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论持久战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持久战》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它是*主席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演讲稿。此稿发表之时,在东方历是空前的,在世界历也将是伟大的抗日战争已爆发了近一年了。在这一年里,受战争灾难,为着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日不在渴望战争的胜利。而*的论持久战一经发表,无论是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还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域都广为流传,使更多的中国人看到了中国必将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希望。那么,《论持久战》究竟有怎样的魅力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看完了《论持久战》之后,我找到了答案。
《论持久战》一文,首先让我清楚地意识到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中国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当时在国内存在着两种观点,使许多爱国志士感到忧虑和烦闷,即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但是抗战十个月以来,一切经验都证明这两个观点是错误的。在文中,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深入而精辟地分析了中日交战双方的许多的相反的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有利地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具体而言,日本方面,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的本质的退步性和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国际形势之寡助;中国方面,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的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因此,他的《论持久战》,给了当时的爱国人士一剂强心针,坚持抗日战争,坚持抗日统一战线,中国必将取得的胜利。同时,我也不禁为伟大的*的远见卓识和独到精辟所深深折服。
此外,论持久战不仅有力地批判当时国内存在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还科学地预见了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此后的抗日战争趋势,更是强力地验证了论持久战的科学性和预见性,令更多的人为之折服和膜拜,也奠定了*作为军事家在世界军事的独特地位。
读完论持久战,我想到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持久战呢?没有人能够一帆风顺地度过一生,也没有人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取得成功?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我们应该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坚定信心,全面地分析自身的优缺点,充分地运用自身的长处,同时努力克服自己的短处,去打败漫长人生路中的一个个“对手”。
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文字编辑能力是尤为重要的,我们不妨去搜集和参一下网络范文,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是范文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对于写范文你有什么见解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栏目小编整理的“读论持久战有感”,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光,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就应是战略的反攻战。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懈可击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赂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的一篇军事著作,后在八年的抗战中证明了他的思想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其最终指引了中国人民抗战的胜利。
当做一件事情,相对于自我一时的实力来说难度太大,但自我实力的增长快于该事情难度的增长,使得在自我的有生之年或超出自我的生命期限但己方在更远的未来某个时刻能够具备完成这件事情的实力或可能性,而且自我不在乎所付出的代价的巨大,是运用持久战策略的先决条件。只要此先决条件具备,运用此策略能干成常人所不能的大事。实际上,持久策略是所有一时实力不济的弱小实体做成大事的根本指导策略。在伟大的事业面前,任何人或团体的实力都不是从来就强大的。这也是做成任何伟大的事业都要经历较长时光的原因。而做事情的实体正是利用长期的时光实现了实力的积蓄,使自我的实力与事情难度的比较发生了转化。
我们从事期货行业,持久策略同样能给予我们以正确的指导。从亏损走向盈利,到持续盈利的过程,就是一个持久战的运动过程,是一个由弱到强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速胜论和亡国论。没有一个人天生就是期货交易的能人,实际上任何人的任何潜力都是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每一个成功的交易者(其实是每个成功者)都经历了一个很艰难的潜力成长的过程,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过程中,发挥自我的优点而克服自我的缺点的过程中,逐步修正自我,慢慢地走向成功,而最终用坚持换得实力上的转化,取得战斗地胜利。
我们从事期货交易的目的在于为了持续的盈利,跟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永久的和平一样,虽然这是一个很难的过程,但是必须能实现的目的,只要我们在交易的过程努力增强自我的交易潜力,持之以恒。
在一波行情中我们就应跟随行情的主流方向去做,而不能逆之而行,就像在抗战中,我们就应跟在中国人民的后面,而不是认为日本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在一波行情中逆向的力量是很小的,是渐渐的缩小,并且在最后完全被消灭,就像在抗战中日本是退步的,寡助的一样。相反顺着主流而为是对的,因为它在发展,壮大。也许在一波大的行情中会有很多个小的回调或反向,但是最终大的方向是顺着主流的方向的。也许他的回调和反向是遇到敌人较为顽强的抵抗或是主力方未来更好的进攻而暂时的勇敢的牺牲,但我们得坚信血不是白流的,它是主力方的一种战术性的安排,故在做期货交易时,不要认为主要的趋势受阻或回调而错误地认为主要趋势的结束而正在反转从而慌忙的进入场。在那里,勇敢的牺牲不是说我们把自我的全部资金牺牲掉,而是指损失在我们能够承担的范围内,通常指止损点以内的牺牲。
战争的胜利取决于以下三个条件:内因: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外因: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敌因:日本国内和其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同时这三因素也是战争要打多久的条件。同样我们在决定一个行情是假突破还是真的突破,何时突破,以及其突破后能走多远,也是如此。在内因上对主要力量方的力量的强弱,以及积聚的速度和趋势的思考;在外因上,LME铜、现货、汇率等因素的强弱;在敌因上,对方力量的大小,以及下降的速度和原因,只有我们对战略因素作出了客观而全面的决定,才能对行情作出在行动性的反映,对行情有客观准确的把握。
最后,我想谈一下在对具体行动上的感悟。
在做交易的时候,我们会应对不一样的行情如:折返、突破、折磨行情,对于不一样的行情我们就应有不一样的作战方针。对于折返、突破、折磨行情我认为应用游击战的策略为之行动。事先设好要消灭的目标,既要获得额定利益,当我们入场时并已获得了自我的目标点之后,要毫不犹豫地出场,因为我们无法抵抗价格反转之后大兵压境对自我的小资金的损失,对已突破的行情我们就应用运动战相对应。在行情快速朝自我设想的方向运作时,我们应主要坚信地跟随,并运动性地设好自我的止损获利空间位置,而当行情回调时要运动性地防御,在重要的位置设好自我的止损出场点后,同时给予行情较大的发挥空间。
在开盘的时候,是最容易出现多空双方的争夺最显著的时候,此时是我们乘敌之隙而战争入场的好机会,但是一旦敌人(行情)醒悟过来后,我们得快速地离开。并客观存在得市场上重新实现行情得走势和变化。
在选取入出场点使跟打仗一样就应时到持续者计划性、主动性、灵活性。只有我们预先设好入出场点得位置时,才能在行情真正到达时不有准备地行动,而在做计划和行动时持续很好得主动性,把行情的主动性权把握在自我手中,而不是让行情牵着自我走,也许在计划与实际行动间如何做到灵活性时一个很难得事,因为计划总是与行情不一致的,这是要我们进行调整,持续之行动性的随机应变的潜力,它是对一个人合潜力在瞬间的测试。如在入场时何时不能追势,何时能够,出场时何时行与不行等。
总之,做交易就是一场持久的战争,在盈利的目标动力的驱动性下,做好全面性和局部性的事前思考,并能够区分不一样的行情,同时应用不一样的策略做交易,而在行动中持续主动性和灵活性,并最终胜利。
《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也是伟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形式下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述说得是相当精辟,相当正确。因为只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才能最终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充分团结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国民党的某些人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只有军队对日作战即可,而无需动员广大人民参军参战,用军队打几个胜仗就能将日寇赶跑,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利了,日阀就在精神上丧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一席话,使速胜论在不少人头脑中扎下了根。他们认为,这日本鬼子不堪一击,打几个胜仗也就胜利了,也就把日本侵略者赶回老家了。一时间,速胜论高调频起,甚嚣尘上。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随着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的这些幻想也随之迅速破灭。5月19日,徐州沦陷,这时,国民党内的失败主义情绪,投降派“战必大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调又传播开来。而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在共产党内和群众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人存在着侥幸心理和轻敌思想,幻想速胜;而有些人则对抗战信心不足,悲观失望。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速胜论者,迷信国民党的正规战,轻视人民群众和游击战的战略地位,不赞成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可以说,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都是走极端的,是不科学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席话说得可真是一针见血,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辩证和科学地区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制定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而有些人却恰恰办不到这一点,为此,毛泽东同志及时写下了这篇文章,其目的和出发点,就是为了痛斥亡国论,扫除速胜论,从理论上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持久战,坚持必胜信念。
其实,论持久战这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以上就是我对毛主席这本的《论持久战》的一些感受。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通过对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战十个月的经验总结,尤其是亡国论和速胜论喧嚣尘上、四处弥漫的情况下,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他强调指出: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冷静、客观、全面地看待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这样,毛泽东就得出了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和战争态势,正确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以民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中,毛泽东的贡献和作用是最重要的。
日本敢于侵略中国,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只有团结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实行军民一致,才能瓦解敌军、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可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是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实事求是,从而预言了战争趋势。毛泽东用他的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指导中国走向解放,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也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只有拥有强大的知识储备,才能在黑暗中找到出路。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稿。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国民党内部出现了“亡国论”、“速胜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思想认识也不统一,一些党内同志寄希望于国民党的正面抗战取得抗日战争全面胜利,未深刻认识到运动战的重要性。
很多人对抗日战争能不能取得最后胜利?能速胜还是持久战?都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清晰认识。毛泽东同志基于当时的国内形势,在总结抗战十月以来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客观和全面的哲学方法论对中日战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预测,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提出抗日战争是一个持久战过程,而且中国人民必将会取得最后胜利,并系统阐述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文章第一部分对“亡国论”、“速胜论”进行了驳斥,并对为什么是持久战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对持久战将具体表现的的三个阶段进行了分析预测: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后面的抗日战争完全验证了这三个阶段,这种对抗日战争形势的分析和研判,让当时参与抗战的共产党员、广大人民和有志人士等对抗日战争有了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也坚定了抗战必将取得最后胜利的信念,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抗战热情,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首先对的犬牙交错的抗日战争形态、为和平而战的正义性及战争中的自觉能动性进行了分析论述。接着,从战争和政治、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目的及具体形式等几个方面对如何取得抗日持久战的胜利进行了全面理论阐述。最后文章给出了结论:抗战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已经发动的抗战,必将应为我党和全国人民的的努力,冲破一切障碍而继续地前进和发展,最后的胜利必然属于中国。
读完整篇讲稿,受益匪浅,思虑良多。当前中国人民刚刚经历过另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并仍在持续抗战中-新型冠状肺炎。新冠肺炎的战争悄然打响,并迅速肆虐全国,给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和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尤其是湖北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疫情快速扩散的初期,人心惶惶,无人知道何时是结束之时,各种悲观情绪和阴谋论调开始蔓延,原来本该家人团圆、喜庆热闹的新春佳节也一片惨淡。
战争已至,全民抗之。党中央对复杂新冠疫情形势迅速作出了研判,并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始终放在首位,举全国之力层层狙击新冠肺炎的发展蔓延。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人民也以极高地自觉能动性加入到抗疫战争中,形成了全国人民统一战线,以人民战争对抗残酷的新冠疫情。
随着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始终坚持在前线的医务人员的无私奉献和付出,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
但是随着,国外新冠疫情形势的恶化蔓延,新冠肺炎的抗疫不会“速胜”,必将是一个长期的抗争过程。因此,面对疫情,我们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在运动战发展,并集中优势力量,消灭敌人,尽最大力量保存自己。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创伤,要完全战胜疫情离不开强大的经济基础的支撑,全力放开发展经济又面临着新冠疫情的卷土重来的可能,美国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如何在发展复苏经济的同时,打赢新冠肺炎这场持久战,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我认为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解答。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战役的参与者,同时也是指战员,我们要变为勇敢而明智的将军,要有保存自己的战术、压到敌人的勇气,也要有驾驭整个战役变化发展的能力。从根本的来说,就是我们每个人在公司改革发展和疫情防控工作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自觉能动性,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善于把控,为公司发展壮大和战胜新冠疫情贡献自己最大力量。(刘建新)
《论持久战》用客观和全面的哲学方法论分析中日战争,辩证地阐述了中日战争的形势,毛泽东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互化的典范,他引用了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对中日战争的作如此分析:(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他指出: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毛泽东用客观的和全面的观点分析和比对中日战争矛盾双方的基本特点。(1)敌强我弱:日本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潜力较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组织潜力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2)敌退步我进步:日本帝国主义从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目的在于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霸占中国领土,这是日本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中国则与日本相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日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必然取得胜利的主要根据。(3)敌小我大:日本是一个小国,其人力、军力、物力、财力均感缺乏,战
争是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的,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广土众民,能够支持长期战争。(4)敌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国主义由于是侵略,必然受到国内外坚持正义人民的反对,失道寡助;中国则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必然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坚持正义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论持久战》还阐述了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范畴。比如,用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有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揭示了必然性和盖然性的辩证关系。此外,《论持久战》还引用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特色的名句,来说明全面看待中日战争和采取合理的战略战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透过对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战十个月的经验总结,尤其是亡国论和速胜论喧嚣尘上、四处弥漫的状况下,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他强调指出: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冷静、客观、全面地看待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这样,毛泽东就得出了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和战争态势,正确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以民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中,毛泽东的贡献和作用是最重要的。
日本敢于侵略中国,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只有团结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实行军民一致,才能瓦解敌军、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可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是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实事求是,从而预言了战争趋势。毛泽东用他的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指导中国走向解放,对于我们这天的学习生活也起着必须的指导作用,只有拥有强大的知识储备,才能在黑暗中找到出路。
重温这篇历史巨著,深感其巨大的现实意义。
文章发表于1937年全面抗战的十个月后,是主席以论持久战为题给延安大学的演讲。作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以及全中国人民抗战的理论思想,文章写得大气磅礴,从战争胜败原因,到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分析,再到预测未来战争走向,最后给出具体的战略战术策略。
七十多年过去了,持久战的理论到现在仍然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现在中美双方渐渐从合作走向竞争,中弱美强,像极了抗日战争中的第一阶段: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以不断的小胜消磨敌人的意志;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摊牌;团结全世界能团结的力量,包括善良的美国人民和在野的民主党。这一阶段结束的标注,我以为是中美经济的势均力敌和台湾的回归,结束的时间点取决于美国发生内战的时间。第二阶段是战略相持阶段,进入这个阶段的中美,会在全球各地展开资源和话语权的争夺。
人的一生也像是在打一场持久战,敌人就是永远不确定的未来。如何战胜它需要理论的指导。参考主席对战争胜负的内在原因分析,战争是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竞争,战争的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战争的策略是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弱势的敌人。而人生是学识、经验、习惯、身体的综合竞争,人生的目的就是不断的经历、不断的超越,人生的策略是不断地修炼自己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短处。
对工作来说,它的敌人是持续不断的新任务、出人意料的新知识,以及往往抓不住学不会的破坏性技术,如何征服它,我觉得论持久战这篇文章有几句话能指导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一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二是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三是建立统一战线。第一句话说的是认识这个任务,第二句话说的是完成任务的策略,第三句话说的是与你的合作同伴共同完成任务。
我以为,对于任何事、任何人、任何时代,事情往往总是在不断重复,人们总是不断发现事物的规律,时代总是执拗地沿着它自己的规律不断向前。而你,越努力奋斗,越站在历史的进程上,也越容易接近目标。
我们为您特别精选的“论持久战读后感”必定会让您惊喜不断,细心读完作品后,我深深地感到与书中人物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共鸣。我的读后感真实可信,对于故事的核心思想做出了深入的评价,热烈欢迎你的留心品味和珍藏!
