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美国骗局观后感

美国骗局观后感

电影《美国骗局》观后感(一)。

观影是对人大脑的一种全方位刺激,观看过程,我们可能会不断有思维的火花在跳跃,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把自己欣赏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很多人都是在写观后感的过程获得成长。应该怎么写好一篇的观后感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电影《美国骗局》观后感(一)》,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电影《美国骗局》观后感

文/荆轲

山姆大叔的伦理价值观中,有一条被奉为圭臬的箴言:诚实总为上策。可偏偏好莱坞电影却格外钟爱欺骗和谎言的题材。这种银幕上下的强烈反差,看起来自相矛盾,却分明显示出美国人渴望了解真相、又拒绝了解真相的纠结心态。而大卫欧拉塞尔执导的《美国谎言》,利用一场精心布局、充满欺诈和心理较量的连环骗局,呈现出人在社会生活里的谎言化生存。

这部荒诞中夹杂着真实的,疯狂里闪烁着玩世不恭的讽刺喜剧,通过众多人物的行骗际遇,影射出美国在70年代深潜的社会危机,那就是萧条的经济背景下,人们变得浮躁无比,急功近利且不择手段地追逐着私欲。尽管剧情讲述的是一件历史往事,但也能照射出当下美国社会面临的复杂现实。

上世纪70年代末,FBI那名唤阿伯斯坎的钓鱼执法行动的曾轰动全美。《美国骗局》即是根据这个真实案件改编而成。故事讲述超级职业骗子艾文和舞女出身的情侣行骗搭档,为求免遭牢狱之苦,被迫与FBI探员里奇组成行骗三人组,采取钓鱼执法的方式,成功揭露了多位政坛要人的腐败。大卫欧拉塞尔贵在依托于史实、又不拘泥于史实,把一个政治事件进行了改头换面的精装修,在保留联邦探员与诈骗专家携手反贪的主干前提下,加入了不少爱情的戏份和喜剧元素,使其显得贴近生活,让观众看片时有很强的代入感。而片中画面始终是昏黄的色调,连带不时响起的爵士乐老歌,以及角色们身穿的精致复古服装,都透着一股浓郁的怀旧气息。而充满黑色幽默、针砭时弊的犀利台词,还有角色们喋喋不休争吵纷争,显出一种别具一格的喜感。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美国骗局》算的上家庭伦理片,揭示虚伪与欺骗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中。可从故事情节的角度说,片中的骗局只是幌子,人物之间的智斗和情感角力才是导演表达的重点所在。艾文与行骗搭档西德妮的情意相通,艾文与妻子罗莎琳的爱恨纠葛,西德妮与联邦警探里奇的情感圈套,这三条感情线成为决定本片节奏的重要因素,骗中骗的整体剧情和四个人之间的感情骗局并行不乱,双向驱动着剧情的纵深发展。

片中角色都好似鼻子没有变长的匹诺曹,带着各自的理由和目的进行着行骗人生。西德妮大刷情感阴谋,把里奇迷得神魂颠倒,使得这个联邦探员机敏的判断力丧失,无可救药地爱上她。而功利心极强的里奇则一步步将骗局做大,渴望出名的他以抓贪腐之名,不断地向上司提出各种非分要求,毫不在乎地享受着各种高档待遇。

艾文更是把一个骗字发挥到极致,不但对陷入经济困境人的进行无情地贷款诈骗,还用谎言把政客玩弄于股掌之上。而他的妻子罗莎琳则以撒娇为武器,用孩子当诱饵,把在外所向披靡的艾尔骗得团团抓,牢牢地控制着骗术高超的丈夫。而这些骗子所揭示的核心命题正是:生活无非是生存与伪装,说谎这种事情,乃人类进化必不可缺的技能。而影片最后,有着一个颇为温和的讽刺,艾文和西德妮结束行骗的勾当,开起画廊过上守法的规矩日子,而真诚的爱情正是痛改前非的主因。这叫人看到尔虞我诈的社会中,还是有着一丝希望和温暖的。

同大卫欧拉塞尔此前导演的《斗士》、《乌云背后的幸福线》一样,《美国骗局》仍是一个依靠角色、对白和表演推动的故事。众多好莱坞实力派大咖在片中互飙演技,绝对叫人叹为观止,且他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演技发挥到了最佳状态,对角色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诠释。蝙蝠侠克里斯蒂安贝尔一改过去的美男形象,以大腹便便头发稀疏的邋遢形象示人,用细致入微的面部表情准确传达了一个骗子在骗局中内心的矛盾重重。超人女友艾米亚当斯性感旖旎凭借深沉的表演,把一个狡黠冶艳第三者那脆弱又顽强的内心,刻画得惟妙惟肖。

饥饿女孩詹妮弗劳伦斯以超出年龄的稳健与老辣将看似头脑简单、举止夸张,实则有着深不可测心机的原配妻子塑造的形神兼备。宿醉男布莱德利库柏也把里奇探员的野心勃勃,还有机智爱臭美的性格尽显无遗。新伯恩先生杰瑞米雷纳则留起了滑稽的蓬巴杜式大背头,演活了一心为民谋福祉,但最终因贪腐丑闻身陷囹圄的悲情市长。即便是客串演出的罗伯特德尼罗,也把深谙赌场生意的黑帮头目,演得充满深度与内涵。正是在这些巨星的合力奉献之下,我们看到了一个情绪微妙的精彩群戏展示。

综合来看,《美国骗局》是部卓尔不群的佳作,表演自然、画面动感、对话精彩、情感饱满,值得走进影院静下心来观赏一番,好好看一下片中那场道德与良心的扯谎拉锯战。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电影《美国骗局》观后感


电影《美国骗局》观后感

文/郎启波

看完大卫O拉塞尔执导的电影《美国骗局》后,我又一次陷入无尽的思索。

如何评价一部电影?或者是批评一部电影?这会因为个中各种参照系数的异同而难得有百分百精确的言辞,明显可以去用好和烂两字就形容的电影,一定是因为影片本身极好和极坏两种极端到让也经常产生分歧的观众和影评人达成一致的共识。

毫无疑问,《美国骗局》就是属于能够达成共识的好电影。但可能会有人在觉得这是一部好电影的同时,其叙事令人称赞的同时也容易让不愿意开动大脑的人感觉复杂或难懂。

导演大卫O拉塞尔成名伊始,其拿手的好戏是讽刺喜剧,如《夺金三王》、《我爱哈克比》、《脑中有钉》等,这位曾经以导演处女作《打猴子》而闻名电影界的大导演产量并不是很高,但每每其新作出现,总是别出心裁地给人意料之外的惊喜,这是一个有品质保障和有追求电影导演。

《美国骗局》走的路子,却完全不是大卫O拉塞尔以往明显风格的幽默喜剧路线,但其电影中的批评精神和质疑精神并未衰减,而似乎是已经成为其血液中的部分。

我更愿意将《美国骗局》视为导演自我挑战并成功超越自己之作,和以往的作品相比,他对自己的叙事方式作了一次自我的革命。故事片的叙事说简单些,和我们少年的文章类别中记叙文的路径是一致的,记叙文有六个要素,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也正是电影故事片的必要元素,记叙文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等等,包括在表现手法上记叙文和电影也遵循同样的手段,看到这里,很多人肯定会想我说的这些都是废话。

既然是众所周知的手段和方式方法,最终写出的文章为何天壤之别?拍出的电影好坏如此泾渭分明呢?这其中的千差万别又岂止能用一个才华有高有低来简单评价呢。

态度一定是很重要的。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诚意,大多数人经意或不经意间都可能有非凡的创意和策划,但你最终去实施了没有?实施的过程中自己又打了多少折扣决定了最终呈现结果的差别。导演有了好的想法和剧本,还需要团队和演员,所幸的是,《美国骗局》的演员也是一干好演员,彼此相得益彰。

大卫O拉塞尔,这定然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导演。不得不说的是,大卫O拉塞尔也是电影节拿奖大户,无论是其上一部电影《乌云背后的幸福线》还是《美国骗局》,在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及其他多个电影节上,都曾是提名数极多而最终暂获也不少的佳作。一部好电影,个人以为这样简单直接的一句话是对《美国骗局》最精准的评价。

《美国骗局》观后感


《美国骗局》观后感

文/满囤儿

也许是在片子里骗的太起劲儿了,结果《美国骗局》在奥斯卡10项提名的领跑局面下,最终竟然颗粒无收。联系到片子里的骗术思想,我不得不怀疑奥斯卡背后有盘口,片方就是要和博彩公司联手,把那些下注人口袋里的钱骗个干净。O(_)O哈哈~ 如此揣测并强加阴谋论,是不是有点儿看片后遗症的赶脚?的确,看完《美国骗局》我们会觉得,行骗的至高境界和体育、艺术、哲学、宗教等人类瑰宝一样,都是用生命去实施啊!

