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自由选择读后感

自由选择读后感

自由选择读后感模板6篇。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作品。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自由选择读后感模板6篇”,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自由选择读后感 篇1

如果交易是自愿的,出发双方都能获益,否则交易便不会发生,这样就产生了价格。

价格首先能够传递信息,可以将各个线条上的人用价格链接起来;

价格能够激励人们提高效率、增加利润;

价格能够让每个人进行收入的分配。

另外如果从更加宽广来看,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不仅仅是市场,而且还包括任何层面为了利益而相互协作的工作,如语言、音乐、科学发现等,也就是群体发展的产物,通过自愿交换来发展出来的。

弗里德曼的观点可以给我们以下启示: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成功,是市场经济力量的一次证明,是经济自由和个人选择的胜利市场经济的最大好处就是人们选择的多样化成为可能,中国经济才得以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才得以较快改善。我们选择了旳市场经济制度,也就是选择了自由。在改革转型的过程中,市场化改革不足,以公共利益为名行垄断和管制之实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因此弗里德曼关于自由选择的思想,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自由选择读后感 篇2

看完这本书,真的感觉极少有像这样的经济学着作,可以用通俗的,不带任何恼人的公式的语言来论述经济学的观点的。以至于看完后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弗里德曼应该也是那种能和普通民众交流的经济学家之一。(就像有人这样评说萨缪尔森一样)

因为以上的原因,阅读本书也是十分轻松流畅的,就除了几段征引理解起来有点困难。这不止是因为其通俗的语言,也是因为其清晰的、一以贯之的观点——应该追求人类自由和经济自由。

为证明以上观点,作者分几个版块进行了实证分析——社会福利、社会平等、学校与教育、消费者的保护、工人的保护、通货膨胀。其中后四者在论述过程中所提出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学校与教育及通货膨胀这两个版块。

在第六章“我们的学校出了什么问题”中,作者几乎颠覆我对政府补贴教育、政府办学、公共学校的原来一贯的美好看法——我一直坚信政府干预教育事业是让更广大的民众接受更广泛的教育,让社会更加趋近于机会平等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能克服市场不能提供充足的“教育”这种公共产品的问题,通过矫正性的补贴,使得“教育”这种具有很大外部性的商品达到社会合意的供给水平。

这是我们一般情况下最容易见到的支持政府干预教育事业的理论分析。

然而,作者在论述现今高等教育是否真正给人们带去“教育机会平等”及产生“社会收益”时是持这样的观点的:一直以来,我们都企图引导人们搞清楚所谓的“社会收益”到底指的是什么。然而得到的答案几乎总是蹩脚的经济学理论。人们都说如果更多的国民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训,那么整个国家便会因此而受益;为获得这种技能的提升而进行投资,对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训,那么其他人的生产效率也会因此而提高。这些说法当然都不错,但哪一条都不足以成为对高等教育给予补贴的正当理由。因为这些说法也同样适用于实物资本(即机器、厂房等),但是没有人会据此推论说,应该用税收对通用汽车或者通用电气公司的资本投资给予补贴。在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方面,作者以其掌握的数据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出生于上等收入的家庭的学生数,是来自低收入家庭的两三倍,而且这些人往往都去读那些消耗资本较多的,学制较长的大学,而不读两年制的初级大学。结果便是,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学生从政府的补贴中受益最多。作者通过这两方面的论述,有力地质疑了政府补贴教育(至少是高等教育)的合理性所在。让人不禁对其他的同样是政府过多插手的公共事业也产生了怀疑——如铁轮运输、航空等等。这些所谓的公共事业是否真的本身就该按现在所见的那样发展呢?这样的发展模式真的带来了最大的社会效益吗?实际情况真的有政府对外宣传的那么美好吗?这的确值得我们反思。

另一个版块是第九章——通货膨胀的对策。整章的论述其实都是为了得出章末(P277)的中几个结论:(1)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于货币的供应量的快速增加引起的,而不是产出的增长而引起的。(2)在当今社会,由政府决定,或者说政府有权力决定货币的数量。(3)治理通货膨胀只有一种可行的方法,就是放慢货币增长速度。(4)通货膨胀的发展和通货膨胀的治理都很耗时——至少是几年,不会是几个月。(5)经济的低增长和高失业率不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途径,而是成功治理通货膨胀时才会产生的负面效应,治理通货膨胀中发生的负面效应是不可避免的。

以上的结论中,第一条对于通货膨胀的本质性认识最为抢眼。正是基于对通货膨胀这种本质性的认识才有了以下的明确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方法,即将重点置于货币发行上,做到让货币供应量和社会产品总供给相适应。而且从以上的结论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将矛头直指政府。P260中作者认为,美国过去十五年中,货币数量的增长无外乎是以下三个原因:(1)政府支出的快速增长。(2)政府的充分就业政策。(3)联邦储备局的错误政策。这些让读者明白了通货膨胀的爆发主要是由政府引起的,政府天生有制造通货膨胀的倾向。民众需要认识到政府的一些所谓的增大社会福利的政策其实都是有积累通货膨胀隐患的可能的,这些措施在短期内可能会有好看的效绩,但时间一长就会爆发出其本质来——就像通货膨胀在隐藏阶段和爆发阶段给人完全不同的表象一样。

还有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谈到对一般工人的保护和对消费者的保护时始终怀有悲天悯人的气度,他自始至终都特别强调对“普通人”的保护。

当然,这本书中出现的一些偏激的观点,实际是译者经过筛选留下的,其实不是原文中最偏激的。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作者为了加强论证力度的写作策略之一,当然也提供了读者以思考和证伪的空间。

自由选择读后感 篇3

弗里德曼属于新自由主义,虽然上世纪80年代后渐成世界主流(《自由选择》也写于这个时期),但在此之前几十年,弗氏理论在经济学长期处于被批评、遭冷落的境地,当时正是凯恩斯主义风行全球之际。弗里德曼曾经在罗斯福政府中任职,是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然而在经济实践中,他看到并指出了凯恩斯主义的不足之处。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是在与政府的经济政策做敌人,与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做敌人,会受到社会的广泛批评----社会声望和经济利益都会受损,你还会坚持并大声说出你的主张吗?多数人会选择沉默!

我并不完全赞同弗里德曼的经济学观点,但我钦佩其对自己信念的执着与坚持。年少时,我们受社会、家庭、学校影响的多,一古脑接受学校教育的情形不可避免,然而,成年后我们就要有自己的眼睛和思维,在广泛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信念系统,指导自己的工作、生活,并反过来影响社会。

不屈从于主流社会的观点,敢于亮明自己的思想,这是学者的起码品质。成熟社会需要多种声音,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相互促进。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理论,只有不断前行、与时俱进的理论。我们要使自己的思想逐步走向成熟,而不是漏洞百出、无法自圆其说,这就需要多读书、读好书。我发现当代大学生最大的不足就是很少看世界名着,没有吸纳全人类的优秀文明成就,“井底之蛙”与“夜郎自大”的感觉很重,这导致不少同学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一个问题出来后,往往是左也对、右也对,象一根墙头草左右晃动,就是没有自己的思想。在这一点上,弗里德曼是榜样,坚定地扞卫自己的经济理论。

大学与高中最大的不同,就是要形成自己看待社会的思想观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逐步坚定下来,做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从而在芸芸众生中找到自我。

大学里思想比知识更重要,这也是大学存在之道!

自由选择读后感 篇4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自由选择有感:谁在保护消费者,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很多人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是万能的,商家会利用消费者的良善和无知,漫天要价,因此,必须依靠其他制度安排来弥补市场不足。

弗里德曼在此逆向地提出了一个问题:人们提出或采用的各种旨在弥补市场之不足的制度安排,是否真的能够实现其目的;或者换句话说,人们所提出的救治方案所带来的消极后果,是否真的要比问题本身带后的后果更加可取。

罗斯福新政后,政府干预市场的步伐大大加快了,政府花在新老管制机构上的支出也出现了迅猛的增长,到1979年,物价总体上翻了一番,而政府的`管理支出却达原来的5倍还多,与此同时,美国的经济增长也大幅放缓。管制使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大幅增加。

弗里德曼研究后认为,凡质量低劣的产品,都是由政府或政府管制的行业制造出来的。凡是优质产品,都是由私人企业生产的,而它们都很少受到政府干预,或者干脆没有政府干预。他例举了美国铁路业在政府干预后的糟糕表现,而汽车业由于完全竞争,企业自由地推动技术创新,消费者受益最大。

弗里德曼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是不完善的,总会有质量低劣的产品、庸医和骗子。但总地看来,如果允许市场竞争机制起作用的话,与日益强加到市场机制上的政府机制相比,市场将能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对消费者的最大威胁是垄断-----不论是私人的还是政府的垄断。保护消费者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国内的自由竞争和遍及全世界的自由贸易。

弗里德曼最后呼吁:政府最好还是听任我们自由选择,让我们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看到这,我国马上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案例。近日,央行出台《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规定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不超过1000元,同一客户所有支付账户转账年累计不超过1万元,理由是保护消费费的安全和权益。结果网上吐槽一片。有网友说,我父母都不管我网上消费,央行你管的太多了吧。有网友说,我的钱我做主,我花自己的钱居然还是你央行批准!有经济学者指出,中国的创新就是这样一点点被政府干掉的。有评论员更尖锐地指出,政府一直说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现在明白了,是要断市场这个壮士的腕,而不是政府自己的腕。

消费者们,你是怎样认为的?今天看到一句政府最不爱听的话:凡是政府都会撒谎。

自由选择读后感 篇5

在一支铅笔的制作过程中无数的劳动者参与到了其中,从木材的加工,石墨的制作无不经过大量劳动者的努力。成千上万个不同肤色,讲着不同语言的人通过对自己利益的关心,紧密地团结到了一起制成了铅笔。

这一切完全不需要政府的干涉,只要依靠亚当·密斯的“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价格机制在起作用,我们就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进行协作,来完成经济的发展。它是怎么起作用的,它有什么作用?弗里德曼说三个作用:

1,传递信息;2,提供激励;3,收入分配。

因此,市场是一种自由,同时也意味着一种秩序。正如分工的自然形成并且所带来普遍利益的结果一样,它使得无数个人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而相互协作,这种协作的无意识的结果,便是在人类生活中建立起错综复杂的结构,且构成了推进人类文明的经济基础。

自由选择读后感 篇6

自由选择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弗老这本书对中国还是很有利的,中国经济这几年突飞猛进得益于相对公平的国际贸易环境,当然很多发达国家的失业者认为应该限制进口中国商品,弗老这本书是为现在的中国讲好话。看完这本书,感觉我们目前的政府还是有几个让美国政府羡慕的优势:1、我们不是福利国家,不必为大众福利而造成的高税收或高通货膨胀(政府不得不印钞票)而担心。2、我们根本不奢望结果平等,只是希望机会平等,就像书上用法国大革命时所讲的话,前途向人才开放。3、我们的产能很大,但国内消费不足,国家可以甩开膀子印钞票以解决紧缩和失业问题,危害相对比美国这样做要小。我觉得普通大众读这本书会吃力,这本书每章节是选一个话题,可以任意看某一个话题而不影响阅读,而且背景知识基本上以美国为主,又是大家所不熟悉的宣扬自由市场和小政府的著作。我认为只要读第一、三、九章就可以学到很多经济常识。弗老批评了强权政府干涉自由,而且举出实例认为最终会影响经济。相信很多看过地方政府办公楼个个赛五星级酒店(有白宫式的,小天安门的,双塔等),企业倒闭政府接手,就知道我们离效率和先进还差很远。第三章只要讲美联储在1929大萧条时的失职,感觉比《货币战争》踏实多了(浏览过这本书和所抄袭的英文原文,人的特点就是喜欢谋杀,阴谋,悬念的故事)。按照弗老的说法,1907年的挤兑风波导致了美联储的成立,12家地方银行得到相当于中央银行的地位,在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监管下。开始时,地方银行权力很大,起主导作用,弗老认为效果很好。然后内部权力斗争开始了,10年后权利转到了政府手中,弗老认为这是一个退步。1929大萧条开始了,市场上货币数量显著减少,而此时美联储做出了一个错误决策,没有及时提供相应的货币,结论是政府是导致经济不稳定的根源。第九章讨论前一段非常流行的对抗通货膨胀问题。弗老观点很清晰,通货膨胀是个货币现象,解决起来就像让一个酒鬼戒酒一样难。货币增发刚开始就像喝酒,非常舒……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自由选择》读后感


  《自由选择》读后感

  《自由选择》是一本探讨关于经济与自由的关系的书,作者米尔顿·弗里德曼和罗斯弗里德,是美国的经济学家。这本书我只找到了TXT版本,当我读完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在一个被别人卖了还笑的社会生活真不容易。

  本书主要写的是关于美国当局是如何制定过多法规,实施过多管制,建立过多行政机构,花了更多的钱财物力,从而使美国的人民社会财富受到了削弱和侵蚀。每次美国政府插手干预社会经济时,虽然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后果往往是悲剧收场。书中还告诉我们该如何去扩展我们有的自由,增加我们的财富。

  全书10章,分别对我们社会中的市场、管制、金融业、福利制、平等、教育、消费、工人保护、通货膨胀、税收做了阐释。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福利制,平等

  我们的国家也是如此,为了更好的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国家的福利制度也更加发展,然而我们的底蕴终究是不足的,人口的众多决定了我们的福利制度无法照顾所有人,13亿人,人口老龄化,这两个问题相加不是1+1=2那么简单的。

  平等是本书中又一大要点,书中的平等有两方面:机会均等和结果平等。机会均等就是同等,说明白点就是每个人都有追求某种事物的全力,这种事物可以是职业,钱财,也可以是自由。与之相反的是结果平等,结果平等就像《艾丽丝漫游记》中的渡渡所说:“人人获胜,都该得奖。”也就是说这其中的过程可以是平等的,也可以是不平等的,有的人无需做事,有的人却要努力奋斗,然而大家都获得了相同的东西。

  我们的伟大领导人提出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可否认,这是好的,然而富起来之后呢?穷的依然如故。城乡,东西,贫富是我们的三大差距,天生的劣势是不可以弥补的,然而应有的权利也不应该被剥夺。

  《自由选择》读后感

  《自由选择》是一本探讨关于经济与自由的关系的书,作者米尔顿·弗里德曼和罗斯弗里德,是美国的经济学家。这本书我只找到了TXT版本,当我读完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在一个被别人卖了还笑的社会生活真不容易。

  本书主要写的是关于美国当局是如何制定过多法规,实施过多管制,建立过多行政机构,花了更多的钱财物力,从而使美国的人民社会财富受到了削弱和侵蚀。每次美国政府插手干预社会经济时,虽然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后果往往是悲剧收场。书中还告诉我们该如何去扩展我们有的自由,增加我们的财富。

  全书10章,分别对我们社会中的市场、管制、金融业、福利制、平等、教育、消费、工人保护、通货膨胀、税收做了阐释。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福利制,平等

自由选择的读后感5篇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在阅读这程中,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自由选择的读后感5篇,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自由选择的读后感(篇1)

弗里德曼属于新自由主义,虽然上世纪80年代后渐成世界主流(《自由选择》也写于这个时期),但在此之前几十年,弗氏理论在经济学长期处于被批评、遭冷落的境地,当时正是凯恩斯主义风行全球之际。弗里德曼曾经在罗斯福政府中任职,是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然而在经济实践中,他看到并指出了凯恩斯主义的不足之处。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是在与政府的经济政策做敌人,与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做敌人,会受到社会的广泛批评----社会声望和经济利益都会受损,你还会坚持并大声说出你的主张吗?多数人会选择沉默!

我并不完全赞同弗里德曼的经济学观点,但我钦佩其对自己信念的执着与坚持。年少时,我们受社会、家庭、学校影响的多,一古脑接受学校教育的情形不可避免,然而,成年后我们就要有自己的眼睛和思维,在广泛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信念系统,指导自己的工作、生活,并反过来影响社会。

不屈从于主流社会的观点,敢于亮明自己的思想,这是学者的起码品质。成熟社会需要多种声音,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相互促进。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理论,只有不断前行、与时俱进的理论。我们要使自己的思想逐步走向成熟,而不是漏洞百出、无法自圆其说,这就需要多读书、读好书。我发现当代大学生最大的不足就是很少看世界名着,没有吸纳全人类的优秀文明成就,“井底之蛙”与“夜郎自大”的感觉很重,这导致不少同学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一个问题出来后,往往是左也对、右也对,象一根墙头草左右晃动,就是没有自己的思想。在这一点上,弗里德曼是榜样,坚定地扞卫自己的经济理论。

大学与高中最大的不同,就是要形成自己看待社会的思想观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逐步坚定下来,做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从而在芸芸众生中找到自我。

大学里思想比知识更重要,这也是大学存在之道!