老人家的《论持久战》,把战争形容为“犬牙交错”。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这种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中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文章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异常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读着老人家的文章,不禁心潮膨拜,深深为老人家的恢弘气势和战略格局所折服。老人家对战争的基本形态、基本阶段的准确预测,牵引着革命战争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如果没有这个准确的方向指引,抗日战争还不明白要在混沌中打多少年。
从《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来看当前的市场,会让我们明白许多的问题,市场如战场,道不一样理相通。一轮熊市到牛市的过程,也必须经历三个阶段:空方之战略进攻、多方战略防御阶段;空方战略保守、多方准备反攻阶段;多方战略反攻、空方战略退却阶段。单纯站在多方立场,能够简单描述为:防守,相持,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最困难、最迷茫、最无奈、最难熬的是相持阶段。目前的市场就处于相持阶段的后期,黎明前最黑的时期,坚持头脑清醒、坚定必胜信念、克服盲动思想十分之重要。让我们共勉吧!
毛泽东是伟大的军事家,在这一点上不得不令人十分佩服!论持久战是在抗日战争极其艰难,亡国论和速胜论在民众中广为流传时候做的一篇报告,有人认为再战必亡,有人认为立刻能够胜利,将日本驱逐出中国。这两种都是错误的观点,都将给中国的抗日事业造成巨大的危害,于是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横空出世,使人耳目一新!论持久战本身的资料暂且不谈,就其中反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哲学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分析一二,此刻不成系统的罗列几点:
1、事物的矛盾双方都是在不短的发展变化的,并且在不断的向对方转化。我们的胜利和成功就孕育在这不断的变化和转化中。有时候我们可能暂时的处于劣势,可是如果我们能够充分的调查了解双方的实际情景,优点缺点,双方彼此的矛盾情景,着手于扩大对方的缺点,削弱对方的优点,于此同时扩大自我的优点,弥补自我的缺点不足,时间长了,我们就可能相对来说慢慢的扭转劣势被动地位,进而变成优势方,主动方。那里面人的主观能动性很重要,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
2、遇到事情要全面的分析问题,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要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忽略另一面;不要只看到事物的优点,而忽略其劣势,这样就会造成盲目自大或者对对方估计不足;也不能只看到事情的缺点而忽视我方的优势,否则就会造成悲观的情绪,看什么都是一片阴暗,不能主动进取的去想对策,解决问题。我们不必追求全面的胜利,当然全面的胜利最好,可是通常取得全面的胜利很难,我们只要在事情的末尾取得压倒对方的胜利,也许我们很弱,可是对方也未必很强。
3、不要把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混淆,不分轻重。有时候我们可能失败了很多次,对方可能胜利了很多次,这不必须注定我们在将来就必定要失败。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一次关键的对抗中,我们能够一战定江山;而对方也有可能因为屡战屡胜,而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从此一蹶不振。我们这一次对抗胜利了,说明以前的失败都是次要的,都不是主要的矛盾,而这胜利的一次才是主要的矛盾,足以决定双方的命运。屡战屡战有时候可能比屡战屡胜更有利于人的发展。
4、不要因为胜利小提高小而不去争取,不要因为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小,影响小就不去实施。我们处于劣势,就是要不断的去争取胜利,争取提高,这样一步一步,一点一点积累起来,以后就可能成为大胜,取得大的成就。于此同时,我们要不断的给与对方于杀伤,不断的动摇对方的决心,不断的给对方制造不良情绪,长久下去,就可能给对方造成巨大的杀伤,使对方变得疲惫不堪,使对方失去胜利的决心和勇气,这就是积小成大,积少成多的道理。我们的根本原则就是削弱对方,保存自我,壮大自我。
5、当对方锋芒正盛的时候,不要去硬碰硬,这样只会毁灭自我,要不逞匹夫之勇,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任对方送给我们女人的衣服,任对方嘲笑我们是缩头王八,只管让他们统统见鬼去吧,要看谁笑在最终。对方气势汹汹,来势正盛,此时犹如刚出山林的猛虎,爪牙锐利无比,气力着实吓人。这时我们要暂避其锋芒,给他让出前进的道路,让他在广阔的田地里随意的驰骋,等他折腾累了我们再出来收拾他。
6、看整体而不只看局部,看未来而不只是看眼前。我们要有必须的胸怀,能装能容,不断的强壮自我,锻炼升华。不堪其辱的人自杀了,他们的未来也就葬送了。而小平同志经过三起三落,安然无恙,最终还登了大典,这不得不让人佩服!我估计当时小平当时绝对没有把挫折放在心上,估计他心里想的是,老毛啊,你总有撒手的一天,到那个时候我再蹦出来,此刻你就拼命折腾把,等我蹦出来再给你弄个底朝天!三国时候的司马懿,战国时候的老甘龙,汉初三杰的韩信,都是精通此道的高手。这就是伟人,不为眼前的`寸土得失而忧虑,能忍能耐,有时候耐一时,有时候却需要耐一世,以期最终的一搏。他们看的是未来,是整体,是整个事情的发展趋势。
7、分析问题的时候要着眼于事物的根本矛盾,性质特点,而不能单凭表象武断的推出结论。因为事物的表象不总是事物本质的真实表现,有时候我们也会给对方制造假象,用于迷惑对方,同样对方也在竭力给我们制造假象,必须去伪存真。比如毛泽东对全国革命浪潮很快就会到来的分析就很经典。当时正值革命的低潮,红色政权和工农活动遭到国民党各系军阀的疯狂镇压和破坏,白色恐怖笼罩全国。这时候很多人泄气了,很多人认为革命必不能成功,有的人更是写信提问“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于是毛泽东分析了,此刻虽然处于革命的低潮,可是我们来看看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变得怎样样了?由于军阀混战,必然增加租赋,这势必会加重农民和地主官僚之间的矛盾;外国资本压迫民族资本,民族资本必定会变本加厉的压迫工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必定会进一步加大;而学生等等这么分析以一般,最终得出结论,目前虽然是革命低潮,可是个阶层间的矛盾分明是加剧了,所以全国的革命高潮必定会迅速到来,星星之火,能够燎原,并且这不是遥远的未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你看看描述的多贴切,分析的多透彻,简直让我佩服的“无地自容”!
8、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三把火烧对了尚好,如果烧的不是地方,恐怕有百害而无一益。如果某一个领导调任一个新的领导岗位上,在还没有对这个单位充分调查分析的情景下便忙着立规章,订制度,多半是要归于失败的。比如我们找客户,不好找,那么就走出去,到市场上每一天多跑跑,多转转,多了解信息和客户需求,了解我们的不足和优点,这样时间长了,客户自然做不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事情就是要“精确制导”,充分调研,就是找到治病的正确药方。中医案例集里面有一个清代名医治病的案例很有说服力,其实这个医生医术平平,也没有异常的过人之处,他之所以被人们称为名医,就是他凡病都认真调研。有一次一个新婚的年前人去看病,全身肿的厉害,腰像水桶,五官都肿到一块了,叫苦连天,很多医生束手无策,而这个医生一时也找不到原因,于是他便搬到了这个男青年家里,与男青年同吃同住,忽然他发现由于是新的家具,油漆味很大,于是他断定是油漆里面的有害物质使青年生病。之后这个年轻人搬出了新屋,没过几天,病就好了。倘若名医不到年轻人家里去做调研,而只是在案头苦思冥想,是断然不能解决问题的,这既是调研的魅力所在。毛泽东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这话一点不错。
9、光明前夜的黑暗,分娩前的阵痛。我们必须有耐心,不放弃。有时候我们的力量大大的增强了,对方的力量大大的削弱了,可是还是不见我们的胜利,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着急甚至放弃。我们的力量虽然增强了,可是还不足以强到打倒对方;对方的力量虽然削弱了,可是还没有弱到必败的程度,所以这时更需要忍耐,继续,以期最终的胜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我方的进一步的增强和对方的进一步削弱,胜利必定是属于我们的。
《论持久战》用客观和全面的哲学方分析中日战争,辩证地阐述了中日战争的形势,毛泽东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互化的典范,他引用了与美国记者的谈话,对中日战争的作如此分析:“(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毛泽东深刻地洞察出解决中日矛盾的关键在于矛盾双方内部要素的不断变化,揭示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性质。他指出:“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战争不能达到日本统治阶级所期望的兴旺,而将达到它所期望的反面——日本帝国主义的死亡。”与此同时,中国虽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地位,然而“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这种进步性和正义性会赢得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和支持,从而使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中国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毛泽东用客观的和全面的观点分析和比对中日战争矛盾双方的基本特点。(1)敌强我弱:日本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能力较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组织能力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2)敌退步我进步:日本帝国主义从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目的在于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霸占中国领土,这是日本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中国则与日本相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日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必然取得胜利的主要根据。(3)敌小我大:日本是一个小国,其人力、军力、物力、财力均感缺乏,战争是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的,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
、人多、兵多,广土众民,能够支持长期战争。(4)敌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国主义由于是侵略,必然受到国内外坚持正义人民的反对,失道寡助;中国则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必然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坚持正义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论持久战》还阐述了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范畴。比如,用“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有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揭示了必然性和盖然性的辩证关系;再比如,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Dc”指明了本质与非本质的辩证关系,也透视出“保存自己
”和“消灭敌人”是同样重要的问题的两个方面;还有,用“战争的目的,防御中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阐述了战争的目的和手段的辩证关系,等等。此外,《论持久战》还引用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特色的名句,来说明全面看待中日战争和采取合理的战略战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毛泽东指明了战争的客观规律及其结局:“战争过程中,只要我能运用正确的军事的和政治的策略,不犯原则的错误,竭尽最善的那类敌之不利因素和我之有利因素均将随之政治异常而发展,……到了新的一定阶段时,就将发生强弱程度上和优劣形势上的大变化,而达到敌败我胜的结果。”毛泽东正是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研究中日战争发展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本质,考察中日战争相互矛盾着基本特点或基本因素的量变和质变的情形,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这样,毛泽东就得出了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三个阶段和战争态势,正确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特别强调抗日战争的人民性——“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通过对“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战十个月的经验总结,尤其
是“亡国论”和“速胜论”喧嚣尘上、四处弥漫的情况下,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他强调指出:“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冷静、客观、全面地看待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这样,毛泽东就得出了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三个阶段和战争态势,正确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以民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中,毛泽东的贡献和作用是最重要的。他认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只有团结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实行“军民一致”,才能瓦解敌军、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可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是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实事求是,从而预言了战争趋势。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领袖人物,他的才华不得不让我佩服。仔细读了他的《论持久战》,感触颇多。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应对这种局势,1938年5月,毛泽东写了《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稿。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鼓吹亡国论再战必亡,为投降日本做舆论准备。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军队的节节败退以及大片国土的沦丧,也使得一部分群众对抗战产生了悲观情绪。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则常常鼓吹速胜论,他们把抗战胜利的期望寄托在外国援助上,幻想依靠英美等国迅速打败日本。
在共产党内,一些人也有轻敌思想,以为依靠国民党200万正规军就能够使抗战速胜。党内党外都有人轻视游击战争,以为游击战争不值一提,抗战的期望在于国民党的正规军队上。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澄清混乱思想,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中国抗战能不能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研究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讲演。这篇文章拨开了笼罩在人们头上的云雾,对人们当下最关心的问题给出了科学合理而有分量的回答,在延安引起了轰动。在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推荐下,《论持久战》被油印成册,在党内传阅,在传播到各个根据地后,成为我党我军树立信心、指导抗战的纲领。论持久战一文发表后无论是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还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域,都广为流传。即使在当时的国民党内部也产生很大影响,蒋介石也对《论持久战》十分赞赏,并将其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光。同时,《论持久战》的提出还产生了深刻的国际好处和生机活力。受到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高度评价。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客观、全面地分析了中日双方的优势和弱点,科学地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和特点,为中华民族赢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制定了正确
的战略战术。他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喻为犬牙交错的战争。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毛泽东同志精当地运用了犬牙交错这一成语,以富有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论持久战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关键)、敌寡助我多助,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预见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考察,依据国情,即中国是一个处于进步时代的大而弱的国家,阐明了战略防御理论,应承认用心防御,反对消极防御,阐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即要依靠人民来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毛泽东还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
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毛泽东说:我们的战略方针,就应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务必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
这并不是说要放下一切重要的军事地点,对于这些地点,只要有利,就应配置阵地战。但是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必然要是运动战。阵地战虽也必需,但是属于辅助性质的第二种的方针。
在地理上,战场这样广大,我们作最有效的运动战,是可能的。日军遇到我军的猛烈活动,必得谨慎。他们的战争机构很笨重,行动很慢,效力有限。如果我们集中兵力在一个狭小的阵地上作消耗战的抵抗,将使我军失掉地理上和经济组织上的有利条件,犯阿比西尼亚的错误。战争的前期,我们要避免一切大的决战,要先用运动战逐渐地破坏敌人军队的精神和战斗力。毛泽东科学地预言到,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明确指出,透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比较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光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中国的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经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转弱为强,使敌我力量比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时,抗日战争就能够进入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了。毛泽东指出,在相持阶段,游击战将成为我方主要的作战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在第三阶段,运动战将成为作战的主要形式。毛泽东在抗战不到一年的时光内所描画的这个战争过程的轮廓是对于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他对持久战个性是相持阶段种种特点的论述,起到了战略指导的重要作用。
《论持久战》为中国的抗战胜利的道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成为了中国抗战时期的指导纲领,引导中国的抗战赢得最后的胜利。读完这本《论持久战》,我深深地佩服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同时也感到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我们是祖国的期望,所以我们更要好好珍惜革命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幸福,并且必须要努力奋斗!因为我们只有不断努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在战争的岁月里,总是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发生,我们此刻的电影总是在更新着人们的视觉,泪与血的挥洒,叙述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顽强抵抗的精神,为中国而战,为民族而战,为了四万万同胞的幸福生活而战。革命期间的人们抱着同一个梦想奋斗着。
毛泽东一代无产阶级的领导人,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在我们最黑暗的时刻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论持久战》的发表,激励了一代革命先辈的自强不息,排除了战略思想上的矛盾与迷茫,讲一个澄清的战争本质展此刻人们眼中,让人民了解、并进取的投入到抗日中去。为中华民族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论持久战》中详尽的分析了中、日之间的力量比较,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自我的不足与优势,敌人的优势与不足。明确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要被速胜论和亡国论愚弄了,指明我们仅有坚持持久战才能获得胜利,速胜论与亡国论是不贴合实际条件的。并一步一步的说明了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根据、驳亡国论、驳速胜论以及提出持久战的可行之处可行之理。
毛泽东同志比作出进一步的规划与实施的具体步骤,具体的作战方案:运动战、游击战和阵地战,并根据军事力量的比较采取适当的战争形势,指出不一样情景下作战的意义,阐述这样的原由,使人民更进一步地了解到我们的抗战是有规划有组织的,更加坚信我们必须会取得胜利。强掉建立全国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统一战线,发展政治教育,主张团结就是力量。并结合国内外,以及日本国内的政治矛盾,指出时间的重要性,国际形势的严峻,以及进一步强调持久战的正确性,让人们更加信服。我们不得不承认,毛泽东同志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其理论中的经典的论述包含了各个领域的高尚思想,战争的艺术是与所有的艺术相同的。
