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_1700字。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非洲三万里》读后感_1700字”,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1700字

行走的内心
2017年8月30日
带不走的风景,抹不去的历史。
读完毕淑敏的游记《非洲三万里》。我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行字。毕淑敏的作品我接触过一些。对于一个在西藏那样的艰苦环境里成长起来的知名女作家,我是怀着景仰之情而敬之。一个普通的女兵,靠着自己的坚韧和毅力,从卫生员到医学行家,再跨行到情感专家,最终成为一个知名的作家。她本身成长的历程就是很好的励志榜样。因此,我说敬佩之心是发自内心的,是由衷的。
正是这份人生历练和积淀,让她拥有了一份悲悯和责任,始终怀有治病救人的天职,用她的善行和良知身体力行着自己的信念,更是激起了她对整个人类历史的反思和考量。
《非洲三万里》,说它是游记,也未尝不可。通过细腻的笔调,浓厚的情愫,坦然的心绪,精致的描述。在我们眼前展现了非洲广袤无垠的大美,气势磅礴的浩瀚,一望无际的辽阔,丰富多彩的动植物。可以说,只要你愿意发现,每一处都有令人惊喜的遇见。自然之美,纯净和顺;人文之美,厚重凝炼。每一个物事都承载着粗狂和野性的散漫。青白尼罗河犹如一串珍珠镶嵌在非洲大草原,蜿蜒盘旋,养育了沿岸的草木、动物,以及人类;“非洲之傲”穿行15天,沿途的景致尽收眼底;金佰利的钻石废矿,好望角的惊涛骇浪,罗本岛的旖旎风光,长颈鹿的紫色舌头。等等,都会带给你沁人心脾的芬芳,舒爽愉悦而又与众不同的体验。
《非洲三万里》,又不仅仅是游记。它凸显的更多是非洲悠久璀璨的文化,厚重凝炼的历史,灭绝人性的种族隔离,多灾多难的黑人原著群体。作者用一只笔娓娓道来,向我们和声细语地诉说着古老的历史和文明,把我们带进非洲的历史回廊中,让你认识真正的非洲。350万年前的露西化石,解开了人类最古老的变迁;索韦托黑人的不屈抗争,揭示了殖民者的罪恶;已逝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人生,充满屈辱,却又激荡灵魂。22年的牢狱生涯,18年的罗本岛非人生活,却使他完成了个人的修行,成为一位令世人敬仰的圣人;他的用宽恕对待仇恨之心,化解了南非黑人白人之间数百年的纷争,为千千万万的贫穷之众免去了战争的伤痛和苦难;欧洲殖民者灭绝人性的黑人贩卖,令人不忍卒读,一部部血泪史,记录着殖民者的罪恶,以及人性的沉沦;为了所谓的奢侈生活,戕害动物,捕杀小海豹,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残忍;一条纵深绵延,横跨坦桑利亚和赞比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上个世纪50年代援建的铁路,静静地卧在历史的一角,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惊天伟业,以及中国与非洲人民的深厚友谊。这一幕幕历史画卷,既遥远,又贴近。历史在前进,而那些逝去的记忆却永远无法抹去。
《非洲三万里》反映了当今的非洲,依然是如此的贫穷落后,动荡不安。让我们看到了非洲的真实现状,难以想象的贫富分化撕裂着社会的融合。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住不藏身,行不远足的现实,强烈地冲击着作者视觉,吞噬着她柔韧的内心,久久难以平复。面对饥寒交迫的民众,作者陷入深深地沉思之中。让我们深感生活在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时代是一种多么的幸运和幸福。现实是如此的残酷。人类的发展是如此的不公。面对触目惊心的现状,醉心于扩张,倾心于掠夺的发达国家,有谁会保存着人类简单的良知?
《非洲三万里》,显现着一种毕氏特有的幽默。自嘲式的风趣话语,跳跃式的瞬间轮转,抑扬顿挫的反讽表达,婉转回旋的自黑。这样幽默风趣的语言,珠联璧合,佳偶天成,浑然一体。结合当时的语境和人物,这些都会让你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展露出会心的一笑,会意的一瞥,一种轻松愉悦油然而生。你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语言天赋。这或许就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磨砺,锻造出的语体个性。
非洲三万里,人间不同天。人生的过程就是一种行走的历程。行走在尘世间,我们感知人间冷暖,世事无常,从而丰富我们的历练,锤炼我们的精神,构架自我认知的世界。无论顺境逆境,都是你生命历程里本应承载的部分。既然如此,走好自己的路,安顿自己的心,就会得到生命里的本真。
人在旅途,就是听不同的故事,听没有听过的故事,听别人的故事。
行走在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只不过这故事的主角就是你自己。精彩与否,就看你如何书写。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非洲三万里》读书笔记


