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把微笑留给孩子读后感

把微笑留给孩子读后感

把微笑留给孩子读后感(优秀范文)。

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每个人对于优秀的书籍,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读后感,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很熟悉,看过某本书籍之后都需要写观后感,写读后感能拓展视野,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一般我们会怎么样去写读后感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把微笑留给孩子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近日无事,读了李慕南老师的《把微笑留给孩子》这本书,感触颇多。这本书是由一个个的教育故事组成的,理论不多,但这些典型的教育事例却更让人愿意去读,书中内容不枯燥,却发人深思。引用书中的前言,“这是一本写给老师的书,因为书中蕴含着慈爱、和谐、人性的教育方式;这也是一本写给学生的书,因为故事中洒满老师对学生的温暖、感动、爱意、执着、顽强和刚毅……”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http://m.dhb100.com

书中一篇《老师,我“恨”您》的文章,读后让我印象很深刻。书中讲述了发生在一节公开课上的事。一节作文课上,张老师要求学生写一篇《xxx,我想对您说》作文。刚开始,学生们的情绪就被调动起来,发言的学生很多。其中一位女孩猛地站起来,很坚决的说:“我真想对李老师说‘老师,我恨您!’”这句话说完,犹如一颗炸弹在教室里爆炸了,大家都在为这个女孩捏把汗。张老师显然也很尴尬,可是不让女孩说,不仅抑制了女孩的表达欲望,而且会让女孩再次受到伤害。女孩就讲述了自己被老师误会,可是李老师却不给她申辩的机会。从那以后这个女孩就处处和李老师作对,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说完,女孩就哭了,哭的很委屈。张老师的做法让人佩服,既安慰了这个女孩,又引出了写作关键-说真话,表实情。

虽然张老师安慰了这个女孩,女孩也说现在自己不是特别恨了,可是这个故事仍让我久久难以平静。回想起自己的教学生涯,遇到的学生很多,有表现好的,也有表现稍微差点的,我都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学生的,我有没有误会学生,却不给学生申辩的机会。有时候自己在教室里批评学生时,有时怒火攻心,可能自己说的什么自己都记不太清楚了,可是想到有的学生可能会铭记一辈子,就对自己之前做过的不禁后悔。教师,这个职业真的有千斤重,一个好的教师会引导学生不断健康成长,直至成功;反之教师的一个无心之失,可能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教育,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教育的这种智慧,这种境界,这种追求,虽无声无形,但却有迹可寻。通过李慕南老师的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教育是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王慧)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https://www.dhb100.com/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800字编辑推荐

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感(精选范文)


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感动。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优质好文章,如转载请标注来源。m.dhb100.com

这是一本献给教师的心灵之书,这也是一本缓释教师心理压力,启发教师生活与教学智慧的书,它用温情、智慧和爱意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它用一首首教育诗篇礼赞教师工作的神圣。用一个个真实而平凡的故事,抚慰我们的心灵。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一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

身为教师,我们应该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真正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滴滴雨露,离不开教师的心灵!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王弯弯)

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在五年里跟班里三十一名学生朝夕相处的平凡岁月,内容是一年小学预备班和四年小学班的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初读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在读完后结合平时自己的教育体验及与孩子们相处时的感受,体会到了作者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儿童的心,和教育工作带来的无穷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m.dhb100.com

尤其读完全书后,更是从字里行间充分感受到作者流露出来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孩子们的爱,以及如何去用爱教育孩子,让孩子拥有爱心并懂得如何去爱别人。我最深的感悟是:作者将自己比喻成了手握“刻刀”的雕刻师,将一名名学生比喻成了未经雕琢的璞玉,全书都在分享他是怎样将“璞玉”雕刻成了一件件工艺品。这是一本能抚慰我们心灵的书,给我们的教学和生活带来启发,用平凡而质朴的语言和故事,诠释教育的真谛。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以下两点:

