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兰陵缭乱读后感600字

兰陵缭乱读后感600字

庐陵文化读后感作文600字。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庐陵文化读后感作文600字"这样的内容,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导语:登高眺望,豪气满腔;今月古月,正道沧桑。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庐陵文化读本》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庐陵文化读后感【1】

吉安从秦汉起称庐陵,至唐才称吉州,元以后改为吉安。人们称庐陵文化,是因庐陵之名最早,时间也相对较长,从秦汉至唐达800年,而习惯又往往成自然。何况欧阳修、文天祥这些历史上重量级的人物在诗文中均以庐陵人自许。

所谓庐陵文化,主要是指读书人多,文教设施多,建功立德者多,发表著述多,达官闻人多。也就是状元进士多,宰相尚书多,学者专家多,忠臣义士多,文章诗词多,书院学堂多,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不仅人气旺,而且文风盛,特别是忠烈多,并且延续千年不衰,尤以宋明两朝为最。

庐陵文化内涵可谓博大精深,其精神却是刚正义烈,是古代江西地区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也占有相当的地位和比重,并为宋元明清四朝文化的中坚。在江西,它与饶州、抚州文化并驾齐驱;在中国,它与苏州、杭州文化相互媲美。

庐陵自古称为文献之邦,或文章节义之邦,确非虚言。先有地灵,才有人杰。庐陵文化和经济的繁荣,得力于母亲河赣江航道的开通。在古代,河流是交通运输的主要载体。自从开通了大庾岭交通线后,赣江成为北方通往岭南惟一的一条航路,不仅是官道,也是民运的要道。许许多多的儒士雅客,也在这条河上航行,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

到了明初,吉安府督朱政对城池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不管是学宫书院,还是游览纪念场所,都以庐陵先贤的事迹来教育感化后人,学宫书馆里的乡贤祠、名宦祠、进士堂、科第题名碑之类就是起这样的作用。如庐陵历史上著名的五忠一节欧阳修、胡铨、杨邦又、周必大、文天祥和杨万里等庐陵知名人士,便是供奉纪念的对象。对庐陵籍的杰出人物都会建祠堂纪念。如六一(欧阳修)祠、胡忠简(胡铨)祠、周益国公(周必大)祠、文山(文天祥)祠等。除此以外,还对历代到庐陵任职者中爱民的州官、县官,也立祠以表纪念。如颜真卿、江万里、王阳明等都建有祠堂祭祀。

这些文化设施,增加了吉州城崇尚气节和儒雅之风的文化氛围,使庐陵历代状元有16名,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一。历代进士3000多人。隔河两宰相、一门六进士、百步两尚书、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的描述,至今传为佳话。

庐陵文化读后感【2】

吉安县有一个美丽的庐陵文化广场。它位于井冈山大道和富州路的交叉口。那里景色秀美、宽敞开阔,是个娱乐和休闲的好地方。

走进庐陵文化广场时,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块约有两米多高的巨石,巨石上刻着庐陵文化广场这六个红色的大字。接着看到的是一个大圆盘,这个大圆盘在广场的中央,有四五阶台阶上去,它的一周都是花坛,花坛里的鲜花像一张张小朋友笑脸。在假日里大圆盘里经常有跆拳道的小朋友在那里表演跆拳道。游人们都围在那儿看,一个游人说:这些人真棒。这些人真棒!另一个游人跟着说。小朋友们听到了,练得更有劲了。

广场的东北角有一个喷泉,喷泉正在喷出一股巨大的水流,许多游人都在喷泉里玩水呢。水流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缓,有的像瀑布,有的像水墙,有的像仙女散花。美丽极了。

喷泉的南边是露天舞池,露天舞池正放着美丽动听的音乐。游人们听得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像一朵朵花儿在随风摇摆。非常精彩。

向广场的西北向走去就是游乐场,有许多小朋友在玩翘翘板、滑滑梯也有老人、大人们在健身器上锻炼身体。游人们玩得很开心。

靠近游乐场的西边是凉亭,凉亭里有许多人在乘凉。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玩手机、还有的在听音乐开心极了。再往西走是盘龙湖,盘龙湖就像一条淡绿色的绸带,柔美秀丽,在我的心目中,无论何时,它都带着一种质朴、幽静的美。

广场的正南面是影剧院,影剧院的墙上有巨大的电视屏幕,天热时有人带着冰柜在旁边卖冰淇淋和水,游人们买了冰冻的东西来解暑,他们边吃边欣赏电视里播放的新闻:有的站着看,有的坐着看,还有的从家里带来草席摊在地上躺着看。看得多带劲呀!

啊,美丽的庐陵文化广场,真让人留恋往返!

