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拖延症》读后感

《拖延症》读后感

《拖延症》读后感1000字。

常言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小到大,我们看过很多书,老师会在我们读完一本书后要求写下一篇读书笔记,用来记录下我们在阅读时的一些新的想法与感悟,如何在读后感中全面的总结自己的心得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拖延症》读后感100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拖延症》读后感 篇1

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新曾说:“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留到明天做。”说的就是今日事今日毕,不要陷入拖延旋涡。然而,不幸的是,许多人往往都抱着侥幸心理,对“拖延”行为甘之如饴。

比如明明可以马上就完成的工作,非要刷刷朋友圈、看看微博拖到加班才完成,让老板觉得你工作效率低下,提拔无望;明明答应了老婆去交物业费,却想着一会儿看完球赛再去,结果忘了交费停了水电,导致老婆生气等等。

《戒了吧,拖延症》一书中,作者辰格通过主人公胡小懒这么一个“像你、像我、又像他”,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主人公形象,带我们走进了拖延症的世界,从拖延的可怕危害、行为模式,到拖延再到拖延产生的深层原因,以及如何对症下药来“战拖”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可实操的行动指南。

作者辰格是从2006年起便开设博客撰写心理学方面的文章,曾策划出版多本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深受广大网友和读者认可和喜爱。

在她编著的《戒了吧,拖延症》这本书中,没有长篇大论的教条性文字,借由主人公胡小懒,把我们带入一个个贴近生活的场景,和他一起经历拖延的煎熬,一起与拖延死死对抗。

《拖延症》读后感 篇2

延宕是偷光阴的贼。――英国诗人爱德华·杨格

正所谓“千防万防,家贼难防”,而拖延这个窃贼正是我们的家贼,当发现了自己存在拖延症,如何战拖呢?

书中讲到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法国著名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在写作时,有一个特殊的癖好,那就是光着身子写作。对此人们很不解,以为他疯了,其实不然,他让管家在他写作时,把他脱下的衣服都藏起来,目的是为了在该写作时,能够心无旁骛、乖乖地坐在书桌前写作,而不知想那些有的没的,一会儿去泡杯咖啡、一会儿去花园逛逛等。

当然,这种做法虽然有效,但是比较极端,我们还可以从很多方面逐步改掉拖延这种行为习惯。

一是重视每一件小事。正所谓习惯成自然,当我们每做一件小事都尽早做、尽力做,逐步养成不拖延的习惯。当行动成为了习惯,就会印刻到我们的思维方式中,不用刻意执行就会去完成,而不是像以前一样,一想到要做什么就感到麻烦和疲惫。

二是不为自己找借口。为自己找借口开脱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防卫机制,但是找借口或许可以蒙骗别人,但是却无法蒙骗自己,它会让我们陷入自己编织的自责黑洞无法自拔。

三是现在就去做。这是战胜拖延症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办法,拿出纸笔,列出自己的行动计划,马上开始行动,一分钟也不拖延,才能慢慢戒掉拖延的毛病。要知道越拖延越恐慌,然而一旦我们开始去做我们一直拖着没去做的事情后,内心会非常的充实和有成就感,从而激励我们会继续完成它。

拖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自知,一步一步把自己拖到病态的边缘,影响情绪甚至正常生活,因此,赶紧对照《戒了吧,拖延症》这本书,向拖延宣战,彻底改变你的人生吧。

《拖延症》读后感 篇3

拖延眼下一时安,以后迟早得买单 读《戒了吧拖延症》有感

有一种可怕的病叫《拖延症》,一旦患上了,就很难治好。有一种解药,那就是坚持。

拖延症超可恨!他很难缠。而且还令我有一种心虚的感觉,英语作业是必须得写的。但这种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思想占据我的心灵时,我到最后也没有完成英语作业懒,每个人都有过的,因为懒,所以才拖延。等到老师收作业的时候,我还要磕磕巴巴的解释完。拖延会让人变得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今天阅读的书中就有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小晨是一位专栏作者,他非常在工作中追求完美。追求完美自然没错,如果完美主义阻碍我们去做事,那就大错特错了。小晨制定了两篇完成高质量的专栏计划,压根不起任何作用,她并没有完成自己制定的计划,总是找借口安慰自己。但借口并不能当拖延的替罪羊。玩归玩,写归写,因为玩而放弃写,这样只会让自己感到非常焦虑。想一想,如果你楼下邻居家着火了,你想打把游戏再拖延会儿,那你可就自身难保了。假如你那时跑下去拨打了119,救援人员及时来灭火。后果可能就不大。为他人着想,就等于为自己着想。

看完整本书过后,相信大家的感想都一言难尽吧!我要坚决改掉拖延这个坏毛病,不能让这个恶魔缠身。总之,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叹息。心中有梦想,就应该去实现,不要让梦想变成空想,要竭尽全力去实现人生的梦想。

《拖延症》读后感 篇4

《别让拖延症毁掉你》读后感1500字!

走出生活的“泥潭”,只需要改变这个习惯。

我有一个朋友,她说她要减肥。让我督促她。结果第2天我就看到他和另外一个同事在一起吃汉堡。我问他,你不是要减肥吗?他却和我说,我把这一顿吃了再减肥。我知道她的减肥没戏了。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这个事情我等一会儿再做吧”。或者说“不急,反正还有时间呢”。这样拖延的话。其实这就是拖延症的表现。

而拖延症也会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在心理上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负面情绪。

李世强就在《别让拖延症毁掉你》这本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案例。向我们仔细的解释了拖延症形成的原因、危害以及出现的各种类型与症状。并且也详细的介绍了,如何从心理上克服拖延症。解除它对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干扰。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让自己有一个全新的开始。

《拖延症》读后感 篇5

在这个小组,看到有很多人在哭诉自己的拖延症,当然也有很多人在这个小组里和拖延症搏斗,而且还专门有这个小组专门建立的网站---战拖会。

但是对我来说,我当时的感觉是:哇,原来拖延不是一种习惯,而是一种症状啊。

这是我当时的想法,于是一年前的我很快的买了组里推荐的战胜拖延症的书,后边的详细事情我不用再叙述了,如果你和我一样,那么你也猜得到,一年过去了,这本书我连第十页都没有读到!

据说我买的那本书书当年被称为战胜拖延症1,而我一直到拖到了这本书的续集战胜拖延症2出来后,还没有看完它,这大概是一个拖延症绝好的一个例子吧。

昨天在地铁上看网易阅读里的电子书,看拖延症续集(大概是)的试读内容,当看到里面说到改变拖延观念的一个办法,就是要像美国的24戒酒协会那样,首先承认自己酗酒,承认自己有很严重的拖延症,承认自己拖延成瘾是战胜拖延的第一步;其次要放低自己对战胜拖延的乐观态度,但是要加强自己对继续拖延后果的认识。

看到这里,我忽然觉得自己对抗拖延的方法确实是完全错了,因为我一直以自己是一个做事认真的形象来欺骗自己,而不肯承认自己做事情一直在拖延。

仔细想想,我的拖延症真的很厉害的独孤求败啊:

-喜欢买书却拖了不看,两年里家里的书已经买了两三百本了,昨天又买了10本书,可今年认真看的书不超过10本。

-准备写的一本小说,已经拖了四年了,写了不到200个字。连开头都不算。

-一直想换工作,拖了三年了还没有换,而那个工作实在是一点发展的机会都没有了。

-个人定的计划,从来没有完成过,周计划坚持到第三天就放弃了。

-孩子都可以打酱油了,买的孩子如何才能正确的打酱油的育儿书,还没有看完。

-在职读的学位论文拖了三年去年才写完通过,要不是因为时间到了不写学位就作废了,估计能拖个十年。(后遗症是,现在偶尔还做噩梦被吓醒--该毕业了,竟然有好几门自己没有考试。好在这一年频率低了,每一两月才做一次)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我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写了。。。

但是我可以欣慰的告诉大家,我昨天把这本书看完了:

买了一年多的书,看了一年都没有看完,今天一个下午花了两个小时看完了。如果你问我看了这本书有什么效果,我只能说一点效果都没有。

因为这伴随一个人好多年的习惯,怎么可能在看完书两个小时后就完全消失了呢?如果可以再看完一本书就能解决很多人困扰多年的问题,这也是不太现实的事情。

所以如果你买书的时候,就要下定决心花几个月去和拖延症做斗争,而不是在看完后大呼上当:这本书对我的拖延症一点帮助都没有!

