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汤姆的午夜花园读后感1000字

汤姆的午夜花园读后感1000字

午夜之子读后感200字:午夜之子读后感。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午夜之子读后感200字:午夜之子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据说,《午夜之子》是和《百年孤独》齐名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这本书获得了1981年度的布克奖(英国),并获得了布克奖委员会颁发的25周年个性奖。

作者萨尔曼鲁西迪,生于印度的一个回教徒家庭,之后移居英国。

《午夜之子》描述了一个出生在1947年8月15日午夜的孩子的成长经历,而这个时点,也是印度脱离英国统治独立的时点。这样一来,这个孩子的成长和新的印度的成长便产生了密切的交融。

作者透过午夜之子的感官,揭露了政治和宗教极其丑陋的一面。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午夜之子,都是自然母亲的选取,都是命运的选取。

难道不是吗......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后感3000字:午夜之子读后感


如果要推选一位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世界文坛上最引起轰动的作家,那么,肯定非英国的萨曼鲁西迪莫属了。

萨曼鲁西迪在文学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是当今英国文坛上的领军人物,被誉为后殖民文学的教父。三十余年来,他佳作迭出,共出版了十部长篇小说和三部短篇小说集,还有两部儿童作品及十余部非小说作品,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引起了文坛的重视。他的作品获得过英国以及美、法等国许多重要的文学奖项。是《午夜之子》让他获得了国际声誉,使他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米兰昆德拉和君特格拉斯等世界级文学大师并驾齐驱。这部五百余页的巨作于一九八一年出版后,便好评如潮。《纽约书评》称它是这一代人英语世界出版的最重要的书籍之一。《伦敦书评》认为它是印度对英语小说最新、最出色的贡献。《泰晤士报》有人撰文说自从阅读过《百年孤独》以来,还从来没有其他小说像它这样令人惊叹。它连续获得了布克奖、詹姆斯泰德布莱克纪念奖、英国艺术委员会文学奖和美国的英语国家联合会文学奖。一九九三年,该书又荣获为纪念布克奖设置二十五周年而颁发的大奖--个性布克奖。一九九九年,美国著名的兰登书屋评选出一百部二十世纪最佳英语小说,该书名列其中。二○○八年,该书又荣获为纪念布克奖设置四十周年特设的最佳布克奖。

《午夜之子》之所以会引起如此大的轰动,一是因为其题材独特,场面恢宏。它以印度次大陆为背景,资料涉及印巴分治前后的政治动乱、社会变革、宗教纠纷等复杂的现象;鲁西迪以文学的语言再现了这段历史的内涵,透过一个家族的故事和一个人的遭遇折射出这个后殖民的时代。二是作者的想象力丰富,他突破了关于小说形式的传统观念,将现实和虚构、小说和历史糅合在一齐,在现实的社会政治讽刺中,加入了奇特的幻想,把神话、寓言、通俗文化、社会现实和历史事件结合在一齐,小说情节曲折多变,可读性十分强。

鲁西迪在《午夜之子》一书中采用的是印度史诗如《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中讲述故事的传统方式,让主角萨里姆西奈在

走向人生道路终点之前向一个名叫博多的女人讲述自己的家史。书中时间跨度长达六十二年,覆盖的地域包括克什米尔、德里、孟买、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这半个多世纪在印度次大陆发生的种种重大政治事件,例如一九一九年四月英军在阿姆利则对手无寸铁的印度人的大屠杀(死伤一千五百余人)、印度独立前的宗教冲突、印巴分治、中印边界冲突、巴基斯坦政变、孟加拉战争、英迪拉甘地的铁腕统治等无不包含书中。鲁西迪将这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同主角的经历巧妙地结合在一齐,小说多处涉及印度次大陆文化传统中的宗教、迷信、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印度次大陆从英国殖民地向独立国家转化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探索。在描述次大陆社会变革、政治动乱的过程中,对政治的黑暗极尽调侃之能事,对当权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尤其是对英迪拉甘地政府实行的紧急状态法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为此该书曾一度被执政的印度国大党禁止发行。