一、要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身为教师,我们不光要明白学生们不只应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时,也可以带领学生去野外玩耍从而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能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那些孩子不需要为分数而心不甘情不愿的学习着,他们没有繁重的学习任务所压着,没有失去童年所该有的天真、快乐。他们的学校在蓝天底下,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在牧草场上。苏霍姆林斯基带领着孩子们在新鲜的空气中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假日,他组织孩子们远足、野营。书中描述的瓜园度假的欢乐情景让我心驰神往。孩子们在苏霍姆林斯基所营造的“蓝天下的学校”、“幻想之角”、“童话故事会”、“健康乐园”在愉快地游玩着劳动着学习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由欣赏大自然中玩耍中变为观察大自然、去思考去学习,收获着知识也收获了健康的身体和和谐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如一位独具匠心的园丁,带领着孩子们走进了教育的“世外桃源”,和谐而健康地成长,快乐而欢欣鼓舞地学习。我在心驰神往这样的“世外桃源”的同时也感到自己也有一种使命,那就是以这位大师为榜样,尽心尽力为我的孩子们营造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把他们从分数的“拷链”,繁重而枯燥无味的题海中解放出来,给他们一个和谐、自然而富有生命力的学习环境。

二、教师应该拥有对教育的爱心和热情。我们要始终记得正是出于我们对于教育的热爱才会引导我们走向教师这个行业。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者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体魄;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习。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前段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http://www.dhb100.com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的人,对于他的教育故事,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就是: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是意味深长的。对于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繁琐的理论,只有温和的话语和天才的思想,丰富着我们的心灵,如同聆听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从这本书中,我还感悟到教师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所以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在处理孩子之间发生的矛盾时,首先把孩子个体的尊严放第一位。

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是爱的奉献!(王海婴)

出卖笑的孩子(优秀范文)


虽然有了巨大的财富,但是真的能拥有快乐吗?也许有些人一直觉得钱就是万能的,可事实上,钱买不回来的东西有太多太多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笑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而文中的笑包含着谅解,包容,还有属于孩子最真诚最单纯的笑容。

这么小就失去了母亲,父亲再娶后,他的生活变得更加辛酸,继母就像童话故事里灰姑娘的继母一样凶恶,甚至还要恐怖,偏爱着他的哥哥,总该对他发脾气。然而祸不单行,父亲也去世了,他失去了唯一的温暖和安慰。小小的蒂姆在这个世界上就像孤儿一般活着,然而他并没有失去他最纯真的笑容。

当读到他在马场买马票时遇到一位帽子,衣服,裤子都是格子花纹的先生,这个怪怪的格子先生与蒂姆签订了一份协议,就是“格子先生”给蒂姆“百赌百赢”(买马票无论选哪个马都赢)的魔力,但是,蒂姆要把他的笑给“格子先生”,如果蒂姆输了一把,笑就还给他自己,但蒂姆的魔力就会消失。蒂姆为了摆脱贫穷答应了“格子先生”时,我震撼了,我开始思考笑容到底是什么?值得用这么大的条件去交换吗?然而在后面蒂姆所发生的事情,我才意识到笑容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的珍贵啊!曾经有人说过,只有婴儿的笑容是最纯真的,就是说现在的社会有太多的虚假,人们差不多都泯灭了自己最纯真的微笑,是的,生活就是这么的现实,对于一些人来说,赚钱活下去才是最重要,残酷的现实已经让他们笑不出来。可是,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虽然没有很多的钱,但我们也应该为自己有个健康的身体感到高兴,为和家人在一起生活而感到高兴……

当别人帮助你的时候,一个真挚的微笑比什么都能表达你对他的感谢之意;安慰别人的时候,一个灿烂的微笑比任何语言都可以鼓励他,让他重新振作;鼓励别人的时候,一个明媚的微笑胜过千言万语……而金钱呢,钱能买来健康吗?钱能买来真正的友谊吗?钱能让你活得真正开心吗?相比起来,还不如自己可以开心地大笑,和家人欢聚一堂呢!相比起来,钱就是一堆废纸,就是不值一提的破铜烂铁。我想,如果蒂姆的爸爸没有死的话,他肯定不会为了金钱出卖自己儿子的快乐的!如果可以的话,蒂姆更想和他的爸爸一起过着贫穷的日子也比失去亲人来的好!

我不禁想到了这个社会,那些商人为了给自己谋福利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像之前的三鹿奶粉,这些利欲熏心的商人竟然连小小的婴儿都不放过,一个个娇嫩的生命之花就这么凋谢,而活下来的那些小婴儿也留下了后遗症。还有什么瘦肉精,我真的很质疑,那些做了坏事的商人每天吃东西能吃的安心吗?他就不怕哪天把自己害死!难道他们没想过那些受害者的亲人会有多伤心吗?这些商人为了巨额的利润,放弃了做人的准则,成为了金钱的奴隶,也不会有真正的快乐的

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东西都是用金钱换不回来的,健康无价、自由无价、亲情无价……对于一个得了绝症的病人来说,再多的钱给他又有什么用呢?对于一个被判了无期徒刑的囚犯来说,再多的金钱也换不来他想要的自由,这样比死还难受!对于一个父母离异,长期以来缺爱的孩子来说,给他再多的钱能弥补缺失的亲情与关爱吗?

