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问天酹月集读后感

问天酹月集读后感

《天问论笺》 读后感。

古语有云:一日无书,百事荒芜。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比如经典作品等,它是人类知识的总结。阅读的过程就是大量感触和思考涌现的过程,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如何在读书笔记中全面的总结自己的收获呢?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天问论笺》 读后感,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天问论笺》 读后感

《天问论笺》是着名文学史家林庚先生对《天问》做的详实注解,它突破了一般古笺释的格局,融序,笺,释,译,论为一体。各个部分自成伍而又浑然一体,期间类容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完全是一部独具一格而又集大成的古籍研究专着。

《天问》乃是古代传说的一部兴亡史诗。主要提及王朝的建立,衰败。以高度简练的问话体形式描述一兴,一亡朝代更替,无不在感叹历史变迁,无不在叹息楚国历史的多舛。诗中内容主要包括从天地万物到夏商周兴亡再到秦,楚的兴衰演变。

有学者认为《天问》自身没有次序。但是,林先生认为《天问》是有顺序的。从整体着眼,首先《天问》的一百八十句中明显地是分为两大段落。自“遂古之初谁传道”至“羿焉?日乌焉解羽”这五十六句是问天地,也就是有关大自然形成的传说;自“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至“何诫上自手中名弥章”这一百三十二句是问人事的,也就是问有关人间盛衰兴亡的历史传说。

这两大段的基本轮廓是分明的;先是问天地的开辟,次问人事的兴亡,乃是完全乎自然顺序,这首先就提供了一个无可置辩的顺序。林庚先生认为造成零乱的原因:一是发生了错笺,就会使顺序零乱;二出现错字,字错了使原来的诗句不可理解或被误解,这也会造成上下文之间失去应有的连续性,而使人感到顺序零乱;三所涉及的故事传说已失传。

还有学者对诗的中心主题提出质疑。这样一部长篇巨制有没有中心主题呢?林先生也对此作出进一步回答。《天问》的兴亡史是以夏商周三代为中心的,这三代历史的发问占了整整一百句,超过全诗一半以上的篇幅,它的兴亡感也就是全诗主题的焦点。

此外还有关吴,楚,秦等五霸诸侯们的发问,事实上莫非历史上治乱兴亡的大事,这也更好的说明《天问》是一部历史兴亡史诗。也正如作品中说的那样“天命反侧何罚何佑?”“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天道问之”历史的兴亡。屈原想从历史中寻求历史兴亡答案的苦心孤诣,真可谓“悲其志”。

从古至今多少文人骚客为之倾倒,《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人。

之所以说《天问论笺》是一部具有极高价值意义的古书注籍,源于林庚先生对《天问》中的错字,错笺认真严谨全面笺释,校勘。他广求异本,相关资料,精研所校之书,对不确定的字词认真审度。如:”斡维焉系天极焉加“中的”斡维“指天体旋转维系之处。斡:一本作筦。维:也即所以用以维持运转之物。

《庄子·天运篇》:”天其运乎,熟主张是?熟纲维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耶?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耶?“这正是战国时期,天体作为一个客观的大自然,而提出来的新课题。历来注家们的解释大体相同。王逸《章句》:”斡,转也。维:纲也。言天昼夜旋转,宁有维纲系缀其际,极安所加乎?“洪兴祖《补注》:”斡,《说文》云:‘毂端沓也’。杨雄,杜林云:‘韶车轮斡也。’贾谊《鵩鸟赋》云:斡流而迁,皆为转意“朱熹《集注》:”斡,《说文》曰毂端沓也,则是车毂之类以今为筦而受轴者。“丁晏《楚辞天问笺》引《说文》曰:”斡,蠡柄也。从斗,声。“闻一多《天问释天》乃又据《史记·天官书》:”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以为即北斗而言。并认为”天极“亦即天极星。按上文”明明音音为时何为?既指天体昼夜始分而言;下句“八柱何当东南何亏?”又乃就天宇整体发问,此处似不宜忽出星辰。当依《庄子·天运篇》,以天体运转之说为胜。

