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撰写,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各知识要求。小编给你提供了以下的《花瓣飘香教案》,希望您分享本页内容与您朋友!
课时目标:
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理解“不知所措”、“惶恐”等词语。
3、抓住关键词通过充分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摘花小姑娘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小女孩已经给大家留下了初步的印象。不过,我们要真正认识这位小女孩还要细细地去读书,从字字句句中用心去感受人物的品质。
二、品读感悟
(一)读讲第二自然段。
1、你看到小女孩摘花瓣了吗?在课文第几段?请你找出来。
2、用心读,仔细想,能从中读出小女孩的懂事吗?
3、指读第二段。
4、投影句子:一天清晨,我看到有个小女孩俯在花前,从花丛中小心地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然后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
5、交流: 小朋友,读着读着,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么样的小女孩?
6、小女孩很爱花,很珍惜这片花瓣。(板书:爱花)
7、从哪些词语最能看出?(从“小心地”、“双手捧着”)
8、她为什么那么小心?(怕弄坏了花瓣,怕影响了整朵花,怕露水滚落……)
9、她小心翼翼地摘,用双手轻轻捧着一片花瓣,如果不是爱花,怎么会这么郑重其事呢?其它小朋友读出来了吗?
10、你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 (能不能再小心一点?再轻一点?别忘了花瓣上还带着露水呢……)
11、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12、过渡:是啊,小女孩摘了花瓣之后,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当你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你产生过什么想法吗?(她为什么只摘花瓣?摘花瓣做什么?)
13、是啊,课文中的我就是这么想的,所有读这个故事的人都是这么想的。那就让我们再深入地读一读课文。相信一定能找到答案。
(二)读悟3-10自然段。
1、小女孩为什么只摘花瓣呢?要求:轻轻地读读,3-5自然段,找出你觉得小女孩懂事的句子,划上波浪线。然后认真读一读。
2、学生自由朗读交流。
3、投影句子: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我又见到了那个小女孩在摘花瓣,就叫住了她。她拿着花瓣,有些不知所措,惶恐地望着我。
“为什么只摘花瓣呢?”我轻轻地问。
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1)现在请小朋友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2)“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看出小女孩很懂事。(懂事在哪里呢?)
(3)小女孩为什么“舍不得摘整朵花”呢?(因为花很美)
(4)这是一朵怎样的花呢?你能从课文中读出来吗?
(5)读书就是要前后联系起来读,“瞻前顾后”这样才能读得更明白。谢谢你教给我们读书的方法。
(6)你们看——(相机出示花)红艳艳的月季花,绒布一样柔软的花瓣,带着亮晶晶的露水,散发着阵阵清香 …… 看到这么娇艳的花朵,谁会忍心摘下它呢?让它美美的开着, 装点大地吧!“舍不得摘整朵花”,正是小女孩爱花的表现啊!看来她是个——的孩子?爱花的,爱美的孩子。(板书:爱花)
(7)爱美是人之常情,为什么在被我叫住以后要“惶恐”呢?请你自己再读读这段话,想一想。
(8)“惶恐”是什么意思?小女孩惊慌害怕什么?此时此刻,她心里怎么想?(摘了花瓣,怕我批评。)
(9)因为害怕,所以她就显得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非常的尴尬,”这是哪一个词的意思?读好词语:不知所措
(10)一个恐惧,一个不知所措,你觉得小女孩又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板书:善良
(11)我们来感受一下这位爱花又善良的小女孩。分角色读人物对话。
(12)看看小女孩的话后面为什么有6个小点?(省略号)她还想说什么?你能帮助她说出来吗?她有点不好意思呢!
4、花这么美,摘花瓣不是也会破坏它的美吗?为什么她还要摘呢?自由读读6-9自然段,你一定很快就会回答的。
(1)出示句子: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
“你爸爸呢?”
“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A(1)把花瓣送给妈妈,让病中的妈妈高兴。可见小女孩是个孝敬妈妈的好孩子。(板书:孝顺)
(2)想一想:妈妈摸着这绒布一样柔软地花瓣,闻着这淡淡的清香,会说些什么?
(3)是呀,一片花瓣是多么微不足道,但却可以换来妈妈的笑容,甚至妈妈的健康,小女孩是多么高兴啊!
(4)小女孩就是这样想着,所以她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怎样说的?你能加上“——地说”来读一读?
一边读,一边想象着妈妈高兴的样子,你一定也会很幸福的。
小女孩这样做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B(1)小女孩还是个听话的好孩子。(板书:听话)“爸爸来信叫他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不仅没有惹妈妈生气,而且——
她这样做了,想想她在回信中会怎样对爸爸说呢?
(2)小女孩的眼里闪动着泪花,这是什么样的泪花?(高兴的泪,幸福的泪!激动的泪!)
5、小结:为了安慰病中的妈妈,小女孩虽然舍不得那么美的月季花, 但还是忍不住摘下了带着露水的花瓣,为的是让妈妈摸一摸,闻一闻,让妈妈的心情好起来,让妈妈的病好起来,多么有孝心的孩子!
6、难怪我要说——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7、一心想着爸爸的嘱咐,不仅不让妈妈生气,而且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妈妈的孝顺,让爸爸安心当解放军保卫祖国,多么听话的孩子!
所以我们也要说——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8、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她摘花瓣的情景,相信你会你会读懂更多!
再次投影第三段:
(1)为什么要“双手捧着”?为什么飞快地跑?(怕露水滚落,怕风把花瓣吹走,急着跑去把花瓣送给妈妈,怕露水干了,怕香味会散掉……
(2)她捧着的仅仅是一片花瓣吗?不是。还是什么?(板书“花瓣”)
还是一颗孝顺妈妈的心!
还是一片浓浓的亲情!
(3)妈妈闻到的仅仅是月季花的香味吗?不是。(板书“飘香”)
还是孩子的一片孝心!一份真情!
(4)现在谁来读读课题——花瓣飘香。
闻到了,淡淡的香味!
感受到了,女儿对妈妈的深情!
(5)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一读——花瓣飘香——
9、小朋友,课文到这里应该可以结束了。可课文还有一段,写的是什么呢?
(三)读悟最后一段。
1、指名读11小节。
2、这段不写可不可以?
3、在我送给小女孩的月季花中,包含着什么?
4、在我放在母亲阳台上地月季花中,又包含着什么?
(受到小女孩的感动,希望小女孩的妈妈快点好起来。我也更加明白了孝敬长辈的道理。)
5、用心读读这段话。深深地读到我们的心里去,好吗?齐读。
6、小朋友,一片花瓣,一盆月季,凝聚了孩子对妈妈的多少真情,
7、认识这么一位可爱的懂事的小女孩,是多么幸运,多么令人感动,老师忍不住也想吟一首小诗,
8、这样吧,当音乐响起来的时候,我们先默默地在心里读一边,然后一起来深情地吟诵——
花朵在晨风中摇曳,(yè)露珠在花瓣上闪烁,一片花瓣,一声祝福。
笑容在阳光里灿烂,心儿在幸福中欢腾。一句问候,一份亲情!
花瓣映红了妈妈的笑脸,清香飘满了温馨的小屋……可爱的女孩,
你不就是那片晶莹的花瓣吗?
9、小朋友,帮忙给这首诗起个名字吧!
好,就叫——“花瓣飘香!!”
10、学了这篇课文,认识了这个可爱的小女孩,聪明的你们一定有话要说,谁先来说?
11、好,大胆地去实现你们的想法吧!让这浓浓的花香飘满我们每个孩子、每个妈妈的心头!
板书: 花瓣飘香
爱花
小女孩 摘花瓣 善良
懂事 孝顺
听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不知所措惶恐红艳艳等词语的意思。
3、感知课文大意,能理清文章脉络。
4、初步体会小女孩和母亲之间真挚、纯朴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初步感悟小女孩和母亲之间真挚、纯朴的情感。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一幅月季花图。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朵月季花?你了解月季花吗?有一位小女孩,她和我们一样也很喜欢月季花,大家想认识她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2、板书课题:花瓣飘香
3、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读书,教师巡视。
3、把你觉得最有挑战性的段落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如果同桌认为他读得好,就在这一自然段旁边奖励他一个。
三、检查读书情况
1、师:得到刚的同学请举手。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很投入,现在请你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最佳朗读水平。
2、指名学生读书
预设一:第3小节
1、第3节:一生读第3节。(出示第3节内容)
师指出拿措惶恐是生字,指名读。
措:找形近字(借、错),理解。
惶恐: 指读、齐读、识记、理解。
这一节的拦路虎被我们解决了,相信你会读得更好。(指读---还有谁读得跟他一样好---男女生赛读---齐读)。
2、引读第4---10小节。(出示4---10小节内容)师:这几小节你除了读第3小节外,还读了哪一小节?
(1)指名读第5节:指出舍是多音字,其它的读音是什么?
(2)第9节:一生读第9节。教读惹,选择字义。师范写,生描红。(指读---一二两组与三四两组赛读)
3、这几小节就是我与小女孩的对话,你们同桌两个对对话(同桌互读----指读)
4、小结:我与小女孩的对话,说了什么?(写我通过与小女孩的对话,得知她摘花是为了送给生病的妈妈。)板书:谈花
预设二:第2小节
1、第2节:一生读第2节。
2、师指出俯摘捧是生字,指名读。
3、告诉学生这三个都是动词(动作演示)
4、字形识记:
俯:(师说字谜)一人到庙前,一人到寺下。
摘:请两个学生上黑板写,写对了表扬,写错了纠正。学生描红。
捧:用熟字换边旁的方法记住(棒)
5、师:把这些生字放到句子里面读,相信你一定会读得更通顺、流利(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6、通过读这一节,你们知道了什么?板书:摘花
预设三:第11小节
1、指读,评议。
2、通过这一节的读书,你知道了什么?板书:送花
预设四:第1小节
1、指读。
2、理解红艳艳。
3、齐读,从这一节课文,你又知道了什么?板书:花开
四、理清文章脉络
1、书读到这里,我们知道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快速浏览课文,把表示时间的短语用画出来。
2、交流,板书。
五、概括主要内容
1、快速浏览一下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同桌互说---指名说)
2、围绕小女孩摘花瓣这件事,你心中有什么疑问?
(1)怎么摘花瓣的?(2)为什么只摘花瓣?(3)摘花瓣做什么?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完成补充习题二、三。
板书设计:
6 花瓣飘香
一、花 开 (1)
二、一天清晨:摘花(2)
三、几天后的一个清晨:谈花(3---10)
四、第二天早晨:送花(11)
同学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
有一位同学写了一首献给妈妈的小诗,作为三八妇女节的礼物送给了妈妈。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诗句。
请全体男生读,女生做评委。(点评)
读出对妈妈的感恩、对妈妈的爱。小诗语言优美,我们一起把感受读出来。(全体读。)
假如
假如我是一棵小树苗,
妈妈,您就是那肥沃的土地,
让我茁壮成长......
假如我是一颗小星星,
妈妈,您就是那广阔的天空,
让我发出光芒......
假如我是一匹小骏马,
妈妈,您就是那辽阔的草原,
让我尽情奔放......
妈妈,我爱您!
假如我是一根小雪糕,
妈妈,我要给您带来
夏日里的凉爽......
假如我是一条小围巾,
妈妈,我要给您带来
冬天里的温暖.....
妈妈,我爱您!
妈妈,您的爱是多么无私,
为我付出了很多很多,
却从来也不求回报......
妈妈,我爱您!
(很懂事,很深情,我被你们的朗读感动了。)
花瓣飘香
一、复习导入 7’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齐读课题。
2.请大家回忆一下,文中的小女孩为妈妈做了一件什么事?请你试着用上“为了”这个词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初读课文,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女孩?(懂事 爱花 孝顺妈妈)
看来,这位小女孩已经给大家留下了初步的印象。不过,要真正认识这位小女孩,仅仅知道“懂事”这个词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细细地去读书,从字字句句中用心去感受。
4.[过渡]请默读课文的2—10自然段,找出描写小女孩懂事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认真读读,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小女孩懂事的?(学生自主研读文本,教师巡视指导。)
二、精读指导
大家都很投入地在学习,来展示你们的读书成果。交流画到的句子。
(一)感悟“爱花”的女孩 8’
1.(出示)一天清晨,我看到有个小女孩俯在花前,从花丛中小心地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然后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
师:为什么说这个句子能看出小女孩懂事?说说你的想法。(说明她非常爱花,也爱母亲。板书)你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作者通过一些重要的词语写出小女孩懂事。继续睁大发现的眼睛找一找。(俯 小心 一片 双手捧着)(课件红色显示)
师:现在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能不能再小心一点。(指名读——齐读)
2.师:你还能从哪里看出小女孩爱花呢?
(出示)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师:谁来读出“不好意思”的语气,我想问问你小女孩,你为什么感到了不好意思呢?(未经主人同意摘花,感到羞愧,知道自己错了。)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小女孩话语中省略的句子我们通过想象来补一补: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如果整朵花都摘了……(花儿就会失去了生命,非常可惜,人们也就欣赏不到这美丽的花儿了。)
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
(二)感悟“孝顺”的女孩 9’
我们继续交流描写女孩懂事的句子。
1.(出示)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
师:作者终于明白了小女孩摘花瓣是为了什么?(送给生病的妈妈,希望妈妈高兴,病快点儿好起来。)小女孩对妈妈非常(爱,孝顺)
师:同学们静静地想一想,当小女孩双手捧着花瓣轻轻送给妈妈手中时,那是一幅多么动人的情景啊!小女孩的妈妈可能会怎样呢?(指名交流)
师:也许妈妈此时什么都不说,就是望着小女孩,望着那一片花瓣,抿着嘴不停地微笑,能看到妈妈的微笑,对于小女孩来说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来,把这种幸福的感觉通过你的读书声传递给周围的人。(齐读)
2.还有哪个句子也能看出小女孩的孝顺?
(出示)“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师:(红色标出眼眶里闪动着泪花)自由读,如果你就是小女孩,请告诉我你为什么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生:我看到其他孩子在假期都有爸爸陪着我,而我的爸爸不能陪我。我很想他。
师:这是思念的泪花。
生:我在介绍时想到我的爸爸虽然是不在身边,但他是为保卫祖国的边疆而去南沙当解放军的,我感到很自豪。师:这是自豪的泪花。
生:爸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我做到了,我还学会了照顾生病的妈妈呢,妈妈身体马上就会好的,我很高兴。师:你流的是高兴的泪。
生:我想到爸爸远在南沙,而妈妈又病了,我真担心她的身体。
生:我想到以前惹妈妈生气了,我很后悔。
师:带着我们各自体会到的情感,深情朗读这句话。(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三)感悟“知错”的女孩 2’
(出示)她拿着花瓣,有些不知所措,惶恐地望着我。
师:惶恐两个字的偏旁都和“心”有关,意思就是心里感到害怕。小女孩害怕什么?心里怎么想:( )小女孩很紧张,很害怕,所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很尴尬。用文中的词语形容(不知所措)。
(四)感悟“亲切”的“我” 7’
1.文章主要通过对话写出小女孩的“懂事”,我想请两位同学和我合作读好这段对话。
为了对话的完整,我做了小小的改动。邢佳铭 黄冬梅(师生分角色朗读。)
2.从我和小女孩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我”对小女孩怎样的态度和感情?亲切 爱怜
3.让我们把这人世间最美、最纯的感情化作读书声传递给周围的人吧。来,自己去练一练我和小女孩的对话。(指名读。)宋嘉雯 施林琳 毛嘉磊
4.师:一片美丽的小花瓣,它不仅温暖了妈妈的心,也深深地感动了我。一起读第十一自然段。 师:一盆送给了小女孩(表达作者对小女孩的喜爱和对她妈妈的问候) 师:另一盆送给妈妈,你能理解是为什么吗?
三、总结提升 7
1.师:现在你再来读一读课题,“飘香”仅仅是花瓣本身飘出香味吗?
师(总结)女孩的美德就像那芬芳的月季花香,漫天飘洒、四处传播。我想为大家朗诵一首小诗《花瓣飘香》。我们一起来深情地吟诵
花朵在晨风中摇曳,(yè)
露珠在花瓣上闪烁,
一片花瓣,一声祝福。
笑容在阳光里灿烂,
心儿在幸福中欢腾。
一句问候,一份亲情!
花瓣映红了妈妈的笑脸,
清香飘满了温馨的小屋……可爱的女孩,
你不就是那片晶莹的花瓣吗?
2.分析父母的形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品质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
3.写话(二选一)(课外作业)
(1)女孩捧回了作者送的那盆月季回到家中……
(2)我捧着一盆月季来到了母亲的房间,把花放在了阳台上……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花瓣飘香》这篇课文。
2.请同学齐读课题。有点飘的意思了,能不能让老师闻到那香味啊?再读一次。
3.上节课,有位同学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看了课题后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你们记得他是谁了?请你再把这个问题说给大家听听。
二、品读感悟
1.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轻轻地读一读课文。
生说说(因为小女孩是摘花瓣送给妈妈的)
出示第二小节我们一起看看他刚才读的这段话。
请同学们仔仔细细地把这段话读一读,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那么你发现她与别人摘花有什么不同吗?细心找,你们一定能发现的,再读读课文。
你说得很好,从小心地双手捧着可以看出小女孩十分爱护花。
[板书:爱护]
表演(先请一位同学再让全班一起表演,边读边演)注意:俯小心地双手碰着
从飞快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他跑那么快,仅仅是因为摘了别人的花?让我们继续往下读,只要你用心读书,就能知道她飞快地跑的主要原因了。(生继续读书回答:她是要赶着送给自己生病的妈妈)
原来是这样啊,她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板书]
2.课文那些地方她是懂事的好孩子呢?用你那双会发现的眼睛去找一找,把它们画出来,再读一读、想一想。(生读书画句子汇报讲解相关小节)
第七小节
(1)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月季花!我请同学来摸一摸、闻一闻月季花。
[摸]先摸一摸,什么感觉?
[闻]再闻一闻,又有什么感觉?
(2)又赏心又悦目还有淡淡的清香,生病的妈妈怎能不高兴呢?你能读好这句话吗?一起读。
想想看此时此刻小女孩心里惦记着谁呢?是啊,是她生病的妈妈呀!这句话该怎样读。(指名读)想方设法让生病的妈妈开心,说明小女孩对妈妈十分[关心板书]
第五小节
(1)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该怎么读?(低着头不好意思)你真会读书,注意到引号前面的提示语了。
谁愿意来试试读这句话?最好能带上动作和表情。真不错,他还真有点不好意思呢。
(2)听了这句话,老师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问题,你们猜得出来吗?(生说)你们真了不起,这也能猜到啊!是呀,为什么舍不得摘整朵花呢?(花很美是别人的
还要给别人观赏等)
(3)对啊,红艳艳的月季花是那么的美丽,懂事的小女孩不忍心伤害它,她还要把这么美的月季花留给别人欣赏呢!她对花儿都这么爱怜,更何况是对生病的妈妈啊!
第九小节
(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听话]
(2)她听爸爸妈妈的话了吗?(听了不仅听了而且还做得很好)
(3)小女孩说这句话的时候与前面有什么不同吗?我只是想了解下她爸爸的情况,她眼眶里怎么就有了泪水了呢?(想爸爸担心妈妈)
(4)有个伟人说过,对父母的爱就像柔软的花瓣上晶莹的露珠。轻轻的一句你爸爸呢击中了小女孩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想到了远在千里保卫祖国、常年无法回家的爸爸,想到生病的妈妈,懂事的她眼眶里怎能不闪动着泪花呢?一起读
2.小女孩知道摘别人的花瓣是不好的行为吗?(知道)你从哪看出来的?[理解:不知所措惶恐]她担心、害怕什么呢?那我原谅她了吗?从哪些地方你看出来了?
轻轻地问。
第11小节
对啊,宽容的我从集市上买了两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我母亲的阳台上。
送花给小女孩我们都明白,可为什么我还送花给自己的母亲呢?
原来,小女孩的行动、语言、泪水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们再来夸一夸这个小女孩。(出示第10小节)
3.分角色朗读
只有懂事的孩子才能读懂懂事的孩子的心里话,让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吧。先请同学们练一练。
谁愿意当宽容的我?谁愿意当懂事的小女孩?(读)
读的人读得动情,听的人听得投入。
三、升华感情
小女孩为了爱护美丽的月季花,小心翼翼地摘了一片花瓣,多么懂事的孩子啊!
为了安慰病中的妈妈,她送花瓣给妈妈,让妈妈高兴,多么关心妈妈啊!
牢记爸爸的叮嘱,不惹妈妈生气,还以自己的方式关心妈妈,多么听话的孩子啊!
这一片孝心、这一片爱心,就像那淡淡的清香飘在文中我的心中,飘在马老师的心中,飘在咱们三(10)班同学的心中。愿这淡淡的清香化成浓浓的情意溢满我们整个世界!
在教研中,我听了一节公开课,就是《花瓣飘香》,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情节简单,但情真意切。教者看似简单情境设计却十分有效的。尤其是前后《爱的奉献》的播放,令人难忘。
一、课前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设计意图:阅读需要平和的心情,更需要宽松的氛围。课前以〈爱的奉献〉这首动人心弦的歌曲创设了情境,调准了舒缓、抒情的基调。师生的情感就出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这就是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的情感铺垫了基础,体现出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五、升华课题。
师: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小女孩捧着的不仅仅是一片花瓣,妈妈闻到的不仅仅是月季花的香味,而是
师:是啊,小女孩捧的其实是一颗孝心,一份真情,一片浓浓的爱。
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课题:花瓣飘香
(设计意图: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热情的鼓励和精当的点拨。如绵绵细雨,悄悄地浸润着学生的心田,留给学生的是一份真诚与感动。教学中教师以情激情,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拨动他们情感的心弦,让情满课堂,让情与智和谐共生,让课堂闪耀出动人的灵性。)
六、拓展延伸。
过渡语:这份爱正像这香飘四方的花瓣一样,飘进了小女孩的心,飘进了作者的心,还飘进了老师的心,老师更希望她能够飘到我们班每个同学的心田里。
下课时,老师想让每个同学过来摘取一片花瓣,想一想,你打算将花瓣送给谁呢?
结语:是啊,我们要把这份爱献给需要我们关心、帮助和温暖的人们。
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变成一个美好的人间。
七、再次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设计意图:在教师动情的描述中,教室中又一次响起了〈爱的奉献〉,学生在体会感悟后情感再一次得到了升华,心灵再一次受到了爱的洗涤。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洋溢着浓浓的情,深深的爱。)
《花瓣飘香》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小姑娘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情节简单,语言平实,情真意切.整个教学注重了情感在此文中的渗透,让学生精读感悟,领会到文字中隐性存在的情感,围绕一个情字,课文中小姑娘摘花的动作、神态及和作者的对话是本课教学重点。所以抓住小姑娘摘花时的动作、神态及话语,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惜花爱母,懂事这种美好心灵。在教学文章第二自然段的时候,紧紧围绕摘花一事,引领学生走近文本,走近人物心灵,产生情感共呜。通过读、思、说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渗透美好的思想情感。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师:出示图,同学们你看到美丽的花朵,你会摘下它吗?图上这位个小姑娘和你一样地喜欢鲜花,可是有一天,她却小心地摘下了花瓣。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生:自渎3-----9节,思考:
3、生交流:她为什么只摘花瓣?
生:她摘花瓣做什么?
生:她是怎么摘花瓣的?
小学生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以上教学片段中,设疑激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提问,引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读一读,师:(出示段落)。小女孩是怎样摘花瓣的?请同学们边读边用笔划出小
姑娘摘花瓣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
生:互相交流。
生:从小心地摘这词中,我体会到小姑娘摘花时很细心,动作很轻。
生:从双手捧着中,我体会到小姑娘很爱惜这朵花,生怕把它弄坏了。
师:小姑娘那么爱惜花朵,为什么还要摘花呢?
生:因为妈妈生病了,她要让妈妈闻到花香,心情舒畅,病快点好起来。
师:你觉得她是个怎么样的小女孩呀?
生:她很爱她的妈妈,很有孝心。
师:是呀,小姑娘这么有孝心,又那么爱惜这朵花,所以她只摘了花瓣,而没有把整朵花都摘下来。
生:我还会把整朵花采下来,送给她的。因为她是为了她的妈妈而摘花的,我应该向她学习孝敬长辈的做法。
师:你能把小姑娘此时此刻地心情读出来吗?
生:读一读,
师:是的,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注意把人物的动作、神态写出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把人物形象刻划得更细腻、更真实。陶行知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我们要把学生当作研究者,而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要时刻注意满足学生知识需求的心理需要,教给他们自主求知的方法。在这一课中张老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体会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合二为一,为学生的后继学习乃至于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小女孩的懂事。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练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示实物)这是一枝月季花,你喜欢它吗?为什么?
仔细观察它的枝、叶、花,然后告大家。
2、引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月季花有关的课文。题目是——《花瓣飘香》
指导朗读:把香味读出来
3、过度:题目中一片花瓣很神奇,香飘四方,让我们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会读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读完后,标上小节号。
三、检查自学:
1、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2、花儿与花瓣哪个香味更浓,不需要我说,然而,课文为什么以花瓣飘香为题呢?
3、那么,小姑娘为什么摘花瓣,她是怎么摘的?老师对这些也很感兴趣。
下面请同学再把课读读,用笔画出相关的句子、段落。
四、再读课文
1、交流情况(节2、7)
2、小女孩是怎样摘花瓣的?
a、齐读(节2)
b、读后填空: 小女孩 地摘花瓣。
c、自由读,划出“小心”的词,指名回答,动作演示。
d、小姑娘为什么如此小心?是为了安慰病中的母亲,所以摘了一片
f、小结:这真是一个守公德、有孝心的孩子。
3、节7:
a、小姑娘为什么要摘花呢?齐读后练说:小姑娘 她的妈妈。
再读,体会。
b、真是个 的好孩子。
五、过渡:花瓣的香味飘呀飘,飘的很远很远,哪些人闻到了花香?他们闻到了香味的感受是一样的吗?下节课我们来讨论。
六、学习生字:
刚才我们读了生字,你以为哪个字最难?(根据学生所提)
1、范写,描红。
2、完成其余描红。
板书设计: 17、花瓣飘香
小心:俯、摘、捧、跑
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要说的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第6课《花瓣飘香》。
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它通过一个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的事,赞美了小女孩爱惜花草,体贴妈妈的美好心灵。十年教书,百年树人。作为我们教育者,怎样去塑造孩子们那还不成熟的心灵,不但要言传身教,通过课文学习而授之于理,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途径。《花瓣飘香》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花瓣飘香》这是一篇叙事的记叙文,全文共十一个自然段,依循事情发展经过,以“花开→摘花瓣→谈花→送花”为线索,层层叙写,引人入胜。也是按时间的不同分为四个部份。
第一部份(第一自然段):写我家门前开满了红艳艳的月季花。
第二部份(第二自然段):写“我”看到了一个小女孩的花丛中摘了一片花瓣,飞快地跑远了。
第三部份(第三至第十自然段):这是文章的重点段,写“我”通过与小女孩对话,得知她摘花瓣是为了送给生病的妈妈。
第四部份(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我买来两盆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自己母亲的阳台上。
教材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花丛中,小心翼翼地捧着一片花瓣。教学中能让学生根据插图来理解学习课文内容,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2、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会读、会写、会用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认、读1个二类识字。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从小具有敬爱父母的思想感情,陶冶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
教学难点: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说教、学法
说教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我主要采用以自主学习和以读代讲法: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文找出能体现小女孩懂事的句子,然后根据学生找的句子分析课文。“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纯朴的亲情。
学法:
1、回答问题法:解答问题是加强理解的必要手段,自己解答,充分动脑。听别人解答,也能对问题有所认识。
2、对话练习法: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对话练习。训练口语,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说教学设计
我是抓住“小女孩”这个主要人物与“花”来进行设计的。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花瓣飘香》这篇课文,齐读课题,让学生读出花的香味,不用教师指导学生就能读好。
二、品读感悟
首先是配乐朗诵,学生说说对小女孩的初步印象,再通过自主学习找出体现小女孩懂事的句子,以学生所找的句子为一条线,展开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三、升华感情
通过朗读小诗、引导学生说说你为父母作过哪些事情,让学生感悟到小女孩的一片孝心,让花香飘在所有学生的心中。
终于上完了,准备了两个多星期,真是辛苦,听听课老师说,上得还行,呵呵,也谢谢网上各位老师的指导!
一、导入
看,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什么?(月季花)它是什么样的?摸一摸,闻一闻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花瓣飘香》
2一起读课题:花瓣飘香
二、整体感知
1先请小朋友们来欣赏欣赏课文(课文动画)
2还想听吗?再听一次,跟着电脑里的阿姨一起小声地读读
3小朋友读得真认真,现在请学着阿姨的样子自己读读课文,一会用文中的句子来告诉老师,小女孩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出示板书:懂事)
4下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出小女孩的懂事?
5别着急说,学习小组互相讨论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过渡:看到很多小朋友讨论得热火朝天,老师真高兴,谁第一个来说说(指名回答)
三、学习2-10小节
A生若找出第7小节(出示: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会高兴的。)
1指名回答
2还有谁也找到了这一句,你也来读一读(看着大屏幕读)
3你从哪里看出小女孩的懂事?(让妈妈高兴,关心妈妈)
4大家也来把这句话读一读,细细地品位,你们一定也能读出小女孩的懂事。
5谁能把它读好吗?你来试试
6学着他的样子一起读
从这一段中我们读出了小女孩的懂事,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能体现出小女孩的懂事?
B若学生回答第5小节(出示: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
1你找得真准,奖励你再读一次(看着大屏幕)
2读得很有感情,谁能读得更好的?
3你读得真好!告诉大家,你读的时候注意了什么呀?
(我注意了前面的提示语,要低着头不好意思)(老师点一下课件)
4是啊!这可是阅读的好方法呀!同学们可要记住哦!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读读
5老师发现你们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了舍不得这个词,小女孩为什么会舍不得摘整朵花呀?
6同学们看,这六个小点儿是什么标点符号呀?(省略号)
7看来小女孩还有话没说完呢,同学们想象一下,她还回说些什么?你能把她的话说完吗?[
(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花儿也是有生命的,这花儿多美呀,应该让大家欣赏)
8多么懂事的小女孩呀!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指名读)
9你真会读书!我们学着她的样子一起来试试!
过渡:你还找到了什么句子?
C若回答第9小节(出示: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1你也来读一读!(看大屏幕)
2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女孩的神态!(点课件: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3小女孩为什么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4别急着举手,把这一句仔细读一读再回答!
5你来说!(担心妈妈,思念爸爸)
6是啊,小女孩担心着生病的妈妈,又思念着生病的爸爸,她怎能不难过,怎能不流泪呢?
7请同学们再去读一读,品味一下小女孩的懂事。
过渡;你还找到了什么句子?
D若回答第3段(出示:小女孩拿着花瓣不知所措,惶恐地望着我。)
1生读句
2请同学都来读读这一句,想一想,小女孩之所以会不知所措,惶恐,是因为什么?(知道错了)点课件,出示:不知所措,惶恐
3是啊,可见小女孩的确很懂事,这句话该怎么读?谁愿意的?要注意小女孩的神态!(看着大屏幕读)
4男生来试试!女生注意倾听!
5女生也来比一比!读得更好了!
E学习第2段(出示第二段)
哪位聪明的小朋友能从第二段中看出小女孩的懂事的?请看大屏幕,细细读读第二小节,看看谁读得最仔细!
2请大家再读读第二小节,看看小女孩是怎么摘花瓣的?
3找出表示动作的词,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4指名说(俯下。。。)
跟老师读一读
5大家找得真准,读这一段时可要突出这些动词呀,你去读读看!
6现在你能把这段读好吗?谁来读?(指名读)
7读得真好!想一想,从哪儿能看出小女孩懂事?自由读读这一段!
8指名说
9你们真会思考!真正做到了边读边思,这可是我们阅读的好习惯呀!一起来读这一段!
过渡;读到这儿,我们忍不住要说:小女孩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点板书)
四、分角色朗读2-10小节
多么乖巧懂事的女孩呀,谁也不忍心责怪她,请同学们读读2到10小节,一会我们来分角色朗读![
1自读
2全班分角色朗读
(1)选两个小朋友读,其他小朋友读旁白(点评)
(2)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那份浓浓的深情
男生读我的话,女生读小女孩的话,老师读旁白
五、学习第11小节
1这小花瓣不仅温暖了妈妈的心,也感动了文中的我,轻轻地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
2从你们深情的朗读声中,老师相信你们已经读懂了作者的心思,读懂了这人世间最纯真,最动人的爱!
六质疑
1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个懂事的小女孩,读一读整篇课文,这一次要边读边思考,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2交流讨论(选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讨论)
(你会读书了,都读出问题来了!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百个问题还重要!)
(你的问题真有价值!请同学再仔细地听一遍!我们来讨论讨论帮他解决!
当然还有很多小朋友提出了问题,课上时间有限,我们课后再来交流、讨论。
七总结
1多么动人的爱呀!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首美丽的小诗,请小朋友们欣赏,也可以跟着一念一念。(出示诗)
2小朋友,你们对这个小女孩认识了吗?了解了吗?哦,我们都深深地了解了这位小女孩,她的确是个懂事的好孩子!(点板书)
3这美丽的小花瓣一定也飞进了你们的心底,你们要怎么做个懂事的孩子呢?(生说,没时间就不说)
4把你的设想写在花瓣上!
5请你上来读一读!贴在黑板上
6真是一群懂事的好孩子,老师仿佛也闻到了花瓣那淡淡的清香了!
还有的小朋友也写得非常好,下课后我们再交流。
7老师真高兴,我们三(3)班的小朋友是都是懂事的好孩子,同学们可要落实到行动上哦!下课!
【设计理念】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语文课应该追求简单,纯朴,老师要简简单单地教,学生应该快快乐乐地学。让学生在质朴、简单的语言文字中通过质疑、朗读、感悟,体会人物的情感和特征,同时受到感染。以“读”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圈画、讨论、评价、想象、表演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充分地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感悟她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敬爱父母的美德,陶冶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抓住关键词,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美好情感。
【教法选择】
情景教学法
以读促悟法
情感体验法等
【学法指导】
通过朗读、圈画、讨论、评价、想象、表演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熟读并深入分析教材,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分析学情,设计教法与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导入新课
⒈同学们,老师想把一首小诗送给大家,想听吗?(课件出示画面,滚动的文字和淡淡的音乐。)《母爱》:
小时候,母爱融在乳汁里,吮着它,香甜甜;上学后,母爱写在书本里,读着它,情真真。寒冬里,母爱织在毛衣里,穿着它,情牵牵;雨天里,母爱撑在雨伞里,擎着它,泪涟涟。
听了这首诗,你想说什么?(母爱是感人的,我爱妈妈。)是啊,孩子们,妈妈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不知操了多少心!那么你有没有关心过妈妈呢?
⒉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可爱的小女孩,谁来说说,她为妈妈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呢?(相机板书:小女孩
摘花瓣)
⒊师:要真正认识这位小女孩,仅仅知道她做的事情是远远不够的,这节课上,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亲近她、感受她。
二、读中感悟第二自然段
⒈课文哪一段写的是小女孩摘花瓣的情景?(第二段)
⒉让我们认真读一读,边读边想,注意小女孩摘花时候的动作,用铅笔圈出表示动作的词,并细细体会。(课件出示第二段,生自由读)
⒊指名说说找到了哪些词儿?有哪些体会?(课件出示“俯在花前,小心地摘、双手捧着,飞快地跑远了……”)
师:你俯在花前闻到了什么?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师:一片花瓣很轻,很小,“你为什么不这样拿着呢?”——理解“双手捧着”,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能从文字中读出情境来,读出自己感受来,同学们真会读书啊!
⒈同学们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好好读读课文。过渡:第二天,我又遇到了这位小女孩,与她进行了一番交谈后,我觉得小女孩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懂事)从什么地方看出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三、品味文本,推敲句意
⒈出示内容,一边读一边画出表示懂事的语段,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⒉汇报交流体会:你从哪儿看出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此环节根据学生回答,幻灯出示相应内容。)
(一)结合学生回答,幻灯出示:“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⒈师:你们知道南沙在什么地方吗?(演示课件)南沙就是南沙群岛,它位于祖国领土的最南端,有中国的”南大门”之称.驻守在那里的人民解放军,远离了家乡,远离了亲人,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女孩有着这样一个身穿军装,手握钢枪的爸爸,这多么让人自豪呀!可小女孩眼眶里为什么闪动着泪花?
2.师小结:是啊,思念远在南沙的爸爸,想起来和爸爸在一起的欢乐时光;这是思念的泪花;为自己能牢记爸爸的祝福,照顾好妈妈,不仅不让妈妈生气,而且懂得照顾妈妈;这是骄傲的泪花;让妈妈感受到女儿的孝心,让爸爸安心,自己也高兴,这就是幸福!这是幸福的泪花!
⒊创设情境,练习说话:同学们,当爸爸和你们手牵着手漫步在公园的时候,小女孩只能读着爸爸的来信。小女孩多想自己的爸爸呀,她会对爸爸说些什么呢?(出示课件,指名学生练说。)
⒋师:说得多动情呀!谁能读好小女孩的话?指名读。多少深情,全都凝聚在这泪花里,让我们一边体会着小女孩的心情,一边深情地读一读……(齐读)
⒌一心想着爸爸的嘱咐,不仅不让妈妈生气,而且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妈妈的孝顺,让爸爸安心当解放军保卫祖国,多么听话的孩子!我们也来夸夸她——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师:从哪些语句还能看出小女孩的懂事?
(二)结合学生回答,幻灯出示: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
⒈师: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⒉想一想:妈妈摸着这绒布一样柔软地花瓣,闻着这淡淡的清香,会说些什么?(想象说话)
⒊是呀,一片花瓣是多么微不足道,但却可以换来妈妈的笑容,甚至妈妈的健康,小女孩是多么高兴啊!一边读,一边想象着妈妈高兴的样子,你一定也会很幸福的。指名读,齐读。
⒋师:原来小女孩摘花瓣是为了安慰病中的妈妈,让妈妈摸一摸,闻一闻,让妈妈的心情好起来,让妈妈的病好起来,多么有孝心的孩子!难怪我要说——真是个懂事的孩子!(齐读)
师:还从哪儿看出小女孩的懂事?指名回答并谈体会。
(三)结合学生回答,幻灯出示: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⒈师:不就是一朵月季花嘛?有什么舍不得的呢?小女孩为什么“舍不得摘整朵花”呢?这是一朵怎样的花呢?你能从课文中读出来吗?
⒉指名学生回答后,师小结:读书就是要前后联系起来读,“瞻前顾后”这样才能读得更明白。谢谢你教给我们读书的方法。
⒊师:你们看——(相机出示课件)红艳艳的月季花,绒布一样柔软的花瓣,带着亮晶晶的露水,散发着阵阵清香……看到这么娇艳的花朵,你会忍心摘下它吗?(不会)看来大家和小女孩一样都是个爱花的,爱美的孩子。指名读。
⒋师:同学们发现没有,小女孩说的这句话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省略号)也许她还想说,但是没有说出来,你能猜一猜,她想说什么呢?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⒌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连课文中隐藏着的内容都能读出来,真不简单!是啊,如果你是偷摘花瓣的小女孩,面对着月季花的主人,心情会怎么样?(生谈感受。)
⒍理解词义。
师:也许你可能想放下,但又没有,可能想藏起来,但也不敢,也许想放到身后,但已经被发现了,很尴尬,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就叫(齐读)——不知所措)那“惶恐”是什么意思呢?(心里害怕)⒎师:不就是摘了一片花瓣嘛,小女孩竟然这么惶恐、不知所措,真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
如果你是月季花的主人,你会责怪她吗?(不会)从哪儿看出来?(轻轻地问)
指导朗读:我们来用心感受这位爱花又善良的小女孩。她与作者的对话看似普通,却蕴涵着极深的感情。能读好吗?同桌可以先练读。指名两人读。
师生合作读课文:男生读作者的话,女生读小女孩的话,教师读旁白部分。
四、抓住题眼,加深理解。
⒈师:小女孩的所作所为不仅温暖了妈妈的心,也深深地感动了我,所以——出示内容,引读最后一段。
⒉你们明白作者的用意吗?(受到小女孩的感动,希望小女孩的妈妈快点好起来。我也更加明白了孝敬长辈的道理。)(板书:我送花)
⒊师:明白了作者的心思,也就明白了这全天下儿女对母亲那深深的爱!(板书:爱)
⒋学到这儿,你对这课题是否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小女孩手里捧着的仅仅是一片花瓣吗?(不是)还是什么?(还是一颗孝顺妈妈的心!一片浓浓的亲情!)妈妈闻到的仅仅是月季花的香味吗?(是孩子的一片孝心!一份真情!)
现在谁来读读课题——花瓣飘香。花瓣飘香——花瓣飘香——师:闻到了,淡淡的香味!感受到了,女儿对妈妈的深情!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一读课题:花瓣飘香——
五、总结升华,体验感情。
⒈师:一片小小的花瓣,满溢着浓浓的爱,传递着深深的情。老师和你们一样为小女孩和她的爱而感动着,我不禁为这对幸福的母女写了一首美丽的小诗(音乐声起,师深情范读):
花朵在晨风中摇曳,露珠在花瓣上闪烁,一片花瓣,一声祝福。笑容在阳光里灿烂,心儿在幸福中欢腾。一句问候,一份亲情!花瓣映红了妈妈的笑脸,清香飘满了温馨的小屋……
可爱的女孩,你不就是那片晶莹的花瓣吗?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能帮忙给这首诗起个名字吗?(指名学生回答。)
师:好,就叫——“花瓣飘香!”一起读——花瓣飘香——
2.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会给妈妈这样美丽的花瓣吗?
3.好,大胆地去实现你们的想法吧!让这浓浓的花香飘满我们每个孩子、每个妈妈的心头!
【板书设计】
花瓣飘香小女孩
摘花瓣爱“我”送花
【教学反思】
《花瓣飘香》中,又是一个充满爱的温馨的故事!课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给我们展示的却是小女孩充满爱心的金子般的心灵,她不仅仅爱惜花草,也深爱着自己的妈妈。在教学设计中,我觉得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得还是比较成功。
感悟懂事:在充分朗读对话的基础上,我抓住本文的文眼懂事,让学生再自读课文,找出认为小女孩懂事的地方。在新课程标准的倡导下,我们已经明确课堂应该属于学生,而不应以教师的告知代替学生自己的思想.此时我鼓励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下,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理解题意:课文结束前,学生已被小女孩美好的品质而感动。但对于课题花瓣飘香还只停留在绒布一样的花瓣散发着淡淡的香味。因而如何突破这理解的难点呢?我亮出了一首小诗:《母爱》。在我深情款款地读时,学生也陶醉其间。再让他们关注课题花瓣飘香,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课文以花瓣飘香为题实际也指小女孩的心灵有着花瓣那样的美,那样的香。
这节课我虽然在设计上将简单的教材掘得较深,但文中这份真情还未能震撼他们幼小的心灵!
要想知识、技能;方法将符合教材单元的要求,教案无论是哪种结构,都必须围绕中心内容,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确定讲解的层次和步骤。教案分析教材的意图和特点,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度,你是否写起教案来就毫无头绪?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设计的理念: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2、教会学生思考
3、感悟与“训练”并重
读着《装满昆虫的衣袋》,一个迷恋昆虫的孩子跃然纸上。为了捉到纺织娘,他锲而不舍地寻找了三天;爸爸叫他放鸭子,他却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正是凭着这种浓厚的兴趣,并对自己兴趣执着、坚持不懈地追求,使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读着读着,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被这个孩子所吸引。
在阅读法布尔所写的《昆虫记》时,我们惊奇地看到,法布尔用流畅的语言、生动的描述、诙谐的语调,把一个个昆虫写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让我们情不自禁、兴趣盎然地随着他漫游于昆虫的王国。
在读法布尔的传记时,我们看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细节。不论是在童年还是在后来的日子中,他始终是那么迷恋昆虫。
在教学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但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因此,教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中的关键词句去体味语言、感悟文字,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
这一课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明白白的 “着迷”——“迷恋”——“痴迷”为线索,对法布尔从小喜欢小昆虫展开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因此,第一课时,只是拎住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紧扣“迷”字展开故事的读与悟;第二条线索是选择典型的事例来写人,这和我们的《习作1》教学有极其相似的地方。因此,第二课时我抓住的是这一条线索,重点学习的是课文所写到的两件事,并且让学生知道写人应该用典型的事例来写,不要面面俱到。
在教学时,我采用的是让学生自学,加入一些学法指导,大体的路子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完后让学生概括一下大意,知道课文选择了哪件典型的事,然后让学生紧扣“迷恋”找出句子,画出其中的关键词,对关键词展开理解、感悟,最后有感情地朗读重点的段落。在教学中,我仅仅是抓住了两个重点的段落:一个是“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其中“三天前”“经常”“终于”这三个词是关键词,可以知道他执着寻找,找到纺织娘很不容易;“谁”“歌唱家”是次要的,但也能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情感。接着出示法布尔回答妈妈的话是让学生作一个比较:他不顾父母的担心,不顾自己辛苦的付出,从侧面反映出法布尔对昆虫真的是痴迷了。第二个重点段落是“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其中“难过极了”“很不情愿”“心爱的小宝贝”“放”是关键词,一方面是情感的体验,另一方面可以对上文作出理解,感悟。但缺憾的是:如果有学生能讲出法布尔怎么捉小甲虫的过程,从他捉的熟练程度上来理解他对昆虫的热爱,那就好了。学到这里,接着由学生自己说出感悟的词语、段落,目的就是升华主题,把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多层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列举了两个小故事:一是面见皇帝,辞去高职,宁愿和昆虫为伴;二是临死前希望投胎转世能继续研究昆虫;两位名人对法布尔的评价,接着直接解决课后思考题,既有小时候观察昆虫的痴迷,也有以后一如既往对昆虫的迷恋;既惊叹于他对科学的执著,也钦佩他优美的文笔、流畅的语言。学生学完后,脑海中留下的,除了对课文的全面感知,还有对法布尔的深深钦佩。
但缺少的是,没有将“兴趣”一词作强调,因为,这篇课文也要让学生建立自己的兴趣,并坚持不懈地追求,才会走向成功。二是没有布置学生课后去阅读《昆虫记》,深为遗憾。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对大自然的热爱。
3、引导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明白无论做什么事,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教学重难点
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领悟无论做什么事,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会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法布尔的资料,感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2、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和大家一起认识了一位用口袋来装昆虫的怪人,他是谁?生:法布尔。
出示:法布尔是 。(口头填空)
2、根据回答,相机板书: 着迷
你能从文中为它找出两个近义词吗?(交流:迷恋、痴迷……)
3、瞧,这就是法布尔!你觉得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他的衣袋高高地鼓起) 知道这鼓起的口袋里装的是什么呀?
4、过渡:法布尔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要想对他了解更多,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童年,走进他那与众不同的童年生活,体会他那份对昆虫的痴迷。)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第15课《装满昆虫的衣袋》。(板书课题,齐读。)
二、细读课文:
1、课文通过哪几件事写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痴迷的?
自读要求(2—10自然段)。(幻灯片2)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划出你感觉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的句子。
2、学生自读批注,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讨论交流,(投影出示相关语句)
过渡:读了课文,我们知道法布尔花了三天的时间才捉到一只纺织娘,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纺织娘?
(a)找纺织娘(板书:捉纺织娘)
① a 、(幻灯片3)“妈妈一看,儿子的手中拿着一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出示纺织娘图(体会纺织娘的可爱,指导朗读,读出对它的喜爱)
b、“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三天前就注意到了,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为了一只纺织娘,在花园里整整守了三天。(从“终于”一词可以看出什么?)
c、朗读(重点结合插图和“三天前”“终于”指导朗读,体会小法布尔的兴奋、激动!)
②对昆虫有浓厚的兴趣(板书:捉甲虫)
有一天,法布尔捉到一只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的甲虫,他高兴极了。这是一只怎样的甲虫?
出示:(幻灯片8)
a、“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他们眼前掠过!嗬!真漂亮!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这只甲虫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从外形描写中体会小甲虫的可爱,从而体会法布尔对它的喜爱。从捉虫的动作中体会法布尔已很有经验,结合体会指导朗读。)
b、(幻灯片10)“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从“放进”“包上”“装进”这些词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倾注了全部的情感。)
拓展训练:“他把这个小宝贝( )地放进蜗牛壳里,( )地包上树叶,( )地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c、捉甲虫被责骂依然痴心不改
1、这一天,法布尔还捡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他的心里一定很高兴!(板书:捡贝壳、石子)可他刚一到家,就遭到父亲的责骂。
出示(幻灯片16):你这可恶的小傻瓜!”法布尔一回到家,爸爸就怒气冲冲地责骂他:“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快给我扔了。
“没用的玩意儿”指什么?
2、出示(幻灯片18):母亲责备
抓住父亲“怒气冲冲、可恶、小傻瓜、拣这些没用的小玩意儿”;母亲“厉声责备、撑破裤兜、中毒”等词句进行品读,从而感悟、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欢之情。
过渡:面对父母的责骂,法布尔的心情怎样?他又是怎么做的?
3、出示(幻灯片19):“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指名读,你读懂了什么?
能否把“放”换成“扔”“丢”?为什么?
(抓住“难过极了”“刷刷地”“很不情愿”“放”等词,指导朗读,体会法布尔的不舍与无奈! 十分喜爱昆虫。
4、如果你做一件事遭到父母的责骂和阻挡,你会继续做下去吗?
指名说。法布尔呢?读第十自然段。(幻灯片21)读出对昆虫的喜爱。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师:是啊,在法布尔心中,这些小虫子就是他的小宝贝。他整天沉浸在昆虫世界里。虽遭父母责骂,依然痴迷于昆虫。此时此刻,法布尔对昆虫已不仅仅是着迷,而是越来越迷恋,越来越痴迷!(板书“着迷”“迷恋”“痴迷”)
2、法布尔高高鼓起的衣袋里装满了昆虫,仅仅是装满了昆虫吗?你们能不能用这样一句话来说一说?
