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800字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800字

《金陵十三衩》读后感800字。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金陵十三衩》读后感800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商女亦有情,商女亦知亡国恨——读《金陵十三衩》有感

我似乎看到那些女人们步伐袅袅地走来,姣好的面容和窈窕身姿在光影里若隐若现。耳边仿佛也能听到她们银铃般清脆的笑声。她们看上去那般纯情,如缪斯般,圣洁美丽。她们,便是作家严歌苓笔下的〝金陵十三钗〞。

故事发生于1937年的南京,守城的中国军队全线溃败,死亡的气息似乎已萦绕于鼻尖。满城风雨下,原就躲藏着一群女学生和神甫的威尔逊教堂闯入十三个秦淮女人,自此,岌岌可危的教堂净土变得愈发混乱浑浊。

初读时,我下意识地鄙夷这群女人:自是因为她们下九流的娼妓身份,且言语轻佻口无遮拦,只一味地吃喝玩乐。直到那个颠覆性的情节,让我重新正视她们,且心服口服地将〝伟大〞二字冠予她们:战争的血终是漫入了教堂,日本军官破门而入狰狞地笑着要求教堂里的女学生去为他们唱诗,欲盖弥彰之下是众人皆知的罪恶欲望。一番沉默后,玉墨等娼妓决定扮作清纯的学生样貌,怀揣着锋利的剪刀和玉石俱焚的心,自愿代替女学生们走向日本人。

难道她们不知道当时的南京是怎样一个横尸遍野 、血流成河人间炼狱?不知道日本人是怎样一群烧杀掠夺、喜奸杀虐杀的恶魔?甚至,不久前她们还亲睹了好友豆蔻被日军先奸后杀,开膛破肚的惨象,那她们又是何来的勇气作出这个无异于自杀的决定?

除了感慨〝十三钗〞的伟大外,我更多的感受是悲哀,对她们过去现在未来的悲惨命运的悲哀,对社会黑暗战争残酷的悲哀以及对人性的脆弱与丑陋的悲哀!多少人如我与书中女学生般一听到〝娼妓〞便厌恶地皱眉,以自己道德优势上的自信对她们在精神语言上随意凌辱?又有多少人在知道女学生们将幸免于难时隐秘地松了口气;还有神甫们,又是怀着怎样微微的不忍和暗暗地庆幸,无动于衷地目送她们走向未卜的却绝对黑暗的未来?所有人都知道会有什么等待着这群女人,可大家都心照不宣,因为所有人都认为这是最好的解决方法,这仿佛诗歌悲哀的共知,在大家心里,娼妓们的命没有女学生们的来得珍贵。因为她们不清白,所以她们的清白更不值钱。

世人总喜欢将苦难悲痛归咎于红颜祸水,李商隐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更是强给她们加上〝无知无耻〞的标签,可那些嫉恶如仇,视寻欢作乐之人为眼中钉的人是否能听到历史的淮河旁,商女们空灵婉转的歌声中所包含的无奈与怨痛?是否又知道她们隔江而唱实则为国破家亡的哀唱?我想〝金陵十三钗〞足以替商女们正名了,她们掀去以往被生活所迫的浮华假象,用实际用生命去证明┄商女亦有情,商女亦知亡国恨!

那么,我们是否该反省了,是否应扪心自问:国难当头时是否会挺身而出?在人性问题上又是否公平公正,问心无愧?我们总在呼吁众生平等,却从未真正去实践平等。但其实除去命运的安排,谁又比谁高贵呢?不过都是浩渺宇宙中的微小颗粒。不管我们经历了什么和即将要经历什么,人生的开端和结尾总是一致的罢。

最后,我想借电影版里的一句词┄〝梦寐难休,归途只求不朽〞以记那些如花的名字,姣好的面容,那些最泼辣轻贱的话语,最纯净善良的灵魂以及那一段只属于〝金陵十三钗〞的伟大史诗!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800字


现在的时间接近明日了,我第一次觉得今天与明天那么的接近,相差只有一秒或者一秒都不到。深夜的寂静使我很想描述一下我周围的场景,我独自坐在电脑桌前,背后是我床前的小灯,发出暗暗的暖黄色的光泽,从一个点晕染开来,在我的身旁定住。这是屋子里的一半温暖又暗沉的格调。而我的左肩,洋洋洒洒的则是半夜的清冷的月光,毫不留情的穿透窗帘,冰冰的掷在地上。这两种格调互相挣扎,又默默的调和着,在这个时分总是显得格外的寂寞。这样寂寞的时刻,总使我想起,《金陵十三钗》中的别样风情的赵玉墨。我觉得晚上在一个人的屋子里,读这本小说,是一件有点恐怖的事。描写的逼真的战争中的废墟、硝烟好像就在眼前,无数人的悲惨哭声好像就在耳边,一个个没有挣扎也不能挣扎的生命好像就刚刚失去反抗的力量。一次次的翻动书页,即使我已经知道结局还是不希望结局像原定的情节一般上演,刺刀和炮弹不停轰炸这个只剩空壳的南京城,只有教堂里纠葛的情感的藤蔓还在尘土中掩人耳目的生长着。尽管我劝说自己这只是一本小说,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我的潜意识仍旧愿意相信姨妈孟书娟陈述是真的,不乐意见到生命悲惨的结局,却希望战争之花的辉煌是真实的。我是一个纠结的读者,这也是一个纠结的故事。几条情感的线索秘密的,紧凑的编织着威尔逊福音堂的历史。我是欣赏赵玉墨的,她外而知书达理,又不使张扬和风情。最重要的,在这16个女学生的小纠葛和争吵中,赵玉墨的识大体就显得特别的突出了。她随身带着一把精巧的小剪刀,当日本人在地窖上打转是她紧紧地握着这把代表着她最后尊严的小剪刀;当戴涛应声倒地的时候,她的心里发出一丝一丝的悲痛蔓延了每一丝凌乱的发梢,教父做完祷告后她默默的留在了坟墓之前,用她能装下许多人的心,做一个痴情的女子;当她妄图利用法比*阿多那多时,真诚而有虚伪,却依旧把身世讲的那么动人,那么让人怜惜,使法比不断联想20多年前那场不存在的错过。小说的好处就是它能够不省篇幅的细致的描写,这和电影的出入还是很大的,人物的关系更加复杂,情节也更加复杂,历史感就越发的显得浓厚了,重要的是这样的有缺点的赵玉墨更加丰满了,整容后的赵玉墨也更加耐人寻味了。