对其中的错笺先生也作出明确纠正。错误发生在原第一六六与一六九句之间。文中一六六句以上问到文王,武王,成王的故事,而一六七,一六八两句却忽然出现了成汤与伊尹的故事,而成汤与伊尹的故事又远在周民族故事出现之前早就打断地出现过了,这两句落在这里显然是出于错笺。

而更有巧合的则是还在周民族祖先后稷出现之前,却先在原第一三五到一四二的位置上出现了周昭王到齐桓公一连串历史顺序分明的八句,这尤其是不合情理的。而这八局的历史顺序恰恰就是应该紧接在一六六句周成王的故事之后。这就说明一六六句与一六九句之间确实曾发生过错笺,结果是把原来在这里的八句错到了前边,又把前边的两句错到了这里来,里外就造成了十句错笺。

对史实林庚先生也以怀疑的态度,他找取古书,善本进行最贴近历史的考据。《天问》尾章“薄暮雷电归何忧”以下十句,林庚先生又重新进行解读。先生认为:以王逸倾向的“这一段是由屈原篇终时的自我感慨”实为不妥。他认为《天问》末章十句,正是专问楚国历史的,主要是平王与昭王两朝的故事,也就是吴楚之争最激烈的年代,这是关系楚民族的存王的。因而又问道过去楚的忠贤令尹子文,这里自然也就有着屈原自己的向往之情,以此作为终篇,恰到好处。

林庚先生呕心沥血完成这项挑战性工作,以全面求实的态度为我们展现出几千年前屈子的一片赤诚丹心和一腔热血的豪迈壮志,无不叹息,无不惋惜。这一片从历史上寻求答案的丹心寸意,“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小编推荐小编推荐

《素心笺》读后感


《素心笺》读后感

偶然地,我在书店荒凉的角落看见了它。《素心笺》,这个清丽出尘的名字如它本身一样,在无人的隅角,素心观红尘。然后与她相识——琦君,那个生于江南长于他乡的温婉女子。

初看她的文章时,就感触于那字里行间的温情中了。她的文字温润,朴素简单,好像一首首清丽的小诗,汩汩流动着柔情脉脉,好像六十年代的老照片,点染出温馨恬淡的记忆。恍若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

只是很家常的文字,只是很平凡的故事,没有过多的华丽和曲折,可却让人沉沦。读她的文章,仿佛回顾自己的童年,有淡淡的喜悦和开怀。又好像吃母亲做的菜,总有别样清馨的香甜。最深厚的风情总是藏匿于平常处。

那一个个朴实的字眼,如流泉叮咚,唤醒曾经的旧梦。唯有一颗虔诚圣洁的素心,方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琦君笔下的母亲充满 母心、佛性,是一位旧社会中典型的贤妻良母。她对命运的磨难逆来顺受,纵使如此,母亲的人性也未曾扭曲。而琦君从小就接受虔诚信佛的母亲的言传身教,这使她一生都保有一颗佛心。所以她的文字充满了一种佛性,使人读后心境平静,像潺潺的溪流,缓缓地,娓娓地流入心田。

文字中流动着水一般的柔情,淙淙叮咚流动着过去的岁月。红尘纷扰,世事更迭,她没有忘记杭州的西湖烟雨,没有忘记故乡的童年岁月,更没有忘记梦里依稀的慈母泪。她始终坚守着心中的一片净土,坚守着对彼时的一往情深。

在这个浮华沉荣的世界里,琦君的文字是可贵的。没有人云亦云的华丽颓废,而是独立于红尘之外,用清雅素洁的文字书写自己的生命篇章。素心笺,如一泄千里的碎汞般的时光,清净明澈。

值得仰慕的不仅是琦君的文字,更是那隐匿于文字之下的心志。琦君为人为文始终一贯地低调,低姿态,这不是一种矫揉造作,欲拒还迎的手段,这是一个素心女子在那个纷扰的乱世中洁身自好的傲气。低调低姿态让她成为红尘俗世中一颗清澈透明的水晶,不染纤尘,却折射着那个社会的黑暗晦涩。