《非洲三万里》读书笔记

毕淑敏2016年开山之作,25万文字从未发表。收录百余张独家珍贵彩照,非洲土著手绘彩图,全彩印刷。一张价值2万美金的单程车票,一场直面饥民、皇帝、僧侣、狮子和荒野的迷之旅行。走了这许多路途,耗费这许多心力,不过是想要成为真正的自己。这是毕淑敏乘坐“非洲之傲”游遍非洲大地后,于2015年闭关创作的旅行札记。

“非洲之傲”是以非洲行为主题的旅行用蒸汽机车,单张车票标价在1万到9万美元之间,以奢华闻名于世,有“流动的五星级酒店”“铁轨上的游轮”之称,主要服务于来自全世界的财阀豪门后代、商业精英、政界领袖。然而列车行经之地,却有很多是非洲最底层民众聚居的贫民窟,一道车窗劈开了奢华与贫穷,餐车内的社会名流举起银杯开怀畅饮时,车窗外围满了无衣无食的孩子们。这种强烈的对比引起了毕淑敏的关注,在这次旅行中,她不但记录了非洲各地人情风物、旅游见闻,还对车内车外两个世界做了细致的观察和沟通:时而走进非洲中产阶级家庭与女主人共进晚餐,时而走进全球最大的贫民窟索维托实地考察,她以自己的眼睛为准则,写出了一个最独特的非洲。

这也是一本温厚之书,它以旅行为线,将生命中的温暖和荒凉一一呈现在你眼前,带领我们学会珍惜生命中温柔的瞬间:那些在暴雨中为你递过雨伞的手,那些为你围上一条毛毯的温柔,那些黑暗中与你彻夜聊天的朋友。这些一点一滴的温柔是你生命中的光,使你远离阴霾,成为善良的人。

一直很喜欢毕老师的那种温润如玉的写作风格,感觉像是妈妈在和你讲述她旅途中的各种风景,和你分享她旅途中的种种感想,从当时环游世界到现在走进非洲,跟随着毕老师的脚步,领略了世界很多不同的风光,从她的角度去看待整个世界。这本书,其实让我感受最深刻的不是那些非洲的自然风景亦或是其他什么,而是毕老师那种为人处世的态度,是那种对待比自己也许社会阶层要低的人的那种态度,即使这是服务中的一部分,即使这是你应当享受的,但是她始终还是保持那个普通大众的心去看待这一切,并不愿意被他人服侍,最难消受的也就是他人的恩情。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_1000字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1000字

非洲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是贫穷、苦难、混乱、疾病、愚昧,危险,总之许多不好的形容词会从脑海里跳出来。
作者用了两年时间的准备,打了预防针,带了足够的药品,丝绸礼物,各种服装,以及足够的勇气和知识储备踏上非洲之行。
我却只是两个月的准备就跟随朋友去非洲,既没有物质准备也没有知识准备就匆匆忙忙飞去了南非,在十六小时加六小时的飞行中恶补非洲相关知识,再去实地印证,看了作者的文字,才知道同样的城市同样的景象,看的人不同,得到的故事不一样,内容不一样,感悟不一样。
非洲是美丽的,美丽得让人心醉。自然状态的草原,自由自在的动物,清新的空气,碧海蓝天,让你心旷神怡。
非洲是贫穷的,到处是贫民窟,几块纸板一个锅就是一个家,赤贫到让人心疼。
这本书既是非洲旅行记,也是作者人生记忆的游记。非洲的人物、场景和故事触发作者一连串的记忆和思考,让你跟着作者移步换景地欣赏非洲的稀树草原、野生动物、殖民历史、贩卖黑奴、贫富差距、古老文明,同时作者也引导你思考我们人类的种种行径,思考人类应该如何善待他人,善待大自然。
我看到露西的时候,也震惊于三百万年前的智人如此瘦小,她可算是全人类的母亲,现代学者普遍赞同智人是从非洲出发走遍全世界。非洲却并没有因为是人类的起源地而富强。
大航海时代发现好望角,欧洲开通往亚洲的航线后,非洲就开始被殖民了,荷兰、葡萄牙、西班牙、英国……从南向北一路殖民过去,开始了非洲的苦难。
为了获得百分之一千的利润,欧洲人美洲人把黑人当牲口进行捕捉,拍卖、贩卖,强力打断了非洲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进程,制造了种族矛盾,贫富悬殊,阻碍了文明进程。黑人的大规模死亡,使得人口规模缩小,耕种能力下降,许多地方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温饱都无法解决。贫困带来缺医少药,疟疾、艾滋病泛滥……
这样的非洲现状,发达国家难逃责任和义务,本应出钱出力支持非洲发展,为自己国家赎罪,但他们却只是想着谋利谋利。
非洲之行,可以让你向从前瞭望,可以让你感叹人性,可以让你感悟时间。作者在文明古迹中参插许多历史文化知识,在非洲平原上描绘自然风光美景,栩栩如生,仿佛历历在目,感受到大自然鬼斧神工和非洲人的智慧和奇迹。
不管你去过或没去过非洲,这本书都值得一读。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900字


