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观后感

2019-11-16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1000字。

现在看电影或者视频也是人们汲取知识营养的一种主要渠道,作品的情节,经常让我们生出万般感慨,观看完的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我们可以用写观后感的方式将各种感触和思考组织在一起。应该怎么写好一篇的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1000字”,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宝塔山依然巍峨,延河水依旧奔流,总理虽没能亲眼看到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但是总理一心为民的崇高信念和质朴情怀却永久的留在人民心中。虽然观影活动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我内心不时会被影片内容感动。

一次次深情的回望,凝聚了周总理对延安人民深厚的感情。身患重病的总理在飞机还未进入延安机场时,边站起身早早等待,迫切希望早一眼看见延安的人民;离开时,让飞机在延安的天空中在转一圈,想在看看延安的人民,再看看延安这片土地。这无比深厚的感情,让总理难以割舍,久久舍不得离开,当总理专机久久盘旋于延安上空不愿离去时,知青修筑的水渠通水了,这也意味着延安精神在年轻人身上的延续。

一声声真诚的问候,传递了总理和延安人民之间的鱼水情。时隔20多年,总理回到延安,和曾经的邻居以及朋友一一握手,深情的眼神对望,依然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清楚地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这里包含了多少深厚的感情,这是向我们传递多么感人的情怀。在总理悄悄地登宝塔山时,为了不让群众发现再造成交通堵塞,周总理换乘吉普车前往,并绕道而行,不料吉普车陷进了泥里,是当地的同志和警卫人员一起把车抬出来的。

一小碗淳朴的红米饭道出了延安人民对周总理浓浓的情怀。寒风刺骨,大雪纷纷,曹大娘的小米饭让总理及红军在寒冬腊月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此碗小米饭也在总理心中深深的埋下了小米情结在曹大娘这儿,总理就是他们的家人,所以当曹大娘再次看到消瘦的总理,她拿出鸡蛋,总理不舍得吃,她还怪总理生分了;总理宴请老乡的小米饭让他们想起了曾经在延安的点点滴滴,想起了和延安人民深厚的友谊,在延安百姓眼里,总理是带领共产党人抗日的红军,是搬掉压在延安百姓和全国穷苦百姓头上三座大山的共产党人,是让老百姓当家做主的恩人。所以,即便是在那样困难的特殊时期,尽管人民的生活那样的艰苦,但是延安精神没有丢。

我们在片中看到,郝大爷拿出家人为其七十大寿留存的小米送给总理,在一抓一放之间,将延安百姓对总理的爱戴,对共产党人的信任表达得淋漓尽致。正是延安百姓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总理更加百感交集,也看到了延安百姓的日子依然艰苦,也坚信一定会过上好日子。

正像一首诗所写的那样:人民的总理人民爱,人民的总理爱人民,总理和人民在一起,人民和总理心连心。 敬爱的周总理把毕生精力和心血都献给了党和人民,始终同人民保持着血肉联系,深受人民的衷心爱戴。这也将成为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历经岁月洗礼,得到永久传承。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1000字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赤子之心是怎样炼成的?
句_单单

周恩来总理一生被人民所尊敬的其中一个重大原因,是他视人民如天,视自己是人民的儿子,对人民的感情热烈而深沉。在看过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后更是有此感,电影结局处将镜头拉回到现代的延安,周总理却已无法看到,辛酸遗憾令人垂泪。


与以往革命历史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所不同,《周恩来回延安》更加着重于细节描写,周总理在70年代特殊历史时期,虽身患重病,但一心肩负人民、心怀国家使命,回到圣地延安。


电影的故事从周总理1973年6月身患重症时讲起,彼时的总理在病榻中办公,珍惜时间、鞠躬尽瘁的精神当之无愧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八个字。毛主席曾引用曹操的这句名言,借此肯定周总理的理政之勤、之德、之能。


重返故土延安,当他捧起金黄的小米饭,想起当年初进延安时,路过曹大嫂家吃的第一顿小米饭,他饱含热泪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当他登上宝塔山远望清凉山,想起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陈友才和小曹,托付延安干部一定要为烈士的墓碑多加照料;当他看到延安当地百姓吃不饱,当场与干部举杯为誓,要在五年内让粮食产量翻一番,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电影中这些细节的描述,使影片与其他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区别开来。


