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哲学和人生傅佩荣读后感

哲学和人生傅佩荣读后感

书和人生。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书和人生,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书和人生

如果人的一生能与书结成莫逆之交,可谓不枉来世上一遭。我正是沿着书的阶梯,一步步走向人生的山峰。
记得小时候的我在别人眼里是个“野丫头”,时常跟哥哥、弟弟玩个天昏地黑,次次考试不及格,惹得爸妈生气,老师叹气。后来我家搬到图书馆,哥哥上中学了,无聊的我开始打量起身边这个偌大的书库了。一个星期天,妈妈把我带进了阅览室,带着新奇,我拿起一本书,很快我被吸引住了。从此我开始在书的“ 百乐园”遨游。小小的我开始改变了,幼小的心灵受到了震动。看到旧社会的小孩受尽折磨,而自己生活一个多么幸福的世界里,为什么常常惹大人生气,不好 好读书呢?我开始文静了,成绩也在稳步上升。
1984年的一天是一个非常令我激动的日子。我参加了“全省读书活动演讲赛”。那次我结识了许许多多的新朋友,听到了他们振振有词的演讲。我有些惭愧。他们一个个成绩优秀,而我?我发誓努力向他们学习。
那次演讲比赛也壮大了我胆量,使我能在众多的人面前从容表达,这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1987年,我参加了全省“点燃理想之火”读书大奖赛。“理想”,对于一个刚刚跨入中学大门的我还是一个缥缈的词。幼稚的我便认为就是说自己长大了想干什么。那时全国特级教师邱寒光老师教我的语文,还当班主任。她是悉心教育 使我对老师产生了崇敬之情,便日夜梦想自己能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让自己“桃李满天下”。于是我的那篇演讲稿便赫然地写上了“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人民教师”,也引用上了那一句至理名言“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时的我以为别人也不一定想当教师,谁料演讲台上迸出了许许多多的的“科学家”、“音乐家”等,哦,原来还有这么多理想,我明白了:理想,不管是什么,它都是人生的指路灯,只要是为国为人民有利的,我们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而且我们应尽最大的努力去发光,发热。有了正确的理想,读书有了动力。记得初三那年段考,我一下子从十几名跃居全班第三名,后来我又参加了89年的“做雷锋式的少年”读书大奖赛,读了大量关于“雷锋”动人事迹的书。我开始处处关心、帮助别人,热爱集体。当上班里的小干部后,我带领同学学习,得到了老师的赞扬,工作尽职尽责。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
后来我以优异的成绩跨进了临湘一中高中部,学校里掀起思想教育高潮,号召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紧接着学校里又举办了“做党的好孩子”读书活动和“热爱社会主义”读书读报活动,并且县里还专门围绕着两个题目进行演讲比赛。我的思想开始成熟,开始认识养育了自己几十年而自己还迷惑的祖国。我在高中部又被评为了岳阳市“三好学生”。并担任了学生会的学习部长。
书是旗帜,人生是旗手,即能把人生领入岐途,使你饮恨终生,亦能使人生辉煌,无限幸运。我就是在书的指引下,一步步成熟。处于高三的我,正迎接人生的挑战,今后我将更加广览群书,让自己的一生始终沿着一条正确的路行进。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书解人生作文750字


茫茫世界,繁华喧嚣。领略人生,唯有读书。投身于书,大千世界,一览无穷。书中自有黄金屋,纵观历史之变迁,饱览万物之神奇,从其中感悟人生。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没有书,人们就无法汲取更多的知识,从而也就不能深刻地反思自己的一生。读百书,品人生。观古今帝王执政,秦皇暴政,焚书坑儒,扼杀多少文人才子的命运,只是民心动荡;而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又使大唐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怎让人不由此感叹人生!赏中外文学之名家,安徒生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奋发图强,终于成为孩子们心中永远的爱;孙康囊萤映雪,孜孜不倦,与书为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人生中绽放了最耀眼的光芒。可见,读书可以引领我们走上正确的人生路。当然,读书是很艰苦的。虽然是独自一人,明灯一盏,终日风雨相伴,冷暖相随,但它却似八月的桂花,香气四溢,芬芳万里;又若清茶,令人心旷神怡,辨别是非。听!唐诗在召唤我,使我学会了人的一生中缺不了桃花潭水深千尺般的友情;宋词在激励我,教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热爱生活,执着人生;元曲在告诉我,赢,都变作了土,输,都变作了土。更让我知道上天对历代王朝的一个不可磨灭的诅咒。读书,亦教会了我如何做人,看清事理。古今中外,文人爱读书,是因为了解知识的多少与文章是否精彩密不可分;武将爱读书,是因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有勇也要有谋;我爱读书,是因为我知道书可以丰富生活,感知社会,精彩世界,更重要的是解析人生,我的人生。有时,我觉得书像一盏不灭的灯,照亮我人生道路中的黑暗,点亮了我的梦想,美好与丑陋,铁血与柔情,仗义与小人,书都讲述得淋漓尽致,告诉我该怎样做。蝶恋花是因为蝶可以吮吸香醇的乳汁,山恋水也是因为水滋养山,山点缀水。而我恋书只因为人生路上的知己只有书,它使我不断前进。人生之路必有书,读书必能解人生。

学生读书心得:让书闪耀人生


学生读书心得:让书闪耀人生

一本好书,就是一种心灵上的洗涤,光阴赋予我们经验,读书给予我们知识,书籍就像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偶尔静下心来看看书吧,会腹有诗书气自华!好书之道,如米如粥,如同天下精品美食,只有细细品味,才可理解,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也就是这书,这神奇而蕴含知识的书,开拓了人类历史上的文明史,与书进行一场深刻的交流吧,让智慧融入思想,让书香飘进人生。

书,让我穿越到鲁滨孙的荒岛,在面临没有住所、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他不怕困难、勇敢无畏,带来了一片前所未有的快乐景象,即便遇到野人,也机智坚强,遇到叛乱更是镇定冷静,最后回到了自己所热爱的祖国。他那聪明能干、不怕困难、勇敢无畏、有顽强斗争寻求生存的可贵精神让我敬佩。书,把我带到了马克吐温笔下的那个顽皮孩子汤姆的小镇,我跟随他冒险,他天真浪漫、心地善良,试胆量、当海盗、闯鬼屋、在魔克托尔山洞冒险却迷了路,这一切的事情都讲述了汤姆的天真活泼、乐观信心、向往自由、有正义感

书,是希望的曙光;是青春的朝阳,它不仅使我学到立身处世的方法,让我的心灵成长,还让我学到写作方法,积累知识,它就是我的舞台,就是我的积累知识的殿堂。对于我而言:书是一种需求,是一种品位,是一种追求。在书中所耗费的时光并不是虚度,它能使你领悟事理,思考人生,让你的一生充满乐趣,也能更清晰的认识这个美丽的世界!

