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八子》观后感。

电影或电视剧,是可以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绪的火花,您也许正在观看,也为相关的情节呈现所赞叹,老师都提倡用写观后的方式来提升作文能力。应该怎么写好一篇的观后感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八子》观后感”,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星期一晚上,我和同学们一起看了一部叫《八子》的电影。

这是一部战争片,一位杨妈妈生了八个孩子,本来他们能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日本人却要来占领中国领土。日本人的武器很先进,有飞机、炸药、子弹和大炮等,可我们只有很少的子弹。为了能偷袭日本人,我们的战士时常躲在地上装死,等他们走过去再开枪。即使这样也会有好多战士牺牲,这位妈妈的六个孩子牺牲在战场上,只留下了老大大牛和老八满崽。

大牛带领三排的战士打了很多仗,军营中的存粮越来越少,大牛说他吃不下去,有个人就说他吃过一道菜,叫米粉肉,把它说的可好吃了!真是画饼充饥!

大牛他们计划了很久,分工合作去把日本人的炸药库给炸了,不幸的是他们被日本人发现了,一个又一个战士牺牲了,其中一个战士在死前对大牛说了最后一句话炸桥。

老八满崽看到日本人马上冲过桥了,可哥哥大牛还在桥上,他舍不得哥哥,但是如果不炸桥会有更多的战士牺牲,不得已才点燃了炸药,日本人看桥要炸了,就急忙跑了。最后老大和老八都牺牲了,剩下的是母亲伤心的泪水和失去儿子的痛苦!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八子》观后感600字


《八子》观后感:一部非典型中国式战争大片
小马发光

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国产战争片有成见,所以我们会想当然的认为我们自己拍不出顶级的战争大片。这一次,《八子》让我们心潮澎湃,可以说它是一部非典型中国式战争大片。它,代表着目前中国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平,从头到尾的战争场面让观众的情绪始终紧绷,展现了中国式英雄的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真诚朴实,融个人英雄主义于集体主义之中,让观众为之动容。

电影根据赣南中央苏区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而成,采用了母子情、兄弟情、战友情三线并叙的结构。它以江西当地家喻户晓的英雄故事八子参军为原型,以1934年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进入最艰难时期为背景。为了守护家园故土,33万赣南壮士踊跃参加红军,排长杨大牛带领全排战士以寡敌众,与敌人浴血肉搏拼至最后一刻、最后一人。一位老母亲毅然决然把八个儿子送上了战场,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当今中国之繁荣,让我们更加不能忘记曾经的历史和战争,更加不能忘记那些革命先辈,每一段历史和战争的存在,都应是严肃而有意义的。那些牺牲和流血,忠诚与信仰,值得尊重,也必须尊重。《八子》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之所以能够获得观众的肯定,就是因为它敢于正视历史,不刻意丑化对方抬高自己,内容真实生动。不同的导演会采取不同的叙事角度,而不同的角度则会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心灵触动。战争,从来就不只是血与火,生死之间的人性与温情,才是战争电影永恒的主题。这一点,高希希导演处理的很好。

一部真正的战争大片,火爆震撼的战争场面固然重要,真正的艺术价值还是其内核的价值导向与人文精神。电影《八子》中没有过多地渲染国仇家恨,因为高希希希望把温度拍出来。高希希称,这不只是战争片,也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这里的爱体现在母子、兄弟、战友之间。母亲固然爱孩子爱得深沉,但是国仇家恨战胜了她内心的挣扎,她选择送八个儿子去参加红军。离别之际,她叮嘱儿子们,你们一定要活着回来,相信有多数观众为母亲的这句话动容。

她知道没有人能给她肯定的答复,但这是所有的母亲都一定会说的话。她年复一年地在村口张望,希望能看到儿子归来的身影。她等了35年,最终还是没有等到儿子,但是她等来了新中国。

