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美国工厂》观后感。

观影是一种全方面的感官影响,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会涌现很多感触。在观看了以后,不禁为演员精湛的演技所钦佩,没有比写观后感的这种形式,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多。那么观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美国工厂》观后感,带给大家。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这是一个看完让人倍感悲伤的纪录片,我们感伤的不再是一厂一地的兴衰,而是人类的命运走向。这应该是最后一场血汗工厂和快乐(福利)工厂的竞争了,因为掘墓人已经诞生,那就是机器人及AI。

改开以前,我们在吃大锅饭,典型工作场景是:一人拧螺丝,一人递扳手,一人端茶杯,其它人围着看,那时的美国工人在我们眼中那可是高技能、高效率、高敬业的象征,有那么几个美国工人来安装调试设备都能引起大家的惊叹。没想到40年过去了,我们成了基建狂魔、制造业狂魔,美国工人却发了富,成了低效、低敬业度的典型,我们成功地扳回一城。而且片尾字幕显示2015年建立的福耀美国代顿工厂在3年后的2018年盈利了,我们成功地输出了技术、理念和效率,改造了一部分美国工人老爷,这也是了不得的成就。但在片尾的一幕中,一个美国福耀中方高管在陪同曹总参观时,不能地指点工厂,说这里可以减两人,那里可以减两人,在机械手的威逼下,资方谈到减两个人的口气就像是在扔两个麻袋的垃圾,真让人好生悲凉。

片子总体来说还算公允,既能正视美国制造业的老迈和落后,也能揭示中国制造业的残酷。美国工人高头大马,腰粗脖子粗手指也粗,动作缓慢,生产效率远低于福耀福清本部的中方员工,可他们住着带可以养马,可以手枪试射的大庭院的宅子,骑着哈雷摩托,而福清的中国工人住着宿舍,一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小时,美国工人还有什么可抱怨的。人人生而平等,中国工人也不是天生劳碌命,他们不是工作狂魔,虽然在喊口号,在鼓掌打气,给人激情四射的感觉,可她们还是在镜头前也承认了上班很辛苦,长时间没法和家人团聚的思念!

美国工人也是可以很强大的,二战时的他们,包括很多家庭妇女临时上阵的女工,在下饺子般生产航母和战斗机时爆发出的惊人效率,直接保证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今天他们开始快乐工作了,边聊天边干活,药药切克闹,可惜烟花易冷好景不长,更有忍耐力的中日韩工人崛起了,美国工人要么跟上,要么出局,这就是他们主张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必然后果。

血汗工厂是要不得的,福利工厂是活不成的。问题就出在贪:工人贪就大搞工会,要待遇,要尊严,要快乐,可就是工作效率上不去,最后活活把工厂搞垮了,片中美国工人喊口号曰美国汽车工会UAW使他们强大,这是表象,垮台是迟早的;资本家贪就不断地压榨工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性价比,不停地扩大生产规模,四处建厂,追求垄断。可惜,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这一条道也走不通了。

现在人工智能在飞速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凡是可以标准化的,可以编程的作业都可以由机器人从事,再勤劳拼命的人类也不是机器人的对手,血汗工厂和福利工厂这对冤家终于可以携手消失了,崛起的将会是智能工厂,机器人干活,机器人维修,机器人设计制造机器人。那时的普通劳力将毫无价值,根本不会有人来剥削了。这是一条多么黯淡的人类前景。幸福感是在比较中产生的,我很难想象脱离了广大弱势人群的,成天和机器人打交道的高级人类会产生真正有温度的幸福感!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美国工厂观后感系列(8篇)


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美国工厂观后感"这样的内容,从哪些方面写作品名的观后感比较合适呢?我们撰写观后感的过程也是梳理思绪的过程,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美国工厂观后感 篇1

《美国工厂》以2008年金融危机,通用汽车在俄亥俄州代顿工厂倒闭,整个社区陷入萧条为背景。讲述了中国福耀玻璃集团,接手美国俄亥俄州一座废弃的通用汽车工厂,将其改为玻璃制作工厂并雇请上千位蓝领美国员工的故事。

该片于2020年2月10日,获得第92界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

今天二刷了《美国工厂》,或许很多人会问,这样一个纪录片,你还二刷?对,第一次看完后心里有些痒痒的,有一些萌芽一样的感触,所以,特意在周末,再看了一次,这一次后,心里的感触就是这三个词:机会,碰撞,趋势。

机会

机会,贯穿了人类社会的全部历程,任何年代都有令人振奋的机会,或者称之为时机更加准确。就以影片中的代顿市为例,它地处美国北部,濒临五大湖区域,因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在19世纪后半页和20世纪初,发展了大量的工业,冰箱、空调器、计算机等,这些都是当地人的机会,后来随着美国的第三产业越来越发达,加之代顿及周边区域的气候(冬季较长,且降雪较多),导致大量产业外移。进而,慢慢丧失了一些竞争优势。影片里用了一个词:铁锈带,来形容这一片区。

具体到每一个个人或家庭而言,时代的变迁是无法改变的,只有不断的改变自己,以更加适应这个环境。可以在影片里看到,在福耀召开一次招聘的说明会后,有很多的人前来应聘,其中不乏在上一份工作中有过丰富经验,或职位较高的人。影片没有交代最终成功上班的人和前来求职的人的比例,但是就以当地报纸的报道来看,当地人是认为福耀为他们带来了十分重要的就业机会的。有些失去工作数年的人,可以重新来上班,重新获得收入,大家都很开心。而这一阶段是福耀刚刚开始在代顿投资,还处于双方的蜜月期,但是此时的甜蜜并没有让后面的碰撞与冲突减少或降低。

工厂落成投产后,也有对劳资双方都很重要的一次“机会”或一次契机。那就是一次投票,一次关于是否要在工厂里设置工会的投票。此次投票的原因是美国的工人认为劳动强度大、得不到尊重、劳动报酬低,他们渴望在工厂里设置共会,为他们争取更多权益。而福耀的态度是,如果有工会,工厂就不开了,态度十分的坚决。这次投票是劳资双方矛盾的一次正面较量。为了这次投票,劳资双方都开展了很多工作,最后投票结果是不同意设置工会的人占据了大多数,工会无法成立。而福耀也紧紧地抓住了这次机会,在投票前后安排了一些福利的提升,例如小时薪资,例如安排部分工人前来中国旅游,同时陆陆续续的让一些人离开了,从总经理到一线的员工,这些人离开的时间不同,原因也并不都是因为工会,但是这些活生生的人,丧失了这个工作机会和对应的收入。

话题扯开的远一点,福耀投资所在地,代顿市,是莱特兄弟的故乡,弟弟的后半生就一直生活在这里直到逝世。他们发明的飞机,带给世界非常多的改变,也带给我们非常多的探索未知世界的机会。但是谁也想不到,这样一座充满英雄色彩,传奇色彩的城市,有一天会需要一家中国企业来投资,来挽救,帮助当地人……而这也是世界给于我们中国的机会,这一次我们牢牢地抓住了。

碰撞

文化的碰撞是最明显的,文化的融合与相互的理解也是最深刻的。

中国人民是不是全世界最勤劳的民族我不敢妄下结论,但是影片里的对比非常明显,中国工人的劳动纪律,劳动效率比美国的工人强很多,也好很多。当福耀美国的一们些主管来到中国的工厂后,对一些景象都叹为观止”,例如我们的班前会,半军事化的管理,向右看齐,报数……这些都给了他们非常大的震撼与刺激。但是,当他们回到美国想效仿的时候,却开了一个松松垮垮的班前会,效果几乎没有。还有,中方一直培训和教育员工要鼓励美国员工,要顺着美国员工。与此同时,美国员工却在抱怨得不到帮助,经常被斥责。

同样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的结尾部分,播放了中美两家工厂下班时的情景,此时的影片进入结尾,导演也许已经不想再表达什么更加深刻的意义了,但是恰恰是这样的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的工人下班,有很多人满心欢喜,他们神采飞扬地走出工厂,甚至有人一路小跑;中国的员工下班,基本上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大都木木讷讷的,鱼贯走出。这真的是非常鲜明的对比,我在想,这就是不一样的文化之下的结果,我们的服从、勤奋,我们的严肃,紧张,团结,活泼,我们的以厂为家,对比美国的个性,自我,张扬,直接;对比美国的上班就是收工资。一旦下班,就赶紧跑。