经历过悲欢,经历过离别,琦君好似空山新雨人,独倚窗前闲看世间。

也想做一个素心人,在昏黄的午后书写点滴。

《铁杉之问》读后感


《铁杉之问》读后感

承蒙博友中华九鼎的厚爱,最近邮寄来她的两本大作,一本是《变化之道》,一本是《铁杉之问》。《变化之道》是关于《老子》篇章的时代阐述并结合《易经》全面系统地阐述宇宙间阴阳万物变化之规律及中华哲学的内核及智慧;另一本《铁杉之问》,是用哲学的思想诗体的形式用植物活化石铁杉之口问天,问苍茫大地,问浩瀚宇宙,问人间沧桑。

当我手捧九鼎的《铁杉之问》细读其文的时候,内心的震撼和惊讶难于言表,可以说是相当的吃惊。第一次拜读她的《铁杉之问》,是她发表在自己博客里的断章,当时就感觉一股气浪扑面。后又拜读几篇,文字的豪迈,文风的浪漫,文笔的流畅,文韵的优雅似排山倒海的大风直面而来。

从她言语中知道,她计划要写的是一部长篇诗作,但创作计划有多大章节有多少,她没有详谈我也没有细问。但就从她邮寄来的《铁杉之问》一书看,似乎是整个计划的一部分,但已洋洋洒洒蔚为壮观。本人对其没有达到研磨细读的深度,不敢妄谈其精髓。对其文做个评论,感觉水平欠缺,但拜读后的一些看法油然而生,在此只好谈些体会,算是读后感吧。

第一《铁杉之问》是当代少有的长篇哲理抒情诗。

从九鼎的《铁杉之问》第一本书来看,已经是洋洋洒洒二百页,蔚为壮观四千行,据她说这只是写作计划的一部分,如此说来规模宏大,内容丰沛不在话下。作为九鼎为何要写如此长的诗作,是要弥补中华史诗的空白,还是要将自己对天地宇宙间的千百疑惑发问拷打,本人不得而知,但所涉猎的问题却是振聋发聩!

我中华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万千江河飞流直下澎湃激昂地汇集形成了一个诗的海洋,但遗憾的是并没有产生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长诗,更不要说史诗了。虽然屈原的《离骚》和《孔雀东南飞》被我国文学史列为长篇,那只能是相对于我国诗坛自身而言。

从五四开始,新文化人就开始创造适合于当代形式的新诗,尝试着拓墨新的格律诗和长诗的写作,郭沫若、胡适、闻一多许多诗人都在寻求探索。《女神》《凤凰涅盘》做了大胆的尝试但建树不大。

建国后一些诗人更是有意识地谱写出许多当代的长诗,抒情、叙事的长篇诗作出现不少。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玉门颂》贺敬之的《放歌行》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是建国后长篇叙事诗的优秀作品,闻捷的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也是一部力作。但是,当代的抒情、叙事诗虽然较先秦清末的幅度加大,但与国外的长诗相比,总显单薄。与国外的长篇诗作不能相提并论。

国外在千年之前就出现了史诗,最早两河流域的长诗《吉尔伽美什》,印度的《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希腊荷马史诗《伊伊利亚特》、《奥德赛》,旦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莎士比亚《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露克丽丝》,都是内容丰富篇幅宏大,一部就是一本历史,就是一部史诗。而我国与国外的史诗相比多有欠缺。

虽然在建国后我国发掘出了《格萨尔王》的这部世界最长的史诗和长诗《嘎达梅林》,使我们感到些许的安慰,但《格萨尔王》毕竟只可归属于中华文化之列而不属于汉文化之列。为何我中华民族诗的国度几千年没有产生自己的长篇史诗,这个问题困扰着历代的文人,这个话题被人们讨论了许多年,他们从地域、思想、审美、哲学各个方面试图寻找到答案,但时至今日仍然没有结论。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九鼎的《铁杉之问》我不敢断言是当今国内诗坛最长的一部诗作,但最少在长篇之列位占其一毫无问题。

