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入则孝读后感400字

入则孝读后感400字

《百孝故事》读后感400字。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百孝故事》读后感400字,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百孝故事》是一本讲述关于孝文化、孝美德、孝事迹的书。全书共有103个孝的典型事例。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其中不乏有闻名中外的革命领袖如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也有大文学家鲁迅、科学家杨振宁、节目主持人、表演艺术家以及我们青田本地勤劳、善良的普通农家妇女等。

我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感觉孝其实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长久之事,需要持之以恒。因为孝敬爸爸妈妈,不是说你做了一天两天,就算说是孝敬了,而是说你要每天都要孝顺爸妈,要把孝敬爸爸妈妈当成一种乐趣。孝不只是对我们自己的父母亲长,还应是对整个社会的老人、长者。老人,是我们的长辈,我们要学会主动给老人让座,扶老人过马路,看到老人有困难,要主动上前给予帮忙。

在家里,对爸爸妈妈我以前老是不尊重他们,其实这是一种不孝敬的表现。如平时吃饭,我把喜欢吃的菜全部搬到自己的碗里,每次都给他们只留一点儿。我看了这本《百孝故事》以后,对照书中一个个孝敬长辈的感人故事,我觉得对爸爸、妈妈很惭愧,自己原来并不是一个很孝顺的孩子。所以我决定了,我一定要把这个不良的习惯给改掉,有好吃的东西要首先让给爸爸妈妈。

看完《百孝故事》之后,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孝敬长辈这一崇高的美德深深感动了我,我一定要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一美德,使自己成为一名有孝心的人。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百孝篇读后感


百孝篇读后感(一)

在《母慈子孝》一书中赵良玉女士对孝字2020也有详细的阐述:孝,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之根,是家庭教育之根。这个孝字2020,是智慧的符号,我们祖先创造文字2020,寓意深刻。孝,上面是老字2020头,下面是子字2020,是老一代与子一代的和-谐一体。怎么可以存在代沟呢?怎么能分开呢?如果分开就没有孝字2020了。老一代,追溯上去,还有老一代,过去无始;子一代,下面还有子一代,未来无终,悠悠长远,绵绵无尽,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教育!一个孩子心中装着父母,装着祖先,装着孝,装着爱,装着中华民族精神,学习哪有不努力的?成绩哪有上不去的?我们做父母的希望儿女成才,那么就一定要给孩子扎根的教育。孝,就是人根,这个根扎得越深越好。牢记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在《孝经》上的教导: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是家庭教育的基矗

如果能时时处处以孝道来教育和引导孩子,让他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一定会先考虑考虑是否有违孝敬之道。

以前看报纸上写着外国提倡宗教信仰主要是因为经过某些部门的调查发现有宗教信仰的人做事之前会率先考虑是否有违宗教教义,所以犯罪率就大幅度的降低了,而监狱里面的调查结果显示犯罪分子中有宗教信仰的人所占比例非常校因此可以看出有受道德、行为、规范、约束着的人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可能会更加理性、更加客观的去考虑并最终找到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法。

那么我们就教育我们的孩子从孝道开始,做一个有心、有情、有义之人。当然这个孝的前提是要受到其父、母的正确引导与帮助。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帮助能使孩子受到更好的熏陶和启迪,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我们的自身能够收获更多的经验再更好的投入到我们的孩子身上去教育我们的后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他们都能成才。


百孝篇读后感(二)

最近我正在看的一本书名字2020叫作《母慈子孝》,书中介绍的是一位在外国大学任教的钟茂森教授和他的母亲赵良玉女士两个人关于纯净纯善和-谐世界的系列讲座的内容。是这母-子二人三十年家庭教育施教与受教的心得报告。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使读者无不深感受用。特别是在家庭问题层出不穷,以及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意义尤为深远。书中所提到的母亲赵良玉女士提出了我们坚信:优秀是教出来的,而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教师!我们牢记:要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吸取精华,而从《弟-子规》做起!的思想。

我很庆幸我们学校在养成教育方面特别是育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儿子从上学前班起就开始背诵三字2020经,上了小学又开始背诵古诗、蒙学、论语、弟-子规等等,从小就接触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虽然可能现在他不完全懂得这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但这些都是对孩子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推动作用的好东西。在这一点上我要从作为一名学生家长的角度对学校及校领导们致以深深的、崇高的敬意,这完全可以看作是行善积德的好事啊!

