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梁启超之路读后感

读梁启超之路读后感

大姐书记之路读后感。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大姐书记之路读后感,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大姐书记之路读后感(一)

闫楷

读完《大姐书记之路》,掩卷常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陈大姐平凡又伟大的事迹深深的感动了我,陈大姐数十年如一日,关心基层职工,在职工的记忆中撒播温暖,让职工感受到集体的温馨。陈大姐心系群众,努力实践党的宗旨的作风,常年奔波在外,身临一线和基层,始终把群众的安危放在首位,千方百计的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思想困惑,陈大姐情系职工,一心为民,尽心尽力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与群众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被职工亲切地称为"大姐书记"她不仅关爱本单位职工,而且还关爱职工家属和农民工,不仅关心优秀员工的成长,而且还关心犯过错误的员工的思想转变和进步,她说"越是犯错误的同志,我们越要关心他,让他尽快从挫折中走出来,开启新的生活"

有种人就是如此,在平淡的工作生活中,如春雨润物般的将信念、精神、温暖、友谊植入人们心中,而不被人们所察觉,但当她猝然离去,人们才发现她是如此的伟大,让人如此的难以割舍,才发现她已经在无形中打造了一种精神,鼓励而鞭策着现在的人,并将继续鼓舞更多的后人,陈超英就是这种人,一个可亲可敬的人,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

读着陈超英的先进事迹,忽的感受到一种由心而生的暖意。她的一生充满着爱,使人感动,这种爱虽然平淡,但能令人感到震撼的力量,就如同风的力量,无须张扬铺排,却能让人铭记于心;无须渲染夸张,却能使人感动不已。

她身上有矢志不渝的信念。当她所在的企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她能坚守岗位,和颜悦色的为职工宣讲国企改革方针政策;当她面对部分职工对企业的误解和无理取闹,她能始终忍辱负重开展工作。她用爱与坚守化解了职工的怨气,用心贴心的沟通感化了职工。渐渐的,在误解、责难、谩骂之后,职工也逐步把她当做了自己的"贴心人",把她亲切的称为"大姐书记".在企业困难时期,她本有机会脱离"苦海"回北京工作,但她毅然选择了坚守,她说:"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努力,困难是暂时的,我坚信中建五局一定能够搞好!"

在这个世界上,有才华的人太多了,但有才华而又忠诚的人却不多。只有忠诚与能力共有的人才是真正的企业精英。陈超英就是企业真正的精英,她具有可贵的忠诚品质。在企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面临内债清欠、理顺劳动关系等矛盾,作为工会副主席的她始终坚守岗位,忍辱负重开展工作。当时,她有机会回北京工作,但她毅然放弃,她说:"我的生命已经与这个企业紧密相连,虽然它现在困难,但我相信这是暂时的。"

忠诚的具体表现就是尽忠职守。她说:有些事,不用领导交待,要用主动负责的职业精神和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解决好工作中的每一个问题,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工作,给领导和企业交满意的结果。

忠诚是一种智慧,忠诚更是一种品德。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问题,就采取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陈超英有两个亲妹妹失业十多年,几个侄儿大学毕业到外地打工,却从来没有利用职务之便给任何亲人在单位里安派工作。她恪守职责,铁面无私,这与近年来"裙带关系"、"官二代"形成鲜明的的对比。

毛泽东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作为企业管理更是如此,发现问题在现场,解决问题也要在现场。在企业脱离现场就没有发言权。陈超英就经常深入企业的现场,她殉职后,人力资源部门统计,她每年平均有200天深入施工一线,大家都戏称她为工作上的"超人"、事业上的"超女".这与官僚主义蔓延的当今社会,有形成了反差。

"宰相取于州郡,猛将起于卒伍。"像海豚一样,要想"浮上来",先要"沉下去".潜下去越深,跳的也就越高。陈超英热爱工作,忠诚企业,经常深入项目生产一线,她用无私的奉献演绎了一段精彩的人生。

通过对陈大姐精神的学习,我作为一名中建人感到骄傲,也使我感到不论从事什么工作,什么岗位,都要保持一种激情、敬业的精神。她的人格魅力激励着我不断前进,而她的精神力量,也必将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行动,每个人都要以陈大姐为榜样,切实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自身的岗位上做出最大的贡献,为企业的成功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向"大姐"陈超英致敬!

