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读后感

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读后感

读《美术治疗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有感。

“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经常会与故事情节产生共鸣。那么在读完一篇文章后,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你知道怎么写读书笔记吗?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读《美术治疗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美术治疗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有感

《美术治疗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这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成果写成的一本书,作者周红,这是一本理论性比较强的书。因此选择读此书时还是有一定的挑战的,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有所准备的随时记下自己觉得有用的和看不懂的,并在摘记后面标注页码,以方便查阅和整理。

阅读的过程中,我是带着自己是一名幼儿教师的身份去阅读,努力在书中找对于自己的工作有帮助的文字和启迪,并记录下来。我想这样或多或少会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在理论上把握好方向,尝试与理论对话,获得学习提高自己。

就这样阅读的工作在断断续续的日常教学中结束了,好不容易将这么理论的东西看完,长舒一口气。但发现要将这些纸片整理起来,写一个体会,还真有些困难。于是决定还是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出发,以笔记的形式记录关于本书的启迪。

美术治疗的重点:鼓励当事人通过美术媒介表达自我,重创作过程。美术教育的重点:在创造过程的同时,更关注作品及其美学价值。

在我们的美术活动中,也经常强调重视孩子创作的过程,让孩子在创作的过程中得到身心发展。其中忽略了重视创作过程意在于让幼儿表达自我。引用凯恩的一句话:“通过绘画过程中的游戏、活动和自我约束来促进儿童心灵解放和成长。”我们让孩子在画纸上尽情地表达自我,最终目的也是促进孩子的心灵解放和成长。所以在日常的美术活动中,可以学习美术治疗的一些理念,还是可以找到互通的内容。

特别是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如果一开始就用成人的评画标准去要求孩子们达到这样那样的要求,不仅让孩子的创造力夭折,长期下去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

所以面对教室里一些乱涂乱画的孩子们,我们不应该用冷漠的眼神去对待,我们不应该用整齐划一的标准视他们为能力低下者。也许此时放下努力解读幼儿作品,转而以欣赏的视角和孩子一起好好的欣赏,慢慢的品,对于幼儿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肯定和鼓励。

应用书中的两句话来强调“创造”一词对于幼儿的重要性:创造过程促使个体重新体验、解决和整合冲突,并对现实与幻想、无意识与意识进行融合。创造活动是感情宣泄和调整的方法,可以提升独立性和思想的弹性。

我们常常会在幼儿绘画活动结束后进行评画活动,教师点评和幼儿点评或者自我评价。那么在美术治疗的这一环节,不直接称为评价活动,而是称为作品的分享与诠释。需补充的是美术治疗将这一环节视为治疗的焦点与中心。对于我们而言这一环节有时被时间的不充足而搁置,有时草草而过。

抓住这个小细节,我想点击的是“作品的分享”这一词。反思自己在评画的过程是否有带着这样的角度去评价,诚实的说几乎没有。几乎没有这么想过。分享美食,分享趣事,分享故事……还真没有分享画,这又怎么分享呢?

作品的分享与诠释在创作完成后即成为治疗的焦点与中心。从艺术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它不仅体现了艺术创造着对作品的反思,亦体现出艺术欣赏者对作品的鉴赏与品评。分享既是对话,透过这一过程,创作者与隐藏和压抑在作品中的“另一个自我”,、与欣赏者进行着交流,并由此逐渐获得新的自我认识、自我审视及自我成长的能力……

带着分享的心情和幼儿进入他们所构造的情感世界,静静的观赏,在眼神的交汇中给予信任,尊重,接受和开诚布公。能力有限,以书中的一句话在此小结:能够面对过去的经历、获得新的认识,是产生领悟和变化的前提。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读书笔记


有幸在暑假中读到了屠美如老师撰写的《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这本书,通过阅读,使我深刻感受到:美术欣赏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儿童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而且对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

在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接触到不同历史年代和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审美欣赏的材料,也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人类复杂情感的材料。它有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帮助儿童积累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