庐陵文化读后感【3】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华美的乐章奏响于耳际,灵魂深处那个虚无缥缈的故乡渐渐清晰于眼眸。或许,它就在雪域高原,天苍苍野茫茫,牧羊姑娘鞭梢一扬,白云般的歌声飘过记忆的幽谷;或许,它就在东海之滨,海风轻飔的吹,海浪悠扬的摇,梦里的亲人头枕着波浪;或许,它就是水波缥碧的湖泊,散落在江南水乡。采莲小妹桨橹轻摇,歌声悠扬,滋溜一声荡起无尽的思念

我的家乡庐陵,俯赣江而瞰鄱阳,眺八境而望株香。红色摇篮,旅游胜地。举世瞩目,万代流芳。富饶、美丽、辉煌是她的历史,福地、宝地、圣地是她的美誉。走进这片土地,庄严和敬仰在心中升起,神奇在吸引着我们。拥抱她的历史,探索她的奥秘,让我们轻轻地、轻轻地撩开她那迷人的面纱,走进她的怀抱

漫山遍野翠竹,勃发无限生意

春雨飘洒靓女装,百花吐蕊油菜黄。山溪水漫鲤鱼出,风舞碧柳燕子扬。泉流翠,花吐芳,风和日丽游人唱。此地风光似苏杭,我把庐陵作故乡。

庐陵,我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井冈山,叙说着好汉的古城;净居寺,闪耀着远古的文明;赣江水,滋润着她的胸怀;青原山,屹立着她的雄浑;还有那碧绿无垠的青竹林,那诗情画意的玉笥山,那鬼斧神工的天然溶洞,那蕴满神秘的大山,那碧透忍心的龙潭河水,那古老的传说,那朴素的风情,奏响洋溢生机的绿色旋律。

千年赣韵人杰地灵,万寸之间品赏庐陵

素有文章节义之邦之称的庐陵,在浩瀚绵长的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涌出一股股清泉,汇入民族文化之流,扬起层层浪花,辉古耀今,激荡万里。这潺潺清泉,源自于古庐陵众多先贤的心胸。这里,是文天祥、胡铨的故里,是欧阳修、杨万里的家乡这里,史称文章节义之邦,素有金庐陵之美名。这里,诞生的历史文化名人数以百计,一个个闪烁着不朽的光芒。

他们高洁傲岸,博学多识,文采飞扬,才华横溢,从首开风气到蔚城大观,从中兴再起到殿后悲歌,纵横驰骋,像群星闪烁在文坛,成为历史之壮观。他们把对人民的忠诚,

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前任业绩的怀念,凝于笔端,着于书记,给后人留下丰富而悠扬的精神财富。

人间,虽然逝去了这些绚丽的生命。

历史,却成就了一段绝美的传奇。

喟叹横贯长空的肝胆豪情,升腾永不泯灭的铮铮铁骨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一首西江月,写透了井冈山的雄奇峨险,抒尽了革命儿男的万丈豪气。循着慷慨激昂的诗词,沿着先辈们的足迹,追寻革命的圣地。井冈巍巍五百里,孕育燎原万里火种。

一曲曲响彻云霄的革命凯歌,一篇篇震撼心灵的壮丽诗篇,一幕幕感人肺腑的绝美画面,经过山泉浓雾的浸润与濯洗,经过战争的洗礼与淬火,汇成了一抹豪情,一抹绝美的豪情,一抹镀满激情的豪情,一抹巍然肃立的豪情毛泽东,朱德,邓小平,彭德怀,陈毅那些伟大的革命先驱者,用他们的坚定勇毅,用他们的刚正义烈,用他们的英姿勃发,用他们的必胜信心,用他们的铮铮铁骨,诠释着庐陵内涵的精魂!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为什么我的眉间闪烁着骄傲?为什么我的心中总怀着庄严与敬仰?因为我深爱着这片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刚正义烈,优美典雅的故土!爱庐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爱庐陵唯楚有才,于斯为盛的精良,爱庐陵大江东去,谁主浮沉的气概!

登高眺望,豪气满腔;今月古月,正道沧桑。观往知来,蓄崛起之大势;再造绩勋,筑和谐之家邦。建设庐陵,扬九天揽月之气魄;实现新跨越,继千秋浩荡之雄魂。风正起,大潮涌。万马奔腾,一派欣欣向荣;千帆竞发,直指锦绣明天!

此后吉安(当时称庐陵)升郡复县,改州称路,名称几经变易,府治再三迁徙,地域时广时窄。东晋咸康八年(公元342年)太守孔伦迁建郡城于吉州区附近,应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吉州区建城之始;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改庐陵郡为吉州,这是古庐陵的第一次更名;元朝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改吉州路为吉安路,取三国时吉阳郡、安成郡头一字命名,一直延续至今,一一除开1968至1979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一度更名为井冈山地区外,--吉泰民安、吉祥安康美好的祈盼,都溶注在我们今天470多万人民共有籍贯上了。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关于庐陵文化读后感范文


导语:古村落,是一种民间文化鲜活的标本,是民俗民情的符号。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庐陵文化读本》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庐陵文化读后感【1】