人生总是充满着意外的,车祸、火灾、溺水、触电等意外分分钟都有可能夺取人的生命,所以人生在世及时行乐这句话我是很认同的。世界上的钱是怎么都赚不完的,钱没了可以再赚,可是人没了有再多的钱又有什么?记得有一句话是这样的,人生最悲剧的事情莫过于人死了钱没花完,当做一个笑话来看确实挺有笑点的,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还是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呢!

当蒂姆在他的朋友的帮助下找回的自己的笑容,并且还继承了“格子先生”巨额的遗产,我不禁热泪盈眶,这个结局真令我感到欣喜若狂。同时坏人也不会逍遥法外的,“格子先生”最终抑郁而死了。

所以,钱不是万能的,真正的幸福快乐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为孩子重塑教育读后感800字(优秀范文)


读完《为孩子重塑教育》这本书,引起我深深的思索,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每天都在传授给学生知识,但是,我们却从未深入的考虑,这些知识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我经常对学生们说,你们要努力学习知识,将来才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看完这本书后,我才知道我的想法是多么的愚蠢和错误。学生的知识背的再熟练,练习题做的再多,如果他的能力得不到训练和发展,那也是毫无价值和意义的。现在社会需要的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多种能力的人才,而不是死记知识,不懂得实践应用的公民。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m.dhb100.com

教育的目的已经不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正如书中提到的,高中的教育目标是教会学生掌握认知技能和社会生活技能;让学生们做个准备,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磨练性格;在学生发现自我的过程中提供帮助;通过学习经典作品,给学生启迪;让学生们为迎接富有成就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这些目的里是引领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能力,其实真正做到如此,又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老师的水平也是千差万别,而现在对于老师进入学校的门槛,也主要是以应试为主,可这应试里面并没有多少对这个人师德的了解,而一个师德并不过关的老师,又怎么能培养出一群真正有德行、有能力的学生呢?

这本书要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没有创新能力又如何去适应未来社会?学校进行什么的教育就变得重要,不单单只是学校考虑的问题,全社会、老师、家长们、孩子都应该来考虑的问题。学校和老师应该重点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学生如何搭建理论和应用的桥梁,且教会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候,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全社会应该考虑文凭不再是神话,文凭只是一项技能的认证。家长应该考虑问题是学习的花费和孩子的成长投入,不能用金钱量化孩子的成长。

这本书向我们提供了更加先进的理念,致力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教育的贡献,而将某些理念落地生根,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能够结合自己的教育实际情况,将某些理念为自己所用就是一种很大的成功。

《为孩子重塑教育》是托尼·瓦格纳、泰德·丁特史密斯共同撰写的一部有关教育问题的经典作品。这本书深刻阐述了教育的意义,对教育方式的经久不变提出了担忧。做教育的人,都应该好好看看这本书。

读后感大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s://m.dhb100.com/

教育是什么?我们的孩子该为什么而学?我们这些为人师者该为什么而教?一边读着这本书,我一边反思着。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科技改变了世界,我们的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教育方式当然也不能一直原地踏步。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如果我们还用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那等于抹杀孩子的未来。”

然而,纵观我们现在的教育,素质教育、减负,愿望是好的,但最终却加大了孩子身上背负的沉重砝码。因为,文凭是敲门砖,这是铁定的规则。他们,不仅要为了文凭,为了好的大学继续以前的应试,还要为了搞素质教育,做额外的事,参加更多的活动。于是,我们便看见整天匆匆忙忙的老师,整天匆匆忙忙的学生。我们,都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转着,转着。到最后---收获了什么?孩子们说,太多太多。但是,说具体点呢?说不清!

是不是没有素质教育之前的教育就很好呢?当然不能肯定地回答的。应试教育下,十年寒窗,学生们练就的是死记硬背,对于学生的创新之处考察甚少,甚至在某些时候在压制学生的创新观念。于是,我们的孩子们,进入社会不适应:所学的知识,对于工作和生活而言,就是理论;分数很高,但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思辨能力、创新思维和独立处理事务能力,基本上就是小白。

俗话说,坏人不可怕,就怕坏人有文化。高学历犯罪有多可怕?“复旦投毒案”、“药家鑫案”、“江歌案”等等,这些高材生犯罪不在少数,或故意杀人、或盗窃、或计算机诈骗等等,犯罪方式花样百出。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因为唯文凭的应试教育!我们培养出的是一个个只会做题、只会考试的应试教育的机器,而不是人才!

