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琐记读后感600字初一

琐记读后感600字初一

记《又一春》、《一世为臣》读后感600字。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记《又一春》、《一世为臣》读后感600字,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这几天,连看了两篇好文,一文是大风刮过的《又一春》,一文是楚云暮的《一世为臣》。于是,在我心中经典的耽美小说中又多了两部。

看完《又一春》后,那句我的符卿书在北疆,何时才能归?整整萦绕在我脑海中久久散不去,让我犹如梦魔般整日沉浸在这无限的悲哀中。看了很多关于《又一春》的评价,很多人都在纠结马小东究竟爱的是谁?犹如当初一看这书名中一样的肤浅,以为所谓的又一春指的是马小东桃花朵朵,有了旧爱又有新人。直至看完书后,才明白这又一春因是春去春来,花开花落,就如人的生命一样。至于马小东究竟真正爱谁,我觉得并不重要,就像人的一生可能牵扯多次情愫,这种情愫有依赖,有怜惜,有交心。马小东对苏衍之是依赖,如同雏鸟般,在彷徨无助重生时,第一眼见到的苏衍之,能让他在异世知晓如何生存;对裴其宣是怜,在其宣的媚如画骨中马小东何尝没看到其中的哀伤,自己也终究低档不了其宣的幽幽情丝;对符卿书,是他的知己,也是最懂他的人,以前看不懂为何结局最后在奈何桥畔上等着他的是符卿书而不是三人共同,后来才明白作者的用心良苦。马小东借着柴荣的壳子重生,魂归时谁又认得谁?他有了苏衍之,再有裴其宣,本是不应该,也本不想再招惹符小侯爷,奈何,符小侯爷更是比他痴情,意气风发的少年,不在乎马小东身边是谁,在乎的是自己身边有着马小东,一切以足矣。作者的功力体现在结局上,短短数语,就道尽十几年的物是人非,若不是细细琢磨,根本不明白生死在何方。最先与马小东离去的是符卿书,文中并没有直接写符卿书战死,只是华英雄跪求马小东开棺,而后马小东每天搬着梯子架在墙上遥望着北边,这一遥望就是十年,也就有了我的符卿书在北疆,何时才能归?这一句。人有多少个十年?谁能十年如一日的遥望?再过几年,裴其宣旧疾发作去世,再过几年,马小东与苏衍之双双染上瘟疫,一同离世,正应了他重生时最初陪在他身边的是苏衍之,最终陪着他上路的也是苏衍之。全文词藻不华丽,却在嬉笑怒骂插科斗诨中微微道诉人间的情与不情,这种暗喻的手法也是小说中不多见的写法,没有大喜大悲,就道尽悲欢离合、情仇恩怨。我现在都不知道该如何为这本小说定位,文笔虽然诙谐搞笑,但是内涵中却无数哀愁,你能说它是喜剧吗;结局虽然是双双离世,让人黯然伤神,然而死就是一种悲剧吗?

