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观后感

2019-11-16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观看电影或者视频,已经是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绪的火花,在观看的过程中,情节的展开让人欲罢不能,思维是杂乱的,需要通过写观后感来梳理。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观后感呢?你也许需要"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这样的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看《周恩来回延安》,整个影片给人的心里带来深深地震撼和感动。总理的一生,是写满付出与奉献的一生。

影片以周总理回延安的行程为主线,又以回忆的方式再现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总理脚步所到之处,无一不是真诚热烈,人头攒动的欢迎,影片告诉我们,只有把真诚全部奉献给人民,人民才会记得你,尊重你,爱戴你。

勤勉、敬业、日理万机,鞠躬尽瘁,这些品质影片刚开始用秘书利用总理上厕所的间隙不停地汇报工作来表现的。灾情、外交、国家建设,一件件、一桩桩都牵动着总理的心。

忍受着身体的种种不适进行外事谈判,身边的同事提醒总理注意身体,适当休息,可是他的心里放不下工作,他的心里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

总理的袜子上打着补丁,总理的衣服被工作人员提醒,洗的时候要小心翼翼,帮曹大嫂穿针不忘把线头放在嘴里抿一下,这些温馨生活化的细节展示了周总理的艰苦朴素,平易近人,让一代伟人的音容再现,感人催泪励志奋进。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周总理把延安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同样惦记延安人民的还有毛主席和朱德司令。他们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思念这里的一草一木,更怀念和感念这里的父老乡亲。跟随着总理的脚步,延安那片散发着真理和革命之光的热土就这样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淳朴的西北风土人情和革命老区人民的真挚情谊一次次让人潸然泪下,总理对延安的发展给予厚望,对延安人民的深深牵挂,每每让人看见都热泪盈眶。

影片故事朴实,真切地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崇高品德,以及他们对革命老区延安的不舍和留恋。是陕北黄土高原孕育了新中国,是小米饭南瓜汤滋养了新中国的一代领导人。周总理宴请当年的老邻居、老伙伴,不装,不端,不傲慢,不忘本,流逝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从心底流出的真情。

影片通过总理的回忆,生动刻画了当年革命岁月延安人民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为革命老区人民宽广的胸襟和精神境界所感动,即便是自己的儿子牺牲在战场,曹大娘依然没有一句怨言。

影片没有太多宏观的大场景,更多的是平凡真实的小细节,细腻生动的心理刻画,把一代伟人对延安的真挚而又动情地心声演绎的淋漓尽致,从头到尾那份饱满而又炽热地浓浓乡愁和最朴实的平民情怀,让人心动。

越是平凡处,越是见初心。纪念馆里收藏的毛主席和朱德司令给亲人的两封信,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克己奉公的形象跃然纸上,也诠释了他们一代人的高尚人格和崇高品质,时刻不忘自己从哪里来,该到哪里去,更不忘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让人心生敬佩、敬仰。

观看影片,不仅提醒勿忘历史,更是启迪后人的心灵财富。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正是老一辈革命家的无私奉献,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辉煌成就。

作为新时代的航天人,让我们继承革命先辈遗志,发扬革命先辈精神,学习革命先辈榜样,以他们为镜子,为标杆,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内在动力,更加自觉地在本职岗位上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用责任、用义务、用担当,奋斗新时代,筑梦新征程。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周恩来回延安》影评800字


《周恩来回延安》影评


提起敬爱的周总理,大家并不陌生,无论是脍炙人口的文章《一件珍贵的衬衫》,还是大家伙口口相传的故事,都令这位伟人的形象鲜活具体、清晰可见,也让我们对这位伟人肃然起敬。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的《周恩来回延安》,正在全国影院上映。影片将镜头对准了这位受人敬仰的伟人,透过他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将观众带回到那段特殊的岁月,重温伟人的历史一刻。



影片《周恩来回延安》,采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将观众带回到1973年的特殊时期。身患重病的周恩来同志,肩负着党和国家的嘱托,陪同外宾重新回到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影片采用丰满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代伟人平易近人、关心群众、呕心沥血的光辉形象,并用充满真情实感的事例和故事,讲述了周恩来总理重回延安后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想,让观众对伟人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和认知。



影片一开场,身处病榻之上的周恩来总理,就开始了一天紧张又忙碌的工作,从批阅文件到接待外宾,从飞赴延安到陪同外宾考察,从接见老乡到登门拜访,时时刻刻都处在忙碌之中,没有丝毫的放松和休息,就连吃饭的时间都充分的利用上,不是陪老乡话家常就是与当地的工作人员深入交流,严谨的工作态度,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着实令人钦佩和折服。