如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壁画都是世界著名的史前洞穴壁画。原始人所描绘的野牛、野马、野猪、麋鹿等动物,有的在追逐奔跑,有的则带伤挣扎。在欣赏这些壁画之前,教师曾与儿童简单讨论有关原始人和原始社会生活的问题,如原始人生活的时代、原始人的样子、原始人的生活情形等,既开阔了儿童的视野,也为儿童理解壁画打下了基础。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动物的各种姿态和作品生动有力的线条,讨论画面及画面以外的种种问题。如在欣赏拉斯科洞穴的马头时,孩子们提出了不少疑问:马头上有一根根像刺一样的线条,这是动物的鬃毛还是射中它的利箭?原始人为什么用弯曲的线条画了一匹行将倒地的马?为什么只刻画动物而不太画别的东西?他们为什么要在幽深黑暗的洞穴里画画?通过讨论,孩子们了解到这一切都与原始人以狩猎为主的生活有关,是原始人重视食物的反映。原始人认为,画出被击中或被捕获的动物形象,就等于是击中或捕获了它所描绘的那种动物本身,而且描绘得越逼真,显现的魔力就越大。通过欣赏,儿童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而且加深了对原始人和原始社会生活的了解。

二、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艺术欣赏是艺术作品本身、艺术家的生活和社会背景等与欣赏者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情绪情感等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艺术欣赏过程实际上是欣赏者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艺术作品就象一台发动机,它把欣赏者潜在的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而欣赏者则动员自身所有知识经验和个性情感来进行创造,使艺术欣赏对象带上独特的个性和创造色彩。在当代接受美学理论看来,艺术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个人提供同样信息的客体,而是一个有待读者、听者或观者参与并与之对话的特定的、开放的文本。艺术文本中有许多空白和空缺,它使文本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性,它们呼唤和等待欣赏者运用想象力来补充和完成。因此,一件作品可以有许多接受方式,欣赏者融入作品的任何东西都合法地成为意义。这一理论在儿童欣赏现代派大师的抽象作品时体现得尤为突出。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儿童对抽象作品作出反应的热烈程度,对线条、形状和色彩的感受水平,围绕作品的意象和情感所展开的想象能力,是绝大多数成人所不及的。抽象作品为儿童提供了一个不受拘束、自由想象、创造的广阔空间。如西班牙著名画家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是一幅富有想象的抽象作品,儿童在欣赏时创造习惯地表述了自己对这幅作品的理解。有的孩子说:这幅画说的是沙滩上有个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看到一只小鸟叽叽喳喳叫,就投了一颗石子。有的说:我感觉是一个人在变魔术,他把自己的一只眼睛、一只脚变没了,把沙滩变成了一条直线。还有的还说:我闭上眼睛感觉自己在左右、上下、前后摇晃,因为这个人的身体是歪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自己设计和创作变形的脸,他们对脸庞、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头发等进行了夸张和变形,变成了正方形、月牙形、五角星形、螺旋形、爱心、水滴、花、火箭、葫芦、蝴蝶、字母和各种水果的形状,有的还把五官移位或改变其距离。这种变形、挂帐联系充分调动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三、有利于培养儿童语言表达能力。

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需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它包括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对话,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等几个方面。无论是哪种对话,都要借助语言这一中介来实现。对于儿童来说,这几种对话是互相交织的。一方面,作品通过色彩、线条、形状、构图以及所描绘的事物或情节等因素向儿童发出信息,儿童则靠敏锐的直觉和审美经验,不断地获取这些信息,并作出情感上的回应。另一方面,儿童通过与教师、同伴的对话、讨论乃至争论,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倾听别人的感受。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儿童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希望将其表述出来。通过这种发自内心的、言之有物的表达,儿童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这种发展不仅表现在表述的流畅、长句子的经常出现、各种词语特别是与情绪情感有关的词语的大量运用上,还表现在儿童乐于表达,并能自然地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活动和日常交往之中。

四、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

儿童在感受力、领悟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良好发展,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归根结底是由艺术的无错特点以及它给儿童提供的巨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所带来的。如他们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人云亦云;他们能大胆发问,并积极尝试解决和回答;他们会就某些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常用的句式有:我认为我觉得我有一种感觉我不同意某某的观点,等等,这些都表现出孩子们积极的情感态度。