与这些老成和世故的风尘女子相比,女学生们的稚嫩和孩子气证明了她们的确是十六个地地道道的女学生,不容怀疑。甚至她们的身上还有着,大城市中小地主子女的骄傲气息。她们拒绝,交出女人们的两颗麻将,是最初的表明她们下定决心要划定界限。后来她们她们醒悟的太晚了,在豆蔻死后,她们才想起曾经与她争执的一碗汤,可是这已经来不及了,这一切已经随着豆蔻和那四根握着的琴弦一同消失在南京城的上空了。书娟厌恶喝了泡阿顾的水,厌恶那些女人在李全有、戴涛和王蒲生面前搔首弄姿,厌恶徐小愚的善变和莫名的骄傲,甚至在小愚几乎要带她和父亲离开南京城的最后的眼光里,书娟仍用冷冷眼睛对视不肯透出丝毫的妥协,表现出小女孩之间最顽强的倔强,不顾生命的倔强,她甚至厌恶自己的父母对妹妹的偏爱把自己独自一人留在南京城里,每天呼吸着这里毫无生气的味道。但是他又是幸运的,她记录了从1937年12月13日开始发生的所有事,记录了南京的灾难。

如果说女人们的柔情使教堂一直弥漫着脂粉的香气,那么军人们的铁血和坚强就是这里最后的围墙,掩盖着所有的娇惯和小脾气。李全有和王蒲生是两个大难不死的战俘,被埋尸队的成员搭救了下来,和秦淮河的女人们一起躲在狭小的地窖里。他们也曾经期盼着重生,地窖里歌舞升平的那天晚上,书娟的目光里看见了豆蔻和浦生私定终生,可怕的是厄运并没有因为这样而逃离,因为有人秘密将他们的情况泄露给日本军官,浦生和李全有大难不死的生命又一次不出意外的经历了死亡,浦生和豆蔻就这样一前一后的离开了人世间。戴涛,曾经让书娟崇拜过,那是在他和赵玉墨跳舞之前。可是现在的戴涛早就成了赵玉墨的囊中之物,于是书娟不再期望反而开始唾弃。一天月光很清冷的晚上他和赵玉墨登上了房梁顶,坚定的说为了玉墨的邀请一定会活下去,也许是同阿顾和红菱说的赖活着很相似,可是玉墨并不知道这是最后的告别,她失望了,也许她并没有失望,她一直一直的活了下去。

历史是一种拥有时间的厚重感的东西,岁月使它和当代产生不同。中国人的历史大概只有中国人能懂,而威尔逊福音堂的历史大概也只有真正在教堂里生活过的人才能懂,或是玉墨,或是书娟,而我这个局外人只是观望而已。

【一些想说的】:(这部分和本文无关)我在一些帖子后面的跟帖中常常看到这样的话如果你不懂,请你闭嘴。我想我应该是十分不欣赏这句话的,我觉得这句话本身就存在问题,懂和不懂什么才是界限呢?学富五车算是懂了吗?有这样一句话叫一山更比一山高,当你站在小山坡上时,你不敢发言,因为你怕惊扰了珠穆朗马峰的高大和嘲笑,但是如果有一天你站在珠穆朗玛峰上时,你又会不会惧怕来自外太空的嘲笑呢?就是作为一个国家的最底层的公民,他也有发言的权利,即使只是一点牢骚。当然我这个观点你也可以试图去扳倒,比如你可以这样说:不懂乱说是在扰乱正常的文化交流。我只能说这个文化圈子真小。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一)

昨天终于抽空去看了《金陵十三钗》,继《南京,南京》之后,又一次给了我震撼。电影讲述了十三位秦淮风尘女子在南京大屠杀中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而挺身而出的故事。里面许多镜头和场景让我泪流不止,本来教堂是不受侵略的净土,可是宁静还是被打破了,当日本 士兵冲进教堂发现女学生的那一刻,看到孩子们躲在桌子下那惊恐样子,听到她们被抓后拼命逃脱的尖叫声,那一刻民族的仇恨,油然而生。还有豆蔻为了给浦生弹首曲子冒死拿琴弦,但在途中被日本军人抓捕,被凌辱,到最后被刺刀杀害。她那撕心裂肺的呐喊,让我只恨自己不在战场,不然对着侵略者乱枪扫射。更有故事里约翰的一句话:女人和女孩怎么选?这是我对电影感触最深的台词。人对于生命的权利不是同等的吗?妓女救纯洁女孩,才是正确的选择?思前想后,也只有弱小救助更弱小才能让我心里得到安慰。

十三钗里有许多心底柔软处的碰触。轻轻的可让你那样彷徨,想大声宣泄可是张开嘴却寂静无声。那种闷真的是让人无法忽略。虽是一抹淡淡的倩影却留在了心底。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二)