读我和“书”的故事


一提到书,我就有说不完的话题。书犹如我生命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它陪我走过十几个漫长的假期,无聊时,我常拿起它消遣时间,读书带给了我无限的乐趣,使我受益匪浅。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爱的教育》一书了。

《爱的教育》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世界名著,它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最富有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超越了时代和国界限制,被译成数百种文字,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读物之一。作者采用日记的形式,以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安利柯的眼光和口吻,向我们描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其中,爱、成长和教育是全书的主题,浓浓的情感是全书的基调亲子之爱、师生之情、同学之谊、社会之同情,极富感染力和教育性。这些爱的故事贴近孩子的生活和情感,更将真诚、友爱、坚强、善良、高尚的真情缓缓流入孩子们的心田,滋养心灵。书中每个故事都使我难以忘怀。

记得这本《爱的教育》是在小学三年级爸爸妈妈送给我的。当时,我捧着书,一蹦三尺高,兴奋得不得了。时时刻刻都看,仿佛哪天不看它就难受。有时,我上厕所,顺手拿起它,看得十分入迷,30分钟过了,妈妈在外面喊:上厕所怎么上这么久啊?哦!原来我一看就忘了时间;我看书,一看就是10几分钟,过了一会儿,开饭了,饭桌旁却不见我的踪影,一进卧室,一看,又在看书。可我却说:我在啃书,在吃精神粮食嘛!再比如说,写作业时,本子下,藏着它,趁爸爸妈妈出去了,就把书拿出来看,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一个晚上就过去了,可作业还一个字未动。因此我落下做事拖拉、效率低的坏毛病。也从中明白一个道理:读书也要有正确的方法。

书在不同的人心中有着不同的地位。教育家说:书是智慧的钥匙。史学家说:书是进步的阶梯。政治家说:书是时代的生命。经济学家说:书是致富的信息。文学家说:书是人类的营养品。而我说:书不仅是不开口的老师,更是我最好的伙伴!

《感谢人生》读后感——人生的草稿和答案


考试的时候草稿一般都是没有条理的,而答案却是工整的。但是人生的草稿,其实已经是答案——无法更改。

小时候爸爸让我和一个先生学书法,用废旧的报纸练字,但我的书法却一直没有进步。那个先生对爸爸说:“如果让你的孩子用最好的纸练字可能会写得更好。”爸爸照他说得去做了,果然我的书法大有长进。问原因,老先生说:“因为用旧报纸练字的时候,总感觉是在打草稿,即使写得不好也无所谓,以后还有机会,所以就不能完全专心,而用最好的纸,就会感觉机会珍贵,有一种很正式的心态,从而也就比平时的练习更加专心,用心去写,所以字也就能比平常好。”

多年过去了,已成一个少女的我嘎然回首,自己走过的人生路程,却还是在草稿纸上练字的那种心态,以至于许多愿望都没能实现。其实就是因为曾经以为自己来日方长,所以才一次次失去难得的机遇,白白浪费一张又一张人生的好纸。因为有一种不重要的心态,只把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当做演戏,而不是真枪实弹的实战,所以没有完全的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和专长,更没有全力以赴地去做事,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许多时候,我们老是再犯这样的错误——总把希望寄托在明天,不珍惜生命;对人生就像写字一样往往不注重字写得怎么样,不知道花费了多少纸。

生命不应该打草稿,而现实的生活其实也不会给我们打草稿的机会,因为我们所认为的草稿,其实就已经是我们人生的答案——无法更改,已无法重绘。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次机会,认真对待每一天。

季节可以重复,金钱可以重复,但是生命不可重复。生命之虞每个人只有一次。独处的美,如金的默,凄凉的诗和悲壮的歌都告诉我们要经得起挫折,认真对待每一天。

别让生命再打草稿,用行动贡献一份爱,你的生命价值得到了延伸;用你的目光呵护路旁的一株无名花,你的生命就是原野上的一株大树;用你的心灵去感应树上的每一片绿叶,你的生命是宁静的。

艺“书”人生——读《筑梦路上》有感



今年春天的一个傍晚,天边还 挂着彩霞,我做完作业一个人走进爸爸书房,满室的书香让我沉醉忘返,四壁张挂的书法或楷、或行、或草,有的酣畅淋一漓,行云流水;有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美不胜收,这时一缕霞光落在书桌一张米黄色纸上,方格中的每个字书写的非常认真端正,笔画潇洒有度,仔细近看字与字帖上写的一模一样,我当时感到非常好奇,爸爸这是怎么写出来的?我手痒痒的,立即拿了一张纸和笔也对着字帖开始一笔一划写起来,可是我写的一点也不像,笔也握不好,写时要么太用力,要么写的太轻,心手很难一致。这时爸爸进来了,他见到我写字,满脸露出笑容,并说到:“你继续写,把这张纸写完”,这时我心里有点开始紧张起来,拿笔的手也在发一抖,心想就这样的字等下爸爸肯定会说我一通,终于几分钟后把纸写完了。爸爸走到我前面说:“你真了不起,都会写一毛一笔字了,字还 写得挺端正的,我像你这么大还 不会写呢”!得到了爸爸的表扬的我心里乐滋滋的。之后,我做完作业后,有机会就到书房去练写一翻,我从书法中找到很多快乐,经过了多次练写,和刚开始相比,感觉自己小有进步,但想写得更好也非一日之功。

书法,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株久盛不衰的奇葩。从最初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帛书、竹简、陶文,发展到篆书、隶书,再到日后的楷书、行书、草书;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许多多令后人景仰的大书法家,有王羲之、怀素、柳公权、颜真卿等等。因为这些,我十分喜欢书法;因为这些,我便决定练一习一书法。

在学一习一书法过程中,不仅我的字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还 使我懂得了许多学一习一和做人的道理。练一习一书法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坚持勤学苦练,持之以恒,这样才能练好书法。我还 明白写好书法还 能体现合作意识、一团一队一精一神。假如一个字的一个笔画不到位,那整个字的结构就会受到影响。我不仅学一习一颜真卿的书法,还 学一习一他的做人。通过阅读有关故事,我从颜真卿身上懂得了什么叫正直,什么叫忠心耿耿。

一个个古今书法家的成长故事,使我深深地懂得练一习一书法的道路还 很长。要想在书法上有所造诣,除了勤奋以外,还 要能够有所创新。我想,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心中有梦,只要有这个决心,我一定能把我国这门传统的书法艺术发扬光大。

“心有多远,路就有多远,我的梦想就有多远”,有梦才有将来,我一步一步走在我的筑梦路上……
我会用手中笔,“书”写我的艺术人生!

