听讲座,或观摩学习,或教学研讨,多多少少对数学思维有了一些认识。但平日还是无暇细细研读领悟。最近计划利用闲暇时间系统学习学习。可翻遍学校图书室,没有哪本是专业阐述数学思维的。翻遍电脑目录,再把所有教育类书籍一一翻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此书,林碧珍老师编著的《数学思维养成课——小学数学这样教》。

我一直在想,数学讲究的是思维的培养。但对于思维的培养,是那样的大、那样的空,对于数学老师来说,很多时候的思维培养是率性而为,时有时无。我一直在想,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需要我们做一个长期的规划,思维培养也是这样的。林碧珍老师写的《数学思维养成课——小学数学这样教》就回答了我们这些一线教育工作者在数学课堂思维培养方面存在的疑惑。在本书的序言中引用了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的话:“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走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新标准特别提出了“基本思想”。

而本书就专门谈了数学思想,把数学思想按“抽象思想”“推理思想”“模型数学”三大板块分为三章。每章中又以这些数学思想派生出的其他数学思想作为节。第一章“抽象思想”包括“数形结合”、“符号化思想”、“分类思想”、“集合思想”、“对应思想”共五节;第二章“推理思想”包括“归纳思想”、“类比思想”、“转化与划归思想”、“极限思想”共四节;第三章“模型思想”包括“模型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共三节。每节讲述的都是适合在小学阶段渗透的数学思想。本书的12节数学思想均按“策略把握”、“案例展示与案例解读”、“教材中可用的素材”三个环节详尽阐述。“策略把握”环节讲述的是该数学思想在教学中渗透策略的把握;“案例展示与案例解读”环节用课堂教学实践的经典案例,再配以通俗的案例解读,阐述数学思想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和渗透。该书所收集的案例详实而生动,向我们展示了何谓“追求有思想的数学教学”,提供给一线教师契合当前先进数学教育理念的鲜活经验。

这么多思想中,让我最有感触的是“数形结合”思想。看了这本书,感到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虽然常用数形结合,但深度不够。如书中第15页举的例:长方形面积计算练习课,公交停车场是一块长80米、宽60米的长方形地。后来由于公交线路的增加,对停车场进行扩建,长和宽都增加了20米,那么扩建后,面积增加了多少?我们一般的教学是直接出示图,然后让学生看图解答,学生是知道了这题是通过画图来解决的,一般到此处我便会告诉学生运用画图来解决问题是如何的方便。再看书中是怎么操作的呢?1、让学生尝试解答。2、要求证明做法对不对,怎么证明。(看来,大家的意见不统一,那么该怎么证明哪种方法是正确的呢?其实画图是一个好办法,它能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有了这句话,画图已经有了一定的高度,比直接出来要好的得多。3、引导学生谈感触(生:画图是个好方法它能帮助我们发现错误,还能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对画图法又加深了认识。接着老师再对画图法进行总结。这样让学生深刻体验到了画图策略“化抽象为形象”、“花模糊为清晰”的价值,帮助学生养成画图的习惯、感悟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数形结合的重要性,为今后能在解决问题中自觉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奠定基础。

其次是书中的案例解读是对大家很实用、很容易看懂的教学实例。在看到《求相差数》时,看到教师在课堂中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借助图形理解算理、突破重难点,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如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减法计算的真正意义,走出“大数-小数”算式含义的误区,老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对应比的结果,电脑动画利用移走小数,使学生体会得不出比的结果,再通过多媒体的闪动变色,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大数分成两个部分,即与小数同样多的部分,还有比小数多的部分;要得到多的部分,就要从大数中去掉和小数同样多的部分。继而让给学生明确减数是表示大数中和小数同样多的部分。通过数形完美的结合,使学生在建构知识的同时能够轻松、快速、清晰地表述算理,提高学习效率。

所以,要让我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最大收益,应该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掌握思想方法,长大后凭着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掌握的各种数学思想来解决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受益终生。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2000字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2000字:

心智模式:

人与人的大脑的物理差距没有太大,就是说人与人的智商的差距也不大,但是现实中人和人的差异、能力却千差万别,这个差别就是所说的心智模式。

优秀的人优于别人的是什么,是心智模式。心态保持的秘密是从心智模式上来改变的。心智模式跟我们的过往在社会中接触的人、体验、环境、经历有关系,也和我们所受到的教育和社会环境有关系,也就是说由这些来决定的。

