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导演》观后感
文|苏筱兀
1.外行领导内行
术业有专攻,领导无非内行和外行两种。内行领导内行也是两种情况,要么下属进步神速做事事半功倍,要么经意不经意间压制下属的能力,譬如某电影只是请个内行导演做监制,结果变成了监制导演电影。外行领导内行,行道就多了。不过在下属眼中,通常情况下只有一条。领导傻逼死,啥都不懂,整天瞎BBB。
《疯狂的导演》中投资人与制片人导演的关系正如企业中领导与下属的关系。投资人不懂电影,但是没有人认为自己不懂电影,不就是大屏幕放的那一两个小时吗,谁看完不能点评几句。况且自己投钱了,这是必须得多提意见多说几句。加之,投资人投资电影本质未必单纯,要么为了潜规则演员,要么为了把潜规则的演员扶上位,要么给自己家企业产品打打宣传,主要还是要用钱生钱或者用钱生利的。千万别提什么艺术,根本不懂艺术或自认为懂艺术,提了只会更糟糕。
坊间流传,其实投资人挺好骗的。具体如何好骗我不是很清楚,不过在电影中起初投资人都不是很好骗的,他们有种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后来在曲线救国满足投资人各种要求之后,一个项目初成形,更多的投资人蜂拥而至想要分一杯羹,居然给了导演得瑟的机会。其实影片揭露的是电影乃至整个社会全面病态的市场。
2.识时务者为俊杰
王菲年轻时也是唱流行歌曲走红的,还改了名字叫王靖雯。后来她唱歌走红,就很少唱那些自己不喜欢的歌曲,也有在颁奖典礼上很狂妄地讲她知道自己会唱歌。侯孝贤在拍自己风格电影之前,一直也在拍《俏如彩蝶飞飞飞》《在那河畔青草青》等流行电影。日本现下知名的动漫声优很多是AV游戏声优出身的。
其实大家都一样,在事业发展的初期,总要做一些后来看起来很商业不太体面的工作。这样不是不好,还要讲侯孝贤,在早期的电影中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培养了自己的统筹总控能力,所以在后来的工作中才能更好的掌握发挥。如果没有长期的前期积累过程,当真正有人给你自由,让你放手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你也未必能够如鱼得水。
有自己的坚守固然重要,但眼高手不能低。《疯狂的导演》中的无名小导演还未有一部处女作,就开始坚守自己的理想,难怪制片人崩溃。但是不是因为初学者,就要卑尊屈膝,将投资人奉若祖宗?倒也未必。商业与艺术如何权衡,这里就需要制片人的协调能力了。制片人担当着投资者与导演沟通的桥梁,桥越坚固可发挥的余地就越大。
理论上投资人、制片人、导演都站在想要将电影努力做好的一方,投资人、制片人想收钱,导演希望自己名利双收,大家齐心协力把事情坐着就办了。但在实际操作中问题却会很多,一方面各势力心怀鬼胎想要为己谋利,更主要的是,可能大家集体没有好创意,好点子,甚至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将电影推向越来越烂的方向,还不自知。
《疯狂的导演》除作为一部有着不少大牌明星的完整电影观看之外,还为电影从业者提供了大量业界沟通合作实操经验的反面教材,可逆向参考学习。
本人偏好喜剧片,平时工作的压力在电影院哈哈一笑觉得是一次宣泄,看了《疯狂的赛车》之后,对国产喜剧片重拾信心。疯狂系列两部影片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走了导演自己最擅长的风格,《疯狂的赛车》在套路上更接近《两杆大烟枪》,与《疯狂的石头》相比较,《疯狂的赛车》故事情节更丰富,线索更多更复杂,但是杂而不乱,所以看起来非常的有味道。另外影片注重的一点就是地方方言的大量使用以及中国的草根文化,《疯狂的赛车》更是将这股潮流筵席并继续发展。
