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命运读书笔记

命运读书笔记

《硬币决定命运》读书笔记。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有助于我们成长,而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阅读的过程,也是情感不趣起伏的过程,为了以后回想起当初阅读时的感想,我们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写好读书笔记,有哪些关键要点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硬币决定命运》读书笔记,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有许多通往成功的路,也有许多走向失败的路,你在走每一条路时,都得谨慎地选择这也是我读了《硬币决定命运》后得到的启示。
这是我周末时在《课外现实文》中看到的一篇文本,这篇文本首要讲一位年轻人,在捡到一位顾客丢失的现金的时间,经过一枚硬币的选择,决定不将钱交还给失主,最后,当她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时,也另外收到了法院的判决书,走向了冰冷的监狱。
看完了这篇文本,我不禁感慨万分,假如她当时选择了另一面,可能便是另外一种结局了吧,但是我转念一想,即使她选择了另一面,可能结局也不会差太多,在她之后的人生中肯定会犯相似的错误。因为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她并没有谨慎地选择,而是抱着听天由命的心理投硬币,最后断送了自我的前程。
这是我想到了股票界的大亨们,他们为什么能在如此风险的股票界大赚,难道是靠着自我的运气吗?当然不是,我想,他们在选择股票时务必会经过自我脑部的深思熟虑,在投股时务必会经过严密的计算,才最后一锤落定,取得成功。与其相反,这又使我想到了隔壁的一位阿姨,她在炒股时随身都带着一枚硬币,以便选择。一开始赚了点钱,论断因为太听天由命,连本带利全部赔了进去。
由此,我想到,在我们的人生中,有许多的十字路口,在每一个路口钱,就算竭尽所能、谨慎认真地选择也不可能完整不用出错,科比要将自我的命运交给一枚小小的硬币呢?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延伸读

《向命运挑战》读书笔记


学习了《向命运挑战》这篇作文。学习后,我不得不对本文的主人翁:霍金产生赞叹。
本文主要讲:霍金在21岁就得了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医生说他最多只能活2年半,但他并没有放弃这剩下的2年半,而是在疾病向他进攻时,顽强地挑战最后,他发现了黑洞的蒸发性,并建立了宇宙模型。他政服了世界。他那中顽强的精神非常地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但在校园中,我们又有谁是向霍金那样的呢?
比如:有些同学一次考试考不好,于是就开始上课不听课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做,老师讲的话也听不进去了,脑袋里中有六个字,那就是:我是个苯孩子!可以这样说,这样就可以毁了他的一生啊!这是一个多么严肃的问题啊!为什么在失败后不向霍金那样呢?为什么在失败后,就要放弃自己呢?为什么在失败后不继续努力呢?为什么还有些人,就因为在做作业上遇到了难题,就不做了,难道他就不会问别人吗?难道就不能认真地思考一下吗?难道放弃就能解决一切吗?其实在生活上还有许许多多这类型的事,但并不是没个人都是向霍金一样的。其实我也一样,有一次,我数学考试考砸了,回到家,我就在想:我是不是一个没有用的人啊,才考了个及格,怎么做事的呀,没用!所以,从那次开始,我的数学成绩一直都是在下降,后来,老师找我来谈话,我才从万丈深渊中走了上来的。从此之后,我的成绩在班上可以排在前面了。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都不可以有一点点失败就放弃的,不能气馁,要继续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同学门,我们不能遇到一点挫折就放起了,我们要学会把挫折化成成工,失败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败中放弃,我们要向霍金那样,向命运挑战,才能放出我们最亮的灿烂!

《不向命运低头》读书笔记


上帝给了我们生命,是让我们在凡间开创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蓝天。让我们把这些阻拦我们人生的岩石推开。读完《不向命运低头》后,这句话就一直在我耳边萦绕。
在这篇文章里讲述了一位因病瘫痪的小女孩盼望能和正常小朋友一样走进美丽的校园,面对朝气蓬勃的太阳公公。开始的时候,小女孩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到后来,小女孩积极面对人生,立志学医。结果,她被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3年还取得了哲学硕士学位。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收获不少。既然连病瘫痪的小女孩也这么积极面对人生,不向命运低头为什么我却如此向命运低头呢?小女孩遇到了挫折不畏缩,不低头,不流泪,永远昂然前进,直至取得成功。她----值得我学习。
合上书本,我的心像水平如镜的湖面上荡漾起了圈圈漪琏,久久不能平静。想着,想着,脑海了浮现出一本关于海伦*凯勒的巨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个给黑暗世界带来光明的女性,无声,无语,无光的孤独岁月的一个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对于正常人来说考入德克利夫学院毕竟是很不容易的。海伦用生命的力量到出奔走。建立一家家慈善机构。在海伦心中,希望上天赐于自己三天光明,是她梦寐以求的心愿。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我明白了,原来成功的取得在于辛苦的汗水,在于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意孜孜以求的精神。
是的,人生的道路,总是充满坎坷的曲折,就像大海一样,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揿起浪滔。我必须一坚忍不拔的精神跟千万种困难博斗,不向命运低头。