崇高的梦想成就崇高的人,我们能仰望,也需要思齐。《论持久战》中最令我着迷的是思想理论的优劣转换,平衡一词,更是让人觉得深奥。那种能够掌控一切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充满了应对挫折的力量!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无疑起到了这么一个作用。
【篇一:论持久战读后感】
毛泽东,提到这个名字我们很多人就会心生敬意,即使是他曾今犯下的错误也掩盖不了他创下的辉煌。我们伟大的毛泽东领袖,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拥有令人惊叹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亦怀有令人折服的文学创作能力。在那个急需有人拯救中华民族的年代,他创造了令全世界都赞叹的军事奇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持久战》等都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留下的宝贵的军事思想财富。
《论持久战》明确的点出了中国与日本打的是一场持久战战争不能速胜,中国不会灭亡,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文中还明确指出亡国论、速胜论这些思想的错误性。毛泽东同志是站在一个超越了军事的角度来对军事行动进行表述。他的思想方向实现从政治层面着眼,再结合其特点运用哲学思想理论来进行认识,使我们能看得更加深远更加深刻。以下就知我对其中的一些片段的认知和理解。
抗战十个月以来,一切经验都证明下述两种观点的不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这是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讲述的一段话。从中看来,我们平时看问题不能太片面也不能太极端,要学会全面的思考,而不要走两个极端,要权衡这件事情的利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透它,从而解决这件事。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事情,有顺心的也有不顺心的,那些不顺心的事不一定就是坏事,因为事情都有两面性,换一个角度看,或许坏事就会变成好事,那我们面对这件事情的心情自然就会好起来,进而就能够更好的处理这件事,做出理智,正确的决策。
抗战十个月以来,各种表现急性病的意见也发生了。例如在抗战初起时,许多人有一种毫无根据的乐观倾向,他们把日本估计过低,甚至以为日本不能打到山西。有些人轻视抗日战争中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他们对于在全体上,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在部分上,游击战是主要的,运动战是辅助的这个提法,表示怀疑。这也是这篇文章中提到的一段话,总有人会认不清中国现在的实力以至于对日本作出盲目的,不切实际的判断。这样就会影响我方的作战力。在我们实际生活中也是这样的,面对困难时不要过度悲观也不要过于乐观,这都不是面对问题的最好心态,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低估对方的实力都是失败的隐患。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点和弱点,才能扬长避短或者是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从而游刃有余地解决自己面度对的困难。
平型关一个胜仗,冲昏了一些人的头脑;台儿庄再一个胜仗,冲昏了更多的人的头脑。平型关和台儿庄是抗日战争中少有的大捷,之后几乎就没有打过什么胜仗,其中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人们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这就告诉我们:不能被一点点小小的胜利就冲昏了头脑,我们要冷静的面对一切。骄兵必败,这是历古以来的规律。冷静分析当前局势才是上上之策。
以上只是读了这篇文章后的一部分感受。现在新世纪的我们,要秉承这样的优良传统,以高昂的精神和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学习毛泽东思想,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以及那种人生理想,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篇二:论持久战读后感】
《论持久战》还阐述了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范畴。比如,用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有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揭示了必然性和盖然性的辩证关系;再比如,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指明了本质与非本质的辩证关系,也透视出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是同样重要的问题的两个方面;还有,用战争的目的,防御中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阐述了战争的目的和手段的辩证关系,等等。此外,《论持久战》还引用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特色的名句,来说明全面看待中日战争和采取合理的战略战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败。毛泽东正是从敌我双方分析论证。持久战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胜利,毛泽东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所以要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有人说,这是当代的《孙子兵法》。也有人说,这是中国的《战争论》。毛泽东的特色,是以弱胜强。这是军事上最难做到、又是军事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具体而言,《论持久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两个首次。一是首次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二是首次提出开辟敌后战场。由此,形成了一种犬牙交错的战争。国民党正规军大步退却时,我们依然在敌占区的每一个角落,拖住敌人的脚步,靠的就是游击战,全民皆兵!这是个奇迹。奇迹的创造,得益于信任群众、广泛发动群众,这正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
毛泽东这一伟大创新与应用在世界史上有独特的地位。《论持久战》的思想也会一辈辈传承下去,一次次散发魅力。《论持久战》及一系列抗战时期的毛泽东著作,无疑正是战胜侵略者、推动那个时代前进的思想伟力。分析完《论持久战》,我感触很多。其实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持久战呢?无论是谁,都不可能经历一帆风顺的一生,也不太会有注定失败的一生,成功的取得往往需要经受过无数困难与挫折的洗礼,不可能不废吹灰之力就能享受幸福的生活。但是,只要你有毅力,不怕失败,不怕挑战,成功近在咫尺。
所以速胜论与亡国论都是错误的,我们的人生同样需要持久战。在一生中,我们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正如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一样,人生或许有更多的时期,认清每个时期自己的任务,确立不同的目标,我们会过得更加充实。论持久战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断,那么在人生中,自己就是胜利之本,每一个人都掌握着自己的前途与命运,选择怎么样的人生道路,最终会有什么样的归宿,你,都是根本。我想,作为大学生我们现在需要从全新的角度去学习思考论持久战,去体会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赋予它不一样的含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负我们的使命,不断的成长与提高。
【篇三:论持久战读后感作文】
原来只知道《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写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今天查了相关资料,看了原文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它是毛泽东在1938年写的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演讲稿。当时抗战全面爆发,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针对这些言论和战争的具体情况,毛泽东作了具体分析并且对于战争也作了预测和战略部署。可以说是一部超前的战略分析著作。
文中首先对于速胜论和亡国论予以否定并提出抗日战争将是持久战。中国不会亡,中国人不会沦为亡国奴,我们必然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全文总结起来原因有四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由于敌强我弱,所以这场战争一定不会很快结束。而后三点则可说明我们一定会胜利,只不过要经过持久战。文章条理清晰,娓娓道来。据理力争的推翻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无科学理论,使人们对这场战争持正确的态度。同时,条条阐述我们会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增强了我们对战争的信心。
随后文中阐述了我国将采取的战略,分析了战争趋势。我们的战略方针是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同时强调兵民是胜利的根本,应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只有人民战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可见他把胜利的最重要因素放在人尙面而非武器,也许日本在武器尙比我们先进,但是胜利最终还是属于我们的。而历史也足以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确性。
同时,也指明了中日都不会妥协以结束战争。与日本方面,他们的胃口很大,单纯几个省份的割让并不能满足他们的狼子野心;对于中国,我们也不容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我们是绝不会妥协的,战争也是必然会进行下去的。
最后,而对于战争的趋势,他预测将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不能预断,总体趋势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这一点是我最为佩服的,当时毛泽东写这篇文章时刚处于战争初期,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对战争的推测准的让我们吃惊。足以显示了他对战争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和他的军事才华,也难怪这篇文章会被奉为经典,成为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同时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在文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他在文中所展示的思考模式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即使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学习这篇著作也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篇四:论持久战读后感】
伟大抗日战争的一周年纪念,七月七日,快要到了。全世界人民都关心这个战争。然而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是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很多人都说最后胜利,但是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论持久战》于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问世,立时震动中国。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我带着这些问题看文章,读完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著名的《论持久战》,我不禁为这位新中国的缔造者,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领袖所折服。他的远见卓识,他的独到精辟,不是一般人能够匹敌的。所以论持久战一文发表后无论是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还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域,都广为流传。即使在当时的国民党内部也产生很大影响,蒋介石也对《论持久战》十分赞赏,并将其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同时,《论持久战》的提出还产生了深刻的国际意义和生机活力。受到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高度评价。
孔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败。毛泽东正是从敌我双方分析论证。持久战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胜利,毛泽东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有人说,这是当代的《孙子兵法》。也有人说,这是中国的《战争论》。毛泽东的特色,是以弱胜强。这是军事上最难做到、又是军事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具体而言,《论持久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两个首次。一是首次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二是首次提出开辟敌后战场。由此,形成了一种犬牙交错的战争。国民党正规军大步退却时,我们依然在敌占区的每一个角落,拖住敌人的脚步,靠的就是游击战,全民皆兵!这是个奇迹。奇迹的创造,得益于信任群众、广泛发动群众,这正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
【篇五:论持久战读后感】
出生于中国80年代末出生的青年,我们从来没有亲身经历过国际性的大战争,我们对抗日战争的印象绝大多数都是零星地来自早年所受的教育中,如凭语文课本《狼牙山五壮士》以及历史教科书上的零星介绍等,还有抗日题材电影《三毛从军记》、《地道战》、《小斌张嘎》等,或者熏陶于我们各自成长的家庭环境内的长辈们讲述的故事。
对于我来说,这种不够清晰的历史印记一直伴随着我多年,随着年龄的成长,我逐步意识到历史之于个人、历史之于国家乃至于整个世界的厚重及其重要性,对之前多年于系统性的历史知识的无知,我深表惭愧。自从将胡老师自选编辑的《文献选编》这一系列文集,我对《论持久战》一文感悟最深,细细读完后在此略写下些许心得,为完成课程作业,也为自己简要作一番小悟总结。
《论持久战》一文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八年五月,也就是抗战全面爆发时期,针对当时某些人提出的亡国论和速胜论,毛泽东在此文中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从内因和外因方面分析了中日两国当时的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等,并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并且在此文中科学地预见抗日战争必经的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
读罢此文,我才对抗日战争有了更深入更系统更全面的认识,也深深地为毛泽东的雄厚的历史感、哲学感与独到的逻辑思维能力感染与折服。我一边读此文,一边反省自我的成长,强烈地感受到这篇文章的普适意义,不仅仅映射着当时的中国与日本的斗争,也可以映射着每一件进步的事物与个体的新旧交替的抗争,尤其对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具有很深的启迪。我将主要从以下两点来总结一下我对这篇文章的感悟。
一、我们的战争是神圣的、正义的,是进步的,求和平的。不但求一国的和平,而且求世界的和平,不但求一时的和平,而且求永久的和平。欲达此目的,便需一绝死战。便需准备着一切牺牲,坚持到底,不达目的,绝不停止。这是毛泽东在这一文章中对抗日战争的目的与性质所描述的话。和平与发展至今依然是世界形势的两大主题。正是毛泽东如此清晰地阐明了这场重大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才让当时的中国人民清醒地意识到每个人的重担与使命感,于是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创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正确的奋斗目标指引下,广大人民的凝聚力是不可估量的。从历史回到我们目前的状态。
我们急需要将抗日战争时期广大人民的这种奋斗热情与目标与当前我们的状态对比。在中国改革开放热潮进行了3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形势,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与其历史背景息息相关,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容易。且不谈大的抱负,我们的青春时光也需要一个清晰而正确的价值观和信仰的引导,这样才不至于荒废太多的从指缝间悄悄溜走的时间。困顿迷茫中的我们,需要内心的平和,积极而稳重的行动去践行自我所追求的价值。
二、革命战争是一种抗毒素,它不但将排除敌人的毒焰火,也将清洗自己的污浊。这句话是毛泽东在妥协还是抗战?腐败还是进步?这一小节中所写的一句话。正义的中国人民为了取得抗战胜利,驱逐非正义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牺牲了无数的生命。战争的硝烟炮火摧毁了南京、上海、武汉、北京等各地的历史面容,留下的创伤不计其数。
正是因为出现过南京大屠杀事件,今天的我们才会对南京格外敏感,才会想起在2013年的12月13日是在这次屠杀中遇难同胞的76周年纪念日,才会祈祷和平;也正是日本曾经在上海这片土地上的暴行导致曾经的上海有过一段孤岛时期以及诞生于这一时期内的孤岛文学、喜剧和电影等被誉为抗战时期的文化堡垒,这些文化遗迹是乱世黑暗中沉淀出的纯洁与明亮。
我只曾经在某个秋季踏在南京玄武湖边的法国梧桐树下,多次穿行于曾经一时为外国租借地的上海徐家汇衡山路一带的法国梧桐树下,常常会大致想一想抗日战争所带给这两座城市的颠覆性影响。通过长时间水深火热煎熬的革命,正义的为维护和平的反侵略最终战胜了非正义的侵略暴行,这场前所未有的血泪史造就了深深烙印在我们乃至世界其他人民的文化印象,纯洁了生命,沉淀了历史,也照亮了未来。
不仅仅是国家与国家,集体与集体是这样。再缩小一下,其实,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反省自我革命的过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需要不断激发出自我的正能量去与负能量抗争,通过各种实践、反省、总结不断地认识自我,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历练、成长,以此一步一步地积累沉淀,摸索出自己的人生目标,找准自己的定位,并积极充实自己的人生旅途,沉淀出自己的价值,历练自己的人格,影响自己身边的人。
我们的前人在抗日战争的挣扎中为我们沉淀了一片满目疮痍而厚重的历史热土。处在新时期的我们,需要经常拿出来翻一翻,映照一下自己的成长,会更有助于定位好自己的方向,稳固内心的信念,才不至于让我们在浮躁中偏离自我内心的平和。青年强国家强,我们没有机会如前人那样在如此艰难的背景下历练,新时期的我们面临着新的问题,我们需要在成长中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和思考。尤其是在人生的低谷时期,需要引历史为鉴。以后应该要多沉下心来读一读历史,洗练一下内心,以便更轻松地前行。
【篇六:论持久战读后感】
读了毛泽东《论持久战》后颇有感受。文中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在《论持久战》中,毛主席说: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最后,毛主席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会输吗?答复:不会。中国会速胜吗?答复:不会。这个战争会持续很久。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国内,当时有着中国会输、中国能速胜的错误思想。为了人民,毛主席告诉了我们正确的看法。
毛主席还指出,这个持久的战争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读完《论持久战》,我感触很多。其实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持久战呢?无论是谁,都不可能经历一帆风顺的一生,也不太会有注定失败的一生,成功的取得往往需要经受过无数困难与挫折的洗礼,不可能不废吹灰之力就能享受幸福的生活。但是,只要你有毅力,不怕失败,不怕挑战,成功近在咫尺。所以速胜论与亡国论都是错误的,我们的人生同样需要持久战。在一生中,我们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正如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一样,人生或许有更多的时期,认清每个时期自己的任务,确立不同的目标,我们会过得更加充实。论持久战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断,那么在人生中,自己就是胜利之本,每一个人都掌握着自己的前途与命运,选择怎么样的人生道路,最终会有什么样的归宿,你,都是根本。我想,我们现在需要从全新的角度去学习思考论持久战,去体会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赋予它不一样的含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负我们的使命,不断的成长与提高。
【篇七:论持久战读后感】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主席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全文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今日拜读,果然是真知灼见,见地非凡。虽然是针对国家宏观大势的著作,但也可作为指导个人应对当下生活的指南,现将自己的感触记录如下。
一、理智认清形势,准确自我定位
《论持久战》这篇经典文章,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却准确地与日后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这正体现毛泽东主席对中外我敌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情况准确把握,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的清醒认识。
抗战初期,日寇来势汹汹,两国综合国力差距极大,国民政府的主力部队接连战败。危局之下,人心惶惶。少有人能对时局有清醒的认识,种种奇谈怪论不胫而走。认为中国经济、科技、军事力量均不及日本,战必败的亡国论固然很有市场;不切实际地认为依靠外国,可以迅速战胜日本的速胜论也有听众。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主席高屋建瓴地指出抗日战争是场持久战,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认清别人的优劣长短固然不凡,可以正确定位自家的才能心性也是了不起的本领。能够从纷乱复杂的诸多信息中剥离出正确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做出清晰的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足见毛泽东主席的才华非同寻常。
有人曾经说过,社会有如一条河流,人如同河中的鱼儿。大多数鱼只能随着河水的流动浮沉不定,不知前途如何;偶尔有一两条鱼儿奋力跃出水面,短短瞥见前路方向,虽短期能获益匪浅,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真正的智者应当致力做河上的水鸟,河流的走向,鱼群的游动,均可默然于胸,这样才能进退自如,走向成功。
二、计划具体细致,切实可行
抗战初期,大部分人认为应当用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依靠正面决战来抗击日寇。这种观点看上去慷慨激昂,可忽略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抗战初期,我国军民虽英勇作战,浴血杀敌却无法取得战局的主动,原因就在于具体战术计划不符合实际。