《拖延症》读后感 篇6

懒惰是拖延症的兄弟。人人都有懒惰的一面。人的性格中就有惰性的成分。生活中。我们也会常见很多懒惰的人。他们能明天完成的事情,绝不在今天做完。能留给别人做的事情,绝不自己做。在守株待兔中的那个农夫。就是因为自己的懒惰。想着坐守其成的事情。到最后庄家荒芜了。也成为了别人的笑柄。

追求过分的完美。也是造成拖延症的原因。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人。害怕别人看出了自己的缺点。所以说在工作当中遇到了困难或者是挑战。他们会害怕被别人看到自己的缺点。便选择拖延和逃避。而我们应该知道的是,事物或人有缺陷,并非是坏事情。缺陷才能够使其自身更加努力,才能逐渐的靠近完美。所谓的完美是不存在的。有一些拖延者也会拿完美当成借口。因为这件事情我做不到十全十美的好。所以我宁愿不做。

找借口,而对于拖延症来说,最多的东西就是借口。他们总是找着借口来拖延着,不愿意去付出行动。怎样克服拖延症,在《别让拖延症毁掉你》一书当中。详细的告诉了我们如何克服拖延症。

首先我们要有使命感:不论我们在工作或者在生活上。要有一种使命感。领导能够把任务交给你。是因为他信任你。这是一种使命感。

接下来我们要给自己制定目标和计划。有目标才会有方向,有方向才会有动力。最后一步就是行动。克雷洛夫说过:“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汹涌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

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我希望我们都能够克服拖延症。成为自己人生中的强者。

《拖延症》读后感 篇7

《终结拖延症》提出了一整套目前来看最完整的改善方案,很多拖儿们也许都只实践过其中某个部分,或认知,或情绪,或行为,然而必须承认拖延是复杂人体创造出来的复杂症候,不是某一个方面的调理就可以改善的,除了认知情绪行为,身体和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对付拖延症,本书的理念就是多管需齐下,拖延也需要鸡尾酒疗法。

书中提出的认知部分主要强调的是对习惯性拖延思维的反思与分析,五步改变法是种很好的方案,读者若能静下心来体验和实践,彻底改变不断谴责自己的习惯,无疑使拖延从根本上弱化,内化的过程是辛苦的,但是却是攻克拖延症所必须的,建立了正确的认知体系,并不断保护,让她在心灵深处成长壮大,会发现原来自己真的不算什么拖延症患者,生活也会因此美好而平和了许多。

情绪方法中关于马和骑手的论述也非常发人深思,的确,有时理智被拖延的习惯带的脱离了赛道,拖延者就是那个勒不住缰绳的苯骑手,锻炼自己的情绪肌肉调整不舒服的感觉,让自己和状况并存的条件下启动是很重要的,书中这段有很多语句一语中的,你不希望感到不适或显的智力低下.的确深刻的指出了拖延者心中隐藏的根本原因,拖延评估汇总表(P91)阐述的拖延的种类和指导也对情绪锻炼和读者脆弱的神经的磨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行为部分的关键词是分心,与其说是分心行为不如说是分心习惯,这也许是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就陪我们一起长大在思维中沉淀多年的坏毛病,书中提出了解决方法,但读者更应该自己探讨适合自己的方法。时间管理的确未必有用,不过思维喊停到真可以试一试。逆向规则是很有意思的预期方法,它强调预先勾勒出成功的景象。除此之外,更多具体的小方法,跬步千里,五分钟计划.方法都是好方法,读者自己选择实践与坚持才是改变的根本。

客观的说,决不是恭维,本书的翻译很有水准,也足见译者群体的语言根基,毕竟他们是高学历的青年知识分子。但真诚的说一句,曲高难免和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书的普及性,显然,喜欢读网络小说的年轻人更需要通俗易懂,一句话能直插心窝子里的表达方式,否则即便看了也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作者的角度来讲,书中的诸多理论与方法还略有点繁琐,对一个被拖延症搞的焦头烂额,一脑门子官司的重症患者,在心情阴翳,毫无斗志的严重拖延状态下,很难马上运用书中的招数,也就是说,虽然开出了长久的综合药方,却不是可以救急的速效救心丸,当然,对付拖延症恐怕没有什么速效救心丸。另外,国外心理学家的西方文化背景使此类书籍在对中国读者的具体应用指导上的怎么都显的不够自然,中国人的文化底蕴和思维传统使拖延症也具有很强的本土特色,比如中国孩子从很小就面临着竞争、学业就业等压力,中国人的体面与中庸等处理问题的态度是外国学着无法体会和分析的了的,然而,本书的出版还是很有意义的,希望此类书籍的翻译出版能够带动国内心理学医学等学者,乃至社会对拖延的思考和关注,吸引更多的人来研究探讨战胜拖延的方法,帮助拖儿们解决烦恼无疑会对社会做出很大贡献。

综上,书是好书,招是好招,但拖延症是慢性病,治疗康复需要很长的时间,能否有具体的重大改善,需要长久的照顾呵护,需要拖延症患者自身的悟性和造化了!

《拖延症》读后感 篇8

在《终结拖延症》里,作者威廉克瑙斯(WilliamKnaus)提出了三管齐下的方法,分别从思维认知、情绪管理和行为实践三个方面来讨论如何破除这些障碍,如何有效战胜拖延。

首先,先来看看,常见的拖延思维有哪些:

1)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开始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句已经在义务教育里已经背的滚瓜烂熟的诗句,在计划和行动开始之初,总会被遗忘,究其原因在于:我们总认为时间还很多,离最后期限还很远。尤其是面对那些我们认为会对自己有用,应该去做的事情时,总会把行动无限期往后推迟。

2)我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是先准备准备吧。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准备充分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准备也会成为一种逃避、开拓的借口,因为准备得越充分,内心对未来就越有把握,心中就越踏实,因而面对的恐惧和焦虑就会少点。这是人的本性,无法避免。可是,就算准备得越充分,也不能让我们对未来有更多的把握感和操纵感,因为总会有不可预知的意外和干扰来打破行动和计划的进行。

3)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我要准备得更充分。

这与上面一点类似,不过在完美主义者当中较为常见。但是我认为,相对于拖延思维来说,完美思维对完美主义者的思维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

4)我觉得我会失败.....

有些人拖延一些事情是为了不想面对失败的结果,因为一开始他们觉得就算努力去做,还是无法完成,会面临失败的局面。而他们的成败价值观是这样的控制他们:努力了还是会失败,这体现了自己的无能;而如果自己拖延不去做,或是到最后期限才去行动,那么即使面临失败的结果,他们觉得自己并非是一个Loser,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还未使出全力,还有余地。

不管你是否有拖延的行为,是否存在拖延思维,最重要的是觉察到自己正在拖延!对拖延的觉察是战拖的第一步。如果一个人明明在拖延,却否认自己在拖延,并继续拖延下去,这才是最可怕,最自欺欺人的地方。而在本书当中,作者建议:通过写拖延日志增进对拖延的觉察。拖延日志就是记录拖延的详细情况,如拖延的事情,拖延的结果,拖延的借口(内心独白),拖延的情绪变化等等。当具备对自己思维的觉察力时,我们就可以在拖延思维出现之时,通过自己激励、自我辩论,同时利用新的思维模式去替代拖延思维。以坚持跑步为例,今天先不跑吧,今晚恰好有好声音,先看完吧,明天再开始跑步吧!没关系,好声音晚上9点30分才开始,我可以先出去跑30分钟,然后再回来,时间正好,而且我明天可以再看重播,这样就可以省去广告时间了,所以还是今天开始跑步吧!

其次,就算我们开始迈出了第一步,拖延也还是纠缠我们不放。在我们还未建立完全针对某个习惯的神经通路或是新的战拖思维时,旧有的拖延思维为了求生而挣扎,不断地给我们的情绪和内心增加压力,让我们烦躁不安、焦虑难耐,甚至它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在心中制造一个声音,强烈要求我们拖延或是停止手头上的事情,力求分散我们的注意力,然后趁虚而入,使拖延死灰复燃。

针对拖延引发的焦虑、恐惧和厌恶的情绪,书中的建议就是培养对这些情绪的忍耐能力,进而锻炼出情绪肌肉,这确实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却很痛苦,也很影响工作和生活。因为往往这些情绪出现时,我们越是强忍着,越是在心中做挣扎,做内心独白,自我激励,都会让我们分散对当下的注意力,如果那时恰好你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去完成工作,你会因无法静下心来而抓狂。所以我认为,强忍不是通用的办法,适时地放下手头的工作,静下心,深呼吸,利用灵修的方法,去与自己的情绪相处,同时在拖延日志上记录下来,待情绪稳定后回到工作中,这样的效果或许好很多。

最后,书中提到的战胜拖延的行动技巧基本和之前分享的战拖技巧差不多,现在再来回顾一下:

1)确定一个清晰、具体、可量化的目标;

2)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步骤来完成。如果是创造性的活动,就分解成机械性的活动;

