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一书读后感至少1000字

读一书读后感至少1000字

优秀读后感:读基辛格《论中国》一书有感。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我想您对作者写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优秀读后感:读基辛格《论中国》一书有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论中国》一书是美国前国务卿、政坛常青树亨利基辛格唯一一部中国问题专着。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这是我第一次读那么富有政治色彩的书籍,不习惯之余,我发现外国人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与思维方式的理解其实很有意思,甚至可谓读到。他提到,在历史意识里中国永远都存在着,只需不断统一和复兴,不需创建这一悖论是中国的一大特色,而他对中国却冠以了传奇这一词,在我看来是极其意味深长的。在我们的传说中,黄帝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个开辟华夏的英雄,却只是重建而非创建中国;无独有偶,被奉为中国文化礼教鼻祖的孔子当年也是宣称他并没有创立新的礼教而是复辟在动乱年代中丢失的旧礼。起初我疑心这是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是我们国人一代又一代的怀旧致使了如许传承毕竟我们大概是唯一一个能读懂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先人的文籍的民族了,然而就历史来看,我认为基辛格先生作为一个富有创建精神的美国人,是无法理解为何我们总是从过去中寻求先进的一如当年的英国人局限的将中国看作是清政府手下那个东亚病夫,一如他们后来又惊叹于毛周邓们将战国时期的纵横排阖和三国时期的联盟抗强策略用得炉火纯青。《三国演义》的开篇语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约在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根深蒂固,我们认为这是某种颠扑不破的自然法则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无意之间默认了天下这样一个抽象事物名词的永恒性。看在基辛格先生眼里,那就是在新的朝代到来前,旧的朝代被认为已不能保护人民的安全或不能满足人民的愿望。通常不是因为一个毁灭性的的灾难而是经过一系列灾难的冲击,在人民眼里,当朝统治者渐失天意,而新朝代获得天意也就顺理成章。对于这一段论述,我是相当赞赏的,它客观、精准地勾勒出了我国人民的普世价值务实主义。逃不开,我们每个人都逃不开,就连把自己看做是一个敢于破旧立新、历史上首个将砸烂旧传统作为国家行动的毛泽东依旧逃不开为达到雪百年国耻的政治目的,毛泽东向传统的艺术、文化、思维方式宣战,然而他又是那么一位博览古籍、出口成章的浪漫诗人,在很多的时候,他的战略决策何尝不是由大同思想转化而来呢?看似难以理喻、矛盾极了的一位领导人,其实也是可以用务实主义来理解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有什么不对呢?写到这儿,不禁想到王安石那首很应景的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尾联看似是除旧布新的意味,其实不然,人们取下的、换上的都是桃符,其辟邪的性质并没有改变,有的只不过是外表上的新旧之分。总是这样啊,我们走上新的路途,却怀有如同酿陈了的酒一般的初心。总应当是这样啊,展望未来,而不忘怀固有的那些传统与文化,懂得借力的人,才能拥有更自信的步伐。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基辛格的《论中国》有感1500字


基辛格的《论中国》是写给美国人看的。早几个月前,我就有读一读的意愿,北京培训一回来就在网上买了此书。两个月前一次和老板的交谈,老板提到他准备最近读《论中国》,我也就顺势拿起来读了一遍。

粗看这本书的名字,标题很大,再加上它的大块头,使习惯快餐文化的现代读者容易望而却步。其实基辛格重点还是回顾了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中美关系,虽点到了一些秘辛,但总体上说,还是站在战略和文化的高度,来审视中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当然,基于美国的视角是这本书天然的出发点。作为老牌的政治参谋和外交高手,基辛格在这本书里更多的是告诉美国的下一代,曾经的历史,以及为什么要与中国共存,如何共存。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终日被包围在中国人自己的评论里,无论赞美还是谩骂,终究有点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意思。跳出三界,从别人的文化视角看看自身,也是大有裨益的。