有人说,魔幻和印度历史永远是鲁西迪作品中不可缺少的资料。在本书中,预言、征兆、特异功能等离奇的资料既使小说蒙上了印度传统文化中常见的神秘色彩,又带有强烈的政治讽刺意味。作者透过午夜之子这一具有特异功能的群体以及如尼赫鲁的贺信等种种虚构,将萨里姆的成长与和他同时诞生的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齐。印度本身是一个文化传统丰富、种族宗教关系极其复杂的国家。鲁西迪在全书中使用了超多有关印度传统文化的典故,其中不少都与印度教、伊斯兰教有关。例如:被调包的孩子名叫湿婆,这是印度教中司毁灭、创造、生殖和舞蹈的主神的名字,而另一位午夜之子--女巫婆婆帝用的便是神话中湿婆的妻子雪山神女的名字。护士的调包,使血统是英印混血儿的萨里姆进入穆斯林家庭,穆斯林富商的骨血却流落到印度教信徒的街头艺人中,造成了宗教、文化、身份上的错乱。鲁西迪尽管在小说中超多进行了虚构,但其中的大多历史事件完全真实,这种将一个国家的命运及其历史变革折射到一个家族、一个孩子的经历之上的叙事手法十分巧妙。作者故意夸大某些器官的特殊功能,如书中的鼻子和膝盖,作为萨里姆和湿婆两人的象征,在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想象力的丰富令人惊叹。

鲁西迪借用了印度史诗中的叙事方式,即由主角讲述故事,这使全书节奏流畅,行文生动,富有民间口语文学的韵味。它时而离题万里,时而回归主题,枝叶繁茂,令人眼花缭乱。书中个人生活与历史事件、现实与虚构结合得天衣无缝。鲁西迪出生于印度穆斯林家庭,又在英国受教育,这种多元文化的背景使他具有独特的视角,能从全新的视点来切入到印度独立前后的现实之中,以全新的角度来阐述古老的礼貌,探讨印度次大陆在摆脱殖民统治之后的艰辛历程。不妨说,萨里姆的遭遇也正是印度这一新国家独立后成长的艰难历程的反映。

鲁西迪对英语的运用到达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在这方面的成就完全能够和十九世纪的大师狄更斯、萨克雷等媲美。英国著名作家普雷切特在《纽约客》上撰文说:印度产生了一位伟大的作家一位滔滔不绝地讲故事的大师。他的语言灵活风趣,丰富多彩,可说是色香味俱全。例如:书中反复使用了印度国旗上的绿色和橘黄色,克什米尔天空的蓝色,再加上黑夜的黑色。又反复将食品如酸辣酱的味道和人物的感情或者故事的转换联系起来。另外,我们在故事中还能够看到超多巧妙的比喻和双关语,即以各章的标题而论,其中就有好几处一语双关,例如:《多头妖怪》中,多头妖怪既指以进行种族宗教迫害牟利、以印度教中多头神罗婆那来命名的黑帮,同时又有群氓之意,指很容易受到煽动的芸芸众生。《引流和沙漠》中,引流一词指医学上对鼻腔等器官的疏通,同时又有消耗殆尽之意,指国家的力量、军队的斗志以及个人的精力等消耗一空。此外,毒蛇的资料在书中反复出现,德哥斯塔被警察追捕时被蛇咬死;萨里姆病危时,靠蛇毒救治过来;在《蛇梯棋》一章中,萨里姆将蛇和梯子看成是人生中祸与福的象征,这两者持续平衡,又互相转化,这种辩证的关系与我国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很接近。而在《萨巴尔马提司令的指挥棒》一章中,萨里姆的报复便是模仿蛇的出击。书中还反复使用了一千零一这个数字,除在某些场合是实指外,还因为它在英语中有无数十分多之意。同时,鲁西迪在小说中还使用了意识流手法,借助梦境和生病时的昏迷状态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对未来的预感。此外,鲁西迪还不只一次地使用电影中的技巧,如人物的特写镜头、近景和远景的描绘,等等。

作为四大礼貌古国之一的印度,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而宗教对生活在印度次大陆的人尤其具有极为重要的好处。本书超多涉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方面的资料。印度教中神话传说的丰富令我们难以想象,正如鲁西迪在小说中所说的,印度教中的神灵就有三亿三千万个,其中一些主神都有各种各样的化身。伊斯兰教在印度次大陆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书中超多篇幅反映了穆斯林的风俗习惯,不只一处引用《古兰经》。这对翻译增加了难度。为了尽可能准确地将全书资料介绍给中国读者,在翻译过程中参阅了超多有关印度次大陆历史、文化和宗教方面的书籍。书中人名、地名和神祇的名称尽可能采用《宗教词典》《高级印度史》《印度史话》《印度各邦历史文化》《巴基斯坦简史》等书中通行的译法。书中超多有关食物、衣着和其他风俗习惯的词语源自印地语、乌尔都语或者孟加拉语,这些词语就连《牛津词典》和《韦氏三版国际词典》等大型英语辞书也不见收录。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只能转请国外的友人向具有印度或巴基斯坦文化背景的朋友请教。在这方面,要个性感谢的是曾执教于英国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ofWales)、卡迪夫大学CollegeofCardiff)并数度来华且在厦门大学讲学四载的英国文学专家查尔斯泰扎克(CharlesTyzack)。翻译一年多来,我同他透过电子邮件经常联系,他帮忙我解决了不少困难的问题。此外,还有执教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MacquarieUniversity)的钱彦博士,她为我向她的印度朋友请教了一些个性的词语;我的研究生魏存茂为我从网上下载了鲁西迪小说中经常使用的一些印度次大陆特有的词汇,对我的翻译十分有用;我的另一位学生王晨曦为我借来了最新版本的《古兰经》,使我的引文能够准确无误。在此一并表示感谢。至于译文中存在的问题,敬请读者不吝指教。