由于美国小内阁的受贿贪腐情况,和咱们公仆的不太一样,FBI的钓鱼反腐和咱们的打老虎也差之远矣,所以影片的故事虽然编的十分精妙,更是勇夺各大奖项的最佳原创剧本提名,却离内地电影观众的生活略有点儿远。FBI费尽心思,搞这么复杂,白白牺牲人力物力财力的做法,在我们飓风行动般的凌厉面前,就像奥巴马见普京般娘炮。可是不得不说,人家这么不给力的行动,就正正好引发了如此具有戏剧冲突张力十足的电影。都像咱国家这么一往无前,就只留下拍主旋律的机会了。是吧?

作为连续三年提名奥斯卡最佳导演,却连续三年铩羽而归的导演大卫-O-拉塞尔,简直就是一个用生命去拍电影的人。他每次都会把电影的剧本和表演捧出超过自己的闪光。这些闪光多多少少从他本身的功绩中抢夺的名誉的份额。一环扣一环的推进,知名演员却演出了从未见过的模样,都将观众的注意力牢牢抓住,牵着观众不停歇地奔向结局。大卫-O-拉塞尔用生命骗过了观众,让我们在电影中忘记了幕后还有一个导演存在。

尽管没有拿到小金人,但是《美国骗局》四个奥斯卡表演奖同时入围的成绩还是相当惊人的。克里斯蒂安-贝尔、艾米-亚当斯、布莱德利-库珀、詹妮弗-劳伦斯,甚至没提名的杰瑞米-雷纳和罗伯特-德尼罗,都是观众熟得不能再熟的面孔。而且他们大都和导演不是第一次合作。可是在本片中,这群明星再次让我们认不出来。贝尔的体型变化又一次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劳伦斯的爆发力又把我们吓到了,雷纳和德尼罗的造型之罕见差点儿就让他们的客串露脸被人忽略啦。

这群一演戏一拍戏就会让自己的生命加速流逝的人们,不仅要骗剧中人,更要骗剧外人,他们要骗观众相信看到的不是贝尔、不是劳伦斯。于是劳伦斯在盥洗室亲了亚当斯,贝尔和劳伦斯在卧室大吵一架等场景,都是临场发挥的结果。拉塞尔手握黑名单排名第八的好剧本,却任由这群狂徒改剧本。何由?他自己的回答是:我讨厌剧情,我最看重的就是角色描写。于是才有了这样一场通天骗局,戏中人被角色骗,戏外人被演员骗。

电影《美国队长2》观后感(一)


《美国队长2》观后感

对于一个后知后觉的人,写观后感再合适不过了。这是我准备写的时候心里想的话。心里积压深重,找寻各种排解秘方无果的情况下,选择了看电影。这是原因之一,主要一个原因是朋友送的一叠优惠券马上要到期了,我从来不是一个主张铺张浪费的人。

《美国队长2》之前就有看到宣传片和宣传资料,全片大概就是讲述了一个二次世界大战英雄被美国的高科技技术冰葬了70年后复醒,知道自己处在一个美国情报机构,神盾局。而这个机构中有一些内奸和纳粹,整个机构的人都在相互斗争的故事。美片中的英雄总是有着最基本的爱国主义情怀,这点和我们本土的电影略有不同。影片开头的时候我觉得挺滑稽的,美国国防部长查克哈格尔前不久刚访华,更而验证了当期中美两个大国的紧张关系,但我们正在欢迎另一位美国贵客《美国队长2》,想想真的挺二的。

影片吸引我的地方除了影片的震撼场面和电脑特技外,就是众所热捧的俗套,因为演员。《神奇四侠》里的克里斯埃文斯,《侏罗纪公园》的塞缪尔杰克逊,《拆弹部队》的安东尼麦凯,还有美国大导演罗伯特雷德福。尤其是伯特雷德福,他是我喜欢的极少数美国导演中的一个,他的《马语者》无与伦比,在同年期导演里,在我心里。

片子开场也算是美片的特点俗套,以应景呈现,由远及近跑过来一个人,我就猜到了一定是主演,别人导演是不会让他开场就跑出来的。注意你左边主演罗杰斯第一句台词,好像也是贯穿全片最后安慰性结尾的一句台词。不过安东尼麦凯猎鹰的角色埋藏的很深,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影片故事先以神盾局发现一艘自己的游轮被纳粹控制,进而派队长前去营救,插播情节一笔带过,游轮成功被营救,船安全,人也安全。就是信息不安全,暴露了隐藏在神盾局中号称九头蛇的组织行径,(我都不知道编剧是怎么想的叫这个名字,难道是起源于我们的《包青天》里九条命的什么鼠来着?个人意淫。)机构的相互斗争就开始了。

局长罗伯特雷德福的福特野马真是牛逼,看的我热血沸腾,拍手叫绝,甚至都觉得真觉自己的福特迈锐宝真他妈买对了。唯一遗憾的就是人家是积科技和智能于一身,防弹防爆防撞击,智能导航牵引,武器配备,堪比F12战机的全身配备,我的迈锐宝怎么就过个刹车带都能给你全车要撒架的感觉呢?同样是医院标志,自叹不如十万八千里。操!

在神盾局被九头蛇控制以后,对队长是群追不舍,玩命堵截。一个盾牌比《钢铁侠》里的那套衣服牛逼多了,跳机3万英尺的高度不用降落伞,顶着就能下,撞墙撞门撞玻璃,顶着就能过,钢板钢盔刚遁甲,砸着你就一个几公分的坑,可以说是一盾在手,想死都难。他不像什么刀锋和钢铁侠,要靠身体接受外界化学药品和科技技术才能达到遇墙撞墙的效果,他就是肉身,背了一个盾牌。大亮点有木有?给我最震撼的就是九头蛇的那个像飞碟的东西升天的时候,那场面,是人山人海,彩旗...,跑偏了,想到宋丹丹了。总之就是场面宏大到让你(反正我是)口目皆呆,一片看似日常供人欣赏的人工湖突然涌现大小同样的豆腐块状的方格,方格整片从中间呈一定坡度切开,湖水吸离,飞碟出现,3D鸟览而下,缓冲平板上战机成排,飞碟喷火上升,壮观极了,极了,极了。

中间就这样以高科技技术对决开始相互打,打了似乎20分钟的样子。

结束时,我觉得导演是参考了我们中国本土电影的感情情节,队长认出了对手是曾近自己至亲的战友,死活不和你打了,你是我当初的战友,我不能打你,你就死劲虐我吧,最后对手被真情感化,回归理性,以拉尸体的方式将队长扔到岸边,反救了队长一命,自己扬长而去。后面.,后面我就感觉要结束了,震到我的场面不会再有了,影厅的灯也快亮了,片尾曲也快响了,还是留一点自己意淫的念头,也算给自己留个悬念。我起身径直地走向出口,赶着买第二场的《超级骇客》。