一、中国的对外策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入骨髓。

1.柔弱与强力

看来,基辛格已经非常了解中国文化,他用了势的概念。他把中美之间的差异比喻成中国围棋与国际象棋的区别。中国人讲究谋篇布局,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而西方文化,更多是靠实力和数字说话,吃一个子就是一个子,一切都很清楚。而中国的策略往往很混沌,中国人喜欢把几件看似毫无联系的事情联系起来看,运用一种类似于太极拳法的手段,达成自己的目的。他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大棋局,把上下千年看做是大周期。如果能从这样的高度看问题,有许多令西方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2.借力打力,无中生有

在古代,这叫以夷制夷。战后,中国夹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生存是第一要务。中苏关系不好,可老毛还是邀请赫鲁晓夫回国途中顺访北京,其实双方没有说任何实质性的事情,可就在赫鲁晓夫离开后不久,老毛便开始了炮打金门。让美国人以为是得到苏联支持的,不得不掂量直接干预的后果,结果中国实现了自己的战略意图。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3.以弱胜强

按照美国人国际象棋的思维,他们是难以事前预判到,中国会出兵朝鲜;也难以预判到,中国人胆敢在乌苏里江,与老大哥苏联干一仗;还难以预判到,中国人敢于用大的牺牲,去狠狠教训刚刚击败美国的越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往往收到奇效。不按常理出牌,是因为中国人的世界观里,有更大的更宏观的理。

二、美国代表了值得尊敬的文明

基辛格在书中有一段话,我印象深刻。摘录如下:美国社会永远不应放弃对人的尊严的承诺。美国对事物的判断永远不可能与美国对民主制度的看法分开。有些事件必然会引起美国的反应,即便会损害总体关系也在所不惜。

远的不说,看看美国最近这些年的一些行为,你可以说它是侵略,但细究起来,会发现,它的目的不仅仅是利益,它还是很看中意识形态的,否则无法解释它的行为。当然,你也可以说,传播意识形态也是它的利益。

就像看一个人一样,如果仅仅是唯利是图,你当然会鄙夷。但如果这个人在唯利是图的同时,像传道士一样在坚守什么,在相信什么,在传播什么,尽管他的很多观点你无法认同,但在你的心里,是不是也会生出一些对这个人的好感呢?

三、两种文明共存共生

就像今年夏天我在北京听到近似戏谑的观点,地球上的不同文明来自不同星球,所以差异巨大,水火不容。中美两个文明确实有太多太多的不同点,可它们都大到谁到吃不掉谁。

中美,好像代表着人类成熟文明的两个方向,在根子上具有不同的理念,在一定的时空里,保持并行。让我们看看,最终会怎么样?

殊途同归还是走向毁灭?是一场非常有趣的非常有看点的大戏。嗯,是的,如果站在更高的高度,比如说上帝、真主、释迦摩尼的高度,望茫茫人世间,倒真的只是出戏。

要补充说明的是,貌似在中国这个文明里,普通人要承受的东西,大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这一点,在最近的一篇《从1942说起》就有提到。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一)

《论中国(On China)》英文版于2011年出版,中文版2012年10月出版。全书617页。作者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1923年5月27日生于德国费尔特市,是犹太人后裔,1938年移居美国。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曾任美国国务卿。是美国乃至世界着名的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他以根据40多年与中国领导人的交往,50多次对中国的访问,以客观、理性、严谨的态度,撰写了《论中国》。

总体上说,尽管在汉唐元明清都有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但总体上是局部的,有限的,还没有那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与世界在经济上、文化上如此深度、广泛、全面地融入这个世界。中国目前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将来将达到第一位。中华民族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要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所以我们要认识这个世界,同时也要知道世界在如何看我们。但是,我们毕竟刚刚开始融入这个世界。《论中国》提供了国外政治家,特别是从美国政治家的角度对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思维的认识,为我们认识自己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更有益于我们清醒地认识我们自己。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 ,可明得失。同时为我们在处理与各国关系有重要参考价值,也对在全球化新形势下中国的文化如何面对,那些保留发扬,那些扬弃引发深深思考。

