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最后的晚餐读后感

最后的晚餐读后感

最后的晚餐观后感。

快乐的来源有多方面,观看电影或者视频就是一种,观看过程,我们可能会不断有思维的火花在跳跃,此时就可以写一篇欣赏好剧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没有比写观后感的这种形式,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多。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观后感分享与他人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最后的晚餐观后感,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最后的晚餐
丁泽钰

达·芬奇是意大利著名的画家,他一生画了许多的优秀作品,如《救世主》、《伊莎贝拉德爱思特》、《蒙娜丽莎》、《抱银貂的女人》,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最后的晚餐》。
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出生于1452年4月15日,卒于1519年5月2日。它不仅是画家,还是科学家,与拉斐文、米开朗基罗并称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也是欧洲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达·芬奇的作品很神秘,在《伊莎贝拉德爱思特》这幅作品中,科学家经过对比发现,她浅浅的微笑和蒙娜丽莎非常相似,人们认为这是达芬奇《蒙娜丽莎》的试笔之作。
在《最后的晚餐》这幅作品中,画面的布局都是耶稣弟子们做成一排,耶稣独坐一端。达·芬奇却让十二门徒分坐于耶稣两边,耶稣孤寂的坐在中间,他的脸被身后明亮的窗户映照,显得庄严肃穆。背景强烈的对比让人们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于耶稣身上。耶稣旁边那些躁动的弟子们,每个人的面部表情、眼神、动作各不相同。尤其是慌乱的犹大,手肘碰到了盐瓶,身体后仰,满脸的惊恐与不安。
我第一眼看到达·芬奇的画时,就被画中的人物外貌所吸引,最初我还以为是摄影作品。其实是达·芬奇经过万次修改而创作出来的,我被这充满立体感的画迷住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梦想,所以我们每时每刻都不能放纵自己,梦想就是幸福的港湾,让我们向着梦想出发,向困难伸出永不畏惧的手!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最后的狮子》观后感


《最后的狮子》观后感

《最后的狮子》看了同事推荐的这部电影真是十分震撼。动物的情感带给我很大的心灵冲击。

国家地理的纪录片《最后的狮子》残酷而温情,从一个单亲母亲的角度诠释了丛林法则下的母爱。清理前任统治者血统,这是狮子世界的基因决定了它们对种族血统冷酷的偏执。如果要生存,可以有许多种模式。银幕的拉开,一场在非洲大陆上的有关生存故事渐渐展开。一场场,一幕幕恰如人间。

一群被人无情驱赶的狮子,入侵到了狮王的领地,抱着必胜的决心,打败的狮王,母狮子马蒂陶也在战斗中受了伤,狮王和马蒂陶被迫离开了原有的领地。由于伤势过重狮王去世了,母狮子马蒂陶经过短暂的休养,恢复了伤势。但它的形式也不容乐观,在领土之战中被它所伤的银眼一直伺机报复,并想彻底铲除狮王的后代三只幼狮。马蒂陶踏上了流亡之路,入侵的师群围追堵截,没有办法,马蒂陶只好鼓起勇气,克服内心里的恐惧,想游过沼泽到河对岸的小岛上,三只小狮子紧随母亲的身后。当第三只小狮子试图过河的时候,不知是母亲离它太远,还是对它对河水有阴影,它犹豫了,敌狮步步紧逼,也许是对死亡的恐惧大于对河水的恐惧,小狮子终于下水了,不幸的是,这时候下水的狮子已经引起了潜伏在河岸的鳄鱼注意,最终只在河面上留下一串泡泡。

马蒂陶来到对它来说尚是陌生的小岛,独自担起抚养两只小狮子的任务。好在人类对森林的扩张,同样也把野牛驱赶到这片土地,为狮子们提供了新的食物。是机遇同样也是挑战,从满脸布满伤痕和有着锐利顶角的野牛首领也可见一斑,想获得新的食物未必能有那么容易,说不定还要付出一番代价,经过几番观察和尝试,马蒂陶渐渐掌握了野牛的弱点,内心的恐惧,在一次成功的捕获当中,马蒂陶成功的杀死了一头小牛,为孩子们赢得了食物,也引来了豺狗的口水。寡不敌众,最终不得不放弃一部分来之不易的美食。

当马蒂陶回到家中时,发现两个小狮子已经不在,虽然它们以前也会走开,但这次似乎时间太久了。银眼,豺狗,公野牛,水中的鳄鱼几经哀号之后,传来了幼崽回音,马蒂陶难掩心中的兴奋,不停地舔舐小狮子,可是无论怎样舔舐疗伤都无法治愈好这只断腿的小母狮,无奈之下只好放弃,我们无法通过镜头感受马蒂陶身为母亲内心的伤痛,但是它的眼神却暗藏一丝忧伤,它在寻找一个目标凶手。公野牛的顶角上残留的血迹暴露了自身。马蒂陶母性大发,寻找机会为子报仇。

这时河流的宽度变窄,银眼带领着狮群渡河想彻底铲除宿敌,这时候的马蒂陶不像初次与银眼交锋时的寡不敌众,数次交锋加之与野牛群的角逐,豺狗的争斗,使它变得更加强大,另外弃子之痛让它不顾一切的冲了上前。银眼投降了,马蒂陶不单单赢得了决斗,也赢得了狮群的尊重,成为了新的首领。现在的战斗变为了狮子VS野牛。正当马蒂陶带领着狮群杀向公野牛时的混乱之时,野牛群里穿来了一阵混乱,原来小公狮还活着。但是野牛也将视线转移到了小公狮的身上,准备向其发动攻击,正当双方焦灼的时候,银眼出现了,这时候银眼并不是想斩草除根,而是稳定军心,最后小公狮顺利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随着银眼的加入,野牛和狮子双方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在一次狮群全力出击后,公野牛终于倒下了。狮子们重振了王者之风,马蒂陶也成为了狮群的新首领,小狮子也得以活了下来。故事到了这,导演将镜头转移到了这头小公狮的身上,它将来的存活与否现在与人类对森林和草原倾轧休戚相关,呼吁大家保护自然,贡献自己的力量。

生存智慧之一:打不过就跑。银眼的领地被人类占领了。好吧,人类来了,我们就走好了。母狮子在狮群的围攻下寡不敌众。OK~撤退。进可攻退可守。激流勇进的一种勇气,急流勇退则是一种智慧。为了家族的生存;为了孩子们的未来,或者是其他需要负担的东西,忍辱负重的坚持下去,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条件多么屈辱。

生存智慧之二:看起来傻乎乎的不一定是笨蛋。虽然情节只有一瞬间,但是对这里的印象还是蛮深的,在转移过河前,面对狮子的围追,老大傻乎乎的样子,很难让人相信,他居然可以成为最后的王者。老大不是很强壮,反应也很慢,可是,笑到最后的却多是这样的傻小子。究其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如果勉强解释一下的话,当别人的营养都在长身体的时候,它的营养在发育大脑吧~~

生存智慧之三:紧紧的跟着自己的妈妈马蒂陶。在看到在战略转移的时候,老大紧紧的跟在妈妈的后面,而老三面对大河的时候犹豫了一小下,然后然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看到这里我不由的想起来长征时间的故事。唉~某些时候,一定要紧紧的跟住妈妈。

生存智慧之四:学习,学习,不断的学习!唯有不断的学习。才能笑到最后!