《美国往事》电影观后感


《美国往事》电影观后感

甚至,任何的评论文字,都是对这部老电影某种意义上的亵渎。我们已无法用经典两个字来评价这部电影。在好多方面,这部公映于1984年2月的西方电影《美国往事》,已经成了世界电影史上的一种标杆式、示范式、教学式存在。因为可以表达的东西太多,一时之间,我,甚至找不到入笔的地方。

《美国往事》是一部有关男人和男人之间、男人和女人之间,友情和爱情之间,忠诚与背叛之间,金钱和情谊之间,决断或者犹豫,欲望或者感情,羁绊或者潇洒《美国往事》融合了太多的东西,在这部电影里,你看到的不是这个社会的一个侧影,而是从1933年到1968年这35年间的整个美国社会,甚至更远的时空。

在这时空里,我们感到一切都是实在的,麦克斯和努得尔斯他们从小一起长大的四个伙伴是实在的,我们触摸得到他们身体和友谊成长的轨迹,我们触摸到他们的微笑与死亡,我们触摸得到努得尔斯对黛布拉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欢,我们也触摸得到努得尔斯对洗衣女佩吉纯粹的肉体欲望,我们触摸得到响彻在他们人生上空的枪声,我们甚至触摸得到那种弥漫了整个影片的淡淡的忧伤的弥漫,在这忧伤的弥漫中,我们不得不向《美国往事》的经典配乐致敬;而这忧伤却深入骨髓,它透过努得尔斯和麦克斯们个人人生的忧伤,浸染成了一种社会的伤,甚至是人性不忍猝读的伤。

在这时空里,我们又感到一切都是虚幻的。所谓友情是虚幻的,前一刻最小的多米尼格还跳着舞步欢快地走在努得尔斯、斜眼、派翠和麦克斯几个伙伴们的前头,下一刻他就中枪身亡,而这一幕也被制作成了电影海报,成为海报设计当中一款无法超越的经典;所谓人生是虚幻的,几个人的一生,全部在3小时45分钟里给交代了个淋漓尽致,那么长,又那么短,当努得尔斯从小一起厮混街头的几个伙计横尸街头,当他们的碑文上刻下同一个时间,他们真正实现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有一刻,这种感觉甚至超越了中国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所谓爱情是虚幻的,努得尔斯用一生去爱一个人,最后他心爱的女人黛布拉却在精心设计下,倒在了他兄弟的怀里;所谓金钱和权力也是虚幻的,麦克斯用一生的设计、用出卖兄弟得来的所谓成功,到最后却依然不得不去面对要被全部剥夺的残酷和报应。那辆看上去很高大的垃圾车拉走了麦克斯,影片并没有交代麦克斯最后身落何处,也许是个偏僻的乡村,也许是个小镇,但他处心积虑得到的权利和金钱,不会伴随他度完余生。

不得不说,努得尔斯和麦克斯。他们是,两种男人的标本。努得尔斯是个性情中人,他有着黑帮中人的粗狂和义气,但又不失细腻,从始到终,他始终是努得尔斯,他不愿意去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麦克斯却善于算计,冷静,狠辣,不光是对女人没有真感情,到最后,我们发现对兄弟,他也始终是在利用,甚至是出卖。努得尔斯的一生,都在被麦克斯欺骗和利用,或者剥夺。努得尔斯挚爱的黛布拉最后成了麦克斯的,努得尔斯的兄弟要为麦克斯陪葬,努得尔斯的金钱被麦克斯独吞,努得尔斯甚至要用35年的时间来为麦克斯精心设计的骗局去忏悔和负疚。导演莱昂的高明就在于,从麦克斯和努得尔斯一相识的那一刻起,他就为他们两个人的这种关系埋下了伏笔。少年努得尔斯和他的伙伴费心要抢劫的一个醉鬼,却被麦克斯捷足先登;在坐在马车上的麦克斯看来,马车下的努得尔斯们就是一群猥琐的街头小混混儿。如果努得尔斯和他的伙伴们知道,他们和麦克斯的交往,将以利用开始,并将以利用结束,不知道他们会对自己的这一生做什么感想?当少年努得尔斯还在水中担心麦克斯的安危的时候,谁知道麦克斯已经偷偷爬上了船,反过来用这种方式去戏弄努得尔斯。他们的这种交往,持续了他们的一生,也许在麦克斯看来,努得尔斯们就是他手中的牵线木偶,可以随时利用,也可以在该丢弃的时候丢弃。只可惜努得尔斯们却一直视麦克斯为真正的友谊,在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下,麦克斯成了他们的上帝,随时可以操控他们命运的上帝,就像麦克斯对弄乱了医院婴儿房号码牌这件事情毫不介意一样:或者我们可以改变他们的命运,让一些人过上好的生活,让另外一些人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

我一直坚信这个世界是种轮回,善恶的轮回,美丽与丑陋的轮回。到最后,麦克斯在判断自己要被利益集团杀死的时候,他却把枪交给了努得尔斯,他只愿死在努得尔斯的枪下。我相信在这个充满了阴谋的男人的内心之中,他也把努得尔斯们看成了朋友,只可惜对他而言,爱情就是用来背叛的,朋友就是用来利用的。他只愿死在努得尔斯的枪下,何尝又不是一种赎罪,或者是自我寻找的解脱?但是对于努得尔斯而言,虽然他知道麦克斯和他的决裂已经不可避免,但是这个男人心中还始终固执残留着对友谊的相信,等你清洗我的时候,请通知我一声,他对麦克斯说的这句话,是显出了这个男人的幼稚?还是对友谊最后的幻想?可是对麦克斯而言,也许从那一刻起,清洗已经开始,并且从一开始,就没打算通知努得尔斯,一切,都在阴谋下进行。

说下努得尔斯的爱情。少年努得尔斯从一个警察手里,获得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当时麦克斯也在场,麦克斯却不像努得尔斯那样急匆匆上场,当努得尔斯由于没经验很快结束的时候,他却在后边从容开始。从镜头的特写里,我们可以看到努得尔斯无奈的笑。这个小细节,也是这两个男人的一种差别和交锋。努得尔斯深爱着黛布拉,可是他每次和黛布拉约会的时候,都会被麦克斯偷窥和打断。黛布拉这个看上去很纯情的女子,虽然表面上是在和努得尔斯谈恋爱,但是她骨子里却和麦克斯是一类人,善于算计,不顾一切地要向上爬,要出人头地,她很明白麦克斯的伎俩,因此,每次约会被打断的时候,她都会对努得尔斯说: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在得知黛布拉要去好莱坞发展的时候,努得尔斯在车里强奸了黛布拉;与其说这是努得尔斯的暴力,倒不如说这更是这个男人对得不到爱情的绝望和哀嚎。可是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黛布拉也依然离开了努得尔斯,前去好莱坞发展。在站台上,和努得尔斯的彷徨无助形成了鲜明对比的却是黛布拉毫不留恋的回头。在影片中,还有一个努得尔斯强奸女性的镜头,除了黛布拉,另外一个就是努得尔斯和他的伙计们被人雇佣去抢劫珠宝商的时候,面对情欲勃发的珠宝商美丽情人卡萝,麦克斯忍住了把她推给努得尔斯,因为麦克斯明白这个时候不是发泄情欲的时候,但是努得尔斯却毫不犹豫地在那种情况下,强奸或者被强奸了卡萝。这也是这两个男人性格的区别表现。在后来,卡萝又和这几个男人见面,她始终对当初强奸自己的男人念念不忘,因为当时戴着面具,麦克斯在这个时候又冒充了努得尔斯,成了卡萝的新情人。对努得尔斯而言,虽然他有着暴力强奸的行为,但是他并没有真正、完全地得到过她们中间任何一个人,而不论是当初纯粹的肉欲对象洗衣女佩吉,还是他真正爱的黛布拉,或者是他后来有那么一点感情的卡萝,这些原本应该是他的女人,却全部落在了自己所谓的兄弟麦克斯怀里和身下。

