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你的梦想一定能实现800字读后感

你的梦想一定能实现800字读后感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读后感_3500字。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读后感_3500字,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读后感3500字

在此循例根据个人理解,尝试将书中要义进一步浓缩整理:

一、古典时代:希腊民主,罗马法治

1、欧洲文明创始基因及其联结方式:

日耳曼蛮族—支持—罗马基督教会—保存—古希腊罗马学术

希腊:西方学术源头

罗马:西方法治起源

基督:西方道德基石

日耳曼蛮族:权力分散+绅士(骑士)精神

2、民主:希腊基于奴隶制度建立,公民不从事生产,只关注公共事务,无领袖,无法典;

共和:起源于罗马共和国,代表形式是元老院,公权大于人权,有领袖,有法典;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支持精英代议民主;

二、中世纪:皇教博弈,权力分散,外族入侵

1、欧洲政府思维基石:“并非所有东西都归国王所有”“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

2、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三次被入侵:

公元4-5世纪日耳曼蛮族入侵

公元7-8世纪穆斯林入侵

公元9-10世纪维京人入侵

三、欧洲近代:

1、15世纪文艺复兴:古典文明回归

美第奇家族+复兴三杰+莎士比亚

16世纪宗教改革:基督教权没落,人性回归

马丁·路德翻译圣经+印刷术传播

17世纪科学革命:古典走下神坛,相信进步

哥白尼地心说+牛顿万有引力

18世纪启蒙运动:理性科学

狄德罗百科全书+卢梭天赋人权+伏尔泰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

19世纪浪漫主义:情感自由+民族主义+文化多元

四、欧洲语系:

莱茵河西100-150公里为界,西边是罗曼语系,代表语言法语、意语、西语;东边是日耳曼语系,代表语言德语、英语、荷语。

五、书中未完全解决的疑问:

1、日耳曼蛮族为何会在公元3-4世纪入侵罗马帝国?北方发生了什么?

答:百度了一下,一种比较靠谱的说法是,汉武帝的打击导致匈奴帝国衰落。到东汉时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系,五胡十六国时,南匈奴内迁中原,成为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主要组成部分;北匈奴则在数百年间持续西进,直至欧洲边境,继而驱赶欧洲各北方蛮族南下,最终间接造成了日耳曼人入侵西罗马帝国。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是,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归根结底是拜汉武帝刘彻和霍去病所赐。

2、文艺复兴的缘起?古典文明是在怎样的契机下被“重新发现”的?为什么在之前的1000年里没有被“发现”?

答:比较靠谱的解释是:

罗马帝国灭亡后的3-10世纪,从日耳曼到穆斯林再到维京人三次长时间入侵,严重阻碍了欧洲的经济发展。

11世纪后,外族入侵停止,欧洲经济逐渐复苏,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像美第奇这样的显赫家族得以开始出现,并以雄厚的财力支持文艺复兴运动;与此同时,十字军东征从东罗马带回大量古希腊罗马典籍,这些典籍被先驱们取得,由是引发文艺复兴。

另一个非常引起我注意的问题是,14世纪流行于亚非欧三地的黑死病也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它导致欧洲人口大量死亡,改变人口结构的同时,也动摇了欧洲教廷集权统治的根基,并首次引发了欧洲精英阶层的人文情怀。

关于这次黑死病的由来,我又百度了一下,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直接说中国和中亚的商队感染鼠疫后,经由丝绸之路带到欧洲来的,另一种是说蒙古人1346年进攻黑海港口城市卡法时,用抛石机将患鼠疫而死的人的尸体抛进城内,在卡法的一个热那亚商人将带病的跳蚤无意间带到意大利,于是鼠疫在欧洲广泛传播。

百度也同时提到了大概同一时期,鼠疫也在中国的元朝末年肆虐,并最终导致了元帝国的灭亡,但也有不少人对此持否认态度,理由有三:首先这不是中国人首次接触鼠疫,早已有了一定免疫能力;其次当时中国的中医对于瘟疫的防治措施也比欧洲的土法医疗先进很多;第三中国史籍鲜有对这次瘟疫流行的记载。

再深究一下,据说14世纪上半叶有过一次全球性的持续性气候灾害,这次气候灾害摧毁了中东沙漠中土拨鼠们的生活屏障,迫使他们带着蛰伏已久的鼠疫菌离开人迹罕至的地方,来到丝绸之路上与人类接触,于是就有了上述的第一种说法的因由。

可以明确的一点是,黑死病的确是文艺复兴产生的导火索,而究其初始原因,则很有可能是14世纪上半叶一段灾害性气候导致的。

3、欧洲的权力分散,中国的权力集中,其根源为何?