其实,刀疤野牛也是王者。很可惜他失败了,但是仍旧得到了我的尊敬。它没有尖牙利爪的武装,也没有称霸一方的野心,有的只是领袖的使命。在荣耀的驱使下,保卫i自己的子民,在母狮子杀死了小野牛后,反手就是一击,主动进攻狮子的软肋,直到战死沙场。

如果你要是鬣狗,那么你可以卑微的活着。等着强者施舍的残渣。如果你要是鳄鱼,那么你可以阴险的活着。静静的潜伏在水中。如果你要是河马或者是大象,那么你就可以无忧无虑的生存了,毕竟无论谁想吃了你,都得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但是如果要是做像狮子一样的王者,高傲的生存,那就注定要承担那份孤独,辉煌后的隐忍,不断学习的寂寞,以及时刻为了大家牺牲的觉悟。动物世界如此,红尘世界亦如此。


《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后感


《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后感

原创: Elaine WW

这个世界的分裂真是无时不在上演。

比如这边微信公众号上在集体祭奠一到2019年,最年轻的80后都30岁了(好庆幸我差不多也算最年轻的80后了),那边一群六旬老汉还在西藏高原的皑皑白雪中勇攀高峰。

请看同事段女士前线发回的最新报道。

这种分裂的另一面在电影院里也达到了极致。

2018年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被安排去看了《地球最后的夜晚》(“《地球》”)。观影前,犹如一张白纸,我既不了解这位华语圈的新生代导演,也毫不知晓这个故事,对黄觉和汤唯的印象也就差不多停留在认识层面吧(他们以往演的东西机缘巧合没有在我的大脑皮层上留下太多印象)。所以,对我来说,这是很新奇的一次观影体验。

看的过程中,第一层次的还是被美术和摄影吸引,故事虽然稍显破碎,却也能感受到导演的有意为之。看完整片,撇开那些纠缠盘错的细节可供复盘讨论外,也算是一部浑然一体的电影。形散神不散,能在电影院里看到这样一部电影,坦白说,我挺激动的。

现场看片中,陆陆续续有人离开了(我想起了那个看《画皮2》的我);电影演完,灯光亮起,就听到有观众大呼,什么烂片,愤而离开(我想起了那个坚持看完《海王》的我)。更让人意外的是,朋友圈不少平日非常文艺且有不错审美趣味的朋友也非常直接地批判导演的故弄玄虚,而他们似乎也由衷相信追捧《地球》的人也都是装酷惯犯(所以写这个文章还是需要一点点勇气加持的)。

其实我特别能理解他们的不解,因为我自己就特别特别不解为什么有人发自内心地追捧《海王》(BTW,豆瓣评分竟然还有7.8)。审美不分高低,各花入各眼吧。

我也不会去特别技术地解构《地球》的剧情,因为作为感性观影派,我在剧情理解上向来是有短板的。我也乐得不求甚解。对于我这一派的观众,摄影、音乐、意象、情绪的渲染、节奏的掌控相较剧情反而更能引起共鸣。

反过来说,其实我可能还有点羡慕不喜欢这部电影的人,没能引起共鸣恰巧也可能说明他们本没有太深地经历过过剧中人物的失落和迷茫吧。

主人公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来自一个偏远的不起眼的小地方(贵州凯里原来是导演的家乡,还以为是杜撰的呢)。他在那个出生成长的小地方有过十分压抑的成长体验,如果不是因为父亲去世,大概一辈子也不愿意回去。

在那里他经历了母亲的私奔、父亲的再婚、朋友的离世、情人的堕胎(夭折的正是主人公的孩子)、和情人私奔的失败。人生可能唯一英雄了一把的就是按照情人的设计,在电影院里开枪杀死了那个霸占情人的黑社会大佬。电影没有直接交代这次壮举的经过和结果,我们能看到的是这没有换来他们的幸福——情人失踪了,他只是寻寻觅觅她的下落,杳无音讯,仿佛武陵人寻找桃花源一般。

电影的前半部分是2D的,也就是现实部分。如果愿意沉浸其中的话,是很容易被带进那种悲观、凝滞、抑郁的状态里的。大过年的观众排斥这样的冷色调也是可以理解的。破败死寂的农村、整日漏着雨的房间、阴暗湿冷见不得光的小树林、废弃的铁轨和漫长的隧道,沉默中偶尔的对话不仅带着方言腔调还总是拖得特别慢,那无法逃脱的命运和命运投射的无处不在的阴影,活活地将人世拍出了阴间的味道。导演不加节制的长镜头也是饱受诟病的罪证,理由就是好像除了用长镜头什么都不会了。其实看过《太空漫游》,真的觉得这样的镜头运用还是很节制的(可以再大胆一点的嘛)。

电影到了将近三分之二的时候,就开始切换成3D了。虽然还是那个破败不堪的环境,但是节奏加快不少,人物也明亮了很多。他遇到了一个鬼马的少年,不仅两人打了几局乒乓,少年还驾车带他找到了犹如迷宫般的山口;他追上了一个举着火把的红发女子,那是他梦中的母亲,他们进行了离别前的一场对话;转而她遇到了一个形似情人的女子,二人看到了旋转的房子,凯里的乡村旋转出了魔幻的味道,他们相互赠送了彼此最珍贵的东西,手表(永恒)和烟火(短暂)。

此时,男人开光般地吟诵了一段土味情诗,我个人还挺喜欢的。然后,电影就在这片梦境中结束了,留下结尾处黑暗中兀自燃烧的烟花。

我只是简单地梳理了一下我看到的故事,这么一展开,似乎很清晰,一点不复杂。一个现实中落魄的男人在梦中通过和自己的父亲、小孩、母亲、情人、朋友和解来和自己和解的故事。所以,我是不太同意这个电影没有内容的观点的,相反,现实和梦境作了十分精巧的呼应。但是要接受导演把现实拍的幽幽犹如梦境,把梦境拍的爽利犹如现实,这也是这部电影独特的韵味之处。庄周梦蝶,梦是遗忘了的现实,梦和现实在哲学和解构心理学里本也就本有界限吧。

电影里也有很多意向的运用。文学点的如“野柚子”、“蜂蜜”、“火把”、“红发”、“旋转的房子”、“停止的钟表”、“烟花”;很多动物图腾的插入差不多也是我见过的中国人里玩魔幻现实主义元素玩的最不突兀的;无厘头点的则属各种女艺人的名称的借用,比如“万绮雯”、“邰肇玫”、“陈慧娴”之类,放在凯里那种乡下地方,除了烘托了寻找之人淹没人海不知去向,总让人想起90年代那些贴在各种破墙上的旧海报,也算这部电影独特的文化符号。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潜意识里有装酷的因子,但是我确实愿意为它打上五星并真诚地推荐不排斥类似风格电影的朋友去电影院欣赏它。我们都有过对梦想、幸福和自由的憧憬,如果不是锦鲤附体,也多少经历过梦想的破碎、幸福和自由的失联。也许同样的梦想破碎了不能再来,但我们也总是艰难地去和自己和解,因为对幸福和自由的憧憬和追求,只要呼吸着,就不会磨灭。

人们都睡了

人们都在自己的梦里悠悠地徘徊寻找

他们期待明天

小小的希望和平凡的憧憬也许能够实现

---《墨绿的夜》

最后,感谢朋友圈的诗人在我朋友圈下面的留言:

人们领走了各自的影子

让沉重的记忆在脚下

在行走中渐渐消失

手臂和手臂相连的地平线上

每个故事有了新的开始

那就开始吧!