看《又一春》,是心酸,为的是那句我的符卿书在北疆,何时才能归?道不完的心酸;看《一世为臣》,是心痛,为那个清华俊美的少年心痛。以前看过不少文,心痛时会随着人物的情感遭遇所流泪,然而《一世为臣》,一边看着一边心痛,痛到泪流都不出来。这样的文,看一遍就够了,否则心脏会承受不住那难以释放的痛而抑郁。我原本不喜欢虐文,不喜欢悲春伤秋,只是这篇文太过于经典,因而看过之后,暂时最近就不想再看虐文了。《一世为臣》讲的是和珅如何走上权臣之路,其中穿插着他与福康安几十年的爱恨情仇。此文大气磅礴,不流于小儿女的亲亲我之态,反而以金戈铁马之势,荡气回肠地描写了在权势与爱恨中的缠绵取舍。虽然是作者杜撰,但是我想以后我但凡是看到有关和珅的任何著作,心里肯定会是复杂的,因为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和珅的形象,然而却不会感到冒然,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为,真有其事一般,真有其人。作者把和珅写活了,读者看着和珅这四十年来辩是非,跟着他的喜而喜,跟着他的悲而悲。作者打破以往情感小说的套俗,运用写实的手法,把现实的残酷活生生的摆在了一段稚嫩的感情之上,势不如人是和珅一生的枷锁,贫寒少年以真情真意换来的的是赤裸裸的血腥,一场场的误会导致两人二十几年的分离。其实看书的前部分就已经知道此书结局必然不是大家所期待温馨美好的结局,然而进了书中却出不来了,即使明知此书是不好的结局,就如和珅明白进了紫禁城就再也无法抽身,即使明知最后要埋葬在这无处话凄凉中。步步惊心,处处算计,和珅追求的是什么?他所追求的真正是权势吗?非也,非也。他所追求的无不过是安身立命之本,是他的尊严。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杨澜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一问一世界》是一本名人传记,立体地展现了杨澜30年非凡的媒体生涯,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杨澜和杨澜眼中的时代真相。它又是一本散文集,描述了杨澜30载收获的人生智慧与职场风雨,展示出一个女人的成长历程。30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与成功人物的交往秘史;如何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地转换;她对“赢”“远见”“事业与家庭”的重新理解和体悟;她30年的媒体生涯和她眼中的传媒江湖。

《一问一世界》是杨澜数百次访问后的思考结晶,是她无私分享的内心独白—关于输赢、竞争、艰难时候的选择,梦想和现实的差距,事业和家庭之间的平衡。一问一世界,每一次提问中,都暗含着一个隐秘的世界;每一个回答中,都透露着耐人寻味的见识。

通过阅读《一问一世界》这本书后,你会发现杨澜和别的采访者不同:她不仅仅探寻成功人士成功的奥秘,更多的在于展现成功人士背后的故事和体会他们的百味人生。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敬佩的。她在采访每一位成功人士时,都会阅读大量的书籍,做好笔记。目的就是为了提出一个富有深度的问题,能够和采访者打开话匣子。从她的故事当中,你会感悟到:

1.提出问题,是我们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你所听到的,你所看到的,你所触摸到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

2.提问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它是一个人独自思考的体现,它是人类智能的重要标志。它能让人处于主动地位,打开话匣子。在提问的过程中,你会发现知道的越多,未知越大,你的认知和好奇心就会越来越强,这个世界的轮廓也会越来越清晰。

3.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挖掘真相,不断的提问永远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事情。

4.生命有无数的可能,如果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呢?

