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叩问课堂读后感

叩问课堂读后感

《叩问课堂》读后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阅读完相关作品以后,相信心中会有不少的心得,为了以后回想起当初阅读时的感想,我们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我们该怎么写好一份读书笔记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叩问课堂》读后感,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叩问课堂》读后感

周老师在自序中说:如果远离课堂,似乎就无法畅谈教育;如果置身课堂,却又无法直面教育。那么处于一线教师的我们,是把自己置身课堂,还是让自己远离课堂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在真实的课堂中,我们教师往往抢占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乎课堂变成了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教得累,学生学的辛苦。教师付出多,而学生未必领情。教师要完成教的任务,学生未必能完成学的任务。

当我们埋怨学生笨的时候,其实我们并没有去研究学生的内心世界,不是因为学生笨,而是因为学生根本没有参与课堂。最近在部分学生身上做了试验,我吃惊的发现,那些所谓的“弱智”学生,当我不断给他机会,让他展示自己的时候,他的表现竟会如此出色。但是长期游离课堂之外的他们,这需要教师足够的耐心才行。

当我们能够这样去做、这样去想的时候,就说明我们能够理智地思考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了,我们何苦束缚于课堂之中,为何不尝试走出课堂之外,看看课堂之外的精彩呢?

课堂教学中,我们理应成为学生的帮手,但事实上我们没有当好一个帮手。所谓帮手应该是在学生需要时,随时出现在他们身边。我们是配合学生,而不是要学生时时配合我们。当我把我的发现与学生分享时,我能够看出他们的兴奋与激动。他们习惯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完善,去充实,答案让他们自己去找,结论让他们自己去总结。

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有秘决吗?阅读《叩问课堂》,似乎就能找到答案。周老师说: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脸面,还是学生的脸面,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脸面。正因为课堂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成为教师能否生存的决定性力量。为了让课堂教学这张脸有生机,有活力,永葆青春亮丽,我们会想尽办法去修饰、去装扮。我们知道脸蛋红润美丽,仅靠修饰是难以维持的,要靠机体营养平衡。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教学真正的美是一种和谐美,是一种让人回味的美。

课堂教学中,真正具有生命活力的是学生,我们把学生不仅仅当学生,我们要把学生当作我们的合作伙伴,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成一个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独立个体,引领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深入课堂,把课堂变成学生成长的乐园。

认真地研究课堂,我们会发现,课堂上教师付出越多,收效越低。课堂上,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表达,学生在课堂上是部分参与,还是全员参与,这将直接决定课堂上的效果。

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再远一点,我们就能把课堂看得更加清楚明白;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消除对课堂已经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或许这样才能把课堂从感性的海洋中营救出来。

课堂教学对我好象永远都是一个谜,只有不断走进课堂,研究课堂,不断去发现问题,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同时,又不得不作为一个旁观者,去审视课堂,思考课堂,方能揭开课堂教学的谜底。尽管如此,面对课堂教学,我想我永远都是一个学习者.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编辑推荐

《有效的课堂管理》读后感


《有效的课堂管理》读后感

课堂教学中,真正具有生命活力的是学生,我们把学生不仅仅当学生,我们要把学生当作我们的合作伙伴,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成一个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独立个体,引领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深入课堂,把课堂变成学生成长的乐园。

认真地研究课堂,我才发现,课堂上教师付出越多,收效越低。课堂上,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表达,学生在课堂上是部分参与,还是全员参与,这将直接决定课堂上的效果。最近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很高兴你们举起来的一只只的小手,一个,二个,或者更多,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我最希望看到的是,课堂上从来也不举手的学生,这时能够灵感闪现,大胆举起了自己的手,让我们能够分享他的智慧。我欣喜的发现,我已经看到了,并且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了,课堂慢慢又活过来了。

课堂教学中,我们理应成为学生的帮手,但事实上我们没有当好一个帮手。所谓帮手应该是在学生有需要时,随时出现在他们身边。我们是配合学生,而不是要学生时时配合我们。越来越发现,我的思维最活跃的时候是在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常常是开启了我的智慧,当我把我的发现与学生分享时,我能够看出他们的兴奋与激动。他们习惯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完善,去充实,答案让他们自己去找,结论让他们自己去总结。

周老师说: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脸面,还是学生的脸面,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脸面。正因为课堂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成为教师能否生存的决定性力量。为了让课堂教学这张脸有生机,有活力,永葆青春亮丽,我们会想尽办法去修饰、去装扮。我们知道脸蛋红润美丽,仅靠修饰是难以维持的,要靠机体营养平衡。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教学真正的美是一种和谐美,是一种让人回味的美。