我们生存的社会强调的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什么枪打出头鸟,人脉、人缘、人际、人情,都是跟人有关系,没有跟自己有关系的,好像一个人人际关系的好坏决定了很多。

而西方人更加崇尚的是个人,个人的独特品质、特质和个性。心智模式慢慢建立之后,就会发现过去的事情我虽然改变不了,可是我却可以改变我过去的看法。同样的事情,过去的看法和现在的看法会变得不同了。心智模式不是一直不变,世界变化了,我们内心的模式,思维方法,心态也要随着变化

所以需要不断地升级,就像我们戴的眼镜看世界一样,是时候也要细心打磨这个镜片升级自己的程序。不管过去怎么样,我们都有能力重新调整我们的心智模式,重新认识过去,改变未来。

价格价值:

我们通常的观念里是认为贵就是好,如果某人穿了一件并不好看的衣服,可她会认为这件衣服非常贵,贵的也一定就好看,而不考虑是不是适合她,其实我想这个适合就是价值。

最近我将一个新买的包包摆在我随时看得见的地方,还挂了一只小熊。只是因为太喜欢了。而它并不是一个贵的东西,我并不会因为一个东西很贵就喜欢它,也不会因为它廉价就看不起它。所以,价值是来自内心的感受,价格和价值并不总是对等的。不能一味的用价格来判断价值。所以我们好像都被价格绑架了似的。贵的衣服不等于一定好看,有钱的男人不等于一定适合你,一百万的房子不等于比八十万的要温馨,高薪的工作不等于就有成就感。

长此以往思维定式了之后,就会发现你不知道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因为脑子里都是用价格来衡量一切

没有了对价值的要求,甚至在感情面前你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因为你将爱情用价格来判断,而往往爱和感情是最不能放在秤上秤的

不要用价格来毁灭自己的幸福。

成功:

成功总是跟事业联系在一起,而事业是什么,大家都知道。可我欣赏另一种对事业的说法,其实你过好了你自己的一生也是你的事业,穷尽一生的可能性。读后感所以我讨厌看一些成功学,励志学,成功不是模仿来的,也无法复制,成功也没有方法可循,或者说,我们为什么非要追求成功呢!其实,当下的你搞不好就是成功的了,只是你要的太多而不自知。一个人用十多年的时间去创业而依然在奋斗在期待,成功也许是一个过程,在前行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太多磨难,但是你依然在坚持,依然在一路过关斩将。或许,已经不能用财富去衡量成功了,这样的过程,我认为你已经成功了。

用一句罗兰说的话非常好:成功的意义应该是发挥了自己的所长,尽了自己的努力之后,所感到的一种无愧于心的收获之乐,而不是为了虚荣心或金钱。

这样说来,大部分的人都已经成功了,包括我自己。

安全感:

安全感听的太多了,每个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没错,安全感确实是自己给自己的

安全感不是靠跟别人要来的,也不是靠拿回来的,而是,给出来的

当我们去帮助一个人,支持一个人的时候,帮助和支持就成了最安全的事情

而整天感觉到没有安全感的人,她一定是喜欢依赖他人,害怕孤独的人

整天呼朋唤友没有人陪就恐惧的人、喜欢索取等待别人搭救、享受在无忧的现成的物质条件上,还有整天盘算别人的人

因为,他们怕失去,怕损失,忘了给予。

爱奴:

事实上很多人都活成了奴,各种奴。其他的什么房奴,卡奴,车奴,就不说了,说说爱奴。

这句话说的很经典,爱不是紧紧抓住,而是轻轻拖起。

最近,看到刘嘉玲在《女人有话说》中回答了奚梦瑶的问题,奚梦瑶说她总是喜欢控制一切事情,一切都要按照她的想法来

刘嘉玲无奈的摇了摇头之后,只说了一句话,“其实,不控制就是最好的控制。”其实,不妨试一下,确实有效。

有的时候我们真的把爱搞混淆了,比如说,一个男生给一个女生发信息说我好爱你,发完之后他便焦急的等待和紧张

那他焦急什么呢,他其实想让对方回复说我也爱你,可是,你是在表达你的爱啊,这样的爱不是在爱她而是爱你自己。

不要把依赖当成爱,当你看到两个人黏黏腻腻谁也离不开谁的时候,那也一定不是爱。

贝克汉姆和维多利亚用定期分开生活的模式经营着他们的婚姻,我想这也是因为爱。

所以,爱是给自己自由,给对方自由。

不要试图去绑架,要求,控制,无理的表达你的爱,因为那不是爱,只会让你成为无能的爱奴。

也不要总是打着爱的旗号,我对你那么好,我都是为了你,你不能让我伤心,这样的方式去爱,听起来是爱,只是索取。作者:素妍绘

《逻辑思维简易入门》读后感2000字


读了《逻辑思维简易入门》这本书,从内容和深度来讲,这是一本逻辑学和批判性思维的入门书籍,但涉及的主题十分广泛。这本书主要是在指导我们分析、解释和评估论证,再简单一点,就是如何区分好的推理和坏的推理。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一个关键词推理,什么叫推理?信念和构成信念之间的某种逻辑关系就是推理。我们通过多个信念来支持一个信念,这就是推理,也就是后面分开而论的推论和论证。而这种逻辑关系,在思维角度上,可以说有下面三个维度。看起来有些绕,其实就是在找一个好推理的共同形式,同时让它成立。总之说起来,描述特定推论的基本逻辑关系就是对其进行评估并确定是否符合有效推理的规则。

而我们这里所探讨的逻辑思维,其实是从生活的角度出发,用自然语言能描述的一些论题,这些我们暂且称之为非形式逻辑。相对应的形式逻辑是什么呢?就是符号逻辑。比如公式、数学证明这一类的推论,其实就是公式之间的关系。

逻辑思维或非形式逻辑思维,侧重于推理过程中信念以及构成信念的要件之间的某种逻辑关系。推理是由逻辑关系构成,最突出的一种关系是:一个或多个信念被用来支持另一个信念,这种关系被称为推论或论证。

我们为什么关注逻辑思维?我们想要避免虚假的信念,拥有尽可能多的真实的信念,并且这些信念之间都是以逻辑的方式相互关联的。能够帮助我们在实际情况中进行充分推理。论证是一个或多个陈述支持另一个陈述的关系,每个论证必须由两个陈述句构成:一个提出断言,一个支持断言。我们在任何时候进行推理时,都应该:最大化信念之间的逻辑关联性;选择受证据支持的信念。即逻辑上支持,事实上正确。信念和负信念是人们在热爱自身所想为真或拒绝假事物时的两种心理态度,我们把这两种心理状态称作认知态度,不做回应是既不相信也不怀疑的态度。

我们常用的两个动词推论、论证,在这里所讨论的逻辑思维的环境中,也是有区别的。推论更多的是一种或多种信念对另一个信念的支持关系,而论证是一个或多个陈述支持另一个陈述的关系,特别是这里的论证,我们不能理解为这是敌对双方的口头交锋,这里的论证更像是法庭中的论证,用一组语句,有力的提出一个得到支持的断言。

从我们的常识就可以知道,论证的关联性和论证的强度成正比,也就是说,论证的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联性越强大,论证就越强。而之后我们才可以提到理性接受度,理性接受度取决于论证关联性强以及总体证据支持好,但是这后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相互独立的。就比如在辩论赛中,哪一方逻辑清晰缜密,证据充分,那一方就能收获观众和评委的认可。

接下来,我们说一下信念。信念具有如下的优缺点:1、准确性:表达或接近事实,当一个信念为真实,具有最高的准确性;2、真:准确和非准确有度的问题,但真只有一种,非假即真;3、合理性:某些不真或不准确时,却具有合理性。具有经验性和概念性两种;4、一致性:一组信念是不一致的,当且仅当它的成员不能集体为真;5、保守性和可修正性:逻辑思考者不能太过保守,因为有时看起来非保守信念却是准确的甚至是真的;6、理性和非理性:理性具备的条件:当下有意识地考虑,能够提供证据或理由支持该信念,不知道该信念不满足任何上述优点。

信念即是一种陈述或命题,即使我们单独说一句话时,也要注意这几个方面,要准确、合理,前后一致,经得起推敲,并且是经过自己思考的,相互之间有逻辑关系。

在第四章论证分析的方法一章中提到重构论证的原则方法:两个关注点,一是如何组织论证使其表达论辩者的意图,二是如何组织论证使其尽可能有说服力。重构就象复述别人的话,弄明白对方说话的意思,忠实性即是忠于原义,对方真正想表达的;宽容就像格式条款的解释一样,当有疑义时,倾向于使对方获益。当两者有冲突时,应该忠实性原则为先。