---北岛

看这气势,应该真的是北岛写的吧:)

《最后的武士》观后感(一)


《最后的武士》观后感

第一次听说《最后的武士》这部电影是在我的大一的时候,那个冬天,《阿凡达》正在中国刷新中国电影的各项纪录。我坐在回家的火车上,认识了几个和我一样在北京读书的山东老乡,其中一个人向我讲述了这部立意和《阿凡达》相近却更加让人感动的电影。自那之后,我一直就在想,是不是应该找个机会看看这部老乡立荐的电影。

在小学的时候,我特别喜欢看书,各种书。那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书,所以我特别珍惜每一次看书的机会,好多书都看了很多很多遍,虽然只是一些《当代小学生》之类的书,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名着。到了初中,家里有了闭路电视,我开始喜欢看电视剧,不那么喜欢看书了,但是当住在学校里的时候,我也会找一些有书的人借借看,除了一些杂志外,我还看了四个名着中的三个(《红楼梦》一直不想看,也不知道为什么),还有《钢铁是怎样练成的》。

等到了高中的时候,我就真得不怎么看书了,连电视剧都觉得太长,这时候我开始喜欢上了看电影。因为我高中三年一直是班长,有时候老师们都很信任我,我就偷偷地配了办公室的钥匙,周末的晚上我就不回宿舍,有时候也会拉上丁辉和延昌,趁大家都睡觉了,跑到办公室里打开电脑上网看电影,那真是一段刺激的日子,甚至有一次有个老师半夜回办公室取东西,差点把我逮到。不过那个晚上,我看了《泰坦尼克号》,哭得一塌糊涂。不过整个高中,我只是翻翻杂志,基本没怎么看书了。唯一的记忆就只有彭飞同学借给我的一本《围城》。一直到考上大学,我也终究没有被抓到,这对我而言,实在是太过于庆幸了。想想,如果是现在的我,当时未必有这个胆量去干这样的事。高中的我常常想,如果在大家,估计每天都可以看电影,那是不是有点太美好了呀。

我这样想着,转眼间大学四年已然结束了。回过头来,也正如当年想象的一样,我可以每天都看电影,但是,我却没有看很多电影,也没有看很多电视剧,更是一本书都没有看。甚至连这部一直很想看的电影《最后的武士》都没有看。整天游走在各类社交网站中,或者游戏视频中,又或者是其它类型的文化快餐中,慢慢地烧掉了自己四年最美好的青春。直到现在我还在想,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是不是应该好好地看看书呢?可正如那句话,世界上没有卖后悔药的。

在《最后的武士》这部电影中,日本的武士道文化与西方的现代文明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其中一派更是激进地要灭掉武士道文化。说实话,作为一个现代人,人即便看了《最后的武士》这样的电影,也仍然不喜欢武士道文化,我总觉得,这个东西与我的人生价值观差距太大,比如如果一个人在战争中杀害了我的亲人,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原谅他或她的,更别提喜欢上那个人(当然,也许仅凭这一点,就注定了我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吧)。

然而,在这部电影中,无论是这个摩根,亦或是胜本,还是那个最后终于开窍的明治天皇,他们都在用最后的努力去维护最后的那点传统文化,因为在他们的内心,如果这点文化都没有了,他们的人,也就没了。虽然他们都知道,他们的国家不可能再将这种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依托,但是他们宁愿去为了这份执念去完成自己一直的信仰。于是,即便我对于电影中的这些人有多么地不理解,我依然很尊重他们,甚至是有点敬佩吧。

这一点也让我想起了王国维老先生。他的死,曾经一直让我感到惋惜。如果他能坚持地活着,或许他会成为一个变革中一直不断进步的典型,或许他会成为守住那千年文化的最后一根支柱,或许他也会成为一个让人尊重的老顽固。可是,他还是在成为这些或许之前自杀了。现在,我也许不应该再去惋惜这件事情了,而是应该去庆幸,去感动。悲痛固然挥之不去,但是,王老先生正如电影中的胜本,他们应该是处于不同国家的同一个时期,他知道他所坚守的信仰已经无法生存下去了,但是,他愿意用自己最后的努力去维护这种信仰的尊严,去告诉世人,这是种值得生存下去的信仰。

看完电影,我去找张秋实聊这部电影,企图听到一些不一样的评论,还真听到了一些。他说里面的女主角很漂亮,男主角演得不是很好,还有,他当时一直是快进着看的电影。我突然发现,自从上大学以后,我也一直是快进着看电影的。似乎文化快餐已经从我的内心里占领了我的至高点了。我不再喜欢看书,不再喜欢去体会每一点生命的跳动。但是,自己偶尔也会意识到这一点,觉得原来的生活应该是一种令人平静的生活,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混乱。

所以,当张博雅告诉我他一天就能看三四百页书的时候,我觉得她真得很厉害,真得是敬佩之情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了。前段时间看到钱小宇写东西用的是繁体字的时候,也觉得他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自己也去人大的旧书市场上淘了一本旧版的《桃花扇》,一边看名着,一边练习繁体字。虽然很不习惯,但是,繁体字的每一笔都让我觉得书法是这样的生动,尽管我写的字并不好看,这仍让我的内心很激动。

我当然不会就此就否定电脑,否定这个世界,然后我却想着,如果有一点力量,有一点时间,我们仍然要在这个世界里去寻找一下最初的自我、那仍然存在的过去。一如当明治天皇向摩根寻问胜本的死因时摩根说的那样,我将告诉你他将怎样活着。《阿凡达》中杰克帮助那美克人守住了他们的家乡,《最后的武士》中胜本和摩根换来了日本最终的强大,而我们呢?也许只有文章开头的那句话可以解答了。


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后感


这一部电影,或许你需要看上几回才能明白其中究竟讲的是什么,是梦还是真实,是想象的还是正在经历着,这一晚的一个小时的梦(),走过了人生的千姿百态,从寻找中走来又将去到哪一个未知的世界,也许,很少有电影像这样,复杂而又简单。

男主在离开了故乡12年后,又重新回到了贵州,在这里,他经历了许多事情,这一切是他不想面对的,却也是十分渴求的。在归乡后,男主拜访了白猫的母亲,回忆起了那段年少的岁月。他找到了父亲的遗物,里面有一张藏在钟表里面的照片。他相信这是属于自己母亲的东西,遇事踏上了寻找自己母亲的路,在寻找的末端,他进了一家影厅,开始了一段回忆。

也许这就是导演的高明之处,这里面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可能是过去,更可能是现在。在男主的梦里,他回到了过去,看爱了一个12岁的少年,和他好友白猫长得很像,还看见了一个像极了自己心爱的女人的人,甚至还看见一个红头发的女子正准备与别人私奔。这一切,是他真实经历着的,也是他不愿意面对的。

关于电影的情节,就是男主朋友被杀,他在追踪凶手的过程中遇到了凶手的情人,两个人相恋,但是凶手的情人又似乎在利用他!在这过程中,情人有了男主的孩子,但是迫于凶手的存在,这个孩子没有生下来。男主的母亲很早就离开了这个家,他没有看见过,但是在后续的情节中,我们似乎又发现,其实男主的母亲是和他的情人的印象又混在了一起,他到底在追寻着什么?而他寻找的对象又是谁!这一切都是梦吧!在梦里,似乎一切都可以被原谅,他在生活中找寻不到的答案,似乎都在梦里找到了答案。

这部电影,个人觉得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就是将所有人的影像能够重叠在一起,多重的身份,让人想不清楚,但似乎在某一个节点豁然开朗!就像是一种生命的轮回一样,你现在这片困境里面,而本省困境又是一个困境!具体的电影大家可以静候国内的上映吧!我们都在寻找。2018年的最后一晚,也许是时候看开点了!

最后的观后感8篇


感谢阅读我们为你整理的最后的观后感,在阅读后还请您收藏本网页网址。对于很多人来说,观影的享受是远远大于读书的,作品中总有让自己感触颇多的情节。我们不妨利用文字的方式,将内心感受写成一篇观后感,这个时候就最好是写一篇观后感了。

最后的观后感 篇1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做最好的自己》,这是一本励志型的书。

作者李开复是一个在互联网上很有名的人,曾经是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全球互动部副总裁。后来又进入了谷歌公司,也就是美国著名的google公司,担任全球副总裁。(这家公司在世界500品牌中排名第三,堪称网络一巨头)。这样一个呼风唤雨的名人写出的书必然有它的独特之处。确实,这本书很励志,具有可读性。主要讲的就像题目一样,如果要使自己做的最好,就应当有自己的独特性。做最好的自己,不做第二个他人。伟人之所以如此高大,那是因为你正跪着。如果你能学会站起来,也许,你会比伟人更加成功,更加高大。这使我感触很深,现在很多人都在盲目地模仿别人。殊不知,越是这样,越会失去自我,离成功越来越远,甚至是背道而驰。

记得我曾经看过一个故事,在八九十年代,刘欢是当之无愧的乐坛一哥,而孙楠的声音很像刘欢,就开始模仿刘欢,非常之像,也获得了不小的成功。有一次,他遇到了心中的偶像——刘欢,便请求指导,刘欢并没指导他什么,只是告诉他要做最好的自己,不要一味地去模仿别人。从此,孙楠有了自己的风格,成为了内地首屈一指的实力派歌星。刘欢说的是对的,孙楠如果一直模仿刘欢,他只会被冠上“刘欢”第二的称号,而不是孙楠。所以,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会获得成功。