习惯决定成败读书笔记


篇一

放假期间,学校安排自读一本书,我选择了《习惯决定成败》。该书以大量的实际例子诠释在实际工作中要想完成好本职工作,一定要从细微处入手,认真从工作的点点滴滴做起。通过学习,感受颇深,受益匪浅,深深体会到要想搞好工作,提升水平,就是要狠抓细致工作的落实,从平凡的小事做起,自身良好的修养起步于细节的积累。在细节中锻炼自己,超越自我,实现我人生的梦想。

当我读完这本书,感到自己原来是那么的失败。这本书说得对,播下习惯的种子,你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你就会收获一种命运。其实,在每一天,我们都会说一些话,时刻做着自己感动自己的举动。可这一些细微的举动就会养成好习惯或坏习惯!就如我,在开玩笑的细节上过了火,原想逗逗别人乐,却使两人发生了不愉快的反应。其实讲话或开玩笑,先在脑中思虑一下,不要随口既出,不然给别人的欢乐会随时变成武器伤害了人。这完全需要自己控制自己。在生活上,自己的一些行为或心态要自己去控制调节,不让自己成为习惯的奴隶和仆人。如我,爱吃零食,一有钱就直往外掏。我就随意放肆自己,慢慢成了 瘾!有钱就花,有时与自己的思想打过斗争,可无多大成效。我照样从买早餐钱中抽出5角让自己买零食吃。我不单只有控制不了自己的毛病,而且不懂得自我批评与反思。所以,从来不会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

现在我明白了,在人生道路上,习惯决定了成功,决定了失败。习惯往往驱使了自己,自己也往往抗拒不了习惯摆弄。但其实自己有信心来克制自己,我们就不会成了习惯的奴隶。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勤于思考,通过思考,把工作想全想细。鉴于所在的工作岗位,就是要求我要力求严谨认真,就工作中的细致程度而言,与书中所提到的,觉得还应该加强。勤于思考是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任何一项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都要认真的规划和安排,只有做到这一点,我的工作才会忙而不乱,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其次,做工作不贪大,做人不计小,从小事做起,拒绝浮躁。面对各项业务工作,要努力团结组内所有同志,不能片面强调自己,要能够清醒的认识到:在一个集体中没有落后的员工,对于各项工作,不仅要力求精通,而且要做细、做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将自己的表率作用充分体现出来。如果把《习惯决定成败》看作一面镜子,总结自己在过去一年中的工作,觉得自己恰恰在有些工作的细节上做得不够细致,我必须要十分的严谨、拒绝浮躁,把工作做好,我不仅要努力创新,更要在注重细节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最后,通过做好细节提高个人素质。想来《习惯决定成败》一书,已经看过几遍,在每一次看后,心灵都会受到震撼。作者就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大夫,以无数精彩的病例,让我们去剖析自己,我以每个人素质的高低去诊断个人的健康程度,去考量自身能否经受考验、创新工作的标杆。个人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每一个人的明天,赢得未来的竞争靠的是素质,综合素质涉及的面很广,不是一天两天所能完成的,是需要长期地、不断地坚持和努力才能实现的。正如汪中求先生所说的万里长城不是一天垒起来的。综合素质,无不体现在我们日常工作的每个细节上,如果我们每个人的素质提高一小步。

所以,要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就应从各方面狠下功夫,抓住细节不放过,抓住重点不放松。也就是只要我们在做事、要做好事,就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要将点滴做细、做完美,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每个人就会更加充实完美,我们的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篇二

我读了《习惯决定成败》这本书,受益匪浅。这本书的作者说得对,播下习惯的种子,你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你就会收获一种命运。

其实,在每一天,我们都会说一些话,时刻做着自己感动自己的事情。可这一些细微的举动就会养成好习惯或坏习惯!