努得尔斯,在爱情上,一败涂地,一无所得。这是性格的选择,也是命运刻意地作弄。

在时空的转换上,这部电影给后来者树立了一个几乎无法超越的标杆。这样时空化的叙事方式,无论是在细节的转换上,还是大面的把握上,都已经近乎达到了一种大象无形,大音无声的纯熟境界。这已经不是单单的个人愿望或者一般的技巧可以把握。

影片《美国往事》在结构上大开大合,却又圆润无比。以中国皮影戏馆(其实就是鸦片馆)开始,又以中国皮影戏馆收尾。刚刚经历了生死劫难的努得尔斯躺在戏馆的床上,满面笑容,他的笑容看向未来35年的人生。这时空,很长,又很短。

电影《美国往事》观后感


电影《美国往事》观后感

美国往事是一部男人戏,黑帮题材的影片也多是男人挑大梁的电影,可其中的一些女性形象却在这个男人世界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首先,说一说胖女孩佩姬,她的价值观很简单,一切都可以用身体来交换,哪怕是一块美味的蛋糕,也足以令她宽衣解带。过早的发育让她拥有一副丰腴的体态,她的存在也让几个男主家体会到鱼水之欢,在青春年少时,增加了很多两性知识。在成年后,佩姬依然穿梭于众人之间,她的需要很直接,也因此很容易得到满足,她是快乐的,也是简单的,她所追求的就是床弟之事和自认为对等的交换。她的生活充实而悠闲,可以充分享受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真正让男主角面条魂牵梦萦的是黛博拉,这是一个有些闷骚的文艺女青年。她喜欢面条,而且可以在他面前暴露身体,但那种裸露于佩姬不同,颇有欲拒还迎的姿态,其境界立刻高贵起来。她生活在底层,却有一颗向上的野心,这是一种强烈的欲望,飞跃的梦想也让她与面条之间出现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她的追求是无可厚非的,可与面条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的心格格不入。虽然《美国往事》结局还是平凡是福,无欲则刚,但在充满激情的青春时代,面条鱼黛博拉几经交往,都是无法水乳交融,他们之间是有爱情存在的,但心存高贵心态的黛博拉始终让自己高高在上,这种不平等的爱情最终只能导致悲剧的发生,面条无法再保持优雅姿态了,当女人要离开他去追求理想的时候,面条觉得只有强行占有这个女人,才能挽留住她,结果不言而喻,相对融洽的表象关系立刻撕破,换来几十年的分离。黛博拉这种追求上进的个性,倒是与第二男主角麦克斯不谋而合,而她也因此变成面条与麦克斯兄弟反目的导火索之一。

当然,以麦克斯的性格,不会单纯因为一个女人而背叛面条,但他对黛博拉的喜欢是存在的,从几次破坏面条与黛博拉单独相处久可以看出,他不如面条聪明,但却比面条有野心,也更加不择手段,他最终成功了,假死后变成了举足轻重的人物,黛博拉也变成了他的情妇,可心灵上的难以释怀却纠缠了他几十年,最终他想以死偿还一切,但面条没有下手,落得自杀的结局。岁月无情,红颜易老,黛博拉在与面条重逢后,依然流露出她对这个男人的爱意,不过一切似乎都有些晚了,理想如果变成野心,只能将自己抬到高高的天空,而落下的时候,有谁可以回顾一下曾经的往事,其实美好的事物很多,只要将脚步放慢,就可以看到沿途的美景。

在影片《美国往事》众多女性角色中,还有一个有趣的任务,那就是卡萝。这是一个佩姬与黛博拉的结合体,她可以说是人尽可夫,却又很聪明,在她身上,也发生过几件很三俗的有趣情节。她在追求肉体欢愉的同时,也在尝试着找到依靠,她在遇到四个男人帮后,很快的与麦克斯融为一体,她无疑是聪明的,看到了麦克斯的野心与主导地位。这时,她可以毫不犹豫地甩开丈夫,对于麦克斯的薄情也甘心忍受,而当麦克斯想要疯狂抢劫银行时,她又向面条提出了自己的计划,面条实施了这个计划,也落入了麦克斯的圈套。因此,这个女人在影片中的分量是很重的,是一个关键性人物。

美国往事是一部好电影,曾经一直畏惧近4个小时的片长而不敢去看,现在觉得影片虽长却并不乏味,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面条,演技精湛,值得一看。男人创造世界,女人点缀世界,这几个并非花瓶的女主角为影片增添了无尽的色彩。

电影《美国丽人》观后感


电影《美国丽人》观后感

近些年来,很多美国电影尝试从阴暗面去反思那些在人们想象中应该是完美的白栅栏、小房子、小家庭。对很多美国人来说,这种城郊生活是他们的美国梦。但对有些人,这也许是一团扭曲的梦魇,充斥着未竞的愿望、被压抑的欲念和破灭的理想。平静的表面下经常隐藏着孳生紊乱、焦虑、伪善的土壤。导演大卫林奇(David Lynch)正把这当作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他热衷于描述这种郊区生活的社会性堕落的根源,并且深入的进行解剖。《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所记录的也是属于这个领域,但不像林奇的作品那么黑暗,因为它尚且存在瞬间的救赎。

一、死亡

我四十二岁。再有不到一年就会死去。当然,那会儿我还不知道。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已经死了。影片一开始,男主人公的旁白就告诉我们事情的结尾他死了。这不禁让人想起比利怀德《日落大道》的开场:男主角威廉荷尔登的尸体飘浮在泳池上,而他的声音带领我们回到故事的开始,细说从头。虽然很多电影使用了这样的手法,但很少有足够坚实的织体能够支撑起一个已知的结局。

《美国丽人》是对典型的美国城郊生活带有讽刺意味的巡礼。美丽的郊远小区、笔直的街道、路旁庭院前整齐而稀疏的树影、白房子红屋门,这些仿佛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美国普通家庭。但当我们走近它,在这个家庭里,莱斯特(Lester Burnham)为所谓的美国梦牺牲的男主人所追求的金钱和成功事业归于单调乏味的存在。生活令他他感觉精神空虚、生命毫无价值。

凯文斯派西(Kevin Spacey)成功地演绎了莱斯特这个挣扎于激情不再的婚姻和无意义的职业泥沼中的身心疲惫的丈夫。安尼特贝宁(Annette Bening)饰演卡罗林(Carolyn)莱斯特的精神压抑、整日为地产经纪工作驱使的妻子。象大多数中产阶级妇女一样,卡罗林很容易被摆布,对自己的独立、自信深信不疑并为这一点从心底里怜惜自己。成功是她的宗教,她因此变得狭隘,而且逐渐成为各种据说通向成功的精神训练和什么新玩意儿的活跃的应声虫。事实上她是一个外表坚强内心脆弱的女人,也渴望真实的情感。身为校篮球队啦啦队成员的女儿简(Jane)(Thora Birch饰演)与双亲日渐疏远,认为一直口角不断的父母已经忽略了她的存在。她正在努力发现生命的真谛,以避免重蹈可怜的双亲的悲惨境地。