此次,扮演周恩来总理70多次的特型演员刘劲在《周恩来回延安》中有了一个特殊的身份,既是主演也是导演。与他搭档的演员有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实力戏骨,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可圈可点。从电影中能感觉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热切情怀,尤其是从细节出发,导致泪点连连,深情画面接踵而来。


回到革命圣地延安后的周总理,带领观众回顾了中国革命在此地13年的重大事件,此后将四个时空交错进行的艺术手法来讲故事,令观众领略到电影剪辑艺术的同时,更深切感受到周总理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真正拥有赤子之心的人,最不怕的就是时间变迁。因为时间更能让人看清真相。电影剧情在四个时空交错中,将历史与现实打通,他与国家领导、延安干部、人民百姓、下放知情之间相处的点点滴滴,不禁令人动容。


《孟子离娄下》中有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拥有善良、纯朴、率直、热爱生命的人格品质的人,更有大人物的担当。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待人接物、所思所感,无处不在的体现他对人民的深切关怀,也无处不现在他的赤子之心。


随着《周恩来回延安》的剧情发展,电影不仅重温党的奋斗历程,更从细节处展现了周总理在延安十年的峥嵘岁月。这一路走来,周总理与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护卫员、翻译、护士等人员的相处中,一系列的人物被延安这个老地方巧妙地串联起了,观众也看到了彼时那个年代的人物群像。


在一幕幕催人泪下、催人奋进的故事中,周总理结束了自己的延安之行,临行前依依不舍,也可能是知道自己身体抱恙,不知何时能再返故地,感到有些遗憾。他略带伤感的离开延安,带着人民的不舍,却也坚定了人民心中建设延安的信念。彼时,周总理在延安下达的的军令状,全部按时完成,这也深刻体现了延安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内涵。


影片《周恩来回延安》从拍摄、制作层面的用心之处即能看出诚意,在商业扎堆的档期里,一部关于周总理的电影这样低调上映,不仅是致敬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也能给当下正处在中美贸易战的祖国人民给予更多信心。


周总理曾说过: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在中美两国政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是,这种分歧不应当妨碍中美两国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更不应该导致战争。彼时任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周恩来如是说,如今回头再看同样受启发。


周恩来一生受人敬爱,看《周恩来回延安》便更清晰知道内里原因,因为他爱人民,心中永远有人民。道德经有云: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这里所说的赤子之心,跨越到现代,他就是周总理。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看《周恩来回延安》,整个影片给人的心里带来深深地震撼和感动。总理的一生,是写满付出与奉献的一生。

影片以周总理回延安的行程为主线,又以回忆的方式再现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总理脚步所到之处,无一不是真诚热烈,人头攒动的欢迎,影片告诉我们,只有把真诚全部奉献给人民,人民才会记得你,尊重你,爱戴你。

勤勉、敬业、日理万机,鞠躬尽瘁,这些品质影片刚开始用秘书利用总理上厕所的间隙不停地汇报工作来表现的。灾情、外交、国家建设,一件件、一桩桩都牵动着总理的心。

忍受着身体的种种不适进行外事谈判,身边的同事提醒总理注意身体,适当休息,可是他的心里放不下工作,他的心里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

总理的袜子上打着补丁,总理的衣服被工作人员提醒,洗的时候要小心翼翼,帮曹大嫂穿针不忘把线头放在嘴里抿一下,这些温馨生活化的细节展示了周总理的艰苦朴素,平易近人,让一代伟人的音容再现,感人催泪励志奋进。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周总理把延安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同样惦记延安人民的还有毛主席和朱德司令。他们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思念这里的一草一木,更怀念和感念这里的父老乡亲。跟随着总理的脚步,延安那片散发着真理和革命之光的热土就这样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淳朴的西北风土人情和革命老区人民的真挚情谊一次次让人潸然泪下,总理对延安的发展给予厚望,对延安人民的深深牵挂,每每让人看见都热泪盈眶。

影片故事朴实,真切地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崇高品德,以及他们对革命老区延安的不舍和留恋。是陕北黄土高原孕育了新中国,是小米饭南瓜汤滋养了新中国的一代领导人。周总理宴请当年的老邻居、老伙伴,不装,不端,不傲慢,不忘本,流逝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从心底流出的真情。

影片通过总理的回忆,生动刻画了当年革命岁月延安人民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为革命老区人民宽广的胸襟和精神境界所感动,即便是自己的儿子牺牲在战场,曹大娘依然没有一句怨言。