比如有些人,在开玩笑的细节上过了火,原想逗逗别人乐,却使两人发生了不愉快的反应。其实讲话或开玩笑,先在脑中思虑一下,不要随口既出,不然给别人的欢乐会随时变成武器伤害了人。这完全需要自己控制自己。

在生活上,自己的一些行为或心态要自己去控制调节,不让自己成为习惯的奴隶和仆人。如有的学生,爱吃零食,一有钱就直往外掏。就随意放肆自己,慢慢成了瘾!有钱就花,无钱就借。有时与自己的思想打过斗争,可无多大成效。他照样从买早餐钱中抽出5角让自己买零食吃。

他们不单控制不了自己的毛病,而且不懂得自我批评与反思。所以,从来不会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

现在我明白了,在人生道路上,习惯决定了成功,决定了失败。习惯往往驱使了自己,自己也往往抗拒不了习惯摆弄。但其实自己有信心来克制自己,我们就不会成了习惯的奴隶。

《眼界决定境界》读书笔记


幸福是什么?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怎样才能获得幸福?一千个人又会有一千个答案。的确,生活境遇不同,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也就不同。所以当我捧读《眼界决定境界》一书,看到标题《幸福源于达观的生活态度》时,不禁淡然一笑,心想:幸福谁又能说得清呢?

然而,目光还是忍不住投向那个站在幸福旁边的词达观。达观就是一种对生活很看得开的态度,是对生活的一种独特感受。 我的心突然为之一动,继续往下读,生活就像是一团缠结不清的纱线,它是由悲伤和喜悦构成的,而喜悦正是因为有了悲伤才是可爱的。生活的舞台上,不幸和幸运,前后相随,鱼贯而出,使我们依次体味悲伤和快乐很久没有看到这样富有诗情、情感浓烈的言辞了,于是定了定心绪,寻找起身边达观的生活态度。

很自然的,想到了80高龄的师傅徐菊美老师。那天去看她,听她从容道来:年前她突发房颤,引发心梗,被送进了人民医院急症室。经过4个小时的抢救后,病情仍不稳定,被送到湖州住院开刀近1个月,期间院方还发出过病危通知单。后来大病初愈回到平湖,却又因突发高烧不得不第三次住院。

看着形容消瘦的徐老师,听着她的讲述,我的心里也充满了焦虑。但是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当我告辞时,徐老师竟然拿出了她的一份手稿,说是她近日写的一篇文章,嘱我帮她打印一下,改一改。

我吃惊地看着眼前的这位头发花白、满脸病容的老人,脱口而出:师傅,你在生病呀,还写文章?她笑了:我生病期间有那么多人关心我,来看我,我实在很感动啊,想写下来表示一下感激之情。接过师傅递过来的两张密密麻麻写满字的稿纸,耳边又响起了她的话音:身体实在不行,所以写得很杂乱,你帮我改改接过这沉甸甸的稿纸,我郑重地点了点头。

在身患重病的时候,心里惦念的却是要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在疼痛难忍的时候,心怀里荡漾的竟然是别人给予的温暖。我想,这样的心态大概就是达观吧,而这样的人一定是最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但愿我们都能够像《眼界决定境界》一书中所写的那样,认真地完成生活的职责,用心地感受生活的乐趣,尽管有时生活并不如人意,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让自己幸福的生活态度达观!

思路决定出路读书笔记


《思路决定出路》这本书讲明了一个普遍道理,做好任何事情首先要在思想上寻找突破,以新思想,新思维去面对不断发展的事物本身。以发展的思想去面对不断变化的事物。作为公司项目管理人员,应该从书中汲取经验,学以至用,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诚如书中所讲“有没有变故不重要,重要的是变故或困境发生时,我们是躲避退去,还是勇往直前?采取不同思路的人,会有不同的结果”,联系到我们现在的养护工作,我们的工作重点还是按照年度、季度和月度的计划进行养护,一月份做好对乔灌木进行防寒、防冻工作;二月份完成深翻、整形修剪工作。一年四季都是按照固定的步骤进行工作。这样做没什么不对。可是面对养护标准和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在全面实施落实“三化”要求和迎世博创文明的的大背景下,我们以往的工作方法是否要有所改变?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必须在原有的养护方法和基础上,寻找一条符合现在养护要求和发展方向的新的工作思路和模式。要在养护公司总体部署下,结合养护具体要求,要把“三化”的精神和具体表现落实到养护计划中去。为此,我们在养护工作中增加了如要求养护人员礼貌的对待周围的问讯人员;尊重和我们相伴的各个单位和小区,对他们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及时处理;加大对黑色小广告的处理力度;对日常保洁工作进行量化,细化;学习其他标段的先进做法等等。