美国工厂观后感 篇2

《美国工厂》最近在微信上很火,尤其对中国制造业的相关从业人员,更是必修课。我也算是圈内人,今天花了两个小时从头开始,把包括尾声、字幕都看完了,还阅读了一篇戴老板的深度文章。

先说说我的背景,国内985院校机械工程本科,加拿大机械工程硕士。在加拿大工厂里做过工人,在美国工厂里做过机械工程师。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作为美国硅谷某公司的首席机械设计工程师,和中国几十家工厂(光宝、伟创力、富士康等)合作过无数的项目,现在主战马来西亚工厂。

这部电影在中国火,主要火在了主题。美国制造业上的衰退和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已经进行了xx年。但是,中国汽车玻璃大王要返回美国建厂,这确实夺人眼球,中美媒体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重振美国制造业,MakeAmericagreatagain!口号易喊,落实到建厂、量产,可是千头万绪的工作。电影极大地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顺着镜头推进,让我们实地看到了真实的美国底层工人、基层主管、高管、工会、议员的面貌,同时对比了中国工厂工人,以及派驻美国的工程师、主管、高管、以及曹德旺本人的想法、做法。

看到中国骨干手把手教美国工人,重要的技术岗位全都要靠中国人,确实很感慨。当年所有的先进工业技术都在外国人手上啊。这才多少年,时移世易。

制造业本身的确非常辛苦,无论在哪个国家都难逃这个命运。为什么?因为制造业工人只需要按照设计好的流程操作,除了自己的辛苦重复的劳动,没有创造性的贡献,非常容易被同类,或是机器手取代。注意我没有用机器人,因为产线上只需要简单动作的机器手,这里没有深度学习,用不上更复杂的机器人。辛苦对付出者本人来说值钱,那是他们能提供的全部价值,可是能提供辛苦的人太多了,社会能回馈他们的,仅仅是冷酷+最低工资。我注意看了美国底层工人的状态,包括年龄、身材、表情、语言,充满了无奈、绝望。我也曾在工厂里做过工人,有一次因为用了办公室人员的微波炉还被人说了,工人只能用工人的微波炉,那是暗无天日的日子。

即使是福耀工厂的这份苦差事,如果不是因为汽车玻璃运费贵、加热沙子的美国天然气便宜,也轮不到美国人来做。因为产业链是全球布局的,只能放在能提供生产必须要素,而压迫人最厉害的国家。最低的工资,最长的工作时间,最大的工作强度。如此的苦差,超出了大部分人的心理上限,只能依靠企业文化,为国为民,军事化管理这些精神催眠来辅助实现。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国功成的背后又是多少底层人民的心血!有讽刺意味的是,万骨枯和心血,与功成的将军、老板,从来就是两拨人。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推论,制造业能回流美国吗?富士康的美国威斯康星州液晶显示工厂就是个例子,招募不到合适的工人,也没有配套厂商。制造业必须成规模,搞过生产的人都知道,一个产品的背后是无数的协作工厂。我正在经手的一个案子,该公司在美国生产,价格很贵,还在谋求到亚洲生产呢。莫说回流,已有的还要迁走呢。制造业的辛苦和美国人理解的美国梦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川普高喊MakeAmericagreatagain!,可是谁来当万骨枯呢?如果当了万骨枯,那么美国还伟大吗?

东南亚能取代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吗?据我的亲身实践来看,难。马来西亚、越南、泰国人口就不足,即使组装放在那里,很多零器件、元件、原材料也还是得来自于中国。模具、生产自动化辅助设备,也得靠中国。可以说中国仍然是东南亚制造的幕后大佬。印度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崛起的制造业大国,如穆迪所说,一个八亿年轻人的国家,什么事做不了呢?年轻人的成长,需要时间啊。制造这碗饭难吃,可有人眼热,有人抢。

关于工资的问题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20xx年之前,通用汽车付给片中那个工人的工资是每小时约29美元,这个工人在福耀玻璃的薪水却只有12美元多。那个美国工人可以靠简单体力劳动做中产阶级的时代过去了。通用汽车为什么关门?工人的工资高就是原因之一。福耀玻璃能维持和中国工厂一样的毛利率,压低薪水也是必须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工作机会向工资更低的地区流动,是一个历史的必然。首先流走的,当然是低技能的工作。我在生活中经历到的,还有工程师、研发科学家这样的工作流失。我工作过的一家公司,就把研发放在了台湾、东欧,那里的工资与美国的比例是1:5,老板直接解散了美国总部,只在纽约华尔街设立了办事处。压低了工资,公司账面自然好看,股票上涨了好几倍,得益的是资本方。硅谷这边的工资也是高得离谱,每年30万到40万美元很常见。我现在工作的这家公司,研发也主要放在了英国、以色列,那边的工资就比美国低。人才往高薪水的地方流动,工作机会却向低薪水的地方流动,这是一个有趣的平衡。

资本、科学技术、高级人才、商品都是无国界的。想靠着国界来吃红利的人,终将为历史所淘汰。

工会是这些蓝领抱团取暖、和资方一较高下的最后阵地。在美国汽车工人工会和汽车寡头的争斗中,工会赢了,但工会像寄生虫一样拖死了宿主。工人的贪婪不亚于资本的贪婪。因为背后都是人性,人性至善也至恶。就是这些铁锈地带的绝望工人托起了川普,川普也喊出了他们的心声,让美国再次伟大,引申的含义是让蓝领的高工资回来,奥巴马投资的这部片子想告诉世人,这是不可能的,这有悖于客观的经济规律。

片中最后提到了用更多的机械手来取代工人,对老板来说这是多么令人鼓舞的场景。在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工作机会被机器人所取代。现在机器人行业是个受资本追捧,非常火爆的产业。越来越多的低技能人口会面临没有剥削价值、不被社会需要的尴尬处境。创造这个世界的,其实就是那头10%的人。90%的人面临不被需要,9%的菁英阶层面临降薪,只有代表资本的那1%要拥抱更大的财富。

美国工厂观后感 篇3

从这个纪录片中,能看到来至于两个国家之间所形成的文化冲突,中国工人与美国工人在一个团队中的自我认知的差异,由于各自的立场不同,所观看事物的角度就会改变,在不断的冲突与改变中摸索前行。

从纪录片的前一部分中可以看到,美国工人对于福耀工厂的未来,还是拥有者强烈的期待心理的。在那一位副总经理问道要不要在墙上挂上两幅画,一副中国的、一副美国的,曹德旺说:挂美国的,我们还是不要刺激他们了。在曹德旺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了曹德旺作为一个企业家的格局与胸襟。还有一幕就是说要去砍了议员脑袋的那位经理。从这两个点能看到双方起初的克制,还是希望能够良好的合作的。

影片中在美国工人来中国工厂学习的那一段,有两位员工的对白给人的印象十分的深刻,很是直白地讲出了问题冲突的矛盾点。就是中国的那句古话:拿了钱,就得办事。最重要的就是美国工人没有那种对于一个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美国工人之中存在着大量的只为拿工资的员工,他们是为了拿到工资从而使自己回到“中产阶级”,使自己的生活更好,而不能在团队中担任自己应有的角色。而中国工人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团队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思考的更多的是能为团队做什么,有种以团队为家的感觉,只有相互间的配合,才能像齿轮一样,一个连接一个推动着公司这艘巨轮向前远航。

冲突最为激烈的莫过于工会的差点介入那一段了,工会组织人员发传单、刷口号,做员工的思想工作,而福耀管理层,也是层层推手去控制着事件的恶化。最终,以投票的方式决定是否于工厂建立工会。福耀拿到了满意的结果,而因为劳工冲突导致失业的人,只能在落寞中反思着自己的得失。

影片的结尾部分,工厂的管理者在向曹德旺介绍着,将会用机器人一步步地取代人工。这种机器取代重复劳动力的模式,必定会在以后的社会上,特别是制造业中发展壮大。

正如一位美国工人所说的那些话,重复的劳动是困乏的,更是对于人的一种精神上的一种巨大的考验。在重复的`劳动中,你可能会丢失你对于世界的热爱,生活的热忱。在中国福耀工厂,一位大姐的回答,说这工作还可以把。一天十二个小时,一年回家一两次,这个节奏估计放到美国很多人是要崩溃的。人们对于事情的认知与判断,大概率的来源于你所接触的世界和人,它决定着你思维的维度和深度。

人活着,就是要干活的。这句话大概没人会反对。工作占据人们大部分的时间,通过工作,人们获取生存的价值,推动经济的发展,收获自己的财富。同时也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一片理想的王国。没点理想,拿什么支撑着你不断的前行。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员工唱歌的那一幕,为了每一片的透明。对福耀公司的理念做出了一个很好的诠释。怎么讲,就是员工得有这么一个心态和同企业一起奋斗的目标与理想,还有就是一个团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一同为了更好地明天。只有企业做好了做大了,有利润了,员工才会有更好地待遇,不是么?