第二,风格豪放,语言华丽,想象力奇特直追李贺。

在她的诗作中,到处显示着宇宙的风暴一般,呼呼作响之声,随手拈来。每个发问像连珠炮似的毫不间断,一咏三叹荡气回肠,大有仰天长啸振臂高呼大江东去的感觉。而且,那文采的斐然,文风的大气贯穿始终,无需筛选,无需挑拣,随手拈来,俯首可得:“暗夜的孤灯下谁在含泪谁吟唱、/想长河熔铸的可是逝者如斯的迷茫/愿望的魔轮变成雾霭飘摇的闪光么/那贫血的叫喊里淌着的究竟是富有的意识还是钢铁的心脏/从泥泞的沼泽涉渡到鼎盛的辉煌需要一个怎样的过程/采撷什么样的花朵思想才能成为一抹灵魂的流程/潘多拉的盒子李靖的宝塔孙悟空的头箍藏的是宇宙编码 ”。

其次,她的整个诗作,想象的奇特瑰丽,大有李贺之风。

李诗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神奇瑰丽、旖旎绚烂、语言瑰丽奇峭而诡异。李长吉内容广泛,梦游天河、把酒月宫、谈古论今、横扫鬼魅。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独创性的语言。如“羲和敲日玻璃声”,“银浦流云学水声”、“玉轮轧露湿团光”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而豪放大气也贯穿着长吉诗作中“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李贺这些个特点在九鼎的《铁杉之问》中显得尤为突出:“飘飘雪舞中你宁肯储足水分也不择期艾与凋零/这困厄中的茁壮不屈是生命哲学还是自然物理/那情感的跌宕浩繁是张衡的浑天侯风还是伽利略的喃喃不平/你把水滴成绿色把山塑成立体是否也在界定无需辩护的丑陋灵魂已经失却了做人的意义”

“海啸火山泥石流沙尘暴龙卷风因何怒吼着扑向人类/大水冰雹黑洞还有那送走了的瘟神因何还要卷土重来/南北极的冰川因何动容了牵念的泪滴/西玛拉雅的雪峰冷冻过多少勇敢的晶莹/达尔文进化的自然选择是否还有生物的自然抗争/人类因何是地球的主宰”

当然,《铁杉之问》有诸多长吉特色,可我们不能断言说她的诗作就可和长吉一比高下,只是有其风格归其大旗下罢了。就像许多诗人有相同的格式,相似的文风而已。也许九鼎不是刻意为之,抑或是有意为之,或者是天然去雕饰自我性格的真性使然。也许,是诗篇的内容决定了必然产生这种宇宙风暴般的风格。

第三,内容丰富,涉猎广泛,万花筒般囊括天地宇宙。

《铁杉之问》内容极为广泛,它涉猎到哲学,经济,军事,文化,历史,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天地宇宙各有触及,山川河流笔下映辉,花鸟鱼虫尽收眼底,借铁杉之口问苍茫大地,借铁杉之眼看天下之事,借铁杉的感悟解读世间百态,只有铁杉有这个资格,以史前的孑遗的活化石铁杉之口问苍天大地,包揽沧桑,笑看天下,人类的发展史、野蛮史、文明史都是在他的冷眼注视下蹒跚到今,由它来发问理所当然。铁杉就是一位沧桑的老人。历史的烙印在铁杉的身上锈迹斑斑。

《铁杉之问》连篇累牍,一咏三叹,连珠炮般的发问,使人在饱和中承受着冲击,万花筒般的灿烂缤纷五彩,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以至于来不及有半点思考的余地,我们跟着她的笔锋跳跃,跟着她的思路飞奔。

第四,传承历史,接纳外力,古今中外相互柔和。

《铁杉之问》的笔下传承着我们先祖留下来的文络、文风、文脉,尤其,深受楚辞汉赋的影响,行文的形式、思路无不显示着那种烙印的殷红和沟壑般的痕迹。最为突出的感觉,《铁杉之问》仿佛就是屈原《天问》的放大版。《天问》对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可以说《铁杉之问》就是作者自己的《天问》。借鉴天问的形式,吸纳天问的风格,扩展天问的内容,叫卖自己的东西。