“爱”永远是我们生命中的主题,爱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我在看周老师书的时候,我也在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爱就一定有教育吗?问题是这样的爱于学生而言,有没有意义,没有意义的爱,让学生无法感知的爱,又如何演生教育。

“爱”让课堂教学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爱让心与心靠得更近,爱让师生关系更融洽,爱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和谐。教师的爱使教师对学生、对课堂、对教育更投入,而学生的爱才能真正让课堂永葆青春活力。

教师的爱是泛爱,教师要爱所有的学生,特别是所谓的“问题学生”,当我们的爱能够润物细无声地传达给学生内心世界时,并因此能够产生共鸣时,教育也就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反之我们对学生的爱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又如何有教育的作用。也许我们会由爱生恨。

我赞同周老师“学生爱老师”的说法。或者说我是提倡学生爱老师的,这也是我们感恩教育的内容吧。学生爱老师要落实到行动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做好每一次作业,以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等等。学生对老师越爱,越觉得对不起老师,在课堂上就会越投入,进而拼命的表现自己。

这样看来,课堂教学对谁更重要呢?我想,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很重要。对教师而言,教师在课外的所有投入,都在课堂教学上得以体现,教师的人生价值在这里升华,教师的人格魅力在这里得以体现,教师的教学技艺在这里充分展示,当我们能够以愉悦的心情结束课堂的时候,当我们能够微笑着走出教室的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成功的。

对学生而言,课堂是自我表现的舞台,课堂是自己解决疑问的地方,课堂是交换意见的地方,课堂更是求知的地方,当教师能够引领自己在知识的殿堂里遨游,当自己的智慧能够最大限度发挥的时候,学生是快乐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能不重要吗?

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再远一点,我们就能把课堂看得更加清楚明白;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消除对课堂已经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或许这样才能把课堂从感性的海洋中营救出来。

《高效课堂八讲》读后感


《高效课堂八讲》读后感

高效课堂现已成为我们每一位老师的追求,但是高效课堂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高效,这是我们首先要知道的问题。《高效课堂八讲》这本书就系统的通过高效课堂的追求、发展目标。指导思想、操作策略、前提、关键、基础、保障几个方面阐述了高效课堂,给我很大的指导。

新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至今已有10年的时间。10年过去了,新课程改革是否达到了当初的预定目标,这是我们都关心的,十年前,我读小学,十年后,我教小学,在我看来。虽然前后有变化,但变化的不过是表面的一层,以应试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拔苗助长式的教学依然占着很大比例。此时的我们真的需要一种革新,这种革新从课堂开始。

让“和谐”进课堂。课堂上的各种关系如果不和谐,问题就会产生,就会蔓延,就会变得严重,以至一发不可收拾,这样,课堂就是抵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了。和谐是高效课堂的追求。要建立“和谐课堂”,是学校真正的和谐起来。

“和谐课堂”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应用。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从智力、性格、兴趣、成就、情谊等方面,不断提供符合其发展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从事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而不是困在“知识的海洋”。在和谐课堂中,要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如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教育学的关系,人与本的关系、现代教学设备与传统教学设备的关系、减负与増负的关系,文明规范与个性张扬的关系、动起来与静下来的关系、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构建高效课堂两个核心因素是学生和教师。课堂是否高效,就要看学生和教师是否在课堂上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高效课堂的核心目标,而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有力保障。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准备、返归教学本质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和教师课后的反思与研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课堂就是我们的主战场。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但课堂教学因素占了相当的比例,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课前的周密准备、课堂求真务实、不断改进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思考去实践。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一定会探索出高效课堂新途径。

《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假期细细品读了《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读过之后,理解了学校为什么这么大力推荐了这本书。自从课改以来,学校一直要求老师们从改变自己的课堂开始,从每天改变一点点开始。尽管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培训、学习的机会,可是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还在我们的骨子里,没有改变。总是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设计了这样那样看着热闹非凡的教学活动,学生们似乎拼命地举手卖力的回答,就是一堂成功的好课。

可是,读过了《宁静的课堂革命》的我,却想到了那些热闹的后面是不是真正落实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学生们真的学会了吗?