影片没有太多宏观的大场景,更多的是平凡真实的小细节,细腻生动的心理刻画,把一代伟人对延安的真挚而又动情地心声演绎的淋漓尽致,从头到尾那份饱满而又炽热地浓浓乡愁和最朴实的平民情怀,让人心动。

越是平凡处,越是见初心。纪念馆里收藏的毛主席和朱德司令给亲人的两封信,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克己奉公的形象跃然纸上,也诠释了他们一代人的高尚人格和崇高品质,时刻不忘自己从哪里来,该到哪里去,更不忘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让人心生敬佩、敬仰。

观看影片,不仅提醒勿忘历史,更是启迪后人的心灵财富。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正是老一辈革命家的无私奉献,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辉煌成就。

作为新时代的航天人,让我们继承革命先辈遗志,发扬革命先辈精神,学习革命先辈榜样,以他们为镜子,为标杆,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内在动力,更加自觉地在本职岗位上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用责任、用义务、用担当,奋斗新时代,筑梦新征程。

《周恩来回延安》影评800字


《周恩来回延安》影评


提起敬爱的周总理,大家并不陌生,无论是脍炙人口的文章《一件珍贵的衬衫》,还是大家伙口口相传的故事,都令这位伟人的形象鲜活具体、清晰可见,也让我们对这位伟人肃然起敬。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的《周恩来回延安》,正在全国影院上映。影片将镜头对准了这位受人敬仰的伟人,透过他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将观众带回到那段特殊的岁月,重温伟人的历史一刻。



影片《周恩来回延安》,采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将观众带回到1973年的特殊时期。身患重病的周恩来同志,肩负着党和国家的嘱托,陪同外宾重新回到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影片采用丰满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代伟人平易近人、关心群众、呕心沥血的光辉形象,并用充满真情实感的事例和故事,讲述了周恩来总理重回延安后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想,让观众对伟人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和认知。



影片一开场,身处病榻之上的周恩来总理,就开始了一天紧张又忙碌的工作,从批阅文件到接待外宾,从飞赴延安到陪同外宾考察,从接见老乡到登门拜访,时时刻刻都处在忙碌之中,没有丝毫的放松和休息,就连吃饭的时间都充分的利用上,不是陪老乡话家常就是与当地的工作人员深入交流,严谨的工作态度,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着实令人钦佩和折服。



难能可贵的是,影片对细节的把握相当苛求和精准。片中,周恩来总理衬衫的领子都已经磨破了,洗衣服的时候要特别地小心留意;脚上穿的袜子是补了又补,脚趾和脚后跟的部位都打着厚厚的补丁;来到老乡家里聊家常,亲自为老乡穿针引线;自费请熟识的百姓和当地陪同的工作人员吃饭;收到的土特产,一律按照市场价付款从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折射出了周恩来总理的平凡与伟大。



为了全景在线周恩来总理回延安的故事,整部影片筹备了近四年时间,背后做了大量充分的准备工作。剧组先后走访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属,秘书、警卫等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及有关方面的权威专家,详细搜集整理了与周恩来总理回延安相关的文献资料,从多角度、全方位对当时的历史进行了还原与刻画。说起来,与周恩来总理相关的影视作品并不少,《周恩来》、《海棠依旧》、《周恩来在上海》、《周恩来在重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但以周恩来总理回延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为原型的影视作品,还是首次与观众见面,《周恩来回延安》的上映,也有效填补这一空白。



《周恩来回延安》改编自知名作家曹谷溪的文学作品《周总理回延安》,是由吴卫东、刘劲执导,汇集了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人的演出阵容。刘劲曾在多部影视作品中饰演周恩来总理的角色,有多达几十次的演出经验,从二十几岁到七十多岁的不同年龄段都出演过,可以说,不光与饰演的角色有着高度的契合,在角色的掌控上更显驾轻就熟。片中,无论是病榻上总理倔强的身影,还是工作中的不遗余力与全情投入,以及回到延安时的思潮翻滚与百感交集,在刘劲不着痕迹的演绎下,都是那么的真挚自然。