吉安县有一个美丽的庐陵文化广场。它位于井冈山大道和富州路的交叉口。那里景色秀美、宽敞开阔,是个娱乐和休闲的好地方。

走进庐陵文化广场时,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块约有两米多高的巨石,巨石上刻着庐陵文化广场这六个红色的大字。接着看到的是一个大圆盘,这个大圆盘在广场的中央,有四五阶台阶上去,它的一周都是花坛,花坛里的鲜花像一张张小朋友笑脸。在假日里大圆盘里经常有跆拳道的小朋友在那里表演跆拳道。游人们都围在那儿看,一个游人说:这些人真棒。这些人真棒!另一个游人跟着说。小朋友们听到了,练得更有劲了。

广场的东北角有一个喷泉,喷泉正在喷出一股巨大的水流,许多游人都在喷泉里玩水呢。水流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缓,有的像瀑布,有的像水墙,有的像仙女散花。美丽极了。

喷泉的南边是露天舞池,露天舞池正放着美丽动听的音乐。游人们听得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像一朵朵花儿在随风摇摆。非常精彩。

向广场的西北向走去就是游乐场,有许多小朋友在玩翘翘板、滑滑梯也有老人、大人们在健身器上锻炼身体。游人们玩得很开心。

靠近游乐场的西边是凉亭,凉亭里有许多人在乘凉。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玩手机、还有的在听音乐开心极了。再往西走是盘龙湖,盘龙湖就像一条淡绿色的绸带,柔美秀丽,在我的心目中,无论何时,它都带着一种质朴、幽静的美。

广场的正南面是影剧院,影剧院的墙上有巨大的电视屏幕,天热时有人带着冰柜在旁边卖冰淇淋和水,游人们买了冰冻的东西来解暑,他们边吃边欣赏电视里播放的新闻:有的站着看,有的坐着看,还有的从家里带来草席摊在地上躺着看。看得多带劲呀!

啊,美丽的庐陵文化广场,真让人留恋往返!

庐陵文化读后感【2】

文中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文中的每一篇文章我看后都是赞不绝口。文中的高贵品质让我敬佩不已。

在许多的激动文章中,我最喜欢邓晓帆写的《陶母教子送三土》这个故事了,这个故事使我受益匪浅。

这个故事讲了晋朝的陶侃从小发愤学习,年少时被陶母好友范逵推荐给了皇帝。随后,皇帝任命年少气盛的陶侃为都督,并担任枞阳地方的县官。陶侃接旨后顿时喜气洋洋,不过陶母看见陶侃这个样子顿时脸色变得沉重。第二天,陶侃准备去上任是。陶母给了三件东西给陶侃。一是故乡的土,教导陶侃上任后要时刻记住要为家乡争光。二是一个土碗,希望陶侃不能贪富贵,永远保持勤俭节约的本色。三是一块白色的土布,希望陶侃做人、做事、做官都要清清白白、一尘不染。陶侃看后顿时恍然大悟,随后,他带着三样东西上任了。从那以后他时刻牢记母亲的教诲,升官成了一位大将军了。陶侃做到了。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我以后一定要向陶侃学习,做一个正直的人。在生活中多帮助他人,受到好评不能骄傲、自满。别人给我意见时我要虚心接受并改正。

在学习中我要发奋学习,长大为祖国争光。我感谢《庐陵文化读本》这本书让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在学中我还要学习古人的刻苦精神。虽然我们的祖国强大了,但是祖国也需要更强的力量。不让列强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读书。从中获得更大的人生道理,《庐陵文化读本》你是我人生的老师,让我走向成功。

庐陵文化读后感【3】

一代代庐陵先贤创造了璀璨的庐陵文化,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绵延不绝,形成了一股股道德力量,影响着世风民风。她离不开物的承载,更离不开人的接续。该市重视精神层面的塑造,引导全民参与提炼、总结吉安城市精神。经过半年的全民大讨论,吉安城市精神崇文、正气、开放、图强正式推出,使吉安烙上了厚重庐陵文化与饱满现代气息的深深印迹。

先进文化,是社会前进的主心骨、发动机。而千年沉淀的庐陵文化、庐陵文明,正是红土地上人们提神振气的营养素。

学习经典,用身边典型教育人引导人。该市开展了寻找真善美感动吉安评选活动,无论是获奖者中见义勇为的英雄、还是助人为乐的楷模,无论是自强不息的典范、还是面对真情不离不弃的模范,都是身边活生生的人物、活生生的事迹,感染着这座城、温暖着这方人。

诵读经典,用古今文化精华凝聚人鼓舞人。吉安干部群众用独特的红色古色诗文经典诵读形式,回望历史,牢记历史上一个个鲜活的形象,重温经典,大家在用心诵读中凝聚力量。

引进经典,用高雅艺术熏陶人感染人。开创公共设施管理新模式,不仅将吉安文化艺术中心建成灵动的琴弦,更推动其与北京保利剧院管理公司联姻进行托管。如今,吉安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像俄罗斯芭蕾舞剧《天鹅湖》、世界风情歌舞晚会《炫》这样的高雅演出,在接受高雅艺术熏陶的同时也进一步检阅、提升文明礼仪。

庐陵人与时俱进,庐陵文化日新月异。庐陵文化的新歌越唱越响!