书中提到:这种宁静的革命,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从各自呆坐的学习走向活动性的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在教学的方式上表现为从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

那种“sit in lines”的课堂已经越来越多的变为以小组为单位“sit around tables”了。拘于我们的客观条件,我们的教室还是传统的模式,但是,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不能再继续传统下去,也要随着教育的改革进行宁静的革命了。

宁静的革命主要是指心的宁静。只有心静下来,才能学进去,学扎实。浮浮躁躁的心是一点也不能多学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真正地去想。诚然,班级中的每个学生学习能力不尽相同,知识的储备量也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前要有意识地做好给学生留足“想”的时间的准备。

提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针对什么水平的学生?有多少学生能够动脑思考?还是只需要学生简单而又机械、甚至猜谜语一样的“yes”或“no”?还是只是为了有个提问的环节还进行提问?

“八木老师的课堂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只有部分男生发言,而且多半时间都是由部分男生的讨论为主。令人尴尬的是课堂讨论越是偏离预设的方向,八木老师就越要依靠那几位经常发言的男生。这样,打扮的女生缄口不语,如同客人一样默默无言。八目老师希望能建立宁静的、互相倾听的关系,却一直未能解决部分难上独占课堂发言权的问题。”

当看到这一段时,我想到了我的课堂。这样的情景多么熟悉啊。这样的场面不也经常出现在我的课堂上吗?

提出的问题,往往只有那几位同学进行“抢答、必答”。总是有一部分学生静静的坐在那里被动地接收。这样被动地宁静,有的只是“我听到了”、“我看到了”,而不是“我认为”、“我觉得”“我同意、我反对……的观点。”

那么,我们的课堂上是否给学生提供了可以独立思考的空间?我们是否像八木老师那样“用语也变得凝练,不急不躁悠然自得的展开”教学的每一步环节?

教师内心的宁静是源于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烂熟于心,才会张弛有度地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的宁静是源于具有个性的发展和思考,才会诚实地去想问题、说想法。

当然宁静是相对的、是适度的。宁静地听过、宁静地想过之后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或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吐为快、或小组内进行交流展开“唇枪舌战”,宁静不是一味的安静、寂静。

从“倾听”、“串联”、“反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独立的思考,对问题的独到辨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等。

这样的课堂才会更扎实、更高效、更精彩。

《父母课堂》读后感2000字


《父母课堂》读后感2000字:

因为不认同部分家长粗暴管教孩子的方式,所以从小生命刚刚开始在我身体里孕育的时候,我就下定决心不动手打孩子。可随着孩子越来越大,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有时候在濒临“崩溃”的时候,不允许自己动手打,但少不了用语言表达我的愤怒。有时候听到家长们谈论,被孩子气得动手的时候,我就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是一个“非暴力”的好妈妈。

年初读了《父母课堂》2017年1月刊“专家讲堂”栏目里的一篇文章《非暴力沟通:用观察代替绝对化的结论》,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暴力与动手是不能划等号的。并不是只要不动手打孩子,就是没用使用暴力,语言对孩子的伤害也是不能忽视的。我们常常忽略语言及表达方式的巨大影响,谈话方式有时候是“很暴力”的,我们的语言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回想与孩子、家人相处的片段,确实常常会出现这样让双方都很痛苦的局面。比如,与孩子约定好玩游戏的时间,结果时间到了,孩子不舍得结束。开始还是提醒,“魏嘉瑞,时间到了,把游戏关了吧!”。结果提醒催促两遍后,孩子表现出不高兴的情绪或者不配合我的要求时,就会语言升级“妈妈说几遍了,你还装听不见”“你都这么大了,怎么自我管理能力这么差”“就知道玩游戏,将来能有什么出息”……不但自己越说越生气,孩子也气的跳脚,甚至把自己关在房间生闷气,但下次可能还会重复发生同样的事情。再比如,孩子爸爸有时候晚上在家看手机,而我希望他能帮忙给孩子检查作业,可能就会对孩子爸爸抱怨“每天回来不知道检查孩子的作业,光知道玩手机”“比起孩子,我看你更喜欢手机”“什么事都靠妈妈,不知道要你这个爸爸有什么用”……结果孩子爸爸不但没帮忙检查孩子作业,还引起夫妻争吵,而孩子也在一旁吓得不敢出声。最后不得不自己边生气,边检查作业。

意识到这个问题以后,我与孩子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发现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孩子很愿意向家长吐露心声。儿子对我说“妈妈,我真的很爱你,可你每次朝我大吼大叫,说一些伤难听的话时,我都感觉你很陌生,不像是我的妈妈,我甚至想我要快快长大,快快离开你。”儿子的话深深的触动了我,原来我一直自以为是个“好妈妈”,可孩子并不这么认为。我以为自己非常爱孩子,可孩子有时候却没有体会到,甚至小小年纪就有了离开家的想法,我的语言对孩子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后来,我还在网上看到,有的孩子因为父母的语言暴力甚至自杀,让我更加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很严重的。我又反复阅读了《非暴力沟通:用观察代替绝对化的结论》这篇文章,认真学习“非暴力沟通”,并努力把这种方法用于我与孩子、家人相处的日常生活中。