今年,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21周年,同样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周恩来回延安》这样一部重大历史题材影片登陆影院,将周恩来总理鲜为人知的故事带到观众身边,实属不易。跟随着影片中的故事,跟随着伟人的脚步,重温周恩来总理的峥嵘岁月,重现那段鲜见的历史,也显影了影片的题材独到与难能可贵。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1000字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非常具有震撼力的影片。影片截取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一段历史,再现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生活。越南以范文同为团长的代表团要求中国予以援助,周总理负责谈判,并接受了越南代表团提出的要上延安看一看的要求,周总理征得了毛主席的同意,带领越南代表团去延安参观学习。

在当时的政治历史条件下,周总理带着毛主席和朱老总的问候,带着党中央、国务院对陕北人民的深情,欣然飞往革命圣地延安。位于黄土高原的延安,自然条件相当恶劣,人民生活相对贫穷,该怎样面对养育了我们的党和人民军队的陕北延安人民,怎样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苦,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周总理的心头。

他走进延安窑洞,重温当年的艰难岁月,重现当年的战斗生活:纺线开荒,解决西安事变,为老百姓找牛等等历史事件映入眼帘。而那些为了革命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常年埋在那块土地上,这里的人民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小米在陕北是最主要的食物,而老百姓的家里已经所剩不多了,还要留出种子,生活就这样在吃不饱的状态下每天上演着。周总理宴请那些当年的老熟人居然也让他难以下咽,这里的百姓生活太艰苦了,自然条件束缚了他们的发展。那些从大城市来这里的知青们运用所学知识,成功的引水上山,这些让周总理兴奋不已。几天的走访,多少个魂牵梦绕的时刻,一桩桩往事、一幕幕刻骨铭心的场景将思绪拉回到从前,那些长眠于地下烈士、那些眼巴巴盼着当年的红军的乡亲、那些吃不饱饭的陕北老乡,都牵动着周总理的心。这里的百姓仍然那么热情好客、乐观向上,可谁来解决他们的温饱啊?延安的小米养育了红军,养育了党,中国国共产党人从这里走上了胜利的道路,从这里发展壮大,走向全国胜利,而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我们为陕北的发展忧心,党省委、地委说出了奋斗目标后,兴奋地周总理忘了家人的嘱托和护士的劝告,喝干了一杯酒。这就是我们的总理,一个一心一意为了全中国人民而日夜操劳、无私奉献的总理,一个心中装着人民而忘记自己的好官。

影片采用闪回的手段将激昂历史与现实无缝对接,将历史和使命巧妙弥合,把周总理伟大的人格和巨大的魅力衔接起来,让我们感觉到这样一位高风亮节的时代英雄崇高的人格和坚毅的性格。延河水汤汤流淌,流不去人民对周总理的热爱,宝塔山巍然屹立,挺直的塔身正如共产党员的革命意志。他们永远在诉说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辉煌史诗,永远书写着中华民族不息的奋斗诗篇。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800字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一代伟人音容再现,感人催泪励志奋进



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众多戏骨级演技派演员主演的《周恩来回延安》正在热映中。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时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已经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为主线,真实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并通过周恩来总理与革命圣地延安人民同吃同住的22个小时,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烘托了出来。



此番再度饰演伟人周恩来总理,刘劲老师更加形似且神似。尤其是老年妆,将身担重病依旧为国为民日理万机的总理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对延安历史原貌的再现,《周恩来回延安》也做到了极致,足见片方在制作影片时的诚意与走心。



《周恩来回延安》的细节非常温馨、感人、催泪,而对这些细节的真实还原,也让周恩来总理的形象更加伟大。



尽管阔别延安老区已经26年之久了,但周恩来总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依旧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周恩来总理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



与延安百姓一起吃饭的那场戏,让人哭惨了。几个百姓吃饭时,都好像饥饿已久,又快又急。周恩来总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知道老区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还很少很少能吃得上这么香的小米饭。看着看着,周恩来总理的眼里就噙满了泪花。刘劲老师的眼泪也是说来就来,丝毫不用酝酿,将那时那刻周恩来总理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的心绪,拿捏的非常精准。几位饰演百姓的老演员,细腻而扎实的表演,也值得鼓掌叫好。



周恩来总理离开前,一位老邻居将自家仅有的一小袋小米(原本是家人留给他70岁生日的)装起来送给总理。有一个细节就是老人将已经抓出来的小米又放回去了,这个细节将老人当时的心境传递的精准而透彻。仅仅是一抓一放这个动作,仅仅是一句家乡的小米,香,就把人看的感动连连,泣不成声。总理的亲切和蔼,百姓的质朴无华,总理与百姓心连心。看到这,笔者心里再次泛起了阵阵感动的涟漪。