大姐书记之路读后感(二)

大德无痕、大爱无声

黄海路 陈超英

读着"陈大姐"的事迹我的眼睛一次又一次的湿润,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新员工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大德什么是大爱,陈大姐的一生充满着爱,她的爱很平凡,但却震撼着每个人的心,对我们的内心进行一次彻底的洗礼。

她用矢志不渝的信念诠释着忠诚,在"陈大姐"身上让我们深深地感触到忠诚的含义, 在企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面临内债清欠、理顺劳动关系等矛盾,作为工会副主席的她始终坚守岗位,忍辱负重开展工作。当时,她有机会回北京工作,但她毅然放弃,她说:"我的生命已经与这个企业紧密相连,虽然它现在困难,但我相信这是暂时的。多么平凡多么朴实的一句话,但却让我们为之感动,这才是一个企业真正的精英,真正的精神楷模; 追寻陈超英的成长足迹,不能不说到她的父亲——一位爱国老华侨,出于对党的向往,上世纪50 年代初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生活,回国从事党的新闻事业,历经"下放"和" 文革"考验,一生不改共产主义信仰,退休后实现入党夙愿。她深得父亲言传身教,从小热爱党,参加工作后无限忠诚于党的事业,忠诚于国企的事业。"陈大姐"同时又是一名出色的党员,为党的事业付出了自己有限的生命,她用数十年的坚守诠释着忠诚。

她用严于律己的品质彰显着无私,无私可以脱口而出,但是有多少人能真正的做到无私心,在这个喧噪浮华的世界,"陈大姐"用行动给我们深深地上了一课。发生在陈大姐和她妹妹间的一件事"我儿子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株洲一家商场打工,很想姐姐为他在中建五局安排一份工作。我当时认为,姐姐是分管人事工作的领导,安排一个岗位应该不是难事,更何况我儿子是姐姐在长沙唯一的亲外甥。但是我很了解姐姐的个性,我去说可能不会有结果,就叫儿子自己跟姐姐提。儿子鼓起勇气找到姐姐,却失望地耷拉着脑袋回来了。儿子赌气地说:"姨妈真不通人情!"之后陈大姐找到妹妹说:"如今单位风清气正的环境来之不易,不能因为个人私利影响了风气。"简单的一句话,却意味深长,陈大姐用这句话警示家人,同时也警示着那些不良的社会风气; 她在出差或办公事刷自己的卡,刷了多少次,用了多少钱,自己也记不清,不仅如此,她还拒绝了制度规定应得的三年累计126000余元车贴,被身边同事笑称为"傻书记".可是谈到"傻书记"我们究竟会有多少人会不好意思的低下头。

她用激情满怀的态度证明着进取,提到陈大姐这一点我不由得想到了无数的数字,她不顾自己已年过半百,先后8 次深入金沙江边悬崖绝壁上的公路项目,5次登上海拔3000 米的云南轿子雪山旅游公路项目,3次辗转20 多个小时、带十几大包急需物资和慰问物品深入刚果(布)项目。常常是今天还在云南边陲的工地上,明天又去了福建长乐机场快速通道的隧道里,再过一天又到了大连长兴岛的引水项目。今年5 月,陈超英和总经理旷庆华去云南出差,办完事后当晚要走,得知没有飞机,只有一趟慢车,旷庆华劝她休息一晚再走。陈超英却说:"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必须赶回去。"就这样,她坐了16 个小时的火车连夜赶回长沙。第二天又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办公室里。写到这里,对这位"大姐 "的敬意又一步加深,是的,她是伟大的,平凡中的伟大更令人感动。

35 载平凡的工作中蕴育了优秀的品质,35 年如一日保持着高尚的风格,12700多个日子的点点滴滴让每一个熟悉陈超英的人是那么的难忘、让每一个不熟悉陈超英的人都肃然起敬。她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品质筑起一座丰碑,激励着我们。陈大姐离开了我们,但"大姐"精神却深深的留在我们心里,她一身的浩然正气必将长存人间。

学习了陈大姐的事迹,我感动的同时深感骄傲,作为中建的一员,以后必将以陈大姐为榜样,积极进取,提高自身素质,切实的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德无痕 、大爱无声

陈大姐,您一路走好!!!

