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宝莲灯读书笔记读后感

宝莲灯读书笔记读后感

彩云之南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彩云之南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彩云之南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彩云之南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要使旅游充实不容易,事前的攻略不仅包括食宿、交通,更要掌握景观大量的历史、人文资料,有利取舍。

比尔书中看似信手拈来的掌故,背后是多少资料的积累,涉及地理、历史、政治、军事、民俗、神话、文学、宗教等各个方面,信息量非常庞大。可以想像,书中出现的有时只是一两句话,可能就得从海量信息中筛选而来。今天有互联网,可以快速占有资源,而二十多年前的1992年,不知道要付出多少艰辛,更何况还是一个外国人!

这种艰辛,不仅来自大量占有资料,还来自尚不发达的交通、住宿条件,以及当时对外国人的封锁。

不过,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却有最大的益处,就是真实,那些相对封闭的佤寨、侗寨等少数民族村落,可以最大程度真实地反映各个民族的原始形态;而当时已是旅游景点的地方往往乏善可陈,更不用说如今的人为与刻意了。

这种人为与刻意还反映在景点的题词与刻字上。题词与刻字在人文景点是一种增色,也是人文景点的组成部分。但对于自然景观,就值得商榷。比尔更是毫不客气地称“石林”的题字者为“厚脸皮的书法家”,可以称为文化差异,但或许更多的体现一种对自然的态度。

不知道是不是当时一些地区未对外国人开放的原因,或者是译者对原著因某些禁忌有所删节,书上的布朗族、彝族只是用复述两个神话传说就成了两个单独的章节,未免有凑字数的嫌疑。

彩云之南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1992年,波特从香港出发,沿珠江到广西,又从广西出发,游览了中国的云贵地区。云贵地区,纳入中国版图不过七百多年,从历史看,历来都是官员的流放之所,少数民族聚居的蛮夷之地,谈到文化,确实有点弱,所以老波特就直接在书中写了很多这些少数民族的传说和习俗,就是一本游记,记录下这个美国老头一路行程的所见所感,白描手法,看的很轻松。整本书里让人震憾的是第二十五章,云南石宝山,这里有着中国最独特的摩崖石刻群,是南诏国、大理国时期的雕刻艺术,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石像恢宏庄严奇特,除了有庄严的佛像,还有着生殖崇拜供奉的女阴,真不可思议哈。92年,比尔波特已经过了花甲之年,居然还有这么好的精力和体力,长途跋涉在中华大地的版图上,看尽中国的锦绣河山,并留下文字记录,就这份坚持和执着,也是让人钦佩的吧!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南溟_初中读书笔记300字


南溟有何,有鲟有鰉,君子至此,挽舟流觞,宜我丹室,其君也哉。南溟有何,有鲲有鲂,君子至此,锦衣绣裳,涛声云灭,寿考不忘。《南溟》

在冥川之南,幽居的女子,伫立山崖。望无边垠川阔海,不见归人之舟;听海浪涛声依旧,不闻良人之歌。她为她心中的良人尽情而歌,却换来一曲凄美《南溟》。此处有鲟鳇鲲鲂,有红色的屋宇,有金色的楼阁,踏十二重楼倚栏远眺,只盼君子挽舟而来,身着华美锦衣,共听涛声云灭。可她始终未等来她的良人,那千古之悲化作唯美的唱词为后人歌诵。在南溟的天海中,看尽多少潮涨潮落,却难见那破浪而来的巨舟。

读《济水之南》读后感范文


导语:如果一个城市都没有了它的记忆,那么这个城市注定只能陷入一种空洞,这种空洞令人在恐惧中渐渐感到麻木。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济水之南》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济水之南读后感作文【1】

济南,因在济水之南而得名,素有天下泉城的美称。老舍先生早已将济南的冬天写的精致传神,初读他冬天笔下的济南时我尚是一个半大的孩子,脑袋刚刚能高过课桌,那时冬已至深,冷峭的颇有味道,我们上课的教室里为御寒而点着火盆,老师就时而站定在讲台上时而绕着火盆给我们朗声读着那篇《济南的冬天》,炉火烧得正旺,耀红了他的脸也耀红了那抑扬顿挫的音节。那时小小的心里便有一种如游子归心似箭的心情打定长大后一定要去看看这温晴的北国泉城。

济南南依泰山而泰安北靠泰山,坐火车一小时即可到达,近在咫尺。前几日我趁着假期背包启程,驾着如蟒的火车沿着必定的轨迹剑锋直指西北,车窗望去田野的雪正值年轻没有一丝隐去的迹象,远空孤冷着蓝的纯净,那一刻心情是饱满的,沉溺在过去的一些鲜活事情和话语里而径自笑了一路,其间对面的年长旅客从闭目养神中醒来会心般的笑了一下又睡去,越发给我勇气让我在对的气氛里思想。回忆是件行李,不可磨灭,夙愿也是一样,历久弥深。

当随着人潮慢慢走出出站口,对这个城市是一种恍然如梦的错觉,一切这么熟悉这么贴近却又隔着纱帐般模糊不清,像一个日夜思念的人突然出现在你面前微笑着搭着你肩膀说好久不见,那是一种没有符合你各种设想的措手不及。十二月的济南满身积雪,古老的天空冷蓝静谧,灰黑色的古桐由心伸展筋骨,各色的生灵争着为这老城诉说。拉着箱子辨着方向一深一浅的往西走,如老舍先生所言,济南的冬天确乎没有风声。