基辛格博士首先从晚清时期的中国谈起。揭示了几千年长期中国农业社会相对稳定、富足的社会之后,在外部世界已经现代化、工业化、全球化的情况下,仍旧坚持保守封闭、愚昧无知、妄自尊大、封建专制的社会状况。他力图通过清朝到当今时代社会在政治、社会、文化的沿革来认识、了解、揭开中国的神秘面纱。作为一个外交家,他不是仅仅陈述了朝鲜战争、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而是通过中美关系这一主线,这一系列现象,着重分析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和外交习惯。

读了本书以后几点思考:一是中美关系核心不是意识形态问题,核心是国家战略利益。上世纪70年代,中国比今天在意识形态上更加极左。但是由于当年前苏联构成对中、美两国的威胁,促进了中美走到一起。而今天,中国深度改革开放,前苏联的威胁不复存在,所以中美没有了共同的敌人,而出现了经济利益、战略空间的争夺,则形成了今天的对抗。而人权问题、价值观问题等仅仅是借口。

二是一个国家要令别国信服,要引领世界,不仅有硬实力,更要有软实力。硬实力也就是经济实力、军力等,(.org)也要有软实力,例如一个国家的正义、诚信、包容。

三是在历史性转变的形势下,中国文化中值得传承的是什么?应该是勤劳、善良、坚忍不拔、含蓄缜密。而在中国文化中的糟粕是什么?应该是官本位,封闭、保守、小农意识。

四是从中国清朝封建社会到当今社会转变给了我们重要启示。清朝的封闭、自大,而全然不顾外部世界的全球化、现代化、工业化的大趋势。不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主动全球化、工业化、现代化,就会被用坚船利炮被动地撬开国门,落后就要挨打。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二)

最近在看基辛格的《论中国》,里面提到中国人考虑问题是围棋思维,任何一个棋子的落地,都会从整体考虑。其中,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均是此种思维下指导的行动。中国对朝鲜的支持,源自其对朝鲜在整体周边布局中的思考和认知;对越南抗美的支持,中苏交恶后,越南与苏联结盟,中国政府又一次的从围棋思维感觉到战略布局的危险,于是有了又一次的军事行动。此种解读有意思,也颇有启发性。

而且,单就这两次战争来看,是中共建国后,先后挑战美国和苏联当时两大超级大国的过程。抗美援朝是与美国直接打,对越自卫反击战是在越南与苏联结盟情况下打的,其实质也是针对苏联。用华国锋的话讲,均是摸了老虎的屁股。结果第一次,老虎被打蒙了;第二次,老虎直接就没敢动。不管这两次战争如何评价,但中共不惮自身实力弱的情况,敢于亮剑,为新中国打出了周边环境的战略气势,这一点应该肯定。

读《目送》一书有感


读《目送》一书有感

何飞扬

很久以前就读过《目送》,那时唯一吸引我的就是作者,第一次看到龙应台这个名字,我以为是一个男作家,完全没有女性特点,其中“龙”这个姓使名字更偏向男性化。当看完《孩子你慢慢来》时,颠覆我对这个名字所代表的作家的推测,这细腻的文笔所书写的情感,证明男性化的名字并不能代表她不是一个温柔的母亲,龙应台所在孩子面前展现的爱和智慧,曾使我一直幻想当我有了孩子一定像她一样做孩子亲密无间的朋友。

因为对龙应台的喜爱,买下了《目送》这本书,第一次翻开时正值大一的寒假,第一篇散文中的一段话深深触动了离家许久的我,“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眼泪慢慢地流了下来,心底莫名的情绪被触动,不知是因为想念还是这段话对亲情说得透彻。上了大学后流传着一句话,作为外地学子你会发现考了十几年的试就是为了离开家,初看我觉得有些诙谐,细想来却越发觉得伤感,我来上学时妈妈就是在车站目送我的背影离开。我有些讨厌这样犀利的龙应台,她将她认为的父女母子关系这样赤裸裸的写了出来,我抗拒这样的解释,却无法辩驳,心里不得不承认她是对的。这也让我意识到这本书的作者不再有温柔母亲的形象,她是一个作者,一个有思想的作者,一个理性的作者,一个手诛笔伐的作者。