出示(幻灯片22):“法布尔高高鼓起的衣袋里,塞满了许许多的昆虫,还塞满了( )”
(无奈的眼泪,对昆虫的喜爱之情,对昆虫世界的好奇,当昆虫学家的愿望,童年的快乐……)
3、过渡(幻灯片23):法布尔就是这样一生痴迷于昆虫的研究,他专心地观察、探究昆虫,常常忘了周围的世界。父母的责骂也丝毫不能阻止他对昆虫的迷恋。凭着这种痴迷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他走进了科的殿堂,成为了一位世界著名的有影响的昆虫学家,完成了不朽的巨著《昆虫记》。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昆虫。课文学到这儿,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4、再次投影示法布尔图,同时出示句式:
看着法布尔鼓鼓的衣袋,我仿佛看到他 。
5、文中多次提出“把衣袋塞的鼓鼓的”你认为为什么要这样写?
6、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人都有衣袋,它是用来装钱装物的,法布尔竟然用它来装满了昆虫,由此可见,法布尔对昆虫是多么喜欢啊!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充分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程度。)
7、学了这篇课文,你从法布尔身上懂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要想取得成功,只有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8、师总结:只要你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我相信你们终有一天也会登上科学的高峰。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昆虫的知识,更多科学家的故事,那么就请你们走进我们的阅览室,那里有你们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
四、迁移训练:
1、其实,只要你用心观察,昆虫是很可爱的,它们的外形就很有特点。找出课文中描写昆虫的句子,读一读。
2、老师学了这篇课文后,也情不自禁地写了几句,想看看吗?
投影(幻灯片24):像指挥棒一样灵活的触角,
像鲜花一样斑斓的翅膀,
像晨曦一样轻盈的体态。
你翩翩飞舞着,
美丽了人们的视线……
能看得出写的是什么吗?(幻灯片25、26)
3、课外,我们也观察了昆虫,也想来写几句吗?
用几句话描写一种昆虫的外形。
4、交流。
五、课后作业:(幻灯片27)
1、你喜欢昆虫吗?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观察昆虫的活动,写一篇观察日记。
2、推荐阅读《昆虫记》或《昆虫物语》。
板书:
装满昆虫的衣袋
着迷
迷恋 捉纺织娘 捉甲虫 目标专一
痴迷 捡贝壳 、石子 持之以恒
一、教材简介
我们五年级使用的是苏教版国标本。《装满昆虫的衣袋》是一篇新课文。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童年时的两件趣事:一件是讲他为了捉纺织娘而忘了回家,让他的父母虚惊一场;另一件则是讲他放鸭时总是捉昆虫,捡石子,遭到父母的责骂。两件事都体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文章条理清晰,语言生动,为学生所喜欢。
二、教学理念
任何一种教学行为都是教学理念的观照。下面我谈谈我的几个基本的教学理念。
1、语文学科要关注言语的表达形式。
我想,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首先得弄清楚语文是什么,或者语文学科的任务是什么。这是最基本的教学理念。
语文是什么,很难说清,至少有这么几种答案:语文就是口语和书面语、语文是语言加文化、语文是语言加文字、语文是语言加文章、语文是语言加文学等等。可谓众说纷纭。
但语文学科的任务是什么,这个答案比较统一,那就是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不仅要关注言语表达的内容,更要关注言语表达的形式。比如,学历史,我们只要知道相关的历史知识;学地理,我们只要知道相关的地理知识;这一些,也就是言语的内容。而我们语文,不仅仅要知道文本的内容,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还必须要研究作者是怎样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这就是言语的形式。
研究言语的表达形式,也就是研究怎样说、怎样写,怎样说得更好,怎样写得更好。这是语文与其他学科最本质的区别。所以,我们每一节语文课都要把这个作为我们教学的核心任务。
具体到《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就是说,我们不能满足于知道这篇课文写了法布尔童年的两件趣事,体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更要知道作者是如何写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的,并把这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因此,我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使学生懂得作者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是通过两件具体的事例体现的。在第二课时,我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一些细节,使学生懂得作者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是通过法布尔的一些语言、动作来体现的。
另外,我还设计了一个作业,让学生课外观察一种昆虫,仿照课文中描写昆虫的方法写一写。这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那就是要关注言语的表达形式。
2、阅读教学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最基本、最主要的一种形式。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阅读教学情景下学生的阅读和平时的阅读有什么不同?
表面上看来,这两种阅读能有什么不同呢?不都是学生在读吗?仔细想想,的确有不同。
平时的阅读,我们阅读的目标指向于获取知识,这篇文章讲了什么,我只要读懂就可以了。比如读一则新闻,我知道它讲了一件什么事;读一本小说,我知道它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样就可以了。
阅读课上学生的阅读,目标则指向于获得能力。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要逐步掌握理解课文的方法,逐步提高理解课文的能力。说得文一点,就是说,阅读教学要教给学生解读文本的策略。
具体到本堂课,我在教学中始终渗透着一种阅读的方法,那就是抓关键词,以词带句,以句带段。这是一种最基本的阅读策略,也是一种最有效的阅读策略。
3、语文课,要教书,也要育人。
在凤凰论坛上,曾经有人发出一个帖子:语文啊语文,你究竟有几个多情的好妹妹?指责语文的泛化现象。也有人大声呼吁:语文承载的东西实在太多,要回归本真,要做本色语文,简单语文。
我理解他们的出发点,但又觉得他们的说法有所不妥。
我认为,语文是不能太多情,不要以为自己有多大的本事,能够包打天下。但是,也不能独善其身,只扫门前雪。
有许多事,不只属于某一个学科,而是所有学科公有的。我们每一位学科老师,在做好本份的同时,也要做好这些公益事业,语文老师也不例外。否则,有一些田,你不管,我不管,肯定就要变成荒田。
因此,我想,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不仅仅要教书,也要育人。
落实到本节课,就是我不仅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不仅仅要懂得作者是如何写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的,还要对法布尔的精神有所了解,要受到这种精神的感染。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填空,“法布尔对昆虫是如此痴迷,以至于()”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一颗“法布尔精神”的种子。
三、教后反思:
1、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我有一个不好的习惯,总是想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一股脑儿的塞给学生,结果常常导致课堂容量过大,然后时时刻刻担心时间来不及,一股脑儿急着往下赶,结果总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什么也干不好。这一次,我在五(1)班试上时,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拖了好长好长时间。课后,蒋教导建议我把一些可讲可不讲的大胆删除掉,紧紧抓住与主题密切的几句句子来进行教学。我按照她的建议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顿时就觉得教学时间宽裕了许多,一些教学环节也就更加到位。
2、相信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实事求是讲,我们班的学生语文素养并不高。昨天早上,我在早读课上指导学生朗读这篇课文。我领着他们,一句一句地读,读了三四遍,可感觉始终是那么平淡。昨天放学时,布置语文作业,我说没别的了,就是回家读这篇课文,每个同学重点读三句句子,也就是说至少要有三句句子的朗读是令你自豪的。今天早读课,我检查这个作业,学生抢着起来读,我一听就呆了,因为跟昨天早上没法比,明显得好了,特别是蔡琦和任志楠两位同学读得更加出色。后来,在课上,学生们不仅朗读得好,发言也很有质量。这就让我觉得,不管学生怎样,我们始终要相信学生,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只要我们方法得当,足够的细心,足够的耐心,我们的学生会进步的!
一、教材分析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围绕“自然的奥秘”这一主题选编了4篇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和《金蝉脱壳》。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学到语文方面的知识,还能从不同的侧面认识到观察的重要,学习观察的方法,丰富自然知识。根据本册阅读教学的重点,根据文章表达的顺序给文章分段。本单元后三篇课文的教学要落实“让学生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大意,体会人物内心世界”这一目标。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一篇童趣十足的叙事写人的文章,主要叙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件事:一件是法布尔很小的时候就因为好奇去抓一只会唱歌的'虫子,结果迟回家,引发了父母的一场虚惊;一件是法布尔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利用这个时机在池塘边的草丛里观察,采集了许多昆虫,但父母却不能理解他。通读全文,既可以从通俗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小法布尔对昆虫的兴趣和喜爱,又可以透过语言文字的本身得到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熏陶。
二、学情分析
新课改的核心精神是以人为本,语文课标也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我的整个课堂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
本篇教材是五年级上册教材,课标对这一学段的要求是把握课文内容,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所以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使我的课堂教学有目标、有方向,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教学目标
“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而实现这一内化过程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复述、背诵。”事实上,高年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已经能通过阅读来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已经能够借助阅读搜集处理文本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再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本课在教学时拟以朗读为突破口,在朗读中识字写字(读正确),在朗读中感受、理解(读流利),在朗读中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读出感情)。
为此,可以将教学目标简化为: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课文的9个生字,两条绿线里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小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有了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无论是教师的引导,无论是学生的探究,都应该依据文本的语言材料,都应该依据文本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全课在教学中,力求通过形式丰富、个性纷呈的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重、难点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
2.从小养成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志趣。
五、教学设想
在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这样有情有趣的文章时,教者应该引领学生把握好文章的基本格调和根本思想。一是需要建构与文本作者对话的空间,并期待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走进作者眼中的伟大科学家法布尔;二是需要营造师生与语言文字本身对话的氛围,做到在文本中走个来回,既要和法布尔一同体验捉虫的快乐与兴奋,又要从法布尔的身上得到更多的关于成长的启示;三是需要形成有效、实在的师生对话的场景,需要师生在这些特定的、未知的场景中碰撞、交锋、展示。
内容记录: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叙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件事。儿时的法布尔对昆虫充满了好奇,在一天傍晚,他独自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父亲的责骂也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课文并没有写法布尔是怎么成为一名昆虫学家的,而是记叙了他小时候对小虫子非常着迷的两件事。这是课文的重点。
[教学构想]
读着《装满昆虫的口袋》,一个迷恋昆虫的孩子跃然纸上。为了捉到纺织娘,他锲而不舍地寻找了三天;爸爸叫他放鸭子,他却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正是凭着这种浓厚的兴趣,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读着读着,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被这个孩子所吸引。
在《昆虫记》中,法布尔用流畅的语言、生动的描述、诙谐的语调,把一个个昆虫写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让我们情不自禁、兴趣盎然地随着他漫游于昆虫的王国。本课节选中,我们也看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细节。不论是在童年还是在后来的日子中,他始终是那么迷恋昆虫。
在教学时,我努力想把一个真实的法布尔全面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在本课,我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但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因此,教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
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下二点:其一,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激活学生的读书需求,使师、生、文本之间进行和谐的对话。其二,充分利用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把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多层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有小时候观察昆虫的痴迷,也有以后一如既往对昆虫的迷恋;既惊叹于他对科学的执著,也钦佩他优美的文笔、流畅的语言。学生学完后,脑海中留下的,除了对课文的全面感知,还有对法布尔的深深钦佩。
[几个环节的处理]
表达方式的学习
表达方法一:细节描写
学了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我们会发现课文多处写到法布尔的两个衣袋鼓鼓的,比如:
第五自然段中的"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
第十自然段中的"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
第十一自然段中的"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
两个衣袋鼓鼓的,这是一个很小很小的细处,但是课文为什么多处写到呢?
那是因为这样的细处虽然很小,但是却能强烈地表现出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痴迷的程度之深,他的衣袋装得满满的不是玩具,不是糖和零花钱,而是许许多多的昆虫。这种抓住细处进行描写的方法,就叫做细节描写。
如果细节描写用得好,则能使文章生动传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在写人时,我们也可以尝试着运用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增强习作的表达效果。不过,一定要注意选择与表现人物特点有关的细节来写,否则就是画蛇添足。
表达方法二:动作描写
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在写法上,还有一点值得大家去学习,那就是对人物的动作进行了细致地描写。
像课文第五自然段中"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一句,就是通过对"放""包""装"等动作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了法布尔对小甲虫的珍爱。
这种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进行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叫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一种用得比较多的方法。习作时,我们常常通过对人物动作的细致描写,去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知道人物内心是怎么想的,他有什么特点。
有时动作描写运用得好时,即便人物不说话,也能让人想象出他的心情以及在想什么。平时习作时,尤其是在写人时,动作描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精彩片断欣赏
读了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我们能深深地感觉到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课文是怎么把这一点写出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文的第五小节,体会体会。
精彩片断
有一次,法布尔正在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忽然,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在他眼前掠过。"荷!真漂亮!"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这只甲虫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法布尔高兴极了。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这一天,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
赏析:
1这些动作、语言写出了法布尔的惊奇和迫不及待,突出表现了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
2通过比较来写出甲虫的大小和颜色,点出其美。
3一个"极"字,点出了法布尔非常高兴。
4这一连串的动作写出了法布尔对这只甲虫的珍爱。
5 "鼓鼓囊囊"写出了衣袋里的东西多,反衬出法布尔对贝壳、石子、虫子的喜爱
读着上面的课文,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小男孩蹲在地上,目不转睛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忽然,他边叫边扑过去,飞快地捉住了一只小甲虫。他高兴地拿在手里,左瞧瞧,右看看,脸上露出笑容,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放进衣袋,接着又继续观察,最后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的,唱着歌儿回家。
课文是什么魅力让我们能真切地看到这样的画面?
原因就在于课文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并对能显示出人物特点的方面,进行了细致地描绘。
课文先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写出了法布尔发现小甲虫时的兴奋心情,以及捉虫时动作的迅速,突出了小甲虫对法布尔的巨大诱惑力。然后,通过"放进""包上""装进""欣赏"等词语的一连串运用,进一步写出法布尔捉到小甲虫的高兴和对小甲虫的珍爱。最后,"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这一静态描写,使得法布尔的形象更加鲜明,更加丰满。至此,一个对小虫子特别着迷的小男孩形象,被描写得十分到位,简洁而传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内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学习“法布尔精神”。
4、学习课文通过“细节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他一生与昆虫为伴,达尔文称他是“无与伦比的观察者”,人们还称他是“以生命讴歌昆虫的诗人”。你们猜猜他是谁?
指名回答,课件出示法布尔的雕像。
你们对法布尔有哪些了解呢?
指名说说。根据学生的介绍相机补充。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和杰出的文学家童年的一些趣事。谁来吧课题读一读。
读着这个课题你联想到了什么?
1、法布尔非常昆虫。
2、鼓鼓囊囊。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词。
昆虫小溪纵横纺织娘观察责骂中毒 垃圾殿堂
闪烁光泽鸟栖虫居可恶痴迷鼓鼓囊囊
相机指导读音:纵、栖
相机理解词语:小溪纵横、纺织娘、鸟栖虫居、可恶、痴迷
2、分小节朗读课文。共11小节。学生评价,相机指导。
3、放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小法布尔哪两件事来突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的?试着给课文分段。
两件事,一是捉纺织娘的事,二是放鸭时捉昆虫遭到父母责骂的事。
两种分法,一是三段,一是四段。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小节。
默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读了这些小节,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法布尔出生于1823年,距今将近二百年。
2、法布尔是法国人,出生于一个叫圣莱昂的小村子里。
3、法布尔所生活的村子环境优美,“鸟栖虫居”,这对于他的影响很大。
4、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
重点理解第三点。有感情地朗读。“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个优美的村子展示出来?”
小结:正是因为与鸟啼虫鸣为伴,所以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四、作业:《补充习题》的相关内容。
第二课时
出示图像——法布尔。
同学们,他是?
对,他是一位著名的?
达尔文称他是?
人们还称他是?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第一小节,知道他从小生活在一个“花草丛生、鸟栖虫居”的小村子里,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的第二小节到第十一小节,看看法布尔对昆虫到底迷恋到了哪一种地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到能够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句子。
2、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句的标点,你们发现了什么吗?引导学生体会两个感叹号所表达的强烈的感情——法布尔抓到纺织娘以后那种极其兴奋、激动的心情。
指导感情朗读。
为何如此激动?一是可爱。“全身翠绿、触角细长、会唱歌、动听的声音、歌唱家”二是因为可爱而喜欢,称它为“歌唱家”。三是这只纺织娘来之不易。“三天前”“终于”用“也许……也许……也许……”
是啊,这一只纺织娘真是来之不易啊。怪不得法布尔抓到它要如此的兴奋,让我们一来再来体会一下他兴奋的心情吧。读课文的第三小节。
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读着这一句,你有什么体会?有什么发现?
重点抓“静静”、“奇妙”、省略号。
“静静”,说明法布尔观察非常认真,很专心。
“奇妙”,说明法布尔对水底世界很感兴趣,在他的眼中,水底世界有着无穷的奥妙,看也看不够。
省略号说明法布尔观察的不止是这几种生物,凡是他感兴趣的,他都在用心观察。
他观察如此用心,兴趣如此广泛,难怪达尔文要称他为“无与伦比的观察者”啊!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布尔,也来做一个用心的观察者。(观察图片,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
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
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叫”突出了法布尔的兴奋。
“扑”“敏捷”突出法布尔动作快。
“放”“包”“装”突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爱护。
“欣赏”突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在法布尔的眼中,昆虫们不是普通的虫子,而是精美的艺术品。
夕阳西下,法布尔赶着鸭子,满载而归,心里甜滋滋的。
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重点理解:为什么而难过?
一是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能被爸爸妈妈所接受。二是心爱的昆虫舍不得扔掉。“很不情愿”“小宝贝”
理解父母对他的爱。父母对他的责骂其实是对他的关心。但是他们的想法和法布尔不一样,不能接受法布尔这样的行为。
结果——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以后每次放鸭,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
——这种情形,已经不是“着迷”“迷恋”所能形容的了,而应该叫做“痴迷”。
请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呢?——更好地突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是啊,法布尔对昆虫是如此的痴迷,以至于……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以至于他的家中塞满了瓶瓶罐罐,以至于他一生贫困,……
这种甘守寂寞和清贫,几十年如一日研究的精神,人们称他为“法布尔精神”。
学了本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作业:读《昆虫记》或者《图文中国昆虫记》(赵力)
了解其他科学家着迷的故事。
学习本篇课文通过细节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试写一个场面。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教案是老师认真工作的象征,编写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快的理解与掌握知识,你是否看过的优秀的教案模板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的编辑整理的“语言《聪明的乌龟》教案”,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一、说教材
《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表达的能力是幼儿园体验表达领域中的重要目标。故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充满童趣,幼儿及易接受并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故事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幼儿增长知识和明白事理,而且还能发展幼儿的听说能力。故事《聪明的乌龟》是一则幽默的童话故事,故事通过小乌龟救青蛙为引子,描述了一只乌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对付狐狸,最终战胜狐狸,获得自由的故事,使幼儿明白遇到事情要多动脑筋的道理。而且故事里的动物对话,会激发起幼儿学习艺术语言的欲望,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我跟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
1.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故事有趣的情节。丰富词汇:缩、连蹦带跳。
2.积极参加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懂得遇到事情要多动脑筋想办法解决。
三、说活动准备
《聪明的乌龟》教学挂图一幅,狐狸、乌龟、青蛙的图片及头饰,乌龟的手偶。
四、说活动重难点
通过分析教材,我认为本节活动的重点是: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故事情节。这则故事虽然是童话故事,但是故事中乌龟与狐狸的对白,形象地刻画出一只貌似狡猾,实则愚蠢的狐狸形象和表面可怜,实则机智的乌龟形象,乌龟的机智能够帮助幼儿懂得遇到事情要多动脑筋的道理。活动的难点是:能用恰当的`语气表现故事中角色的对话。在活动中,我以讨论的方式帮助幼儿分析乌龟和狐狸的心理特点,从而为进行角色的人物对话奠定基础。
五、说教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本次活动中教师除了以饱满的情绪感染孩子,以启发的提问引导孩子,还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
1.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多媒体的运用,选用了课件的方式把故事的内容呈现给孩子看,引导幼儿感知图片之间的相应关系,理解图片的内容,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从而使幼儿对故事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2.启发提问法:幼儿的思维活动需要教师的激活,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引起幼儿的思考,培养其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3.讲述法: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能激发幼儿的情感共识,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帮助幼儿树立简单的是非观念达到教育目的。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我注意控制语速、音量的快慢、大小,和抑扬顿挫的变化,采用不同的音色来讲述不同事物的对话,从而较好的表达作品的感情。
此外,我还采用了赏识激励法对本次活动加以整合,力求达到科学性、艺术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六、说学法
通过以上教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始终以听说能力贯穿始终,以次解决幼儿在学习用连贯的语言说出对话时,能举一反三,具有扩展语言的能力。
七、说活动过程
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与内容,我分三大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教师通过出示图片,提出悬念,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第二环节,教师运用课件演示法,引导幼儿逐幅观察课件,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的内容,并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第三环节,教师运用课件完整地讲述故事,同时穿插直观性提问和探索性提问,以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记忆。这样幼儿能克服不良的只求听不求甚解的习惯。
本次活动后,我还准备进行以下延伸活动:
将故事录音带,头饰放入语言区供幼儿讲述和表演。
八、说活动反思
“不举手的孩子”和“举手的孩子”都需要回应。集体活动中老师和孩子的互动提问后,有一些孩子愿意积极举手回应老师的提问,这些孩子一般开朗、外向、喜欢举手、善于用语言表达,所以这些孩子发出的信号教师能及时捕捉,并乐此不疲地与其进行交流互动;但也会有一些孩子内向、文静、胆小、很少举手,这样的孩子教师比较容易忽视,其实不举手、不爱说话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回应。所以在这几次的研讨中我始终关注这每一位孩子,让每一位孩子都来说一说,哪怕是不举手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也经常会因为老师的忽视而游离于课堂。对不爱举手的孩子更多几丝目光的停留,选择回答对象时,对不爱举手的孩子说:“我想请一个没有举手,但一定知道的人来说。”“不举手的孩子我也会请得。”鼓励他们积极举手。
当然对那些爱举手,能积极回应老师的孩子,我们也要鼓励、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对他们说“你特别棒,每个问题都举手,机会让给别的小朋友吧。”“让他先说,你来补充好嘛。”教师只有秉承平等回应的观念,每一个孩子才能和老师有积极的互动。
活动目标:
1、学习复述故事,能记住故事中主要角色的语言,并设计动作。
2、乐意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同伴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青蛙、狐狸、乌龟的头饰若干,录音机。
2、布置故事中草地、池塘的场景。
3、幼儿每人一颗五角星。
4、挂图《聪明的龟龟》。
活动重点:
学习复述故事,能记住故事中主要角色的语言,并设计动作。
活动难点:
设计动作,扮演故事中的角色。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故事,激发幼儿兴趣。
小朋友,你们还记得《聪明的乌龟》的故事吗?
2、结合挂图,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帮助幼儿回忆故事内容。
3、幼儿分段跟讲故事,学习故事里角色的语言,并设计动作。
4、幼儿跟着录音磁带完整地讲述故事。
5、分组排练。
教学反思:
这节活动中,我通过让孩子观察乌龟、倾听故事、启发提问等形式,帮孩子理解了故事内容,感受了乌龟的聪明,懂得在遇到危险时,有时可以用善意的谎言来保护自己。
大班的孩子大多能够对一些简单的故事进行复述,特别是故事中的语言,更能惟妙惟肖地进行模仿,但是对于一些比较长的故事,幼儿的复述能力相对小了很多。所以,针对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这个课时,我让孩子们来表演这个故事,通过对故事的表演,加深印象,从而能更好的记住故事内容和其中的语言。对孩子来说,表演故事是他们感兴趣的,但单调的模仿对话也会降低孩子的积极性。在活动前,我便准备了相应角色的胸饰,并设计了场景。活动中孩子的积极性很高,我首先让孩子来练习角色对话;再请个别能力强的孩子在集体前表演,从我说旁边变为其他看的孩子说旁边;最后到小组分角色表演。这样一层一层环环相扣,孩子更加直观地理解了故事内容,感受了故事中角色的情绪变化。从而复述故事也就变得更加容易了。
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感知体验故事中人物情绪情感及心情的变化,丰富表现心情的词汇。
3.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引导幼儿在遇到困难、危险时,勤于思考,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活动准备:图片,立体小乌龟两只(可连接组成球体)。自制山坡。
活动过程:1.出示图片①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这里面都有谁?它们在做什么?
这时的老熊是什么心情?小乌龟是什么心情?(作出记录)。
这种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情?(引出第2幅图片)。
2.出示图片②
提问:你们看一看,这时候,小乌龟和老熊是什么表情?
它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作出记录)。
如果你是小乌龟,你会想出什么样的方法来摆脱老熊呢?(做试验,看一看小朋友想出来的办法行不行)。
3.出示图片③
提问:看一看小乌龟想出来的办法和小朋友想的一样吗?(做实验)。
它们为什么会想出这个好办法?(引出合作)。
4.出示图片④
提问:看一看问题解决以后,这时小乌龟和老熊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和他们一开始的心情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5.提问:在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和危险,你应该怎么办呢?(请小朋友讲述生活中的经历,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效果分析:在此次活动过程中,幼儿对故事的情节发展具有浓厚的探究兴趣。通过对每幅图片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及客观环境的细致观察,对当时人物的心情做出了分析,将故事发展过程中人物心情的变化做出了对比。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推理假设出各种不同的情节发展,并且能够大胆主动地用语言表述出来。
幼儿通过积极主动地思考能够想出方法帮助小乌龟逃走,并用试验将自己说出的结果作出比较,评价出那个方法最有效。
幼儿在观察,分析每幅图片的内容后,会作出换位思考,准确地感受到图片中人物的心情及变化。能够用很多准确的表现心情的词汇来讲述故事中人物的心情变化。在图④出示以后,教师在引导幼儿对人物的表情进行观察,并分析其心情的时,应注意到用词的准确性,再说到小乌龟的心情时,用自豪,得意比骄傲更为准确一些。
今后,在幼儿回答出问题后,教师应给予及时有效的引导,例如:在第四幅图出示时,分析老熊的心情,有幼儿说出了生气,这是教师就能引导处泄气这个词,还有的小朋友说出了无聊这个词,这时候教师应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应引导幼儿说出无奈这个词汇。
教师的提问以恶应该做到有效而明确,这样才能对幼儿起到有效的引导,例如:在第四幅图出示后,引导幼儿说出合作一词时,用小乌龟为什么会想出这么好的方法,由而不太能想到合作一词,用小乌龟们为什么能战胜老熊来做一引导语会更为有效。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能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你是否在寻找优秀的教案呢?经过收集并整理,我们为你呈上永远的白衣战士教案,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从而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认真、仔细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教具:小黑板。
一、检查复习
上一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谁来说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大家都知道永远的白衣战士指的是——学生接(师板书:叶欣)为什么说叶欣是“永远的白衣战士”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解决的。
二、重点研读课文四——七自然段。
1、过渡:2003年春节前后……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请同学们快速地看一下课文,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护士长叶欣的英雄事迹?(四——七自然段)
2、出示自学要求,布置学生自学4——7自然段。
(1)边读边想:这几段课文分别描写的是什么内容?用一两句话概括下来,写在各个段落后边。
(2)用“——”画出直接描写叶欣的行动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叶欣语言的句子,再想一想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也可以在书上写下自己的体会)
3、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4、组织学生交流。
(1)说说各自概括的重点段的内容。
(2)用什么线画出了什么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身先士卒”、“疲惫”、“斩钉截铁”、“声色俱厉”等词语,通过理解这些词语,加深对人物崇高精神的感悟。根据学生交流过程中所选择的段落,适时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交流,使学生受到崇高精神的熏陶和伟大人格的感染。
5、指导学生说话。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
(3)交流。
三、换位思考,表达升华。
师:叶欣,为了病人和同事,为了抗击“非典”,不惜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她的事迹感动着所有她曾经关心过的和曾经关心过她的所有人。面对这样一位英雄,我们心中一定会有很多话要对她说。
假如你是叶欣的同事,你会怎样说?
假如你是叶欣的孩子,你会怎样说?
假如你是叶欣救治过的病人,你会怎样说?
同学们,现在你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叶欣阿姨说什么?
小黑板:叶欣阿姨,读了您的故事,我
四、回顾首尾,整合全文。
过渡:读了叶欣的故事,我们真切感受到叶欣是个好护士,是个好同事,她对病人和同事的无私关爱,也赢得了人们对她的尊敬和爱戴。她去世了,人们依然无限地怀念她,她的音容笑貌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课文的首尾两个自然段就表达了这一点。
齐读首尾两段。
为什么说叶欣是“永远的白衣战士”?课题可不可以改为“永远的白衣天使”?
五、课外延伸
1、写话:叶欣阿姨,读了您的故事,我
2、收集介绍全国人民抗击“非典”情况的资料,搞一次展示活动。
3、收集叶欣生平事迹的资料,补充阅读。
板书:
11、永远的白衣战士
临危不惧
叶欣 身先士卒 崇高精神
舍己为人
教后小记:
《永远的白衣战士》是篇新课文,而这个单元的四篇文章其实就有三篇是新的。非典型肺炎老师们都不会忘记,四年级的孩子应该说也不会忘记,因为那次两个月的战争太可怕了,那场战争全国人民都动起来……
本堂课教学思路清晰,抓住了课文的关键语句,让学生体会叶欣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可惜的是,前面松了些,后来的回顾首尾,整合全文显得仓促了些。
上完了这堂课,我想白衣战士叶欣的事,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不陌生,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早已经忘记,甚至是不知道。非典宣布结束后,很快国家搞了个表彰会,叶欣就是被表彰的,在表彰会上,中央电视台现场转播了她的动人事迹,我们还知道叶欣获得了白衣天使南丁格尔奖,后来围绕叶欣的事迹还创作了一部电视剧,再后来,广东还专门给她建立一个纪念馆……想到这一些,我觉得引领学生学这篇文章教学方法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让学生自由阅读,到叶欣网站中自由阅读。
自由阅读,其实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占有信息,这对于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一课的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把学生带到网络室,搜索叶欣的信息,然后引导他们直接走进叶欣纪念馆,一字一字认真地阅读这里面的每一个内容。
有了上面的阅读,在来学这篇纪实文学就简单了,就会更有情了,就能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了。就能用上自己的话解释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着“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就能明白这位英雄真的了不起。当时,我们有多少人被感动,今天同样会有更多的人被感动。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初读感知课文,检查预习,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20xx年春天,我们都曾经经历过一场大规模抗击“非典”的战斗。大家说说“非典”留给你的印象。(生交流)
问:在那场战斗中,哪些人做出了最大贡献?(生交流)师相机板书:永远的白衣战士
师:在那场战斗中,有一位战士她身先士卒、舍己为人倒在了战场上。她就是——叶欣。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学生们沉浸在回忆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为学文定好基调,便于激情入境,自然过渡到课文的学习中。)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生交流对叶欣的了解,(出示叶欣图片)师相机补充介绍。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
3、开火车读文,师生相机正音。
4、比一比,组词
疾( ) 咳( ) 承( )
疗( ) 该( ) 呈( )
测( ) 堵( ) 器( )
侧( ) 赌( ) 哭( )
(设计意图:既是检查课前预习,又是交流学习,扎实过好“初读关”。)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文章主要写了叶欣的什么事?
2、生交流,师相机引导、点拨。
3、说说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叶欣。(生交流)
四、书写生字
1、师范写典型字:咳、测、器。
2、生自由描红。
五、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精读感悟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板:永远的白衣战士)
2、复习生字词。
听写:疾病 咳嗽 危险 劳累 疲惫 感染
身先士卒 心甘情愿 斩钉截铁
3、在文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普普通通的护士(出示图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的护士长(板:叶欣),她为抗击非典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4、谁来说说在她生命的最后历程她做了些什么?又为人们留些了什么? (板:抗击非典 永恒的微笑)
二、精读感悟。
1、导:我们都知道非典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疾病。抗击“非典”正如文中所说: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然而,虽然明知危险,叶欣仍然积极地投入到了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她是怎样战斗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3——7自然段。
2、(生交流)谁能用一个词概括地说说她是怎样战斗的?
3、相机板书:身先士卒。 理解:什么意思?
谁来读一读此段。(出示:随着医院……家人的电话)
4、补充:
大家知道吗?在叶欣加班的前一天晚上一家人在餐桌前有一段对话:
叶欣说:妈,我们从明天开始要加班要住医院一段时间,您可要注意身体。
叶欣婆婆:那么危险呀!不去不行吗?
叶欣:不行呀!妈,这是规定。
儿子皱起了眉头:医院那么多人又不差你一个。
叶欣的丈夫沉默了一会儿说:这次能不去吗?
叶欣深情地望着丈夫:那么多病人等着我呢!你照顾好妈。
问:听了这段对话,你有什么体会?
(设计意图:适时补充课文以外的相关资料,能成功开启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叶欣这个人物,使叶欣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丰富起来。)
5、导:叶欣加班后家人为什么给她打电话?
在非典蔓延时期,家中老人、丈夫、儿子都在牵挂她,而她却忍心拒绝一个个关爱自己的电话,为的是什么?她把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全部给了病人。她师怎样对待病人的呢?(板:对病人)
6、感悟第五自然段。
a、生默读画出有关句子
b、相机出示:叶欣迅速……抢救出去。
c、生再读。用心走进这段话,走进叶欣工作的2小时,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d、交流:仿佛看到了什么?
e、再咬文嚼字地读,细细品味,抓住你认为作者用得好的词,说说体会到什么?
重点理解: 娴熟
疲惫
拖
省略号
两个小时过去了
f、相机引导把感情(体会)读出来。
g、引读。
师:梁先生是极具传染的重症患者,面对这个传染体她甚至连犹豫一下也没有,而是——迅速赶来……(引读)
两小时过去了,叶欣疲惫极了,她完全可以休息一会,可她没有,而是——拖着……这是怎样的2小时呀!危险、疲惫、紧张,然而叶欣的工作仅仅只2小时吗?
不是的,正如书中所说(出示:高风险……) 生齐读.
h、训练说话
师:同学们知道吗?如果一个人的身体过于劳累过于虚弱,就比健康人更容易传染,叶欣此时多么危险呀!这一切她身边的同事、亲人、病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都有许多话想对叶欣说。
出示:她的同事说,护士长……
她的儿子说,妈妈……
她的病人说,叶护士……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让学生设身处地转换角色,练习说话,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有益开发,更是一个真正让学生自己处理文本信息的时机,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平台。)
i、再齐读“高风险……”
7、感悟第六自然段。
a、导:在非典病魔面前,作为一名护士她对病人无微不至,不辞劳苦。那么对同事,她又怎样说?怎样做的呢?(板:对同事)
生默读此段画有关句子。
b、交流:
相机出示“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这句话应该怎样读?理解“斩钉截铁”
师:从你的读中老师听出来了“斩钉截铁”就是语气、态度坚决果断,没有商量的余地。
问:从这短短的'8个字中你听出了什么?
c、引读。
是呀!面对危险和死亡,叶欣默默地做出了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那就是——尽量……(引读)
d、理解“声色俱厉”
什么意思?哪句话才是她的真实想法,从中体会到什么?
e、为了不让同事受感染,她把危险留给了自己,把安全留给了别人,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板:舍己为人)
8、感悟第七自然段
a、导:然而,病魔终于没有放过她,3月4日……(生读此段)
b、此时你的心情怎样?
c、补充,最不幸的事发生了,叶欣染上了“非典”大家知道吗?当她的同事和领导去看她时,她却在纸上颤巍巍地写道:这里危险不要来看我。她还向院长请罪,院长对不起,我没有完成任务,受到了感染,给医院添麻烦了。同学们,这是一位怎样的白衣战士呀?
d、导:对病人她不辞劳苦,对同事她关怀倍致,唯独没有想到的却是自己。佩服吗?感动吗?把你的佩服、感动放到字里行间再读一读第七段吧!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感受体会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和伟大的人格是主要目的。唯有读,多种多样的读,才能使学生更好的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补白读,想象读,咬文嚼字读,引读,齐读……使学生一步一步走向叶欣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再通过读表达情感,读出体会,读出感受,掀起情感的高潮。)
三、感情升华。
1、导:叶欣走了,3月25日叶欣永远地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许多人都来给她送别,花圈如海、泪水如雨,叶欣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
2、她留给我们留下的仅仅是永恒的微笑吗?(生交流)
3、总结:叶欣虽然走了,但她却不辞劳苦、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每个人的心中,她是我们——永远的白衣战士(生再次齐读课题)
4、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诗来缅怀这位伟大的白衣战士。(配音乐)
出示:
轻轻的,您走了
留下的是沉甸甸的悲痛
慢慢的,您倒下了
树立起来的
是人们对您的敬重
为人、为妻、为母
责任虽重
可白衣战士的职责
却胜过自己的生命
47岁,瞬间即逝
叶欣,走好
您将永远活在百姓的心中
(设计意图:一节课学生所有的情,都汇聚在这首诗里,似乎唯有如此方能抒发自己内心积郁的情潮。感人的画面,悲伤地音乐,渲染了气氛,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度的震撼,深层的诱发情感体验,使情感得到升华。)
四、附板书设计:
永远的白衣战士
对病人 不辞劳苦
叶欣 抗击非典
身先士卒
对同事 舍己为人
永恒的微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
3、体会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句段体会叶欣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师:小黑板、配乐录音带、查找叶欣的有关资料。
生:查找“非典”及叶欣的有关报道,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2课时
设计理念:
1、以情为基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语文的重要特点是“情”,注重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从情入手,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
2、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本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读,补白读,想象读,咬文嚼字读,引读,齐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品味涵咏,以点带面,引导学生逐层走进文本的内核,最终让学生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人生的启迪。
3、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知的深度。特别是补充了一些课外资料,更是加深了学生对叶欣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和感悟。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感悟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影响和改变学习的质量。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身先士卒、斩钉截铁声色俱厉等词语的意思。
3、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难点:
朗读、感悟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从中体会叶欣的崇高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通过联系上下文、讨论等方式理解重点词语。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2003年春季,人们曾经历过一场大规模抗击非典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什么人作出了最大的贡献?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播放护士抗击非典的录像。
3、是的,他们就是永远的白衣战士,板书课题。
4、出示:叶欣的照片,本文就是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位白衣战士。你们对她了解吗?
5、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作补充介绍,那为什么知名人士她为白衣战士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己读课文,要求:
(1)先把课文后生字表中的生字读两遍。
(2)把课文读正确,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读后将带有生字的词语画出来,读一读,认清字形。
(4)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
这些生字中你已经认识了哪些?是怎么认识的?
(2)指名读、齐读生字新词。
(3)在课文中,你遇到哪些不理解的词语,互相交流。
(4)师生共同纠正补充。
3、把生字带入课文中读,把课文读流利。
4、指名分节读课文。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叶欣的什么事?
2、全班交流。
四、指导写字
1、齐读生字。
2、指导:哪些笔画是关键?该怎么摆位置?
3、师示范。
4、学生描红、仿写。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4]
2、组词
呈()予()器()咳()
成()预()嚣()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品读、感悟重点词句,来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齐读课题
2、出示:叶欣的病情牵动了所有人的心。
花圈如海,泪水如雨。
3、同学们,读读这两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4、学生提问。
二、学习2-7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2――7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地方。
2、学生交流
(1)第4自然段
学生谈感受
(2)两个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叶欣顾不上休息,又拖着疲惫的身躯投入到对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
叶欣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引读。
(3)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指名读。你仿佛看到叶欣怎样的工作着?
学生交流。齐读。
(4)面对危险和死亡,同事们总能听到叶欣斩钉截铁的话语: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叶欣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尽量包揽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工作,有时甚至声色俱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让你毫无商量的余地。
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交流,师相机指导朗读。
(5)她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倒下,但能够不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她心甘情愿!
反复读读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一个怎样的叶欣?
学生交流。指导朗读。
(6)虽然上班前她就感觉到身体疲倦不适,但还是坚持在科室里忙碌着,密切关注着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劳累了一上午,连水都没喝一口,只觉得周身困乏疼痛,不得不费力地爬到床上休息。
学生自己谈感受。齐读。
3、师总结。
三、学习第8、9两自然段。
1、过渡: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
2、播放追悼会照片
3、出示:花圈如海,泪水如雨。
同学们,你们仿佛看到、听到、感受到了什么?
4、配乐齐读这两自然段。
四、总结课文
1、读完了全文,你对叶欣留下了什么印象?
2、为什么课题是永远的白衣战士而不是永远的白衣天使?
五、作业
1、写出带有如的成语。
2、结合书上的语句,写一写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板书:
11永远的白衣战士
救死扶伤
身先士卒
舍己为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生字,11个字只识不写。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非典型肺炎,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指导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声情并茂地语言导入:
不知你们还记不记得,在20xx年春,也就是你们还在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注:本届学生20xx年秋小学入学),老师每天早晨都要为你们量一次体温,摸一下你的额头大街小巷到处可以看见许多戴着口罩的行人,(看大屏幕,几幅照片或录象)解说:因为在20xx年那年春季,我国遭遇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非典恐慌。(板书:非典)
那么谁知道非典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吗?它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疾病非典型肺炎。(出示小黑板或课件)阅读:
非典型肺炎:是以变异冠状病毒感染所致的,主要以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的,临床主要表现为肺炎(如发热、干咳、呼吸气促)的呼吸道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根据这种流行病的特征将其命名为重症(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英文缩写为SARS(读作沙斯或萨斯)。
2、在那场全国大规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应该说我们的医护工作者作出的贡献最大。有许多医护工作者为此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医护英雄的感人事迹,一篇新课文,板题《永远的白衣战士》。读题。
3、引导质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是谁?为什么说是白衣战士?为什么说是永远的白衣战士?)
带着阅读期待再次读题。
二、初读课文
1、提出朗读要求: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②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③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④思考课文写的什么事。
2、学生自读课文,老师巡视指导,关注后进学生。
3、检查效果,指导朗读。
(1)出示新词,读准字音。
疾病硝烟咳嗽呈现给予吸氧监测心率疲惫通畅堵塞血痰重症包揽遗像永恒身先士卒斩钉截铁真情无悔声色俱厉
认读新词:①默读一遍;②有没有生活中早已经会读的字,怎么认识的?③开火车、同桌复读(一词一遍,一人一行4个);④全班齐读。
注意多音字:给(jǐ)予几个翘舌音要到位:畅、呈、症
几个后鼻音要到位:呈、症、恒、钉
(2)理解词语:①有没有不懂或难懂的词语?②从已会字切入;查词典;近义词;动作表示;语言描述;找出原文句子,联系上下文;③标记,随文理解。
重点理解:硝烟身先士卒给予斩钉截铁包揽声色俱厉
(3)指名朗读,指导纠错
①指名朗读课文;同学倾听;②同学评议:好在哪里,提出建议;教师点评;③指导读好难读句子(范读;指名读;再读)
几个句子:她倒在了与非典型肺炎昼夜拼搏的战场上。
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叶欣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尽量包揽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工作,有时甚至声色俱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让你毫无协商的余地。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
课文主要描述了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护士长叶欣的英雄事迹?找出来读一读。(4~7)
3、交流,理清文脉
一(1)写护士长叶欣倒在了与非典型肺炎昼夜搏斗的战场上,可是她的音容尤在。
二(2~3)概括介绍抗击非典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三(4~7)具体描述了放弃休息,身先士卒,不怕危险,不顾疲劳,舍生忘死,在与非典搏斗的过程中,抢救患者,保护同事,不幸被感染的英雄事迹。
四(8~9)告诉我们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留给人们的是永远的微笑。
四、描红
老师范写:疾、测、遗
学生在书上描红生字。
五、作业
搜集有关非典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非典的可怕危害。
搜集当年关于叶欣的相关报道,全面了解叶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3、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感受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
非典型肺炎传染疾病战场硝烟战争非典
身先士卒昼夜拼搏永不疲倦斩钉截铁心甘情愿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上以上一些词语。
3、通过你课余广泛的搜索阅读,谁来介绍一下你对非典的了解。
课文是怎么说这非典的?
指名读2~3自然段,指导有感情地读好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二、重点段落,精读品悟
1、创设情境,导入文本
是啊,20xx年,非典肆虐!人们都陷入极度恐慌之中。这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然而就在这场抗击非典的战争中,有一位护士长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自己却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在广州殡仪馆人们为她送别的时候花圈如海,泪水如雨。
为什么人们对她如此怀念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读一读她感人的事迹。
2、阅读理解,感受事迹
(1)要求:边读边想:她的感人事迹主要在哪几段?这几段分别描写的是什么内容?试用一两句话概括地写在各段落后边。
(2)交流:她有哪些行动或语言让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划一划,读一读。
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来电。
叶欣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让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时给予面罩吸氧,静脉注射强心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两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叶欣顾不上休息,又拖着疲惫的身躯投入到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
面对危险和死亡,同事们总能听到叶欣斩钉截铁的话语: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叶欣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尽量包揽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工作,有时甚至声色俱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让你毫无协商的余地。
叶欣仍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科室:巡视病房,了解危重病人病情,布置隔离病房虽然上班前她就感觉到身体疲倦不适,但还是坚持在科室里忙碌着,密切注意着每一个患者的病情。
联系上下文理解:身先士卒、斩钉截铁、声色俱厉
(3)品悟:想一想,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读出叶欣对工作高度的责任心,对患者无私的爱心,对同事无微不至的关心。
读出自己对叶欣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4)适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通过多种形式朗读:①指名个别读;②同学评议,再读;③齐读(小组、男生、女生、全班)④老师范读
3、说话练习,加深感悟
(1)读到这里,你能在文中找出一句最能表现叶欣工作性质和特点的话吗?
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板书: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
(2)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3)交流:
高风险: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须将堵塞其间的大量浓血痰排除出来,而这又是最具传染性的。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
体会到非典这种疾病的传染性强、死亡率高。
高效率:原有冠心病的非典患者梁先生因发热咳嗽前来急诊,短期内病情急剧恶化,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叶欣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让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时给予面罩吸氧,静脉注射强心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两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
从叶欣一连串娴熟的护理动作中可见她工作的高效率。
高强度:叶欣顾不上休息,又拖着疲惫的身躯投入到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来电。
劳累了一上午,水没喝一口。
高强度的工作使叶欣疲惫不堪,才会被病魔击倒。
(4)运用这些语句,自己组织语言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可以围绕一个中心说一段话。
4、感悟人物形象
面对高风险的工作,她有没有害怕?(板书:临危不惧、身先士卒)她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同事的呢?
(1)指名读,出示:面对危险和死亡,同事们总能听到叶欣斩钉截铁的话语: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叶欣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尽量包揽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工作,有时甚至声色俱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让你毫无协商的余地。她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倒下,但能够不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她心甘情愿!
(2)从叶欣这么斩钉截铁的话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对同事的关心、舍身忘死的精神。(板书:舍身忘死)
(3)指导朗读。
多种形式,指导读好叶欣斩钉截铁的话语: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有感情地读好这段话。
5、引读:第7自然段
三、理解课题,升华情感。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8、9自然段
2、通常人们称护士为白衣天使,叶欣是一位护士长,课题为什么说她是白衣战士?永远的白衣战士?
叶欣是白衣天使,更是一名战士,因为她是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是在抗击非典的生死搏斗中光荣地献出自己生命的(她倒在了与非典型肺炎昼夜拼搏的战场上)。课题用永远的白衣战士更能突出这场战争的残酷和叶欣的英勇精神。
叶欣牺牲了,可是她留给人们爽朗的笑声,还有春风般的关切与抚慰,她的崇高精神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所以说她是永远的白衣战士。
3、感情引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段
4、感情读题,升华情感。
在这场抗击非典的生死搏斗中,这些医护人员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人民的生命,护士长叶欣仅仅是其中的一位,他们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他们在人民心中是永远的白衣战士!齐读课题。
四、课后拓展活动
1、阅读《永远的白衣战士追记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进一步了解叶欣。
2、在清明节前,利用信息技术课,在网上纪念叶欣。
3、在护士节(5月12日),向广大医护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一、教学要求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娴熟”、“疲惫”、“身先士卒”、“声色俱厉”等词语。
(三)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四)体会“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认真、仔细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二)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渲染,唤起旧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示题)永远的白衣战士。(读)
2、你知道白衣战士指的是谁吗?(播放幻灯)她就是叶欣。
3、(夜曲音乐起)20xx年的春季,我们都曾经经历过一场可怕的灾难——“非典”,它令全国人民都陷入了恐慌之中。当sars病毒无情地扩散、蔓延,威胁着人类的生命时,一群勇敢的白衣战士挺身而出,这是当时的一些图片。(播放PPT)
4、看了这些图片,是否让你也想起了那段令人恐慌的日子,你想起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感悟情感。
1、作为一名白衣战士,叶欣是如何救治病人的呢?请打开书本读四到七小节。可以把你深有感触的地方划下来。
2、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叶欣是如何救治病人的?
生:(PPT出示内容)叶欣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让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时给予面罩吸氧,静脉注射强心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两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叶欣顾不上休息,又拖着疲惫的身躯投入到对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
3、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
生:从这段话中,我读出了叶欣是个伟大的人。因为她为了抢救病人,顾不上自己休息。
那么“娴熟”是什么意思呢?
生:“娴熟”说明做某一件事情动作非常熟练。
是的,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叶欣工作效率很(生补充:高)。
板书:高效率
叶欣顾不上休息,就马上去抢救其他病人,说明叶欣的工作强度很(生补充:高)。板书:高强度
读了这段话,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两小时?
生1:我认为这是惊心动魄的两小时。
生2:我认为这是充满危险的两小时。
4、(PPT出示图片)就像这样,叶欣和病人近距离地接触,这两小时,叶欣随时会怎样?
生:叶欣在这两小时中间随时会感染sars病毒。
是呀,叶欣冒着高风险,高效率地完成高强度的工作。板书:高风险
5、所以,课文中这样写道:(PPT出示)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6、这个夺字,你看出什么?指导读好夺字。
7、谁愿意带着敬意将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你可以在下面先试一试。
8、指名读。齐读。读出我们内心的感受。
9、小结:在非典病魔面前,叶欣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那么在危险和死亡面前,她又是怎样对待同事的呢?
(三)抓重点句子,体验情感。
1、PPT出示: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请你在心里默默读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
引读: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面对非典病魔,她挺身而出:(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当非典患者前来急诊时,她毫不犹豫地说:(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当年轻护士也抢着干时,她斩钉截铁地说:(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2、叶欣默默地作出一个什么样的选择?
3、声色俱厉是什么意思?她为什么要声色俱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是的,因为叶欣深知,PPT出示:她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倒下,但能够不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她心甘情愿!
4、练读上面的话。
女生一起读:(面对危险,叶欣身先士卒)(她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倒下,但能够不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她心甘情愿!)
男生一起读;(面对死亡,叶欣义无反顾)(她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倒下,但能够不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她心甘情愿!)
我们一起读。(她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倒下,但能够不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她心甘情愿!)