辽远的天空、一望无垠的沙漠、迁徙的兽群、向着阳光载歌载舞的人们这便是我脑中关于非洲挥之不去的剪影,但非洲大陆果真如此吗?何必去问足不出户的精神旅行家,让我们翻开此书,一睹真实的非洲。

为了这次非洲之行,作者做了艰苦卓绝的准备工作,我亦提着一颗忐忑的心,感激她坚定不移地完成了这次旅行。借助文字的媒介,插上想象的翅膀,幸运的我仿佛随着作者一道畅游了整个非洲:原野上捕食羚羊的猎豹,小道上馥郁芬芳的咖啡香味,口味奇特的英吉拉饼林林种种俱是旅途中所见所闻。还有那长颈鹿曾在我手中觅食,小海豹柔嫩皮毛的触感在我指尖尚存;那一丛丛向天盛放的马蹄莲,勾起了我对过往的回忆;旷野里疏疏落落点缀着的猴面包树,钉子树上悬挂着的以蜘蛛丝做的鸟之坟墓,是非洲草原上独特的风景;我曾到过罗本岛囚禁曼德拉的监狱旧址,我曾在索韦托纪念馆那张悲惨的照片前驻足沉吟,我曾坐着小船去参观海岛上的庙宇,那善良而慷慨的船夫馈赠的阿布巴拉,漂泊万里来到我的书桌前,陪伴着我奋笔疾书记录下这次旅行中的故事。非洲真是奇妙的地方,有阳光,有歌舞,人们就能忘却一切悲伤,让时间淡化一切伤痕。他们放下、他们宽恕,任痛苦化作阳光中的尘埃。

非洲相距我们万里之遥,语言风俗各异,但人们的感情是相同的。他们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对家人的关爱,对足下土地深沉的眷念,与世间别处的人们没什么两样。我合上书本,沉思良久。我感谢作者绘声绘色的描述,我更盼望着有朝一日能亲自踏上这片土地。

旅行对我的意义是什么?旅行,让我可以从现实生活的牢笼中逃离,让心灵放假;让我见识其他人的生活方式,给我努力生活的勇气。为旅行而做的种种准备工作,繁琐而有乐趣。有人说,不出门,可以通过网络书本观览全世界的风光。读后感如果一生只能借助媒介来看大好河山,难道不是一种缺憾吗?任影像和游记的纪录如何的栩栩如生,也比不上自己身临其境地体验与感知。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把一辈子囿于一座城,一间房,一小块天空上吗?现代科技飞速地发展,水陆空交通纵横八达,为什么我的思想不能如此开阔自由、我的心灵要固步自封?我脚下的土地,不能由他人代走,心中念念不忘的风景,不能借他人的眼睛来看,如同指挥员作战前的敌情侦查与分析不能由他人代劳一般。

这本书,再一次燃起了我深埋在心中的渴望-去非洲看看,去世界瞧瞧。我要行万里路,我要看遍祖国大好河山,看大千世界百态风光。而现实中的我,只是枯坐桌前,看生命的香烛一寸寸燃尽,纵胸中有壮志豪情,亦不过空梦一场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_900字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900字