此后吉安(当时称庐陵)升郡复县,改州称路,名称几经变易,府治再三迁徙,地域时广时窄。东晋咸康八年(公元342年)太守孔伦迁建郡城于吉州区附近,应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吉州区建城之始;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改庐陵郡为吉州,这是古庐陵的第一次更名;元朝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改吉州路为吉安路,取三国时吉阳郡、安成郡头一字命名,一直延续至今,一一除开1968至1979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一度更名为井冈山地区外,--吉泰民安、吉祥安康美好的祈盼,都溶注在我们今天470多万人民共有籍贯上了。

庐陵文化读后感大全


导语: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庐陵文化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庐陵文化读后感【1】

庐陵文化是赣文化(江右文化)的重要支柱,是指以庐陵古治属为核心,辐射而涵盖现今吉安市十余县(区)的区域性文化。庐陵文化源于七千年前的青铜文化,以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堆花香而著称于世。庐陵府不但考取进士三千(天下第一)和状元二十一(天下第二),而且在明代建文二年(1400年)的庚辰科和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中鼎甲3人均为吉安人,这种团体双连冠现象在中国科举史上绝无仅有。因而吉安有一门六进士,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的美誉。

江西中西部,赣江中游,有一方方正正的板块,这就是今天的吉安。她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水面为次,号称七山半水两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自江而南,吉为富州骈山贯江,扼岭之冲土沃多稼,唐时皇甫是在《吉州庐陵县令厅壁记》中曾这样描述过这块以红壤为主的土地。我们的祖先是什么时候在这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可惜境内的崖洞崖壁没有留下他们的崖画石刻,没有留下他们曾经生存的印记;也可惜我们的祖先生于草泽,没于蒿莱,结绳记事,没有留下他们的竹简帛书,使我们无法遥想他们是如何含辛茹苦,耕渔劳作。但是,吉安市河东镇的案山古人类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证明至少距今5000年前这里已有先人生息繁衍。永丰县佐龙镇尹家坪文化遗址出土的稻谷、稻秆,证明在新石器晚期这里就有水稻的栽种。新干县大洋洲一座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墓中,出土青铜器约480余件,陶器约300余件,玉器饰品100余件,震惊了中国以至整个世界!青铜器数量之多,品类之全,纹饰之精,全国罕见。巨型中华钺王、青铜犁铧,全国仅此一例。这些青铜器背后隐伏的文化密码委实是太多了,至少证明3000多年前在吉安的土地上曾经有过一个经济、文化十分发达,与中原商殷王朝并存发展的另一奴隶主政权。可是,为什么不见诸任何历史记载甚至民间传说?破译了这个谜,中国古代史的某些史实甚至有些重要的史论将要重写。

秦王朝建立以前,三皇五帝,春秋战国,吉安这块土地大约属于有主无名的荒蛮地域,它一会儿属夏商古九州之一的扬州领牧,一会儿是周王朝子孙的分封领地,吴、越、楚这江南三大古强国都曾先后将吉安划入了他们的版图,春秋时期,吉安属吴;战国时期,吉安属楚,故有吴头楚尾之称。

有史可据的《明一统志》载:始皇二十四年,王翦灭楚,虏负刍,明年置庐陵、安平、新淦三县,属九江郡。秦始皇废分封诸侯,立郡县制将天下分为36郡。公元前222年,王翦踏平楚国后,九江郡(郡治在今天安徽寿县)管辖着新设立的庐陵县(今天吉安市部分地域)、安平县(今天安福地域)和新淦县(今天樟树地域)。秦郡县天下,厥有庐陵,庐陵由此浮出历史的水面,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此后吉安(当时称庐陵)升郡复县,改州称路,名称几经变易,府治再三迁徙,地域时广时窄。东晋咸康八年(公元342年)太守孔伦迁建郡城于吉州区附近,应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吉州区建城之始;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改庐陵郡为吉州,这是古庐陵的第一次更名;元朝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改吉州路为吉安路,取三国时吉阳郡、安成郡头一字命名,一直延续至今,一一除开1968至1979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一度更名为井冈山地区外,吉泰民安、吉祥安康美好的祈盼,都溶注在我们今天470多万人民共有籍贯上了。

庐陵文化读后感【2】

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庐陵文化读本》,收获了很多知识和快乐!

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吧,我刚拿到这本书时,还不知道庐陵是什么意思呢!我悄悄地问妈妈,妈妈笑着说:很久以前,吉安叫做庐陵,所以庐陵就是现在的吉安,庐陵文化就是吉安的历史文化。哦!,原来是我们吉安的文化呀!