难能可贵的是,影片对细节的把握相当苛求和精准。片中,周恩来总理衬衫的领子都已经磨破了,洗衣服的时候要特别地小心留意;脚上穿的袜子是补了又补,脚趾和脚后跟的部位都打着厚厚的补丁;来到老乡家里聊家常,亲自为老乡穿针引线;自费请熟识的百姓和当地陪同的工作人员吃饭;收到的土特产,一律按照市场价付款从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折射出了周恩来总理的平凡与伟大。



为了全景在线周恩来总理回延安的故事,整部影片筹备了近四年时间,背后做了大量充分的准备工作。剧组先后走访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属,秘书、警卫等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及有关方面的权威专家,详细搜集整理了与周恩来总理回延安相关的文献资料,从多角度、全方位对当时的历史进行了还原与刻画。说起来,与周恩来总理相关的影视作品并不少,《周恩来》、《海棠依旧》、《周恩来在上海》、《周恩来在重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但以周恩来总理回延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为原型的影视作品,还是首次与观众见面,《周恩来回延安》的上映,也有效填补这一空白。



《周恩来回延安》改编自知名作家曹谷溪的文学作品《周总理回延安》,是由吴卫东、刘劲执导,汇集了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人的演出阵容。刘劲曾在多部影视作品中饰演周恩来总理的角色,有多达几十次的演出经验,从二十几岁到七十多岁的不同年龄段都出演过,可以说,不光与饰演的角色有着高度的契合,在角色的掌控上更显驾轻就熟。片中,无论是病榻上总理倔强的身影,还是工作中的不遗余力与全情投入,以及回到延安时的思潮翻滚与百感交集,在刘劲不着痕迹的演绎下,都是那么的真挚自然。



今年,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21周年,同样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周恩来回延安》这样一部重大历史题材影片登陆影院,将周恩来总理鲜为人知的故事带到观众身边,实属不易。跟随着影片中的故事,跟随着伟人的脚步,重温周恩来总理的峥嵘岁月,重现那段鲜见的历史,也显影了影片的题材独到与难能可贵。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800字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一代伟人音容再现,感人催泪励志奋进



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众多戏骨级演技派演员主演的《周恩来回延安》正在热映中。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时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已经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为主线,真实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并通过周恩来总理与革命圣地延安人民同吃同住的22个小时,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烘托了出来。



此番再度饰演伟人周恩来总理,刘劲老师更加形似且神似。尤其是老年妆,将身担重病依旧为国为民日理万机的总理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对延安历史原貌的再现,《周恩来回延安》也做到了极致,足见片方在制作影片时的诚意与走心。



《周恩来回延安》的细节非常温馨、感人、催泪,而对这些细节的真实还原,也让周恩来总理的形象更加伟大。



尽管阔别延安老区已经26年之久了,但周恩来总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依旧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周恩来总理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



与延安百姓一起吃饭的那场戏,让人哭惨了。几个百姓吃饭时,都好像饥饿已久,又快又急。周恩来总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知道老区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还很少很少能吃得上这么香的小米饭。看着看着,周恩来总理的眼里就噙满了泪花。刘劲老师的眼泪也是说来就来,丝毫不用酝酿,将那时那刻周恩来总理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的心绪,拿捏的非常精准。几位饰演百姓的老演员,细腻而扎实的表演,也值得鼓掌叫好。



周恩来总理离开前,一位老邻居将自家仅有的一小袋小米(原本是家人留给他70岁生日的)装起来送给总理。有一个细节就是老人将已经抓出来的小米又放回去了,这个细节将老人当时的心境传递的精准而透彻。仅仅是一抓一放这个动作,仅仅是一句家乡的小米,香,就把人看的感动连连,泣不成声。总理的亲切和蔼,百姓的质朴无华,总理与百姓心连心。看到这,笔者心里再次泛起了阵阵感动的涟漪。



周恩来总理袜子上的补丁一层又一层。服务员为周恩来总理洗白衬衫时被工作人员提醒洗衣领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翼翼,因为衣领已经快烂了。周恩爱总理去看望曹大娘时帮曹大娘穿针,还将线头在嘴里抿了一下......如此种种感人且温馨的生活化细节,在《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里不胜枚举。虽然这些镜头只有几秒有的甚至是不到一秒的一闪而过,却在方方面面都展示出了周恩来总理的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从而让周总理的形象更加立体也更加饱满。真正做到了一代伟人音容再现,感人催泪励志奋进。



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盛世,看这部《周恩来回延安》,感触良多也感慨万千。在一次次被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伟岸形象所折服后,在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纯善朴实感动后,我深深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无论工作学习生活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再强波折,也要努力坚持,执着前行。



