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读后感600字

《乡关何处》读后感600字。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在阅读这程中,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乡关何处》读后感600字”,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野夫是个讲故事的人,他的故事没有江河般的波浪翻滚,有的是脉脉的清流,带你走回到故乡的路,顺着时间,逆流而上 。

有人说时间是最残忍的,它会把回忆像剥洋葱一样带着血丝剥到你的面前。读野夫的故事,会有那个时代的风扑面而来。

他说幽人苏家桥,总让我联想到竹林七贤。他们所追求的,是自己渴望的生活和自由。说阮籍猖狂,不拘礼,是他厌弃世俗的晦暗。他作《东平赋》、《亢父赋》,借风土之污秽,言社会之黑暗。苏家桥虽曾做得老师,学问也高,那行为方式却极不相称。真悲真喜,敢怒敢言,却也有真性情。这位苏老师好酒,酒后的行为更为任诞。不过也不及阮咸与群猪共享大盆饮酒,那情景略想一想就令人忍俊不禁。苏家桥还有魏晋裸袒之癖好,未服用五石散,仅饮酒就燥热不可耐。这样一人,或许只适合生活在那个风度时代,享受自己真正的自由。

自由其实并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比如不想做官,不想当值。

野夫的故事里还有另一个“奇人”,不,我们应该称他做“神人”。在这个英雄气概几乎荡然无存的末世,出现这样的侠骨风气之人是精彩之至的。他就是王琪博,兄弟眼中的“王七婆”。

听名字,并不觉得这是个出彩的人物,却掩盖不了他一生的光华。酷爱带刀,瘦削高挑,骨子里透出的狠劲儿。我想不到任何一个人能与他相比。人到中年仕途失利,转而写诗作画,却仍能弄得出名堂来。野夫说过写诗时他是琪博,玩儿刀时他是七婆。这个奇男子雄赳赳气昂昂的在三十年里游走于诗与刀之间,不怕失败,不怕衰亡。他身上有烈性,烈得像俄罗斯的伏特加,又经得起沉淀与存放。越久,越烈,越洌。少年时,他拔刀护母;上学时,成为全村唯一的大学生;年过三旬,生意场上失利,仍能从头来过。王琪博是生来就懂得拼杀的人,他相信,世上没有什么能拦住他的。哪怕是油尽灯枯时,也依旧身手矫健,和兄弟们重返张扬的青葱岁月。

过着刀头舔血,臂上刻诗生活的人,不由得让人敬畏三分。

无论如何,都要生活下去,没有永远都输的战斗,这是王琪博能告诉我的。

“窗外是行进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我在生活,我还将生活下去。”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有人愁。所谓故人,在故乡。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乡关何处读后感


乡关何处读后感(一)

易粉寒

好人来到世界,像一粒糖抛向大海

这本书存在我的IpAD里很久了,无意中打开,看完了第一章,随后看完了整本书。

开篇《江上的母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野夫的母亲投江自杀了。一个生不逢时的女子,在战乱中,父亲抛弃了她们母女,戎马生涯加官封爵,而后令娶妻生子。女子至死不愿意原谅她的父亲。

一个不原谅父亲的女儿,一辈子都会活在不幸中。被遗弃感成了她生命里的主题。无论是结婚生子,等待儿子出狱,还是后来走出深山,与儿女生活在一起,被遗弃感一直在她心中。所以最后,野夫的母亲选择了跳江。

"一个68岁的老人,在经历了她坎坷备尽的生涯后,毅然走向了深秋的长江,那是水冷如刀,残阳似血,真难以想象我柔肠寸断的老母,是怎样一步几回头地走向那亘古奔流的大河,她最后的回眸可曾老泪纵横?" 野夫最后去阳逻江面上寻找母亲的尸体,在长江的回水处,水上死者会在那里漂浮回旋。野夫在江湾逡巡,一具具翻开浮尸,查看面目,最终还是没有找到他的母亲。

那时的野夫已经四十岁了吧。走出深山,走进监狱,走出高墙,人生百转千回,兜兜转转,不见幸福踪影。人近中年,终于以为动荡似浮萍的人生可以安稳下来,却迎来了命运给予的致命一击:母亲跳江自杀。