朝着正前方十二点的太阳经过大约半小时的脚程,巧遇见了已经七十多岁的大观园,济南大观园古色古香、优雅别致。按照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古建筑风格进行建设,形成了灰瓦、白墙、红柱的外观景象。经过气派的门楼走进去,街上因冬冷而人迹稀少,一个店口立着音响一首流行歌响彻满园,有点灰心。我对一个小摊颇感兴趣,其招牌上写着,卖书十元一斤,当真没见过这种喜气的卖书方式。这地方并没有久留,匆匆离开。

都说来泉城必看泉,而泉里属趵突泉最为知名,其三窟并发,声如隐雷,泉源上奋,水涌若轮,为泺水之源。但到了其所在的趵突泉公园我并没有进去,而是沿着园墙绕园走了一圈便去了东面的泉城广场。原因为何,不去细述。自古看泉者如过江之鲫,遇泉而不看的寥寥者中也有了我的影子。美景应是属于众人的,这泉也本应是自由的,它立在那里与岁月对弈已久早已有了超脱输赢的气度。而我终是过客,不看胜看的安慰,是一种怅然若失的宣泄罢了。扶墙而走算是一个约定,我会再来寻你。

错过也是另一种得到,当我远远地看到音乐喷泉在夕阳的怀抱里流金四溢,当我小心的在结了冰的大理石上快要跑近那片盛开的光芒他却恰到好处的戛然而止的时候,我想,这一定是冥冥之中早有的安排了。我所到的每个地方都是已经注定的,每一场邂逅都本是这风景选择了我。当我气喘着奔走着来到这又离开这,它依旧落落大方,眉目清明,平静安然。

济水之南读后感作文【2】

老城的护城河面上开满了白色的花,那是旁边全城广场上的白鸽。河水并未封冻,水色清幽宏浑。这水是清净的,这河也就安然的躺在这里默然不语。远远地有老者依河散步,口中有声似与这河低声细语的叙旧谈天,眉目间神采飞扬,待走近了细听,原是在用满是沧桑的嗓音哼一首明快的小曲,伴着手势微晃着脑袋让人感到一种久违相逢的温暖。依着河往东走着,每一百步就会立有一座石桥。知名的杆石桥上车水马龙,脊梁历经150多年的雨水晌晴依旧是它诞生时的姿态,没有更移。他定是在痴痴等谁寻谁的才忘记了时间,又或者,它的心早已坠进水的梦里,随水悠悠晃晃的绕城拜访每一座相知如友的石桥去了罢。沿河东行终可以看见了泉的妙影,出泉口不在河床而在沿壁半腰上,龙头含着泉自由吞吐,泉水清冽,入河激荡起白花像在月光里泛白的银饰,水藻这时也终于看到了,当真油绿的像把终年储蓄的绿拿了出来,底衬的泉花越发洁白,水光掠影之间,如在风中招摆翩舞,优雅的可妒春柳。

暮色已重,护城河的观景灯不知何时早已亮起,随河北上,一路上居住着许多泉水,光影里依稀可见水面上如涛如潮的热气,尚有冬泳者在河中如鱼戏水,寻了一石阶下去抚水,在冷风里早已冰凉的手一片温热,像冬夜晚归伸进已睡人得被窝里取暖般,亲切真切,含着浓浓暖意。今夜这水的梦里定有一个泳者,也应有一个多情说水的陌生的我。

旅途是不需要一个明确的目的地的,在旅途的过程里藏满了许许多多的契机,让你相信每处风景都拥有着圣洁的灵魂。众泉汇流的护城河水流淌到大明湖,就这样我也随水流淌到了今夜有兴致见我的大明湖。冬天里的大明湖看不到荷花满塘,秋波碧水,也尝不到荷花制成的碧筒饮了,冬天夜里的大明湖更是人烟稀少,隐去了湖上游船的踪影,辨不出湖水的颜色。坐在湖边,裹紧衣服,围上围巾,看着湖水映着着三三两两的灯光,恍惚间想着是不是湖水之下正有人点灯夜读,岸上的灯光,才是一种被倒映出的虚幻呢。夜里的大明湖被冷落般的闭口不言,有谁想过在寒夜里陪一陪它呢,人们如织的前来只玩赏着它的明丽鲜艳,却是少有人能在它孤寂冰冷需要的时候出现共度寒宵。汇波楼下石阶下立着两人低声细语,身前有孩子在阶上上下蹦跳,在清冷里回荡着沉闷的足音,像这石阶舒了一个懒腰之后筋骨惬意的声响。一个孩童的单纯的目光一定让它想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样子。