答:作者在本书的最后一个篇章中对中欧皇权集散的差别做了一定的分析,我想说一些作者没有说到的部分。

事实上,在公元前8-3世纪,中国春秋战国的王权也并不似秦皇汉武后那样集中,秦始皇用郡县制使得皇权在整片数百万平方公里中华大地上的调配如臂使指,无远弗届。而在西方,无论是希腊还是罗马,即使是独裁如凯撒大帝也没能找到这个方法。真正有能力将欧洲整合起来,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书同文,车同轨”的拿破仑,直到19世纪才登上历史舞台,那时的欧洲已经完成了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的全部现代化进程,拿破仑想要成为欧洲秦始皇,已经迟了起码20个世纪。

所以从民主希腊开始,欧洲人经历了罗马共和,蛮族入侵的无政府时期,皇权与教权分庭抗礼的中世纪……一直到启蒙运动到来之前,都从来没有经历过真正意义上如中国王朝那样的终极极权统治,民主自由的因子在他们的民族性之中延续千年而从未间断,换句话说,他们根本无法理解所谓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何物。

其实很长的一段时期,作为东方人,我都不能理解为什么基督教作为宗教,会在西方历史进程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此时我大胆猜想,也许可以说这代表了欧洲人的一种潜意识需求,即在延续数千年的权力缺失离散状态下,对于一个具备统御一切能力的强者偶像的渴望,而中世纪几次三番长期持续的外侮侵扰更加剧了这种渴望,欧洲人需要幻想一个秦皇汉武式的英雄,为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建起长城开辟盛世,而教皇和主教们也正是借助人们的这一心理趁虚而入,妄自尊大地将自己放在了那样的位置。我们可以借此侧面解读欧洲人对于拿破仑的狂热,在拿破仑出现之前,这个偶像就只有万能的上帝。

假使在古罗马时期,凯撒从秦始皇那里学到了郡县制的手段并加以应用,大一统的集权王朝就此在欧洲建立起来,罗马人拥有足够强大的军队将北方日耳曼人打得逃过西伯利亚,想必后来的欧洲大地上,也不会有教皇们的容身之地。或者基督教就此成为西方的儒教,纡尊降贵地变成皇帝们操控欧洲子民心智的权力工具,而欧罗巴也将作为一整个完整的皇权帝国延续千年。

那么再反过来开个脑洞,如果商鞅变法失败,秦国没能崛起,嬴政也只能到死偏安一隅,中华大地从来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帝国呢?

那么当匈奴像日耳曼蛮族入侵罗马那样铁蹄南下,齐楚燕赵支离破碎,中国也将进入属于自己的漫长中世纪,曾经星光璀璨的诸子百家也几经流转漂泊海外,或许是大食天竺,也或许是百济新罗。在漫长的十个世纪中,没有汉唐盛世,有的只是加强版的三分天下,五胡乱华,胡人和东瀛相继来犯,深入中华腹地,侵扰数百年,或许佛教真的会如基督教之于欧洲那样,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归宿。然后大概在宋元两朝的时间里,得到了喘息和复苏的机会,此时的我们正与欧洲赛跑,看谁率先触碰到文艺复兴的终点线。

元末明初,大瘟疫造访,中国人抢先一步从舶来品中发现了散佚已久的百家典籍,人文精神首先在东方耀出光芒。郑和作为一个沿海小国的使者,远航的船队可能并不会有那么气势磅礴,但也足够他穿越太平洋,到达美洲西海岸,他深信自己成功绕过了印度洋穆斯林们的阻截,到达了传说中的“欧逻巴”,他把那片大陆上的原住民命名为“拂郎察人(明万国舆图中法国的称呼)”。随后中原各国纷至沓来,今日的三藩市被命名为“新京”,在三百年之后成为某世界帝国的首府。与此同时,在中华大地上,以诸子百家著述为根基的学术思潮与技术革命延续几个世纪,最终农墨两家的继承人们成为引领世界跨入工业时代的灯塔……呵呵,一旦YY起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了,请原谅我这一点小小不切实际的强国大梦。