《科学与方法》读书笔记


朱尔。昂利。彭加勒(JulesHenripoincar,1854~1912)是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物家和家,他以其出众的才华、渊博的学识、广泛的研究和杰出的贡献而遐迩闻名,赢得了同代人和后辈人的赞誉。更甚有人说他是一位无比伦比的数学家、敏锐的物理学家和思想深刻的哲学家。

《科学与方法》一书共有四编十四章,它完整地包容了彭加勒关于事实及其选择的指导原则的见解。虽然它并没有像普遍流行的某些科学方法论指导书那样构造严谨细密的框架,其中的内容也只是或多或少与科学方法论问题有关,但它无疑要比前者有价值得多,因为它是由富有智慧的科学大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正确的科学理论。也是彭加勒通过自己发明富克斯函数的亲身体验,对数学发明的心理机制的探索等,才会有如此深切地领悟。

书上介绍:数学的真理是用一连串无懈可击的推理从少数一目了然的命题推演出来的,这些真理不仅把它们强加于我们,而且强加于自然本身。每一个实验,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演绎,便可推出许多结果,于是每一个实验将使我们了解宇宙之一隅。这便是科学大家对数学的态度,充满了热情和执着。方法离不开科学,只有在科学的基础上,人类才能更深层次地探究宇宙的奥秘。科学作为物质利益的源泉和归纳推理的训练学校,对此我们丝毫没有怀疑,但请我们认真地思考一下:精神世界的巨大财富是有可能在科学的实验室里发现呢,还是被启示给那些只填满了科学思想、并只以各种科学的方法训练过头脑的科学家?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说过:科学家是在理性的最高法庭上对自然界最忠实的诠释者。但毋庸置疑的是科学家的头脑只能顾及宇宙之一隅,永远也不能囊括整个宇宙。一位能与高斯相媲美的数学家,同时拥有着哲学家的身份,他说过唯有康托尔主义和逻辑斯谛处于考虑之列,对于某些东西有用的真正的数学,可以按照它自身的原则继续发展,而不必为在它之外掀起的风暴伤脑筋,数学由于其平常所取得的成就而一步一步地前进着,这些成就是决定性的,从来也不会被抛弃。这就是他科学工作的副产品。这段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因为它使我对科学方法,对数学思想有了新的认识,也给了我很深的启发。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这是肯定的。很多人看到科学带来的进步和毁灭。却从来没有思考过科学的背后潜藏着的是什么。又有多少人是理智而全面地看待科学与方法的?

简单来说,科学方法就是人类在所有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运用的全部正确方法。而科学的价值则是带给人类智慧和思考的享受,它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概念。

在彭加勒的世界里,科学是美的。科学是思想上的美,是有深度的美,是独特的美。而这种美来自各部分的和谐秩序,并且纯粹的理智能够把握它。这种美给予物体,也可以说给予结构来让我们感官满意。倘若没有这种支持,那些转瞬即逝的梦幻之美只能是不完美的,因为它是模糊的,是短暂的,是庸俗的。相反地,理智美可以充分达到其自身,科学家之所以投身于长期而艰巨的研究,也许为理智美甚于为人类未来的福利。

彭加勒说:潜在的自我无论如何也不比自觉的自我低下,它不是纯粹自动的,它能够辨认,它机智、敏锐,它知道如何选择、如何凭直觉推测。

看完这本书,我重新审视自己了。的确以前的我很无知,很幼稚,我从来都没有认真地想过科学与我会有什么奇妙的联系;我从来都不知道数学的世界是如此的精彩迷人;总以为科学与我的生活很遥远,我与科学家的距离更是遥远。却不想,它就在我的身边。时刻影响着我的生活方式,我的世界观,还有我对未来的态度。

阅读一本好的书带给你的不仅仅是一个知识面;给你的不仅仅是心灵享受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它把你的思想上升到另一个高度,引领你去思考,去探索,去生活。

《负伤的治疗者》读书笔记


书名:负伤的治疗者

[1]