在第五章评估演绎论证当中,我们可以知道其推理的类型为演绎和归纳。其区分标志为前提和断言之间的决定性关系是演绎的标志,非决定性关系是归纳的标志。演绎的前提旨在确保结论的真,而归纳是仅给结论提供某些理由。有效和可靠可保证逻辑正确,但对于某些说服,有些人可能还不信,或从理论上理解,但情感上不接受,这就需要更具说服力,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但毕竟是通过我们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具备有效性、可靠性、说服力这三者也不一定保证准确。

在归纳论证分析这一章中提到验证是归纳还是演绎的方法:是否可以在没有逻辑矛盾的情况下接受前提而拒绝结论,如果是,该论证就是归纳的。一个归纳论证是有力的,当且仅当1它是可信的,它的前提全部为真。因此,归纳并不能保证论证为100%真实,只能接近于真实。

归纳的类型有四种,枚举、统计三段论、因果论证和类比。类比是否成立取决于:1、用来对比的事物或特征的数量,数量越多越可靠;2、事物间异同点的相似程度,越小越可靠;3、归于假设的特征的相关性,越大越可靠;4、关于证据的假设的大胆性,越谨慎越可靠。

非形式谬误与形式谬误相对。泛指一切并非由于推理形式的不正确而产生的各种谬误。在论证失效的主要形式中介绍20种最常见的非形式谬误,其中,诉诸怜悯、诉诸武力、诉诸情感、人身攻击是经常在销售或演讲中用到的手段,我们要理智地分析,前提和结论各自的意义以及之间的关联,不能让情感战胜了理智。

这本书我看得特别慢,有些地方甚至看了好几遍,逻辑性很强,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是逻辑思维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还是很有帮助的,它让我们在说话办事时要建立一种关联,一种因果关系,不符合逻辑的事情是站不住脚的。理论需联系实际,才能知行合一,接下来,我要将书中提到的知识付诸于实践,将里面的观点用来实际问题的思考,相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一定会有所变化和提高。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读后感悟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读后感悟

花了一整天时间,终于把苏杰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看完了。说真的,真正为互联网产品经理写的书很少,写得好的更不多,但这一本算是十分不错的。正如书上说的,很适合1-3岁的产品经理看。

本书从需求的收集开始,到项目的管理,文档的写作,团队管理,到自我修养,把产品经理的神秘世界逐层解开。它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颇具指导意义佳作。本书结构清晰明了,语言通俗易懂,彷佛是一个导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你面前生动有趣地给你简述什么是产品经理,产品经理是做什么的,应该怎么做。他时而严肃,时而风趣幽默,时而轻松俏皮,让你乐在其中却受益匪浅。

本书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论点,而这些例子都是十分契合,恰到好处,而且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读起来很好理解,甚至感觉十分有趣。感谢作者苏杰,把我们带离迷途。

以下为本人在阅读本书时收集的一些重点的,或带给我灵感的让我触动颇深的段落,供大家浏览,想进一步了解本书的精华,请看原著《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关于产品经理的意识】

是谁?每次K歌都对着点歌面板评头论足。

是谁?逛超市时总在想“这个商品能解决什么需求?”

是谁?会给自己的个人发展做战略规划。

是谁?一定要在自己的婚礼中讲一个ppT。

是谁?会拿用户调研的方法与亲朋好友交流。

是谁?装修房子的时候抢着当项目经理。

是谁?看电视广告总想在几十秒中提炼出三大卖点。

是谁?会给自己的孩子设计各种“功能点”。

是谁?访问任何网站都能一下子挑出好几个Bug。

……

这个人就是产品经理。我做了3年,体会到这种做事方法与思路真的很好用,已经忍不住用它来解决任何问题,并且想告诉每一个人,尝试着用产品经理的视角看世界吧,你可以看得更清楚,走得更顺利。

