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唐诗读后感1500字

唐诗读后感1500字

《唐诗》古韵,恒久流传。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唐诗》古韵,恒久流传”,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当你置身孤独走南闯北的夜晚,是否也能忆起张继以酒作墨留下枫桥夜泊的万般感伤?当你在落花狼藉的季节里又见故人,是否也能忆起杜甫“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欣喜?当你在碌碌的生活中驻足时,是否还能忆起《唐诗》中零星的诗情画意?……

翻开《唐诗》读本,千万首唐诗之中,又不得不提起张若虚被后人所誉“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了。

可偏偏是这“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曾有着400多年被人遗落的历史,唐代所编诗集中也全无它的身影。原来,当时以《春江花月夜》为题的第一首诗是由荒淫无度的陈后主所写,后又有隋炀帝的两首《春江花月夜》主题都是描写宫中情事的宫体诗,于是人们也把《春江花月夜》的形象禁锢在了风流不堪一类的词语中,哪怕张若虚的诗意根本不在此。

好在直到400年后,它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下依然打破了世俗,被高棣编入诗集中为人论赏,足见这首诗的情境感情实在深入人心,在后世,许多文学名家,如闻一多、李泽厚,对它的内涵、手法赏析和争论更是为人们开阔了理解的空间,现在还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春江花月夜》,是历史留下的宝物,更是教训。不知道有多少首如它一般的文学经典在历史的长河里飘零不见了,我们有责任和义务阻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幸好这种对诗的热衷,我们现在身边还能见到。

2012年12月初,一条微博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原博一晚达六万多次转发,一万多条评论——这是一首诗,一首在北京打工的河南老人写的诗。

发博的张女士和我们一样惊讶,在秋冬之际,她的母亲韩女士在小区看见看摊的老人衣衫单薄,便赠予老人两件大衣御寒,当时老人就连声道谢,没想到过几天韩女士遛狗时,老人竟回赠她一首诗:“冬舍棉,夏施单,良善之心日月鉴,秋冬交际收夹袄,强似三春绫罗穿,一场雨雪突然降,全赖此衣挡风寒,素不相识不图报,仅以拙句聊奉还。”

五十五个大字在老人的笔下铿锵有力,在寒冷的冬日为所见它的人们增添了一丝温暖,这首小诗深深的震撼着张女士和千万网友的心。名不经传的老人用诗让上千万人记住了他,我们为这个老人感动,更为这首饱含情感的诗而感动!

试问老人换另一种方式,他是否还会被人们这般难忘?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可见诗千百年来在人们的心中依然留存着无法动摇的情感地位,是人与人心中恒久不变的桥梁。

当我面对生活的困难时,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激励着我继续直面挫折;当我因为因为贪玩排名一落千丈时,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鼓励着我继续努力向上;在生活中,诗中古人的情感也一直潜移默化着我,和那些爱诗的人们。

唐诗里流淌着中国古代的君子之风,是中国的非物资文化遗产,是千万年来人民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几行汉字底下藴藏的是中华的千年历史! 它理应被传承,被发扬光大!

我不知道如今的中国人几个仍然铭记着这些祖辈流传下来的文化,但我希望在这个信息复杂多样,物欲横流的时代——还有人,记得手边的诗集。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读《更恒久的价值》有感


在《更恒久的价值》中,作者林清玄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以自己的皮包以及母亲为父亲亲手织的毛衣为例,又以自己朋友的反应,告诉我们每一件被人们所珍藏的物品他其中的意义。

读了这篇如诗一般的散文之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脑海中想起一句话来:一个物品值不值得存在,看的不是它的外表,而是它内在的价值。是的,今天我们生活在科技发达的二十一世纪,有一些人在收藏金银珠宝,有一些人在收藏古董,有一些人在收藏已灭绝动物的骨骼,可是,收藏到最后,他们连自己到底为什么要收藏着一些物品都不知道,更别说明白这些东西有什么内在的价值了。我觉得吧,他们这些收藏毫无意义:金银珠宝有什么好收藏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收藏了也没有什么呀;古董,那是属于地球上的东西,你收藏它,那只能叫做你暂时拥有它,对于这一些地球的孩子们来说,人类只不过是它们的过客罢了,别忘了,他们可是经历过无数次风风雨雨的考验的时间遗留物!至于动物的骨骼,你死守着它,有什么用啊?他真的是不属于你的。我认为,如果真的是喜欢收藏的话,那就不如去收藏那些书籍,像、《后汉书》、《三国志》和《南齐书》以及《北齐书》,这些书籍,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反复论证一笔一划谱写出来的生命史书,收藏它们,我们可以把它们转化为我们脑子里的东西,让他们与青山共存,与日月同辉!一本书可以被烧掉,但是,只要我们记住它,就可以把它里面的知识核心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来,知识就依然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一支军队的统帅可以被杀死,但是,一个人脑子里面内在的思想是不会变的,是你所夺不走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你都可以使用它,让知识为我们服务,让我们的思想彪炳千古!