年轻观众更应该走进影院观看这部电影。了解历史,走进伟人,感受魅力,接受洗礼,励志自己。希望影院能多多排片,让这部感人至深的佳作能让更多的观众观看到。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600字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听花姐说,单位组织周六去观看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最近我刚刚与友人看了这部电影。与其说是先睹为快,倒不如说是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教育。看这部电影,又让我想起了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时,群众发自内心的一句话:人民的总理人民爱,人民的总理爱人民。周总理逝世时,我刚刚十一岁,当时人民群众怀念周总理的事情,特别是这年清明期间,人民群众自发的纪念活动,到现在仍然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周恩来回延安》发生在1973年6月份,当时周恩来总理查出癌症一年多了,总理陪同外宾回到阔别26年的革命圣地延安,深情演绎了周总理在短短22小时内,和延安人民群众心心连心、鱼水情的动人故事。
据说这次周恩来总理回延安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当时的越南领导人到北京访问,要求提供一百亿元的经济援助,我方没有同意,周恩来总理陪同越南领导人参观了延安,目的是让他们看看我们老区人民还过着贫穷的日子。还有一个原因是,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离开延安后再也没有回去过,这次周总理是代毛主席、朱总司令等领导,回到延安看望人民群众,带去了毛主席、朱老总的关怀。
《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没有强烈的情节冲突,也没有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主线,不以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铺陈故事,不是群像塑造讲述伟人的丰功伟绩,而是以日理万机的总理,对革命根据地延安百姓日夜牵挂,用人物饱满充沛的情感串起全片的叙事,通过总理与延安人民群众、知青、当地领导的互动,和对历史的回顾,再现了战争年代延安精神的形成,和新中国成立后延安精神的延续,展现了一代伟人周总理和延安人民难以割舍的情谊、不忘初心的情怀。
尽管片中延安百姓的日子依然艰苦,但是他们相信跟着共产党走,一定会过上好日子。而正是延安百姓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总理更加百感交集,许愿一定会再回延安。
影片中,周总理没有鸿篇大论,但他却把对延安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嘱托,无声地传导到每一位干部心里。在与当地干部重重的握手,每一个握手,都是一句无声的嘱托。据说周总理与干部的握手时的响声,也符合延安人击掌盟誓的习俗。当总理听到地方领导立下三年变样、五年亩产翻番的军令状时,已经尿血的总理不顾医生的嘱咐和重病的身体,用颤抖的手为大家斟酒,举杯一饮而尽。
周总理生前牵挂着延安,共产党人没有忘记延安,没有辜负总理的愿望 。经过五十多年的励精图治,特别是近四十年的改革发展,延安已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昔日的黄土高坡也早已是高楼林立,人民生活新福安康。
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河水。周总理虽没能亲眼看到延安人民过上好日子,但是总理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崇高信念却在共产党人中代代相传。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1000字


宝塔山依然巍峨,延河水依旧奔流,总理虽没能亲眼看到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但是总理一心为民的崇高信念和质朴情怀却永久的留在人民心中。虽然观影活动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我内心不时会被影片内容感动。

一次次深情的回望,凝聚了周总理对延安人民深厚的感情。身患重病的总理在飞机还未进入延安机场时,边站起身早早等待,迫切希望早一眼看见延安的人民;离开时,让飞机在延安的天空中在转一圈,想在看看延安的人民,再看看延安这片土地。这无比深厚的感情,让总理难以割舍,久久舍不得离开,当总理专机久久盘旋于延安上空不愿离去时,知青修筑的水渠通水了,这也意味着延安精神在年轻人身上的延续。

一声声真诚的问候,传递了总理和延安人民之间的鱼水情。时隔20多年,总理回到延安,和曾经的邻居以及朋友一一握手,深情的眼神对望,依然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清楚地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这里包含了多少深厚的感情,这是向我们传递多么感人的情怀。在总理悄悄地登宝塔山时,为了不让群众发现再造成交通堵塞,周总理换乘吉普车前往,并绕道而行,不料吉普车陷进了泥里,是当地的同志和警卫人员一起把车抬出来的。

一小碗淳朴的红米饭道出了延安人民对周总理浓浓的情怀。寒风刺骨,大雪纷纷,曹大娘的小米饭让总理及红军在寒冬腊月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此碗小米饭也在总理心中深深的埋下了小米情结在曹大娘这儿,总理就是他们的家人,所以当曹大娘再次看到消瘦的总理,她拿出鸡蛋,总理不舍得吃,她还怪总理生分了;总理宴请老乡的小米饭让他们想起了曾经在延安的点点滴滴,想起了和延安人民深厚的友谊,在延安百姓眼里,总理是带领共产党人抗日的红军,是搬掉压在延安百姓和全国穷苦百姓头上三座大山的共产党人,是让老百姓当家做主的恩人。所以,即便是在那样困难的特殊时期,尽管人民的生活那样的艰苦,但是延安精神没有丢。