幸福是相似的,不幸各有不同。但是不幸的起点大多是类似的。悲剧是一种会遗传的事物。生命的延续中,隐藏了多少密码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回头去看一个家族的历史,一个人一生的路途,可以做到管中窥豹。无需太多,即可洞悉命运的密码,命运为我们这一生涂抹了怎样的底色。

另外一篇写外婆的,说到,十年后给外婆迁坟。想将她迁回到平原。外婆的坟曾三次裂开,直到野夫去坟前明誓,一定会让她叶落归根,从那以后,那小小的坟包才安静下来。数年以后,一捧一捧的泥土拂去,檀木的香气散出,外婆的骸骨完整如初。在这篇的文末,野夫写道"许多人见过我外婆的人,偶尔见到我还会感叹——好人啊。可是好人却从无好命,

这几乎已经是这个罪恶世界的潜规则。这些好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承担磨难的,他们像一粒糖抛进大海,永远无法改变那深重的苦涩,也许只有经过的鱼才会知道那一丝稀有的甜蜜。"谁的人生不是被抛进苦海呢?幸福就是那一粒糖溶化在你身边时,你舔舐到了那一丝甜。

写大伯张志超的那篇,写出了一个大机器运转上的螺丝钉的无奈。被历史革掉的幸福和命运。

一对青年男女,蹉跎掉了一生。中间还有一个叫罗干的,类似武林邪教中痴情反派的角色,终其一生在这对有情人之间作梗。江湖儿女的爱恨情仇,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只是一朵被牺牲掉的浪花,曾经盛开,但是来不及慢慢枯萎就凋零了。

关于死亡,野夫写道了许多上一辈人的离去。"一个个给过我少年养分的老人,似乎都在夕阳中列队,向着一个叫彼岸的地方出发。此岸的悲苦伴随了他们一世,我没有任何信心和能力,足以把他们留在尘世今年。

《畸人刘镇西》是我感触比较深的一篇。野夫的书写好时,刘镇西已经瞎了。"他圆睁的双眼在这个世界上始终像怒目金刚,可是却早已被暗黑遮蔽。他每天在孤老院,拿着我的书,去乞求那些识字的护理员读给他听,听着听着,那枯井般的眼眶就泉涌两行。

刘镇西会给瓷盆上烧字,用红漆写着某某单位纪念。但这手艺到了80年代末,就无用武之地。随后为了谋生,他开始自制剧毒老鼠药。药研发出来了,却不好意思叫卖,野夫让他站在街上收钱。开始帮他吆喝,路过的熟人都被拉去买。看到这一段,莫名的感动,也倍觉五味杂陈。在深山之中,这个一生不得志的刘镇西,独自研究楚辞。在异乡的青灯雨夜,屈子的骚赋一直伴随他的自我放逐,衣衫落拓的苦命人,竟对楚辞倒背如流,更对楚辞古韵研究出了一本书,当他兴冲冲地将自己写的书稿拿给野夫看,是一本楚辞韵读的手写稿,野夫再三犹豫,从书架上抽出了王力的《楚辞韵读》和《诗经韵读》。刘镇西听完,伏在野夫的膝盖上嚎啕大哭。此后,焚稿断痴,再也不谈楚辞。

两次劳改释放,高度近视,接近眼盲。娶了一个隐瞒了四次婚史的女人,女人有好几个孩子。一生没有自己的骨肉,带着妻子和养女穷苦度日,以至于屁股上长满了脓疮也没钱去看病,晚年终于买的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还未来得及入住,妻子就摔死在新楼里。无法诉说命运不公,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密码和使命来到世间的,而有的人,他的使命或许就是诠释不幸。

在野夫离开深山的那一晚。刘镇西请客吃饭,怕家里饭菜不够,让妻女先吃,随后备了两荤一素一汤,放两幅碗筷和酒杯,取出二胡,告诉野夫,为给他送行,填了一首词并谱曲,教会了妻女。"他沙哑的嗓子,和着他五音不全的文盲妻子的如诉如泣,再加上一个少女脆生生的童音。就那样投入地缠绵回环地长歌,使得野夫涕泗交流地低泣。"刘镇西还活着,野夫说,在他终年的黑暗里,是在怎样地渴望重见天日的那一刻。