济水之南读后感作文【3】

从明湖公园北门离开时夜已很深,找到了一个面馆颇有气势的吃了两碗热气腾腾的面后,苦寻好久终于有了宿处,一夜无事。

第二天太阳刚刚在天边泛白时出门,随便上了一个往城东南去的公交车坐下之后一不小心睡着了,醒来下车后在一小吃摊上解决早饭时一问老板才知已经身在济南市北的龙湾庄。他一边用沾着白面的手忙着手中的活一边笑着说对我说可以去看看就在北边不远的黄河,让我盛满包子的嘴里又吃了一惊,这本是没想到的来处。立在黄河大堤上看西来的大水翻滚着在眼前喊着号子奔涌东去,拆断的浮桥停靠在岸旁分割也合聚着水的轨迹,长空冷寂,远处有山只见轮廓的立着,火车在东边桥上有节奏的合着节拍远远而去。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母亲河,在济南的冬天里。

一城山色半湖,这是对济南写照。老舍曾写过济南三面环山,只有北边有一点缺口,济南像是在一个摇篮里任由母亲疼爱关怀,真是贴切。在这城中走久了,走得深了,便能听到他正静静的向你倾诉,一个小巷的尽头,一户人家的门前,一扇老旧房门上自书的楹联,一棵转角静立的柏,一撮身在闹市的红泥,都在这温暖的摇篮里见证着风雨。用心的听这岁月如歌,看济南含笑着用心的思想着一个故事的开始,你就会了解这老城的心事,走进去这老城的灵魂。

因芙蓉泉而得名的芙蓉街上的一大特色是满街的臭豆腐味,招牌上大气的写着臭十里。这是一条有济南性格的老街。年老的建筑和仿古的建筑交织创设的怀古的心境让每个店名都回味无穷,窄街的天空上没有喧嚣,悠扬的是特色的叫卖声。在那里我看到有一个孩子在人潮里仰着脸看天似在找寻什么,像极了自己小时候仰着脸寻找那刚刚在手间飞走的竹蜻蜓。

这天就这样随心的走着,任由这老城把我带到哪个地方。入夜的时候我踏上回去的火车出神的看他站在月光里的目送我离开,就像那年冬天听着老师朗读《济南的冬天》看那火光耀红了他的脸。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5000字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5000字范文:

这套《南渡北归》总算是看完了,这是去年在看完一些大师作品的时候朋友推荐的,一直排时间排到今年第四个月才开始读,《南渡》、《北归》、《离别》一共三部,读了恰好三个星期,实话说第三本并没有读完,大师们往往死的很惨,所以我决定就放下不读了。

还有一点要特意说在前头,虽然读我文章的朋友不是太多,每篇阅读量也就百来个左右,但是我不愿意给任何一个朋友误导。我确实要为这套书写读书笔记,不过这套书写的真的不怎么样。这个作者付出了一定的诚意,包括前往许多西南联大的旧址探访,还有和当事人的子女或学生求证等等。作为一本清末民初到解放后记录中国学术社会变迁历史的书,非常的不合格。主观立场太多,一件历史事实加上了太多他自己喜好的情绪评判,有愧于史家应有的态度。另外,作为一个男性作家,虽然他长的奶白奶胖的,居然非常喜欢写八卦。林徽因、徐志摩、金岳霖、梁思成之间的恋爱关系写的真细,包括林徽因和冰心之间的江湖撕逼也分出了单独的篇幅。所谓男生女相是不是性格也会更加三八呢,这个长得略微像老年女性的作者如此写史,居然也是为了向大师表示敬意。

当然,吐槽归吐槽。写一部跨度时间这么长,涉及人物之多、关系之复杂,本来就很不容易。作为长篇八卦野史来读,每种读者应该都能找到自己喜欢读的地方。至少我看到了许多我喜欢的大师更为详尽的信息。

话说回来,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读的书越来越多,发现小时候从课本上读来的,或者听老师讲的许多东西真的不可靠。比如说郭沫若就不是个好东西,尽管他才高八斗,十分难得。中国和西方特别不同的一点是,中国非要讲究个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不管现不现实,不管讲什么才能总要讲一下为人,尤其这些文人墨客高级知识分子,本来就无德还非要给自己装点特别多的道德文章。前阵子跟着单读的共读活动了解了一下写《尤利西斯》的乔伊斯,发现西方作家非常坦荡,乔伊斯是个当之无愧的混蛋,但是他是一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文字天才,写出了百年英文文学经典里好几部代表作。他一生也没有说过任何一个字称自己是好人,也不需要去讲人家是不是好人坏人,而在西方的文化圈子里也没有这个必要,活儿好就是活儿好。

中国人很有意思,做什么都讲究一个师出有名。讲真,我一直不喜欢胡适。读过他的散文,寡淡无味,既没有文字之美,也没有真正的朴实。也不知道胡适先生的研究专长到底是什么,就像王国维可以拿出来称为专长的简直太多了,中国甲骨文研究者最高贡献者之一,精通多国文字等等,几乎可以为此再写上一千字,所谓“不观王国维之学问,不知大师之大,高山之高”。不管怎么说,胡适先生对于学生的提拔、抗日时期出使美国四处演讲争取支持,最后甚至一定程度的影响了珍珠港事变之后的美日交恶,他是有功劳的。当他跟着失败了的蒋政府去了台湾以后,由于他学术领袖的地位(虽然我不明白为什么他是领袖),在内地形成了势必要打倒他的风潮,郭沫若就是领军先锋之一。胡适我不喜欢,但是他至少这辈子除了民国时期在报纸上和鲁迅等“法日派”打打嘴架,不怎么会刻意的恶意攻击,真是比起那些倒胡运动冒出来的高级知识分子要好太多了。