一曲葬花,一世芳华——记这样一位女子


如果说,《三国演义》体现了战乱时期英雄们慷慨的壮志豪情,那么《水浒传》则体现出梁山好汉豪侠仗义、除暴安良的英雄壮举;如果说《西游记》反映了中国释、道、儒三教合流的思想体系,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神奇精髓,那么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最直接反映出清朝社会制度的两面极端的,就还是不得不提起这本经久不衰的文化瑰宝《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又名《石头记》。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而且,书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得也十分生动,至今还在我的脑海中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令我难以忘怀。如性格偏僻而乖张,只钟于女儿的贾宝玉;如容貌美丽,举止娴雅,颇有城府的薛宝钗;如个性泼辣、尖酸刻薄的凤辣子王熙凤等等。但是最令我感慨的,还是这个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林黛玉。林黛玉是金陵十二钗之首,也是宝玉的姑表妹,贾母的亲外孙女。幼年丧母,体弱多病,红颜薄命身世可怜,却聪慧无比,琴棋诗画样样俱佳。有人喜欢她,觉得她身上的气质独一无二,觉得她聪慧过人,也有人不喜欢她,觉得她敢爱不敢争取,觉得她太小心眼,而我,对于她,也有不同的看法。她的一生,可以说是凄美,凄在于把所爱的人看得太重要,也在于太过消极抑郁,最终为爱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美在于天生丽质,气质优雅绝俗,正是这两者,让宝玉怦然心动,让贾府上上下下为之动容。在旁人开来,她是小心眼的,如薛宝钗生病,贾宝玉去看她,本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而黛玉见了,心中不悦,竟说出哎哟,我来得不巧了!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这样带刺的话,使薛宝钗和贾宝玉都下不了台。然而这看上去钻牛角的事,却反映出了黛玉有些自卑的情感,其实在大观园中,大家都依着黛玉的性子,反而与宝钗亲为家人,黛玉见此情此景,更导致了她自卑的心理,性格也从而变得孤僻起来。但这也反映出了黛玉的心胸坦诚,在她几乎毫无遮掩地表露着自己的缺点的同时,也在向人们敞开了她那纯真无邪的心扉。正是凭这种待人以诚的直率,她赢得了姐妹们的友情,谁也没有将行动爱恼人的林妹妹当外人。如果什么时候缺了她,大家也同样感到空虚与寂寞。她毕竟有一颗晶亮的灵魂。小性儿,尖酸刻薄,只不过是美玉上的小瑕微疵罢了。林黛玉在贾府十分孤立无援,她惟一的知己是贾宝玉。但她毕竟是单纯天真的少女,她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有朝一日获得统治阶级的认可,配上一个合乎封建礼教的形式,成为合理的存在。但他们的爱情却存在着重重的阻碍,如家庭,如当时的社会,如突发的变故,种种似乎都在暗示他们之间无果的因缘,悲剧的下场。社会的力量,也并不是单薄的力量能够改变的了的,这一点,至今令我惋惜。到了最后,黛玉死了,宝玉也出走了,整个贾府似乎只剩下虚无飘渺的零碎了,再也没有往日的欢声笑语,没有昔日的吟诗作对,也没有了往日浓浓的祥和气息,而这一切,又能怪谁呢?黛玉的一生,真可谓是: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1500字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1500字

暑假中在新华书店逛了逛,看到了摆在书店中心书架上最明显位置的这本《一问一世界》。作者的是名字是杨澜和朱冰,前者是比较吸引我的,但,关于杨澜,我都知道些什么呢?知道她曾创立自己的阳光卫视,知道她为申奥付出了很多还担任申奥大使,知道她是湖南卫视《天下女人》和《杨澜访谈录》的主持人,当然她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这本书中引用她做主持人请别人回答的6个问题,现由杨澜本人回顾总结她入行20年的风雨历程。细细品味这6个问题,你真的那么有远见吗?你不想赢吗?谁能在石头上睡觉?为什么总问女人这个问题?奥运可以是件很浪漫的事吗?你是否曾站在空空的舞台?不难发现这些问题很有价值,杨澜总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向别人发问,而这些都是世界级的高端人物。或许她并没有这个机会和各个国家的总统、政要来交流,但是面对人生的转折,她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1986年至1990年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英语系。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她很幸运的被中央电视台辛少英选中去主持《正大综艺》。正是在杨澜自我介绍时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给辛少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杨澜很顺利通过层层考试走上了《正大综艺》的舞台。1994年,放弃主持红极一时的《正大综艺》,杨澜赴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和公共事务学院主修国际传媒。对于她放弃主持的工作赴哥伦比亚大学继续学习这一事令我敬佩,我认为当时她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为了不轻易满足她选择继续出国深造。她的这个举动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回想我小时候的上学时代,好像特别的顺利,从小学、初中到教育学院并没有遇到很大的挫折,一直都特别的顺,而且我又是爸妈眼中的乖乖女。从小开始,我也在朝着我心中的梦想一步一步的前进。