3)不必准备太充分,一旦发现自己在准备上花太多时间,就跳过准备,直接行动,Justdoit;

4)停下完美主义,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一点一点地做,同时记录自己的改变和变化;

5)消除一切干扰,如关掉手机,关掉电视、拔掉网线......集中注意力;

6)利用仅有的10分钟时间;

7)先做5分钟,再做5分钟.......继续这样下去,你会慢慢找到状态的;

总得来说,这本书比《拖延心理学》更注重实践操作,但是操作的方法和步骤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因为书中提倡通过记录和书写来觉察和反思自我,许多内容只有做了才会明白,才能理解,也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另外,再补充一点,那就是时间管理和拖延的关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拖延并不属于时间管理的范畴,而且拖延的产生并不完全是时间管理里不到位,可以说时间管理在其中作用的很小。而时间管理只针对那些最不拖延的人有效,对于经常拖延,不经常管理时间和自己的人,无效。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1000字延伸阅读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1000字(通用4篇)


好书给人带来的是思考,留下的是一笔精神上的财富,作者写的作品为我们开辟了一片心灵净土。经常写读后感,写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得到提高。那么,如何把书中的感悟用一个个文字描绘出来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终结拖延症读后感”,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篇1】

《终结拖延症》提出了一整套目前来看最完整的改善方案,很多拖儿们也许都只实践过其中某个部分,或认知,或情绪,或行为,然而必须承认拖延是复杂人体创造出来的复杂症候,不是某一个方面的调理就可以改善的,除了认知情绪行为,身体和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对付拖延症,本书的理念就是多管需齐下,拖延也需要鸡尾酒疗法。

书中提出的认知部分主要强调的是对习惯性拖延思维的反思与分析,五步改变法是种很好的方案,读者若能静下心来体验和实践,彻底改变不断谴责自己的习惯,无疑使拖延从根本上弱化,内化的过程是辛苦的,但是却是攻克拖延症所必须的,建立了正确的认知体系,并不断保护,让她在心灵深处成长壮大,会发现原来自己真的不算什么拖延症患者,生活也会因此美好而平和了许多。

情绪方法中关于马和骑手的论述也非常发人深思,的确,有时理智被拖延的习惯带的脱离了赛道,拖延者就是那个勒不住缰绳的苯骑手,锻炼自己的情绪肌肉调整不舒服的感觉,让自己和状况并存的条件下启动是很重要的,书中这段有很多语句一语中的,你不希望感到不适或显的智力低下.的确深刻的指出了拖延者心中隐藏的根本原因,拖延评估汇总表(P91)阐述的拖延的种类和指导也对情绪锻炼和读者脆弱的神经的磨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行为部分的关键词是分心,与其说是分心行为不如说是分心习惯,这也许是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就陪我们一起长大在思维中沉淀多年的坏毛病,书中提出了解决方法,但读者更应该自己探讨适合自己的方法。时间管理的确未必有用,不过思维喊停到真可以试一试。逆向规则是很有意思的预期方法,它强调预先勾勒出成功的景象。除此之外,更多具体的小方法,跬步千里,五分钟计划.方法都是好方法,读者自己选择实践与坚持才是改变的根本。

客观的说,决不是恭维,本书的翻译很有水准,也足见译者群体的语言根基,毕竟他们是高学历的青年知识分子。但真诚的说一句,曲高难免和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书的普及性,显然,喜欢读网络小说的年轻人更需要通俗易懂,一句话能直插心窝子里的表达方式,否则即便看了也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作者的角度来讲,书中的诸多理论与方法还略有点繁琐,对一个被拖延症搞的焦头烂额,一脑门子官司的重症患者,在心情阴翳,毫无斗志的严重拖延状态下,很难马上运用书中的招数,也就是说,虽然开出了长久的综合药方,却不是可以救急的速效救心丸,当然,对付拖延症恐怕没有什么速效救心丸。另外,国外心理学家的西方文化背景使此类书籍在对中国读者的具体应用指导上的怎么都显的不够自然,中国人的文化底蕴和思维传统使拖延症也具有很强的本土特色,比如中国孩子从很小就面临着竞争、学业就业等压力,中国人的体面与中庸等处理问题的态度是外国学着无法体会和分析的了的,然而,本书的出版还是很有意义的,希望此类书籍的翻译出版能够带动国内心理学医学等学者,乃至社会对拖延的思考和关注,吸引更多的人来研究探讨战胜拖延的方法,帮助拖儿们解决烦恼无疑会对社会做出很大贡献。

综上,书是好书,招是好招,但拖延症是慢性病,治疗康复需要很长的时间,能否有具体的重大改善,需要长久的照顾呵护,需要拖延症患者自身的悟性和造化了!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篇2】

在《终结拖延症》里,作者威廉克瑙斯(WilliamKnaus)提出了三管齐下的方法,分别从思维认知、情绪管理和行为实践三个方面来讨论如何破除这些障碍,如何有效战胜拖延。

首先,先来看看,常见的拖延思维有哪些:

1)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开始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句已经在义务教育里已经背的滚瓜烂熟的诗句,在计划和行动开始之初,总会被遗忘,究其原因在于:我们总认为时间还很多,离最后期限还很远。尤其是面对那些我们认为会对自己有用,应该去做的事情时,总会把行动无限期往后推迟。

2)我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是先准备准备吧。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准备充分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准备也会成为一种逃避、开拓的借口,因为准备得越充分,内心对未来就越有把握,心中就越踏实,因而面对的恐惧和焦虑就会少点。这是人的本性,无法避免。可是,就算准备得越充分,也不能让我们对未来有更多的把握感和操纵感,因为总会有不可预知的意外和干扰来打破行动和计划的进行。

3)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我要准备得更充分。

这与上面一点类似,不过在完美主义者当中较为常见。但是我认为,相对于拖延思维来说,完美思维对完美主义者的思维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

4)我觉得我会失败.....

有些人拖延一些事情是为了不想面对失败的结果,因为一开始他们觉得就算努力去做,还是无法完成,会面临失败的局面。而他们的成败价值观是这样的控制他们:努力了还是会失败,这体现了自己的无能;而如果自己拖延不去做,或是到最后期限才去行动,那么即使面临失败的结果,他们觉得自己并非是一个Loser,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还未使出全力,还有余地。

不管你是否有拖延的行为,是否存在拖延思维,最重要的是觉察到自己正在拖延!对拖延的觉察是战拖的第一步。如果一个人明明在拖延,却否认自己在拖延,并继续拖延下去,这才是最可怕,最自欺欺人的地方。而在本书当中,作者建议:通过写拖延日志增进对拖延的觉察。拖延日志就是记录拖延的详细情况,如拖延的事情,拖延的结果,拖延的借口(内心独白),拖延的情绪变化等等。当具备对自己思维的觉察力时,我们就可以在拖延思维出现之时,通过自己激励、自我辩论,同时利用新的思维模式去替代拖延思维。以坚持跑步为例,今天先不跑吧,今晚恰好有好声音,先看完吧,明天再开始跑步吧!没关系,好声音晚上9点30分才开始,我可以先出去跑30分钟,然后再回来,时间正好,而且我明天可以再看重播,这样就可以省去广告时间了,所以还是今天开始跑步吧!

其次,就算我们开始迈出了第一步,拖延也还是纠缠我们不放。在我们还未建立完全针对某个习惯的神经通路或是新的战拖思维时,旧有的拖延思维为了求生而挣扎,不断地给我们的情绪和内心增加压力,让我们烦躁不安、焦虑难耐,甚至它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在心中制造一个声音,强烈要求我们拖延或是停止手头上的事情,力求分散我们的注意力,然后趁虚而入,使拖延死灰复燃。

针对拖延引发的焦虑、恐惧和厌恶的情绪,书中的建议就是培养对这些情绪的忍耐能力,进而锻炼出情绪肌肉,这确实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却很痛苦,也很影响工作和生活。因为往往这些情绪出现时,我们越是强忍着,越是在心中做挣扎,做内心独白,自我激励,都会让我们分散对当下的注意力,如果那时恰好你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去完成工作,你会因无法静下心来而抓狂。所以我认为,强忍不是通用的办法,适时地放下手头的工作,静下心,深呼吸,利用灵修的方法,去与自己的情绪相处,同时在拖延日志上记录下来,待情绪稳定后回到工作中,这样的效果或许好很多。

最后,书中提到的战胜拖延的行动技巧基本和之前分享的战拖技巧差不多,现在再来回顾一下:

1)确定一个清晰、具体、可量化的目标;

2)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步骤来完成。如果是创造性的活动,就分解成机械性的活动;

3)不必准备太充分,一旦发现自己在准备上花太多时间,就跳过准备,直接行动,Justdoit;

4)停下完美主义,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一点一点地做,同时记录自己的改变和变化;

5)消除一切干扰,如关掉手机,关掉电视、拔掉网线......集中注意力;

6)利用仅有的10分钟时间;

7)先做5分钟,再做5分钟.......继续这样下去,你会慢慢找到状态的;

总得来说,这本书比《拖延心理学》更注重实践操作,但是操作的方法和步骤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因为书中提倡通过记录和书写来觉察和反思自我,许多内容只有做了才会明白,才能理解,也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另外,再补充一点,那就是时间管理和拖延的关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拖延并不属于时间管理的范畴,而且拖延的产生并不完全是时间管理里不到位,可以说时间管理在其中作用的很小。而时间管理只针对那些最不拖延的人有效,对于经常拖延,不经常管理时间和自己的人,无效。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篇3】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800字:

约百分之二十五的人患有拖延症,有趣的是,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属于那百分之二十五。那我们先来找一下自己的定位,你属于哪一种拖延?