在危险和死亡面前,叶欣把生的希望留给同事,心甘情愿地承担高风险的工作。PPT出示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须将堵塞其间的大量浓血痰排出来,而这又是最具传染性的。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
5、读读这段话,想象一下这是怎样危险的工作啊。指名读。
6、这么高风险的工作,可叶欣却抢着干。她真不愧是一名真正的白衣战士。让我们把自己的心融进去,完整地读读第六小节。
7、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
8、小结:确实,叶欣心中时刻装着他人,从2月8日开始加班,几乎很少休息,她冒着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地做着救护工作。
9、PPT出示:第七小节中:“3月4日—每一个患者的病情”的内容。
10、教师配音朗读七、八、九小节。(音乐:夜曲)
(四)升华情感,由点及面。
1、我看到有些同学眼睛已经湿润了,此时此刻,你想对叶欣说什么?
2、叶欣虽然走了,但我们会永远记住她。同学们,非典期间,像叶欣这样,为了救治患者而献出自己生命的医护工作者还有很多。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音乐:为了谁)(PPT出示非典中牺牲的医护人员图片)
3、正是这些舍生忘死的医护工作者撑起了非典患者的晴朗天空。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他们。(读课题)——永远的白衣战士。让我们永远怀念他们。(读课题)——永远的白衣战士。
4、最后,让我们带着敬意,把《洁白颂》这首小诗献给我们的白衣战士。(读)
洁白颂
当厚重的阴影笼罩了明媚的春光,
当数百盏生命之灯被陡然吹灭,
当大片的生命之树叶落枝枯,
如疾风中的白云,你匆匆而至。
凛冽的寒冬里你灿然点亮火把,
将快要冻僵的生命温暖;
滚滚的浓烟中你如神兵天降,
把吞噬生命的毒焰扑打、压灭。
不是不知道污秽会将你玷污,
不是不知道病毒会毁灭你的容颜,
也不是你少了儿女情长,
更不是你不把生命珍惜。
是你要将宁静还给天空,
是你要将微笑还给大地,
是你要让希望展翅飞翔,
是你把人间真情铭记心里。
面对你,哲人说有一种笑容叫自信,
面对你,诗人说有一种力量叫凝聚,
面对你,歌唱家说有一种选择叫坚定,
面对你,将军说有一种倒下叫站起。
你有天使的本色,你就是你,
你是无私,你就是圣洁;
我愿意,我也愿意,
是的,我们都愿意,追随你,融入你。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第11课《永远的白衣战士》。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课文主要描述了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在一场“没有硝烟的非典战争”中以身殉职,赞扬了她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人们送给她“永远的白衣战士”的美誉。
二、学情分析:
课文中描述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抗击非典的战争”,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学生尽管经历过非典时期,但是由于年龄的原因,对非典的危险性感受不深;二是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平凡人的事迹,对医生抢救病人的感人事迹了解很少。所以理解叶欣的崇高精神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以上学情,结合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为了让学生轻松而又深刻的抓住关键词,感受叶欣的崇高精神,我进行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尝试,设计以下几个整合点:
整合点:
一、 揭示课题,创设情境
二、 拓展对话,感知“高风险”
三、 感知形象,升华精神
一、揭示课题,创设情境
第二课时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同学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永远的白衣战士”指的是叶欣。叶欣是一名护士,应该说是“白衣天使”为什么说是“白衣战士”呢?这个问题就迅速把学生带入本文的背景中,我及时出示了介绍非典的短片的视频,(放视频)让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下把学生带入了“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出示文字)的境界中。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这一环节把抽象的文字,整合成直观的影象,让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中。
二、探究课文,感知“高风险”
那么战士是怎样在战场上工作的呢?学生很快就找出文章的中心句:“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
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出示文字)进而又抛出了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找出相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进行抢救工作的?(出示文字)“高强度”“高效率”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并不难理解,关键是如何理解“高风险”?
文中有一句话表现了叶欣的身先士卒、临危不惧的精神:面对危险和死亡,同事们总能听到叶欣斩钉截铁的话语:“这里危险,让我来吧”。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从叶欣中作中的为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浓痰、自觉护理危重病人,如何护理重症病人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拓展对话练习:(放视频)
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须将堵塞其间的大量脓血痰排出来,而这又是最具传染性的。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着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这时她总是说---------生接读:“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当梁先生病情恶化,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需要给予面罩吸养,静脉注射强心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时,这时她总是说---------生接读:“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当需要巡视病房、了解危重病人病情、布置隔离病房时,这时她总是说---------生接读:“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抓住“高风险”“文眼”,辐射全文,利用多媒体更好的感悟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的崇高精神。
一、 感知形象,升华精神
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关键词感受精神是很重要的,但还要让学生完整感悟人物的魅力。文章开头和结尾写得很唯美,我抓住这一契机进行熏陶美感,在缓缓的乐曲中配乐朗诵(放声频),以表达对叶欣的怀念和追悼,寄托我们的哀思。课文的最后展现了其他在这场战争中以身殉职的战士,让学生感受他们都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战士”!
这一环节,是感情的升华,多媒体有效烘了环境,同学们的身心受到了启迪,感受到平凡人物的不平凡的精神,我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学反思:
本课题为《永远的白衣战士》,我在设计时以背景“没有硝烟的战争”和感悟“高风险”为突破口,集中表现“白衣战士”——叶欣的品质。教学中,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手段与课文有效地整合,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强烈的感染,深刻领会文章的主旨。通过学习,学生把叶欣的精神内化为在特定情况下的品质,真正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描述了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非典”的战争中,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整篇课文条理清晰,语言生动流畅,又饱含深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情感熏陶的好教材。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对于“非典”的感触不深,对当时的事迹了解的很少。所以理解叶欣的崇高精神有一定的难度。
2、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通过朗读,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理解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
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难点:体会“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4、教学准备:小黑板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用了提问的方法,通过关键词语,逐步引导,逐渐深入。如“课文哪一句话体现了‘非典’的危险性?”以及“文中哪一句话,高度概括叶欣的工作状态?”。另外利用点拨的方法,在关键处,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本节课的学法主要是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在教学中发现读的形式过于单一了。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首先复习导入,利用了两个问题简单的回顾了一下本课的内容。第二部分是精读课文,体会形象。我主要抓住“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这一个中心句展开教学,围绕体现“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的句子细读品味,通过身先士卒、声色俱厉、斩钉截铁等关键词语逐步引导学生感知叶欣的形象。第三部分,回顾首尾,整合全文。通过首尾三个自然段进一步体会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最后一部分深化课题,从课题中让学生感受叶欣的精神。
周一我满怀激情地走进教室,看到星期天布置的不仅写好了,和多同学还打印了,我立刻表扬他们,夸他们做事主动,积极,有热情,“其实在各个行业中都有这样的人: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甚至甘愿为自己的事业献出生命。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我板书“白衣”两字时,我知道学生已经预习过了肯定能接下去说题目的,可学生接着说的“天使”,“不对,是战士。”“是天使嘛。”“书上明明写的是战士。”我听着学生的争论,没说话,写下了“天使”和“战士”,随后我问学生:“这俩有什么区别?”学生一下子炸开了锅,我让认为是“天使”的同学先说——
师:说说你认为是“白衣天使”的理由。
史:我觉得这群护士像天使一样在病人身边围绕,用她们的微笑帮助病人,使病人快乐。
姜:天使被称为是”爱和想像力的精灵”,她是拥有一颗纯洁、美丽的心灵的,她的话语是神圣的,能给人勇气与希望;她的笑容是甜蜜的,能把病魔赶走,她们是白衣天使。
周:医生和护士能让病人早日康复,和亲人团聚,就像天使一般带给人民温暖与祥和,快乐与幸福。
黄:天使用她雪白的翅膀保护着我们,就同医生和护士一样,关爱着病人的安危,还会分担病人的痛苦,所以说他们是一群“白衣天使”
……
师:讲得真精彩,是的,医生和护士长常常被人们称为“白衣天使”,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为了解救人们的苦难,带给人们幸福,有道理。那说“白衣战士”的理由是什么呢?
狄:因为他们在与病魔做斗争,仿佛在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
裴:我想他们是战士,尽管穿的是白衣,可他们面临的是生与死的较量。
宇:我认为“白衣战士”更符合他们的身份,因为他们面对是有着强大死亡率的SARS病毒,他们的战场就是病床,他们的对手就是非典型肺炎。只要把病毒杀死,我们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
乐: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无形的杀手就在他们的身边,随时会伤害他们。他们的责任不比战场上战士轻松,为了救助病人,他们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
师:为你们精彩的发言鼓掌,真了不起,一个题目就闪现出这么多智慧。那么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赶紧去读读课文吧!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完课文,再看看老师的题目,发现了什么?[
生:少了“永远的”三个字了。
(老师加上“永远的”)
师:通过预习,联系刚才的朗读,你从这个“永远的”的里看出了什么?
客:我想应该是他们一直奋斗在“非典”的第一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直到永远。
宋:课文中写道:叶欣永远离开了我们,但她的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永柱,品质永柱。
潘:叶欣为护士做出了榜样,她的品质会影响着他人,会出现更多像叶欣这样的人,那么不是表示叶欣是“永远的白衣战士”吗?
迪:“永远”是叶欣的永远,因为她一直在救护着病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分钟。
颖:“永远”就是“永恒”,叶欣像一颗星星在永恒地发光,她的品质照亮了人们前进的方向。
师:让我们再次为自己鼓掌吧,你们不就是一个个小小的演讲者吗?叶欣护士长听到你们的这番话,一定会欣慰、安息了。
下面我们就走进3年的春天,去看看那感人的、辛酸的一幕。
[感悟]: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而课题又是文章的眼睛,利用的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从预习到初读,从而理解题目的大意,激情高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敢想、敢说,不拘一格。可以看出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对课堂感兴趣,这样的导入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大有好处,我们也应该为学生的智慧喝彩!
同样,我们老师要做到:深入分析,反复比较,努力找准课文中的关键问题,现在好教学的突破口,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琢磨出独具特色的教学语言,相信,你一定会成为出色的教师。
教材分析:
《永远的白衣战士》课文主要描述了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
整篇课文按时间顺序叙事,条理清晰;重点描述人物的事迹,详略得当;语言简洁流畅,又饱含深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娴熟”、“疲惫”、“身先士卒”、“声色俱厉”等词语。
3、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4、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认真、仔细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娴熟”、“疲惫”、“身先士卒”、“声色俱厉”等词语。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的脉络。
4、借助媒体创设情感场,让学生入情入境,体情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20xx年春季,人们曾经历过一场大规模抗击“非典”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什么人作出了最大的贡献?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播放护士抗击“非典”的录像。
3、是的,他们就是永远的白衣战士,板书课题。
4、出示:叶欣的照片,本文就是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位白衣战士。你们对她了解吗?
5、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作补充介绍,那为什么知名人士她为白衣战士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己读课文,要求:
(1)先把课文后生字表中的生字读两遍。
(2)把课文读正确,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读后将带有生字的词语画出来,读一读,认清字形。
(4)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
这些生字中你已经认识了哪些?是怎么认识的?
(2)指名读、齐读生字新词。
(3)在课文中,你遇到哪些不理解的词语,互相交流。
(4)师生共同纠正补充。
3、把生字带入课文中读,把课文读流利。
4、指名开火车读课文,生互评。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叶欣的什么事?
2、全班交流。
3、学习第一和第八、九小节。
四、指导写字
五、布置作业
(1)学生抄写词语。
(2)摘录感动了自己的句子,并且多读几遍。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板书)《永远的白衣战士》。课文主要描述了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非典”的战争中,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整篇课文条理清晰,语言生动流畅,又饱含深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情感熏陶的好教材。课文中描述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非典,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有的可能遗憾,有的根本不知道,对医生抢救病人的感人事迹了解更少。所以理解叶欣的崇高精神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我拟定态度价值观,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其中1、2是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准备用2课时达到以上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采用三个层面的读,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首先,揭题后介绍抗非典情况,引导质疑,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接着结合检查,再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注意纠正读错的字句,读准多音字“给”予的音,引导学生通过凉席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身先士卒、声色俱厉”等词语的意思。在初步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再次走进文本,理清文章的脉络,能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这篇课文较长,要给足够的时间阅读。课后抄写生字新词,去了解关于“非典”的一些事情。
下面,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这一课时,主要通过“歌曲激情,创设氛围;精读品悟,感受形象;拓展延伸升华主题”三个环节进行教学,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一、歌曲激情,创设探学氛围
上课伊始,揭示课题后,播放歌曲,描写这是专门为叶欣谱写的歌曲,随后由设问“为什么专门为叶欣谱写歌曲呢?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随即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精读品悟,感受英雄形象。
这是本课时的重要部分,我分二步进行。
第一步,读议结合,了解英雄事迹。
课文的4—7段重点写了叶欣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非典”的战争中,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事迹。这是教学的重点部分,设想:首先教师深情地朗读2、3段,然后引导学生阅读重点段落4—7段,边读边划边想,划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交流引出中心句“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说说体会。接着分两块组织教学。
1、理解“高风险”让学生找一找,从哪里看出“高风险”:抓住极具体传染性;没有硝烟的战争;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哥医护人员的倒下;病患终于没有放过她等。考虑到学生可能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再补充一些图片、资料等。
2、理解“高强度”、“高效率”。面对如此“高风险”。叶欣是怎样做的?让学生再细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教师着重引导、读议、感悟。
①“从2月8日开始加班,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电话”体会她的身先士卒。
②两个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叶欣顾不上休息,又拖着疲惫的身躯投入到对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抓住“拖”体会叶欣不停地工作,不顾疲劳、高度负责的精神。
③两个带有省略号的句子,体会她业务水平高,工作效率高。
④斩钉截铁的话语“这里危险‘让我来吧”体会她体贴关心同事,不怕危险,甚至牺牲的精神,指导读好着句话。
到此,教师设问:你认为叶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相应板书:舍己为人。顺势引发:舍己为谁?让学生领悟叶欣舍己一是为了病人,一是为了国事。
再读中心句。
第二步,呼应比较进一步感悟形象。
1、课文开头和结尾相呼应,先让学生联系深情朗读1、8、9自然段,出示追悼会照片,抓住“花圈如海,泪水如雨”来体会叶欣精神的崇高,人格的伟大,一会人们对英雄的崇敬和怀念。再配月朗读,加深感受。
2、再回应导入时问题,讨论:为什么叶欣是永远的白衣战士。与白衣天使相比较,使学生体会到这样更突出战争的残酷,和叶欣的英勇精神。同时也使学生明白人物形象的提升:天使→战士→英雄(板书)。
第三环节: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教师顺情引发:这样的战士很多,这样的英雄很多,请同学们拿起笔来赞一赞我们的白衣战士吧。
交流后结束课文:正是像叶欣他们用爱心传递爱心,甚至献出生命才取得了战胜“非典”的胜利。让我们记住他们——(回到课题,齐声,大声)永远的白衣战士。
古人告诉我们,有付出就有回报。每当处于新的教学阶段时,老师都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可以帮助老师有条不紊地完成教学任务,你想知道关于教案的格式要求呢?经过搜索整理,栏目小编为你呈现“孟子两章教案”,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2、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3、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苦难造就人才。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方法有的以武治为主,有的以文治见长,但其效果却截然不同。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见民心所向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对这个问题的论述。
二、简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
三、初读理解
1、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再由教者范读课文。
2、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疏通文句。
3、教师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寡助之至”:“之”,动词,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4、串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5、齐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
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
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注意下列词语的作用:
“故曰”,在文章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段,“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
“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
归纳:第4段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4、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⑴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⑵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5、应该怎样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张?
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五、教学小结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
1、重点句子的理解。
2、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环境造就人”,今天我们就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来进一步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三、初读理解
1、范读课文,正音:
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拂士(bì)同“弼”
2、依据书下注释,试译第1段。重点讲清“发”“举”等动词的意义。
发:起,被起用。举:被举用,选拔。
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分。“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教材分析]:
《(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显得水到渠成。
教学两篇短文,应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学习文言文,重在古今对读,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3.比较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的)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五、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六、总结升华:
教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
生1:我觉得“人和”就是拉帮结派,君不见,人世间,团团成伙好办事。
生2: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3: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使他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时代的局限性。
生4:我觉得,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美伊战争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生5: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横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
生6:在当今社会,什么是合乎“道义”的?什么是不合乎“道义”的呢?
教师明确,也许可以这样回答;第一,合乎国家与国家平等的原则,也就是说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第二,有利于维护和平共处,这是鉴于20世纪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受到我们的重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课堂发言,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生自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延伸拓展、总结升华: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学生大声读课文。
三、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全班分为两组,展开课堂竞赛,每道题单数题一组回答,双数题二组回答。
(1)读准下面的字。①畎亩②傅说③胶鬲④行拂
(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③入则无法家拂士④所以动心忍性
(3)一词多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
行拂乱其所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②死于安乐
③国恒亡死即举大名耳
④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⑤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⑥发于声扶苏以数谏故
(4)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二板块: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第三板块:才华展示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学生课堂竞赛成果展示:
关于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才华展示:
(1)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2)相关的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畅销一时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4.教师综合评判,分出优胜组,全班鼓掌祝贺。
5.学生齐背课文。
四、总结升华:
提问: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学生讨论及成果展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五、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六、课堂小结:
《(孟子)两章》,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孟子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获。
七、布置作业:
1.两篇短文中,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你的理由。
2.写一篇渎后感。淡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
3.竞赛法
4.比较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三里之城(的)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五、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六、总结升华
教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
生1:我觉得“人和”就是拉帮结派,君不见,人世间,团团成伙好办事。
生2: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3: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使他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时代的局限性。
生4:我觉得,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美伊战争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生5: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横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
生6:在当今社会,什么是合乎“道义”的?什么是不合乎“道义”的呢?
教师明确,也许可以这样回答;第一,合乎国家与国家平等的原则,也就是说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第二,有利于维护和平共处,这是鉴于20世纪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受到我们的重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课堂发言,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目的
1、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2、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3、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苦难造就人才。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方法有的以武治为主,有的以文治见长,但其效果却截然不同。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见民心所向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对这个问题的论述。
二、简介孟子和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
1、重点句子的理解。
2、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环境造就人”,今天我们就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来进一步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三、初读理解
1、范读课文,正音:
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拂士(bì)同“弼”
2、依据书下注释,试译第1段。重点讲清“发”“举”等动词的意义。
发:起,被起用。举:被举用,选拔。
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分。“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3、师生共同校正、释疑。
4、试译第2段:
⑴讲析重点词语及句子:
“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是”:指示代词,这。
“苦、劳、饿、空乏”:原来都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
(注意:对初中生不可出现“使动”这一概念)
“拂”:违背、受阻挠。
“乱”:动词,扰。(注意:读“行拂乱其所为”一句时,可以在“行拂”后稍作停顿。)
“所以”:介词,课文中的“所以”可译为“之所以……的原因”
“曾”:与“增”通假。
⑵师生共同校正、释疑。
5、试译第3段:
“恒”:常常。“过”: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然后”:这样以后。“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
“衡”:与“横”通假,梗塞,不顺利。
“征”:观察到,检验。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善于法的世臣和善于辅佐的贤士的规劝讽谏。“拂”,匡正过失。
6、师生共同校正、释疑。
四、整体感知
1、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2、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3、第2段与第1段有什么关系?
第1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2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磨练,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阐述“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无好男”的道理)
4、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5、第4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6、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在论证上采用了正反论证。
五、教学小结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2、《鱼我所欲也》。
一、理解分析第一段
(注意:1、结合朗读;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
(一)请学生说句子大意,间以师生质疑、释疑,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词典中的义项。借助注释、学生的阅读积累及教师的讲解了解六个人物的故事。(关键词:发、举、士、市)
(二)师:这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六个著名历史人物)
生:出身卑微,有的是农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隶……;后来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师: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况且像管夷吾,并非生来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来就做奴隶的啊。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吧!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筑墙工——辛苦的体力劳动;鱼盐贩子——辛苦奔波,社会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边缘;隐士——生活清贫;奴隶——失去尊严,自由掌握在主人手里。(学生与教师应和着分析)
生:他们生活艰苦,经历了磨难。
师:是的,他们都经历了一番磨难,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炼,而最后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名垂青史。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什么道理吗?
生: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师:正是如此,逆境出人才,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的。(板书:人才在忧患中造就)
二、理解分析第二段
(一)教师提问关键字意思,提示“使动用法”,请学生试着解释句子大意。难点教师给予帮助。(关键字:故、是、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动、忍、曾益)
(二)师:经历磨难的好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要使他内心惊动,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本没有的才能,途经是——
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师:是啊,必须让他在各个方面都经受一番磨难,由此磨炼出杰出的品格和才华。这样,才能担当起上天赋予的重任啊!(板书:苦劳饿 空乏 拂乱——动心忍性
曾益不能)
(三) 师:这一段所说的中心意思可以怎么来概括?
生:人必须经历一番艰苦磨炼才能成才。
师:咦,是不是与上一段意思一样啊?——这两段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不过,论说的方法可不一样。
生:第一段是举例子,第二段是在分析道理。
师:严格地说,第一段是以事例为议论的依据,我们称为“举例论证”,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举例论证例证是人们议论分析时常用的方法。(板书:举例论证
)
三、 布置作业
(一) 背诵第一、第二段。复习字句解释。
(二) 自己串讲第三第四段。
一、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齐读课文。
二、学生解释第三段的句意。教师指导、点拨。(关键字:恒、过、困、衡、虑、作、征、发、喻、入、楚、法家、拂士、敌国、外患)
三、师:能否用概括第一、二段的句子“人才必须在忧患中造就”来概括这一段?
生:不能,因为这里还写到了国家。
师:是的,这一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有了内容的拓展,由人说到了国家。(板书:由人到国)有一副对联可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我说上联,同学们能否对出下联?
人处困境方能奋发,
生:国无忧患常会灭亡。国少忧患易遭灭亡。等等。
师:横批呢?
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所以啊,孟子最后总结道:“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我们来解释解释句子的意思。(请学生讲,教师指导、点拨。关键字:生、忧患、死、安乐;句子解释时的语序调整。)
四、 师生齐读课文。
五、 教师简单归纳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六、结束语: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他的观点。当我们遇到挫折,身处困境之时,不要埋怨,不要害怕,不要气馁,你应该感谢生活给了你一个磨炼自己的机会,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努力锻造自己的品格和学识才干,你就会走出逆境,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由背诵。时间允许则当堂背诵。
八、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复习字句解释。
频道小编推荐: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积累古汉语知识。
⑵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⑶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忧患”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⑴了解孟子和《孟子》;
⑵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预习检查题及学习要点板书)
3、课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方法】
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读书习惯是什么吗?(生:好读书,不求甚解。)可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能用这种习惯来学文言文吗?(生:不能)对,陶渊明他是大文学家,文学基础好,理解能力强,而且他本人又不想考科举,所以他读书只需汲取文章中的思想精华就行了。而我们就不行了,我
们是学生,既需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又必须参加文化考试,所以积累汉语基础知识,特别是古汉语基础知识,更是必要的。为了帮助大家学好《〈孟子〉二章》,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这节课,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学生分小组口头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了解孟子和《孟子》,交流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听课文朗读磁带,了解句读,并给下列黑体字注音。(课件)
米粟(sù)亲戚畔之(pàn)域(yù)舜(shùn)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百里奚(xī)孙叔敖(áo)法家拂士(bì)
3、抽生读文,教师做朗读点拨,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等。
4、看课件,讨论完成以下作业:
⑴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亲戚畔之()
②曾益其所不能()
③困于心衡于利()
④发家拂士()
⑵结合语境解释加线的词:
①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
②七里之()郭多助之()至委而去之()
③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斯是()陋室
④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
⑤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⑥管夷吾举于士()法家拂士()
⑦环而()攻之而()不胜发于声,而()后喻
⑧国恒亡()亡()羊补牢今亡()亦死
⑶填空:
①孟子,名,是继孔子之后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他在政治上主张行“”,其“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千百年来都很受人民的欢迎。
②《孟子》是记录孟子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三、小结
学生在预习中的得失(据实而论),引导学生看课下注释,分小组去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学生边译文边思考:
1、两篇文章各写的是什么内容?
2、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各有什么不同?
〖教学反思〗
教师课后完成。
第二节
〖教学内容〗
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孟子生活在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其进步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学法指导
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必须熟读才能有所领会。诵读时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其雄辩的气势。
三、理解文意
1、听课文朗读磁带,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重点字词和难以理解的句子质疑。
(小组讨论解决疑问,重点理解几个词语的活用:环、域、固、威、顺,学生理解困难时教师可作适当点拨。)
2、帮助学生译文,教师讲解以下词句:
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⑵“夫环而攻之”。
⑶“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3、整体感知全文:你认为孟子想阐述什么问题?你的理由是什么?
(小组讨论,班上交流。)
4、师生互动:辨析学生提出的中心论点,局部分析,明确作者的思路。
第一段:开篇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了“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第二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关系么?
(以小城得守为例来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第一段的前部分内容)
第三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课文的前面部分有关系么?
(以高城被弃为例来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第一段的后部分内容)
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
(因为“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皆属“地利”,而“人和”才是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目的是为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即“人和”的实质就在于君主是否“得道”──施“仁政”。)
5、文章在得出“人和”的实质后本应就此结束,但作者却又做了“亲戚所畔”和“天下顺之”的进一步推论,请问,这又有何作用?
(目的在于强调施“仁政”的重要性,深化文章中心。)
6、齐读全文,提问:哪些句子你读起来特别带劲?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
(体会骈句的表达作用,体会排比、对比、对偶等修辞的表达作用及孟子语言的雄辩性)
7、探究讨论:
本文主要是谈战争中的问题么?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借战争谈政治、谈治国,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广泛施行仁政,这样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当然也就不用打仗了,即使打仗,也一定会打胜仗。)
四、课堂小结
通过全文的分析,你知道本文的体裁么?(议论文)学习议论文最主要的是要学什么?(学习说理的方法)那本文是怎样说理的?谁来归纳一下?(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再举例分别证明两个分论点,然后从道理上得出结论,论证严密。)
五、引导学生理解记诵
六、拓展练习
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当今政府是如何运用孟子的“仁政”思想来构建当今和谐社会的。(政府为民办了哪些实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师课后完成。
第三节
〖教学内容〗
赏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1、抽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简评背诵情况,引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听课文朗读磁带,小组内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⑴文中有哪些语句难于理解?
⑵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⑶这篇文章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比,在论证结构上有何不同?
2、班上交流以上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
⑴抽生译文,重点引导学生翻译文章第二、三两段,着重点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过”、“入”、“出”、“敌”、“生”、“死”等词的用法。
⑵要求学生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言之成理即可:如“居安思危”、“发奋图强”等)
⑶明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用的是先开篇立论,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逐层深入地进行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最后作者在结论中用对偶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来强化自己的观点。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却不同,它却是先摆事实(以六个古代名人的事例为证),再着重讲道理,
最后在结论中用对偶句来揭示中心论点。
三、深入探究
齐读课文,思考讨论:(师生互动)
1、哪些语句读起来带劲?为什么?
(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体味排比、对偶等修辞的妙用及孟子语言磅礴的气势。)
2、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言之成理即可,培养学生的感悟力。)
3、哪一段最富哲理?主要讲的什么道理?请用最简明的语言归纳。
(苦尽甘来;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4、第三段给了你哪些启示?(言之成理即可)有几层含义?(两层)层次之间是何关系?(教师点拨:前者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一番挫折、困苦,才会发奋图强;后者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从反面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将中心论点隐含其中)
5、最后一段与前面三段是什么关系?
(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6、对比本课两文,说说两文各自的论述重点是什么?两文语言上有何共同的特色?(明确:前者着重论述“得民心者得天下,广施仁政定安邦”,后者着重论述“久经千辛长才干,常思忧患求生存”,即“困境出人才,居安应思危”的道理。孟子语言的特色是气势磅礴,语句流畅,善于雄辩,善用骈句中的
排比来增强说理的气势,善用对偶句来揭示主旨)
7、两文中还有不懂的吗?
(据实解决。)
四、教师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本节课学习要点
(学生学习情况总结椐实而论。)
本课启示:仁者天下无敌;居安思危。
五、指导理解记诵
六、拓展练习
1、注意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⑴三里之城()
⑵池非不深也()
⑶兵革非不坚利也()()
⑷委而去之()
⑸亲戚畔之()
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⑺入则无发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2、联系生活实际,就本文感兴趣之处,写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在5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师课后完成。
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大致把握课文内容,理解积累哲理、抒情名句。
3、尽可能积累和理解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力求理解背诵。
2、积累理解“道、环、委、发、举、生、死、人和”等文言实词、短句的含义。
3、理解把握作者在文中说明的哲理。
教学难点
1、理解积累名句。
2、了解和学习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教学方法阅读赏析法
教学课时4课时
德育内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怀天下,用春天般的心情去面对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孔孟之道,仁义为先”这句俗语吗?‘孔’即孔丘,‘孟’即孟轲;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与鉴赏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孟子写的政论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师板书课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政论文
课内记忆练习(前提测评、板书设计A)
1、人们常说的“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
2、《孟子》是记录的书,共七篇。
课时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大致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解读课文名句,力求熟读并且背诵课文。
(导学达标)。
一、扫清字词障碍,圈出生字并结合注释进行注音;熟读课文,(10分钟,共2—3遍,)
二、学生分不同形式的朗读课文(可以分段单读,然后齐读),教师正音、点评。
三、学生课内自由赏析活动(在课本或笔记上完成):
1、完成对“道、环、委、域、畔、有、人和”等文言实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短句的理解和积累;
2、同桌互相进行观摩探讨学习。
⑴、熟读并且背诵课文,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⑵、讨论并归纳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共同完成老师板书提出的问题。
⑶课文内容归纳练习(板书设计B)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他的中心论点是,其中,第二段以战争中的为例,重点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三段以战争中的为例,重点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
C、句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指出文中的两个排比句,划分朗读节奏,并且说一说其表达作用。
四、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1、由学生把自己积累的重要词语(必须是含重点词语的句子)抄写到笔记上,同时,简要的进行音、义解说(同学们自觉增删,并继续补充)
2、教师小结,学生齐读全文。
课内巩固练习:
1、由学生上讲台,完成老师抄写到黑板上的归纳练习,鼓励同学们自觉增删,继续补充。
2、师生共同提出的板书内容抄在笔记上,补充完整同时单独完成重要词语注音与释义。
第二课时
课时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大致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解读课文名句,力求熟读并且背诵课文。
(导学达标)。
一、扫清字词障碍,圈出生字并结合注释进行注音;熟读课文,(10分钟,共2—3遍,)
二、学生分不同形式的朗读课文(可以分段单读,然后齐读),教师正音、点评。
三、学生课内自由赏析活动(在课本或笔记上完成):
1、完成对“举、发、拂乱、曾益、衡、喻、出、入、生、死”等文言实词、“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短句的理解和积累;
2、同桌互相进行观摩探讨学习。
⑴、熟读并且背诵课文,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⑵、讨论并归纳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共同完成老师板书提出的问题。
⑶课文内容归纳练习(板书设计B)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他的中心论点是,其中,第一段以的、六位古代名臣名相为例,有力的阐述了”的道理;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
C、句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D、解读第二段,划分朗读节奏,并且说一说其说明的人生哲理。
四、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1、由学生把自己积累的重要词语(必须是含重点词语的句子)抄写到笔记上,同时,简要的进行音、义解说(同学们自觉增删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浅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3)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如一词多义,虚词的作用及通假字现象,“郭、池、委、去、固、域、兵革、亲戚”等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
(3)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疑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2)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字词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述特点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基本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运用所学议论文知识分析文章。
四、教学方法:预习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读法,体验法,说学法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成语吧!这个成语是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成语吗?对,是拔苗助长,那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本书?这个成语出自《孟子》一书。其实,有很多我们常见的成语,如成仁取义,出尔反尔,始作俑者等
教学目标:
1、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习。
2、理解蕴含在两文中的作者的观点,是学习本文的又一重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分析、讨论来解决。
3、两篇短文都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这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因此,要从浅入手,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先分清层次,能概括出层意,再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二、整体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标题是后来的编者加的。此标题从内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讲仁义,行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有极少数人的支持与拥护。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论很能代表他的主张。
三、教学过程
1、让学生介绍查找到的孟子及《孟子》的常识的资料,讲述摘录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
2、鼓励学生充分朗读,自学,发现问题,质疑,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一,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注意节奏鲜明,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读排比句尤其要注意节奏鲜明,读出气势来。孟子自称善养浩然之气,他是很讲究文章的气势的。朗读时还要通过语调的变化,突出文章的`关键句、中心句。
老师可先范读,再指名读、小组齐读或全班朗读,让教室里充满学生的琅琅书声。
3、检测自学效果。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句是()
A.夫/环而攻之。 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米粟非不多也
(3)解释下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池非不深也。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讨论问题
(1)本文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这一主张是如何逐层推进论证的?
(3)画出第3、4节中的排比句,诵读体会,议论文说理运用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练习:请你紧扣强调“青少年时期要努力学习”这一内容写一组排比句,加深体会。
四、总结、扩展
这篇短论着重阐述了孟子关于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论证逐层深入,令人信服。排比句式,更增强了语句的气势。
为达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简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因,使其懂得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分类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字。
2、背诵文章。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比照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懂得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并加深对逐层深入论证方法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选自《孟子·告子》,文题同样是编者所加,该标题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观点。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典型,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三、教学过程
1、指导朗读。听录音范读,学生跟读,自由诵读。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傅说 忍性 法家 拂士 曾益
(2)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2、发动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疏通文意。着重强调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重要的语句有: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讨论问题,深入理解本文中心及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1)本文共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第一节列举六个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
(2)例证以外,本文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这一道理的?
明确:作者在短文中,不局限于例证。还善于由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理。
(3)与上一章比较,本文在论证思路上有何异同?
明确:同:本文在论证上也采用了层层推理的方法。
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而本文是在层层推论的基础上,结尾时才概括出来的。
四、总结、扩展
本文作者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摆典型事例、正反对比讲道理,使观点有很强的说服力。
为更好地拓开学生思路,深入领会作者的观点,可以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试另举一两个古今事例,或结合本人的亲身体验,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2、有人说:“逆境能成才”,“顺境也能成才”,请你举例谈谈对此说法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三、四。
2、强化背诵内容。
3、设计表格着手积累己学过的通假字。
1、知识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3、德育目标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一、 情景导入
二、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论证结构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角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计时间
第一板块(认读)
一、 情景导入
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 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 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播放本课泛读带。多媒体展示一些字词读音。
郭(guō) 粟(sù) 亲戚(qīng qi)
2、复读课文,注意读出语句的停顿。
3、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赛读课文。(教师评点)
1、学生分组讨论,作出回答。
2、学生听讲,思考,究竟是什么方法?
3、找一名普通话比较标准的学生朗读,其他人听读,了解记忆对孟子的简单介绍。
4、学生听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字音和不会读的断句。
5、学生按要求齐读课文。
6、学生赛读。读得好的,加以鼓励。
【三维目标导航】
1、知识与能力:
⑴ 读准字音,划准节奏,初步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⑵ 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
⑶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⑷ 品读关键词句,深层挖掘作品内蕴,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⑸ 多种形式朗读,体会孟子散文论辩特色。
⑹ 多角度赏读课文,了解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和生动、形象、精辟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⑴ 反复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
⑵ 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作眉批,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疑难。
⑶ 强调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创设互动互学的教学情景。
⑷ 引导学生链接生活,拓展思维,从纵深角度扩展学生阅读空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让学生认识我国古代哲人的非凡才智和他们对我国及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⑵ 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启迪学生明了人才是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道理,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⑶ 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倾心解读,成为情感颐养的过程,成为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沙场点兵】
1、搜集孟子及相关背景资料。
2、注意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看课下注释积累一下。
3、搜集孟子的一些名言警句。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尽信书不如无书;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等。
4、积累逆境成才方面的名言与事例。如:苦难对于一个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庸人却是一个万丈深渊;把脚抬高,绊脚石就成了垫脚石;顺境中的美德是自控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教学设想】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质疑──探疑──解疑的教学情景,通过诵读──积累──感悟──拓展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与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于读准节奏、读出气势、疏通文意、理解主旨。
难点:在于两篇短论的论证结构的把握。
【教学方法】
以读为核心,自主思考、合作研讨、集体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筛选。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安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侧重点
1、读准字音和节奏,熟读成诵,读出气势;
2、归类积累文言语汇,把握大意;
3、熟读精思,理解主旨。
〖方法锦囊
教:引导、点拨、对话、指导。
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课堂在线
一、导入
师生对话:指几名学生向同学介绍你了解的孟子,师作补充: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露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他曾经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但在称雄争霸的战国时代,他的仁政思想并没有得以推行,可是他的民贵君轻思想和行王道、施仁政的主张,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体现他思想主张的第一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多媒体展示学习侧重点
师作介绍,简介孟子散文的特色,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三、朗读训练
1、齐读,鼓励学生团结一心,读出气势。
2、师根据齐读出现的问题作朗读指导,指出停顿的重点地方以及易错读音,边范读边指导。
3、小组或团队试朗读,群体竞读,个体读,齐读。
四、自学研讨与交流
要求:
1、自主读,发现问题,作眉批。
2、小组合作研讨,组长做好分工,要求分工协作积累文言语汇,在此基础上初步理解文意。
师生交流:
1、各小组将在合作学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其他小组尝试解决,师作评价。
2、各小组分别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3、师呈现重点问题,检测学习成效(此为弹性设计,可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灵活取舍)。
五、研读课文,探究思路
小组探究:研读2、3段,看看战例中攻守双方的条件及结果,进而找出文章的论点与结论。
师生交流,明确论证结构。
六、展读课文,飞扬神思
师生对话: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凭借地利优势的例子?
依靠人和占尽先机的例子不胜枚举,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七、师作小结,重申主旨,作业布置
随着阅读的深入,思维的纵深,你会发现很多问题,质疑反思,收获无穷,愿这种习惯伴你学习的每一天!请同学们课下继续诵读这一章,并预习下一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安排《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习侧重点
1、读准字音和节奏,熟读成诵,读出气势。
2、归类积累文言语汇,把握大意。
3、熟读精思,理解主旨,挖掘深意。
〖方法锦囊
教:引导、点拨、对话、指导
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课堂在线
一、导入新课
联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指出孟子的思想并未在诸侯之间得以推行,可是执著的孟子并没有气馁,他走上了著书立说的道路,在修身养性、治国安民、教育学习、交友处世、孝亲敬老等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警世名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他人生经历的一部分。
二、自学导引
1、明确学习重点。
2、师范读,把握读音与节奏。
3、小组根据重点提示进行合作学习。
4、学习成果展示(师检测与生主动展示结合,重点进行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进一步体会孟子散文特色)。
三、探究学习活动
1、精彩故事再现:
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成长故事。
由六名学生讲故事,故事内容: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思考讨论:
思考:请你用一句话总结他们的经历,从这些故事中总结共同的规律。
明确: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练。
思考:孟子在谈到艰苦生活能使人大有作为,连举六名在历史上有成就的人物,是否重复,为什么?
⑴ 共同特点:出身低微,饱经磨难,逆境成才。使用排比,文章富气势和说服力。
⑵ 从古到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人)多方面举例,内涵丰富,说服力强。
启发提问:怎样才算艰苦的磨练呢?过渡到第二、三段的学习,了解孟子的人才成长观。
人才成长的主客观条件在这两段是怎样体现的?通过译读的方式把握。
3、小组合作探究全文思路:
本文侧重论述的观点是什么?请理清其论证思路。
明确:先举人的例子,从正面说理,谈犯错与改错的关系,谈内心忧困、思虑阻塞与有所作为的关系,谈如何让想法为人所知,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接着举国家的例子,从反面说理,谈国家如果没有内忧与外患就要灭亡,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
四、熟读精思
齐声诵读中间两段,思考:
1、你一定知道很多逆境出人才的例子,说出来让大家分享吧!
指导学生畅所欲言,丰富积累。
2、论证死于安乐只用一句话,却是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请你用所学历史知识解读一下好吗?
齐诵这句话,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史解读。
五、多媒体出示下列积累训练
读完本文,我不由得想起这些名句:
宝剑锋从磨砺出, 。
,从来纨绔少伟男。
,逸豫可以亡身。
自由诵读名言警句。
发出倡议:让我们积累更多名言警句吧!
六、质疑反思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此为弹性设计,可依时间灵活处理,也可引导学生课外继续探究。
七、课外练笔
古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还说多难兴才,请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容和观点,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这些话的理解,以面对困难为话题写一则随感。
〖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怎样预设才会使课堂卓有成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学生从文言文的微言大义里面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我在设计本课时力求让孟子的思想精髓深深植根于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走进孟子散文,走近孟子的热情。同时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与展示学习成效的平台,让学生习得方法,提高能力。在设计与教学中有可取之处,也有遗憾。
反思一:多方搜集资料,筛选信息,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师只有善于为学生搭建脚手架,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才会相得益彰。预设的空间越广阔,课堂生成就会越精彩。教师也就会做到游刃有余了。
反思二: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批注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整节课以各种形式的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在阅读中纵深拓展,注重了思维训练。
反思三:《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有如下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文言积累方面,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立足课内,分类积累文言语汇,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二是开拓阅读视野,注重相关名句的积累。设计意图为培养文言语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相信只要坚持,这个目的会达到的。第二项的操作可以灵活处理。
反思四:要做到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成效,合作学习有时间保证,师生交流有思维碰撞,学生的诵读与积累达到预定目标,这两节课的课堂容量还是大了些。在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学生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文本,也基本理解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但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紧迫,我在各部分衔接中比较生涩,课堂语言不够流畅,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
3.竞赛法
4.比较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去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的)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五、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六、总结升华
教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
生1:我觉得“人和”就是拉帮结派,君不见,人世间,团团成伙好办事。
生2: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3: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使他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时代的局限性。
生4:我觉得,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美伊战争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生5: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横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
生6:在当今社会,什么是合乎“道义”的?什么是不合乎“道义”的呢?
教师明确,也许可以这样回答;第一,合乎国家与国家平等的原则,也就是说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第二,有利于维护和平共处,这是鉴于20世纪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受到我们的重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课堂发言,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生自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延伸拓展、总结升华: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多媒体显示: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点词重读)
3.学生大声读课文。
三,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全班分为两组,展开课堂竞赛,每道题单数题一组回答,双数题二组回答。每小题赋5分。以积分多少分出胜负。
第一板块:文言知识
(1)读准下面的字。
①畎亩②傅说③胶鬲④行拂
(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所以动心忍性
第二板块: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第三板块:才华展示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学生课堂竞赛成果展示:
关于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才华展示:
(1)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2)相关的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畅销一时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4.教师综合评判,分出优胜组,全班鼓掌祝贺。
5.学生齐背课文。
四、总结升华
提问: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学生讨论。
成果展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五、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六、课堂小结
《(孟子)两章》,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孟子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获。
七、布置作业
1.两篇短文中,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你的理由。
2.写一篇渎后感。淡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省心声明:1、本网站所刊载的各类形式(包括但不仅限于文字、图片、图表)的作品全部来自互联网、百度和由网友提供,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更改或删除。2、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3、本站所提供的一切资料均共交流参考使用,如有其它用途,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省心网温馨提示:欲查找更多相关内容,请使用本页面下边“上一篇”和“下一篇”按钮查找
下面由读后感大全帮大家编辑的《科学《吹泡泡》教案》。教师的存在能让我们的心田绿草如茵,繁花似锦,老师应该做好教案为上课打好基础。教案有利于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一、设计意图: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教给孩子科学知识,而是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使幼儿通过动手实验,动手操作,体验成功的乐趣,让他们在轻松的游戏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因此我设计了本节活动。活动中,为他们提供洗洁清,瓶子,吸管等材料,使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维,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二、活动目标:
1、玩玩、做做、让孩子在轻松的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培养幼儿敢于操作,乐于实验的科学态度,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
三、活动准备:
1、装有一定量清水的瓶子,吸管若干,小勺若干。
2、洗洁精、洗衣粉,牙膏,清水、音乐磁带,录音机
四、活动过程:
1、谈话,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吹过泡泡吗?
幼:我们吹过泡泡
师:那你们知道泡泡瓶里的魔水是用什么制成的吗?
幼:知道,是洗洁精
幼b:不知道
师:那到底是用什么制成的呢?让我们来做一做吧?
2、幼儿动手做泡泡魔水。
师:小朋友发现桌子上有什么?
幼a:瓶子、吸管、勺子。
幼b:洗洁精,洗衣粉
幼c:牙膏,清水
师:你们想玩一玩吗?(想)
幼儿探索操作(相互交流探索结果)
幼a:我把洗衣粉放一勺在瓶里,?
幼b:我放了牙膏,不溶化
幼c:我放了少量的洗洁精,搅动也出了泡泡。
教师小结:弄不出泡泡的小朋友不要着急,遇到困难要耐心,可以再试一次呀!
3、幼儿玩泡泡
师:小朋友,你们有的可能是第一次做泡泡魔水,好玩吗?那你能把自己做的泡泡魔水让它放起来吗?来我们试一试。
幼a:我的泡泡飞了起来。
幼b:我的泡泡都跑在桌面上了,把瓶子都埋在底下了。
幼c:飞起的泡泡落在我的手上,胳膊上。
师:小朋友都很喜欢玩泡泡,那么你们知道泡泡是什么颜色吗?
4、幼儿说泡泡
幼a:我吹出的泡泡有大有小
幼b:为什么我的泡泡在桌面上不灭呢?
幼c:我的泡泡飞到天上什么颜色都有。
教师小结:吹到桌面上的泡泡不灭,是因为泡泡下面有少量的水,空中的泡泡在阳光的照射下多种颜色,所以我们看起来好漂亮。
5、游戏《吹泡泡》
方法:教师放《吹泡泡》的歌曲,幼儿可以随音乐吹出自己的泡泡,也可以随音乐节奏以优美的舞蹈表达吹泡泡的快乐。
6、小结
师:今天通过做实验,我们明白了原来自己动手也可以做出神奇的吹吹魔水,在这节活动中,小朋友提出了许多的问题,可教师也不知道答案,今天回去,可以问爸爸、妈妈或请他们帮忙上网查一查,明天,你也来当一回小老师,告诉我们答案好吗?
活动目标
⒈、大胆尝试和探索,选择合适的材料调制泡泡水。
⒉、尝试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感知泡泡的大小、形状和色彩。
材料准备
⒈、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自制的,用细铁丝弯成各种形状)。
⒉、清水、盆、各种容器。
⒊、洗洁精、洗发露、洗衣粉、洗手液、沐浴露等。
指导要点
⒈、引导幼儿认识各种材料及其特性,观察幼儿对所提供的各种材料是否感兴趣。
⒉、能大胆尝试和操作各种材料调制泡泡水,在实践操作和对比中发现哪种材料更合适吹泡泡。
⒊、能大胆选择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观察吹出泡泡的形状、大小、色彩等特征。
⒋、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实施步骤
出示各种材料,说出游戏内容,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逐一引导幼儿观察、讲述各种操作材料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简单讲解操作要求和方法,引导幼儿自己选择、尝试和操作,运用观察、对比的方法知道哪种材料最适合吹泡泡。在调制好泡泡水后,引导幼儿自由选择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感知、发现最适合吹泡泡的工具。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幼儿分工、合作、协商,教师作为观察者、支持者,当幼儿出现问题或困难时,给予相应的提示和建议,让幼儿自主探索、发现和改进,从而获得相应的技能和经验。
反思分析
泡泡是晶莹透亮、轻盈神奇的,吹泡泡游戏是幼儿熟悉和喜爱的。从幼儿的生活出发,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所以幼儿非常喜欢,表现得很积极、认真。幼儿在调制泡泡水时遇到了一些问题:由于幼儿缺少经验,加入的洗洁精量太少,怎么也吹不出泡泡来,幼儿有点失去兴趣和信心,想放弃时我及时地给予了指导,请幼儿多加些洗涤用品,把水调得浓稠些再试试。当幼儿再次尝试后终于成功时 ,幼儿显得非常兴奋,这要比玩买来的泡泡玩具更开心,更有一种成功的满足和喜悦。在玩吹泡泡游戏时,幼儿只享受在吹上面,没有有意识地去观察泡泡的形状、颜色,也没有感知什么形状的工具容易吹出泡泡来。此时我又及时地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思考和比较,在玩中感受到了泡泡的多姿多彩,发现泡泡的产生过程,从而不断提高了幼儿的操作、判断能力,丰富幼儿的审美情感。
活动目标
1、感知吹泡泡的方法,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吹泡泡,在实践探索中发现只要有孔, 有缝隙的物品都能吹出泡泡来。
2、能够积极尝试,大胆想象、探索自制吹泡泡的工具。
3、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幼儿学习自主性,体验发现的乐趣。
重点难点
(一)重点:感知吹泡泡的方法,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吹泡泡,在实践中发现只要有孔,有缝隙的物品都能吹出泡泡来。
(二)难点:能够积极尝试,大胆想象、探索自制吹泡泡的工具。
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
幼儿有吹泡泡的经验。物质准备:
1、教具准备:PPT、泡泡液、吸管、漏勺、小刷子、毛根棒、树叶等。
2、学具准备:泡泡液、吸管、漏勺、小刷子、毛根棒、树叶若干、毛巾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以谈话形式导入,引出课题。
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吹泡泡吗?今天想不想在这儿吹泡泡?吹泡泡应该怎么吹? 师: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吹泡泡的材料,大家看看是什么? 师:请小朋友自己动手试一试!看看谁能第一个成功地吹出泡泡来!提出要求:吹得时候要把吸管离开小碗,让泡泡飞起来。
幼儿操作时教师巡视。正确指导幼儿吹泡泡时肚子憋足气,用嘴把气吹出去。师:(安全提示)千万可别把泡泡液吸到肚子里不然肚子会疼的。吹泡泡的时候,
不要吹到别人或者自己的脸上,如果不小心吹到脸上就用自己的毛巾赶紧擦一擦。
(二)基本部分。创设自由探索的空间,幼儿掌握吹泡泡的基本技能。
1、幼儿分享吹泡泡的方法。
师:泡泡吹出来了吗?成功地小朋友想一想怎么样让泡泡吹得越来越大,想一想你要用多大的力气。是使劲的吹还是轻轻地吹。
(2)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吹泡泡的经验。 师:现在我请小朋友说说刚才是怎么成功的?