毕竟历史没有假设,所以浩浩中华国学终将没落,也或许它们注定要继续尘封,等待人类的下一个千年。

最后再总结几句吧。

和其他大部头的编年体历史著述不同,这是一本解决欧洲历史内核沿革问题的小书,一本修炼欧洲文化的内功心法。

这是它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在这本书里你很难找到以年代为单位的线性记述,因为作者在本书中最为关注的并非“HOW”和“WHEN”,而是“WHY”。如果你只想要弄明白欧洲史的发展轨迹,你大可放弃这本书,这里没有你想要的那种答案,它甚至对工业革命以后的事情只字未提(不是提了19世纪无产阶级革命么?)。

欧洲精神如何影响当代社会?它里面都包含着哪些因素?这些因素的起源分别来自于哪里?为什么?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读后感_700字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读后感700字

读罢此书,有这么几个感悟与愚见:

1.作者的初衷是为了让澳洲的学生更好地去了解欧洲才写了这么一本书。大概澳洲的教科书对欧洲的讲解类似于我天朝的教科书。这本书的些许内容刚好能与教科书上的欧洲史相互交错填补,的确可以带给读者一个新感觉。

2.作者在最后对比了东西方文明的变迁,确实很触动我。所有的具有时代性的国情,一方面源于对历史传承的必然,另一方面来自于该时代下精英阶层对国家体制机制的改造,并将这种新形态作为模范进而影响到未来的“基本国情”。

3.的确,天朝与欧洲的几次思想大变革,都源自于我们所称的“乱世”。在那时,所谓乱世,我想就是破坏了正常与稳定的农耕秩序,或者说是对农耕旧制度的变革引发了后续一切变动。作者提到了基于各个时代背景下“全球化”的问题,对比旧时代以“乱世”冠名的“全球化”,我们当今社会的“全球化”真是来之不易,同样,我们当今的全球化更更为了维系世界相对稳定的重要力量。

4.接着“全球化”问题以及作者没有提及的近现代欧洲战争,在我看来,集权孕育着倒退,思想统一就意味着固步自封。所有的区域大一统在欧洲都是暂时的,所有的帝国都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这条河的总趋势就是“流动”——“全球化交流”。虽然说帝国的大一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经济文化等交流,但强权的力量终究敌不过根植于民众骨子里的自由与浪漫。

嗯,以上这一切,当然要基于“历史国情”。毕竟西方的奇技淫巧都是建立在小国寡民的形态之上,东方诸国的物产丰盈不是欧洲想要就能要的。

哦对了,俄国作为欧洲的一员,看来作者是根本没把毛熊和他的东欧小兄弟放在心上啊,哈哈哈哈哈,所以说这本书还是有些局限的。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读后感_900字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读后感900字

整个欧洲史被罗马包揽大半,从公元前八世纪罗马王政时代开始到1806年拿破仑灭了神圣罗马帝国,延续近两千六百年的罗马时代相当于中国从西周到清朝。

罗马王政时期从前8世纪到前6世纪末,中国大致处于春秋时期;

前6世纪末到前27年的五百年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直到恺撒搞独裁被元老院刺杀,地中海已经成为罗马的内海,中国从战国到西汉末年;

前27年恺撒的继子屋大维继承恺撒未竟的事业成为罗马帝国开国皇帝,313年君士坦丁大帝把一度多个皇帝共治的罗马再次统一并把把基督教定为国教,统一的帝国阶段直至四世纪末,对应中国东汉三国两晋时期;

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部分后,西罗马帝国不到100年“败干净”于476年被日耳曼蛮族攻灭,之前的时期称为欧洲的古典时期,此时中国的南北朝还没结束;

而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继续存在近千年才于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攻进君士坦丁堡灭亡,熬过了中国南北朝隋唐宋元直至明朝代宗时期,这一千年是欧洲的中世纪时期,1400年以后是近代欧洲。

