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兰陵缭乱读后感600字

兰陵缭乱读后感600字

庐陵文化的读后感。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在阅读这程中,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也许下面的“庐陵文化的读后感”正合你意!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庐陵文化的读后感(一)

读了《庐陵文化读本》这本书后,使我感受到中国,这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国度,涌现出的千千万万个爱国英雄。其中最让我感受深刻的一篇文章是《抗日英雄姚显微》。

文章中姚显微担任国立中正大学教授兼导师以及战地服务团团长。在教学中,他热情地歌颂国民抗战的伟大力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忱。

在一次战斗中,年仅37岁的姚显微教授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他临死前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万岁!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姚显微这个名字2020深深地烙在我的心头。他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中国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甘愿舍身救国,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充分体现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凡我中华有志之士,必须先尽自己抗日救国的天职,到前线去!到战壕中去!做一个中华民族的好儿女!这声音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

山有山的特性,水有水的特性。我们中华儿女的特性是:国难当头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拯救祖国。这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特有的情怀。这种高昂的情怀永远激励着华夏儿女。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得幸福、安宁,但是这美好的生活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这美好的生活,是千千万万个爱国人士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我们不仅要好好的珍惜这美好的生活,还要继承他们那种高尚的爱国情怀。这就是先烈们托付给中华儿女的重任。因此我们必须要好好读书,长大成才,为祖国的发展而贡献出一份力量,使祖国变得更加强大,更加繁荣。这样才能对得起长眠于地下的英烈们。

我们要让先辈的英灵自豪地惊叹:啊!这就是我的中华!这就是中华的少年。


庐陵文化的读后感(二)

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庐陵文化读本》,收获了很多知识和快乐!

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吧,我刚拿到这本书时,还不知道庐陵是什么意思呢!我悄悄地问妈妈,妈妈笑着说:很久以前,吉安叫做庐陵,所以庐陵就是现在的吉安,庐陵文化就是吉安的历史文化。哦!,原来是我们吉安的文化呀!

我一口气就把书读完了,我把书中内容分成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写庐陵的今天,新吉安各地的发展变化。我喜欢的文章有《遂川三宝》、《三代人的书包》、《第一次坐飞机》和《家门口的大学》等。它们告诉我,吉安经济发达了,物产丰富了,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第二方面是有趣的又有意义的故事。《三把锄头擒匪兵》讲了三个农民机智勇敢,用三把锄头,活捉了25个拿枪的匪兵的故事。《小青蛙的理想》描写了小青蛙不断地变化理想,却不去学习,最终一事无成。还有《小猪和小猴》、《账单在我心里》很多故事,我都很喜欢。

最让我感动的是第三方面的内容。它们描写了吉安是革命的摇篮地,红军战士在吉安各地打土匪闹革命的感人故事。《一根灯芯》讲了毛主席为了省油,坚持只点一根灯芯,在昏黄的灯光下写出了《井冈山的斗争》。一盏油灯,一根灯芯的亮光,最后照亮了全中国。特别是《张师长献盐》的故事,感动得我流下了眼泪。张子清师长负伤住院,伤口发炎却没有消炎药。战友们将平时省下的一些食盐送给他洗伤口,他一直舍不得用,每天只用茶叶洗伤口。当医院里断盐,重伤员增多时,张师长把省下的一小包盐毫无保留地交给护士,给了其它重伤员用。不久,张师长自己因为伤口恶化,光荣牺牲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张师长,您是我们吉安的骄傲。我们庐陵子孙一定努力读书,长大后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庐陵文化的读后感(三)

在学校图书馆偶尔看到一本名为《庐陵文化》的书,还觉得奇怪,一个公园怎么会有这么厚的文化历史?拿起来一翻,原来庐陵是今江西吉安市的古称,而庐陵文化是指以庐陵古治属为核心,辐射而涵盖现今吉安市十余县(区)的区域性文化。顿时觉得特别羞愧我对自己所在的城市了解太少!

继续读下去,才知庐陵文化源于七千年前的青铜文化,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庐陵文化既有以青原山佛教禅宗青原派系为主体的宗教文化,又有以吉州窑黑釉天目瓷为标志的陶瓷文化,更有以人才辈出的白鹭洲书院为代表的书院文化。

空闲的时候我和同学一起去了青原山、白鹭洲书院和吉州窑这三个庐陵文化的代表性地点,更深切地感受了庐陵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最开始去的是青原山,那时是和学校老乡一起。登山路上,不时能看到路两旁充满佛理的佚名题词,往山下俯瞰时,隐隐约约能见到林间的净居寺。途中有几个木制的休息亭,到达山顶还有一个古老的塔。不愧是佛教圣地,处处透露出一种静谧感。下山返回山脚时,一个小水库吸引了我们的眼睛。从未见过的蔚蓝色湖水,像仙境一样,美得让人窒息。潺潺水声也恰到好处,给旁边的净居寺增添了不少雅致。顺着溪流,我们来到了净居寺的正门前,还未入内我就感觉到佛教的威严。尽管佛教属于外来宗教,但净居寺建于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佛教思想对庐陵人的影响比较久远。

白鹭洲书院建于赣江的白鹭洲上,远远望去,只能看到树木葱郁的白鹭洲。初见时我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沙洲,完全没想到还有一个书院藏在里面。去之前,我猜想书院里可能会有种私塾的氛围,但是没想到书院和现代中学气息融合在一起,古今书香交织相依。我去的时候刚好是旱期,赣江水位下降,露出了细细的河沙。恍惚中有海岸读书的愉悦感。胡乱探索一番,我发现一堵刻了书法的墙,虽然不太认识上面的书法,但看墙身就觉得很可能是与书院有关的人物留下的真迹。书院里设有云章阁,书院独特的构造体现出庐陵特有的书院文化。

去吉州窑的那天,刚好是大雨过后,走过一段泥泞的小路,仔细看的话会发现一旁的泥土里混杂着破碎陶瓷片,不愧是古代名窑之一。越往里走,古瓷片、窑具俯拾皆是,一条条用窑砖铺成各种图案的长街古巷,纵横交错,依旧保留了古瓷镇的风貌。看着现在的吉州古窑包,不难想象南宋极盛时期的民物繁庶,舟车辐辏的繁荣景象。吉州古窑的风格给人一种中国古建筑的韵味美。置身其中,新奇和兴奋涌上了心头。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关于庐陵文化读后感范文


导语:古村落,是一种民间文化鲜活的标本,是民俗民情的符号。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庐陵文化读本》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庐陵文化读后感【1】

吉安县有一个美丽的庐陵文化广场。它位于井冈山大道和富州路的交叉口。那里景色秀美、宽敞开阔,是个娱乐和休闲的好地方。

走进庐陵文化广场时,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块约有两米多高的巨石,巨石上刻着庐陵文化广场这六个红色的大字。接着看到的是一个大圆盘,这个大圆盘在广场的中央,有四五阶台阶上去,它的一周都是花坛,花坛里的鲜花像一张张小朋友笑脸。在假日里大圆盘里经常有跆拳道的小朋友在那里表演跆拳道。游人们都围在那儿看,一个游人说:这些人真棒。这些人真棒!另一个游人跟着说。小朋友们听到了,练得更有劲了。

广场的东北角有一个喷泉,喷泉正在喷出一股巨大的水流,许多游人都在喷泉里玩水呢。水流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缓,有的像瀑布,有的像水墙,有的像仙女散花。美丽极了。

喷泉的南边是露天舞池,露天舞池正放着美丽动听的音乐。游人们听得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像一朵朵花儿在随风摇摆。非常精彩。

向广场的西北向走去就是游乐场,有许多小朋友在玩翘翘板、滑滑梯也有老人、大人们在健身器上锻炼身体。游人们玩得很开心。

靠近游乐场的西边是凉亭,凉亭里有许多人在乘凉。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玩手机、还有的在听音乐开心极了。再往西走是盘龙湖,盘龙湖就像一条淡绿色的绸带,柔美秀丽,在我的心目中,无论何时,它都带着一种质朴、幽静的美。

广场的正南面是影剧院,影剧院的墙上有巨大的电视屏幕,天热时有人带着冰柜在旁边卖冰淇淋和水,游人们买了冰冻的东西来解暑,他们边吃边欣赏电视里播放的新闻:有的站着看,有的坐着看,还有的从家里带来草席摊在地上躺着看。看得多带劲呀!

啊,美丽的庐陵文化广场,真让人留恋往返!