我们在片中看到,郝大爷拿出家人为其七十大寿留存的小米送给总理,在一抓一放之间,将延安百姓对总理的爱戴,对共产党人的信任表达得淋漓尽致。正是延安百姓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总理更加百感交集,也看到了延安百姓的日子依然艰苦,也坚信一定会过上好日子。

正像一首诗所写的那样:人民的总理人民爱,人民的总理爱人民,总理和人民在一起,人民和总理心连心。 敬爱的周总理把毕生精力和心血都献给了党和人民,始终同人民保持着血肉联系,深受人民的衷心爱戴。这也将成为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历经岁月洗礼,得到永久传承。

观《周恩来回延安》有感


我校于6月12日下午14:10,在宝坻区长城新天地影城组织全体教职工观看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故事片《周恩来回延安》。

电影放映伊始,我望着周总理羸弱的身体,憔悴的面庞,为国为民匆匆忙忙劳碌的身影,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淌,感动、激动、感恩、自豪、心疼,我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任其青衫湿透。舍不得落下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镜头,仿佛周总理就在我们身边,在人民群众中间。我心中充满着景仰与热爱,敬爱的周总理心底无私、天下为公的高尚品格,永远是我前进的灯塔。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深重的历史使命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事。通过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见闻,展现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峥嵘岁月,让观众深刻领悟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博大胸怀。

电影开篇,镜头表现的是周总理接待外宾、批阅文件、处理各类事物等繁忙的工作这真实的场景不由得使我想起何其芳先生的《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在陪同周恩来总理审阅一篇稿子时,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了,我至今记忆犹新。作者有这样一段抒情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这几句发自肺腑的赞叹令我终生难忘。

飞机穿越云层,周总理透过舷窗凝望着广袤的陕北大地,神情凝重,陷入深深的思考。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第一次回延安。听说总理来了,延安的乡亲们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涌上街头,就是为了在车队经过的时候,能够亲眼看见亲人周恩来总理,可以想见延安老百姓对周总理的思念和爱戴。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鱼水深情跃然银屏。

影片《周恩来回延安》的许多细节温馨、感人,离开延安老区已经26年了,但总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能脱口而出,这充分说明周恩来总理的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回到延安的周恩来总理十几次眼含热泪,在请延安的老乡们吃饭的时候,总理与老乡们一起蹲在地上吃小米饭。当得知老乡们生活清苦,每天还吃不饱饭的时候,总理眼眶湿润了,心里有说不出的痛。延安的小米养育了革命,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牺牲,可老区的人民还处在缺吃少穿的窘地,怎能不让他心痛。总理给几位老人盛上小米饭,含着热泪递到淳朴善良的乡亲们手中,让他们带回家去。在离开延安前,周恩来总理特意叮嘱当地的干部,一定要改变延安的落后面貌,让延安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当年的曹大嫂,如今已变成曹奶奶,近耄耋之年,她老眼昏花,记忆力很差,已经不怎么认识人了。总理拉着她的手很久很久,并在昏暗的光线下帮她把针纫上,亲手把随身的老花镜给大嫂戴上,当曹大嫂认出了当年的周副主席时,一句掏心窝子的话我们想你呀!催人泪下。总理说起了当年在大嫂家吃小米饭的情景,大嫂望着总理消瘦的面庞,非要把自己攒下的鸡蛋给总理补补身子。这正是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啊!

总理的车陷入河边泥潭,乡亲们主动前来把车抬了出来;一个年轻人代替不能走路的老父亲从十几里外赶来给周恩来总理送来一袋大红枣,他家的老牛就是当年总理帮忙找到的;家境贫困,缺少粮食的乡亲,把不是遇到危机则不能动的半袋小米让周恩来总理带回北京。宾馆早就挤满了,院子里又聚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乡亲,他们宁可不睡觉,也要和总理见上一面这人间真情,只有我们的党和人民之间才可发生。

离开延安时,周恩来总理让机长在延安这片土地上空再盘旋一圈,他的眼睛再一次湿润了,他想再多看几眼他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他惦念着淳朴的乡亲们,舍不得这片深情的土地。