毛泽东主席认为抗日战争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主要的是运动战,而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之;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提出并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现代社会信息资讯发达,各种成功秘籍比比皆是,初读起来,满篇皆为大道理,头头是道,只要照做,成功似乎已在眼前;细品之下,才发现都是纸上谈兵,最关键的执行计划往往避而不谈,还美其名曰:灵活机动。让人不觉想起,旧日封建王朝,统治者惧怕百姓造反,讲授兵法的书籍不但严格控制传播,而且将其中关于军队管理的具体措施士气的激励、战士的训练、阵法的布置等内容全部删去,只留下笼统的大道理,于是造就了大批纸上谈兵之徒。
如果将战略决策比作要攀登山峰,那么战术就是登山的具体计划,例如从山的哪一面上,中途要在何处修整,登顶后是立即下山还是略作调整再撤等等。制定计划时考虑要周到,计划越具体,越符合实际情况,成功几率越大。
三、统一思想,坚决落实
再好的计划也是需要执行者来落实的。计划越宏大越具体,参与执行的人也越多。如果不能让执行者群体统一思想,那么计划被执行的力度也是要打折扣的。而一件事的成功几率与做事的人的执行力度息息相关。《论持久战》中体现出的战略思想固然伟大,我党能够严格按照计划落实执行的力量也不可小视。通过历次整风运动,高度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在严酷的战争考验,铸就了一批批忠诚的无产阶级战士;根据时代形势的发展,灵活的调整政策,打造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这些都为我党领导抗日战争乃至全中国解放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古人常说:知难行易。其实,对一个普通人而言,制定计划固然不易,能够认真去做,保证计划能够不打折扣地执行,在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灵活机动地调整方法,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始终不放弃希望,奋斗不止。才是接近成功的不二法门。
【篇八:论持久战读后感】
读完《论持久战后》,我不禁为毛泽东等一批老革命家在国家危难之际表现出来的智慧而惊叹。在抗日战争刚刚打响不久,毛泽东等人就在认真、冷静、客观、科学地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力量及其他各方面的形势之后得出了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科学结论:中国抗日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所以战争的最后胜利必然属于中国,但是由于中日力量对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中国要取得战争的最后的胜利,仍需要进行一个长期的过程,即进行持久战。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鼓吹亡国论再战必亡,为投降日本做舆论准备。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军队的节节败退以及大片国土的沦丧,也使得一部分群众对抗战产生了悲观情绪。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则常常鼓吹速胜论,他们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外国援助上,幻想依靠英美等国迅速打败日本。在共产党内,一些人也有轻敌思想,以为依靠国民党200万正规军就可以使抗战速胜。党内党外都有人轻视游击战争,以为游击战争不值一提,抗战的希望在于国民党的正规军队上。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澄清混乱思想,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中国抗战能不能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研究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讲演。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全面地考察和论证了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战取得抗战胜利的客观依据。他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之间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其中,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中国抗战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段极为艰苦的历程,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而且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各种战争资源的加速消耗,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没有根据的。亡国论者夸大了敌强我弱的矛盾,并把它当作考察中日战争的惟一根据;速胜论者则夸大了其他矛盾,而忽视了敌强我弱的矛盾。他们是战争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
毛泽东科学地预言到,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明确指出,通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间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中国的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经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转弱为强,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时,抗日战争就能够进入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了。毛泽东指出,在相持阶段,游击战将成为我方主要的作战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在第三阶段,运动战将成为作战的主要形式。毛泽东在抗战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所描画的这个战争过程的轮廓是对于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他对持久战特别是相持阶段种种特点的论述,起到了战略指导的重要作用。
毛泽东指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的总的战略方针,为了实现总的战略方针,必须制定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这是包括正规战争和游击战争在内的整个抗日战争所应该采取的战略方针。这是在抗日战争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需要实行的战略方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日益壮大,由劣势到优势,由弱方到强方,直至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最后,《论持久战》还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惟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而游击战争是人民战争的一种最生动的形式。不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也就不可能有广大的游击战争。它不仅指明了必须持久抗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前景,并且提出了一套动员人民群众、在持久战争中不断削弱敌方的优势、生长自己的力量,以夺取最后胜利的切实可行的办法,从而在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广大人民,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广大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以后抗日战争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论持久战》中的预言是正确的,是完全符合历史的实际情况的。
曾经在李宗仁身边工作过的程思远先生,在他写的《我的回忆》中披露了这样一个情况: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蒋介石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在得到了周恩来的同意后,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可见,作为科学预言的《论持久战》在统一战线内部取得了怎样的地位。
今天,当我们再度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挑战,重读《论持久战》这篇指导过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文章,心情格外复杂。毛泽东在文中提到了经过二次大战就可以获得永久和平的愿望仍然只是个梦想,并且连这个梦想也还受到严重的挑战,何去何从?我们是否还可以从中找到胜利的方法,真的走向永久的和平?
论论持久战读书笔记(一)
《论持久战》一书,是******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篇著作中,******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
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论持久战》是中国******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文中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论持久战》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在我读了******的《论持久战》后我觉得它的巨大价值不仅仅是在军事领域的运用,而且其在我们现实生活里有具有其非凡的历史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有遇到困难,而无从下手的时候,有时候甚至要努力奋斗好长时间,更有陷入困境无法走出来,所以这时候我们应该走持久战略。首先我们应该正视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总结出现困难的内因,外因,我因。然后,从第一个阶段开始,找出自己处于困难之中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在找出原因后就是第二个阶段,认真改正,保证同样的错误不会在发生第二次然后探索新道路,为发展新的事业而准备。第三个阶段就是要进入反攻阶段,就是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克服困难,让自己的生活由被动变成主动,争取做生活的主人,主宰自己的美好生活。
所以我觉得《论持久战》这部著作是我人生中最好的导师,它指引着我如何怀着豪迈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中的一切磨难,成为一名真正的探索者。
论论持久战读书笔记(二)
原来只知道《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写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今天查了相关资料,看了原文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它是毛泽东在1938年写的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演讲稿。当时抗战全面爆发,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针对这些言论和战争的具体情况,毛泽东作了具体分析并且对于战争也作了预测和战略部署。可以说是一部超前的战略分析著作。
文中首先对于“速胜论”和“亡国论”予以否定并提出抗日战争将是持久战。中国不会亡,中国人不会沦为亡国奴,我们必然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全文总结起来原因有四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由于敌强我弱,所以这场战争一定不会很快结束。而后三点则可说明我们一定会胜利,只不过要经过持久战。文章条理清晰,娓娓道来。据理力争的推翻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无科学理论,使人们对这场战争持正确的态度。同时,条条阐述我们会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增强了我们对战争的信心。
随后文中阐述了我国将采取的战略,分析了战争趋势。我们的战略方针是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同时强调“兵民是胜利的根本”,应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只有人民战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可见他把胜利的最重要因素放在人上面而非武器,也许日本在武器上比我们先进,但是胜利最终还是属于我们的。而历史也足以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确性。
同时,也指明了中日都不会妥协以结束战争。与日本方面,他们的胃口很大,单纯几个省份的割让并不能满足他们的狼子野心;对于中国,我们也不容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我们是绝不会妥协的,战争也是必然会进行下去的。
最后,而对于战争的趋势,他预测将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不能预断,总体趋势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这一点是我最为佩服的,当时毛泽东写这篇文章时刚处于战争初期,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对战争的推测准的让我们吃惊。足以显示了他对战争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和他的军事才华,也难怪这篇文章会被奉为经典,成为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同时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在文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他在文中所展示的思考模式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即使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学习这篇著作也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论论持久战读书笔记(三)
《论持久战》还阐述了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范畴。比如,用“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有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揭示了必然性和盖然性的辩证关系;再比如,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指明了本质与非本质的辩证关系,也透视出“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是同样重要的问题的两个方面;还有,用“战争的目的,防御中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阐述了战争的目的和手段的辩证关系,等等。此外,《论持久战》还引用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特色的名句,来说明全面看待中日战争和采取合理的战略战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败。” 毛泽东正是从敌我双方分析论证。“持久战”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胜利”,毛泽东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所以要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有人说,这是当代的《孙子兵法》。也有人说,这是中国的《战争论》。毛泽东的特色,是以弱胜强。这是军事上最难做到、又是军事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具体而言,“《论持久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两个首次。” 一是首次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二是首次提出开辟敌后战场。由此,“形成了一种犬牙交错的战争。”国民党正规军大步退却时,我们依然在敌占区的每一个角落,拖住敌人的脚步,靠的就是游击战,全民皆兵!这是个奇迹。奇迹的创造,得益于信任群众、广泛发动群众,这正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
毛泽东这一伟大创新与应用在世界史上有独特的地位。《论持久战》的思想也会一辈辈传承下去,一次次散发魅力。《论持久战》及一系列抗战时期的毛泽东著作,无疑正是战胜侵略者、推动那个时代前进的思想伟力。 分析完《论持久战》,我感触很多。其实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持久战呢?无论是谁,都不可能经历一帆风顺的一生,也不太会有注定失败的一生,成功的取得往往需要经受过无数困难与挫折的洗礼,不可能不废吹灰之力就能享受幸福的生活。但是,只要你有毅力,不怕失败,不怕挑战,成功近在咫尺。
所以“速胜论”与“亡国论”都是错误的,我们的人生同样需要持久战。在一生中,我们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正如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一样,人生或许有更多的时期,认清每个时期自己的任务,确立不同的目标,我们会过得更加充实。论持久战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断,那么在人生中,自己就是胜利之本,每一个人都掌握着自己的前途与命运,选择怎么样的人生道路,最终会有什么样的归宿,你,都是根本。我想,作为大学生我们现在需要从全新的角度去学习思考论持久战,去体会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赋予它不一样的含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负我们的使命,不断的成长与提高。
在问题根据部分,作者一针见血指出战争本质,然后分析中日双方的特点。主要分析影响战争的因素: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战争的性质(进步性、退步性和野蛮性)。分别分析了日本、中国在这几大因素的对比。得出,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中国反是,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问题的根据建立在要讨论的事物的特点上的,因此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根据。分析非常精辟。
结下来,开始驳亡国论。作者并没有开门见山驳斥,而是采用循序渐进的驳斥方法。列出亡国论的所谓的一般论据,接着说出自己的反对根据,然后继续引用亡国论更有力的根据,接着举出针对性的根据。论证中,思路是抓住论证的需要的关键根据-----日本的退步和寡助,中国的进步和多助。抓住亡国论的根据中的片面和主观性(主要是分析中国现状和印度、阿比西尼亚的不同,说明亡国论的根据站不住脚),同时提供自己全面、客观的论据(中国当前状况存在胜利的条件)。论证非常精辟,有层次感和说服力。论证中,大量使用了矛盾论,紧紧抓住了事物发展的根本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总之,是一般论文的典范,好好学习。
【篇一:读《论持久战》有感】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一部不朽的著作,无论军事上还是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都很有借鉴意义!文中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其实,论持久战这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
毛泽东在其著名的《论持久战》一文中,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喻为犬牙交错的战争。他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毛泽东同志精当地运用了犬牙交错这一成语,以富有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论持久战》一书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赂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正如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所指出的: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是国内学术界的共识。这不仅因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游击队,坚持敌后战场,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对敌作战12。5万次,抗击了60%以上的侵华日军和95%以上的伪军,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而且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抗日战争的正确战略和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从政治上领导了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论持久战》及一系列抗战时期的毛泽东著作,无疑正是战胜侵略者、推动那个时代前进的思想伟力。
【篇二:读《论持久战》有感】
论持久战于中国抗战一年后,毛泽东为反驳速胜论和亡国论而发表的演讲,其主要从日本,国名党和共产党以及国际形势的实际情况来阐述中国抗战将会是一场持久战,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兵力形势,敌人强势中的不足,我军弱势中的优势,从而说明了优势并非永远,劣势也不是不变,时间与空间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这是天意,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促成这种转化,此乃天人合一之道,任何的胜利都是在时间与空间之间的恰当转化,也就是时与位的恰当组合,根据这种转化再来决定人意,则天随人愿,所谓内线战中的外线站,持久战中的速决战,运动战中的阵地战等等就是人意,根据战争的发展状况而恰当的组合自我资源,配置恰当的战术,消耗对方资源,这就是一个时与位的相互转化。
《论持久战》首先有着明确的目标,就是要夺取全国的胜利,把小日本赶出去,因此要建立全国抗日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是从大局出发,有整体观念,整合资源。
《论持久战》中所有的言论都以实际状况来分析,有根有据,虽然将战争最后化为三个时期,为没有发生的事情描述了一个轮廓,但是毛泽东已经说明这是为了说明将来可能的发展,并不代表一层不变,这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说出来的,当然这种推论是一种细致的有眼光的大胆,我们如若在自己心里没有一个轮廓,那么就很模糊,模糊的事情连自己也不会有多高的信任度,没有信任度就没有执行力,又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呢?所以中国一向实行什么五年计划,十年计划,岂不管实际如何(因为里面没讨论必要),但这就像盖房子,图纸是必须明确设计的。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场持久战,那么自己是否有了明确清晰的轮廓呢?