世界正处于一个急速发展的阶段,互联网的发展更是加速了科技革新的迭代,对于现有的制造业体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迫使着制造业向着智能化机械化、物联网的方向迈进,像是汽车的智能驾驶,5G的建设。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只有不断地接触新的知识体系,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不然只能被埋进时代的浪潮之中。

美国工厂观后感 篇4

这是一个看完让人倍感悲伤的纪录片,我们感伤的不再是一厂一地的兴衰,而是人类的命运走向。这应该是最后一场血汗工厂和快乐(福利)工厂的竞争了,因为掘墓人已经诞生,那就是机器人及AI。

改开以前,我们在吃大锅饭,典型工作场景是:一人拧螺丝,一人递扳手,一人端茶杯,其它人围着看,那时的美国工人在我们眼中那可是高技能、高效率、高敬业的象征,有那么几个美国工人来安装调试设备都能引起大家的惊叹。没想到40年过去了,我们成了基建狂魔、制造业狂魔,美国工人却发了富,成了低效、低敬业度的典型,我们成功地扳回一城。而且片尾字幕显示20xx年建立的福耀美国代顿工厂在3年后的20xx年盈利了,我们成功地输出了技术、理念和效率,改造了一部分美国工人老爷,这也是了不得的成就。但在片尾的一幕中,一个美国福耀中方高管在陪同曹总参观时,不能地指点工厂,说这里可以减两人,那里可以减两人,在机械手的威逼下,资方谈到减两个人的口气就像是在扔两个麻袋的垃圾,真让人好生悲凉。

片子总体来说还算公允,既能正视美国制造业的老迈和落后,也能揭示中国制造业的残酷。美国工人高头大马,腰粗脖子粗手指也粗,动作缓慢,生产效率远低于福耀福清本部的中方员工,可他们住着带可以养马,可以手枪试射的大庭院的宅子,骑着哈雷摩托,而福清的中国工人住着宿舍,一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小时,美国工人还有什么可抱怨的。人人生而平等,中国工人也不是天生劳碌命,他们不是工作狂魔,虽然在喊口号,在鼓掌打气,给人激情四射的感觉,可她们还是在镜头前也承认了上班很辛苦,长时间没法和家人团聚的思念!

美国工人也是可以很强大的,二战时的他们,包括很多家庭妇女临时上阵的女工,在下饺子般生产航母和战斗机时爆发出的惊人效率,直接保证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今天他们开始快乐工作了,边聊天边干活,药药切克闹,可惜烟花易冷好景不长,更有忍耐力的中日韩工人崛起了,美国工人要么跟上,要么出局,这就是他们主张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必然后果。

血汗工厂是要不得的,福利工厂是活不成的。问题就出在贪:工人贪就大搞工会,要待遇,要尊严,要快乐,可就是工作效率上不去,最后活活把工厂搞垮了,片中美国工人喊口号曰美国汽车工会UAW使他们强大,这是表象,垮台是迟早的;资本家贪就不断地压榨工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性价比,不停地扩大生产规模,四处建厂,追求垄断。可惜,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这一条道也走不通了。

现在人工智能在飞速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凡是可以标准化的,可以编程的作业都可以由机器人从事,再勤劳拼命的人类也不是机器人的对手,血汗工厂和福利工厂这对冤家终于可以携手消失了,崛起的将会是智能工厂,机器人干活,机器人维修,机器人设计制造机器人。那时的普通劳力将毫无价值,根本不会有人来剥削了。这是一条多么黯淡的人类前景。幸福感是在比较中产生的,我很难想象脱离了广大弱势人群的,成天和机器人打交道的高级人类会产生真正有温度的幸福感!

美国工厂观后感 篇5

影片开头,2008年12月23日,圣诞节前夕,牧师带领大家在祈祷,为即将关闭的工厂。影片中的每个人表情平淡,虽然牧师说这很严重。如果当时的人群,知道接下来的日子很辛苦,按揭的房子、汽车等被收走。知道若干年后,他们将加入一家中国人企业,接受相对低薪、相对安全保护薄弱的工作。如果提前知道这些,他们会向通用妥协吗?会提出降低自己的收入,以保证工厂得以继续生产。毕竟,普遍把美国汽车业的衰退归咎于美国工人及其工会。

几年之后,美国代顿市,福耀这位救世主出现了,给了当地上千个工作机会。重新找到工作的人,憧憬着重回中产阶级生活。

福耀建厂一开始,双方的克制与期待,点点滴滴,被记录在镜头中。工厂的美国管理者对到来的福耀人员,热情地拥抱。曹德旺先生的不要刺激他们的言语。老板一句话,一扇门被美方管理者从新做了。美方管理人员,对于开业庆典时候,参议员讲话提到建立工会的事情,表示要把参议员的脑袋砍下来。美方员工也在竭力维持合作关系。

逐渐地,镜头下曾经的欢愉,被指责和抱怨替代。劳动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达标;劳动保护弱,安全防护不够,工作场合不舒服。

美国员工建立工会的口号响起,传单散发;福耀对员工加薪,请中介做工作,让美国员工参观中国工厂。

最终,以投票方式决定是否建立工会这件事情上,福耀得到了满意的结果。而因为劳工冲突而失业的人,落寞地反思自己的得失。随后在2018年度,福耀获得了盈利。

影片结尾,工厂的管理者在向曹德旺先生汇报,即将采用机器人取代人力。

一部作品,如果一千个人看了,有一千个看法。这部作品就是精彩的、是美的体现。得益于曹先生的克制和开明,我们看到了这样充满冲突的电影。

流传,华为的任先生讲,如果人工智能应用的到工业制造,制造业会重新回归欧美。曹先生算过账,虽然美国人工比中国贵,但是美国的电费、土地、天然气、税收比中国有优势。现在AI已经在工业上开始应用,并且应用速度在增加。

8月31日,在上海的世界AI人工智能展上,微软和IBM带来的人工智能应用产品,就是应用到工业生产制造领域的,比如采用人工智能质检产品、人工智能辅助3D工业设计。当然,阿里和腾讯等中国企业也在向非消费者领域发力,比如钉钉考勤、微信打卡。

是福耀完胜了,还是资本完胜了?是美国赢了,还是中国胜了?没有回报的投资,资本肯干吗?

曹先生的宏伟画像,被悬挂在福耀。曹先生把手中的供香,插入香炉中,恭敬地向佛祖叩拜。他说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想自己到底是罪人还是有功劳的人。

曹先生最后讲,人活着,就是要干活的。大概没有人会否认吧。

没有工作的人生,你要吗?没有尊严和安全保护的工作,你要吗?

美国工厂观后感 篇6

最近,一部纪录片的横空出世引发了不少争议,它就是由Netflix出品的《美国工厂》。这部纪录片与以往不同的是,它讲述了中国企业家到美国投资建厂的故事。因为奥巴马执政时期的一个政策,中国企业家福耀玻璃集团的创始人曹德旺先生于2016年在美国代顿投资办厂,招收了通用公司破产之后的下岗职工们,一家特殊的企业就开始营业了,纪录片由此开始。

本片的结构非常清晰,就是按照时间线索客观的展现这家特殊的企业是基于什么样的前提下开始的。在失业两年的阴影下,这些美国工人重新获得了工作,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希望的色彩,纪录片中欢快的音乐也让观众对他们的未来充满希望。

但是短暂的蜜月期之后,海平面下的波涛也逐渐浮上水面。第一个矛盾很快就来了,在举行盛大的开幕仪式之前,美方负责人要求在会场上面加装顶棚,但是曹德旺并不同意,在短短的争执之后,美方负责人妥协了,但是可以通过一个特写镜头我们可以看出美方负责人只是口服心不服而已。

在后面的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工作的过程中,中美双方的工人因为种种原因产生了许多矛盾。从最开始的语言不通,工作起来十分不方便,然后是美国工人认为在通用公司和福耀玻璃的工资相差较大,生活档次都因此而改变了。但是这些都只是小矛盾,最大的矛盾在于中方为了效益,给美国工人提了很多要求,比如加班之类的。这些都引起了美国工人的反对,中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甚至要求美国工人的管理层去中国工厂考察。刚开始来的时候,美方管理层非常羡慕中国工厂的效率,但是当他们看到中国工厂效率的背后是工人十二个小时的工作,一个月只休息几天,只有过年才能回家的情况下,他们沉默了。