周恩来总理袜子上的补丁一层又一层。服务员为周恩来总理洗白衬衫时被工作人员提醒洗衣领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翼翼,因为衣领已经快烂了。周恩爱总理去看望曹大娘时帮曹大娘穿针,还将线头在嘴里抿了一下......如此种种感人且温馨的生活化细节,在《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里不胜枚举。虽然这些镜头只有几秒有的甚至是不到一秒的一闪而过,却在方方面面都展示出了周恩来总理的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从而让周总理的形象更加立体也更加饱满。真正做到了一代伟人音容再现,感人催泪励志奋进。



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盛世,看这部《周恩来回延安》,感触良多也感慨万千。在一次次被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伟岸形象所折服后,在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纯善朴实感动后,我深深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无论工作学习生活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再强波折,也要努力坚持,执着前行。



年轻观众更应该走进影院观看这部电影。了解历史,走进伟人,感受魅力,接受洗礼,励志自己。希望影院能多多排片,让这部感人至深的佳作能让更多的观众观看到。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600字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听花姐说,单位组织周六去观看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最近我刚刚与友人看了这部电影。与其说是先睹为快,倒不如说是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教育。看这部电影,又让我想起了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时,群众发自内心的一句话:人民的总理人民爱,人民的总理爱人民。周总理逝世时,我刚刚十一岁,当时人民群众怀念周总理的事情,特别是这年清明期间,人民群众自发的纪念活动,到现在仍然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周恩来回延安》发生在1973年6月份,当时周恩来总理查出癌症一年多了,总理陪同外宾回到阔别26年的革命圣地延安,深情演绎了周总理在短短22小时内,和延安人民群众心心连心、鱼水情的动人故事。
据说这次周恩来总理回延安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当时的越南领导人到北京访问,要求提供一百亿元的经济援助,我方没有同意,周恩来总理陪同越南领导人参观了延安,目的是让他们看看我们老区人民还过着贫穷的日子。还有一个原因是,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离开延安后再也没有回去过,这次周总理是代毛主席、朱总司令等领导,回到延安看望人民群众,带去了毛主席、朱老总的关怀。
《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没有强烈的情节冲突,也没有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主线,不以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铺陈故事,不是群像塑造讲述伟人的丰功伟绩,而是以日理万机的总理,对革命根据地延安百姓日夜牵挂,用人物饱满充沛的情感串起全片的叙事,通过总理与延安人民群众、知青、当地领导的互动,和对历史的回顾,再现了战争年代延安精神的形成,和新中国成立后延安精神的延续,展现了一代伟人周总理和延安人民难以割舍的情谊、不忘初心的情怀。
尽管片中延安百姓的日子依然艰苦,但是他们相信跟着共产党走,一定会过上好日子。而正是延安百姓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总理更加百感交集,许愿一定会再回延安。
影片中,周总理没有鸿篇大论,但他却把对延安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嘱托,无声地传导到每一位干部心里。在与当地干部重重的握手,每一个握手,都是一句无声的嘱托。据说周总理与干部的握手时的响声,也符合延安人击掌盟誓的习俗。当总理听到地方领导立下三年变样、五年亩产翻番的军令状时,已经尿血的总理不顾医生的嘱咐和重病的身体,用颤抖的手为大家斟酒,举杯一饮而尽。
周总理生前牵挂着延安,共产党人没有忘记延安,没有辜负总理的愿望 。经过五十多年的励精图治,特别是近四十年的改革发展,延安已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昔日的黄土高坡也早已是高楼林立,人民生活新福安康。
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河水。周总理虽没能亲眼看到延安人民过上好日子,但是总理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崇高信念却在共产党人中代代相传。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1900字


走出电影院,电影中的一幕幕仍在眼前浮现,不禁感慨万千。

瘦削的面容,眼睛却永远那么有神;多病的身体,腰板却永远那么挺直。艰苦的条件,摧毁了他的身体,却摧毁不了他的意志;忙碌的工作,让他忘记了休息,却不能让他忘记人民。

他的心中只有人民,没有自己!

他日理万机,举轻若重;他废寝忘食,鞠躬尽瘁;他顾全大局,忍辱负重而他所做的这一切,无非是要让百废待兴的国家繁荣富强,无非是要让饱经苦难的人民富裕安康!