毕老师的名字听了很久,书还是第一次读。很多修饰和比喻,是对身边的事物有很强的感知力么。联想力也很丰富,经常讲了一大段然后自己说扯远了,毕老师旅行的深度就在于,看山还是山。在南非约堡半年,我还是看山是山的水平哈哈。就讲讲几座山吧。
第一座山:矛盾的环境。气候宜人,绿化覆盖率高,但犯罪率排在世界前列,身处天堂却不敢漫步其中的感觉,生怕什么时刻被抓到地狱中去。金融CBD桑顿和超大贫民窟亚历山大就挨在一起,在N3高速上看到近处成片铁棚屋,远处是高楼大厦的构成的天际线,日暮时分,贫民窟点点灯光亮起来,还挺漂亮的。司机曾经开车带我穿过好几次亚历山大,第一次很慌,第二次觉得他们看人的眼神不友好,第三次觉得他们是活着并没有生活,第四觉得这里是另外一个世界……
第二座山:驾驶乐趣。在南非的驾驶体验绝对是一流的,超宽的高速公路,足够开阔的视野,一小时左右车程就到荒野了,就是在国内大草原或者戈壁滩上开车的那种感觉,峰回路转,一条路直通天际,而且还不测速,但偶尔会遇到烦人的警察。
第三座山:急不来。乙方总说Dont stress, everything is ok.但干活就有心无力,效率和质量都没保证,估计他们特别不理解为什么为什么甲方这么愤怒。还要把他们当甲方供起来,这效率要是在国内早完蛋了。在南非生活了十几年的国人和我说,慢慢习惯,慢慢你也会被他们磨得淡定起来了。
第四座山:伸手要钱。主动过来指挥倒车然后伸手要钱,主动过来擦车窗然后伸手要钱,如果你拒绝了这种主动,还不给你好脸色看了。另外,有说自己很饿要你买午餐给他吃的,有说你手表很漂亮能不能送给我的,有你请客吃饭就往最贵且吃不完打包带走的量去点的。再而,路上乞讨的人很多。文中引用孟子的那句话很恰当,“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就是因为没有一定的财产收入,还管什么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伸手要钱不需要顾及面子,甚至觉得抢劫盗窃来钱最快,他们一样活的心安理得呢。在非洲游览,没有无缘无故的热情服务,来自陌生人的温暖流畅,几乎都要靠金钱来润滑。毕老师也这么说,当然偶尔也要打发一下,就当积福吧。
当然旅途中也会有小感动,总体来说看到负面的东西会更多点,让我也带双发现美的眼睛继续南非的故事吧。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1700字


《海底两万里》写于一八七0年,是凡尔纳著名的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这部作品叙述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这事发生在一八六六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他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其实这怪物并非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船。潜水船是船长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洋发电。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作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最后,当潜水船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把他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布于世。书中的主人公尼摩船长是一个带有浪漫、神秘色彩,非常吸引人的人物。尼摩根据自己的设计建造了潜水船,潜航在海底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但这好像又不是他这种孤独生活的惟一目的。他躲避开他的敌人和迫害者,在海底探寻自由,又对自己孤独的生活深深感到悲痛。这个神秘人物的谜底到了三部曲的第三部才被揭开。这部作品集中了凡尔纳科幻小说的所有特点。曲折紧张、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瞬息万变的人物命运,丰富详尽的科学知识和细节逼真的美妙幻想融于一炉。作者独具匠心,巧妙布局,在漫长的旅行中,时而将读者推入险象环生的险恶环境,时而又带进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波澜壮阔的场面描绘和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交替出现。读来引人入胜,欲罢不能。

就这样,我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开始和书中的主人翁探险者博物学家阿尤那斯,乘坐鹦鹉螺号潜水艇,开始他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之旅。鹦鹉螺号的主人尼摩船长是个性格阴郁,知识渊博的人,他们一道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极和北冰洋,遇见了许多罕见海底动植物,还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遗址,其中包括著名的沉没城市亚特兰蒂斯,这个拥有与希腊相当的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鹦鹉螺号从日本海出发,进入太平洋、大洋洲,然后到达印度洋,经过红海和阿拉伯隧道,来到地中海。潜艇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沿着非洲海岸,径直奔向南极地区。然后又沿拉美海岸北上,又跟随暖流来到北海,最后消失在挪威西海岸的大旋涡中。在将近十个月的海底旅程中,鹦鹉螺号以平均每小时十二公里的航速,缓缓行驶。我觉得我自己也随着尼摩船长和他的客人们饱览了海底变幻无穷的奇景异观。整个航程高潮迭起:海底狩猎,参观海底森林,探访海底的亚特兰蒂斯废墟,打捞西班牙沉船的财宝,目睹珊瑚王国的葬礼,与大蜘蛛、鲨鱼、章鱼、博斗,反击土著人的围攻等等。书中都包容了大量的科学,文化和地理,地质学。阿尤那斯在航行中流露出他对尼摩船长出类拔萃的才华与学识的钦佩。但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还同时告诫人们在看到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重视防止被坏人利用、危害人类自身危机的行为;提出要爱护海豹、鲸等海洋生物,谴责滥杀滥捕的观念。这些至今仍然热门的环保话题,早已在两百年前就有先知者呼吁,可见留下有关人类正义更深层次的思考,才是此书让读者感受丰富多采的历险和涉取传神知识后,启发我们以心灵更大的收获。

