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母亲有感800字

读母亲有感800字

读《里仁第四》有感800字。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读《里仁第四》有感800字”,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前不久,我把论语的里仁第四熟读并背了下来,感悟很多很多,觉得这这里面有很多句是儒家之精髓所在,所以我觉得十分有用。

里仁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仁”,也就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义与利的关系、孝敬父母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个重要的方面、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很大影响。

比如里仁的第一句:“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这句话的意思是: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情,又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息息相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而“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的意思是: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后面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见到道德高尚、有才能的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反之,就应该自我反省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覆辙,这种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而儒家为什么这么讲仁义呢?仁义的好处又是什么呢?儒家之所以讲究仁,因为他悟到了人的本性,也悟到了事情的根本。秦朝之所以从一个强大的帝国很快崩溃,就是因为他没有听取儒家所讲究的“仁义”,而过分迷信法家。认为秦朝属于水性,水又属于阴性,只有用刑法来治理国家才行。结果,秦朝貌似不可一世的“暴政”仅仅存在了十五年就灭亡了,这就是否定了儒家“仁政”思想的必然结果。

大家以后千万不能再做出像秦朝那样的事情,要相信仁义可以做成任何事情,但千万不要像宋襄公那样举着仁义大旗明知战机不可失,但还是很天真很天真认为什么都不做光举个“仁义”大旗就ok,这是不行的哦!多去看看论语,对自己有很大帮助!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800字


《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这让我想起了,我学院所组织的学风建设月活动,创造优良的学风,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而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真正的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说: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田地;君子关心刑律法制,小人贪图财利实惠。君子是对于违背道德事情坚决反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小人对于物质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考虑法律的制裁。这也可以联系到个人修养,对于眼界的问题,也是对自制力的一种沉淀。很多人犯罪,并非不担心法律惩罚的后果,而是被利益所蒙蔽双眼,看不到。其实小事也是如此,学生虽然知道旷课,无节制的玩游戏不利于身心,但是无法自拔于眼前的快乐,也只能接受自身前途的坎坷。我们作为思政工作者,应该尽自我所能去提升自我眼界,完善自我,提升学生眼界,教书育人。
仁,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实施起来任重而道远。

读《第四学徒》


这周我读了一本英国作家艾琳亨特写的《猫武士四部曲这一第四学徒》。我觉得非常吸引人。书中写到森林发生干旱,四大族群都受到饥饿和饥渴的威胁。他们不得不想尽办法获取水源。有八只猫组成的远征队踏上了找回水源的征途。在途中,他们遭到两脚兽的追赶和狗群的袭击。但也得到三只宠物猫和一只独行猫的协助。经过重重困难,终于到达目地的。他们经过战斗终于完成任务。他们这些武士们不怕困难,临危不惧,哪怕失败和牺牲也奋战到底。他们是真正的武士。在我的生活中,我常常害怕失败而没有信心,我觉得应该多多向这些真正的武士们学习,学习他们永不言败的精神,一定会成功的。

读《孝经卿大夫章第四》有感


2016年9月25日 星期日 天气:阴有小雨

读孝经《卿大夫章第四》有感

今天,我和妈妈一块读孝经·卿大夫章第四。这章孝经教会我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

卿大夫是王朝和诸侯国中的高级官员,又称上大夫,地位比大夫高点。这一章里面讲到,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现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语言,不该说;不是现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语言,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诗经》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法服就是按照礼法制定的服装。古代服装的样式、颜色、花纹和布料,是根据不同的等级,不同的身份,有着不同的规定。法言是合乎礼法的言论,德行是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也要做一个遵纪守法、懂文明、知礼仪的好孩子,要勤奋学习不懈努力!

读《论语.里仁篇》第五章有感1500字


第五章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本章主要解释君子的做人原则。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论富贵贫贱与道的关系;第二层次说君子成名之道在仁;第三层次说君子如仁者安于仁,穷困潦倒还是疾速缓慢始终坚守仁的做人原则。

一般说富贵贫贱是指现实中人的处境,有时人们还会说贫穷富裕高贵卑贱,孔夫子这句话富贵与贫贱相对,因此,这四个字没有用其引申意义,也没有褒贬的意思,就其本义而言,仅仅表明人在社会中境遇,富就是有财富,富裕;贵,在社会中处高位,是指为官的人;贫指没有财富,生活拮据,贫穷;贱,表示在社会中位卑,从事具体事务的人,践也,卑下见践履也(《释名释言语》)。富贵贫贱是社会中普通人的一般生活状态,是个事实,古今一样。离苦得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是现实人的基本诉求。如果一个人仅仅停留在物质需要满足这个层次上,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在儒家的世界里,人之为人的意义在于要超越基本欲望满足这一层次的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什么是君子呢?《论语》学而章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里仁章后文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颜渊章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一般认为君子一是指古代的统治者与贵族的通称,如:《春秋左传桓公十二年》引诗经语:君子屡盟,乱是用长,无信也。《孟子滕文公上》说: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君子也指人格高尚的人,如孟子说君子有不战;荀子说君子博学。《周易乾卦》卦辞:九三,君子终日乾乾。 汉代班固的《白虎通号》: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宋代王安石《君子斋记》:故天下之有德,通谓之君子。当然,君子还有其他的意思,这里无须多言。结合《论语》原句,基本可以确定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的君子即指人格高尚的人。