二、重生

在经历了一次中年危机后(某种意义上或许应该称作一种苏醒,或许是真切的、抑或是精神失常),莱斯特原本毫无意义的存在开始起了戏剧性的变化。他遇到了自己女儿的高中同学和朋友金发碧眼的啦啦队长安吉拉(Angela)(Mena Suvari饰演)。42岁的父亲,爱上自己女儿的同学,真是一件尴尬的事情。莱斯特在安吉拉身上看到了诱惑,压倒一切,又不能染指,这让他多年来第一次想为自己做点什么。他的已经凋敝的个人生活重新开始了,仿佛回到了自己的青年时代,迅速的成为一个高中大男孩,决定开始重构自己的生活模式。他辞去了索然无味的工作,减肥健身,在当地的一个快餐连锁店炸汉堡包,听pink Floyd的音乐,抽大麻。当然,他也开始向妻子坦白自己对夫妻生活的厌倦。他第一次为活着感到欣喜万分,感到自己有时间尽情享受曾经错过的缤纷的美丽。

从此,小小的世界愈加黯淡。莱斯特的苏醒很快影响到了他的妻女。对卡罗琳来说,丈夫似乎已变得越来越陌生。她也开始了自己的堕落历程,不再正视自己面临的问题,而是开始玩火般地与名为巴迪凯恩的中年房产商暗生情愫。简也开始和瑞克相处。

影片的结局,莱斯特是被隔壁的退役军官(Chris Cooper饰演)被正常和强权压迫至畸形的精神残疾人一枪打死的。那天晚上他潜藏的同性恋倾向撕破了海军陆战队的高傲伪装,他试图亲吻莱斯特,因为他以为他也是同性恋。他这么以为是有原因的,主要是他误以为自己的儿子瑞克曾经与莱斯特有过性活动。但当发现自己搞错了的时候,他愤怒了,所以他要为莱斯特使自己蒙受的耻辱复仇。

虽然爱情让莱斯特最终死去,可是在死的瞬间,他的眼中反射出所有人生的亮点。我为自己愚蠢而渺小的生活自豪。一个人如果能在死的时候说出这样的话,即使算不上高大,至少也可以问心无愧了。

观赏之余,为了真正体会影片所描述的变革,我们应该探索更深层次的人性的黑暗面。《美国丽人》带领我们感受这黑暗的方方面面,和同时有些搞笑、更令人痛苦、烦扰和悲伤的结局。一个观赏者也许不会全盘同意影片所努力揭示的生活现实,但应该知晓影片的用心:这是一部试图教会人们如何从岁月辙痕中完成自我拯救的黑色喜剧。在这个意义上,《美国丽人》可以算作这个令人惊异的20世纪90年代末,乃至20世纪末、千年末的一个适时的惊叹号。

三、美与希望

一个徒弟问师父:世界上有没有比创造所带来的美感更美妙的事情?师父沉默良久,答道:是的,的确有。那是什么更美妙呢?徒弟又问。师父答:是你自己对创造所带来的惊奇与美感的感知。这则禅宗机警的寓言所阐发的哲理正是《美国丽人》的精神实质所在。

在表面层次上,《美国丽人》是一幅并不美丽的美国风情画。它是一部由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得主艾伦鲍尔(Alan Ball)创作和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得主萨姆曼德斯(Sam Mendes)执导的演艺精良、构思巧妙的讽刺电影。电影摄制者无情地打碎了获得广泛认同的美国梦的假想,鞭挞了现代美国生活的许多侧面为物质占有欲所笼罩的郊区生活,急切地渴望披上成功外衣的愚蠢,把身体塑造成清白的机器的自我陶醉,对诱人的金发碧眼女郎的荒诞的幻想,基于炫耀道德而对同性恋的恐惧和憎恶,和不顾一切的对出众和另类的渴求。这些侧面的内部包含的很多社会问题都是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症结,诸如拜金主义造成的精神压力、生活的单调乏味、个人的挫败感、性、毒品、暴力等等。

在更深的层次上,这部电影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最最寻常的反英雄角色,一个从容而热切地追求捍卫着美的牧师。片名美国丽人实际上是玫瑰家族的一种,导演用这种玫瑰象征生命中的完美。莱斯特对安吉拉的性幻想永远在铺天盖地的玫瑰花瓣中展开,其久旱逢甘露一般的铺张想象充分喻示了他的生命中是如何的缺少美。还有他的妻子卡洛琳,也要通过料理花园弥补与家庭的缝隙,从中找寻填充自己的意义和美。而只有瑞克(Ricky)(Wes Bentley饰演)才是整部片子的希望和灵魂。这个18岁的男生贩卖大麻以维持自己用录影机记录周围世界的怪癖的开销,拍自己眼中的美丽事物,从塑料袋到简。瑞克既能够战胜扭曲的体制,也能够欣赏飘逝的美丽。瑞克已经走出了他的家庭阴影:退役军官对他的痛打、偷窥、突然袭击、语重心长的教训徒然使退役军官自己心里惊涛骇浪,而瑞克只是和父亲保持相安无事。他能够用一种自然的坚持应付所有事情,包括心爱的女孩简。他和简交好,并发掘出了她的内在美。他决心使她信服:当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美丽的事物时,一个人是难以保持疯狂的。

影片中最优美细腻的场景之一是瑞克给简播放他最欣赏的一盘录影带,一个白色的塑料袋在清风中起舞。这一幕的朴素和尖刻使我想起了Sister Wendy Beckett的名言:能够从在别人眼中看来寻常普通的事物中发现高贵和美丽的眼睛是圣洁的眼睛。诚然,我们为世俗所迷惑,错过了太多的美。根源何在?或许是我们太象影片中的安吉拉、太认同她所说的:我不认为还有比平庸更坏的事情了。了吧。

在瑞克的帮助下,莱斯特人生变革的最后举动是变成了一个心怀好奇、努力尝试新事物的人,在这从垂死到新生的转变中充满着感恩。也许要数次观赏我们才能够发掘出《美国丽人》中所蕴藏的全部的精神财富,但终究它会对我们重构对平凡中美的理解和欣赏有所裨益。其实美是一种被打动的感觉。在我们对一切变得漠然的时候,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情感的出口,让我们忽然明白,原来自己也可以生动地存在。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

一根轻盈的羽毛在天空中随风飘舞,飘过树梢,飞向蓝天……最后,它落在福雷斯特·甘的脚下,阿甘坐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一个长椅上,滔滔不绝地诉说着自己一生的故事——美国电影《阿甘正传》就在这样优美的旋律中开始了。

我是听爸爸说的,这是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特别是学生应该看看。片子放在家里好几天了我才看。开始,我也没觉得怎么好看,不就是准备讲了一个智商为75的智障者的生活吗?接着我被阿甘的木讷所逗乐了,哈哈大笑。然而看着看着,我就看出味道来了,这样一个生活中的傻瓜,他却比一般所谓的聪明人、讥笑过他的人活得更滋润、更成功:他什么都不顾,只知道凭着直觉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过了儿时同学的歧视、跑过了大学的足球场、跑过了炮火纷飞的越战泥潭、跑过了乒乓外交的战场、跑遍了全美国。

他还和美国总统握手,也收获了爱情、家庭,还有一个健康的儿子,他完美地跑到了他的人生终点,成了亿万富翁;而那些聪明人、讥笑过他的人,也许早已长眠地下。虽然这是一部外国电影,但是,电影所表达阿甘对人只懂付出不求回报,也从不介意别人拒绝的品格,这种美好的人性,是我们从小要追求的光辉。

阿甘的经历告诉我们,追求美好的未来,要靠自己的努力,像阿那样不停地奔跑,不停地向前。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一个同学说,他过几年一定要做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我那时还很羡慕他有这样的想法。但是我后来看到的却是他经常放学后就偷偷到游戏室玩,作业还抄别的同学,有时候上学还迟到。几年后,他不但没有进步,反而成了一个差生,多次考试不及格。