读了这篇散文《更恒久的价值》,我真的是受益匪浅啊!让我们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吧!

版权作品,未经《99》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读《唐诗》有感


读《唐诗》有感
宋锦兰

风萧萧兮易水寒,眼望前路两茫茫。
在这一个文坛上本如天神的人物已经尽付春水,但是他们的诗文——《唐诗》,其艺术魅力永恒不朽。
数千年过去了,唐诗韵律悠然在回响,漫溯历史的大道,平添的不过是已经风霜的韵致,那是世间最亮的语言,是红尘中最灿烂的图蓝。虽然他们渐行渐远,声不可闻,但其诗文的其情其闻在世间永传,亘古流芳。像这样别出心裁的,与众不同的唐诗韵律就在此:
你看,那山涧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在那儿,松林一尘不染显得苍翠,皎洁的月光透过叶子,在松间留下条条斑驳的影子,置身其中,使人明静、清幽,就好像心也被洗净了一般。那白练似的清泉从石上穿梭,源源有声,像优美动听的奏鸣曲,又像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跳动。忽闻林间笑语一片,咦,原来是洗衣的少女踏着金色,沐着清辉归来了。
本想就此优美转身,不料撞见别样风采。
你看:那古道旁:“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那儿,小草绿得妖娆,绿得妩媚,绿得动人,偷偷伸长了脖子,与这条荒弃了的苔阶映衬着。明媚的春光洒在绿草身上,使其身上的汗水瞬相聚,变大了,又变大了。纯如水韵,亮如明月,深如潭渊,洁如白雪,使人如痴如醉,又如珍珠一般,一不小心掉落在苔阶上,碎了。听,躲在密密枝叶里的黄鹂唱起了一歌儿,歌声动听而婉转,像是为此感到叹息。
映阶的草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歌声”又有谁在听?这难道不可以与:“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相媲美吗?
在那别样风采之后又遇壮丽长江。
你又看:那长江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在那儿,狂风阵阵,无穷无尽的树叶在狂风中萧萧飘坠,鸟儿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着。蓝蓝的天空似乎更高更远了。听,那两岸猿猴的啼叫声,凄厉而又悲凉。水中水洲清凌,条条白沙在灿灿的阳光下一闪又一闪。无源无尽的长江水浩浩荡荡,奔腾而来。
月下疏影,任风雨交加,依然持节挺立。
你再看:在那山川中:“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那里的城东、城西、城南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未曾改变的虎踞龙盘,依旧挺立,就连那北边的江潮也依然拍打着城根,带着寂寞的心情偷偷退了回来,仿佛在惜:昔日的繁华以化为乌有。
昔日山川无改,这时夜月依然。
明亮皎洁的月色中,鲛人落泪成珍珠,流泻不止,忽隐忽现的影子,肆意行走,恍惚迷离,蓝田山上的美日化成了缕缕轻烟。仿佛终身相依,却又瞬间分离。
是的,唐诗的韵律就在此:美丽、凄凉、动人。


《经典咏流传》观后感500字


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今天在翟老师的推荐下,我看了经典咏流传这部片子。经典咏流传将诗词与歌曲、京剧等融合在一起,既好听又琅琅上口,让人耳目一新。

我首先看到了一名十一岁少年和我国著名的京剧大师李胜素,用京剧的强调唱出了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这首词。他们的声音婉转动听,好似天籁之音。最令我感到惊讶的是,和我差不多大的少年王洪祥,他的京剧唱得这么好。而他从小却在加拿大生活,他在英语世界中还能将汉语说得如此之好,实在是太棒了。

最令我感到热血沸腾的就是七十四岁的陈彼得老先生唱得《青玉案.元夕》。别看这问老爷爷满头白发,可他的声音却宝刀未老。妈妈听了还觉得他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呢。柯洁也进行了演唱《长相思.山一程》,他的声音时而大气豪迈,时而深情脉脉,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最美是唐诗