矛盾重重之下,美国工人甚至要求工会介入来满足他们的诉求,但是中方面对美国工人的反对只有一个对策,就是加薪,他们根本不关心工人真正的诉求是什么。工人的诉求并不仅仅是要求工厂不加班,工人看到了他们面对的安全问题,工人看到的是工厂不守规矩的将有化学制品的污水倒入水源。工厂决定投票来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工人为了中方的利益也在积极和美国工人对抗。因为种种原因,工厂一方胜利了。之后,工厂很快运用各种方式将这些参与工会罢工的美国工人开除了,工厂的抗议游行罢工就此结束。这一段落的最后是一个中景镜头,里面的中国工人兴奋的用电脑视频告诉他的家人,中方胜利了。但是在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曹德旺在最后视察美国工厂时问到这个可以代替两个工人的机械臂什么时候全部到位,他的下属回答他最快到七八月份就全部到位了,到时候会裁掉百分之四十的工人。

全部的纪录片到这里就结束了,作为一个中国的观众最先开始看的时候真的感到很愤怒,明明是中国公司的到来让你们得到了工作机会,你们还挑三拣四的,事情这么多,应该多穷几年就好了。我相信影片中的中国工人也和我想的一样,所以才和管理层一起去对付美国工人。但是看到结尾,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在这场投票之中,到底谁赢了?毛主席说斗争的过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可是我看结尾我感觉这是一个双输的结局,要是硬说赢家只有一个就是资本家,因为到了最后,中国工人也没有获胜,美国工人也没有获胜,唯一获胜的是运用机械代替工人的资本家。这一场投票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对决,而是机器与人的对决。看完整部纪录片我能感觉只有作为人的存在对未来的焦虑,我们的对手究竟是比我们更优秀的“人”,还是比我们更听话的机器?

美国工厂观后感 篇7

《美国工厂》是美国上届总统奥巴马投资的一部纪录片,记录的是福耀玻璃集团在美国的开厂情况。看完电影,有几个场景让人印象比较深刻。

1、福耀开厂,欢呼雀跃

福耀玻璃准备接手的是通用汽车公司的一个破产公司,这个公司已经破产几年了,工人全部下岗没有饭吃,一听有中国公司在这个开厂,而且能安置2000左右的人口就业,他们都很高兴。

有一个女工人在下岗期间就住在姐姐家的地下室,除了电视是自己的,其他都不是自己的。当福耀玻璃开厂以后,他进入福耀玻璃工作,自己也住得起480美元的公寓了。

有一个在通用汽车公司工作了20年的员工,通用倒闭后,自己的生活难以为继,是福耀又让他过上了中产生活。

2、中西不同管理文化的冲突

福耀准备建厂,美国的工会就要进入,福耀总裁曹德旺明确表示,如果工会进来,他们马上关厂。语气之硬,让工会不敢贸然进入。

刚开始工人干的还特别高兴,后来蜜月期过了以后,他们开始对福耀不满意,又开始支持工会的进入。

工会进入到底对企业好还是不好呢?

用影片中每个工作人员的好说,并不好。一个女员工说:工会进来只会让那些混日子的人受益,而自己认真优秀工作的人却不能受益,只能和他们一样。

工会进来以后,福耀就不能直接雇佣工人了,也不能和工人直接对话了,只能通过工会招聘工人,按照美国的标准支付工人的工资,同时还要给工会一定的费用。

这让我想到了,美国的工会其实很官僚,也是收钱办事,看起来是为了工人争取应得的利益,但实际上会损伤各方的利益。

因为一旦企业不能直接管理、招聘工人,就不能与工人直接对话,不能激发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工人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责任心,没有上进心,都在混日子。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很难盈利,企业盈利不了,如果再向通用汽车一样关掉,这样不管是对企业还是对蓝领工人都是很不利的,两败俱亡,只有作为工会的中介捞到了好处。

3、趋势很关键

在文中的最后,有一段情节就是很多地方都要采用机械手臂取代工人,因为他们效率太低。也就是说,在很多时候,工会和企业争来争去的,都争不过科技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在影片的最后,有这么一句话:在过去的十几年,在职业培训方面的投入太少。

02 自己的感想

当我看完这部记录片以后,自己也有很多感想,主要有两点:

1、人要未雨绸缪

一个在通用汽车工作了20年的员工,通用倒闭后,自己的生活水平立刻下降。我觉得这是他没有做好长远规划,做好理财,正如巴菲特所说:“如果到四五十岁,你还不能在睡觉时候也赚钱,你就活的太失败了!”

这句话说明了未雨绸缪、理财的重要性,人要再最能赚钱的年龄努力赚钱,同时也要理财,否则如果到了快退休时,没有其他收入,仅靠退行金是很难过上衣食无忧的有最严的生活。

2、人要终身学习

科技生产力不断的发展进步,人要持续学习,如果不学习,很可能被趋势甩在身后,被社会所淘汰。

持续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赚钱能力,为自己能在日益快速变化的时代生活的很好,不像韭菜一样被割,唯有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别无他法。

美国工厂观后感 篇8

第一时间看完netflix最新的纪录片《美国工厂》,讲述的是中美经济交流的故事。这部纪录片聚焦于20xx年发生在俄亥俄州的一次著名事件:中国福耀玻璃在美国本土建厂,原本打算带动当地经济和促进工人就业的企业投却引发一系列管理和文化层面的摩擦。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夫妇创立的制作公司首次发行的电影作品,由获奥斯卡提名的导演史蒂文伯格纳和朱莉娅莱切特执导,于20xx年8月21日在奈飞和部分院线上影。

电影看完后,感觉心情复杂,以前在上海做国际贸易时走南闯北source过不下100家中国工厂,太了解建造狂魔国度的工人了。

xx年申请美国MBA时也是在浙江一家工厂的出差途中在宾馆通宵完成最后一篇申请论文的,赶在最后一轮dedline的最后一刻钟检查完最后一遍点击提交后,天已经亮了,足足写了一个通宵,巧合的是最后一篇论文我写的也是中国制造。去工厂后实在太困了,干脆就在厂长的休息室里睡了几个小时。感谢当年和我一起出差的同事体谅我的的不易,让我安心睡觉,而她帮我做了我该做的工作,现在不知道她过的好不好。

20xx年也并不遥远,20xx年我已近MBA毕业,当年还在加州一家做自动化供应链ERp系统的软件公司做产品经理,刚入职不到一个月,老板就让我一人飞到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分公司分部去几个当地工厂去熟悉了解我们的产品。

第一次去美国中西部绣带,从Ohio国际机场出来后自己一人租车上275高速一路狂奔60miles,记得对Ohio的很深的印象是一马平川,宁静的乡村,人烟稀少,很重的南方口音,考察的几个工厂工人非常少,基本已经高度自动化,为数不多的蓝领工人和《美国工厂》一样大部分是有色人种和上了年纪的工人。当时就突然想起了读书时一个白人同学对我说的话,即使制作工厂回流到美国,年轻人谁想去做那些laborious的工厂苦活呢?我们需要非法移民,要不那些刷马桶的脏活累活谁去做呢?...

思绪飞远了,言归正传,《美国工厂》这部记录片拍的及其成功,整个拍摄角度,叙事没有偏向任何一方,也没有任何引导,模式化,完全从不同视角出发,给了每一方同等的时间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表面看起来是东西文化,不同种族,工会和管理层的冲突,其实在我看来都不是,那都是流于表面的东西,内核是人性,资本和阶级的冲突!恰如电影结尾字幕,xx年后美国富耀玻璃终于盈利了,因为自动化最终取代了那些不听话的人。

最后一个问题,如果2025年人类可以永生了,地球还需要那么多人吗?当资源越来越少不能承担人类的消耗后,那谁应该有生存的权利呢?