我一口气就把书读完了,我把书中内容分成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写庐陵的今天,新吉安各地的发展变化。我喜欢的文章有《遂川三宝》、《三代人的书包》、《第一次坐飞机》和《家门口的大学》等。它们告诉我,吉安经济发达了,物产丰富了,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第二方面是有趣的又有意义的故事。《三把锄头擒匪兵》讲了三个农民机智勇敢,用三把锄头,活捉了25个拿枪的匪兵的故事。《小青蛙的理想》描写了小青蛙不断地变化理想,却不去学习,最终一事无成。还有《小猪和小猴》、《账单在我心里》很多故事,我都很喜欢。

最让我感动的是第三方面的内容。它们描写了吉安是革命的摇篮地,红军战士在吉安各地打土匪闹革命的感人故事。《一根灯芯》讲了毛主席为了省油,坚持只点一根灯芯,在昏黄的灯光下写出了《井冈山的斗争》。一盏油灯,一根灯芯的亮光,最后照亮了全中国。特别是《张师长献盐》的故事,感动得我流下了眼泪。张子清师长负伤住院,伤口发炎却没有消炎药。战友们将平时省下的一些食盐送给他洗伤口,他一直舍不得用,每天只用茶叶洗伤口。当医院里断盐,重伤员增多时,张师长把省下的一小包盐毫无保留地交给护士,给了其它重伤员用。不久,张师长自己因为伤口恶化,光荣牺牲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张师长,您是我们吉安的骄傲。我们庐陵子孙一定努力读书,长大后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庐陵文化读后感【3】

吉安县有一个美丽的庐陵文化广场。它位于井冈山大道和富州路的交叉口。那里景色秀美、宽敞开阔,是个娱乐和休闲的好地方。

走进庐陵文化广场时,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块约有两米多高的巨石,巨石上刻着庐陵文化广场这六个红色的大字。接着看到的是一个大圆盘,这个大圆盘在广场的中央,有四五阶台阶上去,它的一周都是花坛,花坛里的鲜花像一张张小朋友笑脸。在假日里大圆盘里经常有跆拳道的小朋友在那里表演跆拳道。游人们都围在那儿看,一个游人说:这些人真棒。这些人真棒!另一个游人跟着说。小朋友们听到了,练得更有劲了。

广场的东北角有一个喷泉,喷泉正在喷出一股巨大的水流,许多游人都在喷泉里玩水呢。水流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缓,有的像瀑布,有的像水墙,有的像仙女散花。美丽极了。

喷泉的南边是露天舞池,露天舞池正放着美丽动听的音乐。游人们听得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像一朵朵花儿在随风摇摆。非常精彩。

向广场的西北向走去就是游乐场,有许多小朋友在玩翘翘板、滑滑梯也有老人、大人们在健身器上锻炼身体。游人们玩得很开心。

靠近游乐场的西边是凉亭,凉亭里有许多人在乘凉。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玩手机、还有的在听音乐开心极了。再往西走是盘龙湖,盘龙湖就像一条淡绿色的绸带,柔美秀丽,在我的心目中,无论何时,它都带着一种质朴、幽静的美。

广场的正南面是影剧院,影剧院的墙上有巨大的电视屏幕,天热时有人带着冰柜在旁边卖冰淇淋和水,游人们买了冰冻的东西来解暑,他们边吃边欣赏电视里播放的新闻:有的站着看,有的坐着看,还有的从家里带来草席摊在地上躺着看。看得多带劲呀!

啊,美丽的庐陵文化广场,真让人留恋往返!

庐陵文化的读后感


庐陵文化的读后感(一)

读了《庐陵文化读本》这本书后,使我感受到中国,这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国度,涌现出的千千万万个爱国英雄。其中最让我感受深刻的一篇文章是《抗日英雄姚显微》。

文章中姚显微担任国立中正大学教授兼导师以及战地服务团团长。在教学中,他热情地歌颂国民抗战的伟大力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忱。

在一次战斗中,年仅37岁的姚显微教授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他临死前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万岁!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姚显微这个名字2020深深地烙在我的心头。他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中国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甘愿舍身救国,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充分体现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凡我中华有志之士,必须先尽自己抗日救国的天职,到前线去!到战壕中去!做一个中华民族的好儿女!这声音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

山有山的特性,水有水的特性。我们中华儿女的特性是:国难当头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拯救祖国。这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特有的情怀。这种高昂的情怀永远激励着华夏儿女。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得幸福、安宁,但是这美好的生活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这美好的生活,是千千万万个爱国人士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我们不仅要好好的珍惜这美好的生活,还要继承他们那种高尚的爱国情怀。这就是先烈们托付给中华儿女的重任。因此我们必须要好好读书,长大成才,为祖国的发展而贡献出一份力量,使祖国变得更加强大,更加繁荣。这样才能对得起长眠于地下的英烈们。

我们要让先辈的英灵自豪地惊叹:啊!这就是我的中华!这就是中华的少年。


庐陵文化的读后感(二)

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庐陵文化读本》,收获了很多知识和快乐!

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吧,我刚拿到这本书时,还不知道庐陵是什么意思呢!我悄悄地问妈妈,妈妈笑着说:很久以前,吉安叫做庐陵,所以庐陵就是现在的吉安,庐陵文化就是吉安的历史文化。哦!,原来是我们吉安的文化呀!