中建一局武汉黄海路隧道项目 李建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心得


《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心得

读完《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被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信仰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折服,在此略谈一二。

信仰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信仰的力量一往无前、源源不断;信仰的传承筋骨相连、生生不息。习近平总书记出生在一个红色革命家庭,父母都是一生追随共产党、追求真理的老革命。父母的奋斗经历,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影响极其深远。习近平总书记小时候随母亲买过《岳飞传》《岳母刺字》等小人书的故事。他说“‘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这种浓郁革命氛围的熏陶,使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受到很严格的革命传统教育,充满着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充满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不管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这种“先天基因”和“红色血脉”,已经成为习近平总书记与生俱来的信念本源和信仰根基。担任党的总书记后,面对一些党员、干部信仰缺失、信念动摇等问题,他明确提出:共产党员要把好“总开关”,不能得“软骨病”,要铸成坚守信仰的钢筋铁骨和铜墙铁壁。当代青年中不少缺乏理想信念支撑的人,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打着“平凡可贵”的旗号混吃等死碌碌无为,我们需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身上继承和展现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笃定信仰、远见卓识、历史担当,坚定习近平总书记的精神旗帜,并使之成为我们信仰信念的领航灯塔,指引我们永远跟着党,将革命进行到底。

吃苦耐劳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今年初,《学习时报》先后用26个专版,以采访实录的形式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习近平总书记作为“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插队去的陕北是全国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也是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知青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1995年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那时候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打坝、挑粪......几乎没有歇过。他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不换肩。到1974年10月全村就只剩他一个知青了。知青院子冷冷清清,居住的窑洞也冰房冷灶。但他却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依然是该干活干活、该吃苦吃苦,不但入了党还当上了大队党支部书记。这种坚韧不拔,这种志存高远,这种任随“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稳健淡定,格局何其大度,胸怀何其宽广!当代青年大部分过分养尊处优,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在温室中成长鲜少具备这样吃苦耐劳的精神。现在看,这些曲折经历和艰苦磨砺,恰恰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离开学校和家庭,走向社会“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人生第一站,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15岁来到黄土地时,他曾迷茫、彷徨;22岁离开时,他已经有着坚定的目标,充满自信。有人说,没有梁家河的7年,便没有习近平总书记今天的从容执着和大气磅礴。正是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孕育了青年习近平宽厚敦实的优良品质和滴水石穿般的至高境界。当代青年需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这种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从容执着的精神,要吃得起苦,经得起磨砺。

我们当代青年所需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具备的坚定理想信念吃苦耐劳从容执着的精神,我们当代青年具备这些品质后,新中国会更好的向前发展。

青马十二期二组

动画1603肖紫荆

2017.9.12

细读《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有感


细读《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有感

应公司党支部响应,近日认真细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一文。文章描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出生和成长的曲折历程,从小就有“红色血脉”的“先天基因”,加上后来知青下乡时锻炼出来百折不挠的精神,为后来成为国家领导人奠定了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就受到很严格的革命传统教育,所以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有着坚定信仰,这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指引我们永远跟着党走。在他当知青的那段经历,从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年仅15岁的初中生,面对穷乡僻壤的黄土高坡、面对冷清的院子、面对每天做不完的活,没有气馁、没有急躁、没有抱怨。放在现在城市里的小孩,根本做不到,可能只会想着逃跑吧。这让我联想到某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变形记》,里面都是把一些娇生惯养的富二代,和穷人家的小孩互换身份,去体验生活。在去之前,那些富二代小孩的脾气性格,你都难以想象,偷钱、泡吧、买奢侈品,甚至动手打自己的父母,但是经过互换身份,体验了贫穷小孩生活之后,大部分还是有很大改变的。这仅仅是为期一个月的体验,而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一呆便是7年,也是这7年,孕育了习近平总书记宽厚敦实的优良品质和滴水穿石般的至高境界。