《疯狂的石头》是三路人马围绕一块玉石,两路攻一路守,重重算计。《疯狂的赛车》也是三路人马,这一回各有各目的,仍然两方恶一方善台湾和泰国的黑道要完成一笔交易,奸商雇了山寨杀手谋害有钱的老婆,落魄的自行车手拼命挣钱,想给师傅在地下CBD,人生后花园置一片体面的地产办一个体面的葬礼;他们的命运当然又不可避免地纠缠在了一起。(该段剧情简介摘自《南方周末》)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疯狂的赛车》剧情,那么就是倒霉蛋的巧合性事件。电影里所有笑料的产生几乎都来自种种巧合,一环扣着一环,一个结子打开又缠上另个结子,直到最后,才把所有的结子解开。如果仅仅是巧合,可能还无法产生那么大的喜剧效果,所以在巧合的戏剧中,又添加许多误解,A误解B,B误解C,C又误解A,恰似一些爱情偶像片里的三角恋。观看《疯狂的赛车》,观众的情绪是放松的,可是思维却不那么松弛,有时候场景突然转变,不由要蒙一下怎么回事?再仔细想想,恍然大呼这又是巧合,要不又是角色之间的误解。所以,观看《疯狂的赛车》,需要很认真地去看,否则难以连贯剧情。
为了能够自圆其说,编剧的功夫主要放在如何让种种巧合和误解看起来有逻辑性。但无论如何自圆其说,有一些剧情还是难以说服观众。即使观众勉强被说服,也只能认为电影里的那些角色有点笨!反正喜剧片里的反面角色一般都有点笨,不笨怎么会有喜剧效果呢?不笨我们能享受肆意讥笑坏人的快感吗?
所以,看喜剧片不可以太认真,别去追究一些小小的逻辑毛病。也不可以寻找深刻,一深刻起来,也不是喜剧了。如果你还没有看过《疯狂的赛车》,不妨看看,保证你开心大笑。
电影《疯狂的导演》观后感
电影到底是艺术还是商品,这几乎是伴随电影诞生就开始形成的问题。而随着电影市场的不断拓展,于是就有所谓文艺片与商业片的区分,前者偏重于艺术价值,后者则诉诸娱乐要求。当然,二者也不全是界垒分明的,优秀的影片总是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从而使自己既保持一定的艺术性,同时又具有某种商业价值。
然而,时至今日电影创作氛围却远没有想像的那样和谐,对于大多数青年导演来说,由于缺乏足够的知名度,只能背负着电影梦想挣扎在艺术理念与现实生活之间,并不完善的融资渠道决定了电影制作受制于资金的困扰。
《疯狂的导演》将电影制作人的生存囧境搬上银幕,让我们看到光辉背后的辛酸与无奈。权利资本是无孔不入的,在社会的任何领域都可以看到它们的影子。相对而言,电影作为现代工业的结晶,本身就与资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无须对之进入回避。在某种程度上,资本对于电影具有某种催化作用,毕竟任何电影都离不开资本的扶持。
但是,资本从来不是慈善家,对于电影来说资本并不是无偿的援助,它需要投资收益。正常情况下,在成熟的电影市场里资本与电影的关系是明确的,它只追求最大利润率,因而它需要电影能给自己带来收益。市场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资本的走向,因而对于资本持有者来说,可能有自己的特殊电影嗜好,但这种嗜好以不损害自己的利益收入为前提。
在时下国内的电影界却远没有成熟影视产业的理性,资本更多的情况下以一种肆无忌惮的大鳄面目出现,既没有成就投资者的理性,也没有对电影产业本身的理解。《疯狂的导演》就真实地展现了目前电影界内投资方的这一面,作为青年导演(高天)与制片人(张殿伦)不得不为了筹集资金而到处作揖打躬,而各路资方则趾高气扬,颐指气使。在这种极度扭曲的社会现实面前,高天不得不一步步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顺从各种投资方的意志,将自己的剧本改的面目全非。