期限性拖延:

领导规定下周二要交一篇文章,我会拖到周一晚上才开始写,这种把工作拖到最后期限才完成的,可以称之为期限性拖延。

个人事务拖延:

我计划7月份去桂林旅游一趟,这属于个人事务,属于不紧急的事情,但一直拖到7月底,我的机票也没有定,行程也没有安排,这就叫个人事务拖延。

简单事务拖延:

简单事务拖延就很简单,我在吃饭或者在走路的时候,手机微信响了,同事询问我今天什么班?晚上一起约个午饭,两分钟就能回复的问题,但是我就拖延到快吃午饭的时候才想起来回复人家。

复杂拖延:

复杂拖延大多跟完美主义有关,领导要我做的PPT,里面有个数据不准确,我就会一直拖延,不想去完成这个PPT。

无事不拖的人确实难找,而从不拖延的人也很罕见。本书中,威廉·克瑙斯教给我们一个“三管齐下”的方法,帮我们克服拖延,让生命之旅收获更多的成就,方法是:

认知方法:

教你看清拖延行为是怎样表现的,以及怎样改变拖延思维。

情绪方法:

教你建立忍耐力和持久性,使你即使面对不适的环境,也能坚定地沿着原路前行

行为方法:

确定你的方向,落实在行动上,善始善终,运用你的知识,通过你的工作和成就取得成功

苏格兰有一句谚语:“什么时候都能做的事,往往什么时候都不去做。”所以,这次可别再拖延啦!我们一起来学习改变消极思考方式,缓解压力情绪,采取积极主动行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方式吧!

认知方法:

帮你重新思考你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改变自动负性思维(ANT),比如可以教自己跟拖延思维争辩。

情绪方法:

拖延很可能是因为一些不愉快的情绪引起的,想避开这种紧张、不快,需要一个更加安适的行为来转移情绪,代替不快。

行为方法:

当你拖延时,十有八九是在用一些压力小或不太重要的事,来代替被拖延的那件事,比如看新闻、打游戏。

小案例:雷蒙德是一名律师,但他总是习惯性拖延一些重要的事务,考虑到这将严重危及自己的职业生涯,于是向马萨诸塞州朗梅多市临床心理学家威廉斯·克瑙斯寻求帮助。对方给了他一份两页的关于办事拖拉的对照表,要求阅读并检查这些描述是否符合他的情况。雷蒙德欣然接受,答应在飞往欧洲的班机上完成这项任务。可是在飞行途中,他饶有兴趣地看了一部电影;随后发誓在下榻酒店的头天晚上阅读这份材料,但很早就睡了;此后每天,都会有一些更紧迫的事情要做。克瑙斯通过计算发现,由于拖延症,这名律师在这项可能仅需两分钟便能完成的小任务上花掉了40个小时。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篇4】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300字:

约百分之二十五的人患有拖延症,有趣的是,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属于那百分之二十五。那我们先来找一下自己的定位,你属于哪一种拖延?

要改变这些负性思维及行为方法,终结拖延,可以试试下面几个简单的方法:

01、练习立即行动

以合理的方式、在合理的时间内,去做合理的事情。

02、控制分心行为—思维终止

意识到自动拖延决定时(如心里想“待会再做吧”),要在心里喊“停”。

03、复杂任务做分解

学会将复杂任务做分解。

04、建立正向联系

将学习和愉快的事情联系起来,比如你喜欢古典音乐,那就边放边学习

05、运用承诺

当我想翻跃一面很难翻的墙时,可以试着先把背包扔过墙。运用承诺会有一个短期明确的目标,因为你承诺了他人,所以你的行动也会更坚决一点。

06、维持适当的压力

没有压力人的表现不会很好,你得强迫自己开始;压力太大表现也不好,思维会分散混乱,所以要维持适当的水平的压力感。

书中作者还介绍了很多适合实际操作的流程、套路和练习,甚至可以在实战当中直接模仿复制。但是,任何方法光看不练是永远也没有效果的,战胜拖延,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都是拖延惹的祸读后感1000字汇编


书籍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手段,读作品,可以使我们学到更多知识。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写作品读后感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吗?下面是读后感大全为大家整理的“都是拖延惹的祸读后感”,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都是拖延惹的祸读后感【篇1】

好长时间没上来写点啥,因为我把自己生活安排得忒充实了。

我一直感到自己到了一个人生的瓶颈期,在深知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情况下,感到有心无力。知道自己的问题之一是拖延,于是终于前些日子读了《拖延心理学》,找到了症结所在。

自我帮助类的书我现在看了几本之后,把他们划分为三类,或者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说教式的,通过讲道理拓展你的思路,就像年长者给年轻人做心理工作差不多。这个方法在个别想不通的问题上,有时候可以个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有些道理你先前是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有了新的目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这个类型的有个问题,它只在你先前不明道理的时候管用。那么如果在“道理大家都知道”的情况下,问题有时候还是解决不了怎么办?这就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第二层是方法式的,你现在已经知道自己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知道了目标,却不知道怎么能达到,这类书就注重于教你实际操作的方法。比如教你怎么管理时间,怎么放松精神……但有了目标,有了方法,你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吗?不一定能!

第三层是学术式的,它从心理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你有了目标,有了方法,即你知道要做什么,又知道如何做,为什么不行动?这问题一点也不荒谬,它几乎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问题出在内心和大脑。帮你解决“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就是……”里那个不知道的为什么。《拖延心理学》就是这个层次的书。它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把自己当成活体标本,科研项目来研究!

看了《精子战争》之后,内容虽不能尽信,但是它的一个主旨是人类终究是一种动物。要从生物的角度来观测研究。

确实如此,不能因为人类掌握了科学道理,就认为自己的感性一面是凌驾于科学是不可用理性分析的。事实上,那些自然界的科学事实不管人类掌握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类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用科学道理分析。

根据学习,我终于意识到我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都是有深远的源头的。我拖延的行为方式,和一些惯性思维,形成于早年、多年的个人经历之中,汇聚于潜意识的神经通路之中。好消息是,人的大脑并非一成不变,我要深挖自己的意识形成,然后去斩断那些错误的联系。

通过那本书,和一些时间管理的技巧,我这一个多礼拜,明显的感受到了自身的变化。我相信长此以往,必将有脱胎换骨的变化。首先,我感到自己确实做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做了几件以前死拖不做的事情。之后觉得很轻松,很自豪。其次,即使我的学习量没有大量的增加,但是我以前常有的学习带来的负面的感觉,如疲惫不堪,日子混沌,空虚,内疚等这次都没有了,有的是充实和满足。

今天感到身体不适,而且我的学习刚好告一段落,今天给自己一个充分的休息。早上做了一点正事,后来又出门捐书,处理旧衣服,剪头,买定时器,买菜,洗衣服,剩下时间就是看看书上上网。其实刚刚那么一列举,今天也做了不少有效的事情。尤其是捐出去那两大本早已不看的厚重教材之后,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很神奇,只是几本书而已。想来我心里大约早就想处理他们,又放不下,收着占地方又闹心,今天终于决定并行动了,清除了不知不觉占据我内心角落的一个烦恼。往常我在家什么也不干还觉得时间过得超快,今天却觉得时间变得非常的长,很神奇。

都是拖延惹的祸读后感【篇2】

就像作者所说,这本书是写给普通人的,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拖延,或因为那件事的结果会让自己痛苦而不去做,或因为追求完美而拖延,或因为不感兴趣而拖延、、、拖延就是一种心理,当你得思维方式发生变化,行为自然改变,拖延就会缓解,不那么影响自己的生活,比如追求完美的人,可以通过不断的鼓励自己的努力和过程,而非只看重结果,这样便能鼓励自己继续做下去

分享文中一些实用改变拖延的小技能:

1.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可观察、具体而实在的),而不是那种模糊而抽象的目标。

不是:“我要停止拖延。”

而是:“我要在九月一日之前打扫和整理我的车库。”

2.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不要异想天开,而要从小事做起。不要过于理想化,而要选择一个能接受的程度最低的目标。

不是:“我绝不再拖延!”