做最好的自己,不要活在他人的影子里。

最后的观后感 篇2

我和妈妈还有爸爸,在周五晚上的八点整,看了《“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工艺活动颁奖典礼》。

很感人,这些哥哥、姐姐、弟弟们,都是牺牲自己,让父母在家里休息。

有一个叔叔花了两万块钱买了一个姐姐的十字绣,然后又把十字绣还给了那个姐姐,这才是最感人的。

还有一个姐姐,六岁的时候,她爸爸生了重病,然后她家住在大山里,要去上海医院,很难,要走很多公里,但是那个姐姐还在坚持推着爸爸走了一万多公里,有些司机也要送她们去上海医院,还有一些人给他们点钱买盒饭,最后到了上海。

还有一个阿姨,有一个哥哥的妈妈生病了,那个哥哥从学校到医院很难,时间很长,出租车司机阿姨要免费送她们去医院。

我这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事,我的心好像地震一样,感动的都要碎了,我妈妈感动的都流眼泪了。

就算我们的父母没有生那么严重的病,也要象那些哥哥、姐姐那样做,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多帮妈妈打扫卫生。

“孝”字的顶上是“老”字的一半,底下是“子”,就说明是要子孝老,“老”是我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父母,“子”就是我们。

《孝经》里面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意思是说:自己的身体要先弄好,才能来帮助父母,“不敢毁伤”是不能吃一些垃圾食品,这样会生病。父母来帮助我们,但是万一有一天父母累倒了怎么办?所以自己的身体先要管好,才能来帮助父母,再说了,不是父母来帮助我们,是我们来帮助父母。

我也想得奖杯,每一次最美孝心少年的节目你一定要看,说不定哪一回就有我了。

最后的观后感 篇3

内容简介:《最后的黑道》-------揭秘黑道的黑暗交易和生存之道,以及警察、记者、黑帮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正义与杀戮的殊死搏斗!警察在黑帮的线人突然被杀,记者胡龙暗访妓女,正好目睹线人被杀的全过程,为了解黑道交易,他悄悄潜入黑道。正在谜底一步一步快要揭开时,黑道老大大眼三被绑架,帮派之间的枪战、卖淫、毒品交易等事件接连发生,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时,黑帮得到消息,内部开始清理内鬼,当死亡向胡龙逼近时,却有人暗中帮他化险为夷,那个人到底是敌人还是朋友?大眼三、细眼四、爆眼狼、狗皮子、猪油鬼、牛魔王、疯艺、虎子、姚姐、狼狗等各色人物纷纷登场,警察、记者、黑帮三者之间的一场你死我亡的生死搏斗开始了.....

最后的黑道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老钟很会写故事,故事很有张力,叙述节奏把控得也好,读来不忍释卷。在《最后的黑道》中,老钟写透了黑道的生存状况,更重要的是描述了道与道的勾结,道与道的智慧较量。黑帮、警察和记者三者之间谁黑谁白,小说里面见分晓。

最后的黑道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最后的黑道》是一部描写黑道的优秀小说,讲述了现代黑帮的故事,它生动刻画了现实生活之中黑道人物的生存状态,故事中夹杂着兄弟情谊、爱情和复杂的人性。此书新锐而又好看,读后不禁惊叹作者的功力和展现的真相。

最后的观后感 篇4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在中华传统美德中,孝不止是以最好的方式关心照顾长辈那么简单,它更是一个人对于自己亲人的一种责任。当你看完《最美孝心少年》这个节目后你会对“孝”字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看完这个节目,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孝心少年们的家境都十分贫寒,他们有的自幼丧父、丧母,但他们都用瘦弱的肩膀艰难地撑起一个家;有的父母身患重病,风雨无阻地送他们就医;有的家庭条件困难,可以说家徒四壁,独自去大街上叫卖来分担父母的辛苦……孝心是什么?孝心是少年为了家庭辛苦卖出的一串串肉串;孝心是什么?孝心是少年在照顾生病的父母时无怨无悔地微笑;孝心是什么?孝心是少年在用瘦弱的肩膀撑起家庭的那种毅力……看着这些在逆境中成长的少年,再看看我们,在家中就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小皇帝,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生气时会对年迈的爷爷奶奶发怒、赌气、摔门……,总是将所有的怨气撒向亲人,哪怕是长辈的一句轻轻问候都会招来我们的怒言相向;面对父母的苦口婆心的教育,总是认为啰嗦。在我们的心中早已淡漠了“孝”字含义,总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应该的。

同学们,“孝心少年”离我们并不远,我们只要对家人有着感恩的心,报答他们对我们的养育之恩,生活中到处都有“最美孝心少年”。

最后的观后感 篇5

清明节的下午,我在家里看了《最美孝心少年》。从开始到结束,我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珍珠不停地落下。一颗颗感恩之心,一腔腔感激之情,打开了我的心灵之窗,让我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故事里的一个个孩子,年龄还那么小,肩膀还那么瘦弱,就得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对姐弟。清晨,仅有十几岁的姐姐带着年幼的弟弟,上山去采茶。他们连口水也顾不上喝,就得在烈日连续采摘好几个小时。当他们大汗淋漓地采完茶叶再捎上拾来的垃圾和玉米棒艰难地来到城市把东西卖出去后,换来的钱却不能为了自己买一点好吃的,因为病重的奶奶还等着这些救命钱去买药呢!但是,他们在逆境中也能崛起,也能笑着面对生活,这一切都深深地震撼了我!

一直以来,我都觉着自己不够幸福,因为我没有穿著名牌服装,家里也没有住在豪华别墅。现在,我才知道我错了。我追求的只是让自己过上奢侈生活,从来没有顾及到那些疼我爱我养我时时刻刻守护在我身边的人。而最美孝心少年们追求的却是家人平平安安,把他们的全部心血都凝结在一个孝字上。孝字是个常见字,它的汉字结构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寓意就是子要敬老。这些最美孝心少年的故事,就是对孝字最好的诠谕。

《弟子规》中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声问候,一个微笑,力所能及地做家务,与家长分享快乐,这都是孝的方式。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让孝心在生活中幸福得开花绽放。

最后的观后感 篇6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做最好的自己》,这是一本励志型的书。

作者李开复是一个在互联网上很有名的人,曾经是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全球互动部副总裁。后来又进入了谷歌公司,也就是美国著名的google公司,担任全球副总裁。(这家公司在世界500品牌中排名第三,堪称网络一巨头)。这样一个呼风唤雨的名人写出的书必然有它的独特之处。确实,这本书很励志,具有可读性。主要讲的就像题目一样,如果要使自己做的最好,就应当有自己的独特性。做最好的自己,不做第二个他人。伟人之所以如此高大,那是因为你正跪着。如果你能学会站起来,也许,你会比伟人更加成功,更加高大。这使我感触很深,现在很多人都在盲目地模仿别人。殊不知,越是这样,越会失去自我,离成功越来越远,甚至是背道而驰。

记得我曾经看过一个故事,在_十年代,刘欢是当之无愧的乐坛一哥,而孙楠的声音很像刘欢,就开始模仿刘欢,非常之像,也获得了不小的成功。有一次,他遇到了心中的偶像——刘欢,便请求指导,刘欢并没指导他什么,只是告诉他要做最好的自己,不要一味地去模仿别人。从此,孙楠有了自己的风格,成为了内地首屈一指的实力派歌星。刘欢说的是对的,孙楠如果一直模仿刘欢,他只会被冠上“刘欢”第二的称号,而不是孙楠。所以,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会获得成功。