越读这本书就觉得龙应台真的是很适合她的名字,叙事绘景时也许还有女子的柔情,每一篇文章中的柔情总被那么一段话戳破而让心颤动,心在流血却没有办法与之抗争。《为谁》中安德烈嫌弃妈妈煮的泡面,带着妈妈去买菜,教妈妈做菜。正在为安德烈如此孝顺感动时,文章最后安德烈反驳妈妈的话“我不是要你做给我吃。你还不明白吗?我是要你学会以后做给你自己吃”让刚刚的感动一下沉入谷底。文章最后我总希望龙应台回复儿子点什么,翻来翻去之后确定真正的结束了,作为一个母亲又能说什么呢,抱怨孩子即将把自己抛弃,让自己安顿好自己,可是孩子总是要长大的,会离开妈妈的身边,有自己的生活,所以现在年轻人总是说你要好好照顾自己,不要生病就是帮我们了,而父母对孩子的爱努力避免自己成为孩子的拖累。

我每每读完一个故事,总是沉迷其中思考一番。生来二十多年,经历的只有生和在老去的路上,忽然觉得自己是很幸运的了。平时人们很避讳说到病和死,特别是父母姊妹身边最最亲密的人,逃避着逃避着,成了坚信身边的人不会离自己而去。龙应台用一生的经历诉说着在你渐渐老去的过程中,身边终将有人离你而去,你只能无可奈何接受整个过程。

《俱乐部》中“爱生”俱乐部的成员详细地把所有不愿意再活下去的状况一一列举,然后会员们互相执行。残忍的俱乐部,何尝不是对将逝之人的尊重。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风烛残年的老人,一次次被病痛折磨到死亡的边缘,一次次医生在家人的要求下费尽全力的将他救回,割开气管装上呼吸机,张不开嘴挂上吊瓶,大小便失禁渐渐身上有了味道,还每天被病痛折磨着,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痛。我们都会说这些子女是孝顺的,比那些抛弃父母的人好太多太多,可是这孝顺折磨着老人,让他们努力留下老人的又何尝不是他们对病和死的不接受。经历过一生的老人而言,多几天几个月也许显得并没有什么不同,质量远远要比长度要重要,用医疗措施减少痛苦,带着生命的美好走向终点,不是比躺在病床上苟延残喘着走向终点好的多。亲人间的爱,让人们对生命心生留恋,也是亲人的爱抛弃将逝之人的尊严只为了呼吸机上的跳动。当病床上的人失去了人的一切行为能力,靠着机器活着,直到在一次次的手术后再也看不出人样,死也就没有了尊严。

这本书的作者是理性的,没经历过生死的我也是理性的,不知道在死亡面前感性的我是什么样子,会做出什么抉择。但现在我看的最懂得是珍惜眼前人,没有什么失去后的后悔更让人痛苦。

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一书有感


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一书有感
最近一段时日,我抽出一点时间读了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读完之后,我很有感触,尤其是有关“问题食品”方面的问题,已经成为广大民众谈论的热门的话题,说起来吃的东西,大家都感觉到没有什么食品是可以放心的,多多少少都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这使人自然而然地想到是不是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出现了问题?让全体国民缺乏一种安全感。
其实担心最早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改革开放使得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是普遍现象,于是,有些伟人这样说过: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是教育,当时还认为这是对教育事业的一种指责,现在仔细想一想,实际上这就是对目前社会教育的真实反思。
自己对看到一些不合理现象,对照有关市场经济完善国家的报道,也不思其解:曾经归纳与西方多年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的完善,期待我国法制建设,市场经济进程加快;曾经归纳到多数西方国家信仰基督教,为了自己赎罪,反思自己从小受到的利他教育等等。拿到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一书,还没有看完,就感到西方现代经济的发展,有其精神上的依据。
亚当·斯密人们一般以为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1773年时《国富论》已基本完成,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因此,研究国富论成为经济学家的必修课。但是他的《道德情操论》作者修改六次,直到去世前还在修改,可以说更凝结了作者的心血。
温家宝总理在与全球网民在线交流中说到:我最近常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他实际上讲过两只看不见的手,一只是讲市场,一只是讲道德。财富如果长期为少数人所占有,而多数人处于贫困状态,他是不公平的,而且注定这个社会是不稳定的。因此我非常关注贫富差异问题。