小说从海面上怪兽出没,频频袭去各国海轮,搅得人心惶惶开始,到鹦鹉螺号被大西洋旋涡吞噬为止,整部小说悬念迭出,环环相扣。这本书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在旅行过程中我和尼摩船长以及游客们都可以说是随着事情发展,而有所变化,有时惶恐不安,有时轻松愉快。这本书的精妙之处还在于完全自然的知识启迪,虽然书中讲述了不少有关海洋的知识,例如红海一名是源于海中的一种名叫三棱藻的微小生物分泌的黏液造成海水颜色像血一样红。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在读者接受起来十分刻意或困难的,只是一次旅行中的所见所闻罢了,这使人们对因景而生的各种想法和收获都得以牢固的保存。 并不是每一本科幻小说都像《海底两万里》一样富有强烈的可读性,它作为一本不是凭空捏造而是远见加博学累积成的小说,不但为对海底知识了解不详尽的读者解读了他们的旅程,更让后人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与文明。整部小说动用大量篇幅,不厌其烦地介绍诸如海流、鱼类、贝类、珊瑚、海底植物、海藻、海洋生物循环系统、珍珠生产等科学知识,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启蒙小说。

《地底三万尺》读后感1000字


《走出非洲》读后感1500字


借的书。契机,宝贝对非洲好奇。

作者凯伦不里克森,丹麦女作家。1914旅居肯尼亚。1931年农场大火返回丹麦。

译者的序里面说,看这本书,可以看到非洲的昔日乐土。

卷一

土著们是非洲的血肉化生。不畏惧死亡,你永远别想在这一领域掌控土著,而且要是你能放弃这种掌控的念头,反而可以给自己省去很多麻烦。因为土著宁可去死,也不愿做出改变。

他们发自内心对我们的恐惧,其实是恐惧我们的故意卖弄。落在一个呆子的手里,他们死不瞑目。

土著和移民者。卡芒提是仆人,穆萨布是主人。穆萨布是有善意的。

她见过最原始的森林,没破坏的非州。平原。花豹。射箭。骑马。狩猎。

卡芒提是她自己医治,医治不了送到教会医院救活的。完美的仆人、厨子、喂养动物。可以从别人的嘲笑中目不斜视的走过。可以从土著变成基督徒。可以做一些土著不会做的事情。

露露是一只羚羊。被买回来的。有与生俱来的优雅。长大后离开了,回到森林。结婚了。生小孩了。还是会回来。但是不允许抚摸。卡芒提会准备好碎玉米。回来了很多年。认为像是女王回家省亲。比喻成像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加冕后,宣称他被流放为奥尔良公爵的旧怨一笔勾销。

离开非洲了。卡芒提写信说。他失业很长时间了。他说全部的仆人都不再高兴。农场对黑人来说是好地方。现在什么都没有了。现在所有的坏人心里高兴。

穆萨布的农场可能是给了黑人机会。

卷二

走火,枪走火。很惨。生日聚会,一声枪响。死了一个孩子、重伤一个孩子、逃跑了肇事的孩子(逃跑的结局也是死了)。这件事怎么处理?赔羊。赔40只羊。赔羊的爸爸也失去了儿子。

还记录了很多琐碎的事。土著的养子去世的时候。土著只有伤心,忘记了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这件事。孩子或者的时候无人过问,死后来了三个人争夺赔偿(25只羊)。

还提到了文字的意义。提到了对信件的虔诚。

逃跑的孩子没有被鬣狗咬死。去了姐夫的部族。

受伤的孩子的祖母、母亲用巫术让牛变成瞎子。最终以赔付母牛➕牛犊,在头人见证下,结束这五年的走火事件。

卷三

终于写到了土著大舞祭。农场找到一千五百到两千人。

白天晚上都在跳舞。而且是在月圆的晚上举行。篝火不是用来照明的。火用来营造效果。人的颜色是用浅红色赭石粉涂抹。不是动物的颜色也不是植物的颜色。年轻的舞者看上去像石化了。