待她学业完成时她在犹豫自己是去还是留,当时杨澜毅然决定要回国,因为她去意已决。回国后她给丈夫说了自己的梦想,也是丈夫一直支持她并为他完成她的梦想:创建中国第一个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卫星频道阳光卫视。刚开始的创建特别的艰难,因为人手、资金等问题磕磕绊绊,但是杨澜能够和丈夫一起共同面对并和其他朋友并肩作战将自己主办的阳光卫视做的风生水起。其实,人生的道路并不平坦,关键是当你遇到某些困难时自己的心态以及面对这些困难时解决问题的方法。每当我遇到困难时就会找根本原因、分析原因最后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能我个人的一些想法还不够成熟,但在朋友、同事、爸妈的帮助下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以后的几年杨澜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家庭和事业上双丰收。她荣升当了妈妈,自己主办的阳光卫视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后来的种种原因致使杨澜不得不把阳光卫视转让出去,就像自己的孩子要送给别人养育那么不舍。但是她并没有把这当做终点而是把自己的金牌节目《杨澜访谈录》保留下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团队的力量把这档节目力求做到完美、极致。整本书前面的三分之一都在讲杨澜是如何组织来自四面八方的那些优秀的制片人、策划、编导等。杨澜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通过她的真心邀请、热情的关心照顾,使得他们的团队充满了爱的力量。当她通过个人魅力将能用的优秀人才都安排得当时,她也在为自己的支持生涯积累经验,收获果实。她是中国首届支持人金话筒奖的获得者。这和她的努力、付出是分不开的,书中的好几个片段都在讲杨澜在赶往某地路途中的飞机、高铁、汽车上还在认真、专注的看着关于访谈人的密密麻麻的资料、故事。她的敬业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虽然有时我有些偷懒,但我相信杨澜的专注会一直激励着我,在我偷懒时想想她的付出,我会内疚。

通过她对世界政要和各界风云人物的访问,我们能够清楚的记得杨澜专注的眼神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作为中西交流的桥梁枢纽,杨澜不仅展示了个人魅力,还向西方各国展示了来自东方中国的文化。最近几年也一直在关注杨澜,作为主持人的她,还荣获过国家公益慈善领域的最高奖项中华慈善奖。她在那么忙碌的工作中还不忘献出自己的爱心一直做着慈善,去汶川慰问心灵受伤的孩子们,我想在今后的生活中,她还是我的好榜样。

杨澜身上的美丽、优雅的气质,工作中努力拼搏进取的上进心以及她兢兢业业、踏实诚恳的敬业精神将一直激励着我朝向我的目标迈进。记得最后一次在电视上看见她是她主持的某个颁奖礼,沙哑的声音、美丽的容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超负荷的工作肯定很累,希望杨澜能够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保护好自己的嗓子,美丽快乐将伴随她到永远。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1500字

很久很久以前就很喜欢杨澜,那时似乎说不出很多的理由,只知道她很厉害,很有名。而今有缘阅读了她的《一问一世界》,多年前的这份情感有了更真实的寄托,对杨澜的喜欢便有了更多真真切切的理由。

《一问一世界》是一本既具锐意度也有温暖度的作品,杨澜亲述她从1990年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与电视偶然结缘、离开央视、出国留学、创办阳光卫视的失败与艰辛、十年《杨澜访谈录》的台前幕后、担任申奥形象大使等。书中还透露了她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希拉里、李光耀、韦尔奇等高端人物的交往。杨澜充满智慧,敢于挑战一切。她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每一步都充满挑战性;她对员工的关心真诚,处理事情的大气、豁达;对待工作的敬业专注,她的风度,她的气质,她的才学,她的睿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作为女性,作为母亲,杨澜身上的很多很多都让我自叹不如。不过,拜读过此书,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她对职业理想永不懈怠的追求精神。梦想,这个字眼虽然令人神往,但它却总是和现实大相径庭。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并把它付诸现实。