活着,算咱命大。死了,英雄!血肉铸山河,英雄永不朽,《八子》作为一部战争片,汇集了大爱无私、小爱动人的两种情感,在让人看到家国大义下包裹着的兄弟情的同时,也使人牢记了人民英雄的爱国精神传承。战火无情,但是我们还能感受到母子兄弟之间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历史因真实而残酷,人物因丰满而感动。铭记历史,不忘英雄,6月21日让我们为《八子》这部中国式战争大片打CALL。

八子观后感800字


《八子》观后感:兄弟一个个倒下,直到最后一个
桃妖不是妖

高希希的《八子》不愧是名导手笔,开场几个浮尸遍野的细节加持,加上赣南地区密林河滩里一缕潮湿的雾气,便拍出了《权游》里暗黑的战争史诗气质!这部电影的整体观感非常震撼,超出我的想象,整体结构纯熟,人物刻画生动形象、戏剧高潮突出,爆破、突袭、对抗等战争场面从头炸到尾,情感线亦如滔滔江水一样激流勇进,紧张刺激、惊心动魄!

很久没有在大银幕看到如此酣畅淋漓的商业战争大片了!《八子》真实的呈现出战争的残酷,视效营造丝毫不输好莱坞。潮湿简陋的战壕、枪林弹雨的战场,炮火轰鸣下漫天的黄土和炸飞的战士,还有被熏黑的郊野浅坡不见天日的阴郁镜头下,排长大牛(邵兵 饰)带领的三排战士们用命在厮杀。战场细节的演绎,就像打在人心上的钉子,稳准狠,又刺又疼。

比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镜头,满崽(刘端端 饰)第一次上战场,子弹嗖嗖的乱飞让他慌了神儿。这时身边凑过来一个人,调侃着鼓励他,别怕,子弹这玩意儿长眼睛,谁怕它找谁话音刚落,一颗子弹直接爆头,那人倒在了满崽身边。那一刻,只让人觉得残酷大抵就是如此,战场上活泼亲切的兄弟,你和他甚至来不及熟识,来不及道别,下一刻就此永别了。

这部电影,情绪的张力特别饱满,大场面、爆破戏、兄弟情、母子情全程燃爆!只是,战场的炮火轰鸣,其实都是外壳,内核的情感承载还是人!《八子》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利用外化的场景视效,点燃观众的情绪,把看电影的人带入故事里!而你,就仿佛置身在硝烟弥漫的战场,看着身边有血有肉的兄弟们一个个倒下,直到最后一个内心涌动的情潮与炮火轰鸣的战场融为一体,让人时刻揪着心,老母亲在树下期盼的身影就像美好的诗意和远方,而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兄弟,却是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生死考验,他们肩负任务,他们向死而生。尽管电影的情绪平静克制,可每一次剧情推进,都会激起一波泪点,真挚又温暖,让人湿了眼眶。

看过《八子》,只觉得一部商业战争大片,在炮火轰鸣的战场上,英雄的群像却从未如此丰满过。刘端端饰演的满崽,从依赖大哥的少年成长为独立、勇敢的战士,眼神里坚定果敢,无所畏惧。这个年轻的演员,他太会用眼睛演戏了。尽管脸上被涂抹的看不出样子,可一双明亮的眼睛,却承载着他成长的全部过程。从新兵上阵的恐慌,再到冒死送信时的勇敢,太多的情绪流转,都让这个鲜活的人物,真实又可爱。邵兵饰演的排长大牛和于滨饰演的邹有庆,是战场上的生死Cp。两个人的互动,默契十足,又满是惺惺相惜的战场兄弟情。虽然嘴里骂他,你真是咱三排的催命阎王!可是,大牛的胸怀大义,他最懂!战场上的英雄,虽然都是满脸烟熏土灰,可叼着烟斗的老赵、精干的神枪手大山哥,整个三排的战士们,前仆后继的倒下,他们却都如此的鲜活。

好一出《八子》,好一群朴实无畏的革命英雄!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所言,电影有着饱满的情怀,同时又有让人喘不过气的紧张和张力!是一部达到很高水准的国产电影,同时也是中国式价值观的体现。

电影《八子》由高希希执导,刘端端、邵兵、岳红、何润东、程媛媛、于滨、高强等新老戏骨联合出演。影片根据赣南中央苏区真实事件改编,一位英雄的母亲,亲送儿子上战场!6月21日,杨家八子绝命一战,血肉铸山河,英雄永不朽!