索马里少女、女眷。这些女人依附某个男性。父亲、兄长、丈夫。两方都认为,索马里女人从她们的男人那里榨取丝绸、黄金、琥珀和珊瑚是一种荣幸。

印度人来访。

北欧人来访。农场开支不够,烧炭换钱。以失败告终。因为不在丹麦。总有窑会着火。没有足够的雪灭火。造水坝建水塘。雨季会溃坝。牛羊踩踏加固居然成功了。牛羊缓慢走过,作者形容仿佛在建诺亚方舟。

瑞典人,在非洲混不下去了,在欧洲还可以做个服务员,在非洲劳工便宜用不上他。徒步八十公里,穿越有狮子的地方。但是得到了马赛人(游牧民族,本身也是个生存不了的民族)的帮助。最后没有死在必死之地。

都是来自北欧的的农场主也会到农场聚会。他们受够了殖民地只有剑麻和公牛的日子。聚会之后,日子继续。

第一次世界大战,快乐的猎场也消失了。

写到两次猎杀狮子。虽然惊险,用枪、狮子也没有杀伤力。

坐飞机去盐碱湖、另外飞恩贡山的短途路线。从空中俯瞰。山丘美丽和山脊贫瘠。

飞机飞一圈,回来茶壶还烫手指。

卷四

移民者手记。很美的文字。所以说19世纪欧洲已经很文明。她们、他们接受的教育,望尘莫及。

卷五

农场种咖啡豆是亏损的。好的年份产量也不行。差的年份损失惨重。拯救农场,种亚麻也没能成功。大树可以卖钱。可惜接收农场的时候,农场是一个被砍光的农场。

非洲的树长得很快,十年,蓝桉树和金合欢就会长得高大。没有资金。不能把咖啡树砍了种大树。农场只能糊口度日。

还遇到了蝗虫。蝗虫居然能压倒大树。一只蝗虫三克重。可想数量之可怕。

赶不走,杀一两只无关痛痒。咖啡树叶蝗虫不喜欢所以没造成损失。蔬菜、玉米田就一片惨像了。

最后两卷没有细看。也没有写大火。总之是运营不下去才离开的。全书写了一些关于战争的事。非常少。

主要还是骑马,射箭,说真话。

《非洲归来》读后感


《非洲归来》读后感

先生课上不时提到一些在非洲的故事,于是捧着《非洲归来》这本书再联想先生讲课的语气,比起其他书来更具有一些亲切感。文字处处透露着海晏的乐观豁达,潇洒和不羁,自嘲而又得意,但就好像好的茶叶是苦涩而有回甘,好的喜剧是欢笑而含泪光,合上了书后或多或少都有点淡淡的惆怅。与其说更了解非洲,不如说更知道李海宴和他在非洲认识的人,见过的事。

非洲这个在我之前只知道埃及和肯尼亚的地方,现在又多了一个刚果金。历史、政治、社科的理论都能在此一一见证。整个国家被权力和欲望互相撕扯,文明和野蛮互相博弈,还有乌合之众引爆的群体狂欢。十字路口破败屏幕后的大厦,仿若愚夫季马想要拯救的危楼,摇摇欲坠,却仍苟延残喘。

我真希望皮埃尔的故事纯属虚构,否则若先生大笔一挥,作业一篇「从社科宗教和人类心理学的方面来解读皮埃尔和村长」,那真真得叫人抓耳挠腮。所谓的非洲援建,多少让人唏嘘不已,不寒而栗。若有无处安放的灵魂在此安栖,是否也有山神在此守卫,是否幽灵公主正在冷眼旁观人类的破坏,这若大的非洲自然即将葬送在所谓的发展。

伴随发展的总是疼痛不已,伴随欲望的总是怨恨纵生,不知钱为何物,载歌载舞倒也快活一生。然而终究车轮前进,这贫富差距的众生百态便在大地上四处留痕。非洲的种种,拨开了纯真质朴的远方,扒开了皆大欢喜的外衣,呈现了繁杂纷乱的人类本性众生相。