年轻时有梦,这不足为奇。年轻时的我和杨澜一样,拥有美丽的梦想。那时,我雄心勃勃,以100%的热情对待工作,从来没有因为任何困难而阻挡前进的步伐。记得那时,为了上一节公开课,一次次修改教案,一次次试教,几乎到了整晚整晚不休不眠的程度;为了找到一篇论文的理论支撑,泡图书馆,上网,摘抄,也几乎到了忘我的境界。一个人的心中假如没有梦,就像心飘忽着,没有落脚的地方。可假如有了梦想不坚持,那更是悲哀的。如今,随着岁月的流逝,从事教育工作已十年有余,曾经努力过后的一无所获,曾经经受的失败、挫折,让曾经的雄心壮志都归于平静,自己还经常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告诉自己无需像年轻时那么努力,梦只属于年轻的岁月。其实,不努力的理由唯有自己知道:承载梦想还需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困难,承受失败。不管岁月如何流转,杨澜心中一直珍藏着这个梦。为了实现自己的梦,她一直努力着。一路走来,她承受更多的是艰辛,失败和忐忑。每次当外人都觉得这是个不可逾越的难关时,杨澜总是积极面对;每次当理想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挑战时,在苦苦挣扎中,她毅然决然选择了坚持自己的梦想。杨澜是美丽的,因为梦想,因为坚守,因为执着。我也曾经美丽,因为梦想。多少像我一样的人都曾经美丽。可你、我的美丽都只是昙花一现。因为你我没有坚持,只是一厢情愿地把梦想归属于年轻的岁月。在失败挫折过后选择的是放弃和逃避,安慰自己的也是一个个单薄的理由。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今这个唯利是图,物质优于精神,金钱打倒一切的现实社会里,有人为了金钱,放弃了做人的尊严;有人为了名誉,追腥逐臭;也有人为了利益,六亲不认。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在绝大多数人都在为盈利,为效益,为名利奔波苦恼时,杨澜也曾彷徨过,但纠结过后,她仍然坚守自己的梦想,,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法国小说家纪德说:获得幸福的秘诀,并不在于为了追求快乐而全力以赴,而是在全力以赴中寻出快乐。杨澜全力以赴了,为了创办阳光卫视,她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投入大量的精力;家庭上,她与子女共成长,尽量让自己做一个最好的妈妈。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古有范仲淹,他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还有王羲之、匡衡等。今有西单女孩,旭日阳刚等。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直接指引着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在人生的道路上,最需要做到的是不要被现实消磨去梦想的光辉。要让梦想的光芒一直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让它一直对我们有所指引,并且一直尝试向它靠近。梦想给我们绘就了一张人生地图,只要敢于尝试和坚持,不放弃,即便梦想再遥远,也总会有到达的一天。杨澜是梦想的追求者,她为了自己的梦想,一直坚持着和现实中的种种作着斗争,最终把成功紧握在了自己手中,让自己变得那么精致、那么美丽。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1500字

昨天终于看完了一问一世界,这本杨澜和朱冰一起记录的杨澜访谈录的成长史,见证着三方面的故事:制作团队的成长,一个又一个受访者的故事,和杨澜的心路历程。

[六个问题]

这本以问为主题的书正是围绕着六个问题展开的:

1、你真的那么有远见吗?

2、你不想赢吗?

3、谁能在石头上轻松睡觉?

4、为什么总问女人这个问题?

5、奥运可以时间很浪漫的事吗?

6、你是否曾站在空空的舞台?

[一次失败]

随着每个问题的提出,作者以各自的视觉记录了一些相关的人。例如第一部分主要针对了一些政府和社会工作者的采访进行记录。同时,杨澜第一次公开详细地介绍了阳光卫视的发起,成长,瓶颈,衰退,以及这个过程中杨澜,吴征和一同努力的朋友们的期待,努力,纠结,放弃。记得看过一个对杨澜的采访(是啊,她也常常坐在被采访的座位上),杨澜说了这么一句话:做完阳光卫视,我渐渐明白自己不是做什么的料,也更加珍惜自己的天分,并且努力做好擅长的事情。这样的一次所谓失败未尝不是一种对自己了解更深一步的成功。

有一部很棒的电影叫做,故事讲述了一个很帅家境不错什么都拥有的男孩子,在一次车祸后身体粉碎性骨折,而他是一位体操运动员,一直以来的梦想便是代表学校取得冠军。意外遇到一位很智慧又神秘的老者,而年轻人和老者的对话让我记忆尤深:

老人说Youcancontinueyourtraining。

年轻人很不屑又绝望地说:Training?!Aftermyaccident,youexpectmetocontinuemytraining?!