读周国平散文有感:哲学边缘书人生


哲学边缘书人生

——读周国平散文有感

我们的语文

我喜欢读一些散文作品,因为不需要鼓捣繁琐不堪的文法。我也喜欢哲学,但对于枯燥抽象的逻辑思辩,仍不免心怀恐惧。幸而,徜徉在文艺与哲学间,我找到了比较适宜的地方,那就是周国平的哲理散文。

说到散文,很多人都会想起朱自清等大师的作品。其实,周国平的哲理散文在当代散文界亦占有一席之地,具有较高的精神价值和文学水准。《安静》、《守望的距离》和《各自的朝圣路》在图书市场上的辉煌业绩很能说明这一点。桌边案头放上几本,闲时信手一拈,读上几段,对我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美的享受。

这种享受来自于周国平散文中透射出的思想光芒,也来自于对他哲学边缘书写人生的认同。老子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好象世间的道理和真谛都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描述,都是非空非有的。周国平却以一个智者的清醒目光审视、搜寻和探求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的笔端记录着生命中的喜怒哀乐,用一颗细腻的心灵去感受万变的世界,诠释自我、他人、生命的真正意义。我觉得,他把哲学的反映和文学的感应有机结合起来,颇有中国古代“格物致知”的意味。生活是永远大于文学的,生活也永远泛于哲学。不能说他一定找到了所有的生活真谛,但是,我却分享了他记下的那些人生境遇和感悟,感受了他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领略了他更加闪放的自我个性光华。这是一种体味,一种享受,一种美。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家,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来帮助我们解析生活的元素。

读周国平散文作品,自然不自然地向往起他那种丰富的安静。“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从他的字里行间,透出那种站在哲学边缘书写人生的文人的特殊气质。人生最好的境界便是丰富的安静。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所以变得丰富;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所以又能得到安静。很多时候,我们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惟独忘记了安静,那种思想上的安静,内心世界的安静。其实,这不是我们没有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不是我们没有能力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而是我们主动放弃了对自己精神家园的捍卫,放弃了对内心丰富情感需求的守望。或许,这是很多人的可悲之处吧。

读周国平的散文作品,也感受到其中蕴涵着的鲜活生命质感,那种对自然生命的热切呼唤。心与心的距离是最近的,也是最远的。人与人的交往,常常因为不够坦然而变得浅薄;情感的交流常常由于不够坦诚而陷于苍白。在读周国平的作品时,却感受不出这样的浅薄和苍白。这是因为他的的真性情,他的毫不做作。“性情所铄,陶染所凝”。人一旦返回了自己的自然生命,一种单纯的生命意识就会涌动,由于摆脱了种种意念的局限,自然能随触而应、随感而通,往往又引起了我们情感上的共鸣。

我们一直都在路上走,走着走着,偶尔会说说话,唱唱歌,为自己走过的那一程,也为自己与众不同的前行。正如周国平在《各自的朝圣路》中所说的,“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每一个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如果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人生哲学枕边书》读后感


我读了人生哲学枕边书,其中有一篇文章讲了这样一件事。公交上,一位老奶奶上了车。人们立刻像条件反射一样起来给她让座,她礼貌推辞了一下笑眯眯地接受了。向让座的人道完谢后,她回身一招手。她那生龙活虎的孙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窜上了座位,这回他没和奶奶有任何客气的意思便欣然接受了。

孙子没有谦让,当然没有感谢他的奶奶,他觉得理所当然,在他奶奶看起来也觉得理所应当,可我想到的却是对他奶奶都不会关心,谦让一下的孩子。将来怎么能对别人关心,谦让。车上的人把这位奶奶当作自己的奶奶,但她的眼中只有孩子,她的孙子。她用她的实际行动教育了孙子:“你最重要,你最珍贵,你只要照顾好自己我们就高兴,哪怕你从来关心的就只是自己;奶奶这个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她用这自以为伟大无私但实际无比自私的爱,让孩子丧失了感恩之情。

古话有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所以,我们要知恩感恩,这些“恩”包括父母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

人生书的读后感(系列8篇)


读后感大全推荐更多专题:“人生书的读后感”。

下面的内容是我们为大家整理的人生书的读后感。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在作品中,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感受到作品的优秀程度。趁着自己的感触 ,最适合写一篇作品的读书笔记了。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人生书的读后感(篇1)

这是我第二次读这本龙应台先生的《亲爱的安德烈》️

1⃣️文中我看到了一位只能看着孩子跌倒,只希望孩子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希望阳光照进来,照进孩子藏着忧伤的心,照亮孩子看不见尽头的远方的母亲。

在凌晨两点的夜里,我回忆起过去二十多年的时光里,印象最为深刻的也是母亲深切的爱与守护。是她给了我过去生活所有的勇气。

2⃣️“母亲和孩子的缘分,在这一生中,也许就是一次一次地看着孩子离开,对着孩子的背影默默挥手。”

将来母亲也是一次次看着我们的背影告别。有时候在想,我们角色的转变,从象牙塔的学生变成接下来的职场新人,将来还要变成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亲,是不是真的也正在一点点地将自己从母亲的生活中剥离,何其残忍?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人谈论的话题已经从学业努力变成了结婚生子?而我们也慢慢地开始走向独立。

3⃣️一直觉得安德烈真的很幸运,在驶向大海远走高飞之前,他的心中会一直有个承载着不变的记忆和泥土的小镇。

联想到自己的故事,我的爷爷就像安德烈的小镇一样,给了我所有的归属感。他所在的地方就是故乡啊。

人生书的读后感(篇2)