他的心中只有人民,没有自己!

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一别66年,周总理至死未回养育了自己的家乡淮安,因为他怕给地方政府添麻烦,怕家乡的人找自己帮忙。

一别26载,周总理终于回到了养育了中国革命的家乡延安,因为他深知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牺牲。

周总理心中割舍的是私情,装满的是大爱;放下的是小家,惦念的是国家!

他,代表党中央和毛主席回延安问候老区的人民!

他回来了,回到了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回到了那个自己日思夜想的家。在走出飞机的那一刻,在面对层层围住自己的延安干部群众的那一刻,他激动地向大家说:我回家来了!我回来看你们了!

他请延安的老邻居、老朋友吃饭,与他们一起蹲在地上,一起回顾往昔峥嵘岁月,如叙家常;他亲自登门看望为革命失去亲人的曹大娘,亲自帮曹大娘穿针,如待家人。家的温馨,就在那一时一刻弥漫开来,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也感染着影院里的每一位观众。在周总理的心中,是延安的小米饭养育了中国的革命,延安的每一位父老乡亲都是家人。延安就是家啊!

总理热爱延安的人民,延安人民也热爱总理呀!

总理回延安了!总理回延安了!当延安的百姓得知总理回到了延安,他们自发地来到路边,为的是能看上总理一眼。

一群延安的百姓,看到总理的车子陷在延河滩上不能动,立刻涌上前来,齐心协力把总理的车子抬出了河滩;一个老邻居,把饿肚子节省下来准备做七十大寿用的半袋小米送给了总理;一个延安青年,受父亲嘱托从十几里地外赶来给总理带来一袋红枣这是怎样一种情感,这是怎样一种力量啊!战争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就是凭着这样的情感和力量,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强大的支援,中国革命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因为他们相信,共产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

一别26年,终于回到了延安,总理心中有欢欣也有痛苦。他看着老邻居、老朋友一碗接一碗大口吃着小米饭,他明白了,延安的人民生活还很艰苦啊!他陷入深深地自责中,满眼泪水,延安人民哺育了我们,如今延安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我们对不起延安人民啊。

为了改变延安落后的面貌,改善延安人民的生活。周总理召集当地干部谈话,了解情况,寻找办法;他鼓励知青,让大家好好干,一定要建设好延安。为了感谢当地干部,他忘记了医生的禁酒令,忘记了邓大姐的叮嘱,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今后我们上上下下就一个目标,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这是总理对延安人民的庄严承诺,这是总理对新中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期盼!

一部影片,浓缩了周总理22小时的延安之行;一个个细节,展现了革命领袖与延安人民的鱼水情深。敬爱的周总理,人民怎舍得你离开!然而,1976年,你还是离开了,带着太多的不舍与遗憾。你多希望亲眼看到延安的人民过上好日子,多么希望看到祖国的人民幸福安康!

你离开我们已经43年了,但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伟人风范,不会忘记你的丰功伟绩。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连用六个杰出楷模概括周总理的伟大人格: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的杰出楷模,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杰出楷模,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杰出楷模,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周总理,您是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和标杆,在人们心中您丰碑永伫、风范长存。

看着高楼大厦,看着车水马龙,看着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想总理应该会感到欣慰了吧。改革开放四十年,延安的人民已经过上了好日子,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战争的硝烟已经远离了中华大地,落后挨打的年代已经成为过去。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华大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总理呵,我们的好总理!请您放心,新时代的共产党人,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900字


近日,我观看了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周恩来回延安》,感受颇多。

这部电影以1973年身患重症时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已经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为主线,真实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并通过周恩来总理与革命圣地延安人民同吃同住,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烘托了出来,讴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作为当代青年的一员,对革命历史以及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只能通过书籍、影视材料来了解。这部影片没有气势恢宏的场景,而是通过细腻的情感变化贯穿始终,将周恩来总理的形象呈现得更加饱满,真正做到了一代伟人音容再现,感人催泪,励志奋进。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有几个画面让我印象深刻,抑制不住的潸然泪下。当飞机降落在机场,总理从打开的机舱门缓缓走出,重回延安让这个老人红了眼圈。看到这一幕,我脑海里闪出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话出自现代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透过周总理眼里的泪光,我看到了他对延安这片土地的怀念和热爱,赤诚之心,许党许国。