老人走到他面前,看着他的眼睛,只说了一句话:YouraccidentISyourtraining。

和杨澜的经历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失败,成长,成功。

[一个故事]

此书记录了很多名人的故事,本来我在这里想写下的是伟大的人,但老实说这样的定义实在不准确,伟大与不伟大,关键是看自己是否对得起良心,是否有为社会创造价值。所以呢,就是这些名人故事。从政界到商界,从文艺界到体育界,这些名人各自代表着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种文化,或者一种精神。几百场访谈在书中至少也记录了一百个故事吧(没有去数哈),我能记住的的确不多,有一些也不太值得记住。所以分享一个记得的人和故事吧:

台湾云门舞集的创始人林怀民。

什么是云门舞集?在看到这书之前我也不知道。它是台湾最出名的一个现代舞蹈表演艺术团,创始于上个世界七十年代。舞者们的表现内容很多样,但看他们的舞有一种精神的锤炼。我在网上搜到了他们的一部叫做行草的舞蹈,那种慢条斯理,每个动作都很到位的感觉,有点反映出台湾人的价值观,也是真正认真做事的人独有的。

这部光,影也很棒。

杨澜眼中的林怀民是一个坚强善良的人。不论资金多么紧迫,练舞房的环境多么糟糕,他都没有放弃。年过六旬的林先生曾用这么一个有趣的办法训练舞者们:

为了让舞者感受到天人合一,以更好展现出舞蹈的美,他曾经让他的舞者们在石头上睡觉。将头枕在河床上,并适应石头的弧度,完全放松地任河水趟过。而演员们真的做到了,一个一个接着睡去。

[勤奋与专注]

看杨澜访谈录我总是很佩服杨澜问出的那些刚好到点子上,不过一点点也不差一点点的问题。作为记者和主持人,问出好的问题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杨澜做到了。而看完一问一世界后,明白了这后面有一个制作班底为她找了很多资料。而杨澜在茶余饭后坐车登机时总是捧着一本厚厚的文件读,有时要采访一些专业度很高的人,她连人家的博士论文都得读一遍。深入浅出,才能问出最棒的问题。

举个例子,杨澜有机会采访克林顿。但很多事件是克林顿的交涉官员反复强调不可以提及的,而访谈录的团体成员都认为莱温斯基事件是大众关心并且重要的一个事件,不得不提。好了,现在你也一起想想吧~这个问题提不提,如果要,怎么提?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1500字


知道杨澜是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她的主持,她高雅的气质,俊美的外形吸引了我,现在很多电视节目的女主持人都很漂亮,但是我觉得总没有杨澜的那样睿智,后来我就在网上把她主持的《杨澜访谈录》几乎全部看了一遍,让我更加欣赏和喜欢上了她,因为她是一位博学多才,满腹内涵的女子。所以当我看到商店书架上赫然摆着杨澜的《一问一世界》这本书,一眼就被书封面上身着白色礼服的杨澜吸引住了,她手拿话筒,低头沉思,那静静的眼神,再加上飘逸的衣襟,感觉很美,一种很有内涵的美。拿起书,看看封底,杨澜穿着一袭黑色长裙,身段高挑,眼睑低垂,旁边有几行小字: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再渺小的个体也能折射出宇宙的大义。作为一个以提问为生的人,我祈望以一个个问题打开一个个世界,它可能是地理的,可能是行业的,可能是心灵的看看照片,再看看这几行字,想去深入了解这个如此精致的女人她精彩的人生,暑假里首先选择了这本书。

1996年,走出青涩时代的杨澜完成了她的处女作《凭海临风》,15年后,作为入行20年的回顾,杨澜在新书《一问一世界》中,亲自讲述她从1990年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从事电视行业的心路历程:与电视偶然结缘、离开央视、出国留学、创办阳光卫视的失败与艰辛、十年《杨澜访谈录》的台前幕后,节目团队的组建、人员分工配合和团队成员做节目所付出的辛酸和努力,担任申奥形象大使等,以及她眼中的传媒江湖。书中还透露了她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李光耀、韦尔奇等高端人物过招,杨澜以及她的团队如何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何对嘉宾巧妙提问,如何精益求精地创造这个有价值的节目。