SNS里的抢车位游戏,曾经很流行,也许你考虑的问题是:应该怎样玩才能赚更多的钱?怎样最快地买到想要的车?怎么玩最爽?……而产品经理的视角则是:为什么每个人是4 个车位?如果车位多了会怎么样?不同档次的车为什么停车费是一样的?如果高档车停车费高了,会有什么优缺点?原来,这些都是和商业目标有关的,车位多了,停车费高了,对好友数量的需求就会降低,这意味着用户互动的减少,与商业目标矛盾;而反过来,如果简单粗暴地试图增加互动,用户又会不高兴,也不行。

【关于用户访谈】

在用户访谈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用户“说”和“做”不一致的问题。用户经常会骗我们,先看一个经典的索尼游戏机的故事。

索尼找了一些用户来,问他们喜欢黄色的还是黑色的游戏机,结果发现说喜欢黄色的用户比较多。之后,索尼告知用户为了感谢他们的配合,将送他们一台游戏机,颜色可以任意挑选,而同样一批用户选择黑色的游戏机带回家的更多。很明显,有部分用户说喜欢黄色却带走了黑色的游戏机。

用户倒不是想故意欺骗我们,而可能是:他们被问了自己也没仔细想过的问题,又不想回答不知道,就在现场编造了一个看似有理有据的理由,或者他们有讨好访谈者的心理,会回答他们觉得你希望听到的答案,而不是自己真正的想法。

对我们来说,防止被骗的方法恐怕像索尼一样,尽量在用户可以和产品发生交互的场合下进行,让用户在“说”的同时也“做”。

【关于传统行业产品经理与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区别】

互联网上的产品经理跟传统意义上的产品经理不一样。传统意义上的产品经理侧重的是对已有产品的管理和营销。而互联网上的产品经理侧重的则是产品的规划、需要分析、用户研究、功能设计和项目管理。

【关于改版】

2007年底豆瓣为了庆祝注册用户过100万的改版、2009年百度贴吧的改版,都因为用户的反对声音太大不得已道歉、改回去,我们真的很幸运。

对于改版,对于升级,我们要把“暴力革命”变成温柔和谐的“和平演变”。在改版的时候,我们可以先从部分次级页面改起,或新旧版本并存一段时间,或者做小面积试验。

【关于处理用户的需求】

听用户的但不要照着做。

在开始需求分析之前,我们先回到2007年7月——我写了一篇里程碑意义的博文,

是《产品设计体会》的第一篇,也可以看作是为这本书写的第一笔。2007年6月28日,网店版2.0上线,这是我主导的第一个付费产品,之后的三周我基本天天都会在淘宝论坛上泡不少时间,最大的体会就是:要听用户的意见,但不要照着做。

有的用户很“危险”,在提意见的同时还说你们应该做成什么样子,这时候产品经理一定要头脑清醒了,用户提的解决方案往往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的考虑的。比如对快递单打印”的功能,用户提出要添加一个他经常用的小快递公司的快递单模板,而我们会发现,这家快递公司可能只是一个区域性的快递,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做了一个“自定义快递单”的功能。

有时候,用户给出的做法存在明显的逻辑矛盾,就算他给出的解决方案合理,也要再深挖用户内心根本的需求,比如用户描述“新建非支付宝交易订单的时候必须要选择用户不合理,希望能自己填写客户”。这里更深层的需求就可能是他需要把线下客户也管理起来,所以我们或许更应该做一个新增线下客户的功能,而不是在新建非支付宝交易的时候让用户自己填写客户姓名。

我们是产品经理、产品设计师,最终怎么做应该由我们决定。

【关于需求分析】

用户跟福特要一匹更快的马,福特却给了用户一辆车。

对同一个问题,这两套解决方案的区别就是,一个是用户需求,一个是产品需求。而这中间的转化过程,就是这节的主题——需求分析。

小明又出现了,这次他说要吃猪骨头火锅(用户需求),80块吧,但没想到又碰到了大毛。

“真的想吃?”

“想吃!”

“为什么?”

“我饿了……”(找到了本质!)

“哦,这里是两个馒头(产品需求),请你吃,才1块 钱 。”

“……”

小明无比不爽,但没办法,真的饿,还是吃了。

大毛是这样分析的,想吃猪骨头火锅,这个用户需求无非两个原因——饿了或者馋了。如果他真的是馋了,那就吃吧,不过如果是饿了,那我完全可以用一个低成本的解决方案——馒头。虽然小明眉头紧锁,但现在经济不景气,毕竟节省了98.75%的成本啊!

相信《《产品思维30讲》读后感2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读后感3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