学校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社会技能的锻炼和个人成长的地方。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培养的是思维敏捷、具有创新能力的孩子,而不是只会附和、不懂质疑的孩子。我们的教育应该把重点放在真正的学习上,放在用创造力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上,放在探索与发现快乐上,让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学生,要学会如何主动学习知识,而不是等待老师被动灌输知识;要学会有效地与他人沟通,不仅包括口头沟通,还包括正式的书面沟通和公开演讲;要学会与他人建立有效协作,成为团队中的一分子;要学会用创造力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找标准答案;要加强应对风险和压力的能力,以便能坦然面对失败;学会成为一名领导者和变革者,而不是一位盲听盲从的追随者;能够正确取舍,做出好决策;学会制定目标,并按照进度完成目标;具有毅力和决心,学会自我驱动;不拘泥于个人得失,放开胸怀,用自己的激情和才华去影响整个世界。

在我的心目中,学生的学习,是为现在而学,更为未来而学。他们是知识的主人,而不是做知识的附庸品。他们不仅仅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做人,学习生存和生活的本领,学习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本领。同时接受美好的文化和情感熏陶,陶冶高尚情操,最终成为那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那个有认知技能、社会生活技能和社会责任感,有责任担当的人!

因此,为了孩子,为了未来,我们应该重塑教育!因此,期待教育部的“双减”政策带来的这场变革!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都应当义不容辞地投入到这场“双减”变革中!

----做教育的人,都应该好好看看这本书。

读托尼·瓦格纳和泰德·丁特史密斯合著的《为孩子重塑教育》,经历大脑风暴,自己的思维和观念时时受到刺激和震撼。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尤其是近代科技的日新月异更是对教育生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果一味地墨守成规,不思改变,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将成为社会和人类发展的绊脚石,很难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读后感大全网专业提供免费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www.dhb100.com

教育需要改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并不是说一提到改革变化,就要对现在的教育全盘否定,摒弃一切教育传统。社会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教育的发展也应如此,要有继承、有变化才是正途。例如,从教师的角度来讲,爱与奉献就是永不过时的优秀品质。

20世纪90年代开始,社会和经济层面都出现了重大变革。互联网的影响广泛而深远。面对电脑和手机联通的互联网,不少孩子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教师、学校和家庭对此却没有多少办法,只是一味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禁止和呵斥,效果怎么样呢?我不说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互联网的影响还远远不止这些。信息变得无法控制,家庭和学校失去了作为儿童成长的管教者的统帅地位。新的自媒体并不受正确客观的职业道德制约,而是受扩大粉丝数量、找到利基受众群体、唤起观众情感共鸣而非理性思考这些现实需求的驱动。甚至新闻的传输方式都是娱乐性十足、吸引人眼球的小片段。我们的孩子不再依靠有权威的成人,而是依赖不知从哪儿来的新闻来获取知识。凭借手机和电脑链接的互联网,我们的孩子知道成人所知道的一切,好的、坏的,兼收并蓄。确实,无论人们如何评价网络对年轻人的影响,如今的儿童比以往任何时候的年轻人都要消息灵通。

针对上述变化,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而是平等中的首席。三十年前,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就是真理,作为学生必须绝对接受,学生需要适应老师。现在的孩子信息来源多元化,在有些方面知道的知识甚至比老师还要多。新接手一个班级,前几节课,学生会对老师有一个基本评价。这个老师讲的好吗?讲的知识、道理都对吗?也就是说,现在的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素养,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师要适应学生。

再谈谈班级管理。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我就不说了,这是绝对不可以的。二十年前,我刚刚参加工作,老教师就善意地提醒我,新老师要严肃、严格,一定要把学生给管住,不能和学生嘻嘻哈哈好的。现在的学生,对老师缺少基本地敬畏,仅有严格管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认为老师和自己都是一样的,教师要尊重学生。因此,教师要依法依规从教,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走近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组织班级活动,班主任可以安排好一切,学生要服从老师的安排;现在,要充分发扬民主,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万事万物,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随着社会的变化,教育也要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作为一线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提高个人的素养,否则就要被社会所淘汰。

一提到改革、变化,有些人就恨不得打碎“万恶的旧世界”,全盘否定、摒弃。对此,我是不赞成的。有些良好的教育传统要坚持和发扬。例如爱的教育,没有爱,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不能成为教育。