《八子》观后感1000字


《八子》观后感:够燃够爽够给力,雄浑悲壮的战争干货满满
荆轲zhang

每一部好的战争电影,都有一个博大的情怀做铺垫,因为其关联生死,兹事体大。定于6月21日公映的《八子》,不仅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更有精彩的故事内核和超强感染力,无法割舍的亲情、坚忍笃定的信念,融于残酷的战火之中,营造出一种崇高之美,让英雄主义熏陶不再流于表面,真正做到了激起观众的看片热情。
影片根据真实事迹改编而成。一个母亲将八个儿子送上战场。当红军的八兄弟陆续有六人在战斗中牺牲,只剩下老大杨大牛和老幺满崽。故事所讲述的就是这对兄弟与战友们历经浴血奋战,直至为国捐躯。片子还原历史真实见准度、刻画人物性格带精度、体现战争残酷有力度、昭示精神内涵显高度。如此四度相加,让片子就如一针超大剂量的肾上腺素,给所有观众以感官与心理上的双重震撼。
这是一部真正的中国式战争大片,遵循表现的美学原则,高烈度的战争场面之下,高密度的战斗情节之中,炮火硝烟下的焦土、废墟、壕沟,犹如一片死亡随机降临的炼狱,血肉模糊的死者与伤员叫人触目惊心。阵地上尸横遍野、战壕里血水倒灌、泥水中人体浸泡,不避讳血腥的大尺度画面,带来身临其境、亲历炮火的既视感。整个故事弥漫着让人喘不过气的紧张。一个排的红军战士以寡敌众,展现出的血性与刚武,充斥着雄性荷尔蒙味道。面对敌军排山带海的疯狂进攻,他们宛如铁流后卫,坚守阵地寸土不让,双方无休止的拉锯战犹如血肉磨盘,刷新人们对国产战争片的观影体验。
同胞兄弟情、战友生死情等丰沛情感,粘合在战斗悲壮这一筋骨之上。无情的战火之下,大牛与满崽的兄弟情贯穿剧情始终。一场人与野猪的惊险搏斗,拉开故事帷幕。死里逃生的满崽找到部队,强烈要求大哥批准他参加红军。大牛虽坚决反对其火线入伍,但无法阻止幼弟成为自己麾下的普通一兵。而从弟弟穿上军装那一刻起,大牛对满崽的态度,就由大哥对小弟的慈爱有加,转变为军官对新兵的严厉训教,兄弟二人因此屡有冲突。满崽的视角构成了酷烈战事的观察。他也因经历一场场惨烈战斗的浴火淬炼,从害怕枪火的菜鸟新兵,进阶为无畏生死的真正战士。刘端端以用心的表演,把满崽塑造的情感饱满,刻画出角色在人性挣扎中逐渐成长为中国式英雄的过程。
西方英雄主义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自我和个人价值。而中国英雄主义更倾向于集体主义,多以自我牺牲的方式来救赎他人。影片较好地塑造了中国式英雄群像。那一排士兵一次次去完成本不属于自己的任务,为了掩护大部队安全撤离的铁流后卫。在转移行军中,捣毁杀伤力巨大的敌军炮营,避免炮火封锁大部队撤退之途,炸掉悬浮于山岭上的桥梁,切断敌军对大部队的追击之路。这种中国式英雄主义呈现的无私奉献、舍己为人,是如此感人肺腑。
出场阵容上,一众演技派的精湛表演,显现红军战士向死而生的勇而无畏。尤其是邵兵塑造的大牛一角,最为有血有肉。作为杨家兄弟的老大,大牛谨记妈妈将诸多兄弟都带回家的嘱托,却只能眼瞧着六个亲兄弟在战斗中纷纷倒下。身为排长,他不能露出个人情绪而动摇军心,只能是每死一个弟弟,便用军刀在手臂上划出一道血痕,来掩饰心中的悲痛。而在战斗情节中,邵兵用或是坚毅、或是刚强、或是生猛的表现,来诠释人物的骁勇善战。带兵作战的严而有方,对待部下的严而有度,管教兄弟的严中有爱,也均邵兵展现的淋漓尽致。
悲壮战争的视觉冲击,兄弟真情的灵魂涤荡,两者交相辉映,使得片子看起够燃够爽够给力。这部商业战争大片,所显露的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会让你明白何为中国式英雄!