这套书里,我更愿意看到的是许多真正的大师风范,还有学术之外的家国情怀。在谈论真正的大师之前,有一些人在我心目中还不能称为大师,但是我会一直记住他们。比如七七事变北京即将沦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起来决定一起南迁,其中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赵忠尧。当年在英国求学,导师为了支持中国科学研究赠送了他50克放射性元素--镭。他用一个坛子装好,请梁思成夫妇用小汽车连夜用小汽车将他送出北京,一路南迁,路途艰险,他的家当丢光了,身上的衣裳都破了。一个多月后,一个紧紧抱着咸菜坛子的乞丐走到了长沙,拄着一根木棍晃晃悠悠的走到了三个大学的临时大学门口,工作人员不让乞丐进入。他看见了梅贻琦,忙喊了一句“梅校长!”梅校长一怔,仔细看了好久才认出来这个人,继而泪水涌出了眼眶。

中国的田野考古学应该从李济开始的,他学的并不是考古,他是哈佛人类学博士。他曾经说过一段话我很喜欢。“那时的留学生,没有一个人想在美国长久地呆下去,也根本没有人想做这样的梦。那时的留学生,都是在毕业之后就回国的。他们在回国之后,选择职业的时候,也没有人考虑到赚多少钱和养家糊口的问题。我就是在当年这种留学风气之下,选择了我所喜爱的学科---人类学。”作为一个出国多年并没有留在当地的现代人,大概听的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为什么没留在国外。当然谈不上什么报效国家,只是怀念二十四小时永远有人气的故土。

在七七事变后,日军即将进京,这几个大学和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个壮举,文物南迁,一万八千多箱文物国宝在抗战八年时期一直在中国的土地上辗转,一件未失!央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讲到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石鼓,就曾讲起过这段历史。这里就有李济教授的功劳,尽管在他后来随蒋政府赴台带走了一部分,形成了现在的台北故宫博物馆,但是这也是中华文化历史的传承。

李济是清华大学国学院成立后除了名声斐然的四大教授外,唯一的正式讲师。清华大学的来历是庚子赔款所成立的,所以清华当时不成文的流程大概就是清华读书八年,美国留学,回到清华教学。除了一些家境不好实在不能成行的学生以外,培养了许多学贯中西的学者。说到这里,我又很感叹,剑桥、牛津、哈佛这些世界名校的风范,号称泱泱大国的天朝上国,或者其他号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根本办不成这样世界性的大学,没有门户之见的教育了来自于多少不同文明的青年。或许当年的清华还有一些这样的影子。

清华大学国学院成立的时候,有一个简单的教职员公示:

教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

讲师:李济;

助教:陆维钊、梁廷灿、章昭煌;

主任:吴宓

事务员:卫士生;

助理员:周光午。

就像王国维的治学之论:“一校之中实行教授之人多,而名为管理之人少,则一校之成绩必可观矣!”作为当年最好大学的国学研究院,仅仅只有两三个行政管理人员(毕竟吴宓也算是个学者)。简直不能想象现在一个大学里多少行政管理人员,现在任何一个机构里多少行政管理人员。

这四大教授里除了赵元任后来出国不是很了解,其他三位在我心目中是不可替代的三位大师。尤其陈寅恪,被称为三百年才出一人的大才。据说保守估计精通至少十三种语言,精通既是可以阅读并使用,这些语言中还包括许多已经灭绝的民族和死掉的文字,他最擅长的历史是隋唐前后,他在清华上课的时候,其他的教授包括吴宓、朱自清他们都会乖乖旁听,所以也被成为“教授们的教授”。而且陈先生是没有大学文凭的,他在欧洲游学十几年,包括后来又去了哈佛被称为“哈佛三杰”之一,他都是在学习一种学问或者语言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后,直接寻找下一个导师下一个学校下一个课题,从没想过要拿文凭。据说吴宓在邀请他从哈佛回国任教时,他就一个要求,先多给些钱,他需要买大量大量的书。

插一句题外话,陈寅恪这样的极特殊天才适用于无文凭聘请,还有许多类似于北大教授沈从文的自学成才等等。也不必过于怀念那个年代无文凭的大师还是有一些的,虽然现代天朝的教育体制很多问题,但是对于大学讲师到大学教授,必须对应一定学问的文凭,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的,一个看上去比较死的门槛至少保证了绝大多数人的知识水平至少不算太差。

陈寅恪在清华任教的时候,已经有一只眼睛不好了,到南迁前已经近乎于失明,他放弃了出国就医的机会,执意跟着学生一起奔赴西南,他喜欢清华园里好好研究好好教书的生活。他的讲课风格很有意思,据说每次搬着一摞参考文献,从踏进教室的那一瞬间开始,就能从上一次课讲到的内容开始继续,直到走到黑板前,写上满满的板书,再走到为了他准备的椅子坐下滔滔不绝的讲下去。之后他有一次受邀去牛津讲课的机会,原本已经动心,为了救治太太的病,从西南联大辗转到了香港准备登机出境,结果被孔祥熙的妻女用自己的行李、家具、宠物和杂物霸占了整架飞机。官太太大小姐跑路了,日军轰炸,进而香港沦陷。学术界一度以为陈教授死在了香港,引起学潮、罢课等教授与学生同时暴动。在此刻,陈教授正在香港用日语驳斥上门送米粮的日本兵,并将粮食扔出了家门。