这本书对人性的研究非常深刻到位,应该是现在西方发展的思想支柱之一。本书开篇就讲是人就有“同情感”,这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情感交流最基本的原理。情感或心里的感受,是各种行为产生的根源,也是评判整个行为善恶最终必须依赖的基础。最让我们觉得愉快的事,显然莫过于发现他人的感觉和我们自己心里头全部的情绪相一致;而且最让我们震惊的,也莫过于发现他人和我们完全没有同感。因此,同伴的欢乐,无疑会唤起或活化我们的欢乐,而他们的沉默,无疑会使我们悲观、失望。所以,同情感不仅活化喜悦,也缓和悲伤。无论人类的心灵在什么时候不幸失去了平静,要使它恢复平静,与人共处和交谈,无疑是最有效的两贴药方;而这药方,同时也是保持自得其乐与满足的心情所迫切需要的那种平静与愉快的性情中的最佳防腐剂。


读《雷锋》一书有感


我是个爱看书的好孩子,我家里有许许多多的课外书,有《王子与贫儿》、《藏宝图》、《八十天环球旅行》等等各种书籍,其中我最喜欢看《雷锋》这本书。

《雷锋》这本书里把雷锋所做的好事都记录了下来。他是一位乐于助人、关心别人、无私奉献、爱学习的好战士。雷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小小年纪就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解放后,雷锋成长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日常生活中,雷锋处处关心别人,对待同志就像对待亲兄弟一样。有一次,雷锋发现战友小周愁眉苦脸,就关心询问他:家里出了什事?小周说没什么!雷锋无意中得知原来是小周的父亲生病了。雷锋想:战友的困难,也就是自己的困难,他便把地址抄下来,把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钱寄到小周的家里。雷锋关心同志真是随时随地都表现出来。

我读《雷锋》这本书后,发现我们班上也有许多小雷锋。我也是其中一个。每天早上到校后,我把作业交给老师后,就立刻去打扫班级卫生。我的学习成绩在班上是优秀的。有一次,我看见邵颖同学在做数学题时,遇到了一道难题,她左思右想,可还是想不出来。这时,我走到邵颖同学身边,问:有没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我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你能帮我讲解讲解吗?邵颖同学说。我说:当然可以。我就耐心、细致地给她一步一步地讲解题意。过了一会儿,邵颖同学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高兴地对我说:我懂了,我懂了。谢谢你!这是我应该做的,不用谢。我说。我身为班长,应处处为班上的活动着想,可是没有班费呀,怎么办呢?我想了个好主意,利用卖废品的钱作为班费。于是,我利用周末休息日和妈妈一起去实验室,将实验室的旧报纸、废纸盒清理出来,卖了十几元钱,我打算把它作为班费。正在这时,妈妈为我们班上的同学们在运动会上照了一张生动而有趣的合影,我看着这张精彩的照片,心里就想:如果每个同学都有这样一张精彩的照片,那该有多好啊!他们肯定会开心。于是我把那十几元钱那出来为班上每位同学洗了一张照片。当同学们拿到照片时,个个都开心的笑了,并对我说:谢谢你,华羽中。当我听到同学们的感谢,我从内心感到高兴,因为我为同学们办了一件好事。有一天,我在家门口看见大学生哥哥、姐姐正在组织为贫困地区送温暖献爱心的活动。我想起了雷锋叔叔把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200元钱寄给了灾区的人民。我要向雷锋叔叔学习。于是就立刻回家和妈妈一起把我穿小的,但还是完好无损的衣服清理出来,放入几个大袋子中。我便和妈妈一起提着袋子来到爱心站将衣物送到大哥哥、大姐姐的手中,他们对我说:谢谢你对贫困地区小朋友的帮助,我们代表他们向你表示感谢!并让我在记录本上签名,当我写下自己的名字时,我内心有一种自豪感,因为我能为贫困地区的小朋友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