最美是唐诗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

刘骁月

中华文化的瑰宝中,最优美的一页莫过于唐诗。即便千年之后,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三岁孩童,也总能随口吟出几句唐诗:"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自幼喜欢唐诗,上大学后课业减少,有幸在学校图书馆二楼翻阅背诵了很多喜欢的诗句。尤记得上学时,每次听不进去课,就会在书页的边角处写下自己喜欢的诗句,思想仿佛飘到了诗中那一幕幕美丽的图画中:"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但是以前读的诗词方面的书,基本都是对单首诗的简单释义。夏昆老师的《在唐诗里孤独漫步》,将每一首诗都放在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对诗歌做出了详细的解释,而且这些解释很多都有作者独到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最重要的是,作者文笔优美流畅,书的可读性非常强。尤其是每次读到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再听听作者娓娓道来关于诗的故事,不由莞尔一笑。

本书结合唐王朝的兴替,介绍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代表性诗人的生平及作品,从作者的笔下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唐诗世界。原来初唐四杰中的卢照龄竟因患有半身不遂身心崩溃而自杀离世。"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也并非简单的思乡情怀,竟是诗人宋之问逃跑回乡时所作。"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我只从中感到物是人非的伤怀,作者却从"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读出86岁的贺知章是个可爱的老顽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我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作者却从"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读出孟浩然的慈悲大爱之情,诗人感受到了花儿的疼痛,悟到了"一花一世界"的真谛。从我们给孩子教这首诗开始,就不知不觉在给他们的心田播下了善良的种子。"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也不单是写景,原来是诗仙李白遇赦放还后喜出望外,因而忘却路途困顿,在几声猿啼中便觉"轻舟已过万重山".

最让我赞赏的是作者关于战争的认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这首诗不仅是读起来对仗优美朗朗上口,作者亦看到了诗歌背后诗人的人道主义情怀:战争,不仅是我方战士和百姓受苦,胡儿也是人,也深受离乱之苦。诚如作者所言,只有把敌人当人看,才会真正把自己人当人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战争经常被政客们涂抹上神圣的油膏供奉在宗庙高处,但是对芸芸黎庶来说,这只是一场由肉食者导演的灾难……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无疑是诗坛上最璀璨的两颗明珠。可是,他们的人生遭遇和绝大多数诗人一样,不是半生失意就是一生困顿。"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的仕途并没有诗歌中那样得意,他46岁才得中进士。那些少年举神童,二十多岁中进士,早年得志的才子们呢?他们往往是以成年之后遭受生活更严酷的折磨为代价的。如诗仙李白,他诗名冠天下,却只得翰林供奉的闲职,虽赐金放还,但如何施展一生的抱负?流放他乡的路上,他是否还记得昔日的狂傲?"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可惜,人生能有几年少?转眼老之将至,"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生活的艰难让杜甫的幼子竟因饥饿离世,自己也病逝于孤舟之上。"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纵有旷世之才济世之志,谁人能给回转天地的平台?虽然关山难越,但仍然不能阻挡诗人自我人格的觉醒,自由灵魂的飞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亦难以抑制诗人的兼济大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仕途上的失意让很多诗人流连于山水之间,最著名的当属"诗佛"王维,他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位诗人。王维作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一幅幅颜色鲜明秀丽俊美的山水画仿佛就在眼前。最重要的是他以佛入诗,诗中处处体现出其从山水中寻找到的人生智慧和哲学领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当我们身处困境时,如果能有如此顺势而为的豁达心态,一切又何足挂怀?

浩瀚的诗海中,我最喜欢的是描写日暮时分的诗。"日暮苍山远",站在楼头亦或独立江边,望着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看着远山茫茫消失于天际。此时涌上心头的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旷远?"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豪迈?还是"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的淡淡愁思?我最向往的是那竹寺钟声里,披着斗笠消失在斜阳里的身影:"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亦愿回到那渡头落日墟理孤烟的小村庄:"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转瞬之间,辉煌的唐王朝走向日暮。日暮时分,仍然有美丽的诗歌:"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如此唯美的诗即便不懂其深意,仅吟咏起来就觉得美不胜收,回味无穷。这大概就是唐诗神秘的魅力,叫人如何不喜欢呢?