不久前,我碰到那个小学同学,他说,这些题目太难做了,不像游戏有趣,反正考试也不是最后一名。我很为他可惜,在我的印象中,他本身是很聪明的一个同学。现在我明白了,他缺乏的就是阿甘那样的不断奔跑的精神。

当我回想同学这个插曲时,我由衷地说:“阿甘,好样的!”因为我也缺乏像阿甘那样的高尚品格,他不仅自己获得了成功,还帮助在越南战场上失去双腿的丹上尉,正让他从绝望走向了新生活。我却没有想到帮助自己的同学考个好成绩,只有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一起成功,才会使人生变得更加美好。我忽然想起,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唱的“我和你,心连心”,和《阿甘正传》一样,也唱出了人类美好的理想。

观后感范文:美国电影弱点观后感


迈克尔·奥尔是一个黑人男孩,他的童年生活十分悲惨,母亲吸毒,父亲在他七岁时自尽。在一个大雨倾盆的夜晚,他穿着单衣毫无目地地行走在街头。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美国电影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优质好文章,如转载请标注来源。

美国电影弱点观后感1

我的心像攥紧的拳头一样收在了一起,为他的悲惨遭遇而痛心难过。幸亏安妮一家收养了他,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给予了他无私的爱,像一道温暖的阳光照耀了他那颗孤独无助的心,给他带来了生的希望。最后,在安妮的帮助和他自身的努力下,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大学,成了一名橄榄球球星,从此大名鼎鼎,破茧成蝶,让他的人生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影片中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浓浓的爱意。迈克尔刚入学时目不识丁,是老师耐心地讲解和博大的胸怀使他一点一点地开始进步;他在球场上遭人欺凌,是教练冲到裁判面前理论,为迈克尔争取到公平公正;校长不让他上学,是肖恩力荐让他入了学,并给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与优质教育……这一切的一切都为迈克尔的成长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让他的人生之路更加广阔。

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自身的优点和弱点。迈克尔长得又高又壮,这难道是他的错吗?不,恰恰相反,壮实挺拔的身躯为他提供了一般人所不能拥有的运动天赋。正如一句话所说:“上帝给你关上了一道门,同时,也给你打开了一扇窗。”所以,我们要正视弱点,直面人生,用自身的能力去改变弱点。

这部影片中安妮收留迈克尔的那一幕令我久久难忘。在一个大雨倾盆的晚上,迈克尔身穿一身单薄的衣服,瑟瑟地行走在街头,正巧被路过的安妮看见,得知迈克尔毫无目的地后,她二话不说让迈克尔上车,并将他带回家。她为什么要帮助迈克尔呢?我想是因为蕴含在她内心深处的母爱促使她无微不至地呵护迈克尔吧!

《弱点》这部影片中温情中含诙谐,励志中含幽默,值得我们去品味很久很久。它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美国电影弱点观后感2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了这部电影《弱点》。这是一部温情励志片,它很容易触摸到人性当中最柔软的地方。这部片子的主旨很简单,当你拯救了别人的同时,也会成全自己,即俗语:授人玫瑰,手留余香。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迈克尔因为家庭破裂,离开自己的母亲,然后流落街头。他因为具有运动天赋而被学校录取,但是他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是零分,并且无处可依。陶西太太一家人接受了他,让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在学校里,忠厚的迈克经常遭到冷遇。不过在陶西太太的帮助下,奥赫逐渐找到了自我,他开始慢慢融入白人社会、开始渐渐接受自己新的身份。陶西太太看到迈克尔惊人的力量和运动神经,她想把他培养成杰出的橄榄球手。因为迈克尔在学校比赛中的出色表现,引来全国各地学校橄榄球教练的邀请,屡战屡胜。但是迈克尔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差,陶西为他请了一名家庭教师专门辅导他的功课。迈克尔最终取得了毕业证书,被密西西比大学录取,之后成为了一名全美职业橄榄球明星。

《弱点》的英文名字其实叫《the Blindside》,所以影片或许也可以叫做盲点。盲点,顾名思义,就是自己看不见的,忽略掉的东西。影片中有一个小点特别打动我,就是迈克尔的生母。迈克从小就生活在环境险恶的黑人聚居区,但一直保持着善良的本性,是因为他妈妈从小教导他,有坏事发生时要闭上眼睛,等坏事过去后再睁开眼睛,世界还是一片美好,这个生命的盲点保持了迈克的纯净。在我们社会中,我们见惯了太多的不幸,而越来越多的不幸则会让我们对生活中丑恶的事情日渐感到麻木冷漠。其实这里的盲点不仅仅是视野的盲点,更应该指的是忘记那些不好的事物,保持内心的一份纯净。

但所幸的是,陶西太太发现了迈克,拯救了他的生活,他的命运以及他的人生。我想,不仅仅是陶西太太拯救了迈克,迈克也成全了陶西太太的人生意义。所以说,成全他人也是成全自己。

影片中还有一个盲点,也就是电影中的高潮,矛盾的最高点:迈克在调查员的心理暗示下认为陶西太太他们一家人对自己好,就是想利用自己,让自己进入密西西比大学为他们的'母校效力。他觉得自己特别无助,想逃避。当矛盾解开的那一刹那,迈克与陶西一家的感情更为深厚,他对调查员说的一句话很让人感动:“你为什么不问我,为什么我会想去密西西比大学?那是因为我的家人都是在那里念书,所以我想去那。”只是这一句,所有的误会、不甘与怀疑都解决了。

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孕育梦想的影片,但我认为它是一部蕴含着满满的爱的影片。当陶西太太开车陪迈克去黑人聚居区的时候,迈克叮嘱她呆在车里等他,不要出来;当陶西太太带他去买衣服的时候,他安慰陶西太太,让她别怕,他会罩着她;当迈克开车带小肖恩出去不小心出车祸的时候,迈克用手臂帮小肖恩挡住了那个致命的一击;在别人对去图书馆自习的迈克投去异样的眼光的时候,柯林斯毫不犹豫的坐在了他的身边……在迈克的意识里,他就是他们的家人,当家人遇到危险,他就应该要义无反顾的站出来。他们陶西一家与迈克之间的爱是超越了种族,宗教和信仰的亲情。在这部片子中,我个人比较喜欢sj,他就像一个小大人,在陶西太太将迈克带回来的时候,他从一开始就接纳了他,他的活泼善良阳光温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迈克,毕竟,他算得上是陪迈克时间最多的人了。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和现实中,都有些缺憾难以避免,我们不必为此而逃避,打开自己的心扉,对自己宽容点,让自己的心灵找个栖息的地方。对于每个人来说,每个个体的身上都存在弱点和优点。但是我们有些人会经常因为自己的弱点而感到惭愧,变得不敢面对事物。而自己本身的优点却被自己隐藏着,一直都只是留意着自己最脆弱的地方,这样便难以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亦渐渐变得软弱。只有直视自己的弱点,直面自己的内心,你才有可能变得强大。

你有没有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帮助过别人?有人认为,这本身就是一个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社会。我认为不对,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充满温情,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社会。爱是需要相互感知,互相传递的,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歌者说:爱是你的手,把我的伤痛抚摸,爱是用我的心,倾听你的忧伤欢乐;诗人说:爱就是用一个微爱,一个拥抱就能温暖整个世界;哲人说:爱就是用你的心,我的情,她的意描绘唯心主义的色彩;画家说:爱就是蔚蓝天空张开的巨大臂膀,拥抱那只展翅翱翔的深灰色的大雁;普通的我想说:爱是心与心之间真诚的付出,平等的交换,爱是血脉亲情的纽带。