庐陵文化读后感【2】

文中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文中的每一篇文章我看后都是赞不绝口。文中的高贵品质让我敬佩不已。

在许多的激动文章中,我最喜欢邓晓帆写的《陶母教子送三土》这个故事了,这个故事使我受益匪浅。

这个故事讲了晋朝的陶侃从小发愤学习,年少时被陶母好友范逵推荐给了皇帝。随后,皇帝任命年少气盛的陶侃为都督,并担任枞阳地方的县官。陶侃接旨后顿时喜气洋洋,不过陶母看见陶侃这个样子顿时脸色变得沉重。第二天,陶侃准备去上任是。陶母给了三件东西给陶侃。一是故乡的土,教导陶侃上任后要时刻记住要为家乡争光。二是一个土碗,希望陶侃不能贪富贵,永远保持勤俭节约的本色。三是一块白色的土布,希望陶侃做人、做事、做官都要清清白白、一尘不染。陶侃看后顿时恍然大悟,随后,他带着三样东西上任了。从那以后他时刻牢记母亲的教诲,升官成了一位大将军了。陶侃做到了。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我以后一定要向陶侃学习,做一个正直的人。在生活中多帮助他人,受到好评不能骄傲、自满。别人给我意见时我要虚心接受并改正。

在学习中我要发奋学习,长大为祖国争光。我感谢《庐陵文化读本》这本书让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在学中我还要学习古人的刻苦精神。虽然我们的祖国强大了,但是祖国也需要更强的力量。不让列强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读书。从中获得更大的人生道理,《庐陵文化读本》你是我人生的老师,让我走向成功。

庐陵文化读后感【3】

一代代庐陵先贤创造了璀璨的庐陵文化,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绵延不绝,形成了一股股道德力量,影响着世风民风。她离不开物的承载,更离不开人的接续。该市重视精神层面的塑造,引导全民参与提炼、总结吉安城市精神。经过半年的全民大讨论,吉安城市精神崇文、正气、开放、图强正式推出,使吉安烙上了厚重庐陵文化与饱满现代气息的深深印迹。

先进文化,是社会前进的主心骨、发动机。而千年沉淀的庐陵文化、庐陵文明,正是红土地上人们提神振气的营养素。

学习经典,用身边典型教育人引导人。该市开展了寻找真善美感动吉安评选活动,无论是获奖者中见义勇为的英雄、还是助人为乐的楷模,无论是自强不息的典范、还是面对真情不离不弃的模范,都是身边活生生的人物、活生生的事迹,感染着这座城、温暖着这方人。

诵读经典,用古今文化精华凝聚人鼓舞人。吉安干部群众用独特的红色古色诗文经典诵读形式,回望历史,牢记历史上一个个鲜活的形象,重温经典,大家在用心诵读中凝聚力量。

引进经典,用高雅艺术熏陶人感染人。开创公共设施管理新模式,不仅将吉安文化艺术中心建成灵动的琴弦,更推动其与北京保利剧院管理公司联姻进行托管。如今,吉安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像俄罗斯芭蕾舞剧《天鹅湖》、世界风情歌舞晚会《炫》这样的高雅演出,在接受高雅艺术熏陶的同时也进一步检阅、提升文明礼仪。

庐陵人与时俱进,庐陵文化日新月异。庐陵文化的新歌越唱越响!

此后吉安(当时称庐陵)升郡复县,改州称路,名称几经变易,府治再三迁徙,地域时广时窄。东晋咸康八年(公元342年)太守孔伦迁建郡城于吉州区附近,应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吉州区建城之始;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改庐陵郡为吉州,这是古庐陵的第一次更名;元朝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改吉州路为吉安路,取三国时吉阳郡、安成郡头一字命名,一直延续至今,一一除开1968至1979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一度更名为井冈山地区外,--吉泰民安、吉祥安康美好的祈盼,都溶注在我们今天470多万人民共有籍贯上了。

庐陵文化读后感大全


导语: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庐陵文化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庐陵文化读后感【1】

庐陵文化是赣文化(江右文化)的重要支柱,是指以庐陵古治属为核心,辐射而涵盖现今吉安市十余县(区)的区域性文化。庐陵文化源于七千年前的青铜文化,以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堆花香而著称于世。庐陵府不但考取进士三千(天下第一)和状元二十一(天下第二),而且在明代建文二年(1400年)的庚辰科和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中鼎甲3人均为吉安人,这种团体双连冠现象在中国科举史上绝无仅有。因而吉安有一门六进士,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的美誉。

江西中西部,赣江中游,有一方方正正的板块,这就是今天的吉安。她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水面为次,号称七山半水两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自江而南,吉为富州骈山贯江,扼岭之冲土沃多稼,唐时皇甫是在《吉州庐陵县令厅壁记》中曾这样描述过这块以红壤为主的土地。我们的祖先是什么时候在这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可惜境内的崖洞崖壁没有留下他们的崖画石刻,没有留下他们曾经生存的印记;也可惜我们的祖先生于草泽,没于蒿莱,结绳记事,没有留下他们的竹简帛书,使我们无法遥想他们是如何含辛茹苦,耕渔劳作。但是,吉安市河东镇的案山古人类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证明至少距今5000年前这里已有先人生息繁衍。永丰县佐龙镇尹家坪文化遗址出土的稻谷、稻秆,证明在新石器晚期这里就有水稻的栽种。新干县大洋洲一座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墓中,出土青铜器约480余件,陶器约300余件,玉器饰品100余件,震惊了中国以至整个世界!青铜器数量之多,品类之全,纹饰之精,全国罕见。巨型中华钺王、青铜犁铧,全国仅此一例。这些青铜器背后隐伏的文化密码委实是太多了,至少证明3000多年前在吉安的土地上曾经有过一个经济、文化十分发达,与中原商殷王朝并存发展的另一奴隶主政权。可是,为什么不见诸任何历史记载甚至民间传说?破译了这个谜,中国古代史的某些史实甚至有些重要的史论将要重写。

秦王朝建立以前,三皇五帝,春秋战国,吉安这块土地大约属于有主无名的荒蛮地域,它一会儿属夏商古九州之一的扬州领牧,一会儿是周王朝子孙的分封领地,吴、越、楚这江南三大古强国都曾先后将吉安划入了他们的版图,春秋时期,吉安属吴;战国时期,吉安属楚,故有吴头楚尾之称。

有史可据的《明一统志》载:始皇二十四年,王翦灭楚,虏负刍,明年置庐陵、安平、新淦三县,属九江郡。秦始皇废分封诸侯,立郡县制将天下分为36郡。公元前222年,王翦踏平楚国后,九江郡(郡治在今天安徽寿县)管辖着新设立的庐陵县(今天吉安市部分地域)、安平县(今天安福地域)和新淦县(今天樟树地域)。秦郡县天下,厥有庐陵,庐陵由此浮出历史的水面,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此后吉安(当时称庐陵)升郡复县,改州称路,名称几经变易,府治再三迁徙,地域时广时窄。东晋咸康八年(公元342年)太守孔伦迁建郡城于吉州区附近,应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吉州区建城之始;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改庐陵郡为吉州,这是古庐陵的第一次更名;元朝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改吉州路为吉安路,取三国时吉阳郡、安成郡头一字命名,一直延续至今,一一除开1968至1979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一度更名为井冈山地区外,吉泰民安、吉祥安康美好的祈盼,都溶注在我们今天470多万人民共有籍贯上了。

庐陵文化读后感【2】

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庐陵文化读本》,收获了很多知识和快乐!

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吧,我刚拿到这本书时,还不知道庐陵是什么意思呢!我悄悄地问妈妈,妈妈笑着说:很久以前,吉安叫做庐陵,所以庐陵就是现在的吉安,庐陵文化就是吉安的历史文化。哦!,原来是我们吉安的文化呀!

我一口气就把书读完了,我把书中内容分成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写庐陵的今天,新吉安各地的发展变化。我喜欢的文章有《遂川三宝》、《三代人的书包》、《第一次坐飞机》和《家门口的大学》等。它们告诉我,吉安经济发达了,物产丰富了,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第二方面是有趣的又有意义的故事。《三把锄头擒匪兵》讲了三个农民机智勇敢,用三把锄头,活捉了25个拿枪的匪兵的故事。《小青蛙的理想》描写了小青蛙不断地变化理想,却不去学习,最终一事无成。还有《小猪和小猴》、《账单在我心里》很多故事,我都很喜欢。

最让我感动的是第三方面的内容。它们描写了吉安是革命的摇篮地,红军战士在吉安各地打土匪闹革命的感人故事。《一根灯芯》讲了毛主席为了省油,坚持只点一根灯芯,在昏黄的灯光下写出了《井冈山的斗争》。一盏油灯,一根灯芯的亮光,最后照亮了全中国。特别是《张师长献盐》的故事,感动得我流下了眼泪。张子清师长负伤住院,伤口发炎却没有消炎药。战友们将平时省下的一些食盐送给他洗伤口,他一直舍不得用,每天只用茶叶洗伤口。当医院里断盐,重伤员增多时,张师长把省下的一小包盐毫无保留地交给护士,给了其它重伤员用。不久,张师长自己因为伤口恶化,光荣牺牲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张师长,您是我们吉安的骄傲。我们庐陵子孙一定努力读书,长大后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庐陵文化读后感【3】