什么是道呢?把不以其道得之与成名违仁等句联系起来分析,这个道就是安分守己、推己及人的做人原则。这个原则在《荀子荣辱》也可得以印证,荀子说: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小人也者,疾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疾为诈而欲人之亲己也,禽兽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虑之难知也,行之难安也,持之难立也,成则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恶焉。与君子相对而言的小人使用的是惟利是图,偷巧使诈获得富贵的道,而君子则不是,君子坦坦荡荡,坚持自己的原则,身体力行地做事,平等待人地处事。也就是说君子已经超越物质满足的这一层次的需要。君子的成名在于立德、立功、立言,而三不朽的成就才是真正的成名。儒家坚持自己的价值取向,珍惜个体的名誉,绝不会以不择手段而臭名昭著,与其这样的成名,倒不如默默无闻。因此,真正的君子就会表现在无论什么时候遇到什么事情,无论是急促缓慢,还是颠沛潦倒都时时刻刻不离开仁道,违背仁性,须臾之间都不失掉人的尊严。

看看今天,为名为利者何其多啊,为求成名可以脱光,可以露光,还要曝光,拿隐私当新闻,拿本能当真情,个人的欲望与媒体的逐利导致无良效应成倍放大,学术可以造假,评估可以糊弄,学分可以交易,权力可以寻租,人人沉沦。不见君子,人何以期?

读《论语.里仁篇》第十一章有感1500字


第十一章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该章孔子重点强调了君子和小人的价值取向。君子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士,在社会中处于管理地位。而小人是庶人,指贫民百姓,在社会中处于生产地位。在孔子那个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时代,君子和小人的德行与视野泾渭分明,由是,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就再自然不过了。那么,什么是怀呢?《说文解字》说怀属于心部,怀,念思也。《释名》有:怀,回也,本有去意回来就巳也,亦言归也,来归巳也。《战国策魏策》说:怀怒未发,怀是心里存有,怀藏的意思。笔者认为怀当作心里存有、怀藏比较妥当。德者,得也。德就是做人的道德,也指作为管理者的职业道德。刑就是刑罚,对犯法者惩罚的法律。土指自己居住的场所,赖以为生的地方。惠就是实利、恩惠。汉代人注疏这句话时,孔安国认为:怀,安也。包咸解释惠为恩惠。

朱熹解释这句话时仍然沿用了《说文》的用法,他在《论语集注》中说:怀,思念也。怀德,谓存其固有之善。怀土,谓溺其所处之安。怀刑,谓畏法。怀惠,谓贪利。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尹(尹焞)氏曰乐善恶不善,所以为君子;苟安务得,所以为小人。

《论语正义》沿用了孔氏、包氏的注,曰:此章言君子小人所安不同也。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者,怀,安也。君子执德不移,是安於德也。小人安安而不能迁者,难於迁徙,是安於土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者,刑,法制;惠,恩惠也。君子乐於法制齐民,是怀刑也。小人唯利是亲,安於恩惠,是怀惠也。

再联系宋代郑汝谐《论语意原》对此句之解释,可以做一总结。郑汝谐说:上有徳则礼义明、教化行,固君子之所安也。上有刑则善有所怙,恶有所惧,亦君子之所安也。小人则不然,有土以居之则苟安重迁,徳则非其所知也。有恵以私之则乐其所养,刑则非其所利也。君子小人识虑之远近,用心之公私于此分矣。当时之君既无徳政又无刑章,何以怀君子?争城争地,民不得一日安,其居重征厚敛,未尝有以恵其下,又无以怀小人矣。君子小人皆失其所是。以微示伤叹之意。

按照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的句式结构,四个怀字构成相同的结构,应该属于同一词性:动词。无论把怀训为安,还是训为思念或念思,都是指心里藏着或者说心里存有。因此,这句话就是说:君子心存道德与刑罚,小人心怀故土与利惠。如果仅仅理解到孔子指明所以为君子小人这个层次,还是不够的。从孔子的儒士身份而言,孔子也应该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这是他作为士的本分。而问题是如郑汝谐所言君子小人皆没法作为,何以安顿天下?孔子通过四怀说明君子小人应该各守其分,这就意味着规劝执政者、在上位者要反思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管理实现仁政。换句话说,既然刑不上大夫,那么,士大夫这样的君子就应该具备崇高的品德,使自己心怀对法律的敬畏,对得起士君子这一光荣的称号,免于刑罚之苦,这样才配得上称君子。而礼不下庶人就是因为庶民这样的贫民百姓既没有受到什么士的教育,又不是士君子,对于他们最要紧的就是安土重迁,给他们一定的实惠就可以了,由此,也可窥见儒家倡导仁政思想的现实根据。孔子这句话的现实启示是:执政党、国家的管理者或者企事业单位等处于上位的领导者要时刻坚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底线和服务宗旨,决不能沦落为与民争利的暴君恶隶。

读后感《读《里仁第四》有感8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母亲有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