自由选择的读后感(篇2)

看完这本书,真的感觉极少有像这样的经济学着作,可以用通俗的,不带任何恼人的公式的语言来论述经济学的观点的。以至于看完后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弗里德曼应该也是那种能和普通民众交流的经济学家之一。(就像有人这样评说萨缪尔森一样)

因为以上的原因,阅读本书也是十分轻松流畅的,就除了几段征引理解起来有点困难。这不止是因为其通俗的语言,也是因为其清晰的、一以贯之的观点——应该追求人类自由和经济自由。

为证明以上观点,作者分几个版块进行了实证分析——社会福利、社会平等、学校与教育、消费者的保护、工人的保护、通货膨胀。其中后四者在论述过程中所提出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学校与教育及通货膨胀这两个版块。

在第六章“我们的学校出了什么问题”中,作者几乎颠覆我对政府补贴教育、政府办学、公共学校的原来一贯的美好看法——我一直坚信政府干预教育事业是让更广大的民众接受更广泛的教育,让社会更加趋近于机会平等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能克服市场不能提供充足的“教育”这种公共产品的问题,通过矫正性的补贴,使得“教育”这种具有很大外部性的商品达到社会合意的供给水平。

这是我们一般情况下最容易见到的支持政府干预教育事业的理论分析。

然而,作者在论述现今高等教育是否真正给人们带去“教育机会平等”及产生“社会收益”时是持这样的观点的:一直以来,我们都企图引导人们搞清楚所谓的“社会收益”到底指的是什么。然而得到的答案几乎总是蹩脚的经济学理论。人们都说如果更多的国民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训,那么整个国家便会因此而受益;为获得这种技能的提升而进行投资,对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训,那么其他人的生产效率也会因此而提高。这些说法当然都不错,但哪一条都不足以成为对高等教育给予补贴的正当理由。因为这些说法也同样适用于实物资本(即机器、厂房等),但是没有人会据此推论说,应该用税收对通用汽车或者通用电气公司的资本投资给予补贴。在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方面,作者以其掌握的数据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出生于上等收入的家庭的学生数,是来自低收入家庭的两三倍,而且这些人往往都去读那些消耗资本较多的,学制较长的大学,而不读两年制的初级大学。结果便是,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学生从政府的补贴中受益最多。作者通过这两方面的论述,有力地质疑了政府补贴教育(至少是高等教育)的合理性所在。让人不禁对其他的同样是政府过多插手的公共事业也产生了怀疑——如铁轮运输、航空等等。这些所谓的公共事业是否真的本身就该按现在所见的那样发展呢?这样的发展模式真的带来了最大的社会效益吗?实际情况真的有政府对外宣传的那么美好吗?这的确值得我们反思。

另一个版块是第九章——通货膨胀的对策。整章的论述其实都是为了得出章末(P277)的中几个结论:(1)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于货币的供应量的快速增加引起的,而不是产出的增长而引起的。(2)在当今社会,由政府决定,或者说政府有权力决定货币的数量。(3)治理通货膨胀只有一种可行的方法,就是放慢货币增长速度。(4)通货膨胀的发展和通货膨胀的治理都很耗时——至少是几年,不会是几个月。(5)经济的低增长和高失业率不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途径,而是成功治理通货膨胀时才会产生的负面效应,治理通货膨胀中发生的负面效应是不可避免的。

以上的结论中,第一条对于通货膨胀的本质性认识最为抢眼。正是基于对通货膨胀这种本质性的认识才有了以下的明确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方法,即将重点置于货币发行上,做到让货币供应量和社会产品总供给相适应。而且从以上的结论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将矛头直指政府。P260中作者认为,美国过去十五年中,货币数量的增长无外乎是以下三个原因:(1)政府支出的快速增长。(2)政府的充分就业政策。(3)联邦储备局的错误政策。这些让读者明白了通货膨胀的爆发主要是由政府引起的,政府天生有制造通货膨胀的倾向。民众需要认识到政府的一些所谓的增大社会福利的政策其实都是有积累通货膨胀隐患的可能的,这些措施在短期内可能会有好看的效绩,但时间一长就会爆发出其本质来——就像通货膨胀在隐藏阶段和爆发阶段给人完全不同的表象一样。

还有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谈到对一般工人的保护和对消费者的保护时始终怀有悲天悯人的气度,他自始至终都特别强调对“普通人”的保护。

当然,这本书中出现的一些偏激的观点,实际是译者经过筛选留下的,其实不是原文中最偏激的。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作者为了加强论证力度的写作策略之一,当然也提供了读者以思考和证伪的空间。

自由选择的读后感(篇3)

如果交易是自愿的,出发双方都能获益,否则交易便不会发生,这样就产生了价格。

价格首先能够传递信息,可以将各个线条上的人用价格链接起来;

价格能够激励人们提高效率、增加利润;

价格能够让每个人进行收入的分配。

另外如果从更加宽广来看,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不仅仅是市场,而且还包括任何层面为了利益而相互协作的工作,如语言、音乐、科学发现等,也就是群体发展的产物,通过自愿交换来发展出来的。

弗里德曼的观点可以给我们以下启示: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成功,是市场经济力量的一次证明,是经济自由和个人选择的胜利市场经济的最大好处就是人们选择的多样化成为可能,中国经济才得以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才得以较快改善。我们选择了旳市场经济制度,也就是选择了自由。在改革转型的过程中,市场化改革不足,以公共利益为名行垄断和管制之实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因此弗里德曼关于自由选择的思想,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自由选择的读后感(篇4)

在一支铅笔的制作过程中无数的劳动者参与到了其中,从木材的加工,石墨的制作无不经过大量劳动者的努力。成千上万个不同肤色,讲着不同语言的人通过对自己利益的关心,紧密地团结到了一起制成了铅笔。

这一切完全不需要政府的干涉,只要依靠亚当·密斯的“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价格机制在起作用,我们就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进行协作,来完成经济的发展。它是怎么起作用的,它有什么作用?弗里德曼说三个作用:

1,传递信息;2,提供激励;3,收入分配。

因此,市场是一种自由,同时也意味着一种秩序。正如分工的自然形成并且所带来普遍利益的结果一样,它使得无数个人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而相互协作,这种协作的无意识的结果,便是在人类生活中建立起错综复杂的结构,且构成了推进人类文明的经济基础。

自由选择的读后感(篇5)

自由选择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弗老这本书对中国还是很有利的,中国经济这几年突飞猛进得益于相对公平的国际贸易环境,当然很多发达国家的失业者认为应该限制进口中国商品,弗老这本书是为现在的中国讲好话。看完这本书,感觉我们目前的政府还是有几个让美国政府羡慕的优势:1、我们不是福利国家,不必为大众福利而造成的高税收或高通货膨胀(政府不得不印钞票)而担心。2、我们根本不奢望结果平等,只是希望机会平等,就像书上用法国大革命时所讲的话,前途向人才开放。3、我们的产能很大,但国内消费不足,国家可以甩开膀子印钞票以解决紧缩和失业问题,危害相对比美国这样做要小。我觉得普通大众读这本书会吃力,这本书每章节是选一个话题,可以任意看某一个话题而不影响阅读,而且背景知识基本上以美国为主,又是大家所不熟悉的宣扬自由市场和小政府的著作。我认为只要读第一、三、九章就可以学到很多经济常识。弗老批评了强权政府干涉自由,而且举出实例认为最终会影响经济。相信很多看过地方政府办公楼个个赛五星级酒店(有白宫式的,小天安门的,双塔等),企业倒闭政府接手,就知道我们离效率和先进还差很远。第三章只要讲美联储在1929大萧条时的失职,感觉比《货币战争》踏实多了(浏览过这本书和所抄袭的英文原文,人的特点就是喜欢谋杀,阴谋,悬念的故事)。按照弗老的说法,1907年的挤兑风波导致了美联储的成立,12家地方银行得到相当于中央银行的地位,在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监管下。开始时,地方银行权力很大,起主导作用,弗老认为效果很好。然后内部权力斗争开始了,10年后权利转到了政府手中,弗老认为这是一个退步。1929大萧条开始了,市场上货币数量显著减少,而此时美联储做出了一个错误决策,没有及时提供相应的货币,结论是政府是导致经济不稳定的根源。第九章讨论前一段非常流行的对抗通货膨胀问题。弗老观点很清晰,通货膨胀是个货币现象,解决起来就像让一个酒鬼戒酒一样难。货币增发刚开始就像喝酒,非常舒……

自由选择(珍藏版)读后感300字(3)篇


这本书的名气当然是非常之大了。其实整本书的内容基本上就浓缩在了题目的四个字中,即自由选择,free to choose。这就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可供选择的选项,二是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可供选择的选项往大了说,可以容纳国家体制、政府机构、各项政策等等,对这些东西可以用脚投票,是自由选择的一个具体表现。若仅从市场的角度来说,那便是产品的极大丰富,从而消费者才拥有选择的权利,而要实现这一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需要一个自由的市场经济,因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把资源配置到能够使产出最大化的地方,从而也就是实现了最优配置。但是蛋糕是做出来了,分配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总有人会觉得不公平,而市场本身是不管这个问题的。于是看得见的手——政府就粉墨登场。它的责任就是在现有的价值评判体系下尽可能地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当然,其中也包括了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等,当然从以上所谈,它的重要责任就是保障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然而问题在于,政府不是全能的,它常常是被各种利益集团绑架着的,于是政策就不免带有很强的倾向性,常常是打着为人民谋福利的幌子实则干着为利益集团谋私利的勾当。当它以解决市场失灵,维护公平正义的由头干预市场时,几乎很少说能实现它所宣称的目标。而市场失灵之说,其本身就有很大的误导性。(张维迎就曾说过,失灵的可能不是市场,而是经济学理论)甚至有人据此说市场导致了资源配置的无效率。而所谓市场失灵,无外乎是在不完全竞争、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公共物品等因素的干扰下所出现的资源配置无效率得结果。但在我看来,这些所谓的原因,却恰恰是市场未能正常运行的结果。这些现象,只要价格机制运行良好,大体上是能够得以解决的,譬如,不完全竞争(主要以垄断为例,而导致低效率的垄断大多是行政性的垄断,在自然的市场竞争中所形成的垄断其实是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像微软、英特尔等这类科技公司对其独家技术的垄断性使用),只要解决了行政行垄断,实现了充分竞争其结果基本上是有效率的,而外部性,科斯定理已经提供了市场化的解决之道。其他两个类似。科斯说企业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当以市场交易的方式组织生产时成本高于以企业形式组织生产,那么以企业部分替代市场便是有利可图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政府也理解成市场机制的另一种替代物(依然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去看)?如果在某些领域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不如政府,那么政府就应该发挥其作用了,比如国防、执法等。然而政府却常常越俎代庖,以公平正义的名义介入本来可以由市场有效作用的领域,结果市场失灵没解决,反而出现了政府失灵。不仅没能实现公平正义,反而降低了市场运行效率,损害了大部分人的利益,肥了一小撮人的腰包。本来市场和政府各司其职,一个解决效率问题,一个解决公平问题,只要合作愉快,那就是和谐社会了,然而理想总是太过于丰满,相比之下,现实就显得太过于骨感了。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说政府全然不好,而是说政府的权力应该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可大肆扩张。关于本书,作者对美国政府以及各种机构持强烈的批评态度,对它们越来越多地介入市场经济十分不满。作为读者,作为一名仰慕作为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的弗里德曼的学生,我对本书的期待原本有许多经济学原理、知识等方面的内容,但本书的主题内容却似乎更多地展现了弗里德曼社会活动家的这一形象(不知道是不是社会活动家,但是这本书给我的观感是如此),他对各种政府机构,以及政策,细致地加以批判,这也让我更加认同科斯张五常这些人所走的路子,那就是经济学没有什么特别高深的理论,它只有几条非常朴素的原理,但其解释力如何,就要看运用这些原理的人的功力是否深厚了。

宁愿在束缚中自我感觉平等,而不愿在自由中相对不平等。自由市场;n1:让市场顺其自然的发展,要比保护政策好(关税),短时间可能会对本国产业造成伤害,但是久远来看确实会提高本国产业水平,毕竟竞争有利于促进创新。《世界是部金融史》中有介绍到闭关锁国,但是这本书没有说其好的地方,提高关税=闭关锁国=保护政策,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提高产业水平呢?就看政府对国内市场怎么搞了。2:国内市场自由,通过本书苏联的例子,可以很明确的知道没有绝对的计划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就会出现贫富差距化,自由市场和计划经济的唯一区别可能就是极权与否吧!这么想来计划经济更可怕,对自由市场来说可能贫富差距化的问题更容易找到攻击的目标吧!~自由市场的最后结果就是社会进步,就像《黑天鹅》中说,极端斯坦(国家)更容易出现黑天鹅事件。nn自由选择:n社会发展肯定带来各种差距化,毕竟金字塔顶端的人就那么多,这时候人们就想起了政府母亲,开始赋予政府母亲权利,结果就是形成新的贵族成员(政府职员)。关于税的问题,我是不愿意交的,在所付的税款和所得到的津贴之间虽然也有某种联系,然而它最多不过是一块遮羞布,以使人们能大言不惭地把这种结合叫作保险。为了解决各种问题,政府母亲需要构建各种部门也就形成了极权,而且都是花别人的钱,所以就出现了贪污腐败,浪费等问题,而需要解决的问题却没有能更好的解决掉。例如学校,医保,自己对中国的义务教育的理解,义务教育其实也是在掠夺我们的权利,一直坚信即使没有义务教育,父母也会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去上最好的学校,义务教育确实有提高国民知识水平,但是义务教育抹杀了真正的教育,养出来一群。。而且因为要设立新的部门,还是尼玛浪费钱,义务教育最想解决的问题是想让穷人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纸一样享受平等的教育,但是义务教育确带来机会不平等等诸多问题。(教育水平下降)nnnn平等:人人平等,机会平等,结果平等。与个人平等一样,机会平等与自由并非互不相容;相反,它是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果社会仅仅因为某人的种族背景、肤色、宗教信仰就不准他从事那些能够胜任的工作,那就是对他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进行干涉。这样做就等于否认了机会平等原则,同时也是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而牺牲另一部分人的自由。若要保证人人都得到一份公平的份额,那么就必须由某个人或一群人来决定多大的份额才算是公平的;而且他们必须把自己的决定强加给别人,对其超过公平份额的那一部分所得予以没收,转给那些所得不足公平份额的人,即损有余而补不足。但是,这些制定决策发号施令的人,与他们为之做主的那些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吗?我们保证不会身处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之中吗?在那里,所有的动物都是平等的,但某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nn对于自由更喜欢精神自由,只要能打破自己构建的精神监狱即是自由。真是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乱七八糟。并且人们不可能有无止境的自由,无止境的自由是世界上最无情意的东西,跟妓女一样,跟谁都可以胡搞。

米尔顿•弗里德曼,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坚持自由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我建议你看一下他的书,他的很多理论在时下的中国正在上演。但作为一个常年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人,我猜你一定很难完全接受他的自由经济观点。中国当前正在做实弗里德曼的通货膨胀理论。几年前通过增发货币刺激经济发展,货币发行过量导致当前通货膨胀。为控制通货膨胀逐渐减少货币发行,虽然通过降息希望驱赶民间资本进入市场弥补空缺,但经历股市浩劫后,民间资本变得更加保守。按照弗里德曼的理论,之后的经济增长会逐渐放慢,失业率慢慢升高。未来中国究竟是像日本一样成为失去的二十年,还是像美国一样危机之后再次腾飞,决定于经济能否转型成功和人民币能否保持稳定。究竟有没有一种东西是绝对正确的,比如自由?从小我们就知道社会主义优越性,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人尽其能、按劳分配,彻底消灭剥削;……;从小我们就知道国家利益大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我们的体制是人民民主专政,我们的自由是有边界的。我总觉得在一个完全自由的社会里,劣币会淘汰良币。就像在宇宙中,维度越高的物种越脆弱,维度越低越难战胜。在历史上,文明程度高的种族经常被文明程度低的蛮族灭绝。因为在完全自由的环境中,底线低的人淘汰底线高的人几乎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组织来画一条底线的边界,并以强制手段看护住这条底线边界,条件是每个人要向这个组织牺牲一部分自由。悲剧的是这个组织并不满足只看护一条底线,他总是不断扩张自己的权力,侵蚀着每个人的自由。我依然是热爱自由的,像风吹了八千里,不问归期。有一段时间,我经常会站在窗前慷慨激昂的背诵《勇敢的心》中华莱士的那段阵前演讲:“Fight and you may die, run and youll live. At least a while. And dying in your beds many years from now, would you be willing to trade all the days from this day to that for one chance, just one chance to come back here and tell our enemies that they may take our lives, but theyll never take our freedom! ”