极力资本对电影创作的这种随意挤压即不是理性的投资者的态度,也不是电影创作者所需要的资本融入方式。事实上,这种挤压恰恰显示电影商业化的不成熟与不专业,在投资方看来,电影既不是获取利润的手段,也不是追求艺术价值的对象,而是自己手中的玩具,或者心血来潮时的消遣。
由此,在当前的电影市场,权力资本更像是一种怪胎,既不追求利润空间,也不关注电影的艺术性,全凭投资者好恶进行运作。而对于基层导演特别是青年导演来说,由于缺乏足够的知名度来融资,只能接受这种畸形资本的挤压。这就造成电影制作的双重困境,一方面缺乏对市场的敏感度,无法创作成熟的商业片,另一方面也没有艺术自主性,无法拍摄体现导演创作理念的文艺片。而整个创作节奏都跟着资方走,电影最终体现的是投资者的个人趣味。《疯狂的导演》就是在夸张的外表下真实地反应了当前电影创作的现实状态,也表达了电影人对电影前途的某种担忧与焦虑。
《疯狂的导演》观后感
文/郎启波
李宗吾先生上世纪初的著作《厚黑学》,对于国人阴暗自私之心理揭露殆尽。少年时期接触这本《厚黑学》时,看了无数遍并为真正理解,反复读更多是因为对其中历史人物感兴趣之故。我幼年伊始便怯懦于和陌生人说话,对于异性,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几乎没有和她们有过只言片语,我的怯懦最后留给大家的印象就是清高,她们其实不知道我的内向已近乎变态。随着年岁的增长,进入高中之后,诸多缘由不得不和女生开口,但也局限在简单的几个词语里,大多和借书抄写笔记等事相关。
近日刚看完的一部名为《疯狂的导演》,结合这十余年来和传媒影视圈的渊源之感受,让我重生再度阅读《厚黑学》的想法,尽管不能和李宗吾著作同日而语,但称本片为中国式电影厚黑学,则是因两者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的缘故。在国人的性格和数千年的价值观里,为人处世之道似乎穷尽了很多人一生的大多数精力,即便在其功成名就之后这一条仍然重要异常,如此一来,真诚和直接乃至简单的人,往往就成为了另类,被孤立之后的被另类,以致我们少了个性或几乎没有了个性,而大抵以当下成功标准而言的成功者们,往往最擅长的就是钻营。
影片里,怀揣梦想的年轻导演与制片人因资金短缺,负债累累,不得不低三下四拜见各种真假金主,一开始十分不情愿依然棱角分明的导演总试图去阐述自己想拍摄一部如何如何的电影,而每个金主对于电影都有自己的看法并将之强加给导演,导演于是乎在抗拒和妥协中试图寻找到某种平衡,这样周而复始的失败和挫折之后,导演开始入世了,从笨拙的忽悠自热而然晋级到大忽悠之境后,最终功成名就成为一代大导演。不得不说,电影讲述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时刻都在不同领域上演着,在英雄不问出处的教诲下,国人们都各自按照自己的理解去为自己或成功者们开脱,而失败者们则就很难获得这样的谅解。
这部影片也是对影视界种种乱象的一次总结反思。对于那些想进入这外表光鲜亮丽背后苦不堪言的行业的人而言,《疯狂的导演》是一堂入行前的普及课;对于喜欢看热闹的国人而言,亦可围观起哄架秧子;当然,单纯看喜剧图欢乐也是可以有的。
再回到李宗吾先生所著学术,窃以为先生的根本立意其实是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之后的批判,但却意外成为后人转化为成功学的理论依据的一种,大肆抹杀个性和天才之余继续将本已变异的主流价值观继续异化,结合影片的欢乐热闹与我这三十多年的人生经验体会,顿时悲凉之感。
相信《《疯狂的熊孩子》观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疯狂的导演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