张艺谋的电影逻辑的本性情色+暴力+苦难+爱国主义,已经被十三钗们的动人台词所证实。在即将代替小女生去赴日军晚会的前夜,她们发出了自古以来都说商女不知亡国恨,如今这种说法要改一改了!(大意如此),这的确是情色爱国主义主题的点睛之笔,它戏剧性证实了我此前表述的基本观点。

但我还是小看了张艺谋自我进化的能力。这部影片无疑比以往那些烂片有很大改观。这首先要归功于小说原着的重要贡献,它提供的叙事逻辑,解决了张艺谋此前所长期面对的最大困境。此外,演员的演技(如神父、教官、墨玉和书娟)、战争场面调度、光影和音效的处理、音乐的表达,如此等等,都有长足的进步。

张艺谋终于找到了情色、暴力和人性的比较正确的表述方式,并为情色叙事找到了坚硬的道德支点。我们不妨把情色爱国主义分为高级的和低劣的两种。而张艺谋终于为这条看起来毫无希望的路线,画上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句号。我希望这是一个最终放弃色情+暴力+苦难+爱国主义公式的转机。如若这样,我要为此向张艺谋致谢:中国电影和观众都将有福了,(panying parent or adult guardian.),也即限制级,它要求17岁以下观众,必须由父母或者监护陪伴才能观看,属于该级别的影片,通常包含成人内容,其间有较多性爱、暴力、吸毒等场面及其脏话。从好莱坞网站上出现的影评看,过度的暴力和情色,只能损害影片的品质而不是相反。尽管张艺谋率先领悟到掌握平衡点的秘诀,但整个中国电影要彻底摆脱这种肤浅的噱头,还需要漫长的时间。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三)

前天,我和妈妈以及妈妈的朋友一起去看了时下最流行的电影《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是讲述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发生的故事。

电影一开场,就是一片战乱,到处都是尸体,民众扶老携幼仓皇出逃。中国军队与日本 军队进行了殊死搏斗,可惜中国的武器不如日本先进,损失惨重。

看到这里,我心想:日本人太残忍了,杀死了那么多中国人,简直惨无人道。镜头转向教堂内,管理这个教堂的是一个外国人,他细心地照顾着中国伤兵,这一幕与日本人的残暴行为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同时藏在教堂里的还有十三个女学生和一群风尘女子。

有一个细节,我至今记忆犹新。有一次,日本兵在追杀时,躲在一个草堆中的人发出了一些声音,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我原以为他们会把那几个人找出来,谁知,他们竟然用刺刀狠狠扎进去,我清晰地看到,拔出来的刺刀上已经染上了殷红的鲜血,我的心颤抖了一下。虽然我早在历史书上了解到日本鬼子无恶不作,但当我看到这一幕时,我还是震撼了,日本人太可恶了。而另一场戏,是日本军队到教堂搜查,女学生和风尘女子都在四处逃窜,当十四个风尘女子躲进地窖后,地窖里发生了一场分歧,所有人都想把地窖入口紧紧顶住,只有一个叫墨玉的,一直说着:让学生进来。而当女学生逃到地窖口时,日本人也已追到门口,其中一位学生毅然决然地带着同学们离开了地窖,朝楼上逃去,这一刻,我看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自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安危的态度,一种是无私的态度,处处为别人考虑,反差真的很大。我事后想了很多,其实这两种态度也就是现在社会上存在的两种人啊,看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心都是一样的,有善良就会有自私啊。

最后一段,是学生在唱歌时,日本人听了之后,要求她们去给日本军队唱歌。这天深夜,几个女学生商量决定一起跳楼自杀,决不为日本人唱歌。我似乎感受到了她们那种宁死不屈的勇气,更是她们的中国情结让我感动。就在她们准备一起跳下去的那一刻,十三人出现了,说愿意替她们去。看到这里,我深深感动。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决定啊,为了他人,牺牲自己,不也正是体现了中国人在灾难面前团结互助的精神吗?最后,她们一起带着暗器去了日本军队,而学生们安全离开了。

结局没有放出来,留给人无限想象空间。看了之后,依然回味无穷。最后那一段,也是全片的亮点,是对中国团结精神最好的诠释。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2000字


你是不一样的乱世佳人

——读《金陵十三钗》有感

看到《金陵十三钗》这个题目时,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那十二位不平凡,命运多舛的大家闺秀,隐隐中觉得金陵十三钗大抵也是如此,可我只猜中了一半。请原谅我得知十三钗只是十三位青楼女子时的不齿与诧异,在我的印象里千百年在乱世中兴风作浪、被人瞧不起的总是青楼女子。但唯独你和你的姐妹们,你们是乱世中的佳人,而你更是这其中不一样的存在。

赵玉墨,是你让我明白了迷人的莫过于人的骨气。“那个二十六七岁的窑姐突然朝英格曼神甫跪了下来,头垂得很低,说我们的命是不贵重,不值得你搭救,不过我们只求好死,再贱的命,譬如猪狗,也该死个干净利落。”1937.12.12,当来到这座美国教堂避难时,你的十二个姐妹浑身解数,使尽花言巧语,并想用美色说服神甫.只有你选择了静静地跪下……那一刻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你震撼,一个弱女子在危难前竟能有这般胸怀,谁能不为之动容!我也深深地记住了你,这一幕的迷人更甚于你的外貌,仿佛刻在了心里一般挥之不去。玉墨,外表上的美只能在短时间内给予我震撼,而精神上的美却最能打动人,让人记忆永远。就像说起王昭君,人们想起的是她为了国家免受战乱而出塞的美丽,说起唐朝的文成公主,人们想起的是她为了祖国太平远嫁西藏的美丽。