师:蘸一蘸泡泡液,然后轻轻地呼。要轻轻地用力, 吹的时候要时间长些,就可以吹出泡泡了。
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感知吹泡泡工具的特性。
(1)教师引导幼儿大胆尝试。
师:那么除了吸管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东西也可以吹出泡泡呢?你们还用过其他的东西吹过泡泡吗?我带来了一些东西,你们猜一猜这些东西能吹出泡泡吗? 出示筷子,漏勺,小刷子,梳子。
师:先出示筷子,觉得可以的'小朋友请举手。出示物品以此类推……教师在 PPT 上的记录表上统计。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还是用事实来证明吧。今天老师还带来一些东西,你们用他们试一试能不能吹出来泡泡,如果能吹出泡泡就请你把它放到筐子里,如果不能出吹泡泡就把它留在袋子里。
教师巡回观察幼儿自由探索情况,适当给予帮助和提示。
师:你可以和你旁边的小朋友一起试试,是不是和你们想得一样,如果成功了要记得赶紧放到前面的筐子里去。再试试袋子里的其他的东西能不能成功,你可以多试几次哦。
(2)让各别幼儿上台尝试用各类工具吹泡泡,来验证猜想。并进行教师小结。
师:现在大家都吹出泡泡来了吗?再一个小朋友上台来演示一下,自己是怎么用这些工具吹出泡泡的,看看你们的猜想对不对。
幼儿操作时提示请小朋友演示,做实验就是这样,一次可能不行,需要我们反复的试一试,说不定就有可能成功!
幼儿演示时,询问谁有不同的意见。
师:你来试一试,大家看成功了吗?泡泡是从什么地方出来的?哦,梳子和刷子一样他们的缝隙是可以吹出泡泡来的。那筷子可以吹出来泡泡吗?试一试。为什么吹不出来?
师:现在这四种东西都吹出泡泡来了吗?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的工具有孔,或者有缝隙就应该能吹出泡泡来对吗?
(三)、结束部分。尝试用树叶来吹泡泡,自制吹泡泡工具。
1、教师出示树叶。
师:树叶能吹出泡泡吗?那你们能想什么办法使树叶吹出泡泡呢?请大家想一想试一试!
教师巡回指导,洞洞形状不一样,吹出得泡泡一样的吗?是什么形状的?
2、请幼儿总结经验,介绍用树叶吹泡泡的方法,现在你们的树叶吹出泡泡了吗?用什么方法吹出来的?
3、教师小结:只要在树叶上打个洞或缝隙就可以吹出泡泡了。
(四)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改变毛根棒的形状吹泡泡,感知材料不同与泡泡的变化关系。
师:我这儿还有一样宝贝,大家看是什么?你能用茅根棒变魔术变成吹泡泡的工具吗?
师:谁想勇敢地挑战一下?幼儿自主探究,并分享经验。
师:你成功了吗?吹出的泡泡是怎么样的呢?
引导幼儿观察:当你成功了吹出泡泡后再把茅根棒改变形状后看看吹出的泡泡有变化吗?是什么形状?
教师小结:原来不管我们是什么形状的东西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的。结束游戏。
师:我们的区角里还有很多工具,你们可以去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吹泡泡。
活动总结
本次的观摩公开课顺利结束,在活动中有亮点也有不足。整堂课环节清晰流畅, 孩子们的兴趣十分浓厚,在活动中,幼儿动手操作的时间长,充分将主动权交给孩子。
但不足之处在于:1、教师对材料的熟悉程度不够。2、点评时一度强调纪律, 让孩子坐在座位上之后,再进行小结。来回上下座位时间长,以至于整节课的时间较长。
活动目标
1.了解水和其它物质混在一起产生不同的反应。
2.对水有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水、量杯、洗洁精、小调羹、肥皂粉、抹布、吹管、空杯子、塑封的记录表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师:看看这里有什么?(教师出示洗洁精和洗衣粉)
它们有什么本领?
小结:除了你们说的本领之外还有一个奇特的本领,会吹泡泡(老师示范吹泡泡),老师的吹泡泡瓶子里就放了这两样东西中的其中一样。
2.幼儿操作实验
师:今天我们自己来制作一个吹泡泡的瓶子。去试一试,成功了请你记下你加的是什么,加了多少。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在实验时要吹而不要吸。
幼儿交流实验结果。
小结:用洗洁精和洗衣粉都可以吹出泡泡,但要掌握加的量。
3、活动延伸
在水中还可以加什么东西也能吹出泡泡?怎样让我们的泡泡吹得更大更多?
活动生成及建议
1.活动可以延伸到幼儿家庭中,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探索实验操作怎样让泡泡吹得更多更大。
2.活动可以渗透到科学领域中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让幼儿尝试探索,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如正方形、五角星、心形、椭圆形等)吹出的泡泡形状是否一样。
活动目标:
1、学会观察泡泡的大小与泡泡水的浓度及材料口大小的关系。
2、感受参加科学活动的快乐,并体验成功的愉快。
活动准备:
1、提供洗洁精、水、塑料杯、小勺、小盆子等。
2、粗细不同的吸管和单孔、多孔、斜孔、口开叉的吸管。
3、每人一份图表,笔
4、幻灯片活动设计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教师吹泡泡,引起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你们看老师在干什么?你们玩过吹泡泡吗?吹泡泡要用什么材料?(泡泡水、吸管)
2、幼儿尝试用三种不同的泡泡水吹泡泡。
3、重点提问:小朋友这三种泡泡水有什么不同?
4、小结:原来洗洁精的浓度越大的泡泡水吹出的泡泡又多又大。
二、探索用用不同管口的吸管吹泡泡较。
1、师:泡泡的大小都一样吗?
小朋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不同管口的吸管去试一试,看看不同的吸管吹出的泡泡有什么不同,并用记录卡记录在相应的表格里。
2、分别出示不同的吸管有细粗不同的吸管。
3、小朋友讲述自己的猜想,请个别小朋友上讲台前在记录表上记录自己的想法。
4、小朋友自己选择不同形状的铁丝框来吹泡泡,教师指导。
5、小朋友看幻灯片,后请两个幼儿出来用细吸管和粗吸管比赛吹泡泡看看那种吹得大,幼儿进行比较。
提问:为什么粗吸管吹的泡泡比细吸管吹的泡泡大呢?(因为管子的孔眼大,吹出的泡泡就大)。
6、小结:
粗吸管吹的泡泡比细吸管吹的泡泡大是因为管子的孔眼大,所以吹出的泡泡就大。原来吸管口越大吹的泡泡就越大。
活动延伸:
尝试更多、更特别的吹泡泡工具。
师:这些工具也可以吹泡泡,我们把它放在活动区里,以后小朋友还可以试着用不同的工具吹泡泡,看看用它们吹出的泡泡有没有不同。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泡泡水吹出泡泡,初步感知不同形状的铁丝框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2、观察泡泡,自由表达吹泡泡的发现和感受。
3、懂得遵守游戏规则,感受参加集体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1、用铁丝做成的三角形、正方形、五角星吹泡泡的铁丝框、泡泡水、装泡泡水的容器、
2、记录表、形状标记及将彩色纸粘贴在桌上。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唤醒幼儿经验。
小朋友,你们见过泡泡吗?什么时候见过泡泡的?那泡泡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我们小朋友说得真棒,我们在洗衣服、洗碗、洗澡的时候都会出现泡泡,刚才还有小朋友说玩过吹泡泡。
2、幼儿探索怎样吹出泡泡。
(1)、今天,我们就试试用铁丝框来吹泡泡,看,它是什么形状的?(圆形的)现在,我们一起试试用圆形的铁丝框来吹泡泡吧!(提醒幼儿不要对着小朋友吹)
(2)、你吹出泡泡了吗?说说你是怎么吹的?(先醮泡泡水,让它变成一面小镜子,再用嘴轻轻吹)
(3)、刚才谁没有成功,请你再来试一试。(幼儿吹)
(4)、圆形的铁丝框吹出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圆形)(师边指记录单上的标记边贴上小圆点)
3、尝试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
(1)、老师还给小朋友准备了其它形状的铁丝框,看看都有些什么形状的?(三角形、正方形、五角星形)再猜猜看这些不同形状的铁丝框吹出的泡泡会是什么样的?(师根据幼儿的猜测在记录单上贴图形)
(2)、到底吹出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呢?待会儿老师请你用不同的铁丝框去试一试,把你发现的泡泡的样子贴在后面的空格里。
(3)、幼儿吹泡泡。
(提醒幼儿用不同的铁丝框来吹泡泡,将观察到的泡泡的形状记录下来)
4、幼儿交流吹泡泡的感受和发现。
(1)根据记录表总结.(记录幼儿验证的结果)
(2)师小结:原来用不同形状的铁丝框吹出来的泡泡都是一样的,都是圆形。
(3)你在吹泡泡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其它好玩的事情啊?
5、继续吹泡泡。
小百科:肥皂水的调配会影响吹泡泡的效果。一般,以二份洗碗精加6份水调出的肥皂水即可使用。若欲使泡泡持久,则配方改为2份洗碗精加6份水及1至4份的甘油。
一、 活动目标:
1、 探索吹泡泡的制作方法以及如何使泡泡吹大和发生变化。
2、 积极投入活动,大胆尝试,能用语言表达操作的过程。
3、 感受成功的快乐,对科学小实验产生兴趣。
4、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二、 活动准备:
1、水桶、洗衣粉、洗洁精、肥皂粉、洗发水、水。
2、各种吸管、抹布。糖、醋每组一份。
3、"比克曼的世界"DVD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1.教师对每组吹泡泡,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以自己吹泡泡的方式来引起幼儿兴趣,幼儿一下子就被感染了情绪,都试着来抓泡泡。)2.师:你们也想吹泡泡吗?那么,我们一起来做好吗?
(在这个环节中,激发了幼儿自己制作吹泡液的愿望。)3.师:做吹泡液需要用什么呢?
教师小结:原来洗衣粉、肥皂、洗发水、沐浴露、洗洁精、洗手液加了水以后都能制作成吹泡液。
二、幼儿实验(一) 尝试制作吹泡液1. 师:老师准备了肥皂粉、肥皂、洗发水、沐浴露、洗手液(边说边出示)你们可以任意选一种来制作吹泡液。看哪位小朋友做得又干净又快,而且用完的东西都能放回原处,做成功后马上回到座位上,好吗?
(在制作吹泡液材料的选择上,我提供大量幼儿在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东西。通过操作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经验,就是这些东西都能制作吹泡液。同时渗透了操作常规,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2. 幼儿实验。
(在制作过程中,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制作的材料,通过自己的实验了解了制作吹泡液的方法。)3. 师:让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小朋友已经制作成功了?
(1) 你是用什么材料制作吹泡液的?怎么做的?
(2) 和他一样,用XX来制作也成功的小朋友有哪些?谁和他使用的材料不同也成功了?那是用什么制作的呢?
(3) 有没有不成功的呢?那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吧!和幼儿一起观察他的吹泡液来找不成功的原因,并想出解决的办法。
教师请不成功的幼儿把吹泡液拿上来给大家观察,请其他制作成功的幼儿来原因。你是用什么制作的?
师:那怎么做才能作成功呢?
师:好,那过一会你再试一下!还有谁没有成功?我们来看看他的吹泡液!你是用什么制作的?
师:谁来帮他想办法?
师:那你再试一试!还有谁没有成功的!你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让我来试着吹一下,好吗?(老师在试吹的过程中吹出了泡泡。)师:这是怎么回事?
师:应该怎么吹呢?
师:好,用他们教你的办法再来试一试!好吗?
(二) 尝试用不同的管子来吹泡泡,发现问题。
1. 师:这次我们吹泡泡要用桌上的三根管子分别来试吹泡泡。你们猜这三根管子吹出的泡泡会一样吗?(请幼儿猜想)师:好,那就来试试吧!刚才吹泡液没有制作成功的小朋友想一想自己是什么原因,赶快该一下再来试吹,好吗?
2. 幼儿试吹。
师:为什么粗的管子吹出的泡泡最大呢?为什么两根细管吹出的泡泡不一样呢?
(三) 尝试在吹泡液中加入糖或醋,发现问题。
1. 师:这次在吹泡液中要加入一样东西,在试吹一下,看看有什么变化?
2. 师出示生活中经常看见的食糖和白醋。
师:你在吹泡液中加入其中的一种,看看有什么变化?记住了,加了糖就不能加醋了;加了醋就不能加糖了了!
3. 幼儿实验4. 师:你们都试了吗?
(1) 谁放了什么?(放了糖)你们有什么发现?
(2) 谁放了醋?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三、 结束:引起幼儿再次探索的兴趣。
1. 师:吹了那么多次的泡泡,吹出的泡泡都是什么形状的?一般的情况下泡泡吹出来都是圆的,但是比克曼世界里的气泡专家吹出了不同形状的泡泡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反思:
课后,重新梳理一遍活动过程,我感觉有两点做的不够好:一是在材料的准备上考虑不周到,比如让孩子们进行探索实验的吹泡泡工具太毛糙,用铅丝还是不太安全,而且我其实可以启发孩子们,自己找一找还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尝试吹泡泡;二是在孩子动手操作阶段,应该分组用不同的材质进行试验,并边实验边边记录整理结果,对吹泡泡的效果进行记录,最后请各组孩子自己总结发言,说说自己这一组的试验结果,使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得到升华,也锻炼了幼儿的动脑与说话能力。
设计意图:
这一科学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
吹泡泡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活动,是幼儿生活中经常玩的游戏,他们经常吹,喜欢吹。但是家长从商店里买来比较精致的吹泡泡玩具,让幼儿吹泡泡,现成的泡泡液,固定模型(一般是圆型)的泡泡器,抑制了幼儿的科学探索,束缚了幼儿的思维发展,甚至在有的幼儿的头脑中形成动力定型:泡泡器是圆圆的,只有圆圆的泡泡器才能玩吹泡泡的游戏。因此,这一活动对孩子们来说既熟悉,也富有一定挑战性,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能够充分挖掘吹泡泡游戏的教育价值。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2、尝试运用绘画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3、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和获得知识和本领的愉悦情感。
活动准备:
1、教师收集的各种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圆形(每人一个),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每组若干);已配好的溶液。
2、每桌一盒水彩笔、若干张记录纸。
3、音乐《吹泡泡》,儿歌。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吹泡泡》的音乐中,一起进入教室。(教师跟着音乐吹泡泡,幼儿会自发地进行接泡泡和吹泡泡的游戏。)
师:我们都很喜欢吹泡泡,那可爱的泡泡们在阳光下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真漂亮呀!
2.教师出示“吹泡泡”工具,让幼儿观察并提问:“这些工具能做什么?”幼儿兴奋地发现能“吹泡泡”。教师“顺”应幼儿就此引出课题,你们喜欢吹泡泡吗?今天老师就请你们来玩“吹泡泡”游戏,从而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自由探索空间感知体验“泡泡的特性”。
1.在“玩”中体验泡泡的特性。让幼儿利用教师准备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圆形工具、粗细不同的吸管)边玩边探索:“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看谁发现的多?”。(教师启发、引导、扶持幼儿,将幼儿的探索推向深入,成为幼儿合作伙伴,激起幼儿探究的欲望。)
2.请幼儿互相交流探索结果。先请小朋友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互相说一说,再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泡泡是圆形的、易破、会飞、对着太阳是五颜六色的、有大有小、掉在地上有时是半圆的、吹泡泡的工具是圆形的等等)然后请幼儿讨论: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的共同特点?(吹泡泡的工具是圆形的,吹出的泡泡是圆形的。)教师借助幼儿探索结果,用“引”的方法将活动的重点转化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把幼儿学习兴趣推向深入。为突破活动的重点做了铺垫。
三、提供不同的材料,用记录的形式表达自主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1.教师出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的电线圈,让幼儿猜想吹出泡泡的可能形状。
2.幼儿分小组,教师提供每组记录表一张,让幼儿在“玩”吹泡泡游戏中,验证自己的猜想。
在“玩”中,幼儿分工协作,验证不同工具吹出的泡泡形状并记录验证结果。让幼儿利用自己选择的不同吹泡泡工具,在亲历和感受尽兴探究和尽兴玩的过程中观察,“你用的是什么形状的工具?你发现吹出的泡泡都有什么秘密?”(都是圆形)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想象结果的旁边。(让幼儿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
请个别幼儿说一说,“用的是什么形状的工具,想象吹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结果吹的泡泡又是什么形状的?”
引发幼儿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概括。请幼儿关注每个人吹泡泡的工具和吹泡泡的结果。提问:“有什么秘密?”教师在幼儿观点和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得出: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结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四、儿歌游戏结束
教师讲解儿歌内容,即游戏规则。(当儿歌念到吹成大泡泡时,幼儿拉成一个大圆圈;念到吹成小泡泡时,幼儿向中靠拢;念到批泡泡飞高了,幼儿踮脚;念到泡泡飞低了,幼儿蹲下;念到泡泡破了,幼儿向后跳。)
活动延伸:
1.幼儿学着自制吹泡泡的肥皂液。
2.区角游戏中提供吹泡泡的材料,让幼儿自发游戏。
【设计思路】
在生活中总能看到各种泡泡水,孩子也非常喜欢,泡泡能让不相识的孩子变成好朋友,泡泡还很有趣很好玩,泡泡使他们尽情地运用多种感官充分体验,获得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创新等终身有益的学习品质。他们不断体验快乐和成就,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保持着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获得了对生活、对学习、对社会的积极的情感态度,构建完美人格。
【材料来源分析】
1.泡泡水:利用泡泡水让幼儿观察吹出来的泡泡使怎么样的?
2.儿歌《吹泡泡》:在玩中学会歌曲《吹泡泡》。
3.泡泡:在泡泡吹出来的时候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所设计的《叶脉》科学探究活动,共设计五个环节,每个环节的策略运用如下:
第一环节:运用工具支架,教师带幼儿去户外玩吹泡泡游戏。
第二环节:运用问题支架,“泡泡是什么样子的?”;“泡泡都去哪了呢?”
第二环节:运用身体支架,“小朋友,你们可以怎样变成泡泡?”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踮脚、下蹲等动作。
2.提到幼儿与同伴团结合作,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吹泡泡玩具材料。
2.心理准备:在吹泡泡时细心观察吹出去的泡泡形状、颜色。
3.儿歌《吹泡泡》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带幼儿去户外玩吹泡泡游戏。
2.幼儿观察老师吹泡泡的动作,发现泡泡的变化。
运用工具支架,教师带幼儿去户外玩吹泡泡游戏。
二、游戏活动。
1.回忆泡泡的样子,引发幼儿活动兴趣。
(提问:“泡泡是什么样子的?”;“泡泡都去哪了呢?”)
2.师幼一起进行游戏,边说儿歌边做游戏。
(提问:“小朋友,你们可以怎样变成泡泡?”)
3.根据儿歌做游戏:
“泡泡飞高了”----幼儿立起脚尖表示泡泡飞高了。
“泡泡变大了”----幼儿拉一大圆圈表示泡泡变大了。
“泡泡爆了”----幼儿一起击掌,并齐声说:“叭”。
运用问题支架,“泡泡是什么样子的?”;“泡泡都去哪了呢?”
运用身体支架,“小朋友,你们可以怎样变成泡泡?”
三、游戏结束。
每位幼儿变成一个小泡泡回教室。
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活动一开始我做了简单的吹泡泡的安全提示,让幼儿注意几个不安全的因素,然后引导请幼儿猜测吹出来的泡泡像什么?从而丰富孩子的想象力。我让孩子们带上泡泡水来到护外玩吹泡泡,启发幼儿观察吹出的泡泡在阳光下是什么样子的。在吹的过程中,孩子们总是跑来告诉我泡泡飞到天上去了。在游戏中,孩子们能够通过亲身体验中去学习、探索和发现。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和喜悦,进而形成新的学习动机和愿望。在体验活动中孩子们获得了活泼、大方,乐意交往,善于合作等终身受益的个性品质。他们尽情地运用多种感官充分体验,获得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创新等终身有益的学习品质。他们不断体验快乐和成就,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保持着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获得了对生活、对学习、对社会的积极的情感态度,构建完美人格。如果给我再一次上这节课,我将增加一个抓环节,让幼儿去抓泡泡,在抓的过程中锻炼孩子的弹跳能力;鼓励幼儿回家跟家长一起玩游戏,增进亲子感情。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热门教案:《过秦论》教案(50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些许帮助。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积累一些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了解铺张渲染、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一些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2、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知识积累】
(一)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崤函(xiáo)既没(mò)膏腴(yú)逡巡(qūn)镞(zú)
系颈(jì)黔首(qián)瓮牖(yǒu)氓隶(ménɡ)腴(yú)
隳名城(huī)鞭笞(chī)轸(zhěn)镞(zú)笞(chī)
恬(tián)藩(fān)瓮(wènɡ)牖(yǒu)
(二)小组合作归纳字词意义、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1、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连横”指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诸侯分别跟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②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要他们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的策略。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敝:“弊”通“敝”,困顿,失败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大声喝问。
⑤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然兴起,此指发动起义。
⑥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⑦百有余年矣:“有”通“又”,放在整数和余数之间,表整数后还有余数。
2、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用来招纳
今义:连词,表结果
(3)国家无事
古义:指诸侯封地和大夫封地
今义:①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②阶级统治的工具,同时兼有社会管理的职能
(4)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5)铸以为金人十二
古义:把……当做
今义:认为
(6)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平常的人
今义:①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②在身材、相貌、智力等方面居于中等的人
(7)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义:山东省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及意义(词类活用):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形作名,险固地势
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状,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③内立法度:名作状,在国内
④外连衡而斗诸侯:名作状,在国外
⑤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作状,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⑥会盟而谋弱秦:使动用法,使……弱小
⑦追亡逐北:动作名,逃走的人
⑧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灭亡
⑨履至尊而制六合:名作动,登上
⑩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
○11以愚黔首:使动用法,使……愚昧
○12以弱天下之民:使动用法,使……弱小
○1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作动,用瓮作,用绳系
○1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名作状,像云、声音、影子一样
○1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
○1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作动,变小,变弱
○17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作动,招致;朝,使动用法,使……朝拜
4、古人为了使文章有变化,不呆滞,遇到上下文有相同的字词重复出现的情况,就用近义词代替,避免“同字重出”这种情况在连用结构相同的句子时,更为常见,找出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近义词,并附上相关的句子。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答:拥雍州之地(拥、据,近义)
(2)席卷天下
答: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包举、囊括、并吞、席卷,近义宇内、四海、八荒、天下,近义)
(3)南取汉中
答:西举巴、蜀(举、取,近义)
(4)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答:齐明、周最……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之伦制其兵(徒、伦、属,近义)
(5)宰割天下
答:分裂山河(分裂、宰割,近义)
(6)蒙故业
答:因遗策(因、蒙,近义)
(7)率疲弊之卒
答:将数百之兵(将、率,近义)
(8)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答:氓隶之人、迁徙之徒(人、徒、子,近义)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
译: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是被迁谪戍边的卒子。
②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介宾短语后置句)
译: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被动句)
译:一个戍卒发难天子七庙就被毁掉了。
④为天下笑者(被动句)
译:(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文本探究】
1、秦王朝的强大始于秦孝公,第1段写秦孝公时秦朝兴盛的原因有哪些?从段落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①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②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③政通——内力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2、文章第2段叙述六国攻秦、赂秦、服秦这一过程,有何作用?
明确:以诸侯之强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以六国不堪一击突出秦轻而易举大获全胜。这是为下文蓄势,表明由秦来统一全国已成定局。
3、文章第3段写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是什么?这一层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1)愚民、弱民、以民为敌。(2)“不失仁义”,为结论张本。
4、第5段涉及了四种力量的对比,找出四种力量的对比各是什么?以九国之师跟陈涉做对比,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四种力量分别是陈涉、九国、秦国、秦朝。①“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不可同年而语矣”这时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②“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③“然后以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
九国之师拥有大批谋士、精良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士兵无法战胜秦国,而一群斩木为兵的农民军却战胜了秦国,这说明秦的暴虐无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心。
5、《过秦论》的体裁是议论文,但为什么记叙却多于议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因为本文的重点在于论秦之“过”。要论秦之“过”,就必须有大量的史实,把它作为议论的依据、说理的基础。所以本文一、二、三、四段基本上是叙事,叙述秦国逐步强盛的史实,极写六国合纵攻秦反而失败,为秦所并,显示了秦上升时期的蓬勃发展之势;然后又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人少势孤却迅速推翻秦王朝,突出了秦亡之速。通过这样的叙述,用历史事实互相对照,得出了秦虽有百年的兴盛史,败六国,吞诸侯,一统中国,威振四海,却亡于兵士疲弊的陈涉之手,乃是仁义不施的结果。在探讨秦亡原因的同时,其过秦讽汉之旨已意在言外。
6、结合汉初的社会现实,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谈谈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
明确: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晁错《论贵栗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资治通鉴》卷十五),表面上废除肉刑,实际上只是改换一些杀人的名目而己。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而汉文帝周围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说什么国家“已安已治”。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还写了《过秦论》,这篇史论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的借鉴,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启示:①形势变化,政策也应随着改变②统治者要“施仁政,行仁政”。③失民心者失天下
7、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a、对偶排比句式的广泛运用:“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突出地表现出了秦的虎狼之心。以上三句话均为一个意思,但句句有力,强调了秦始皇的暴虐之行。
b、铺陈排比手法。
写赋是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需要铺张和夸大的,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
c、全篇对比论证到底。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
【知识目标】
一、体会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暴政导致了秦的灭亡。
二、掌握文言文中疑问句固定的结构及常用实词、虚词用法
【能力目标】
一、分析作者借历史事实谈论政事,借题发挥,巧用对比反衬为表现主题做铺垫。
二、品味本文借鉴赋的特色*,讲求铺排渲染,多用骈偶,骈散结合,铿锵有力,又富有变化的语言韵味。
【情感目标】
结合历史常识,体会本文劝谕统治者“以历史教训为诫,对百姓施行‘仁政’,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一、体会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暴政导致了秦的灭亡。掌握文言文中疑问句固定的结构及常用实词、虚词用法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分析作者借题发挥,巧用对比反衬为表现主题做铺垫。品味借鉴赋的特色*,讲求铺排渲染,多用骈偶,骈散结合,铿锵有力,又富有变化的语言韵味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背景材料导入〖展示课件〗
1、作者简介
贾谊(公元前200一公元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也称贾生。洛陽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汉赋作家。年少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 召为博士,后提升为太中大夫。因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甚为失意,渡湘水时写《吊届原赋》,以屈原自比。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一宠一子梁怀王太傅。后梁怀王坠马而死,贾生亦伤心而死,死时仅33岁。
贾谊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他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政论散文《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其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 度。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一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司马迁很推崇他的为人,把他和屈原相提并论,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战乱频繁。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五百年的极大破坏。农民大 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新建立的西汉政权(高、惠、文、景、武),府库空 虚,财政困难。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与民休息”。他多次上书,评论时 政。
二、检测预习要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崤函yáo膏腴gāoyú召滑sh&agra一ve;o逡巡qūnxún鞭笞chī
镞zú氓隶méng度长絮大xié藩篱fān万乘sh&egra一ve;ng
2.填写下列通假字的本字
从——纵弊——敝衡——横景——影倔——崛
有——又没——殁
三、思考探究
1.文本是怎样围绕题目展开思路的?
【解题】学生议论后阅读课后相关链接小知识“金圣叹评点《过秦论》”
题意:论秦朝之过失
【思路】本文叙述分析了秦王朝兴亡的原因与迅速灭亡的原因。通过反复对比衬托突出中心论点。
秦势强盛——六国渐弱,始皇统一——百姓愚弱,国力鼎盛一陈涉揭竿,秦灭六国——一夫灭之,仁义不施——攻守势异。
2.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以课文内容为主概括阐述。
提示:秦统一天下之后,鞭笞天下,严刑苛法;横征暴敛,营造宫室;焚书坑儒,文化专制;收缴兵器,武力制一服;大动干戈,滥开杀伐;修筑城池,祸及百姓。秦的暴政给人民带来莫大灾难,人民无法生存,奋起反抗,以求生路,从而导致了秦的灭亡。
四、朗读课文
五、作业
1、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一词多义
因遗策(沿袭,动词)
因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因河为池(凭借,介词)
爱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宽厚而爱人(爱护,动词)
赵奢之伦制其兵(管理、统率,动词)
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利用……制一服)
履至尊而制六一合(统治,动词)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动词)
亡 追亡逐北(逃亡的军队,名词)
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兵器,名词)
兵 悉使赢兵负草填之(士兵,名词)
2、找出下列词语,并理解它们的古今异义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处
古:黄河今:水道的通称
②赢粮而景从
古:担负今:输赢的“赢”
③山东豪俊
古:觳山以东,即东方今:指山东省
④流血漂橹
古:盾牌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探究拓展
(一)、请学生口头翻译最后两段。
(二)、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提示:《过秦论》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指出秦王朝倾覆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而失去民心,借秦之过劝谕西汉统治者引秦亡为诫,施行“仁政”以“安民”,并实行政治改革,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三)、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提示:这篇文章虽然不是赋,但语言上却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它讲求铺排渲染,行文多用骈偶,骈散结合,读起来既铿锵有力,又富有变化,错落有韵味。
1、夸张手法、对比反衬
二段写秦由兴而盛的“攻势”,将攻和被攻的双方向两极强化,极言被攻对象的力量强大,极言进攻一方的势单力孤,结果却易攻轻取。夸张对比之,更显气魄,突出中心。
2、同义叠句,气势酣畅。
首段写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 下的意思。写陈涉,“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三句同写地位低微。以整齐句式叠写一义,一气呵成、气势酣畅。
3、多重排比,气氛热烈。
前三段写秦国攻势、写诸侯恐惧,排比句鳞次栉比,语势强烈,为下文议论作有力铺垫。
4、文句长短参差,骈散结合,铿锵有力,又富有变化的语言韵味。
(四)、熟悉古汉语中的疑问句
文言文中,疑问句里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结构。如: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如”“奈”“若”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例如:
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樊哙问:“现在事情怎么样?”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夺取这些东西时一分一厘都拿尽,而使用时却像对待泥沙那样一点不爱惜呢?
③此为何若人?(《公输》)——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句式的扩展,即将“如何”“奈何”“若何”中的二字各各拆开,插一入名词、代词或别的短语就成了“如…何”等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把)……怎么样(怎么办)”。
④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⑤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巫婆、三老不回来,对这件事怎么办?
★“孰与”“孰若”。用在表示比较和选择的疑问句中。
“孰”常和“与”“若”连用,表示比较或选择。“孰”是疑问代词,可译作“谁”“什么”“哪”。它们放在名词或代词前,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等。例如:
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我和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漂亮?
⑦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与其杀了这个小奴,哪里比得上卖了他?
⑧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何所思”即“所思者何”,把谓语提前。“所思者”相当于名词短语,作主语。
★“谁...者”中,“谁”是疑问代词,作谓语;“.....者”是
“者”字结构,作主语。“谁……者”等于“……者谁。”例如:
⑨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替大王设下把守函谷关的汁策的是谁?此句等于“为大王为此计者谁。”“为……者”是主语,“谁”是谓语。
★用否定词表示疑问的有:“有(可、能、愿)……否”不……乎”等。
⑩秦王以十五城易寡人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许诺拿十五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呢?
⑩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三、朗读背诵最后三段
四、作业
1、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
名词活用
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名作状)
②赢粮而景从(名作状)
③云集响应(名作状)
④内立法度(方位词作状语)
⑤外连衡(方位词作状语)
⑥南取百越之地(方位词作状语)
⑥瓮牖绳枢(瓮、绳:名作状牖、枢:名作动)
⑩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作动)
动词活用
⑦斗诸侯(动词使动用法)
⑧序八州而朝同列(动词使动用法)
⑩迫亡逐北(动作名)
⑩却匈奴七百余里(动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活用
⑨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用法)
⑩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用法)
⑩天下非小弱也(形作动)
2、找出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判断句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贮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被动句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省略句
①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②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孝公)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③委命(于)下吏。
④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第三课时
一、检测背诵
二、交流知识梳理成果
三、迁移拓展
1、从秦国兴起与强盛的过程,我们可以有什么样的启发?
2、从秦国在盛极一时却快速灭亡的历史现象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3、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现在可以做写什么?
《过秦论》课文原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扣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méng)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yī)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yōu)棘矜(qín),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duó)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nàn)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过秦论》是一篇内容非常丰富,语言极有特色的史论。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是理解秦之过及借鉴意义,明确对比论证方法和掌握重要文言词句。本设计突破传统的“读文章─—讲字词─—译文句”的教学程式,抓住中心,精选语段、词句,设计若干讨论题,激发兴趣,训练思维,教学生学会自读文言文。
【设计提要】
本设计在学生对照注释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分三步设疑讨论:1、由标题引入第5段,讨论对比方法及结论的产生;2、从秦攻守之势的不同,讨论秦兴亡史的演变,理清文章思路;3、讨论“仁义不施”的表现及作者的写作旨意。在讨论中,强调教师点拨,精简知识讲授;强化诵读自学,重视语言知识,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
【设计实施】
1、层层对比揭秦过。
[设疑讨论]“过秦”,即言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5段议论中。朗读第5段:(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2)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1)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明确](1)四种力量的对比可以表示为:陈涉〈九国〈秦国〈秦朝。(2)“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不可同年而语矣。”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然后以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3)从对比中可以看到,最弱小的陈涉起义时,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一个“何也”,水到渠成,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点拨]作者议论秦的过失,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有变,接着采用多项对比的论证方法,层层推进。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从各个角度对比,极言陈涉弱小;其次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强调秦朝的强大。九国与秦的对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不够明显,但例句从课文第2段找来明显的句子,已经明确。不能忘记陈涉与秦朝的对比。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诉我们秦亡的原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当然,“秦之过”主要是“仁义不施”而非“攻守之势异也”。充分利用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注意连用“也”字的语气及其强调作用。
[说明]这一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纲目;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课文内容,激起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紧扣原句,促使学生细读课文,理解文句词语,抓住重要句子、重点词语。学生学习分析和理解文意、文句的过程,也是自学文言文能力提高的过程。
[板书]
2、攻守势中看兴亡。
[设疑讨论]“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1~4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先从第5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自读1~4段,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并从各段中找一句原句表明“兴”或“亡”的史实。
[明确](1)“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议论的是“攻势”;“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议论的是“守势”。
(2)第1~2段及第3段第一层“及至始皇……威振四海”写“攻势”,第3段第二层写“守势”。
(3)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强国请服,弱国入朝;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采取一系列措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了更为严密的措施: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
[点拨]“攻”指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指采取种种措施巩固政权,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第3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写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统一六国的巅峰。“兴”指秦国强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要选择能够表现一个阶段强大的句子。
[说明]该讨论题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抓住中心句引发开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阅读语段,筛选信息,学习归纳。另一方面由意而言,促使学生认真自读课文,正确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知识。
[板书]
3、秦过为鉴可治国。
[设疑讨论]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挑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点拨]“仁义不施”,换种说法是“施行暴政”,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现,在固守天下中表现得尤为厉害。主要体现在治国措施中。
[说明]将“仁义不施”这一抽象道理具体化,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理解文意、理解文句等能力,思维深刻性训练、鉴赏评价训练、语言训练都得到落实。
[板书]
[总评]文言文教学要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减肥消肿”,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积极思维,学会自读。本设计突破“字字落实,串讲课文”的传统教法,从标题入手,抓住全文中心句和重点语段,在论证方法、论据材料和写作主旨三方面设置讨论题,注意“意”“言”结合,创设启发思考、指导读书的情景,让学生在读书和思考中理解文意,掌握字词,培养自读能力,为本单元其他课文的讲读或自读提供了一个教学思路。
《过秦论》教学杂谈
〖文言文阅读教学“三字经”〗
品:品,品到八分透。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通常第一课时为疏通文本,第二课时探究文意。这种教学模式有一个较大的弊端,割裂文本讲词义既不利于文词的正确理解,也使学生陷于枯燥的词语讲解,失去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丝毫体会不到古文的美感,品不出古文的真滋味。
活泼好动的中学生都喜欢“新鲜感”,在刚接触新课文时的兴趣和热情最为高涨,如果一开始就接触晦涩枯燥的词语讲解,会使学生对课文学习的热情大打折扣。因此,我一般把对文言文的品析放在授课的第一课时,把对语法的理解及文本的翻译放在预习及第二或复习检测中。在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中,尝试把现代文教学中的“以主干性问题串联全文”的教学设计运用于文言文,把文言词语的理解贯穿于文本的理解中,既使文言词语的理解不脱离文本,也使学生在语境中兴趣盎然的投入学习之中,象欣赏现代文一样品味古文。
教学《过秦论》则由文末最后一句“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作为切入点来贯穿全文。总的来说,在这个环节中,尽量让学生体会原汁原味的古代语言,当然要做到十分透彻是不可能的,品到八分就足够了。对古代作品,基本的科学的认识和评价又不可缺少。
〖作文教学以读为本·授意学生在诵读中学构段谋篇〗
教材中的选文,大部分是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它们的构段方法和语言表达各不相同。教师要充当有心人,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各类文章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进行形式多样的写段训练。如,教学《过秦论》、《阿房宫赋》《师说》等课,都可以作类似的训练。这样一课一训,一训一得,学生构思成文就会意到笔随,挥洒自如。
〖营造良好情感氛围,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四、改变教学形式,营造良好情感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片面强调规范、秩序,老师一本正经地讲,学生循规蹈矩地听,没有老师的指令,学生不准打开课本看书,不准七嘴八舌议论,不准交头接耳交流等等。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削弱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废除一些陈规旧俗,给学生多一些自由宽松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学效果会更好。文言文地教学枯燥无味,大部分同学都对它不感兴趣,一次我上《过秦论》这篇课文,眼看着同学们一个个昏昏欲睡,于是我宣布:“今天,我们来点新花样,不再是我讲你们听,反过来,你们讲我听。”学生们顿时来劲了。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竞赛,按造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就课文的内容互相提问,答对了得十分,答错了扣五分,我担任裁判,给予指导。接下来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所提的问题不仅涵盖了课文的重点内容,同样暴露出同学们在学习中的很多问题。通过讨论和老师的指导,同学们都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予以弥补,圆满完成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所以,课堂教学形式不能一成不变,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灵活组织,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并梳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能力目标: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语感;培养学生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学习本文铺陈渲染、气势酣畅的语言特点,注意在诵读中积累语感。
2.讨论秦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教法学法
1.教法:讲授法 课堂讨论法 练习法
2.学法:朗读法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分析课文结构。
第二课时:讲授课文,领悟写作意图,了解作者政治主张的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
教学准备
朗读课文,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进行翻译,课上组织竞赛;
搜集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识记文学常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两千多年前,当秦始皇做着千秋万代掌权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惫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
(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可以请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准备好,上课时相互交流,教师出示课件补充)
二、整体感知
(一)播放课文朗诵,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腴(yú)轸(zhěn)镞(zú)万乘之势(shèng)
恬(tián)比权量力(liàng)藩(fān)孝公既没(mò)
笞(chī)召滑(shào)俯首系颈(xì)践华为城(huà)
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 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
牖(yǒu)瓮(wèng)朝同列(cháo) 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ó) 一夫作难(nàn)
(二)读全文后回答,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三)默读,分组讨论: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①段到第③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③段、第④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四)请各小组讨论文章结构,用列表的形式划分并展示。
明确:
三、翻译课文
(一)翻译竞赛:请各小组代表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地方,请本小组成员及时纠正补充,看哪一组翻译得更准确、通畅、优美生动。
(二)指导要点:
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高考中要求“读懂文言课文的基本内容”,并有一定的翻译题,因此,我们在平时就要做到译文的“信、达、雅”。一般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词语或遗漏的词语。
2.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语法习惯。
3.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
四、小结
学习古文要注重积累。从实词、虚词的用法到各种句式,整理归纳,不断积累,才能提高翻译水平,增强理解能力。
五、作业
整理归纳全文文言语法现象,包括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第二课时
研习新课
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采用竞赛法回答问题,看哪个小组回答的又快又准确。
(一)“过秦”,即言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地指出导致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⑤ 段议论中。请学生朗读第⑤段,思考以下问题:
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
2.“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
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点拨:作者议论秦的过失,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有变,接着采用多项对比的论证方法,层层推进。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从各个角度对比,极言陈涉弱小;其次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强调秦朝的强大。九国与秦的对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不够明显,但从课文第2 段“秦人开关延敌”等句中已经明确。不能忘记陈涉与秦朝的对比。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诉我们秦亡的原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当然,“秦之过”主要是“仁义不施”而非“攻守之势异也”。这一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纲目。
(二)“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①-④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 先从第⑤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读①-④段, 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从各段中找一句表明“兴”或“亡”史实的句子。
点拨:“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种种措施巩固政权, 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 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第③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 写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统一六国的巅峰。“兴”指秦国强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要选择能够表现一个阶段强大的句子。
3.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 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
(1)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6)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点拨:“仁义不施”,换种说法是“施行暴政”,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现, 在固守天下中表现得尤为厉害。主要体现在治国措施中。
小结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布置作业
(一)进一步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叙多于议、理寓事中的特点。
(二)细读文章,找出自己认为写的最好的地方,如语言、写作特点、表达特色等,在班内交流。
【原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译文】秦孝公占据崤山与函谷关的险固关隘,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这些地盘,以便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利,有席卷天下,征服列国、控制四海的意愿,有并吞八方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对内确立法律制度,倡导农耕防治,修缮防守与进攻用的器械,对外推行连横之策而使诸侯相互斗争。于是秦人很容易夺取了魏国在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原文】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译文】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现任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了汉中,向西攻占了巴、蜀,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占据了重大的城邑。六国的诸侯都很害怕,于是结合联盟商讨削弱秦国的办法,不惜珍贵的财宝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有本领的人,采用合纵策略缔结盟约,相互援助,结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公子,都贤明聪慧而又宽宏厚道、爱惜人民,尊敬贤才而又重视士人,他们约为合纵之盟,以离间秦国的连横之策,聚合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等国的民众。于是,六国中有才能的人,如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谋划;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历、乐一等人宣传他们的合纵抗秦的主张;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缪、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帅他们的军队。他们曾以十倍于秦国的土地,以百万甲士的军队,攻打函谷关而进击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迎击敌军,然而,九国的军队犹豫、徘徊而不敢前进。秦人没有破费一支箭秆失去一支箭,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合纵离散,盟约失败,六国诸侯们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赂秦国。秦国也就有了足够的力量从他们这一弊端入手制服他们,追击逃走的败兵,杀得败军横尸百万,流的血水竟能浮起矛盾来;秦国趁着有利的条件,宰割诸侯的国家,占着诸侯的山河。强大一些的国家请求接受归顺,弱小一些的国家则前去朝拜称臣。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在位的时间很短。国家没有发生什么战争。
【原文】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译文】等到秦始皇即位,他发扬了六代君王遗留的事业,挥鞭用武力来征服各国终于吞并了东周、西周并且灭亡了诸侯各国,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而制服了天下,掌握刑具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撼四海。他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把他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部落首领只得低着头、用绳子捆住脖子表示投降,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狱吏掌握。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固守边境,把匈奴赶退七百余里;匈奴人不再敢南下侵扰,六国的遗民再也不敢拿起弓箭来复仇。于是,秦始皇废除了先王的治国之道,焚毁了诸子百家的著作,用这种办法来愚化百姓;毁掉著名的城池,杀掉了许多有志之士;收缴天下的兵器,集聚到咸阳城里,并加以销毁了,铸成了十二尊铜人,用这种办法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此后,依仗华山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居高达万丈的华山,又占有深不见底的黄河,把它作为固守的据点,又派优秀的将领拿着强劲的弓弩守卫着战略要地,派可靠的臣子和精锐的士卒,盘问来往行人。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意,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像是千里长的城垣,正是子孙称帝称王万代的基业。
【原文】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译文】秦始皇死后,他余存的威力还震慑着远方。然而,陈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做窗子、用绳子系着户枢的贫穷人家子弟,是当过雇农供人役使的人,而且是被征发戍边的人;他的才能还赶不上一般水平的人,既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能,有没有陶朱、猗吨那样的富有;投身在军队之中,突起在田野之间,率领疲弊的士卒,指挥着数百名部众,转过身来就进攻秦王朝;砍下树木作为兵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祥云一样汇集在他们身边,像山中回声般立即应和,背着粮食如同影子一般跟随着他。此后,殽山以东的六国豪杰于是一起起来,终于推翻了秦朝。
【原文】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文】况且那秦朝的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雍州土地之广,殽山与函谷关的险固自然与以前相同。陈涉的社会地位不比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他们一伙人的农具木棍不比兵器更锋利;他们那些戍边的部队,并不比九国的军队强大;他的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战术,并不比九国的谋士高明。然而成功与失败却发生了变化,功业恰恰呈现出相反的情况。假使拿殽山以东的各个国家与陈涉的军队比较长短,较量一下权势,衡量一下军力,简直不能相提并论。但是,秦国却凭靠当初一块小小的地盘,获得了天子的权势,统辖了天下的八州,迫使原来同列的六个诸侯国前来朝聘,以有一百多年了;然后又以天下为一家私有,以殽函作为宫墙;一个普通百姓带头起义,却是秦朝宗庙被毁坏,皇帝自己也是在人家手上,被天下人嘲笑,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不施仁义的政策,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的缘故。
赏析:
《过秦论》共有三篇。其中写得最好、影响最大的是这第一篇。
从明、清到当代,几乎所有的古文选本都选了这篇《过秦论》(上),因此前人对它的评语也很多。归纳大多数评论者的意见,主要说这篇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是古今第一篇气“盛”的文章。
从语言的角度看,所谓气盛的文章,多用排比句或对偶句,本篇固不例外(如第2段中从“于是六国之士”以下,先用一“有”字领起,贯穿下面三句,罗列了大量人名,就是排比句式;如“蒙故业”以下四句,每两句一对仗,就是对偶句式。也有排比兼对偶的句式,如开头说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即是)。但这还只是从表面现象去理解。在古典散文名篇中,用排比句或对偶句的文章并不少,却不一定篇篇气盛。如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造句或排或偶,比比皆是,然而读起来并不感到气很盛。可见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只是使文章气盛的因素之一,是属于外在的艺术技巧,而不是主要因素。
本篇之所以以气盛为特点而传诵不朽,之所以使人觉得有说服力,我以为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最主要的,即这篇文章虽是说理文,其中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这个特点为什么就能使文章读起来有气势呢?关键在于:一、作者既能用概括扼要的笔墨来表达丰富的内容,让读者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包涵了这许多东西,自然觉得文章饱满充沛,读起来思路自然而然跟着作者的笔锋走,那当然会显得气“盛”了;二、贾谊对秦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叙述是很有条理的,上来抓住一条纵的线,即从秦孝公之兴到秦王朝之亡,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先后的;而对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又突出地加以铺陈发挥,使人不仅看到“线”,还看到“线”上的一个个用浓墨重彩着重描述的“点”。于是你不由自主地会顺着作者所安排的次序往下推,往下读,他不中断,你就不能中断,他不节外生枝,你就不能旁及其余。因此,这也给人带来了气盛的感觉。
第二个使读者感到文章气盛的原因,亦即本篇所具有的另一特点: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1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下面第2、第4、第5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这是由于作者本人原是一位辞赋作家的缘故。作为作家,贾谊不仅是政治家,也是文学家;作为作品,《过秦论》同样具有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还有第三个原因,也是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个特点,即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对比手法并没有什么希奇,而本篇精彩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而文章气盛的道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下面我们再一段一段地简单分析一下。
前三段,主要写三个方面:一、秦国世世代代有野心;二、秦国实力愈来愈强大;三、由于靠实力,秦国统一天下并不很难。第1段着重写有野心,第2段着重写有实力,第3段兼而写之。全篇的铺排和对比都从这三方面入手,把具体事实贯穿进去,用概括的语言勾画出大的轮廓来,使叙述的内容有了倾向性,有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如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和第3段结束处写“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等等,都是极写秦之野心和实力,极写得天下并不难。与此同时,作者也写了另一方面,如“四君”“九国之师”“六国之士”等等,愈写对方也就愈反衬秦之强大,这是烘云托月的手法。但我们却感到:愈写秦之强大,就愈见秦之骄横愚昧;愈写秦之自信太强,就愈见秦之主观片面;愈写秦之野心极大,就愈见秦之眼光短浅。作者虽处处叙而不论,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在“蓄势”。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自然感到饱满酣畅了。
这里想侧重谈谈第3段。第3段开头只说了九个字:“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这当然是事实。但也并非一点可写的事都没有。可是作者不准备在这里多费笔墨,只把那一条贯穿于秦之各个时期的纵线画出来就够了。从行文方面来说,一篇气盛的文章也不能一点不喘息。第3段开头的十几个字,就给全篇形成一个短暂的停顿。明代古文家归有光就说过,这是“如人吐气”(见归有光《评点史记》)。我们固然不能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硬要在一气呵成的文章里安插一个“气口”;但文章写到这里,自然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如人吐气”,还是必要的,也是学写作的人应予注意的。
前面说过,第3段写秦始皇:野心与实力,兼而写之。但第3段与第2段还不一样。第2段是用正反对比手法两面写,第3段却全从正面写,把秦始皇的实力和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愈写愈足,愈写愈神气。甚至到了第4段开头处,还要找补两句:“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吴闿生夹批:“再加二句,十分酣恣。”这就像给皮球或车轮打气,打到最大限度,再加上两下,自然球胎或轮胎就非爆裂不可了。然后一下子反跌下来,改从陈涉方面写起,却又处处对陈涉寓褒于贬,这就更加写出秦之灭亡实有自取其祸之道了。
最末一段是“论”和“断”,仍用对比手法把几个方面综合到一起,然后得出结论,即所谓“断”。为了使结论下得郑重,于是又把秦重新提起总说一遍,才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尾。文章须能放能收,能开能合,始见本领。贾谊在这篇杰作中完全做到了这一点。
金圣叹在《才子古文》(历朝部分)卷二中对本篇加批语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补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这是说得相当扼要的。
应该承认,这篇文章在当时确实起了好影响。贾谊作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却能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力量,认识到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在于失掉民心和过分迷信武力,封建统治者野心大而虐待人民,终于被人民灭亡。有了这个认识,统治阶级才开始考虑如何缓和社会矛盾,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政权。这才说明农民起义真正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有了贾谊这一番描绘,汉朝的皇帝才能真正总结秦代由盛而衰、由强而弱的经验教训。因此,我们一面学会了怎样作文章,一面也借鉴了历史。我们读《过秦论》(上)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这个。
省心声明:1、本网站所刊载的各类形式(包括但不仅限于文字、图片、图表)的作品全部来自互联网、百度和由网友提供,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更改或删除。2、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3、本站所提供的一切资料均共交流参考使用,如有其它用途,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省心网温馨提示:欲查找更多相关内容,请使用本页面下边“上一篇”和“下一篇”按钮查找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论从历史事件中提炼观点的方法;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教学步骤]
1、导入: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鲁迅称《过秦论》为“西汉鸿文”。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学识渊博,年轻时就负有才名,二十岁时被召为博士,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公元前173年被召回长安,任梁怀王太傅。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失职,抑郁悲泣33岁而亡。所着政论文有《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其文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盛世”,为“文景之治”前期。这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贵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豪门大量侵吞农田,逼使农民破产,“卖田宅,鬻子孙”(晁错《论贵栗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资治通鉴》卷15)。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着名的《治安策》,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还写了《过秦论》,论史讽喻,委婉地批评当时的政治,希望用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来振聋发聩,其用心良苦。
2、注释(补充):
膏腴yú:土地肥沃。轸zhěn:人名。
翟zhái:姓。镞zú:箭头。
鞭笞chī:鞭打,本文有奴役义。系xì颈:结绳于颈投降。
劲弩nǔ:一种射箭的弩机。蹑niè足:指出身;蹑,蹈。
藩fān篱:指边境。
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纵”。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百有余年:通“又”。
3、思考:
①试指出作者的史观;
②试分析作者围绕史观所展开的说道。
4、七嘴八舌:
史观: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选文概要描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先揭示秦之一统,再暴露秦之暴政,论说归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从史实中提炼史观。
①“攻之势”(课文①-③)
立法度南取
内务耕织惠文蒙故业西举
孝公修战具武北收
外连衡昭襄因遗策东割
从散约败奋余烈
诸侯割地赂秦履至尊
请服入朝始皇焚百家
隳名城
铸金人
固关中
秦历6世:崛起——强大——鼎盛。
叙事铺陈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强国到秦二世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以整散错杂的句式再现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先突写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咄咄逼人的气势;次写孝公之后历代秦君辛苦经营所建立的赫赫功业。这些,铺垫了秦的一统天下,又与秦的顷刻覆亡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动且深刻的叙、议归因了秦的所以兴、所以亡。作者的史观贯穿文章始终。
②“守之势”(课文④-⑤)
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迁徙之徒出身
才能不及中人素质
陈涉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构军
斩木为兵,揭杆为旗武器
并起而亡秦族影响
秦始皇的功业涵盖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治国的核心仍是一个“威”字。统一天下之后的秦国进一步采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政治上“废先王之道”,文化上“焚百家之言”,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地理上“华为城,河为池”,防务上“良将劲弩,信臣精卒”。这种种国策,终归结于一个“自以为”的绝妙好辞,而全不顾攻守势异的史观已见。
四个方面的对比是本篇的精彩处:秦本身先兴旺后败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展,气势也就磅礴,论说也就显得分量颇重了。水到渠成地推出智识者的史观——“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文言知识:
A。名词活用
席卷、包举、囊括: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名词作状语。
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名词作状语。
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名词作状语。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在国内/向南。名词作状语。
序八州:招致,名作动。
履至尊:登上,名作动。
瓮牖绳枢:用破瓮作/用草绳系,名作动。
B。动词活用
追亡逐北:逃走的人,动作名。
却匈奴:使……退却,使动用法。
约从离衡:使……离散,使动用法。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使动用法。
外连横而斗诸侯:使……争斗,使动用法。
并起而亡秦族:使……灭亡,使动用法。
C。形容词活用
会盟而谋弱秦:使……弱,形作使动。
以愚黔首使……愚蠢,形作使动。
天下非小弱:缩小/减弱,形作动。
6、补注:
①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
②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苏秦任从约长,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xx,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这是第二次合从。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7、作业:
①背诵课文末了两段。
②补充导学导练的作业。
【设计意图】
《过秦论》是一篇内容非常丰富,语言极有特色的史论。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是理解秦之过及借鉴意义,明确对比论证方法和掌握重要文言词句。本设计突破传统的“读文章─—讲字词─—译文句”的教学程式,抓住中心,精选语段、词句,设计若干讨论题,激发兴趣,训练思维,教学生学会自读文言文。
【设计提要】
本设计在学生对照注释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分三步设疑讨论:1.由标题引入第5段,讨论对比方法及结论的产生;2.从秦攻守之势的不同,讨论秦兴亡史的演变,理清文章思路;3.讨论“仁义不施”的表现及作者的写作旨意。在讨论中,强调教师点拨,精简知识讲授;强化诵读自学,重视语言知识,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
【设计实施】
1.层层对比揭秦过。
[设疑讨论]“过秦”,即言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5段议论中。朗读第5段:(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2)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1)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明确](1)四种力量的对比可以表示为:陈涉〈九国〈秦国〈秦朝。(2)“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不可同年而语矣。”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然后以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3)从对比中可以看到,最弱小的陈涉起义时,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一个“何也”,水到渠成,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点拨]作者议论秦的过失,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有变,接着采用多项对比的论证方法,层层推进。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从各个角度对比,极言陈涉弱小;其次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强调秦朝的强大。九国与秦的对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不够明显,但例句从课文第2段找来明显的句子,已经明确。不能忘记陈涉与秦朝的对比。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诉我们秦亡的原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当然,“秦之过”主要是“仁义不施”而非“攻守之势异也”。充分利用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注意连用“也”字的语气及其强调作用。
[说明]这一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纲目;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课文内容,激起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紧扣原句,促使学生细读课文,理解文句词语,抓住重要句子、重点词语。学生学习分析和理解文意、文句的过程,也是自学文言文能力提高的过程。
[板书]
2.攻守势中看兴亡。
[设疑讨论]“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1~4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先从第5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自读1~4段,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并从各段中找一句原句表明“兴”或“亡”的史实。
[明确](1)“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议论的是“攻势”;“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议论的是“守势”。
(2)第1~2段及第3段第一层“及至始皇……威振四海”写“攻势”,第3段第二层写“守势”。
(3)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强国请服,弱国入朝;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亡: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采取一系列措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了更为严密的措施: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
[点拨]“攻”指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指采取种种措施巩固政权,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第3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写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统一六国的巅峰。“兴”指秦国强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要选择能够表现一个阶段强大的句子。
[说明]该讨论题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抓住中心句引发开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阅读语段,筛选信息,学习归纳。另一方面由意而言,促使学生认真自读课文,正确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知识。
[板书]
3.秦过为鉴可治国。
[设疑讨论]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挑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点拨]“仁义不施”,换种说法是“施行暴政”,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现,在固守天下中表现得尤为厉害。主要体现在治国措施中。
[说明]将“仁义不施”这一抽象道理具体化,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理解文意、理解文句等能力,思维深刻性训练、鉴赏评价训练、语言训练都得到落实。
[板书]
[总评]文言文教学要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减肥消肿”,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积极思维,学会自读。本设计突破“字字落实,串讲课文”的传统教法,从标题入手,抓住全文中心句和重点语段,在论证方法、论据材料和写作主旨三方面设置讨论题,注意“意”“言”结合,创设启发思考、指导读书的情景,让学生在读书和思考中理解文意,掌握字词,培养自读能力,为本单元其他课文的讲读或自读提供了一个教学思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及其意义局限。
2、理解对偶、排比等的作用,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3、背诵全文(重点是3、4、5段)。
(二)、能力目标:
1、掌握实词“制、亡、利、固、遗、度”、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善于叙事、精于论断的特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叙议关系,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3、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目标:
1、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学习作者“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宜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的鉴赏,写作特色、语言特点的分析鉴赏皆融于诵读中。
2、评品法。从品评鉴赏的角度,通过设置几个鉴赏点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具体赏析该文写作的独到之处。
四、教学设想:
1、预习指导:借助注释、工具书等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课文讲授:指出历史局限,略讲二世灭亡原因、历史人物及史实。指导课外阅读(如小说《东周列国志》,基本事件多见诸其书)。
3、文言翻译:主要知识点。借助《导学教程》单元提要解决疑难问题,获取新知识。
4、反复诵读:体会严密逻辑、优美文辞、磅礴气势、透彻说理。背诵全文或后三段。
五、教学时数:3教时。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预习全文,疏通文句,了解大意。
2、学习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虚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虚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贾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须哀伤付一生。
(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抑郁而终呢?)