罗马帝国时期受到三次主要入侵,4-5世纪日耳曼人入侵,对应中国五胡乱华时期,结果日耳曼人干倒西罗马帝国后其中一支法兰克人建立延续5世纪末~10世纪末的法兰克帝国,是现代法德意三国雏形;

7-8世纪阿拉伯的伊斯兰教入侵,西班牙一度成为穆斯林国家,并引发后来11世纪末到13世纪末近两百年的由基督教教皇以收复基督教世界失地为目的而准许的九次十字军东征,这一时期的唐朝也于751年和阿拉伯军发生恒罗斯战役,战败后华夏文明从此退出中亚;

9-10世纪北欧维京人入侵,又正好对应中国五代十国辽国崛起入侵时期,中西方两次草原民族的入侵时间吻合可能与寒潮来袭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有关。

法兰克帝国分裂后东法兰克变成德国的雏形——德意志,德意志国王奥托大帝觉得自己领导的国家很牛逼媲美罗马帝国,于是神圣罗马帝国绕了一圈再次诞生,从10世纪末到19世纪初又延续八百多年终于结束罗马时代。

罗马在欧洲部分的疆域大致以多瑙河、莱茵河为界,界线以北受日耳曼人影响大,英德荷北欧等国属日耳曼语系;界线以南受罗马拉丁文影响大,法意西葡等国属由拉丁文演化的罗曼语系;东欧国家大部分属斯拉夫语系。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读后感(3)篇


这本书确实极简,从希腊到近代差不多3000年的历史,却只花了230来页,而且还是小开本。它不像多数通史性历史书那样靠事件来推动,它靠逻辑来推动整本书的结构,赫斯特在一开篇就说,欧洲的历史是希腊和罗马文明、基督教、对罗马帝国进行侵略的日耳曼战士文化三大元素的混合与变异,然后便顺着这三大元素发生、发展、斗争、融合的脉络把欧洲历史上的关键事件进行了梳理,呈现了一个异常清晰的历史的骨架。它像书中提到的“希腊灵感”一样,“答案简单,符合逻辑”,尽管历史无法用数学来表达,但这本书的叙述却也和F=ma、E=mc^2一样简洁、优雅。

这本书有非常多精彩的观点和极其准确的历史视角,但我从这本书中感受最深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学习的方法。

第一,这本书靠逻辑推动,但和国内中学教材那种“逻辑推动”是完全不同的,它不是设定了一个逻辑框架,让所有的事件来适应这个逻辑框架,它的思维方式和叙述方式是正向的,它还原历史场景,然后从事件的推进中找出内在的联系,它的逻辑是归纳、推理、总结出来的,作为一种研究成果,它的逻辑是结论,而不是预设的。找到真实场景、假设、推论,然后结论,这其实正是最经典的学习方法。

第二,这本书在第一部分讲三大元素的混合这条“整”的主线,第二部分从战争、现代民主产生发展、语言、皇权与教权、百姓生活等多个“分”的支线切入,由整而分最后合于“结语”,讲清了欧洲文明成为“第一”的根本原因。由整而分再和,通过立体而又有层次的视角对同一对象进行分析研究,这也是学习最基本的方法。

——转自豆瓣十四姨

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文明要比欧洲文明进步,然而世界上第一波稳健的经济发生在欧洲,工业革命也相继崛起,哲学思维、民主制度、人权观念等也是发轫于欧洲,对现代文明各种特质影响至深,为何欧洲会领跑世界前列,值得我们去思考。欧洲文明的基本三大元素: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教义以及日耳曼战士文化。希腊人的观点 :这是一个简单 、符合逻辑 、能以数学表达的世界 。基督教的观点 :这是个邪恶的世界 ,唯有耶稣能拯救它 。日耳曼蛮族的观点则是 :打仗是好玩的事 。这三大元素它们间相互影响和发展,最终形成了欧洲文明的内核。欧洲的政治思维基础是“并非所有东西都归国王所有”,从私有财产出发而衍生出人权观念,是西方价值的核心,也为之后形成的民主共和制的政体产生深远的影响。反观中国古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权利极其明确的集中在皇帝手上,以独尊儒术的文化对君权统治,到封建晚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更是束缚住科学革新和人民的思想,相比于当时欧洲的科学革命和政治环境,我们确实少了创新和突破。