《论持久战》告诉我们要正确的面对现实,现实的我残酷可以转变的很美好,分析问题不要悲观,也不要乐观,而是要实际,只有冷静分析才能找出残酷背后的优势,然后所要做的就是将优势慢慢扩大,劣势慢慢就会被抵消,残酷是美好的背面。
《论持久战》也告诉我们做事情一定要有胆,生活其实就是一场逐鹿,有胆的人往往能够主宰一方,大不了从头再来,没有胆的人永远都在为有胆的人打天下,成败难论英雄,一个人做自己本就是一场最大的突围。
总而言之大概可以有这么一条路线:有胆明确的目标矛盾分析清晰的轮廓整合资源矛盾转化胜利。抗战如此,人生有何尝不是?
【篇三:《论持久战》读后感作文】
原来只知道《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写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今天查了相关资料,看了原文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它是毛泽东在1938年写的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演讲稿。当时抗战全面爆发,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针对这些言论和战争的具体情况,毛泽东作了具体分析并且对于战争也作了预测和战略部署。可以说是一部超前的战略分析著作。
文中首先对于速胜论和亡国论予以否定并提出抗日战争将是持久战。中国不会亡,中国人不会沦为亡国奴,我们必然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全文总结起来原因有四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由于敌强我弱,所以这场战争一定不会很快结束。而后三点则可说明我们一定会胜利,只不过要经过持久战。文章条理清晰,娓娓道来。据理力争的推翻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无科学理论,使人们对这场战争持正确的态度。同时,条条阐述我们会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增强了我们对战争的信心。
随后文中阐述了我国将采取的战略,分析了战争趋势。我们的战略方针是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同时强调兵民是胜利的根本,应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只有人民战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可见他把胜利的最重要因素放在人上面而非武器,也许日本在武器上比我们先进,但是胜利最终还是属于我们的。而历史也足以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确性。
同时,也指明了中日都不会妥协以结束战争。与日本方面,他们的胃口很大,单纯几个省份的割让并不能满足他们的狼子野心;对于中国,我们也不容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我们是绝不会妥协的,战争也是必然会进行下去的。
最后,而对于战争的趋势,他预测将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不能预断,总体趋势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这一点是我最为佩服的,当时毛泽东写这篇文章时刚处于战争初期,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对战争的推测准的让我们吃惊。足以显示了他对战争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和他的军事才华,也难怪这篇文章会被奉为经典,成为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同时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在文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他在文中所展示的思考模式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即使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学习这篇著作也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篇四:读《论持久战》有感】
1937卢沟桥事件后,抗日战争正式打响,中华人民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但关于战争的过程,战争的持续时间,用怎样的战争方法和能否取得胜利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越来越困惑着人们。针对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内出现的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毛泽东于1938年5月写出这篇文章,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和打持久战的必要性,对战争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在1938年5月,通过《论持久战》一文,从理论的高度,回答和阐明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既不会失败,也不会速胜,只能是持久战的道理。文中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同时,在此情况下务必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这两种论调不现实,结果必然是导致客观失败。文章主要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要取得抗战的胜利,需要运动战、游击战和阵地战的有机结合。毛泽东指出:战略的持久战,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这是一件事的两方面,这是国内战争的两个同时并重的原则,也可以适用于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毛将抗日战争分为了三个阶段,包括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和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实践证明,毛的理论是正确的,是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的,因此也是促进中国进步的科学思想。同时他还指出了兵民的重要性,提出要尊重士兵,尊重人民,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在总论中,毛再次重申了中国抗战必胜的决心,要把抗战发展为全民族的抗战,看到这一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毛在复杂的局势中清楚地看清了前进的道路,为中国成功指明了方向。《论持久战》科学地论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批判了对抗日战争的各种错误认识,以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从思想上、理论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广大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毛之所以主张持久战,并非出自他对持久战或速决的个人好恶,而是来自对战争规律的正确反映。毛根据中国抗战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制订的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在实践上证明了其无正确性,是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的。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毛在指挥作战时始终坚持抓特点,看发展,找规律,坚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统一,持久战体现的正是科学的思想策略,正因如此,才能对中国在抗战中取得最终的胜利作出卓越的贡献。
读完本文,我对毛在抗日时期所采取的战略措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也对毛杰出的军事思想感到由衷的赞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也正如一场持久战,要想在这场持久战中始终能够处于不败之地就需要我们在正确的指导下进行不屑的奋斗。
【篇五:读《论持久战》有感】
毛主席是中国伟人,一直很仰慕其思想造诣。却一直以来都没有认真读过他的作品,今天在关注《凤凰军事网》的时候,看到有位少将,提出,中国要赢得未来战争,仍需要毛泽东军事思想。
用百度一搜,关于毛泽东的作品,很多。
目前只看到33段。毛泽东提出持久战的思想,并分析敌我,强弱,优劣;我们内部,错误思想,当前形势下,我们出路在哪里。用各种论点来加以证明和论述。
对亡国论速胜论进行大力度批评。我们有必胜的信念。有支持这个信念的必要条件。局部看敌强我弱,敌进步我落后。这样片面的看问题,肯定是必败。但是如果从整体来看,日本国小,人少,资源少,寡助。我则有战略纵深,人口多,资源多,多助。再者我们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会得到人民和国际大多少正义之士的帮助,日本则反之。
在敌强我弱的形式下,想速胜,必然会,轻敌。在敌我判断上有偏差。战略战术上必然会吃败仗。要予以纠正。正确和冷静的看待敌我形势。有利于我们的战争胜利。
我们应利用己之长。来克服我们的劣势。来消耗敌之长。从战略上瓦解敌的强势。
毛泽东从整体来分析和考量国际国内2个大局,正确的提出新形势下我们的战略方针和战术原则。并对亡国论速胜论2种不正确的思想予以批驳,和纠正。这里我们看到毛泽东以自己犀利的眼光,敏锐的发现敌我形势的微妙变化,并通过总结我军进来的战况和战法,加之中华民族能在此危难关头,不分党派,不分贫富,不分男女老弱,皆能守土抗战。提出中国必胜,日本必败。
并指出,我们的团结,我们的努力,不能因一次两次的胜利,出现动摇,胜利还离我们还有段距离。胜利是属于广大的中国人民,我们的爱国志士,有的看到,一些腐败,一些陋习。我们不否认,但是历史的遗留,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是将来必定是进步的中国。和进步的中国人。压迫和奴役给这个民族带来了太多的苦难,我们的民族期盼改变。这种意志是全民族的。我们需要的是正确的思路,和带有正确思路的人,去传播正确的思路。利用这星星之火,必定会形成燎原之势。
毛泽东,缔造了抗日战争的正确思想。并最终形成燎原之势。今天我们看到,中国真的胜利,日本真的败了。
中国进步了,中国人进步了,但是很可惜,我们的进步让我们忘记了历史。我们历史先辈是在什么情况下建立的新中国。条件何其艰苦。苦难何其多。
纵观当今国际,日本在做啥呢?美国在做什么?韩国在做什么?朝鲜在做什么?俄国在做什么?印度在做什么?德国在做什么?我们在做什么?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在做什么?