吉安县有一个美丽的庐陵文化广场。它位于井冈山大道和富州路的交叉口。那里景色秀美、宽敞开阔,是个娱乐和休闲的好地方。

走进庐陵文化广场时,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块约有两米多高的巨石,巨石上刻着庐陵文化广场这六个红色的大字。接着看到的是一个大圆盘,这个大圆盘在广场的中央,有四五阶台阶上去,它的一周都是花坛,花坛里的鲜花像一张张小朋友笑脸。在假日里大圆盘里经常有跆拳道的小朋友在那里表演跆拳道。游人们都围在那儿看,一个游人说:这些人真棒。这些人真棒!另一个游人跟着说。小朋友们听到了,练得更有劲了。

广场的东北角有一个喷泉,喷泉正在喷出一股巨大的水流,许多游人都在喷泉里玩水呢。水流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缓,有的像瀑布,有的像水墙,有的像仙女散花。美丽极了。

喷泉的南边是露天舞池,露天舞池正放着美丽动听的音乐。游人们听得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像一朵朵花儿在随风摇摆。非常精彩。

向广场的西北向走去就是游乐场,有许多小朋友在玩翘翘板、滑滑梯也有老人、大人们在健身器上锻炼身体。游人们玩得很开心。

靠近游乐场的西边是凉亭,凉亭里有许多人在乘凉。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玩手机、还有的在听音乐开心极了。再往西走是盘龙湖,盘龙湖就像一条淡绿色的绸带,柔美秀丽,在我的心目中,无论何时,它都带着一种质朴、幽静的美。

广场的正南面是影剧院,影剧院的墙上有巨大的电视屏幕,天热时有人带着冰柜在旁边卖冰淇淋和水,游人们买了冰冻的东西来解暑,他们边吃边欣赏电视里播放的新闻:有的站着看,有的坐着看,还有的从家里带来草席摊在地上躺着看。看得多带劲呀!

啊,美丽的庐陵文化广场,真让人留恋往返!

庐陵文化读后感作文600字


导语:登高眺望,豪气满腔;今月古月,正道沧桑。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庐陵文化读本》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庐陵文化读后感【1】

吉安从秦汉起称庐陵,至唐才称吉州,元以后改为吉安。人们称庐陵文化,是因庐陵之名最早,时间也相对较长,从秦汉至唐达800年,而习惯又往往成自然。何况欧阳修、文天祥这些历史上重量级的人物在诗文中均以庐陵人自许。

所谓庐陵文化,主要是指读书人多,文教设施多,建功立德者多,发表著述多,达官闻人多。也就是状元进士多,宰相尚书多,学者专家多,忠臣义士多,文章诗词多,书院学堂多,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不仅人气旺,而且文风盛,特别是忠烈多,并且延续千年不衰,尤以宋明两朝为最。

庐陵文化内涵可谓博大精深,其精神却是刚正义烈,是古代江西地区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也占有相当的地位和比重,并为宋元明清四朝文化的中坚。在江西,它与饶州、抚州文化并驾齐驱;在中国,它与苏州、杭州文化相互媲美。

庐陵自古称为文献之邦,或文章节义之邦,确非虚言。先有地灵,才有人杰。庐陵文化和经济的繁荣,得力于母亲河赣江航道的开通。在古代,河流是交通运输的主要载体。自从开通了大庾岭交通线后,赣江成为北方通往岭南惟一的一条航路,不仅是官道,也是民运的要道。许许多多的儒士雅客,也在这条河上航行,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

到了明初,吉安府督朱政对城池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不管是学宫书院,还是游览纪念场所,都以庐陵先贤的事迹来教育感化后人,学宫书馆里的乡贤祠、名宦祠、进士堂、科第题名碑之类就是起这样的作用。如庐陵历史上著名的五忠一节欧阳修、胡铨、杨邦又、周必大、文天祥和杨万里等庐陵知名人士,便是供奉纪念的对象。对庐陵籍的杰出人物都会建祠堂纪念。如六一(欧阳修)祠、胡忠简(胡铨)祠、周益国公(周必大)祠、文山(文天祥)祠等。除此以外,还对历代到庐陵任职者中爱民的州官、县官,也立祠以表纪念。如颜真卿、江万里、王阳明等都建有祠堂祭祀。

这些文化设施,增加了吉州城崇尚气节和儒雅之风的文化氛围,使庐陵历代状元有16名,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一。历代进士3000多人。隔河两宰相、一门六进士、百步两尚书、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的描述,至今传为佳话。

庐陵文化读后感【2】

吉安县有一个美丽的庐陵文化广场。它位于井冈山大道和富州路的交叉口。那里景色秀美、宽敞开阔,是个娱乐和休闲的好地方。

走进庐陵文化广场时,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块约有两米多高的巨石,巨石上刻着庐陵文化广场这六个红色的大字。接着看到的是一个大圆盘,这个大圆盘在广场的中央,有四五阶台阶上去,它的一周都是花坛,花坛里的鲜花像一张张小朋友笑脸。在假日里大圆盘里经常有跆拳道的小朋友在那里表演跆拳道。游人们都围在那儿看,一个游人说:这些人真棒。这些人真棒!另一个游人跟着说。小朋友们听到了,练得更有劲了。

广场的东北角有一个喷泉,喷泉正在喷出一股巨大的水流,许多游人都在喷泉里玩水呢。水流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缓,有的像瀑布,有的像水墙,有的像仙女散花。美丽极了。

喷泉的南边是露天舞池,露天舞池正放着美丽动听的音乐。游人们听得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像一朵朵花儿在随风摇摆。非常精彩。

向广场的西北向走去就是游乐场,有许多小朋友在玩翘翘板、滑滑梯也有老人、大人们在健身器上锻炼身体。游人们玩得很开心。

靠近游乐场的西边是凉亭,凉亭里有许多人在乘凉。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玩手机、还有的在听音乐开心极了。再往西走是盘龙湖,盘龙湖就像一条淡绿色的绸带,柔美秀丽,在我的心目中,无论何时,它都带着一种质朴、幽静的美。

广场的正南面是影剧院,影剧院的墙上有巨大的电视屏幕,天热时有人带着冰柜在旁边卖冰淇淋和水,游人们买了冰冻的东西来解暑,他们边吃边欣赏电视里播放的新闻:有的站着看,有的坐着看,还有的从家里带来草席摊在地上躺着看。看得多带劲呀!

啊,美丽的庐陵文化广场,真让人留恋往返!

庐陵文化读后感【3】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华美的乐章奏响于耳际,灵魂深处那个虚无缥缈的故乡渐渐清晰于眼眸。或许,它就在雪域高原,天苍苍野茫茫,牧羊姑娘鞭梢一扬,白云般的歌声飘过记忆的幽谷;或许,它就在东海之滨,海风轻飔的吹,海浪悠扬的摇,梦里的亲人头枕着波浪;或许,它就是水波缥碧的湖泊,散落在江南水乡。采莲小妹桨橹轻摇,歌声悠扬,滋溜一声荡起无尽的思念

我的家乡庐陵,俯赣江而瞰鄱阳,眺八境而望株香。红色摇篮,旅游胜地。举世瞩目,万代流芳。富饶、美丽、辉煌是她的历史,福地、宝地、圣地是她的美誉。走进这片土地,庄严和敬仰在心中升起,神奇在吸引着我们。拥抱她的历史,探索她的奥秘,让我们轻轻地、轻轻地撩开她那迷人的面纱,走进她的怀抱

漫山遍野翠竹,勃发无限生意

春雨飘洒靓女装,百花吐蕊油菜黄。山溪水漫鲤鱼出,风舞碧柳燕子扬。泉流翠,花吐芳,风和日丽游人唱。此地风光似苏杭,我把庐陵作故乡。

庐陵,我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井冈山,叙说着好汉的古城;净居寺,闪耀着远古的文明;赣江水,滋润着她的胸怀;青原山,屹立着她的雄浑;还有那碧绿无垠的青竹林,那诗情画意的玉笥山,那鬼斧神工的天然溶洞,那蕴满神秘的大山,那碧透忍心的龙潭河水,那古老的传说,那朴素的风情,奏响洋溢生机的绿色旋律。

千年赣韵人杰地灵,万寸之间品赏庐陵

素有文章节义之邦之称的庐陵,在浩瀚绵长的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涌出一股股清泉,汇入民族文化之流,扬起层层浪花,辉古耀今,激荡万里。这潺潺清泉,源自于古庐陵众多先贤的心胸。这里,是文天祥、胡铨的故里,是欧阳修、杨万里的家乡这里,史称文章节义之邦,素有金庐陵之美名。这里,诞生的历史文化名人数以百计,一个个闪烁着不朽的光芒。