赵良玉女士在演讲中说家庭教育是母亲的第一责任。她说如果母亲不把孩子教育好,你以为是自己的事情吗?那是对社会的损害;如果母亲把孩子教好,你以为是你一家人的事吗?那是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她说得太好了,我们做父母的不但要把孩子培养成人,而且要把孩子培养成最低起码是个对社会没有危害的人。在这个前提基础之上再把我们的孩子朝着将其培养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美好愿望目标才会逐步的去加以实现。

论语读后感400字:百善孝为先


翻开《论语》,古人思想的精华就好似悠悠的花香,沁人心脾,在我的脑海里埋藏,把我的心灵净化。

百善孝为先。孝顺是中华传统美德中最伟大的一种。的确,从古至今,从闻雷泣墓到哭竹生笋,再从卧冰求鲤到扼虎救父,这一个个孝义的故事无不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孝顺。

孔子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意思是:现在所谓的孝,只要养活爹娘就可以了。即使是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若不对父母多一些恭敬和爱戴,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是啊,孝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孝顺不仅仅是能养活父母,而是要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使他们得以安享晚年,此之为大孝。如果只是养活他们,别的就一切都不理,那与对待犬马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孝顺要真心对待自己的父母。

可如今,许多老人病死街头,无人理睬;被弃于养老院中,孤独终老;被迫以捡垃圾为生的事情时有发生,这难道就是孝顺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哪里去了呢?

我认为,一种从心底里真正孝顺的表现;它不是法律硬要要求的责任,而是每个人从心底里就明白的该负的责任!

论“百善孝为先”作文400字


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孝道,所谓“百善孝为先”。在传统观念中,又以“顺”为孝,不“顺”就是不孝。也就是说,父母,长辈说什么都要无条件顺从。

上面是对“百善孝为先”的一段解释,以“顺”为孝的思想是中性:“顺”要看情况,对的做法、想法当然要顺从,支持,但不对的,或是有错误的想法要反对这就是“顺”的一种弊端,有错误时,顺着长辈才是不孝。提出不足或是反对时,也有孝道:语气要柔和,态度也不要蛮横,蛮横对父母就是不孝,我的态度体现在生活中:

妈妈常常会写教学方案在电脑上,自然会出现错字,语句不通顺等情况,我会对妈妈说:“也许把这个词换成“必然”,把那个巨资于后面的那句话调换位置,这一段会更完美,您觉得呢?”

果然,用温和的语气说出建议,妈妈欣然地答应了,还夸了我一番。可能这种事例发生在很多同学的身上,但每个人的态度和语气终究是不一样的。

话回到讨论中,为了尽孝道,对于父母、长辈们的话无条件顺从是错的,但是当顺从是必要的,出现错误不可以将就着顺从,要反对或给出建议,但不要态度强硬。该顺从的也不要不服气,每件事自然会有它的道理,一定要支持。

这次的作文里,我的态度很明确:无条件顺从是不对的,遇到父母、长辈话、理不对时,温和的讲清理,温和的提出建议和自己的观点。

这才是正确的孝道,正确的百善孝为先。

《百恶孝为先》读后感


《百恶孝为先》读后感

――――与Q友子非鱼兄商榷

二个月前,Q友子非鱼兄向在下示其大作,希望在下有所发挥,在下应诺。今持续四年多的撰稿工作基本完成,故可分出精力,实践前言,乃虔诚恭敬研读、详考子非鱼所示《百恶孝为先》,感慨良深,兹敬为长文,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商榷于子非鱼兄,并与所有有缘共享。

一、孝的内涵

今天中国大陆支持儒家文化和“孝道”的人们,以及形形色色“反孝”、“反儒”、“反孔”的人们对于“孝”,必须关注儒家原典中关于“孝”的非常关键,但不太为人提及的内涵,兹举如下数段:

《礼记·祭义第二十四》说:“亨孰膻芗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称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谓孝也已。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这是立足于天然亲情伦理关系上,说明为人子女者若偏执以物质经济来供养父母,仅是孝道中表面化的、非常低水平的表现。要做到为人做事,一生行为功过“不遗父母恶名”、“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才是个人私德的终极。甚至于《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则是努力为社会历史作出贡献,以造福社会的成就和荣誉,来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孝道的圆满。这就是基于传统孝道的原典儒家人生价值观。