贾谊“才调”到底如何?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预习指导:(导学教程、预习提要、知识梳理)
三、研习课文:
(一)、朗读全文,找出揭示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翻译这句话,分析其句子结构及关系。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不同文本的译文:
广东版《教师教学用书》:“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也就不同了。”
湖南版《高一语文跟我学》:“不施仁政,而使秦始皇执政前后攻守的形势不同造成的啊。”
任志鸿《中学教材优化全析》:“不施行仁政,使进攻和防守的形势截然不同啊。”
张必东《中学语文备课全书》:“没有施行仁义,而进攻与防守的形势不同了。”
《高中语文疑难解析》:“是由于它没有实施仁义的政治,而攻守的形势不同了。”
关系:承接或因果。
新观点: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而”的前后不是因果关系或承接关系,而应为转折关系,“而”应为“然而”。而最好是将“攻守之势异也”和“仁义不施”调换顺序,将这一句理解为“攻守之势异也而仁义不施”。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范读。体会句中的逻辑停顿:
(1)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要有停顿;
(2)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要有停顿;
(3)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较长的联合成分之间也要有停顿;
这是一般规律。
本段的动词——“据”“拥”“有”之后要有停顿;“内”“外”之后还应有停顿。下面各段的朗读指导仍围绕逻辑停顿进行。
2、参看注释,翻译“有席卷……之意,……之心”,说说你从这句翻译中受到什么启发。
明确:
重点讲评文言翻译中一些修辞方式的处理。本段突出强调两点:
其一,如上节所讲,同义叠用的“凝缩”原则;
其二,夸张修辞格的处理,即意译或添加语词而保留,如“拱手而取……”可译成“毫不费力地夺取了……”或“拱手之间就夺取了……”
3、从注释中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明确: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作为伏笔而预先说在前面的话;为事态的发展预先做的安排)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为了让后文的意思表达的更清楚、更形象而做的一种烘托,一种陪衬。有时也叫伏笔——在前段里为后段所做的提示或暗示)。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4、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
明确: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已经明白论述。首句“君臣固守而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暗中观望,等待时机,含贬义。近义词有:窥视、窥探)。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四、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书面翻译第1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习课文第2、3自然段。
3.继续重点讲授文言文翻译方面的知识。
3.从分析段内层次入手,学习运用材料为中心服务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检查讲评作业:(略)
二、研习新课:
(一)、下面是第2自然段第一句译文,其中有些译得不正确,请指出来,并说说理由。
译文: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惠文王,孙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在南边夺取了汉中,在西边攻取了巴、蜀,在东边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边收复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
明确: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上面译文在这三方面都有欠缺。其一,个别语词不准确:“蒙故业”的“故”,泽为“原有(的)”为好;“因遗策”的“策”,指的是策略;“南”“西”“东”“北”译成“在南边”之类不能准确表现秦的扩张行径,译成“向南”“向西”等为好;“收”不是“收复”,和“取”同义。其二,不“达”、不“雅”:对于专名,直接“搬”过即可,不必把注释当译文抄在译文中。译文对“惠文、武、昭襄”及“要害之郡”的处理就有这方面的不足,结果使句子疙疙瘩瘩,甚至造成歧义。
(二)、指名让学生口译第2段,其他学生(或教师)订正。
(三)、第2自然段的层次划分有下面几种意见,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1、4层:
第1层:“孝公既没……要害之郡”
第2层:“诸侯恐惧……已困矣”
第3层:“于是从散……弱国入朝”
第4层:其余是
2、2层:
第1层:“孝公既没……弱国入朝”
第2层:其余是
3、2层:
第1层,“弱国入朝”,可分三小层:
(1)“孝公既没……要害之郡”
(2)“诸侯恐惧……已困矣”
(3)“于是从散……弱国入朝”
第2层:“延及……国家无事”
提示:
把孝公之后五位国君放在同一段中是有道理的,这只要联系上下文就可明白:第1自然段写秦孝公,这是秦攻夺天下的开端。第2自然段中的五位国君有共同的特点——“蒙故业,因遗策”,继续执行孝公攻夺天下的既定国策,虽然孝文、庄襄因“享国之日浅”,无所建树,但不等于放弃攻天下的“遗策”。总的说来,五位国君是在发展吞并天下的业绩。第3自然段写秦始皇,是秦攻夺天下雄心的实现,即标志“攻”的阶段的结束,下面转入“守”天下的阶段。所以第三种意见似不可取。第二种意见基本合理。作者按时间先后和建树状况把五位国君分为两类来写:前者评写,后者略写,但不管评略,二者的关系是并列的。为了学习方便,我们可以对第一层再分3个小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3层的划分)。第一种分法实际上是把第一层的3个小层与第二大层并列,这在逻辑上是有毛病的。
(说明:若有学生问,作者为什么把前三位国君合写而不—一独段分写?亦可参看上面分析,从中找出答案。)
(四)提问:在第2自然段第1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2小层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明确:还可以有一种理解,3个小层都是写秦的。第1小层,写秦对诸侯各个击破的“攻”。“南取”“西举”“东割”“北收”,既说明了这点,又说明这种进“攻”所向披靡,任何一个诸侯都难于单独与之抗衡,从而也说明了诸侯之所以“会盟而谋弱秦”的原因。第2小层,还是写秦攻诸侯,“攻”取合起来的九国诸侯。九国之师的“叩关攻秦”不过是以攻为守,其实质还是守。面对九国联军的“攻”,秦不再是孝公时的“君臣固守”,而是“开关延敌”,以“攻”对“攻”。第3小层写秦击溃九国之师后的影响,说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若非孝文、庄襄“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实现。
(五)、指名或集体诵读第3自然段,然后从本段挑出典型的例句,附上或正或误的译文,让学生指出正误,说明理由。
例句及译文(例句下A、B为译文):
(1)振长策而御宇内。
A.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B.举起长鞭来奴役天下百姓。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A.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B.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3)乃使蒙恬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A.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且守卫边防。
B.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A.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B收集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然后)销毁这些兵器,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5)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A(秦始皇)踏着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亿丈高的城堡,下临不可测度的深渊,自以为十分坚固。
A.(秦始皇)凭借华山和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
提示:
要做到译文的“信、达、雅”,起码要从以下几点检查:其一,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语词或遗漏的语词;其二,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语法习惯;其三,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
[附]参考答案
(1)A、B均有误。A中“御”译为“奴役”为好;B中“宇内”理解有误,联系下面(2)句可知。(2)A为意译,正确;B有误,“敲扑”是借代用法,代指刑具,引申为刑罚,修辞问题未处理好。(3)A句正确;B有误,藩篱比喻边境、边防,今人无“像篱笆一样重要”的比喻说法。(4)A有误,“兵”不指“军队”而指兵器,“之”亦应代指兵器,“锋镐”是借代,代指兵器;B正确。(5)A有误,原文“践”不是课文注中的“践履”(课文注释有误),而应是《康熙字典》引《释文》的“践,借也”当凭借讲;“城”作城墙、城堡为好,“固”的理解亦不妥。B正确。
(六)、提问:第3自然段讲了秦始皇“攻”天下的业绩和“守”天下的措施。试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写其“攻”的,哪些是写其“守”的?
明确:
“士不敢弯弓以报怨”句之后为“守”,“报怨”句和其前为“攻”。“南取百越”北“却匈奴”仍属其“井吞八荒”之举。
(七)、提问:第3自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
明确:
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暴政来作为“守”的措施。写这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眼务的。
三、布置作业:
1、背诵第3自然段。
2、书面翻译课文的最后两段。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1、研习第4、5自然段,了解作者对秦亡原因的见解,评说其进步性及局限性。
2、学习本文从对比中引出结论的论证方法,进一步加强对文言词句的理解和翻译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第3自然段。
2、检查第4、5自然段的译文,着重检查容易误译的典型句子的翻泽。
3、误译举例: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译文:然而陈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遮住窗户,用绳子系住户枢(这样贫穷人家)的子弟,是甿、隶一类的(耕田)人,而且是被迁谪戍边的征夫。
(2)才能不及中人。
泽文:才能不如中等人才。
(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译文:(他)又是脚踏在戍卒行军的途中,又是在阡陌纵横的行途中举事。
(4)天下云集响应。
译文:天下人如同阴云一样集聚起来,如同回声那样应和他。
(5)崤函之固,自若也。
译文:崤山与函谷关的险固,自然与以前相同。
(6)非及向时之士也。
译文:(又)不及九国的士人。
(7)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译文:一个匹夫发难而天子的七庙被毁坏。
说明:以上译句均引自人教社《教参》,其中各有微瑕,试指正如下:(1)“瓮牖”解释如课本注释,不当“用破瓮遮住窗户”讲。“甿”即耕田人,课本已有注解,译文中括号内字多余。(2)“中人”,课本注“平常的人”,能够讲通,译文不必标新立异,应尽量与注释吻合。(3)“蹑足”应取引申义,“行伍”译为“戍卒行军途中”不妥,整个译文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不达不雅。(4)“云”译为“阴云”与原句所表达情感不一致。(5)“自若”的“自”不是“自然”的意思,辞书注“自若”为“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6)“向时”应译出,可译为“不能赶上先前九国的土人”。(7)“夫”即“人”,“匹”,“一个”的意思,用“一个”限制“匹夫”,没有必要。“七庙”属借代,应在译时直接用本体事物名词“国家”。
检查方法:可采用上面办法或让学生解释有关文言词,可以让学生读某句自己的译文。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订正或老师讲评。
二、研习课文:
(一)、第4自然段导读:
“写陈涉起义,天下响应,迅速灭秦”。这和“过秦”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评写陈涉出身之低下、起义的仓淬、士卒的弱少、兵器的钝劣以及“天下云集响应”的形势?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阅读时必须联系上下文,通过比较来探求,而不要孤立地就本段苦思冥想。为了帮助同学们学会这种比较,我们先来做如下练习:
1、读本段和上段有关内容,填写下表:
地位出身军队数量军队素质武器状况地理条件
陈涉
秦始皇
答案:
地位出身军队
数量军队素质武器状况地理条件
陈涉瓮牖枢之子人,迁徙之徒行伍之间数百疲弊之卒斩木为兵阡陌之中
秦始皇至尊王侯之家万乘良将、信臣精卒劲弩、利兵、据亿万丈之城、全千里
2、我们之所以将陈涉与始皇作比较,是因为陈涉起义时虽然“始皇既没”,但“余威震于殊俗”,说明秦当时国势未衰。从比较中可以看到,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陈涉力量强大,也不是因为秦国的力量不强大和地理条件发生了变化。
3、从本段的“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可以看出陈涉起义的原因,不是上段中的秦“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从本段对陈涉的地位、出身等叙述看,陈涉反秦的原因也不是上段所说的因为秦“振长策而御宇内”和“隳名城,杀豪杰”,而是因为秦“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4、从第2自然段中,知山东诸侯“会盟而谋弱秦”时,招致人才的办法是“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土”;从本段“天下云集响应,赢穆而景从”来看,“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的原因,并非是陈涉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其原因是三段中的“振长策而御宇内”“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等,总之一句话,如下段所说的,是因为秦“仁义不施”。
(二)、第5自然段导读:
“第五段转入议论,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作者是如何议论的?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议论是用了对比手法。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用来对比的材料分别见于上文哪一段?作者的结论是什么?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该如何评价这一结论?这些都是我们阅读时要加以注意的。下面我们仍通过练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这是作者进行比较的前提,也是排除秦亡是由于国家变小变弱的原因。这句话是对前文叙述事实的高度概括和所作的判断。这些事实通过文中这些语句可看出来:第1段的“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及“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第2段的:“南取……要害之郡”、“争割地而路秦”及“宰割天下,分裂……入朝”;第3段的:“吞二周……而报怨”及“践华为城……谁何”;第4段的“余威震于殊俗”。
2、陈涉与“九国”的比较,实质上仍是以秦之今与秦之昔的比较。从第2段中我们知道,昔日作为一国诸侯的秦,与拥有“十倍之地,百万之师”的九国较量的结果是胜而不是败;而今与陈涉这位不能与九国“同年而语”的甿隶之人较量,竟然失败!这就告诉人们:一个国家疆域广大,实力雄厚,未必就是战胜对手的永远的和最起作用的因素。什么是决定的因素呢?读者在对比之后,不能不深思而发出“何也”的问话。
3、如何评价作者关于秦灭亡的结论?
提示:
①从科学性看这一结论是否严密,有无局限性?战国四君(孟尝君、平原君等)“宽厚而爱人”,但结果如何?
②从“仁政”的阶级内容看有无局限性?
③从作者主张的客观效果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看其是否有进步性。
讨论: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
明确:
观点一:
贾谊所谓“仁义”,仍然是孔孟所说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内立法度”及纵横家们的“斗诸侯”。对后者,贾谊在《过秦论》(中)中称为“酷刑法”“高诈力”,可见在贾谊看来,这并不是“仁义”。贾谊认为“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之术也。”这也告诉我们,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贾谊的“仁义”的基础上。
观点二:
在作者看来,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就是仁义的开端。“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就是这一结论的依据。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对“王道”的图景作了具体的描绘:“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可以说,“务耕织”就是对孟子“王道”思想中这一内容的高度概括。在这里,贾谊把“立法度,务耕织”作为秦国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反映了他对“王道”——即仁政的肯定。在贾谊看来,秦国的迅速发展壮大,关键在于施行仁政,“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因此才取得了向四方扩张的辉煌业绩。文章前两段没有具体叙述秦国四代君王的治国之道,而是着力渲染其迅猛发展之势,正是用所取得的业绩来证明治国方略的正确。
兴于仁义,亡于暴政,这是贾谊在本文要表达的基本思想,也是本文组织材料的基本思路。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在这一段,作者详细地描绘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和治国之道——在作者看来,秦始皇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是因为“六世之余烈”,而不完全是他自己有所作为;历经二世就遭致灭顶之灾,根本原因在于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又“废先王之道”。“废先王之道”就是废仁义,“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就是行暴政,这就注定秦王朝只能是一个短命王朝。
综上所述,对于《过秦论》的思路,以及文章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理解,必须注意作者对秦孝公到秦始皇几代君王治国方略的论述,尽管这些论述比较简略,但它却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红线。也只有这样理解,才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之“施”相一致。
如下图所示:
秦孝公:立法度,务耕织
惠文施仁义:兴
武蒙故业,因遗策
昭襄
始皇:废先王之道行暴政:亡
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关于“思考和练习”第一题;这是关于如何正确理解本文中心论点的思考。我们可从这几方面确定正确选项:
①从选项的陈述主体和文章论述主体的一致性来判断,因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作者对评述主体的看法或主张,二者应一致。
②文章的材料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中心论点必须统帅材料,所以应从中心论点与材料是否统一来判断。从本篇来说,就要看秦在攻取天下时是否施了“仁义”。据此,教参答案似欠妥。
2、补充作业:
(1)、翻译下面句子: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②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2)、以练习第三题加点字为重点,自制文言字词卡片,积累知识。
今天,我班全体同学在教室观看了禁毒电影《明天》。
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是男主角何一凡留学归来后发现女友小云染上毒瘾。为了帮助小云戒毒,让她明白毒瘾不可怕,他愚昧地选择了以身试毒,和小云一起吸一起戒。可何一凡太高估自己的意志力了。日久天长,他的毒瘾一天比一天深,不但戒不掉,反而进了戒毒所。何一凡戒了毒从戒毒所出来后,不但找不到工作,还被邻居称为瘾君子,用蔑视的目光看着他。因此,何一凡重新拿起毒品,和女友小云一起吸毒,一起出入在酒吧。日子一天天过去,钱被挥霍光了,曾经深爱女友的何一凡竟为了一包毒品殴打女友,还向曾经十分厌恶的母亲开口要钱。最后落了个女友跳楼身亡,自己进戒毒所的悲惨结局。
自然界有一种花很美丽,可在它妖艳迷人的外表下却隐藏和弥漫着罪恶和死亡,那朵朵鲜艳的花仿佛滴着受害者的血和泪。这种花的名字叫罂粟。罂粟用于制药可以救人性命,大量吸食反而会将受害者的性命葬送。剥去了鲜艳外表的罂粟,就像一个面目狰狞的恶魔,时刻将受害者的性命吞噬。
然而,罂粟仅仅是众多毒品中的一种。毒品的种类还有很多。
常见的毒品有大麻、摇头丸、冰毒、海洛因等。毒品的危害很大,轻即令人产生幻觉、头昏脑胀、呕吐不止;重则伤及心肺、免疫力下降,甚至危及生命!毒品腐蚀人的灵魂,摧残吸毒者的人格和良知。吸毒者普遍丧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意志消沉,人格扭曲,难以自拔。吸毒者吸进去的是白色粉末,吐出来的却是生命。毒品就像一个看不见的白色恶魔,害得吸毒者意识涣散、家破人亡。
电影中的何一凡正是因为年少懵懂,狂妄自大,高估了自己的意志力才断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断送了女友小云的生命。毒品一旦沾上便不可自拔,因此我们要将这种意念转化为行动,再从行动升华为精神上的排斥,才能抗拒毒品。
远离毒品必须从小事做起。我们应该不沉迷于酒吧,不相信并接受陌生人的“糖果”,不购买并出卖毒品,配合警察的工作。最重要的是,我们决不能吸食毒品!
生命只有一次,前途无可限量。我们要好好爱护自己宝贵的生命,远离毒品,抗拒诱惑,共营生命健康!
让我们伸出手,向毒品说“不”!
基于您的需要,我们整理了观《为了明天》有感,有那些范文是值得大家称赞的?每一个文档的完成都凝结了自己的心血,我们必须具备借鉴范文的能力。职场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完成工作,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观为了明天有感1
法律诞生于天堂的最高层,并非由凡人所创造,遗忘不会使之沉寂,因为人们赋予它们强大的永恒的力量。
—索福克勒斯
从没想过,在那戒备森严的高墙后,是另一个世界,也从没想过,同龄人有过,同龄人有灰色的成长历程,在我这个女孩单纯的心里:青春、花季是一首洒满音符的歌,是一幅色彩缤纷的画,是一首充满浪漫的诗,是能让世界都为之陶醉的、银铃般的笑……可看了《为了明天》后,原本永远充满朝气蓬勃的笑不在洋溢,原本永怀童稚的心也为之一颤…… 我很欣赏一首诗: 每人的面前都有许多条路, 崇高的灵魂踏上艰难的路, 卑微的灵魂只能走平坦的路; 在中间的雾气蒸腾的平地上, 另外一些人来往穿梭; 每人面前都有一条艰难的路和 一条平坦的路, 每人都可以决定自己的灵魂之路 以前只觉得此诗琅琅上口,也无曾顾忌里面的含义,但向望着崇高,也就决定了自己的灵魂之路,而有的同龄人,原本也可以为自己的前程选择一条阳光大道,可就在这个交叉路口,迷失了方向,为了一时的蝇头小利,踏上了犯罪之路,于是他们成了坏人,成了笼中之囚,在他们眼中,天空是灰色的,空气是浑浊的,大地像沼泽一样易陷入,那白净、稚嫩的手也变得好脏、好脏…… 花季,应有花的芳香,小鸟的歌唱,应成为人生最甜美的回忆,虽然偶尔也会有阴云,但那只是偶尔拨不通的电话号码,多试几次,总会回答;我很为那些同龄人惋惜,外面的诱惑确实太多,我们要学法、懂法、守法,用纯洁、正直的心对待身边的一切事情,何必让花季哭泣? 树的生命是有希望的,砍断树枝,它还会发芽,它的嫩枝会继续不断地生长,在水的滋润下,它会抽芽吐叶,成长壮大。我多么希望折断翅膀的小鸟,能尽快修复好他的’翅膀,在天空中遨游……
观为了明天有感2星期二下午,我们去看了《为了明天》这部具有教育意义的法制影片,看后懂得了不少法律知识,明白了许多道理。
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校园暴力,触目惊心”这个案例。故事是这样的:一天课间,两个男同学在教室打闹,一个男同学拉住另一个男同学的衣服,结果衣领被扯破了,两个人先争吵,继而打了起来。被老师看见了,老师批评教育了他俩。他们虽然口上说“再也不打架了”,可是心里却耿耿于怀。放学后,他们在其他同学的煽风点火下又打了起来。观看的同学忘了那是自己班的同学,两个打架的同学忘记了他们曾经是一对多么好的朋友,没有制止声,只有助威声。就在这无情的拳脚下,就在这无情的助威声中,一个男同学被打成了重伤,昏倒在家门口,送医院抢救无效而死亡。多可惜呀,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没了。而另一个男同学因此而触犯了法律,更可悲的是他竟然还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构成了犯罪,还问警察叔叔,他啥时能回家,还有作业要做呢。
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心痛的血的教训呀。就因为我们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不学法,不懂法,不守法,做了违法的事,还不知道。所以为了一点小事就随便打架,寻衅滋事,敲诈勒索……我们作为学生,是有文化知识的一代,应该多学法律知识,凡事都要讲道理,不能拳头相向,动不动就去打。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把事情闹大,最后触犯了法律,不也一样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人们都说海很大,比海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心胸。进一步,波涛汹涌;退一步,海阔天空。多宽容别人吧。多学点法律知识,这样我们的生活中才不会有太多的悔恨和泪水。
观为了明天有感3我们这几天看了一部电影,题目叫《为了明天,为了孩子》许多孩子为了干什么什么而走上了犯罪道路,只有个别孩子醒悟过来。
最使我感动的是第一集中的:要解决一个群体的问题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从社会管理创新的角度来破解难题。重点青少年群体他的问题应该是社会矛盾、社会思想、环境互联网环境以及现在青少年成长为了明天从个人来讲,为了他自己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从群体角度来讲青少年的未来也就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你对未来有什么打算呢?”一位留守儿童写到“能定期前往打工地与父母生活或者到父母打工的地方去读书。”一位家庭平困的孩子写道:“想早学一技之长,早点打工挣钱补贴家庭收入。”一位有不良行为的辍学少年写道:“希望可以继续接受教育;希望可以和同学老师一起学习;希望父母能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在我身边;希望可通过教育找到工作改变自己的命运。”处于困境中的青少年心中或许都藏着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如果他们的生音淹没在时代前进的嘈杂声中,得不到回应,受伤的不仅仅是他们而是所有人的明天。
电影一开始就写着几句话;有一群特殊的孩子,犯罪边缘,流浪街头,受人歧视,迷惘无助他们缺少关爱,他们需要帮助。这几句话几乎每集中都有啊,我想原因是想让人们和平共处。
这几句话虽渺小,但其中有深奥的道理。如果你悟出来了而别人没有,那么你告诉他,他告诉另一个人,另一个人再……那么世界将变得美好。
观为了明天有感4《弟子规》大家都知道吧。我先说几个我知道的,比如: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其中我知道它的意思最深刻的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叫你,要及时回答。不要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马上去做,不要拖延或推辞偷懒。
《弟子规》这本书里每句有三个字,都有一个意思,只要你知道这书里所有意思,都用自己的实际行为去表示。你一定能做一个上进的人,乖巧的人。我还知道要孝敬父母。要是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所以写这本书的人为的是让我们要孝顺父母,要听父母的话,孝敬父母。“不听父母言,吃亏在眼前”,所以我们最好要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的,不然父母会生气。我们还要孝敬老人,长辈。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老奶奶,老爷爷让座。我们只要做一点小事,长辈们都会很开心的。
观为了明天有感5今日,我看了影片《为了明天》之后,便津津回味无穷,影片里的剧情感人肺腑,使我心很长时间不能平静。
影片关键演了:一位老师为了更好地让贫困的水族学员能够念书,在每一户别人的门口都是有他跪爬过的身影,根据他的持续勤奋,每一个小孩都上学。以后,便发生了一系列的感人故事。
在大家现实生活中,有几个能够像电影中的卢老师一样呢?他能够为了更好地孩子们舍弃自身的一切,殊不知,大家现实生活中全是自私自利的,不以他人着想。
我敬佩卢老师,敬佩他那能够为孩子们着想却不管不顾自身的精神实质。父母不许孩子们念书,他不折不挠用自身残废的两腿,跪爬到每一户人大门口。央求让孩子读书。最终为孩子们铺平一条专业知识的路面。
我钦佩卢教师,钦佩他有坚强的意志。孩子们沒有桌椅板凳,他就用自身的两手去造就;孩子们有风险,自身扑上去以身相挡。在教室里,孩子们的课程内容不一样,他便跪爬的给一个个小孩上不一样的课程内容。班里随处是他跪爬的身影。
想一想卢老师,相比自己,我愧疚得很。在日常日常生活,我只给自己着想从没在意到他人的体会。我做什么事情必须他人协助,却不可以单独进行。看了这部影片以后我懂得了,它是一种依靠的心理状态,是沒有坚强意志的主要表现。我想学会独立,学好独立。不能全都借助他人。
我们经常会称赞一些老导演、大师导演的作品具有“厚重感”。26日上映的《对风说爱你》便是近期我们能够在银幕上看到的一部具有“厚重感”的电影作品。这部电影由中国台湾金马奖评委会主席王童导演打磨数年,以精益求精的姿态来到了我们面前。从这部电影中,我们能够感受历史、感受情感、感受悲凉、感受大爱。当商业片越发单薄地追求娱乐效果的时候,中国仍有这样的电影人,在坚守着电影的厚重。我等后辈必须表达尊重。
那什么是厚重感?只要涉及了历史、构架了史诗就会有厚重感吗?显然不是,所谓的厚重感,就是影片在单一画面中所传递出的信息并不单一。如果你把视觉焦点放在左上角,你得到了信息1;可是如果你把视觉焦点放在了右下角,你可能会得到信息2、如果导演能够在单幅画面中放入更多的信息,那么这个镜头就需要你去凝视或者反复观看了。当你凝视越久、反复观看次数越多,你就会获得越来越多的信息。这些信息揭示的可能是哲学、可能是历史、可能是道德审判,当你得到了这些信息的时候,你就感受到了那份厚重感。
本片以杨佑宁饰演的盛鹏为视角,以年代为结点,讲述了这样一群只能“对风说爱你”的人们60来年的生命。那么片中所有的场景、道具、造型,便都承载着传递历史信息的责任。盛鹏头发中间杂多少白发、郭碧婷脸部皮肤的细嫩程度与皱纹黄斑的数量,都在准确配合着字幕打出的年代。即便字幕打出的时候你没有看清或看到,字幕后的第一个画面,你也可以通过快速浏览这些非文字信息,得到准确的感知。这就是凝视细节的重要。
由于年代分得比较细,有的时候两个年代提示字幕间的年代差其实只有一两年甚至几个月,那么在场景、道具和造型上可能相差不多,但是角色的内心情感却差出来了。为什么?因为本片剧作的一大特点是没有过渡用的联接戏份。每次出现一个年代提示字幕,都预示着一个大的情节点的上演。每两个年代提示字幕之间,都会有一个目的明显的.戏剧冲突在其中。这个冲突会把这群角色推向一个新的困境。这种推进方式直接、干净、利落,甚至有一些小小的“粗暴”。但是只要有足够好的演员,就能撑得起来,拳拳打中观众的心。
以偶像出道的杨佑宁在本片中证明了自己的演技。每个年代字幕提示过后,我们都能从他身上看出时间的流逝。尤其是他对待身边人时的态度,会因为每个情节点的发生而发生着相应的改变。郭采洁不愧是新生代中最有灵气的女演员,即便已经凭借顾里加冕霸道女王,依然可以出演十几岁少女的情窦初开。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李安次子李淳,把角色小奉先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那段嬉皮时光,演得特别能让人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怨怒。这三人的表演不约而同使用了打量的微表情,如果有条件,大家尽量在大一点儿的银幕上,仔细品味一下吧。
给人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镜头,是邱爸爸被迫害多年后,出嫁自己的女儿。观众此时会有一个疑惑,为什么女儿出嫁却没有看到邱妈妈?原来等女儿离去后,镜头内会只剩下邱爸爸抽泣的背影,以及邱爸爸旁边墙上挂着的邱妈妈的遗像。电影是个视听综合艺术,很多信息是可以通过电影的独特语言来传达的。就这个镜头,我们便可以凝视很久。因为你的视觉焦点会在抽泣的背影和墙上的遗像间转换,每转换一次,你都会感到历史给这个家庭留下的伤痕。这才是厚重,才是需要用凝视去体悟的厚重啊。
“唰”的一下,电影院里大大小小照明灯都亮了起来。电影《为了明天》结束了,但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走在回家的路上,天气十分晴朗,可我此时的心情却恰恰相反。那一幅幅惊心动魄、惨不忍睹的画面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电影向我们讲述了五个真实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校园暴力,触目惊心》这个故事令我颇有感触。故事讲述了两个中学生因为一点小事而动手打架,后被老师看见、劝阻,并向老师保证以后不再打架。可放学后,在一些同学的起哄和不正确的诱导下,他俩又开始气势汹汹地打起来。其中一位同学被打重伤,后因抢救无效死亡。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全靠我们这一代接班人去建设。而同学们之间怎能因为一点小事而互相殴打,破坏友谊,并且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如果没有起哄者那些刺激人的话,也许就不会造成这样悲惨的结局。
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一天天长大,却更容易冲动。在我的身边就有这些事,只是一件小事,却足以让一对好朋友大打出手,成为敌人。可静下心来又有什么呢?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罢了。当时为什么不控制一下?而有的同学在一边却“唯恐天下不乱”,火上浇油,煽风点火,看见有人打架不但不制止,还在旁边看热闹,只为自己“好玩”,这些人往往才是事情的“导火索”。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也许只是一个不小心,伤了人,但却会给对方带来莫大的痛苦,也给自己造成了终身的遗憾。同学之间的友谊应该彼此好好珍惜,难道非要等你失去了它的时候,才会感到如此珍贵吗?
叶圣陶爷爷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是一个人稳定的行为,我们强调的习惯是做人、做事、学习三个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一辈子都受益不尽,像获得利息一样,受益于好习惯;要是有了坏习惯,就好像是一辈子还不清的债务,总得为它付出代价。
为了明天的幸福安康,我们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上周五,我们学校全体师生一起观看了《为了我们的明天》。精彩而又生动的讲解和大量的事故照片让我深深地感到生命的脆弱并领悟到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重要意义。
宣传画册上,那些铁路线上惨不忍睹的出事现场,那被列车碾碎的头颅和断为两截的尸体的照片,至今仍然像噩梦一般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我的心在不由自主地颤抖,止不住地叹息,但更多的是在呼唤:“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请注意安全,珍爱生命!”
安全意识的淡薄,总是能让我们看到和听到历历惨痛的教训。前不久,我们酉阳境内龙潭-泔溪段一位15岁的少年穿越铁路时,被迎面而来的列车当场压死;另外,某家在铁路上玩耍的一对三岁的双胞胎儿子时也死于列车铁轨之下:多么美好的生命啊!只因铁路交通安全知识的淡薄,而使得幼小的生命一瞬间就从这个世界永远地消失了。假如我们的父母能早点教给一些安全常识,假如我们少年儿童能多学到一点安全知识,早一点懂得珍爱生命的道理,这样的悲剧还会发生吗?假如人人都有安全意识,悲剧还会发生吗?但是这些都已经是假如了,人们往往是在经历了血淋淋地教训之后,才会引起对安全的重视。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当我们还是怀中熟睡的婴儿时,年迈的爷爷奶奶用脆弱的脊背为我们构成了最伟大的避风港……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为人们营造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呢?那赋予个人的只有一次的极其脆弱的一旦消逝就永不再来的生命多么需要我们用心呵护啊!为了美好的生命,我们应该不屈不挠;为了美好的生命,我们定要一如既往。
生命是宝贵的,失去了生命,我们将变得一无所有。
星期二下午,我们去看了《为了明天》这部具有教育意义的法制影片,看后懂得了不少法律知识,明白了许多道理。
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校园暴力,触目惊心”这个案例。故事是这样的:一天课间,两个男同学在教室打闹,一个男同学拉住另一个男同学的衣服,结果衣领被扯破了,两个人先争吵,继而打了起来。被老师看见了,老师批评教育了他俩。他们虽然口上说“再也不打架了”,可是心里却耿耿于怀。放学后,他们在其他同学的煽风点火下又打了起来。观看的同学忘了那是自己班的同学,两个打架的同学忘记了他们曾经是一对多么好的朋友,没有制止声,只有助威声。就在这无情的拳脚下,就在这无情的助威声中,一个男同学被打成了重伤,昏倒在家门口,送医院抢救无效而死亡。多可惜呀,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没了。而另一个男同学因此而触犯了法律,更可悲的是他竟然还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构成了犯罪,还问警察叔叔,他啥时能回家,还有作业要做呢!
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心痛的血的教训呀!就因为我们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不学法,不懂法,不守法,做了违法的事,还不知道。所以为了一点小事就随便打架,寻衅滋事,敲诈勒索……我们作为学生,是有文化知识的一代,应该多学法律知识,凡事都要讲道理,不能拳头相向,动不动就去打。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把事情闹大,最后触犯了法律,不也一样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人们都说海很大,比海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心胸。进一步,波涛汹涌;退一步,海阔天空。多宽容别人吧!多学点法律知识,这样我们的生活中才不会有太多的悔恨和泪水。
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教案的编写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可以更快捷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栏目小编现在向你推荐艾滋病小斗士教案,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读出真情实感。
2.通过默读课文,能围绕中心问题认真思考,从而科学了解艾滋病的知识,并学会关爱艾滋病患者。
3.品读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悟小斗士的可敬,引导学生树立战胜灾难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恩科西为什么被人们称作艾滋病小斗士?
2.通过学习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悟小斗士的可敬,树立战胜灾难的信心。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但凡能够勇敢地面对困苦和磨难的人,我们尊称他们是斗士。他们是值得称赞的,是令人敬佩的。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三、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并理解其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能分为哪几个部分?
3.说说自己读了课文后了解哪些?
4.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检查反馈,交流点拨
1、交流自学内容。
2、点拨指导存在的问题。
3、总结学习方法。
五、拓展提高
自己收集有关艾滋病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词:携带轩然大波虚弱遭遇
校对、订正
二、明确目标
三、自学指导
(一)精读2-4自然段,感悟恩科西的不幸
1.心血管病、癌症和艾滋病在当今世界被称为三大绝症,对于艾滋病,你们有哪些了解?
2.出示一组艾滋病儿童的图片。能描述一下你所看见的吗?
3.恩科西遭遇到了怎样的不幸、承受了什么样的痛苦呢?自读课文的2-4自然段,找到有关语句,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自读思考
4.交流讨论:
(二)精读课文5-7自然段,体会恩科西的抗争
1.面对如此的厄运,恩科西绝望退缩了吗?他是如何做的呢,5-7自然段中分别讲述了恩科西所做的三件事,读一读,从中体会。
2.讨论交流:
(1)艾滋病研讨会上,向世界呼吁。
(2)国际艾滋病大会上,震撼人心的发言。
(3)面对随时会结束的生命,却依旧憧憬未来。
(三)精读课文8-9自然段以及第一自然段。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四、升华主题
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了恩科西的故事,大家的心中一定有很多的不同的感受吧。那就请你从下面的这几个话题中,选择一个你最深有感触的,把你的想到的写下来。
(1)恩科西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璀璨,你想对天国的恩科西说些什么呢?
(2)了解了恩科西的故事之后,对于现在社会上的艾滋病患者,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3)即使社会进步到如今,但依旧有很多人不能正确认识艾滋病和艾滋病患者,你想对这些人说些什么呢?
(4)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生,我们也会面临困苦和磨难,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呢?
五、拓展提高
真爱生命、关爱生命,这是我们永远的主题。收集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读通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推知大意。
1、揭示课题,指名读题,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2、师简要的介绍一下艾滋病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随时正音。
(2)读后说说小斗士是谁?文章通过几件事,表现了小斗士的勇敢坚强?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3)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学生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段。
(2)交流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一节)写恩科西去世,引起世界许多人的关注。
第二段:(第二四节)写恩科西的遭遇。
第三段;(第五七节)写恩科西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并关心着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
第四段:(第八九节)写该怎样面对天灾,恩科西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书写课后词语。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围绕中心问题认真思考,科学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
4.通过学习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悟小斗士的可敬,培植战胜灾难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恩科西为什么被人们称作艾滋病小斗士?
2.通过学习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悟小斗士的可敬,培植战胜灾难的信心。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齐读课题
2、什么叫斗士?(勇敢面对困难的勇士。)
3、他们是值得称赞的,是令人敬佩的。那么,小斗士呢?就更伟大了。
4、同学们,对于艾滋病,你们有哪些了解?
5、出示图片:请大家看一组有关艾滋病儿童的图片,能描述一下你所看见的吗?
6、听了大家的描述,真的感觉到艾艾滋病患者是如何的痛苦,是何等的不幸。
(艾滋病简介: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一种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导致的疾病。艾滋病病毒(HIV)是一种能生存于人的血液中并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细胞作为攻击目标,大量吞噬、破坏T4淋巴细胞,从而使整个人体免疫系统遭到破坏,最终人体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而导致死亡。科学家把这种病毒叫做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7、让我们怀着对艾滋病小斗士的深深敬佩再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预习了这篇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2、出示生词,读一读,正音并相机理解,指导写字。
携带仁慈婴儿遭到轩然大波(高高涌起的波涛。)不懈努力虚弱病魔
曾经(zengceng)呼吁孕妇(指导书写)纤弱(qianxian)
3、指名分小节读课文,集体正音
4、根据所给的词语提示,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恩科西艾滋病不是而是一边一边)
三、感知艾滋病的可怕,感悟恩科西的不幸
1、恩科西究竟遭遇到了怎样的不幸,承受了什么样的痛苦呢?自读2、3、4段,划出有关语句,说说你读后的感受,注意重点词语。
n恩科西一出生就携带滋艾病病毒,不久母亲又被艾滋病夺去了生命。
(一出生体会恩科西患病的无辜性,不久体会他失去母亲的悲惨遭遇)
n在南非,每天都有近200名携带滋病病毒的婴儿降生,这些孩子中有四分之一活不到自己的第二个生日。
(从数据中感受艾滋病病毒的可怕,从而体会恩科西的不幸)
n小恩科西的生命力也许是南非所有患艾滋病的孩子中最强的,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
(挺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坚持吗?从这个词你看出了什么?)
n9岁那年,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遭到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1)师创设情境:想象以下,这是一场怎样的轩然大波啊?那些老师、学生和家长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出示文字:
恩科西9岁了,当他得知明天就要去报名上学时,心里别提有多兴奋了。9月1日清晨,天高云淡,风和日丽,小恩科西背着新书包、拉着妈妈的手高高兴兴地往学校走去。可是当他们来到一年级教室时,却发现教室里空无一人。妈妈牵着恩科西来到校长室,惊讶地发现校长室里已是里三层外三层了,老师、家长还有学生把校长室围得水泄不通。他们似乎都在和校长大声争吵着什么。
一年级的老师皱着眉头忧心忡忡地说道:。几位学生家长激动地喊道:。孩子们更是在一起窃窃私语着,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
这时,恩科西的养母说话了:。望着这一切,小恩科西
(四人一组讨论后指名说,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和动作)
(2)现在谁再来说说轩然大波的意思?(比喻大纠纷,大风波)
2、指导朗读:艾滋病人所要承受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疼痛,还有社会上人们的歧视和不理解,可想而知,他们的内心有多痛苦,谁能带着你的理解读好这一部分?
3、自读,指名读。(注意突出重点词语)
4、齐读:同学们很会读书,读出了自己的感悟,让我们一起读这部分,体会艾滋病给恩科西带来的不幸。
第二课时
一、感悟小斗士的可敬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对故事的主人公恩科西已经有了哪些了解?
2、指名读2、3、4小节
3、过渡:面对如此的厄运,恩科西绝望退缩了吗?他是如何做的呢?
4、学习第5小节(出席艾滋病研讨会,不断呼吁)
(1)读这一自然段时,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你领悟出什么?
(2)坦然:恩科西是怎样坦然面对生活的呢?
(3)纤弱:在这种情况下,小恩科西想到的是什么?
(4)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帮助坚强的恩科西向世界呼吁
5、学习第六小节(出席2000年的艾滋病大会)
(1)时间到了2000年的7月,从他去世的时间看,恩科西的病已经到了晚期,看,这就是那时的恩科西(出示插图),能形容一下你看到的恩科西吗?
(2)是啊,此时的恩科西已是骨瘦如柴、极其虚弱了。但他依旧在与艾滋病搏斗着。再读一读这一自然段,说说哪些语句最让你有深刻感受?(重点指导朗读恩科西的发言)
(3)谁能有纤弱而坚强的声音读一读恩科西的发言?
(4)听了他的发言,你被震撼了吗?
(5)指导朗读第6小节:恩科西的发言是感人肺腑的,他道出了所有艾滋病患者的心声,这其实是在唤醒人们,应给予艾滋病患者足够的尊重与帮助。齐读。
6、学习第7小节(面对随时会结束的生命,却依旧憧憬未来)
(1)指名读恩科西的话
(2)从他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带者这种感受一起来读一读恩科西说的话
二、培植战胜灾难的信心
1、引读第8自然段,热爱生活,顽强斗争,这样的恩科西让我们所有人动容,可是,艾滋病冷酷无情。20xx年初,恩科西的病情开始恶化。6月1日这天,被艾滋病折磨得体重不到10千克的小恩科西终于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2、你是带者怎样的心情读完这段话的?
3、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又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请带着悲痛惋惜的心情读一读他们的话(自读,指名读)
4、现在你了解为什么恩科西被称为艾滋病小斗士了吗?
5、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了恩科西的故事,大家的心中一定有很多的不同的感受吧。那就请从下面的这几个话题中选择一个你最深有感触的说一说
(1)了解了恩科西的故事之后,对于现在社会上的艾滋病患者,你想说些什么呢?
(2)即使社会进步到如今,但依旧有很多人不能正确认识艾滋病和艾滋病患者,你想对这些人说些什么呢?