读自由选择有感:谁在保护消费者


自由选择读后感:谁在保护消费者

很多人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是万能的,商家会利用消费者的良善和无知,漫天要价,因此,必须依靠其他制度安排来弥补市场不足。

弗里德曼在此逆向地提出了一个问题:人们提出或采用的各种旨在弥补市场之不足的制度安排,是否真的能够实现其目的;或者换句话说,人们所提出的救治方案所带来的消极后果,是否真的要比问题本身带后的后果更加可取。

罗斯福新政后,政府干预市场的步伐大大加快了,政府花在新老管制机构上的支出也出现了迅猛的增长,到1979年,物价总体上翻了一番,而政府的管理支出却达原来的5倍还多,与此同时,美国的经济增长也大幅放缓。管制使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大幅增加。

弗里德曼研究后认为,凡质量低劣的产品,都是由政府或政府管制的行业制造出来的。凡是优质产品,都是由私人企业生产的,而它们都很少受到政府干预,或者干脆没有政府干预。他例举了美国铁路业在政府干预后的糟糕表现,而汽车业由于完全竞争,企业自由地推动技术创新,消费者受益最大。

弗里德曼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是不完善的,总会有质量低劣的产品、庸医和骗子。但总地看来,如果允许市场竞争机制起作用的话,与日益强加到市场机制上的政府机制相比,市场将能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对消费者的最大威胁是垄断-----不论是私人的还是政府的垄断。保护消费者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国内的自由竞争和遍及全世界的自由贸易。

弗里德曼最后呼吁:政府最好还是听任我们自由选择,让我们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看到这,我国马上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案例。近日,央行出台《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规定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不超过1000元,同一客户所有支付账户转账年累计不超过1万元,理由是保护消费费的安全和权益。结果网上吐槽一片。有网友说,我父母都不管我网上消费,央行你管的太多了吧。有网友说,我的钱我做主,我花自己的钱居然还是你央行批准!有经济学者指出,中国的创新就是这样一点点被政府干掉的。有评论员更尖锐地指出,政府一直说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现在明白了,是要断市场这个壮士的腕,而不是政府自己的腕。

消费者们,你是怎样认为的?今天看到一句政府最不爱听的话:凡是政府都会撒谎。

自由选择读后感:做一个思想坚定的人


自由选择读后感:做一个思想坚定的人

弗里德曼属于新自由主义,虽然上世纪80年代后渐成世界主流(《自由选择》也写于这个时期),但在此之前几十年,弗氏理论在经济学长期处于被批评、遭冷落的境地,当时正是凯恩斯主义风行全球之际。弗里德曼曾经在罗斯福政府中任职,是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然而在经济实践中,他看到并指出了凯恩斯主义的不足之处。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是在与政府的经济政策做敌人,与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做敌人,会受到社会的广泛批评----社会声望和经济利益都会受损,你还会坚持并大声说出你的主张吗?多数人会选择沉默!

我并不完全赞同弗里德曼的经济学观点,但我钦佩其对自己信念的执着与坚持。年少时,我们受社会、家庭、学校影响的多,一古脑接受学校教育的情形不可避免,然而,成年后我们就要有自己的眼睛和思维,在广泛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信念系统,指导自己的工作、生活,并反过来影响社会。

不屈从于主流社会的观点,敢于亮明自己的思想,这是学者的起码品质。成熟社会需要多种声音,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相互促进。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理论,只有不断前行、与时俱进的理论。我们要使自己的思想逐步走向成熟,而不是漏洞百出、无法自圆其说,这就需要多读书、读好书。我发现当代大学生最大的不足就是很少看世界名著,没有吸纳全人类的优秀文明成就,“井底之蛙”与“夜郎自大”的感觉很重,这导致不少同学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一个问题出来后,往往是左也对、右也对,象一根墙头草左右晃动,就是没有自己的思想。在这一点上,弗里德曼是榜样,坚定地捍卫自己的经济理论。

大学与高中最大的不同,就是要形成自己看待社会的思想观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逐步坚定下来,做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从而在芸芸众生中找到自我。

大学里思想比知识更重要,这也是大学存在之道!

精选读书选择读后感模板6篇


读后感大全栏目精选:“读书选择读后感”,欢迎阅读。

读书选择读后感【篇1】

最近我看了《笑猫日记小白的选择》,这是杨红樱阿姨的著作,里面的主要人物有笑猫(一个会笑的猫,他会好多笑……),小白(一只贵妇犬,整个冬季,他都在找主人……)还有不知活了多长时间的老老鼠……这本书讲了, 逃离了绿狗山庄的小白和地包天,在笑猫等人的帮助下,渐渐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菲娜把小白带到了别墅区——樱花巷,希望小白在这里找到一户好人家住下来,在经历三次换主人后,小白终于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主人……

小白去的第一个家是偶像明星阿贝哥家,但真正的阿贝哥却和影迷心目中的阿贝哥判若两人,曾经要杀死小白!第二个主人是一个有钱人家,小白像一个寄生虫一样,整天吃吃睡睡,都长胖了,小白讨厌寄生虫的生活,开始寻找第三个主人!在偶然的机会中,笑猫和小白发现了被遗弃的“心肝儿”,决定好心把他送回家,可它的主人不要那只老狗,到喜欢上了小白,这位夫妻面容很和善,但是心不善,小白看到“心肝儿”屡次被丢弃,看清了这对夫妇的真面目,逃离了这家……这个冬天,小白换了无数次主人,终于在腊梅树下看到了相伴终生的主人……

看后,我不禁为小白找到好主人而高兴,一想到“心肝儿”就怜惜她,对它的主人感到愤怒,幸好小白没有找那样的人家,不然,等小白老的时候,就会和“心肝儿”一样被丢弃!想到有钱夫妻在家大吃大喝,糟乱不堪的样子,我就会想到做人要勤奋!想到阿贝哥怎么要对待他的妻子的时候,怎为他的妻子感到悲伤,阿贝哥能走到今天,全因为他的妻子帮助他,然而今天却恩将仇报,嫌弃她……真是人心难测啊!!

看完这本书,我仿佛就看见了那个火爆明星阿贝哥杀小白的情景,仿佛看见了那对面善心不善的夫妻抛弃心肝儿时的情景,仿佛看见了那对有钱的夫妻在家里大吃大喝,乱不堪言时的样子。让我明白,做人要善良,要懂得感恩,不要轻易的相信别人。只有用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时,才是最快乐的。恩将仇报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

读书选择读后感【篇2】

在这篇课文中,我明白了我么你去那个少年应该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名人传记,科普类的书和无声老师工具书。其中是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不但能够陶冶我们的精神,而且能够使我们学会欣赏。读完这些书,我们就、能形象的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样的感情才是美好的,什么样的作文才是真正出色的作文。

着名大作家余秋雨曾经说过:不要看坏书,不要看不好的书,要知道,当你占领坏书的时候,坏书也占领了你。还有一个人说过:年轻人看坏树一眼,生命就很难逆转了。主要读的书应是对我们有帮助的书,要占领制高点,着名作家梁实秋曾经说过:桌上永远只放一本书。这句话虽然有一些夸张,但的确如此,读书要忌杂,要读一流的树,从高位进入,尽可能不要去读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书,我们读书不能俯视平视,而一定要仰望,到时候,你就会发现读不懂的书能读懂了。

我以前读书总是囫囵吞枣,一目十行,别人问起我来总是张冠李戴,但学习了这一刻,我明白了应该读一些好的文学作品,我们一定要起到煮书的作用。

相传蜀汉大将军关羽再诫子归一书,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要在选择中读书,在阅读中成长。

读书选择读后感【篇3】

这篇课文让我明白了我们应该要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名人传记,科普类的书和无声老师---工具书。其中是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不但能够陶冶我们的精神,而且能够使我们学会欣赏。读完这些书,我们就、能形象的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样的感情才是美好的,什么样的作文才是真正出色的作文。

著名大作家余秋雨曾经说过:“不要看坏书,不要看不好的书,要知道,当你占领坏书的时候,坏书也占领了你。”还有一个人说过:“年轻人看坏树一眼,生命就很难逆转了。”主要读的书应是对我们有帮助的书,要占领制高点,著名作家梁实秋曾经说过:“桌上永远只放一本书。”这句话虽然有一些夸张,但的确如此,读书要忌杂,要读一流的树,从高位进入,尽可能不要去读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书,我们读书不能俯视平视,而一定要仰望,到时候,你就会发现读不懂的书能读懂了。

我以前读书总是囫囵吞枣,一目十行,别人问起我来总是张冠李戴,但学习了这一刻,我明白了应该读一些好的文学作品,我们一定要起到“煮书”的作用。

我们要有选择地读书,选择好书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而不是读一些不好的书而让我们走上歧途。

读书选择读后感【篇4】

今年暑假,我带着好奇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手斧男孩》首部曲。我被深深的感动了,明白了许多道理。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探险故事,13岁男孩布莱恩,乘飞机到爸爸那里去过暑假。不幸遇到飞机失事,他被抛在杳无人烟的原始森林里,生存陷入了困境绝望、恐惧、饥饿、野兽出没最后他选择了勇敢,仅凭一把手斧独立生存了56天。我想如果换作是我,我肯定不行。

我和布莱恩差得太远了,我从小到大是家里的中心人物。一直在家人的关心和爱护下,无忧无虑地成长,所以我自理能力和面对困难的处理能力比较差,总觉得自己长不大。

我在学习上、国象上也经常会碰到困难,我选择了逃避和放弃,不敢勇敢面对。我连上课不专心、做作业马虎粗心、比赛输棋不自信等等,都不能克服,总是原谅自己。读这本书后,现在我觉得许多进步是在错误中学到的。

去年我的外婆、奶奶、妈妈先后生病,动了大手术。我心里很难过,很担心,觉得自己很不幸。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自怜自艾没有用,要勇敢面对。我要更懂事、更听话,学习上更加自觉和努力,要主动关心她们、照顾她们,帮她们做家务,做一个小男子汉。

《手斧男孩》这本书让我懂得了面对困境要勇敢,要坚强,永不放弃,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读书选择读后感【篇5】

《读书要有选择》是我们最近学习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对我深有感触。

在这个社会有许多书等着我们去阅读,而且有很多书是不值得去读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也读不完那些好书,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选择性的去阅读,选择对我们最有用,最有帮助的书。那我们小学生又应该如何去阅读那些读物呢?这就是我从《读书要有选择》这篇课文里学到的。

第一,可以选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已有评价的古今中文名着。这类书籍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对我们小学生有很好的启发性;第二,可以阅读一些名人传记、领袖人物、爱国先贤和科学家的传记,会向我们展现他们的成长足迹、奋斗的历程和光辉的业绩,展现了他们高尚的情操和执着的追求;第三,可以选读一些科普类的书。这类书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既可以学到各方面的科学知识,还可以启迪智慧,开阔眼界;此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工具书,这些书也都是很好的无声老师。

阅读了《读书要有选择》这篇课文,使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东西。选择合适的读物是一种本领。掌握了这种本领,就能帮助你在有限的时间去阅读更多好书,去获取更多的知识,使你更好更快的成长。希望这本书对你的帮助也很大的,教你该如何做选择。我们一起做爱阅读的学生

读书选择读后感【篇6】

人与人之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有的人言行一致,做事认真;有的人心口不一、利益熏心;有的人……对心口不一的这类人群往往使我们的心灵变得不那么纯洁。是的,在现代社会中,处处用一颗单纯的童心来为人处世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仍然需要以一颗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良好心态来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

《小白的选择》就是以动物的视角讲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贵妇犬菲娜把一只可爱的小白带到了一座超级高档的别墅区——樱花巷,希望小白在这里能找到一个善良的好人家定住下来。谁知就在冬季,小白在樱花巷见到了一个表面很阳光、善良而背地里却经常虐待家人的明星阿贝哥,倚老卖老、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和面善心不善的一对夫妇。从此,让小白明白了:我们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勤劳、勇敢的人,净化自己的心灵,回到那个既童真又纯洁的年代,不伪装自己,也不欺诈别人,只要人和人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和谐,不然就会害人害己。

有人会说:在这个时代,人和人之间有的是表面一套背面一套的,不能把自己的本来面目让别人知道,才能保护自己的本来形象。我心想:只要你的心灵是健康、纯洁的,那么为什么不能让别人知道呢?人,不能总带着面具做人,人与人之间是不能骗人的,也不能做一个两面派的人,不然你就是个伪君子,永远都是一个伪君子。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善意而诚恳地对待别人,管好自己的言行,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自私自利,要顾全大局,乐于奉献,做好我们的自己,整个世界和社会风气就会更加美好,更不愿再发生战争、不能有两面派,也不能有勾心斗角的攀比心理,那么,伪装不就消失了吗?

在这个纯洁、善良的社会中,就像理查·罗杰斯在《真善良的小世界中》描写的一模一样,人人都是平等的,只要我们做好自己,友好相处、互相和谐,社会才更好。

自由呼吸教育读后感6篇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也许下面的“自由呼吸教育读后感6篇”正合你意!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自由呼吸教育读后感 篇1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一个人如果能把读书当作生活中的一大乐趣,我坚信,这样一定会让心灵融入知识的海洋,让知识融入生命的历程,在人生的路上,去发现比海洋更广阔的心灵空间,去探索比宇宙更深邃内心世界。

正因如此,我坚持着读书,享受着读书的乐趣,在假期中,我阅读了许多书,其中我细细品读了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感到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

因为一直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常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边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之以鱼,更应授之以渔”,我一直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十分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以前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得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反思多年来自己的教育历程,重新审视教育,我感觉教育就应像土地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就为它浇水,长满杂草就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就为它洒药,缺少营养就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一天天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作文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个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完美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完美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让我们走出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误区,其实教育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把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就是不简单。

自由呼吸教育读后感 篇2

我从事教育将有10个年头了,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我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第一次接触《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时,我便被吸引住了,可以说是看第一段文字时就被李局长的真诚与朴实吸引住了:“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李希贵”是啊,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呢,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就让孩子多一份希望。

边读书,边让我佩服起李局长来,他是真正的用“心”在做教育,真正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我想能成为李校长的学生一定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可以“自由呼吸”。还有一点在李校长身上也深深的体现出来了,那就是“方法总比困难多”,李校长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想我们很多老师也一定遇到过,可是,往往是草草了事,没有为学校、为孩子真正解决过。

他向你讲述自己的童年、当学生、为人师、做校长、当局长的成长过程,讲述在成长中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人和事,讲述自己教育实践中的生动案例以及感悟;他向你讲述自己的人生哲学、教育理想、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讲自己在读教育这本大书中不断探索,进入比较满意的人生境界……没有高深的“理论”“体系”“架构”,更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理论也好,理念也好,都不是游离于生活、教育、实践之外,而是水乳交融于一个个生动的、具体的、感人的典型事例之中。一切都是那么实实在在、明明白白,言之有理又情有所依。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想起了陶行知。作者的真诚、真挚,那不懈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服膺教育规律的科学态度,再次深深地打动了我。《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拓出的是一条回归教育本源之路。“我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也顿悟了人生。”——摘自《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而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了所谓的提高学生成绩,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把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机械重复的练习上,课堂上大量的讲解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非常认真的在告诉学生真理,结果呢?老师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时候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老师的任务不应该是告诉学生真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

“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一直以来,我们评价学生的标准是什么?除了成绩,还是成绩,就是有些学校加入了一些活动、表现、文明等等,也只不过给成绩当当陪衬而已,最终还是成绩说了算,成绩好的学生就是优秀的学生,就是拔尖的学生。我们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社会的多元化,但我们却始终以“成绩”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就如同我们希望用一个模子塑造出千姿百态的产品,其结果可想而知。李希贵老师在书中说:“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美轮美奂。”不要再用单一的学习成绩去评价每个学生,尊重孩子的个性、特长,为孩子提供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通过我们的学校教育,让学生充满自信,这是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责任。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难免会碰到一些成绩不好,又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说实话,这些学生很让老师头疼,有时候像

“你还上吗?赶快回家吧﹗”之类的气话也会用在这些学生身上,书中有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要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在教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因为,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

李希贵老师的很多重要的管理思想对我的启发也很大。“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让教育从细节入手”,“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作为管理者,我们通常最关注的是制定各种‘规定’和严格贯彻这些‘规定’,却常常忽略了应该如何把这些‘规定’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进而形成习惯。”。想想我们平时的管理,在我们的制度中多数都是“不许”、“禁止”之类的话语,对于违反规定的学生,我们也多数是对他们进行严格的批评与惩戒,有时甚至是不问青红皂白,应该说我们的制度让孩子们没有了自由。如果我们能从细节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把“规定”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没有那么多的“不许”与“禁止”,我们的校园不是更和谐吗?