耶路撒冷作为三教圣地,真的值得一去。体验原汁原味的宗教,从那里为发源地的各个宗教类别,才是根正苗红。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文明要比欧洲文明进步。欧洲的印刷术、造纸术、火药、罗盘针和运河的水闸,皆是直接间接从中国传来。然而,世上第一波稳健的经济发展首度发生在欧洲,工业革命继之而起。而其他代表现代的标记,如代议政体和人权观念,也是发轫于欧洲,更准确的说,来自雅典。中国在十五世纪左右,明朝的制度达到了闭塞的顶峰,停止海外探险,停止海上贸易。泱泱大国,竟如此愚昧,历史的车轮在十五世纪时期,被踩了刹车。欧洲的情况大不相同,国王不过分干涉,一是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影响,二是民主政权的影响。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万人之上的君主,并不是时刻体恤民情,为非作歹,莺歌燕舞也不是偶尔。现如今的民主,已经不纯粹。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一)

在对《极简欧洲史》这本书籍的三天阅读之后,心中感悟颇多。

众所周知,在当代社会,欧洲的经济发展程度与社会文明建设都比较领先,因而,对现代文明的影响力也很大,这与其复杂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本书作者从塑形欧洲文明内核的三大元素――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教义和日耳曼战士文化开篇,详细描述了此三种原因,彼此间相互联结,相互吸引,又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过程。催生了欧洲文明的基本内核,诞生了强大的帝国与繁荣的城邦,这些形形色色的事物令人赞叹不已!

发源于海洋的古希腊文明是欧洲乃至世界的明珠,其形成的城邦制民主政治实现了全"民"治邦,每位公民都能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当然也有局限性,对妇女、奴隶的歧视,并未实现真正的全民皆平等;古希腊智者的学术文化成就也十分令人惊叹,"人是万物的尺度"突出了"人"的作用,强调了人的地位,这是人类自我发现,自我意识的重要一步;苏格拉底提出的"知识即美德"与我们同时代的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有不谋而合之处,苏的弟子柏拉图《理想国》是西方文明理想主义的发端,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提出并论证了逻辑的辩证方法,提出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这对于14、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具有启迪作用,包括17世纪的启蒙运动,在对古希腊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了突破与创新,再一次推动了思想解放潮流,也促进了新兴民族国家的建立。

现代生物学的观点与中世纪的神学观大相庭径,这也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继物理学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大定律之后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又一大重击,也是被分裂,被撕扯,被困惑的欧洲宿命,他在道德和智识生活上一直受到煎熬、困扰和瓦解,因为一种是科学,一种是情怀,我们既不能摒弃科学,也不能遗忘那种浪漫情怀,正如我们的"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这是民族情怀。欧洲的面积其实大致与我国国土面积相当,但是我们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他们走的却是欧盟这种形式,在历史上,日耳曼民族对罗马帝国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兴民族国家的兴起,法兰西,意大利,德意志王国等,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欧洲同根同源的血脉关系。

其实,欧洲的许多思想都对现代社会影响深远,如"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权利分散,遗产多元"及现在的代议制民主政治都发端于欧洲。我们作为当代青少年,应当学贯中西,知己知彼,在今后的发展中,让我们的祖国留给后世以更多、更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二)

黄健韬

《极简欧洲史》将欧洲定义为一个"怪物",一个包含并且能坚持强多元的文化混合体,全文反复阐释、证明着这一点。而这个多元的混合体,大致发轫于爱琴海沿岸的希腊雅典,文中第一章就如此说到。欧洲拥有10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然而该书却仅以爱琴海沿岸地图为封面,这也能从侧面说明作者认为希腊思想指引了欧洲千年历史的奔流。

在约翰看来,有三个元素必须记牢,它们分别是:1. 古希腊和罗马文化。 2. 基督教。 3. 入侵罗马的日耳曼蛮族。正是因为这三个元素的深化、交集、影响,才一步步造就了今天的欧洲。

今天的欧洲是许多个国家组成的,但在很久很久以前,大部分的土地上只有一个帝国——罗马帝国。古罗马帝国的版图西起西班牙、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自非洲北部,北达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辽阔无边。