(3)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生,我们也会面临困苦和磨难,你能联系实际说说该怎样面对吗?(身体不舒服时,心情不好时,家里有困难时)
6、总结:珍爱生命,关爱生命,这是我们永远的话题!
我并不想成为多么有名的教育家,只希望在我的教育引导下,孩子们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板书:
15艾滋病小斗士
不幸
小恩科西小斗士
抗争(顽强不屈、有爱心)
《艾滋病小斗士》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南非黑人男孩恩科西坦然地面对生活,面对可怕的艾滋病,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的动人事迹。这一事例告诉人们,面对天灾,应该热爱生活,关爱社会,用科学的态度认识艾滋病,关心艾滋病病人。
片断一:审题导入
出示课题:艾滋病小斗士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什么是小斗士?
生:艾滋病是什么样的病?
生:小斗士是谁?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生:小斗士是哪个国家的?
生:故事的结果怎样?
师:看了这个课题,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那么,就请大家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读课文,看自己能否解决,不能解决的,我们再提出来一起讨论好吗?
片断二:走进文本,品味语言
师:自己阅读课文第一节,看你读懂了什么内容?
生:恩科西是在20xx年6月1日,正当全世界儿童欢庆节日的时刻去世的。(其他儿童都在欢庆节日,而恩科西却离开了人世,这样对比着写,更让人们感到怎样?)
生:悲痛
生:伤心
生:难过
生:悲伤
生:恩科西很可怜
生:恩科西很命运悲惨
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情来读这句话?
生:惋惜
生:痛心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自己读一读这句话,读出惋惜和痛心的心情。
师:读了这一段,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他的死,引起了世界上许多人的关注。(为什么他的死会引起世界上许多人的关注呢?)
生:人类与艾滋病斗争失去了一个勇敢的声音
生:世界失去了一位同艾滋病顽强抗争的小斗士。
师:有两个词语是表达对恩科西的称赞的,哪两个词语?
生:勇敢
生:顽强抗争
师:那我们在读这句的时候,就要读出对恩科西的赞叹,同时还要读出对失去这样的一位斗士的惋惜之情。
生自由读。
片断三: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师:恩科西到了9岁时,去一家小学报名上学,遭到了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后来,在媒体的干预以及养母的不懈努力下,小恩科西才得以背上书包去上学。媒体的工作人员是如何劝说大家的?如果你是媒体发言人,该如何劝说大家接受恩科西上学呢?
生:家长们,老师们,同学们,恩科西从小就感染上艾滋病毒,已经非常不幸了,你们就让他到学校去读书吧!(以情动人,但大家还不能接受,怎么办?)
生:家长们,老师们,同学们,我知道你们是怕恩科西把艾滋病毒传染给大家,但我们可以让他单独坐在单独的位置上,不与大家接触,这样就不会把病毒传染给大家了。(这样,大家还是很害怕的呀。)
生:家长们,老师们,同学们,我们可以让恩科西在单独的教室里读书,请专门的老师来教他,这样就不会把病毒传染给大家了。(哪个老师敢教他呢?老师也害怕呀。)
生:家长们,老师们,同学们,跟艾滋病人正常接触,是不会传染上艾滋病的。你看,他的养母基尔约翰逊跟他在一起生活了9年,不是没事吗?如果要传染的话,他的养母早就传染上了病毒了。(这个有道理,想想还真是这样的呢。你的这个事例有说服力。)
生:跟艾滋病人正常接触是不会被传染上病毒的,你看,医生给那么多的艾滋病人治疗,不也没传染上艾滋病吗?(是呀,真是这样的。)
生:家长们,老师们,同学们,艾滋病主要是通过血液,遗传,不检点的生活才会传染的,跟艾滋病人拥抱,握手,正常的交往,是不会被传染上艾滋病的。(你说的还真有科学道理,那么,我们就接受他来上学吧。)
师:大家之所以这样拒绝恩科西来学校读书,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怕传染(有点道理,这只是表面现象,再想想?)
生:人们对艾滋病缺乏了解,缺乏科学的认识。(真的很棒!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尽管南非是艾滋病的重灾区,但那里比较贫穷,比较落后,人们对艾滋病知识缺乏了解。因此,面对艾滋病的恐慌和畏惧,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让人们了解艾滋病,关心艾滋病人。)
片断四:精读课文,理解课文
师:从文章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恩科西是艾滋病小斗士?
生:恩科西的身体非常虚弱,随时可能死去。他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不是悲观消沉,而是开始学习怎样坦然地面对生活,面对可怕的艾滋病。(是呀,他没有因为随时都有可能死去而悲观消沉,他心情平静,毫无顾虑地面对身患绝症的现实。真的不简单。)
生:他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我从顽强和关心两个词语中看出来。(你真会读书。他不但顽强地与病魔做斗争,还关心别的患病的儿童。这对于12岁的孩子来说,多么难能可贵!)
生:他用纤弱的声音想世界呼吁:要接受和爱护艾滋病人,尤其要关心患病的妇女和儿童。
生:在南非举行的国际艾滋病大会上,他穿着一身小西服,用尚显稚气的声音,向数千名与会代表说:我希望政府向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孕妇提供艾滋病药物,使她们不再把病毒传染给自己的孩子。(他用自己的事例,唤醒社会对艾滋病的关注。)
生:他说:人们不应该对艾滋病人另眼相看,我们需要关爱,拥抱艾滋病儿童是不会被传染的。(让人们了解艾滋病,关心跟自己一样深受艾滋病病毒折磨的儿童的同情和关心,急切期待全社会都来关爱艾滋病患者。)
生:等我长大了,我要成为一名艾滋病问题专家,周游世界,到各国演讲,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艾滋病,关心艾滋病。(在自己生命随时可能结束的情况下,没有畏缩,还梦想自己长大后能成为一名艾滋病问题专家,多么远大的志向呀!)
片断五:揭示中心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生:我知道艾滋病是一种可怕的病毒。
生:我知道艾滋病的小斗士是恩科西。
生:我知道跟艾滋病患者正常交往是不会被传染上艾滋病的。
生:遇到困难,我们要向恩科西学习。
生:面对天灾,恩科西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不会悲观,失望,我都会勇敢地面对。(真棒!你真是恩科西的知音呀!在天灾面前,我们要像恩科西那样正视现实,敢于拼搏,做顽强抗争的斗士。)
欣赏歌曲:刘欢的《重头再来》
悟王崧舟老师之感悟具有浓厚的个体的经验色彩
课例:15、《艾滋病小斗士》中有一句话:9岁那年,当养母带着恩科西(文中患艾滋病却不断抗争的男孩)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遭到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师:一个艾滋病患者要入学,这的确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如果是你这所学校的老师,你们会议论些什么啊?
生1:这个孩子的确可怜,但不要到我的班级里来,否则我们班家长肯定会有意见的,我可承担不起啊!
生2:是啊是啊,我也这么想着,如果到了我身边,我家里人肯定不同意我来上班的
师:看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啊,老师们议论着,那么如果你是一位家长呢?你会说些什么?
生1(很急切的):那就更不行了,我家就养了这么一个宝贝疙瘩,如果感染了我又不能再生一个。
生2:这可不行,同情归同情,我可以捐助一些,但万一感染了怎么办?这得找学校领导说说。
师:如果恩科西成为你的同学呢?
(学生哗然,看得出他们已身处情境之中了)
生1:那就不要和我做同桌,我自己倒没什么,我怕老爸老妈天天烦我。
生2:最好他能坐得稍远一些,让我们可以和他说话,但不要碰到他,以免感染。
生3(一女孩,小声的):恩科西已经很可怜了,我想还是我来和他做同桌吧,爸爸妈妈会理解的。
师:孩子们,课堂上我听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恩科西的到来仿佛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块大石头,引起了当地的一场轩然大波(学生接上)!
理解新词轩然大波有一定的难度,但让学生进入熟悉的情境,引用个体的经验色彩,课堂气氛也显示出一份理解后的情绪上的轩然大波,发言积极,表达富有个性。引发学生的已有经验,感悟才会水到渠成。
上完了15课,学生学的轻松,我教的也轻松.
第二课时,我就以书后第三题的大问题(默读课文,说说为什么称恩科西是艾滋病小斗士?)贯穿课的始终。学生充分时间默读课文后,我请学生汇报学习的收获。
学生们找到了这样几处:
第一处:小恩科西的生命力也许是南非所有患艾滋病的孩子中最强的,他毕竟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学生抓住了毕竟、挺等。
第二处:恩科西的身体非常虚弱,随时可能死去。他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不是悲观消沉,而是开始学习怎样坦然地面对生活,面对可拍的艾滋病。他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学生抓住了不是而是、坦然、一边一边等。
第三处:20xx年初,恩科西的病情开始恶化。6月1日这天,被艾滋病折磨得体重不到10千克的小恩科西终于静静地离开了人世。静静地,最难能可贵的是好几个同学提出这里的终于用得不妥,一个学生解释到:终于一词表现出了恩科西终于摆脱了病魔的折磨。大家都很赞同他的意见。
读到这里,孩子们都在围绕着恩科西与天灾斗进行品读,随即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课文中,小恩科西仅仅是跟艾滋病在斗争吗?
看到学生们想不出什么?于是我提醒人们是怎样看待艾滋病人的,学生很快就找出相关的语句:
他用纤弱的声音不断向世界呼吁:要接受和爱护艾滋病人,尤其要关心患病的妇女和儿童。
我希望政府向携带艾滋病毒的孕妇提供艾滋病药物,使她们不再把病毒传染给自己的孩子。
人们不应该对艾滋病人另眼相看,我们需要关爱,拥抱艾滋病儿童是不会被传染的。
等我长大了到各国演讲,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艾滋病,关心艾滋病人。
孩子们一下子就发现了恩科西还与那些对艾滋病人歧视、偏见斗,学生他们表述上不是太准确,甚至有种眼前有景道不得的意思,不过大家心知肚明。这些算是与人祸斗吧。
所以,恩科西与天灾人祸斗!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话,我们也不可忽视!讲完恩科西与天灾人祸斗!再让学生细细品读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话.就不难理解
这一节课,最大的优点就是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一、导入
1.齐读课题。
2.斗士是什么意思?文中的小斗士是谁?
3.这篇课文围绕小斗士写了哪两个要点:
板书:顽强抗争勇敢声音
二、感悟顽强抗争
1.找找思科西与病魔抗争的语句,读一读,体会体会,圈点出重点词语。
2.交流划出的句子,指导朗读,点拨理解。
①出示句子:恩科西的身体非常虚弱,随时可能死去。他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不是悲观消沉,而是开始学习怎样坦然面对生活,面对可怕的艾滋病。
通过圈点理解不是而是坦然等词语来体会恩科西积极的人生态度。
师过渡:恩科西没有因为随时可能死去面而悲观消沉,他心情平静,毫无顾虑地面对身患绝症的现实,坦然地面对着生活。那么他面对的是怎样的生活呢?
②自读第34自然段,思考:恩科西面对的是怎样的生活?
在交流中引导
理解:9岁那年,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遭到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从遭到反对引起轩然大波体会当恩科西报名上学时,非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同情和关爱,反而遭到歧视和打击。
教师引导:当他站在校门口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理解:小恩科西的生命力也许是南非所有患艾滋病的孩子中最强的,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
哪些词让你感觉特别深?
通过竟然挺到上学的年龄体会在许多携带病毒的孩子活不到第二个生日的残酷的现实面前,恩科西却显现了自己富有最强的生命力。
挺你能换个什么词?从挺字你体会到什么?
师小结:一个小小的挺字,就可以让我们体会到恩科西的斗志面对这一切,
透过这个挺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煎熬、忍耐、脸色苍白、咬紧牙关)
面对这一切,他是如此坦然。再指名读第五小节第一二句话。
评价:老师觉得你这个随时读得特别好。
三、聆听勇敢的声音
1.自读课文,圈画恩科西说的话。
2.交流,点拨。
出示恩科西说的三段话,再想想他面对的生活,你感受到了什么?
要接受和爱护艾滋病人,尤其要关心患病的妇女和儿童。
我希望政府向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孕妇提供艾滋病药物,使她们不再把病毒传染给自己的孩子。
人们不应该对艾滋病人另眼相看,我们需要关爱,拥抱艾滋病儿童是不会被传染的。
①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②师:我沉痛地告诉大家,在南非,每9个人中就有一个艾滋病患者,想想他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怎样读。(纤弱而有力)
你选一句来读读,指名读,评价。
3.尽管他的生命随时都有危险,但他仍然有美好的梦想。
出示句子:
他说:等我长大了,我要成为一名艾滋病问题专家,周游世界,到各国演讲,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艾滋病,关心艾滋病人。
从他的梦想中,你读到了什么?
师评价点拨:
面对世俗的冷漠,他
面对
面对渺茫的希望,他憧憬着未来。他是一位真正的艾滋病小斗士。
4.文中顽强的抗争和勇敢的声音这两个要点是怎么连在一起的?
一边一边
用一边一边把这两个要点连起来说一说。
四、学习第8、9自然段,体会小斗士的精神。
1.过渡:20xx年6月1日,正当你们还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的时候,恩科西悄然离我们而去了。
2.配乐范读第8自然段。
3.哪些词语你感受深刻?
体重不到10千克,体会恩科西被病魔折磨得不成人样。
静静地,体会他与病魔斗争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师:在恩科西临死的前一天,有不少人去看望他,他想对他们微笑,可是他连笑的力气也没有了。
4.齐读第9节,天灾怎么理解,恩科西面对的天灾是什么?(一生下来就患了可怕的艾滋病)
榜样怎么理解,面对天灾我们究竟该怎么做?(坦然、勇敢面对,顽强抗争)
5.总结:只要生命存在,就有无限可能,恩科西的名字已经镌刻在你的心里。在书上认真地写一遍他的名字,把他写到你的心里去。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南非黑人男孩恩科西坦然地面对生活,面对可怕的艾滋病,一边顽强地与病魔做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的动人事迹。课题艾滋病小斗士以小斗士突出题旨。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12岁的南非儿童恩科西的去世以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感叹点明题意,再叙述恩科西的身世遭遇及与艾滋病顽强抗争的精神,最后以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讲话阐明主题。告诉人们要热爱生活,关爱社会,用科学的态度认识艾滋病,关心艾滋病人。课件下载
第一课时教学简介:
由课题中的小斗士入手,导入新课;联系相关资料,了解艾滋病的可怕;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抓住部分词语、段落,(如另眼相看与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整合),通过朗读体验恩科西的不幸遭遇面临的天灾:无法选择的家庭、社会环境等;再读课文,联系首尾段内容,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艾滋病,了解红丝带行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解部分词语,如纤弱、坦然等,体会它们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3.一步体验恩科西的悲惨遭遇,感受他的顽强抗争,多元解读恩科西,从而真正了解他为什么被称为艾滋病小斗士。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纤弱的声音与勇敢的声音相比较,体会恩科西的斗志。
3.过具体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他的顽强抗争,多元解读恩科西,真正了解他为什么被称为艾滋病小斗士。
教学难点:
感受恩科西的顽强抗争,多元解读恩科西,真正了解他为什么被称为艾滋病小斗士。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评价,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艾滋病小斗士》(齐读课题)。
2.出示并齐读首尾段。师过渡:到底是什么,让这个身患艾滋病的黑人男孩引起了他们及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人们为什么称他为艾滋病小斗士呢?让我们一起去回顾恩科西的生命历程吧。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的导入,直接进入课文。通过朗读两位领导人物的评价,感受恩科西的斗志,直奔主题。)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称恩科西为艾滋病小斗士?
2.学生边默读边做记号,师巡视。
(设计理念: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默读,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围绕思考题默读,可以突出重点。)
三、把握重点,品读课文。
(一)抓住挺字,感受顽强。
1.根据交流,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
2.自读,说说你认为他被称为小斗士的理由。(生交流,师适当评价)
3.播放图片,师告白:艾滋病是可怕的,艾滋病患者是痛苦的、不幸的,让我们来看几张艾滋病儿童的照片,(师简单介绍)小恩科西就是其中的一位,现在你知道他活到上学的年龄是多么不容易了吗?
4.再读这段文字,思考:从这个挺字的背后,你读出了怎样的恩科西?(板书:顽强)指名读。齐读。
5.引读课题,齐读曼德拉的话。
(设计意图:课文以斗统领全文,第三自然段中的挺字就很好地表现了恩科西的斗。此环节中,教师在学生交流后,播放图片,图片、音乐、告白把学生带入恩科西挺到上学的艰难这一情境中,再次感受恩科西的不幸遭遇,于不幸中斗,更显顽强。
同时,理解了这里的挺含有的恰当意义,辨别了挺字的感情色彩。你读出了怎样的恩科西?引导学生多元解读人物。)
(二)抓住坦然,了解态度。
1.根据过渡出示:
他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不是悲观消沉,而是开始学习怎样坦然地面对生活,面对可怕的艾滋病。他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师引读。
2.静静地读,思考:从这段文字中,你能说说恩科西被称为小斗士的原因吗?学生交流。
3.理解坦然,自己想象并同桌交流:在学习上,在生活中,恩科西会怎样坦然。相机指名读。
4.引读句子,齐读曼德拉的话。
(设计意图:抓住坦然,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想象坦然的表现,推想坦然的意思,体会坦然的表达效果,激活学生已有的表象,领悟恩科西乐观的精神本质内涵,人物形象多元化。这个环节,也处理成一个过渡环节:由行动斗过渡到声音斗。)
(三)抓住发言,体验斗志。
1.出示人物图片,师简介。
2.浏览课文第六自然段,说说恩科西提出了怎样的希望。根据回答出示发言1和发言2。
发言1:我希望政府向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孕妇提供艾滋病药物,使她们不再把病毒传染给自己的孩子。
发言2:人们不应该对艾滋病人另眼相看,我们需要关爱,拥抱艾滋病儿童是不会被传染的。
3.自读2句话,思考:你从恩科西的希望中读出了什么?学生交流,师适当评价,并相机朗读。
4.过渡到发言3:要接受和爱护艾滋病人,尤其要关心患病的妇女和儿童。指名读,理解纤弱,再读。
5.思考:这里明明是纤弱的声音,可安南为什么却说是勇敢的声音?联系全文思考,小组讨论。
6.学生交流,师适当评价,相机指导朗读。(板书:勇敢)
7.过渡到发言4:等我长大了,我要成为一名艾滋病问题专家,周游世界,到各国演讲,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艾滋病,关心艾滋病人。指名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了恩科西还是个怎样的孩子?
(板书:乐观)
8.出示4句发言,同桌读,指名配乐朗读。
9.引读课题,齐读曼德拉的话。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本课时的重点部分。紧紧抓住声音,尤其是将两种声音进行比较,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纤弱中感受恩科西的勇敢,人物形象鲜明。鲜明的人物形象再通过个性化的朗读来表达,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最后,借助音乐,指名读发言,进一步体会恩科西顽强、乐观、勇敢。)
(四)抓住静静,再次体会坦然。
1.出示第8自然段,师范读。
2.出示课文插图,图文联系,静静地读,你想说什么?
3.思考并交流:为什么会静静地离开?(联系前文的坦然)
4.出示曼德拉的话,齐读。
(设计意图:再一次品味坦然,把握教材的内联。通过静静地,
再次体会恩科西的顽强、勇敢。)
三、读写结合,升华主题。
1.出示首尾段,齐读,了解首尾呼应。
2.领悟写法:恩科西的死,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课文为什么就选择他们的评价?
3.作为恩科西的同龄人,一个健康的同龄人,你想怎样评价他或者想对他说什么?写写,交流。
4.教师引读课题,下课。
(设计意图:通过领悟写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选取典型事例写作的方法。读写结合,既让学生明白要热爱生活,关爱社会,用科学的态度认识艾滋病,关心艾滋病人,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最后的三次引读课题,突出并升华主题。)
阅读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可以开阔视野。好的作品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会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后的想法写下来。读后感就是将读书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那么,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实用精选:大班《小英雄王二小》教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这个读书节,妈妈给我买了抗日英雄王二小的故事书。
看着看着,便被故事中的人物深深地吸引住了,一个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孩子竟然能作出如此伟大的事情,为了八路军和乡亲们的安全,不顾个人安危,牺牲时年仅13岁,王二小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着我,心中充满了无比崇敬。
王二小打小就住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破旧的草房里。爹爹被日本鬼子害死了,哥哥被日本鬼子逼得逃跑了,妈妈又被活活饿死了。二小从小便靠为别人家放牛为生。抗日战争时期,二小加入了儿童团,干起事来比谁都积极。除了站岗放哨查路条,还为八路军割马草,二小做了不少好事情。王二小自小就对日本鬼子充满了仇恨。他经常默默地想,这深仇大恨一定要报。鬼子又来大扫荡了,二小为了解救乡亲们和将鬼子领进八路军的包围圈装着为他们带路,一路唱着放牛歌,将鬼子领着在山里转圈,吴连长带着队伍将鬼子包围起来后,气急败坏的鬼子小队长端着大枪追上二小,把长长的刺刀扎进了二小的身体,还将二小挑到了山坡上,鲜血染红每一片树叶和绿草。八路军发起了进攻,消灭了鬼子。大壮牛用尖角挑死了鬼子小队长像是要为二小报仇。
看完故事,抗日小英雄王二小虽然英勇牺牲了,我感到无比悲痛,但他的英雄事迹却感动着我,我们要怀着无比崇敬的真挚感情,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现在好好学习,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
在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的山沟里,有一块大石头,都叫它血色石,它是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鲜血染红的。
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气急败坏之下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消灭了敌人。
纪念抗日小英雄,用《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来传唱他的事迹。王二小年仅13岁却懂得为八路军站岗放哨。今天,我们要向他学习,努力上进,为做。
我钦佩的人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 ——题记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去九华电影院看《二小放牛郎》,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主人公王二小那种热爱祖国、舍生忘死、临危不惧的精神所感动。
王二小是一个放牛娃,他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为乡亲们放哨,但鬼子抓到他让他带路进村。勇敢机智的二小并没有直接反抗,而是装做顺从地把鬼子神不知鬼不觉地带进了包围圈。枪声响起,鬼子们死的死,伤的伤,这才知道上当了,王二小也牺牲在了敌人的枪下。
当他躺在地上奄奄一息时,两眼睁得大大的。我从他的眼里读出的是高兴,杀了鬼子的高兴;是不舍,舍不得父老乡亲。他好像在想:我现在死了,以后就不能和八路军叔叔一起去战斗,一起去保家卫国了!
夕阳西下,王二小穿着补丁衣服,牵着牛回家的场景使我一阵心酸。看着他单薄的身影,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多么鲜明的对比!我们享受着多么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我们常常不懂得珍惜,要知道这是多少革命先烈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才换来的幸福生活啊,多么来之不易!
我们可能做不到像王二小一样舍弃生命保卫祖国,但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求知,只有掌握更多先进的科学知识,长大才能使我们祖国繁荣昌盛,使别国不敢侵略!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这段催人泪下的音乐再次响起,电影也放完了。但王二小热爱祖国、勇敢机智、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我心中深深地烙下了一个印!
独自在家的我,因为闲来无聊便打算找一本书来看。翻着书柜,突然一本淡黄色有点破旧的书掉了下来,被风吹到了一页,我好奇一看,原来是《小英雄王二小》。我捡起来坐在地上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这本书的主人公王二小,原名王朴。住在八路军抗日根据地,是一名儿童团团员,他经常一边放牛一边眺望远方,为八路军放哨。一天,他正挥舞着鞭子,一边让牛吃青草一边望向山谷。果不其然,敌人又来了!他们闯入山谷,浩浩荡荡,雄纠纠,气昂昂,仿佛胜利已经是他们的了。望着敌人挥刀舞枪,王二小心急如焚:我的赶快去报信。可惜他一下子就被发现了。敌人恶狠狠地盯着他,那眼神仿佛是一只恶狼在盯着一只肉包子。王二小突然计上心来,想:不如我把他们引进埋伏圈让他们有来无回。王二小装作很乖的样子,说:太君,我知道有一个地方藏着八路军,等我带你们去。说完便领头走了。敌人信以为真,傻乎乎地跟着王二小。果然一进山沟,敌人就被八路军伏军打得溃不成军。气急败坏的敌人丧心病狂地杀死了王二小,王二小的鲜血染红了石头
看完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王二小这个名字也刻在我心中挥之不去。王二小临危不惧的画面使我深深感受到这位抗日小英雄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精神与品质。在我们生活每个人都会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它们就像拦路虎一样死死阻止着我们前进的步伐,但是我们不能屈服要像王二小一样面对危险不惧怕、不慌张,这样才会成功。因此,我现在要好好读书,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少先队员,将来为祖国的事业做贡献,让祖国在党的领导下更加繁荣昌盛,不辜负那些革命先烈的期望!
在我刚入学那会儿,爸爸就经常给我讲英雄的故事。《王二小》、《鸡毛信》、《小兵张嘎》、《海娃》。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英雄“王二小”。
王二小哥哥是个孤儿,靠给别人放牛养活自己。不料,当时日本侵略了中国,而他的家乡也遭到了扫荡。八路军叔叔们在他的家乡和日本兵顽强战斗。刚满12岁的王二小,居然毫不惧怕日本鬼子,机智而勇敢地把日本兵带入了八路军的包围圈。日本鬼子知道中了计,便杀害了王二小,但他们也没有一个好下场,被八路军叔叔全部歼灭。
这个故事听过很久,但每当回想起来都让我记忆犹新。二小哥哥生活在战乱年代,他又是个孤儿,经常没吃没穿的,挨饿受冻,没几岁就得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存。即便是这样,他还非常的坚强、聪明和勇敢,小小年纪就懂得爱憎分明,为了自己的家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现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稳定的和平年代,没有二小哥哥当时的民不聊生,也不能为家乡做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但我想,只要我们不乱扔垃圾、不随意践踏草坪、遵守交通秩序、乐于帮助他人,也算是对家乡对人民的一种贡献吧!
我平时的生活条件比二小哥哥好多了,更应该抓住好的环境好的机遇多学习、多思考、多劳动,为家乡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去了……”二小哥哥的故事被爸爸讲了很多遍,他每次讲完都会哼唱几句。而当我回想起这优美动人的旋律时,心里坚定地竖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在阅读了作品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个时候就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悉心准备的“「教案模板」像山那样思考教案9篇”,供大家收藏参考,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平等共存。
2、确立正确的生态观,增强我们的忧患意识,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教学重难点]:
1、文中重点语段的理解。
2、和谐平等生态观的确立。
[教学方法]:
文本研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 导入
用齐秦的《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听过狼嗥吗?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段文字,想像一下当时的场景。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荡漾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请谈谈对狼嗥的感觉。
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为什么这声音是“不驯服”、“对抗性”、“悲哀的”?
这种“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又是从何而来呢?
二、 文本研习
(一)分析2、3节
1、 先来看看周围的事物对这一狼嗥的反应。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分别的反应。
它们的反应有什么共同点?——“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
2、 却有另一种反应与众不同,是谁的?怎么不同?
山 “更加深刻”、“客观”
3、 “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为了强调这一观点,作者在第3节中有呼应的文句,能找到吗?
明确:“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
(二)分析4、5、6节
1、那么,究竟这种“秘密的看法”和“隐藏的含义”是指什么呢?作者自己又是否从一开始就知道的呢?
明确:不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
2、阅读4、5、6节。
为什么要杀死这只狼?
明确:社会——“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过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
自身——“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人为什么那么厌恶狼,非要置之于死地?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什么态度?
明确:人类对狼的敌意和偏见,狼对人类的利益构成威胁,那么“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主宰。
补充:作者曾是一位资源保护主义者,把资源分为“有用”和“无用”,保护有用的(鹿),消灭无用并有害的(狼)。
③作者的观点是如何转变的?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
明确: “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是什么观点?(必须杀死狼的观点)
“新的东西”与前文哪些语句是一致的?(山的“秘密的看法”和“隐藏的含义”)
④山的“秘密的看法”和“隐藏的含义”究竟指什么?可能我们在解答完另一个问题时,答案就明了了。
问题:自然界失去了狼会怎样?
阅读7、8、9节,用一句话概括狼被消灭后带来的危害。
一句话:狼被消灭了,山和草原也被破坏殆尽,自然环境受到毁灭性的影响,人类的未来也不复存在!
这一点,人类和其他生物并没有意识到,只有山和狼了然于胸,因此, “秘密的看法”和“隐藏的含义”就在这里。
⑤人类遭到自然报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他不知道像山那样去思考。”人类是怎样思考的,山又是怎样去思考的?
(阅读第10节)
人似乎在为和平而奋斗,但如何理解“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人们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却带来了长远的危害。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如何理解?这是梭罗的名言,作者对此也是完全赞同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荒野中万物之间都是怎样的。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⑥文章末节在引出梭罗的名言后,又提到“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这就与首节前后呼应,也回到了我们开始留下的问题了。我们再来把第一小节齐读一遍,这节其实也是此文的文眼。通过文章的讲解,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领会一下这声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涵义?
拓展延伸
可悲的是,对于这一点,只有大山明白,却极少为人类所领悟,学过此文后,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呢?话题:人与自然(学生谈)
大家还记得这样一幅公益广告吗?拍卖最后一滴无污染的水,最后一株无污染的植物,当我们一味的追求物质进步,而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那留给我们的只能是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要知道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大地上的一切生命,包括那些无言的和无助的、甚至濒临绝迹的动物与植物,都拥有自己不可抹煞的生命的尊严、履历与故事。芸芸众生,他们都是自然的子民,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势必影响到整个生物链的平衡,都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可怕的灾难。
电影《后天》、《可可西里》
这篇文章是这本书的压轴之戏。在这本书的最后一个专题中,我们涉及到了人与自然这样一个人文话题。也许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和感触:大自然,她是美的源泉,她蕴涵着各种各样的美。她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她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
面对大自然,有的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有的人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的人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
诗歌欣赏: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日本]谷川俊太郎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铺路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变得更加热闹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建造公园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
一、导语:
最近30年,在美国,从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的角度上说,有一本书显然是首当其冲的,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一本薄薄的在1949年出版的小册子。这本页数不多,文辞也简单、朴素的自然哲学随笔是奥尔多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其中蕴含了作者土地伦理思想的精髓。
书中的文章,通过他本人和土地之间关系的描述,在那些从未到过威斯康星的沙乡、不熟悉书中所描写的地方的读者中,找到了越来越多的乐于接受他的新思想的读者。这本书的美国版本的销售量已超过了100万册,他的土地伦理概念成为几个全国性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宗旨的基础。
《像山那样思考》就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很多读过《沙乡年鉴》的读者,觉得在这本书中让他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最忘不了的就是那只垂死的老狼。同时,它也是令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幡然醒悟、毕生难忘一只狼。为什么这只狼能有如此魔力,让这么多人难以忘怀?非常有幸我们今天要学的《像山那样思考》这篇文章,说的正是这只狼!
二、教学过程:
[投影打出课题]
大家一起来把课文的第一小节读一读。
1)请看课本110页的插图,试想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群山寂静,只能隐隐听到风过树林,叶子的沙沙声,突然一声狼嗥撕破了这份宁静,嗥叫声从一个山崖传向另一个山崖,回荡在山谷中。这声狼嗥对于不同的生物,分别有着怎样的意义?看看文中是如何描述的?
明确:对于鹿,(它是死亡的警告);对于松林,(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一场撕杀即将上演;对于郊狼,(它是即将来临的拾遗的允诺)是彻底地清扫战场,绝不浪费;对牧牛人,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兆头;对于猎人,(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打狼。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能听懂的含义。
因为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客观地听取这声狼嗥。
2)这里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排比。增强文章气势。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伦理,本是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
3)快速浏览课文 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能够听懂狼嗥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明确:一只狼的死去:发现狼、打死狼,狼眼中垂死时的绿光给“我”的启示;众多狼的死去——鹿数目增加以致饿死。
4)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么?出现了什么情况?
明确:破坏的草原很难恢复。牧牛人猎杀牧场上的狼是取代狼用以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的工作。
5)面对那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利奥波德开始像山那样思考。他想到了什么?
明确:正是因为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山就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 牧牛人猎杀牧场上的狼也不是好事;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4-9)在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这些平实的记叙之后,人们渐渐能够意识到,狼的嗥叫声中所饱含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狼的消失,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失去了一种可贵的生存的经验——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的人类,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利奥波德在文中的悲悯和忧虑让读者看到了一颗高贵而敏感的心灵,读过此文,应该能够听到利奥彼德的大声疾呼了。
我们找一位同学来把文章的最后一节读一下!
(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深入浅出的写作技巧,体会文章显明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这时候,学生能够体会到这声狼嗥中带给他们的灵魂的震撼。)
[投影打出课文结构]
6)如果不能像山那样思考,会有怎样的危害?除了文章所讲到的危害,你还能列举出哪些? [投影打出问题]
当天空不再是蔚蓝,看不到朵朵洁白的云朵;当大海不再澎湃,见不到鱼儿畅游碧水中;当小鸟不再歌唱,听不到婉转动听的鸣叫;当春天永不再来,鲜花不再绽放娇艳的笑脸......当蔚蓝色的星球—地球,我们 人类的母亲再无力承担她的儿女们的伤害时,迎接我们的又将会是什么呢?请跟随我们静静地看一看、想一想......
[投影打出环境污染图片]
灰色的工业文明,模糊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生存界区,农业文明时代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和躲避现实自成一统的“桃花源”已经不复存在。就环境污染而言,这是一个跨国界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也解决不了,同样,任何一个国家出现环境恶化,也将通过“蝴蝶效应”传递给其它国家以及全球。
[投影打出 寓言 ]
《淮南子》有一寓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只要不解决污染的“更鸣”问题,尽早都会出现污染转移、扩散现象。从古代的经典回到今天的现实,人类的利益共同体特征更为突出。臭氧层受损形成的机理已经十分清楚,它是人类合成化学品排放的后果。不同国家对氟里昂和哈龙的总量和人均排放量是不同的,但对全球的影响是相同的。
[投影打出 全球40%的死亡归咎于环境因素 ]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家在去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报直说,他们发现世界上死亡人数的40%是因污染和其他环境因素1致病造成的。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正在毁灭自己。他们在去年10月号《生物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说,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气温上升将进一步加剧疾病的蔓延,并将导致产生新的病种。他们预测,将有数以百万计的人离开家园,去寻找食物,因而成为“环境难民”;越来越多的人将生活在拥挤的城市生态系统中,这种环境十分有利于旧病死灰复燃和新的疾病发生;人类还将受到营养不良以及空前的空气、水和土壤污染的威胁。
7)地球生态系统对人类的贡献到底有多大?[投影打出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表]
为了取得一个全球性的数据,来自美国、阿根廷和荷兰的研究人员进行了研究,在《自然》杂志第387期(1997)发表题为“世界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的价值”的文章,综合了用各种不同评估方法进行的上百个研究报告的成果,得出结论:全球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8万亿美元,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最低值也在33.3万亿美元,是前者的近2倍?。尽管对这一估价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重要的是人类认识到了自然或者生态系统服务虽然免费,但也存在着价值,并以一种量化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确认自然环境的价值,给狂妄自大的人类灌注了一大盆“清醒汤”,它使人类认识到: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永远有自然环境的一部分贡献。
8)小结——为什么我们要像山那样思考? [投影打出问题]
明确:“像山那样思考”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意思是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
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的表达方式。作者的真正用意在于,让人们意识到,由于人类的一直把自己看成高于一切的自然的主宰,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而又自大的人类,是在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类没有像山那样对待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
9)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怎样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投影打出问题]
在大家考虑这个问题的同时,我们来看一段材料。
[投影打出 孩子们的《时代》人与自然和谐]
明确:我们一方面要承认,人是万物之灵长,是宇宙的精华。但在同一个生存系统中,人类又是依靠自然环境或者生态系统支持的,同时,人类也构成这个生命支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必须正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人类就会失去生存、创造财富的可能,即使还可以苟延残喘在恶劣的环境生存下去,但已经远远偏离了人类追求的境界,也远远偏离了“万物之灵长”,“宇宙的精华”理应达到的生存和发展境界。
既然自然环境亦有价值,而且所贡献的价值比人类还要大,那么,人类有什么理由不尊重它存在的资格和应有的权利呢?如果承认了,人类就得善待自然,选择一条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投影打出 厚德载物]
中国杰出的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曾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将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刚健自强、厚德载物”。语义应是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讲的就是要有地道宽厚、尊重自然的品格和人生价值观念,要能包容天地万事的情操。可持续发展:我们共同的道路。
注意避免学生忽略和贬低人同自然界的审美联系,告诉他们,人和自然有丰富的关联方式,人们应该享受自然,融入自然,保护自然。
拓展练习:
阅读一段材料,为20xx年“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
20xx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20xx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20xx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20xx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20xx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20xx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xx 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xx 世间万物 生命之网
20xx 让地球充满生机
20xx 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
20xx 海洋存亡 匹夫有责任
20xx 主题:
授课人 孙荪
授课时间 周三上午第三节
授课地点 高一(6)班
学习目标
1. 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 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 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2.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文题)像山那样思考,是指谁要像山那样思考?
“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
二.自读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小组合作),全文可分几个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读探究:
出示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生读1-2节)
1. 作者以一声狼嗥开篇,那么对于这声狼嗥不同的生物都有怎样的反应?它们的反应和一座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2.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
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对这声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浅层含义和只有大山才能听懂的深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学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听懂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谈谈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什么?
(多媒体显示问题)
1. 为什么我们必须像山那样思考?
2. 如果像山那样思考,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怎样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如果不能像山那样思考,会有怎样的危害?除了文章所讲到的危害,你还能列举出哪些?
四.拓展练习
阅读一段材料,为20xx年“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
1994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99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xx 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xx 世间万物 生命之网
20xx 让地球充满生机
20xx 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
20xx 海洋存亡 匹夫有责任
【指导思想】
本专题人文素质教育设计的关注点是: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养审美能力和欣赏个性,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程下,教师在要善于在“对话教学”中转变角色,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断要提高对话素养,增强语文教学的对话意识。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2)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3)渗透阅读中的对话意识,提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走进、读懂”的阅读方法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主要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很高兴和我们高一(8)班的同学来共同学习《像山那样思考》
这一篇。
(二)解决字词
学生齐读 〈投影字词〉
嗥(há)叫:号叫,大声叫(多指豺狼等)。
驯(xùn)服:顺从;使顺从。
拾遗(í):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
毛骨悚(sng)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不堪(ān)教育:堪,可,能。如:堪当重任。
湍(tuān)急:水势急。
饿殍(pi):饿死的人。
艾(ài)蒿(hā)
教师明确
(三)初读感知
1、同学们自己读了一遍,你们对本文初步的感受是什么?有什么第一印象?
2、一篇怎样才算读懂呢?怎样才算真正读进去呢?
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这是一种阅读态度,一种阅读体验,
读出自己——从文中读出自己熟悉的或相似的生活、情感,或读到引起自己共鸣或打动自己的一段话,一个词。
举个例子: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除了读出自己,我们还要读出问题:这就是研究,对于没有读进去的人,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对,需要质疑,读出问题,是质疑,是追问,是研究。
〈投影〉 读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触动心灵的地方。
读出问题:不懂的地方,不同意的观点、自己的见解。
读出自己,是欣赏,是共鸣,是联想,是审美。
读出问题,是质疑,是追问,是研究,是批判。
好今天,我们就以这样的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来共同学习《像山那样思考》。
(四)朗读,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朗读,拿笔做两件事。
把能打动你的某句,某词勾画,特别触动你的语句,可以勾画下来。
把你不理解的或者认为作者写得有问题的地方勾画出来。
(五)交流“读出自己”
交流“读出自己”:中哪些地方最打动你?
1、“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从前认为自然界是被人类明智而高效的利用的,是应为大多数人提供最大的善,这种“善”即是认为狼是坏的捕食者,吃掉了对人们有用的鹿,该杀。
用文中的话说:“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我们憎恶狼,是因为它伤过过人类,我们对此总是念念不忘,但我们反过来想想,我们人类伤了多少只狼呢,却不曾有人提起。我们总讲人类有情,有怜悯心怀,讲求“道德伦理”,但当十余种狼在地球上永远的消失,当T型台上的裘皮大衣满世界的招摇时,我们还有何面目向大自然说人类敬天惜物?
2、作者的观点是如何转变的?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
明确:“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3、作者猎杀狼的段落
温馨的场面,垂死时的绿光——对比
(六)读出问题。
欣赏之外,还要读出问题,学生提问,尽量让学生回答,
1、狼嗥叫的内涵:·对人类捕杀的抗、不满 ·对险恶环境的不屈服·痛苦、野性的呼唤 ·生命的存在和流逝 ·生态价值、生命的意义
2、为什么只有山能听懂狼的嗥叫?
客观的。山的思考是一种具有生态保护的思考。
3、像山那样思考?给我们的启示?怎样思考?
人怎样处理与自然、自然万物的关系。
4、如何理解梭罗的名言“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到了这一步作者又是怎样认识狼的呢?
提示:荒野中的万物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 荒野中的万物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无高低尊卑之分。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万物,与万物应和谐相处,这应是我们从荒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这样我们便可明白作者对狼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对其生态价值的认识上,而是将其提高到这样的高度:它与人一样都是自然的一员,人与狼本质上是平等的。
行文至此水到渠成的把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的认识发展到万物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而我们也由此提高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即人类只是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的凌驾于其他万物之上的权力,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应和谐相处。
(七)师总结
1、忧与爱 从“狼的嗥叫”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狼、人)深深忧患和深沉的热爱。
联想:加拿大政府允许东部沿海猎杀海豹。几十万至上百万头血迹将大海染红,冰面上留下长长的血痕,为了获取巨大的商业利润。藏羚羊是我国独有的动物,1986年,3—5头/公里2,90年代初0.2头公里2,现在,几近灭绝,一批批残忍而贪婪的偷猎者猎杀藏羚羊获取它的羊绒。
2、危机 人类一直把自己当作高于一切的自然的主宰,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征服世界,征服自然,不断向自然索取,侵占土地、森林、污染天空、海洋,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沙尘暴、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海洋污染(赤潮)。用牺牲无可挽回的环境恶化为代价换取眼前安全,换取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伤害自然也就是伤害自己。
3、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该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在面对自然万物时并不比一座山高明,学会像山那样的思考,平等的、客观的对待自然中的万物。珍爱自然就是珍爱自己。人属于大自然中的一份子。
然而,我们对就在我们身边的那些不断绝迹,不断消失的生命无动于衷。什么时候人类能尊重这同一片星空中的所有的生命和非生命,正视自然的价值,珍视天地生灵。我们也渴望有苍郁的群山,茂密的树森,湛蓝的天空,清流的水流的自然。
人是自然一切的主宰吗?——平等观
——像山那样思考,与自然和谐相处,享受自然、融入自然、保护自然。
(联系作者沙郡岁月,适时渗透。)
(八)延伸拓展
最后我们来看一首小诗,齐读.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日本]谷川俊太郎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铺路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变得更加热闹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建造公园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九)推荐书目:
周晓枫《鸟群》、《斑纹——兽皮上的地图》
(十)结束语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自然有自己的智慧的法则。当我们面对一株草,一棵树,一窝蚂蚁,一群飞鸟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像山那样思考。
设计指导思想
作为“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中的一课,本篇课文意在告诉人们应如何看待自然以及如何和自然和谐相处,教学中不仅应让学生明白狼的生态意义,更应让学生懂得狼只是自然界万物中的一个代表而已,进而让其明白人类应平等地看待自然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而作为语文课学生这些认识的获得又必须来源于对文本的研习,决不能撇开文本谈所谓的道理,否则便会上成环保生态教育课,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特别重视对学生文本研习的指导,强化学生在对文本的研读中明白文章的旨意并进而提高思想认识的意识。针对本课文本特点,课堂上着重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的方法来解读文本,培养其解读文本的能力。总之,教学中力求体现语文课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提升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平等地看待自然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3.学习本文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思考
2.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3.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应与大自然平等的和谐相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今天,我们进入必修一最后一个专题最后一课的学习,在这一专题中,实际上都是围绕着自然来做文章的。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呢?大家还记得郭小川在《致青年公民》中的一句话“不驯的长江,将因你们的奋斗,绝对服从”吗?我觉得这句话很能形象地说明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在这里,我们显然是把长江亦即自然作为我们的对手来看待的,我们要让它驯服,为我所用。不难发现,这体现了我们这样的思想:我们人类是这地球上最高贵的,一切要服从我们人类的需要,自然要服从我们,我们要征服自然。这种想法在常人看来,仿佛是天经地义,正确性不容怀疑的。我们过去不是常会说人定胜天,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吗?这种想法果真就合理吗?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自然界的万物呢?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进入这最后一课的学习吧。
二. 描述画面(课文插图)
(一) 引导学生列举一些含有“狼”字的词语并概括其共性
明确:狼子野心 狼心狗肺 狼狈为奸 中山狼……
都属贬义词
(二)描述画面
要求:
1. 观察要细致(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一只狼?它在干什么?)
2. 描述要具体,要抓住细节
3. 要带有个人的感情倾向
(三)交流 点评
(四)图中的这只狼显然在引颈长嗥,要求学生给狼的叫声前加些定语
大多数同学在描述画面及为狼的叫声加定语时,均会不自觉地用到一些贬义词,流露出憎恶或恐惧的情感,显然传统的观念在影响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像山那样思考去重新认识狼吧。
三. 研读第一节,激发学生的疑问
1. 思考:第一节写的是什么?画出其中的关键词语。
2. 齐读
3. 讨论:如何理解狼的嗥叫是“不驯服的、对抗性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提示:可结合狼的遭遇去思考
4. 思考:为什么狼的嗥叫是“深沉的、骄傲的”?
对一般读者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说法,仅看第一节是很难弄明白的,我们不妨带着这个疑问,继续向下阅读
四. 研读第2、3节
自读 思考:
这一声狼的嗥叫,引起了哪些对象的注意?这些对象可分为几类?其区别在哪?
提示:1.找标志性的词语(“只有山”)
2.找关键语句
明确:
一类:鹿、松树……(普通)人
从自身利害考虑 从狼的嗥叫中听出“希望和恐惧”
另一类:(“只有”)山
“客观地去听取”从狼的嗥叫中听出“更加深刻的含义”
山从狼的嗥叫中究竟听出了什么“更加深刻的含义”,且让我们继续向下阅读。
五. 组织自读、讨论:
1. “我”是如何逐步认识到“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的?
2. “我”对狼的认识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或: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法指导:阅读时从文中找关键句
明确:对狼的认识经过了这么几个阶段
(一) 觉得狼是有害的,欲除之而后快
原因(文中关键句):1.“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过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 2. “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注意第一句中用的是“我们”,这表明这是当时的一种普遍的认识,而非个别人的看法,对这样的一种心理,文中有生动的描述:“在一秒中之内,……”“……手痒痒”,让学生找出读一读,加深感受并借鉴这种形象化的写法。
(二) 对其产生同情怜悯之心
文中关键句:“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
原因:见到狼的嬉戏及垂死的眼神
让学生读读写狼的嬉戏及垂死的眼神的文字
问:读了这样的文字,我们各位同学是否也稍稍地改变了对狼的固有的看法呢?
(三) 认识到其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原因:见第7—9节
结合“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这句话,引导学谈谈生态遭破坏的现状
问:作者是在以平静的口吻叙述狼的被消灭而带来的危害吗?
齐读第7节,引导学生注意其中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本文的散文笔法,感受作者的痛惜和忏悔之情。
(四)认识到应与其平等相处
作者对狼的前三点认识,学生结合文本阅读,一般来说,是能够理解的,但真正要弄明白如何“像山那样思考”去听取狼的嗥叫,认识到应与其平等相处,还是比较困难的,教师需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最后一节。
六.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最后一节
1. 学生自读,画出富含哲理和理解起来困难的句子
2. 学生质疑、相互讨论
3. 重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 我们现在从事的一切其目的是什么?如何看待这一目的?
提示:找出相关语句,揣摩关键词(如:“这一时代的”“似乎”“大概……,不过……”等)
明确:我们“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本身并无什么错误,而且也应该考虑这些,但问题是我们仅仅着眼于我们自身而不顾及其他,仅仅着眼于现在而不顾及长远,这样我们也便不难理解“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句话了。恩格斯所说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表达的也正是的意思吧。
② 如何理解梭罗的名言“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到了这一步作者又是怎样认识狼的呢?
提示:荒野中的万物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 荒野中的万物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无高低尊卑之分。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万物,与万物应和谐相处,这应是我们从荒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这样我们便可明白作者对狼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对其生态价值的认识上,而是将其提高到这样的高度:它与人一样都是自然的一员,人与狼本质上是平等的。
行文至此水到渠成的把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的认识发展到万物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而我们也由此提高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即人类只是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的凌驾于其他万物之上的权力,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应和谐相处。
③ 解决研读第一节时留下的疑问:
狼的嗥叫隐藏着什么样的内涵?如何理解文章一开始说狼的嗥叫是“深沉的、骄傲的”?
明确:联系上面对作者思想与主张的分析,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七.小结
浏览全文 思考:
1. 我们应如何像大山一样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明确: 山,是永恒的,它沉稳、冷峻、阔大包容,是大自然智慧的化身,它纵览古今,深刻而冷静地见证着地球上的一切。我们像大山一样去思考,就是要求我们要客观地、从长远出发去思考我们面对的世界,去思考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在,我们从上到下都在创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不是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呢?是不是还应包括点别的什么方面呢?大家不妨像山那样作点思考。
2. 本文是从什么角度去表现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这样一个重大主题的?给我们写作以什么启示?
明确:选取个性化的角度,借对狼的嗥叫内涵的思考去表现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这样一个重大主题,以小见大。
3. 通过我们先前的反复朗读,我们能否感觉到这篇文章在语言文字上有何特色呢?比如同样是介绍自然的,介绍生态伦理观念的,它与我们的地理课本的语言,与我们的一些生物学理论,在文字表达上有何区别呢?
明确:后者是一种科学语体,而利奥波德身为一位生态伦理学家,同时他的文学
素养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较强,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充溢着诗意美。这就与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溶为一体,使全文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
八.作业
1.掌握字词,积累词语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3.加强朗读,感受、欣赏本文诗化的语言
4.为“世界环境日”(参见《读本》(必修一)第144页)设计一段主题词并写一份倡议书
板书:
像山那样思考
有害
人 同情 人
有用
平等
像山那样思考
自然 自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掌握“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阅读方法。
(2)能力目标:了解生物知识,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美和作者的美好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和体验作者的精神境界。
【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自查生字词注音及重点词语释义。
(2)了解文章的作者
(3)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使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一提到狼啊,我们也许都并不陌生。因为从小我们从文学作品中就接触到了很多狼的形象。那么同学们,你们谁能说一说,狼在你们心中是怎样的形象啊?