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


《美国工厂》观后感

《美国工厂》最近在微信上很火,尤其对中国制造业的相关从业人员,更是必修课。我也算是圈内人,今天花了两个小时从头开始,把包括尾声、字幕都看完了,还阅读了一篇戴老板的深度文章。

先说说我的背景,国内985院校机械工程本科,加拿大机械工程硕士。在加拿大工厂里做过工人,在美国工厂里做过机械工程师。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作为美国硅谷某公司的首席机械设计工程师,和中国几十家工厂(光宝、伟创力、富士康等)合作过无数的项目,现在主战马来西亚工厂。

这部电影在中国火,主要火在了主题。美国制造业上的衰退和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已经进行了20年。但是,中国汽车玻璃大王要返回美国建厂,这确实夺人眼球,中美媒体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重振美国制造业,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口号易喊,落实到建厂、量产,可是千头万绪的工作。电影极大地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顺着镜头推进,让我们实地看到了真实的美国底层工人、基层主管、高管、工会、议员的面貌,同时对比了中国工厂工人,以及派驻美国的工程师、主管、高管、以及曹德旺本人的想法、做法。

看到中国骨干手把手教美国工人,重要的技术岗位全都要靠中国人,确实很感慨。当年所有的先进工业技术都在外国人手上啊。这才多少年,时移世易。

制造业本身的确非常辛苦,无论在哪个国家都难逃这个命运。为什么?因为制造业工人只需要按照设计好的流程操作,除了自己的辛苦重复的劳动,没有创造性的贡献,非常容易被同类,或是机器手取代。注意我没有用机器人,因为产线上只需要简单动作的机器手,这里没有深度学习,用不上更复杂的机器人。辛苦对付出者本人来说值钱,那是他们能提供的全部价值,可是能提供辛苦的人太多了,社会能回馈他们的,仅仅是冷酷+最低工资。我注意看了美国底层工人的状态,包括年龄、身材、表情、语言,充满了无奈、绝望。我也曾在工厂里做过工人,有一次因为用了办公室人员的微波炉还被人说了,工人只能用工人的微波炉,那是暗无天日的日子。

即使是福耀工厂的这份苦差事,如果不是因为汽车玻璃运费贵、加热沙子的美国天然气便宜,也轮不到美国人来做。因为产业链是全球布局的,只能放在能提供生产必须要素,而压迫人最厉害的国家。最低的工资,最长的工作时间,最大的工作强度。如此的苦差,超出了大部分人的心理上限,只能依靠企业文化,为国为民,军事化管理这些精神催眠来辅助实现。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国功成的背后又是多少底层人民的心血!有讽刺意味的是,万骨枯和心血,与功成的将军、老板,从来就是两拨人。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推论,制造业能回流美国吗?富士康的美国威斯康星州液晶显示工厂就是个例子,招募不到合适的工人,也没有配套厂商。制造业必须成规模,搞过生产的人都知道,一个产品的背后是无数的协作工厂。我正在经手的一个案子,该公司在美国生产,价格很贵,还在谋求到亚洲生产呢。莫说回流,已有的还要迁走呢。制造业的辛苦和美国人理解的美国梦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川普高喊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可是谁来当万骨枯呢?如果当了万骨枯,那么美国还伟大吗?

东南亚能取代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吗?据我的亲身实践来看,难。马来西亚、越南、泰国人口就不足,即使组装放在那里,很多零器件、元件、原材料也还是得来自于中国。模具、生产自动化辅助设备,也得靠中国。可以说中国仍然是东南亚制造的幕后大佬。印度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崛起的制造业大国,如穆迪所说,一个八亿年轻人的国家,什么事做不了呢?年轻人的成长,需要时间啊。制造这碗饭难吃,可有人眼热,有人抢。

关于工资的问题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2008年之前,通用汽车付给片中那个工人的工资是每小时约29美元,这个工人在福耀玻璃的薪水却只有12美元多。那个美国工人可以靠简单体力劳动做中产阶级的时代过去了。通用汽车为什么关门?工人的工资高就是原因之一。福耀玻璃能维持和中国工厂一样的毛利率,压低薪水也是必须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工作机会向工资更低的地区流动,是一个历史的必然。首先流走的,当然是低技能的工作。我在生活中经历到的,还有工程师、研发科学家这样的工作流失。我工作过的一家公司,就把研发放在了台湾、东欧,那里的工资与美国的比例是1:5,老板直接解散了美国总部,只在纽约华尔街设立了办事处。压低了工资,公司账面自然好看,股票上涨了好几倍,得益的是资本方。硅谷这边的工资也是高得离谱,每年30万到40万美元很常见。我现在工作的这家公司,研发也主要放在了英国、以色列,那边的工资就比美国低。人才往高薪水的地方流动,工作机会却向低薪水的地方流动,这是一个有趣的平衡。

资本、科学技术、高级人才、商品都是无国界的。想靠着国界来吃红利的人,终将为历史所淘汰。

工会是这些蓝领抱团取暖、和资方一较高下的最后阵地。在美国汽车工人工会和汽车寡头的争斗中,工会赢了,但工会像寄生虫一样拖死了宿主。工人的贪婪不亚于资本的贪婪。因为背后都是人性,人性至善也至恶。就是这些铁锈地带的绝望工人托起了川普,川普也喊出了他们的心声,让美国再次伟大,引申的含义是让蓝领的高工资回来,奥巴马投资的这部片子想告诉世人,这是不可能的,这有悖于客观的经济规律。

片中最后提到了用更多的机械手来取代工人,对老板来说这是多么令人鼓舞的场景。在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工作机会被机器人所取代。现在机器人行业是个受资本追捧,非常火爆的产业。越来越多的低技能人口会面临没有剥削价值、不被社会需要的尴尬处境。创造这个世界的,其实就是那头10%的人。90%的人面临不被需要,9%的菁英阶层面临降薪,只有代表资本的那1%要拥抱更大的财富。

《美国骗局》观后感


《美国骗局》观后感

文/满囤儿

也许是在片子里骗的太起劲儿了,结果《美国骗局》在奥斯卡10项提名的领跑局面下,最终竟然颗粒无收。联系到片子里的骗术思想,我不得不怀疑奥斯卡背后有盘口,片方就是要和博彩公司联手,把那些下注人口袋里的钱骗个干净。O(_)O哈哈~ 如此揣测并强加阴谋论,是不是有点儿看片后遗症的赶脚?的确,看完《美国骗局》我们会觉得,行骗的至高境界和体育、艺术、哲学、宗教等人类瑰宝一样,都是用生命去实施啊!

由于美国小内阁的受贿贪腐情况,和咱们公仆的不太一样,FBI的钓鱼反腐和咱们的打老虎也差之远矣,所以影片的故事虽然编的十分精妙,更是勇夺各大奖项的最佳原创剧本提名,却离内地电影观众的生活略有点儿远。FBI费尽心思,搞这么复杂,白白牺牲人力物力财力的做法,在我们飓风行动般的凌厉面前,就像奥巴马见普京般娘炮。可是不得不说,人家这么不给力的行动,就正正好引发了如此具有戏剧冲突张力十足的电影。都像咱国家这么一往无前,就只留下拍主旋律的机会了。是吧?

作为连续三年提名奥斯卡最佳导演,却连续三年铩羽而归的导演大卫-O-拉塞尔,简直就是一个用生命去拍电影的人。他每次都会把电影的剧本和表演捧出超过自己的闪光。这些闪光多多少少从他本身的功绩中抢夺的名誉的份额。一环扣一环的推进,知名演员却演出了从未见过的模样,都将观众的注意力牢牢抓住,牵着观众不停歇地奔向结局。大卫-O-拉塞尔用生命骗过了观众,让我们在电影中忘记了幕后还有一个导演存在。

尽管没有拿到小金人,但是《美国骗局》四个奥斯卡表演奖同时入围的成绩还是相当惊人的。克里斯蒂安-贝尔、艾米-亚当斯、布莱德利-库珀、詹妮弗-劳伦斯,甚至没提名的杰瑞米-雷纳和罗伯特-德尼罗,都是观众熟得不能再熟的面孔。而且他们大都和导演不是第一次合作。可是在本片中,这群明星再次让我们认不出来。贝尔的体型变化又一次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劳伦斯的爆发力又把我们吓到了,雷纳和德尼罗的造型之罕见差点儿就让他们的客串露脸被人忽略啦。

这群一演戏一拍戏就会让自己的生命加速流逝的人们,不仅要骗剧中人,更要骗剧外人,他们要骗观众相信看到的不是贝尔、不是劳伦斯。于是劳伦斯在盥洗室亲了亚当斯,贝尔和劳伦斯在卧室大吵一架等场景,都是临场发挥的结果。拉塞尔手握黑名单排名第八的好剧本,却任由这群狂徒改剧本。何由?他自己的回答是:我讨厌剧情,我最看重的就是角色描写。于是才有了这样一场通天骗局,戏中人被角色骗,戏外人被演员骗。

《美国往事》观后感


走过那么多路,看过那么多书,看过那么多电影,一定有很多感慨和见解,写成读后感观后感。为您提供“《美国往事》观后感”作为参考,希望这篇读后感能帮助您找到更好的灵感。