而是:“我会每天花一个小时时间学习数学。”

3.将你的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每一个迷你目标都要比大目标容易达成,小目标可以累积成大目标。

不是:“我打算要写那份报告。”

而是:“今晚我将花半个小时设计表格。明天我将花另外半个小时把数据填进去,再接下来一天,我将根据那些数据花一个小时将报告写出来。”

4.现实地(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对待时间。问自己:这个任务事实上将花去我多少时间?我真正能抽出多少时间投入其中?

不是:“明天我有充足的时间去做这件事。”

而是:“我最好看一下我的日程表,看看我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做。上次那件事所花的时间超出了我的预期。”

5.只管开始做!不要想一下子做完整件事情,每次只要迈出一小步。

记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是:“我一坐下来就要把事情做完。”

而是:“我可以采取的第一个行动是什么?”

6.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忍受15分钟。你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15分钟才能完成一件事情。因此,你在15分钟时间内所做的事情是相当有意义的。

不是:“我只有15分钟时间了,何必费力去做呢?”

而是:“在接下来的15分钟时间内,这件事的哪个部分我可以上手去做呢?”

7.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当你遭遇到第一个(或者第二、第三个)困难时,不要放弃。困难只不过是一个需要你去解决的问题,它不是你个人价值或能力的反映。

不是:“教授不在办公室,所以我没办法写论文了。我想去看场电影。”

而是:“虽然教授不在,但是我可以在他回来之前先列出论文提纲。”

8.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甚至扔掉不管!)。你真的是能够做这件事的唯一人选吗?这件事情真的有必要去做吗?

记住:没有人可以什么事情都做——你也是。

不是:“我是唯一一个可以做好这件事的人。”

而是:“我会给这件事找个合适的人来做,这样我就可以去做更重要的事了。”

都是拖延惹的祸读后感【篇3】

从什么时候感觉到自己有拖延症?大约是大学时间。

高中时,由于处在一种高度“集权”的家庭中(父母管教十分严格),一旦摆脱这种管束,进入大学生活后,我发现自己的状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种情况在大一的时候还是好的,毕竟生活习惯的是难以很快被“恶化”的,所以第一年,我参加了各种活动、加入各种组织、社团,学业也没有落下,没有付出什么努力,也能取得二等奖学金和班上能拿的奖。

最大的变数发生在大二,我开始追星,开始玩游戏。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甚至请假不去上课,自然,我有底线,就是不挂科,所以延续大二,我只能拿三等奖学金。

大三的'时候,准备考研,但是心里对于爸妈的这种期许,我是极度不情愿的。所以,基本投入的学时时间可能不超过50个小时,自然,考研也是失败的。

大四毕业了,我很恐慌,担心自己的表现是否能在社会上立足,所以在第一份offer提供过来时,我就接受了,并且为这极少的工资,付出我最大的诚意和努力。

现在毕业已经四年,现在的我,已不同于当年的我,但是我仍然感觉到拖延在我生活中经常的出现。所以我读了这本书《拖延心理学》。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两个方面:这是一本让你了解你自己、分析你自己的书,整体就分为两部分,理解拖延和克服拖延,对我来说,理解拖延部分,看的过程中,我会心跳加速,因为我可以感觉到,作者说的就是我,活灵活现的展示了,生活中,你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你会因为那些借口去拖延。

理解拖延

“恐惧”

恐惧这个词语出现了134次,结合方式为“恐惧成功”、“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是我第一次听到的观点,很多人害怕成功以后自己的生活发生的压力会变大,也有人害怕自己的成功会让身边人受到伤害或者嫉妒,这里比如说妻子担心自己的成功会让丈夫自尊心受损。

“控制”

恐惧这个词语出现了80次。结合方式为“害怕被控制”、"控制某某”“自我控制”,这里理解为,很多人需要对自己和自己认为的所有物(比如自己的孩子、时间、所有权)有全盘的控制,这种控制是不受其他人的阻碍、指使,当自己被要求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认为自己失去了控制权,固会产生控制反叛,会给自己理由拖延。

“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这个词语出现了80次,结合出现的还有“高期待和苛刻要求”。这里的完美主义者,我觉得可以理解成行动派和理想派,行动派的完美主义者和强迫症可以关联理解,理想派,往往是因为想要把事事都做到完美,实际执行中反而会迟迟不行动。

克服拖延

这部分,我觉得作者考虑到了原因的差异,所以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建议,比如,细化目标和步骤,把宽泛的目标变成可执行的步骤并列出来;建立的第一个目标应当在15分钟内可以完成;在做某一件事情前,给自己一段时间放空;改变自己做事情的环境,和数字网络说再见或者去图书馆、咖啡厅,甚至放弃半天的上班时间;结伴同行事半功倍;甚至及时就医。这些在其他的鸡汤文或者时间管理的书籍中,我也有看到过。每个人的适用程度和解决问题的实效肯定是不同的。

我喜欢作者介绍的其中一个方法,是用于自我分析的,因为很喜欢,印象深刻,所以我会全文摘录:

自由书写

“你可以将你的笔记用于“自由书写”。自由书写就是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将你的所思所想以一种不停顿、不判断和不做修饰的方式书写下来。这种方式通常被书写者用于激发自己开始做事的动力,或者发现某些没有被自己意识到的想法。

在二十分钟左右的自由书写过程中,你所要做的就是一直写下去,哪怕你写的是“我没有什么好说的”或者“我不知道接下来该写些什么”。不要把你的笔从纸上挪开(或者,不要停止敲击键盘),只要将你的思绪写下来就可以了。不必担心标点、拼写和语法,也不必担心你写的是否有意义,或者是否准确。不要涂抹,不要划掉,也不要删除。自由书写的目的不是要写出一篇美文,而是要在不做判断的情况下去了解你的思维和情绪。”

这对我来说,这不仅是分析自己的手段,我觉得是充分了解自己的价值观的手段,我有时候总觉得,自己心里想到了什么,但是却无法总结成观点,但是写东西的时候,哪怕很无趣,我也觉得,我终于通过某种方式了解到了自己的真实想法,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已经不像原来那样每天去写日记(写字对我来说和手腕的酸痛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我却很喜欢在键盘上打字,我很享受一个个单词出现的过程,很享受一片文章成型的过程。哪怕,就想现在这样,也不会有很多人给我对文章的反馈。

这本书,我更喜欢前部分,因为你了解了自己,才能对症下药,而提供的建议,每个人的承受度是不同的,就比如害怕失去“控制权”的人,可能也会觉得,凭什么指使我去做什么?

都是拖延惹的祸读后感【篇4】

拖延,一直存在于我们身边,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拖延的习惯,也许您拖延是为了逃避某件事情,也许您拖延是为了缓解紧张的压力。从我们的幼儿时期一直延续到老年时期,也许死亡才是拖延的终点。既然不能摆脱拖延心理,我们就应该了解它的根源,了解它的影响,最终找到克服拖延心理的方法。

我分析我工作上拖延的原因可能是一种畏惧的心理,就拿仓库这方面的工作来说,因为没有实际经验,不自觉的就对这块工作产生了拖延的心理,有点畏惧,不知从何下手。要想克服这种心理,就要从根源下手不能畏难,要把整件事情分成各个小模块来逐步攻克,制定详细、切实可能的工作计划。我给自己定的计划是先在网上学习些理论知识;再去泰州进行实践学习和操作,理论结合实际强化技能,回来针对我们远景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对症下药,逐步完成仓库的管理工作。

正是读了《拖延心理学》这本书,我才真正认识到自己工作中拖延的成因。改掉拖延的坏习惯也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我准备好启程了,您呢?