陈教授在晚年的时候,两个眼睛几乎都失明了。民国时期从不见他在报纸上或者什么媒体上与其他人争吵,也没有跟随傅斯年去台湾,解放后他也没参与任何运动去批判别人。一辈子做学问,教学生。这套书的第三册《离别》我看不下去,就是因为陈先生等人的死尽在第三册,世界性的文化财产死的都太惨了。

一说陈寅恪,似乎避不开一个人叫傅斯年。大概是除了蔡元培先生,我另一个最有印象的北京大学出身的学者。他与陈寅恪相识许多年,这个胖子大概这辈子除了陈寅恪大概也没在学问上服过谁。这个胖子脾气不好,当年在北大念书的时候,看谁不顺眼就怼谁,不管是怼教授还是怼学生,又很聪明,体型又魁梧,一副梁山泊好汉的领头架势,还是五四运动发起人之一,典型的学生领袖。留学回来后作为英美派代表跟着胡适骂了许多法日派回国的学者,还看不起许多本土成长起来的土包子。所以我真的不太喜欢这个胖子,但是实在是不得不承认,如果我回到那个年代,大概跟这个家伙的品性差不多。

更加不得不说的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学者们体弱,包括梁思成的夫人林徽因、他的弟弟梁思永因为肺病多次病危又抢救过来,包括后来陈寅恪通过香港试图去英国为太太治病,虽然最终因为孔老二的白痴女儿没有走成。这背后都有傅斯年不计一切代价背负着许多政治压力、财政压力争取来的努力。即便他愚忠蒋家去了台湾,后来成为台大校长,大力改革教育体制,才有了台大如今声名斐然的良好学风。胖子脾气不好,加上他的体型,高血压简直就是催命符。他在各种形势复杂的环境里顶住压力骂遍天下,为了办学,为了更好的大学教育,却在冬天冷的没有棉裤,赶紧给杂志写篇稿子赚点稿费,期盼着能让夫人去帮忙做条棉裤,稿费还没有收到就病发忽然走了。

中国的田野考古从李济开始,后来有了梁思永回国,还有本土成长起来的甲骨文专家董作宾,但是这一路护航的人是学生领袖傅斯年,一个讨人厌的凌驾于教授们之上的太上皇。包括田野考古的研究,包括故宫文物南迁之路,都有他保驾护航的影子。而像陈寅恪那样不拿文凭做好学问的天才,傅斯年也是有的,只是他太喜欢呼风唤雨了。尽管我不喜欢这个胖子,但是我真正觉得他是个汉子,每一次政治漩涡里他是一面正大光明的石碑,他有民族大义,也有友人义气,真的不应该被忘记。

讲到中国的考古学,就想要谈起来的是第三位大师,梁启超。从小读历史时看到戊戌变法,他与康有为试图从光绪年间推行君主立宪,不论成败如何这件事情都是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当他成为清华四大教授时已经名声很大了,他的次子梁思成被送出去学建筑,三子梁思永被送出去学考古。他推崇用现代科学保留中国的历史文明,并将孩子们全部送往这条路上,这才是真正的家国情怀。梁启超先生的肾不好,当时住进了协和医院,由学成归来的外科医生动了手术摘除坏肾。结果动手术前,医护人员标记错了位置,手术医生也没有再次核对,取走了梁先生的好肾,这是近乎于致命的。可以想象当年造成了多么坏的社会影响,可是梁先生自己劝说大众,把医学交给专家,不要怪罪现代科学,现代科学并没有错。加上梁先生连日伏案写作,想要留下更多文化研究的成果,五十多岁就过世了。大师之所以称为大师,真的不仅仅是学问。

那时候的学者教授们真的很穷,比如蔡元培先生的女儿蔡威廉,因为没有钱治病死掉了。有些人穷的忽然性格大变,比如闻一多比如吴晗。这也是小时候知道的所谓革命家的又一个违背真相的人物形象。有些人穷的很有志气,比如梅贻琦校长,他作为清华大学校长握着庚子赔款以来的基金会很多年,就算最后去了台湾,也只用来办学,他真的特别瘦特别清贫,最后去世时随身携带的破公文包里,只有这笔基金这些年每一笔账目用途的明细。在昆明办西南联大时,委托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校舍,从第一流的大学建筑设计改了无数稿,因为没有钱,最后把梁思成气的将设计稿摔在了梅校长的面前,面对梅校长恳求他再改改,流着眼泪改成了茅草教舍。

在那个时代里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家族,曾家。曾国藩的家书在现代社会里突然红极一时,他留下的家教真的堪称典范。不仅拥有上万册的私家藏书楼,曾家子女好像没有不成器的。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曾昭抡,美国麻省理工毕业的留洋博士,穿着不爱洗的长跑,也不爱刮胡子,两只鞋子前后均有破漏,却在西南联大成立南迁时,每天比其他师生更早出发,走到前方写日记等着大家赶上来。留英考古学专家曾昭燏是曾昭抡的妹妹,南京博物院院长,等等。翻阅曾家的家谱,各类学者都有,而且几乎都未参与过任何是非性活动。不像鲁迅还有个软骨头弟弟周作人,日军入京的时候选择留在北京为日本人办大学。(有时候真的感叹历史真是个面目全非的BIAO子)