关于读后感作文2000字:午夜之子读后感


在看《午夜之子》这本文学名著之前,我对萨曼鲁西迪知之甚少,只明白他生于印度孟买一个穆斯林家庭,在英国理解教育,他与石黑一雄、奈保尔被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他的第二本小说《午夜之子》为他带来了国际声誉。但是为什么这本书让他声名鹊起,我却一无所知。当我打开这本书《午夜之子》,仅仅看了开头的15页时,我便明白了答案,因为它确实是一部十分出色的作品。

在我谈读后感前,有必要讲一讲这本书所获得的赞誉。它连续获得了布克奖、詹姆斯泰德布莱克纪念奖、英国艺术委员会文学奖和美国的英语国家联合会文学奖。个性值得一提的是它三获布克奖,1981,获布克奖;1993年,获纪念布克奖25周年个性布克奖;2008年,又荣获纪念布克奖40周年最佳布克奖。从这些有分量的奖项中,足以窥见这本书优秀的品质。

午夜之子是这本小说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它指在1947年8月15日午夜,印度宣布独立的时刻生下的孩子,共1001个孩子,其中活下来的有581人。这些孩子按照出生时间的先后顺序获得不同的法力,有的闭眼就能飞,有的能穿越时间旅行,有的记忆超群,永远无法忘却他看到或者听到的事情出生时间距离午夜越近,本事也就越大,这其中包括萨里姆和湿婆,而萨里姆就是书中的主角我。

全书的脉络很清晰明了:我在身体越来越多裂缝,走向自己人生终点之前向一个名叫博多的女人讲述自己的家族史。从自己的外公(其实不是我的外公)年轻时候讲起,时间跨度长达62年,覆盖的地域包括克什米尔、德里、孟买、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国,其中包含了半个多世纪在印度次大陆发生的种种重大历史事件。

作者在风云变幻的大历史背景下,将个人命运、家族命运进行铺成叙述,将历史事件与个人生活事件、现实与虚构巧妙结合,其中还融入宗教、迷信、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等,恢弘大气,包罗万象,具有无限丰富又迷人的细节,充满了魔幻现实的史诗色彩,令人入迷又惊叹,足以媲美《百年孤独》。

在我看来,鲁西迪不仅仅仅是一位优秀的作家,想象大胆、奇崛,语言风趣灵动,行文流畅,富有节奏感,善用隐喻、双关语,也是一名印度历史学家,他的心中装着整个印度的近现代史,更是一名哲学家,他的书中很多话语都充满了浓郁的哲学意味。

他在《蛇梯棋》一章中写道你爬上每一格梯子时,都有一条蛇在角落里等着你;而每当你遇到了蛇,梯子又会对你做出补偿。但还不仅仅如此这种游戏中隐含着事物的两面性,如上与下、善与恶这一永恒的对立。梯子扎实可靠,是理性的代表,而蛇蜿蜒曲折,充满了神秘感、这两者之间持续着一种平衡。这与老子的福祸相依论是很接近。而这一章的诸多资料也十分契合这一思想。我萨里姆娃娃的父亲因为财产被政府冻结而卧床不起,母亲阿米娜为了家庭去赌博且逢赌必赢;萨里姆娃娃得了伤寒,要没命时服用了眼镜蛇毒,获得了生命但从此生长速度变慢。

在这本书中,如果有一个东西在A处出现,在B处肯定也会出现。比如中间开洞的床单在萨里姆的外公与外婆谈情说爱的时候出现,之后在他的妹妹登上歌唱事业高峰的时候也出现了。萨里姆的舅舅一向在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写一个关于酱菜厂的剧本,之后我长大后真的来到了这个由我的保姆玛丽开的酱菜厂。书中还反复出现印度国旗上的绿色和橘黄色,萨里姆的鼻子和湿婆的膝盖。总之,你在这本书中随处都能够看到作者如一个强迫症患者,创造了超多类似这样的巧妙的比喻、双关语和预言,在这种重复中,你能感觉到一种节奏的韵律美,同时感觉妙趣横生又富有创意和想象。