关键在于后现代人缺乏历史感,而历史感对富有创造性的生活来说至关重要。后现代人觉得自己从历史中被抽离出来,唯有此地此在的那一刻是有意义的。对于后现代人而言,生活好似断弦之弓,无法射箭。在失序的状态中,他日渐麻木,既没有忧愁,也没有喜乐,而这本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生存感受。他感受到的只是冷漠和厌倦。只有当一个人深具历史责任感和未来担忧感时,才会产生希望或失望等感受,可当他认为自己只是极其复杂的技术官僚体制下的牺牲品时,就会产生游离之感,从当下的这一刻游离到另一刻,于是人生就成为无数事件偶然随机的排列组合。

[2]

现代人面对这种种冲击,如果试图在其中找出意义,就无法自我欺骗,因为任何一种单一的思想理论或者意识形态都无法整合这些互相冲突的生存图景,更无法以某种统一的人生视角来统筹之。

“后现代文化影响下的极度流动性”要求后现代人能够越来越接纳这种瞬息万变的流动性,保持兼容并包的开放态度,心甘情愿也心平气和地生活在碎片化图景中,因为这似乎是对当下特定情境的最好回应。但颇为吊诡的是,当我们完全沉浸在周遭情境那种千变万化的即兴式印象时,反而会产生如醉如痴的兴奋之感,而非冷静之感。

[3]

这种支离破碎的意识形态,使后现代人不致变成狂热分子,为其信念献身,或者借其信念杀人。只要某种理念听起来不错,他们就愿意去体验,因而很容易接受新事物。他们不会觉得其他意志信念是一种威胁,反倒将之视为可以去挖掘的新思想资源,也借此机会去检验自己旧有的信念。

[4]

没有什么要紧事是值得全力以赴的,没有理想,没有计划,没有激动人心的奋斗目标,没有刻不容缓的任务。彼得不会因着各种价值观的冲突而挣扎,没有沮丧,没有自杀倾向,也没有忧虑。他对任何事都不抱希望,却也不至于失望。

[5]

无论我们如何界定这种“超验式体认”的方式,无非都是人尝试超越现世凡俗之境,远离日常性存在的不真实状态,向上攀升进阶,经过一层、二层、三层甚至多层修炼,直至进入一种更广袤的视域和境界,好让自己能够体验何为真实。通过这种体验,他能够摆脱自身的冷漠感,直抵生命深处的激流。

[6]

耶稣是革命主义者,但不是极端革命分子,因为他给出的不是一套意识形态,而是自己的生命;耶稣也是神秘主义者,但不是离群索居的隐士,虽然他与上帝相交如此密契,却不会因此对邪恶世道袖手旁观,反而直陈社会流弊,被当作反叛分子迫害致死,大大震撼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他仍旧是后现代人得蒙释放,得享自由的那条“道路”。

[7]

看透了成人世界后的年轻人如此宣宣告:

我在外面,望着里面,

看到什么呢?

太多混乱,太多幻象,

密密麻麻包围我。

你不要控制我,

你不要强迫我,

这只会干扰我心情。

也不要指教我,

也不要引导我,

这只会浪费我时间。

[8]

他们正面临新的危机:成为自己这一代的俘虏。里斯曼指出:“长辈的权威瓦解之际,年青一代却越来越被朋辈所左右……成人的操控消失之后,年青一代的互相操控则日益加剧。”

[9]

很多有同情心的成人也误解了年轻人的初衷。在一篇有关校园激进学生的文章里,里斯曼指出:

很多成人怕给人守旧或古板的印象,于是站在年轻人的阵营中,却并不了解年轻人的两难困境。他们这样做不但于事无补,反而给年轻人带来更大的压力。我预料一些自以为站在学生一边的老师,特别是那些过去特别放任自流的老师,一旦学生们恩将仇报,定必会遭受沉痛打击。

[10]