我只是知道自己在,做科学研究,能做贡献当然是好,没有贡献也不会是拖后腿之人。我们希望国家强大,希望社会真正意义的公平。那就我们从手里的一颗螺丝钉开始,做好它。
由于网络的普及,我们能及时了解到各种资讯。看到了,更多的政府官员腐败,企业家没有良心。国人没有素质。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钱。为了钱,好像我们可以放下一切。包括我们的道德,我们的原则。钱好像比以前任何历史时期,都被大家重视。因为我们这个社会,钱是万能的。之所以会有今天这个局面。我认为有2个层面,第一,政府的政策和法规,在进行引导。这里并不是直接的。通过一些官员潜移默化的进行。
第二,外部思潮得入侵,我们完全接受,没有任何过滤。就像一些污染严重工厂,排放污水,不加过滤。自以为我们文明了。但是这种文明是带毒的。我们现在开始解毒。但是好像没有悔意,因为这种毒给我们带来病态的幸福感。
我们现在是世界工厂,更是世界垃圾场,我们做事必须把各个层面上的问题考虑到。就像《论持久战》不从整体考虑问题,得到的只是错误结果。当今竞争如此激烈,还犯这种方向性的错;是致命的。
对于上述问题,解决也是很好解决,推行连带问责。A、B、C、3人,既是上下级关系,还有监督责任。出现问题,集体处理,要分主要责任和监督责任。变党员违法,从轻处理,为加重处理。自古就有知法犯法罪加一等,为何要减轻,这反而助长党员犯罪。
做一个记性好的民族,不要轻易的忘记历史,那都是血的教训。不要让我们没有故乡。这些历史的烙印的消失,更会加速我们忘记历史。
现代化,不是换个马甲,是一人内在的升华。藏富于民,藏智于民。坚强军事工业。注重民生,正确的引导我们资本家从事有意义的事业。注重培养正在从事有意义事业的后来人。严律己宽待人。
不能有悲观的失落想法,也不要祈求,很快就可以实现真正的和谐。就像毛主席说的,我们不能有亡国论速胜论。分析国际国内,既有劣势,也有优势,从整体看问题。我们的结论是,问题正在解决,最终会得到解决,但不会马上解决,我们坚定自己的信念。从自身做起,做一个对家庭,对国家,有意义的人。自己有正确的思想,去感染更多的人,让他们和我们一起,坚定信念。最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篇六:读论持久战有感】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主席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全文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今日拜读,果然是真知灼见,见地非凡。虽然是针对国家宏观大势的著作,但也可作为指导个人应对当下生活的指南,现将自己的感触记录如下。
一、理智认清形势,准确自我定位
《论持久战》这篇经典文章,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却准确地与日后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这正体现毛泽东主席对中外我敌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情况准确把握,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的清醒认识。
抗战初期,日寇来势汹汹,两国综合国力差距极大,国民政府的主力部队接连战败。危局之下,人心惶惶。少有人能对时局有清醒的认识,种种奇谈怪论不胫而走。认为中国经济、科技、军事力量均不及日本,战必败的亡国论固然很有市场;不切实际地认为依靠外国,可以迅速战胜日本的速胜论也有听众。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主席高屋建瓴地指出抗日战争是场持久战,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认清别人的优劣长短固然不凡,可以正确定位自家的才能心性也是了不起的本领。能够从纷乱复杂的诸多信息中剥离出正确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做出清晰的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足见毛泽东主席的才华非同寻常。
有人曾经说过,社会有如一条河流,人如同河中的鱼儿。大多数鱼只能随着河水的流动浮沉不定,不知前途如何;偶尔有一两条鱼儿奋力跃出水面,短短瞥见前路方向,虽短期能获益匪浅,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真正的智者应当致力做河上的水鸟,河流的走向,鱼群的游动,均可默然于胸,这样才能进退自如,走向成功。
二、计划具体细致,切实可行
抗战初期,大部分人认为应当用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依靠正面决战来抗击日寇。这种观点看上去慷慨激昂,可忽略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抗战初期,我国军民虽英勇作战,浴血杀敌却无法取得战局的主动,原因就在于具体战术计划不符合实际。
毛泽东主席认为抗日战争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主要的是运动战,而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之;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提出并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现代社会信息资讯发达,各种成功秘籍比比皆是,初读起来,满篇皆为大道理,头头是道,只要照做,成功似乎已在眼前;细品之下,才发现都是纸上谈兵,最关键的执行计划往往避而不谈,还美其名曰:灵活机动。让人不觉想起,旧日封建王朝,统治者惧怕百姓造反,讲授兵法的书籍不但严格控制传播,而且将其中关于军队管理的具体措施士气的激励、战士的训练、阵法的布置等内容全部删去,只留下笼统的大道理,于是造就了大批纸上谈兵之徒。
如果将战略决策比作要攀登山峰,那么战术就是登山的具体计划,例如从山的哪一面上,中途要在何处修整,登顶后是立即下山还是略作调整再撤等等。制定计划时考虑要周到,计划越具体,越符合实际情况,成功几率越大。
三、统一思想,坚决落实
再好的计划也是需要执行者来落实的。计划越宏大越具体,参与执行的人也越多。如果不能让执行者群体统一思想,那么计划被执行的力度也是要打折扣的。而一件事的成功几率与做事的人的执行力度息息相关。《论持久战》中体现出的战略思想固然伟大,我党能够严格按照计划落实执行的力量也不可小视。通过历次整风运动,高度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在严酷的战争考验,铸就了一批批忠诚的无产阶级战士;根据时代形势的发展,灵活的调整政策,打造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这些都为我党领导抗日战争乃至全中国解放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古人常说:知难行易。其实,对一个普通人而言,制定计划固然不易,能够认真去做,保证计划能够不打折扣地执行,在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灵活机动地调整方法,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始终不放弃希望,奋斗不止。才是接近成功的不二法门。
【篇七:读论持久战有感】
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是一部不朽的著作,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都很有借鉴意义。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毛伟人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时隔77年,我十分认真地细读这篇论著,以史为鉴可知兴替:那时,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这一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泽东伟人阐明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抓住了中日战争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战争性质,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起到了积极作用。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我现重读《论持久战》时,对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对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对内线与外线;对有后方与无后方;对大块与小块;对局部与整体;对包围与反包围等等,都又有了一点儿更为明了的认识。使我在得过且过中又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的信心:战胜自己,保持平和,淡定从容。在我想来,持久战在和谐社会里就是自己给自己的战争,为生存为发展,一切都不能速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所积累的可以是财富,可以是健康,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可以是更加深远更加深刻的认知、认可和认同。
我细读《论持久战》,此时多了一份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我对自己说,沧海桑田,人生苦短。人的一生,其实就是持久战,其实就是一次漫长的旅行。在这个持久战中,有时是一人独行,有时是二人结伴,有时是三人前往,有时是成群结队,途中走走停停,不断有新人入伙,也不断有旧人掉队。一路走来,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沿途的风光,有的已存为永久的记忆,有的因为走得匆忙而疏于收藏。仔细一想,漫漫人生路,从小到大、从大到老、从老到终实属不易。多少回迷茫不知道该去何方,多少次迷失了自我找不到前行的方向,多少回沐浴着春风喜气洋洋,多少次享受着阳光心情激荡,细数珍藏在心底的风景,有思念、有忧伤、有遗憾、更有欢笑、有幸福、有感动。斗转星移、时光飞转,岁月弹指一挥间,经过迷茫和痛苦,经历了沧桑与磨难,走了许多弯路,获得了许多教训和经验,学会了理解与坚强,懂得了报恩与奉献。同时在许多方面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和改变,过去的我追求的太多,只要是好的,什么都想要,什么都喜欢,思想膨胀、贪得无厌。经过时间的洗礼,我才感悟到什么叫持久战,我才慢慢懂得了些许做人的道理,懂得了舍得与淡定,懂得了人生在世快乐就好。最要紧的,我才懂得了平时看问题不能太片面也不能太极端,要学会全面的思考,要权衡每一件事情的利弊,而不是去看透,不是去穿越时空。持久战的要义我始终领悟不到,我只晓得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事情,有顺心的也有不顺心的,那些顺心的事不一定是好事,而不顺心的事也不一定就是坏事,因为河有两岸,事有两面。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条件下,我们要面对一切艰难困苦,要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大敌当前,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只要在持久战中对自己做出理智、正确的决策,那么在全体上,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在部分上,游击战是主要的,运动战是辅助的。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弱点,才能扬长避短,游刃有余地解决自己面对的艰难困苦。当然,战胜了大敌自己,也不能被一点点小小的胜利就冲昏了头脑,我们要冷静的面对一切。骄兵必败,这是历古以来的规律。冷静分析当前局势才是上之要策。
以上只是我读了毛伟人的《论持久战》之后的一点小感受。这里想特别说明一下,我学习毛泽东思想,是从小养成的,是难以改变的,我就这么由着自己的性子去(但不任性),我就秉承这样的优良传统,我就想以高昂的精神和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明天的日常生活中去。这就是我的生活态度、思考方式,以及人生理想和百折不挠的持久战精神。
这个精神是属于我个人的,我不敢强加于人。
【篇八:毛泽东《论持久战》读后感】
《论持久战》是在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而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的背景下,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5月,而作的名篇。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经验,批驳了当时最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
《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论持久战》是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
《论持久战》一文中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
《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在著名的《论持久战》一文中,毛泽东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喻为犬牙交错的战争。他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毛泽东同志精当地运用了犬牙交错这一成语,以富有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大力量之最深厚的根源,是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赂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论持久战》无论是用于军事还是运用到现实生活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有遇到困难,难以解决的时候,有时候甚至要坚持努力奋斗好长时间,更有陷入困境无法走出来,而我们应该走持久战战略。首先我们要正视自己面临的困难,总结出现困难的内因、外因、敌因、我因,然后先从第一个阶段开始,找出自己处于困难之中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在找出原因后就是第二个阶段,认真改正,保证同样的错误永远不会发生,然后探寻新的发展道路,为发展新的事业而准备。第三阶段就是要战略反攻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要进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把生活从被动的状态转变为主动的状态。夺取生活的胜利!
《论持久战》是一篇不朽的著作,给后人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文化和思想战略,读了《论持久战》,我受益匪浅!
《论持久战》之读后感
闲暇时读过毛主席著作的《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始终,用以说明中日战争过程和结局。
文中思想深邃目光深远,不禁让人感叹:
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州风雨,
笔下有雷声。
借用文章的唯物论、辩证法,也谈一下个人在营销中的感想。
一、营销战略
《论持久战》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制定的持久战战略。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 敌强我弱、 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驳斥了投降论和速胜论。预测战争走向并提出三个阶段的战略: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作为营销人可以借鉴到的是,在销售产品或者服务时,须对产品产业环境进行分析: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来自在同一行业的公司间的竞争。(波力五力模型)
很多人觉得战略很虚无缥缈,可有可无,或者大企业才需要战略,初创公司不需要战略。个人不敢苟同。战略是指导战术的思想,社会上的诱惑或者说信息太泛滥了,战略就是要滤清思维,讲的就是为什么我们这样做最终会成功。
马云在湖畔大学曾说过:“每个人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我有什么、我要什么、我放弃什么!”
如果目前在营销的过程中没有战略,或者战略不清晰,或者只是一个用来看的战略。那么接下来你的营销工作将没有方向没有打法。
产品的营销战略也是一个持久战的过程,在产品新推出到产品的成熟期,企业的战略在不同阶段需要确定清晰的营销战略:
分析选择定位市场
制定营销策略选择:正确的产品策略,销售策略,价格策略以及品牌文化策略
总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在实施企业营销战略的时候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
二、营销战术
《论持久战》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配合持久性战略的战术: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所有的战术都是围绕战略思想来进行。文中的提到,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营销的目的也不是别,就是“抢占市场份额,渗透企业文化及影响力“
什么叫运动战?运动战就是实行大踏步的前进,大踏步的后退,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包围迂回,从运动中歼灭敌人。
运动战怎样打?简单说来,运动战就是以优势兵力,选择并对准敌人的弱点,勇猛果敢,一鼓作气,像猛虎扑羊群的办法,一举突破敌人,歼灭敌人。但是指导这种作战是不容易的,要有决心集结自己的兵力,要善于寻找自己的弱点,还要善于造成敌人的错误和困难,改变敌我优劣条件,避开不利战斗,寻求有利战斗,并由此歼灭敌人。
营销中的运动战就是需要找准及创新与同行之间的差异化,找准差异化满足客户的痛点,集中优势攻占客户,扩大市场成效。
游击战“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营销中的游击战可实现为,第一、动员群众,把客户发展为粉丝,让客户有更大的忠诚度,可以把客户转化成口碑营销(客户主动充当业务员),这样业务团队会无形中扩大。第二、细分市场。保存自身实力, 不再大的市场上想一飞冲天,一口吃成胖子。在实力小的时候要找到自己的细分市场, 细分到自己的优势明显。现在的营销从地域区域化到社区营销就是细分市场的转化。未来细分市场,麻雀般的游击战在营销中有一席之地。
阵地战,阵地战是一线品牌最适合用的,因为市场已经进入成熟期了,有一定的市场地位,需要的是稳定中突破销量,做好本地区域的市场,但是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竞品出其不意的大规模模”轰炸式”营销也可能是措手不及。阵地战是一定规模的对抗决战,论持久战文中说明,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应分为三类:一切有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坚决地进行决战,一切无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避免决战,赌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应根本避免。
运动战及游击战都是在积累自身优势,蚕食市场的战术,当有把握的优势天平倾斜到我方,应坚决的进行决战。让对手没有躲避阵地战的机会。
三、营销特性
1.主动性。
营销中危机来临的时候,作为一名营销人员,依靠自己的能够发挥的历练去解决目前或即将面临的危机,主动与团队一起解决现有的营销中出现的问题
主动的发现
主动的解决
主动的承担
2.灵活性。
营销战术实施的灵活:战术上没有永远保持胜利的方法,网络推广、SEO、还是陌拜 等组合都需要按照实际的情况调整灵活实施。一个营销团队失去了灵活性,销售就失去了灵性。
营销战术思想上的灵活
营销管理规则上的灵活
3.计划性
凡是预则立 不预则废
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计划性才能做好接下来的事情。
营销过程中,没有计划,团队就没有目标。计划不是理想主义,不是拍脑袋,计划需要对市场综合考察,需要开展客源分析,消费行为分析,SWOT分析,团队打造,团队氛围提升,营销周期目标分拆,绩效考核等一系列的过程。有针对性的制定一整套的周密计划。
四、团队价值观和团队
这里引用文中的一些经典语句
我们的战争是神圣的、正义的,是进步的、求和平的。不但求一国的和平,而且求世界的和平,不但求一时的和平,而且求永久的和平。
团队的使命及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在团队陷入低谷或危难的时候,每一个成员都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是正义的,是可以被认可赞同的,未来是有前景的。
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
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因素,特别是打造团结的内部团队是最主要的。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人才是营销团队的决定因素,不是产品。
兵民是胜利之本。
团队与客户是企业生存之本。
在阅读书籍后,我们都会产生许多自己的见解,在阅读了作品之后,让我感受到一个真正的作家只为内心而写作。阅读作者的作品时,我们有很多感悟想写下来。我们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论持久战读后感”,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重温这篇历史巨著,深感其巨大的现实意义。
文章发表于1937年全面抗战的十个月后,是主席以论持久战为题给延安大学的演讲。作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以及全中国人民抗战的理论思想,文章写得大气磅礴,从战争胜败原因,到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分析,再到预测未来战争走向,最后给出具体的战略战术策略。
七十多年过去了,持久战的理论到现在仍然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现在中美双方渐渐从合作走向竞争,中弱美强,像极了抗日战争中的第一阶段: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以不断的小胜消磨敌人的意志;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摊牌;团结全世界能团结的力量,包括善良的美国人民和在野的民主党。这一阶段结束的标注,我以为是中美经济的势均力敌和台湾的回归,结束的时间点取决于美国发生内战的时间。第二阶段是战略相持阶段,进入这个阶段的中美,会在全球各地展开资源和话语权的争夺。
人的一生也像是在打一场持久战,敌人就是永远不确定的未来。如何战胜它需要理论的指导。参考主席对战争胜负的内在原因分析,战争是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竞争,战争的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战争的策略是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弱势的敌人。而人生是学识、经验、习惯、身体的综合竞争,人生的目的就是不断的经历、不断的超越,人生的策略是不断地修炼自己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短处。
对工作来说,它的敌人是持续不断的新任务、出人意料的新知识,以及往往抓不住学不会的破坏性技术,如何征服它,我觉得论持久战这篇文章有几句话能指导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一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二是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三是建立统一战线。第一句话说的是认识这个任务,第二句话说的是完成任务的策略,第三句话说的是与你的合作同伴共同完成任务。
我以为,对于任何事、任何人、任何时代,事情往往总是在不断重复,人们总是不断发现事物的规律,时代总是执拗地沿着它自己的规律不断向前。而你,越努力奋斗,越站在历史的进程上,也越容易接近目标。
《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稿。
第一次认真研读的论文。抛开思想性、军事话题和历史背景,单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学习这篇文章。学习作者论文的整体框架设计、论证流程和论证方法。
《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稿。
第一次认真研读的论文。抛开思想性、军事话题和历史背景,单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学习这篇文章。学习作者论文的整体框架设计、论证流程和论证方法。
按照逻辑顺序,先提出问题,叙述历史背景和当前形势,接着分析中日双方的特点,得到问题的根据,也就是论据,最后得出观点。因为时间关系,我只看了问题的根据和驳亡国论,这是最重要的2部分,能以小见大也。
在问题根据部分,作者一针见血指出战争本质,然后分析中日双方的特点。主要分析影响战争的因素: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战争的性质(进步性、退步性和野蛮性)。分别分析了日本、中国在这几大因素的对比。得出,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中国反是,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问题的根据建立在要讨论的事物的特点上的,因此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根据。分析非常精辟。
结下来,开始驳亡国论。作者并没有开门见山驳斥,而是采用循序渐进的驳斥方法。列出亡国论的所谓的一般论据,接着说出自己的反对根据,然后继续引用亡国论更有力的根据,接着举出针对性的根据。论证中,思路是抓住论证的需要的关键根据-----日本的退步和寡助,中国的进步和多助。抓住亡国论的根据中的片面和主观性(主要是分析中国现状和印度、阿比西尼亚的不同,说明亡国论的根据站不住脚),同时提供自己全面、客观的论据(中国当前状况存在胜利的条件)。论证非常精辟,有层次感和说服力。论证中,大量使用了矛盾论,紧紧抓住了事物发展的根本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总之,本文是一般论文的典范,好好学习。
这些理论书籍是我国古代优秀教育思想的精华,是教育家和教育家的智慧结晶,使我们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对一些教育案例我们还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讲解,让我们明白了我们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多学习,多思考,多实践,多反思。
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人师表。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修养,要注重修养自己的人格。不能用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学生进行不负责任的行为,要坚守教师道德底线,注意教师形象,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