就像我篇首提到的,这套书写的不算好,但是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想看的东西。我喜欢的大师还是我喜欢的,曾经在小时候耳濡目染的一些主流教育里如雷贯耳的宣传人物,可能真的不咋样。前阵子在公众号里读到的那句话,爱因斯坦讲,偏见,不过是十八岁以前所有常识的总和。而我以为,对于绝大多数并不思考的人类来说,可能八十岁依旧如此吧。

我所写下的这一些,几乎都是在脑子里一蹴而就的,既没有时间翻着书来写,也觉得值得记忆的并不会忘。而我也将持续不断的把这些曾感动过我的人和事,继续传承给每一个想听的中国人,请不要忘记,我们真正骄傲的历史财产。作者:王匆匆

《济水之南》读后感600字


《济水之南》是连载在新浪读书的都市类小说,作者是庄涤坤,充满地域文化特色。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济水之南》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济水之南读后感范文【1】

就是一袋烟的时间,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济南,遗留着古旧小城的风貌:小街陋巷、旧城旧物,整个一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如今,走在济南的泉城路上,依然能依稀感到那些旧时光仿佛一种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两边有很多仿古建筑

如果一个城市都没有了它的记忆,那么这个城市注定只能陷入一种空洞,这种空洞令人在恐惧中渐渐感到麻木。幸好,在济南的某些地方,还有一些记忆存在,虽然它已经残缺不全。而且这些记忆,更坚实地保留在这本书里。

​ 看到了这城市背后的城市,济南,这个我们长居于斯的城市,原来,我们并不真的熟悉。小桥流水的雅致民居,老残听书的湖畔戏楼;大明湖上的水上人家,趵突泉边的民俗风情;精工细做的燕喜堂,宾至如归的瑞蚨祥;紫气东来的老书院,市井风流的大观园,这一切都透着旧时代特有的优游、笃定、安详和温暖,这一切,却又随着旧时代的消逝而已经永远地消逝不见。

而作者对这一切变迁的感情起伏,却是一种安详和温暖的呈现。为什么时间的前行,文明的进程,总要卷走一些繁华,一些美好;文中没有直接出现任何主观的价值判断,作者只让我们通过城市体味时间,体味当下时间背后的时间,体味那消逝后面的复杂含义

​我觉得这是一本老济南人或新济南人都该读读的书。作为影像能记录下来的城市历史,感受我所生活的这个城市的呼吸和脉搏,历史和变迁。还有那些已经逝去的和尚且保留的城市风景,停留在父辈人们记忆中的画面那些错误的、正确的、被纠正的、无法纠正的、波澜壮阔的、平淡无奇的、达官贵人的、平民百姓的种种如烟往事都被这本小书唤醒了尘封的回忆。是我们的城市每天都生活在她温暖的怀抱里,却从未如此清晰的欣赏过她的容颜。

济水之南读后感范文【2】

清晨,我一边读着《济水之南》,一边漫步在济南城的大街小巷,寻找着这座城市古老的印记,体味着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济南是一座古城,历经沧桑的她,沉淀了悠久的历史,如今却少一分宁静,在她的怀抱里,人们过着平凡而又安逸的生活。

济南被称之为泉城,济南人离不开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这个小城无疑不像一幅巨大的水墨画。美丽的泉城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留恋。

说济南是泉水做的骨肉,这句话不假。弯弯区区,泉水贯穿她的脉络。各处皆可独成一景。冬日的泉水让我赞叹,让我喜爱,让我陶醉在其中。氤氲的雾气,缭绕在泉水的四周,泉底的泉眼,咕嘟咕嘟的冒着气泡,真是像烧开了的水。

在泉水中,最有名的就属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啦!

趵突不仅字面古雅,而且音义兼顾。不仅以趵突形容泉水跳跃之状、喷腾不息之势;同时又以趵突摹拟泉水喷涌时卜嘟、卜嘟之声,可谓绝妙绝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觱涌三窟,突出雪涛数尺,声如隐雷。元代著名画家、诗人赵孟頫在《趵突泉》诗中赞道: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这些名人的诗句足以体现出济南泉美!

在山中,最有名的就属历山,千佛山啦!