都是拖延惹的祸读后感【篇5】

在翻开《拖延心理学》之前,本人一直对自身在习惯养成、工作效率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拖延深恶痛绝,并对自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拖延症患者深信不疑,且颇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意思,深恐将不断为此生以及此生中的若干年甚或几个星期的碌碌无为而追悔莫及,于是便一厢情愿地将治愈希望寄托在了广受推崇的《拖延心理学》这本书上。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细读之下,方知拖延这个问题竟然博大精深。它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脑共同作用力之下的产物。正如书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细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还会扯出诸如:早年记忆、对成功和失败的各种恐惧、模糊的自我认识以及家庭的态度等等,这些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触及的深层次感受仰或真相。

当读到对各类拖延行为模式的法庭大调查这一章节时,书中提到:拖延会激起类似自责或者厌恶这样的情感反应,但是它很可能同时也在帮你躲避其他更为焦灼的情感。这突然就让我想到了自己在写稿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拖延。那时候,总会一边反复计算已完成字数和最后交稿期的距离,一边为自己无法按部就班却总在不断往后拖延,而无比自责和懊恼;那时候,自己简直就像掉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在拖延,一方面又在焦虑和自责中痛苦度日;那时候,即使现在想起来,自己也会禁不住起上一身鸡皮疙瘩。

如今,是本书启发我找到了个中答案。那时之所以那样,是因为在拖延中写稿和在写稿中拖延的我,无论有多么令人厌恶,也比不上作品完成后却得不到认可或不能发表的那种挫败感更令人痛苦。所以,那时候的拖延源自于我对失败的惧怕,担心得不到认同和肯定会就此失去自身价值(本书指出,这种就个人表现论个人价值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继而推论出,这可能跟我成长于一个具有怀疑倾向的家庭中有关。当然,探讨这些并非是为了逃避或者指责又或者抱怨什么,何况即使这样也根本于事无补。我要说的是,在这个对自身艰难的探索过程中,自始至终,你都要怀抱真诚和勇气,否则,很难发现真正有用的东西。

所幸,经过彻底反省分析,虽然拖延症的对治简直称得上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本人总算不是无可救药。书中所提出的一些拖延处理技巧,也确实具体而实用。例如,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我要在今天睡觉前完成这篇读后感。而不是:我要停止拖延;再例如,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我要打扫房间。即使打扫房间又无聊又辛苦,但我起码可以忍受15分钟,而且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15分钟,才能完成一件事;还有,要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也许最近投出的一篇稿子,又没有出现在编辑公布的过稿名单中,但这并非我个人价值和能力的反映,我只需开始着手下篇的写作就可以了。

起码《拖延心理学》给了像我这样,受拖延顽疾拖累的拖延者一个希望,只要有意愿改变,只要有志征服,只要全心投入且反复实践,总有一天,我会心甘情愿接受犒赏。这些犒赏,也许来自于我如愿完成的一篇文稿,也许得益于我花数十年持续经营的生活,甚至多亏我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为健康所带来的珍贵回报总之,连一向追求完美的我(据说大多数拖延者都有完美主义的倾向),都不得不佩服自己为开启新生活所经历的这一切了。这一切,包括拖延,但拖延已不再是一种失败。只有不敢去经历,才是真正的失败。

都是拖延惹的祸读后感【篇6】

人生,每个人都在演绎着一场属于自己的人生,我们都有着不同的思想和心理,向往成功的道路都是我们一生的追求。也许,当你在迷茫着的时候,拖延着的时候,你已经抛弃了一段你作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一段仅有一次的机会。我们的生命,虽然渺小,但却应该活得有激情,有意义。

我之前一直认为,拖延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有些人为不易改掉的习惯懊恼,有些人在最后一秒的灵感迸发二沾沾自喜,觉得这似乎都是生活常态。但遇见《拖延心理学》之后,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观。认清现实和自己,接受自己。表面上看,拖延是个人的时间管理问题,或者对所处理的事情责任感不强二逃避的方式。事实上研究发现,拖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仅涉及个人的心理,行为和情绪问题,还涉及社会,文化等问题。即使我们意识到拖延的存在,已经耽搁了事情,却无法停止这种行为。

有时,我们会被一些所谓“拖延者的信条”所说服。比如,我必须要做到完美,我做每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什么也不要做比冒失败的风险更安全,如果这一次我做的很好,那么我每次都应该很好。我们平时听到这些,会认为是对自己要求严格,是完美主义者,办事求稳。

事实上,这些跟拖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这些想法是不现实的,是为拖延开道的个人观念。如果你认为必须做到完美,那么你宁愿拖着也不愿意去做,因为你不愿意冒风险被人批判你的失败;如果你认为成功是危险的,你就会为了保护自己和别人而降低成功的概率。人们形成拖延习惯是因为害怕,害怕展露真实的一面,会不被别人能接受,以至于拖延者不仅躲开了认知世界,也躲开了认知自己。虽然要忍受自责,自轻和对自己反感的痛苦,但是比起认清自我所带来的的脆弱,这种痛苦更容易接受。改善拖延的过程,也是认清自己,接受自己优缺点,能够像老朋友一样与自己相处的过程。

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生活如同一盘棋,你的对手是时间,假如你行动前犹豫不决,或拖延的行动,你将因时间过长而痛失这盘棋,你的对手是不允许你犹豫不决的!”从现在起,让我们拒绝拖延,提高执行力,与时间决战吧!

读拖延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集锦6篇)


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写的作品,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我们对于这些感觉的记录,就叫做读后感。怎么写出一篇优质的作品呢?你不妨看看读拖延心理学读后感,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读拖延心理学读后感【篇1】

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如何加快我的节奏,节约我的时间。我的理解是:

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可观察、具体而存在的,而不是那种模糊而抽象的目标)。

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不要异想天开,要从小事做起。不要过于理想化,而要选择一个能接受的程度最低的目标。将你的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每个迷你目标都要比大目标容易达成,小目标可以积成大目标。

现实的(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对待时间。问自己:这个任务事实上将花去我多少时间?我真正能抽出多少时间投入其中?只管开始做,不要想一下子做完整件事情,每次只要迈出一下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忍受15分钟,你只要通过一次一次的15分钟才能做完一件事情。因此,你在15分钟时间内所做的事情是相当有意义的。

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当你遭遇到一个(或者两个、三个)困难是,不要放弃。困难只不过是一个需要你解决的问题,它不是你个人价值或能力的反映。

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甚至扔下不管)。你真的是做这件事的唯一人选吗?这件事真的必要去做吗?我会给这件事找一个合适的人去做,这样就可以去做更重要的事了。

保护你的时间,学会怎样说不,不是不做只是要合理安排时间!

留意你的借口,不要习惯性的利用借口来拖延,而要将它看做是在做15分钟的一个信号。或者利用你的借口作为完成一个步骤之后的奖赏。

我们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可以拖延,也可以行动,即使自己的心里不舒服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行动的。以往的历史无法决定你当下要怎么做,你可以从学习、成长和挑战自己中获得快乐,你不必等到完美之后才觉得自己有价值。

读拖延心理学读后感【篇2】

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拖延症的理解是,一件事情明明时间充足,但总要拖到最后期限了才做,大概类似于“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的那种感觉。而读完了这本《拖延心理学》以后,发现拖延其实是许多人都在面临的问题,其形成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书中序言引用另一位心理学家的观点,指出拖延症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对于注意力分散这方面,我直接引用文中内容:“事实上,网络越来越成了人们不愿意做事的罪魁祸首,这种趋势正在不断地蔓延。如今,信息已经是铺天盖地、无所不在。过多的信息让我们无所适从。太多的信息,太多的决定,太多的选择——信息的泛滥让我们很多人陷入了拖延的泥沼之中。”

的确,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改变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拖延问题越来越常见。拖延的成因也有许多,比如完美主义倾向;比如对时间的感觉不切合实际,对任务的难度和需要的时间量过于乐观,缺乏充足的估计;比如对做事的步骤缺乏详细的了解和预期,不能很好的启动任务;比如对完成任务的悲观;比如企图一下子彻底完成任务,而不知道分步骤一点解决。

很多时候,对于伸手就可以做到地事情,人们不会太过在意,很简单,马上,现在,稍等这种回答地背后,是别人反复地催促——但就是不做,总是认为有时间马上做好的事情,却总是不去做,这就是拖延症。

工作头几年是极其痛苦的,想成为的自己与实际的自己差距太大。当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自己的时候,生活才显示出它真实的样子:我其实太普通了,能力也一般,很多事情不是自己想做就可以做到的,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很有可能还是这样。这一发现至关重要:“因为,当我们按照自己真实的样子而不是按照自己希望的样子来接受自己的时候,我们才能以最有利于我们的方式来采取行动,而不是生活在拖延的无边阴影之下。”

征服拖延之战之前,先进行盘点,盘点自己身上的拖延问题。盘点自己存在的拖延现象,分析这些拖延带来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后果,盘点自己为拖延找的借口。

这本书的最后部分汇总了很多摆脱拖延症的技巧,大家有兴趣的可以深入了解。

总之,拖延是个心理问题,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的是更好地与自己相处,面对拖延的挑战,学会接受,学会行动,让自己的心理更成熟。

读拖延心理学读后感【篇3】

拖延,一直存在于我们身边,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拖延的习惯,也许您拖延是为了逃避某件事情,也许您拖延是为了缓解紧张的压力。从我们的幼儿时期一直延续到老年时期,也许死亡才是拖延的终点。既然不能摆脱拖延心理,我们就应该了解它的根源,了解它的影响,最终找到克服拖延心理的方法。

我分析我工作上拖延的原因可能是一种畏惧的心理,就拿仓库这方面的工作来说,因为没有实际经验,不自觉的就对这块工作产生了拖延的心理,有点畏惧,不知从何下手。要想克服这种心理,就要从根源下手不能畏难,要把整件事情分成各个小模块来逐步攻克,制定详细、切实可能的工作计划。我给自己定的计划是先在网上学习些理论知识;再去泰州进行实践学习和操作,理论结合实际强化技能,回来针对我们远景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对症下药,逐步完成仓库的管理工作。

正是读了《拖延心理学》这本书,我才真正认识到自己工作中拖延的成因。改掉拖延的坏习惯也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我准备好启程了,您呢?