我国不同于其他一些国家,我们国家领导人是需要有着不同岗位、不同层级、不同领域历练和筛选出来的优秀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的履历多达23项,在陕西、河北、福建、浙江、上海都担任过要职,只要他去过的地方,对城市管理和发展都有着很大的贡献。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一向贯彻的精神思想。为人民着想,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一切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这些都能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事迹上充分体现。

通过这篇文章,让我进一步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经历,更加学习了他那种无私无畏的担当精神、坚定崇高的信仰、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严于律己的为政之道。

读《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有感


读《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有感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纵观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史,从中感悟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展现的理论勇气、雄韬伟略和历史担当,感悟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全党的核心特有的领袖风范和人格魅力,让我从内心深处增进信赖拥戴。

《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就是一部百折不挠的奋斗史、一部苦难辉煌的革命史、一部矢志不渝的求真史,客观详实地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崇高理想信念、丰富实践经验、卓越领导能力,为我们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提供生动的教材,从学习中切实增强了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党的xx大大以来巨大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核心为我们掌舵,使我们有了主心骨,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又离我们更进一步了。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加强学习教育,要发自内心地增强对党的领袖的崇敬之情,要用实际行动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要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向习近平总书记为民担当的务实情怀看齐,在工作岗位上一定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实干精神,深入基层一线,办好一件件惠民利民的实事,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读《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有感:从习近平总书记成长之路 学习积蓄厚实之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有四个阶段,一是习近平总书记是在浓郁革命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我党领袖有一种信仰薪火相传;二是习近平总书记是在苦难历史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我党领袖有一种磨砺百折不挠;三是习近平总书记是在长期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我党领袖有一种奋斗脚踏实地;四是近平总书记是在新的伟大斗争中确立起来的我党领袖有一种梦想强国强军。

四个阶段中,习近平总书记曾坦诚地说,在他的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辈,一是我那陕北的老乡们”。正是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孕育了青年习近平宽厚敦实的优良品质和滴水穿石般的至高境界。7年的农村生活、7年的甘苦与共,不仅使他和陕北乡亲们结下了深厚情谊,也使他从小就对农村、农民和脚下的热土有了更切身的了解和感悟,对改变国家、人民、民族的命运增添了毅然决然的抱负和担当。

学习近平总书记成长之路,也就懂得了基层工作所积蓄蕴含的厚实之力,基层工作可以为干部增强三个方面的能力。

一增强解决农村问题的能力,中国农村幅员辽阔,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贫富差距在不断加大。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就是要解决好中国农村的发展困境,乡镇基层工作经验为年轻干部提供了治理农村的岗位平台,磨炼了干部的心性和意志,也为发展农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奠定扎实的基础;二增强与农民打交道的能力,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广大农民的拥护就是执政之基,基层干部要重视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构筑良好的沟通平台,紧密联系、团结农民群众;三增强促进农业发展的能力,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归根结底要靠农业的发展,基层干部熟悉农村工作环境,更能深入推进农业的加快发展。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有感:宝剑锋从磨砺出

我要学习习主席脚踏实地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从1969年下乡当知青,到20xx年xx大大召开时的工作履历,可以发现这44年中,他从下乡知青成长为党的领袖,从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一般军官到军委主席,从政经历遍及党、政、军各个领域,历经村、县、地、市、省、直辖市,直至中央等所有层级的主要岗位,每一层级都历经几年、都扎扎实实、都政绩卓著,每一岗位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正是经过一步步丰富而长期的实践锻炼,厚植了他治国理政的根基,一经站上领导党、国家和军队的最高岗位,就立刻展现出非同凡响的伟人气魄和领袖风范。这种气魄和风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可以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和团结在周围的力量,一种能够鼓舞和感召13亿多中国人民为实现共同目标而戮力奋斗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是党中央的核心、党的核心!万山磅礴必有主峰,作为普通党员,我一定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举措更好履行自己的职责,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细读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有感