文章提到非暴力沟通模式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我们要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的说出观察结果,要区分观察和评论。观察和评论貌似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行为,好像区分起来是非常容易的。但在跟随文章进行练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我竟然真的没法完全分清楚。读书笔记同时我也意识到在与孩子、家人相处的过程中,我常常用评论代理观察,从而引发对方的负面情绪。比如前面两个场景中,对孩子说“装听不见”、“自我管理能力这么差”、“就知道玩游戏”、“将来能有什么出息”,对爸爸说“每天不检查作业”、“光知道玩手机”、“更喜欢手机”、“什么事都靠妈妈”“不知道要你爸爸有什么用”都是评论,这些话引发了对方的不满,更不会配合我的要求。而使用观察的方法,应该这样表达,在第一场景中可以对孩子说“我们约定好玩游戏半小时,可你已经超时5分钟了”,“妈妈已经是第三次提醒你结束游戏了”,在第二个场景中可以对孩子爸爸说“如果你有时间,今天由你来给孩子检查作业吧”“我这周已经检查了三次作业,这次你来检查也可以了解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试想一下,如果使用这样的沟通方式,对方会心平气和的来跟我沟通究竟要不要现在停止游戏或者今晚是不是由他来检查作业,而不是变成了抱怨和争吵。

学习了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后,我开始在家里尝试使用。我不会常常带着情绪对孩子进行评论,而是就事论事只描述眼睛观察到的事实。我发现我与孩子的沟通越来越顺畅,孩子更愿意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我,好像也变得越来越“听话”了,我也不会经常对孩子发火。同时家里少了很多争吵,家庭的氛围也越来越轻松,爸爸也更愿意参与到育儿中来,全家人更加亲密和谐了。当然非暴力沟通也不是这么简单,除了第一个要素观察之外,它还有三个要素,我正在用心研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践行。在使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我也常常遇到困难,甚至完全忘记这种模式,但每次成功使用,都会让我觉得与儿子的沟通更顺畅了,感情更深厚了。

感谢“非暴力沟通”架起了我与孩子顺畅沟通的桥梁,更感谢《父母课堂》给我介绍了这么实用有效的育儿方法,让我受益匪浅。我会坚持阅读,持续学习提升。作者:魏嘉瑞

《我的理想课堂》读后感


《我的理想课堂》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这是我们教师的共同信念。对于学生,我们只有坚信他想改变,想成为好人,想有出息,这样“诲人不倦”才有动力和基础,我们的工作才不至于失去希望和信心。

现在的教育不可否认地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我们不只一次地听说,并自己也经常感慨,现在的学生真难教,没法教。我们更会无意识地给学生加上一个个标签,而有一些往往是“差生,落后生,后进生”。尽管我们也曾满腔热情地对这些特殊的孩子倾注关爱,信任,但事实却是,我们被一次次的失望而击溃,我们可能也因此而选择放弃。“不变的学生身后站着的是不变的老师。”当老师在抱怨学生基础差,不喜欢学习,不听话时,是否反思过自己。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不能触动学生心灵和情感的教育就不是深刻的教育。彼此信任,彼此心灵相通对于教育极其重要。在引导学生承认自己真正内心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让学生大胆剖析自身的问题。有哪些缺点,哪些不足,甚至是陋习。

“我一点不喜欢现在的我”。这是一个“双差生”说的一句话。当时我告诉他:老师喜欢你,父母喜欢你,同学们也喜欢你,大家都喜欢你,只要你变成你自己。

当我们鼓励学生学会了正视自我,承认自我之后,最重要的还是要帮助学生做出自我。如果只是描绘蓝图,而没有实际的行动,摩天大楼是永远成为不了现实的。久而久之,描绘蓝图的兴趣和动力也会逐渐消退。

因此,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切合实际地制定目标,逐渐地改掉已经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慢慢地争取点滴的进步;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被人关注,被人重视的幸福。最终,那内心真正的自我才会完全地展现在他人面前。

真、善、美,相信这些都是世人所追求的,但同样还存在着许多的假、恶、丑。让我们拥有一双慧眼,一颗慧心,去发现真善美,在心里拥抱每一个学生吧!

相信《《叩问课堂》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读后感大全网”是您了解读书笔记,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叩问课堂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