现在的孩子,无论能够获取到怎样海量的信息,知道的事情再多,毕竟还是一个孩子,未成年人的本质不会变。孩子的生理和心理还不够成熟,尤其是心理不够成熟。近几年,青少年心理出现问题,离家出走、跳楼的不在少数。这些孩子都需要成年人的爱与关心,都需要成年人的体贴、帮助。教师在依法依规从教的前提下,要对学生多一点关心多一点爱,很多传统的教育模式并不过时。

读《为孩子重塑教育》感触良多。有些事情,实事求是的说,作为普通的一线教师是没有能力改变的;但有些事情我们是完全可以改变的。理性对待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改变自己所能够改变的,营造一个教育的局部春天,哪怕是营造一间幸福快乐的教室也是好的。

《为孩子重塑教育》这本书的作者是教育改革先锋、知名教育创新家托尼·瓦格纳和著名风险投资人、斯坦福大学工程学博士泰勒·丁特史密斯。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http://m.dhb100.com

教育需要改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重塑”即“重新塑造”。为孩子重塑学校,为孩子重塑教育,为所有孩子提供拼搏人生的机会。

在作者看来教学是一项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我们将塑造孩子、改变下一代命运的重任放在我们教师肩上。我们期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家庭、积极性和生活问题负责,但又觉得教师不值得信任。

作者所担心的,也是教育所担心。以教育的伤害或者以教育之名的伤害太常见了。

前不久,看了有关三毛的几篇文章。尤其文中有关她的《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温柔的夜》作品的相关介绍。得知三毛年少求学的时候,就受到过老师的伤害。

上初中时,三毛数学不好,为了让父母满意,三毛拼命学习。有三次小考均获得了满分,但老师怀疑她作弊,于是出了一张超纲的试卷给她做。她果然考砸,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拿着蘸满墨汁的毛笔,在三毛的眼眶四周涂了两个大圆圈,然后让她去走廊走一遭。滴滴答答的墨汁,顺着她的脸颊和紧紧抿住的嘴角流到嘴巴里......

这场摧毁让三毛第一次见识到人性之恶,这样的羞辱甚至成为三毛一生的梦魇。

后来,三毛在她文章里是这样写到的:那个内心渴爱的孩子不会隐遁,她只是将自己扮作了一个貌似强大与快乐的成人:“雨下了那么多日,它没有弄湿过我,是我心底在雨季,我自己弄湿了自己”。从此,三毛一直躲在那个小小而又坚硬的壳里:高傲又自卑,率性又敏感,洒脱又脆弱。

教育是什么?概括一句话就是:生命的成长。因为教育的本质在于人。人世间在没有比“让人成为人”更深刻、更宏大的课题了。但凡真正沉下心来做教育的人,都必怀有一颗敬畏之心。

但是现实的确不是这样,正如一土学校创始人李一诺先生在推荐序里说:“做教育创新的,通常有两类最极端的人,一类是最虚妄的人,一类是最谦逊的人。”

书中谈到另外一个现象:“让学生死记硬背就像在让每个学生都背诵电话簿。有些学校希望学生毕业后可以顺利找到工作,就让学生背诵大黄页。有些学校希望让学生沉浸在经典作品中,就让学生背诵从雅典到罗马的电话册。无一例外,学生终日都在毫无目的地背诵低水平内容。”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教育的目标,是唤起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目标感,教会他们掌握职业发展和实践公民责任所需要的关键技能,激励他们尽最大努力去创造更好的世界。

现实中,我们仅仅把教育的目标理解为:教会学生掌握低水平认知技能,培训他们快速、不出错地执行重复性任务,扼杀所有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萌芽。

就比如语文老师要学生背《出师表》,这是初中生公认最难背的文言文,连学霸也很尴尬。一个个学生被逼的苦逼似的。要问的是,背过的东西到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又有多少人用过这些内容?换句话来说,课文设置《出师表》无可厚非,但是老师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是不是有讲究?教学手段也是不是可以更新?比如,师生共同导演一台课本剧,搬上舞台,学生推敲打磨情节,模拟文中的故事。你会发现,学生不但沉浸在人物的情怀中,而且精神与思想也来了一番深层的洗礼,道德上也会有重新的认识。这些做法,一定比抓学生反复死记硬背有意义。

我在思考:我们的教育,到底要给孩子些什么?只是语文的生字、解词、段落分析、应试作文;英语的单词背诵、英汉互译、听力测试;数理化的公式运用、推理计算……最终达到用一个叫“分数”的数字来界定一个学生的水平?