《八子》观后感700字


《八子》观后感


中国电影市场从2000年开始商业化以来,从最初的规模化高投资高票房模式,激发了中国电影市场的高速发展。以《英雄》、《无极》等电影为开端,让中国电影市场迎来了10多年百花齐放般的繁荣,甚至是一种野蛮式的增长。而接下来到现在的近十年间,中国电影市场在发展和阵痛的调整中,开始在前进的同时,注重健康和长远的发展,才有了电影制作的标准化、工业化的科学发展。因之,代表中国电影不同类型的作品开始接替出现,奇幻类的《鬼吹灯》、科幻类的《流浪地球》、黑色类的《疯狂的外星人》、《罗曼蒂克消亡史》都成为中国电影多类型开拓的代表之作。


而即将在6月21日上映的这部高希希导演执导的电影《八子》,将会是国产战争题材电影工业化突破的代表,接受观众的检验。
既然是战争题材电影,电影《八子》的最大看点就是对战争场面的呈现,并且做到了极致。仅就这一点,就足以扛得起新时期的类型化代表之作的大旗。电影《八子》以国共战争时期解放军突破白军围剿为背景,为了掩护大部队突围,邵兵饰演的排长与战士们同白军之间展开了惨烈厮杀。《八子》全片重点聚焦于战争的残酷,仅举一例,战士拔响手榴弹一瞬间被炮弹炸为齑粉欲同归于尽而不能,惨烈可见一斑。


影片《八子》在结构上同样干脆利落,剧情节奏毫不拖泥带水。开场的诈死伏击、攻坚时突击炸碉堡、死士呼啸破炮阵、炸吊桥于炮火间,全片由始至终叙事结构清晰可见,每一阶段的战斗都是血肉相见刀枪鸣的冷血拼杀,燃炸不停,带来视听兼备的的超嗨观影体验。故事结构设计精炼,战斗场面粗粝,声场音效设计精细入微,电影《八子》在各方面都达到了工业化电影制作的高标准,成为继《流浪地球》科幻类、《白蛇:缘起》动画类、《鬼吹灯》奇幻类之后的战争题材里达到工业化突破的成功作品。


惨烈的战斗,战争的残酷,让影片结尾处的细腻情感所带来的感动更具力量,也更显影片在结构设计上的匠心。残酷的战争场面,最终结束于艳阳下盼儿归的柔情,一动一静一燃一恸,电影《八子》把刚硬的燃情和催泪的柔情两种情感元素浑然一体,并达到了完美的平衡,成为一部观感和情感都做到极致的佳作,即便是放之于时下各类型影片中,也称得上是优中之优。
曾经的战争离我们已经很遥远,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们却依然能够感受到战争的惨烈。为什么无数的先烈们会依然一往无前?甚至在掩护大部队的任务已经成功完成之后,面对计划之外的威胁,战士们为什么会在排长的带领下,去完成一项注定以团灭的赴死之战?很多一下子不理解的问题,恰恰表明是有一种曾经的精神离我们太久远了。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很多的不理解,都在这句话里得到了解释。这不单单是一句口号,是曾经激励无数先烈,在解放战争里义无反顾舍生赴死的精神支柱。甚至在建国后的建设时期,依然给我们的父辈们带来建设的动力。
死生之间皆兄弟,钢铁之师血铸成。国产战争题材电影从未如此惨烈激爽过,电影《八子》作为国产战争题材电影的制作层面的一次工业化突破,也是建国70年钢铁军魂最能打最酣畅的一次写照。