《美国往事》观后感

事情的意义在本身,往事的意义在面对。——题记

《美国往事》也许是我看过的最长的一部电影了(长达229分钟)。虽然这可能会令人有些不耐烦,但是我想我还是应该稍稍体谅,毕竟好电影的题材与体裁总是相称的。倘若我拒不接受将近4个小时的长度的电影,那我也要拒绝一切的微电影了。

影片分两条线叙述。第一条线是“面条”的回忆。举报麦克斯抢劫银行阴谋后的“面条”沉浸在痛苦中,回忆起少年出道,杀人入狱,重操旧业,再到举报同伙的过程。第二条线虽是现实,却通过现实中的人讲述了麦克斯如何通过金蝉脱壳独吞巨款,变身政客的经历。最后,麦克斯与“面条”相聚,共同回忆往事。表达他的忏悔,希望借“面条”的手向他开枪,一死了之,幻想赎罪并逃脱法律制裁。遭到拒绝后,他绝望地跳入垃圾粉碎车自杀。

这部电影用很长的篇幅,在大层面上真实地反映了美国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的黑帮史。而这部具有独特视角的历史却是从麦克斯与“面条”的人生经历这个小层面去切入、展现的。麦克斯和“面条”都是黑帮成员,都打拼过一番大事业。但是他们的性格截然不同。麦克斯果敢独断、野心勃勃;相较之下“面条”则保守谨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历史之神的指挥棒下运转,演绎出同发而殊途的命运。果敢独断的性格固然能够使得麦克斯在黑帮领域打拼出一片比“面条”更加辉煌的事业,也足以让麦克斯在面对其他团伙成员时利令智昏,对其斩尽杀绝。相较之下,“面条”虽然更加保守谨慎,但他保护朋友的初心也确实使他避免走进更深的歧途,及时回归正轨,坦然面对生活。

盗当有道,匪亦如之。人性是不可能彻底泯灭的。即使是曾经作为黑帮领袖如麦克斯,对曾经的伙伴痛下杀手以后,也会有幻想赎罪的一天。岁月如梭,往事亦如烟。当麦克斯与“面条”四目相对,他们何尝不知面对的不仅彼此,还有数十年的尘封往事。黑帮生涯留给麦克斯的,是致他自杀的痛悔;然而对于“面条”来说,也曾留下难以抹去的伤痕,就像纸张,折皱了,就再也抚不平。两种结局背后,都指向一个归宿,那就是黑帮再不可能成大气候了。而这,不正是历史的进步吗?

我们总说“愿往事无可回首”,但是,有些往事即使是漫长岁月也沉淀不下的。我们不可能对往事采取一种非常决绝的态度。即使有所不满,有所失望,甚至要像麦克斯那样忏悔,但其实是忘不掉。勇于面对往事,固然可能增加折磨,但毕竟自证一种勇气。在往事沉寂之前,时间已经指出一条歧途。如果没有人肯答应“余生请多指教”,那么我们除了相信时间,还能怎么办呢?

《美国丽人》观后感


电影《美国丽人》观后感

每个人都需要真实地面对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他们不快乐就是因为他们否认甚至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愿望。莱斯特和卡洛琳的婚姻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他们都知道彼此各自的需求,却不敢表达甚至表现出来。当然后来终于表达也表现出来了。一个外遇,一个艳遇。都获得了快乐。莱斯特虽然死了,老实说,我认为这是编剧在阻挠。他当然不必死,只不过死了剧情会比较有戏剧冲突和高潮。

最悲剧的是弗兰克上校的家庭关系。简直糟糕透了。莱斯特好歹还可以每天自慰得到高潮,还可以有性幻想,还可以辞去不喜欢的工作换一份喜欢的,还可以锻炼身体让生活多一些内容和色彩。卡洛琳也可以出轨得到性满足。可是弗兰克上校一家呢?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家庭关系吗?他的妻子如同木偶。弗兰克本人如同机器,表情呆滞眼神无力,他对自己的压抑简直要到顶了。他是同性恋,却不肯承认不肯面对,始终压抑自己和不喜欢的妻子在一起,还对儿子实行高压管理。

他心里儿子就是自己的替身,当他认为儿子是同性恋时,就要疯狂地去打压。其实,他压抑的只是欲望,欲望有什么错呢?同性恋又有什么错呢?欲望本身没错,压抑欲望死死压抑欲望不允许自己欲望的存在,那么,生命也就时日无多了。弗兰克必定要为自己的生命付出代价,既然他已经把欲望压抑到顶了,其实,活着也就没什么意思了。因为欲望就是活着的一个极大动力和乐趣,没有欲望也就意味着行尸走肉。

影片最后,卡洛琳开着汽车在大雨滂沱中疯转,手里拿着枪整个人如同疯了一般。因为她外遇的对象甩掉她了。她的性欲将无法被满足。欲望不能满足,痛苦自然是深不可忍。莱斯特在家中被弗兰克枪击死去。眼神满是幸福和满意。珍妮和里奇相约离家私奔。这简直太完美了。相信这是所有青少年的梦想。谁没有这种少年时期恋爱同时离家出走的梦想呢?

我来设计一个假如。假如莱斯特和妻子最初相处时,他就是一个尊重自己的需求和声音的人,那么他和妻子将一贯平等自由,就算妻子比他收入高,只要他们之间有吸引力有性吸引力,这日子就不会味同嚼蜡。当然这不可能。因为卡洛琳就是一个完全物化和没有智慧的人。在她眼里,物质就是一切,金钱高于快乐,生命不名一钱。其实追逐金钱不能算是一个错误,只是因为,她实在没有那么大本事可以轻松挣大笔金钱。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十分拜金的原因所在。因为他们挣到一些钱实在太不容易了,简直就是拿全部生命换到的。所以,拜金,所以钱比生命重要,物质比快乐重要。

量力而行,十分重要。尊重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也十分重要。用自己十分的生命去挣十分的财富,必然会失去快乐和活下去的动力。

假如弗兰克最初就承认自己是同性恋。这是事实。没办法。这是自己的需求,尊重它,满足它。那么,他就是一个快乐的人,恰如那对快乐的同性恋情侣吉姆。

影片中唯一快乐的人就是那对同性恋情侣吉姆。他们自由,他们快乐。他们真实,他们勇敢。世间所有快乐的人都是相似的。自由,勇敢,真实。其实最基础的是真实,有了真实,才会有生命。莱斯特夫妻是真实的,他们允许自己的需求也去满足它,只是他们表达自己需求表达的有些晚,所以错过了许多快乐。而弗兰克夫妻连真实承认自己需求的勇气都没有,自然是活不下去。而吉姆情侣很真实,只要真实了,然后表达出来,表现出来,自然就活得快乐了。

所以题目叫做美国丽人其实是有些好笑的。美丽不重要,风光也不是最重要的,完美更加不必。如果你到了必须表现完美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那实在是一种悲哀。真实才是最主要的。真实就是生命。生命中自然有美,但是也有不美啊,欲望就不美,但是欲望很真实。


美国往事观后感影评


《美国往事》是一部由意大利和美国共同联合制作的犯罪电影,影片首播于1984年,虽然上映至今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但网友们的评价却依旧很火热,一起去看看吧!

昨晚看了影片,虽然没有完全看懂,但有些感慨。

专业层面我是分析不了的。

就剧情方面,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我有几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问题,这里做个分享。

一。

首先作为一个女生,在影片开始的阶段,我对那些打打杀杀的镜头、以及街头小混混的又痞又坏的行为是没有什么认同感的,甚至有些反感。

因为家庭教育、生长环境等问题,孩子们从小就不学好(当然他们自身肯定也有原因),做了伤天害理的事,还一副理所当然、引以为傲的样子。

直到那个最小的孩子临死前说出一句noodles,I slipped.我这才意识到,他们也还是平常孩子啊。只是更调皮了一点而已。甚至比其他孩子更令人心疼。

二。

昨晚看电影的时候,我哭了一次。是在面条强暴黛布拉的时候。我,应该是被气哭的。

面对黛布拉noplease的苦苦哀求,我不知道面包为什么那么无情。当时我觉得他特别残忍、丑陋、无赖、肮脏。

我在想,既然他爱她,为什么还要伤害她呢?

对啊,如果她也爱他的话,又为什么要伤害他呢?