在社会公德方面讲求诚信,“朋友不信,非孝也”春秋时中小型诸侯国在抵抗侵略中通常全民动员,所有的适龄男性,皆要投身卫国战争,所以“战阵无勇,非孝也。”春秋时,还认识到资源保护的“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礼记·祭统第二十五》:“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必须注意的是,孝顺、孝顺,是“顺于道”而孝,其原典本义不是盲目顺从于父母、国君。自然的规则称“天道”、社会生活的规范称“人道”。伦,道理。自然的规律称天伦,社会生活的规则称人伦。顺应自然规则,尽到做人的社会本位职责,而得到的和谐的生活,称“天伦之乐”。《孝经》记载曾参问孔子说:“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孔子回答:“是何言与,是何言与!”、“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这是孔子反对后世人所批判的愚孝的真实证据。所谓“争”就是坚持真理、正义。坚持真理、正义,就是“顺于道”不至于陷亲不义,而悖逆了伦理道德。

“畜”的含义,要参考《周易》,《周易·小畜卦》说明力量有限、时机不成熟时,应当耐心反省自己,力求完善自己,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不可莽撞行动。《周易·大畜卦》表明顺应天道、刚健笃实、坚守正道、日新其德、刚健进取、蓄养积聚自己的力量,最终获得积小成大的成就。无论国族文明发展或个人成就均如此。

那什么是“道”的具体体现呢?《孝经》说:“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所谓“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因亲以教爱。”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爱的体验,是从父子有亲的天然伦理亲情开始的,而后渐次普及“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大爱”、“博爱”。欧洲经典作品《绿野仙踪》、《绿野仙踪》、《花木兰》、《天堂的孩子》、“小鬼当家”系列之《独自在家》,无不呈现“家”的价值,无不将热爱家作为核心价值观念。因为“家”有父母给予子女纯粹的爱与幸福,家也是父母对子女承担无私的责任与付出的地方,是体现责任的地方。“家”代表永恒人性,中华民族的教育,立足家庭生活中父母子女之间的爱,而后将此体验推已及人,而后达到“博爱”。若连对恩养自己的父母都不肯敬爱,却自称能够爱他人、爱人民、爱国族、爱全人类,(心得体会 )则多有违背天然伦理性情而刻意别有居心地邀取名利权势的嫌疑。同时也会成为社会道德崩溃的前提,使所谓的高尚理想主义悉成空谈。比如文革中,多少人为了表现所谓“革命、进步、先进、积极”,被迫地,甚至有主动地与父母划清阶级界限,甚至斗父母,打老师,夫妻兄弟反目为仇,泯灭人性,六亲不认,伏下日后中国社会道德沦丧的恶因。是知中华民族积累数千年沧桑成败的经验教训,深刻领会到一个人的生命和道德,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从敬爱生他养他父母开始培养,而后“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才不至于落于空泛虚伪。这也是数千年家族聚居、聚族为国的特殊历史国情和社会生活经验所缔造出来,“以孝治天下”的独有理念。

所谓“以孝治天下”最低端的体现,是《孝经》中说的“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反之,则“居上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此外,《礼记·王制第五》称司徒的职责之一是:“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则涉及周国养老福利的制度。

《中庸》上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就是要继承先辈的遗志,完成先辈未竟的事业。即蒋介石所说的“生命目的在增加人类全体之生活,生命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

《逸周书·谥法解》总结“孝”的品德包括:“五宗安之,慈惠爱亲,秉德不回,协时肇享,大虑行节,曰孝。”除了家族、家庭生活“慈惠爱亲”的伦理亲情之外,还有坚持道德原则的“秉德不回”,注重智慧和操守的“大虑行节”的公德。

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第六講》中说:“講到孝字,我們中國尤為特長,尤其比各國進步得多。《孝經》所講孝字,幾乎無所不至。現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國家講到孝字,還沒有象中國講到這麼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國民在民國之內,要能夠把忠孝二字講到極點,國家便自然可以強盛。”

恐怕自命进步先进的反孝、反儒人士苟闻此言,定然大惊吧?!但根据在下青年时于台湾企业打工近八年,与来自台湾的各部门经理、主管交流的经验,此言确实不虚。

二、子非鱼兄反孝论据之考据辩证

子非鱼兄文中曾举专制政府组织编较之《十三经注疏》来反孝,“十三经”之合刊注疏的编辑,始自宋代。最近的一次校堪刻版,是由清代由阮元主持。亦系专制时代政教统治之作品,作者亦多为食君之禄者。乃为专制服务而冶炼文字、曲解先秦原典儒经。