苏家桥的率性,王七婆的江湖儿女情长,荒野奔命刀枪迸鸣一生厮杀,砍砍杀杀中,他活着,儿子却小小年纪砍死他人。所有的一切都归于诗歌的平静,只有在那些豪气冲天的诗歌里,能看出80年代的伤。

时代的变迁从不停下脚步。小人物的命运随历史的大河翻滚,多少朵浪花被吞噬的瞬间,都会自己短暂的绽放浑然不觉。野夫的这本书是暗夜里痛,描绘出黑色的伤口,散落在离我们有些遥远的人间某处。从已知的过去里,悲哀地暗示着我们的未来。

作者简介:

易粉寒

作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媒体主编;"易如意"祁门红茶品牌创始人。

曾在世界月发行量前五的杂志社供职十年。

2004年出版长篇青春小说《粉红四年》,成为青春小说的代表人物;

2007年出版长篇青春小说《独自长大》;成为暖伤青春小说的先锋。

2011年出版长篇轻科幻小说《读心卡:时光深处的秘密》,连载十二个月,引起千万粉丝热追。

2013连载长篇历史玄幻小说《红莲旅馆》,以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文学功底,在玄幻小说领域独树一帜。

短篇小说近百万字,常见于国内畅销刊物《花溪》、《读者》、《青年文摘》等。

乡关何处读后感(二)

乡关在心上

北京第四中级人民法院 戴蕾

2009年5月9日,北京当代汉语研究所的公告里这样写道:"土家野夫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作家。在古体/当代诗歌、散文、小说等领域具有建树"."土家野夫的文章,承接古风,呼应民国,延续20世纪80年代,经过了20世纪90年代的磨洗,在21世纪的今天愈发珍贵。"

野夫在《乡关何处》里一共讲述了十二个故事,写母亲,写外婆,写大伯,写幺叔,写亡友。莫言在《生死疲劳》中用魔幻的笔法讲述真实,而野夫则用真实讲述真实,在文字里,他倾注了自己的苦难与记忆。

母亲历尽人生苦难,却失踪于长江,《江上的母亲》里悲恸的情感让人压抑到不自觉想要痛哭;大伯少年得志投身革命,却阴差阳错失去爱情,落寞孤独走完一生,《大伯的革命与爱情》里,真相大白后回望他曲折的人生,让人扼腕让人悲愤;还有外婆、么叔、朋友、故人……他用白描的手法写人,用东方式的思考写事,独立另类、刚正凌厉,他从哭泣的大地里走来,带着侠客般的孤独和坚持。正如易中天对野夫评价的那样:"巴山楚地多野蛮,恨海情天出丈夫。"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柴静说,近代中国,身世畸零者并不少见,但野夫的笔端是让人害怕的感情,连看得人都被他的深情和痛苦吓怕,不敢深入到这样的感受中去,他半生所受的苦,多半都来自这样的激情驱使,情感越深,创痛越烈。

生活的粗粝总是让人疼痛,自欺欺人的理想主义或许才让人温柔舒适。但野夫的笔锋里带着沉痛悲壮的感情,字字如剑,刺痛我们的神经。没有那么多的慷慨热血,只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涌动着激情与人性的智慧和思考,而这些,足以让我们内心激昂,足以让我们有勇气和力量找到心底的爱,找到迷失的理想,找到追问的理由。

台湾著名作家杨渡这样评价他:野夫有种不同的气质,那是介乎古之"侠客"与今之"颓废派"之间的特质。他用鞭子打这世界,也鞭打自己的内心,并以此,指向体制与组织,以及时代里还未泯灭的良知。他的散文,有一种刚正之气,让我仿佛看见一个剑客,当浊世滔滔,早已遗忘了是非黑白的界限,他还站在那里,浑身浴血,坚持人间的爱恨情仇,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把话说分明,没有打混的余地。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野夫自己是这样解释"乡愁"的:"许多年来,我问过无数人的故乡何在,大多都不知所云。故乡于很多人来说,是必须要扔掉的裹脚布;仿佛不遗忘,他们便难以飞得更高走得更远。而我,若干年来却像一个遗老,总是沉浸在往事的泥淖中,在诗酒猖狂之余,常常失魂落魄地站成了一段乡愁。"