这本书更像是一场思想的交锋,探讨规则与民主,探讨公平与正义,探讨自由与平等,探讨文化、生命与价值观等等,,佩服安德烈的真实与深刻,一个青年的思想。

其实,恐怕每一代的年轻人都比他们的父母想象的要复杂、要深刻得多。年轻人以自己的视角在观察和感受着这个社会,而成年人呢,很有可能锁在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惯性思维中,凭着经验自以为是。所谓代沟莫不如此,你有你的理论,我有我的观点,两者不愿相融,两种文化不能对等,便越发隔阂。

其实,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来过,放空自己。“我们总要笨拙好久,才慢慢明白,成长就像慢火熬汤,需要足够的耐心,懂得再多道理,不见得能解决问题。只有亲身经历,切身感悟,许多错和错过,即使你谨小慎微,都无法避免”。

其实,我们来到人间,所经历的,都是一种馈赠,在路上总会遇到善恶美丑,就善待他们吧。人间冷暖,体验就是成长,修炼一颗平常心,平常便平静。

其实,“所有的妈妈一遇到自己孩子的问题,或多或少都会乱了方寸,各种焦虑和担心,不知所措,只因太过在乎”。

其实,很多甜美痛苦,很多手足无措,很多彷徨迷茫,我们自己都经历过。若把人生的镜头拉长来看,就不那么绝对和局促了。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所谓孩子,就是那执意自我,沉浸在秘密之中不断寻求肯定又不愿敞开心扉,想亲密又排斥亲密,是当下急于逃脱,未来又无限追悔的人吗?

所谓成长,就是经验的累积,是孤独的沉淀,是宁静透彻的观照,是痛苦的甜蜜吗?

母子一场,怎样的相欠与缘分!

人生书的读后感(篇3)

C你还记得岳麓山上乞讨的老人厦门轮渡码头卖香包的老婆婆吗我们给钱了吗我们买香包了吗C我想你的心肠这么柔软但是还是被我拦下了吧

你知道中国贫富差距有多大的你知道盖高楼大厦的农民工连工钱都拿不回来的你知道造汽车的工人也不一定开的上车的去任何一条步行街都有那么多乞讨要饭的是我们两粒尘埃捐献一点零钱面包能够解决的吗龙应台说这是社会政府体制的问题何尝不是?

大问题我们解决不了那我们到底是要做怎样的人如何活着?

刚去烧水发现水壶里有水不知是自来水还是烧过冷却的犹豫一会儿还是想将水换掉再烧一壶对我有愧疚感或许倒掉的水可以救一个非洲难民小孩儿但我能怎么办我把倒掉的水顺手浇了飘窗上的几盆绿植如果盆栽因着这水能够焕发生机可能还能得到一点慰藉真的我们太渺小了

节约了一杯水细细推导正面的结果将是不朽的随地吐一口痰细细推导负面结果也将不朽那么同样美言不朽恶语不朽任何一个微笑不朽任何一次伤害不朽它们全都轻轻地传递着曲折地积累着迟早会分成两个世界一个让人喜乐的世界一个让人厌弃的世界

C你知道吗现在我想同你一样了多数时候选择宁信其有施人一点点帮助不多想真的内心会充盈愉快我这样讲安德烈大概是要觉得Kitsch了

P.S.又是一篇与文章主旨关联不大的自说自话只是看安德烈说自己是个百分之百的混蛋时想起C嗯掐指一算545d?13080h?或者更久?C你震耳欲聋了吗?

人生书的读后感(篇4)

好啦~读完必有反馈才有成长~这是一则满满滋味的书评~嘿嘿

虽说这是安德烈和龙应台女士的36封书信对话,但我更觉得是好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谈话。一个是光环拢聚的伟大作家,一个是思想自由的18岁少年,在文化差异、年代不同下,两者之间交流碰出的火花耐人寻味。作家母亲在儿子面前没有高高在上,没有因为自己年龄所带来的阅历而理所当然的当儿子的人生导师和指挥者。他们之间平等交流、彼此学习、互相尊重。

这让人看到了龙应台女士的睿智和不同与许多中国母亲教养孩子的方式。作为一个难民的女儿,一个灵魂的漂泊者,一个文学美好境界的代表,她的经历她的故事是怎样造就了她美好的今天和她在光环下依然耀耀生辉的思想。她的思想、气质、她的生活态度,像呼吸像不自觉的举手投足。

同时也让人看到了18岁的安德烈,他在思考什么、他在讨论什么、他在学习什么?18岁的安德烈,他在讨论价值观、文化品味、政治时事、城市文化、民主制度、他在讨论国家、童年、时代、新闻、音乐、梦想、美学、隐私、经济等等。再回过头看,18岁的我每天在想什么,在做什么,说什么,梦什么。不言而喻,我们在思想、文化、思维方式、视野上让我陷入了沉思。

当我们18岁还在喜欢黏着父母的时候,在欧洲环境,自由民主国家成长的孩子们已经开始对他们的父母起草独立宣言。当我们18岁还自称宝宝的时候,德国的成年年龄已经逐渐下调至14岁。当我们对未来还不屑一顾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自己的民主权利,关心政治制度、关心国家安危、关心公民平等。

当然,也许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中国的家庭中,父母扮演的,还是指挥者和人生导师,他们会用他们的人生阅历,来告知一个成年人按自己的想法去发展,在他们眼中,也许100岁大的我们还是他们眼中的小孩子。而在欧洲环境中,在父母看来:成年人的决定,后果自己承担。你是独立的、你是思想自由的,你是一个人格完整的成年人。

还好我妈没这样,还好我是思想独立的、还好我是自由的!还好我的所有决定都是我自己做的⋯

收尾送上龙应台写给安德烈的信: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人生书的读后感(篇5)