所有好的措施和想法必须通过养护作业队来完成。养护做的好其关键在于执行力做的好。我们以往通常会碰到,提出好的建议和方法不难,难的是如何把好的建议和方法落实下去,在执行过程中总有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来阻碍其落实。书中在有这样的描述:积极的情绪可以给人动力,消极的情绪则削弱了我们内心的力量。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养护队伍的建设。养护工养护素质的提高才能提高我们的养护质量和水平。我们坚持每月对养护工进行一次业务学习。由项目经理组织,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植保、养护技巧、苗木养护等等。通过学习来发现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不足和缺失,寻求进一步提高养护水平和质量的方法和措施。在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和养护工进行交流互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在实际养护过程中,我们鼓励养护工人提出合理化建议,我们提倡建议要可行,尽力避免提一些华而不实,听上去很美,执行无操作性的建议。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为了提高养护水平,对于好的建议,我们从物质上进行适当的奖励,来提高养护工的积极性。

书中所讲“目标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目标是我们心中的明灯。每一个成就了伟大事业的人,都是一个梦想家。让我们展开梦想的翅膀吧!”。不管做什么事都应该有目标,我们养护工作同样也是有目标的。从全局讲,养护公司的目标也是我们工作的目标。我们要把养护公司的总目标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养护人员身上,形成每一个养护工作人员的养护目标。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制定出不同的工作目标。对于养护目标的完成,要形成有效的监督落实措施。我们原则上确定养护工人的目标由养护人员和养护队长共同制定,并由养护队长监督落实;养护队长的养护目标由养护队长和项目经理共同制定,项目经理负责监督落实。所有的养护目标的完成与工资奖金挂钩。为了便于操作,我们基本每月进行一次养护目标的考核,通过考核来督促工作的完成情况和完成效果。

书中讲到“穷则变,变则通,没有什么东西是永远静止不前的,世易时移,我们的思维也要跟着改变,才能赶上时代的潮流”。我们养护工作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以积极进取之心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养护新情况。很多养护问题只要我们突破原有思路模式,以务实求新的工作态度去寻求解决的方法,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书中开头举的骡子事例可以说明只要改变了思路,绝处也能逢生。我们养护单位要引以为用,思路决定出路。书中通过各类不同的事例说明,任何一件成功的事情背后都有一个正确的过程和方法,更有一个正确的思路。我们要深刻领悟书中事例所说明的道理。学习书中做事及思考的方法,以全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态度来做好我们的养护工作。

[精选思路决定出路读书笔记]

生活与命运的读书笔记


《生活与命运》一书的作者是俄罗斯作家瓦西里·格罗斯曼。大家女知道这本书籍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生活与命运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生活与命运的读书笔记篇1:

国庆期间,我用了两天时间读完《生活与命运》。

《生活与命运》被称为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作者瓦西里·格罗斯曼是世界上用文字记录犹太灭绝营惨况的第一人,也是二战后首位由“奴隶”蜕变为“自由人”、起而反抗苏联极权的作家。这本书讲述了沙波什尼科夫一家人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经历,刻画出极权社会错综复杂的人生百态。

这本书写成之后,于1961年被克格勃“逮捕”。克格勃不仅带走了书的打印稿,而且没收了和它相关的草稿和笔记,甚至连打出这本书的打字机和碳纸都不放过。当时掌管意识形态的总管苏斯洛夫声称这本书“二三百内都不可能有出版的机会”。然而,历史偏偏如此吊诡,书的命运并未遵循这样的轨迹。1980年,被封锁二十年之后,此书重见天日,并引起巨大轰动,被尊崇为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今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了力冈的译本,全书894页,79万余字。梁文道在《一千零一夜》这档读书节目中花了五个夜晚介绍此书并大力推荐。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总是忍不住去想一个问题:究竟是生活方式决定了个体的命运,还是命运左右了个体的生活方式?一个人得拥有什么样的意志才可能抵挡得住恶的侵袭和碾压?