这本书近600页,读完之后,我个性想提的一点是有关被看见的渴望。萨里姆本是街头艺人温吉的妻子与英国老爷的私生子,湿婆本是穆斯林富商的儿子,因为他们俩同时在同在一家医院出生,然后被医院护士玛丽故意调换。两个人的命运从此翻天覆地,英印混血的私生子成了穆斯林富商的儿子,而这对穆斯林夫妻的亲生儿子却在贫民窟过着贫困的生活。但是,这两个孩子都想要被人注意到,被人看见,渴望出人头地,渴望成为主角,渴望被人视为英雄,渴望成为历史的推动者和创造者。

我萨里姆是故事的叙述者,在他的叙述中,你会发现这个人怎样这么自恋,好像什么历史事件都是他造成的,都与他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比如他快十岁时,学会了骑自行车,想要在喜欢的女孩面前表演,不留意冲进了游行队伍中,他唱了两句押韵的歌,结果成了游行队伍的口号,然后引发了两支游行队伍的首场冲突,造成了几百人受伤。十一岁时,因父母关系恶化,萨里姆随母亲投奔巴基斯坦的姨妈家。在那里他与姨父一齐移动胡椒瓶演示军事行动,见证并间接推动了1958年该国的军事政变

萨里姆是自恋吗?其实不是。往小处说,这是自恋的反面自卑。萨里姆虽然得到父母的很多爱,但是活在这个世界上,他有很大的恐惧,更何况明白自己是个私生子后,他恐惧自己的不存在,恐惧自己的无价值、无好处,所以将自己与政治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相连,以此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

湿婆身处贫民窟,为了生存苦苦挣扎,他也恐惧自己的消亡,于是他努力求生,依靠膝盖打赢无数战役,期望成为英雄,在甘地夫人实行紧急状态法期间,湿婆成为政府帮凶,将午夜之子们一个个做了节育手术。

其实,萨里姆和湿婆就是你,就是我,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恐惧不存在。

往大处说,个人命运本就是与历史紧密联系在一齐,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历史的洪流中,逃脱不了历史的巨网,你身处哪个时代都无法脱离那个时代在你的身上刻下的烙印,另一方面你与你共处一个时代的人们一齐创造了昨日,创造了历史。而《午夜之子》这本书让我们看见了个人命运,家族兴衰史,国家的历史和命运是如何相互交织在一齐,它们渴望被我们看见,也需要被我们看见,同样的,我们也渴望被别人看见,也需要被别人看见。

读后感3000字2024 午夜之子读后感


如果要推选一位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世界文坛上最引起轰动的作家,那么,肯定非英国的萨曼鲁西迪莫属了。

萨曼鲁西迪在文学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是当今英国文坛上的领军人物,被誉为后殖民文学的教父。三十余年来,他佳作迭出,共出版了十部长篇小说和三部短篇小说集,还有两部儿童作品及十余部非小说作品,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引起了文坛的重视。他的作品获得过英国以及美、法等国许多重要的文学奖项。是《午夜之子》让他获得了国际声誉,使他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米兰昆德拉和君特格拉斯等世界级文学大师并驾齐驱。这部五百余页的巨作于一九八一年出版后,便好评如潮。《纽约书评》称它是这一代人英语世界出版的最重要的书籍之一。《伦敦书评》认为它是印度对英语小说最新、最出色的贡献。《泰晤士报》有人撰文说自从阅读过《百年孤独》以来,还从来没有其他小说像它这样令人惊叹。它连续获得了布克奖、詹姆斯泰德布莱克纪念奖、英国艺术委员会文学奖和美国的英语国家联合会文学奖。一九九三年,该书又荣获为纪念布克奖设置二十五周年而颁发的大奖--个性布克奖。一九九九年,美国著名的兰登书屋评选出一百部二十世纪最佳英语小说,该书名列其中。二○○八年,该书又荣获为纪念布克奖设置四十周年特设的最佳布克奖。

《午夜之子》之所以会引起如此大的轰动,一是因为其题材独特,场面恢宏。它以印度次大陆为背景,资料涉及印巴分治前后的政治动乱、社会变革、宗教纠纷等复杂的现象;鲁西迪以文学的语言再现了这段历史的内涵,透过一个家族的故事和一个人的遭遇折射出这个后殖民的时代。二是作者的想象力丰富,他突破了关于小说形式的传统观念,将现实和虚构、小说和历史糅合在一齐,在现实的社会政治讽刺中,加入了奇特的幻想,把神话、寓言、通俗文化、社会现实和历史事件结合在一齐,小说情节曲折多变,可读性十分强。