古罗马人虽然打仗一流,但哲学、数学、艺术、文化等还是要向古希腊学习,这是第一个元素的形成。另一个元素紧接着也奇妙的开出了花,本来基督教是犹太民族中的一支,是个小众宗教,罗马人不信的,但是君士坦丁大帝公开表态支持基督教会,于是乎罗马人携着古希腊的文化和基督教结合了,这是第一个。

然后,更好战的日耳曼人从北方打来了,当时罗马已经分为东罗马和西罗马,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这一年,作为分界线,前面是古典时期,后面就跟着中世纪了。中世纪漫漫一千年,东罗马帝国苟延残喘,欧洲真正的主人成了无知好战的日耳曼人。无知要学,好战要改,国家要建,但是他们毕竟是新手,手腕不强,各据一方,没有一个统一的帝国出现,格局就这么定下来了。

这里出现了第二个,这些国王为了维护统治,首领把占领的土地分封给他的战士们。这些战士成为贵族,条件是一旦国王需要军队这些贵族就得供应。但逐渐的这些贵族开始视土地为己有,情况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但也正因为如此,国王的权力一贯薄弱,而"并非所有东西都归国王所有"正是现代欧洲政府思维的基石。所以欧洲搞出了民主,而中国一向专制。

到这里,还剩最后一个,日耳曼蛮族竟然也支持基督教。结果是罗马帝国虽然覆灭了,但教会幸存了,带着它那套统治天下的规则,与国王们形成了联盟,当然同时也产生纠葛。直到1400年,这个怪异的联盟才告终结,近代上场了。

首先是15世纪的文艺复兴,"随着文艺复兴来到,欧洲社会开启了它漫长的世俗化过程。"

接着是16世界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还只是回望古希腊,宗教改革却是要革现有教会系统的命。宗教改革其实很简单,就是以马丁路德为首的基督徒,开始从教廷手中抢夺《圣经》的解释权,加上印刷术的发明,教廷的权威一落千丈。

在这之后,17世纪,科学革命,18世纪,启蒙运动,人们开始将理性"运用在政府、道德观念、神学和社会的改造上".随着思想启蒙,著名的英国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接踵而至。

同样比照旧时代的中国。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就此成为中华唯一的正统,人民的思想创造都不能跳出儒家思想的范畴,否则就不可能得到统治阶级上层社会的认可,不可能实现彼时时代所定义的人生价值。儒家思想无疑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结晶,它对中国乃至亚洲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甚至到如今一些诸如管理学、经济学等新兴学科都能从中汲取到不一样的养分。然而,统治阶级手中的儒家思想客观来说也成为了局限人民思想爆发力的枷锁,遮蔽了无数先贤探索的眼睛。明代"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则加剧了浮云遮望眼的病症,直到鸦片战争的硝烟刺痛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我们才发现我们的思想究竟落后了西方人几百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人民当家作主,让思想兼容并包,只有做到这两件事,才能真正让中华民族由"后进生"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三)

我读《极简欧洲史》

(本文仅是我记录自己读书的收获与感想,没有高深的思想,仅有粗浅的学习过程,其中应不乏表达不当或想法幼稚之处,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修正,请牛人勿取笑,感谢!欢迎愿意交流的朋友,提出宝贵指导意见和建议!)

文/陈静

高中时我读的理科,大学和硕士读的商科,加上自己以前对历史和哲学不感兴趣,所以在人文史方面非常欠缺,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越发觉得文史哲知识对提高自身修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今年下决心好好读读这方面的书。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1000字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1000字

echo

这本书确实很好读,一个下午就可以通读一遍。

但是,如果想真正的理解它,还是需要多读几遍,花一些时间去整合。

它讲了欧洲崛起的故事,讲希腊的智慧学识,日耳曼的野蛮好战,还有基督教的道德戒律,在漫长的岁月中,博弈、融合。

最终,古典战胜了愚昧,而科学又战胜了古典。

日耳曼民族和维京人的野蛮曾经践踏整个欧洲,但在治国中又拥抱了罗马的大地主和基督教所代表的民主与共和。

教会用被包装过的希腊智慧统治人民的头脑达千年之久,但随着文艺复兴的崛起,天主教会不仅对新教提出的质疑无能为力,更是全面败给了科学、理性与浪漫代表的人本主义。

欧洲,欧洲人,在这一波波的迭代之中,慢慢的摆脱蒙昧,拥抱科学,拥抱理性,拥抱民主,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为了今日的欧洲。