读《女巫》一书有感


今年暑假,我读一本叫《女巫》的书。

它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从小失去父母跟着外祖母生活。并从外祖口中知道世界上真的有女巫,她们非常讨厌小孩,因为小孩身上发出的气味在她们的鼻子里闻出来是臭狗屎味。她们经常把一些小孩变成大人们讨厌的东西如:鼻涕和蚊子,让大人们把他们杀死,并知道了女巫的特征;她们喜欢抓头皮因为她们戴着假发和手上总戴着手套,还有预防女巫的方法。有一次他的外祖母生病了他带外祖母来海边修养,他在一个大房间里的屏风后面玩耍却知道了女巫的一个计划:把一种能使人变成老鼠的药水放进糖里卖给小孩,使全世界的小小孩变成老鼠。他知道了这个秘密却被女巫们发现变成了老鼠。他昌险把这种药偷走放在女巫们的食物中使女巫们都变成了老鼠并决定在他活着地时候把女巫们都变成老鼠。

本书告诉我们不管发生了多大的坏事都要冷静思考,想办法消灭那些环人,不要坐以待毙等坏人消灭自己。自己受害时不要安分地度过剩下的时间,应该利用剩下的时间与坏人顽强的斗争。

优秀读后感:读《成绩单》一书有感


每一位同学都渴望考到满分。满分意味着什么?一次表扬,一个拥抱,一份礼物,还是一顿大餐?我们太在意满分带来的好处,不自觉地就会去追求满分。但是有一位小姑娘却与众不同。她就是《成绩单》中的小主人公--一个不愿向别人展现自己、考试故意做错题目的怪女孩诺拉。

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校园的故事。诺拉为了让班级同学快乐学习,故意隐藏了自己的天分,每次考试都和好朋友史蒂夫保持一致。最后,她和史蒂夫一起带领同学走出了成绩的烦恼。

刚开始看的时候,诺拉的行为使我很不解:为什么她不把她的能力与潜力发挥出来呢?后来,我渐渐明白了,她这么做是为了证明:一个人的聪明和愚笨不光是看成绩的。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我喜欢学校,每天高高兴兴地上学,轻轻松松地回家。但是,只要一临近考试,我就会像换了个人似的,紧张极了。心里总犯嘀咕:要是考不好怎么办?那就要出洋相了,妈妈一定会批评我了。一切的担心都和分数有关,甚至还因此影响了考试发挥。就像这次期末考试,英语是我最有把握的一门功课。考试的时候,我满脑子都在想着要考100分,而没有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卷子上,最后竟然漏做了一大道题。我感到非常的懊恼。看了这本书以后,我明白了,其实我们不必太在意分数,快乐学习,掌握知识才是重要的!就像爱因斯坦,他小时候也考过几门不及格,还被校长认为是个干什么都不会有作为的笨学生,但凭着他大胆的思维,过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终于成为了杰出的物理学家。

以后我也不会为成绩烦恼了,也不会因为偶尔一次的考试失误而怀疑自己。因我知道,天才还是笨蛋,不是成绩说了算!