李希贵老师在他的人生感言部分曾经谈到:我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阅读不但可以改变教师匮乏、劳累、繁琐的人生状态,而且阅读积累得越多,越是给孩子们攀爬的阶梯搭建得更结实,更长远。作为一名教师,除课本、教学用书和练习册外,更应该博览群书,心中没有渊博的知识怎么能够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多读教育理论书籍,广泛阅读名人著作,丰富自己的知识,历练自己的语言,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一世人皆知的道理,就看谁能坚持做到,做到了,就能让自己在教育工作中自由顺畅地呼吸。

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最后,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吧,“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自由呼吸教育读后感 篇3

读了当代教育家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越来越清楚的是,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一、教育,从平等开始

学生渴望的是平等、公平、公正。教师完全可以向学生道歉,和学生平等地坐下交流,平等的师生关系才是有助于教育成功、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师生关系,教育活动应当建立在平等的人际关系框架里才是真正高效的和有活力的,教师的民主意识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有裨益。

二、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教育有时就是这样奇怪:我们耗尽心血和时间经营的——例如课堂教学中老师苦心孤诣的讲解辅导,很快就会被孩子们忘掉,而我们无意播下的种子,却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长成了一棵大树,让他们受益终身。每一位善于思考的老师,都应当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我们究竟该怎样把这种“有意的”教育和“无意的”教育结合起来。

书中讲到学习语文时“让学生当一当老师”,让学生把语文课当成自己的自留地,让学生参与语文教与学的全过程,从备课、讲课、疑难问题解答、命题考试、讲评,全有学生自己“演戏”。年底考试,语文成绩却非常好!在语文课上试验的“包产到户”,解决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问题。由此看来,一切的教育都应当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入手。

我们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老师在课堂上到底有多大作用?语文到底是怎么学会的?不正是因为没有了教师“口若悬河”的分析讲解,没有了教师填鸭式的机械训练,才有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吗?就像幼儿学走路,的确需要扶持,但决不能一味地扶持,孩子真正学会行走和奔跑,都是在大人松开扶持的双手以后。

自由呼吸教育读后感 篇4

从走上讲台之日起到今天,韩愈 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学校发了这本书《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让我们好好学习学习。拿到书时,看了看书名,很诱人,希望不是说大道理啊,我在心里默念着。

花了不少时日,把书认真地看了,我被吸引住了,可以说是看第一段文字时就被李李局长的真诚与朴实吸引住了: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李希贵 是啊,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呢,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就让孩子多一份希望。

边读书,边让我佩服起李局长来,他是真正的用心在做教育,真正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我想能成为李校长的学生一定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可以自由呼吸。还有一点在李校长身上也深深的体现出来了,那就是方法总比困难多,李校长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想我们很多老师也一定遇到过,可是,往往是草草了事,没有为学校、为孩子真正解决过。

书看到一大半,我已经被李局长那博大的胸怀、深邃的思想、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而深深感叹了。在拿到这本书之前,还以为不过是一个教育者为自己立传罢了,读着读着就不由自主地被他的理智的成熟的工作热情所鼓舞,为官能如此深入地大刀阔斧地改革,敢想敢做,而非凡成就的取得都缘于一颗诚挚地热爱教育的心灵。

书看完了,我的体会更深了: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呆板的说教,李校长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展示了他的鲜活理念,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在书中,李校长紧紧抓住三条主线:一条线是教学线,主要写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了作者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是管理线,主要写作者从管理一所学校到管理一个县的教育,进而到管理一个市的教育。

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值得一读的好书,让我从中受到很多启发。

自由呼吸教育读后感 篇5

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

01

心中有人眼中有爱

今天下午我把李希贵校长《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从57页读至106页,在这其中我有了一番感悟,现将所读所思一一道来。

1995年7月5日,李校长新任高密一中校长。在他上任的第一周便连降了两天大雨。由于学校地势落差大,校园北边地势低,排水系统也不完善,处在北边的食堂深受影响,一到下雨天,就会形成一个最深处近一米的大水湾。学生打饭时,纷纷卷起裤腿蹚水进食堂。这一道风景线,苦煞了李校长。他找炊事班的班长,又找管理生活的老师,听他们的言辞好像都没有办法解决。于是,李校长把他们都召集起来开会,同他们一起算了两笔账。

第一笔账:一顿饭过河的人次。如果把饭提前运到河对岸,只要十个人过河就可以了,而按原来的过河方式,就有一千多人涉水过河。

第二笔账:湿掉裤子的数量。一次降水,是只湿我们炊事班人员的十条裤子,还是让全校一千多条裤子全湿掉?

李校长的这个会,在我看来,他涵有两层含义。从表层来看,他是向大家传达在自然灾害下,我们的损失怎样降至最低。他在教会大家用经济学的头脑分析效益与损失。当然,这两笔账的思路想通了,事情也就看明白了。从深层来看,他心中有人,有老师有学生。也从侧面看出他有一颗仁心,这颗仁心使他不忍看到老师和学生为了吃顿饭使裤子湿漉漉的去上课,他能体会到那种难受。他看得更高,他的境界更远。李校长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把周遭的世界,变得靓丽可寻,暖意融融。

就这样,经他的点拨与开发,学校的工作者们顺利地站在了以学生在我心中为主题来思考工作的着眼点。我们提倡适合学生的教育,不就应该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着眼点吗?我看李校长做的就很好。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令我感动及尊敬的白沙中学。恰好我们学校与李校长笔下的四中有着意外的相似。每逢暑假,也是夏季降水量比较多的季节,我们白沙中学的校园里低外高,所以,我们的主干道以及左右两边道路的积水不易排出。我们学校领导班子和后勤老师们在开学前两周就着手动工清理雨水、污水、电线、电缆等工作,为我们顺利开学创造了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当然,这都是他们竭尽全力努力付出换来的。而今我脑海中依然能清晰地再现出我们白沙中学的老师们在正能量群里为他们无私的付出纷纷点赞、深受感动的画面。

学校站在方便教职工和学生生活、学习的角度来管理,这样的管理本身就体现着为公、为善、为人的光芒,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怎能不愉快!怎会不幸福!

02

放开孩子的手和脚吧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这句话是李希贵校长在无事可做的班主任一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同时,我也看到在他后面三篇文章中(学生十大自我锻造工程、哪里闪光就打造哪里和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第一次)也印证了这句话是十足的正确。

在没有家长与老师的约束下,孩子感受到的不仅是尊重,更是信任。比如艺术节全权交给孩子组织策划与举办、无人监考、足球俱乐部、李大为的意外收获,全程都没有老师的引领、插足与帮助,孩子们淋漓尽致地得到了身与心与脑的锻炼,他们收获失败与挫折,他们也收获坚强与无畏;他们收获自信与信任,他们也收获新奇与活力。

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应该给他们更新的机会、我们也应该给他们成长的平台。让他们自己去领略生长中的阳光与雾霾、风沙与雨雪、电闪与雷鸣,个中的成与败、兴与哀、喜与怒,一遍遍去体验去承受去打磨,然后一次次去总结去完善去丰盈自己。

我为什么会有这般触动?首先缘起我的儿子一森。他在一岁七个月大的时候,我给他买了一套牙具,刚开始我和岳刚教他怎么刷牙,他那时候能听懂我们说的话,模仿得很好,自己刷。可在一旁的我就是担心他不会刷,于是我从他手里夺了过来,说:妈妈帮你刷。可一森立马就回驳我说:不!我刷!后来,慢慢我放手,他果真自己可以独立完成!再后来上厕所提裤子、退裤子、吃饭、修理玩具,也都是一副自信的架势我弄!直到现在,我若插手帮他干什么的话,他会反过来问我说:不是我弄吗?给你说了我弄,你还弄!每每听到被儿子训斥的话,我心里竟可笑地喜滋滋甜滋滋。

从一森他乐于尝试自己做事情,做完以后还要再夸一夸自己做的如何,我知道他体验到的是自信。一个内心充满自信的孩子,对生活也一定充满了向往。

其实,教育自己的孩子和教育自己的学生是一样的道理一样的路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放开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在自由与尊重的大天地里,更新自己!完善自己!绽放自己!

自由呼吸教育读后感 篇6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由衷地佩服李老师的智慧与努力。这些都让我感觉到,作为一名教师,最可宝贵的并不是他的教育技术、教学手段,而是有一个健全、发展的人格。这种人格的力量会使教师成长出一种爱和责任,正是这种爱心和责任心,才能够在专业上不断的促成教师的成长。在李老师的书中,我们所读到的他关于“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正是他的人格魅力在教学活动中的真实体现。在我看来,《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不仅仅是李老师教育思想和教学技术的总结,更是教师个人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典范。

现代社会的许多作者在著述立说中不免有些浮华,很少能看到李希贵这样的作者写出来的东西都源自自己的切身感受、生活点滴小事。也许正是因为此,此书的内容才显得有血有肉,给人毫无造作之感。比如他写道“爱书的'爷爷”、“父亲和母亲”以及童年、青年时代的经历都给人一种亲切感!其中他总结给他的家庭环境给与他的影响总结道“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方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环境。失去了他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想一想我们每个长大成才的人无不得益于良好的家庭社会氛围的影响。这给我的启发是在班级管理上一定要营造一个和谐、团结的班集体,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

李希贵老师说“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李老师做到了。“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李西贵老师的这句话更道出了我们教育的真谛。

很多来潍坊四中参观的人,问李希贵校长四中的“真经”到底是什么?李校长实在想不出什么“真经”,但有一点他还是蛮有体会的,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

一位同行听了,若有所思地叫了出来:“噢,那就不简单!”

听完此话,我颇有同感。作为一位教师我们天天做着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事情。每天督促孩子们遵守纪律,注意安全,走路要靠右边走……这些简单琐碎的小事构成了我们一天的教学生活。但是我们如果天天能够把这些小事游刃有余地做好,那我们就是一位称职的老师。

透过我们所做的这些简单的事情,我们就发现简单的工作中透射出的意义与不平凡。

我们让孩子们捡起随意丢弃的一张纸屑,看似一件小事,但是却让孩子拾起了一个美德,还大地一份整洁;让我们的孩子,工工整整地写好每一份作业,看似一件小事,却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为自己的未来增添了一份希望;让我们的孩子学会礼让,看似一件小事,却弘扬了我们的中华美德……一件件的小事,一个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无不诠释着这样一个道理:把简单事情天天做好,那就不简单!

其实这本书给予我的感动与触动是难以一一例举的,我认为人在年轻的时候,特别是年轻老师真的要多看书、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我想时间久了年轻教师自会不断成熟起来,更快的掌握教育规律,为园所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论自由读后感模板11篇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自由读后感模板11篇”,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论自由读后感模板 篇1

读完这本书,我更多的不是激动与欣喜,而是认同再认同。该书所有的文字都围绕本书的核心,即密尔在书中所说的本文的目的,力主一条极其简单的原则,使凡属社会以强制和控制方法对付个人之事,不论所用手段是法律惩罚方式下的物质力量或公众意见下的道德压力,都要绝对以它为准绳。这条原则就是: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个别的或集体的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卫或防卫队他人的危害。(这段话不是我复制的,而是一字一字的打出来的)。

我认为该书的核心与我本人之前的一个观点极其相似,即一个人行使自己的自由时不可以妨碍他人的自由。所以说,读完这本书,我并不是感到受很大的启发,而是百分百的认同。

其实,谈到自由就要谈到集体(所谓的集体)。一些集体的存在并没有很好的为集体里的个人带来福祉与利益,跟多的是为了这个集体中少数人的利益和权力,里面的大多数人是被加入的,他们的自由和福祉收到了名正言顺的侵犯。我不太喜欢集体里的多数的暴虐,即密尔所说的,人民意志实际上只是最多的货最活跃的一部分人民的意志,结果是人民会要压迫其自己数目中的一部分。其实,我觉得当中的少数人在数量上并不是少数,而他们的愿望与声音就这样被少数服从多数了。而服从的结果并不一定给集体带来很多好处。时间久了,可能就会产生奴性服从。这都是自由的悲哀!

其实,很多时候,若有什么意见被迫缄默下去,那个意见可却可能是真确的。有时候,一项任务没有被授予一个人而是另一个人,前一个人却可能是最合适的。比起占着茅坑不拉屎,我更讨厌资源被错误配置。

其实,小政府往往会给人民带来更多的福利,当然最好是世界各国都是小政府时最好,大政府的国家往往会侵犯小政府的国家。而不必要地增加政府的权利,会有很大的祸患,不仅对内部,而且也会对外部产生祸患。

其实,进步与自由是有很大正相关性的。密尔说进步的唯一可靠而永久的源泉还是自由,因为一有自由,有多少个人就会有多少独立的进步中心。当然我不赞同其唯一的字眼,但这个观点仍然可以很好的解释我们国家在创新上出现问题的原因。

自由的含义有宽容。的确,如果没有宽容或宽容度不够,那么自由也会受到压制,我们有时会对那些与自己本身、自己民族、自己家乡乃至自己国家不相符的行为举止或做事方式等表现出异样的眼光甚至憎恶等等,这其实是对自由的冒犯。

最后,我想说,去走自己的路吧,但也不妨碍他人走其自己的路!