他们高洁傲岸,博学多识,文采飞扬,才华横溢,从首开风气到蔚城大观,从中兴再起到殿后悲歌,纵横驰骋,像群星闪烁在文坛,成为历史之壮观。他们把对人民的忠诚,

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前任业绩的怀念,凝于笔端,着于书记,给后人留下丰富而悠扬的精神财富。

人间,虽然逝去了这些绚丽的生命。

历史,却成就了一段绝美的传奇。

喟叹横贯长空的肝胆豪情,升腾永不泯灭的铮铮铁骨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一首西江月,写透了井冈山的雄奇峨险,抒尽了革命儿男的万丈豪气。循着慷慨激昂的诗词,沿着先辈们的足迹,追寻革命的圣地。井冈巍巍五百里,孕育燎原万里火种。

一曲曲响彻云霄的革命凯歌,一篇篇震撼心灵的壮丽诗篇,一幕幕感人肺腑的绝美画面,经过山泉浓雾的浸润与濯洗,经过战争的洗礼与淬火,汇成了一抹豪情,一抹绝美的豪情,一抹镀满激情的豪情,一抹巍然肃立的豪情毛泽东,朱德,邓小平,彭德怀,陈毅那些伟大的革命先驱者,用他们的坚定勇毅,用他们的刚正义烈,用他们的英姿勃发,用他们的必胜信心,用他们的铮铮铁骨,诠释着庐陵内涵的精魂!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为什么我的眉间闪烁着骄傲?为什么我的心中总怀着庄严与敬仰?因为我深爱着这片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刚正义烈,优美典雅的故土!爱庐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爱庐陵唯楚有才,于斯为盛的精良,爱庐陵大江东去,谁主浮沉的气概!

登高眺望,豪气满腔;今月古月,正道沧桑。观往知来,蓄崛起之大势;再造绩勋,筑和谐之家邦。建设庐陵,扬九天揽月之气魄;实现新跨越,继千秋浩荡之雄魂。风正起,大潮涌。万马奔腾,一派欣欣向荣;千帆竞发,直指锦绣明天!

此后吉安(当时称庐陵)升郡复县,改州称路,名称几经变易,府治再三迁徙,地域时广时窄。东晋咸康八年(公元342年)太守孔伦迁建郡城于吉州区附近,应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吉州区建城之始;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改庐陵郡为吉州,这是古庐陵的第一次更名;元朝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改吉州路为吉安路,取三国时吉阳郡、安成郡头一字命名,一直延续至今,一一除开1968至1979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一度更名为井冈山地区外,--吉泰民安、吉祥安康美好的祈盼,都溶注在我们今天470多万人民共有籍贯上了。

小学生庐陵文化读后感作文集锦


导语:中国,这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国度,涌现出千千万万个爱国英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庐陵文化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庐陵文化读后感【1】

吉安从秦汉起称庐陵,至唐才称吉州,元以后改为吉安。人们称庐陵文化,是因庐陵之名最早,时间也相对较长,从秦汉至唐达800年,而习惯又往往成自然。何况欧阳修、文天祥这些历史上重量级的人物在诗文中均以庐陵人自许。

所谓庐陵文化,主要是指读书人多,文教设施多,建功立德者多,发表著述多,达官闻人多。也就是状元进士多,宰相尚书多,学者专家多,忠臣义士多,文章诗词多,书院学堂多,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不仅人气旺,而且文风盛,特别是忠烈多,并且延续千年不衰,尤以宋明两朝为最。

庐陵文化内涵可谓博大精深,其精神却是刚正义烈,是古代江西地区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也占有相当的地位和比重,并为宋元明清四朝文化的中坚。在江西,它与饶州、抚州文化并驾齐驱;在中国,它与苏州、杭州文化相互媲美。

庐陵自古称为文献之邦,或文章节义之邦,确非虚言。先有地灵,才有人杰。庐陵文化和经济的繁荣,得力于母亲河赣江航道的开通。在古代,河流是交通运输的主要载体。自从开通了大庾岭交通线后,赣江成为北方通往岭南惟一的一条航路,不仅是官道,也是民运的要道。许许多多的儒士雅客,也在这条河上航行,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

到了明初,吉安府督朱政对城池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不管是学宫书院,还是游览纪念场所,都以庐陵先贤的事迹来教育感化后人,学宫书馆里的乡贤祠、名宦祠、进士堂、科第题名碑之类就是起这样的作用。如庐陵历史上著名的五忠一节欧阳修、胡铨、杨邦又、周必大、文天祥和杨万里等庐陵知名人士,便是供奉纪念的对象。对庐陵籍的杰出人物都会建祠堂纪念。如六一(欧阳修)祠、胡忠简(胡铨)祠、周益国公(周必大)祠、文山(文天祥)祠等。除此以外,还对历代到庐陵任职者中爱民的州官、县官,也立祠以表纪念。如颜真卿、江万里、王阳明等都建有祠堂祭祀。

这些文化设施,增加了吉州城崇尚气节和儒雅之风的文化氛围,使庐陵历代状元有16名,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一。历代进士3000多人。隔河两宰相、一门六进士、百步两尚书、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的描述,至今传为佳话。

庐陵文化读后感【2】

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庐陵文化读本》,收获了很多知识和快乐!

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吧,我刚拿到这本书时,还不知道庐陵是什么意思呢!我悄悄地问妈妈,妈妈笑着说:很久以前,吉安叫做庐陵,所以庐陵就是现在的吉安,庐陵文化就是吉安的历史文化。哦!,原来是我们吉安的文化呀!

我一口气就把书读完了,我把书中内容分成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写庐陵的今天,新吉安各地的发展变化。我喜欢的文章有《遂川三宝》、《三代人的书包》、《第一次坐飞机》和《家门口的大学》等。它们告诉我,吉安经济发达了,物产丰富了,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第二方面是有趣的又有意义的故事。《三把锄头擒匪兵》讲了三个农民机智勇敢,用三把锄头,活捉了25个拿枪的匪兵的故事。《小青蛙的理想》描写了小青蛙不断地变化理想,却不去学习,最终一事无成。还有《小猪和小猴》、《账单在我心里》很多故事,我都很喜欢。

最让我感动的是第三方面的内容。它们描写了吉安是革命的摇篮地,红军战士在吉安各地打土匪闹革命的感人故事。《一根灯芯》讲了毛主席为了省油,坚持只点一根灯芯,在昏黄的灯光下写出了《井冈山的斗争》。一盏油灯,一根灯芯的亮光,最后照亮了全中国。特别是《张师长献盐》的故事,感动得我流下了眼泪。张子清师长负伤住院,伤口发炎却没有消炎药。战友们将平时省下的一些食盐送给他洗伤口,他一直舍不得用,每天只用茶叶洗伤口。当医院里断盐,重伤员增多时,张师长把省下的一小包盐毫无保留地交给护士,给了其它重伤员用。不久,张师长自己因为伤口恶化,光荣牺牲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张师长,您是我们吉安的骄傲。我们庐陵子孙一定努力读书,长大后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庐陵文化读后感【3】

庐陵文化是赣文化(江右文化)的重要支柱,是指以庐陵古治属为核心,辐射而涵盖现今吉安市十余县(区)的区域性文化。庐陵文化源于七千年前的青铜文化,以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堆花香而著称于世。庐陵府不但考取进士三千(天下第一)和状元二十一(天下第二),而且在明代建文二年(1400年)的庚辰科和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中鼎甲3人均为吉安人,这种团体双连冠现象在中国科举史上绝无仅有。因而吉安有一门六进士,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的美誉。

江西中西部,赣江中游,有一方方正正的板块,这就是今天的吉安。她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水面为次,号称七山半水两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自江而南,吉为富州骈山贯江,扼岭之冲土沃多稼,唐时皇甫是在《吉州庐陵县令厅壁记》中曾这样描述过这块以红壤为主的土地。我们的祖先是什么时候在这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可惜境内的崖洞崖壁没有留下他们的崖画石刻,没有留下他们曾经生存的印记;也可惜我们的祖先生于草泽,没于蒿莱,结绳记事,没有留下他们的竹简帛书,使我们无法遥想他们是如何含辛茹苦,耕渔劳作。但是,吉安市河东镇的案山古人类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证明至少距今5000年前这里已有先人生息繁衍。永丰县佐龙镇尹家坪文化遗址出土的稻谷、稻秆,证明在新石器晚期这里就有水稻的栽种。新干县大洋洲一座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墓中,出土青铜器约480余件,陶器约300余件,玉器饰品100余件,震惊了中国以至整个世界!青铜器数量之多,品类之全,纹饰之精,全国罕见。巨型中华钺王、青铜犁铧,全国仅此一例。这些青铜器背后隐伏的文化密码委实是太多了,至少证明3000多年前在吉安的土地上曾经有过一个经济、文化十分发达,与中原商殷王朝并存发展的另一奴隶主政权。可是,为什么不见诸任何历史记载甚至民间传说?破译了这个谜,中国古代史的某些史实甚至有些重要的史论将要重写。