读刘伯承元帅一书有感


读刘伯承元帅一书有感

以前学习历史,尤其是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时,只是片面的肤浅的了解一些事件的经过,对我党的发展历程也仅限于课本上的内容,近日看了几本革命战争年代的人物传记,如《白坚革命往事》《刘志丹》《刘伯承元帅》等,特别是读完《刘伯承元帅》后对中国革命的发现历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加认识到共产党的伟大,更加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为他那种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公而忘私勇于担当的博大胸怀所折服,我们每个共产党人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一要学习他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的革命意志。刘伯承元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也是在经历了多少次的坎坷磨砺之后才走上革命道路的,在走上革命道路之后就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解放劳苦大众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正如他在129师团以上干部培训班上讲的:我是从旧军队中走过来的,深知旧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危害,他们代表的是封建势利,不可能为老百姓谋利益,自从我跟着共产党走上革命的道路,才真正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解救劳苦大众,只有跟党走、听毛主席指挥,老百姓才能过上和平安宁的日子。正是有这种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所以才对蒋介石的高官厚禄嗤之以鼻,才能带领军队一次又一次的完成作战任务。

二要学习他严于律己、以上率下、勇于担当的优良作风。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刘伯承元帅始终坚持一名共产党员的革命操守,严于律己、身先士卒,困难面前勇于担当。他常讲:在革命的队伍里,只有同志没有首长,只有革命工作没有个人恩怨。每次作战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战前战斗动员、勘察地形都是一丝不苟。在著名的百团大战中,由于战争异常惨烈,部队伤亡惨重,士气一度低落,为了鼓舞士气,他亲临一线进行动员,在战壕里与战士们一起研究作战方案,最终全歼吉野联队,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刘伯承元帅这种工作认真一丝不苟,无私无畏、勇于担当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要学习他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得失的优良品德。刘伯承元帅始终以党的事业为重,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得失。抗日战争时期,一天夜里他六岁的女儿被日本特务杀害,当时正直作战的紧要关头,接到中央命令后他强忍悲痛,第二天就奔赴前线。他说:日本鬼子想用杀害我女儿来威胁我、吓到我,办不到,只要小日本一天不滚出中国,就要与他们打到底。这就是一个革命者的胆量与气魄,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共产党员,中国革命才得以成功,人民才得以解放。

今天我们在“两学一做”教育活动中,就要有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的意志,有以上率下、勇于担当的精神,有顾全大局不计得失的品质,才能使教育活动更加深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建设幸福中国》一书读后感


《建设幸福中国》一书读后感


幸福是什么?对父母来说,幸福是有个健康孝顺的孩子;对老师来说,幸福是自己的学生拿到好成绩;对社会来说,幸福是让每位成员生活的有保障……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定义。今天,当再次合上《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时,我深深懂得,生活中这样一个繁荣富强的幸福国家里,我很幸福。
《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主要从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共享发展成果,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困难家庭住上新房,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这六个方面来讲“十一五”规划期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的农民,上不起学的小孩也在政府的帮助下过上了幸福生活。
文中的故事有很多,而让我深受感动的是:《不花钱也能上学》《不花钱也能上学》这个故事发生在皖西的一个小山村里,故事的主人公叫,她8岁那年生了一场病,在医院里住了一年多才可以回家上学。因为生病住院,爸爸妈妈花光了家里仅有的几万元积蓄,还欠了一笔债,很自责,从此她更努力学习了。转眼间,上了六年级,哥哥也正好参加高考,哥哥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爸爸妈妈四处借钱,终于为哥哥凑足了学费,可他们却又为几十元的学费犯了愁。为了能够上学,悄悄地卖掉了自己心爱的头发。拿着远远不够交学费的卖头发的钱,忐忑不安地来到了学校。老师了解情况后,安慰她说:“孩子,不要急,从今年起,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免了!”“不花钱也能上学了!”笑了,笑得像一朵迎春花,无比幸福!
是的,我们国家在1986年4月12日,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了凡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生都可以不用再交学杂费,解决了我们国家有些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国家还建起了绿色通道,绿色通道是国家教育部为保障贫困学生顺利入学而制定的政策,即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无论有没有钱,先到学校报到,安排宿舍,先入学。这个好政策使102名失学儿童全部重返学校,所有的孩子由痛苦的小雨变成了幸福的小鱼。
中国的未来属于我们新一代,幸福中国等待我们建设。我们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要加强思想品德修养,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把个人成长融入祖国和人们的伟大事业之中。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优秀读后感:读基辛格《论中国》一书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一书读后感至少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