论自由读后感模板 篇2

《论自由》成书于1859年,100多年后再读此书,仍然觉得很有启发,很多观点用在当下也毫不落伍。如果说,真存在所谓符合社会规律性的言论,那《论自由》中的某些观点应该也可以归入这类言论。

一、第一章内容简单梳理

第一章厘清了本书所讨论的自由的范围。对于自由的讨论,历来是哲学界、政治学界、法学界的热门论题,经久不衰。本章开始就提到,这篇论文不是所谓意志自由,这里所要讨论的是所谓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也就是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在这个前提下,作者又开始讨论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的自由。历史上的自由,是对统治者暴虐统治的防御。这时候,爱国者的目标就在于给统治者运用权力划定一定的限制,而这个限制就是他们所谓的自由。谋取这种自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取得统治着对某些自由权利的承认。另一种是通过宪法。但是现在(指作者的时代),“人民对于管治者之成为一种独立的权力而在利害上与他们自己相反对时,已不复认为是一种自然的必要。”人们可以选出自己的代表对国家进行治理,并且可以随时撤换,意义已经大于对统治者权利的限制,“统治着应当与人民合一起来,统治者的利害和意志应当就是国族的利害和意志。统治者的权力,就是国族自己的权力。

以此,有人认为“人民无须限制自己施用于自己的权力”,作者对此做了反驳,实际情况是,“人民会要压迫其自己数目中的一部分;而此种妄用权力之需加防止正不亚于任何他种。”“要限制政府施用于个人权力这一点……也仍然丝毫不失其重要性。”作者又进一步指出,“当社会作为集体而凌驾于构成他的个别个人时,它的肆虐手段并不限于通过其政治机构而做出的措施。”仅防御官府是不够的,还要防御得势力舆论和得势感想的暴虐。集体意见对于个人独立的合法干涉,界限在哪里?他首先肯定了舆论的作用,即“很多不宜由法律来起作用的事情,还要由舆论来办。”作者通过分析,认为决定那些在法律惩罚或者舆论支持之下的行为准则的主要东西,是社会的好恶或社会中一些有势力的部分的好恶。

二、几点感想

1、密尔骨子里体现出的作为资产阶级的自我优越感。读完第一章,我除了认同密尔很多观点外,也深深体会到他自身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感。本书成于19世纪中下叶,那时候正好是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思想界也非常活跃,密尔在第一章的论述中,很多地方没有论证,直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似乎很多观点是不证自明的。他所讲的自由是有社会条件的。比如,他认为,对于那种种族自身尚可视为未届成年的社会当中的一些落后状态,也可以置诸不论;在对付野蛮人时,专制政府正是一个合法的形式,只要目的是为着使他们有所改善,而所用手段又因这一目的而得以投现而显为正当。自由,作为一条原则来说,在人类还未达到借自由的和对等的讨论而获得改善的阶段以前的任何状态中,是无所适从的。但哪种种族族可以看作未届成年,哪些人是野蛮人?什么时候人类达到了借自由和对等的讨论而获得改善阶段?这些密尔都没有回答,从这些描述中,他并不认为,所有的人或者种族都配拥有他所说的自由。但他还在书中提到,在旧日,存在臣民或者某个阶级的臣民和政府之间的争斗时,那时的自由是指对于统治者暴虐统治的防御。似乎又把自由存在的时间维度拉长了。

2、密尔所强调的“对社会负责”标准只是描述意义上的,既没有说出它们的范围,也没有说出为什么会这样。比如,他强调,为了“自我防卫”或者说他人的利益的时候,个别的或者集体的违背个人意志是正当的。一个人仅需为涉及到他人的那部分才需对社会负责。凡系显一个人在义务上当作而不做时,就可要求他对社会负责,这是正当的。我在阅读过程中,特别想寻找一个答案,如何避免多数人的暴政?可惜没有找到。

3、密尔对“权力”讨论远远大于对“权利”两个词的运用。我只看了翻译版,没有看过原版,也没有了解过密尔的时代对“power”和“right"的认知程度如何。既然是《论自由》,我总觉得是讨论rihgt要多一些,但感觉这部分内容反而讨论power多一些。可能与论文开始提到的讨论主题有关,即“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4、密尔对法律和舆论的作用的描述令我很受启发。他意识到法律的惩罚性和舆论的压力对个人的影响,并且用很大的篇章介绍舆论问题,这是难能可贵的。他犀利的指出,一国的道德标准大部分出自占优势的阶级利益或阶级优越感。人们遵守的来自法律或者道德舆论的所谓社会准则,其实就是社会的好恶,或者是社会中占优势的势力的好恶。

5、密尔所主要讨论的是政治自由问题。即政府在限制人民自由方面的界限在哪里,正当性何在?人们所享有的社会自由主要有那些?这些都是政治自由非常核心的内容。对于政治学初学者认知政治自由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尽管我读完还有很多迷惑,但是对于密尔在观点上的干脆自信,以及论述上的逻辑性,还是很佩服。

理解比较浅薄,暂记流水账于此。

论自由读后感模板 篇3

《论自由》一书是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和经济;自由,感性来讲,即简简单单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在阅读《论自由》过程中,我不得我承认以我尚浅的经;首先,在思想自由方面,密尔具体讲述了人们对于意见;其次,在讨论自由方面,密尔认为真理只能来源于讨论;《论自由》一书写于十九世纪的英国,当时正是资本主;

《论自由》一书是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和经济学家,近代自由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翰?密尔最具代表性的着作。书中论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民自由权利,阐明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并提出了自由的各项原则。在本学期形势与政策老师的推荐与指导下,我有幸拜读如此佳作,以下为读后感。

自由,感性来讲,即简简单单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在阅读《论自由》前,我似乎从未深刻地思考自由的意义,只是在高中课程的学习中见到了解到古今中外各阶级人民追求自由的运动与观点孔子、孟子、伏尔泰、华盛顿、甘地、严复等,他们的事迹及观点都曾烂熟于心。是的,自由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无数的人们追求它,无数的思想家关注它,并试图为它找到理论支撑的基础。

在阅读《论自由》过程中,我不得我承认以我尚浅的经历与学识实在无法逐字逐句地领会到其深刻而博大的内涵。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在书中最感兴趣且触发感受的是书中所言第二部分关于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

首先,在思想自由方面,密尔具体讲述了人们对于意见的分歧,密尔认为不能强迫异议的人沉默。他在书中提到,人类要使那一人沉默并不比那一人(假如他有权力的话)要使人类沉默较可算为正当。我曾在高中政治课的哲学课堂上遇见这句话,印象颇深,时至今日才知是出自密尔先生的《论自由》。当对于自己思想或意见与他人的意见冲突时,密尔认为对不同意于那个意见的人比对抱持那个意见的人甚至更甚。假如那意见是对的,那么他们是被剥夺了以错误换真理的机会;假如那意见是错的,那么他们是失掉了一个差不多同样大的利益。这几句话令我深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和他人发生分歧,但重要的是要有宽容的心,我们应承认分歧的存在。每人都深知自己是可能错误的,可是很少有人想着有必要对自己的可能错误性采取什么预防办法,所以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应该多多听他人意见并尊重他人,要宽容地给予人们充分的思想自由。用一句中国的古话来说便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谦逊地做到这一点,这不失为一个追求理性和真理的人的做法。

其次,在讨论自由方面,密尔认为真理只能来源于讨论,来源于不同意见的争辩。他指出我们之所以能够认定某些意见为正确,正是以有反对它和批驳它的完全自由为条件;而且也别无其他条件能使一个象具有人类精神能力的东西享有令他成为正确的理性保证。人类之所以能够得到正确观念,根源在于人的错误认识不断被改正。而改正错误,凭借的正是经验和讨论。并且密尔认为允许讨论的主题是不应当受到限制的,不应存在某些不许讨论的禁区,不能说某些信条对于社会福祉是这样有用,以至于禁止讨论。这使我设身处地想到了我们当今所处的网络环境,近年来,随着中国互联网的爆炸式发展以及全球网络的开放性,我们除了看到互联网平台成为中国民众表达意见、参与决策、监督政府的重要手段,同时也难免产生激进言论、煽动言论、反动言论等弊端。然而依据密尔先生在《论自由》一书中所言,我们的并不能因此禁止在互联网中的讨论自由,剥夺中国网民浏览部分网站的权利,这不仅限制了我们的娱乐活动,也阻挡了我们听见来自世界范围内讨论意见的声音。

《论自由》一书写于十九世纪的英国,当时正是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时期,我们知道在此时期人们对于自由的渴望一触即发,社会民众也亟需关于自由的讨论。然而即使在不同年代、不同社会中,自由的尺度是不同的,人们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我相信《论自由》中的理论推及至今,也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仍对于人们自对由的理解有着极强的启迪作用。因为自由并不会因为时代、社会的进步而淘汰,自由是我们永远值得思考和追求的。

论自由读后感模板 篇4

《论自由》成书于十九世纪的英国,彼时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度的微妙时期,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日益加重,两大阶级矛盾加深。密尔的自由思想观在这个特定的时代产生,既帮助统治者实现了对社会稳定的渴求,又鼓舞了工人阶级追求个人幸福和利益,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而纵观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百余年,仍处于从古典王朝到现代自由民主的转型中,和西方世界十七世纪以来的三百年之变何其相似,密尔之《论自由》可谓切中了民主自由之肯綮,时至今日仍有极大的研读价值。

以行文逻辑划分,《论自由》大概分三个部分:先证自由于个人的重要性,再结合社会和时代揭示面临的危机,最后论述社会对个人自由干涉的限定,即以功利主义自由观化解个人自由危机。密尔用了超过三分之一的的篇幅去论述自由的重要性,本文即浅要分析第二章论思想言论自由的部分。

首先须知,言论是思想活动的外向表现,对言论自由的保护即是对思想自由的保护。密尔先假定公认意识是存在谬误的,公认意识和真理之间存在承接的关系,要通过自由的言论不断辩论,检视公认意识,从而得到真理。而对言论的禁止是对真理的迫害,因为“我们永远不能确定我们所竭力要禁绝的意见是错误的”。

人们总爱说正义必胜,事实只不过是陈腔滥调和一厢情愿,真理战胜迫害不过是美丽的谎言。在这一章密尔没有大篇幅的逻辑上的论证,而是举了很多历史上的例子去阐释。路德之前的宗教经历了数次失败的改革,无一例外都被镇压了,“之所以能得以传播并最终成为主流,仅仅因为迫害是间歇性的。”真理的优势在于它总能被有识者发现并提出,且在当前环境下不再被镇压才得以重现光明。

论证的第二个部分,是假设公认意识是绝对正确的。但须知“无论多么正确的意见,如果不能时常经受充分且无所畏惧地讨论,它都只能作为僵死的教条而不是鲜活的真理而被持。真理需要通过辩论去彰显,数学答案有其正确解固然没有争论,但数学定理依然是在争论中产生。

对于绝大多数别的领域,通过争论去显示真理更是必由之路。即使科学领域的日心说与地心说、燃素与氧气也是如此,更别说经济、人文、政治等本就更需要讨论与争辩的领域了。“一旦某种事物不再存有疑问,人类就会放弃对它的思考,这种不幸倾向是人类所犯错误的半数原因所在。。”一个被禁止的言论是正确的,社会就失去一个改正的机会;如果该言论是错误的而被禁止,那么带来的弊远多于能得到的利。

但言论自由是必须有其限制的,自由并非随心所欲。言论自由要在干涉限度上遵循“伤害原则”,使用言论自由的权利同时,不得伤害他人,如果侵犯他人权利,道德和法律将对此制裁。在第二章末尾密尔认为“这些假定的界限根本无法确定。”时至今日这个干涉准则依然是模糊的。有意思的是,在末尾注释中,密尔提及1858年《政府出版检举条例》的出版,好像故意与他唱反调一样,而“诛杀暴君是一个开放的议题”。当社会本身作为暴君凌驾人民之上,作文密尔或许将不再走非暴力的路子,而成为一个暴动无政府主义者。

群己权界的话题永不过时,甚至在中国当下正需要被重视和讨论,密尔曾举例百年前暮气沉沉的中国,“我们应当以中国为前车之鉴。”于我振聋发聩。保持中华民族的强大生命力,个人的自由必不可少。借严复之言结尾,“读者宜作深长之思,勿以等闲视之。”

论自由读后感模板 篇5

约翰·密尔的《论自由》探讨的是公民自由或者称社会自由。也就是“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几乎从最远的年代以来就在划分着人类。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人类社会“阶级”的出现,正式公民自由与社会自由出现区分与差别的表现。而随着阶级划分的越来越细,越来越完善,到国家的出现,以及后来所发展的集权、专政与所谓的民主社会,都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的变化而引起的。或者说是,都是由:“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不同与变化所形成的产物。

自由与权威之间的斗争,似乎从有了人类文明起就已经存在了,特别是在国家出现之后,更加明显。而且,自由与权威之间的斗争也给古往今来众多的文人们提供了一个永恒的、永远都不过时的话题。追寻自由,成了各个时代文人们都竞相追寻的“时髦”。

在统治者与臣民之间的的相处中,人们所认为的“统治”与“被统治”,对于自由的限制与约束,以致于发展后期所必然出现的人们揭竿而起,推翻专政、暴政所得来的那些“自由”。那是“所谓的自由”。《论自由》中这样说的“统治者会试图用以对付其臣民,正不亚于用以对付其外来的敌人”。他们将权力看作是一种武器。

为什么人们的自由要受到限制?换言之,正如人类所常说的那样“自由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为什么呢?

关于这一点,在约翰·密尔的《论自由》中,作者有这样一段比喻“在一个群体当中,为着保障较弱成员免遭无数鸷鹰的戕贼,就需要一个比余员都强的贼禽受任去压服它们。但这个鹰王之喜戕其群并不亚于那些较次的贪物,于是这个群体又不免经常处于须要防御鹰王爪牙的状态。因此,爱国者的目标就在于,对于统治者所施用于群体的权力要划定一些他所应当受到的限制。而这个限制就是他们所谓自由。”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因为他们少数一些人的利益所在,所以他们需要限制我们的自由,给人们相对的自由以维护统治。这就又涉及另一个根源性的问题了,即“我们有绝对的自由吗?”、“我们的自由是别人给予的还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这两个问题,人们到今天一直还在争论。“从历史上看,只要人类一天还满足于以另一个敌人去攻斗一个敌人,还满足于在多少有些有效保证足以对付主人的暴虐的条件之下便由一个主人来统治自己,他们就还没有使自己的渴望超越这点之外。”

“在政治理论和哲学理论当中,正和在人当中一样,成功倒会把失败所会掩住的错误和弱点暴露出来。”而在作者看来,这种“自由党派竞争”的情况,当它还只是一种在书籍中才可见的、“听起来颇成一条自明的公理”之时,政府只当它是另一场暴风雨而已。而当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成立之后,“于是这种选举制和责任制政府就成为观察和批评的对象。这时人们就觉察出来,原来所谓“自治政府”和所谓“人民施用于自身的权力”等类词句,并不表述事情的真实状况。运用权力的“人民”与权力所加的人民并不永是同一的。”但作者还是发现,这种民主共和制是“人民会要压迫其自己数目中的一部分,而此种妄用权力之需加防止正不亚于任何他种”。换言之,在本质上还是没有解决。变成了作者所说的“多数的暴虐”。

约翰·密尔的《论自由》中有一个很出名的观点,就是“多数的暴虐”的观点。他对于当今的国际政治来说有相当大的前瞻性。

书中这样说:“当社会本身是暴君时,就是说,当社会作为集体而凌驾于构成它的各别个人时,它的肆虐手段并不限于通过其政治机构而做出的措施。社会能够并且确在执行它自己的诏令。而假如它所颁的诏令是错的而不是对的,或者其内容是它所不应干预的事,那么它就是实行一种社会暴虐;而这种社会暴虐比许多种类的政治压迫还可怕,因为它虽不常以极端性的刑罚为后盾,却使人们有更少的逃避办法,这是由于它透入生活细节更深得多,由于它奴役到灵魂本身。”这种情况比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可怕!

社会是这样认为,即使它错了也没人发现,在一个国家,人人都同一种颜色,同一个思想,同一种文化,仔细想想这是一件相当恐怖的事。当一个社会都是一个思想了,那本身就是一种畸形,与人类的自我发展是相违背的。古人讲“兼容并包”、“海纳百川”,是注重各个不同的文化都发展,并且各自繁荣,这样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繁荣、精彩,才会不让一些稀有的、独特的文明的足迹被淹没。

论自由读后感模板 篇6

自由,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无数的人们追求它,无数的思想家关注它,并试图为它找到理论支撑的基础。

有的思想家从“人之本性”的角度论述它。塔西佗说,“追求自由是人至高无尚的心向”;英格索尔说,“自由之于人类,就像亮光之于眼睛、空气之于肺腑、爱情之于心灵”。

有的思想家从“天赋人权”的角度论述它。韦伯斯特说,“上帝只将自由赐给热爱自由的、并随时准备保卫它的人”;塞万提斯说,“自由是上帝赐给人类的最大的幸福之一”;卢梭也说,“人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还有的思想家,看到了个人自由不是孤立的,是与其他人的自由联系在一起的,开始思考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社会自由的关系,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就说过:“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孟德斯鸠则是从法律的角度论述自由:“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许可的任何事的权力;《法国国民公会宣言》中也提到,“一个公民的自由是以另一个公民的自由为界限的”。

这些论述往往充满感情上的震撼力,但缺少理论上的说服力。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为什么是个好东西?一个社会为什么要使它的成员保持自由?一直以来,很少有人对这样的问题进行过系统的思考。

对这些问题给出让人满意答案的,是19世纪英国思想家密尔的《论自由》。在该书中,密尔探讨了自由的涵义、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个性自由、社会权威的限度以及个人自由不受政府干涉等问题,可谓为自由主义的新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论自由读后感模板 篇7

我读的版本是商务印书馆许宝骙译本,网上对这个译本颇有微词,希望有机会可以换一个更好的译本再读一遍。

密尔的自由不是形而上的自由,不是康德的那种高高在上的自由,他的自由限制在政治自由的范围里,是功利主义的自由。他的自由体现在伤害原则之上:“任何人的行为只有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交代。在只涉及本人的那部分,他的独立性在原则上则是绝对的。对于本人自己,对他身心,个人乃是最高主权者。”密尔的自由有点类似于以赛亚柏林的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集体不能干涉个人的自由,这属于消极自由;个人对自己享有最高的主权,这是积极自由。