作为访谈节目的主持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提问校但是提问难免会问及令对方尴尬的问题,比如说,她采访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前,导演和制片人都说,杨小姐你一定要问问他莱温斯基的事情。杨澜感到这让她有些为难,即使是一位离任的总统也应得到尊重,怎么去问人家这种难堪的问题?为了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杨澜做足了功课。

了解到克林顿离任以后建立了克林顿图书馆,并在图书馆里设立展厅,展示了莱温斯基事件始末。于是,杨澜就大胆地问克林顿:通常总统们在自己的图书馆里都会布置那些让自己感到非常骄傲的历史,您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一个展示呢?克林顿不愧是有涵养的政治家,他直面这个问题,谈及他意在告诉后人美国党派之争的恶性发展。杨澜又问道:您在自传里说过,在莱温斯基事件初期您一直是过着双重生活,什么时候您才从这种痛苦中解脱的呢?这时,克林顿毫不回避地说:因为我从小生活在一个父母离异、充满暴力的家庭里,我觉得别人不会理解我,我只有自己来处理自己的痛苦和麻烦,所以我一开始拒绝任何人进入我的空间。但是我最终决定把真相告诉我的妻子,我突然觉得我的痛苦解脱了,可以面对任何人了。

当我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的时候,我仍然感到自己走入了一个新的世界记者的世界、电视媒体人的世界。这本书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杨澜个人的成长历程;另外一条线索是电视传媒界的兴衰与发展历程。两条线索交织着,按照时间顺序正叙。作为一代中国最著名的记者型主持人,我看到杨澜的奋斗与坚持,也看到很多电视传媒人、世界知名主持人对这个领域发表的观点与思想。它不是一本深刻而严肃的教课书,相反里面更多的是活生生的人与一些看似琐碎实则折射出人性的细节,它由种种真实的故事串联而成,让一个行外人了解到了一个优秀电视传媒人的眼界及思想。读完之后给我印象最深刻启示和思考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印象很深的书中一句标题是:世有疑惑,必须发问

这是书的序言标题。杨澜讲述了她求学时的经历,在美国上大学,她有一种深刻的感受就是之前在国内教育体制下,让中国的学生们几乎不善于提问校而这也是让我感同身受的。我们在上课时,提问方似乎永远是老师而非学生,作为学生,我们只是接受知识,再把这些知识反馈给老师。思考-发问-思考,却是探索的过程。提问,代表着一种思考的积极性与讨论的参与度,它标志着从被动接受的过程向积极探索的过程的转变。

第二,如果想要进行跨文化对话,那么掌握一门母语以外的语言,是绝对必要的。

这个的重要性自不必言说,掌握一种语言,就为我们推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杨澜英文专业的背景也为她后来的发展与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掌握某一些学科的专业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杨澜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主动选修了社会学专业。杨澜的书中也说过,提问并非来自于无知,相反只有知道得越多,才能提出更多越有价值的问题。杨澜表明了她的看法,如今的新闻时代,早已超越了仅仅是问更多地与背景链接有关,即把一个孤立的事件放在一定时间和社会背景的坐标上,给受众一个理解和思考的框架。而这需要比较专业的知识。能写出优质的文章,总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与广阔的思考,要么是政治与经济领域,要么是人文科学领域,要么是自然科学领域。

第四,无论是不是记者,最重要的都是好奇与坚持。

真相从不简单纯粹,CBS主播丹拉瑟曾对杨澜如是说。2002年获得普利策奖的艾美高斯坦说:成为好记者的两个特征是好奇与坚持。不仅仅是记者,在任何一个领域里,好奇心引领着人们一步步接近真相,好奇带来思考,思考引起发问,发问得到答案,然后再质疑,再发问校这个反复的过程就是探索与深入地了解,只有好奇心,那种迫切的想要了解、想要知道的热情能带领我们。坚持的意义在于追求真相与探索真理的过程从不如人们所希翼的那般一帆风顺。