我一口气就把书读完了,我把书中内容分成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写庐陵的今天,新吉安各地的发展变化。我喜欢的文章有《遂川三宝》、《三代人的书包》、《第一次坐飞机》和《家门口的大学》等。它们告诉我,吉安经济发达了,物产丰富了,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第二方面是有趣的又有意义的故事。《三把锄头擒匪兵》讲了三个农民机智勇敢,用三把锄头,活捉了25个拿枪的匪兵的故事。《小青蛙的理想》描写了小青蛙不断地变化理想,却不去学习,最终一事无成。还有《小猪和小猴》、《账单在我心里》很多故事,我都很喜欢。

最让我感动的是第三方面的内容。它们描写了吉安是革命的摇篮地,红军战士在吉安各地打土匪闹革命的感人故事。《一根灯芯》讲了毛主席为了省油,坚持只点一根灯芯,在昏黄的灯光下写出了《井冈山的斗争》。一盏油灯,一根灯芯的亮光,最后照亮了全中国。特别是《张师长献盐》的故事,感动得我流下了眼泪。张子清师长负伤住院,伤口发炎却没有消炎药。战友们将平时省下的一些食盐送给他洗伤口,他一直舍不得用,每天只用茶叶洗伤口。当医院里断盐,重伤员增多时,张师长把省下的一小包盐毫无保留地交给护士,给了其它重伤员用。不久,张师长自己因为伤口恶化,光荣牺牲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张师长,您是我们吉安的骄傲。我们庐陵子孙一定努力读书,长大后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庐陵文化的读后感(三)

在学校图书馆偶尔看到一本名为《庐陵文化》的书,还觉得奇怪,一个公园怎么会有这么厚的文化历史?拿起来一翻,原来庐陵是今江西吉安市的古称,而庐陵文化是指以庐陵古治属为核心,辐射而涵盖现今吉安市十余县(区)的区域性文化。顿时觉得特别羞愧我对自己所在的城市了解太少!

继续读下去,才知庐陵文化源于七千年前的青铜文化,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庐陵文化既有以青原山佛教禅宗青原派系为主体的宗教文化,又有以吉州窑黑釉天目瓷为标志的陶瓷文化,更有以人才辈出的白鹭洲书院为代表的书院文化。

空闲的时候我和同学一起去了青原山、白鹭洲书院和吉州窑这三个庐陵文化的代表性地点,更深切地感受了庐陵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最开始去的是青原山,那时是和学校老乡一起。登山路上,不时能看到路两旁充满佛理的佚名题词,往山下俯瞰时,隐隐约约能见到林间的净居寺。途中有几个木制的休息亭,到达山顶还有一个古老的塔。不愧是佛教圣地,处处透露出一种静谧感。下山返回山脚时,一个小水库吸引了我们的眼睛。从未见过的蔚蓝色湖水,像仙境一样,美得让人窒息。潺潺水声也恰到好处,给旁边的净居寺增添了不少雅致。顺着溪流,我们来到了净居寺的正门前,还未入内我就感觉到佛教的威严。尽管佛教属于外来宗教,但净居寺建于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佛教思想对庐陵人的影响比较久远。

白鹭洲书院建于赣江的白鹭洲上,远远望去,只能看到树木葱郁的白鹭洲。初见时我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沙洲,完全没想到还有一个书院藏在里面。去之前,我猜想书院里可能会有种私塾的氛围,但是没想到书院和现代中学气息融合在一起,古今书香交织相依。我去的时候刚好是旱期,赣江水位下降,露出了细细的河沙。恍惚中有海岸读书的愉悦感。胡乱探索一番,我发现一堵刻了书法的墙,虽然不太认识上面的书法,但看墙身就觉得很可能是与书院有关的人物留下的真迹。书院里设有云章阁,书院独特的构造体现出庐陵特有的书院文化。

去吉州窑的那天,刚好是大雨过后,走过一段泥泞的小路,仔细看的话会发现一旁的泥土里混杂着破碎陶瓷片,不愧是古代名窑之一。越往里走,古瓷片、窑具俯拾皆是,一条条用窑砖铺成各种图案的长街古巷,纵横交错,依旧保留了古瓷镇的风貌。看着现在的吉州古窑包,不难想象南宋极盛时期的民物繁庶,舟车辐辏的繁荣景象。吉州古窑的风格给人一种中国古建筑的韵味美。置身其中,新奇和兴奋涌上了心头。

小学生庐陵文化读后感作文集锦


导语:中国,这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国度,涌现出千千万万个爱国英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庐陵文化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庐陵文化读后感【1】

吉安从秦汉起称庐陵,至唐才称吉州,元以后改为吉安。人们称庐陵文化,是因庐陵之名最早,时间也相对较长,从秦汉至唐达800年,而习惯又往往成自然。何况欧阳修、文天祥这些历史上重量级的人物在诗文中均以庐陵人自许。

所谓庐陵文化,主要是指读书人多,文教设施多,建功立德者多,发表著述多,达官闻人多。也就是状元进士多,宰相尚书多,学者专家多,忠臣义士多,文章诗词多,书院学堂多,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不仅人气旺,而且文风盛,特别是忠烈多,并且延续千年不衰,尤以宋明两朝为最。