看完书的时候是深夜十二点多,母亲,我,我的女儿,我们三睡在一张床上。母亲临睡前,催促过我多次,让我早点睡,我嗯嗯啊啊应了几声,没理会。此时,辗转反侧,更是难以入睡。如果说没有孩子,我也许还不曾想过读此书。但事实是,我有了孩子,而且她一天天在慢慢长大,伴随着我内心说不上的焦虑感而来的是我的恐惧,对于我的未来,对于孩子的成长,对于母亲这个角色的把握,我有点束手无策。我想应该静下心来阅读了,或许能从中寻求点慰藉。而这本书也恰好给了我方向,在孩子成长道路上作为父母,可能往往一不小心都会走偏或者走弯。而我的成长环境以及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我目前所处的家庭环境又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使得我在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更多的是不安和焦虑,不知道处于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女儿以后会是什么样子。但看完书,倒让我心里豁然开朗了很多。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当然是希望儿女有出息;但相较于有出息,他们更看重幸福快乐。就像一位读者的回信所说,我也曾经想象自己将来如何有出息,如何孝敬父母,而今成年之后,渐渐明白儿女过的幸福快乐远比出息重要的多。而证实我这样的观点,也就是我的婚姻。我与母亲比较亲密的一次交流,也是在大学期间。我询问母亲关于我的婚姻和将来择偶的看法时,她说了句“只要你幸福就好”。当时我激动的哭了,哭了很久很久……我也明白了,我幸福快乐,母亲也就幸福快乐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身体也大不如从前了,所以我想,我该停下来多陪陪她了。对于我来说,能一步一步向前走,最感谢的人也就是我的母亲,谢谢她一直默默地支持我,无论我做什么样的选择或者决定,她都给予了我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唯一缺憾的就是她迫于家庭生计,一直奔波在外,没有过多陪伴过我。所以看着身旁熟睡的女儿,我想,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用书中所说的话就是孩子小时是喂食清洗,全程陪伴,他们大了那个功课就是放手。

人生书的读后感(篇6)

对于一个十六岁男孩的妈妈来说,这本书是简直一本教科书,它让我看到青春期孩子的心里,教我如何和跟他和平共处。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在孩子眼中的缺点和不足,感谢龙应台、安德烈、菲利普老师。

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里,孩子是成人的附属,他们的衣食住行、喜好、未来规划等都要由父母制定安排,所以现在社会上巨婴泛滥,我自己做得也不好。

让孩子独立,除了生活独立外思想独立更重要。一个具有独立思想意识的孩子,特别有人格魅力,能更早日融入社会,这是每个家长期望的。西方的教育更注重孩子的感受,而中国的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仁、义、礼哪一个不是枷锁,这和孩子追求自由的思想相左。但是,这不对吗?我们知道这没有错……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越来越离不开的反而是父母,我们害怕被子女抛弃,就像已经断了线的风筝,却还不舍得扔掉手里的线。父母和即将成年子女究竟要以何种角色共处,我想还是以尊重和沟通为主,尝试一点一点放手,能做忘年交是最理想的方式。

人生书的读后感(篇7)

《亲爱的安德烈》:流淌在血液里的亲情,唯爱最深!

原创20xx-12-28大陆四毛四毛读书

《亲爱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用三年时间互通书信的结集。其实这也是作者的一种特别教育方式,他可以通过书信来和儿子沟通有无,可以通过文字来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龙应台的“人生三书”之一的《亲爱的安德烈》,在我看来更像是二个多年未见的人,然后在彼此的文字中找到熟悉的味道。

这本书也比较特别,它不是龙应台一个人的作品,它是她和自己的儿子安德烈一起完成的作品,更像是亲子游戏,只不过这一次没有任何道具,有的只是那些温暖人心的文字。

整本书由36封书信组成,有龙应台写给安德烈的,也有安德烈写给母亲的。这里有讨论文化,讨论成长,讨论如何在社会生活等。

其实龙应台无疑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一个懂得如何与孩子相处的母亲,一个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的母亲!

当安德烈长到18岁的时候,正是青春期的叛逆期,龙应台发现自己已经有些力不从心的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她开始用爱去感化自己的孩子,这一次爱幻化成文字,每一个文字都是浓浓的爱。而安德烈也慢慢的理解了母亲的苦衷,也通过自己的文字去表达对于母亲的爱。

龙应台通过书写自己的成长环境,那个时代的贫穷,历练了她内心的强大。物质的贫穷并不能打垮对于精神的追求。以此来告诉孩子,需要做一个有教养的孩子,不论物质如何,告诉孩子,要努力提升自己。

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相差30岁,她们是两代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认知差异。但是她们又是母子,她们之间有着血脉相连,于是有了分歧,于是也就有了彼此的倾诉和沟通。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见证了母亲和孩子在生活态度、文化背景、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他们之间存在的所有问题,其实也是代表着许多家庭存在的问题。但是作为母亲可以去改变,然后去和孩子沟通,这不仅是爱,更是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

龙应台在书中写到: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其实大部分孩子都不能理解,为什么非要读书,还要读好书。从小到大,可能大部分时间都是读书,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和父母较劲,有时干脆利落的不读,于是没有了成绩,于是也就有了辍学回家的孩子。

不理解父母的孩子,总是会有情绪,也就不怎么用功,或者根本就是自己骗自己。父母费尽心思要给孩子补课,可是孩子还是自我逃避,不认真,更谈不上喜欢学习了。

很多时候,父母只是一味的强制,一味的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也就导致了一万个不愿意。如果每个父母可以和孩子深入的去讨论,深入的沟通以后,可能会有好的结果,让孩子懂得学习,让孩子可以快乐的学习,其实也是不错的事情。

龙应台在书中写到: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也不必了,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着彼此却互不认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

现实中很多的家庭正是作者所说的那样,虽然同处一室,却形同陌路。不是因为不爱,其实是因为不知如何去爱。父母总是用他那所谓的长者身份,用他那所谓的道理去约束自己的孩子,去命令自己的孩子。这样的沟通只会增加孩子对于父母的厌恶,特别是现在的孩子都比较早熟,他们有着自己的判断,当然他们需要父母去正确的引导。

龙应台在书中写道:你将来会碰到很多你不欣赏、不赞成的人,而且必须与他们共事,这人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或部署,这人可能是你的市长或国家领导,你必须每一次都作出决定:是与他决裂、抗争,还是妥协、接受,抗争,值不值得?妥协,安不安心?在信仰和现实之间,很艰难的找出一条路来,你要自己找出来。

作为成人的安德烈,龙应台在告诉自己的孩子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去做出选择,这个选择一定要是深思熟虑,并且不影响自己的情况下。

也许这是提醒,向那些离开父母,单独为生活奔波的人们,要记住在理想和现实面前,如何去做出选择,如何生活!这都要自己去思考,自己去经历,因为没有人可以帮助你自己去思考人生方向,只有自己才能知道自己的远方。

书中还有这样一句话:你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你自己,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这是龙应台在《目送》中提到过的。父母总是在不断的目送自己的子女,直到目送自己老去的那天。

可伶天下父母心,作为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成才。只是有时过于心急,过于去干预孩子的成长。

放手有时也是一种爱,不需要过于去约束孩子的成长,他们是独立的个体,当然也有自己独特的思想,特别是成年以后。父母给予的更多应该是理解和宽容,应该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自由的思想沟通。

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也是父母的再一次成长,因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可是孩子也是第一次啊。我们的父母其实都很善良,只是用错了地方,我们的父母都很有爱,只是爱的不是时候,有时变成了溺爱!