千佛山是济南人的依靠,虽然山不算高,却是鸟瞰济南的绝佳位置,穿过林荫山路,登上山顶,放眼望去,整个城市几乎尽收眼底,使人心情豁然开朗。平时山上十分清静,青烟缭绕,只有隐约的诵经念佛之声。在庙会中,人们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山上到处瓜果飘香。 是啊,济南很美,济南的确很美,在这座优美的古城里,有清爽的泉水,有小鱼在嬉戏玩耍,有小虾在活蹦乱跳,这些独特的风景造就了济南,她独特的美。

济水之南读后感范文【3】

清晨,一边读着《济水之南》,一边漫步在济南城的大街小巷,寻找着这座城市古老的印记,体味着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

济南是一座古城,历经沧桑的她,沉淀了悠久的历史,如今却少一分繁华与喧嚣,在她的怀抱里,人们过着平凡而又安逸的生活。在这里,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泉水,泉水是济南的灵魂,它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变迁,滋养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代又一代的人。济南有集山、泉、湖、河、城于一身的城市风貌,在这座城市中,泉水随处可见,颇有北国江南的韵味,泉水流入护城河中,河水蜿蜒流过,清澈见底,对岸的植物映着河底的水草,河水被水草染成碧绿色。河两边生长着垂柳,长长的柳枝浸在泉水里,清风吹过,水面上波光粼粼,柳枝在水面上跳舞。过往的路人,都忍不住停下来观赏,放下工作,坐在岸边上,在清凉的泉水旁休养生息、细细地体会自然之美。

大明湖中的湖心岛是最令人流连忘返的。乘船来到这座岛上,便体会到浓厚的文化气息,躁动的心瞬间平静下来,使人忘却了烦恼与悲伤。湖心岛上有一座亭子,名为历下亭,历下亭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历经风雨,却依然挺拔端庄。亭子古朴典雅,大门楹联上刻有杜甫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诗句,坐在亭子里,仿佛看到历代文人雅士在名士轩会集,耳边似乎传来丝竹之声。石碑上乾隆皇帝手书的历下亭三个字, 和他撰书的《大明湖题》诗碑,更是让人浮想联翩。整个湖心岛上绿柳成荫,繁花点缀,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初秋之时,置身于这座岛上,望着四周荡漾的碧波、来往的船只,荷花的芳香随着徐俆的清风飘来,沁人心脾,使人心旷神怡,仿佛是到了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一般,这历下秋风的美景,实在令人陶醉。

正是这座并不伟岸的山峰使济南有起有伏,有了脊梁,在柔情似水的城市风貌中多了几分阳刚之美,让济南人有了着落。这座山峰就是千佛山,千佛山是济南人的依靠,虽然山不算高,却是鸟瞰济南的绝佳位置,穿过林荫山路,登上山顶,放眼望去,大明湖、趵突泉、四通八达的道路、纵横交错的桥梁、鳞次栉比的楼房??整个城市几乎尽收眼底,使人心情豁然开朗。平时山上十分清静,青烟缭绕,只有隐约的诵经念佛之声。但也有热闹的时候,最热闹的是每年三月三和九月九这两大庙会,举行庙会时,上山的人络绎不绝,熙熙攘攘,山路两边有农家山货、有济南风味小吃、有民间手工艺品、还有各种娱乐活动,整个山上瓜果飘香,人们欢声笑语,乐此不疲。

济水之南,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我在你温暖的怀抱里成长,你用甘甜的泉水滋润着我的心田。我爱你,济南!

济水之南读后感800字


导语:如果一个城市都没有了它的记忆,那么这个城市注定只能陷入一种空洞,这种空洞令人在恐惧中渐渐感到麻木。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济水之南》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济水之南读后感作文【1】

旧济南城非常小,从城南门走到城北门也就是一袋烟的时间,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济南,遗留着古旧小城的风貌:小街陋巷、旧城旧物,整个一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如今,走在济南的泉城路上,依然能依稀感到那些旧时光仿佛一种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两边有很多仿古建筑

如果一个城市都没有了它的记忆,那么这个城市注定只能陷入一种空洞,这种空洞令人在恐惧中渐渐感到麻木。幸好,在济南的某些地方,还有一些记忆存在,虽然它已经残缺不全。而且这些记忆,更坚实地保留在这本书里。

​ 看到了这城市背后的城市,济南,这个我们长居于斯的城市,原来,我们并不真的熟悉。小桥流水的雅致民居,老残听书的湖畔戏楼;大明湖上的水上人家,趵突泉边的民俗风情;精工细做的燕喜堂,宾至如归的瑞蚨祥;紫气东来的老书院,市井风流的大观园,这一切都透着旧时代特有的优游、笃定、安详和温暖,这一切,却又随着旧时代的消逝而已经永远地消逝不见。

而作者对这一切变迁的感情起伏,却是一种安详和温暖的呈现。为什么时间的前行,文明的进程,总要卷走一些繁华,一些美好;文中没有直接出现任何主观的价值判断,作者只让我们通过城市体味时间,体味当下时间背后的时间,体味那消逝后面的复杂含义

​我觉得这是一本老济南人或新济南人都该读读的书。作为影像能记录下来的城市历史,感受我所生活的这个城市的呼吸和脉搏,历史和变迁。还有那些已经逝去的和尚且保留的城市风景,停留在父辈人们记忆中的画面那些错误的、正确的、被纠正的、无法纠正的、波澜壮阔的、平淡无奇的、达官贵人的、平民百姓的种种如烟往事都被这本小书唤醒了尘封的回忆。是我们的城市每天都生活在她温暖的怀抱里,却从未如此清晰的欣赏过她的容颜。

济水之南读后感作文【2】

这是一本老济南人或新济南人都该读读的书,从中感受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城市的呼吸和脉搏,历史和变迁。那些已经逝去和尚且保留的城市风景,停留在父辈人们记忆中的画面那些错误的、正确的、被纠正的、无法纠正的、波澜壮阔的、平淡无奇的、达官贵人的、平民百姓的种种如烟往事都被这本书唤醒了尘封的记忆。这是我们的城市每天都生活在她温暖的怀抱里,却从未如此清晰地欣赏过她的容颜。