庐陵文化内涵可谓博大精深,其精神却是刚正义烈,是古代江西地区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也占有相当的地位和比重,并为宋元明清四朝文化的中坚。在江西,它与饶州、抚州文化并驾齐驱;在中国,它与苏州、杭州文化相互媲美。

庐陵自古称为文献之邦,或文章节义之邦,确非虚言。先有地灵,才有人杰。庐陵文化和经济的繁荣,得力于母亲河赣江航道的开通。在古代,河流是交通运输的主要载体。自从开通了大庾岭交通线后,赣江成为北方通往岭南惟一的一条航路,不仅是官道,也是民运的要道。许许多多的儒士雅客,也在这条河上航行,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

到了明初,吉安府督朱政对城池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不管是学宫书院,还是游览纪念场所,都以庐陵先贤的事迹来教育感化后人,学宫书馆里的乡贤祠、名宦祠、进士堂、科第题名碑之类就是起这样的作用。如庐陵历史上著名的五忠一节欧阳修、胡铨、杨邦又、周必大、文天祥和杨万里等庐陵知名人士,便是供奉纪念的对象。对庐陵籍的杰出人物都会建祠堂纪念。如六一(欧阳修)祠、胡忠简(胡铨)祠、周益国公(周必大)祠、文山(文天祥)祠等。除此以外,还对历代到庐陵任职者中爱民的州官、县官,也立祠以表纪念。如颜真卿、江万里、王阳明等都建有祠堂祭祀。

这些文化设施,增加了吉州城崇尚气节和儒雅之风的文化氛围,使庐陵历代状元有16名,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一。历代进士3000多人。隔河两宰相、一门六进士、百步两尚书、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的描述,至今传为佳话。

庐陵文化读后感【2】

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庐陵文化读本》,收获了很多知识和快乐!

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吧,我刚拿到这本书时,还不知道庐陵是什么意思呢!我悄悄地问妈妈,妈妈笑着说:很久以前,吉安叫做庐陵,所以庐陵就是现在的吉安,庐陵文化就是吉安的历史文化。哦!,原来是我们吉安的文化呀!

我一口气就把书读完了,我把书中内容分成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写庐陵的今天,新吉安各地的发展变化。我喜欢的文章有《遂川三宝》、《三代人的书包》、《第一次坐飞机》和《家门口的大学》等。它们告诉我,吉安经济发达了,物产丰富了,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第二方面是有趣的又有意义的故事。《三把锄头擒匪兵》讲了三个农民机智勇敢,用三把锄头,活捉了25个拿枪的匪兵的故事。《小青蛙的理想》描写了小青蛙不断地变化理想,却不去学习,最终一事无成。还有《小猪和小猴》、《账单在我心里》很多故事,我都很喜欢。

最让我感动的是第三方面的内容。它们描写了吉安是革命的摇篮地,红军战士在吉安各地打土匪闹革命的感人故事。《一根灯芯》讲了毛主席为了省油,坚持只点一根灯芯,在昏黄的灯光下写出了《井冈山的斗争》。一盏油灯,一根灯芯的亮光,最后照亮了全中国。特别是《张师长献盐》的故事,感动得我流下了眼泪。张子清师长负伤住院,伤口发炎却没有消炎药。战友们将平时省下的一些食盐送给他洗伤口,他一直舍不得用,每天只用茶叶洗伤口。当医院里断盐,重伤员增多时,张师长把省下的一小包盐毫无保留地交给护士,给了其它重伤员用。不久,张师长自己因为伤口恶化,光荣牺牲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张师长,您是我们吉安的骄傲。我们庐陵子孙一定努力读书,长大后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庐陵文化读后感【3】

庐陵文化是赣文化(江右文化)的重要支柱,是指以庐陵古治属为核心,辐射而涵盖现今吉安市十余县(区)的区域性文化。庐陵文化源于七千年前的青铜文化,以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堆花香而著称于世。庐陵府不但考取进士三千(天下第一)和状元二十一(天下第二),而且在明代建文二年(1400年)的庚辰科和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中鼎甲3人均为吉安人,这种团体双连冠现象在中国科举史上绝无仅有。因而吉安有一门六进士,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的美誉。