细读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有感

应公司党支部响应,近日认真细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一文。文章描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出生和成长的曲折历程,从小就有“红色血脉”的“先天基因”,加上后来知青下乡时锻炼出来百折不挠的精神,为后来成为国家领导人奠定了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就受到很严格的革命传统教育,所以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有着坚定信仰,这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指引我们永远跟着党走。在他当知青的那段经历,从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年仅15岁的初中生,面对穷乡僻壤的黄土高坡、面对冷清的院子、面对每天做不完的活,没有气馁、没有急躁、没有抱怨。放在现在城市里的小孩,根本做不到,可能只会想着逃跑吧。这让我联想到某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变形记》,里面都是把一些娇生惯养的富二代,和穷人家的小孩互换身份,去体验生活。在去之前,那些富二代小孩的脾气性格,你都难以想象,偷钱、泡吧、买奢侈品,甚至动手打自己的父母,但是经过互换身份,体验了贫穷小孩生活之后,大部分还是有很大改变的。这仅仅是为期一个月的体验,而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一呆便是7年,也是这7年,孕育了习近平总书记宽厚敦实的优良品质和滴水穿石般的至高境界。

我国不同于其他一些国家,我们国家领导人是需要有着不同岗位、不同层级、不同领域历练和筛选出来的优秀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的履历多达23项,在陕西、河北、福建、浙江、上海都担任过要职,只要他去过的地方,对城市管理和发展都有着很大的贡献。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一向贯彻的精神思想。为人民着想,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一切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这些都能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事迹上充分体现。

通过这篇文章,让我进一步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经历,更加学习了他那种无私无畏的担当精神、坚定崇高的信仰、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严于律己的为政之道。

《大姐的婚事》读后感500字


《大姐的婚事》读后感500字

结婚要彩礼做为一种民俗本身并不是错,但当今社会上,所要彩礼数额之巨,条件之苛,已超过许多家庭的承受极限,这就大有问题,并且在有些地方,问题已严重到成为社会公害的程度。男婚女嫁、组建家庭、生儿育女,本是社会正常现象。

爱情作为婚姻的精神符号,与物质并非对立关系,并且是提高婚姻质量的重要基础之一(注意是之一而非唯一)。但凡事都要从实际条件、能力出发,不能跨越客观,如当今许多彩礼的狮子大开口,这种漫天叫价、不切实际的彩礼恶俗,不仅将高尚的情爱降低到十分庸俗的地步,更是对神圣爱情的野蛮践踏与亵渎,同时也成为了破坏和谐社会建设的毒瘤。本文作者张海亮老师讲的这个姐姐爱情婚姻故事,在当今背景下极具启发意义。

故事中的父亲张长贵先生,对未耒女婿志敏的人品考察,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哦,仿佛重现了上古帝王尧考验舜的那一幕。父亲将自己优秀的女儿嫁出去的情形,更恰如娥皇、女英出嫁的现代版!这个拒绝嫌贫爱富的美好回忆让人惊喜、感动、感慨、赞叹!

虽然这样的故事在物质匮乏的四十年前显得弥足珍贵,今天在婚姻商品化的逆潮中更属凤毛麟角,但这纯粹、净美传奇向蒙蔽了人们眼睛的彩礼雾霾中吹进一股清新的风,但愿这股新风能够越来越强愈刮愈猛……那样的话,幸福生活和谐社会就大有希望了。作者:行走散文作家联盟

《阳光大姐的故事》读后感600字


《阳光大姐的故事》读后感600字范文:

平时服务工作忙,没有时间读《阳光大姐的故事》这本书,我只能在特殊的环境——上下班的公交车以及中午休息的时候读。《阳光大姐的故事》让我很受感动,也很受启发。书中写的姐妹们都是值得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向她们看齐,做好每一天,给阳光大姐增光添彩。

书中我了解到,可爱、可亲、可敬的卓总,生活道路的坎坷和艰辛没有把她击垮反而更有激情,充分展现出巾帼英雄的形象,让我由衷敬佩。阳光大姐能够得以发展,与社会的支持、妇联的培养、卓总的付出密不可分。我深深感受到阳光大姐的意义和价值真的不同。作为阳光大姐的服务员我更加感受到肩上的责任。

书中写的我们家政服务员用责任和爱心的服务理念,严格地要求自己,忘我地劳动,认真地付出,得到很多用户的信任,同时她们也得到了用户的关心和帮助。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互利共赢”。

阳光大姐的姐妹们能够有机会和习近平总书记握手,我作为其中的一员想想都感到非常自豪,也非常羡慕!