但是继承不是照搬,继承也不是僵化,继承更不是排外。在《铁杉之问》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文化烙印,也可以看到西方文化的痕迹。在整个诗行中,常见的西方那种繁纷复杂的复句行文方式,在这部诗集中到处有所显现,随手就可采撷:“我常常默不作声地伫立于你的身旁于沉思冥想中不停地诘问:\宇宙万物生生灭灭的流转为何在你体内涌动中留下印痕而不及其余\千百年来宇宙埏造于你倾情与你对话与你你舞动初衷挺立于世的心语如何……\生灵们急于逃避的一切你为何能揽其入怀酿造滋养生命的琼浆\在你肢体流淌的血液和流光喷涌中是否也能凝固你生命的流淌”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真情遗失,整个社会动荡在浮躁不安的状态中,很少有人能安静于书斋去品味书墨香的韵味,更不要说去积淀自我的思想创新文字的芳香。九鼎却能埋头于书斋舞蹈于键盘,播种出自己喜爱的花种,开垦自己的园圃,实在难能可贵。《铁杉之问》是有意于史诗的创作弥补我国的空白,还是无意间行走在自己的旅途中,这些都无关紧要,关键的是有人在探讨,有人在摸索了。对于九鼎的这种追随屈原的脚步探索自我的行程实在弥足珍贵。螃蟹得有第一个来吃,路得有第一个人来走,人走的多了,路也就形成了。《铁杉之问》到底能走多远,前途难料。但在我们中华史诗的路途上多了一位前仆者,总的来说是件高兴的事。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

《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整个封面黑色的主体,周国平老师的眼睛纯净,深邃,还有一些淡淡的忧伤,彰显着内心思想的深沉、宁静和纯粹,对现代教育的深思,探索。 再次拜读,更感此书文字朴实真诚,读起来轻松亲切,像一壶香茗,让人回味无穷。这使我的大脑突然凭空产生一个念头:或许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写出这么有深度、有思想的书吧。

封面上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行字:“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恋,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周国平认为:教育的真正灵魂,在于“守护人性”。守护人性,并由此赢得人生的幸福与优秀。我认为这就是周国平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贯穿本书每个章节的主线。“守护人性”四个字,宛如一条发光的河流,平静而有力地穿越原野,那些充满生命气息的智慧水花激荡着我的胸膛。

“何为教育?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如何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这些都是周国平先生在本书中的思考。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周先生最欣赏的第一条教育箴言。”教育即生长“它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它的意思是说,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尊重天性、发挥潜能、潜移默化、因势利导……我们教育中的许多原则和这一箴言不无关系。在中国这个唯分数论的教育现状实际中,对分数的追求是学生、家长、老师的共同认知,学生被天天的考试压得透不过气,老师也是天天绞尽脑汁为学生找习题和讲解,家长天天回家就问分数。学生、家长、老师从教育中感到了幸福了么,什么是幸福,幸福难道就是这个么,学生没有了个性的发展,老师没有了特色,家长没有了自由。

”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儿童期是一个人身心生长的重要阶段,儿童期自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教育的最大功德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但是在今天的为高考论,唯分数决天下的时代,很多家长信奉”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为了赢得未来那不确定的所谓幸福,让孩子们在童年就失去了快乐,提前进入了厮杀竞争的阶段。不应为这样,这个班,那个班生意如此红火,天价的幼儿园会也应声而出。我不敢说现在的教育是在压制个性的张扬,是在压制人性,但是现今的教育弊端是很多的,尽管我们在不断改革,但是还很不完善,希望有一天我们的教育也如周所说是使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

人性是”由无数世代苦心积累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庙堂珍宝“(尼采语),守护这一份珍宝,为之增添新的宝藏,是人类一切文化事业的终极使命,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我知道自己对教育是说不出有分量的话的。但我相信,在针对今天教育发出的众多清醒的声音之中,我的加入多少也能起一点积极的作用。

救救孩子,让他们回归童真,本色,回归本性!

亲爱的读者,以上由我们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天问论笺》 读后感》读书笔记一文,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问天酹月集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