Be kind, for everyone you meet is fighting a hard battle

― Ian Maclaren

在金沙萨的生活中,还穿插着紫玲姐、四夕哥、雨四爷他们在中国的故事,仿佛印证着每个在远方的人都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乍一看似曾相识,细细品仍各有滋味。大院里,杧树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不相识的人儿聚在一起,无聊中互相调剂,恐惧中互相扶持,而后又各自品尝孤独,谁也不是谁的救赎。老梁的故事果然适合压轴。他见到那位老人时异样的神采,读到最后方能知晓原由。老人深邃的瞳仁里闪耀了名为理想的光芒,即便人终有限,也要将希望的种子撒在民间。张三宽慰的神情为这段名为追求的旅途画了终点,即便人终有一死,也要死得其所自得其乐。也许在某几个时刻老梁骨子里的不甘蠢蠢欲动,然而终究,必须做出名为现实的选择。在非洲的老梁无所不能,回到中国的老梁是老梁也非老梁,皮囊还是这副皮囊,只是灵魂也许无处安放。

然而神秘如老梁,带给我的震撼也终究不及看似无害的雨三爷。当读到雨三爷一边刷着酱,一边漫不经心地说「我扔啦」这三个字的时候,我只听见啪地一声,脑中的声音联想中断。也许是三爷和三喵的故事铺垫得太长太美,让最后这三个字显得那么地猝不及防,那么地无法想象。我感觉握着书的手轻轻一颤,眉头一锁,脑袋微倾,双眼微眯,也许瞳孔跟着放大了那么一点点,只是想确认自己不是因为午夜时分而花了眼。直到看到海晏认了「三爷永远是三爷,猫只是猫」,任由这平淡的文字掩去波涛,我才终于确认阿黄、阿白和阿黑没有了。看着躺在身侧,翻着肚皮舔着毛还时不时咋吧着嘴的KT,我一边暗骂它的没心没肺,一边安抚着心上突发的悸动,思绪也跟着飘到了十年前的夏天。

那一年的五一,好友提了一只粉色的笼子上门,笼子里有一只毛色灰白背有黑线的小仓鼠,说是送我的生日礼物。我小心地捧起它,任它在我手掌上转悠,绒毛戳着手心,痒痒的,牵着我的嘴角上扬。仓鼠养起来其实特别省力,放足够多的木屑,放足够多的浴沙,再放足够多的吃食,外加一只健身笼子,就构成了仓鼠的豪华别墅。我已经忘了它的名字,只知道这只淘气的小家伙不是在白乎乎的浴粉里打滚,就是在大转盘里呼哧呼哧地跑步。KT和它和平相处,至少没有拿它用来练爪。唯一的问题便是比较费木屑。如果我犯懒一个星期不更换,那味道便不太好受,尤其在开着空调房间不透气的夏天。爸爸有时会开玩笑说他要把仓鼠带到厂里去,既是玩笑我便不甚在意。只是在七月的某个早上醒来,突然发现柜子上空空如也,那一刻血液瞬间从我的脑中流入了心脏,引来一阵阵心悸。之后的记忆已经模糊。只记得后来,当爸爸再开玩笑说把KT带到他厂里去捉老鼠时,我抱着KT胖胖的身躯,打死也不放手。

如今我没有再养小仓鼠,KT安好地躺在我身边。我的同事每次听到我提起KT的名字总会发笑。他顶着金色的头发闪着碧绿的眼睛夹着生硬的中文对我说「My cat's name is Kitty」就好像在说「我的猫叫猫」。我笑着解释我领养KT时,前主人这么叫我便也跟着这么叫了,名字于我只是代号。世间的猫鼠如此多,被我叫KT的就这么一只。现在每每想到我能陪它或者说它能陪我的时日不多便会心生难受,若能天性凉薄也就云淡风轻好不惬意,而我心底也有一个小人,不敢去想那一天的来临。

回忆就此中断,书还是继续得看。末了,雨三爷似乎嫌弃「我扔啦」这三个字还不够震撼,又送上一句「没伤啊」。好在此时我已经习惯了每个篇章的起承转合,而老菜一次比一次更严重的伤势也早已暗示了江湖之腥风血雨,再一次上演了「总把新桃换旧符」。

猫只是猫,总统只是总统,老菜只是老菜,面上的面里的各有所爱,各取所需。人生来不过就是皮囊一副,灵魂是圆是方没人清楚。我们追求自由追求净土,可终得为它,寻个安身之处。

即如此,便也真真应了那位哲人所言,「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哪管得了这变幻莫测,沉浮的人世。

彩色的非洲读后感


彩色的非洲读后感(一)

《彩色的非洲》这篇课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彭仁游历非洲,细心描绘出了非洲自然景观和人们的风格,以及非洲的特色和艺术。在作者的笔下,非洲是一个奇幻又五彩的世界:湛蓝如洗的天空,五颜六色的花草树木,还有灵活可爱的小动物。

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仿佛来到了非洲,身临其境。我看到了一片花海,一群奔跑的羚羊,蝴蝶翩翩起舞,鸟儿展翅飞翔,哪儿真是一个充满了活力而又美不胜收的世界啊!