赵玉墨,是你让我明白了有一种勇敢叫弱者为弱者的挺身而出。“好,有种你们就在这里藏到底,占人家地盘,吃人家口粮,看着日本人把那些小丫头祸害!你们藏着是要留给谁啊?留着有人疼有人爱吗?”玉墨,说这段话的时候,你仿佛变成了一位能够保护小丫头的强者,可是你自己知道那只是坚强的伪装。被人抛弃的童年,被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卖笑时光,还有即将到来的耻辱蹂躏摧残。你和小丫头们都是弱者,又或者你比她们更加不幸。历史上无数的弱者,苦难者,一辈子哀叹自己的不幸,一辈子为所作为却渴望他人来改变自己的不幸,又或者一辈子以自己的不幸为借口报复社会,而勇敢的你,却选择了挺身而出。就算注定是这个时代的弱者,你也要当一名对这个时代有一点儿用处的弱者。但你不知道,当你说出了那番话时,在我眼中,你便是金陵最强大的女子,你的勇敢值得百年后的每一个强者弱者铭记。你带着自己的姐妹们穿上教堂里数十三个小丫头唱诗的服装,走向教堂外那批垂涎欲滴的日本人,谁都知道,这一走或许再也回不来了,多半也被摧残地不成人样,可你勇敢如你,无怨无悔如你。

赵玉墨,是你让我明白了生命的高贵蜕变自卑微。“我的书娟姨妈远远看见了她的背影。还是很好的一个背影,没给糟蹋得不成形状。”玉墨,但在我眼里这就是最美的背影,尽管它变得得丑陋苍老,可就是这个背影,它挽救了十三条少女的生命,它夜以继日地被沉重的耻辱挤压着,这耻辱足以折磨一个女人致死,但它为了能在胜利之日的审判庭上像一道血淋淋的证据一般立着,为了能够洗雪万千女性的耻辱,苦苦支撑着。玉墨,这一刻有谁还敢说“她只不过是一个青楼女子”“她天生命贱”!玉墨,就算卑贱,那也只是过去,此刻的你背负了太多,经历了太多了,是一个高贵而又沉痛的存在!有多少人安于卑贱 ,自轻自贱,殊不知没有人的生命生来高贵,你为他人、集体、社会奉献着想的过程,就是一个蜕变的过程,时代使然,它不一定会和百年之前的抗日战争时期一样撕心裂肺,但它一定是“痛”的,当忍受住了这种剧痛,也许生命里才会有一丝高贵。

不一样的乱世佳人,不一样的你!

古往今来,很少有作家把青楼女子塑造成文学作品的正面形象,更不用说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之下了。当别的作家以残酷、激烈的实地作战警醒读者时,严歌苓奶奶却选择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选择了在世人看来无比弱小的群体,选择为受尽了蹂躏的你们说话!玉墨,我不愿意像其他人一样用那三个字来称呼你,尽管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了将近百年,但你们依旧是中国社会不怎么愿意提起的痛,人们对你们依旧只有无尽的惋惜、同情!但真的只是这样吗?你和你的姐妹们的一言一行让我所感受、体会、懂得的,是一种持续的、刻骨铭心的震撼、精神洗礼,是一种高贵,是一种勇敢。

你是乱世里不一样的佳人,你也是一名值得每个人铭记的战士!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我和媳妇走出电影院,坐上104快车回家。车上媳妇让我说说观后感。我说:“好!”我又问媳妇电影怎么样?媳妇也干脆地说:“好!”

在《金陵十三钗》公演前两天(XX年12月14日),北京青年报c3版刊登,读家莲珥题为“筋骨不错,内力销欠”的文章。文章指出影片不足之处,现摘录几段:

一句话点评:小说借由战争这一极端环境对女性这一性别的思考和颂扬被人道主义与战争反思所替代,因此观者才觉得整部影片煽情太过、压抑太过、未留出口。

张艺谋肯花两个小时的银幕时间来品这故事的味道,但可惜最终也只借用了骨头,却将骨髓剔出,又填入新的作料去烹饪一道好莱坞菜单上常有的“人道主义+反战”的浓汤,实属可惜。

然而所道“可惜”者,则在于张艺谋为赶“战争史诗电影”这早非时髦的时髦而延展了电影的宽度,代价则是不得不牺牲和消减了本可深挖的原著所天然带来的厚度。

中篇原著的主要篇幅集中在女学生与秦淮女子的多次短兵相接中,她们之间复杂而暧昧的关系不断流动变化,直至高潮。

而张艺谋的这版电影虽筋骨不错,却也只能说是短一口气的战争史诗,没修炼好内功的江湖把式。

我认为,《金陵十三钗》的主题是让国人永远记住那段血的教训和对战争的反思,而不是以女学生与秦淮女子多次短兵相接为主调。

我还认为,可以对影片技巧做探讨,但不要说得那么不中听。

莲珥是专业影评,细读了严歌岺的原著,还能结合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与之对比,确实是读家。而我和媳妇是普通观众,以前都没听说过严歌岺,当然也没看过《金陵十三钗》,所以,就我们这类的观众来说,看到中国军人与日军的巷战,热血沸腾激情亢奋;看到灭绝人性的日军凌辱中国女学生,五内如焚心如刀割;看到风尘女子从逃命躲到教堂,却最终舍身相救女学生,肃然起敬泪盈眼眶。有这些就足够了。