读拖延心理学读后感【篇4】

从什么时候感觉到自己有拖延症?大约是大学时间。

高中时,由于处在一种高度“集权”的家庭中(父母管教十分严格),一旦摆脱这种管束,进入大学生活后,我发现自己的状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种情况在大一的时候还是好的,毕竟生活习惯的是难以很快被“恶化”的,所以第一年,我参加了各种活动、加入各种组织、社团,学业也没有落下,没有付出什么努力,也能取得二等奖学金和班上能拿的奖。

最大的变数发生在大二,我开始追星,开始玩游戏。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甚至请假不去上课,自然,我有底线,就是不挂科,所以延续大二,我只能拿三等奖学金。

大三的'时候,准备考研,但是心里对于爸妈的这种期许,我是极度不情愿的。所以,基本投入的学时时间可能不超过50个小时,自然,考研也是失败的。

大四毕业了,我很恐慌,担心自己的表现是否能在社会上立足,所以在第一份offer提供过来时,我就接受了,并且为这极少的工资,付出我最大的诚意和努力。

现在毕业已经四年,现在的我,已不同于当年的我,但是我仍然感觉到拖延在我生活中经常的出现。所以我读了这本书《拖延心理学》。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两个方面:这是一本让你了解你自己、分析你自己的书,整体就分为两部分,理解拖延和克服拖延,对我来说,理解拖延部分,看的过程中,我会心跳加速,因为我可以感觉到,作者说的就是我,活灵活现的展示了,生活中,你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你会因为那些借口去拖延。

理解拖延

“恐惧”

恐惧这个词语出现了134次,结合方式为“恐惧成功”、“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是我第一次听到的观点,很多人害怕成功以后自己的生活发生的压力会变大,也有人害怕自己的成功会让身边人受到伤害或者嫉妒,这里比如说妻子担心自己的成功会让丈夫自尊心受损。

“控制”

恐惧这个词语出现了80次。结合方式为“害怕被控制”、"控制某某”“自我控制”,这里理解为,很多人需要对自己和自己认为的所有物(比如自己的孩子、时间、所有权)有全盘的控制,这种控制是不受其他人的阻碍、指使,当自己被要求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认为自己失去了控制权,固会产生控制反叛,会给自己理由拖延。

“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这个词语出现了80次,结合出现的还有“高期待和苛刻要求”。这里的完美主义者,我觉得可以理解成行动派和理想派,行动派的完美主义者和强迫症可以关联理解,理想派,往往是因为想要把事事都做到完美,实际执行中反而会迟迟不行动。

克服拖延

这部分,我觉得作者考虑到了原因的差异,所以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建议,比如,细化目标和步骤,把宽泛的目标变成可执行的步骤并列出来;建立的第一个目标应当在15分钟内可以完成;在做某一件事情前,给自己一段时间放空;改变自己做事情的环境,和数字网络说再见或者去图书馆、咖啡厅,甚至放弃半天的上班时间;结伴同行事半功倍;甚至及时就医。这些在其他的鸡汤文或者时间管理的书籍中,我也有看到过。每个人的适用程度和解决问题的实效肯定是不同的。

我喜欢作者介绍的其中一个方法,是用于自我分析的,因为很喜欢,印象深刻,所以我会全文摘录:

自由书写

“你可以将你的笔记用于“自由书写”。自由书写就是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将你的所思所想以一种不停顿、不判断和不做修饰的方式书写下来。这种方式通常被书写者用于激发自己开始做事的动力,或者发现某些没有被自己意识到的想法。

在二十分钟左右的自由书写过程中,你所要做的就是一直写下去,哪怕你写的是“我没有什么好说的”或者“我不知道接下来该写些什么”。不要把你的笔从纸上挪开(或者,不要停止敲击键盘),只要将你的思绪写下来就可以了。不必担心标点、拼写和语法,也不必担心你写的是否有意义,或者是否准确。不要涂抹,不要划掉,也不要删除。自由书写的目的不是要写出一篇美文,而是要在不做判断的情况下去了解你的思维和情绪。”

这对我来说,这不仅是分析自己的手段,我觉得是充分了解自己的价值观的手段,我有时候总觉得,自己心里想到了什么,但是却无法总结成观点,但是写东西的时候,哪怕很无趣,我也觉得,我终于通过某种方式了解到了自己的真实想法,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已经不像原来那样每天去写日记(写字对我来说和手腕的酸痛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我却很喜欢在键盘上打字,我很享受一个个单词出现的过程,很享受一片文章成型的过程。哪怕,就想现在这样,也不会有很多人给我对文章的反馈。

这本书,我更喜欢前部分,因为你了解了自己,才能对症下药,而提供的建议,每个人的承受度是不同的,就比如害怕失去“控制权”的人,可能也会觉得,凭什么指使我去做什么?

读拖延心理学读后感【篇5】

好长时间没上来写点啥,因为我把自己生活安排得忒充实了。

我一直感到自己到了一个人生的瓶颈期,在深知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情况下,感到有心无力。知道自己的问题之一是拖延,于是终于前些日子读了《拖延心理学》,找到了症结所在。

自我帮助类的书我现在看了几本之后,把他们划分为三类,或者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说教式的,通过讲道理拓展你的思路,就像年长者给年轻人做心理工作差不多。这个方法在个别想不通的问题上,有时候可以个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有些道理你先前是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有了新的目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这个类型的有个问题,它只在你先前不明道理的时候管用。那么如果在“道理大家都知道”的情况下,问题有时候还是解决不了怎么办?这就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第二层是方法式的,你现在已经知道自己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知道了目标,却不知道怎么能达到,这类书就注重于教你实际操作的方法。比如教你怎么管理时间,怎么放松精神……但有了目标,有了方法,你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吗?不一定能!

第三层是学术式的,它从心理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你有了目标,有了方法,即你知道要做什么,又知道如何做,为什么不行动?这问题一点也不荒谬,它几乎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问题出在内心和大脑。帮你解决“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就是……”里那个不知道的为什么。《拖延心理学》就是这个层次的书。它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把自己当成活体标本,科研项目来研究!

看了《精子战争》之后,内容虽不能尽信,但是它的一个主旨是人类终究是一种动物。要从生物的角度来观测研究。

确实如此,不能因为人类掌握了科学道理,就认为自己的感性一面是凌驾于科学是不可用理性分析的。事实上,那些自然界的科学事实不管人类掌握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类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用科学道理分析。

根据学习,我终于意识到我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都是有深远的源头的。我拖延的行为方式,和一些惯性思维,形成于早年、多年的个人经历之中,汇聚于潜意识的神经通路之中。好消息是,人的大脑并非一成不变,我要深挖自己的意识形成,然后去斩断那些错误的联系。

通过那本书,和一些时间管理的技巧,我这一个多礼拜,明显的感受到了自身的变化。我相信长此以往,必将有脱胎换骨的变化。首先,我感到自己确实做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做了几件以前死拖不做的事情。之后觉得很轻松,很自豪。其次,即使我的学习量没有大量的增加,但是我以前常有的学习带来的负面的感觉,如疲惫不堪,日子混沌,空虚,内疚等这次都没有了,有的是充实和满足。

今天感到身体不适,而且我的学习刚好告一段落,今天给自己一个充分的休息。早上做了一点正事,后来又出门捐书,处理旧衣服,剪头,买定时器,买菜,洗衣服,剩下时间就是看看书上上网。其实刚刚那么一列举,今天也做了不少有效的事情。尤其是捐出去那两大本早已不看的厚重教材之后,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很神奇,只是几本书而已。想来我心里大约早就想处理他们,又放不下,收着占地方又闹心,今天终于决定并行动了,清除了不知不觉占据我内心角落的一个烦恼。往常我在家什么也不干还觉得时间过得超快,今天却觉得时间变得非常的长,很神奇。