而这也使我想起了我的故乡。祖辈至今还居住在山东省德州市下辖的小村落里,每次回乡,淳朴的民风、勤劳的乡亲、浓浓的乡音,总是让习惯了城市生活节奏的我感到亲切和美好。犹记得那年离乡,挥着手说再见,可我分明我看到爷爷抹了把眼泪,跟着我们的车走到巷口。车渐行渐远,我的目光却舍不得离开爷爷越来越模糊的身影。大概我的乡愁就风筝的线,不论我飞得多远,乡愁总会把我拉回到家的方向,拉回到那年爷爷站在巷口留给我的模糊身影,拉回到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去田间地头的时光……我站立的大地万物都在萌发,所以我的乡愁,不像野夫的那般失魂落魄、飘摇凄凉,我的乡愁,凝集的是我对亲人的感恩和爱,思念与深情。

乡关终是在心上。

本文作者:戴蕾

乡关何处读后感(三)

文|陈岳芬

读野夫的文字,让我想起刘瑜评刀尔登的书评《红旗未曾下过这只蛋》,野夫亦是"红旗未曾下过的蛋".不过,相比于刀尔登埋首故纸堆借古讽今,趟着生活的激流颠沛而来的野夫则更为直截了当刀刀见血。

野夫笔下的人物让人扼腕叹息:

性格坚毅的母亲,年近七十却纵身一跃,将自己的余生藏匿于长江的浩渺之中,让子女无从寻觅遗恨终身,其悄然带走的,是不凡的身世以及一生的坎坷。她的身上,流淌的是黄埔八期毕业生、国民党将领的血统,这样的血缘,在建国后的日子可想而知。而可悲还在于,她从未享受父亲的嗔爱,却必须领受父亲军装的颜色。

母亲的决然赴死,再次书写了性格决定命运的挽歌。而命运,却系于跌宕起伏的现实之中,让读者不知该感叹性格、命运、抑或现实?大伯亦然。

38年入党的大伯,其经历更加九曲回肠,这样的人生遭际和爱情故事,原本只存在于文人闲来无事漏夜杜撰的传奇之中。无论是他的党籍,还是他心系终身的女人,都因一个人的几句话就全然断送了。而这两者所断送的,是大伯后半生的家庭、事业以及由此而及的一切。而这个人,在大伯溘然而逝时依然身处高位颐指气使,对他来说,提着脑袋干地下党没问题,而为了爱情,却可以将人格降到尘埃里去。人性就这么复杂,抑或爱情比主义、信仰更深刻?大伯的一生,就这样走向寂静、走向落寞,留给后人的,除了不解,就是顿足痛惜。

与野夫足够炫目的前辈相比,我更喜欢野夫笔下的同辈。

《幽人苏家桥》和《烈士王七婆》,两个江湖中人,一个隐于市井,一个糊弄市井,各有各的精彩。一个是勘破红尘而出世,一个是勘破红尘而入世;出世的还常为当局执笔杆,入世的却玩弄官商于股掌。迥异的外表下,隐约可见的是尚武又尚诗的相同质地,这大概是他们同为野夫生死之交的共同属性?

有人生如此,有朋友如斯,一生何求。野夫之所以走上写作之路,缘于他有如斯的前辈、有如此的朋辈?还是因为有了作家野夫,他的前辈方显绚烂多姿,他的朋辈方显英雄本色?

喜欢野夫的作品,不单因为人物波谲云诡特立独行,还因为文字足够"筋道",虽是时尚话语,却蕴含古韵古风。写故友,"我与老李订交忘年,情在师友之间。临歧在即,我委婉相邀他合个影,以慰落月屋梁之思。……他是一个真正的过客,游龙一现,翩然又水逝云飞了。"写忘年交瞎子哥,"人一辈子,相随心转,如水在河,岸宽则波平,岸窄则流激,没一定的。"写畸人刘镇西,"畸人,是伟大的庄子为汉语贡献的一个名词","他是那种绝不屈服和畏惧的人,还是悲风扑面地走向了衙门","他的工具箱里永远放着《楚辞》。那些异乡的青灯雨夜,屈子的骚赋一直伴随着他的自我放逐。"