学会与孩子沟通,做孩子的榜样,我们作为父母可能还要做很多,关键就是如何可以做到尊重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可以快乐有爱,让孩子可以学有所成,不去强制,不去打压。

教育孩子其实学问太大,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很多的耐心,更多的技巧,更多的爱。

看了这本书,你会发现作者和安德烈之间总是可以找到共鸣,这种共鸣其实是流淌在血液里的骨肉亲情。

作者和安德烈之间就像两个朋友一样,你一句,我一句的诉说着,在彼此的交流中,安德烈理解了母亲的苦心,龙应台也认识到儿子有自己的看法。她们之间原本的沟壑被一座叫“爱”的桥梁紧密的联系到一起。

龙应台不擅长煽情,她的文字读起来温暖,读起来真挚。每个文字的背后都是作为母亲的深深爱,每个文字都是作为子女的深深爱!细细品味,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收获的不仅是教育方式方法,更多的是体会到沟通可以改变一切!

《亲爱的安德烈》是家书,更是一本有意义的家庭教育书!

真希望所有的父母都可以和自己的孩子来一次心灵沟通,来一次人生交流,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你一定要在身边。

人生书的读后感(篇8)

我觉得这是一本为人父母必读之书,龙应台和安德烈的书信给我很大的震撼,母亲和儿子之间竟然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沟通。迥然不同的文化背景、难以跨越的年龄鸿沟,看起来龙应台想要走进安德烈的内心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就像十八岁时候的我们,大多数的父母都不理解甚至是没有办法尝试着去理解我们内心在想什么。但是龙应台却用书信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和安德烈之间架起了一座平等沟通的桥梁。

我很羡慕他们对话时的平等,没有父母对子女的伦理压迫,而完全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在平等地交流。可以谈人生,可以谈政治,也可以谈生活中的一切琐碎日常。中年父母的挫折,可能多半来自于,他们正在成长的孩子不愿意把门打开,让他们进入自己的世界,而不是父母不愿意进入。安德烈也难能可贵,向母亲打开了自己的心门。

我们中国人好像总是羞于表达,好像在心里知道父母爱我我也爱父母就够了,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这简直是错得离谱。

为人父母是人生最漫长的一节课,总怕自己成为一个特别强势的妈妈,所以在心里不断地告诫自己:在孩子的成长路上,只是安分地做个拉拉队员。欣赏,鼓励,支持,中场时献上节制的欢呼,但绝不跳下去干预,指挥,甚至抗议他没有注意到你。加油!

很喜欢龙应台在书中收纳了读者的来信,甚至很多是不同的声音,现在能做到这一点的作家少之又少了。

人生书的读后感(精选3篇)


你最近是否在准备作品读后感的撰写呢?阅读了作品后,我们能感觉到自己的想法在和作者进行交流。如果我们想表达自己,我们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请阅读由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你编辑的人生书的读后感。

人生书的读后感【篇1】

其实很早就想读一下这本书了,但是现在才翻开。我是一个有些拖延症的人,通常事情不急的话不到最后一步我肯定不会做的,如果现在我不是因为考研工作还有出去看世界等等事情追着、拖累着,我想我也不会如此坚定的打开并看完它。

我其实很羡慕安德烈,有一个好妈妈,愿意用这种走心的方式去和他交流,他的妈妈有耐心、有学问、有见识,可以在任何时候给他提供建议和帮助,对他们年轻人的文化试着理解和接受,儿子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也毫不回避地指出……一句话,对我来说她是个时髦的妈妈,是个过分开明的母亲。不像我自己的母亲,受了文化和能力的限制,在我人生的发展方面给不了我任何建议,通常她会说的话是:这些我们也不懂,你自己看着办吧。以至于我现在特别享受一个人在外求学的时光,因为每当我想和他们谈点什么的时候,往往听不到我期待的回答。当然,我并没有觉得我自己的爸妈有什么不好,我尊重他们,爱他们,理解他们。只是缺少灵魂和内心的交流,让我觉得我们的距离似乎渐渐有些远了。

简单的几十封书信,其实也是两代人,甚至是两种文化背景的人的集中表现。我没有权利去评价他们,我只能去感受每一个母子间犀利问题的现实价值、每一次回答的良苦用心。倾诉、隐忍、坦白、怀疑、质问、挣脱、探讨、告白……大概这就是最真实的亲情。

人生书的读后感【篇2】

以前的我,没有阅读的习惯,看专业以外的书纯粹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因而整个人显得无趣呆板。但幸运的是,外在环境的影响,比如说董卿朗读者节目中小说散文的真情表白、身边同学朋友的热烈推荐等都推着我去广泛读书。最近一段时间读了几本书,语言平实,道理真切,让我开始初尝到了阅读的喜悦。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我终于体会到了董卿老师所说的一日不读书就跟没有洗澡一样,或是跟没有健身一样,总感觉缺了点什么,让人不舒服,不自在。读书,广泛的阅读,让人体会个体所不能体会到的,影响其三观、认知的形成,从而影响其实践,导致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因此,想要进步,必须先改变认知!阅读的影响不止于阅读者本身,而是会影响到一片人,进而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就这本书来说,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学识渊博,通晓古今中外的历史,塑造着她的认知,从而影响她的处事方式,尤其是子女教育(很羡慕能跟自己的母亲如朋友般的交谈)。这样的教育方式,与正面呵斥训责相比,可能花了更多的时间,却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比如说与孩子建立朋友般的关系、母亲心性的塑造以及教育目的的达成。写到这里,想到自己活了23年,没能从小培养一种阅读习惯,没能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感到非常的惭愧。但是,我又能怎么办呢?时光不会倒流,不会回到我六岁或是十二岁的时候,让我能将阅读融进我的体液,从而拥有不一样的人生。但是,人生不就是那样吗?正是因为差异而有了生活,我的生活开始的比别人迟了很多,但那是我的,现在还一样来得及!