黛布拉为追求自己的理想而抛弃了面条,对面条无疑也是一种伤害。

其实我觉得为了事业放弃爱情也无可厚非,没必要要求每个人都秉承爱情至上的坚持。

而且通过前面的一些镜头,我们也能看到面条多次在max的呼唤下,从黛布拉身边离开。

我觉得,自面粉房的那一吻被max打断之后,他们之间已经无法再有纯粹的爱情了。他们都有不可抛弃的东西。

而面条强暴黛布拉一事,他们两个人都能说是受害者。

三。

最后说max和noodles的关系。

我本来觉得,max是个十足的利益至上者,他一直都只是在利用noodles.

noodles出狱之后见到了黛布拉,他问她是不是max告诉她的,黛布拉的回答是:不是,是摩,一直都是摩。

这里,我觉得也是摩告诉max今天出狱的,max倒没在意过具体的日期。

noodles的出狱对他来说,不过是多了个得力的帮手而已。

所以他迫不及待地交代noodles任务,并且为此打断了他与黛布拉的谈话。

说实话,在他屡次呼喊noodles的时候,我觉得他很烦。

max第一次见到noodles的时候,眼睛里有放光的感觉。

有人说这是他看到noodles的能力与可能性。

那我可以这样说吗?这就像《甄嬛传》里端妃第一次看到甄嬛一样。

端妃第一次见到甄嬛的时候,就觉得甄嬛长得神似当年的纯元。

她也知道,凭借这一点,将来皇帝对甄嬛的宠爱绝不会少。

她想着,如果甄嬛能为她所用,或者组成统一战线,自己日后的地位便能得到保证。

和端妃一样,max也是看到了noodles的可利用价值,才主动去亲近的。

他们之前的友谊是不是真的?

我觉得,无所谓,反正对于noodles来说是真的就行了。

而于max而言,在跟那几个朋友结交的时候,他已经是个大孩子了,更像个统领者,而不是兄弟。

或许对他来说,所谓友情就是用来背叛的。

背叛和伤害一定需要理由吗?未必。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的一部东野圭吾的小说《恶意》。

在那部小说中,凶手的杀人动机就是恶意。哪怕你对我再好,可我就是看你不惯。我恨你,我也恨我自己。然后我要把对自己的恨再加到你身上,更恨你,最终杀了你。

网友评:恨不知所起,深入骨髓,是最冷的人性。

遇见max,到底是noodles的幸还是不幸?

我不知道。只是,斯人已去,往事如烟。

主题和《教父》三部曲类似。所谓的美国梦就是个人追求幸福的事。《教父》三部曲展现了意大利黑手党如何由家族转向个人的历程,虽然在第三部结尾依然传位给了充满家族气质的热血侄儿,但我们都知道,从家族组织走向股份有限公司才是资本主义化(现代化)的现实状况。

《美国往事》也是如此,英文名就是美国的一个时期。底层的小混混搭帮结伙成长起来,最后为了个人的梦想牺牲了其他人。与《教父》不同的事,我们是从被牺牲者的视角去观察整个事件,所以充满了悲剧色彩。其实无论是麦大还是黛博拉,他们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是美国梦的体现。面条才是被时代抛弃的那一个。正是这一点,才让整个故事格外的悲凉沧桑。

最后胡乱说一点。形式上也是个黑帮片。不过里面一些情色场景很多纯粹为了吸引眼球,对比两个版本会发现删掉也不影响。日本的底层片,情色的很挣扎。例如今村昌平。似乎如此。另外,女主的强奸戏好像是事先没通知?后来女权运动兴起的时候暴露出来。忘了是不是这部片,反正不是德罗尼就是演教父的那个。

由于先看了教父,我真的觉得美国往事并没有给我很震撼的感觉。所以不能理解什么美国往事甩教父几条街这种言论,因为没有什么可比性,教父早美国往事十几年好吗?就这一点谁能撼动教父黑帮电影史的地位。还什么教父没有剧情、流水账??说实话教父里的任何一个经典片段拿出来都能吊打美国()往事的伤感情怀。

(就是觉得任何事物或人 它都有第一个、第一次的那个点,就是那种一回生,二回熟的心理吧、第一次之后的惊艳只能是不同的美丽色彩而已。)

当然这两部电影都是男性的史诗,而教父的那种家族式的庞大权力的更替,和美国往事几个街头流浪少年的摸爬滚打建立的兄弟情是不同的。

但我想从迈克和noodles这两个人身上找到承接男人性情的东西。

家庭对于男人的意义迈克是为了家族不得不接手;noodles一行人他们是没有家的街头孩子、几个男孩子聚集一起成长生活、共生死,他们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家庭,noodles可以为兄弟情付出一切。这是男人属性里肩负使命的责任感。

其实当镜头让我们看见noodles在厕所里读的那本书时就很大程度上预示了他的命运。

女人noodles在车里强奸了他深爱的黛博拉时,我的反应是傻眼,我以为会是那种爱而不舍亲亲抱抱、腻歪几下,没想到是这样的处理。真实的残酷。有人说很能理解noodles这样做、或这是noodles以这样的方式得到她、摧毁她我想这都是男人的理解,有没有想过黛博拉的痛苦?其实男人在爱上一个女人时荷尔蒙欲望是最终的主导爱我就要把身体给我在我看来黛博拉不与noodles发生性关系正是因为noodles是她唯一真正爱的男人,而这个目光从小坚定有力的女孩,她个人意志的理想凌驾于爱情之上。她不是不爱noodles、她是怕noodles的爱淹没她自己,虽然爱情可以很美的说是灵魂什么的,让我们现实点说,一个完洁的女人一旦把她的身体给与她爱的这个男人、她是无法忘掉他的,所以黛博拉撕心裂肺的喊叫是夹杂着痛苦矛盾的。在西方那种讲人权的文化背景下导演设计这样强奸女性的剧情肯定是要惹争议的,但是从车辆到达目的地后noodles给司机小费,司机没要,并表示出十分蔑视、气愤的神态,我觉得个镜头是导演尽最大的可能告诉我们对这种暴力持强烈反对。当最后noodles得知麦克斯的欺骗和黛博拉成了麦克斯的情妇时,就是感觉这个强奸顿时对noodles有了特殊的意义,它不该这样暴力,但这个暴力是再适合不过。

康纳利的颜值与气质真是惊为天人

教父里迈克与美国女人凯电影里第一次出现时迈克与凯就已经是男女朋友了,没有前面的故事,这就像是导演故意没有着重刻画迈克与凯的感情。我总觉得凯爱迈克但她并不了解他、因为她没有看到迈克的那种矛盾、和他身上流淌的血性他是不可能放弃他的家族的,而且凯是美国现代新知识女性,她拥有独立的思想意志,她的爱情观不是依附男权,她与迈克是有着无法逾越的隔阂。少女艾波洛妮亚迈克与她是一见钟情、两个人眼神的碰撞都是星辰大海,艾波洛妮亚纯真的像远方无人望闻过的圣洁花朵,迈克霸道总裁的立马娶了她。新婚之夜艾波洛妮亚带着少女的娇羞与真挚纯洁的眼神望着迈克 并脱下衣裙,迈克则是深情的望着这段真是太美了,迈克是很温柔的、很宝贝 、舍不得的那种情欲从两人相视的眼睛里溢出来

这与noodles的强奸戏有着强大的反差这里迈克与noodles男人对喜欢的女人占有欲的心理是一样的,(虽然用我们现代性开放的世俗思想去理解的话性不重要)但迈克与noodles骨子里都是铁血铮铮的男人、越是强大的男人他们的权力感越是要在女人身上得到满足(这句话完全是想到白老师)这个占有欲的心理、是在女人具有纯洁性时最为淋漓尽致当然这种力量感的男权思想是抹杀女性个人意志,所以noodles与黛博拉不存在美好,就像迈克深知他无法束缚凯。

麦克斯与noodles虽然电影我只看过一遍但是我忘不了麦克斯几次别有深情的望着noodles的眼神,那双饱含情感的眼睛超出友谊的范围,但是麦克斯爱noodles吗?这样彻底的阴谋与背叛、还是人在追逐欲望时终究是会迷失一些最初的东西(就像小指头追逐权力的心魔,我对他的同情是他口口声声的我爱凯瑟琳不再具有任何意义)所以并不觉得麦克斯对noodles是爱。

让我心疼的是,在这场幻梦人生里,noodles依然是那个拥有赤诚眼眸的少年。

《美国往事》电影观后感


《美国往事》电影观后感

甚至,任何的评论文字,都是对这部老电影某种意义上的亵渎。我们已无法用经典两个字来评价这部电影。在好多方面,这部公映于1984年2月的西方电影《美国往事》,已经成了世界电影史上的一种标杆式、示范式、教学式存在。因为可以表达的东西太多,一时之间,我,甚至找不到入笔的地方。