影片细节刻画深刻,直抵人心,充分反映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人民情怀,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精神。我们一定继承革命传统,心系人民,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奋力推进五个现代化天津和北国江南、京畿重镇、人文宝地建设,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同时,我们要以6月份开始的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载体,结合工作实际,提高质量标准、服务标准,进一步开创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开放教育新局面,努力构建津京冀协同发展新格局,引进先进理念,引进超前的培训模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敬爱的周总理,您放心吧!如今的延安早已脱贫致富奔小康,伟大祖国的航船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乘风破浪,奋勇向前!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2篇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伊莉娜

为铭记奋斗历史、弘扬伟人精神,5月25日下午,有幸参加了老公单位特别组织的班后活动,观看历史题材片《周恩来回延安》。

《周恩来回延安》讲述了1973年被检查出患有膀胱癌的周恩来总理回到阔别二十六年的革命圣地延安,重温党的奋斗历程,铭记党的奋斗精神。这方热土养育了中国革命,养育了人民军队,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提醒全党不要忘记延安这片土地上的革命火种和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奉献的故事。

该影片的细节非常温馨、感人、催泪,对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短暂22小时发生的感人故事细腻还原,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再现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峥嵘岁月。通过回忆那段战争岁月,对陕北人民以及那些为革命牺牲的战士进行了全面回顾,当看到总理为了与红军战士们一起饿肚子、讨饭吃的经历,深深地为影片中呈现的这一切所震撼,烘托出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

最感动我的地方是,周总理与延安群众们之间紧密的鱼水之情,虽隔了20多年,总理回到延安,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还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看着总理为延安发展心力交瘁,看着延安民众在当时还面临严重的温饱问题,我就想到自己平时太浪费了,完全不知道珍惜现在衣食不愁的生活。

同时,这部电影从侧面为我们展示了晚年周总理的人物形象,还带领我们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记忆,看似质朴却饱含浓浓深情的电影,再现了一段从前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情感,充分说明总理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

观影结束后,大家的心灵震撼很大,受到很大教育。从小我就敬佩周总理,也知道总理的不少感人事迹,可这部电影还是给我上了一课,没想到晚年的周总理身患重病,还坚持连轴转地工作,这绝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虽然《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纪录题材的作品,但却有着很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这样一部饱含怀念、爱戴与追思的影片,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历史,还让我们感受到伟人的人格魅力,接受洗礼,励志自己,真正响应了影片的主题“不忘初心,此心如金”。

这部正能量、主旋律的不同寻常的影片,虽没有生活剧好笑喜感,但却对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伊莉娜)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5月28日,在丰台区私个协大红门分会的组织下,天雅e党支部全体成员前往集美卢沟桥商场电影院观看《周恩来回延安》首映。这部影片是对新中国成立70年的献礼,同时此次观影也作为天雅e党支部的一次主题党日活动,意义重大。

影片以周总理1973年6月拖着病体陪同越南国家领导人回延安的历史事件为中心,同时回顾了中国革命军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深刻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的血肉之情,以及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革命情怀。

整个观影过程中,我们都被周总理的言行感动着,周总理记挂延安百姓,看到百姓吃不饱穿不暖,他留下了心痛的泪水。“小米饭”是影片中心线,每次总理留下眼泪,都是因为“小米饭”:抗战时期,曹大嫂给总理部队吃的“小米饭”,回延安后,看到老乡大口大口的吃着总理请吃的“小米饭”,临别时,老乡送的攒了几年的“小米”,总理不禁潸然泪下。这是三种不同的心情,但是都跟人民有关,第一次是看到百姓挨饿,总理流泪了,第二次是回忆起战争时期延安百姓无私的帮助,总理流泪了,第三次是感受到百姓对自己的记挂,总理流泪了。

周总理是受人民爱戴的好总理,他克己奉公,每天熬夜批复文件,拖着患有重病的身体,还坚持同外宾彻夜谈判,并亲自陪同外宾回延安,看延安的建设和百姓的生活;他艰苦朴素,一双袜子缝缝补补,一件衬衫领子洗烂,还在穿;他严于律己,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老乡送的特产,他全部自掏腰包付费。周总理是国家的好干部,人民的好领导!十里长街送总理是百姓对这位总理赞誉的最好体现。

最受感动的画面是,周总理离开延安登机前,一再嘱咐延安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实现他们的诺言,把延安建设搞好,让延安的粮食产量翻一番。这是总理对延安和人民的牵挂,深刻体现了总理对人民的那份无私的爱。

新中国的成立,是革命胜利的结果,革命胜利离不开人民对军队无私的帮助和支援。共产党人对此念念不忘,始终将人民的疾苦放在第一位,就像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嘱咐的那句话,扶贫工作一定要务实,要“扶真贫,真扶贫”。习近平总书记也做到了,多次去祖国最贫困的地区看望百姓,惦记他们的衣食住行。

看了《周恩来回延安》这部影片后,天雅e党支部的党员同志在回来的路途中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家都被总理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打动,都被周总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所鼓舞。天雅e党支部一定在这种伟大精神的鞭策下,建设好新时代社会主义,无愧于党,无悔于人民,并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1900字


走出电影院,电影中的一幕幕仍在眼前浮现,不禁感慨万千。

瘦削的面容,眼睛却永远那么有神;多病的身体,腰板却永远那么挺直。艰苦的条件,摧毁了他的身体,却摧毁不了他的意志;忙碌的工作,让他忘记了休息,却不能让他忘记人民。

他的心中只有人民,没有自己!