人生书的读后感【篇3】

龙应台的三部曲都看完了,目送是大学的时候买的,我一直觉得他最好看,不过亲爱的安德烈也许更加适合我们这一代人看。那天和我妈聊天,聊到我上学的时候每天早上五六点都是自然醒,没有人叫,还有她不厌其烦每天早上都给我做早饭,她却说还是你小时候好,我说我现在多好呀,知冷知热的。她说小时候天天在身边呀,长大了就不怎么在家。所以这句话让我难受了好几天,我的矛盾点也一直在这里,年轻的时候真的不知道怎么样的日子才算好,自己二十几岁是不是很小,父母五十多是不是老了,该怎么去平衡这些才不会在以后的时光里有遗憾,也许没有人能知道。中国人不喜欢表达,特别是对父母,所以很多时候会不知道父母的想法,有的时候我姐特别宠爱孩子,我总说你的孩子有的是时间宠,你应该宠你爸妈,也许因为我还没有孩子,只知道每一个当父母的都不容易,一代代前半生努力为了父母,后半生努力为了孩子,我以后一定会是这样,希望父母懂,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生有很多可能,爱也有很多表达方式。

《人生哲理枕边书》读后感


最近读了《人生哲理枕边书——你应该知道的165个人生哲理》这本书,她通过故事形式,让我理解最深的人生哲理。正如书名一样,把书放在枕边,在寂寞无聊或苦闷彷徨的时候,打开她,不管你是浅尝,还是深品,她都会给你指导,给你安慰,给你鼓舞,给你力量!

“成功的人不是从未被击倒过的人,而是在被击倒后,还能够积极地往成功之路不断迈进的人”、“只要你不屈服,不向命运低头,就能够把握命运,战胜一切障碍”、“聪明人会从失败中得到教训。而失败者却常常是重复同样的错误,不能从去中获得任何经验”、……这一些哲理深深的打动着我,鼓舞着我。

不论做什么,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都试图尽量避免失败或走弯路,我们都胸怀梦想,为了梦想奋斗。而这本书正是让我成功奔向自己理想、轻松而又潇洒地生活的一盏明灯。她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故事和画龙点睛的点评,使我在阅读中得到启迪,学会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冷静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生,在未来的人生旅程中,多一些得,少一些失;多一些成,少一些败。

人生如给自己“造房子”。我们漫不经心的“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积极行动,而是消极应付,总是不肯精益求精,在关键时刻不能尽最大努力。等我们惊觉自己的处境,早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了。

把你自己当成那个木匠吧,想象你的房子构造,建造起它来。每天你敲进去一颗钉,加上去一块板,或者竖起一面墙,用你的智能好好建造吧!你的生活是你一生唯一的创造,不能抹平重建。即使只有一天可活,那一天也要活的优美、高贵。就让我们精心地建造我们的房子,让它永远都那么美丽,让自己可以在里面徜徉。

生活是自己创造的。每个人都会时常面临来自生活、工作和社会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的处世方法、工作态度、努力程度、思维方法和心态信念等等决定了我们一生的成败。如果你想成功地解决这些问题,如果你想领略枕边的人生哲理,那么,请你把这本书放在你床头!

读童话书有哪些感受和收获


“这就象花一样,读一本童话书心得体会。如果你爱上了一朵生长在一颗星星上的花,那么夜间,你看着天空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象开着花。”

第一次读《小王子》,是在高中的时候,一下子就被他那清新的文笔和单纯的世界所吸引。六年后的现在,再读《小王子》,不禁一次次地流泪,为小王子那慑人心魂的忧伤而心悸,为他纯洁而执着的爱所感动,也为自己那逐渐泯灭的童心而哀悼。正象作者圣-埃克絮佩利在序言里面说的,他把这个童话“献给雷昂·维尔特,当他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

这是一个属于成人的童话,属于曾经有过童心的成年人的童话,孩子们是无法体会小王子彻骨的忧伤和爱的沉重的。他们也不应该过早地体会这些,他们应该在阳光明媚的世界里享受着快乐的时光。这与其说是一个童话,不如说是一个悲剧。童话里的主人公总是像白雪公主或灰姑娘一样,幸福美满地生活。而忧伤的小王子却在发见爱的真谛后死在沙漠里。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主要是从“我”的角度讲述小王子的游历过程。因为一朵美丽而娇气的玫瑰,小王子离开了一直平静地生活着的B-612小游星,他先后游历了六个星球,在这些星球上,他遇到一些他觉得很不可理逾的大人,狂妄自大的国王,财迷心窍的商人、迂腐的点灯人……于是他不断的感慨,“大人的世界确实奇怪,心得体会[/],读一本童话书心得体会。”在这里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视出这些大人们的空虚、盲目和愚妄,也道出了成人的孤独寂寞、无可适从的处境。

最后他来到了地球。在这里他遇到了一只狐狸,这只狐狸给他解决了那朵娇气的小玫瑰给他带来的对爱的疑惑,使他明白,爱意味着责任,意味着慈悲,有了爱(广义的爱)生活里的一切才有了意义。狐狸告诉他:“对于你使之驯顺的东西,你永远有责任。你要对你的玫瑰尽责。” “如果你使我驯顺了,我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欢快起来。我将会听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脚步声。…….你有着一头金发,于是,一旦你使我驯顺了,这将变得妙不可言!金色的小麦将使我回想起你来。于是我就会爱上穿行麦浪的风声……”爱使人懂得了忧伤和痛苦,同时使人摆脱了孤独寂寞,使生活变得有充满情趣和意义。正象小王子对“我”说的:“这就象花一样。如果你爱上了一朵生长在一颗星星上的花,那么夜间,你看着天空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象开着花。”于是作者明白,这世界上,一只小绵羊吃掉一朵花儿,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对于小王子来说,“那就如同所有的星星顷刻间都熄灭。”

最后,小王子在离开他的星球一周年之际,让毒蛇咬死了他,这样他可以“摆脱躯体的重量”,回到他的B-612小游星,回到他的骄傲而脆弱的玫瑰身边。小王子走了,就象买火柴的小姑娘飞向与奶奶在一起的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世界一样,他奔向他永恒的爱。留给这世界的只是金色的麦田和一园子无关紧要的玫瑰花。还有我们在徒劳地哭泣。而我们就象渴望被驯顺的狐狸一样,对着麦田思念着小王子金色的头发。因为小王子,我相信沙漠里确实藏着水井,因为小王子他听到辘轳在风中的声音,并饮了那令荒漠变得美丽的甘泉。