在阳光大姐最大的感触就是:温暖。书中写了王秀惠、杨秋霞等等,她们用金钱也买不来的真情,温暖了许多老人。同样,她们来到阳光大姐最大的体验就是温暖。

“泪湿了世界”讲的是商春英的故事,勤快实诚和利索,驾轻就熟的钟点工,生性腼腆不爱说话的她,用爱的温度温暖着用户,得到了用户的爱护和同情,像冬日的一团暖阳顿时消融了心底的冰山。

越读《阳光大姐的故事》,让我越对“安置一个人,温暖两个家”这句话有了深刻的领悟,她是服务宗旨、更是担当与责任。作者:家政服务员周桂英

窃书记读后感


窃书记读后感(一)

《窃读记》我们五年级语文书的第一课,是台湾籍作家林海音所写的一篇文章。读完这篇课文后,我的感触很深很深。

这篇课文写的又朴实而又感人,以窃读为线索,以作者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的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地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作者对书的热爱和对书的渴望。

因为当我读到课文中主人公放学后匆匆地从学校离开赶到书店,小心翼翼而又急切地跨进店门,渴望读书的场景时,我被他感动了。所以我也想每天也是急匆匆地离开学校,赶到书店读书。可是心里想的是写完作业,好好地玩一场电脑游戏该多好呀!

我和书中的主人公相比,我是多么不知道珍惜时间。尤其是当我读到主人公在人群中读书的恐惧和在借雨天读书的快乐时,这时我很想和作者相比我是多么幸福的呀!我们现在的书店宽敞明亮,各种书籍应有尽有。而且所有书店都向我们敞开着大门,我们在那里可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畅游在书的世界里、书的知识的海洋里。我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呢?

因此,我要向冰心奶奶所说的: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好书是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因为谁拥有知识,谁就是学习上的富翁,所以我愿意成为学习上的亿万富翁!


窃书记读后感(二)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窃读记》,使我感受颇深。

《窃读记》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去书店窃读,从书中得到了很大乐趣的事,她常常光顾书店,却从不购买书,所以她想方设法地把自己隐藏起来。藏在人群中或者贴在一个大人身旁。直到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书店的日光灯也亮起来的时候,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有时还会为了看完一本书而跑几家书店。她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读书的渴望真令人感动。

文章里令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仔细想想,这句话有着很深的含义。老师告诉我们,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对我们来说,书籍和粮食同样重要,因为书籍就是我们的精神粮食,它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可见,读书是多么重要啊!

现在,虽然我们时时刻刻都可以读书,但是却有些同学不爱读书。想一想从前,作者要读一本书有多困难啊,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杜甫也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窃书记读后感(三)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林海音小时候,因为家庭贫困,买不起书,因此到书店去窃读。窃读时,林还音因为收获到了新的知识而快乐,也因只读书不买书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而担忧、惧怕。她想尽办法读书,人越多,雨越大她就越开心,因为他可以尽情地阅读她心爱的书了。林海音每天都是匆匆地来,依依不舍地去。尽管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可见儿时的她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感到脸上发热。它使我想起了一件事。一天上午,妈妈带我去书店买书,我挑了很多,如《智慧背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昆虫记》、《爱的教育》妈妈都一一给我买下了,可是买回家后,我就不愿意看了。下午,作业做完后,我闲极无聊的摆弄起一支笔来,妈妈看见了当时有点生气,但还是耐着性子对我说:乖,休息一会儿后看点书。不想看我头也不抬的说,这些书可都是你自己挑的!妈妈有些生气,我冲她瞥瞥嘴,不情不愿的拿起书看了起来。可我看书时一点也不专心,一会儿喊肚子饿了,一会儿又说渴了,一会儿又要上厕所。表面上看我在读书,其实我的心早就飞到九霄云外去了。