江西中西部,赣江中游,有一方方正正的板块,这就是今天的吉安。她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水面为次,号称七山半水两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自江而南,吉为富州骈山贯江,扼岭之冲土沃多稼,唐时皇甫是在《吉州庐陵县令厅壁记》中曾这样描述过这块以红壤为主的土地。我们的祖先是什么时候在这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可惜境内的崖洞崖壁没有留下他们的崖画石刻,没有留下他们曾经生存的印记;也可惜我们的祖先生于草泽,没于蒿莱,结绳记事,没有留下他们的竹简帛书,使我们无法遥想他们是如何含辛茹苦,耕渔劳作。但是,吉安市河东镇的案山古人类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证明至少距今5000年前这里已有先人生息繁衍。永丰县佐龙镇尹家坪文化遗址出土的稻谷、稻秆,证明在新石器晚期这里就有水稻的栽种。新干县大洋洲一座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墓中,出土青铜器约480余件,陶器约300余件,玉器饰品100余件,震惊了中国以至整个世界!青铜器数量之多,品类之全,纹饰之精,全国罕见。巨型中华钺王、青铜犁铧,全国仅此一例。这些青铜器背后隐伏的文化密码委实是太多了,至少证明3000多年前在吉安的土地上曾经有过一个经济、文化十分发达,与中原商殷王朝并存发展的另一奴隶主政权。可是,为什么不见诸任何历史记载甚至民间传说?破译了这个谜,中国古代史的某些史实甚至有些重要的史论将要重写。

秦王朝建立以前,三皇五帝,春秋战国,吉安这块土地大约属于有主无名的荒蛮地域,它一会儿属夏商古九州之一的扬州领牧,一会儿是周王朝子孙的分封领地,吴、越、楚这江南三大古强国都曾先后将吉安划入了他们的版图,春秋时期,吉安属吴;战国时期,吉安属楚,故有吴头楚尾之称。

有史可据的《明一统志》载:始皇二十四年,王翦灭楚,虏负刍,明年置庐陵、安平、新淦三县,属九江郡。秦始皇废分封诸侯,立郡县制将天下分为36郡。公元前222年,王翦踏平楚国后,九江郡(郡治在今天安徽寿县)管辖着新设立的庐陵县(今天吉安市部分地域)、安平县(今天安福地域)和新淦县(今天樟树地域)。秦郡县天下,厥有庐陵,庐陵由此浮出历史的水面,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此后吉安(当时称庐陵)升郡复县,改州称路,名称几经变易,府治再三迁徙,地域时广时窄。东晋咸康八年(公元342年)太守孔伦迁建郡城于吉州区附近,应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吉州区建城之始;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改庐陵郡为吉州,这是古庐陵的第一次更名;元朝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改吉州路为吉安路,取三国时吉阳郡、安成郡头一字命名,一直延续至今,一一除开1968至1979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一度更名为井冈山地区外,吉泰民安、吉祥安康美好的祈盼,都溶注在我们今天470多万人民共有籍贯上了。

《庐陵之风》读后感800字


遂川县作家协会主席钟先锋老师的新著《庐陵之风》是部难得的好书,近段时间,趁《茶叶志》定稿、联系出版的相对空闲,认真拜读了钟先锋老师的散文集《庐陵之风》,看后,十分感动。《庐陵之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写活了遂川,甚至整个吉安。其文芬芳四溢,余味无穷,恰如一杯温馨的狗牯脑茶,总能让你过把瘾。

我是地地道道的遂川人,也从事县情研究工作数十年,也算是县志老者,但看了《庐陵之风》后,却觉得自己很渺小,应拜师向他学习,他对遂川地情是那么了解,更难能可贵的是,能以小见大,写形见神。作者所写的文章,都不是很长,一两千字,却总能很真、很细的把事情娓娓道来。所记述中的大都是凡人与凡事,作者高明之处,能通过典型事件的选择、提炼,让人就觉得那人,就是自己身边的人;那事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所写都就是那么地真切、朴实。

如《赣西黄娘往事》,通过一个与我们五六十年代同年辈普通母亲艰辛生活的记述,唤起我们对父母养育之艰难历程深深地回忆;也唤起我们本应尽孝道,却因各种自已能原谅自己的种种托辞而不很好尽孝道的愧疚。作者文中的黄娘,顺文看来,是他身边很熟悉的人,写道最后,作者才笔锋一转,点出这就是黄娘,也就是笔者的亲娘!读后,真让人心碎、敬慕不已。

又如《消失的盲人算命师》,文中的主人,是我经常上街熟视的,在我的眼中,却熟视无睹,可作者能怀着一颗炙热的孝心,通过以接送他上班人物的更替为主线,简单勾勒写出主人公一辈子的艰辛:从最初妻子扶着,到小女儿牵着,再到女儿已经长成大姑娘骑着电动车接送,细腻地描写算命师养活一家子,辛苦一辈子,长大了孩子,衰老了自己几十年来的不易与苦楚,文章的主人公,长相并不是很好,甚至还有人见后会生厌恶,但通过作者用富有体温的笔触、细腻的描写、深情地记述,写出了一个为养家糊口、与命运抗争的可爱的家庭顶梁柱,不令使读者油然而生敬仰之情。特别是作者经常能在文章的结尾,用上一句经典的议论,命运不可测,生活总可回味,把文章的灵魂提升出来。

作者这种文末点睛,看似平淡一句,实是千钧之力,如:江南闺秀大汾,谁来掀起你的红盖头,等等,这是作者的记事的风格,也是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与提炼。建议读者可去认真体味一下。

《庐陵之风》真是一部好书,值得品读珍藏。

读后感《庐陵文化读后感作文6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兰陵缭乱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