鲁西迪在《午夜之子》一书中采用的是印度史诗如《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中讲述故事的传统方式,让主角萨里姆西奈在

走向人生道路终点之前向一个名叫博多的女人讲述自己的家史。书中时间跨度长达六十二年,覆盖的地域包括克什米尔、德里、孟买、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这半个多世纪在印度次大陆发生的种种重大政治事件,例如一九一九年四月英军在阿姆利则对手无寸铁的印度人的大屠杀(死伤一千五百余人)、印度独立前的宗教冲突、印巴分治、中印边界冲突、巴基斯坦政变、孟加拉战争、英迪拉甘地的铁腕统治等无不包含书中。鲁西迪将这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同主角的经历巧妙地结合在一齐,小说多处涉及印度次大陆文化传统中的宗教、迷信、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印度次大陆从英国殖民地向独立国家转化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探索。在描述次大陆社会变革、政治动乱的过程中,对政治的黑暗极尽调侃之能事,对当权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尤其是对英迪拉甘地政府实行的紧急状态法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为此该书曾一度被执政的印度国大党禁止发行。

有人说,魔幻和印度历史永远是鲁西迪作品中不可缺少的资料。在本书中,预言、征兆、特异功能等离奇的资料既使小说蒙上了印度传统文化中常见的神秘色彩,又带有强烈的政治讽刺意味。作者透过午夜之子这一具有特异功能的群体以及如尼赫鲁的贺信等种种虚构,将萨里姆的成长与和他同时诞生的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齐。印度本身是一个文化传统丰富、种族宗教关系极其复杂的国家。鲁西迪在全书中使用了超多有关印度传统文化的典故,其中不少都与印度教、伊斯兰教有关。例如:被调包的孩子名叫湿婆,这是印度教中司毁灭、创造、生殖和舞蹈的主神的名字,而另一位午夜之子--女巫婆婆帝用的便是神话中湿婆的妻子雪山神女的名字。护士的调包,使血统是英印混血儿的萨里姆进入穆斯林家庭,穆斯林富商的骨血却流落到印度教信徒的街头艺人中,造成了宗教、文化、身份上的错乱。鲁西迪尽管在小说中超多进行了虚构,但其中的大多历史事件完全真实,这种将一个国家的命运及其历史变革折射到一个家族、一个孩子的经历之上的叙事手法十分巧妙。作者故意夸大某些器官的特殊功能,如书中的鼻子和膝盖,作为萨里姆和湿婆两人的象征,在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想象力的丰富令人惊叹。

鲁西迪借用了印度史诗中的叙事方式,即由主角讲述故事,这使全书节奏流畅,行文生动,富有民间口语文学的韵味。它时而离题万里,时而回归主题,枝叶繁茂,令人眼花缭乱。书中个人生活与历史事件、现实与虚构结合得天衣无缝。鲁西迪出生于印度穆斯林家庭,又在英国受教育,这种多元文化的背景使他具有独特的视角,能从全新的视点来切入到印度独立前后的现实之中,以全新的角度来阐述古老的礼貌,探讨印度次大陆在摆脱殖民统治之后的艰辛历程。不妨说,萨里姆的遭遇也正是印度这一新国家独立后成长的艰难历程的反映。

鲁西迪对英语的运用到达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在这方面的成就完全能够和十九世纪的大师狄更斯、萨克雷等媲美。英国著名作家普雷切特在《纽约客》上撰文说:印度产生了一位伟大的作家一位滔滔不绝地讲故事的大师。他的语言灵活风趣,丰富多彩,可说是色香味俱全。例如:书中反复使用了印度国旗上的绿色和橘黄色,克什米尔天空的蓝色,再加上黑夜的黑色。又反复将食品如酸辣酱的味道和人物的感情或者故事的转换联系起来。另外,我们在故事中还能够看到超多巧妙的比喻和双关语,即以各章的标题而论,其中就有好几处一语双关,例如:《多头妖怪》中,多头妖怪既指以进行种族宗教迫害牟利、以印度教中多头神罗婆那来命名的黑帮,同时又有群氓之意,指很容易受到煽动的芸芸众生。《引流和沙漠》中,引流一词指医学上对鼻腔等器官的疏通,同时又有消耗殆尽之意,指国家的力量、军队的斗志以及个人的精力等消耗一空。此外,毒蛇的资料在书中反复出现,德哥斯塔被警察追捕时被蛇咬死;萨里姆病危时,靠蛇毒救治过来;在《蛇梯棋》一章中,萨里姆将蛇和梯子看成是人生中祸与福的象征,这两者持续平衡,又互相转化,这种辩证的关系与我国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很接近。而在《萨巴尔马提司令的指挥棒》一章中,萨里姆的报复便是模仿蛇的出击。书中还反复使用了一千零一这个数字,除在某些场合是实指外,还因为它在英语中有无数十分多之意。同时,鲁西迪在小说中还使用了意识流手法,借助梦境和生病时的昏迷状态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对未来的预感。此外,鲁西迪还不只一次地使用电影中的技巧,如人物的特写镜头、近景和远景的描绘,等等。