在书里,有这么一段话:为了准备考试,我们一遍又一遍,一堂课接一堂课,一本作业跟着一本作业,我们让孩子形成了寻找唯一正确答案的习惯,而不是鼓励他们形成富有创造力的多重思路。当他们问道:“我什么时候才能用上这个?”我们只会回答:“相信我,现在记住了,以后需要用的时候就很方便了。”

但是,太多太多的知识,以后不会用上的,孩子们心里也清楚的很。于是,他们把学校看作是必须跳过去的一连串大坑,而不是为实现梦想,学习技能、积累经验的场所。

更可笑的是,一边我们在大肆实施那些最能抹杀创造力的手段,另一边,世界却在大喊:“我们需要有创意、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

教育永远是一座与正统无缘的象牙塔,接班人与掘墓者不是两类人,他们无二无别。就像在黎明与黑夜交界处舞动的精灵,日月光华同灿烂。

《不要过早让孩子玩手机》(优秀范文)


《不要过早让孩子玩手机》读后感800字

手机的初衷是通讯,而现在它已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伙伴”了!尤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手机。当然,它的危害也显而易见,比如:对视力的不良影响,成为让人们沉迷的游戏机,成为人们之间面对面社交的障碍等等吧!

作为家长我们总是对孩子说手机的危害“可大”了,是洪水,是猛兽,但是作为成年人我们是否有克制力呢?就拿今天来说,坐飞机从沈阳回青岛,登机时前面的美女因“沉迷”于游戏而忘记前行,以致于后面的乘客以为发生了状况呢!在小区中游乐场中,一边孩子在嬉戏,一边在家长在低头看手机,我们总是说现在的孩子玩耍的时间太少了,那么我们家长是否能有提供高质量的陪伴呢?

我认为不要过早让孩子玩手机,应该从家长的自身做起,不要流于说教。家庭教育应该是言传身教,并且身教大于言传!浅谈一下我的一些想法吧:

1、手机的多面工具:让手机成为工具,成为什么工具呢?是孩子获取资讯的工具,向孩子推荐好的网站,关注国内外大事、趣事,并与之分享,引导孩子的兴趣点。

2、亲子朋友圈互动:提升家长朋友圈的质量,与孩子互动,在交友方面正确的引导孩子!特别是减少自拍与晒图,正确认识微信、QQ的工具含义。

3、游戏的适度引导:首先游戏是可以玩的,大家普遍关注的游戏如果自己的孩子不知道,他也会有点小自卑。但是我们更应该引导孩子去看游戏“背后的故事”,比如,游戏是怎么编程的,游戏的画面效果是怎么合成的,游戏的运营方式是怎样的,告诉孩子游戏玩的好不光荣,游戏制作的好才光荣呢!其次游戏玩不可作为奖励手段,以造成游戏与学习势不两立的假象,游戏就是休闲而已,但是休闲的方式我们要给孩子多种选择,我相信更多的孩子更愿意与父母游玩而不是游戏。

4、丰富的家庭生活:家长想让孩子过什么样的生活,从现在起就自己开始过什么样的生活!与孩子一起看场电影,一起听首古诗,一起拼命,一起爬山……让孩子见识更丰富的世界,他自然就可分辨好坏了!

我总是认为孩子就是小小的风筝,家长要不断地收收放放,不断地去调整我们的行为甚至思想,我们现在是与手机“斗争”,不远的将来可能还有更大的挑战呢!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优秀范文)


【第1篇】

当年轻的父母们聚到一起时,谈论最多的都是关于孩子的内容,其中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怎样教育孩子。前几天张老师推荐给我们看杨谨老师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仔仔细细读了读,写了点感想。