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首先需要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厚重的文化积淀,而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则包括城市传说、风物人情、名人逸事、名胜古迹、遗址遗迹、民谣民谚,乃至老街道、老胡同、老建筑、老字号、电影院、旧书店、小吃摊均可包罗其中。这样的城市既有丰富的生活形态,也有多彩的市井风情,既有物质的一面,也有非物质的一面,其间彼此汇合,相互交融,结合成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牛国栋作者笔下的老济南正是一座这样的城市,且不说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自然风物之美,足以让人沉迷其中回味不已,更让人感到怦然心动的,则是济南人平淡祥和、质朴善良的生活态度。他们显然深谙灵魂安静、内心自由的真义,具有某种普遍和恒久的性格,在乐天知命中透露出一种朴素而又不乏诗意的生命情怀。

读《济水之南》,为一座城市所拥有过的大美感到由衷欣喜之余,最感触目惊心的,却是书中随处可见的消失与拆除的字样:远东最为经典的德式建筑济南老火车站,拆掉了;清朝中兴名臣丁宝桢的故居,拆掉了;国药老字号宏济堂旧址,拆掉了;承载着几代济南人记忆的铭新池,拆掉了更让人感到无比痛心的是,这些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地标性建筑并非毁于愚昧与无知的年代,而是被金钱裹挟起的商业浪潮和独断专横的权力意志连根拔起。一个颇富讽刺意义的鲜明对照是,现实仍然在大拆大建中不停地折腾,那些为损毁的家园深感痛心的人们也依然在四处奔走、大声呼号。与醒目的拆除二字相比,保护二字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他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却只能以一己的绵薄之力,将即将消逝的风景定格为珍贵的影像资料,转化为动人的书籍文字。

如果一个城市都没有了它的记忆,那么这个城市注定只能陷入一种空洞,这种空洞令人在恐惧中渐渐感到麻木。幸好,在济南的某些地方,还有一些记忆存在,虽然它已经残缺不全。而且这些记忆,更坚实地保留在这本书里。

济水之南读后感作文【3】

清晨,一边读着《济水之南》,一边漫步在济南城的大街小巷,寻找着这座城市古老的印记,体味着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

济南是一座古城,历经沧桑的她,沉淀了悠久的历史,如今却少一分繁华与喧嚣,在她的怀抱里,人们过着平凡而又安逸的生活。在这里,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泉水,泉水是济南的灵魂,它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变迁,滋养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代又一代的人。济南有集山、泉、湖、河、城于一身的城市风貌,在这座城市中,泉水随处可见,颇有北国江南的韵味,泉水流入护城河中,河水蜿蜒流过,清澈见底,对岸的植物映着河底的水草,河水被水草染成碧绿色。河两边生长着垂柳,长长的柳枝浸在泉水里,清风吹过,水面上波光粼粼,柳枝在水面上跳舞。过往的路人,都忍不住停下来观赏,放下工作,坐在岸边上,在清凉的泉水旁休养生息、细细地体会自然之美。

大明湖中的湖心岛是最令人流连忘返的。乘船来到这座岛上,便体会到浓厚的文化气息,躁动的心瞬间平静下来,使人忘却了烦恼与悲伤。湖心岛上有一座亭子,名为历下亭,历下亭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历经风雨,却依然挺拔端庄。亭子古朴典雅,大门楹联上刻有杜甫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诗句,坐在亭子里,仿佛看到历代文人雅士在名士轩会集,耳边似乎传来丝竹之声。石碑上乾隆皇帝手书的历下亭三个字, 和他撰书的《大明湖题》诗碑,更是让人浮想联翩。整个湖心岛上绿柳成荫,繁花点缀,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初秋之时,置身于这座岛上,望着四周荡漾的碧波、来往的船只,荷花的芳香随着徐俆的清风飘来,沁人心脾,使人心旷神怡,仿佛是到了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一般,这历下秋风的美景,实在令人陶醉。

正是这座并不伟岸的山峰使济南有起有伏,有了脊梁,在柔情似水的城市风貌中多了几分阳刚之美,让济南人有了着落。这座山峰就是千佛山,千佛山是济南人的依靠,虽然山不算高,却是鸟瞰济南的绝佳位置,穿过林荫山路,登上山顶,放眼望去,大明湖、趵突泉、四通八达的道路、纵横交错的桥梁、鳞次栉比的楼房整个城市几乎尽收眼底,使人心情豁然开朗。平时山上十分清静,青烟缭绕,只有隐约的诵经念佛之声。但也有热闹的时候,最热闹的是每年三月三和九月九这两大庙会,举行庙会时,上山的人络绎不绝,熙熙攘攘,山路两边有农家山货、有济南风味小吃、有民间手工艺品、还有各种娱乐活动,整个山上瓜果飘香,人们欢声笑语,乐此不疲。

济水之南,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我在你温暖的怀抱里成长,你用甘甜的泉水滋润着我的心田。我爱你,济南!

相信《彩云之南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宝莲灯读书笔记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