书中最为触动我的,是传承与分权。

武力和学识一直在争斗,罗马人用武力征服了希腊,却传承了希腊的智慧学识。

野蛮好战的日耳曼人用武力征服了养尊处优的罗马人,又传承教会与罗马大地主的学识来治国。

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征服西班牙,也传承了来自希腊的经典文化。

还有基督教会漫长的历史,从被罗马帝国打压,到获得认可,成为国教,然后发展出自己的教会王国;在罗马灭亡之后,教会承担了传承文化和学识的任务,却也同时出于私心,扭曲的解读希腊经典和圣经;你可以永远骗一些人,也可以短暂的骗所有人,却不可能永远骗所有人。最终,基督教派在质疑声中分裂,而理性、科学、人本主义的兴起,让基督教终于失去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成为了它本该成为的东西----世俗中的灵魂安慰剂。

欧洲的,如同作者所说,还因为分权,"不是所有东西都属于国王",国王和贵族的博弈让他们必须依赖市镇中的商贾、贸易人士与金融家,国王从来没拥有过绝对的权利,君权的薄弱让市镇的经济得以自由发展,就像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催生出璀璨的文明、逐步完善的民主制度,自由、民主、多元的欧洲就成为了科学创新的温床。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人,即使是强大如凯撒大帝那样的人,也不过是惊鸿一瞥。

在工业革命之前,欧洲的人民和中国一样,大多是终身也未曾离开过自己耕种的土地。

在民智未开,蒙昧的年代,大众的气息是那样的微弱。

所以,我们今天,才会分外的珍惜个体价值吧。因为跟外界的竞争,人类已经全面获胜,我们战胜了自然,战胜了资源的匮乏,战胜了环境的恶劣,战胜了贫穷,战胜了无知。

今天,我们终于可以静下心来,不需要再为生存恐慌、争战、掠夺,而是去面对自己,面对每一个个体,个体,已经成为真正的主宰。

这是世俗的成功,也是人类真正的胜利。

《极简人类史》读后感1500字


《极简人类史》归纳起来可分为四个部分:1.前传宇宙大爆炸时期2.开端采集狩猎时代3.加速农耕时代4.我们的世界近现代

1.前传宇宙大爆炸时期

我大概记得以前学习生物的时候,了解到生物从单细胞动物演化成多细胞动物,再进化繁衍成为更加丰富多样的生物。人是由类人猿逐渐进化而来,在最初的进化阶段中,人口数量少,基本是以很小的族群形式聚集在一起生活的。这个时期的人类智力远不及现代的智人,他们受到生存环境的严峻考验和创造力匮乏的约束,基本依赖自然环境,以动植物为食物,维持生存,因此被作者称作采集狩猎时代。因为这个时期的人类能够利用树木、石头与动物的牙齿骨骼制作简易的工具,又被称作旧石器时代。

2.开端采集狩猎时代

采集狩猎时代持续时间在人类史发展历程中最长,足有20万年。在如此漫长的进化、发展中,最早生活在非洲的人类因为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生存压力的考验,开始向亚欧大陆迁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刺激了环境。面对陌生的新环境,他们不得不学会适应,进而刺激了文化的发展和创造力的进步。渐渐地,因为物质的存储,人们不用再为食物而劳苦,由此使得一部分人从劳动中剥离了出来,扮演着更多丰富、重要的角色,正因如此,促成了贫富差距的出现和等级权利的形成。

加速农耕时代

人类历史真正的飞速发展是从采集狩猎时代之后的农耕时代开始的。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断影响和认识,增强了早期人类的生存能力,他们渐渐学会了种植农作物,学会了存储和制作更加精细优良的各种工具。这个时期,生活在非洲亚欧大陆的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展开了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族群与部落的形成促进了文化的发展,部落之间的贸易和交流又推动了文化的繁荣演变。

在部落中,等级和分工开始建立,加之物质生活和财富的积累,大小部落开始迅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小型的城市和国家逐渐形成。部落之间为了积累财富、扩张领土,便有了贸易和战争。庞大的帝国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十分庞大的帝国,比如波斯帝国、古罗马帝国、突厥帝国等等,甚至有的帝国地跨亚欧非三大洲。