《论自由》共有五章,第一章“引论”,告诉读者本书主要讨论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利的性质和限度,提出伤害原则;第二章“论思想自由和讨论的自由”,讲的是因为人们不可能达到真理,所以必须保留错误的意见,完全抹去与整个社会不同的意见是极端危险的,由此来捍卫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第三章“论个性伟人类的福祉的因素之一”,人按照自己的个性实现自己,不仅仅是达到幸福的手段,实现自己的个性就是幸福的一部分,社会应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每个个体实现自己的个性;第四章“论社会驾于个人的权威的限度”,密尔在这一章确立了著名的伤害原则,讨论社会在什么时候可以干涉个人,社会如何正当地干涉个人;第五章“本书教义的应用”,在一些实际问题上如何运用密尔的自由原则,比如教育,饮酒,赌博等问题。接下来仔细讨论每一章都说了什么。

第一章:引论。

约翰米尔讨论的自由不是“自由意志”,和哲学家们讨论的自由是不一样的,他的自由是“对于统治者所施用于群体的权利要划定一些他所应当收到的限制”,自由是对权力的限制。密尔把自由牢牢限定在政治自由的范围里,不讨论在康德那里像神一样的,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他觉得在他的年代全圈政府已经不是令人担忧的对象了,而是在民主的基础上怎么防止多数人的暴政,尤其是道德的暴政,密尔觉得大多数道德都是“阶级利益和阶级优越感的创造物,是社会中一些有势力的部分的好恶”。他要讨论的是集体意见能否合法干涉个人意见,这个限度在哪里?限度就是伤害原则。在引论里他也提到了功利主义,他说:”在一切道德问题上,我最后总是诉诸功利主义的,但这里所谓的功利必须是最广义的,必须是把人当作前进的存在而以其永久利益为根据的。”也就是说密尔的自由不是高高在上的,所有问题的第一因,功利主义是自由的前提。

第二章:论思想的自由和讨论的自由。

我觉得这是这本书最重要的一章。这一张主要捍卫了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捍卫的手段就是证明公众的意见也有可能是错的。密尔极力反对用公众权利压制个体的思想。“假定全人类统一持有一种意见,而仅仅一人执有相反的意见,这是,人类要使那一个人沉默并不比那个人(加入他有权利的话)要使全人类沉默较为正当。”他还说:“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在它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之后,密尔极力证明社会和政府会产生许多谬误,每个时代都曾抱有许多随后的时代视为错误荒谬的意见。任何意见都有被怀疑的权利,无论是道德问题或是宗教原则,如果没有少数人提出相反的意见,不保证他们的言论自由的话,整个社会和政府都会处于危险之中。除此之外,他还推重两个对立观点之间的共存和融合。“两种思想方式各借对方的缺陷显出自己的功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各靠对方的反对才把己方保持在理性和健康的范围内。

第三章:论个性为人类福祉的原因之一。

他觉得人应该抱有自己的个性。这一章显示出了密尔的多元论倾向,他说:”不同的人不能健康的生存于同一道德的空气里,正不亚于各种各样的植物不能健康的生存与同一物质和空气里。”密尔对个性的捍卫建立在言论自由之上,因为人类的真理是很难统一的,一套真理不可能适合所有人,意见的分歧时必然会产生的,所以,保存每个人的个性至关重要。“对于各种各样的个性只要对他人没有损害应当给予自有发展的余地。”这一章还还展示了密尔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人性不是一架机器……它毋宁说像一棵树,需要生长并且从各方面发展起来,需要按照那使他成为活的内在力量的趋向生长和发展起来。”这种黑格尔风格的话出现在功利主义的著作里还蛮让人惊奇的,密尔算是吧德国古典主义和功利主义糅合在一起了。

第四章:论社会驾于个人的权威的限度。

这一章讨论人类生活中有多少应当派归个性,有多少应当派归社会。主要的观点就是:“凡主要关涉在个人的那部分生活应当归属个性,凡主要关涉社会的那部分生活应当归属社会。”根据伤害原则,自己的事情完全可以交由个性处理,只要不伤害到别人的利益。在涉及他人的利益时,就必须遵守规则。人可以特立独行,只要他不损害别人的利益,他要为自己的特立独行负责,别人不能干涉他,却可以在情感上不喜欢他:“一个人因为自慎或是个人尊严上具有缺点而当然会招致的他嗯情感方面的损失和因对他人权利有所触犯而应当遭到的谴责是不一样的。”

第五章:本书教义的应用。

最后一章他讨论了一些具体的零散的问题如何应用他的理论,比如贸易、求职、毒品、警察的权限、国家的权限赌博、饮酒、教育……

论自由读后感模板 篇8

你们知道鸡与鸭的不同吗?

十一假期回家,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圈养在一起的鸡鸭,门没关严实,鸭子兴致勃勃地鱼贯而出,而鸡则对此毫不在意。

鸡的表现,我并不感新奇,因为我很早就知道,关久的鸡,你打开篱笆门,它们会有好一阵子都不敢往外踱步。而鸭子身上,似乎有一种用不完的激情在,不停地伸缩弯曲而修长的脖子,一前一后,“嘎嘎嘎”叫个不停,貌似总要探索新的地盘,那篱笆外的世界。

回家也把一本叫《论自由》的小册子看完了,作者是英国19世纪的哲学家约翰·穆勒。在阅读的过程中,想到一句《马哲》教科书中的话: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论自由是向真理接近的方法论。

人类对自身有多不满,就意味着人类所掌握的真理有多残缺。同时,人类没有出现比现实更糟糕的情况,意味着人类某种程度上走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或快或慢,有时甚至曲曲折折。

真理可能是碎片化存在,而人类则通过海量的探索,将这些碎片拼在一起,并通过传播、共享。这就有了主流与边缘(异端)的分界,自由意味着让主流之外的边缘(异端)存在。这可以算作是一种宽容,但其实际上是对真理的维护。穆勒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证。

异端可能是一种谬误,可能是一种邪说,也可能是尚未被人们感知的真理的一部分。不管怎样,它要么刺激着现有的主流真理使其尽量不被教条化、概念化,它要么将在未来补充现有主流真理身上藏有的缺陷。

人类对自身的前途似乎有很多的话要说,但很多时候又似乎一无所知。如果70亿的人类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机器,真理就会收缩;如果这是70亿充满个性、首创精神的鲜活的人,真理才会扩张。人类才有可能迈向终极目的地,如果有的话。

思想上的自由,放到生活中,就是一种彰显个性的态度与行动,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它的原则是,如果不伤害到他人,可以为所欲为;如果伤害到了别人,就需要遭受处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由此可见,那些看似囚禁人们自由的监狱,如果被正当使用,实际上也是维护自由的设施。

这就引出了社会对个人自由控制的限度问题。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教育。如果一种教育体系,它的存在是为了统治官僚机制输送人才,它就是一种反自由的,其结果是,最聪明的人被聚集在一起去控制其余人的自由。

比如科举制度,哪怕我承认它是一种公平的制度而且它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但它的结果必然造成官僚体系之外的,其余国民在自由领域探索活动的萎缩,如此,这个国家不会再有个性,不会再有首创精神,真理因此教条化,社会停滞。如果没有英国的坚船利炮,今天的中国或许与过去两千年的中国没什么差别,当然好与不好,大家自己会有想法。

这本书写在一个半世纪之前的英国土地上,如今的中国人读起来,或有许多共鸣。听我乱说,不如自己去看,很短,才10万余字。

论自由读后感模板 篇9

很薄的一本书,晦涩的长句,让我如同咀嚼一块生硬的糟饼,咽不下吐不出。

密尔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甚广,尤其是其名着《论自由》(OnLiberty),更被誉为自由主义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与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一道,被视为报刊出版自由理论的经典文献。这部着作的要义可以概括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成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其他人和社会都不得干涉;只有当自己的言行危害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接受社会的强制性惩罚。这就是密尔所划定的个人与社会的权利界限,所以,1903年当严复第一次把《论自由》介绍到中国来时,书名就叫《群己权界论》。当我看到严复先生所翻译的这个标题,似乎这更是密尔所要表达的主旨。

整本书的建构清晰易懂,完全与其行文内容不同,开章引论,于后三章分述,末章叙述其应用。在《论自由》一书中,密尔所谓的个人自由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这也是他所论自由区别于前人如自然法学派,把自由看作是不依赖于社会,而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天赋权利。在老师在指定书目之前,我便有意地去尝试着去读这本论着,原因在于一次在网络上搜索,《论自由》是新闻传播学必读的课外读物,事实如此,密尔本书的重点也在于第二章《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密尔在第二章的末尾总结论证了思想言论自由在认识上的意义,这里有必要摘抄下来,因为这一系列的论证对推动自由主义的发展和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并且使他在自由主义思想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论证如下:第一,若有什么意见被迫缄默下去,据我们所能确知,那个意见却可能是真确的。否认这一点,就是假定了我们自己的不可能错误性。不可能错误性的提出是密尔论证言论自由的重要论据,没有什么不可能错误,故而,任意意见都可能去发布。第二,纵使被缄默的意见是一个错误,它也可能,而且通常总是,含有部分真理;而另一方面,任何题目上的普遍意见亦即得势意见也难得是或者从不是全部真理:既然如此,所以只有借敌对意见的冲突才能使所遗真理有机会得到补充。密尔在这第二点上确定了错误意见的存在的意义,它之所以存在是对既存真理的一种补充,它有利于真理的完备性。第三,即使公认的意见不仅是真理而且是全部真理,若不容它去遭受而且实际遭受到猛烈而认真的争议,那么接受者多数之抱持这个意见就像抱持一个偏见那样,对于它的理性根据就很少领会或感认。这一点简直是太有说服力,反对意见的提出,就会逼迫持有者去说服反对者,而一旦持有者没有从根本上体会真理,那么只会被反对者所识破,只因为有反对者的存在才能使真理更好的被人理解。再者,第四点,教义的意义本身也会有丧失或减少并且失去其对品性行为的重大作用的危险,因为教条已变成仅仅在形式上宣称的东西,对于致善是无效力的,它妨碍着去寻求根据,并且还阻挡着任何真实的、有感于衷的信念从理性或亲身经验中生长出来。

论自由读后感模板 篇10

很薄的一本书,晦涩的长句,让我如同咀嚼一块生硬的糟饼,咽不下吐不出。

密尔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甚广,尤其是其名着《论自由》(OnLiberty),更被誉为自由主义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与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一道,被视为报刊出版自由理论的经典文献。这部着作的要义可以概括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成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其他人和社会都不得干涉;只有当自己的言行危害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接受社会的强制性惩罚。这就是密尔所划定的个人与社会的权利界限,所以,1903年当严复第一次把《论自由》介绍到中国来时,书名就叫《群己权界论》。当我看到严复先生所翻译的这个标题,似乎这更是密尔所要表达的主旨。

整本书的建构清晰易懂,完全与其行文内容不同,开章引论,于后三章分述,末章叙述其应用。在《论自由》一书中,密尔所谓的个人自由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这也是他所论自由区别于前人如自然法学派,把自由看作是不依赖于社会,而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天赋权利。在老师在指定书目之前,我便有意地去尝试着去读这本论着,原因在于一次在网络上搜索,《论自由》是新闻传播学必读的课外读物,事实如此,密尔本书的重点也在于第二章--《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密尔在第二章的末尾总结论证了思想言论自由在认识上的意义,这里有必要摘抄下来,因为这一系列的论证对推动自由主义的发展和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并且使他在自由主义思想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论证如下:第一,若有什么意见被迫缄默下去,据我们所能确知,那个意见却可能是真确的。否认这一点,就是假定了我们自己的不可能错误性。不可能错误性的提出是密尔论证言论自由的重要论据,没有什么不可能错误,故而,任意意见都可能去发布。第二,纵使被缄默的意见是一个错误,它也可能,而且通常总是,含有部分真理;而另一方面,任何题目上的普遍意见亦即得势意见也难得是或者从不是全部真理:既然如此,所以只有借敌对意见的冲突才能使所遗真理有机会得到补充。密尔在这第二点上确定了错误意见的存在的意义,它之所以存在是对既存真理的一种补充,它有利于真理的完备性。第三,即使公认的意见不仅是真理而且是全部真理,若不容它去遭受而且实际遭受到猛烈而认真的争议,那么接受者多数之抱持这个意见就像抱持一个偏见那样,对于它的理性根据就很少领会或感认。这一点简直是太有说服力,反对意见的提出,就会逼迫持有者去说服反对者,而一旦持有者没有从根本上体会真理,那么只会被反对者所识破,只因为有反对者的存在才能使真理更好的被人理解。再者,第四点,教义的意义本身也会有丧失或减少并且失去其对品性行为的重大作用的危险,因为教条已变成仅仅在形式上宣称的东西,对于致善是无效力的,它妨碍着去寻求根据,并且还阻挡着任何真实的、有感于衷的信念从理性或亲身经验中生长出来。

密尔所宣称的自由毕竟是离不开社会的,人是一个能够自由发展的、任其随自己喜好的态度去生活。但是,他也必须区分自己自由的权利界限,在密尔的自由论中,自由,也就是不能损害到他人的利益。这也是我所能读懂的层次,在不干涉他人权利、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你是可以干任何你想干的事情的。当然,政府也不能干涉人们的这种自由,密尔理论中,政府过多干涉人们自由,会增加政府的权力,一定程度上会使人们陷入崇拜权力的情况,从而丧失自己的自由观念,依附于政府,而人们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不受干涉,是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如前面密尔所述,意见就算有其真理性,但反对的或者不同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对其真理性是有所帮助的。我是这样体会的。

密尔的理论就先谈到这里,本篇读书笔记,我用了读不懂来形容我所认识的自由,当然既是形容这部着作,也是形容我所看不懂的当今中国社会所谓的自由与民主,以及一些为人师所传授的民主自由。是的,中国的民主自由是与当今世界所谓的民主自由有一定的距离,正如韩寒所讲,在网络上发表一些文章的时候,会有一个审批的过程,会有一些字会变成一些奇奇怪怪的符号,这都是在西方国家不能所遇见的情况,这完全是政府干涉个人言论自由的铁证。或许,是有太多人只看社会的这一面,在我看来,整个社会是前进的,总有一些手段是必须要实行的,一些人总是在试想如果中国政府按照西方政府那样做,该多好,我想问,多好是哪里多好?体制要变,民俗要变,人们要被强迫地去接受所谓的民主自由,时髦的说也就是突然被民主被自由,一个人总要被周围的环境所感染,会慢慢适应,会逐渐去放弃自己这方面的畅想,逐渐同化,不横向比,纵向比,这种变化是很客观的,横向比,我们只能兴叹,有时候,我反而感觉西方国家安全感不是很强,一切都放开,在适当法律下,谁知道谁哪天会情绪变化,对他人怎么样?

自由,感性来讲,只要是简简单单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可以,一定要与自己过不去,那也没办法,有一批人在争取西方式的自由,需要这样的人,正如密尔在《论自由》里所说的的另外一个层次,每样东西都有存在的理由,都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的。

论自由读后感模板 篇11

《论自由》论的自由主要可分为三个,第一,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第二,论个性自由;第三,论社会对个人自由的限制。

首先谈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它包括一切人们对事物的意见看法进行表达的自由。在密尔眼中,不受限制的思想自由对个人和社会意义深远,思想自由能发展人的个性,并最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反,如果用一种外在的标准或通过权威的力量去限制或压制人们的各种意见,将会妨碍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书中有言“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在它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对后代和对现存的一代都是一样,对不同意于那个意见的人比对抱持那个意见的人甚至更甚。假如那意见是对的,那么他们是被剥夺了以错误换真理的机会;假如那意见是错的,那么他们是失掉了一个差不多同样大的利益,那就是从真理与错误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对于真理的更加清楚的认识和更加生动的印象。”

也就是说,在密尔看来,即便一个错误意见全部错误,正确的意见包含了全部真理,那么,不允许人们讨论和提出挑战,就意味着持有真理的人们实际上会不再思考以至于成为一种偏见,也就不会对这个道理的理性依据有领会和认知。而作为正确的真理,由于这样也会出现逐渐丧失其真理地位的危险,也阻挡了这个真理实际上的效力。因此,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永远不窒闭他人的意见和思想,不干涉他们的思想和讨论,而且要欢迎任何形式的讨论,才能让社会整体更加接近真理。

人们拥有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后,因为思想的不同,个性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于是便谈到了个性自由的问题。密尔调发展个性是个人独立、个人解放的根本要求:“凡是听凭世界或者他自己所属的一部分世界代替自己选定生活方案的人,除需要一个人猿般的模仿力外便不需要任何其他能力。可是要由自己选定生活方案的人就要使用他的一切能力了。”

想一想刚刚集体结束统一高考、又迷茫地不知如何选大学和专业的考生们,他们的生活方案不就是别人代替自己选定的吗?僵化的考试除了需要遵循固定的套路、需要“猿般的模仿力”之外又需要什么其他的能力呢?