看完电影,我感到中国必须强大,必须走强国之路,只有强大了,才不会被别人欺负。

《金陵十三钗》八百字读后感


《金陵十三钗》八百字读后感

一只猫的来信

今天防空警报响了,我就在市政府对面坐着,响了挺久,总会让人有些什么情绪。

正好前几天刚看完小说《金陵十三钗》,对于国难,和国难下如你如我的普通人是怎样地在生存,沦陷区的国人又处于怎样一种民族地位有了个大概的印象,勿忘国耻四个字对我而言有了一些实质性的意义。

当你身边的人,喜欢的讨厌的,亲密的陌生的,亲人朋友,邻居街坊,他们不知什么时候,可能是就在你眼前,被砍下了头颅,被刺刀捅破了肚子,被沉泡在你日日洗漱饮用的水池里,你悲愤之余,还要诚惶诚恐地逃避这样的命运。

你珍重的一切,可以以各种残忍的姿态在你面前灰飞烟灭。你的族人,你的同胞,被肆意屠戮、奸辱、折磨、践踏,没有公道,没有天理,没有正义。

你可以是奴隶,你可以是畜牲,你可以是玩具,你可以是试验品,你可以是一切,你只是不是人。没有理由,只是因为你出生在这片土地,她地大物博,令人垂涎。

这就是战争的含义,战败的含义,国耻的含义。

当人拥有一切得以满足非道德欲望的力量时,人性的力量似乎会屈于隐匿甚至消失,如南京城的占领军。

而当人生命的分分秒秒都在受到死亡甚至奸辱的威胁,而这威胁又在苟延残喘的一日又一日中长长久久地持续着时,人性的一些本质似乎也会显露出来。如藏在南京城威尔逊教堂中的神父和女孩们。

神父是一个将每件事物的价值计算的很清楚的事情,他用自己老福特换过女孩们的安全,用三个军人的生命确保女孩们的安全,最后决定亲手将十三个秦淮河女人送给处于禽兽状态的日本人,来换女孩们的安全。

你说他没有人性吗,如果可以,他愿意拼尽一身垂老的皮骨来换女孩们的安全。

只是他没有想到,秦淮河的女人在他开口之前,已经决定以命换命,甚至不止是命,是对女人来说,比死亡更绝望的东西。

所以这又要如何看呢,人人自危的绝境下,这嗖然冒出来的人性之光。

有人说人性永远经不住考验。可在这战争底下,在这人类相互屠杀,道德濒临灭绝的环境下,能看到的是,人性经不住欲望的考验,却能经住苦难的考验。

人性永远都在,愿意拥有的人便会拥有。

近代史是血泪史,但国家巨大版图下总有一些熠熠生辉的人性值得我们骄傲,那些在绝望、痛苦、死亡威胁下顽强生长的人性。

勿忘国耻,知耻后勇。

2017.9.18

《金陵十三钗》的读后感2000字


提起这部小说,是由于张艺谋导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上映。我当时第一时间赶去影院欣赏了这部影片,观后使我感触颇深。这部影片就像是南京大屠杀的一个番外篇,通过一座小小教堂里发生的悲壮事迹,以微入深的反映了发生在南京历史上,震惊中外,惨绝人寰的屠杀惨状。使人从导演描绘的细腻画面中,体会到了人性的美丽与丑恶,民族的团结与仇恨,不禁让人感慨至深,潸然泪下。

相比电影来而言,小说的内容就要更加复杂许多。背景是1937年的南京。1937年12月12日这一天,守城的中国军队全线崩溃和撤退,第二天,像野兽一样的日军就占领了南京,从此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对中国人民的大屠杀、大奸淫、大劫掠,惨绝人寰的一幕幕从此深刻地烙印在中国人乃至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里。作者严歌苓借姨妈书娟的眼睛感受了这场浩劫残暴黑暗的事实,讲述了一个关于十三个秦淮河女人可憎可悯又令人感动的英勇献身的故事。姨妈书娟是寄学在金陵城中一座名叫圣玛丽美国天主教堂里的学生,这时的美国处在中立国位置,所以美国的教堂自然成了避难所。12月12日这天清晨,神圣庄严的圣玛丽教堂后院的墙头上冒出了几个打扮俗艳的女人,她们恳请英格曼神父收留,基于人道主义立场,神父通过艰难的决定,最终收留了她们13个躲避战火的秦淮河风尘女子,以及6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国军伤兵。他们共同面对了有史以来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日军终于冲进了这里。伤兵被杀,女大学生则眼看就要被日军掳走凌辱。在这个时刻,这13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参加日本人的圣诞庆祝会,毅然身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电影到了这里也就结束了,留给观众的更多是思考和惋惜。小说的结局却是直到1946年8月,在南京举行的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大会。那时书娟已经长大,当时代替书娟的玉墨是13个女人中唯一活下来的人,此刻的她坐在证人席上,指正了日军高级军官的一次有预谋、大规模的强奸。书娟通过声音辨认出了玉墨,但她的脸已不是书娟当年记忆中的容颜,最后玉墨并未与书娟相认,悄悄走掉了。