爱需要继承,更需要传递。

美国电影弱点观后感3

我们上周看了一部电影叫做《弱点》,我下面以7点来总结一下这部电影。

第一点:迈克尔出身在一个环境比较差的家庭背景。他的妈妈因为吸毒所以被警察抓了起来,除了他爸爸妈妈他没有别的亲人。与我家庭背景不一样的地方是:我在家里很舒服。家人帮我做事,我有很多亲人关心我,给我提供上学的机会。要是我出生在迈克尔家庭背景,我可能就是一个自卑的人,不会很开朗,心很郁闷的人。因为小时候家庭背景很差,比如我的妈妈被警察抓起来了等等,我对我小时候的印象很不好,会经常回想小时候的事。也就会,很不开心,心很郁闷,会导致不愿意表达自己,让别人不知道如何帮助我成长。

第二点:我认为迈克尔是因为他的积极努力才进入盖温特_学学校,我认为盖温特_学学校是一个培养橄榄球队员的学校。

第三点:我觉得迈克尔是一个会为社会服务的人,因为有一次在柯林斯打完女子排球后,迈克尔在清理座位上的垃圾,我觉得这是在为社会服务,因为这是这个社会的一个建筑,但他就在清理这个建筑里座位上的垃圾。

第四点:我个人认为迈克尔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陶西一家人的帮助,比如说:迈克尔在学习的的时候不会就须心认真的学等等,因为迈克尔他很努力的学习,考试,运动,我想陶西一家是被这种努力的精神感动了,所以他们才会帮助迈克尔。

第五点:在陶西太太和她的朋友一起吃饭时,当她的朋友说陶西太太很伟大,改变了这个黑人男孩迈克尔,陶西太太说:“不是,是他改变了我。”我来说一下我认为到底是谁改变了谁?我是如何理解陶西太太的这句话?

我觉得他们俩个在互相改变对方,因为我看到了陶西太太基本每天都在让迈克尔表达自己心里话,后来他从一个不愿意表达自己的人,变成了一个开朗的人。迈克尔让陶西太太变成了一个适应力更强的人,从以前不是很能接受迈克尔这种黑人,到变成很能接受迈克尔的人了,我认为白人是很排斥黑人的。

第六点:我认为迈克尔还具备了努力、坚持的品质,我来说一下我从哪里看出来:每次苏小姐给迈克尔复习功课的时候迈克尔很努力,也坚持天天复习,所以我觉得迈克尔是因为这两个因素走进了密西西比大学。

第七点:陶西一家的有两个孩子,SJ和柯林斯。我觉得SJ和柯林斯都是一个很开心的人,比如说:有一次他们在图书馆在看书,他们说说笑笑,很开心,我觉得这是我要学习的地方。我觉得开心可以让自己的身体放松,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

美国电影弱点观后感4

《弱点》中讲述了一个大块头黑人的高中转变,在自身努力与众多好心人帮助下成长成一名学习优秀的橄榄球明星的故事。首先他是一位不幸而又幸运的人。作为一名黑人,他童年经历是如此不幸,以至于给他一生带来巨大阴影。虽然他结识这么多不三不四的人,又见识到这个社会的冷漠但是至少他的母亲教给了他一种乐观生活态度。再困难的生活,总是要过去的,闭上眼,一睁开世界就又会变成光明的。这种乐观的态度使他不幸童年生活中有着幸运。同时,他高中生活因智商、童年肤色等因素充满不幸。可是他身边有着许许多多无私奉献的人,比起那些在贫民窖混日子的人他是如此幸运,他把握住了生命中的转折。

其次他是一个常人。之所以说他是常人,是因为他有强大健壮的身躯、98分的保护意识但却在智商、学习等诸多方面有自己的弱点。我觉得,这就是常人。所有人在很多方面有自己天才的一面,在很多方面有自己傻瓜的一面,世上没有天才,也没有傻瓜,有的只是常人。常人之间会有所不同,只是因为人们付出的努力(主要是为弥补弱点)有很大差异。这位黑人最终的成功有上帝的眷顾,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努力。很多人看到的是最后他辉煌那一刻,但是如蝉一样,那一刻的辉煌,是由多少次艰苦的训练,多少次熬夜学习所换来的。

美国电影弱点观后感5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大块头黑人——迈克尔·奥赫的高中转变,在自身努力和众多好心人帮助下成长长成一名学习优秀的橄榄球明星的故事。他的成功,离不开的收养他的母亲安妮的帮助。

是什么迫使她允许一个黑人进入自己精心布置的家;是什么使她具有勇气孤身进入贫民区;是什么促使她跨越历史早已规定界限,为了一个无名黑人而与密友翻脸。

我想这就是母爱。每个母亲的心底深处,都隐藏着深深的母爱,这是作为母亲的一种本性。

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自己的儿子过着棉衣坐在温暖的车中,而奥赫却穿着单衣在狂风冷雨中走向未知的目的地;在温馨的感恩节中,自己的儿女赖在父亲身边看着都喜爱的橄榄球比赛,而奥赫却只能孤独的吃着给予的食物;在优秀的学校中,自己的儿女名列前茅,前途光明,而奥赫只能迷茫的望着象牙塔……

这些都极大地触动了这位母亲的母性,天生的母性激发了她心底里最原始的激情与冲动,这激情与冲动迫使她勇敢的面对并征服来自家人,朋友,历史的眼光和言语。

奥赫在被收留了之后,他感受到了爱的温暖,家庭的关怀,渐渐地他的心中充满了光明,他懂得了如何去笑,懂得了如何与别人去相处,他的成绩也有了提高。安妮让他把球队当做他的家后,他在赛季上一举成名了。

母爱,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能让人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并努力去改变。其实,母爱不是母亲特有的品质,这品质是无论男女老少都具备的。只是我们没有发现,只要我们像安妮女士那样用真心去关怀奥赫。这社会就会因母性而充满爱,就像一首歌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明天”。

这世界,多一些关爱,就多一些快乐;多了一些快乐,也就多了一些美好的人生。每个人的心中都需要爱的关怀,无论是多么坚强心,总会有脆弱的一面。这脆弱的一面,正是要用爱去让其坚强。

如果我们都能献出自己的一份爱,我相信: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美好!

美国电影观后感

美国励志电影叫我第一名观后感


美国励志电影叫我第一名观后感

在学校的小组工作室,老师给我们放映了一部美国励志电影《叫我第一名》,这部电影很感人。

影片讲的是:一位名叫布莱德·科恩(brad cohen)的妥瑞症患者,小时候就换上了这种病,他总是不由自主的抽搐、眨眼睛、噘嘴巴、装鬼脸、脸部扭曲、耸肩膀、摇头晃脑;及不自主出怪声。他的爸爸总是认为他是故意的,而他妈妈坚信着是病而已,后来他们离婚了。布莱德长大后一心想成为老师,于是他开着车把这个城市的所有学校找了一遍,在最后一所学校应聘时,他成功了。他把自己的学生教的全是精英,连那个皮蛋也规规矩矩了。我很感动,因为一个患了妥瑞症的人,用自己的信念、坚强、努力征服了妥瑞症,为自己的一切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影片之中有个让我难忘的片段,一个校长,一个通情达理的校长,把布莱德·科恩喊到台上来,面对着曾经嘲笑过他的同学,老师,问他为什么会发出怪声,校长最后问他一句,我们到底怎么样才能帮助你,布莱德科恩说,别用异样的眼光看他。对!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每个人都能做出精彩的事情。

我想布莱德之所以那么有活力,乐观,且有坚定的信念,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他称呼自己的怪声和抽动为“朋友、伙伴”,他从一开始就接纳自己这个现状,并且从不自我欺骗,也不祈望外部环境有一天会变好。 这一点也使我非常感慨。 的确,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各色人等,五花八门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地震,涝灾,贪污,内幕,学术造假,被骗,人肉搜索,股市动荡,物价上涨……这样的事情从来没有哪一天停止过,并且看起来短期内也不像会停息。 一切都是真实的,都是现实存在的,但是我们在这里,我们选择看到些什么?我们是把注意力放在那些黑色的负面事件里,还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如何有创造性地应对它?我们是认真追求更加美好的明天,还是甘愿把自己困在布满泥沼的过去自我怜悯呢?