八子观后感700字


《八子》观后感:硝烟烽火中的浩然之气,战壕沟垒间的兄弟情深
细节攻

江西的南部地区,是著名的中国红色老区,曾经无数英雄烈士用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在那战火纷飞硝烟四起的年代中,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发生在这里。也正是先辈们用他们的牺牲,换来了后代们的和平,不论在历史的记录载册中,有没有出现过他们的名字,我们都不应该忘记。电影《八子》就是根据赣南中央苏区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影片的导演高希希,就是出生在江西,所以他对这里的人民,这一片乡土,有着特别的感情,也可以深切感受到,他将这份感情毫无保留地倾注进影片之中。

片中所讲述的原型,正是在江西当地家喻户晓的故事八子参军,以19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时期为背景,一位年迈的母亲,家中有八个儿子先后奔赴战场,邵兵饰演的杨大牛,是家中的长子,他带着六个弟弟先加入了红军,留下了年龄最小的弟弟,刘端端饰演的满崽在家中照料母亲,战争爆发,已经在战场的七个儿子,先后牺牲了六个,只有大牛还在苦苦的坚守阵地,然而他有一天却发现,满崽竟然也出现在阵地前沿,此时的敌军也正在展开大举攻杀。

在观看完这部影片之后,心情久久未能平复,片中烽烟战争的震撼场面,触发着内心的激动与感慨,感触更深的是,不论是杨大牛和他带领小连队,还是在家中每日等待儿子归来的老母亲,又或是在战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满崽,所表现出的那股宁舍小家、顾全大义的浩然之气,杨大牛几次做出不属于自己连队任务的决定,成功阻止了敌人的袭击,为大部队转移争取到宝贵时间,正有如是黄继光、董存瑞等烈士先辈那种牺牲自己、顾全大局的英勇无畏精神。

虽然影片是战争题材,但却不失温情,兄弟亲情、战友挚情、母子的骨肉之情,感动着每一位在场的观众,能够感受到杨大牛与出生入死的战友们之间的感情,几乎超越了家庭亲情,但是残忍的战争,让他看着亲人一个一个的离开,存活下来的战友们,并没有因此退缩,坚定的信念,驱使着他们勇往直前、无怨无悔,直到胜利的那一天;满崽也是在战争中,从先开始的好奇,到后来的害怕与震惊,直到后来独自冲锋陷阵完成任务,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一名出色的战士。

战争带给人们的是灾难,骨肉分离、流离失所,这部影片所呈现出的战场,在感观上并没有用过多的血腥暴力来表现战场上的残酷,而是更多的用炮火爆燃瞬间的视觉冲击,加以有如身临其境的音响效果,通过细节的刻画,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的真实凶残,大量的主观镜头,观看起来,也仿佛自己参与其中,有着更为深刻切身体会,相信每一位观众在观影之后,也都会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是如何的来之不易。

电影《八子》将镜头聚焦在战争中的小人物身上,很少能听到他们喊什么豪言壮语,而是通过他们的壮义之举、鲜血与生命,谱写出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感动着观众的内心,每一个生活在当下和平幸福日子里的中华儿女,都应该深刻铭记,影片已定于6月21日全国院线上映,推荐给更多观众,去感触下影片所带来震撼,感受那硝烟烽火中的浩然之气,战壕沟垒间的兄弟情深。