小说的主要故事便是发生在那个小小的教堂之中。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学生,官兵和妓女,他们共同面对着有史以来最可怕、最没有人性的屠杀。这样毫不相干的一群人,在民族危难之前却也联系在了一起,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有仇恨,有亲情,有忠诚,有爱情。即便都说商女不知亡国恨,而故事的主角,这13位秦淮河女人,却做出了最伟大的牺牲。但是毕竟关于抗战时期,悲壮的故事我们从小到大听过的太多太多,可这部小说却倍受张艺谋导演的青睐,也倍受读者的好评。究其原因,我觉得它的出众之处便是大量运用事物和人物情感间的反差与对比,体现在故事场景的设定,主人公的选择,以及作者对各种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极真实的描写之中,深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悲剧,在历史上已被人批判斥责的太多太多。作者于是免去了那些对战争,对惨象的繁琐冗长的描写,而是将主要场景放在了圣玛丽美国天主教堂这样一个仿佛与战场毫不相干,庄严神圣的地方。并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以十三个秦淮河妓女为主人公,起先通过描写她们的风情万种,花天酒地,鲜明的和南京被攻陷后的混乱形势形成巨大的反差;通过描写她们与女学生之间的矛盾争吵,泼辣蛮横,又反映了这些人物的卑微和平凡。她们不过也是为了躲避战乱,一心期盼着那个假神父能够帮助她们逃离南京。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直到最后为了十三个女学生,这些秦淮河女人甘愿代替她们牺牲赴宴,前后性格的对比,更衬出危难当头中国人人性的伟大。即使再勇敢的人,面对死亡的胆怯也是情理之中。真正伟大的行为,不是面对迫害无视自己的性命,一了百了。真正伟大的灵魂,是甘愿为了他人,为了同胞而付出自己的一切;是只要能让年轻的生命活下去,便甘愿以性命交换的勇敢与坚决!

作者借小说反映出生命的卑微与渺小,描写出人物内心的脆弱与无奈。但是又刻画了危难关头人们的睿智与勇敢,坚毅与镇定。强烈的对比,也强烈的抨击着我们的内心。这让我觉得,即使是再黑暗的时刻,依然会有光亮的存在;即使是再丑恶的世界,依然会开出人性的花朵!

张艺谋导演在拍摄结束后的采访中被问到,为何如此喜欢这部小说?

他说:我喜欢它,是因为它很像战争中一抹粉红,很有特点。

而正是这一抹粉红,点缀了这一片狼藉的战场,才使得中国人在这样的绝望之中,看到了一丝希望的光芒。生于当代的我们,要倍加珍惜前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强大我们的国家,同时壮大世界渴望和平的力量。

愿人性之光永远照亮在充满希望的中国大地上,愿和平的光芒永远围绕着全人类共同的家园!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2000字


【第1篇】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一团一师 一团一长谷寿夫等法西 斯 分子的指挥下,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一杀……

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一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一杀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一杀,中国军民被槍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日军侵占南京期间强一奸一了成千上万的妇女,他们不分昼夜并在受害妇女的家人面前施行强一暴。有些妇女被日军强一奸一了好几次,往往有妇女受不住日军的折磨而死。除此之外,日军还 强迫乱一伦行为。估计当时发生的强一暴案可能超过20,000宗。

……屠一杀、强一暴、爆炸、一尸一体……历史很多时候都比文学更加重口味,而电一影作为文学的一种直白表述方式,无法将历史的真实美化或者涂改,1937年12月13日,当日本占领军进入南京那一刻起,就注定这段历史画面必定是“血腥”、“残忍”、和“少儿不宜”的,联想到最近东南亚诸国以此起彼伏、你追我赶的一精一神争相以凌一辱中国为乐,我们就明白重现这段历史到底有着多么深重的现实意义,弱国,不仅仅无外一交一,甚至也没有起码的为人的权利,在战争面前,很多时候,女一性一无论是从事特种行业的还 是从事衣衫光鲜行业的,对于征服者而言,都是待宰的羔羊,她们的命运无疑将没有任何差别……

其实初看这部电一影时,我很容易想到的同类型影片是《南京大屠一杀》或《辛德勒名单》但是看完这部电一影之后,我却很愿意将这部《金陵十三钗》与《苏菲的选择》进行比较,在很多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很多时候人们都被迫做出某些非人道的选择“两个只能活一个,选哪个???”从普世主义价值观出发,其实哪种选择都是“错误”,一妓一女和女学生,其实就如同《唐山大地震》中内疚的母亲的选择一样,哪一个都不应该牺牲,但是很多时候,总是要做出一个看似“损失相对较轻”的选择……最后,那十二位风尘女子和那个名字一性一格都非常模糊却在生死关头深明大义的教会收养孤儿的献身就已经具备了非常崇高的意义,但是电一影真的进步了,我们没有看到整齐划一的八女投一江一,我们看到的是人一性一的懦弱和纠结,那位在最后一刻想退出的女人,我们也无权去指责她的不够高尚和善始善终,毕竟,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那些忽悠别人“为神圣事业献身”的所谓价值观本身就很龌龊和自私,所以,很高兴,中国电一影的一点点细微的进步就意味着世界电一影的一次飞跃,毕竟,这是影响十四亿人的生动文学……

最好的电一影总是来源于历史而将历史升华,但是忠实于历史本身还 是至关重要的,从这点上来看,《金陵十三钗》比起《南京!南京!!》之流高出何止一个段位,保卫南京的是当时国民革命军中央军的主力,因此基本上都是德式装备和服装,此外,对于日军强悍的战斗力在影片的开始也做了比较真实的渲染,步兵与坦克装甲部队的无缝配合,一精一准的射击技术,最为难得的是“鬼子”终于明白手榴弹并不是“特供”国军或者八路的,训练有素的战术反应和一精一准的瞄准射击和投弹一操一作,都是《步兵一操一典》所必须掌握的帝国军队士兵能力,而佟大为扮演的国军军官从反击到最后殉国都表现的真实残酷和可歌可泣……“一寸山河一寸血”当年的中国军队就是凭借“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的决绝走上淞沪、走上枣宜、走上沂口、走上台儿庄、走向长沙、走向昆仑关的……所以,这个片段的表现非常可圈可点,值得大书特书……

方言、日语、英语的准确使用,使得影片具有强烈的真实感染力,我曾经看过美国人拍摄的纪录片《南京》,里面有大量对幸存者的采访口述,其中大量为南京话,还 有部分苏北话……