现在的孩子相对于已为人父母的我们来说是幸福的,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使得孩子们在物质上比我们当初要丰富很多,另一方面现在的父母都是受过教育的,加上社会舆论导向和相关资讯教育都在改变着原有的教育方式和沟通交流方式。但社会发展的主流和家长工作的压力使得父母一方面又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另一方面又没有时间精力去过多的“照顾”孩子的心理发展,这就造成了我们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困惑和烦恼,觉得我们给了他们最好的物质条件,最周全的学习计划表,为什么孩子很多时候还是和大人无法达成共识?为什么不能体会大人的用心良苦?相信大家对“不听话”、“无理取闹”、“真犟”、“怎么那么多话”等词语都非常熟悉,但是我们有没有和孩子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一看想一想呢?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有时候我们无法理解孩子,孩子也无法理解我们。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让自己静下来,认真思考,孩子的很多言行都暗藏玄机,只有读懂了他的小心思,才能对症下药,他才会向你打开心扉。当孩子还不会讲话的时候,我们通过他的哭喊声就能把他的需要猜个八九不离十,没有理由他都会讲话了,反而无法理解他了。只要我们放下手中的事,抽出一点点时间,耐心、细心、用心,就一定会理解他。每个孩子都是渴望交流的,当我们和他们交心后,你会哑然失笑“天哪,原来小家伙在想这个”,所以,读懂孩子,是与孩子快乐相处的第一步。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时候换个角度想想,他的“不听话”何尝不是在尝试独立?他的“犯别扭”何尝不是坚忍、积极的表现?他的“犯倔”何尝不是一种坚持?他的“说谎”何尝不是一种知错?与其一味严厉处罚,可能换来的“雪上加霜”或者“反目成仇”,不如温柔的“处罚”,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所以第二步谈谈怎么样面对孩子的错误。

世上没有不犯错的人,同样的,也没有不犯错的孩子。但是孩子犯错了,不能一昧的责怪和惩罚,更不能“揭老底”和“举一反三”,而是要通过这件事分析原因,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以后怎么办,让孩子勇于担当,帮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也帮孩子建立自信,培养抗挫力,让孩子在“犯错”中成长。相信不少家长和我一样,有时面对孩子的犯错,自己是带着情绪的,心情好一点,就一带而过,心情不好,就大声斥责,以一当十,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自己的过激,讨好孩子以弥补自己的过失。其实这样非常不好,孩子有样学样,以后遇到事情也会情绪化,而且家长这种打完了又揉一揉的情况多了,孩子对大人的教训也会无所谓了。面对这个问题,很惭愧,我们现在也在努力改正,孩子在成长,大人也要与时俱进。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孩子很多毛病都有父母的影子或者影响,以身作则是父母们要时刻牢记的。

好父母会根据需要变化不同的角色,可以是家长,可以是老师,可以是玩伴,也可以是最贴心的朋友。前面说过,现在的孩子在物质上基本是丰富的,但是精神方面却不及我们小时候。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玩伴和朋友本来就少,加上父母大多整天忙于生计,使得孩子更加渴望情感的交流。我的孩子曾经在幼儿园说过,他最快乐的事是“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出去玩”,多么简单的要求,但却是那么难得,让我感动不已却心生愧疚。第三步,我们家长要放慢脚步,在我们帮他们攀上人生高峰时,请停下来欣赏旅途中的风景,过程总是比结局更重要。

孩子爸爸有一个习惯,下班后一到家就要彼此相互大声招呼一下,然后蹲下来或者跪着和孩子来个大大的拥抱,有时候还轻吻一下脸颊。然后他才会心满意足的放开,这个小小的习惯拉近了他们间的距离,使得双方感觉更亲密,即使之前有什么不愉快也都会烟消云散,他们自己也非常享受这种方式。此外,拉手、捏鼻子、拍肩膀、摸头等等都是很愉悦的身体接触。孩子很小的时候,一次早晨醒来,孩子认真的看着我的眼睛,说了句“妈妈,你眼睛里有我,我的眼睛里肯定也有你”。多么纯洁的话语,我们大人有没有经常仔细看看你的孩子呢?除了身体接触,微笑也是必不可少的,都说微笑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微笑更是对孩子的鼓励和肯定,也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与其下指令,让孩子遵守,不如用微笑和肯定来鼓励和引导。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过度的强制,反而会引发逆反,就容易造成“不听话”、“真犟”等情况,这个时候不妨放下父母权威的架子,和孩子做朋友,面对面做下来,进行平等而愉快的沟通。这个过程中不妨用点技巧,比如肩并肩的坐下来,从他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适当说个笑话或者让双方高兴和放松的事情,还可以辅以点头、拍手等肢体语言等等。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关键就是“平等”,我家多多有一个喜欢玩的游戏,就是站在椅子上或者床上和爸爸比身高,然后爸爸抱着他爬到肩膀上,扛着他在家里转一圈,他才会心满意足的下来,而且他乐此不彼。仔细想想,我小时候也喜欢让爸爸扛着我,一方面是觉得和爸爸亲密的关系,一方面也是举得拥有了大人的视角,某种程度上和大人平等了。每当我对多多说“你还小,等你长大了你就懂了”,他总是说“哼,我已经长大了!”。所以,孩子总是反感大人们把他们当作什么都不懂的孩子,虽然实际上他们还是个孩子,所以我们在大部分时候要把孩子当作一个拥有完整人格和独立性格的人来对待,尊重他的选择,鼓励他独立自理,当然更要顾及他们的面子和自尊。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有了他们,固然多了几分劳累,几分烦恼,但是这些在他们带给我们的幸福和快乐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即使白天再调皮的“小恶魔”,晚上也会化身为妈妈枕旁的“小天使”。孩子依赖我们的时间在一生中是很短的,如果我们把养育孩子当成一种沉重的责任,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用来说教,当小鹰展翅飞出鸟巢后,肯定会留给我们很多遗憾,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多花点时间好好和孩子交交心,放下手机,多多陪陪孩子,让他的童年充满甜蜜的回忆吧!