秦王朝建立以前,三皇五帝,春秋战国,吉安这块土地大约属于有主无名的荒蛮地域,它一会儿属夏商古九州之一的扬州领牧,一会儿是周王朝子孙的分封领地,吴、越、楚这江南三大古强国都曾先后将吉安划入了他们的版图,春秋时期,吉安属吴;战国时期,吉安属楚,故有吴头楚尾之称。

有史可据的《明一统志》载:始皇二十四年,王翦灭楚,虏负刍,明年置庐陵、安平、新淦三县,属九江郡。秦始皇废分封诸侯,立郡县制将天下分为36郡。公元前222年,王翦踏平楚国后,九江郡(郡治在今天安徽寿县)管辖着新设立的庐陵县(今天吉安市部分地域)、安平县(今天安福地域)和新淦县(今天樟树地域)。秦郡县天下,厥有庐陵,庐陵由此浮出历史的水面,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此后吉安(当时称庐陵)升郡复县,改州称路,名称几经变易,府治再三迁徙,地域时广时窄。东晋咸康八年(公元342年)太守孔伦迁建郡城于吉州区附近,应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吉州区建城之始;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改庐陵郡为吉州,这是古庐陵的第一次更名;元朝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改吉州路为吉安路,取三国时吉阳郡、安成郡头一字命名,一直延续至今,一一除开1968至1979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一度更名为井冈山地区外,吉泰民安、吉祥安康美好的祈盼,都溶注在我们今天470多万人民共有籍贯上了。

《庐陵之风》读后感800字


遂川县作家协会主席钟先锋老师的新著《庐陵之风》是部难得的好书,近段时间,趁《茶叶志》定稿、联系出版的相对空闲,认真拜读了钟先锋老师的散文集《庐陵之风》,看后,十分感动。《庐陵之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写活了遂川,甚至整个吉安。其文芬芳四溢,余味无穷,恰如一杯温馨的狗牯脑茶,总能让你过把瘾。

我是地地道道的遂川人,也从事县情研究工作数十年,也算是县志老者,但看了《庐陵之风》后,却觉得自己很渺小,应拜师向他学习,他对遂川地情是那么了解,更难能可贵的是,能以小见大,写形见神。作者所写的文章,都不是很长,一两千字,却总能很真、很细的把事情娓娓道来。所记述中的大都是凡人与凡事,作者高明之处,能通过典型事件的选择、提炼,让人就觉得那人,就是自己身边的人;那事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所写都就是那么地真切、朴实。

如《赣西黄娘往事》,通过一个与我们五六十年代同年辈普通母亲艰辛生活的记述,唤起我们对父母养育之艰难历程深深地回忆;也唤起我们本应尽孝道,却因各种自已能原谅自己的种种托辞而不很好尽孝道的愧疚。作者文中的黄娘,顺文看来,是他身边很熟悉的人,写道最后,作者才笔锋一转,点出这就是黄娘,也就是笔者的亲娘!读后,真让人心碎、敬慕不已。

又如《消失的盲人算命师》,文中的主人,是我经常上街熟视的,在我的眼中,却熟视无睹,可作者能怀着一颗炙热的孝心,通过以接送他上班人物的更替为主线,简单勾勒写出主人公一辈子的艰辛:从最初妻子扶着,到小女儿牵着,再到女儿已经长成大姑娘骑着电动车接送,细腻地描写算命师养活一家子,辛苦一辈子,长大了孩子,衰老了自己几十年来的不易与苦楚,文章的主人公,长相并不是很好,甚至还有人见后会生厌恶,但通过作者用富有体温的笔触、细腻的描写、深情地记述,写出了一个为养家糊口、与命运抗争的可爱的家庭顶梁柱,不令使读者油然而生敬仰之情。特别是作者经常能在文章的结尾,用上一句经典的议论,命运不可测,生活总可回味,把文章的灵魂提升出来。

作者这种文末点睛,看似平淡一句,实是千钧之力,如:江南闺秀大汾,谁来掀起你的红盖头,等等,这是作者的记事的风格,也是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与提炼。建议读者可去认真体味一下。

《庐陵之风》真是一部好书,值得品读珍藏。

兰陵缭乱读后感


兰陵缭乱读后感(一)

哈哈!终于如愿以偿地看完了《兰陵缭乱》,盼了好久,也没能在网上下到完整版,最后还是买了本书来欣赏。真的超好看地,我非常非常喜欢。我买了整套的书,想想也明白了,我都看了2本半了,居然还买全套,肯定是因为特别喜欢。

樱桃,因为命运的关系,必须以男孩身份活到18岁。无论是男是女,在父母身边的她,都是幸福的。可是命运就是如此折磨人,父母亲一前一后都离开了她,离开了人世。突然她变成了孤儿,孤身一人,从遥远的地方,回到故乡,寻找父亲故友耶律光将军。阴错阳差之间,遇到了她的大妈,她父亲的大老婆。

在大妈家,她遇到了她的大哥,三哥,九叔叔,还有耶律恒枷以及他的父亲耶律光。她跟着耶律将军学武艺,后来成为和耶律光一样出色的将军,为国出力。正因为成为了将军,让她更加无法恢复女生的可能。

后来最最疼爱她的九叔叔成为了皇上,她终于有了恢复身份的机会,可是她却发现她的九叔叔对她存在着一层不同于亲情的感情,一种男女之情,迫使她放弃了恢复身份的机会。

再后来九叔叔听信奸臣的话,害死了她的大哥,三哥,让她对九叔叔失望透顶。又间接知道了她的大妈和二妈都于害死她父母有关,所以对这个家绝望。

和耶律恒枷一起远离长安,去镇守边关。为她最爱的九叔叔守护他的江山。

后来九叔叔死了,她和恒枷被招回京。由于她功高盖主,新任皇帝居然听信奸臣的话,赐毒酒给她。终被周王所救,并软禁宫中。

恒枷自己毁容,只为可以混进宫中救她逃离苦海。

经过一系列的事情,她终究明白她的身边除了九叔叔,还有恒枷永远的保护着她,包容着她。

最终他们再一起了。

兰陵缭乱读后感(二)

读了这本书,看了形形色色的评论,不管《兰陵缭乱》抄袭了多少,却想单纯的从故事本身写写自己的感慨。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不想再动笔写诗,不想再把故事和缺憾记下来,却怕有一天连记忆也随着时间流淌渐渐消失。

我为长恭一声的坎坷而难过,却也因他身边那些人的离开而悲哀,集万般宠爱于一身的她,却也承受了肝肠寸断的痛。因为不想每一个在乎的人受伤害,因为为了九哥哥的江山,所以心甘情愿的隐藏了女子的身份。从一开始便猜到长恭一定会和恒伽在一起的,因为只有恒伽才是那个躲在暗处默默付出,用心守护的人,不奢望得到,不禁锢她的自由。

宇文邕的爱炽热如火,我想如果他和她不是仇敌,她的生命里没有恒伽,她一定会爱上他的。(.org)只是这个故事里没有如果,人生也是如此。爱的深的人不一定得到。即使被伤的体无完肤,即使明知道她不爱,也要留住她的人,这样的爱掺杂多少悲哀。

缘来缘去缘如水,不爱便是不爱,没有缘由。爱了便是爱了,注定一生纠缠。

结局恒伽选择毁容救她,却又离开,只因害怕配不上她。所以一直以来恒伽是爱的最小心翼翼的,为了她甚至可以选择失去她,这样的爱,是九叔叔和宇文邕给不了的。

不管如何,最终她是幸福的,即使生命中那些羁绊层层叠叠,回忆的碎片时时刺痛人心,她却可以望着那些光影告诉自己,那些人他们曾经来过,给过欢笑,给过伤痛,给过她生命里美好的时光。

兰陵缭乱读后感(三)

现在,看完了《兰陵缭乱》,现在心情也很是缭乱啊。

那样的爱情在那样的背景下,他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震撼了。也许这部小说很早以前就有了,但是我现在才看,现在才写这个评论有点不合时宜,但是,反正是写给自己的,也没什么不妥啦!

言归正传吧,长恭这样的形象,我是第一次看到,有着倾国倾城的容貌,耿直的性子,披靡的战绩,天真的,纯净的,英勇的,英气与柔美那样和谐的糅合在她身上,也难怪让那么多的男子倾心,无可自拔。

我最喜欢的长恭和恒伽在一起了!虽然到最后恒伽失去了他俊美的容貌和温柔的声音,自己毁声毁容,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相爱的人最后经历了重重地困难终于在一起了,没有战争。没有血腥。没有勾心斗角。只留下最淡泊最宁静也是最幸福的生活,和最爱的人朝朝暮暮在一起,隐姓埋名,相爱幸福终老

我真的为他们高兴!