人的个性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个性自由理应得到推崇。为了给每人本性公平的发展机会,就必须容许不同的人过不同的生活。然而看看中国几千年来的专制制度,无论是打着三纲五常、“亡天理灭人欲”,还是以国家、集体的名义阻碍个人追求,实质都是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在论述个性与发展是一回事之时,密尔强调只有培养个性才产生出或者才能产生出发展得很好的人类。而且,密尔还强调,首创性是人类事物中一个有价值的因素,以及坚持天才的重要性,坚持让它在思想上和实践上都得自由舒展的必要性。我们不能试图用一个模子来范铸人们,应对个性的任何显著表示宽容,只有支持鼓励自由和境地的多样化,这两个人类发展所必要的条件的发展,才能使个性保住它的根据,避免个人性格的各项情况日益趋于同化。纵观近现代富强起来的欧美国家,无一不建立在一个个有独立人格、公民素养的国民之上。

谈到社会对个人自由的限制,密尔指出“任何人的行为,只有涉及他人的那部分才须对社会负责。在仅只涉及本人的那部分,他的独立性在权利上则是绝对的。对于本人自己,对于他自己的身和心,个人乃是最高主权者。”

这一点其实是个人自由的界限的再阐述,只牵及到私人的个人行为不应当受社会的干涉,特别是不能因为公众的喜好厌恶而强制“异端”也要和他们一样“统一”。

而什么时候公权力可以干涉个人自由呢?密尔认为:“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各别地或者集体地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卫。这就是说,对于文明群体中的任一成员,所以能够施用一种权力以反其意志而不失为正当,唯一的目的只是要防止对他人的危害。”

举个例子说吧,比如对罪犯的惩罚、剥夺他的自由就是为了防止其对他人的危害。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该接受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社会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有权对个人行为进行裁判,并对他进行强制判决。政府对个人自由的干预,只应是为了防止他人利益被损害,不可以更进一步,社会不能非法干涉个人合法自由。

每本书的存在都有其价值,我们不能一味否定,也不能一味肯定。我认为“自由主义”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自由主义主张的就是个人的自由,但这是法治之下的自由。因此,为了让每个人享受

论自由读后感模板(精选8篇)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了作品感受到了一个人的思想文化修养,当我们看完一本书后,都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一下吧。您是否在寻找优秀的作品读后感呢?我们的我们特意搜集并整理了论自由读后感模板,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论自由读后感模板【篇1】

读完这本书,我更多的不是激动与欣喜,而是认同再认同。该书所有的文字都围绕本书的核心,即密尔在书中所说的本文的目的,力主一条极其简单的原则,使凡属社会以强制和控制方法对付个人之事,不论所用手段是法律惩罚方式下的物质力量或公众意见下的道德压力,都要绝对以它为准绳。这条原则就是: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个别的或集体的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卫或防卫队他人的危害。(这段话不是我复制的,而是一字一字的打出来的)。

我认为该书的核心与我本人之前的一个观点极其相似,即一个人行使自己的自由时不可以妨碍他人的自由。所以说,读完这本书,我并不是感到受很大的启发,而是百分百的认同。

其实,谈到自由就要谈到集体(所谓的集体)。一些集体的存在并没有很好的为集体里的个人带来福祉与利益,跟多的是为了这个集体中少数人的利益和权力,里面的大多数人是被加入的,他们的自由和福祉收到了名正言顺的侵犯。我不太喜欢集体里的多数的暴虐,即密尔所说的,人民意志实际上只是最多的货最活跃的一部分人民的意志,结果是人民会要压迫其自己数目中的一部分。其实,我觉得当中的少数人在数量上并不是少数,而他们的愿望与声音就这样被少数服从多数了。而服从的结果并不一定给集体带来很多好处。时间久了,可能就会产生奴性服从。这都是自由的悲哀!

其实,很多时候,若有什么意见被迫缄默下去,那个意见可却可能是真确的。有时候,一项任务没有被授予一个人而是另一个人,前一个人却可能是最合适的。比起占着茅坑不拉屎,我更讨厌资源被错误配置。

其实,小政府往往会给人民带来更多的福利,当然最好是世界各国都是小政府时最好,大政府的国家往往会侵犯小政府的国家。而不必要地增加政府的权利,会有很大的祸患,不仅对内部,而且也会对外部产生祸患。

其实,进步与自由是有很大正相关性的。密尔说进步的唯一可靠而永久的源泉还是自由,因为一有自由,有多少个人就会有多少独立的进步中心。当然我不赞同其唯一的字眼,但这个观点仍然可以很好的解释我们国家在创新上出现问题的原因。

自由的含义有宽容。的确,如果没有宽容或宽容度不够,那么自由也会受到压制,我们有时会对那些与自己本身、自己民族、自己家乡乃至自己国家不相符的行为举止或做事方式等表现出异样的眼光甚至憎恶等等,这其实是对自由的冒犯。

最后,我想说,去走自己的路吧,但也不妨碍他人走其自己的路!

论自由读后感模板【篇2】

《论自由》成书于十九世纪的英国,彼时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度的微妙时期,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日益加重,两大阶级矛盾加深。密尔的自由思想观在这个特定的时代产生,既帮助统治者实现了对社会稳定的渴求,又鼓舞了工人阶级追求个人幸福和利益,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而纵观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百余年,仍处于从古典王朝到现代自由民主的转型中,和西方世界十七世纪以来的三百年之变何其相似,密尔之《论自由》可谓切中了民主自由之肯綮,时至今日仍有极大的研读价值。

以行文逻辑划分,《论自由》大概分三个部分:先证自由于个人的重要性,再结合社会和时代揭示面临的危机,最后论述社会对个人自由干涉的限定,即以功利主义自由观化解个人自由危机。密尔用了超过三分之一的的篇幅去论述自由的重要性,本文即浅要分析第二章论思想言论自由的部分。

首先须知,言论是思想活动的外向表现,对言论自由的保护即是对思想自由的保护。密尔先假定公认意识是存在谬误的,公认意识和真理之间存在承接的关系,要通过自由的言论不断辩论,检视公认意识,从而得到真理。而对言论的禁止是对真理的迫害,因为“我们永远不能确定我们所竭力要禁绝的意见是错误的”。

人们总爱说正义必胜,事实只不过是陈腔滥调和一厢情愿,真理战胜迫害不过是美丽的谎言。在这一章密尔没有大篇幅的逻辑上的论证,而是举了很多历史上的例子去阐释。路德之前的宗教经历了数次失败的改革,无一例外都被镇压了,“之所以能得以传播并最终成为主流,仅仅因为迫害是间歇性的。”真理的优势在于它总能被有识者发现并提出,且在当前环境下不再被镇压才得以重现光明。

论证的第二个部分,是假设公认意识是绝对正确的。但须知“无论多么正确的意见,如果不能时常经受充分且无所畏惧地讨论,它都只能作为僵死的教条而不是鲜活的真理而被持。真理需要通过辩论去彰显,数学答案有其正确解固然没有争论,但数学定理依然是在争论中产生。

对于绝大多数别的领域,通过争论去显示真理更是必由之路。即使科学领域的日心说与地心说、燃素与氧气也是如此,更别说经济、人文、政治等本就更需要讨论与争辩的领域了。“一旦某种事物不再存有疑问,人类就会放弃对它的思考,这种不幸倾向是人类所犯错误的半数原因所在。。”一个被禁止的言论是正确的,社会就失去一个改正的机会;如果该言论是错误的而被禁止,那么带来的弊远多于能得到的利。

但言论自由是必须有其限制的,自由并非随心所欲。言论自由要在干涉限度上遵循“伤害原则”,使用言论自由的权利同时,不得伤害他人,如果侵犯他人权利,道德和法律将对此制裁。在第二章末尾密尔认为“这些假定的界限根本无法确定。”时至今日这个干涉准则依然是模糊的。有意思的是,在末尾注释中,密尔提及1858年《政府出版检举条例》的出版,好像故意与他唱反调一样,而“诛杀暴君是一个开放的议题”。当社会本身作为暴君凌驾人民之上,作文密尔或许将不再走非暴力的路子,而成为一个暴动无政府主义者。

群己权界的话题永不过时,甚至在中国当下正需要被重视和讨论,密尔曾举例百年前暮气沉沉的中国,“我们应当以中国为前车之鉴。”于我振聋发聩。保持中华民族的强大生命力,个人的自由必不可少。借严复之言结尾,“读者宜作深长之思,勿以等闲视之。”

论自由读后感模板【篇3】

《论自由》一书是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和经济;自由,感性来讲,即简简单单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在阅读《论自由》过程中,我不得我承认以我尚浅的经;首先,在思想自由方面,密尔具体讲述了人们对于意见;其次,在讨论自由方面,密尔认为真理只能来源于讨论;《论自由》一书写于十九世纪的英国,当时正是资本主;

《论自由》一书是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和经济学家,近代自由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翰?密尔最具代表性的着作。书中论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民自由权利,阐明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并提出了自由的各项原则。在本学期形势与政策老师的推荐与指导下,我有幸拜读如此佳作,以下为读后感。

自由,感性来讲,即简简单单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在阅读《论自由》前,我似乎从未深刻地思考自由的意义,只是在高中课程的学习中见到了解到古今中外各阶级人民追求自由的运动与观点孔子、孟子、伏尔泰、华盛顿、甘地、严复等,他们的事迹及观点都曾烂熟于心。是的,自由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无数的人们追求它,无数的思想家关注它,并试图为它找到理论支撑的基础。

在阅读《论自由》过程中,我不得我承认以我尚浅的经历与学识实在无法逐字逐句地领会到其深刻而博大的内涵。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在书中最感兴趣且触发感受的是书中所言第二部分关于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

首先,在思想自由方面,密尔具体讲述了人们对于意见的分歧,密尔认为不能强迫异议的人沉默。他在书中提到,人类要使那一人沉默并不比那一人(假如他有权力的话)要使人类沉默较可算为正当。我曾在高中政治课的哲学课堂上遇见这句话,印象颇深,时至今日才知是出自密尔先生的《论自由》。当对于自己思想或意见与他人的意见冲突时,密尔认为对不同意于那个意见的人比对抱持那个意见的人甚至更甚。假如那意见是对的,那么他们是被剥夺了以错误换真理的机会;假如那意见是错的,那么他们是失掉了一个差不多同样大的利益。这几句话令我深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和他人发生分歧,但重要的是要有宽容的心,我们应承认分歧的存在。每人都深知自己是可能错误的,可是很少有人想着有必要对自己的可能错误性采取什么预防办法,所以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应该多多听他人意见并尊重他人,要宽容地给予人们充分的思想自由。用一句中国的古话来说便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谦逊地做到这一点,这不失为一个追求理性和真理的人的做法。

其次,在讨论自由方面,密尔认为真理只能来源于讨论,来源于不同意见的争辩。他指出我们之所以能够认定某些意见为正确,正是以有反对它和批驳它的完全自由为条件;而且也别无其他条件能使一个象具有人类精神能力的东西享有令他成为正确的理性保证。人类之所以能够得到正确观念,根源在于人的错误认识不断被改正。而改正错误,凭借的正是经验和讨论。并且密尔认为允许讨论的主题是不应当受到限制的,不应存在某些不许讨论的禁区,不能说某些信条对于社会福祉是这样有用,以至于禁止讨论。这使我设身处地想到了我们当今所处的网络环境,近年来,随着中国互联网的爆炸式发展以及全球网络的开放性,我们除了看到互联网平台成为中国民众表达意见、参与决策、监督政府的重要手段,同时也难免产生激进言论、煽动言论、反动言论等弊端。然而依据密尔先生在《论自由》一书中所言,我们的并不能因此禁止在互联网中的讨论自由,剥夺中国网民浏览部分网站的权利,这不仅限制了我们的娱乐活动,也阻挡了我们听见来自世界范围内讨论意见的声音。

《论自由》一书写于十九世纪的英国,当时正是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时期,我们知道在此时期人们对于自由的渴望一触即发,社会民众也亟需关于自由的讨论。然而即使在不同年代、不同社会中,自由的尺度是不同的,人们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我相信《论自由》中的理论推及至今,也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仍对于人们自对由的理解有着极强的启迪作用。因为自由并不会因为时代、社会的进步而淘汰,自由是我们永远值得思考和追求的。

论自由读后感模板【篇4】

《论自由》成书于1859年,100多年后再读此书,仍然觉得很有启发,很多观点用在当下也毫不落伍。如果说,真存在所谓符合社会规律性的言论,那《论自由》中的某些观点应该也可以归入这类言论。

一、第一章内容简单梳理

第一章厘清了本书所讨论的自由的范围。对于自由的讨论,历来是哲学界、政治学界、法学界的热门论题,经久不衰。本章开始就提到,这篇论文不是所谓意志自由,这里所要讨论的是所谓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也就是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在这个前提下,作者又开始讨论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的自由。历史上的自由,是对统治者暴虐统治的防御。这时候,爱国者的目标就在于给统治者运用权力划定一定的限制,而这个限制就是他们所谓的自由。谋取这种自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取得统治着对某些自由权利的承认。另一种是通过宪法。但是现在(指作者的时代),“人民对于管治者之成为一种独立的权力而在利害上与他们自己相反对时,已不复认为是一种自然的必要。”人们可以选出自己的代表对国家进行治理,并且可以随时撤换,意义已经大于对统治者权利的限制,“统治着应当与人民合一起来,统治者的利害和意志应当就是国族的利害和意志。统治者的权力,就是国族自己的权力。

以此,有人认为“人民无须限制自己施用于自己的权力”,作者对此做了反驳,实际情况是,“人民会要压迫其自己数目中的一部分;而此种妄用权力之需加防止正不亚于任何他种。”“要限制政府施用于个人权力这一点……也仍然丝毫不失其重要性。”作者又进一步指出,“当社会作为集体而凌驾于构成他的个别个人时,它的肆虐手段并不限于通过其政治机构而做出的措施。”仅防御官府是不够的,还要防御得势力舆论和得势感想的暴虐。集体意见对于个人独立的合法干涉,界限在哪里?他首先肯定了舆论的作用,即“很多不宜由法律来起作用的事情,还要由舆论来办。”作者通过分析,认为决定那些在法律惩罚或者舆论支持之下的行为准则的主要东西,是社会的好恶或社会中一些有势力的部分的好恶。

二、几点感想

1、密尔骨子里体现出的作为资产阶级的自我优越感。读完第一章,我除了认同密尔很多观点外,也深深体会到他自身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感。本书成于19世纪中下叶,那时候正好是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思想界也非常活跃,密尔在第一章的论述中,很多地方没有论证,直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似乎很多观点是不证自明的。他所讲的自由是有社会条件的。比如,他认为,对于那种种族自身尚可视为未届成年的社会当中的一些落后状态,也可以置诸不论;在对付野蛮人时,专制政府正是一个合法的形式,只要目的是为着使他们有所改善,而所用手段又因这一目的而得以投现而显为正当。自由,作为一条原则来说,在人类还未达到借自由的和对等的讨论而获得改善的阶段以前的任何状态中,是无所适从的。但哪种种族族可以看作未届成年,哪些人是野蛮人?什么时候人类达到了借自由和对等的讨论而获得改善阶段?这些密尔都没有回答,从这些描述中,他并不认为,所有的人或者种族都配拥有他所说的自由。但他还在书中提到,在旧日,存在臣民或者某个阶级的臣民和政府之间的争斗时,那时的自由是指对于统治者暴虐统治的防御。似乎又把自由存在的时间维度拉长了。

2、密尔所强调的“对社会负责”标准只是描述意义上的,既没有说出它们的范围,也没有说出为什么会这样。比如,他强调,为了“自我防卫”或者说他人的利益的时候,个别的或者集体的违背个人意志是正当的。一个人仅需为涉及到他人的那部分才需对社会负责。凡系显一个人在义务上当作而不做时,就可要求他对社会负责,这是正当的。我在阅读过程中,特别想寻找一个答案,如何避免多数人的暴政?可惜没有找到。

3、密尔对“权力”讨论远远大于对“权利”两个词的运用。我只看了翻译版,没有看过原版,也没有了解过密尔的时代对“power”和“right"的认知程度如何。既然是《论自由》,我总觉得是讨论rihgt要多一些,但感觉这部分内容反而讨论power多一些。可能与论文开始提到的讨论主题有关,即“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4、密尔对法律和舆论的作用的描述令我很受启发。他意识到法律的惩罚性和舆论的压力对个人的影响,并且用很大的篇章介绍舆论问题,这是难能可贵的。他犀利的指出,一国的道德标准大部分出自占优势的阶级利益或阶级优越感。人们遵守的来自法律或者道德舆论的所谓社会准则,其实就是社会的好恶,或者是社会中占优势的势力的好恶。

5、密尔所主要讨论的是政治自由问题。即政府在限制人民自由方面的界限在哪里,正当性何在?人们所享有的社会自由主要有那些?这些都是政治自由非常核心的内容。对于政治学初学者认知政治自由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尽管我读完还有很多迷惑,但是对于密尔在观点上的干脆自信,以及论述上的逻辑性,还是很佩服。

理解比较浅薄,暂记流水账于此。

论自由读后感模板【篇5】

你们知道鸡与鸭的不同吗?