《美国往事》是一部有关男人和男人之间、男人和女人之间,友情和爱情之间,忠诚与背叛之间,金钱和情谊之间,决断或者犹豫,欲望或者感情,羁绊或者潇洒《美国往事》融合了太多的东西,在这部电影里,你看到的不是这个社会的一个侧影,而是从1933年到1968年这35年间的整个美国社会,甚至更远的时空。

在这时空里,我们感到一切都是实在的,麦克斯和努得尔斯他们从小一起长大的四个伙伴是实在的,我们触摸得到他们身体和友谊成长的轨迹,我们触摸到他们的微笑与死亡,我们触摸得到努得尔斯对黛布拉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欢,我们也触摸得到努得尔斯对洗衣女佩吉纯粹的肉体欲望,我们触摸得到响彻在他们人生上空的枪声,我们甚至触摸得到那种弥漫了整个影片的淡淡的忧伤的弥漫,在这忧伤的弥漫中,我们不得不向《美国往事》的经典配乐致敬;而这忧伤却深入骨髓,它透过努得尔斯和麦克斯们个人人生的忧伤,浸染成了一种社会的伤,甚至是人性不忍猝读的伤。

在这时空里,我们又感到一切都是虚幻的。所谓友情是虚幻的,前一刻最小的多米尼格还跳着舞步欢快地走在努得尔斯、斜眼、派翠和麦克斯几个伙伴们的前头,下一刻他就中枪身亡,而这一幕也被制作成了电影海报,成为海报设计当中一款无法超越的经典;所谓人生是虚幻的,几个人的一生,全部在3小时45分钟里给交代了个淋漓尽致,那么长,又那么短,当努得尔斯从小一起厮混街头的几个伙计横尸街头,当他们的碑文上刻下同一个时间,他们真正实现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有一刻,这种感觉甚至超越了中国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所谓爱情是虚幻的,努得尔斯用一生去爱一个人,最后他心爱的女人黛布拉却在精心设计下,倒在了他兄弟的怀里;所谓金钱和权力也是虚幻的,麦克斯用一生的设计、用出卖兄弟得来的所谓成功,到最后却依然不得不去面对要被全部剥夺的残酷和报应。那辆看上去很高大的垃圾车拉走了麦克斯,影片并没有交代麦克斯最后身落何处,也许是个偏僻的乡村,也许是个小镇,但他处心积虑得到的权利和金钱,不会伴随他度完余生。

不得不说,努得尔斯和麦克斯。他们是,两种男人的标本。努得尔斯是个性情中人,他有着黑帮中人的粗狂和义气,但又不失细腻,从始到终,他始终是努得尔斯,他不愿意去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麦克斯却善于算计,冷静,狠辣,不光是对女人没有真感情,到最后,我们发现对兄弟,他也始终是在利用,甚至是出卖。努得尔斯的一生,都在被麦克斯欺骗和利用,或者剥夺。努得尔斯挚爱的黛布拉最后成了麦克斯的,努得尔斯的兄弟要为麦克斯陪葬,努得尔斯的金钱被麦克斯独吞,努得尔斯甚至要用35年的时间来为麦克斯精心设计的骗局去忏悔和负疚。导演莱昂的高明就在于,从麦克斯和努得尔斯一相识的那一刻起,他就为他们两个人的这种关系埋下了伏笔。少年努得尔斯和他的伙伴费心要抢劫的一个醉鬼,却被麦克斯捷足先登;在坐在马车上的麦克斯看来,马车下的努得尔斯们就是一群猥琐的街头小混混儿。如果努得尔斯和他的伙伴们知道,他们和麦克斯的交往,将以利用开始,并将以利用结束,不知道他们会对自己的这一生做什么感想?当少年努得尔斯还在水中担心麦克斯的安危的时候,谁知道麦克斯已经偷偷爬上了船,反过来用这种方式去戏弄努得尔斯。他们的这种交往,持续了他们的一生,也许在麦克斯看来,努得尔斯们就是他手中的牵线木偶,可以随时利用,也可以在该丢弃的时候丢弃。只可惜努得尔斯们却一直视麦克斯为真正的友谊,在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下,麦克斯成了他们的上帝,随时可以操控他们命运的上帝,就像麦克斯对弄乱了医院婴儿房号码牌这件事情毫不介意一样:或者我们可以改变他们的命运,让一些人过上好的生活,让另外一些人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

我一直坚信这个世界是种轮回,善恶的轮回,美丽与丑陋的轮回。到最后,麦克斯在判断自己要被利益集团杀死的时候,他却把枪交给了努得尔斯,他只愿死在努得尔斯的枪下。我相信在这个充满了阴谋的男人的内心之中,他也把努得尔斯们看成了朋友,只可惜对他而言,爱情就是用来背叛的,朋友就是用来利用的。他只愿死在努得尔斯的枪下,何尝又不是一种赎罪,或者是自我寻找的解脱?但是对于努得尔斯而言,虽然他知道麦克斯和他的决裂已经不可避免,但是这个男人心中还始终固执残留着对友谊的相信,等你清洗我的时候,请通知我一声,他对麦克斯说的这句话,是显出了这个男人的幼稚?还是对友谊最后的幻想?可是对麦克斯而言,也许从那一刻起,清洗已经开始,并且从一开始,就没打算通知努得尔斯,一切,都在阴谋下进行。

说下努得尔斯的爱情。少年努得尔斯从一个警察手里,获得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当时麦克斯也在场,麦克斯却不像努得尔斯那样急匆匆上场,当努得尔斯由于没经验很快结束的时候,他却在后边从容开始。从镜头的特写里,我们可以看到努得尔斯无奈的笑。这个小细节,也是这两个男人的一种差别和交锋。努得尔斯深爱着黛布拉,可是他每次和黛布拉约会的时候,都会被麦克斯偷窥和打断。黛布拉这个看上去很纯情的女子,虽然表面上是在和努得尔斯谈恋爱,但是她骨子里却和麦克斯是一类人,善于算计,不顾一切地要向上爬,要出人头地,她很明白麦克斯的伎俩,因此,每次约会被打断的时候,她都会对努得尔斯说: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在得知黛布拉要去好莱坞发展的时候,努得尔斯在车里强奸了黛布拉;与其说这是努得尔斯的暴力,倒不如说这更是这个男人对得不到爱情的绝望和哀嚎。可是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黛布拉也依然离开了努得尔斯,前去好莱坞发展。在站台上,和努得尔斯的彷徨无助形成了鲜明对比的却是黛布拉毫不留恋的回头。在影片中,还有一个努得尔斯强奸女性的镜头,除了黛布拉,另外一个就是努得尔斯和他的伙计们被人雇佣去抢劫珠宝商的时候,面对情欲勃发的珠宝商美丽情人卡萝,麦克斯忍住了把她推给努得尔斯,因为麦克斯明白这个时候不是发泄情欲的时候,但是努得尔斯却毫不犹豫地在那种情况下,强奸或者被强奸了卡萝。这也是这两个男人性格的区别表现。在后来,卡萝又和这几个男人见面,她始终对当初强奸自己的男人念念不忘,因为当时戴着面具,麦克斯在这个时候又冒充了努得尔斯,成了卡萝的新情人。对努得尔斯而言,虽然他有着暴力强奸的行为,但是他并没有真正、完全地得到过她们中间任何一个人,而不论是当初纯粹的肉欲对象洗衣女佩吉,还是他真正爱的黛布拉,或者是他后来有那么一点感情的卡萝,这些原本应该是他的女人,却全部落在了自己所谓的兄弟麦克斯怀里和身下。

努得尔斯,在爱情上,一败涂地,一无所得。这是性格的选择,也是命运刻意地作弄。

在时空的转换上,这部电影给后来者树立了一个几乎无法超越的标杆。这样时空化的叙事方式,无论是在细节的转换上,还是大面的把握上,都已经近乎达到了一种大象无形,大音无声的纯熟境界。这已经不是单单的个人愿望或者一般的技巧可以把握。

影片《美国往事》在结构上大开大合,却又圆润无比。以中国皮影戏馆(其实就是鸦片馆)开始,又以中国皮影戏馆收尾。刚刚经历了生死劫难的努得尔斯躺在戏馆的床上,满面笑容,他的笑容看向未来35年的人生。这时空,很长,又很短。

观后感《《美国工厂》观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