《八子》观后感750字


《八子》观后感:热血铸忠魂,燃情谱赞歌

由著名导演高希希执导,刘端端、邵兵、岳红、何润东、程媛媛、于滨、高强等演技实力派主演的战争巨制《八子》,讲述了一段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赣南老区的感人故事。当时,一位母亲将自己的八个儿子送上了战场前线,为护家卫国,这八子和战友们一起浴血奋战、英勇杀敌,为家为国壮烈牺牲。他们用热血铸造了忠魂,用燃情谱写出赞歌,看的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眼湿泪飞、心暖魂燃。

《八子》为观众塑造了一组中国式英雄人物的群像。在这组英雄群像中,他们每个都鲜活立体,饱满丰盈,真实素朴,感人肺腑。尤其是刘端端扮演的满崽和邵兵饰演的大牛这对亲兄弟,更让人切实感受到了中国式英雄人物的感染力、号召力、凝聚力。以他们为代表的普通小人物,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来。尽管生活在当下的和谐社会、和平年代中,却依旧能从他们身上感受体验到汩汩的正能,满满的励志。

《八子》不仅在人物塑造上,为观众呈现出了最带感的中国式英雄人物,在制作上也充满着匠心与诚意,走心的制作,让该片绝不输于任何一部好莱坞战争大片。无论是炮火轰天的大场面,还是贴身近距离的狙击战,抑或是斗智斗勇的游击战,《八子》对战争戏份的呈现,细腻而精彩,流畅而自然,恢弘而磅礴,是对中国电影工业进一步完善和成熟的又一次鉴证。

《八子》有很多戏份都拍出了史诗级战争巨制的大片感。比如开场野猪追咬满崽,满崽力挫野猪的戏份,那紧张感足以让人窒息,那镜头的凌厉剪辑、画面的快速剪切,都让人看的大气不敢出,完全有一种凝神屏气的窒息感。而这段戏不单单是为了秀导演的拍摄技巧,更是为了呈现满崽的人物属性,并且为剧情的后续发展做足了铺垫,从而让满崽这个人设的塑造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加丰盈鲜活。

还有后来的炸桥场面,通过对敌人密集炮火的展示,对满崽飞奔步伐的捕捉,对八子战士无畏之举的描述等等等等,都让整场戏份在枪林弹雨中显得更加惊心动魄、燃魂蚀骨。我们的英雄就是这样不顾个人安危,不惜个人生死,前赴后继为家献身,为国捐躯的。这场戏,不仅体现了敌人的残酷无情、战争的凶猛残暴,更体现了大牛、满崽等八子们的英勇无畏,同时将满崽与大牛的兄弟深情也烘托了出来,看得人瞬间就泪流满面了。

《八子》是一部非常硬核硬气的战争大戏,这种硬核与硬气,不仅体现在大小战争的场面中,也呈现于人物角色的特征属性中。以刘端端扮演的满崽和邵兵扮演的大牛为例,两个人从里到外都透着百分百的刚性、硬气、英挺、勇武。而两个人的对手戏不仅是硬核指数的比拼,更是实力与演技的交锋。从刚开始的弟弟硬杠哥哥,顶牛顶到不服气,到后来弟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征服了哥哥。弟弟与哥哥之间态度的相互转换与变化,是两个男人的大戏,也是对满崽和大牛两个人设的完美呈现,更是对弟弟满崽成长路径的一次再现。当兄弟情、战友情融于家国情中的时候,影片的立意和内核也就达到了燃点,让观众的情绪与满崽与大牛,以及八子们命运归途也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真正做到了让观影观众与影片角色同呼吸共命运,影片所营造的共情力、感染力也因此喷薄而生,汹涌而来。

《八子》观后感800字


《八子》观后感

还记得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吗?二战期间诺曼底登陆的战场上,瑞恩家的四个儿子参战,相继战死了三个,为了保留住瑞恩家最后的血脉,特别派遣一支八人小队,将瑞恩找到并带回后方,这样一部一个和八个的故事,在第71届奥斯卡上斩获五项大奖和六项提名,名噪一时。与拯救大兵瑞恩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八子》,即将登陆全国影院,老杨家的八个儿子相继走上了战场,在战火的洗礼中,在生与死的考验下,谁能够全身而退,谁又将长眠在这片的红土地上?