十一假期回家,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圈养在一起的鸡鸭,门没关严实,鸭子兴致勃勃地鱼贯而出,而鸡则对此毫不在意。

鸡的表现,我并不感新奇,因为我很早就知道,关久的鸡,你打开篱笆门,它们会有好一阵子都不敢往外踱步。而鸭子身上,似乎有一种用不完的激情在,不停地伸缩弯曲而修长的脖子,一前一后,“嘎嘎嘎”叫个不停,貌似总要探索新的地盘,那篱笆外的世界。

回家也把一本叫《论自由》的小册子看完了,作者是英国19世纪的哲学家约翰·穆勒。在阅读的过程中,想到一句《马哲》教科书中的话: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论自由是向真理接近的方法论。

人类对自身有多不满,就意味着人类所掌握的真理有多残缺。同时,人类没有出现比现实更糟糕的情况,意味着人类某种程度上走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或快或慢,有时甚至曲曲折折。

真理可能是碎片化存在,而人类则通过海量的探索,将这些碎片拼在一起,并通过传播、共享。这就有了主流与边缘(异端)的分界,自由意味着让主流之外的边缘(异端)存在。这可以算作是一种宽容,但其实际上是对真理的维护。穆勒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证。

异端可能是一种谬误,可能是一种邪说,也可能是尚未被人们感知的真理的一部分。不管怎样,它要么刺激着现有的主流真理使其尽量不被教条化、概念化,它要么将在未来补充现有主流真理身上藏有的缺陷。

人类对自身的前途似乎有很多的话要说,但很多时候又似乎一无所知。如果70亿的人类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机器,真理就会收缩;如果这是70亿充满个性、首创精神的鲜活的人,真理才会扩张。人类才有可能迈向终极目的地,如果有的话。

思想上的自由,放到生活中,就是一种彰显个性的态度与行动,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它的原则是,如果不伤害到他人,可以为所欲为;如果伤害到了别人,就需要遭受处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由此可见,那些看似囚禁人们自由的监狱,如果被正当使用,实际上也是维护自由的设施。

这就引出了社会对个人自由控制的限度问题。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教育。如果一种教育体系,它的存在是为了统治官僚机制输送人才,它就是一种反自由的,其结果是,最聪明的人被聚集在一起去控制其余人的自由。

比如科举制度,哪怕我承认它是一种公平的制度而且它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但它的结果必然造成官僚体系之外的,其余国民在自由领域探索活动的萎缩,如此,这个国家不会再有个性,不会再有首创精神,真理因此教条化,社会停滞。如果没有英国的坚船利炮,今天的中国或许与过去两千年的中国没什么差别,当然好与不好,大家自己会有想法。

这本书写在一个半世纪之前的英国土地上,如今的中国人读起来,或有许多共鸣。听我乱说,不如自己去看,很短,才10万余字。

论自由读后感模板【篇6】

《论自由》论的自由主要可分为三个,第一,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第二,论个性自由;第三,论社会对个人自由的限制。

首先谈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它包括一切人们对事物的意见看法进行表达的自由。在密尔眼中,不受限制的思想自由对个人和社会意义深远,思想自由能发展人的个性,并最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反,如果用一种外在的标准或通过权威的力量去限制或压制人们的各种意见,将会妨碍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书中有言“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在它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对后代和对现存的一代都是一样,对不同意于那个意见的人比对抱持那个意见的人甚至更甚。假如那意见是对的,那么他们是被剥夺了以错误换真理的机会;假如那意见是错的,那么他们是失掉了一个差不多同样大的利益,那就是从真理与错误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对于真理的更加清楚的认识和更加生动的印象。”

也就是说,在密尔看来,即便一个错误意见全部错误,正确的意见包含了全部真理,那么,不允许人们讨论和提出挑战,就意味着持有真理的人们实际上会不再思考以至于成为一种偏见,也就不会对这个道理的理性依据有领会和认知。而作为正确的真理,由于这样也会出现逐渐丧失其真理地位的危险,也阻挡了这个真理实际上的效力。因此,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永远不窒闭他人的意见和思想,不干涉他们的思想和讨论,而且要欢迎任何形式的讨论,才能让社会整体更加接近真理。

人们拥有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后,因为思想的不同,个性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于是便谈到了个性自由的问题。密尔调发展个性是个人独立、个人解放的根本要求:“凡是听凭世界或者他自己所属的一部分世界代替自己选定生活方案的人,除需要一个人猿般的模仿力外便不需要任何其他能力。可是要由自己选定生活方案的人就要使用他的一切能力了。”

想一想刚刚集体结束统一高考、又迷茫地不知如何选大学和专业的考生们,他们的生活方案不就是别人代替自己选定的吗?僵化的考试除了需要遵循固定的套路、需要“猿般的模仿力”之外又需要什么其他的能力呢?

人的个性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个性自由理应得到推崇。为了给每人本性公平的发展机会,就必须容许不同的人过不同的生活。然而看看中国几千年来的专制制度,无论是打着三纲五常、“亡天理灭人欲”,还是以国家、集体的名义阻碍个人追求,实质都是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在论述个性与发展是一回事之时,密尔强调只有培养个性才产生出或者才能产生出发展得很好的人类。而且,密尔还强调,首创性是人类事物中一个有价值的因素,以及坚持天才的重要性,坚持让它在思想上和实践上都得自由舒展的必要性。我们不能试图用一个模子来范铸人们,应对个性的任何显著表示宽容,只有支持鼓励自由和境地的多样化,这两个人类发展所必要的条件的发展,才能使个性保住它的根据,避免个人性格的各项情况日益趋于同化。纵观近现代富强起来的欧美国家,无一不建立在一个个有独立人格、公民素养的国民之上。

谈到社会对个人自由的限制,密尔指出“任何人的行为,只有涉及他人的那部分才须对社会负责。在仅只涉及本人的那部分,他的独立性在权利上则是绝对的。对于本人自己,对于他自己的身和心,个人乃是最高主权者。”

这一点其实是个人自由的界限的再阐述,只牵及到私人的个人行为不应当受社会的干涉,特别是不能因为公众的喜好厌恶而强制“异端”也要和他们一样“统一”。

而什么时候公权力可以干涉个人自由呢?密尔认为:“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各别地或者集体地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卫。这就是说,对于文明群体中的任一成员,所以能够施用一种权力以反其意志而不失为正当,唯一的目的只是要防止对他人的危害。”

举个例子说吧,比如对罪犯的惩罚、剥夺他的自由就是为了防止其对他人的危害。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该接受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社会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有权对个人行为进行裁判,并对他进行强制判决。政府对个人自由的干预,只应是为了防止他人利益被损害,不可以更进一步,社会不能非法干涉个人合法自由。

每本书的存在都有其价值,我们不能一味否定,也不能一味肯定。我认为“自由主义”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自由主义主张的就是个人的自由,但这是法治之下的自由。因此,为了让每个人享受

论自由读后感模板【篇7】

很薄的一本书,晦涩的长句,让我如同咀嚼一块生硬的糟饼,咽不下吐不出。

密尔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甚广,尤其是其名着《论自由》(OnLiberty),更被誉为自由主义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与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一道,被视为报刊出版自由理论的经典文献。这部着作的要义可以概括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成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其他人和社会都不得干涉;只有当自己的言行危害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接受社会的强制性惩罚。这就是密尔所划定的个人与社会的权利界限,所以,1903年当严复第一次把《论自由》介绍到中国来时,书名就叫《群己权界论》。当我看到严复先生所翻译的这个标题,似乎这更是密尔所要表达的主旨。

整本书的建构清晰易懂,完全与其行文内容不同,开章引论,于后三章分述,末章叙述其应用。在《论自由》一书中,密尔所谓的个人自由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这也是他所论自由区别于前人如自然法学派,把自由看作是不依赖于社会,而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天赋权利。在老师在指定书目之前,我便有意地去尝试着去读这本论着,原因在于一次在网络上搜索,《论自由》是新闻传播学必读的课外读物,事实如此,密尔本书的重点也在于第二章《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密尔在第二章的末尾总结论证了思想言论自由在认识上的意义,这里有必要摘抄下来,因为这一系列的论证对推动自由主义的发展和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并且使他在自由主义思想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论证如下:第一,若有什么意见被迫缄默下去,据我们所能确知,那个意见却可能是真确的。否认这一点,就是假定了我们自己的不可能错误性。不可能错误性的提出是密尔论证言论自由的重要论据,没有什么不可能错误,故而,任意意见都可能去发布。第二,纵使被缄默的意见是一个错误,它也可能,而且通常总是,含有部分真理;而另一方面,任何题目上的普遍意见亦即得势意见也难得是或者从不是全部真理:既然如此,所以只有借敌对意见的冲突才能使所遗真理有机会得到补充。密尔在这第二点上确定了错误意见的存在的意义,它之所以存在是对既存真理的一种补充,它有利于真理的完备性。第三,即使公认的意见不仅是真理而且是全部真理,若不容它去遭受而且实际遭受到猛烈而认真的争议,那么接受者多数之抱持这个意见就像抱持一个偏见那样,对于它的理性根据就很少领会或感认。这一点简直是太有说服力,反对意见的提出,就会逼迫持有者去说服反对者,而一旦持有者没有从根本上体会真理,那么只会被反对者所识破,只因为有反对者的存在才能使真理更好的被人理解。再者,第四点,教义的意义本身也会有丧失或减少并且失去其对品性行为的重大作用的危险,因为教条已变成仅仅在形式上宣称的东西,对于致善是无效力的,它妨碍着去寻求根据,并且还阻挡着任何真实的、有感于衷的信念从理性或亲身经验中生长出来。

论自由读后感模板【篇8】

约翰·密尔的《论自由》探讨的是公民自由或者称社会自由。也就是“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几乎从最远的年代以来就在划分着人类。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人类社会“阶级”的出现,正式公民自由与社会自由出现区分与差别的表现。而随着阶级划分的越来越细,越来越完善,到国家的出现,以及后来所发展的集权、专政与所谓的民主社会,都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的变化而引起的。或者说是,都是由:“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不同与变化所形成的产物。

自由与权威之间的斗争,似乎从有了人类文明起就已经存在了,特别是在国家出现之后,更加明显。而且,自由与权威之间的斗争也给古往今来众多的文人们提供了一个永恒的、永远都不过时的话题。追寻自由,成了各个时代文人们都竞相追寻的“时髦”。

在统治者与臣民之间的的相处中,人们所认为的“统治”与“被统治”,对于自由的限制与约束,以致于发展后期所必然出现的人们揭竿而起,推翻专政、暴政所得来的那些“自由”。那是“所谓的自由”。《论自由》中这样说的“统治者会试图用以对付其臣民,正不亚于用以对付其外来的敌人”。他们将权力看作是一种武器。

为什么人们的自由要受到限制?换言之,正如人类所常说的那样“自由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为什么呢?

关于这一点,在约翰·密尔的《论自由》中,作者有这样一段比喻“在一个群体当中,为着保障较弱成员免遭无数鸷鹰的戕贼,就需要一个比余员都强的贼禽受任去压服它们。但这个鹰王之喜戕其群并不亚于那些较次的贪物,于是这个群体又不免经常处于须要防御鹰王爪牙的状态。因此,爱国者的目标就在于,对于统治者所施用于群体的权力要划定一些他所应当受到的限制。而这个限制就是他们所谓自由。”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因为他们少数一些人的利益所在,所以他们需要限制我们的自由,给人们相对的自由以维护统治。这就又涉及另一个根源性的问题了,即“我们有绝对的自由吗?”、“我们的自由是别人给予的还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这两个问题,人们到今天一直还在争论。“从历史上看,只要人类一天还满足于以另一个敌人去攻斗一个敌人,还满足于在多少有些有效保证足以对付主人的暴虐的条件之下便由一个主人来统治自己,他们就还没有使自己的渴望超越这点之外。”

“在政治理论和哲学理论当中,正和在人当中一样,成功倒会把失败所会掩住的错误和弱点暴露出来。”而在作者看来,这种“自由党派竞争”的情况,当它还只是一种在书籍中才可见的、“听起来颇成一条自明的公理”之时,政府只当它是另一场暴风雨而已。而当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成立之后,“于是这种选举制和责任制政府就成为观察和批评的对象。这时人们就觉察出来,原来所谓“自治政府”和所谓“人民施用于自身的权力”等类词句,并不表述事情的真实状况。运用权力的“人民”与权力所加的人民并不永是同一的。”但作者还是发现,这种民主共和制是“人民会要压迫其自己数目中的一部分,而此种妄用权力之需加防止正不亚于任何他种”。换言之,在本质上还是没有解决。变成了作者所说的“多数的暴虐”。

约翰·密尔的《论自由》中有一个很出名的观点,就是“多数的暴虐”的观点。他对于当今的国际政治来说有相当大的前瞻性。

书中这样说:“当社会本身是暴君时,就是说,当社会作为集体而凌驾于构成它的各别个人时,它的肆虐手段并不限于通过其政治机构而做出的措施。社会能够并且确在执行它自己的诏令。而假如它所颁的诏令是错的而不是对的,或者其内容是它所不应干预的事,那么它就是实行一种社会暴虐;而这种社会暴虐比许多种类的政治压迫还可怕,因为它虽不常以极端性的刑罚为后盾,却使人们有更少的逃避办法,这是由于它透入生活细节更深得多,由于它奴役到灵魂本身。”这种情况比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可怕!

社会是这样认为,即使它错了也没人发现,在一个国家,人人都同一种颜色,同一个思想,同一种文化,仔细想想这是一件相当恐怖的事。当一个社会都是一个思想了,那本身就是一种畸形,与人类的自我发展是相违背的。古人讲“兼容并包”、“海纳百川”,是注重各个不同的文化都发展,并且各自繁荣,这样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繁荣、精彩,才会不让一些稀有的、独特的文明的足迹被淹没。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6)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6)

合上书,我的眼睛再一次湿润了,心情犹如波涛一样激荡澎湃:是啊,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中国,并一步步走上繁荣、富强!它是那么的英明,那么的正确,那么的光荣!看过《历史的选择》这本书,我深深地明白了这些。

九十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那时的中国,身受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封建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人民的生活水深火热,社会用两个字2024就足以形容,这两个字2024就是黑暗。1911年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著名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然而,辛亥革命还是以失败告终。也就在那时,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进行了28年的艰苦斗争后,终于取得了胜利,获得了成功。实现了祖国统一,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唯一选择!

永远值得铭记的是,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面对各种危难,中国共产党不怕困难。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宗旨,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富强之路。

难忘那些优秀的共产党人,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叶挺!他是解放军创建人和新四军领导人。1925年担任独立团团长,在北伐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南昌起义时,叶挺又担任前敌总指挥。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皖南事变。叶挺临危不惧,浴血奋战8昼夜,在与国民党军交涉时遭扣押,被监禁5年零2个月。面对蒋介石的威逼利诱,他严词拒绝,并写了《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也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他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英雄人物,也就是因为有了他们,革命才取得了胜利。

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深深地懂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它是无数的共产党人前仆后继、赴汤蹈火,用鲜血、用生命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这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继往开来,让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自由选择读后感模板6篇”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自由选择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