教师要做到尊重、爱护、关心学生。教师要做到严慈相济,严而有度。教师应加倍地“爱”、“关心”并关心学生,体贴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所以我们一点不忽视这些孩子。只有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才能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有时比较调皮,在某些方面我们要做到“三分钟热度,一分钟热度,一分热度”对待好学生要多一些耐心,多加鼓励,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对学生要宽容,不讽刺,挖苦,歧视和体罚。教师要做到“三个一”,即“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训斥”
对后进生多注意,多给他们创造学习的机会,不要使他们成为学习的奴隶。
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树立较高的威信。教师要重视教育法规的学习,具有依法执教意识,以及对违规行为的辨识力,要尊重学生,不得变相体罚。
要尊重学生人格,了解学生观点,不歧视学生,要以公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了解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且能够讲诚信,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要做到公正,热情,耐心地帮助学生。
教师必须要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从而深深地热爱教育事业。现代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认识这一点,才能激发对教师工作的热爱,也才能把这种爱倾注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
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教师的道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也是从培训中我知道了开展师德师风活动的重要性。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同时也是应该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而师生关系则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稿。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国民党内部出现了“亡国论”、“速胜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思想认识也不统一,一些党内同志寄希望于国民党的正面抗战取得抗日战争全面胜利,未深刻认识到运动战的重要性。
很多人对抗日战争能不能取得最后胜利?能速胜还是持久战?都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清晰认识。毛泽东同志基于当时的国内形势,在总结抗战十月以来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客观和全面的哲学方法论对中日战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预测,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提出抗日战争是一个持久战过程,而且中国人民必将会取得最后胜利,并系统阐述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文章第一部分对“亡国论”、“速胜论”进行了驳斥,并对为什么是持久战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对持久战将具体表现的的三个阶段进行了分析预测: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后面的抗日战争完全验证了这三个阶段,这种对抗日战争形势的分析和研判,让当时参与抗战的共产党员、广大人民和有志人士等对抗日战争有了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也坚定了抗战必将取得最后胜利的信念,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抗战热情,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首先对的犬牙交错的抗日战争形态、为和平而战的正义性及战争中的自觉能动性进行了分析论述。接着,从战争和政治、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目的及具体形式等几个方面对如何取得抗日持久战的胜利进行了全面理论阐述。最后文章给出了结论:抗战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已经发动的抗战,必将应为我党和全国人民的的努力,冲破一切障碍而继续地前进和发展,最后的胜利必然属于中国。
读完整篇讲稿,受益匪浅,思虑良多。当前中国人民刚刚经历过另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并仍在持续抗战中-新型冠状肺炎。新冠肺炎的战争悄然打响,并迅速肆虐全国,给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和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尤其是湖北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疫情快速扩散的初期,人心惶惶,无人知道何时是结束之时,各种悲观情绪和阴谋论调开始蔓延,原来本该家人团圆、喜庆热闹的新春佳节也一片惨淡。
战争已至,全民抗之。党中央对复杂新冠疫情形势迅速作出了研判,并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始终放在首位,举全国之力层层狙击新冠肺炎的发展蔓延。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人民也以极高地自觉能动性加入到抗疫战争中,形成了全国人民统一战线,以人民战争对抗残酷的新冠疫情。
随着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始终坚持在前线的医务人员的无私奉献和付出,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
但是随着,国外新冠疫情形势的恶化蔓延,新冠肺炎的抗疫不会“速胜”,必将是一个长期的抗争过程。因此,面对疫情,我们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在运动战发展,并集中优势力量,消灭敌人,尽最大力量保存自己。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创伤,要完全战胜疫情离不开强大的经济基础的支撑,全力放开发展经济又面临着新冠疫情的卷土重来的可能,美国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如何在发展复苏经济的同时,打赢新冠肺炎这场持久战,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我认为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解答。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战役的参与者,同时也是指战员,我们要变为勇敢而明智的将军,要有保存自己的战术、压到敌人的勇气,也要有驾驭整个战役变化发展的能力。从根本的来说,就是我们每个人在公司改革发展和疫情防控工作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自觉能动性,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善于把控,为公司发展壮大和战胜新冠疫情贡献自己最大力量。(刘建新)
《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也是伟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形式下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述说得是相当精辟,相当正确。因为只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才能最终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充分团结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国民党的某些人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只有军队对日作战即可,而无需动员广大人民参军参战,用军队打几个胜仗就能将日寇赶跑,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利了,日阀就在精神上丧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一席话,使速胜论在不少人头脑中扎下了根。他们认为,这日本鬼子不堪一击,打几个胜仗也就胜利了,也就把日本侵略者赶回老家了。一时间,速胜论高调频起,甚嚣尘上。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随着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的这些幻想也随之迅速破灭。5月19日,徐州沦陷,这时,国民党内的失败主义情绪,投降派“战必大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调又传播开来。而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在共产党内和群众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人存在着侥幸心理和轻敌思想,幻想速胜;而有些人则对抗战信心不足,悲观失望。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速胜论者,迷信国民党的正规战,轻视人民群众和游击战的战略地位,不赞成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可以说,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都是走极端的,是不科学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席话说得可真是一针见血,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辩证和科学地区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制定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而有些人却恰恰办不到这一点,为此,毛泽东同志及时写下了这篇文章,其目的和出发点,就是为了痛斥亡国论,扫除速胜论,从理论上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持久战,坚持必胜信念。
其实,论持久战这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以上就是我对毛主席这本的《论持久战》的一些感受。
毛泽东,提到这个名字我们很多人就会心生敬意,即使是他曾今犯下的错误也掩盖不了他创下的辉煌。我们伟大的毛泽东领袖,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拥有令人惊叹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潜力,亦怀有令人折服的文学创作潜力。在那个急需有人拯救中华民族的年代,他创造了令全世界都赞叹的军事奇迹!《星星之火能够燎原》、《论持久战》等都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留下的宝贵的军事思想财富。
《论持久战》明确的点出了中国与日本打的是一场持久战——战争不能速胜,中国不会灭亡,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文中还明确指出“亡国论”、“速胜论”这些思想的错误性。毛泽东同志是站在一个超越了军事的角度来对军事行动进行表述。他的思想方向实现从政治层面着眼,再结合其特点运用哲学思想理论来进行认识,使我们能看得更加深远更加深刻。以下就知我对其中的一些片段的认知和理解。
“抗战十个月以来,一切经验都证明下述两种观点的不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这是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讲述的一段话。从中看来,我们平时看问题不能太片面也不能太极端,要学会全面的思考,而不要走两个极端,要权衡这件事情的利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透它,从而解决这件事。(。)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事情,有顺心的也有不顺心的,那些不顺心的事不必须就是坏事,因为事情都有两面性,换一个角度看,或许坏事就会变成好事,那我们应对这件事情的情绪自然就会好起来,进而就能够更好的处理这件事,做出理智,正确的决策。
“抗战十个月以来,各种表现急性病的意见也发生了。例如在抗战初起时,许多人有一种毫无根据的乐观倾向,他们把日本估计过低,甚至以为日本不能打到山西。有些人轻视抗日战争中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他们对于“在全体上,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在部分上,游击战是主要的,运动战是辅助的”这个提法,表示怀疑。”这也是这篇文章中提到的一段话,作文总有人会认不清中国此刻的实力以至于对日本作出盲目的,不切实际的决定。这样就会影响我方的作战力。在我们实际生活中也是这样的,应对困难时不要过度悲观也不要过于乐观,这都不是应对问题的最好心态,高估自我的潜力和低估对方的实力都是失败的隐患。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明白自我的优点和弱点,才能扬长避短或者是努力克服自我的缺点,从而游刃有余地解决自我面度对的困难。
“平型关一个胜仗,冲昏了一些人的头脑;台儿庄再一个胜仗,冲昏了更多的人的头脑。”平型关和台儿庄是抗日战争中少有的大捷,之后几乎就没有打过什么胜仗,其中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人们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这就告诉我们:不能被一点点小小的胜利就冲昏了头脑,我们要冷静的应对一切。骄兵必败,这是历古以来的规律。冷静分析当前局势才是上上之策。
以上只是读了这篇文章后的一部分感受。此刻新世纪的我们,要秉承这样的优良传统,以高昂的精神和用心的心态投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学习毛泽东思想,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以及那种人生理想,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领袖人物,他的才华不得不让我佩服。仔细读了他的《论持久战》,感触颇多。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应对这种局势,1938年5月,毛泽东写了《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稿。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鼓吹亡国论再战必亡,为投降日本做舆论准备。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军队的节节败退以及大片国土的沦丧,也使得一部分群众对抗战产生了悲观情绪。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则常常鼓吹速胜论,他们把抗战胜利的期望寄托在外国援助上,幻想依靠英美等国迅速打败日本。
在共产党内,一些人也有轻敌思想,以为依靠国民党200万正规军就能够使抗战速胜。党内党外都有人轻视游击战争,以为游击战争不值一提,抗战的期望在于国民党的正规军队上。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澄清混乱思想,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中国抗战能不能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研究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讲演。这篇文章拨开了笼罩在人们头上的云雾,对人们当下最关心的问题给出了科学合理而有分量的回答,在延安引起了轰动。在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推荐下,《论持久战》被油印成册,在党内传阅,在传播到各个根据地后,成为我党我军树立信心、指导抗战的纲领。论持久战一文发表后无论是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还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域,都广为流传。即使在当时的国民党内部也产生很大影响,蒋介石也对《论持久战》十分赞赏,并将其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光。同时,《论持久战》的提出还产生了深刻的国际好处和生机活力。受到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高度评价。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客观、全面地分析了中日双方的优势和弱点,科学地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和特点,为中华民族赢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制定了正确
的战略战术。他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喻为犬牙交错的战争。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毛泽东同志精当地运用了犬牙交错这一成语,以富有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论持久战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关键)、敌寡助我多助,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预见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考察,依据国情,即中国是一个处于进步时代的大而弱的国家,阐明了战略防御理论,应承认用心防御,反对消极防御,阐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即要依靠人民来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毛泽东还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
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毛泽东说:我们的战略方针,就应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务必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
这并不是说要放下一切重要的军事地点,对于这些地点,只要有利,就应配置阵地战。但是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必然要是运动战。阵地战虽也必需,但是属于辅助性质的第二种的方针。
在地理上,战场这样广大,我们作最有效的运动战,是可能的。日军遇到我军的猛烈活动,必得谨慎。他们的战争机构很笨重,行动很慢,效力有限。如果我们集中兵力在一个狭小的阵地上作消耗战的抵抗,将使我军失掉地理上和经济组织上的有利条件,犯阿比西尼亚的错误。战争的前期,我们要避免一切大的决战,要先用运动战逐渐地破坏敌人军队的精神和战斗力。毛泽东科学地预言到,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明确指出,透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比较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光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中国的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经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转弱为强,使敌我力量比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时,抗日战争就能够进入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了。毛泽东指出,在相持阶段,游击战将成为我方主要的作战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在第三阶段,运动战将成为作战的主要形式。毛泽东在抗战不到一年的时光内所描画的这个战争过程的轮廓是对于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他对持久战个性是相持阶段种种特点的论述,起到了战略指导的重要作用。
《论持久战》为中国的抗战胜利的道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成为了中国抗战时期的指导纲领,引导中国的抗战赢得最后的胜利。读完这本《论持久战》,我深深地佩服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同时也感到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我们是祖国的期望,所以我们更要好好珍惜革命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幸福,并且必须要努力奋斗!因为我们只有不断努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下面由读后感大全编辑给大家来分享《论持久战》读后感,阅读作者写的书籍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读了一篇文章之后,把具体的感受写下来,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光,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就应是战略的反攻战。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懈可击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赂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
《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也是伟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形式下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述说得是相当精辟,相当正确。因为只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才能最终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充分团结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国民党的某些人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只有军队对日作战即可,而无需动员广大人民参军参战,用军队打几个胜仗就能将日寇赶跑,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利了,日阀就在精神上丧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一席话,使速胜论在不少人头脑中扎下了根。他们认为,这日本鬼子不堪一击,打几个胜仗也就胜利了,也就把日本侵略者赶回老家了。一时间,速胜论高调频起,甚嚣尘上。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随着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的这些幻想也随之迅速破灭。5月19日,徐州沦陷,这时,国民党内的失败主义情绪,投降派“战必大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调又传播开来。而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在共产党内和群众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人存在着侥幸心理和轻敌思想,幻想速胜;而有些人则对抗战信心不足,悲观失望。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速胜论者,迷信国民党的正规战,轻视人民群众和游击战的战略地位,不赞成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可以说,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都是走极端的,是不科学的。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席话说得可真是一针见血,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辩证和科学地区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制定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而有些人却恰恰办不到这一点,为此,毛泽东同志及时写下了这篇文章,其目的和出发点,就是为了痛斥亡国论,扫除速胜论,从理论上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持久战,坚持必胜信念。
其实,论持久战这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准备反 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 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 攻战。
以上就是我对毛主席这本的《论持久战》的一些感受。
《论持久战》用客观和全面的哲学方法论分析中日战争,辩证地阐述了中日战争的形势,毛泽东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互化的典范,他引用了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对中日战争的作如此分析:“(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毛泽东深刻地洞察出解决中日矛盾的关键在于矛盾双方内部要素的不断变化,揭示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性质。他指出:“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
战争不能达到日本统治阶级所期望的兴旺,而将达到它所期望的反面——日本帝国主义的死亡。”与此同时,中国虽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地位,然而“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这种进步性和正义性会赢得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和支持,从而使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中国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毛泽东用客观的和全面的观点分析和比对中日战争矛盾双方的基本特点。