作为四大礼貌古国之一的印度,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而宗教对生活在印度次大陆的人尤其具有极为重要的好处。本书超多涉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方面的资料。印度教中神话传说的丰富令我们难以想象,正如鲁西迪在小说中所说的,印度教中的神灵就有三亿三千万个,其中一些主神都有各种各样的化身。伊斯兰教在印度次大陆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书中超多篇幅反映了穆斯林的风俗习惯,不只一处引用《古兰经》。这对翻译增加了难度。为了尽可能准确地将全书资料介绍给中国读者,在翻译过程中参阅了超多有关印度次大陆历史、文化和宗教方面的书籍。书中人名、地名和神祇的名称尽可能采用《宗教词典》《高级印度史》《印度史话》《印度各邦历史文化》《巴基斯坦简史》等书中通行的译法。书中超多有关食物、衣着和其他风俗习惯的词语源自印地语、乌尔都语或者孟加拉语,这些词语就连《牛津词典》和《韦氏三版国际词典》等大型英语辞书也不见收录。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只能转请国外的友人向具有印度或巴基斯坦文化背景的朋友请教。在这方面,要个性感谢的是曾执教于英国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ofWales)、卡迪夫大学CollegeofCardiff)并数度来华且在厦门大学讲学四载的英国文学专家查尔斯泰扎克(CharlesTyzack)。翻译一年多来,我同他透过电子邮件经常联系,他帮忙我解决了不少困难的问题。此外,还有执教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MacquarieUniversity)的钱彦博士,她为我向她的印度朋友请教了一些个性的词语;我的研究生魏存茂为我从网上下载了鲁西迪小说中经常使用的一些印度次大陆特有的词汇,对我的翻译十分有用;我的另一位学生王晨曦为我借来了最新版本的《古兰经》,使我的引文能够准确无误。在此一并表示感谢。至于译文中存在的问题,敬请读者不吝指教。

关于读后感作文2000字2024 午夜之子读后感


在看《午夜之子》这本文学名著之前,我对萨曼鲁西迪知之甚少,只明白他生于印度孟买一个穆斯林家庭,在英国理解教育,他与石黑一雄、奈保尔被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他的第二本小说《午夜之子》为他带来了国际声誉。但是为什么这本书让他声名鹊起,我却一无所知。当我打开这本书《午夜之子》,仅仅看了开头的15页时,我便明白了答案,因为它确实是一部十分出色的作品。

在我谈读后感前,有必要讲一讲这本书所获得的赞誉。它连续获得了布克奖、詹姆斯泰德布莱克纪念奖、英国艺术委员会文学奖和美国的英语国家联合会文学奖。个性值得一提的是它三获布克奖,1981,获布克奖;1993年,获纪念布克奖25周年个性布克奖;2008年,又荣获纪念布克奖40周年最佳布克奖。从这些有分量的奖项中,足以窥见这本书优秀的品质。

午夜之子是这本小说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它指在1947年8月15日午夜,印度宣布独立的时刻生下的孩子,共1001个孩子,其中活下来的有581人。这些孩子按照出生时间的先后顺序获得不同的法力,有的闭眼就能飞,有的能穿越时间旅行,有的记忆超群,永远无法忘却他看到或者听到的事情出生时间距离午夜越近,本事也就越大,这其中包括萨里姆和湿婆,而萨里姆就是书中的主角我。

全书的脉络很清晰明了:我在身体越来越多裂缝,走向自己人生终点之前向一个名叫博多的女人讲述自己的家族史。从自己的外公(其实不是我的外公)年轻时候讲起,时间跨度长达62年,覆盖的地域包括克什米尔、德里、孟买、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国,其中包含了半个多世纪在印度次大陆发生的种种重大历史事件。

作者在风云变幻的大历史背景下,将个人命运、家族命运进行铺成叙述,将历史事件与个人生活事件、现实与虚构巧妙结合,其中还融入宗教、迷信、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等,恢弘大气,包罗万象,具有无限丰富又迷人的细节,充满了魔幻现实的史诗色彩,令人入迷又惊叹,足以媲美《百年孤独》。