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的确,因为狼对我们造成过伤害,所以狼在我们心中已经成了邪恶的化身。那么,是不是像狼这种“坏蛋”就是我们自然界所不需要的呢?我们一定要反过来将其赶尽杀绝呢?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美国环保主义伦理学家利奥波德的散文作品《像山那样思考》,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记录了一只令他幡然醒悟,毕生难忘的老狼。那么这究竟是一只怎样的狼,它又能留给作者怎样的深刻体悟呢?现在,我们就来共同走进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
1、关于作者——利奥波德
2、关于重点字词
三、文本分析
1、老师先让几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课文,其他同学在欣赏他们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本篇文题是“像山那样思考”,那么谁能帮老师把这个题目补充成为一句完整的句子呢?( )像山那样思考( )?
明确:(人类或我们 )像山那样思考( 人与自然的关系 )?
2、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
明确: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在第一段,作者在描写狼的嗥叫时,都用了哪些形容词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狼嚎中饱含了狼怎样的情感?
明确:“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痛苦,反抗
3、我们接着往下看,第二段,“每一种活着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看看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狼嗥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明确: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4、文章还写到了一般的人, “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的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这说明他们属于以上哪一类事物啊?
明确:第一类事物,他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直接的,表面的。
5、作者还写了自己对狼嗥的反应。 “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他并非一开始就读懂了狼嚎的含义,那么一开始“我”是怎样看待狼的呢?但是作者后来经历了一件什么事,让他的看法有所转变呢?
明确:1、在那些年代里……2、那时,我总是认为……; “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
6、作者之前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那么没有狼的地方就是猎人的天堂。但实际上是这样吗?在第七至第十自然段中,作者写道,狼的灭绝,导致了什么后果啊?
明确:不但导致牛群和鹿群的减少,连山坡上的植被、草原和土壤都因此而遭殃。
7、哪位同学能把它们之间的关系理清楚啊?也就是这些事物之间形成的生态链条?
明确:狼少——鹿多——植被遭到破坏——食草动物死亡——水土流失、沙尘暴——环境恶化
8、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我们在这里怎么理解“太多的安全”和“长远的危险”啊?
明确:消灭狼群,让鹿大量繁衍;草场退化,最后人类的整个生存环境都遭到破坏。
9、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还引用梭罗的名言:“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我们怎样理解这句话啊?
明确:荒野就是人类未涉足过的地方,荒野中的各种生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存在着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
10、文章在引出梭罗的名言后,这样作结,“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这是在呼吁人们要去怎么做呢?
明确:像山那样去思考,去对待狼,把狼看作生态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对待自然万物要如此。
11、那讲了这么多,我们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像山那样思考。山是怎样思考的?我们又能向山学习什么呢?
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山去思考问题时,能够尊重自然,平等的看待自然万物。而我们人类也应该像山那样,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12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辩证法》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我们以为取得了怎样的胜利?自然界怎样报复了我们呢?
明确:胜利——狼死,鹿安全。报复——环境恶化。
13、老师在课下还搜集的一些图片,他们也可以作为我们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佐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人类是如何祸及自身的。
(描述图片)看了这些图片的确会让我们感到非常的痛心,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遍及各个角落,从森林到大海到天空,范围之广令人震惊。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
14、说到保护环境,我们真的是再熟悉不过了。虽然现在以我们的力量还无法阻止所谓的工业文明的很多弊端,但是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可以作出的努力还是很多的。现在同学们就来想一想,我们能为环保事业作出哪些贡献?我们身边的哪些小事已经是在对环境造成破坏了?
(浪费水电,践踏草木,食用野生动物等)
四、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大山的思维来衡量狼对自然界的价值,那么在小动物的眼中,人类的某些做法又能给它们留下怎样的感悟呢?课后,请大家以拟人化的手法(或叫泛灵),以-“-----------眼看世界”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片段,要求一个画面,一个镜头,主题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要有震撼效果,要能激发人类保护自然的决心。
在这节课的最后,再次希望大家能在环保的道路上迈出自己坚实的一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五、教学反思
1、关于课文的选取:这是一个我从课文选取之初,一直到公开课结束都不停思考的问题。因为本文的作者是一位学生并不熟悉哲学家,他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家会有些不同,导致文章的很多语句很难理解。但是作为一篇自然随笔,本文的文字非常优美且意境深远,特别是文章中关于环保这一主题的阐述,是我一直都很欣赏的。所以我选择了这篇文章,作为我真正走进课堂的第一节课。
2、关于教学环节的设计:在此类比较难理解的散文的讲解过程中,我觉得深入浅出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也要首先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怎样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化。那就是要从我们生活中熟悉的话题入手,先引起学生的学习探究的兴趣。这样,再引出文章的主旨也会容易理解得多。所以,在本文的讲解中,我始终紧靠我们身边的环保事件,并从中得出最后的观点。
3、关于作业的布置:这是一个我比较满意的部分,自己感觉比较新颖独特。既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有没有脱离学生的生活。尤其是这种通篇拟人的手法,在学生看来非常有趣。在作业的批改过程中,也正是印证了我的想法,同学们的想象力远远超出了我的意料。
4、关于板书和课件:课件的设计我是力求新颖却不花哨的,所以我没有选择软件提供的模板,而是从网络上搜集了很多相关的信息和图片,争取让学生眼前一亮,结果也是比较满意的。至于板书,这一点比较惭愧,因为我的粉笔字书写水平的确有限,这就在授课过程中出现了板书书写过慢、字的规格过小等问题。这些问题我都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改正。
[教材分析]
本课选入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个专题(专题即以篇名命名)的第三个板块--湖山沉思。这个专题意在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感受她的深长意味,而板块“湖山沉思”意味着学习本文,不能仅仅停留在欣赏大自然的层面,还要通过自主阅读,钻研文本,进行多角度的交流对话,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入理性思辨的境界。梁丰中学的学生有较高的起点,引导他们实现教材编者的初衷是完全可能。本文内容似浅而实深,需要涵咏品味,文本研习应该是主要学习方式。本课涉及生态保护问题,但毕竟我们上的是语文课,故只能从语言文字入手去感悟相关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用诗性语言表达理性思考的写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来领悟情感、解读文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有关生态伦理的思考,确立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味关键词句中的细腻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
本文以感性的形式表达理性的内涵,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感悟作者的生态伦理观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像山那样思考》。预习课文之后大家已经知道,作者的思考是由一种动物--狼--引起的。在你一贯的印象中,“狼”是怎样的一种动物?大家再一起想想,有哪些与“狼”有关的成语俗语?你还读过什么以狼为主角的寓言、童话?这些词语和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在同学自由交流之后小结:人们一贯敌视憎恶着狼,把狼视为竞争者和猎物,随着近现代枪械的产生,狼遭到了灭顶之灾。人们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没有狼的世界是否会比有狼的世界更加美好。今天就让我们“像山那样思考”一下,换一个角度去认识大自然中的狼,或许我们会有一种全新的感悟。
设计这样的导入,主要意图是凸显人类的习惯思维中对狼的认识与文本作者的认识之间巨大反差,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索。
二、质疑问难
要求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产生而自己没能解决的各种疑问。
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是这堂课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对文本有更深、更到位的领悟,另一方面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读懂一篇文章则是这堂课的主要目的。
三、文本研习
这个环节不作固定不变的预设,拟根据上一环节学生提出的问题,临场梳理出一个合理的步骤。预计要重点探讨如下内容(按文本先后顺序,不一定是课堂教学的实际顺序):
1、题目
标题可以引发三个具体问题:谁像山一样思考?山是怎样思考的?思考什么问题?
第一和第三个问题,可以通过指导同学寻找点题句--第九节的“他(按:指猎杀狼以保护牛群的牧牛人)不知道像山那样去思考”和全文末句“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解决,明确题意是作者希望人类用山那样的思考方式思考狼嗥中隐藏的内涵。第二个问题则可以和对文本开头三节的研读结合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放在开始解决,不必求深,某些含义可以在后面涉及相关内容时加深理解)
2、嗥叫
第一至三节重点写了狼的一声嗥叫。这几节在全文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这里写到的那一声“嗥叫”是本文的文眼,是题目中“思考”的对象,同时,山的“思考”方式也隐含其中。吃透这几节,也就掌握了理解文本的钥匙。而作者采用了诗性的语言来表达深广的内涵,其中微妙之处学生往往难以领悟,因此值得在课堂上重点加以突破。文本的语言富有情感和美感,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体会作者内心的忧愤,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学生的理解不能到位,可考虑分解为若干小问题来各个突破:
A.这一声嗥叫有什么特征?“骄傲”“不驯服”“对抗性”“蔑视”如何理解?
B.嗥叫引起了怎样的反应?山的反应与其他的反应有什么根本的不同?(这是关键问题,题目“山那样”中“那样”的内涵可以通过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如果学生理解有障碍,可以让他们放眼全文,从人原来如何思考这个反面角度了认识山如何思考)
C.“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秘密”具体指什么?
小结:在作者笔下,狼和荒原、山崖、松林、鹿……组成了一个共同体,每一个成员在这个共同体中都是平等的一员,它们之间有竞争,更有合作,巧妙地维持着一种平衡。但是,人类以万物的主人自居,从短暂的眼前利益出发把万物区分为好的和坏的、有用的和无用的,破坏了原有的平衡。一声嗥叫,是对自己的生存权利的宣示,也是对人类愚蠢行为的抗议。
3、作者对狼的态度的变化
理解这一点,也就理解了文本的四至六节。这部分内容,写了作者怎样从一个资源保护运动(把大自然作为人类的资源库,确信资源分为“有用”“无用”,“有利”“无利”)的追随者转变为生态保护者的心路历程。施教时应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寻找能表明作者对狼的态度认识前后变化的关键语句,重点揣摩以下句子:
①在那个年代,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在一秒钟之内,我们就把枪弹上了膛(“没有人”“一秒钟之内”说明了什么?)
②当时我很年轻,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候。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说明了什么?“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是这样?后一问题带起对第七节的理解)
③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新的东西”指什么?)
4.结尾
结尾几段文字饱含激情,只是这种激情是以一种有节制的文辞表达的,表面看起来相当地平静。这里作者含蓄地表明了他的“土地伦理学”的重要观念,即便是形象化的句子也蕴含着哲理性的思考,需要细心的咀嚼品读方能会意。领会隐性内涵是学生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难点,故有必要在方法指导上下功夫。
重点研读以下文句:
①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了。
②所有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同一样东西: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和平”前的定语必要吗?)
③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
④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指导学生从什么是与“荒野”相对的概念入手,再思考“荒野”的特征,进而理解“启示”内涵,最后理解与文题的联系)
四、简要总结
1.作者写本文,意在弘扬一种新的伦理观念,一种对土地、对万物的应有态度。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把你对这种观念、态度的理解说出来。
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中国传统思想中蕴含着积极的生态观的句子,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再如: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2.保护生态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有关的专著、文章汗牛充栋,你觉得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色?
要点:大多数同类文章用的是一种科学语体,而利奥波德身为一位生态伦理学家,却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他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强,是一种诗化的语言,读来诗意盎然。这就使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与优美的形式溶为一体,使他的著作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
五、课外拓展
介绍作者利奥波德,并推荐阅读他的《沙乡年鉴》。
利奥波德介绍:奥尔多·利奥波德是一名大地的观察者与思考者,他的《沙乡年鉴》被美国人视作是与《瓦尔登湖》同样具有伟大影响力的经典。1887年,梭罗去世二十年后,利奥波德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由于受喜欢打猎的父亲的影响,童年的利奥波德就培养起了对大自然的兴趣。1935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沙乡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十三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我的妻子、三个几子,还有两个女儿都各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在我们自己的土地土通过野生生物的耕耘管理而发现了某一种或另一种深刻的满足感。”正如梭罗把他在瓦尔登湖畔的躬耕与沉思写进了《瓦尔登湖》一样,利奥波德在沙乡的观察与思考结晶为《沙乡年鉴》一书。1948年4月,利奥波往因心脏病突发猝死于扑救邻居农场大火的途中,他没有能够看见《沙乡年鉴》的问世。
设计这一步是因为,利奥波德是一位可敬的生态保护先行者,诞生于60年前的《沙乡年鉴》早已成为生态保护运动的“圣经”。身处当今世界,生态意识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有的。阅读这本文质兼美的著作可以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益处。
[板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美]奥尔多·利奥波德
人的思考狭隘主观主宰
山的思考全面客观共同体
[教学反思]
借班上课是很容易上成一节遗憾的课的。因为教育要求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你所面对的“材”的学习情况。在备课的时候,我只笼统地、想当然地知道梁丰中学的学生相当优秀,但优秀到什么程度,特别是刚进高一的同学语文学科优秀到什么程度,是完全不了解的。因此,我把这节课定位为一节家常的课,尽量摒弃公开课中比较容易见到的有作秀之嫌的某些做法。从结果来看,基本上符合自己的预期。
梁丰的同学确实是比较优秀的。这样一篇看起来并不艰深的文章理应、事实上也的确能大体读懂。但同时必须看到,我们手头的文本又是有深刻内涵的、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的文章,“土地伦理学”这样的思想对同学们来说可能是全新的概念。因此我相信,正如我自己的学生一样,他们中至少相当一部分人会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表层,“没有疑问”未必是真正的没有疑问。由此我设定本节课以同学们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以及上课过程中生成的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果然,课前和几个同学个别交流时,他们纷纷表示这篇文章容易看懂。经过鼓励之后,“新的东西”指什么东西,“像山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诸如此类有不同程度的思维含量的问题便纷纷提出来了。
学习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发现了问题之后,我们的同学还未必都能调动各种手段予以解决。我并不奢望一节课教会学生所有的方法,考虑到文本有许多富有意蕴的关键词句的特性,我选择了从关键词句入手解决问题,深入理解的路子。试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给具体的方法,比如,通过点题句和与结尾处的联系来准确把握题目的含义,思考与“荒野”对应的概念来理解“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样含蓄的语句。从施教结果看,有一定效果。
当然,这节课也留下诸多遗憾。在评课的时候,黄厚江老师等指出张力不够等问题都是非常客观的,这些问题便是今后教学实践中应该解决的目标。
教材分析:
《像山那样思考》这篇课文是高中语文新教材苏教版必修一中一篇现代散文,其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是一位美国大地的观察者和思考者他以他的生活经历,用诗意性的语言,独特的写作风格,对大自然进行思考言出在付出生态变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类没有像山那样对待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至于作者在文章中怎样对狼的“嗥叫”进行认识,理清其过程是学生理解的难度所以在设计之时我以尝试的心理在前面问题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的理解,明白文章的主旨从而学会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和写作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对课文反复研读和思考,结合现在的社会环境,进一步认识作者借用狼的“嗥叫”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与作者的生活环境和经历有很大的差别,不仅表现在国别上,而且更体现在家庭的熏陶上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对作者的诗意性的语言、写作风格和采用的意象,可能体会不够深刻,在理解过程中有很大的困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理解狼嗥含义,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方法
3、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自查生字词注音及重点词语释义
2、“像山那样思考”又怎样的内涵?
3、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4、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积累“狼”字成语我们看到的画面上是什么动物啊?(图片)你能说出有关这个动物的成语吗?(见幻灯片1)这些词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感情色彩上)贬义即使我们提到的“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电影的讲述人与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传到中国便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的意思狼,成了“邪恶的化身”,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如果再不留意,就将与狼诀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散文《像山那样思考》
2.思考文题:谁思考什么? 像山那样思考
(有些同学可能对文章标题不理解,从而影响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所以要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来理解文章)
二、作者简介: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郡岁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沙郡岁月》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见幻灯片3)
三、背景介绍: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的满目疮痍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
四、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 检查默写字词
嗥叫(háo) 驯服(xǜn) 蔑视(miè) 迸发(bèng) 湍急(tuān)
艾蒿(ài hāo) 疲惫(bèi) 饿殍(piǎo) 蜿蜒(wān yán) 毛骨悚然(sǒng)
2、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⑴ 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内容是什么?简说理由
(方法指导:可从词精彩、句修辞、哲理句、景物描写等方面考虑)
⑵是什么引起像山那样思考的?(狼嗥)有何特点?
(本环节重点训练学生在速读课文的基础上快速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五、合作交流,品读解析
1、作者对狼的认识经历了怎样一个什么过程?什么时候发生了转变?(见幻灯片4)
(发现狼——打死狼——老狼眼中绿光,心灵触动——狼死——鹿死)(看到老狼眼中的绿光时)
2、自然界失去狼后会怎样?请你用生物链的形式表现出来(见幻灯片5)
(狼少→鹿多→草光→食草动物灭亡→ 山秃→沙尘暴→灾难)
3、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山能那样思考?思考狼噑的含义是什么?
(见幻灯片6)
4、赏析句子:(见幻灯片8)
(1)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
(人们只顾了眼前暂时的利益,却带来了长远的危害要求我们人类不能只从眼前利益出发,要从长远思考问题,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
(2)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自私的人类以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所谓的物质文明,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所以本文作者用他的文字来警醒人类“要像山那样思考”,不能急功近利,惟利是图,只有这样,人类才有真正美好的未来)
(本环节重点训练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我们人类要像山那样思考狼的嚎叫中隐藏的内涵,处理好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2、你能举出生活中环境污染的事例吗?(见幻灯片9、10、11)
对此,如果你是一名环保志愿者,请写一段广告词警示人们保护环境!
七、作业设计:
1、仿写句子
鸽子的叫声,对 来说, ; 对 来说, ; 对 来说, .
2、从环保的角度写写自己的家乡
板书: 像山那样思考
奥尔多·利奥波德
狼(嗥叫)→ 山(思考)
个性 → 哲理(和谐)
教学反思:
这是必修一最后的一篇文章,按照板块的编排,主要是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人跟动物是和谐发展的,是处于平等的地位在上课过程中我发觉 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渗透的不好,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只停留在环境的平衡的层面,并没有深入到作者所呼吁的那中生态忧患意识,以及人和狼在大自然中是作为平等的地位存在着这点一直是自己这几天思考的问题,该以何种方式让学生领悟到这些,如果单纯地引用一些名家的言论感觉还是会很生硬,有几点是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1、 语文课始终都要围绕文本,文本是学生与作者对话的最好平台
2、 每节语文课都要有严格的到位的教学目标,而且这目标要贯穿课堂始终
3、 语文学习更应该是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思考也越来越多,希望自己能逐渐进步
【设计缘起】
《像山那样思考》是利奥波德表明其生态主义态度的一篇重要作品,被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作者从生物界“狼—鹿—植被”的关系分析了某一生物结构的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生活所带来的影响,生动地说明了他的大地伦理学主张。文本虽然篇幅不长,并且以叙述与描写的笔法来讲述一个局部的生态变化,但却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由于阅读难度比较大,所以笔者三年前初上本文时,课堂处理中教师讲得多一些。最近重上该文,在反复阅读文本,加深了对几个难点句的认识后,我又查阅了较多的相关资料(如“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理论”与“生物链”概念),教学思路也就逐渐明晰。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我主要突出三个要点:一是揪住一个疑难点(课文标题的含义),二是传授一种阅读方法(“具备语境意识(‘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将前后文融通着参照阅读”),三是强化表达训练(要求同学说一说“山的‘秘密’与狼的心声”)。重中之重在于“教读法”——因为“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之所以不同,除了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差别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所运用的阅读方法不同”“在阅读教学中,阐释结论必须来源于合法、合宜的阅读方法”(王荣生教授语)。
【学习目标】
1。在“融通阅读”中研习文本,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2。探讨疑难问题,领会内容的精深,并体味文章语言之美。
【学习步骤】
一、导入
1。狼的“嗥叫”中隐含着怎样的内涵?我们可能都听不懂,都不知道,但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听懂了,知道了。今天,一起来学习他的《像山那样思考》。
2。作者简介。(幻灯展示)
二、把握学情
1。先了解一下:同学们经过预习,对课文读出了些什么?还有哪些读不懂的地方?接下来给大家一些时间,针对“读出了”与“没读懂的”自我梳理,准备作交流。
2。学生交流自读心得与困惑。【 心得示例:课文题为“像山那样思考”,“思考”的对象是人类应如何与自然相处,尤其是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至于自学中的困惑,主要是不理解何谓“像山那样思考”,以及读不明白文中部分难句等。】
三、结合学情,锁定疑难问题
——正如同学谈到的,标题含义是一大难点。何谓“像山那样思考”?对这个问题理解到位,是我们必须跨越的一道坎,也是破解其他疑难点的重要的突破口。
四、难点突破
1。阅读方法介绍:具备语境意识(“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将前后文融通着参照阅读。换言之,前面有些句子读不懂,不妨暂时搁置,可借助后面的文句再来推知前文。
2。融通阅读第一步:明确前两段的文意
(1)请同学朗读第一段。思考:这声狼嗥具有哪些特点?(圈出形容词、修饰语)
——“深沉”“骄傲”“不驯服”“对抗性”“悲”,“蔑视苦难”。(有“悲哀”也有“骄傲”。一声狼嗥,惊心动魄,容易感染读者。)
(2)抽读第二段。思考:本段写的是什么?与“像山那样思考”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写不同生物包括人的反应(也可视为是一种“思考”),其特点是“明显而迫近”;与此相对的是“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即“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的“含义”。
(3)仅从本段看,为什么“只有”山“才知道”?(找出几个关键词)
——三个关键词:“长久”“客观”“聆听”。这就告诉了我们“像山那样思考”需具备的条件,要“长久”(长远),要“客观”,还要用心“聆听”。
3。融通阅读第二步:依据主体部分,初步把握标题含义
(1)细读第三段到第九段,把文中凡是与“像山那样思考”有着直接关联的句子逐一筛选出来,作点咀嚼、品味。
(2)学生解读相关的四个文句(教师相机点拨)
“只有不堪造就的新手才感觉不到狼是否存在,认识不到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第三段。还是读不明白:这是什么“秘密”?)
“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第六段。“新的东西”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这个问题容易解决:“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那就意味着“像山那样思考”,是绝不会同意这种观点的。)
“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而且,山的恐惧有更充分的理由”(第八段。“恐惧”的原因除了见第八段,还应留意哪一段?联系七、八段看,人类对狼的捕杀已造成了高山植被和草原无可挽回的退化。)
“他不知道像山那样去思考。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了”(第九段。这句话继续揭示狼被消灭后留下的生态后果:因牛群数目过多,破坏草原而带来了沙尘暴等生态灾害。补充“生物链”概念:上一层级食肉动物的灭亡导致食草动物的无节制繁殖,带来植被破坏等灾害效应,人类也因自身行为而成为受害者。)
4。融通阅读第三步:聚焦末段细作品读
(1)齐读文章末段。思考:本段中的“和平”“安全”与狼有什么关系?“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该怎样理解?可与“像山那样思考”对接的短语是哪个?与此相反的是谁的怎样的思考?山明明不会思考,为什么要说成“像山那样思考”?
(2)师生探讨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是梭罗的名言。“荒野”即人类文明未曾涉足的地方,存在着一种自足的、健康的生态系统,有着天然的活动规律和生存法则。“启示在荒野”,即对于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来说,“荒野”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警示意义。
对“像山那样思考”的解读
——“像山那样思考”是“客观思考”,而非刻意地、盲目地追求“和平”与“安全”(不同于牧牛人、猎人等只追逐眼前利益的思考)。
——文中狼的消失,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意味着人类对狼的捕杀已造成了严重的生态恶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开篇的一声狼嗥,也是作者本人充满忧患意识的大声疾呼。【点拨:狼嗥的“悲哀”也许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是因为它自己领悟到了。】
——山自然不会思考,实际上是作者的思考:“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性表达。
5。融通阅读第四步:文句点评
(1)明确基本格式:运用……(手法),表达了……(内容与效果)。如果觉得句中某个词用得有特色,也请作出点评。
(2)文句示例:
第四段:“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
第六段:“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第七段:“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得皱皱巴巴。”
第八段:“正像当初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参考:句:“喜气洋洋”“嬉戏”两个修饰语给画面定下了欢快的基调,加上两个动词“摇”“搅”,勾勒出一幅享受天伦之乐的温馨图景。句:启示我们对狼的猎杀还是以保护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名义进行的,而更多的猎杀针对的是那些对人毫无威胁的、温驯的动物,仅仅为了一点经济利益或者单纯是为了娱乐休闲。句:把“皱皱巴巴”移用于“山坡”,生动形象;并且将前面的“弯弯曲曲”也带活了,两个叠词相映成趣。句:运用拟人、类比手法,写出了狼被消灭后山受到的巨大威胁,不但灵活巧妙,而且很有感染力。】
6。融通阅读第五步:口头表达训练
(1)试以“山”的口吻说说山的“秘密”
——要点示例:狼啊狼,人类对你们的肆意捕杀已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后果,最终受苦的可不仅仅是你和我啊……
(2)试以“狼”的口吻说说狼的心声
——要点示例:生命之间本是平等的,我也有生存的权利啊。而且,你们知道我生的理由,以及你们的猎杀行为已经带来、将要带来的严重后果吗?
五、课后作业(片段作文)
有句保护动物的标语是“假如动物穿上你的皮”。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联想?请结合课文,就此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相关资料】(可在课堂上随机呈现)
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理论强调生态伦理规范,“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
以德感人,为人师表。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物理的知识体系。优秀的教案可以为课堂提供养分和动力。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为此,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特意呈上“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案”,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会用“奇妙”“甚至”造句。
3、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
二、教学重点、难点
……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自那天——5月18日维扬区“书香校园”读书节闭幕式上,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吴宗豪教授的《中国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讲座,引发了我的思考。讲座中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学生读懂的,我们应该怎么教”这对我启发很大。语文课本中,确实有些课文,无须我们老师作深层次、细致、烦琐的分析,比如:《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这一课——这是一篇体现时代特征、洋溢浓郁的时代气息、寓含现代高科技知识的说明文。现在学生掌握的电脑知识,电脑操作能力比老师强,这对于目前处在电脑盲阶段的我来说,讲不好会出现科学性、知识性笑话。课上如说些有关电脑方面的外行话,学生大笑起来,自己不显得窘迫、尴尬才怪呢?我似乎听到学生在底下小声嘀咕:“那天,电脑课上,几个同学告诉梁老师怎样开机,怎样关机……”“你知道吗?那次班级网页是老师请巢鹏飞妈妈制作的。” ……
我独站在教室走廊上,看着夕阳一点点潜到云后去,朵朵白云幻成了迷人的晚霞,可我的心头却像飘着的毛毛细雨,一会儿被“学生读懂的,我们应该怎么教”这一观点新奇着;一会儿又被一个创造型的教师,应该习惯于不断地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观念驱使着;一会儿又被稍微放弃一些通常方式,按一种方法去教激动着……一时的我一面苦苦思索着、琢磨着;一面也困惑着,懵懂着;一会儿这样思考:“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让你们读一篇新奇、有趣的课文,介绍大家认识一种新的事物,这就是……”;一会儿又那样琢磨“同学们,为什么‘上网’、‘入网’和‘网’这几个词语都加上引号?” ……我苦苦思索着,刚建立起来的构思,一下子又被我全盘否定而轰然倒塌。当西天漏下了一抹玫瑰色的吻——余晖,我还未能找出自己满意的教法思路。我央央不乐地走在回家的路上,那被心中一次次被推翻的教法,一下子又攀缘在我的心头,就像那绿色的长青藤布在老树的周身,让我无法排遣,《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几个大字一会儿又魔术般地俏皮地“玉户帘巾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似的在你眼前晃荡着;一会儿又魔术般地从视线中渐渐飘逝远去,似一缕云烟慢慢地淡漠着……就这样想着,不觉一丝惆怅风儿般地掠过我的心田。此时的我,是否会透过朦胧的雨幕看到一束清新的阳光?我惆怅的心田是否会重新弥漫新思路的流岚?
上苍也许很公平,她在你面前洒下绵绵细雨的同时,往往会在你的身后升起一片灿烂的阳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新的构思却在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叶圣陶老先生指出:“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熟练运用语言。”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依赖于好的读本,依赖于好的读本中规范的语言表达。我豁然开朗,我何不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训练呢?这样也能起到领悟文中的要领、观点,潜移默化中融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老师只作要言不烦地点拨。对,对,对,就这样,突然间我像孩子似的兴奋起来,激动起来,欣然提笔写下了新构思的教学过程:
朗读训练——学生领悟——语言积累——实践运用。
第一课时:上半节课,带领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生在反复朗读训练领悟文中要领,观点;下半节课,借助课文内容进行口语交际,由规范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的内容这样设计:星期天,生活在农村的奶奶到我们家玩,进了门,发现孙子小明坐在电脑前打电脑,奶奶看不明白,于是奇怪地问:“小明,你在干什么?” ……接下来由小明充分利用课本知识,耐心地讲解给奶奶听——分角色表演、交流。
第二课时:实践运用——小练笔,改写《奶奶来到我们家》,依据原文内容,利用文本资源,将阅读与练笔有机结合,领悟句段篇章结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加深与拓宽对课文的理解与体验,在练笔中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课堂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有文本的、隐性的,要做到有效地开发利用文本资源,营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就必须勇于冲破封闭的视野,改变对教材、教参亦步亦趋、照本宣科的现状,用自身的教育智慧去开垦那一片片广袤的教学资源的沃土。我想,很多的惊喜在等着我们。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一)解决问题一: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呢?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
2、指名读,出示: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之珠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起来的。
(1)齐读
(2)国际互联网有什么特点呢?(大)它像什么?(巨型的蜘蛛网)
(3)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它的大呢?(巨型、团团包住、大网、无数条、亿万台)
(4)我们再次用朗读体会这张团团包住的巨大的网。
(5)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请你听老师的朗读,并且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把这张能把地球团团包住的神奇的网。
(6)让我们再一次体会一下这张神奇而巨大的网。(齐读)
(7)这里的网是指一般的网吗?那它指什么?(国际互联网);这里的线是指一般的线吗?
(8)师强调:
网不是指普通的网,
线也不是指普通的线,它富有了新的含义,所以要在网和线上加双引号,这篇课文里的很多词语都加上了双引号请你注意那是表示特殊意义。
(9)引读:
这里的线不是指普通的线,这些线有的是看得见的()、(),也有的是看不见的()。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它们能够在几秒钟内跨过(),传到()。
(二)解决问题二:同学们,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呢?
(出示)国际互联网是通过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来传递文字、声音、图象等信息来工作的。
(三)情境体验,解决问题三:国际互联网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
1、学到现在我们也比较累了,来轻松一下。
2、现在老师不是你的老师了,角色变一变,就当一回你们的奶奶吧,行不行?
3、前几天,我收到悉尼朋友的一封信,
看完信,我就拿出信纸,准备写回信。我儿子在一旁就嚷嚷开了:妈,都什么年代了,干吗不上网,发电子邮件啊?年轻人什么都爱赶时髦,什么网不网的,写封信,老朋友照样能收到。孙子、孙女们,是奶奶有道理呢,还是你爸爸有道理啊?(上网发电子邮件只要几秒钟,速度快)
4、要速度快,成啊。我不写信了,打个电话,也只要几秒钟就能听到老朋友的声音了?(如果你上网,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不仅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还能显现他的形象呢!)
5、是吗?那可太奇妙了,我还真想看看几十年未见的老朋友如今是什么模样了?我年纪大了,出门诸多不便,我能在国际互联网上看到我最喜欢的京剧吗?我能买到我所需要的日用品吗?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能在网上学到英语吗?那国际互联网还真是无所不能了,怪不得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叫(齐读)
6、既然国际互联网那么奇妙,还是让我们到互联网上看看吧,看看我们可以在网上获得什么呢?(齐读第三小节)
7、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方便的呢?你从哪个词看出五个方面呢?(可以)
8、那就让我们再次体会一下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极大的方便。
引读:人们可以(这是娱乐)
可以和(这是休闲)
可以和(这是学习)
还可以(这是工作)
甚至可以(这是生活)
9、这说明了什么?(国际互联网还可以为我们做很多事。)
10、你知道国际互联网还可以为我们做哪些事情呢?(网上会诊、网上交易、网上下棋、网上储蓄)
11、当然还有很多功能有待于同学们去开发,网络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你们中间也会出现举世瞩目的彼尔盖茨。
12、国际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可以这样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有了(引读第四自然段)
三、总结
师:同学们,《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这篇课文从互联网的结构、它是怎么工作的以及它与人类有什么关系,但这只是网络知识一个很小的方面,犹如冰山一角,所以就需要同学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有关词语,用奇妙甚至造句。
3、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来对诗好吗?老师说上半句,你说下半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海内存知己
(1)会对吗?齐对(天涯若比邻)
(2)连起来读两遍。
(3)这是唐朝诗人王勃的名句,意思是说,四海之内,如果我们是知心朋友的话,那即使你远在天涯也会觉得我们是天天见面的邻居。当然天涯若比邻只是诗人对朋友的劝慰,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还不能真正做到天涯若比邻。然而历史在进步,科技在发展,21世纪的我们却真真切切地做到
(出示)虽然对方远在天涯,但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1)齐读
(2)找出两组反义词远(近)天涯(咫尺),天涯是说距离远,咫尺是说距离近。
(3)这句话中还有一组关联词(虽然但是)这是组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在朗读时,我们应该强调前半句,还是后半句呢?
(4)指导朗读,一组同学读前半句,齐读后半句。
2、同学们,那到底是什么东西那么奇妙,能让远在天涯的人觉得近在咫尺呢?
板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3、你想走近国际互联网吗?你想了解它吗?你想到网上漫游,让我们再次读课题,把你的渴望,好奇读出来。
二、质疑自学。
1、那么你想知道国际互联网那些方面的知识呢?
2、生质疑。
同学们想了解的内容还真不少,限于课文有限内容,我想我们只能解决其中三个问题,其他的问题就留给同学们课后探究了。
3、出示问题:
(1)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
(2)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
(3)国际互联网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
4、自学探究: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能回答这三问题的句子,并做上记号。[
5、小组交流:同学们能把你自学的结果与同学们交流吗?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继续研究问题。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复习词语。
2、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呢?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
2、指名读,出示: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之珠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起来的。
(1)齐读
(2)国际互联网有什么特点呢?(大)它像什么?(巨型的蜘蛛网)
(3)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它的大呢?(巨型、团团包住、大网、无数条、亿万台)
(4)我们再次用朗读体会这张团团包住的巨大的网。
(5)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请你听老师的朗读,并且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把这张能把地球团团包住的神奇的网。
(6)让我们再一次体会一下这张神奇而巨大的网。(齐读)
(7)这里的网是指一般的网吗?那它指什么?(国际互联网);这里的线是指一般的线吗?
(8)网不再指普通的网,线不再指普通的线,它富有了新的含义,所以要在网和线上加双引号,这篇课文里的很多词语都加上了双引号请你注意那是表示特殊意义。
(9)引读:这里的线不再是指普通的线,这里的线有的是看的见的();也有的是看不见的(),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它们能够在短短的几秒钟内跨过()传到()。
3、同学们,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呢?
(出示)国际互联网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来传递文字、声音、图象等信息的。
(1)情境体验,了解关系。
学到现在我们也比较累了,来轻松一下。
(2)现在老师不是你的老师了,角色变一变,就当一回你们的奶奶吧,行不行?
(3)前几天,我收到悉尼朋友的一封信,看完信,我就拿出信纸,准备写回信。我儿子在一旁就嚷嚷开了:妈,都什么年代了,干吗不上网,发电子邮件啊?年轻人什么都爱赶时髦,什么网不网的,写封信,老朋友照样能收到。孙子、孙女们,是奶奶有道理呢,还是你爸爸有道理啊?[
(上网发电子邮件只要几秒钟,速度快)
要速度快,成啊。我不写信了,打个电话,也只要几秒钟就能听到老朋友的声音了?
(如果你上网,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不仅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还能显现他的形象呢!)
是吗?那可太奇妙了,我还真想看看几十年未见的老朋友如今是什么模样了?我年纪大了,出门诸多不便,我能在国际互联网上看到我最喜欢的京剧吗?我能买到我所需要的日用品吗?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能在网上学到english/英语吗?那国际互联网还真是无所不能了,怪不得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叫(齐读)
4、训练语言,发挥想象。
(1)既然国际互联网那么奇妙,还是让我们到互联网上看看吧,看看我们可以在网上获得什么呢?(齐读第三小节)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方便的呢?你从哪个符号看出五个方面呢?
(3)那就让我们再次体会一下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极大的方便。
引读:人们可以(这是娱乐)
可以和(这是休闲)
可以和(这是学习)
还可以(这是工作)
甚至(这是生活)
这说明了什么?(国际互联网还可以为我们做很多事。)
(4)你知道那些呢?(网上会诊、网上交易、网上下棋、网上储蓄)
(5)当然还有很多功能有待于同学们去开发,网络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你们中间也会出现举世瞩目的彼尔盖茨。
(6)国际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可以这样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有了(引读)
5、总结:同学们,《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这篇课文,从互联网的结构、它是怎么工作的以及它与人类有什么关系,但这只是网络知识一个很小的方面,犹如冰山一角,所以就需要同学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四、作业:
1、用奇妙甚至造句。
2、朗读课文。
3、搜集资料
板书:
大网包住地球
通过飞速流动
线跨越万水千山缩小地球
国际互联网传到各地电脑近在咫尺
内容无所不在
息息相关
可以还可以甚至可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跟人们密切的关系,了解天火之谜的谜底。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文字的准确、生动。
情感与态度: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学校网络,来了解奇妙地国际互联网,并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其奇妙。
一、古诗激趣,直奔主旨。
1、同学们,我们来对诗好吗?老师说上半句,你说下半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京。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是唐朝诗人王勃的名句,意思是说,四海之内,如果我们是知心朋友的话,那即使你远在天涯我也会觉得你就在我的身边。当然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还不能真正做到天涯若比邻。然而历史在进步,科技在发展,21世纪的我们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出示)虽然对方远在天涯,但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二、理解句义,启发质疑。
1、齐读
2、你能找到意思相反的词语吗?天涯,比喻距离(远);咫尺,比喻距离(近)。
3、这句话中还有一组关联词,你发现了吗?(虽然......但是)这是组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谁能读好这句话呢?指名读。(如果后半句再强调一下,意思就更明确了。)
4、全班齐读。
5、同学们,那到底是什么东西那么奇妙,能让远在天涯的人觉得近在咫尺呢?
板书:国际互联网
6、你想了解国际互联网吗?你想到网上去漫游吗?那就让我们再次读读课题,读出你的好奇,读出你的向往。
三、自学解疑。
1、那你最想了解国际互联网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2、样子、工作、作用。(学生交流)同学们可真会提问题,其实这篇课文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去介绍的。谁来读。
3、电脑出示:
4、这些知识是听老师讲呢,还是自己去学习、去探究呢?
5、真是好样的。请同学们看探究导航:
电脑出示:
读:读读课文,找出与这三个问题有关的语段。
悟:读读这些语段,体会体会,自己读懂了什么。
问: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6、明确了吗?那我们就先自己探究吧。
7、同学们,把你找到的语段读给小组同学听一听,把你的体会与同学交流交流,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新的启示。下面我们就小组学习吧。)
四、交流共享。
(一)同学们,愿意把你们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吗?
1、我们先来交流第一个问题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
电脑出示: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蛛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起来的。
指名读文中的那段话。齐读
2、你读懂了什么?
要点:国际互联网真大。你从哪些词语里体会到它的大?相机点击。还有哪些词语也能让我们感到它的大呢?
3、国际互联网那么大。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朗读指导)
4、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团团包住整个地球,是多么神奇啊。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朗读,一边想象这张巨大而神奇的网。
5、(电脑出示:蜘蛛网的形象)同学们,这是一张蜘蛛网。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想象中它就像一张巨型的蜘蛛网。这张网好大呀,它能把地球团团包住。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一定会读得更好。
(二)交流第二个问题。
1、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请同学们看屏幕:国际互联网是靠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来传递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的。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同学们,你们学得真棒。能用学到的知识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吗?好,请看。
5、电脑出示:小明想与一位美国朋友联系,请你帮助他想出尽可能多的联系方式(打电话、拍电报、寄信,手机短信、网上聊天、网上发电子邮件、网上通电话、发送传真)你会建议小明采用哪种联系方式呢?为什么?(板书:快捷方便)
6、正因为国际互联网快捷方便,所以课文中说(国际互联网似乎把一个庞大的地球都缩小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
(三)交流作用。
1、国际互联网是如此快捷方便,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2、指名读。
3、电脑出示:国际互联网上的内容
(1)一起来读。
(2)你读懂了什么?
(3)作用很多。内容丰富(板书)它和我们息息相关。
(4)这么多的作用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写的呢?(;可以)
(5)这五个方面在朗读的时候语气一样吗?语气加重。(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甚至可以)(自由读)
(6)齐读。
(7)难道国际互联网就这五个方面的作用吗?那作者不就写了这五个方面吗?(省略号)
你还知道哪些方面的作用呢?网络的潜能是无穷无尽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研究、开发、创新,老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你们中间也会出现举世瞩目的比尔盖茨。
(8)引导学生质疑。
五、网上漫游:逛网上商场,学校网站感受互联网的奇妙。
六、谈收获。
我们研究了国际互联网,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啊。
总结:科学的发展是迅猛的,网络的潜能是无尽的,同学们,我们从小要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将来为人类的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七、课后实践。
1、用奇妙甚至造句。
2、你把你的作业发送到老师的电子信箱,老师将在网上批改你的作业。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有关词语,用奇妙甚至造句。
3、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以了解有关互联网的知识,指导学生朗读为主。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家有电脑吗?上网了吗?
2、板书课题:奇妙的国际互联网齐读
4、学生质疑:国际互联网是怎样一种事物?它又奇妙在哪里呢?
5、让我们再次读课题,把你的渴望,好奇读出来。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
(1)生字卡片正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
3、出示问题:
(1)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
(2)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
(3)国际互联网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
4、自学探究: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能回答这三问题的句子,并做上记号。
5、小组交流:同学们能把你自学的结果与同学们交流吗?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继续研究问题。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文中引号的作用。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国际互联网与我们息息相关。
4、用奇妙甚至造句。
一复习:
1、复习词语。
2、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呢?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
3、指名读,出示: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之珠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起来的。
(1)齐读
(2)国际互联网有什么特点呢?(大)它像什么?(巨型的蜘蛛网)
(3)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它的大呢?(巨型、团团包住、大网、无数条、亿万台)
(4)我们再次用朗读体会这张团团包住的巨大的网。
(5)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请你听老师的朗读,并且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把这张能把地球团团包住的神奇的网。
(6)让我们再一次体会一下这张神奇而巨大的网。(齐读)
(7)这里的网是指一般的网吗?那它指什么?(国际互联网);这里的线是指一般的线吗?
(8)网不再指普通的网,线不再指普通的线,它富有了新的含义,所以要在网和线上加双引号,这篇课文里的很多词语都加上了双引号请你注意那是表示特殊意义。
(9)引读:这里的线不再是指普通的线,这里的线有的是看的见的();也有的是看不见的(),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它们能够在短短的几秒钟内跨过()传到()。
理解地球村,说说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2、同学们,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呢?
(出示)国际互联网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来传递文字、声音、图象等信息的。
(1)情境体验,了解关系。
学到现在我们也比较累了,来轻松一下。
(2)现在老师不是你的老师了,角色变一变,就当一回你们的奶奶吧,行不行?
(3)前几天,我收到悉尼朋友的一封信,看完信,我就拿出信纸,准备写回信。我儿子在一旁就嚷嚷开了:妈,都什么年代了,干吗不上网,发电子邮件啊?年轻人什么都爱赶时髦,什么网不网的,写封信,老朋友照样能收到。孙子、孙女们,是奶奶有道理呢,还是你爸爸有道理啊?
(上网发电子邮件只要几秒钟,速度快)
要速度快,成啊。我不写信了,打个电话,也只要几秒钟就能听到老朋友的声音了?
(如果你上网,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不仅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还能显现他的形象呢!)
是吗?那可太奇妙了,我还真想看看几十年未见的老朋友如今是什么模样了?我年纪大了,出门诸多不便,我能在国际互联网上看到我最喜欢的京剧吗?我能买到我所需要的日用品吗?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能在网上学到英语吗?那国际互联网还真是无所不能了,怪不得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叫(齐读)
3、训练语言,发挥想象。
(1)既然国际互联网那么奇妙,还是让我们到互联网上看看吧,看看我们可以在网上获得什么呢?(齐读第三小节)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方便的呢?你从哪个符号看出五个方面呢?
(3)那就让我们再次体会一下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极大的方便。
引读:人们可以(这是娱乐)
可以和(这是休闲)
可以和(这是学习)
还可以(这是工作)
甚至(这是生活)
这说明了什么?(国际互联网还可以为我们做很多事。)
(4)你知道那些呢?(网上会诊、网上交易、网上下棋、网上储蓄)
(5)当然还有很多功能有待于同学们去开发,网络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你们中间也会出现举世瞩目的彼尔盖茨。
(6)国际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可以这样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有了(引读)
4、总结:同学们,《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这篇课文,从互联网的结构、它是怎么工作的以及它与人类有什么关系,但这只是网络知识一个很小的方面,犹如冰山一角,所以就需要同学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四、作业:
1、用奇妙甚至造句。
2、朗读课文。
4、搜集资料
多媒体具有对文字、图像和声音等的综合处理能力,又有推理、演绎和交互的能力。通过多媒体,学生可以在娱乐中接受教育,增长知识。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不仅文章可以制成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的展示功能,改变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且能够实现教材各元素的链接和灵活跳转,提供人性化的人机交互环境。同时,通过互联网络,可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大到更大的范围。这样,大大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使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作为语文教师,应在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打造朝气蓬勃的。
苏教版《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是一篇说明文。文章介绍了互联网的样子、工作原理和作用。本课是阅读课文,指导学生理解体会互联网像一张包住地球的大网;互联网的作用广大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多媒体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课件,在教学中分步实施。
利用powerpoint超级链接突出教学重点:了解互联网的作用广大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学中讲述到互联网的作用时,教师适时地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人们可以在网上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可以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游戏;可以在家里听老师上课,或者在网上查阅资料,并向国内外专家请教;还可以在家里上班、开会;甚至可以足不出户逛网上商场,用电子钱包付款,让商店把东西送到家中我抓住文中读听查逛这些动词和省略号,利用powerpoint超级链接的功能让学生直接读到网上登载的有关网上贸易创造惊人财富的消息,听到从网上下载的动画片中的歌曲,看到具有强大搜索功能的百度网站,逛了可以进行买卖的阿里巴巴商城,点击省略号还可以知道互联网在社会不同领域的其他作用,也借此加深学生对省略号作用的认识。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直观地验证互联网的作用,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自然而然互联网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已深深烙在学生的脑海中。
利用powerpoint动画效果突破难点:理解体会互联网像一张包住地球的大网。当学生初读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蛛,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那该是怎样的情景啊!国际互联网就像这张包住地球的大网。这段文字时,不免要想象究竟是怎样的大网,而我制作了动画效果依次呈现出蔚蓝的地球、巨型的蜘蛛、覆盖地球的大网,并配上适当的音效,可谓形象生动,学生不禁发出惊讶之声。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闭上眼睛想象体会。互联网像大网的形象这一教学难点自然不攻而破。[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了《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我在总结互联网的奇妙之处后,链接到小学语文网络资源导航的网站,让学生记下网址,课后再到网上学习。我还让学生把学了课文后的感受写下来发到我的电子邮箱。通过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学会运用网络,把学习延伸到课外。
多媒体在的运用拓宽了教与学的时空,缩短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为我们提供了无限宽广的教学天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奇妙、甚至造句。
3.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指明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这是一个什么句?(问句)这一段提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入网、上网和网这几个词语都加上了引号?表示它们有特殊的意思,不是通常所说的用绳或线结成的网,这是引号的一种用法。
(3)想一想:这第一自然短有什么作用?(开头提出问题,可以引起读者注意要说明的问题)这句话该怎么度?(疑问的语气)
(4)齐读第一段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①指名读
②这一自然段第一句说了什么?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扣题,点出课文要说明的中心)
③国际互联网是怎样构成的,它有什么功能,请读第二至六句,板书:大网、包住地球、线、通过、飞速流动、跨过、万水千山、传到、各地电脑为什么作者要让人想象?想象什么?(因为国际互联网实在太大,所以只好让人去想象,把它想成一个巨型蜘蛛结成的一张能把地球团团包住的大网)有网就有无数的线,这线是什么?(有的是看得见的电缆、光缆,也有的是看不见的无线电波)提示:这就说明了国际互联网的结构,网是能包住地球的大网,线是能够吧亿万台电视连起来的电缆、光缆和无线电波,这是多么奇妙啊!再看这大网和线的功能,这些线上飞速流动者文字、图象、声音,能够在短短几秒钟跨过万水千山,传到世界各地的电脑上。让人从屏幕上看到,这又是多么奇妙!请看书上的插图。
④作者举了什么例子来说明国际互联网的功能?悉尼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悉尼是澳大利亚的一个港口。北京在地球北半球,悉尼是在南半球,两地相距遥远,但在国际互联网上发信,几秒钟就能收到,说明它的快速,所以举这个例子)
⑤国际互联网除了可以帮你发信外还可以帮你做什么?
(抓住不仅还、虽然但是)板书:原在天涯近在咫尺
⑥这一段最后一句话写了什么?(板书缩小地球、地球村)作用?(点明其快捷方便)
⑦这一自然段点明了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功能,读出新奇有趣。齐读。
(2)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读(板书:无奇不有、可以、还可以、甚至)
②无奇不有是什么意思?
③朗读,注意喜悦的语气。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
(2)息息相关是什么意思?
(3)这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4)如何读(确信无疑的语气)。齐度。
三、总结全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功能及与人们的关系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的奇妙之处。
四、漫谈体会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奇妙、甚至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国际互联网和我们相关。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了解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分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自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学会本课生字,指导分段。
(二)课前准备:
挂图、小黑板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揭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家有电脑吗?上网吗?
出示课题,提问:国际互联网是怎样一种事物?它又奇妙在哪里呢?你们想知道吗?