他日理万机,举轻若重;他废寝忘食,鞠躬尽瘁;他顾全大局,忍辱负重而他所做的这一切,无非是要让百废待兴的国家繁荣富强,无非是要让饱经苦难的人民富裕安康!

他的心中只有人民,没有自己!

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一别66年,周总理至死未回养育了自己的家乡淮安,因为他怕给地方政府添麻烦,怕家乡的人找自己帮忙。

一别26载,周总理终于回到了养育了中国革命的家乡延安,因为他深知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牺牲。

周总理心中割舍的是私情,装满的是大爱;放下的是小家,惦念的是国家!

他,代表党中央和毛主席回延安问候老区的人民!

他回来了,回到了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回到了那个自己日思夜想的家。在走出飞机的那一刻,在面对层层围住自己的延安干部群众的那一刻,他激动地向大家说:我回家来了!我回来看你们了!

他请延安的老邻居、老朋友吃饭,与他们一起蹲在地上,一起回顾往昔峥嵘岁月,如叙家常;他亲自登门看望为革命失去亲人的曹大娘,亲自帮曹大娘穿针,如待家人。家的温馨,就在那一时一刻弥漫开来,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也感染着影院里的每一位观众。在周总理的心中,是延安的小米饭养育了中国的革命,延安的每一位父老乡亲都是家人。延安就是家啊!

总理热爱延安的人民,延安人民也热爱总理呀!

总理回延安了!总理回延安了!当延安的百姓得知总理回到了延安,他们自发地来到路边,为的是能看上总理一眼。

一群延安的百姓,看到总理的车子陷在延河滩上不能动,立刻涌上前来,齐心协力把总理的车子抬出了河滩;一个老邻居,把饿肚子节省下来准备做七十大寿用的半袋小米送给了总理;一个延安青年,受父亲嘱托从十几里地外赶来给总理带来一袋红枣这是怎样一种情感,这是怎样一种力量啊!战争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就是凭着这样的情感和力量,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强大的支援,中国革命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因为他们相信,共产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

一别26年,终于回到了延安,总理心中有欢欣也有痛苦。他看着老邻居、老朋友一碗接一碗大口吃着小米饭,他明白了,延安的人民生活还很艰苦啊!他陷入深深地自责中,满眼泪水,延安人民哺育了我们,如今延安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我们对不起延安人民啊。

为了改变延安落后的面貌,改善延安人民的生活。周总理召集当地干部谈话,了解情况,寻找办法;他鼓励知青,让大家好好干,一定要建设好延安。为了感谢当地干部,他忘记了医生的禁酒令,忘记了邓大姐的叮嘱,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今后我们上上下下就一个目标,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这是总理对延安人民的庄严承诺,这是总理对新中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期盼!

一部影片,浓缩了周总理22小时的延安之行;一个个细节,展现了革命领袖与延安人民的鱼水情深。敬爱的周总理,人民怎舍得你离开!然而,1976年,你还是离开了,带着太多的不舍与遗憾。你多希望亲眼看到延安的人民过上好日子,多么希望看到祖国的人民幸福安康!

你离开我们已经43年了,但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伟人风范,不会忘记你的丰功伟绩。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连用六个杰出楷模概括周总理的伟大人格: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的杰出楷模,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杰出楷模,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杰出楷模,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周总理,您是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和标杆,在人们心中您丰碑永伫、风范长存。

看着高楼大厦,看着车水马龙,看着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想总理应该会感到欣慰了吧。改革开放四十年,延安的人民已经过上了好日子,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战争的硝烟已经远离了中华大地,落后挨打的年代已经成为过去。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华大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总理呵,我们的好总理!请您放心,新时代的共产党人,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900字