(1)敌强我弱:日本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能力较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组织能力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2)敌退步我进步:日本帝国主义从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目的在于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霸占中国领土,这是日本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中国则与日本相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日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必然取得胜利的主要根据。
(3)敌小我大:日本是一个小国,其人力、军力、物力、财力均感缺乏,战争是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的,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 、人多、兵多,广土众民,能够支持长期战争。(4)敌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国主义由于是侵略,必然受到国内外坚持正义人民的反对,失道寡助;中国则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必然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坚持正义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论持久战》还阐述了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范畴。比如,用“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有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揭示了必然性和盖然性的辩证关系;再比如,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Dc”指明了本质与非本质的辩证关系,也透视出“保存自己 ”和“消灭敌人”是同样重要的问题的两个方面;还有,用“战争的目的,防御中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阐述了战争的目的和手段的辩证关系,等等。
此外,《论持久战》还引用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特色的名句,来说明全面看待中日战争和采取合理的战略战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毛泽东指明了战争的客观规律及其结局:“战争过程中,只要我能运用正确的军事的和政治的策略,不犯原则的错误,竭尽最善的那类敌之不利因素和我之有利因素均将随之政治异常而发展,……到了新的一定阶段时,就将发生强弱程度上和优劣形势上的大变化,而达到敌败我胜的结果。”毛泽东正是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研究中日战争发展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本质,考察中日战争相互矛盾着基本特点或基本因素的量变和质变的情形,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这样,毛泽东就得出了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和战争态势,正确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特别强调抗日战争的人民性——“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通过对“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战十个月的经验总结,尤其是“亡国论”和“速胜论”喧嚣尘上、四处弥漫的情况下,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他强调指出:“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冷静、客观、全面地看待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
这样,毛泽东就得出了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和战争态势,正确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以民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中,毛泽东的贡献和作用是最重要的。他认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只有团结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实行“军民一致”,才能瓦解敌军、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可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是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实事求是,从而预言了战争趋势。
原先只明白《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写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这天查了相关资料,看了原文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它是毛泽东在1938年写的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演讲稿。当时抗战全面爆发,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针对这些言论和战争的具体状况,毛泽东作了具体分析并且对于战争也作了预测和战略部署。能够说是一部超前的战略分析著作。
文中首先对于“速胜论”和“亡国论”予以否定并提出抗日战争将是持久战。中国不会亡,中国人不会沦为亡国奴,我们必然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全文总结起来原因有四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提高,敌寡助我多助。由于敌强我弱,所以这场战争必须不会很快结束。而后三点则可说明我们必须会胜利,只可是要经过持久战。文章条理清晰,娓娓道来。据理力争的推翻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无科学理论,使人们对这场战争持正确的态度。同时,条条阐述我们会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增强了我们对战争的信心。
随后文中阐述了我国将采取的战略,分析了战争趋势。我们的战略方针是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同时强调“兵民是胜利的根本”,应团结广大农民群众,仅有人民战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可见他把胜利的最重要因素放在人上方而非武器,也许日本在武器上比我们先进,可是胜利最终还是属于我们的。而历史也足以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确性。
同时,也指明了中日都不会妥协以结束战争。与日本方面,他们的胃口很大,单纯几个省份的割让并不能满足他们的狼子野心;对于中国,我们也不容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我们是绝不会妥协的,战争也是必然会进行下去的。
最终,而对于战争的趋势,他预测将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状况不能预断,总体趋势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这一点是我最为佩服的,当时毛泽东写这篇文章时刚处于战争初期,而之后的事实证明他的对战争的推测准的让我们吃惊。足以显示了他对战争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和他的军事才华,也难怪这篇文章会被奉为经典,成为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同时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在文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他在文中所展示的思考模式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即使在社会主义的这天,学习这篇著作也具有十分深远的好处。
《论持久战》的问世,不是偶然和孤立的。在此之前毛泽东就提出了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问题;1937年,又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为提高全党干部素质、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毛泽东还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了《实践论》、《矛盾论》的演讲。
文中首先对于“速胜论”和“亡国论”予以否定并提出抗日战争将是持久战。中国不会亡,中国人不会沦为亡国奴,我们必然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全文总结起来原因有四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由于敌强我弱,所以这场战争一定不会很快结束。而后三点则可说明我们一定会胜利,只不过要经过持久战。文章条理清晰,娓娓道来。据理力争的推翻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无科学理论,使人们对这场战争持正确的态度。同时,条条阐述我们会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增强了我们对战争的信心。
随后文中阐述了我国将采取的战略,分析了战争趋势。我们的战略方针是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同时强调“兵民是胜利的根本”,应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只有人民战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可见他把胜利的最重要因素放在人上面而非武器,也许日本在武器上比我们先进,但是胜利最终还是属于我们的。而历史也足以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确性。
最后,而对于战争的趋势,他预测将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不能预断,总体趋势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这一点是我最为佩服的,当时毛泽东写这篇文章时刚处于战争初期,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对战争的推测准的让我们吃惊。足以显示了他对战争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和他的军事才华,也难怪这篇文章会被奉为经典,成为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同时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有人说,这是当代的《孙子兵法》。 也有人说,这是中国的《战争论》。毛泽东的特色,是以弱胜强。这是军事上最难做到、又是军事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具体而言,“《论持久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两个首次。” 一是首次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二是首次提出开辟敌后战场。由此,“形成了一种犬牙交错的战争。”国民党正规军大步退却时,我们依然在敌占区的每一个角落,拖住敌人的脚步,靠的就是游击战,全民皆兵!这是个奇迹。奇迹的创造,得益于信任群众、广泛发动群众,这正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
据传毛主席在延安窑洞连续七天七夜奋笔疾书,连右脚布鞋鞋底被烧出一个洞都没有察觉,终于完成举世闻名的《论持久战》。一方面由于好奇,另一方面为了完成作业,于是便选择《论持久战》,结果我不得不承认毛主席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智人。
《论持久战》全文共论述21个问题,前9个问题主要论述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后12个问题主要阐述怎样进行持久战,怎样去的最后的胜利。《论持久战》的每句每字都是精华,很难找出那一句作为其中心句,若一定要的话,蒋介石的总结很精辟:“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毛主席将马克思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有机的结合起来,贯穿始终,用以说明中日战争过程和结局,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虽然现在建党90年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论持久战》就无用武之地,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毛主席的精神永不过时。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领袖人物,他的才华不得不让我佩服。仔细读了他的《论持久战》,感触颇多。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应对这种局势,1938年5月,毛泽东写了《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稿。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鼓吹亡国论再战必亡,为投降日本做舆论准备。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军队的节节败退以及大片国土的沦丧,也使得一部分群众对抗战产生了悲观情绪。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则常常鼓吹速胜论,他们把抗战胜利的期望寄托在外国援助上,幻想依靠英美等国迅速打败日本。
在共产党内,一些人也有轻敌思想,以为依靠国民党200万正规军就能够使抗战速胜。党内党外都有人轻视游击战争,以为游击战争不值一提,抗战的期望在于国民党的正规军队上。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澄清混乱思想,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中国抗战能不能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研究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讲演。这篇文章拨开了笼罩在人们头上的云雾,对人们当下最关心的问题给出了科学合理而有分量的回答,在延安引起了轰动。在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推荐下,《论持久战》被油印成册,在党内传阅,在传播到各个根据地后,成为我党我军树立信心、指导抗战的纲领。论持久战一文发表后无论是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还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域,都广为流传。即使在当时的国民党内部也产生很大影响,蒋介石也对《论持久战》十分赞赏,并将其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光。同时,《论持久战》的提出还产生了深刻的国际好处和生机活力。受到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高度评价。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客观、全面地分析了中日双方的优势和弱点,科学地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和特点,为中华民族赢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制定了正确
的战略战术。他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喻为犬牙交错的战争。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毛泽东同志精当地运用了犬牙交错这一成语,以富有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论持久战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关键)、敌寡助我多助,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预见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考察,依据国情,即中国是一个处于进步时代的大而弱的国家,阐明了战略防御理论,应承认用心防御,反对消极防御,阐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即要依靠人民来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毛泽东还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
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毛泽东说:我们的战略方针,就应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务必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
这并不是说要放下一切重要的军事地点,对于这些地点,只要有利,就应配置阵地战。但是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必然要是运动战。阵地战虽也必需,但是属于辅助性质的第二种的方针。
在地理上,战场这样广大,我们作最有效的运动战,是可能的。日军遇到我军的猛烈活动,必得谨慎。他们的战争机构很笨重,行动很慢,效力有限。如果我们集中兵力在一个狭小的阵地上作消耗战的抵抗,将使我军失掉地理上和经济组织上的有利条件,犯阿比西尼亚的错误。战争的前期,我们要避免一切大的决战,要先用运动战逐渐地破坏敌人军队的精神和战斗力。毛泽东科学地预言到,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明确指出,透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比较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光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中国的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经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转弱为强,使敌我力量比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时,抗日战争就能够进入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了。毛泽东指出,在相持阶段,游击战将成为我方主要的作战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在第三阶段,运动战将成为作战的主要形式。毛泽东在抗战不到一年的时光内所描画的这个战争过程的轮廓是对于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他对持久战个性是相持阶段种种特点的论述,起到了战略指导的重要作用。
《论持久战》为中国的抗战胜利的道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成为了中国抗战时期的指导纲领,引导中国的抗战赢得最后的胜利。读完这本《论持久战》,我深深地佩服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同时也感到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我们是祖国的期望,所以我们更要好好珍惜革命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幸福,并且必须要努力奋斗!因为我们只有不断努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老人家的《论持久战》,把战争形容为“犬牙交错”。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这种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中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文章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异常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读着老人家的文章,不禁心潮膨拜,深深为老人家的恢弘气势和战略格局所折服。老人家对战争的基本形态、基本阶段的准确预测,牵引着革命战争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如果没有这个准确的方向指引,抗日战争还不明白要在混沌中打多少年。
从《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来看当前的市场,会让我们明白许多的问题,市场如战场,道不一样理相通。一轮熊市到牛市的过程,也必须经历三个阶段:空方之战略进攻、多方战略防御阶段;空方战略保守、多方准备反攻阶段;多方战略反攻、空方战略退却阶段。单纯站在多方立场,能够简单描述为:防守,相持,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最困难、最迷茫、最无奈、最难熬的是相持阶段。目前的市场就处于相持阶段的后期,黎明前最黑的时期,坚持头脑清醒、坚定必胜信念、克服盲动思想十分之重要。让我们共勉吧!
本周学习了毛主席《论持久战》一文,再次学习本文又有了新的想法,下面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感受。
正如题目所讲毛主席为什么把抗日战争定义为持久战,而不是盲目的认同速胜、亡国之类的言论?这就是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同样我们干小贷拥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则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我们心中有理想,我们才能有坚定的奋斗方向。如今我们作为小贷人,坚定理想信念就必须靠红色教育,靠思想灌输,靠不断的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自然会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三观,才能将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宗旨作为自身准则牢记于心。
其次,现阶段的我们还要时刻保持着“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德作风,坚定我们小贷事业的正确性。回顾小贷成立至今,我们队伍中有没有出现知行不合一的人或者散播些不利于部门发展言论的人?这点大家都要进行深刻反思。还有随着我们业务的不断发展壮大,客户经理之间的业绩差距越来越大,这样就会有一些人会把自己营销不出户,业绩做不上来这些客观原因全怪罪于我们平台。但是有很多时候自己报的每日工作计划次次落空,却还不知道其问题所在,这就是典型的理论与实际脱节。还有在晨夕会的学习中也存在着过耳不入脑,过眼不入心,就是站起来发言也是敷衍了事的状态,殊不知自己一直在做的都是伪努力,是自身进步最大的障碍。我们也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这样自己的三观也只会变得越来越消极。总而言之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个人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
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立志向,坚持自身信念,不能屈服于一时困难与挫折。就比如在每天的营销中,谁也不能保证今天会有意向户或者能直接达成贷款合作的客户,我们唯有用心去拜访,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自身能做到踏实营销。相信大家在发放一笔属于自己营销客户的时候那种喜悦感是真正发自内心的。这也证明了营销这条道路就是一条光明正确的道路,唯有一直向前,才能一步步离优秀的客户经理越来越近。最后更不要斤斤计较与个人私利的多少与得失,要时刻把团队和平台放在首位才是我们成长的最关键一步。
《论持久战》一书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它是一本关于持久战的书籍,读后让我受益非浅,从中获取了很多的知识,让我们从中吸取了经验。
《论持久战》一书是由一位名叫阿里巴巴的小伙子阿里巴巴的著名作家写成的。书中讲述了一位名叫阿里巴巴的小伙子因为一次战争,在战火中结束了。战争结束后,阿里巴巴的妈妈和阿里巴巴一起逃跑,阿里巴巴和妈妈在一起度过了xx年的岁月。
阿里巴巴的妈妈和爸爸都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因为他非常善良,因为他是个人心善良的人。可他的爸爸和妈妈却都是一个很好的人,他们都很善良,很善良,很爱他的妈妈,而阿里巴巴却很爱他,因为他有一个好朋友——阿里巴巴。
在阿里巴巴的这xx年时间里,阿里巴巴的妈妈和阿里巴巴的妈妈、阿里巴巴的爸爸和阿伯巴巴巴的爸爸、阿伯巴巴巴的妈妈,阿里巴巴的妈妈和阿里巴巴的妈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最好的朋友,都会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不断努力,而我,也是一个不太善良的人,我不太喜欢那种喜欢和我玩的,不喜欢那种爱玩的。
这xx年的时间中,阿里巴巴的爸爸和妈妈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他们都非常善良,也非常爱他们,所以,他们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了十几年。
在这xx年中,阿里巴巴的妈妈和爸爸和妈妈的爸爸、妈妈,每一个人都非常善良,他们都非常善良,非常爱他们,所以,他们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了十几年。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收藏]《论持久战》的读后感精选》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论持久战》的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