在长恭身边,那么多的男人,无论是父辈,兄长,朋友,兄弟,敌人因为她是以一个男人的身份生活了那么多年,但是,虽然在所有人的面前他是个男人,仍然让她的九叔叔为她陷入万劫不复的情网之中,而知道她身份的两个男人,也都是爱她爱的无可自拔,幸好啊,长恭喜欢的是那个最最正常的恒伽,我最最喜欢的恒伽,哈哈,他们相识相知了那么多年,真的很不容易,也真的好幸福,他陪着她度过了他们生命中的喜怒哀乐,无论何时何地,都有他作为她的依靠和肩膀,那样绵长深远的爱,无论是饱受求不得之苦,被长恭看做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九叔叔,还是那个与她缘分久远,思念之极,最后要发狂的占有她的宇文*,都比不过我们恒伽,他们才是一对璧人啊!

一起征战,一起杀敌,一起玩乐,一起面对,一起分享

不知道应该说什么,但是真的很希望他们幸福,那才是真正的爱情吧,饱经挫折,最后终于修的正果嘿嘿祝福幸福!

长恭这样的女子,是真正的英雄,那是什么样的珍宝都不可以换来的兰陵王!

优秀读后感:读《兰陵》有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回。《从军行》

思绪在时空中穿梭,如轻蝶般穿梭在千年以前。一望无际的黄土沙场,狂风卷起。杀啊刀光剑影,兵荒马乱。飞越过迷漓,寻到一丝芳香。他手持利剑,挺拔的身姿在这铁马金戈的战场上挥洒下热血般的汗水。刺入敌将的头颅,割穿铁甲,这注定又是一场血染沙尘的结局。像是被血腥沾染而受到惊讶,缓缓坠落,最后轻蝶立足于他肩上,把一切尽收入眼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风,孤雁,落日充溢这秋愁,边塞的意境。他是否也有过悲愁,是否想念过那繁花飞洒的锦城。夕阳挥洒在他身上,面对着他的背面,又是何等的情愁?我,愿生在千年以前,感悟他的情感,读懂他的忧愁。

北方佳人,南方伊人。本是一代卿人,奈何!奈何!却是生的男儿身。本是九尺热血男儿,奈何!奈何!却拥有倾世之貌。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他,因敌方取笑他的倾世之颜,从而带上了丑陋的面具。从此他的喜,怒,哀,乐永远埋没这面具下。经千年以后,有谁会想到这丑陋的面具下竟会有此倾世之美。记载着千年的孤独。我,愿生在千年以前,诉听他的苦楚,守望他的一生。

自古言:自是帝皇之家最无情。他,用尽一生守卫国家。他,将青春全耗在这片黄土沙场上。他,一位尊贵的王侯,自赴战场。他,为了精忠报国,掩饰了他应有的隽秀。然而,帝皇心难测,一杯毒酒了却了他绚烂一生。我,愿生在千年以前,为他平反,为他心痛。

他,何错之有?他,为何苍天不公?那年,他才二十七岁,自古而言:红颜多薄命,天妒英才。他的一生入萍浮一般,在水中颠沛流离。无一所避风港,那样轻浮,那样波动。我,愿生在千年以前。为他笑,为他哭,随他颠沛流离。哪怕世一兵一卒,只为目睹他战场杀敌一面,夕阳下悲愁一面,脱落面具一面

我,愿生在千年以前陪伴他一生。他,一代倾世男子兰陵王。

广东深圳宝安区深圳市观澜中学高三:邱丽萍

《文化苦旅》读后感:文明世界的“废墟”文化


《文化苦旅》读后感:文明世界的废墟文化

读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对于文化的理解。实则,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压迫,一种力量!文化是美丽的、痛苦的、感人的、悲愤的,是包容一切的!一切,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世界;而世界,对于某些人来说是文化了。这本书中,让我感触最大的就是《废墟》一文了。

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这个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告诫!没有废墟,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我们,没有亚洲、没有欧洲、没有美洲、没有非洲、没有大洋洲,当然更没有中国!废墟是必然的,他的建筑者从垒上第一担土的时候就知道,不管这建筑多么雄伟、多么壮丽,依旧有他日后的落寞与孤寂;不久,废墟会被掩埋,将会有新的非虚诞生。它的过程是同样的,终有一天他会蓦然倒下,没有昔日的雄伟与一切,最后甚至被人淡忘这个就像人生,每一个人都是一方建筑,由往年的辉煌,有如今的黯然,然而终究免不过变成废墟;社会也是这样,一个建筑到了,另一个新的建筑就会产生来取而代之。再美丽的人生,终于会成为废墟的。

人生的伟大建立在废墟上;历史的悠远建立在废墟上;文明的初始建立废墟上;文化的开端建立在废墟上。

废墟不仅如此,像作者所说,如果在现代,黄鹤楼可以装电梯;阿房宫可以作宾馆;滕王阁可以辟商场。这个不是繁荣,这个才是文明真正的废墟!荒漠化感情、淡忘以往、摧残文明,若是圆明园重建,得来的是一颗没有耻辱感的心,抹去的是,熊熊的大火,强盗的劣迹,昨日的中华文明!

有时,或许废墟比建筑要好得多。废墟真正表达的,似乎是唱响一曲对于现代的文明的悲歌,废墟,是现代的产物,是现代的建筑,或许它的重要不能与天安门、故宫相比,但是,后两者所代表的只是中国古人的伟大,前一者让我们永记耻辱,还有一种渴望,一种呼吁!

关于朱伯庐的《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参考


当朝廷以千钟之禄请你出仕时,你只淡然一笑,留冠博带于乌台之上,着布衣草履于乡野之间,朱伯庐的《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美文欣赏。你深谙程朱理学的要义,何曾没有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抱负?但你没有忘记父亲坟头的誓言。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这是你说的,但辅弼异姓并非你的理想。你深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却违背了这样的传统,你选择了更为静谧的那一条。相较于那些降清的明末遗老,你是幸运的;至少在心灵上你是释然的。你既不是积极入世的狂客,亦不是消极遁世的隐者。你就是你,一个睿智而豁达的文人。于是当历史的兴衰成为了教科书上的几行数字,当曾经的帝王将相成为了孤坟碑祠…你的思想却成为了风檐下翻飞的书纸,成为了圭臬,成为了亘古。于是历史汤汤的洪流中又多了一位独上高楼的智者;于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又多了一纸不朽的著述。

《朱子治家格言》上曰: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比《朱子家训》稍早一些,明万历年间成书的《菜根谭》上有更深刻的句子:藜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淡泊明,而节从肥甘丧也。前几日《南京零距离》的《孟非读报》上曾谈及全国公务员一年花费在吃喝上的开销达到了2000亿!2000亿,如此天文般的数字是怎样的概念呢?是够这一年全国的适龄儿童享受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鹪鹩巢于森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家藏万金,无非一日三餐;广厦万间,无非卧榻一张。可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一点。我们忙于各种事务,疲于各种应付。肥甘辛辣间,却忘了真味只是淡。我们何曾潜心研究过《朱子家训》,寒假作业一公布,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列其为事务或应付,读后感《朱伯庐的《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美文欣赏》。我们并未衰老的心性也正在逐渐被世俗所固化。诚如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所言:我们已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了为什么而出发。我为什么而出发呢?一学期的忙碌竟让我心虚!回想四个多月来,屁股能与板凳亲密接触达十分钟以上者,不是上课就是开会!然而我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上课,也不是为了拿奖学金而开会!正如我不是为了大快朵颐而生活,也不是为了肥甘辛辣而奔忙!我回想起了儿时母亲数次带我出诊时的经历,我回想起十年前在《大自然探索》杂志上一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孩子绝望的眼睛…我也曾怀揣着一个救死扶伤的理想,只是愚蠢到忘了在外界纷忙的环境中,给心灵留一分宁静。食堂二餐厅的墙上挂有《朱子家训》,我觉得挂在餐厅也最为适宜。当我们品尝一粥一饭的时候,不妨想想它的来之不易;当我们咀嚼大鱼大肉的时候,也不妨多思忖一下我们来到这所大学的目的。朱用纯曾与徐坊、杨无咎合称为吴中三高士。静观满纸朴拙的训诰,知道非宁静无以至远。宁静,是一种不受功名利禄左右的淡泊的心态,它能将一个人送到他所能到达的最远的地方。一直奇怪《正气歌》的最后两句: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读书可以在阳光下,正大光明;可以在雨帘中,诗意绵绵…可作者偏偏选择风檐之下。后来读到《风赋》才明白,仁者如风,溥畅而至,将博爱与宽厚平等地赠予身边的每一个人-也许学医的人更该这样。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需加温恤…这些质朴的格言早已超越了文字,幻化为贤者心灵的法则。我细数着风檐下翻飞的书页,凡五百零六字,虽称不上醍醐灌顶,但多少能让人产生簌簌凉风生,加我林壑轻的顿悟。仿佛小心地拾掇起,先哲额上滚落的汗珠。风檐下,我轻轻地合上这一页书。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