做最好的自己,不要活在他人的影子里。

最后的观后感 篇7

最后的精灵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摘星小姑娘:当我学小精灵把最后一个字印在脑子里后,哈!突然蹦出来好多种感觉。第一个:幸福;第二个:愉快;第三个:温馨;第四个:惋惜……幸福感虽然第一个出现,却不是最浓的。或许是为他们而感到幸福。这是别人的幸福,为什么我觉得更快乐?嘿!你瞧,我又学会了一个精灵的本领:指尖的幸福传到心里,再用心去感受那感觉。那么第二个是快乐。不知道是从约许身上散发出来的,还是作者幽默所给予的。虽然总是遭到追杀,但约许还天真到一直保持快乐。一直觉得他似乎在处理问题上很稳重,但又时时掺杂着很傻的快乐。这才是约许。整个故事是有些沉重的,我们的快乐便是作者幽默笔触的化身。这也是为什么整个故事读起来并不那么沉重的原因。说到温暖,这是慢慢体会到的。蒙瑟,萝碧和莎琴娜的家,可爱的阿士垂德,约许那些没有逻辑的话,你怎么不觉得温暖?那是向往的生活,理想的国度和现实中难以寻找的小孩。惋惜有很多原因。蒙瑟和莎琴娜死了,小龙死了,还有约许没早点儿干掉大利加城的法官!但是故事不可能总是十全十美的,那是童话。这个故事前半截儿是有些灰暗的,总这样觉得。但后面渐渐明亮起来。是因为萝碧吧。女孩总是美好的。还有龙,扮演着滑稽的角色,但后面的牺牲有点不可信。因为龙在我的心目中是万能的,强大的。不过这也是所谓的“世上无完人”吧。这个读后感有些乱七八糟,不过我是这么想的。苦丁:永远的精灵,永远的梦想好多年没有这样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了。好多年没有这样地牵挂着一个书中的人物,至于在工作的时候或入睡之前的时候,也放不下。那个最后的精灵约许的眼睛一直注视着我,我的心。我不止一遍地想像着他的模样,想着他与外婆告别时的不舍,他那些永远不会流出来的泪水。约许来到人类的世界,小小的他,不得不开始经历孤独,恐惧,恶意。泥泞,寒冷,饥饿,未知的危险,大利加城的行政长官可恶的嘴脸,还有人类世界的种种险恶等等无不在威胁着他还十分脆弱的生命。想着这些的时候,我就……

最后的观后感 篇8

内容简介:现代社会确信无疑的一切,将会被一个充满鲜血的古老预言狠狠撕碎……T。它曾经是希腊字母里最神圣的一个,甚至比希腊语还要古老。它是太阳和古老诸神的象征,是苏美尔人的塔木兹(春天的太阳神),是罗马人的米特拉神(古波斯的光神),是希腊人的阿提斯神。它庄严神圣,当埃及国王们被传授这些神秘之事时,它就一直挂在他们的嘴边。然而,在接下去的那些漫长而屈辱的岁月里,它被魔化、被焚毁,成为禁忌,却又被秘密传播……它是生命,是复活,是血祭。3000年后——全球各地的电视台,都将直播镜头对准了一个披着绿袍的僧侣。因为他出现在几乎不可能攀登上的圣堡之巅,然后用自己的手臂和身体拼成了那个被禁忌的符号:T!而正当全世界的观众们通过现场直播目睹到这一画面时,那个不知名的僧侣忽然一跃而下…

最后的预言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这是一本精彩刺激、让人不忍中途放下的宗教悬疑惊悚小说。和《达芬奇密码》不同,《最后的预言——T:圣印复活》的篇章短小紧凑,每一节只有1200字左右,非常适合快速阅读。此起彼伏的悬念,也令人始终保持兴奋感不能放手。

最后的预言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小说虚构了一座位于土耳其的城市“废墟市”,它的城中城——Citadel,全球闻名,也就是教廷圣城,类似于梵蒂冈。圣城建在三千米高的巨石上,在这座圣城的藏书室里隐藏了一个千年秘密。一天黎明,一位叫塞缪尔的僧侣站在巨石的顶峰,张开双手呈十字状,正当围观的人群越聚越多之时,他一跃而下,以确保自己坠身教廷管辖之外。随即,他被救护车拉走。法医验尸后,发现他浑身都是伤疤,腹中有一小片写了一个电话号码的皮革,这个电话号码引来了各路人马,记者、教廷、警察、慈善机构纷纷现身,追踪、绑架、死亡、谜团层出不穷,各种阴谋交织。最令人惊奇的是,塞缪尔身上的伤痕居然奇迹般的自然愈合。原来,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古老的预言…

电影最后的狮子观后感


电影最后的狮子观后感

《最后的狮子》看了同事推荐的这部电影真是十分震撼。动物的情感带给我很大的心灵冲击。

国家地理的纪录片《最后的狮子》残酷而温情,从一个单亲母亲的角度诠释了丛林法则下的母爱。清理前任统治者血统,这是狮子世界的基因决定了它们对种族血统冷酷的偏执。如果要生存,可以有许多种模式。银幕的拉开,一场在非洲大陆上的有关生存故事渐渐展开。一场场,一幕幕恰如人间。

一群被人无情驱赶的狮子,入侵到了狮王的领地,抱着必胜的决心,打败的狮王,母狮子马蒂陶也在战斗中受了伤,狮王和马蒂陶被迫离开了原有的领地。由于伤势过重狮王去世了,母狮子马蒂陶经过短暂的休养,恢复了伤势。但它的形式也不容乐观,在领土之战中被它所伤的“银眼”一直伺机报复,并想彻底铲除狮王的后代——三只幼狮。马蒂陶踏上了流亡之路,入侵的师群围追堵截,没有办法,马蒂陶只好鼓起勇气,克服内心里的恐惧,想游过沼泽到河对岸的小岛上,三只小狮子紧随母亲的身后。当第三只小狮子试图过河的时候,不知是母亲离它太远,还是对它对河水有阴影,它犹豫了,敌狮步步紧逼,也许是对死亡的恐惧大于对河水的恐惧,小狮子终于下水了,不幸的是,这时候下水的狮子已经引起了潜伏在河岸的鳄鱼注意,最终只在河面上留下一串泡泡。

马蒂陶来到对它来说尚是陌生的小岛,独自担起抚养两只小狮子的任务。好在人类对森林的扩张,同样也把野牛驱赶到这片土地,为狮子们提供了新的食物。是机遇同样也是挑战,从满脸布满伤痕和有着锐利顶角的野牛首领也可见一斑,想获得新的食物未必能有那么容易,说不定还要付出一番代价,经过几番观察和尝试,马蒂陶渐渐掌握了野牛的弱点,内心的恐惧,在一次成功的捕获当中,马蒂陶成功的杀死了一头小牛,为孩子们赢得了食物,也引来了豺狗的口水。寡不敌众,最终不得不放弃一部分来之不易的美食。

当马蒂陶回到家中时,发现两个小狮子已经不在,虽然它们以前也会走开,但这次似乎时间太久了。“银眼”,豺狗,公野牛,水中的鳄鱼……几经哀号之后,传来了幼崽回音,马蒂陶难掩心中的兴奋,不停地舔舐小狮子,可是无论怎样舔舐疗伤都无法治愈好这只断腿的小母狮,无奈之下只好放弃,我们无法通过镜头感受马蒂陶身为母亲内心的伤痛,但是它的眼神却暗藏一丝忧伤,它在寻找一个目标——凶手。公野牛的顶角上残留的血迹暴露了自身。马蒂陶母性大发,寻找机会为子报仇。

这时河流的宽度变窄,“银眼”带领着狮群渡河想彻底铲除宿敌,这时候的马蒂陶不像初次与“银眼”交锋时的寡不敌众,数次交锋加之与野牛群的角逐,豺狗的争斗,使它变得更加强大,另外弃子之痛让它不顾一切的冲了上前。“银眼”投降了,马蒂陶不单单赢得了决斗,也赢得了狮群的尊重,成为了新的首领。现在的战斗变为了狮子VS野牛。正当马蒂陶带领着狮群杀向公野牛时的混乱之时,野牛群里穿来了一阵混乱,原来小公狮还活着。但是野牛也将视线转移到了小公狮的身上,准备向其发动攻击,正当双方焦灼的时候,“银眼”出现了,这时候“银眼”并不是想斩草除根,而是稳定军心,最后小公狮顺利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随着“银眼”的加入,野牛和狮子双方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在一次狮群全力出击后,公野牛终于倒下了。狮子们重振了王者之风,马蒂陶也成为了狮群的新首领,小狮子也得以活了下来。故事到了这,导演将镜头转移到了这头小公狮的身上,它将来的存活与否现在与人类对森林和草原倾轧休戚相关,呼吁大家保护自然,贡献自己的力量。