布莱德的同学欺负他,老师批评他,邻居嘲笑他,他去打高尔夫也会被人轰出来,甚至学生家长也不理解他,那些人都没有错,他们的反应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只是做出了自己认为合适的选择,他们有权利对外界的事物带有自己的评判,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富有同情心,都充满善意。 但布莱德可以选择,他也有同样的权利为自己做选择,他可以选择不在意他们,也可以选择每天为他们的态度伤心,他可以选择谩骂他们以维护自己,也可以选择理解他们以释然内心,他可以自暴自弃以理所当然的态度让父母供养自己,他也可以自强不息笑对病症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无论如何,都是一生。 只看他选择去过怎样的一生。 但不同的选择,决定了他这一生的感觉,是充满幸福喜悦,还是满怀心酸悲苦。

电影《孙子从美国来》观后感


《孙子从美国来》观后感

一张小小的床铺,搭载起一位孤寡老人的希望;一座简陋的小木屋,处处却充实着温暖,那一刻,老人因孤独而浑浊的眼睛里,充斥着泪水和失望,这部电影的开头,老人的那一笑,是世上最温暖的笑容。

那个美国小男孩眼睛总是那样的明亮,那样的晶莹,脸上挂着平易近人的笑容和隐藏的疑惑来到了这个孤独的老人的家庭里,老人没有亲人,只有这个和他相依为命的孙子在他失去希望的那一刻,来到了他的身边,给他带来了欢乐和笑语。

孩子总是十分淘气的,这个美国小男孩把所有男孩子的气质全部都揽在了怀里,让我们把男孩子的性格和气质看的淋漓尽致,小男孩本来应该接受系统的英语教育,但是老爷爷并不会说英语,就用国语来教导小男孩,小男孩当然对这种语言很陌生但是觉得非常好奇,便十分努力地学习,但是有时候,却会闹一些笑话,老爷爷学英语时笨拙的口舌让我们哭笑不得。

我们的家里有温暖的床铺,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深切的关怀着,不会感受到那种孤独苍凉的感觉,那种感觉,像针一样慢慢刺上我的心头,我们那温暖的床铺,非常舒适,但是我却希望我能把那份温暖带到老人和孩子,与他们共享整个世界的温暖,我们被温暖的家庭所感化,小男孩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只有老爷爷,我真诚的希望,上天能让一份希望之光来到他们的眼前,与他们一同欢乐成长!

我们的心灵在这部片子中感受到了温暖与孤独之间最深刻的表现,我们所付出的爱,是不需要去回报的,我们是无私奉献,默默地去付出,把我们最后的精力献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也就是为什么老人伤心的缘故吧!他愿意把自己的毕生交付给自己曾经素昧平生的美国男孩,这不令读者哭笑不得的搞笑片,背后却隐藏着一个老人从心里默默流淌出来的泪水。


电影美国往事观后感1400字


关于黑帮的电影有很多,其中最为出名应该就是由意大利和美国共同制作的《美国往事》这部电影了,影片主要讲述了美国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之间黑帮的发展史。网友们对这部电影也是给出了一致的好评,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920年1月17日,美国宪法第18号修正案-禁酒法案正式生效,直到1933年禁酒令取消,美国经历了13年的禁酒时代。禁酒令并没有如期改变人们对酒的需求,因为合法供给的消失,酒的价格大幅上升,走私和贩卖私酒成了最为暴利的行业。之后,走私催生了黑帮,黑帮依靠私酒壮大,形成了美国历史上黑帮最为泛滥的时期。

诸多电影都曾对美国禁酒令时期的黑帮进行描写,最经典的就是《教父》和《美国往事》。美国往事讲述了一个关于友情、背叛和人生的故事,主角Noodles似乎有机会获得一切,却被背叛只剩下虚假的记忆。面条、黛博拉、麦克斯这些人都具有特别的特点,而他们所处的美国那个混沌的时代也像极了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状态,深陷在时代里面的人们身上也具有一样的特点。

主角面条是一个悲惨的失败者,他具有传统意义上的美德,也是一个软弱的平凡人。对朋友麦克斯和其他伙伴他无比的忠诚,最小的伙伴被霸哥杀死时他不计后果杀死了霸哥和赶来的警察,因此坐了十年牢。后来麦克斯要背叛他,他依然无条件的相信的麦克斯,甚至想要拯救麦克斯,结果害死了自己的兄弟,并由此开始了自己长达35年的悲惨后半生。我个人觉得面条是一个无法深刻洞察命运和人性的人,他对一些事情有一定的认识,比如当麦克斯为了和更大的帮派示好背叛合作伙伴时他强烈反对:今天他们要你杀了合作伙伴,明天他们就会要你杀了我,你怎么办呢,反正到时候我是不会杀了你的。在他看来只有朋友之间无条件的信任才能应对外界的诱惑,因此他也无条件的信任兄弟,但是这都是他的主观想法,首先由于是麦克斯的性格,他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兄弟之前,为了自己他可以牺牲兄弟,这使得四人兄弟团对彼此之间完全的信任从内部无法达成,然后是面条对麦克斯无条件的信任并不能改变麦克斯的性格,也无法对麦克斯的选择形成干涉,因为面条本身就是一个依赖于麦克斯,个人意思不够强烈的人,对麦克斯而言面条的信任在利益选择上对他而言不重要,顶多只能为他的友情掉两滴泪而已。如果面条有像麦克斯一样强烈的个人意识,可以选择背叛兄弟,麦克斯会担心面条背叛自己对自己造成危害而选择与面条相互信任,那么面条对于麦克斯的信任就有了作用,成为了博弈的筹码,反而可以限制麦克斯的背叛。所以这形成了一个有趣的逻辑,面条无条件信任麦克斯,依赖麦克斯无法阻止他的背叛,当他可以选择自己背叛时,他却可以限制麦克斯的背叛。

面条、黛博拉与麦克斯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面条与麦克斯都喜欢黛博拉,黛博拉也喜欢麦克斯,但是黛博拉与麦克斯一样都是个人意识极为强烈的人。黛博拉追求的是最高层次的人生,面条虽然靠黑帮发家致富却始终是上不得台面的底层,黛博拉注定不会和他在一起,黛博拉深刻的明白两人间这种不可弥补的差距,所以就算她多爱面条也不会主动帮助他,年轻时的面条不明白,成年后的他和黛博拉在吃完高级晚餐后明白了这种差距,面对这种他一生都无可奈何的差距,他绝望的强奸了黛博拉。电影里,两次面条与黛博拉深情对视的时候,都会被麦克斯打断,黛博拉就会嘲讽地说:快去吧,你妈妈叫你呢。这暗示了面条的黑帮兄弟是他们之间最大的阻碍。麦克斯背叛了自己的兄弟,获得了至高的地位与权利,最后也获得了黛博拉。这说明要获得黛博拉就必须舍弃兄弟并且获得地位,然而坚持信任兄弟的面条是做不到这样的,所以他一开始就注定得不到黛博拉。

在评价人的时候,都要放在特定的环境里。

我认为面条是理想化,软弱和一事无成的人,虽然他有一些表面的美德,实际上这些美德并没有带来好的结果,也不是深刻洞察之后做出的选择,所以他是愚蠢的。

相信《电影《美国骗局》观后感(一)》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美国骗局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