读罢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很想抓住些什么,却又难以言状,只觉得淡淡的哀愁与寂寞萦绕不去,心中难复平静。

从滚滚黄沙的大漠边塞到温婉宜人的江南小镇,秋雨先生的文化足迹,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夹杂着喜悦,激动,哀伤,沉痛,百感交集,而最终只汇合成一个赫赫刺人的"苦"字。中国史上叙说羁旅之苦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然而负担上"文化"二字,却更令人觉得这苦涩的味道浓得要化不开了。

说说那个令人恨恨不已的王道士吧。青砖黄泥的道士塔原也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国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唉!伤心欲绝!秋雨先生之苦,皆因有着中国古代文人忧国忧民式的文化自觉,种种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赫然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却无能为力,也就难以自抑地揪心揪肺了。

也许是我出生的年代比余先生要幸福,没有亲眼目睹种种擦肩而过的辛酸与血泪,因而没有那种刻骨铭心的苦味萦绕心头,然而余先生笔下一幕幕清晰可见的中国式文化悲剧,已经令我的心也不自觉得随之惆怅,陷入了淡淡的寂寞,历久不散。也许余先生得知我们肆意欣赏着他的"苦",却不能与之同苦,而只是仅仅的"寂寞",怕是他的"苦"又会更甚了吧。

也许许多历史界的专家学者曾经不留情面地指出过秋雨先生作品中与史实不符的种种纰漏,但是依然无妨,文学不同于历史学,毕竟秋雨先生酿制的文化苦酒传出了令人心醉的香味,不仅仅是向读者,向文化界,更是向广大的中国人民。这样就已经足够了,不是吗?

我就这样追随着秋雨先生的足迹,在寂寞间行走着,徘徊着,彳亍着,最后旅途也到了终点站,只剩下了"这里真安静"的孤独与余韵……

《中国历史故事集——马陵道上》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中国历史故事集之马陵道上》,讲的事战国时期齐国的孙膑智退魏国的庞涓的故事。

自孙膑被魏惠王剜掉了两块膝盖骨,齐威王知道后派淳于髡带孙膑回齐国。公元前343年,庞涓攻打韩国,齐威王拜田忌为大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发兵五万救韩。孙膑直接打魏国。庞涓回国救援。救援途中,庞涓三次清点齐军的剩余炉灶,发现做的饭越来越少。庞涓认为齐军大部分都逃跑了,就指挥大军追赶。

追到马陵,正好是十月底,晚上没有月亮,庞涓的大军顶着星星走。忽然,前面传来报告,前方山道被树木堵住。庞涓发现只有一棵树没有被砍倒,还有几个大字。庞涓叫人用火把一照--上面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下”。

这一照,不知有多少箭,像下雨似的落下来,山前山后、山左山右全是齐兵,魏兵跑的跑、降的降,其他的都死了,庞涓也葬身于乱箭之中。魏国打了败仗,孙膑取得了胜利。

我认为孙膑的计策很妙,故意减少炉灶,引诱魏兵追赶。算准了魏兵到达的时辰,埋伏好弓箭手。树边火光一亮,就放箭攻击。

孙膑为了打败庞涓,设了这个计,真是太经典了。我为他的才华赞叹!

关于文化苦旅的读后感


《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关于文化苦旅的读后感怎么写?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吧?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文化苦旅的读后感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关于文化苦旅的读后感1

提起余秋雨,可能想说得太多,满腔话语积压于心底,随时都有迸发出去的可能。但我还是愿意只打开一个小口,让那话语如涓涓细流一样涌出,将自己再次滋润。

读余秋雨的第一篇散文,是他的《文化苦旅》的开篇之作——《道士塔》。当时,我第一遍读,愤恨;第二遍读,无奈;第三遍读,就只有压抑了。目睹的一个个惊人的流失数字,我的压抑与它共存。王元禄是个罪人,没有错。但是,将敦煌文化的大量流失、出卖之罪完全归咎于他——那样一个20世纪初中国随处可见的猥琐、短目之人,更像是嘲笑自己。因为,他的卑微,实在不配承受这罪。他意识不到这份文明的伟大与灿烂,他只知道一百卷经卷值一个铜板,一车古画值三块大洋;他只知道如果在飞天甜美、神秘的微笑上刷一点白石灰,墙壁就干净了;他只知道本以强盗身份来这里的斯坦因,是西方来东方“取经“的人。他的卑微,承受不起这罪!我的压抑与这些耻辱共存。正像余先生喊出的:“我好恨!”

终于,《莫高窟》紧随其后,让我稍稍欣慰,余先生用敦煌壁画上明快的、油彩一般的语言,从诞生曙光的时候起,描绘到飞天腾空撒花的唐初鼎盛之期。欣慰于毕竟我们厚重的土地,还以它三千年孕育出的魔力,留住、或是说吸引住了一部分文明,就算是文明的碎片,也能使后人从中拾取精华,沐浴灵魂。唐后,风格一次次改变,风沙一次次动摇这里,但是,风骨从未泯灭过。然后,飞天神秘的微笑朝向了日不落,这微笑后面是愤恨,是压抑,是无奈……

关于文化苦旅的读后感2

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欢的还是他的废墟这篇文章,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他却提出了一个可以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希望,可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可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

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可是现在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曾经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因为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样呢?那些曾经遭受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失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另类的一种美,因为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它是不会因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遗弃,相反的,人们只会更加记得它,它将会永远的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华丽最优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却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他的文章教会了我许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他内心深处的真切想法,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单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灵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深描”文化理论——《文化的解释》读后感1500字


“深描”文化理论——《文化的解释》读后感1500字:

文/张双婷|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被誉为二战以来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类学家之一。《文化的解释》一书是格尔茨有关人类学的论文集,阐述自己关于文化理论的见解。其以地方文化色彩浓厚的瓜哇、巴厘岛作为田野考察研究的对象,进行“深描”理论的实践,从而开创了新的人类学研究世界。第一编主要介绍解释人类学的“深描”理论;第二编主要论述文化对人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影响;第三编和第四编阐释了文化的宗教色彩、意识形态、政治性质、社会形态等方面;第五编以个案分析对“深描”理论进行深入实践。正如作者写到:“我希望这部貌似的文集,会有些像一部通过一系列具体分析阐发的文化理论的专著。这部书不仅仅是对于一种有些漂泊不定的职业生涯,作了‘于是我写道······’式的回顾,它还要阐发一个论点。”(p2)这个论点,正是作者心目中迈向文化的阐释理论——“深描”。

“深描”(Thick description)一词是格尔茨从英国哲学家赖尔处借鉴而来,原意是关于“思想家在做什么的问题:‘思考与反思’和‘思想的思考’”。而在格尔茨看来,人类学家常常采用的民族志,就是人类学家进行深描的一种尝试。这种从事民族志的事业就是“建立关系、选择调查合作人、作笔录、记录谱系、绘制田野地图、写日记等等”(p6)

人类学家的民族志主要建立在对文化意义分析的基础之上。“深描”的核心即是对“阐释进行阐释”。所以,民族志的描述有三个特性:“它是阐释性的;它所阐释的对象是社会话语流;这种阐释在于努力从一去不复返的场合抢救对这种话语的‘言说’,把它固定在阅读形式中。”(p23)在第十五章《深层的游戏:关于巴厘岛斗鸡的记述》一文中,格尔茨对巴厘岛人斗鸡进行的田野民族志写作也成了他所提倡的“深描”的成功实践之一。这种描述以作者深入巴厘岛人的生活并近距离观察为基础,极其冷静、极尽详细且文笔流畅,对斗鸡游戏反映巴厘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极具文学性的表述,也不失其客观性。这值得对解释人类学感兴趣者不断阅读。

浅描作为深描的对立面而存在。二者区别在于,浅描是行为本身(如抽动眼皮),深描是行为背后的意义(传递信息、模仿、恶作剧等)。将意义结构进行呈现的过程就是深描,这不是对行为、话语的描述,而是对行为、语言的阐释。在深度描述中,文化成为社会现象形成和产生的脉络。读书笔记比如,巴厘岛人表面是在斗鸡,实际上将地位、道德、血、面子、赌博等呈现出来。“它是巴厘岛人对自己心理经验的解读,是一个他们讲给自己听的关于他们自己的故事。”(p506)这种斗鸡游戏体现出巴厘人的性格、社会秩序和思想观念,是力量的博弈,更是巴厘人微妙文化心理的载体。