生存智慧之一:打不过就跑。“银眼”的领地被人类占领了。好吧,人类来了,我们就走好了。母狮子在狮群的围攻下寡不敌众。OK——撤退。进可攻退可守。激流勇进的一种勇气,急流勇退则是一种智慧。为了家族的生存;为了孩子们的未来,或者是其他需要负担的东西,忍辱负重的坚持下去,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条件多么屈辱。

生存智慧之二:看起来傻乎乎的不一定是笨蛋。虽然情节只有一瞬间,但是对这里的印象还是蛮深的,在转移过河前,面对狮子的围追,老大傻乎乎的样子,很难让人相信,他居然可以成为最后的王者。老大不是很强壮,反应也很慢,可是,笑到最后的却多是这样的傻小子。究其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如果勉强解释一下的话,当别人的营养都在长身体的时候,它的营养在发育大脑吧——

生存智慧之三:紧紧的跟着自己的“妈妈”马蒂陶。在看到在战略转移的时候,老大紧紧的跟在妈妈的后面,而老三面对大河的时候犹豫了一小下,然后……然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看到这里我不由的想起来长征时间的故事。唉——某些时候,一定要紧紧的跟住“妈妈”。

生存智慧之四:学习,学习,不断的学习!唯有不断的学习。才能笑到最后!

其实,刀疤野牛也是王者。很可惜他失败了,但是仍旧得到了我的尊敬。它没有尖牙利爪的武装,也没有称霸一方的野心,有的只是领袖的使命。在荣耀的驱使下,保卫i自己的子民,在母狮子杀死了小野牛后,反手就是一击,主动进攻狮子的软肋,直到战死沙场。

如果你要是“鬣狗”,那么你可以卑微的活着。等着强者施舍的残渣。如果你要是“鳄鱼”,那么你可以阴险的活着。静静的潜伏在水中。如果你要是“河马” 或者是“大象”,那么你就可以无忧无虑的生存了,毕竟无论谁想吃了你,都得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但是如果要是做像狮子一样的王者,高傲的生存,那就注定要承担那份孤独,辉煌后的隐忍,不断学习的寂寞,以及时刻为了大家牺牲的觉悟。动物世界如此,红尘世界亦如此。

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后感评价


地球最后的夜晚是在2018年的最后一天上映,小编先去看了一下先导片,哇,很惊艳。2D转换3D的玩法很有意思,其中()讲述的故事背后想要传达的价值观又是什么?这是很值得去思考的,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后感评价大家一起欣赏!

这部电影中在2018年的最后一天上映,绝对算的上是一部很受期待的电影,电影的开头就给人一种很不一样的感觉,这到底是一部2D的电影还是3D的电影?

温馨提示:这不是一部3D电影,但是请适时带上3D眼镜,这个就很好玩了。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男主角罗紘武在很多年以后回到自己的老家贵州,在这次的旅途中发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女人万绮雯。想起了那年那个夜晚,和这个女人发生的一些事情。

不要多说,这是一段感情戏,这次的回乡之旅是有很多意外的,罗紘武发现了这个女人之后,不断地接近她了解她,中间还涉及到一段命案,这就让故事显得更有意思了。这部电影中安段长达60分钟的3D,我是看的如痴如醉,首先这样的设定是很好玩很新奇的。

其次带上眼镜之后,可以看见一个新的世界,跟着男主角的视觉一起探寻那段时光,真的要说,汤唯真的是太美了,这这个3D的世界里面,汤唯美得不可方物,真的是太美了,360度无死角,广大男同胞们可要hold住哦。

整部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999听说是世界末日,然后一系列男女主角之间的互动,情感的迸发,那个画面真的是太美好了,两人之间眼神的交流,呼吸的交流,一下子,时间回到若干年之后,我们不是都还好好活着呢吗?

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是,在世界发生了许多的改变之后,我们人类的情感会不会发生改变,就像片中的男女主角那样,若干年之后再相遇,会不会还和以前一样?我可能理解的比较浅薄一点。

说实话,我看了一遍之后没有太看明白,只是觉得视觉效果很美,故事的背后折射出的,想要传递给观众的价值观又是什么?我相信每个人看完之后的感触肯定是不一样的。

这不电影小编是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的,哪怕你第一次没看明白,我觉得也是值得的,看完之后似懂非懂的感觉或许不错!

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观后感


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观后感

原创: 人也

我喜欢《地球最后的夜晚》。

或许许多情侣在跨年夜观看这部电影时一脸懵逼,觉得跟宣传完全不同,然后提前离场、站在影院门口骂娘、或者干脆直接在电影院里呼呼大睡从今年睡到明年。但得提一句:我喜欢《地球最后的夜晚》,以及我不会推荐所有的人都去看这部很挑观众审美的电影。

《地球最后的夜晚》在宣发时为了一股脑地将所有可能的观众塞入影院里,在抖音上大肆宣传“一吻跨年”的口号。然后再恰巧地利用电影片名与时间的巧合,在跨年夜创造电影院跨年的奇妙仪式吸引大批情侣走进影院里。决定了这部电影的评分在大众点评平台上遭到反噬的命运。

这种遭到大众反噬的命运,任何影视从业人员都能够想到,毕赣知道电影上映后的结果会是什么。但按赣在知乎盐沙龙活动上的说法是:“它的结果我当然知道,当然知道很多人看不懂,当然知道很多人可能会不喜欢。但他们喜欢什么样的电影呢?我们还没有选择过。在还没有选择过的时候,现在多了一种机会。所以我觉得它是个特别有趣,值得纪念的一刻。”以及在被问到数据显示这次观影主体是更爱看那种电影(商业爆米花电影)的二三线城市人群时,毕赣回答:“为什么我们就要认为,他们只配看那种电影呢?那他们应该看什么呢?这是一个疑问,不知道。从此以后他们的观影经验里面会多一部电影,这部电影他们可能很难理解,就像看一幅绘画一样。等他们的生命经验发生改变以后,他们肯定不会想起其他的电影,而会想起我的电影,因为我的电影是珍贵的。”

在电影预售过亿后,毕赣这么说或许是为电影宣发有理有据地开脱。或许是因为情怀!毕赣说自己的电影如同画一样,观众看完之后会在生命的某一时刻想起而细细咂摸,这样的话语显得多么地浪漫与理想,也显现出了毕赣富有才气背后的傲气自负。而对于有才气的人来说,拥有这一点自负是应当的。而对于一个拍出了自己风格的文艺、作者导演来说,自认为自己电影是一副画也是完全应该的。

坐在影院里的140分钟,这部电影为我带来了一场梦。甚至是就如同导演在电影里表达的一样,这是一场忘乎时间的梦,像只能燃烧1分钟的烟花一样短暂的梦。在这部电影里跨年的本身就是奇妙的,因为电影和时间扯上了无法说清的关系。而现实也和时间扯上关系,在那一个告别与迎来的时刻。

《地球最后的夜晚》讲一个追寻、记忆与痛苦的故事,在观看的时候,我时时在想里面那复杂的人物关系如果全部归结成两个人:一男一女,是不是就可以说明这个电影世界里的所有人都是在寻找里痛苦地发现:似乎一个循环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当自己是儿子是被人抛弃,然后在梦里成全自己的妈妈与情人远走高飞,并告诉自己:“我还小,很快就会忘记她”;当自己是成人时幽会情人,拿出一只代表永远的表送给情人;当自己最终老去了,会在自己一个破旧的藏着自己最爱的人的相片的钟前点着一支烟久久地驻足点着一支烟。