牧者的任务就是发现每个人身上的潜能,并带领他们融入更大的群体。而牧职的危险则是,牧者虽有一双明察秋毫的慧眼,但容易更多定睛在对事情的深谋远虑上而非定睛在对个人的怜悯体恤上。如果牧者认为只要装备有加、训练有素,就能解决一切牧养问题,那么,他们必然会精疲力竭,其挫败感和失落感将远甚于以往时代的牧者。更多的教牧训练和神学装备只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正如饥饿之人需要更多面包,但当你递给对方面包时毫无怜悯心,不会播下和平,只会播下争斗,不会播下喜乐,只会播下冷漠。同样,缺乏爱心的牧养技巧,会使饶恕变成一种演戏,使天国变成一场骗局。

[11]

当医生的手触碰他,触碰的只不过是一具不能说话、已放弃配合救治的躯体。他没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但也不会心平气和地面对死亡。在医生的手术刀下,哈里森先生只是一具无名无姓、无力身还,不再正常运转的躯体而已。

[12]

他应当推翻哈里森先生这一危险的结论:“没什么事,也没什么人在等着我。”消除其自怨自怜的情绪,并且还要当头棒喝,以击碎这一错误的自我认知:“看着我,再说一遍……你看看我的眼神就知道你错了……我就在这里,我在等着你……明天,后天,我都会在这里……我知道你不会让我失望的。”

[13]

假如哈里森先生恢复知觉后来到了车站,茫茫人海中,芸芸众生穿梭如织,却没有谁挥一挥手,露出熟悉的笑容走近他,欢迎他健康归来,那么,哈里森先生绝对没有理由愿意从麻醉中醒过来。但约翰却大有可能成为那个在等候的人,成为那个挽救哈里森先生生命的人。因为哈里森先生会为了约翰而珍惜生命,这本身就是一个投桃报李的礼物。

[14]

“我会等候你”的意义远远大于“如果你挨过手术,我会再与你一起”,因为根本没有什么“如果”可言。

[15]

真切的关爱意味着:此时此刻,哈里森先生是唯一重要的人。为了他,我甘愿将其他事务、定好的约会和筹备已久的会议暂搁一旁,不是因为这些事情不重要,而是相对于哈里森先生的痛楚,它们已变得不那么迫切。真切的关爱能使我们体验到,对于那些孤独的人而言,牧者寻找“走失的迷羊”,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实在是雪中送炭的服侍。

[16]

哈里森先生并不是满怀苦毒和敌意,拒绝牧者帮助的那种人。借着真正的牧养,他应该活出真理:人要有尊严地面对死亡,并且主动摆上生命,而非毫无知觉地放弃生命。一个牧者可以在哈里森先生粗鄙和苦涩的言谈之中,听出一个徘徊在死亡边缘之人的求救声,他呼唤一个与他一同面对生死的人。

他们在危难中相遇,并非偶然事件,而是一种契机,可以让他们去发现人心的基本追寻。然而,只有一个深信生命有价值和意义的人才能听到这一召唤,他知道生命不是寂然不变的,而是在人与世界不断相遇中自我呈现的奥秘。

[17]

弥赛亚与穷人坐在一块,每次只包扎一处伤口,同时也在等候别人需要他的时刻。牧者也是一样,因为他的任务是让别人看到伤口被包扎的第一道痕迹,所以他必须小心翼翼地包扎自己的伤口,同时等待别人需要他的时刻。

他蒙召成为负伤的治疗者,既要医治自己的伤口,同时也要时刻准备医治别人的伤口。他既是负伤者,也是医治者。

[18]

牧职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服侍,它不容许人活在此在不朽和此生圆满的幻象中,它必须不断提醒众人:他们是残缺的,是有限的,同时也告诉他们,一旦认清这种处境,拯救就随之而来。

但牧者不能拯救任何人,牧者只能以舍己之心成为恐惧之人的引导者。但吊诡的是,就是在这引导之中,盼望的第一缕曙光出现了。因为当痛苦被共同担当时,痛苦就不再让人软弱无力,反而让人奋勇向前,我们就能理解,这才是拯救之道。我们不必逃避痛苦,却可以化痛苦为力量。那么,绝望就会变成盼望。

借着这共同的追寻,彼此的殷勤款待进而形成了群体。我们一同坦承自身的残缺,也一同持守永生的盼望。这样,合一的群体就诞生了。

读书笔记《读《美术治疗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有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