记住,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第2篇】

今天看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感触真的蛮深的。为人父母,我们自认为给了孩子最好的东西,做什么都是为了她们好,却往往忽略了她们最需要的情感。渐渐的,自以为是的我们,在我们与孩子之间亲手画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从牙牙学语到背起书包上学读书,孩子的思想和行为都有了一个质的转变,她们表达问题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了。不会说话的时候,如果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她们只能用哭闹表达她们的不满,而等她们长大之后,每次她们的意见和我们相左的时候,就会用刻意的任性,恶劣的态度,来告诉我们,她们的不愿意,不妥协。当面对她们这种坏情绪的时候,我们不曾站在她们的角度去想她们这样的原因,更不曾把自己放在和她们同等的高度,认真的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会觉的气愤,觉的身为家长的权威受到了挑衅,所以总是会强迫性的让孩子认同,服从自己。

都说有理不在声高,其实有理也不在于身高吧,如果你不尝试着蹲下来,放低自己的姿态,和孩子同等高度的去看待问题,你永远都不会感知到她们眼中的道德观和世界观是什么样子的,她们所认为的善恶和对错又是一种什么标准。

和朋友聚会的时候,总会听到她们说她们觉的孩子大了,越来越不知道她们心里在想什么,也越来越少的主动跟父母交流,有时候要她们往东,她们偏要向西,好像故意对着干似的,感觉与她们的距离日渐甚远了。扪心自问,孩子表现出的这种疏离感,难道我们就一点责任没有吗!孩子的心是非常脆弱的,在她们试图主动去亲近我们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放下手中的事情,耐心的陪她们聊一会天;在她们有一点小成就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多给她们一些鼓励和赞赏的目光;在她们做错事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心平气和,和颜悦色的耐心听她们解释。有吗,有的,只是很少,很少,大多数时间,我们表现出来的是不耐烦和自动忽视。当孩子想和你聊天的时候,我们总会说,去把书看看,自己去玩一会;当孩子想和你分享成就的时候我们也只是一句,哦,不错,继续努力;当孩子想跟你说她这次犯错的原因的时候,我们总会很生气的说,别解释,做错了就是做错了,解释也没有用。一次两次,长久以往,孩子也放弃了和我们交流的想法,关闭了向我们敞开的心门。所以不要怪孩子和我们离心离德,越来越远,我们吝啬于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情感表达,所以这一切都是我们作茧自缚,自作自受,咎由自取。根本怪不了任何人。

看了这本书后,就像是被人一棍子打醒了,我觉的我们真的有必要自我反省一下了,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要改一改了,我们不能再站在我们的高度去思考问题,教育孩子。得换位思考,同步同位,有些东西我们觉的简单,是因为我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可是孩子觉的不简单,她们刚步入小学,这些知识对她们来说都是复杂的,需要好好认识和学习的,因为还不熟练,所以会错,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我们又何必觉的无法理解。是人都会犯错,圣人也不例外,更何况是孩子,所以我们对孩子要多一点的包容和理解,给她们多一点的过渡时间,试着用她们能接受的方式,帮她们总结错误的原因,多听听她们内心的想法和声音。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们既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现在纠正还不迟。我们不要再以大人的思维去揣度孩子,也不要以大人的行为标准去要求孩子,我们要给她们多一点的理解和关爱,亲情和陪伴,让她们感受到我们的重视,让她们不再因为身高和年龄而妄自菲薄,也不会因为不被理解而伤心难过。从现在起,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孩子的世界,与她们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喜欢《把微笑留给孩子读后感(优秀范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把微笑留给孩子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