书中主角之一维克托是苏联研究核分裂问题的物理学家,他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起初备受称赞,被大家赞为天才,后来研究所换了一位新领导,领导指责他过度夸大爱因斯坦的功劳——因为爱因斯坦是个犹太人,而斯大林也是反犹的。从此之后,他备受排挤和孤立。

这样伟大的一位科学家,他的生活状态如何?他在关注什么?书中写到这样一个细节,实在耐人寻味:研究所里发食物包,一个“在研究方面一点本事也没有”的斯维琴分得了20个鸡蛋,“不知为什么”只给了维克托15个,而且和他的好朋友索科洛夫一样,都是十五个。

这样一件事,在维克托心里引发了诸多不快。他愤愤地对妻子说:“我真想不通,会有这样混蛋的事,发给斯维琴二十个鸡蛋。我们这儿真会侮辱人!”

对于“索科洛夫在名单上和他排在一个等级”这件事,“他也感到很不痛快,虽然也觉得不好意思。当然嘛,应该表示维克托的成就大一点,哪怕多一个鸡蛋也好,比如说,给索科洛夫十四个,少一点点儿,只是表示表示”。

“他觉得自己很可笑,但是,不知为什么他觉得他和索科洛夫分得一样多,比起斯维琴分得比他多更可气。斯维琴的情形是很简单的:他是党委委员,他的优势是在党国方面。维克托对这一点是不生气的。可是索科洛夫的情形就涉及科研能力和科学家的成就。在这方面维克托就不能平心静气了。他从内心里感到气愤,感到难受。但这种评价的表现方式是很可笑又可怜的。他很明白这一点。但是如果一个人并不总是很伟大,而是通常会很可怜,那又有什么办法呢?”

维克托对自己的精神状态、生活状态并非全然没有反省,他知道症结所在,也不满于自己的渺小和卑微,“但是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把他压住,他感觉到它的威慑的重量,它强迫他按它的意图去想,强迫他按照它的意思写。它就在他身体内部,强迫他的心收缩,溶解他的决心……”

他感慨,“为什么回到莫斯科以后,他好像老了,没有劲头了,关心起生活琐事、庸俗的问题、官场上的事?为什么在喀山的时候他的精神生活更深厚、更有意义、更纯洁?为什么就连他主要的科研兴趣、他的欢乐也模糊了,同许多渺小、虚荣的念头混到了一起?”

作者用手术刀一样锐利的笔锋巨细靡遗地展现出维克托的心理历程,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维克托如何慢慢滋生出庸俗和卑微,褪去物理学家本该有的纯粹,也让我们看到名利和国家机器怎么一点一点把一个人套牢。

和新领导发生不愉快的冲突之后,维克托听说新领导把研究所的一些人请到家里去做客,但唯独没有请他。聚会的时候有人谈起他的论文,批评他论文中的观点和列宁主义的物质观相矛盾,其他人纷纷支持,表示他的论文和“某次有名会议上所定的方针”是抵触的。

得知无人为自己辩护时,“维克托感到毛骨悚然的恐惧,触发了平时隐藏在心中的恐怖感。他害怕国家发怒,怕自己成为国家发怒的牺牲品,国家发起怒来,可以使人变为齑粉”。

在恐惧之余,维克托还纠缠于没有被邀请这个事实,“可是这些小事、微不足道的事还是使他很不安,很难受。希沙科夫怎么能不请他呢?的确很不礼貌,很没有道理。特别有伤自尊的是,平庸无才的希沙科夫和他的宾客们丝毫不把他放在眼里。他非常痛苦,就好像除了不幸的事,这一生都无法挽回了。他知道这是胡思乱想,可是自己拿自己没有办法。哼,哼,还想比索科洛夫多分一两个鸡蛋呢”。

在这样的琐事和惶恐中,面对代表权势的人事官员,维克托“这位做出了不起的科学发现的人,这位又傲慢又骄矜、又清高又尖刻的教授、博士和著名学者,顿时消失不见了”。

“顿时消失不见了”!平平常常一句话,细细咂摸起来,却令人毛骨悚然。个体的思想性和独特性原来如此容易被抹杀,要做一个不为生活潮流所左右的人原来如此困难,哪怕他是个在科学高峰上不断登攀、孜孜以求的物理学家,哪怕他常常思索科学与真理的问题,他还是会在看不见的力量面前低下头颅,俯首称臣。国家机器凌驾于所有人之上,并且毫不留情地将个人的意志碾碎。