《八子》言简意赅,聚焦在上个世纪改变双方命运的反围剿战场上。红军战士,顽强的坚守在前沿阵地,凭借有效的战术和巧妙的配合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而战斗性减员也成了摆在眼前的大难题,老杨家八个儿子中的七个陆续登上了战场,几场战斗打下来,只剩下老大大牛(邵兵出演),此时最小的弟弟满崽(刘瑞瑞饰演)也来到了战场,兄弟相见分外亲切,但残酷的现实也摆在两人面前,是把弟弟安全的送出去,还是兄弟俩携手投入新的战斗,理智与情感的抉择犹如一把双刃剑,困扰着兄弟俩。



《八子》虽是一部战争题材,但明显看得出来,导演高希希对情节和故事进行了很好的取舍。整部影片节奏极快,情节毫不拖泥带水,开场短短几个镜头,就将观众带回到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敌我双方斗智斗勇,从战术安排到人员配备,从火力掩护到精准打击,从出其不意到破釜沉舟,不断进行着试探与较量,整个战场犹如一盘生死相伴的棋局,一个不经意间的疏忽或是差错,都会陷入被动的境地,为即将开始的战斗蒙上一层阴影,生或死、输与赢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影片采用半纪实式的影像风格,将战场上的点点滴滴呈现在观众面前,尤其是肩扛摄影机的引入,更使画面更具现场感和震撼力。观众仿佛穿越时空,化身为红军战士,投入到一场场紧张激烈的战斗中。遭遇战、奇袭战、肉搏战、地道战,巧妙灵活的战术安排、高人一筹的临场指挥,都令人大开眼界,尤其是近身肉搏的白刃战,热血沸腾兼荷尔蒙爆表的同时,颇有重温《野战排》的极致与畅爽。



不同于一般战争题材的宏观展现,《八子》更注重从细节着手,注重对人物和细节的精准把握。阵地上,红军战士面临着弹药短缺的现状,等待敌人靠近了再打;战争过后通过打扫战场来补充弹药,还要时刻提防敌人的黑枪和炮轰;坚守在条件艰苦的阵地里,饮食更是无法保证,只能依靠红薯充饥。影片从守护前沿阵地的红军战士入手,他们不为人知的心路旅程、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都是那么的清晰可见,鲜活具体,从而带领观众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影片集结了刘端端、邵兵、岳红、何润东、程媛媛、于滨、高强等人的演出阵容。饰演满崽的刘瑞瑞,着实令人眼前一亮,虽是一名青年演员,但对角色的把握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从初登战场时的唯唯诺诺到被恐惧支配后畏战情绪,从幡然醒悟后的英勇战斗到成长为合格的红军战士,人物的成长与转变恰到好处。此外,面对着纷飞的战火,满崽与大牛之间割舍不断的兄弟情,也在影片中有所体现,成为重要的情感支撑。



提起战争片,脑海中总会闪出一水儿的外国电影,《黑鹰坠落》、《细细的红线》、《血战钢锯岭》,好莱坞出品已然成为战争题材的代名词。近几年,国产战争佳作不断涌现,《我不是王毛》、《捍卫者》等影片的出现,都或多或少改变了观众对国产战争题材的理解和认知。6月21日登陆全国影院的《八子》,除了注重对历史的尊重与还原外,还将血浓于水的亲情带入到战场上,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后,这份来之不易的兄弟情更显来之不易与弥足珍贵。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八子》观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