想起这件事我就惭愧,和林海音比起来,我是多么的幸福,但我却从不珍惜。不过,我已暗下决心,向林海音学习,学习她那种爱读书的精神,对书的热情和渴望得到知识的那种决心。

《啃书记》读后感1500字


最近我在家门口发现了一家杭州图书馆的社区点。这个发现让我一下子就兴奋了。我可以在家门口还书了,虽然借书是指望不上了。毕竟,社区点里面藏书肯定很少。出乎意料,我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本书。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我特别喜欢书名中的啃字。看书就像啃东西一样,要一本一本地读,一页一页地翻阅。人不可能一下子吃胖。

其实,我发现自己特别适合做那些需要长时间坚持才出效果的事情。因为自己发现记忆力不好,但是做事情能认真、能坚持几年也不会中断,所以适合做水滴石穿的事情。人要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根据自己的特性来做事情,这样子才能事半功倍。换个词来说,人要认清自我,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高估自己。阅读就是这样一件适合我的事情。此书是12年出版的,不知道这本书在社区呆了多久,居然书本有股发霉的味道。我当时简单翻阅了一下,凡事对如何阅读的书籍,我一般都有兴趣。因为哪怕书中的一句话对我有用也是好的,这个可以对我未来看书有借鉴意义,而且万一借回家一翻阅,发现借错了也只不过是还回去的最坏后果。此书很薄,里面的插图很富有童趣味,我就把它借回了家。

书中作者提到,他用了6年多时间看完了1000本书,这1000本书(相当于万卷书)相当于他读了一次大学。古人有云:读书万卷始通神,作者完成了这个梦想。这一千本书读完,作者从古代的传统经典《尚书》、《诗经》、《史记》、《四书五经》到当代的小说、艺术、宗教、科学,他都有了一定涉猎。他又用了8年多,读完了人生的第二个一千本。作者相当于读完了两个万卷书。

写这本书的时候,作者是读过了2500多本书的人。读过那么多书的人,写出来的文章对我这种读了250本书的人来说太有用了。作者阅读了20多年,而我才勉强坚持了4年。作者的阅读量是我的十倍,阅读年限是我的五倍。在豆瓣上,作者这本书的评分勉强6分,但是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本10分的书籍。一本书对我有用,它就担得起10分的书,对我无用,哪怕它是经典也无感。

作者提到对待名著的态度。名著基本都是百年前的作品,作家写作的时候都是用当时的语言写的,不一定很适合现代的你。现代社会变化太大了,如果没有专家的指导,真的看不懂这些经典。如果我们无法直接接受大师的指导,那么最好以现代研究这些大师的书当做一个指引,把这些解读大师的书当作我们的老师,这样我们才能够弄明白经典的意义。一旦读过了名家的见解,再看名著,就容易产生自己的观点。

作者喜欢新书。他认为读书应该从当下入手,然后再读中国的古典和西方的作品,这样就会少走很多弯路。而且作者用新书更新头脑,让自己不断吐故纳新。人才会有新的思想、新的话题,身上总是散发着新的魅力。

作者也提到对待捷径和弯路的态度。我们每个人所擅长的领域中,都是因为自己走弯路最多才成为高手。任何人都不会代替你走那些弯路,可是没有那么多弯路,你就永远也达不到那个领域的极致。

同时,作者和我一样,都用表来记录阅读书的目录、日期、作者等,并把自己认为好的书做上标记。

阅读完此书,我收获满满。我对我未来几年的阅读之路更加清晰。我未来几年的一个目标就是阅读完一千本书,为自己的人生打个底色,然后再添加其他色彩。通过书籍,我可以更加认清身边的人与物,把书上的内容和我的周边生活联系起来,多思多想,人就会有不少的收获。我感觉未来二十年的中国,社会问题和人心理和精神问题越来越多,社会和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矛盾也越来越多,贫富差距也随着经济加速放缓而加剧,跨越阶级的事情在未来会越来越难,而人是一种不会满足的生物,当你无望的时候,你就容易走极端。现在社会上爆出来的事件:弑母、抢人、砍人等事件,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几十年,这种事情会越来越多,现实生活总是比你想象中的荒诞和突发性,但是我们有书籍为你的思想打个底,你就会看开很多事情,你的人生路也许会走的顺利一些。开卷有益!