而子非鱼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祖宗之法不可变”、“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等文字,纯粹是专制时代不知来源之货色,非但不见于《十三经注疏》,遍考出自孔孟及其三代弟子之手的先秦儒家原典,亦根本无此语句。以此不知出自何种源文本的专制时代之伪冒膺品,粘合种种出自现代之偏激理论,来坐实孔子思想之罪名,实类专制时代罗织诬陷以坐罪之文字狱,不合于现代法制公正之合法举证制度,不合于现代文明所主张之公正与道德精神。

反对专制统治者歪曲利用孔子学说来制造“孝文化”,清除专制统治者垄断经营之“孔家店”中的冒牌货“儒家文化”和“吃人礼教”,是正确的。但若将矛头直指孔子、孟子和孔孟思想本身,则是无知与荒谬。

不破不立,乃革故鼎新之“革命”实义。昔日周武王摧毁商纣暴政,创建礼仪制度改革社会,因而有八百年政权与周朝文明。由武王伐纣、周公东征,并制礼作乐之革命性努力,可知儒家文化本身,具备革命精神。因此晚年孔子在《周易·革卦》中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是知孔子思想中,有革命的基因。

又,孔子在《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说明宇宙世界和人类世界是由于不同的事物相互依存、相互颉抗消长,因而万物万事丰富多彩而推陈出新、生生不息。孔子弟子曾参著《大学》引周代《诗经·大雅·文王》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说周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部族邦国,能够革新进步,因而可以领袖革命、创建新时代的文明。又引《尚书·康浩》篇说:“作新民”强调要造就能够自新进取的人。复引商朝商汤的“盘铭”的铭文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说明应该持续不断、永无止境地革新进取。说明儒家原典文化中,原有革新进取的内涵。

时代变迁,东周以降,礼乐故制日益呈现不适应时代发展之态势。惜古今中外人类之中,如武王、周公之具革命性道德智慧与能力者少之又少。考察孔子年谱,方处时代巨变之际,即使连孔子青年、中年之思想,亦难免保守即定礼制之一面,而遭受前辈学者如老子李耳、大国政要如晏婴、以及道家隐士之批评,《史记》、《论语》、《

[1][2][3][4][5]

百善“孝”为先 (300字)


在每个学期的开始,也就是9月1号。我都会看由cctv1台播出的《开学第一课》,每次都让我有所收获,有所感动。

第一堂课是讲孝顺。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做人准则和行为规范。孝顺,也是教会了我要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不要和父母顶嘴、要尊重长辈的道理。在讲课中,有一句话让我刻骨铭心让父母对你放心、让父母为你自豪、让父母有你踏实、让父母因你富足,就是孝顺。这句话正体现:孝顺金钱多少都可以,但常回家看看才是最主要的。

对于我们而言,只要能够努力学习好文化知识,物质生活方面少一些攀比。在父母劳累的时候,能为他们沏上一杯茶、能为他们捶捶背、能陪他们聊聊天、给父母洗洗脚。但我要始终一条记住为家里多减轻点负担,这就是孝顺。

六年级:赵盛泽

24孝故事读后感


24孝故事读后感(一)

在周末,我读了24孝故事,有了深深的触动。其中印象最深的,要数那《采桑救母》了。

故事说:在某朝,有一孝子,为了逃避这民不聊生,而又常闹旱灾的地方,背着母亲去逃荒。

他们来到荒山岭,母亲便饿了,对儿子说:儿啊,娘老啦,走不动了,我一个老骨头了,不想连累你。你到了县城,就享福了,你就别管我了!那怎么行!儿答道。儿乃娘生,怎能舍娘而去?您等着,我这就找吃的去!儿子说完就走。

他来到一棵桑树下,看见些桑葚,便高兴起来,一边采集,一边说:娘有救了。

就在他说话时两个强盗蹦了出来,张口便要钱,他大叫道,我真的没有钱!一个强盗看了看他身上,对另一个说:大哥,这小子一根毛都没有。强盗老大问:你是谁来干嘛?那人把前因后果都说了一番,

啷个强盗感动了,便把午餐给了他,并把它放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这个人竟用孝心感动了恶人,这是不可思议的,由此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孝心能感化世间万物,我以后要好好孝敬父母,努力学习,让父母高兴,越活越年轻!