面对如此强悍有力的威压,维克托“本能地感觉到所有自己的反抗、最后通牒、发脾气都是徒然的、国家制度的威力像巨石一般耸立着”,“他产生了一种新的心情。对于国家发怒的歼灭性力量,他越来越害怕,越来越感到孤独、可怜,像小鸡一样软弱无力,感到大祸临头,因而有时产生一种绝望、一种生死有命、听之任之的心情”。

身处极权之下,维克托根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之舵。被孤立隔绝很久之后,有一天,斯大林亲自打来电话,祝他研究顺利。从此,“一切都变了,一切都翻了个儿,他们的命运完全不同了”,以前维克托一直对大家把斯大林神化感到很气愤,但现在他不气愤了,不害怕了,“斯大林的权力越大,颂歌和定音鼓越响,这尊活神像脚下的神香烟云越浓,他的幸福感越强烈”。

那些被碾压的相识的人的命运没有成为他的命运,他为此暗自庆幸,但同时也感到感伤,觉得那些人不可理解。

从此之后,他开始关心领导人的私事,关心秘密的和半秘密的情况,关心无伤大雅的手腕和非同儿戏的阴谋诡计,开始关心是否被邀参加主席团,关心有谁进入特别名单或在名单中没有名字……他对这一切都有了兴趣。

不仅如此,他渐渐依赖于权力带来的种种福利,他甚至开始感觉到原先那些孤立他迫害他的人都如此具有人情味。

依附于权力的维克托得到了黑色的光芒,从中汲取到了人情的温暖,为了不失去这种温暖的善意,为了不至于再次和这群充满“人情味”的领导同事们为敌,他违心地在一项指控犹太医生谋害高尔基的莫须有的文件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我们能指责维克托什么呢?在他鼓足了勇气选择反抗的时候,他得到了惩罚,现在,他学乖了,所谓功成名就,正如《悲惨世界》所言,“就是学乖了,一步步腐化堕落”。维克托安慰自己,反正那几位医生自己也已经供认不讳,多他一个人签字也没有什么大不了。

违背良心,都是从自我回护开始的。个体的生存如此艰难,总是为环境所迫,总是为生活所绑架,总是有不得已的原因……当一个人拼命为自己找理由辩解自己不光彩的行径时,堕落就开始了。

命运似乎在跟维克托开玩笑,当他选择鼓起勇气反抗的时候,他失去了一切,而一旦当权者的青睐自天而降,他的命运发生了突变,生活也随之天翻地覆,他领受了一切优待,“凡是以前似乎很复杂、很麻烦的事,现在办起来非常容易、非常顺手了”,那些拼命整他的人对直地看着他的眼睛,那目光充满了真诚和善意。可是在他自己眼中,他并不十分满意,他感觉出自己有变化,但却不明白,究竟变化的是什么。

“当初他头脑里想的是人生、真理、自由、上帝……那时候谁也不需要他,电话铃一连几个星期都不响,熟人在街上碰见都不和他打招呼。可是现在,当几十个人在等着他,又给他写信,又给他打电话,小汽车的喇叭在窗外轻轻响着的时候,他却在也摆脱不了一些空泛无聊的想法、卑微的烦恼、庸人的担心。不是担心说错了话,就是担心笑的不是地方,总是有一些微乎其微、庸俗无聊的想法伴随着他。”

读到这里,我回想起契诃夫小说《恐惧》里的一段话:“我们把我们的力量全浪费在一些我们不需要的、妨碍我们生活的无谓事情上;这就使得我害怕,因为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为了谁要这样做……”

到底是什么妨碍我们自由地享受生活,生活本该是美的,就像契诃夫所言,一切都该是美的。可究竟是什么在妨碍我们按着自己的心意去自由地选择生活方式,是什么在左右我们的价值判断,是我们在绑架我们?