近日,我观看了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周恩来回延安》,感受颇多。

这部电影以1973年身患重症时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已经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为主线,真实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并通过周恩来总理与革命圣地延安人民同吃同住,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烘托了出来,讴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作为当代青年的一员,对革命历史以及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只能通过书籍、影视材料来了解。这部影片没有气势恢宏的场景,而是通过细腻的情感变化贯穿始终,将周恩来总理的形象呈现得更加饱满,真正做到了一代伟人音容再现,感人催泪,励志奋进。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有几个画面让我印象深刻,抑制不住的潸然泪下。当飞机降落在机场,总理从打开的机舱门缓缓走出,重回延安让这个老人红了眼圈。看到这一幕,我脑海里闪出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话出自现代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透过周总理眼里的泪光,我看到了他对延安这片土地的怀念和热爱,赤诚之心,许党许国。

当周总理跟故友重逢,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在了解到延安人民依旧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老人的眼眶又红了,总理苦恼于如何改善延安的农业发展,改善延安人民的生活条件;周总理见到知青代表时,殷切地希望他们能扎根在延安,建设好延安,与延安人民共同发展;在见到延安的干部时,与他们举杯为誓,要让粮食产量翻一番,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透过周总理脸上急切的目光,我看到了他对延安百姓们的热爱,鞠躬尽瘁,勤政为民。

当服务员为周总理洗衬衫时,工作人员提醒到洗衣领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翼翼,因为衣领已经快烂了;在周总理离开延安之前,自己穿袜子时,袜子上露出了几块补丁;收到老乡的特产,总理坚持要从自己的工资中扣除补贴老乡的钱从这样的场景中,我看到了他对自己的严苛,严于律己,清正廉洁。

在一次次被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伟岸形象所折服后,在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纯善朴实感动后,我深深感到,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无论工作学习生活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再强波折,也要努力坚持,执着前行。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1300字


为了庆祝建国70周年,迎接党的98岁生日,7月1日矿业公司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在柞水县逾辉影城观看《周恩来回延安》的革命电影。影片讲述了身患癌症的周总理1973年陪同外国友人,重回阔别26年的革命圣地延安为背景,深情演绎了总理在短短22小时内和延安百姓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没有强烈的情节冲突,也没有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主线,不以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铺陈故事,不是群像塑造讲述伟人的丰功伟绩,而是以日理万机的总理对革命根据地延安百姓日夜牵挂的第一视角,用人物饱满充沛的情感串起全片的故事,通过总理与延安百姓、知青、当地领导的互动,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延安精神的形成和新中国成立后延安精神的延续,展现了一代伟人周总理和延安人民难以割舍的情谊、不忘初心的情怀。

影片从总理宴请老乡的小米饭和回忆感恩当年曹大娘的小米饭,导出埋在总理心中深深的小米情结以及这背后蕴藏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在延安百姓眼里,总理是带领共产党人抗日的红军,是搬掉压在延安百姓和全国穷苦百姓头上三座大山的共产党人,是让老百姓当家做主的恩人。影片中,带领百姓撤退延安的总理,冒着生命危险帮牛娃找到了牛,总理知道,这头牛就是这个孩子一家人未来生活的希望。无论是地方军阀还是国民党,谁都不可能像共产党人这样全心全意为老百姓着想。所以,即便是在那样困难的特殊时期,尽管人民的生活那样的艰苦,但是延安精神没有丢。我们在片中看到,郝大爷拿出家人为其七十大寿留存的小米送给总理,在一抓一放之间,将延安百姓对总理的爱戴,对共产党人的信任表达得淋漓尽致。在曹大娘这儿,总理就是他们的家人。所以看到消瘦的总理,她拿出鸡蛋;总理不舍得吃,她还怪总理生分了。尽管片中延安百姓的日子依然艰苦,但是他们相信跟着共产党走,一定会过上好日子。而正是延安百姓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总理更加百感交集,许愿一定会再回延安。

《周恩来回延安》用平实的老百姓语言来描述伟人情怀,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后,延安百姓依然吃不饱饭,总理在与省地市干部吃饭时再三要求一定要抓生产,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需要水利人才等生产上的帮助,中央一定大力支持。总理没有鸿篇大论,只是重重地与当地干部握手,每一个握手,都是一句无声的嘱托。当总理听到地方领导立下三年变样、五年亩产翻番的军令状时,已经尿血的总理不顾重病的身体,用颤抖的手为大家斟酒,举杯一饮而尽。

本片通过描述周恩来总理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深情呈现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另一方面,通过众人延河抬车、曹大娘拿出攒下的几枚鸡蛋让总理补补身子,缺米少粮的老邻居凑出半袋小米让总理带回去,延安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带着一袋大枣看望总理等细节,刻画了延安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体现了老区人民坚定跟党走的永恒信任。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是通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员身份,强化党的意识和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干好本职工作。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1500字