课文引起了我的沉思:我们这里的环境和非洲相比,真是千壤之别啊!这里的天是灰色的,因为工业排污太多;这里的树木是稀少的,因为人们过度开发;这里的花儿是暗淡的,因为空气污染严重

要是我们再这么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好好保护环境,不让环境再恶化下去。


彩色的非洲读后感(二)

今天,我学习了《彩色的非洲》,学了这篇课文后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在今天的学习中,我知道了:在非洲,有的不仅仅是贫穷,不是颜色单调的,而是蓝天、骄阳、植物、动物、非洲人民的穿着、食物、艺术无一不是彩色的。在非洲,不像在我们城市里一样,没有几天有着蓝天、骄阳,天天天空都是灰蒙蒙的一片,连太阳都只有一个颜色。而在非洲,几乎天天都是蓝天,天天都有变换着颜色的太阳,可想而至非洲的环境有多么美好,也因为有了如此美丽的蓝天、骄阳,让非洲变成了彩色的非洲。也因为如此,我要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让我们周围没有污染,让我们也天天有蓝天、骄阳。在非洲,不仅仅是花开花,树也开花,就连灌木也开花,而且还非常硕大,让非洲变成一个花的海洋,变成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非洲,动物的种类是数不胜数,并且稀有动物繁多,都是野生的,它们的颜色无奇不有,红色、黄色、蓝色、绿色让来看动物的人都看不过来,也因为它们五颜六色的毛色,让非洲变成了一个彩色的世界。在非洲,人们的穿着十分漂亮,不管男女老少都喜欢穿花衣服,把他们自己打扮得非常耀眼,从远处一看这些五彩的衣服,就像汇成一条五彩缤纷的河流。在非洲,人们吃的食物也是五彩的,有着五光十色的沙拉,金灿灿的香蕉,有着红沙瓤的西瓜这些食物让非非洲变得越来越美。在非洲,也有着美丽的艺术品,雕挂画、沙画让每一位游客吸引住,禁不住去买一副,也就是这些工艺品,让非洲变得五彩缤纷。

在学习这篇课文后,我对非洲有了不同的看法:它不是一个贫穷而单调的国家,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国家,是一个让游客流连往返的地方!


彩色的非洲读后感(三)

今天上午,我们花了四节课的时间 学了《彩色的非洲》这篇文章,我们非常疲劳,非常麻木。但是也是有收获的。

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我如同亲身体验一般,如同亲身走进了美丽的,多姿多彩,五彩缤纷的,五颜六色的非洲。

从这篇文章我真正发现了非洲的美。曾经,我以为非洲只是一望无际的沙漠,色彩十分单调,读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非洲是五颜六色的,不仅有一望无际的沙漠,还有蓝天;绿树;骄阳;小花,各种植物都开花,花开花、草开花、树开花、连灌木丛都开花。以前,我以为非洲荒无人烟,毫无生机,读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非洲不仅有五颜六色的植物,也有数不胜数的动物,有大象、狮子、斑马、红羽鸟、五彩鸟,因为这些动物,使得非洲被打扮得生机勃勃,但并不吵闹,而是一片寂静平和。

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也十分奇特,通过老师的带领学习之后,我对非洲又多了一份了解。

非洲的艺术也是非常奇特的,他们的根雕艺术、绘画、音乐都是那么精美。

我们从《彩色的非洲》这一课看到了好的一面,但另一面令人十分悲伤。非洲在五大洲之内还是十分落后,严重缺水,经济十分落后,各大洲一直在向非洲伸出援助之手,瑞恩那个金子般的心打动了全世界,呼吁全世界人帮助非洲人,让他们喝到水,足以生存。我从一个图片中看到非洲人正在喝黄泥水,而我们对黄泥水确实视而不见,根本不拿它当回事,可是它对非洲人是那么的重要。我想想我们所做的事,连水龙头都不愿意去拧紧,任宝贵的水流失,我们应该感到惭愧。

从此,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滴水,不让它流失,记住:全世界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们的眼泪。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非洲三万里》读后感_17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非洲三万里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