在人物的描摹与事件的交代之中,又不乏深沉反思。"他就这样在离乱时代中沉默成长,随时目睹着父母的交相攻伐,以及不断改头换面的官场政治对双亲的轮番迫害。他无法鉴别长辈立场的是非,却渐渐看清社会的善恶。""全国各地的‘文革’之火并非文盲引起,主要的‘纵火犯’都是书生,……整个知识群体的道义缺失,客观上默许和纵容了暴政的为所欲为。他们为此付出了血腥代价,在当时尚未能完全唤起良知和胆识。历史普遍地作弄了那些深怀使命的人们,我们似乎永远处于一个玩笑的时代。"

读他的文字,简朴而具力道,"单位上横来直去,眼珠里青少白多",寥寥几笔,人物性格跃然纸上。间或插入的诗赋词阙,力道与韵味具足,"留得故园三分地,俟功名料理归田后。我与汝,再相守。""我大儿执黑/小儿执白/我左手下黑右手提白/我父子三人奔走于黑白两道/力图走上正道……"《围棋》一诗写的何止是围棋。

在我看来,作家无关乎故事,杜撰故事的是讲古者。作家,是文字高手,能够玩转文字者,方配称为作家。如果说,文字是作家手中之利器,那么,思想就是其内核。以独具韵味的文字,捕捉深邃的思想内核,你不想成为作家,都难。

初读有感,遂敲键盘草就此文。还将继续读野夫。

《乡关何处》读后感


《乡关何处》读后感

阅读有时是快乐的,但有时候也是痛苦的,读野夫先生的《乡关何处》,深深感受到文字背后的刺痛感,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80年代的血色中国,读每一篇都感觉如鲠在喉。

人似乎经历越多,越有种难以自拔的宿命感,所有的追问都归于虚无,这是书中的原话。作者土家野夫大概是经历得多了,以前是一名警察,之后进了监狱,父亲去世,母亲投江,出狱后成为了自由作家,所以也越来越相信宿命这回事。

这本书写了作者对他故去的母亲、外婆和旧友的历历往昔的回忆,文字带有古风色彩,情感真挚如血肉。

母亲

最喜欢的是作者描述母亲的那一篇,透过简单的文字感受到了真挚悲恸的情感,让人潸然泪下。她艰难的一跃轰然划破默默的秋江,那惨烈的涟漪却至今荡漾在我的心头,这是作者对母亲最后的记忆,十年过去了,心上的伤口依然渗着血。母亲刚烈决绝地选取尊严,从容赴死,试图换儿子一个无牵无挂的未来。作者的母亲可谓一生坎坷:童年战乱,中年文革,暮年儿子又锒铛入狱,丈夫病逝,一切生活的重担都压在这个柔弱又刚毅的母亲身上。读者不仅仅为作者母亲的经历而痛,也为那个离我们很遥远的时代而痛。

外婆

生活不是话剧,能够彩排后再正式登台。他们人生的杯具一次性地上演,挥霍的是他们的一生。野夫笔下的外婆,更是让人心疼,外婆是野夫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外婆两次的出山,都是为了作者。外婆无数次拯救这个家,无数次想要归隐老家,如此慈爱善良,有着佛性光辉的外婆最终却客死异乡。不禁让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些好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承担磨难的;他们像一粒糖抛进大海,永远无法改变那深重的苦涩,也许只有经过的鱼才会明白那一丝稀有的甜蜜。

半世的悲欢离合,颠沛流离,都揉进一部作品中,怎能不叫人感到刺痛。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人世坎坷,更念故乡。这大抵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乡愁吧。

《乡关何处》读后感1000字


《乡关何处》读后感1000字: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如果不是读了野夫的《乡关何处》,我想我永远也无法体会到这首诗的含义,准确地说,我无法体会到“江湖”这两个字的含义。

书的开篇以悲凉的笔调,古朴的文风勾出了野夫对投江失踪十年的母亲的愧疚、思念。母亲的故事在野夫的江湖中总是那么沉重,不知暴尸于哪片月光下的她已然是她心中最痛之处。读到这时,我以为野夫的江湖是余光中讲的乡愁是一种烧痛,或是老舍先生记忆里北平冬夜的冷与暖,却不知是一首沉重的时代挽歌。