电一影没有如以往主旋律抗战电一影强调“中日世代友好”而刻意编造日本军人做活雷锋或者日本女人与中国男人的乱世情缘,电一影中唯一相对有教养的日本军官长谷川,也并未违背他军人服从的天职,而其他士兵动辄杀人、打人、强一暴妇女更是描写的真实残酷和血腥……去年的《拉贝日记》里虚构的张静初弟弟拿日军军官的手槍杀敌救姐的案例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发生,且不说日军的警觉一性一是否如此之差,且一个十几岁的未经过军事化训练的一毛一孩子知道怎么打开手槍保险这点就基本判定情节的弱智可笑,在一个正在被屠城的地方,一个弱女子被流弹打死将是最体面的一种结局,《金陵十三钗》剧情非常压抑,却让我们感同身受的了解了那个不堪回首的历史片段……

每一个角色都有血有肉,可歌可泣,在这部几乎除了男主演没有明星的“大制作”中,可以看到演员们的努力,电一影中的每一个龙套都非常敬业和入戏的完成了所有表演,每一个一妓一女都活灵活现,跃然画面……包括那个奄奄一息的国军童子军,好的电一影就是你不一定记住了演员,但是一定记住了角色,最后所有的角色组成了一个完整震撼感人至深的故事,而讲好了这个故事,这个电一影就成功了……

最后,我默哀一分钟为那些死于1937年的同胞们,希望,你们的死可以唤醒这个麻木的民族,并且在未来的某一天真正觉醒……

最后,我希望身边的朋友都去看这部电一影,因为,我们必须真实的感受这段国耻,我们才能明白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影响……

最后,我想说,感谢张艺谋老师,感谢严歌苓老师,感谢《金陵十三钗》剧组的每一个人,经典由你们之中产生……

历史无数次教育我们,对邪恶的纵容就是对正义的背叛,中日友好这个童话,只有等到中国真正强大,日本真正为其罪恶赎罪的那一天,才会开始……

【第2篇】

《金陵十三钗》是部极好的小说,而张艺谋的电一影改编的要比原著小说更好。电一影多了更多的一爱一恨,多了更多的矛盾,虽说整部剧的节奏依然是紧凑而趋于平缓,最终的结尾似乎水到渠成,没有什么突如其来、跌宕起伏和戛然而止,但在145分钟里,依然让我泪流满面。

电一影开始不久是一场小规模的槍战,士兵们掩护着女学生的逃亡,放弃了自己出城的机会,敌不过坦克,就以自己的身躯前赴后继,掩护同伴前进,最终的一个带着炸弹冲向坦克。最终一个个牺牲。然后是第一个让我记忆深刻的镜头,消灭了紧跟着的一群日军之后,女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向前继续逃,士兵们躲在残垣断壁之后静默地目送她们远去。这样的一刻,没有言语,来不及道谢,学生们只是边跑边转过头看着满身硝烟的士兵,只有那么短暂的一刹那,除却踩在瓦砾上凌一乱的脚步声,只有眼神的一交一流,却包含了太多太多。

第二个镜头当属秦淮河女人们的登场,美丽的旗袍,一精一致的妆容,实在是惊艳无比。虽说是在逃难,她们那样款款走来,一颦一笑,风韵十足。从《色·戒》开始,我就一直很迷恋烈焰红一唇的旗袍女子,女主角上挑的眼线恰到好处。她放下提箱,用带着手套的手轻一触红一唇,向楼上的美国殡葬师送去一个飞吻,霎时迷倒万千。好似她虽出于风尘,却依然高贵优雅。

我以为李教官会同小说里一样,躲入教堂,然而电一影中却没有。他悄悄地将之前女学生拉下的鞋子放在门口,他一个人独自睡在教堂对面纸店的废墟里,他在傍晚布好手榴弹,他及时地救下了书娟,他 槍 法极准,他一个人消灭了一堆的鬼子,他在自己的身上绑上引线,临死时从楼上坠一落,消灭了最后一小批鬼子。我想最终击毙他的那个日本兵在动手前犹豫了,他没有料到之前的袭击都是由这一个中国兵完成的,他看到那人临死前的笑容时恐惧了,然后他万万没有想到,在他扣动扳机之后,迎接他的,也是死亡。

对于流里流气满眼只有钱的美国殡葬师米勒是如何变成神父约翰的,我觉得贝尔将这个过程诠释的非常好。影帝总是有影帝的实力的。他醉酒、一爱一钱、一爱一美一女、不祈祷,却在危难的时刻穿着属于神父的袍服,用自己掩护着身后的女学生们,大叫着“This is the house of the Lord!”他冲出去寻找失踪的香兰和豆蔻,他撒了善意的谎言,告诉其他人豆蔻和香兰只是被流弹所伤,没有受苦,他放弃了和同胞一同乘船离开的机会,他义正言辞地告诉日军:“Children cannot go!”他最终带着女学生们逃出南京。我忘不了他电一影最后的那个眼神,脏兮兮的车窗后面,他开着车,眼睛里有如释重负也有无尽的悲哀,然后渐渐地红了,渐渐地涌上了眼泪。不知他在想谁,是死去的孟先生,前途未卜的乔治,死去的香兰和豆蔻,还 是,日军车上的女人们,和玉墨呢?