镇委书记 读后感(3)篇


整本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贺正宗担任灌河镇党委书记四年以来所开展的大部分重要工作。从乡镇代表换届选举、教育集资、公路建设、乡镇企业、支柱产业、计划生育到信访疏导、班子建设,真实的反映了在乡镇基层工作的酸甜苦楚。小说中直述官场黑暗面的文字不少,官场风气与如今反腐倡廉之风大相径庭。虽说这种腐朽的社会风气不值得宣传,但正是这种真实才能吸引更多读者,才能起到更好的教育宣传作用,以此敲响更多人的警钟。小说大部分篇幅都在讲述贺振宗书记为灌河镇建设里外开弓鞠躬尽瘁。同时,字里行间也无不透露出官场中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趋炎附势。因此,作为乡镇一把手,虽说不上一人之下,但至少也是万人之上,要想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立足脚跟谈何容易。作为一个乡镇党委书记,我认为有威严是立足之本,而威严往往来自于政绩和人品,这就要求同时兼顾思路清,方法活,口才好,逻辑严谨,举重若轻等这些辅助技能。诺,要想上位人民的父母官确实难度重重。另外,小说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车到山头自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很多乡镇工作的确是纷繁复杂盘根错节,既有上面的压力又要对下面负责充分考虑百姓的切实利益,同时又要为自己思量,因此难以保证面面俱到,难免会顾此失彼,但只要有心便能找到求解之道,抓住主要矛盾,化整为零,逐一击破。前人的经验教导我们:最忌讳的不是师父被妖怪抓走了,如果没有徒弟们齐心协力奋勇抗敌,那么师徒四人就不可能最终取得真经为后人千古传唱。你看,生活就算到了穷途末路,前方也未必不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啊。最后,在感谢作者给我带来思想冲击的同时,对作者的违纪行为深表遗憾。

打小就知道一句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和中国大地上无数个乡镇一样,《镇委书记》中的灌河镇当然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七所八站,三教九流,无所不有。这部书叙述的就是该镇党委书记贺振宗在任近四年的工作生活经历。在我国当代的各级政权中,乡镇是最基层的一级政权,但又是最重要的一级政权。乡镇干部要面对面地和人民群众打交道,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贺振宗在他将近四年镇党委书记的职务上,亲身领导并参与了诸如换届选举、教育集资、乡镇企业、公路建设、支柱产业、计划生育、提留统筹、信访疏导、班子建设等各项工作,其中的苦乐,一言难尽。越来越突出的“三农”问题,在作者的笔下描述得具体、生动。为灌河镇有这样的父母官感到高兴,真希望我们国家能多出一些这样的好官。

       本书的语言诙谐,幽默,用个当下特别时髦的词来说就是特别的“接地气儿”,读起来让人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这种亲切感属于那种来自于乡间地头的土壤味儿,很多的歇后语作者是随手拈来,却又恰到好处,让人读后忍俊不禁的同时,又觉得着实颇有嚼头的感觉。

        本书采用了明清古典小说中的章回体,这样的好处就是让人每次读起来都能大概知道这一章讲的是什么,这也是本书的一大出彩之处。

徐徐展开的乡镇生活画卷,塑造的人物群像有血有肉,主要领导之间不再是戏剧中的正邪对立,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抱负,是他们把一个个国家报告中的抽象概念一一填充变实,铺桥修路,买车,建学校,上访,致富奔小康,可以说作为最基层政府的成员他们的名字湮没无闻,他们的功绩有目共睹……

当然,文中提到的腐败,个人问题,操纵选举,阻碍公检法调查,公款消费,瞒报虚报和不报,也是我们看到基层政治生态中的不健康因素。这值得我们有所警惕与借鉴,在批判的同时努力思考破解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强求基层领导的个人道德水准~

总的来说本书诙谐幽默,人物描写具体生动,对于基层生活理解深刻,值得一读。

相信《大姐书记之路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梁启超之路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