读拖延心理学读后感【篇6】

读《拖延心理学》王联锋

在翻开《拖延心理学》之前,本人一向对自身在习惯养成、工作效率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拖延深恶痛绝,并对自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拖延症患者”深信不疑,且颇有病急乱投医的意思,于是便一厢情愿地将治愈期望寄托在广受推崇的《拖延心理学》这本书上。

拖延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情绪根源,包括感受、恐惧、期望、记忆、梦想、怀疑以及压力;二是时刻根源,拖延者与时刻的纠葛;三是生物根源,包括身体、大脑以及遗传基因;四是人际关联根源,指家庭背景和社会关联。

“去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拖延就是这种本能的表现。推崇行为的背后,是对这种行为的后果及所带来的影响的恐惧。拖延的过程并不愉快,时不时的担忧,让你无法享受当下的闲暇,拖延看似暂时延后了坏现象的出现,但是不能防止谭的出现。

书中所提出的一些拖延处理技巧,也确实具体而实用。例如:确定一个可操作的目标—我要在睡觉前完成这篇读后感,而不是我要停止拖延;再比如: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我要打扫房间,即使打扫房间又无聊又辛苦,但我起码能忍受15分钟,而且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15分钟才能完成一件事;还有,要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

总之,拖延是个心理问题,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的是更好地与自己相处,应对拖延的挑战,学会理解,学会行动,让自己的心理更成熟。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读后感)


这是一本关于对影响神经症人格因素的著作。作者霍尼对正统精神分析学的修正,主要表现在她以文化决定论取代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她认为产生神经症的个人内心冲突,虽然不排斥性压抑、遗传禀赋、童年经历等个人特征,但本质上却来源于一定社会的文化环境对个人施加的影响。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人性,人的各种倾向和追求,人所受到的压抑和挫折,人的内心冲突和焦虑,乃至什么是正常人格、什么是病态人格的标准,所有这一切都因文化的不同、时代的不同而不同。我们的情感和心态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取决于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文化环境和个人环境。如果我们未能详细了解某一特殊文化对个人所发生的种种影响,我们就不可能理解个人的人格结构。

霍尼认为,神经症虽然是个医学术语,但在使用中却不可避免地要具备特定的文化内涵。所谓神经病人,是指那些行为、情感、心态、思维方式都显得不正常的人。但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却完全取决于特定社会强加于成员身上的行为标准和情感标准。而这些标准却因文化、时代、阶级、性别的不同而不同。正常与不正常的标准都是相对的,在一种文化中是不正常的,但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可能是正常的。所谓不正常的人,无非是指他的行为、感情、思维方式不同于一种文化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模式。

霍尼认为,神经症病人内心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冲突。一方面,他们对爱怀有病态的追求,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害怕爱,逃避爱,无法获得爱。一方面,他们拼命追求权力、名声和财富,另一方面,他们又怀着对失败甚至对成功的恐惧,竭力要逃避竞争。一方面,他们对他人充满了恐惧和敌意,另一方面,他们又总是倾向放弃自我,顺从他人。所有这些病态倾向,固然一方面缘于童年时代,因缺乏安全感而产生的一种基本焦虑,但更多地却缘于当前实际面临的冲突。这些冲突深深地植根在文化内部,从这一意义上讲,神经症患者个人的精神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乃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文化危机的反映,神经症患者的内心冲突,只不过是一定文化内在冲突的缩影。

霍尼认为,神经症共同具有的基本因素就是焦虑,以及为对抗焦虑而建立起来的防御机制。所谓焦虑,是指一个人面对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而产生的渺小感、孤独感、软弱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为了对抗这种焦虑,人不得不拼命追求爱,追求事业的成功,追求权力、名声和财富,以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但由于这些追求本身建立在恐惧的基础上,而同一种恐惧又妨碍了他去爱,去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所以神经症患者总是处在无休止的内心冲突中无法获得爱,无法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就进一步加深了他的恐惧和焦虑,由此而造成了更严重的恶性循环。

霍尼认为,所谓异化,就是个人与他真正的自我相离异。在这种状态中,不仅个人的价值标准,而且他的判断能力、创造能力、自我指导能力乃至他的全部感觉都转嫁给一种虚假的自我形象。这种虚假形象是他无意识中创造出来缓和他的基本焦虑,其作用在于使他从内心冲突中解脱出来。而他真实的自我则被另外视为一个陌生人而受到仇恨和压抑。一种内在的麻木使他泯灭了真正的感情,丧失了自己的本质和精神发展的内在动力。

总之,霍尼通过对精神障碍和心理变态的深刻洞察,发现神经症远不是什么缘于生物本能的失调,而是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各种文化冲突以焦虑为中介,在人格中产生了一整套复杂的病态防御机制和内在动力,它们支配着整个人格,最终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尽管如此,霍尼认为,个人想要获得精神的健康和人格的发展,并不一定要通过发动全面的讨伐来实现社会改造,而主要应通过紧张的自我分析来解决内心的冲突,达到人格的重建。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

文城读后感1000字


在抖音当当直播间购得余华新作《文城》,三天看完,这是继《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后一口气看完的另一部长篇小说,足见它的分量。读完之后,心里波涛起伏,一方面是为悲苦的人物不平、为不美好的结尾惋惜、为曲折的故事心惊,另一方面是自己对作品的期待与读后产生了心理落差。

故事发生在清朝末期、民国初立、军阀混战时期,以虚拟的文城(实际上真正讲的是溪镇)为地点,以林祥福的一生为主线。林祥福本是北方一位家境殷实的公子,过着无忧无虑的宁静日子,却因一次善心改变了一生的命运。在他二十四岁时,从南方来的小美、小强“兄妹二人”机缘巧合走到林祥福的家门口,林祥福看着衣衫褴褛的不速之客,同情心爆棚——他收留了他们。“妹妹”小美因长时间舟车劳顿,病倒了,她不得不留在林祥福的家里休养,“哥哥”小强则独自踏上了北上之路。在小美留在林祥福家里的这段日子里,她逐渐被善良、朴实、踏实、勤劳的林祥福所吸引,终于他们成了亲,过上男耕女织的平静生活。

可好景不长,小美突然离家出走了,带着林祥福一半的家产消失地无影无踪。林祥福虽然沉寂了数日,但他对小美的归来充满信心。“纵有万贯家产在手,不如有一薄技在身”,他不断拜师学艺,力求在木工技艺上精益求精。“即使生活以痛吻我,我必报之以歌”,林祥福的心态让人折服。或许正是因为他的乐观感动了上天,小美又回到了林祥福的身边,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小生命——他们的孩子。对于小美带给他的伤害,他选择了遗忘,他重新接纳了小美,准备迎接小生命的诞生。

林百家降生了,她的出现带来的是喜悦,也是分别——女儿满月后,小美第二次离家出走了。林祥福决定带着女儿南下去找小美,一幅文城的画卷就此展开。它如同《清明上河图》,将文城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悉数展现在读者面前。就是这样美丽、偏远、幽静的江南小镇,却在历史的长河里饱经沧桑,受尽苦难。雪灾爆发,老百姓挨饿受冻民不聊生;军阀混战,兵士们烧杀抢夺无恶不作;匪患横行,土匪们勒索绑票穷凶极恶。从这一层面上来说,作者将题目命名为“文城”,真是大有深意,一文一武,一动一静,将戏剧的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

踏入文城,林祥福便接受到了相亲们的无私帮助即使是家境贫寒吃不上粥饭,乡亲们也愿意接济林祥福父女。林祥福把女儿取名为百家,就是因为她喝了多户乡亲的奶才会平安活着。在溪镇,林祥福认识了忠厚老实的陈永良李美莲夫妇,林陈两家共同创业,开办木器社,生意越做越大;认识了大义凛然的顾益民,顾林两家联姻,为溪镇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在时代的洪流里,老百姓是尘埃,是砂砾。林祥福终将自己的生命留在了这片土地上,也终究和小美错过。故事的结局不尽人意,但也是意料之中。

读完这本书,我思忖良久,怎么给读后感命名,终究没有想出来;用什么方式写,也终究记了流水账。这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时代、小人物这两个词,动荡的时代小人物该如何主宰自己的命运,是像顾益民一样为了民族大义牺牲自己的利益,是像林祥福一样为了情义牺牲自己的生命,还是像普通大众一样随波逐流随流而逝?或许,当顾益民、林祥福冲锋在前,他们已经不再是小人物。那么,和平的时代里小人物的命运又该如何呢?这是留给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思考的。

相较于《活着》,《文城》对于小人物的刻画似乎没有那么让人心生悲悯,对于情感的冲击力似乎没有那么强大,对于后辈的描述似乎没有达到想象的结局,这是我对这本书产生心理落差的原因。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拖延症》读后感10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读后感,请关注《拖延症》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