当周总理跟故友重逢,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在了解到延安人民依旧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老人的眼眶又红了,总理苦恼于如何改善延安的农业发展,改善延安人民的生活条件;周总理见到知青代表时,殷切地希望他们能扎根在延安,建设好延安,与延安人民共同发展;在见到延安的干部时,与他们举杯为誓,要让粮食产量翻一番,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透过周总理脸上急切的目光,我看到了他对延安百姓们的热爱,鞠躬尽瘁,勤政为民。

当服务员为周总理洗衬衫时,工作人员提醒到洗衣领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翼翼,因为衣领已经快烂了;在周总理离开延安之前,自己穿袜子时,袜子上露出了几块补丁;收到老乡的特产,总理坚持要从自己的工资中扣除补贴老乡的钱从这样的场景中,我看到了他对自己的严苛,严于律己,清正廉洁。

在一次次被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伟岸形象所折服后,在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纯善朴实感动后,我深深感到,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无论工作学习生活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再强波折,也要努力坚持,执着前行。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1300字


为了庆祝建国70周年,迎接党的98岁生日,7月1日矿业公司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在柞水县逾辉影城观看《周恩来回延安》的革命电影。影片讲述了身患癌症的周总理1973年陪同外国友人,重回阔别26年的革命圣地延安为背景,深情演绎了总理在短短22小时内和延安百姓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没有强烈的情节冲突,也没有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主线,不以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铺陈故事,不是群像塑造讲述伟人的丰功伟绩,而是以日理万机的总理对革命根据地延安百姓日夜牵挂的第一视角,用人物饱满充沛的情感串起全片的故事,通过总理与延安百姓、知青、当地领导的互动,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延安精神的形成和新中国成立后延安精神的延续,展现了一代伟人周总理和延安人民难以割舍的情谊、不忘初心的情怀。

影片从总理宴请老乡的小米饭和回忆感恩当年曹大娘的小米饭,导出埋在总理心中深深的小米情结以及这背后蕴藏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在延安百姓眼里,总理是带领共产党人抗日的红军,是搬掉压在延安百姓和全国穷苦百姓头上三座大山的共产党人,是让老百姓当家做主的恩人。影片中,带领百姓撤退延安的总理,冒着生命危险帮牛娃找到了牛,总理知道,这头牛就是这个孩子一家人未来生活的希望。无论是地方军阀还是国民党,谁都不可能像共产党人这样全心全意为老百姓着想。所以,即便是在那样困难的特殊时期,尽管人民的生活那样的艰苦,但是延安精神没有丢。我们在片中看到,郝大爷拿出家人为其七十大寿留存的小米送给总理,在一抓一放之间,将延安百姓对总理的爱戴,对共产党人的信任表达得淋漓尽致。在曹大娘这儿,总理就是他们的家人。所以看到消瘦的总理,她拿出鸡蛋;总理不舍得吃,她还怪总理生分了。尽管片中延安百姓的日子依然艰苦,但是他们相信跟着共产党走,一定会过上好日子。而正是延安百姓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总理更加百感交集,许愿一定会再回延安。

《周恩来回延安》用平实的老百姓语言来描述伟人情怀,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后,延安百姓依然吃不饱饭,总理在与省地市干部吃饭时再三要求一定要抓生产,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需要水利人才等生产上的帮助,中央一定大力支持。总理没有鸿篇大论,只是重重地与当地干部握手,每一个握手,都是一句无声的嘱托。当总理听到地方领导立下三年变样、五年亩产翻番的军令状时,已经尿血的总理不顾重病的身体,用颤抖的手为大家斟酒,举杯一饮而尽。

本片通过描述周恩来总理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深情呈现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另一方面,通过众人延河抬车、曹大娘拿出攒下的几枚鸡蛋让总理补补身子,缺米少粮的老邻居凑出半袋小米让总理带回去,延安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带着一袋大枣看望总理等细节,刻画了延安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体现了老区人民坚定跟党走的永恒信任。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是通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员身份,强化党的意识和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干好本职工作。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1500字


1973年6月,一个幸运儿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降临人间,这就是我。

1973年6月,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铭记初心,牢记使命,身患重病、肩负重任重回阔别了26年的革命圣地延安。谁也不曾想到,我个人的命运会和总理、会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吴瑛的《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牵动了太多人的心,也深深地影响着正在读小学的我: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迎送过多少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国际友人,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渐渐远去,和我们永别了!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跑。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能够让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致哀?这是中国第一人!带着这样的疑问,少年的我翻开了《在沉痛悼念的日子里》,收集了一本又一本书,读了一篇又一篇文章