我其实很喜欢豆蔻这个角色,从看小说的时候就喜欢。她其实很单纯,她喜欢王浦生,又或者她其实只是想要个平平淡淡安安定定的生活。她说,浦生,你娶我吧,我跟你回家种地。可浦生没有田。她说,那我弹琵琶,你拿个棍,我们要饭给你一妈一吃,可浦生没有一妈一。她想在浦生弥留的时候弹琵琶给他听,可琵琶只剩一根弦,她一定要回去拿琴弦,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而复返,终于被禽一兽不如的日军抓住,凌一辱致死。只留下一卷染血的琴弦。同样的还 有香兰,她只是个一爱一漂亮的小姑一娘一,她回去找耳坠,还 不忘在破碎的镜子前照照,看着自己依旧姣好的容颜,她在中槍倒地之后还 抱住日军的腿,想阻止他们去害豆蔻,然而只是螳臂当车,日军在她死后也没有放过她。花一样的生命啊,就这样流逝了。其实小说里说的是豆蔻被折磨得疯了,而口里却一直念着浦生的名字。

玉墨是个太美好的角色。她是秦淮河的头牌,她姿容出色,她气质出尘,她擅长琴曲,她讲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她聪明机智,她处变不惊,她深明大义,她是个有故事的女人。我想,要不是这乱世,她也是秦淮八艳似的人物,惊才绝艳,会有无数风一流才俊为她一掷千金却依然难以一亲芳泽。然而她不幸生于战火纷飞国破家亡的年代,她有不幸的童年,她沦落风尘。可她能在危急时刻为女学生们打开地窖的门,她对书娟说,我替你去。她也有脆弱的时候,她在踏上生死未卜的前途之前对约翰说,别在战后找我,明天之后,我的身一体就不是我的了,你现在就带我走吧。她想回到自己的十三岁,她说她十三岁之前都是个好姑一娘一,她在临去之前拿起琵琶,带着姐妹们为女学生唱一首《秦淮景》。她义无反顾地登上日军的车,却红着眼眶回头看着约翰微笑。

其实小说里写书娟不喜欢玉墨,是因为玉墨是介入了她的家庭的第三者,直接导致她的父母去了美国把她一个人丢在南京,因而她恨玉墨。而电一影里并没有这样的桥段,书娟她们只是单纯地将自己和所谓的钓鱼巷女人划分开来,不喜欢她们,却一点点地了解了她们。书娟其实是个很不一样的小女孩,她不同于其他的同学,她很冷静,她也很大胆。她躲在管道里大着胆子同约翰说话,她看到日军冲过来,为了掩护地窖中的女人们,果断地作出决定带着同学们跑到楼上,她机智地跟日军说小蚊子是她们丢一了校服的同学,她跟伙伴们说,不能让日军糟蹋我们,于是排好队爬上教堂最高处准备自尽,自己站在第一个。她以平缓悲痛的语调叙述这个故事总是带着一双纯澈的眼睛观察四周,看着周围的人来了,又走了,再也不出现。

乔治是个好孩子,我确定。他一定要完成英格曼神父的遗志,好好照顾女孩们。他请求约翰留下来,请求他修好卡车带他们逃出南京。他决然地成为了第十三钗,他不愿意中途跳车,为的是给约翰和女学生以充足的逃跑时间。他带上滑稽的假发办成女孩子,那一刹那我却笑不出来,只能流一出眼泪。那个带着瓜皮帽小眼镜一操一着一口不太流利的英语的稚一嫩男孩,那个带着假发穿着旗袍深深地低着头青涩的假女学生,我不愿意去想他的结局。

孟先生是个汉一奸一,他为日本人做事,他不是普通人眼中的好人,然而他是个好父亲。他拼了自己的命,也要保住女儿的安全,于是冒着风险给约翰送来修卡车的工具。他紧紧跟随着日本军官,恳求他救出自己的女儿,却发现上了日本人的车的其实不是那些女学生,他惊讶地愣住,却什么都没有说。日本军官忽然转身朝他开槍的时候,随着那砰的一声,我的心一颤。于是这位父亲就那么曝一尸一街头,约翰来不及将他埋葬,只能用帽子盖住他的面容,他临死,也没能见到女儿一面。

电一影里,玉墨说,别人总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一位姐妹接着说,隔一江一犹唱后一庭花。别人骂我们的话,我当然要记住。于是这群女子作出了这样一番轰轰烈烈的事来。其实小说里还 有一句话,商女不知亡国恨,隔一江一犹唱后一庭花,难道我们不唱,国就不亡了吗?最终的那曲绝唱,那曲《秦淮景》,吴侬软语,煞是好听。女子们旗袍艳丽,款款走来,依旧是衣香鬓影。曲子里唱的是一江一南锦绣,金陵风雅情,仿佛外面的废墟瓦砾,残垣断壁都是假的,走出这个教堂,外面还 是堂阔宇深,世外桃源……然后她们走了,她们穿上女学生的衣服,她们也可以娇俏清纯,她们再也杳无音讯。约翰说,她们的工作是有关一爱一与恨,只是她们的一爱一和恨,比平常人要多一点。

我觉得,这是我看过的张艺谋的片子里最好的一部。因为唯一一部我在看预告片的时候就能找出中心思想的电一影,而不似《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剧情画面华丽无比,却看了几遍都不知道到底想表达什么。虽说还 是南京大屠一杀的老题材,这里却没有《南京,南京》那样大规模的战争冲突场面,也没有《拉贝日记》里面那样的救世主。大部分的剧情只是发生在这个小教堂里面,每个人都是最底层的普通人。独特的视角决定了这个故事的不同。面对战争普通人的无能为力和积极反抗相互一交一织,缠绕出的是人一性一的魅力。每个人心目中的国仇家恨,让他们在这么一刻由普通人成为了英雄。好似女主角对约翰说的:“What you did today makes you a hero.”

相信《《金陵十三衩》读后感8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金陵十三钗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