伴随着电影故事推进的是毕赣运用娴熟的晦明晦暗光影色调,当人物出现在暗黑之中,总会有一束暖黄的光打在他们的脸上,显出人物饱满的轮廓曲线,随着饱满轮廓而来的是人物寒冷、淡漠的情绪。而更像是一幅画的是那些透过水朦朦胧胧摄制下来的画面,而这可能是因为凯里总是下雨。

被火车震落的杯子,黑社会老大漫舞,飞起来的男女主角,旋转的电影院全是电影里值得传说的片段。但我认为最好玩的是,陈鸿其饰演的白猫吃了两分钟苹果,伴随着红色的眼角里的眼泪,在一间用红色构造梦幻迷离的房间里吃了两分钟的苹果。在屏幕上赤裸地显现自己的悲伤与孤独,或许这样的手法对毕赣来说过于直接而不够诗意,但对于观众来说,这是直接的具有冲击力的悲伤。而观众却不知道荧幕里的人物为何悲伤。直到电影的梦境里,男主角成全他的母亲与情人的离去后大口地把苹果连同芯一同吃下,那种悲伤才开始蔓延。那种人类的底色是悲伤,吃苹果只不过是一个意象表现才终于被知晓。

最后的最后:

用刀尖入水

用显微镜看雪

就算反复如此

还是忍不住问一问

你数过天上的星星吗

它们和小鸟一样

总在我胸口跳伞

题图来自:来自 《地球最后的夜晚》

音乐:伍佰 莫文蔚 --《坚强的理由》

拉黑名单 人也

一切都可能是假的,错的

所以快点取关,早点拉黑

再说一次

毕赣导演,牛逼!不得不吹爆这部电影。

纪录片《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纪录片《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在微博上看到有人在介绍这一部纪录片,本身自己就是纪录片爱好者,于是就记下了片名。在上周五下班回家之后,找到了这部纪录片,毫不夸张的说13集没有按暂停键,一口气看完了。这种基于现实生活而来的纪录片,反应的是最真实的生活,站在导演的角度你会看到很多,站在自己的角度同样你会看到很多。
纪录片描述的是一个正团级的退伍军官拜师棒棒,从此走进一个名叫自力巷53号的地方,跟着一群基层劳动人民一起一整年的生活、工作经历。根据不同人物的经历与发展,描述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进而对生活对生存做了阐述,能够看到导演想要深入表达的那层东西,能够看到那种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呐喊。
老黄:
老实巴交的一个人,一辈子辛勤劳动为儿女,自己省吃俭用积极乐观。但正是如他所说:好人没有好报。他的出身,由于他父亲的缘故(特殊年代成分划分为了地主)使他从小开始就生活在一个不公平的环境中,处处被排挤和打压。剧中并没有用镜头来让老黄自己进行讲述,是以动画的形式来表达他童年的这段经历,能够让人直观的看到那个年代的疯狂曲折,仿佛你也能亲身感受到老黄从小的那种经历。也就是这样的一段经历,他娶不了老婆,去到了一个养不活孩子的寡妇家庭中结合生下了一个女儿。没有手续,没有证明,就这样的一段婚姻(甚至不能叫做婚姻)。为了养活家里孩子,他不得不出门打工,最后迎来的是另一个男人在这个家庭的合法入主,他只能带着小小的女儿另谋出路。人生啊,是非曲折,艰难困苦。是要有多么大的勇气才能面对这样的一个现实?女儿寄养在亲戚家后,他出来,这一次,做了棒棒。不曾想,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在这二十多年中,他本分老实,就活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住在那狭小拥挤的阁楼间,劳动在那片固定的场所。出门在外,家里很多事情不能操心,自己在老家的事情很多办不妥当。正如他所说:修公路集资扣钱,他没跑掉。但自来水入户,就没了他的份。一个房屋的产权证,来来回回折腾了很久。这一次如此顺利办下来,我想跟这部片子的拍摄有很大的的直接关系吧。
片中的老黄也有幸福的一面,女儿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儿子,还买下了一套大房子。女婿也很是孝顺,能够在他生病的时候奔波千里回来,半夜出门找治病偏方。我想老黄是幸福的,为了减轻女儿女婿的压力,帮助他们还清房款。也是基于对这种幸福的直接渴望,他推迟了放下棒棒的时间,想着想靠力气多挣几年钱缓解女儿房款压力,没曾想还没达到目标就患病。那种心酸那种挣扎,是对生活的向往,是对命运的不甘。在生病之后,因为怕花钱,只是去小诊所看看,买点便宜的药品,这是跟大多数的人一样的选择。在按摩院,先免费再收费的套路我想真的伤了他的心,颤颤巍巍掏出来裹了里三层外三层的钱是血汗钱,是正直诚信。他们在自力巷被拆迁之后流落街头,老黄身体不适,最后快要晕倒,仍旧喊着不去医院,死也要在外面。是啊,这样的劳动人民对于现在的医院是多么的恐惧,对于医院里的花销是多么的担忧。一治病,可能整个家业就没有了。可是环境就是这样,没有办法,从来都是人去适应环境,没有环境会反过来适应人。
人啊,总是受尽苦难却依旧向往生活!希望老黄越来越好早日康复,希望以后好人不要在没有好报,希望他能够过上幸福完满的晚年生活。
老甘:
老甘说的话我有一句记得最清楚:他说只剩下百十来块钱了,但是人是饿不死的,人是活的。这是在多么艰难的情况下,依旧能够有这样的自信,活着就是要怀着希望。对于他这样生活艰难,但仍旧对未来充满希望,也许就是在黑暗中仍然对光明充满渴望的真实描述吧。他也是求变的代表,剧中煮猪肉没办法用电饭煲,最后他用了热水棒,依然成功达到了目标,这就是一种求变吧。再怎么样的一个人,无论在怎么样的环境,为了生存和生活,我想都会做出这样那样的改变,也许这是生存的本质。正如他拒绝了他认为工资低,任务重的工作,最后又不得不妥协,继续这份工作,人总是需要生存的。
我们能清楚的看到他和老金之间的那种关系,也许斤斤计较,也许反复无常。没有办法,有时候生活的艰辛确实会造成这样那样的矛盾,毕竟没有人想跟自己的朋友闹翻,没有人想失去自己的朋友。生活啊,生活,总是那么缥缈又那么现实,每个人都不得不或者不得已向生活低头。但是在老甘条件稍好的时候,依旧迎回了老金,这个住在天桥下的人。也许老甘心里知道,没有家 ,没有窝,这就是流浪了吧。流浪跟家,也许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起码住在家里,温暖总是要多一些!
老甘喜欢看刘三姐,看白娘子,看西游记。这些老一辈人最爱的电视剧,是他的精神追求,是他不能放弃的精神食粮,即使这些粮食吃了一遍又一遍,嚼了一次又一次,却依然能够抵挡最原始的饥饿。老甘的希望是存够一万块回老家大摆宴席给自己过生日,还希望能够娶上一个老婆,还希望自己能够在六十岁之后做一门生意,甚至预备好了很多了零钱,以免到时候求之于别人。钱是没有存够,老婆也没娶上。生日宴席是办不了了,也许这就是他想象的他人生中最出彩的一天,但是这一天并没有如愿到来,也许他心里真的会很失落,甚至比娶不上老婆更失落吧。
我不知道算命师父的六十岁转运能够代表什么,但是这是老甘的一个精神寄托,是他对命运的妥协与认知,是这个世界给他的最合理答案。孤苦伶仃,漂泊在外,老甘这样的人生不免有些凄苦。片中他回了一次老家,破败,沧桑,没有生机。也许人总是会落叶归根的吧,希望老甘能够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实现自己的愿望,祝福水中。
老杭:
也许十多年前他冲动一下,这个片子里也许就没有了老杭。原来时间真的可以消磨掉仇恨,迎来新的曙光,即使就是不共戴天的夺妻之恨。原本他是没有出现在开始的片中的,因为回家治病,久病未愈,治疗费用庞大,不得不又回来当起了棒棒,为了生存强忍病痛出工出力。这真正代表了无数的真实生活,多少人,因为负担不起这样那样的压力,不得不捡起来已经放下的担子,继续为了生存忍辱负重,蹒跚前行。