总是有一些微乎其微、庸俗无聊的想法在控制我们,绝大多数人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无法决定自己想要的生活,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似乎真像梭罗在《瓦尔登湖》里指出的那样,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处在平静的绝望中。

书中写道,维克托“他签字,因为他怀着一种愚昧、令人恶心的驯顺感情,怕生活又受到新的摧残,怕又一次担惊受怕。成为胜利者之后,他失去了心意的自由。他本身正在滋长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渐渐使他成为奴隶”。

“只有不曾亲身体验过这种力量的人,见到有人屈服于这种力量,才会感到惊讶。亲身体验过这种力量的人,感到惊讶的倒是另一点:敢于发一下火,哪怕是迸出一句怨言,或者很快地做一个表示抗议的手势。”

这些阐述深刻地道出个人要想抵抗极权压力的艰难。那是一个令人窒息的时代,所以维克理应过得艰难,理应过得痛苦。真的是这样吗?因为极权之下,个体无从选择?权且不去争论是否真的别无选择,就拿我们这些平常人来说,我们就能按照自己的心意去选择想要的生活吗?环顾四周,压力往往以更亲善、更温和、更贴心、更琐碎的方式来袭,比如职称、头衔、名利、成就、别人的眼光……人是不是总是要受制于外界?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我们,是不是这些东西在使我们恐惧,使我们患得患失,渐渐使我们成为奴隶,使我们失去心意的自由?

突破自己,找到生命的意义,冲出静静的绝望的重围,到底有多艰难?

弗罗斯特在诗里写到,两条路在森林里分叉,我选择走的人少的那条,那里有天壤之别。

不管在何种处境之中,始终都有另外一种可能,个体始终可以选择另一条路,过另外一种生活。就像《生活与命运》这本书里写到的索菲亚一样,作为一名医生,她有资格在纳粹集中营中存活下来,但她放弃了这种可能,选择陪伴一个刚刚认识不久的小男孩一同死去,出于对小男孩的爱,出于做一名母亲的渴望。

人始终是有选择的。或许历史常常表现为恶的势力对善的种子的无情碾压,但个体无论处在何种境况之中,都是有选择的。

格罗斯曼最终还是让我们看到了维克托身上的闪光,或许是因为维克托身上打下了作者本人的烙印,而我们千万别忘了,作者本身恰恰完成了从奴隶到反抗者的成功转变,他写此书,正是为了替长眠者发声。所以,他让维克托在最后出场的时候反思、警醒。维克托清醒地意识到,“世界上的一切与他所失去的东西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不论是从太平洋岸直到黑海岸的辽阔大国,还是科学,与一个小小人物的正直与纯洁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

“年复一年,每天,每时每刻都需要进行斗争,保卫自己做人的权利,保持纯洁与善良的权利。在这种斗争中既不需要骄傲,也不需要虚荣,需要的只有搏斗。如果在可怕的时期出现了毫无希望的时刻,一个人就不应该怕死,如果还想做一个人的话,就不应该怕”。

故事的最后,维克托对自己说“好吧,咱们就试试吧。也许我还有足够的力量,妈妈,妈妈,这是你的力量。”

他清楚地看到,现在还不晚,他还有力量抬起头来,做自己的母亲的好儿子,过属于人的生活。

试着做一个人,试着过真正的生活,试着在人间找到天堂,哪怕被生活揍得鼻青脸肿。如果就此缴械投降,就此耽溺于生活中那些庸俗琐屑的事情,那怎么能叫活过呢?

尽管反抗如此艰难,但作者还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善是如何在缝隙中坚韧生长。

生活与命运的读书笔记篇2:

恐惧,是我在读《生活与命运》这本书时最大的感受。

恐惧,抽离了维克托原有的精神力量,把一个原本纯粹的科学家蜕变为驯顺的绵羊,让他在惊恐和矛盾中抽刀挥向被当权者视为牺牲品的犹太医生。

恐惧,让生活失去了原有的样貌。

我们怎么才能摆脱恐惧和顾虑,去过真正的生活?

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

2015年9月29日晚上,国庆假期的前一天,认真好学的班长问我国庆期间有什么作业,我半开玩笑地回了一句:自主复习、阅读、生活。

“生活”这一项让他很疑惑,他半晌无语,说了句“老师好开明……”。

第二天上课,学生问我:国庆作业真的是“生活”吗?什么是“生活”?

我自己觉得好笑,学生是不是在想,“生活”这项作业该怎么做?怎么会有老师布置这样的“作业”?

学生并不知道,“生活”并不是一项作业。如果仅仅把“生活”当作作业,是不是就会去糊弄和敷衍?更何况,难道生活是外在于生活而存在的吗?