1973年6月,一个幸运儿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降临人间,这就是我。

1973年6月,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铭记初心,牢记使命,身患重病、肩负重任重回阔别了26年的革命圣地延安。谁也不曾想到,我个人的命运会和总理、会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吴瑛的《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牵动了太多人的心,也深深地影响着正在读小学的我: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迎送过多少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国际友人,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渐渐远去,和我们永别了!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跑。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能够让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致哀?这是中国第一人!带着这样的疑问,少年的我翻开了《在沉痛悼念的日子里》,收集了一本又一本书,读了一篇又一篇文章

1989年初中毕业的我,毅然选择了师范专业,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要把自己所看、所学,毫无保留地讲给孩子们听。还要告诉他们,我们中国曾经有一位伟人,一位卓越的外交家,一位新中国的缔造者周恩来。他没有一分钱存款,他没有一个孩子,他把毕生的精力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党,奉献给了国家,奉献给了人民。这样的人,带给我们希望,带给中华民族希望。

2019年6月,我校全体党员观看了《周恩来回延安》,这部时长一个多小时的影片,让多少人泪湿衣襟?

角度一:延安的人民群众

牛娃一家赖以生存的耕牛,在战乱中走失了,总理冒着生命危险帮他找回了牛。因为总理知道,这头牛是这个孩子一家人未来生活的希望。心系百姓,百姓爱他;郝大爷拿出家人为其七十大寿留存的宝贵的几斤小米,大老远连夜给总理送来,是延安老乡对总理的牵挂,是延安人民对共产党人的永远的信任。心系百姓,百姓念他;阔别26年再次见到周总理,曹大娘看到消瘦的总理,拿出鸡蛋要给他补补,总理不舍得吃,她还怪总理生分了。心系百姓,百姓敬他。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这样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总理,用身体力行生动诠释了延安精神。这种精神,感动着当年的延安百姓,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民。

角度二:北京下乡知青

延安这片红色的热土,孕育了燎原的革命火种,见证了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奉献。这里,既有土生土长的延安民众,又有中国的新生力量下乡知青。身患重病、百忙当中的周总理亲切同他们交谈,给予支持,给予鼓励。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排除万难,水到渠成,承载着总理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从他们那里,我看到了熟悉的东西,亲切、自然。他们身上有一股蓬勃的力量,那是我们的理想,那是中国的希望。

角度三:身边工作人员

地方领导铿锵有力地立下三年变样、五年亩产翻番的军令状,是周总理甘于奉献、不忘初心高尚品质的影响,是延安人民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的生动写照。

初心永驻,不负人民!这样的共产党人,这样的中央领导,是全中国人民之幸。

我庆幸,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庆幸,我骄傲,我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砥砺前行、接续奋斗!!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兴旺的标记。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今天,我们应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引导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成为实现中华民族梦想的正能量。

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绿荫。叶的事业也许永远都不会惊天动地,但正是渺小、不起眼的叶成就了花的绚丽,果的辉煌。我愿做这渺小的、不起眼的叶,在雨露阳光中把自己奉献给花、奉献给果。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650字


影片一开场,身处病榻之上的周恩来总理,就开始了一天紧张又忙碌的工作。为了应付越南领导人提出的大额援助请求,总理决定陪同越南领导人一起访问延安。总理的用意是让他们看一看当年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身处艰苦环境而指挥全国抗战的,从而产生自力更生的意识;同时,对心系着延安群众的总理来说,这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能够重返阔别了二十六年的革命圣地延安。

来到延安后,周总理陪同越南领导人参观当年他们在延安住过的窑洞。电影以闪回的方式,穿插了总理对过去红军长征、建立根据地、西安事变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回忆,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但最令人感触的,还是周总理对延安人民的挂念。在与当年熟识的乡亲们见面、寒暄,追忆延安十三年的点滴往事的同时,总理体察着老乡们的生活与精神面貌,当看到这里的经济发展缓慢,许多老乡还在饿肚子,他亲自布置工作,要让整个延安走向富裕。

影片中还原了一些当年的真实情景,总理的衬衫领子已经快磨烂了,袜子打满了补丁,他收了老乡的礼物,都让工作人员折成现金返还,从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折射出了周恩来总理艰苦朴素的作风。从影片中,我们也看到了周总理晚年的真实形象,一个身形消瘦但仍精神矍铄的老人,一个深受百姓爱戴的总理,一个为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的共产党员。周总理离开延安前的最后一个愿望,是延安生产能够发展,人民的生活能够改善,希望能再回到延安看一看。

伟人已逝,生者长思。对于新时代的我们来说,要发扬周总理艰苦朴素的作风,学习周总理敬业爱岗的精神,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观后感《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