在我看来,鲁西迪不仅仅仅是一位优秀的作家,想象大胆、奇崛,语言风趣灵动,行文流畅,富有节奏感,善用隐喻、双关语,也是一名印度历史学家,他的心中装着整个印度的近现代史,更是一名哲学家,他的书中很多话语都充满了浓郁的哲学意味。

他在《蛇梯棋》一章中写道你爬上每一格梯子时,都有一条蛇在角落里等着你;而每当你遇到了蛇,梯子又会对你做出补偿。但还不仅仅如此这种游戏中隐含着事物的两面性,如上与下、善与恶这一永恒的对立。梯子扎实可靠,是理性的代表,而蛇蜿蜒曲折,充满了神秘感、这两者之间持续着一种平衡。这与老子的福祸相依论是很接近。而这一章的诸多资料也十分契合这一思想。我萨里姆娃娃的父亲因为财产被政府冻结而卧床不起,母亲阿米娜为了家庭去赌博且逢赌必赢;萨里姆娃娃得了伤寒,要没命时服用了眼镜蛇毒,获得了生命但从此生长速度变慢。

在这本书中,如果有一个东西在A处出现,在B处肯定也会出现。比如中间开洞的床单在萨里姆的外公与外婆谈情说爱的时候出现,之后在他的妹妹登上歌唱事业高峰的时候也出现了。萨里姆的舅舅一向在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写一个关于酱菜厂的剧本,之后我长大后真的来到了这个由我的保姆玛丽开的酱菜厂。书中还反复出现印度国旗上的绿色和橘黄色,萨里姆的鼻子和湿婆的膝盖。总之,你在这本书中随处都能够看到作者如一个强迫症患者,创造了超多类似这样的巧妙的比喻、双关语和预言,在这种重复中,你能感觉到一种节奏的韵律美,同时感觉妙趣横生又富有创意和想象。

这本书近600页,读完之后,我个性想提的一点是有关被看见的渴望。萨里姆本是街头艺人温吉的妻子与英国老爷的私生子,湿婆本是穆斯林富商的儿子,因为他们俩同时在同在一家医院出生,然后被医院护士玛丽故意调换。两个人的命运从此翻天覆地,英印混血的私生子成了穆斯林富商的儿子,而这对穆斯林夫妻的亲生儿子却在贫民窟过着贫困的生活。但是,这两个孩子都想要被人注意到,被人看见,渴望出人头地,渴望成为主角,渴望被人视为英雄,渴望成为历史的推动者和创造者。

我萨里姆是故事的叙述者,在他的叙述中,你会发现这个人怎样这么自恋,好像什么历史事件都是他造成的,都与他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比如他快十岁时,学会了骑自行车,想要在喜欢的女孩面前表演,不留意冲进了游行队伍中,他唱了两句押韵的歌,结果成了游行队伍的口号,然后引发了两支游行队伍的首场冲突,造成了几百人受伤。十一岁时,因父母关系恶化,萨里姆随母亲投奔巴基斯坦的姨妈家。在那里他与姨父一齐移动胡椒瓶演示军事行动,见证并间接推动了1958年该国的军事政变

萨里姆是自恋吗?其实不是。往小处说,这是自恋的反面自卑。萨里姆虽然得到父母的很多爱,但是活在这个世界上,他有很大的恐惧,更何况明白自己是个私生子后,他恐惧自己的不存在,恐惧自己的无价值、无好处,所以将自己与政治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相连,以此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

湿婆身处贫民窟,为了生存苦苦挣扎,他也恐惧自己的消亡,于是他努力求生,依靠膝盖打赢无数战役,期望成为英雄,在甘地夫人实行紧急状态法期间,湿婆成为政府帮凶,将午夜之子们一个个做了节育手术。

其实,萨里姆和湿婆就是你,就是我,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恐惧不存在。

往大处说,个人命运本就是与历史紧密联系在一齐,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历史的洪流中,逃脱不了历史的巨网,你身处哪个时代都无法脱离那个时代在你的身上刻下的烙印,另一方面你与你共处一个时代的人们一齐创造了昨日,创造了历史。而《午夜之子》这本书让我们看见了个人命运,家族兴衰史,国家的历史和命运是如何相互交织在一齐,它们渴望被我们看见,也需要被我们看见,同样的,我们也渴望被别人看见,也需要被别人看见。