他写他江湖里的人,从祖辈、父辈到大伯、幺叔再到故友,他亦写了那个年代,那场运动,那些荒诞。如波无疑是那个灰色年代的突出代表,为了生活,28岁高龄踏上大学的道路,社会的冷漠与黑暗一次次地把他压得喘不过气,他鲜明的个性遭到旁人的歧视,他不怕压迫,一次次毅然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野夫用平静而冷冽的文字去描绘江湖里的人事。他们穿行在上个世纪的篇章中,显得风尘仆仆,却又因为野夫的叙述,有着老照片般泛黄的鲜活。我似乎真的聆听到了王七婆生硬磕牙的诗歌字里行间的刀枪迸鸣和荒野奔命的惊骇之声,似乎真切地感受到了刘镇西悲凉人生中对社会的热血和对社会光明的渴望。我仿佛能够通过野夫的叙述,触碰那些人物的衣角,看见他们在人生旅途当中的奔波与劳碌。

有错过了一生幸福的大伯,被政治风云变迁影响了家族命运的幺叔……..他们被时代的洪流冲击,却又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或许是适应了命运对他们的捉弄,又或许正视了这跌宛起伏的安排,在野夫笔下的江湖里,我看到了他们淡然的眼眸——无论人们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他们都能够对酒当歌。

“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木心说。

我不知木心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说或写这句话的,也不愿去揣测经历过文革残酷迫害的木心是否真的原谅了故人。读野夫的《乡关何处》却能感受到野夫世事皆不可原谅,但奈何岁月沉浮,那些理想主义的年轻人,那些满腔热血的热情,都随时间滚滚而去,历史却从来只字不提。所以他为他们著书立传,他拒绝遗忘那个有血有肉、沉郁顿挫的江湖。

乡关未见,何处江湖?乡关所有世事变迁再寻觅不得,江湖也不再是那个江湖。而野夫还是那个野夫。

点评:这篇读后感令我震惊,小作者的文笔老道,思绪活跃,紧扣《乡关何处》,又能跳脱《乡关何处》,关于木心的联系尤其巧妙,体现小作者的阅读积累及阅读迁移能力。作者:张扬

乡关何处读后感700字


谈起乡愁,一时间我竟感慨万分,想起老夫子离开故乡大陆时,一肚子乡愁。


无家可归,不亦哀哉。故乡,我是有的,不知我这算不算得上乡愁,顶多算是离乡许久后的感慨罢。


也不知从何时起,乡愁这个字眼在我心中变得敏感,每次归乡,景象总也无法与上一次的记忆重叠。老宅翻了新,小溪见了底,姐姐们相续出嫁……


变化的太多,一时我接受不来,好在祖母的手艺未变,只是食者=着总觉得少了些滋味。余光中将乡愁比作一张邮票,一张船票;唐诗宋词中,也有一堆乡愁,“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悲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城市化如猛虎下山,粗暴又来势汹汹,它将一切属于乡村的柔和之物一并推倒,所过处高楼耸立,人迹喧嚣。


夜空浑浊,星星隐匿,若不是还有那轮时圆时缺的月儿,我真怀疑这夜晚,是太阳的诡计。


乡愁难免,思乡也是注定,在茫茫人海中听见乡音,竟觉得无比亲切,不晓得文豪墨客们的乡愁是什么模样,但一谈及乡愁,似乎我也融入进他们的思想里去了。这大抵,就是怀有乡愁之人的共鸣吧。


常在剧中见某文士客死他乡,心中多悲凉。“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不管怎么说,真要是能走到千里之外去,也未必就是个坏事。汉高祖刘邦称帝后,也不忘归乡,书中说,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没离开故乡。没有离开,就谈不上乡愁。我也同意这点,不离,大概也有他的理,尝过离乡之苦的,必定体味过在乡的甜,都说人生百味,那至少,这两味,我是尝得真切。有经历的人用见识换来了乡愁,从未走出过的人,虽然没有乡愁,可终究,他们也不知,乡愁到底是个啥滋味。


人生之悲,莫过于无家可离,离不了家。其次,才是无家可归,归不了家。


也许潇洒地走遍天下,再带些乡愁回家过年,这才是普遍令大家向往的人之常情。


我思念家乡,也想知道那相关,究竟在何处……

读后感《《乡关何处》读后感6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后感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