2.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小组成员汇报朗读。
出示字词,检查认读。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了解各段的基本内容,试着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用疑问开头,提出问题。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具体介绍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跟人们的密切关系。
第三段(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语句,大家讨论解决。
奇妙:神奇巧妙。
蜘蛛:一种昆虫。
光缆:用来传输光信号的纤维组合,外形像电线。
跨过:这里指越过许多地方。
查阅:查看。
远在天涯:远隔天边。比喻距离极远。
近在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信息:这里指传送的预先不知道的报道。
3.指导写字。
(1)提示生字描红的注意点。
(2)学生用钢笔描红这些生字。
4.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朗读课文。
有人说,网络是广袤的草原,你要是骏马,它让你任意驰骋;网络是无垠的天空,你要是雄鹰,它让你自由翱翔;网络是无边的大海,你要是鱼儿,它让你开怀畅游。
也有人说,网络像个大花园,百花齐放,春花灿烂,万紫千红,弥漫着诱人的芳香,让你沉醉其中,不能自拔,险些忘了归家的路。
网络,像个大杂院,居住着三教九流,仁人志士。有的伸张正义,有的闲侃无聊;有的加点色彩,有的天天吵闹。
网络,像个大森林,百鸟朝凤,百兽群居。林子大了,什么鸟没有?千万分清敌和友,认清狼还是羊。
网络,像一锅粥,五彩缤纷,色味俱全。有的人喜欢细细品尝,有的人囫囵吞枣;要解其中味,还要自品味。酸辣苦辣甜,你要慎选择。
网络,像个大市场,琳琅满目,色彩斑斓,叫买叫卖,好不热闹。有的和气生财;有的倒买倒卖,欺骗别人,害了自己。
网络,象个大港口,停靠着各种各样的船舶,上面装着众多物品。有的可食,有的可穿,有的可用,有的会腐蚀你灵魂。
网络,像个电影院,天天放着七彩人生。有时开怀,有时悲伤,尽显不同的人生之旅。
网络,也是一个温馨的家。多了兄弟姐妹,多了朋友亲情,那快乐就常驻在心中。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多种信息渠道,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知识。
3、增强学会使用电脑、提高信息能力的意识。
4、课余学习“上网”,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直奔主旨。
1、同学们,我们来对诗好吗?老师说上半句,你说下半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京。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是唐朝诗人王勃的名句,意思是说,四海之内,如果我们是知心朋友的话,那即使你远在天涯我也会觉得你就在我的身边。当然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还不能真正做到“天涯若比邻”。然而历史在进步,科技在发展,21世纪的我们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出示)“虽然对方远在天涯,但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二、理解句义,启发质疑。
1、齐读
2、你能找到意思相反的词语吗?天涯,比喻距离(远);咫尺,比喻距离(近)。
3、这句话中还有一组关联词,你发现了吗?(虽然……但是)这是组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谁能读好这句话呢?指名读。(如果后半句再强调一下,意思就更明确了。)
4、全班齐读。
5、同学们,那到底是什么东西那么奇妙,能让远在天涯的人觉得近在咫尺呢?
板书:国际互联网
6、你想了解国际互联网吗?你想到网上去漫游吗?那就让我们再次读读课题,读出你的好奇,读出你的向往。
三、质疑自学。
1、那么你想知道国际互联网那些方面的知识呢?
2、生质疑。
同学们想了解的内容还真不少,限于课文有限内容,我想我们只能解决其中三个问题,其他的问题就留给同学们课后探究了。
3、出示问题:
(1)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
(2)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
(3)国际互联网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
4、自学探究: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能回答这三问题的句子,并做上记号。
5、小组交流:同学们能把你自学的结果与同学们交流吗?
四、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呢?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
2、指名读,出示: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之珠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起来的。
(1)齐读
(2)国际互联网有什么特点呢?(大)它像什么?(巨型的蜘蛛网)
(3)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它的大呢?(巨型、团团包住、大网、无数条、亿万台)
(4)我们再次用朗读体会这张团团包住的巨大的网。
(5)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请你听老师的朗读,并且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把这张能把地球“团团包住”的神奇的网。
(6)让我们再一次体会一下这张神奇而巨大的网。(齐读)
(7)这里的“网”是指一般的网吗?那它指什么?(国际互联网);这里的“线”是指一般的“线”吗?
(8)“网”不再指普通的网,“线”不再指普通的“线”,它富有了新的含义,所以要在“网”和“线”上加双引号,这篇课文里的很多词语都加上了双引号请你注意那是表示特殊意义。
(9)引读:这里的线不再是指普通的线,这里的线有的是看的见的();也有的是看不见的(),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它们能够在短短的几秒钟内跨过()传到()。
3、同学们,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呢?
(出示)国际互联网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来传递文字、声音、图象等信息的。
(1)情境体验,了解关系。
学到现在我们也比较累了,来轻松一下。
(2)现在老师不是你的老师了,角色变一变,就当一回你们的奶奶吧,行不行?
(3)前几天,我收到悉尼朋友的一封信,看完信,我就拿出信纸,准备写回信。我儿子在一旁就嚷嚷开了:“妈,都什么年代了,干吗不上网,发电子邮件啊?”“年轻人什么都爱赶时髦,什么网不网的,写封信,老朋友照样能收到。孙子、孙女们,是奶奶有道理呢,还是你爸爸有道理啊?
(上网发电子邮件只要几秒钟,速度快)
要速度快,成啊。我不写信了,打个电话,也只要几秒钟就能听到老朋友的声音了?
(如果你上网,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不仅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还能显现他的形象呢!)
是吗?那可太奇妙了,我还真想看看几十年未见的老朋友如今是什么模样了?我年纪大了,出门诸多不便,我能在国际互联网上看到我最喜欢的京剧吗?我能买到我所需要的日用品吗?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能在网上学到英语吗?那国际互联网还真是无所不能了,怪不得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叫(齐读)
4、训练语言,发挥想象。
(1)既然国际互联网那么奇妙,还是让我们到互联网上看看吧,看看我们可以在网上获得什么呢?(齐读第三小节)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方便的呢?你从哪个符号看出五个方面呢?
(3)那就让我们再次体会一下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极大的方便。
引读:人们可以……(这是娱乐)
可以和……(这是休闲)
可以和……(这是学习)
还可以……(这是工作)
甚至……(这是生活)
“……”这说明了什么?(国际互联网还可以为我们做很多事。)
(4)你知道那些呢?(网上会诊、网上交易、网上下棋、网上储蓄)
(5)当然还有很多功能有待于同学们去开发,网络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你们中间也会出现举世瞩目的彼尔盖茨。
(6)国际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可以这样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有了……(引读)
5、总结:同学们,《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这篇课文,从互联网的结构、它是怎么工作的以及它与人类有什么关系,但这只是网络知识一个很小的方面,犹如冰山一角,所以就需要同学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五、拓展延伸。
1、请有经验的学生介绍怎样上网、发电子邮件。
2、鼓励学生课余上网。
板书:
13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大网”
包住地球
通过飞速流动
“线”
跨越万水千山
缩小地球
国际互联网
传到各地电脑
近在咫尺
内容无所不在
息息相关
可以
还可以
甚至可以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认识国际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
2.认识国际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听写词语:邮递快捷查阅付款悉尼
2.指名读课文。
3.互相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二、品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指读第1自然段
(2)质疑:你读玩这节后有什么疑问吗?
(3)解疑:小组内先讨论,师帮助总结。
不是通常所指的用绳或线结成的网,而是有其特殊的意思,这是引号的一种用法)
(4)再读体会。你觉得这样用提问作开头,有什么好处?
(5)指生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2.学习第2自然段,探究课文。
(1)自由读。
(2)总结一下你觉得这段写出了国际互联网的什么特点?(或读完这段你有什么感受?)
(3)你从哪里读出了它的大?自己先读一读。
(4)那它又是怎样构成的呢?
(5)你在这段中对它还有感受?(快)
(6)指生读一读写它快的句子,指导朗读。
突出“几秒钟”、“不仅……还……”这些词语,读好最后两句话。
(7)讨论“地球村”的理解。
(8)齐读第2自然段。
3.学习第3自然段。
(1)过渡引入第3自然段。
(2)小组内互读并说一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3)理解“内容非常丰富”、“无所不有”。
(4)师读出“可以……可以……还可以……甚至可以”这几句,让生思考这是一个什么句子?几个可以之间有什么关系?说明互联网涉及到哪些方面?句末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5)试用“甚至”造句。
4.总结课文,学习第4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理解“息息相关”。
(3)为什么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
(4)讨论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5)指导朗读。
(6)齐读。
三、总结全文
“国际互联网是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四、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网络是什么》一文,结合自己的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者,任重而道远。在课堂中,教案是不可缺少的。教案中要明确地制定教学目的。哪里有教案模板可以参考?以下是读后感大全小编收集整理的“《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汉字,会写9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顺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话般的语言魅力。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要遵循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
1、认识14个汉字,会写9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顺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话般的语言魅力。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要遵循自然规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你小时候喜欢做什么呢?当世界还小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
2、(齐读课题):《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简单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情况。
3、请同学来读课题,并对课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4、同学自由发问,自由解答,进行讨论。(播放音乐:小时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2、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3、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4、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5、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生字认读,读准字音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熟了,现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2、出示生字指读:纪、必、须、功、譬、糙、敏、式、简、由、睁、秩、序、哦。
3、注音领读。
4、重点认读:秩、序、糙、必、须、睁。
(1)通过认知“bì”的同音字,来加强对“必须”的“必”的掌握。
(2)通过认知“shì”的同音字,来加强对“方式”的“式”的掌握。
(3)“秩序”在田字格里书写时要注意占格要均匀,把字写好看。(配合图片认知进行)
(4)比较“秩”和“铁”,并进行组词。
(5)通过“组字”的方法来学习“粗糙”的“糙”,并辅助图片认知理解。
(6)通过“反义词”的形式来对比识记“睁”这个字,并辅以图片认知。
5、开火车读准字音。
四、情景朗读,感知文本
导学:我们小时候总是对什么都好奇,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它做了哪些事情呢?。一起来认真学习《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吧。
1、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每样东西都必须(bìxū)学习怎么生活。
(读得轻缓些,语调拉长,读出娓娓道来的意思。)
2、太阳开始学发光,学着怎么上山下山。它也试过做别的事,但是都没有成功(ɡōnɡ)。譬(pì)如说唱歌,它粗糙(cāo)的声音,把这个敏(mǐn)感的新世界吓坏了。
(认真读,读通顺,读流利,这样有趣味的语言要读出太阳的“粗犷”啊!)
3、月亮不知道自己该学些什么。学发光吗?白天它觉得这主意不好,晚上它又觉得这主意不错。它一直无法决定,只好反反复复,一阵子这样,一阵子那样,所以看起来有时圆有时缺。它学会的是不断变化。
(认真读,较长的句子要断句准确,读通顺、流利!)
4、水开始学习流动。它很快就学会了,因为只有一种方式(shì),那就是:一直往低处流,往低处流,往低处流。
(“往低处流”语速渐缓,读得意犹未尽。)
5、那时候,生活就是这么简(jiǎn)单。每样东西只要弄明白自己做什么最容易就行了。
(体会段意,不丢字落字。)
6、世界在慢慢变化,万物在自由(yóu)生长。雨从云里落下,滴进泥土里;人睁(zhēnɡ)开眼睛,就可以看到一切有多美好。只要万物都做它最容易做的事,这世界就很有秩序(zhìxù)了。
这世界还相当有秩序。
(要读出对这个世界的渴盼和赞叹之情。)
7、哦(ò)!不要往下讲了,再从头开始。这个故事没有结局,却有很多开头,很多很多开头。
很久很久以前,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要读出无尽的想象。)
五、课堂展示
1、课文充满了神奇的想象,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好好读一读。
2、有感情地读一读文章。
3、选一个开头接着往下讲。
(1)这世界还相当有秩序。
(2)很久很久以前,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六、学写生字
课文同学们读得真流利,现在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出示生字:世、界、功、反、复、式、简、弄、由。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板书笔顺。
3、打开“优教学生字”,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重点学习:“世、反、式、由”的注意要点。(预设:“世”:最后一笔是“竖折”;“反”:撇要伸展开;“式”:卧钩要伸展开;“由”:上出头,下不出头。)
4、学生临写生字。
七、巩固练习
1、打开“基础训练-《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一起来闯关吧!
2、完成配套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出示词语练读。
2、进行组词训练。
纪()须()敏()简()
记()顺()故()间()
3、出示词语,大家抢读,美读,大声读,体会语言的美好。
4、出示换偏旁的练习,大家进行开火车组词训练。
5、出示同音字进行训练与积累。
6、猜谜语识记生字:“糙”“敏”“简”。
7、利用反义词巩固识记“简”和“反”。
8、谈话导入新课。
二、课文赏析与交流
(一)品读第1—4自然段。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每样东西都必须(bìxū)学习怎么生活。
太阳开始学发光,学着怎么上山下山。它也试过做别的事,但是都没有成功(ɡōnɡ)。譬(pì)如说唱歌,它粗糙(cāo)的声音,把这个敏(mǐn)感的新世界吓坏了。
月亮不知道自己该学些什么。学发光吗?白天它觉得这主意不好,晚上它又觉得这主意不错。它一直无法决定,只好反反复复,一阵子这样,一阵子那样,所以看起来有时圆有时缺。它学会的是不断变化。
水开始学习流动。它很快就学会了,因为只有一种方式(shì),那就是:一直往低处流,往低处流,往低处流。
1、看谁读得好,读出了什么信息呢?
2、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到的呢?
3、“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指的是世界刚诞生不久的时候,点题。
4、“每样东西都必须学习怎么生活。”总领下文。
5、太阳的发光和东升西落居然是“学会”的,真有趣!
6、“譬如说唱歌,它粗糙的声音,把这个敏感的新世界吓坏了。”这样的想象真是有趣。
7、月亮为什么会这样的?你从这里理解了什么?
8、AABB式:反反复复、清清楚楚、飘飘洒洒。
9、谁可以来解释一下月亮的“圆缺”现象。
10、“水开始学习流动。”这个句子很生动,是拟人的修辞。
(二)课堂展示。
在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有哪些事物在学习,它们学会了什么?
(三)品读第5—7自然段。
那时候,生活就是这么简(jiǎn)单。每样东西只要弄明白自己做什么最容易就行了。
世界在慢慢变化,万物在自由(yóu)生长。雨从云里落下,滴进泥土里;人睁(zhēnɡ)开眼睛,就可以看到一切有多美好。只要万物都做它最容易做的事,这世界就很有秩序(zhìxù)了。
这世界还相当有秩序。
1、“那时候,生活就是这么简单。每样东西只要弄明白自己做什么最容易就行了。”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2、谈一谈你对当时世界的认知。
3、这个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
(四)课堂展示。
1、你觉得当时还会有什么在发生变化呢?读一读,想一想,讨论一下。
2、“只要万物都做它最容易做的事,这世界就很有秩序了。”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品读第8—9自然段。
哦(ò)!不要往下讲了,再从头开始。这个故事没有结局,却有很多开头,很多很多开头。
很久很久以前,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1、很久很久:很大很大、很长很长、很黑很黑。
2、“很久很久以前,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这一句点题,照应开头,留下想象的空间。
(六)课堂展示。
1、这个世界上谁发生了变化?说一说,分享出来。
2、这些变化告诉我们什么?
预设: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要遵循规律。
3、这些事物是如何变化的,谁可以说得详细一些。
4、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日月的诗句吗?和同学交流分享吧!
三、巩固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一起来闯关吧!
四、作业布置
1、讲一讲这个故事。
2、积累关于日月的成语。
[教学目标]
1、会认“纪、必”等14个生字,会写“世、界”等9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奇妙的想象,读好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根据提示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续编故事。
[教学重难点]
识记生字词,读好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课文奇妙的想象,能根据提示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编故事。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大家在小的时候,都学习过什么?(自由交流)大家想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在小时候会学些什么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板书课题,讲解“世”“界”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圈出课后的字词。
2、学生自由读课文,根据注音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3、分组自学生字,讨论、识记字形。
(1)小组长领读生字,互相检查字音识记情况,互相帮助解决难读的字。
(2)交流字形识记方法,教师巡视检查。
①熟字加偏旁:己—纪页—须力—功每—敏间—简争—睁
②形声字识记:譬糙
(3)教师重点指导。
譬:念“pì”,四声。糙:平舌音,念“cāo”。秩:翘舌音,念“zhì”。
三、整体感知,质疑思考
1、自由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
2、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太阳、月亮、水是怎样学习生活的?都学会了什么?
3、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
4、文中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做上标记。
5、质疑:下面的两个句子怎么理解?
只要万物都做它最容易做的事,这世界就很有秩序了。
这个故事没有结局,却有很多开头,很多很多开头。
四、学习第1~5自然段
1、教师朗读第1自然段,学生思考:“每样东西”指哪些东西?
2、指名说出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并朗读该段落,随机教学。
(1)学习第2自然段。
①太阳是怎样学习的?它学会了什么?(学习发光,学着怎么上山下山)
②太阳还学习了什么,成功了吗?(唱歌;没成功)
③学习“譬如”“粗糙”“敏感”等词语。
(2)学习第3自然段。
①月亮学会的是什么?(不断变化)
②你见过的月亮是不是这样的,有时圆有时缺,有时亮有时暗?
(3)学习第4自然段。
①水是怎样学会流动的?(一直往低处流)
②除了太阳、月亮、水以外,你还知道哪些事物是怎样学习生活的?它们又学会了什么呢?(学生自由讨论)
课件展示:蝴蝶学会飞行,小树学习扎根长叶,小虫子学习爬行等等。
3、教师朗读第5自然段。
出示:那时候,生活就是这么简单。每样东西只要弄明白自己做什么最容易就行了。(学生讨论对这句话的理解,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的生字词。
2、上节课我们知道太阳、月亮、水都要学习自己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世界万物还要学习哪些事情呢?我们今天接着学习。
二、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第二句话中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有哪位同学可以来补充?
3、这段话中,哪句话你不明白?
出示:只要万物都做它最容易做的事,这世界就很有秩序了。
(1)解释“秩序”的意思。(图片展示)
(2)我们小朋友可以做哪些最容易做的事,然后世界会比较有秩序呢?(比如过马路时要看红绿灯,在图书馆里看书不吵闹等等)
三、学习第7~9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7~9自然段。
2、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当世界年纪很小的时候,万物都在学习怎么生活,自由生长,世界相当有秩序。)
3、出示句子:这个故事没有结局,却有很多开头,很多很多开头。
(1)这篇课文给我们讲了万物都在学习,那么同学们,你们要怎样学习呢?
(2)这个故事有很多开头,课文是以“每样东西都必须学习怎么生活”开头的,那么请你从下面选一个开头也来讲一讲“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的故事吧。
出示:①这世界还相当有秩序……
②很久很久以前,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畅所欲言。预设:小树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星星白天睡觉,晚上出来和我们捉迷藏;小鸟在树上安家,为树歌唱……
(4)小组合作讲故事。小组指派代表上台讲故事,评选最佳故事。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的故事都非常精彩,想象也非常奇妙。那么学完课文后,你们知道了什么呢?这篇课文教会我们要不断学习,保持生活中应有的秩序。同学们,就让我们从最容易做的事情开始行动吧。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课件,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情况及书写顺序。
2、学生自学生字,指出难写的字。
3、教师重点指导。
世:笔顺是,最后一笔为竖折。
式:笔顺是,注意不要多写一撇。
4、学生临摹,练习书写。
5、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6、写得不满意的字可以多写几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教学板书]
24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世界太阳——学习发光、上山下山
月亮——学习不断地变化
水——学习流动
……学习秩序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中做得比较好的是将词语的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将字词理解与之前在语文园地中学到的理解词语的方法结合起来,攻克了本课中的几个难点词语。另外在讲解词语的过程中,将课文内容很好地融入其中,让学生明白了“秩序”的重要性。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正确认读“纪、譬”等8个生字;正确书写“世、界”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本文,明白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去做,不忘初心,不迷失自我,那么一切就容易了,就简单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书写“界、须”等字;读好含有多个短语的长句。
【教学难点】
每个人都能找到事情的自然规律,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去做,不忘初心,不迷失自我。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当我们年纪还小的时候,最应该是学习文化知识,你知道当世界还小的时候,他在干什么吗?对,也在学习,学习怎么面对自己的生活。
2.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是怎么学习生活的。
(二)初读感知,扫清障碍
1.播放课文录音。(要求:边听边思考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2.根据读音,练习朗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
3.反馈检查。
(1)检查生字的读音
课件出示注音生字:
二类生字: jì pì cāo mǐn zhēnɡ zhì xù ò
纪 譬 糙 敏 睁 秩 序 哦
一类生字:shì jiè bì xū ɡōnɡ fǎn fù jiǎn nònɡ jīnɡ
世 界 必 须 功 反 复 简 弄 睛
①带拼音读。相机指导区分平、翘舌音:“糙”世平舌音,“睁、秩、世”是翘舌音。
②指导读好前后鼻音“敏、反、简”是前鼻音,“功、弄、睛”是后鼻音。
③分组检查生字朗读情况。
同学们在小组内比一比,看谁读得准。
④指生在班内展示。
如果仍有出错,教师不用自己教,可请同学相互帮忙解决。
(2)词语检查
课件出示词语(带拼音):
(一类生字)世界 必须 成功 反复 简单 弄明白 眼睛
(二类生字)年纪 譬如 粗糙 敏感 睁开 秩序
这些词语,同学们能准确认读吗?
①自由练读。
②组内检查读。
③班内展示。(带拼音指生读;去拼音指生读。)
④老师打乱顺序抽查读。(重点指导生字词语的读音。)
(3)句子检查
读好以下长句子:
①譬如说唱歌,它粗糙的声音,把这个敏感的新世界吓坏了。
②它一直无法决定,只好反反复复,一阵子这样,一阵子那样,所以看起来,有时圆,有时缺。
③雨从云里落下,滴进泥土里;人睁开眼睛,就可以看到一切有多美好……只要万物都做它最容易做的事,这世界就很有秩序了。
(4)课文朗读检查
提出要求:标出自然段,将课文读流利。
①小组内同学分段练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②指名两三个小组在班内比赛朗读,其余同学认真听,评出优胜小组。
(三)总结
我们这节课认识了世界小的时候的样子,认识了很多生字新词朋友,下节课,我们接着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认读词语:
世界 必须 成功 反复 简单 弄明白 眼睛
年纪 譬如 粗糙 敏感 睁开 秩序
2.世界年纪小的时候怎么样,后来变成什么样了?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精读课文,重点突破
A.朗读感悟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要求学生按照课文内容练习说话。
(课件出示)出示:
太阳开始学,学习怎么。
譬如说,它粗糙的,把这个敏感的吓坏了。
2.学习第3自然段,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教师引读课文,相机指导:
它一直无法决定,只好,一阵子,一阵子。所以看起来,有时,有时缺。它学会的是不断的。
要连读,并适当强调,读出一切都不见了的景象。
仿写:
有时,有时。
3.同桌互读课文第4自然段。
边朗读边想象画面。
水开始学习。它很快就学会了,因为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一直,,……
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一直强调这个词语?
(说明这是水最容易做的事,最简单的生活,就是最美好的生活。)
B.朗读第6自然段。
1.理解和体会“只要万物都做它最容易做的事,这世界就很有秩序了。”的含义。
(本来做自己最容易的事,就已经很好了,但是,世界是在慢慢变化的,总是有些东西不满足现状,要打破这些,重新安排秩序。)
2.用“只要……就”写句子。
(三)练习说话
1.选一个开头,接着往下讲。
(1)这世界还相当有秩序……
(这世界还相当有秩序.每天,太阳都会东升西落,上山下山,发光发热。月亮每天按照自己的想法,变化莫测,有时出现,有时不出现,有时圆,有时缺;水每天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往低处流,往低处流,往低处流……)
(2)很久很久以前,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很久很久以前,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动物们每天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快乐地生活着,植物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由地生长着,人类无忧无虑地生活着。)
2.同桌练说,说出景物的特点和情趣。
教学目标
1.认识“纪、必”等14个生字,会写“世、界”等9个字,会写“世界、学习”等14个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奇妙的想象,读好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根据提示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续编故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读好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课文奇妙的想象。
教学难点
能根据提示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续编故事。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可运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了解字义。如,“纪、须、功、糙、敏、简、睁、秩、哦”可采用熟字加偏旁识记;“纪(记)、睁(筝)”可采用形近字对比识记;“睁、哦”可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譬”可利用语境识记。“式、睁、秩”是翘舌音;“糙”是平舌音;“譬”的读音是pì。“功、式”两字中的“工”第三笔都变为提;“界”上面是“田”,不要把第四笔和第六笔写成一笔。
阅读理解
这篇课文充满神奇的想象,并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学习本文要结合关键词句,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感受想象的奇妙,并利用课文的留白,引发学生想象。
积累运用
课文构思新奇,充满情趣,表达上很有特点。如,将月亮、太阳拟人化,流露出孩童般的快乐与自由,这些语句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学习卡片。
2.搜集世界之初的相关资料;搜集大自然中其他事物的成长资料。
学生准备:
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2.读故事集《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纪、必”等14个生字,会写“世、界”等9个字,会写“世界、学习”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读好重点句。
3.知道文中主要介绍了哪几种事物,它们都学会了什么,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课题,质疑猜想
活动1谈话引入,理解课题
1.激趣: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多大年纪吗?(学生自由猜)它的年纪已经好大好大了。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它是怎样的呢?(板书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个世界是怎样慢慢长大的!
2.引导学生理解课题。
(1)指名读词语“世界”。
(2)交流:你认为“世界”包括哪些事物?(包括太阳、月亮、星星、云、雨、雪、人、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山山水水等一切事物。)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的意思。
活动2质疑猜想
1.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预设:很久很久以前,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万事万物都在做什么呢?
2.小组合作,猜想内容。
操作指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猜猜世界的年纪,再想想世界是怎样长大的,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实现向文本的自然过渡。
板块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活动1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自读要求:
课件出示(1)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的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自然段序号。
2.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1)朗读生字,相互正音。
(2)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活动2汇报交流识字情况
1.出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多种形式朗读: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
课件出示
jìbìxūgōngpìcāomǐn
年纪必须成功譬如粗糙敏感
shìjiǎnyóuzhēngzhìxù
方式简单自由睁开秩序
教师相机正音:“式、秩”是翘舌音;“睁”既是翘舌音,又是后鼻音,注意发音。
2.交流:你注意到这些生字的字形了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呢?
教师引导识记:
课件出示(1)可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纪、须、功、糙、敏、简、睁、秩、哦。
(2)形近字对比识记:纪——记、睁——筝。
(3)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譬、糙、哦、睁、简。
活动3了解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自己喜欢的语句可以多读几遍。思考: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
2.学生填空并交流:
课件出示这篇课文说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和人是怎么学习、成长的。太阳学会________,月亮学会________,水学会________,雨学会________,人学会________。
操作指导
在这个环节里,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用多种识字方法扫除字词障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使识字效果得以巩固,完成识字任务。
板块三自主发现,指导书写
活动1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会写字,引导学生观察,说说有什么地方是值得大家注意的。
课件出示世界功反复式简弄由
2.教师指导。
课件出示
“世、由”是独体字。
“反、式”是半包围结构。“式”中的“工”第三笔变为提。
“功”是左右结构,左边“工”第三笔变为提。
“界、复、简、弄”是上下结构。“界”上面是田字,不要把第四笔和第六笔写成一笔。“弄、界”上窄下宽;“复”也是上窄下宽,中间的“日”字最窄;“简”上下等宽。
3.教师用课件演示会写字笔顺,学生书空。
4.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正确的写字姿势,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并且注意“一看、二写、三对照”。
活动2评议修改
1.投影反馈,师生进行评议。
2.学生修改没写好的字。
操作指导
写好字是我们的目标之一,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欲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先观察,再书写,最后对照修改,激发学生的书写欲望。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奇妙的想象,读好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根据提示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续编故事。
教学过程
板块一关注基础,旧知导入
活动1巩固生字
1.教师听写本课易错生字。
2.小组批改反馈。
活动2回顾内容
1.出示填空:
课件出示这篇课文说了()、()、()、雨和人是怎么学习、成长的。太阳学会(),月亮学会(),水学会(),雨学会(),人学会()。
2.同桌抓住关键词句填空,梳理主要内容,体会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操作指导
新课开始时引导学生复习本课生字词,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再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提取主要信息,体会梳理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板块二细读品味,感悟趣味
活动1品读感悟
1.过渡:课文充满了奇妙的想象,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把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文。
3.自主学习,理解文本。
(1)用“我喜欢……因为……”的形式来交流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在班内交流。
(3)导学:如果把世间万物比作人的话,你觉得它们是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挑选其中一个事物说一说。(如,太阳是个莽撞的小男孩;月亮的主意变得特别快,似乎很调皮;水是个聪明的孩子,它学什么都特别快。)
4.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活动2借助活动卡,引领拓展想象
1.先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再根据资料,仿照句子写一写。
抄一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写一写
资料:只有天气很冷的地方才会下雪。空气中有大量的水汽,水汽在空气中遇到零度以下的气温,就会结成很小的冰晶在空气中飘浮,碰到其他冰晶就不断变大而成为雪花。
2.学生交流想象。
活动3探究明理
1.理解“秩序”。
(1)借助工具书,查一查“秩序”的意思。(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
(2)我们在什么时候会表现得很有秩序?(排队放学、排队上公交车等。)
(3)课文中的“秩序”指的是什么?(万物都做它最容易做的事。)
2.“只要万物都做它最容易做的事,这世界就很有秩序了。”说一说:万物都能做什么事情,让世界很有秩序?交流交流。
(1)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交流:雨从云里落下,滴进泥土里;人睁开眼睛,就可以看到一切有多美好……并想一想:太阳、月亮、水等做什么事情?
(2)建立想象,迁移运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师相机点拨:
课件出示“只要万物都做它最容易做的事,这世界就很有秩序了”的意思是“万物都做好自己的事,世界就会很和谐,很美好”。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交流自己知道的事物的成长。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小组读,男女生比赛读。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语速减慢,语调渐轻,读出意犹未尽的感觉。
操作指导
要树立大语文观,时时体现语文学习综合性的特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借助资料介绍的同时,锻炼整理资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秩序”的意思,并借助课文内容的引领,降低理解难度,顺势引导学生交流含义深刻的句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为下文练笔续写奠定基础。
板块三拓展阅读,续编故事
1.拓展阅读。
(1)过渡: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语言优美,告诉了我们大自然中万物的成长过程,课文的作者是德国的于尔克·舒比格。这篇课文是作者写的同名故事集中的一篇,作者笔下的世界是那么美好、简单,花花草草都有了生命,风云雷电都有着情意。希望大家能去读一读这本故事集。
(2)出示故事集《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激发阅读兴趣。
课件出示《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是于尔克·舒比格所创作的一部图书,于20xx年10月由我国的一家出版社翻译出版。
该书是一本可以让人读了又读的书。书中那些让人惊喜且充满童话色彩的故事总是让读者不能提前猜到结局,而是要耐心等待,在那些简单又神秘的事物中找到隐藏的道理。
(3)读书名,猜想故事。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选一个开头,续编故事。
课件出示◇这世界还相当有秩序……
◇很久很久以前,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教师点拨:
(1)第一个提示是沿着课文中“万物都做它最容易做的事,这世界就很有秩序”这个思路往下讲的,如,“这世界还相当有秩序,小树学习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2)第二个提示要按“世界之初是怎样的”这个话题重新建立想象。
操作指导
要拥有大语文观,就要注重课外阅读积累及练笔运用。通过书籍介绍,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猜想故事内容,拓展知识面。另外,续编故事时,要抓住契机,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同时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新课伊始,教师以问题切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猜测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自然走进文本。
注重生字词教学,能够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独立识字,并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识字方法,如采用熟字加偏旁、形近字对比、形声字构字规律等识记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
这篇课文对于孩子们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因此,教师以重点句子为突破口,通过把握重点句子的意思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结合关键词句进行品读,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从中感受想象的奇妙,读出自己的感情。同时,利用课文的留白,引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还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畅所欲言续编故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充满想象力和灵气,很多话很古怪,不合逻辑,仔细想却充满哲学思辨意味,这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我和孩子们用了三个星期完成这本《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的阅读,第一个星期,我用了十来分钟的时间大体了解了一下孩子们读这本书的整体感受,看看这些莫名其妙的故事,孩子们能读到什么程度,那次十多分钟的摸底交流,我稍微问了几个孩子,他们有的觉得文字是奇幻的、异想天开的甚至觉得那是像做梦一样的语言,有的觉得有点像胡言乱语,有的觉得情节总让人无法预测,总之,与他们以往看的儿童小说、动物小说的风格不一样。因为书只看了几天,所以这次简短的交流只有琚曦文、颜阳博雅、吴应诚等五六个孩子发言,但我发现他们对这些故事的接受程度高于我的想象,于是我为他们设计了阅读学习单,主要内容是:
1.有些故事我已经琢磨出点儿味道出来了
2.有的故事虽然我还不懂,但我觉得它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3.我还想和大家讨论
4.如果让你给这本书写一段书评,你会写
周二的交流课上,我们主要围绕你读懂了哪些故事这一点来交流阅读感受,通过目录进行简单梳理后,第二个环节,我的问题是:哪些故事让你琢磨出点儿味道来?
说实话,这本《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我自己在读的时候都有不少困惑,所以我有点担心孩子们对这43个小故事能理解得了多少,能理解到多深。我想,这些看似无逻辑无道理的语言背后想表达的哲学思想,可能会有很多孩子是无法一眼看出来的,一定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模糊地了解一点。可实际的情况呢,大多数故事都有孩子提到,说自己怎样理解的,有的说法我都没有想到,比如,谈到《星星》这个故事时,有个孩子就说,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女人总是容易看到别人的优点,而男人却容易看到缺点,要是我们看待事物时把这两点结合起来就好了。有的孩子在讲《阿拉斯加的金矿》这个故事时说,不要只看外表,他的内心也许在掩藏着什么。有一个孩子叫张家硕,平时算是语文能力较弱的,作文的语句通顺难以做到,但他在说读《阿拉斯加的金矿》这个故事的感悟时的观点却令我吃惊:广告都是假的!其实,这种惊喜不是第一次,上次他在对《最难的单词》作批注时是这样写的:谢谢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难点!是的,整本书阅读包括图画书阅读就总是给我带来这样的惊喜。
第三个环节,我让他们说说那些自己说不上道理,但又觉得很有哲理的故事,找出其中的貌似有哲理的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起来交流一下其中的哲理,琢磨一下其中的味道。
第四个环节,谈谈这本书中的插图,了解插画家贝尔纳。
第五个环节,结合本书作者舒比格的经历,引导孩子们从总体上了解这本书的特点:天马行空,没有逻辑,像是做梦,很简单,很无厘头,却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也只有始终保持一颗童心的舒比格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
第六个环节,以你建议给什么年龄层次的人推荐这本书为话题进行交流。
我的这节课也就在这里结束了。实际上我的设计中还有读一读自己给这本书写的书评这个环节,这段话是孩子们已经在阅读学习单中写好了的,只需要在课堂交流就可以了,可是,因为本书的故事太多了,共有43个,前面交流对故事的理解这一环节比预计多花了时间,所以交流书评这个环节这节交流课上就没有做。
这节交流课我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让孩子们形成思想的碰撞,孩子们各说各的,没有去驳斥别人的观点,也没有去附和别人的观点。如果我让孩子们在南瓜或《瓜》这样故事上多做停留,进行一些实实在在的思想碰撞,把对故事的理性分析引向深入,才能真正实现我设定的教学目标之二:通过品味精彩片段、交流阅读感受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引发学生对这个世界更深层次的思考。
所以,像这样具有哲学启蒙性质的书该怎样带领孩子们进行阅读交流,我还在探索中。幸好,有《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这样优秀的文本;幸好,这种哲学启蒙性质的童书阅读交流还没有形成什么模式,所以,我的一切探索都会很有价值。
教学内容分析: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充满童趣的童话故事,它主要讲了当世界还小的时候,每样东西都必须学习怎么生活。主要列举了太阳、月亮、水的学习,告诉我们世界有它的秩序。这篇童话故事充满想象力和灵气,很多话很古怪,不合逻辑,但仔细想想又充满哲学思辨意味。这正是这篇故事的'魅力所在。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会认“纪、必、须”等12个生字,会写“世、界必、须”等10个生字,会写“世界、年纪、必须、学习、但是、声音、月亮、主意、一直、只好、反复、变化、简单、万物、生长、泥土、眼睛、相当、最好、结局、开头”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了解太阳、月亮、水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介绍。
4、让学生明白世界万物在变化,但又有它的秩序,每样东西我们都尽量简单化。
教学重点:
认识并掌握生字新词,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世界万物的变化秩序。
教学课时: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会认“纪、必、须”等12个生字,会写“世、界必、须”等10个生字,会写“世界、年纪、必须、学习、但是、声音、月亮、主意、一直、只好、反复、变化、简单、万物、生长、泥土、眼睛、相当、最好、结局、开头”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师:孩子们,你们还记得自己小的时候的样子吗?你最喜欢做什么?你在小的时候学会了哪些本领呢?
2、学生同桌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讨论。
4、质疑:原来你们小的时候做了那么多有趣的事情啊。那孩子们猜猜世界小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呢?都有谁?他们又学习了哪些本领呢?
5、鼓励学生大胆想像、猜测。
6、揭示课题: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引导读课题,认识生字:纪,纟+己=纪。
二、初读课文,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注意文中的生字,不会的生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不会读的句子可以请教同桌,并多读几遍。
(3)实在不会读的生字请圈出来,等着全班交流。
(4)有不理解的词语请圈出来。
2、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老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
(1)请小班按顺序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同学纠正他们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2)出示要求认的生字,开火车读一读。
(3)学生说说这些生字可以用什么方法识记。
(4)学生汇报识字方法:
A采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形声字):
每+攵=敏
工+力=功
辟+言=譬
米+造=糙
q+间=简
目+争=睁
口+我=哦
B利用词语一起识字:秩序必须
(5)学生开火车读一读生字。
(6)如果把拼音宝宝去掉,你还认识它们吗?试试吧。
(7)同桌检查识字情况:你指我认,我指你认。
(8)把生字送入词语中进行识字。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解决了生字问题,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课文吧!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4、师小结。课文主要讲了当世界年纪小的时候,太阳、月亮、水的学习和生活,以及生活很简单,世界也有它的秩序。
四、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观察要求写的10个生字,看看哪些生字在书写时应该注意。
2、学生互相提醒。
3、老师根据学生提醒的归纳。
(1)“必”字三点的位置应该注意。
(2)左右结构的“功”、“须”和“睛”要注意左窄右宽。
(3)上下结构的“简”、“界”和“弄”要注意是上窄下宽,特别是“界”字下面是一撇和一竖。
(4)强调“世”字的笔顺。
(5)在书写“复”字是要注意中间是一个日字,是一横。
(6)把“睛”和“晴”字联系记忆。有“目”就是“睛”,有“日”就是晴。
4、学生自由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5、学生书写生字。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书写生字。
3、书写词语。
要求
1、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积累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世界慢慢发生的变化。
3、培养热爱大自然,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情感。
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通过朗读,理解只要“万物都做它最容易做的事,这世界就很有秩序了”。
教学
课时两课时。
1、认识生字,用自己积累的识字方法初步记住这些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小的时候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我们愿意到处走走,到处看看,我们对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感到新奇,我们喜欢学习各种各样的本领。那么,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它做了哪些事情呢?让我们去看一看吧。(板书题目: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2、范读课文,让同学们边听边完成以下要求。
(1)标出段落序号。
(2)听老师读,把认为自己读不准的字做上记号,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
(3)画出文中出现的“人物”,看看它们都做了些什么事。
二、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情况。
(1)小组先读会认字和会写字,然后自读、指名读,看谁读得又快又好。
会认字:纪必须功譬糙敏式简由睁秩序哦
会写字:世界功反复式简弄由
易混字读音指导。
“须”的读音是xū,不能写成xǖ;“譬”的读音是pì,不能读成bì。
(2)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①熟识的字加偏旁:q+间=简辟+言=譬工+力=功田+介=界
②歌谣记字法。
弄:大王把井盖弄开了。反:头又被盖住了。
3、出示句子,巩固识字。
(1)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每样东西都必须学习怎么生活。
(2)它一直无法决定,只好反反复复,一下子变圆,一下子又变缺。
(3)那时候,生活就是这么简单。
(4)人睁开眼睛,就可以看到一切有多美好……
三、朗读感悟
1、读课文,思考:课文中都介绍了谁的学习?它们都学习了什么?
板书:太阳——上、下山唱歌
月亮——不断变化
水——学习流动,往低处流
2、教师出示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这是一篇类似于童话故事的文章,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腔调来读。读“太阳学习”时,用有力的、粗壮的声音来读;读“月亮学习”时,用犹豫不决的语气读;读“水学习”时,用欢快的音调读。
四、发挥想象
想象一下,除了“太阳、月亮、水”学习了本领,还有谁学习了本领?学习了什么本领?
(提示:讲述的.时候要发挥想象,讲述的事情要合情合理)
讲得好的,在班上交流。
1、这篇课文以第三人称的口吻介绍了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太阳、月亮、水等事物学习的过程,文章浅显易懂。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出现的“人物”,然后总结它们学习了哪些本领,这样就很容易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2、注重生字词的教学。教师除了让学生用各种方式读生字词,还可以引导他们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识字方法,如熟识的字加偏旁、用歌谣记字法等。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1、正确书写“我会写”的字,积累与生字有关的词语。
2、深入体会课文的意思,并联系生活实际,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温习导入
1、请大家把课文朗读一遍,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概括一下这部分的内容。
这篇文章充满了奇妙的想象,老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含义。
太阳(通过学习)明白了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发光,上、下山,最不擅长的事情是唱歌等。
月亮(通过学习)学会了不断变化。
水(通过学习)学会了一直往低处流动。
2、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全文的意思。
(板书:那时候,生活就是这么简单。每样东西只要弄明白自己做什么最容易就行了)
二、拓展创新
1、当世界还小的时候,每样东西都学习了自己的本领。我们也还小,我们学会了哪些本领?
(1)学生回答。
示例:①我要抓紧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②我不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学习更多的社会知识。
(2)教师引导,每个人都应该用学习来改变自己。
总结: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小的时候,我们模仿大人的动作,这是学习;稍微长大一些,我们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这是学习;再大一些,我们接触到了更大的空间,我们认识了更多的事物,了解了更多的知识,这也是学习。我们要用学习来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更加优秀。
2、你觉得你和以前相比,有哪些进步?
学生回答。
示例:(1)我以前叠不好被子,通过学习,我现在能叠得很好。
(2)我以前洗衣服洗不干净,都是妈妈帮我洗。现在,我自己的衣服都是自己洗,洗得很干净,还经常受到妈妈的表扬。
三、指导书写,词语积累
1、板书要求会写的“世、界、功、反、复、式、简、弄、由”9个生字。
(1)要求同学们给这些字分别组词。
(世界界面功劳反复复习方式简单弄好自由)
(2)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字在结构上的特点。
界、复、弄、简都是上下结构的字。
世、由、反、式都是独体字。
功是左右结构的字。
2、仔细观察,学生互相提醒写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
界:上面的“田”要写得略窄,下面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能托住上面的部分,“介”的第三笔是竖撇,不能写成竖。
复:下半部分撇要写得略短,横撇和捺要写得长而舒展。
简:上下同宽,上半部分要略短,“间”要写得略长些。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5、同桌评议,修改不足。
四、课堂小结
世界万物都在变化,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改变自己,做自己最容易做的事,共同维护世界的和谐,保持应有的秩序。
1、通过重点句子把握文章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每样东西只要弄明白自己做什么最容易就行了”“只要万物都做它最容易做的事,这世界就很有秩序了”,提炼出“明白自己的优缺点,做自己最容易做的事”这样的主题,以便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通过对重点句子的把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2、课文最后三段的省略号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引发思考。同时,还是文章内容的延续,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索空间。教师可以在讲解这部分时设置口语交际环节。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这本书。课文以小孩子童稚的角度想象太阳、月亮、水及其他事物的变化,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绝不是我们大人所认为的无知。小孩子用他们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他们可以理解的世界,我们畅游在这神奇的想象空间之中,仿佛进入了一个梦游仙境,使心灵变得更柔软。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还有待提高,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还在初步养成中,但他们的形象思维较强,想象力丰富,特别是对新奇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所以,本课教学,教师要抓住这次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这本书。
教学建议
鼓励学生运用学习过的识记汉字的方法及自己积累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加强朗读,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和神奇的想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作者神奇的想象力。
3、理解课文,展开想象,根据提示编故事。
【过程与方法】
1、运用不同的方法学习生字新词,使生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2、运用生动的课件,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有创作和课外阅读的欲望。
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感受课文中作者神奇的想象力。
难点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提示将故事讲下去。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这本书。
学生:了解《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这本书。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
2、初读课文,感受作者神奇的想象力。
重点难点
重点
会认14个生字。
难点
初读课文,感受作者神奇的想象力。
一、介绍童书,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本神奇的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吗?我们一起打开课本,你会发现这篇课文真的很有意思。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生对课题质疑。
二、自主学习,初读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了解这篇课文中主要讲了哪些事物。
3、检查学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读后正音。
(2)说说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事物。
(太阳、月亮、水、雨、人。)
三、认读字词
1、课件出示要认的字:纪必须功譬糙敏式简由睁秩序哦
认读指导:“功、睁”是后鼻音,“糙”读第一声,“譬”的声母是p。
2、请学生在文中圈出这些字。
3、小组比赛认读。
4、“开火车”认读,要求读准确。
5、教师随机出示字卡,指名认读。
6、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自读。
世界年纪必须学习但是声音月亮主意一直只好反复变化简单
万物生长泥土眼睛相当结局
开头
7、在文中找出这些词语,和同桌对照读。
四、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
1、学习第1自然段。
(1)理解“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意思。
①“年纪”一般用于谁?这里形容谁?
(指人;指世界。)
②“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意思就是指很久很久以前的世界。
(2)想象一下,很久很久以前的世界里有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3)为什么“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每样东西都必须学习怎么生活”?
(因为世界的年纪太小,世界里的东西什么都不懂。就像我们还是个小宝宝时,需要学习走路、说话等。)
2、学习第2~4自然段。
(1)指名读。
(2)分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
(3)太阳、月亮、水各学会了什么?在文中用横线画下来。
太阳学会了发光,学会了怎么上山下山。
月亮学会的是不断变化。
水学会了流动。
(4)你觉得太阳、月亮、水可爱吗?它们为什么会这样可爱呢?
(是因为作者想象力丰富,把它们写得像小宝宝一样可爱。)
(5)同桌互读这3个自然段,比比谁读得好。
五、梳理板书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发光变化流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9个生字。
2、展开想象,根据提示讲故事。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有创作和课外阅读的欲望。
重点难点
重点
1、会写9个生字。
2、展开想象,根据提示讲故事。
难点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有创作和课外阅读的欲望。
一、复习导入
1、多媒体出示要求会认的字,指名认读。
2、朗读课文。
(1)小组内朗读。
(2)推荐优秀小组在班内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5~9自然段
1、默读第5自然段,说说自己的体会。
(1)“每样东西只要弄明白自己做什么最容易就行了。”这句话让你明白了什么?
(明白生活是简单的,每个人要弄明白自己最擅长什么就行了。)
(2)请学生思考:你明白自己最适合、最擅长做什么了吗?(学生自由发言)
2、学习第6、7自然段。
(1)画出自己最喜欢读的句子,再读一读。
(2)小组内议一议:怎样才能让世界变得有秩序?
(万物都做它最容易做的事。)
(3)这两个自然段中出现的事物有哪些?
(雨、人)
(4)你读懂了哪些自然现象?
(雨是从云里来的,它会从天上落到地上;人一出生就会睁开眼睛,就能看到美好的一切。每种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
(5)根据提示,小组内说句子。
这世界还相当有秩序
(6)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说说哪些事物很有秩序即可。
3、学生自读第8、9自然段,接着讲故事。
(1)出示:很久很久以前,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2)教师指导:发挥想象,想想很久很久以前的世界是怎样的。
(3)分组交流,比赛讲故事。
三、朗读全文
1、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四、指导写字
1、同桌互相指认会写的字,口头组词。
2、观察这些字,看看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全班交流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
4、教师范写,相机强调难写字和易错字。
5、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6、展示交流。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像课文中这样有趣、新鲜的句子在《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读读。只要你们发挥想象力,人人都是小作家!
一、说教材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讲述当世界还小的时候一切事物都像幼稚的孩子一样,要学会想要做的事情,最终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世界因此变得和谐美好。课文轻松活泼、通俗浅白的寓言,编织出世界之初简单、自由、和谐的生活。课文的最后思路突转,引发读者无限的想象。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纪必等14个生字,会写世界等9个字,会写世界、学习等18个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奇妙的想象,读好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根据提示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续编故事。
三、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先用谈话法引入新课。如用当你小时候学习走路是什么样子的?这种交流生活的趣事的导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整体活泼轻松乐趣。细讲课文选段,指导理解重难点。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互相交流思考,自主学习。老师在细讲分析了一个部分后,鼓励学生参考老师的方式,自主学习,争当小老师,互相提问,互相解答。
四、说教学设计:
1.谈话导入。互相交流自己小时候是什么样的、第一次学习某样本领时的样子导入新课。贴近生活,具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导入课题。
2.初读课文,扫清障碍。要求学生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将课文句段读清楚,了解课文大意和结构。给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提到了哪几样事物学习?学会了什么?怎么学会的?帮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把握,不会割裂课文。
3.精读课文,突破重点。细读课文,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感兴趣的段落,随机教学。课文的结构打乱对理解课文并没有影响,如果打乱课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会更有益处。
如指导学习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太阳是怎样学习的?它学会了什么?太阳为什么学唱歌不成功?理解粗糙的意思。想象一下,太阳还可能尝试过做什么?仿照文中语言说一说。在详细讲解一段后,后面的可以采取鼓励学生来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完成课文的细解,老师抛出重点相机纠正。
4.指导朗读。课文构思新奇,充满儿童情绪,表达上很有特点,将月亮、太阳拟人化,语言有如孩童般快乐与自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理解完课文后对课文有一个复习的过程。
五、板书设计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明天不封阳台教案精选”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明天阳台教案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