老杭是个老实巴交的人,也许他一辈子都干不了坏事。被骗了很多次,片中也被骗子骗走了一千多块和身份证,真实源于他对养老的渴望,对于未来的隐忧。为了挣一点稍微轻松的钱,他和老黄低价把拆卸的建筑垃圾运回自力巷53号的拆迁现场。却不得不偷偷摸摸,半夜行动。我想如果不是生存的压力,不是生活的无奈。没有人想在大半夜汗如雨下,如临大敌的情况下工作。
自力巷被拆迁之后,他们的东西都被埋在了废墟之下。大石着急了很久,但是他的着急并不管用。没有人愿意管这个事情,无论是房东还是拆迁办,没有人为这个群体着想,也许并没有谁如导演般真实了解他们的生活,了解这些东西对于他们的重大意义。不得已的情况下老杭在废墟里偷摸找出来自己的物品,手上鲜血直流,让人生疼。老实巴交的人干不了偷奸耍滑的活儿,想挣点轻巧钱但总是不能顺遂。我只想这样的老实人,生活对他们公平一些,对他们关爱一些,不要再给他们太多的苦难了。祝福他早日康复吧。
河南:
开始这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代表,不愿意劳动,但却热衷于牌桌上发财。他对生活有着不一样的追求,他不想再拿起棒棒做回棒棒行业,因为他觉得没出息,得做大事。也许他是精神粮食最充足的一人,看报读新闻是他的爱好。从他嘴里念出来的几句新闻稿,显得那么滑稽,但是又是那么认真,那么真实。
他找到的新出路是去赌博,打牌的时候接到电话他说我打起牌来不好做活路,赌博真的可以把人麻醉,让人堕落。他所认为的朋友,在他开口要生活费的时候基本都拒绝了他,他咬牙挣扎的表情,代表了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拖欠了许久的房租,也许真的要感谢大石的宽容,没有将他扫地出门。河南是心有不甘的,河南是有追求和向往的。几次赌博的失败和生活的困窘终于让他开始寻找出路。最后去配件厂打工被辞退,原因是没有身份证,签不了合同,自己不注意形象,影响工厂的面貌。我想他是习惯了那种随意的生活,习惯了那种舒坦的方式,与这种有着标准要求的工厂,在气质上不够匹配吧。最后他从工厂带走的钱,也许又用在了牌桌上,也许也并无分文了。
还好他又回来了,找到原来那个摊位,那个因为两个鸡蛋对他的尊严造成伤害的摊主在这一次给足了他生活的保障。他那吃饭的模样确实让一般人咋舌,没有见识过的话,真的不知道他会那样生猛。还好,他努力在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了,去追求生活了。他最后还给蛮牛600块钱,眉头舒展,让人钦佩。希望他如他在片中结尾的振臂一挥一样,振作起来,生活顺心如意。美好的生活是需要我们去争取的,是需要靠头脑和双手去创造的,人人都向往美好生活,但请在这条路上保持初心,别走了歪路。
大石:
和蔼可亲,待人客气。他是区别于剧中的其他人的,最起码他有一个陪伴左右的老婆,有一个完满的家庭。其实在有其他生意经营的时候,他根本没有必要拿起扁担做棒棒,28岁来到这座城市,现在他已经有了他想拥有的。但是这就是我们可亲可爱的劳动人民,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他们总是不会去在意生活中的辛勤付出。
大石一看就是老实巴交的类型,因为自己出租房需要出租出去贴小广告被抓住之后,他的眼神有些许恐惧,也许是老实的缘故吧。他说话客气,并不咄咄逼人,河南及时七个月没有交租,依旧没有被扫地出门,也许如剧中所说,那点微薄的利润都贴在了河南那里。感谢大石,如果没有大石我想这群人也许不会有这样的一个安身之所,不会有一个像家的家。
大石的成功的,他拥有一个完满的家庭,儿子成家立业,女儿考上大学。两次宴席上,他那淡定的眼神和神情,代表了他对生活最真实的看法,平静,祥和。也许是不善言表,也许是内心平静,他早已看到了这一切,这是他付出后应有的回报。这也是他人生的巨大成就!
其实大石和老婆是可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但是为了家庭,他依旧和老婆上工地,搬砖和泥,这就是朴素的中国人民,为了自己的家庭,永远在不断付出,艰辛的汗水,是对他们最好的印证。也许生活应该回馈给他们更多,再多,再多一些。
老金:
和老甘是朋友,但是也经常有摩擦。在老甘的住处几进几出,在美食城带剩菜剩饭回家和老甘维持生活,捡别人剩下的吃的,被当成小偷驱赶。为了几个饮料瓶子,守在喝饮料的人身边,可能他并不知道这样会给被人造成反感,他所在意的只是那个空瓶,那是他生活的保障。捡废旧空瓶想跟老杭他们学习灌水,自己却耍不了掺水的把戏。为了不让话费浪费掉了,在月末不停的给大家打电话,想把剩余分钟数用完。挣钱总是不易的,花钱总是容易的。
夏天来了,他捡废旧瓶子的生意好起来了,希望下一个冬天,他也不会冷。我们能看到他生活的挣扎和不易,我想他应该去追求一下改变,去寻找一些更好的出路。生活并不是一层不变的,我想老金真的没有必要只靠着捡废旧瓶子过活儿,他应该活泛一下自己的思路吧,找一找更好的出路。求变总是很难,总是需要付出很多,但是不变就意味着会面临艰辛,意味着淘汰。也许,真的,他还需要找一找更好的出路吧。
蛮牛:
导演在剧中的绰号,因为别人觉得他像《山城棒棒军》中的蛮牛因此得名。我很佩服这样一个人,首先放下了自己的身段,选择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就需要很大的勇气。我想也许真的为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他迈出了第一步并且坚实的走了出去。
能够走进这样的生活,能够适应这样的环境,能够扛起这样的担子,最后拍出这样的片子。我对他唯有敬佩和称赞,不知道怎么去描述了。是他让我们看到了很多平时难以得见的东西,是他让我们看到了许多我们想看的东西,是他让我们寻找到了许多我们想要的东西。
感谢他,不知道怎么讲了,文字很苍白的。
结语:
一个地方的拆迁,代表着一座城市的进程。一个职业的没落,代表着社会劳动力的进步。一群人的生活经历,代表着万千人的生活状况。所有的存在,都需要与社会前进的脚步相契合,我们总是需要作出这样或者那样的改变去适应这个社会,无论这种改变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做不出改变,那么这个存在就没有意义了,早晚会被社会前进的洪流吞没。人情冷暖,人生百态,如此那般,皆为生活。
也许就是这么一群人,他们如蝼蚁一般爬行,他们如高山一样伫立,他们如细流一般蜿蜒,又如洪流一样凶猛。给我们展示了最真情的生活,演绎了最真实的生存。他们勤奋,他们乐观,他们付出,他们挣扎,他们哭泣。他们的经历与生活让我们能够明白生活的意义,体味生存的艰难。
但是无论生活多么艰辛,道路多么坎坷,我们都有活下去的希望,都有去奋斗的动力。生活总是给了你很多,也拿走了你很多。生活是那样的不公平,生活却又是那样的公平。我们出身不同,我们历程不同,我们经历不同,我们结局不同。我们也许生活富足,我们也许生活艰难,我们也许强壮无比,我们也许病入膏肓,我们也许孑然一身,我们也许家庭圆满,我们真的有着太多的不同。但是我们的目标都相同:好好的活着,为了更好的生存,这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我们毕生追求的目标。
看完片子之后我深吸一口气,没有流泪,没有呐喊,没有挣扎。我极力把片子推荐给了朋友,希望他们能够去看看。然后在这一方土地上的一个小小房间里,写了八个字:珍惜时光,珍爱生活。

喜欢《最后的晚餐观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最后的晚餐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