24孝故事读后感(二)

美德是中国的一种伟大精神。最近我阅读了道德故事二十四孝,情节感人,让人不禁被他们的孝道所感动,心中油然升腾起深深的敬佩。

《二十四孝》主要讲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个孝敬父母的故事。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亲尝汤药》和《弃官寻母》。《亲尝汤药》主要讲述了汉文帝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怠慢。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以便母亲随时照用,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亲口尝过后才让母亲服用。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兴礼仪,人丁兴旺,使西汉十分发达。汉文帝作为一位皇帝如此孝顺,怎能不让人敬佩。他更让我明白了一个人无论都忙,无论自己的事业多么重要,我们都不能对父母不闻不问。不管工作多忙,不管路有多远,都要心系父母,都要常回家看看。其实父母要的并不多,一声嘘寒问暖,足以抚慰他们孤独寂寞的心灵。

更让我感动的是《弃官寻母》。朱寿昌七岁时,生母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朱寿昌做官后,行四方寻找母亲。找到线索之后,他便弃官寻母。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在陕西和母亲相遇了。多么感人的孝子啊!

这时一个声音在脑海中不停地问:孙天乐,你呢?你是一个孝子吗?当然,可是有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会因为一些小事,冲着妈妈发脾气,让妈妈很生气。那一次,我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了两包薯片,准备明天吃。可是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妈妈竟然正在吃我的薯片。我很生气,对妈妈大吼道:你为什么吃我的薯片,你赔我。儿子,薯片这种油炸食品,你不能多吃,我煮了又有营养又好吃的鸡蛋,你快起来吃吧。我不吃,我不吃,我就要你赔我的薯片。就这样我闹得妈妈很头疼。现在想想真惭愧啊!妈妈为了我的身体发育,让我少吃不健康食品,我竟然冲她发脾气。就算是又有营养又好吃的东西,我也不能只想着自己啊!

我以后一定孝顺父母,一定不让父母操心,更不能让他们生气。

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人们必须有的精神品质。而孝道是拥有美德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有人说教就是孝道的文化。曾经我们可能都犯过错,但我们只要好好学习孝道的文化,并践行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好人,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24孝故事读后感(三)

品读完《二十四孝图》后,我不禁从内心深处发出感慨:孝,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孝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孝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古人常说百善孝为先。从古到今,关于孝的感人事迹一直发生,件件都令我们深受震撼。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名叫黄香,他在九岁时母亲就去世了,所以黄香对父亲就更加孝顺、关爱了。严冬时,黄香就在父亲睡觉之前先钻进被子,用自己的身子把被子捂热,为的是让父亲能温暖舒适的睡个好觉;酷暑时,黄香就用扇子将枕席扇凉,为了让父亲睡的凉快,自己不惜累的满头大汗。亲朋邻居知道后,都称赞黄香是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

黄香长大后,当上了大官,但他体恤百姓,孝顺父母,百姓们都颂扬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曾有一个感动了全中国的故事,它让天下的母亲收获慰藉。

2004年,一个叫田世国的人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母爱大如天的真理。在田世国得知其母患得尿毒症后,他便偷偷地去了医院做了血样检查,配型成功后,田世国瞒着母亲,毅然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她。

手术成功后,田世国的母亲恢复得很好,然而,她却始终不知自己换上的肾是自己儿子的。田世国说:如果我妈恢复得比较正常,器官排斥的比较小,我想这就永远是个秘密吧。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更是一份拳拳孝子心!

孝是华夏文明的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儿女恪守的人生准则。《孝经》上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真正做到敬爱自己的亲人,那么他必定会以同样的心态去对待别人。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可见,孝的传统美德意识已经似树根一般,牢牢地扎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丝毫不可动摇。

我们中有谁知道,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的最好的,而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闻者感叹:我们自己丢掉、忽视的,发达国度的人却要拾起来。对此,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是否应该好好地珍惜古人为我们留下的这宝贵的精神财富?

做孝不必轰轰烈烈,作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多一些为父母着想的地方,尽自己所能做一些令父母身心愉悦的事情。

大家共进一步,努力将中华传统美德孝发扬光大!

喜欢《《百孝故事》读后感4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入则孝读后感4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