《和孩子聊书吧》读后感


《和孩子聊书吧》读后感

文/杨燎燎

上个月,一起读了《让孩子学会阅读》,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受益的方法,也在我们班进行了尝试,在绘本阅读的社团课程当中渗透了让孩子学会阅读的方法。这一月我们工作室一起读了《让孩子爱上阅读》,比《让孩子学会阅读》上升了一个层次,有了梯度。让孩子爱上阅读需要很多技巧和策略。

作为老师和家长都提倡孩子大量阅读,但我们却一直困惑,一般孩子为什么不爱阅读,在这本书当中我找到了一些让孩子能够爱上阅读的方法,也在家长会的时候分享给了我们班的家长,我觉得大家都能从中有所受益。

蒋老师认为想要让孩子读书首先要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好的环境有助于加速养成习惯。先建立相应的环境。同时加入一定的读书团体从而更容易坚持下去。目前学校给我们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每周都在借阅图书,孩子们很喜欢。同时自己创办了绘本社团,其实是集中读书角,大家一起读书,一起分享。

至于聊书的过程,蒋老师大致分成四个环节:导读、阅读、讨论、延伸,想方设法让孩子爱上阅读,我的反思是:

让孩子爱上阅读,首先自己要爱阅读。

的确如此,我一直反思,也告诉家长,我们一味地让孩子读,自己对孩子的读物却知之又少,如何指导孩子读呢?当学生拿着书,兴高采烈地跟您聊着书时,你却不明所以然,反而让学生兴致黯然。当你在平时谈话中经常性地透露你看过的书,总是时常性的冒出书中的佳句,学生就可能对你大大折服,也会激起他们看书的乐趣。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你干巴巴地一味强调看书是无法达到的效果。

这一点我的导师姜媛媛老师在家长学校时候也反复提到,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她说让女儿读的书自己都会翻一翻,和她聊,让孩子读完书有存在感。我们班张兰溪妈妈为了让孩子爱上读书,在家里专门开辟了每天一小时的家庭读书时间。想让孩子真正爱上读书,我们总以忙为借口是永远达不到目的的。

让孩子自由阅读,不给阅读带枷锁。

我们老师、家长喜欢让读书有目的性,我们的目的性太强了。读书有了规定数量的摘抄,并且要写心得感受,还要做一定的检测题进行检测,要规定所读的书目。为什么要给读书戴上枷锁呢,何不放手让孩子去读自己喜欢的书,去说自己喜欢的故事,为什么要规定必读书呢,可不可以规定,一年要看几本书,会说多少故事,期末以说故事的形式来比比呢?学生自己去书店买自己喜欢的书,自己看,带来和同学分享,这样不是能看更多的书吗?

选书很关键。

选择什么样的书来给孩子读一直是家长脑中的大问题。蒋老师在书中给我们明确了选书的方法,他说:如果班级读书基础薄弱的,那么在选书的时候要做到5 点:(1)生僻词汇少一点;(2)书薄一点,增加信心;(3)大道理少说一点;(4)情节发展稍微快一点;(5)人物形象鲜明一点。而且在选书的时候年级不同,选的书也不同,例如:一二年级选简单易懂、故事有趣、主题正面、富于想象力和好奇心,三四年级选那种现实英雄、友情、冒险、同情心,五六年级选知识类书籍、科幻、侦探推理、抒情文学、人类的命运。给了我很多方向。也拜读了他的一年级群文阅读读本,尝试在班里推广。

通过最近的阅读,我发现整本书阅读提的很响亮。蒋老师特别指出要读整本的书,他认为这样才能锻炼真实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意志、学会静下来以及接触一个更丰富的文学世界。我认为自己有些浮躁,或许我可以试着读整本的书来使自己静下来。

读完此书,我不由地深思:平时总是以忙为借口,很难静下心来捧起一本书细细地品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己都不爱读书,怎能让学生喜欢读书呢。读书真的让人很安静,读完之后反思一下,很有力量。其实我们都可以爱上阅读!

《人生的起点和终点》读后感


《人生的起点和终点》读后感

人,生于尘土,归于尘土。不管是多么轰轰烈烈的人生,都离不开生与死的纠缠。

本书作者是我国有名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精通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他着作的这一书中, 其主要是从佛学方面来论述人的生与死。佛学提倡无常。石阶上的事是没有永恒的,人的欲望,永远都在贪求永恒,都想永远保持存在。问题是,那是永远都不可能的,但人们都选择去相信一些不存在的事。所以,佛说,积聚必有消散,崇高必有堕落,会合终须别离,有命咸归于死,那是必然的道理,也是大原则。

“积聚皆消散”,一个人穷苦出身,拼命赚钱发财,不管赚了多少财富,终究会散掉;“崇高必堕落”是指地位高了,一定会下来,上台一定会下台;“和会终须别”,大家在一起,总有一天会散的;“有命咸归死”,有这个生命,最后还是死亡。

但让我觉得奇怪的是,南怀瑾先生是先谈“死”再谈“生的,这本身就从顺序上颠覆了我们对“生死”的观点。不是先有“生”才有“死”吗?为什么南怀瑾先生要先谈“死”再言“生”?直至阅读完整本书,我才明白南怀瑾先生如此安排的良苦用心。生命的开始是源于我们一直恐惧的“死亡”的。从“生”的那一刻开始,我们的生命就一直在走向终结。并且,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死亡也就意味着终结。我觉得,南怀瑾大师的意思是,“死”并不一定意味着终结,“生”是源于“死”的。

人生起点与终点,是人生旅途的两个端点,每个人的起点是不同的,有的人从小出生在名门望族,有的人却从小就受尽贫苦。尽管如此,所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人生的意义更在于自身奋斗的过程,一种经历,就算结果很苦涩,很无奈,只要能在弥留之际能够问心无愧,觉得生活充实,也是丰富的人生阅历,成功的典范。我们有太多的“得不到”,所以“ 生 ” 是 苦 的 。若 要 为“ 生 ”不 苦 ,我 们必 须 知 道我们所得到的终将失去,只有学会“放下”,放下那些会蒙蔽我们智慧的“浮云”,以慈悲的心怀面对世界,才能让自己的心从浮躁走向平静,在平静中体悟生命的脉动。如果我们终能连“生死”也可以放下,那么还有什么东西是我们“放不下”的呢?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书和人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哲学和人生傅佩荣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