1989年初中毕业的我,毅然选择了师范专业,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要把自己所看、所学,毫无保留地讲给孩子们听。还要告诉他们,我们中国曾经有一位伟人,一位卓越的外交家,一位新中国的缔造者周恩来。他没有一分钱存款,他没有一个孩子,他把毕生的精力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党,奉献给了国家,奉献给了人民。这样的人,带给我们希望,带给中华民族希望。

2019年6月,我校全体党员观看了《周恩来回延安》,这部时长一个多小时的影片,让多少人泪湿衣襟?

角度一:延安的人民群众

牛娃一家赖以生存的耕牛,在战乱中走失了,总理冒着生命危险帮他找回了牛。因为总理知道,这头牛是这个孩子一家人未来生活的希望。心系百姓,百姓爱他;郝大爷拿出家人为其七十大寿留存的宝贵的几斤小米,大老远连夜给总理送来,是延安老乡对总理的牵挂,是延安人民对共产党人的永远的信任。心系百姓,百姓念他;阔别26年再次见到周总理,曹大娘看到消瘦的总理,拿出鸡蛋要给他补补,总理不舍得吃,她还怪总理生分了。心系百姓,百姓敬他。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这样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总理,用身体力行生动诠释了延安精神。这种精神,感动着当年的延安百姓,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民。

角度二:北京下乡知青

延安这片红色的热土,孕育了燎原的革命火种,见证了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奉献。这里,既有土生土长的延安民众,又有中国的新生力量下乡知青。身患重病、百忙当中的周总理亲切同他们交谈,给予支持,给予鼓励。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排除万难,水到渠成,承载着总理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从他们那里,我看到了熟悉的东西,亲切、自然。他们身上有一股蓬勃的力量,那是我们的理想,那是中国的希望。

角度三:身边工作人员

地方领导铿锵有力地立下三年变样、五年亩产翻番的军令状,是周总理甘于奉献、不忘初心高尚品质的影响,是延安人民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的生动写照。

初心永驻,不负人民!这样的共产党人,这样的中央领导,是全中国人民之幸。

我庆幸,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庆幸,我骄傲,我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砥砺前行、接续奋斗!!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兴旺的标记。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今天,我们应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引导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成为实现中华民族梦想的正能量。

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绿荫。叶的事业也许永远都不会惊天动地,但正是渺小、不起眼的叶成就了花的绚丽,果的辉煌。我愿做这渺小的、不起眼的叶,在雨露阳光中把自己奉献给花、奉献给果。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650字


影片一开场,身处病榻之上的周恩来总理,就开始了一天紧张又忙碌的工作。为了应付越南领导人提出的大额援助请求,总理决定陪同越南领导人一起访问延安。总理的用意是让他们看一看当年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身处艰苦环境而指挥全国抗战的,从而产生自力更生的意识;同时,对心系着延安群众的总理来说,这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能够重返阔别了二十六年的革命圣地延安。

来到延安后,周总理陪同越南领导人参观当年他们在延安住过的窑洞。电影以闪回的方式,穿插了总理对过去红军长征、建立根据地、西安事变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回忆,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但最令人感触的,还是周总理对延安人民的挂念。在与当年熟识的乡亲们见面、寒暄,追忆延安十三年的点滴往事的同时,总理体察着老乡们的生活与精神面貌,当看到这里的经济发展缓慢,许多老乡还在饿肚子,他亲自布置工作,要让整个延安走向富裕。

影片中还原了一些当年的真实情景,总理的衬衫领子已经快磨烂了,袜子打满了补丁,他收了老乡的礼物,都让工作人员折成现金返还,从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折射出了周恩来总理艰苦朴素的作风。从影片中,我们也看到了周总理晚年的真实形象,一个身形消瘦但仍精神矍铄的老人,一个深受百姓爱戴的总理,一个为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的共产党员。周总理离开延安前的最后一个愿望,是延安生产能够发展,人民的生活能够改善,希望能再回到延安看一看。

伟人已逝,生者长思。对于新时代的我们来说,要发扬周总理艰苦朴素的作风,学习周总理敬业爱岗的精神,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1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