道理说出来的时候往往总是很简单,看似是常识一般,而我们却总善于遗忘。记者是以提问为生的人,但提问与思考,对于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对于大多数人的意义,更多的时候,我们不是向别人发问,而是向我们自己,我们的整个生活发问校不仅仅是让我问问你,也可以说让我问问自己。

从书中我发现光环的背后是近乎吹毛求疵般地追求卓越,是不断地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寻求最佳的动态平衡。在央视《正大综艺》工作三年后,在大家看来春风得意的时候,毅然决定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求学,学习国际事务专业。这种勇气与魄力,非一般的女人能比。通过哥大学习,培养了她国际化的观察视野,更加专业的新闻素养,更加纯正地道的英语,建立了国际化的人脉关系,开始了她幸福的婚姻生活,在事业上给她诸多支持的老公吴征。记得曾经看过一期采访吴征的电视节目,谈到他们夫妻二人创业初期,杨澜对于电视节目的那种纯粹,甚至有些单纯的执着,吴征都默默地支持着。当杨澜创建的阳光卫视最后出现财务危机的关键时刻,吴征为了给妻子一个电视梦,通过自己娴熟的资本运作方式,最终让杨澜的梦想没有破灭。读到这里,我从心底佩服这个外表看起来有点胖、有点憨的男人。正如书中所说,判断一份感情品质最好的方式,就是看情感中的两个人是否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杨澜游刃有余地平衡着事业与家庭的关系,事业上,她是资深媒体人,家庭中,她是幸福的太太,两个可爱孩子的妈妈,她凭借着聪慧成为了精致的女人,演绎出了她精彩的人生。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一问一世界》是有杨澜和朱冰著作的,但其中收录的多是杨澜的经历与成长。我关注杨澜时她已经离开凤凰台,在上海台工作。但是从几年前的“杨澜访谈录”,到现在的“天下女人”,她用人文观看待世界,发掘人性的真善美,无时无刻不散发出一名成熟女性的魅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更加了解了杨澜传奇的一生,更从中学习到了一名成功女性背后所要付出的努力。

一、懂得选择,懂得放弃,选择了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1994年,杨澜放弃了红极一时“正大综艺”,选择了远渡重洋去哥伦比亚大学进修。而正是这一次再度学习的经历,为她之后的主持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她在面对希拉里、克林顿这些站在世界之巅的人时能够从容应对。现在的我们,何尝不是常常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我们要做的就是即使再难也要自己做出选择,学会放弃;否则,拖沓到要别人帮我们抉择时,不管结果是什么都是痛苦的。只有做出自己的选择,然后尽力去做好当下的事,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每一步都走得踏实稳当。

二、一切都不会是偶然发生,功课很重要。一个好的主持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要有话题,有问题。细心挖掘被采访者的每一个故事,用共鸣感烘托气氛,在遇到尴尬问题时才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耐心回答。同样我们需要真诚对人,在言语对话之间就能增加情感交流。杨澜在访问世界级名人时,时常放弃手稿,顺着对方的思路问下去。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不用自己的条条框框约束别人,发展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三、团队的力量十分重要。在“杨澜访谈录”上海工作室成立之初,正因为有曹景行等一行人,先进的思想,优良的策划,才能让结合了东西方知性美的杨澜在浦江之边尽情绽放。在一个团队之总,可能抛头露面受尽鲜花与掌声的只有一小部分人,然而荣誉并不是第一位的,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用自己的能力去成就事业,才是最值得我们思考和努力的。承认别人的贡献,接受别人的监督,“1+1>2”的效应是在和谐的合作氛围下才能达到的。谨记这一点,我们才能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轻松。

杨澜是一位值得每一个想成为睿智优雅的女性的人学习的榜样,《一问一世界》更是一本值得我再三阅读与学习的书。

喜欢《记《又一春》、《一世为臣》读后感6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琐记读后感600字初一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