第三个阶段农耕时代持续了一万年的时间,大约从公元前8000年前至近代1750年。在这个阶段中,人类的演化已相当成熟,大大小小的国家纷纷在七大洲建立。不同的国家与民族之间不时横起争端与战争。贸易的迅速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渗透极大地推动着世界的发展。

4.我们的世界近现代

1750年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时代,农耕时代也正是被现代工业化发展逐步侵蚀、替代的。现代工业的发展把大量人口从劳动中解脱了出来,丰富、扩充了其他行业从事者的队伍。这是人类断代史中的一个里程碑,工业时代的开启,将一点点关闭农耕时代那扇尘灰满布的大门。

近现代工业与科学技术的活跃创造力极大程度地改善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十世纪后半叶,计算机的发展又开创了人类史上的新局面。现在已进入了全球一体化与网络信息化的全新时代,这直接受益于通信技术与交通技术的重大改革创新。整个世界借助网络共享信息资源,地球俨然成为了地球村,我们大部分人借助于网络,几乎与整个世界同步并进。我们可以边吃雪糕、边观赏一场直播巴西的球赛;我们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关注美国大选的进展情况;前一分钟发生在世界某个地方的地震,我们立马就能知道地震造成的损害程度以及接下来的状况。

另外,在整个人类史中,男女因为性别的不同,在每个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比如,在采集狩猎时代与农耕时代,女性更多承担生育、抚养孩子,她们地位低下,更多地被束缚在家庭这块巨石上。进入近现代后,这种局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科学与网络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捷,女性可以接收良好的教育,从家务和母亲重任中解脱出来,进入到更多的领域工作。

世界史是浩瀚庞杂的,人类史是繁复广博的,渺小的我们被放进历史的浩海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尽管离开历史,我们照样能见到新一日的太阳,过好每一天的日子。但是我们如果不去了解人类史和自己国家的文化、历史,那我们必定是缺失历史灵魂的人。

《你一定没听过的神秘动物故事》读后感


我特别喜欢动物,今年暑假我专门选择了一套《你一定没有听过的神秘动物故事》陪伴我度过了愉快的暑期。

这套书的作者是沈石溪,现为中国作协会员、上海作协理事、全国儿童文学委员。沈老师1952年出生在上海,祖籍却在我们浙江慈溪。当年沈老师初中毕业就远赴云南插队,在云南西双版纳,了解到了许多神秘的动物故事,于是后来沈老师专门出版了这套书。沈老师还写了许多与动物有关的书,比如《红奶羊》、《第七条猎狗》、《狼王梦》等等,《最后一头战象》和《斑羚飞渡》还被收进语文教材哩!

通过阅读,沈老师告诉我,在动物面前,我们自高自大的人类经常会犯一些“指鹿为马”的错误。比如,在17世纪欧洲人坚信,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1697年探险队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黑天鹅并带回欧洲时,人们无比震惊,异口同声地认定黑天鹅不是一个新物种,而是从地狱里飞出来的黑色幽灵。我通过沈老师的书,了解到了许多动物的习性。但最令我着迷的是这套书中的远古系列和科幻系列。

在远古系列中,有许多可怕的古生物。如霸王龙和巨齿鲨,它们的咬合力分别是我们现在大白鲨的4倍和8倍。在远古时代分别称霸陆地和海洋。

科幻系列就更有趣了,这个系列中有龙、凤凰、阿努比斯、狼人、这些都是神化动物哟。各国围绕神化动物都有许多精彩的传说故事。

比如书中说到一个柏勒洛丰大战奇美拉①怪兽的故事。奇美拉是一种神秘的凶兽,上半身是狮子和羊的特征,下半身则是龙。而且会喷火,奇美拉仗着自己的本领在当地为非作歹,百姓苦不堪言。而柏勒洛丰是一位王子,为了拯救大家,想方设法驯服了飞马珀伽索斯,在珀伽索斯的帮助下,一箭射死了奇美拉,一战成名,成为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之一。

这些年,我通过不断的阅读,学到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同学们,阅读可以充实我们的理想,丰富我们的情感,教会我们各种本领,让我们一起拿起手中的书,尽情的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吧!

喜欢《《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读后感_35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你的梦想一定能实现800字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