《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读后感


《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读后感

文/李风山

《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是莱因霍尔德尼布尔【美】的专著,由山东大学赵秀福教授翻译成中文。读这本书的主要原因是在简介上看到了它是一本作者为现代民主进行辩护和捍卫的一本深沉而澎湃的经典,而之前恰恰读了贝淡宁教授的《贤能政治:为什么尚贤制比选举民主制更适合中国》。贝淡宁在他这本书里对民主选举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他认为民主选举制度有很多不足。这是非常令我感到震撼的,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很容易地认为民主是个好东西。因为受贝淡宁这本书的影响,而这时候又看到了这本为民主辩护的书,所以很容易被它所吸引。

这本书不厚,确切地说,很薄。但观点非常明确,逻辑非常清晰,论述非常深刻。尽管这本书当时读得很艰难,这样说的原因主要是这本书写得很深奥,充满了生涩难懂的语言,有时候一段话要读上好几遍。甚至读着后面的忘着后面的,还要返回来读。但这本书读得很值当,读完之后那种思路清晰的舒畅感令人非常享受。

到底什么是光明之子,什么是黑暗之子?如何区分它们?

此世之子,在与同时代的人打交道时,要比那些阳光之子明智。这是《路加福音16:8》的一句话,此时之子便是黑暗之子,阳光之子便是光明之子。尼布尔认为,黑暗之子是那种不承认在自己意志和利益之外还存在着任何更高或更普遍的规律和约束的人。中国也有类似的表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样的人就是黑暗之子。光明之子则认为自我利益应该受到更高、也是更普遍的普世规律的约束。

现实问题是光明之子虽然善良,但却似乎没有黑暗之子那样聪明或明智。黑暗之子之所以邪恶,是因为他们除了自我之外别无所知。但尽管他们邪恶,却足够明智,因为他们懂得自我利益的力量。另外,黑暗之子从来不会承认自己属于黑暗,他们甚至会说自己是唯一的光明或光明之路。光明之子之所以高尚,是因为他们能够理解比他们自己意志更高的规律。但他们不明白自我意志的力量,所以看起来冒傻气。

尼布尔用两个词充分表达了黑暗之子与光明之子:

道德的犬儒主义黑暗之子、自私自利,只追求自我的利益。

道德的理想主义光明之子、多情善感、追求普适规律、个体与共同体的统一,但过于乐观,认识不到腐败的作用。

我认为,这本书有一句话是不得不记住,不得不思考的。这是最经典的论述,也是读完这本书让人最深刻也最让人回味无穷的一句话,即:

人类趋于正义的潜力,使得民主成为可能;但人类堕入非正义的倾向,则使得民主成为必需。

我们应该怎样如何认识这句话?在读完这本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大致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做一些简单的解释。(并可以借助下图来深化认识)

第一,人类趋于正义的潜力,使得人类追求自由和秩序。而民主与自由、秩序的关系正如尼布尔所言:一种理想的民主秩序,必定是在自由的制约条件下寻求统一性;在秩序的框架内维护自由。人类对于正义的坚守,对于自由和秩序的把握,使得人类愿意去建立民主社会。这样,民主便变得有可能被建立。

第二,在所有非民主的政治理论中,国家和统治者都被赋予了不受制约的权力,为的是在共同体中获得秩序和统一。但是,诱发并成为这一政策提供依据的悲观主义并非首尾一贯;因为它并没有用到统治者身上,而这是不应该的。如果人倾向于非正义的手段对待他人,那么,拥有权力则使得其恶意得到强化。在此意义上说,不负责任的、不受制约的权力,是非正义的最大来源。

第三,自由社会的民主技能,可以制约统治者和管理者的权力,因而能够防止其泛滥成灾。不受制约的权力所造成的危险,始终提醒人们去注意民主社会的优点。特别是当社会对于影响自由的种种威胁失去耐心,并经受不住引诱,试图以牺牲自由为代价,获取胁迫性的统一所带来的好处之时,民主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更加明显。

第四,尼布尔在个体与群体一章中提到,民主之所以值得追求,就在于这样一个永恒的理由,那就是它为个体提供了政治的和宪法规定的权利,使个体能够抵制统治者无节制的野心,并制约共同体以牺牲自由为代价而维护秩序的倾向。

综上,民主社会的建立是在人类正义和非正义的统一体的基础上建立的。没有正义的倾向,民主便不具有可操作性;没有非正义的倾向,民主便不被需要。这是在正义和非正义的张力以及合力之下,民主才可能被建立,才有必要被建立。

读完这本书,我真的被尼布尔逻辑论证之严格、观点表述之清晰、具体表达之准确所折服。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读的书。

喜欢《午夜之子读后感200字:午夜之子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汤姆的午夜花园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