对于文化的概念,格尔茨从阐释学的角度这样定义:“文化是一种通过符号在历史上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它将传承的观念表现于象征形式之中。通过文化的符号体系,人与人得以相互沟通、绵延传续,并发展出对人生的知识及对生命的态度。”(p11)在这里,文化具有符号性特征,在传承的过程中使人类真实地认识世界。所以,在“深描”理论中,符号成为格尔茨关注的重要方面。《文化的解释》一书正是将文化作为一种符号体系进行深描,探索符号意义的表达。例如,在第十四章《巴厘的人、时间、行为》中,通过对巴厘社会的深描,即对巴厘人用来塑造个人的一连串的文化模式如个人名、亲属称谓、地位称号等表面形式的描述,揭示其中隐含的个人身份观念、时间秩序观念和行为方式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巴厘人文化力的三角形:巴厘社会个人的匿名化、时间的静止化和社会互动行为的仪式化。通过这种“深描”,使人类更好地理解巴厘人的文化心理和社会行为。

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中,“深描”理论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本民族文化特色,更能帮助人类进行文化层面中的深入沟通和交流。这种沟通、交流和理解是文化多元性价值所在。只有通过“入乡随俗”式的理解他者,从而才能更好地理解自我。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通过文化意义的深入阐释,更好地理解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乃至于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灵。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文化苦旅》读后感的范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文化苦旅》读后感范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也难怪,看这本书要慢、要细,里面的思考,非常人所思,非常人所见。他笔下的《风雨天一阁》我记忆犹新,一个人,不!一个家族背负着坚守一座藏书楼的命运,范钦让偌大的中国留下了一座藏书楼,保留到现在。别的藏书家有,藏书也有,但没过几代,历史的风尘就将它们掩埋了。但是,范氏天一阁留下了,靠的是什么,是执着、坚定,还是如余秋雨说的“超越意气、嗜好、才情,甚至时间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体现在哪儿?他曾毫不客气地顶撞过权势极盛的皇亲郭勋,为此遭廷杖,下监狱,他似乎什么都毫不顾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后连权奸严氏都奈何不了他。“一个成功的藏书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个强健的人。”余秋雨在这里总结道。

看到这,反思一下,我们这些读书人,如果生在那个年代,身为一个藏书家,会像范钦一样吗?我想不会,范钦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让我们来,难!我们是教师,教育学生,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呢?在挫折面前,爬起来的又有谁?生活着,又为了什么?这不正是我们该思索的。

脏话背后的文化现象_《脏话文化史》读后感2000字


说实话,一开始抱着一本《脏话文化史》走进四教303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拒绝的——我肯定是这个阅读马拉松活动里的一股泥石流。多亏管签到的小哥及时站了起来,不然我可就不明不白地来,又要不明不白地走了。

说正事。

我知道,看到这本书的题目的时候读者会跟我一样眼前一亮,接下来就和我一起走进书中看看内容吧!

首先引用引言里的一段话:

“然而,奇怪的是,语言学家竟一直让自己受到这项禁忌的影响,导致相关的探讨研究少之又少。毕竟,人体的某些下方部位也是不登大雅或儿童不宜的;但我们还是有泌尿专家、直肠专家、妇科专家,他们都不怕把这些某某专家的称谓跟自己姓名并列在大门门牌上。我们不会只因为蜗牛长得丑,就禁止生物教科书提到她们;社会学家也照样研究犯罪心理,不管犯罪内容多么变态。如果这些专家可以研究他们自己选择的领域,并不因此表示赋予那些对象价值,也不必受限于其他人的审美判断,那语言学家为什么不可以?”

是的,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脏话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而我认为脏话与泌尿、妇科、犯罪心理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世俗化——它离我们的生活太近了,以至于研究它的逼格并不够高,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同为四大名著,研究三国演义的可比研究红楼梦的少——在路边随便捉一个小孩都能扯一段桃园三结义,研究它干嘛?

我们的作者却抓住了这个角度,深入研究了脏话与其背后的文化现象。作者认为关于咒骂的观念视角有三种:

①以毫不情绪化的态度看待咒骂,认为他并不重要,也就是说咒骂者仅仅想发泄情绪而并不在乎咒骂内容所代表的事物。《语言本能》的作家史蒂芬·平克就是持此观点的人:他认为咒骂并不是真的“语言”,反而比较像黑猩猩的手势。 私以为,papi酱早期未被“整改”时视频中使用的咒骂语言便是这种类型;她输出的内容都是生活的小槽点,职场中的小牢骚以及我们每个人身上逃不开的时代病症。说到底,她在吐槽的同时,也在自嘲。所以,那些附带的所谓脏话,不过都是语气助词,她从未真的谩骂别人。脏话的内容并不是她所想表达的主要内容,而其背后的情绪才是。

②采取审查角度。这是在说用这个角度看待脏话的这些人把咒骂视为与酗酒差不多的恶习,是人类进化所产生的副产物——这便是与上一个理由呼应的,我们现行的审查制度所站的角度——因为其所站的是一个宏观的角度,必须确保通过审查的内容是为大部分人所接受的,因为存在一部分人认为脏话是单纯的糟粕而不能容忍它出现在银幕上——与现在的电视剧 影视剧中不得出现违规吸烟镜头(如在室内)同一个道理,所以提倡禁止

③纯粹的语言势利眼。它的意思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看待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的语言态度——事实上,所有文化有各种不同的风格,可是受过教育较多的人群意味着有更多的资源,从而可以给自己的语言贴上“正常” 的标签,与自己不同则是“不合标准”的。而这个角度是我重点想谈谈的。

彼得楚吉尔(peter Trudgill)曾有言“若果你不喜欢某人的口音,那是因为你不喜欢那人的价值观”——可以说是一语道破天机了。

你是愿意被人说“You shining wit”(闪亮的聪明人)还是“you whining shit”(爱抱怨的狗屎)呢?英国上层阶级就是利用后两个单词微妙的首字母互换,用前者优雅地骂人。

在中国,王亲贵族们管上厕所叫“出恭”,而未受教育的百姓则大多只会直说“去茅厕”——语言中暗藏的等级指示功能,人们对脏话的控制成为个人品行的表征大概也是考虑其中的礼仪与习性的缘故。然而,以品味来抑止脏话的流行毕竟只能在向往品味,有向上流动希望的人群中生效——英国某个上层绅士在听到“F word”。的时候可能眉头一皱,可说出来的人可能正为此洋洋自得。从另一角度看来,脏话使用者组成了某一想象的共同体他们也在用“说脏话”这一行为表达对上层阶级的蔑视——且不论这其中有多少酸葡萄。

当我们讨厌某件事情的时候,可能是因为这件事情触犯了我们的某样利益。

旧时上层阶级对下层人民的讨厌,大概是因为觉得他们的存在“玷污”了他们的生活,这两者使用的语言差别便是“说不说脏话”——毫无疑问,贵族阶层有权利与资源去控制舆论导向,给自己的东西贴上好的标签,而他们对待底层人民“势利眼”的语言态度则反映在了讨厌脏话上。

但是,“语言势利眼”不仅仅是上层对下层的势利眼,也有“自以为上层”对其他人群的势利眼;而在我国的体现则是网上铺天盖地的“地域歧视”。

某个地方的人真的都存在某个陋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为什么会想去“歧视”这个人呢?自然是因为这个人在网上的言论跟歧视者的三观不合,前面也提到过,持“语言势利眼”态度的人往往存在客观或主观上的“优越性”,这自然就会让发出歧视的人觉得自己所持的观点是有优势的,自己是站在高出俯视他人,而被歧视者所能被最容易获得的信息正是省份——这和我国门户网站显示用户名字的习惯也有关系——XX(某地)用户+电话号码或用户名的显示模式,不得不说是地域歧视的帮凶之一,于是类似出生地这种不可被改变的事物就被当成了攻击的毒箭。其实想想,这种做法也符合我们大脑的特点——懒于思考,某个地方出过某件丑闻,那么这个地方的人肯定都有这类使人讨厌的特质——这种简单粗暴的归类,我们把它叫做贴标签,他背后潜藏的歧视是时代发展许多人逐渐浮躁的心理,他们易怒而懒于思考。

其实“语言势利眼”也是如此,在这双势利眼中,被歧视者失去了独特性,而被融入在了此人所在的群体中,被主观地赋予了那个群体在歧视者眼中有的缺点,从而让歧视者更“方便”地进行攻击。

当然,这也是笔者对喜欢贴标签的人贴的标签罢? 作者:梁靖航

喜欢《庐陵文化的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兰陵缭乱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