唐诗读后感


唐诗读后感(一)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首唐诗是我在一年级时学的《咏鹅》。现在我想起这首诗,仍然读得津津有味。我喜欢读唐诗,吟诵起唐诗,就像唱歌一样高兴。因为在唐诗里,我能懂得很多道理,学到很多在课本上找不到的知识。它是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我觉得读唐诗是一种乐趣,它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三年级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份《唐诗70首》。我把这本不值钱的书看作宝贝似的,都过了两年多了,还放在我家的书柜里。现在打开它,我读起里面的诗还是那么的着迷。这本厚厚的《唐诗70首》里,我最喜欢、记得最熟的一首就是《静夜思》,它是唐朝着名诗人李白的大作。记得我们最近学的一首歌,歌的歌名是《读唐诗》。这首歌的开头就是朗诵了这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诉说的是远在它乡的游子李白非常想念自己的家乡。这首诗虽然只是说了李白想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可我觉得他也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他很想自己的母亲,很想回到遥远的家乡与年老的母亲一起度过这寂静而冷清的中秋之夜。

学古诗的好处有很多。读唐诗,丰富我的课外生活,让我知道不少名人故事,也能从中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让我感受到陆游这颗深深的爱国之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我做一个爱惜粮食的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感受到母亲博大的爱,有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我读了唐诗以后,觉得自己变得有教养了,不像以前那样孩子气,不懂道理。整个人就像脱胎换骨一样,成了一个小大人。

《读唐诗》这首歌里还唱道:唐诗唐诗传家宝,一代一代传到我,文明哟古国既然唐诗是宝,中国是文明的古国,大家还不快行动起来去读这个宝,去寻我们文明古国的宝!


唐诗读后感(二)

读到了《唐诗三百首》,我初识的古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醉过方知酒浓,一读之下竟欲罢不能,从此,我便沉浸于诗的世界。

最初读诗,读的是朗朗上口的语句;再读诗,便读出了诗中字2020词的斟酌;而后,在外公的指引下,我读出了诗中或悲或喜的故事。我最爱在清风微拂的傍晚,于柳树下,读一首唐诗,或读李白的豪情,在现实中饮酒放歌;或读杜甫的雄浑,让自己多一份忧国忧民;或读白居易的清扬畅丽,在内心添一份清雅;再或是,读读孟浩然的恬静,品品李商隐的委婉??每当此时,总是心潮澎湃,仿佛自己也是满腹经纶的儒生,稍不留神就能吐出千古绝句。 我向来垂青富含思想的诗歌,因为它们陪我走过了许多坎坷。人生难免有失意的时候,当我考试不利时,那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我突破行路难的困境;当我与朋友道别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成为心中的慰藉。诗,融入了我的生活,无论失意得意,无论悲愁欢喜,诗,一直是我不离不弃的知己,是我的精神支柱。

然而,现代社会迅速发展,许多中华文化被取代甚至被遗弃,对外来事物的狂热追求使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忘记了中国的古文化,忘记了唐诗,他们宁愿生活在虚拟的世界,追逐一些索然无味的事物。曾有一则新闻报导:近六成的人认为中国人崇洋媚外。面对这个结果,我不禁震惊,难道中国文化的内涵不及外国文化吗?并非如此,相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之所以崇尚外国文化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粹。试问,如果每个中国人能够多读一首唐诗,多一份对诗歌的热爱,又如何会出现如今的局面。

如今的唐诗不再只是诗,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向往,是中华文化的缩影。细读唐诗,它能给予你智慧;品读唐诗则可以使其勉励你,鞭策你,使你前行。在纷繁的今日,不妨觅一个清静之所,心如止水地捧一本唐诗,来领略其中的感悟。


唐诗读后感(三)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我感受最深的诗句。

这首诗是说在儿子即将远行的前夜,母亲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默默地为儿子缝补衣服,母亲一针又一针,一线又一线,缝出了细密的针脚,是怕儿子的衣物在半路上破了。从中能看到我们的母亲是多么的爱我们,母爱是多么的伟大。可我们的母亲又何曾不是这样呢?

一次,我发高烧,爸爸没在家。妈妈半夜背着我去医院,这是我感到母亲的背是那么的温暖、那么的宽大,我的妈妈在我的床前守了一天一夜,我的烧退了,妈妈的眼却布满了红血丝。这时我从母亲的的笑容、母亲的的眼神、母亲的一切感到了母亲对我的爱。我轻轻地在母亲耳边说:妈妈,我爱你。

游子吟,感母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相信《《唐诗》古韵,恒久流传》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唐诗读后感1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