所谓生活,就是与人相处、与自然相处,就是做生活中各种各样真实的事情,与身边各种各样的真实的人打交道,就是睁开眼睛去看蓝天白云碧海黄沙红瓦绿树、翕动鼻翼去嗅花香草香风的气息夜的味道,生活就是与我们身处其中的世界进行互动和交换。

所谓生活,就是像影视剧里的日本人常常说的那样:“我要认真地活着”“我一直努力地用心地活着”;就是像日本人那样在每一次用餐之前双手合十认真祷告,虔敬而满足地说一句“我开动了”;就像《小森林》里那个深山里独居的女孩那样认真地耕作,对食物充满热忱和崇敬,细致而精心地打理自己的一日三餐,纵使只有一个人,也绝不糊弄,用尽心思让自己的生活多一些亮色……

或者,就是像《卡拉马佐夫兄弟》里说的那样,“即使我不再相信生活,即使我对珍爱的女人失去信心,对常理失去信心,甚至确信一切都是混乱、可恶乃至被魔鬼操纵得一团糟,即使一个人绝望时的种种恐怖统统临到我头上——我还是要活下去,一旦从杯中抿了一口,便再也不愿舍弃它,直到把酒喝干为止!不过,到三十岁我一定把杯子扔掉,哪怕没有喝完也扔掉,然后离去……不知道去何方!但是,我坚信在三十岁之前我的青春将战胜一切,战胜对生活的种种失望和厌恶心理。……不管怎样,你身上一定也有这种生的渴望,但为什么它是卑鄙的呢?……就是想活下去,我愣是活着,哪怕不合逻辑。我珍爱黏糊糊的、春天发芽的叶片,珍爱蓝天,珍爱有时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爱的某些人,珍爱人类的某些壮举,也许我早已不再相信这等丰功伟绩,但仍打心眼里对之怀有敬意。……我爱黏糊糊的春叶和蓝天,如此而已!这里没有智慧可言,没有逻辑可言,这是发自五内、发自脏腑的爱,是对自己青春活力的爱”。

这都是生活,这都是生活的应有之义。

但是,为什么学生们感到如此惊讶、困惑和茫然?

在他们的世界里到底有什么?他们是不是早已习惯于把生活外在于自己的生活?因为对他们来说,从来没有过真实的生活。从一年级开始,他们是不是接受了太多的知识灌输,看过太多的道德表演,上过了太多的补习班,说过了太多违心的言语,他们早就和真实的生活疏离,他们被关在学校里或家里或补习班或托管机构里成天跟书本和作业打交道,跟虚拟的世界打交道。

住所对面楼里住着一户人家,他们在家的时光基本都是在厨房里度过的,尤其是女主人,我总是能听到她用尖利的嗓音在吼她的儿子,不是嫌他作业没完成就是嫌他又在玩游戏看电视。总之,吼叫就是她对儿子的说话方式。这样的家长,随处可见,公车上、街上、购物中心、超市、小区里……用这样的方式说话的人,心里是不是潜藏着太多的怨气和愤怒?习惯了这种说话方式的孩子,他们对生活、对别人会是什么样的态度和看法?

他还会爱吗?

如果对于生活最原初的记忆就是苛责和训斥,孩子对于生活还能报以满腔热情吗?所谓世界报我以痛,我报世界以吻的境界,是否是不自然的、反人性的?

我观察过大街上和公车上来来往往的人群,尤其是孩子,我很少看到一脸平和、满脸阳光、笑容可掬的孩子,我看到的孩子或者神色阴郁,或者满脸疲惫,一脸麻木,或者透着怯怯的表情,或者带着戾气,或者大声喧哗,甚至我还听到四五年级的孩子煞有介事地谈论房价。对他们来说,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

他们是不是会觉得,生活就意味着学习、写作业、考试、被家长责骂、上补习班?如果生活仅仅包含这些内容,会有谁热爱生活呢?

这好像是个悖论。

如果他从来没有体会过生活的滋味,他还会去热爱生活吗?

我们提倡孩子要写出真情实感,描写自己的生活,但是,这些孩子真的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吗?

话说回来,作为成人的我们又如何?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王雷老师写道,“我们在一切事情上都远离事情本身,永远在跟目的和意义打交道,我们很少看到两个人的倾心交谈,我们不知道在跟谁说话,我们考虑得太多,我们有各种各样的顾虑、担心和面子问题等等。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呼吸的空气,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我们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不真的,都是谎言”。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正好可以作为王雷老师这番话的注脚。

我参加的一个培训班即将结业,班长组织聚餐,以表示对导师和班主任的感谢。感谢是应该的,至于用什么样的形式,见仁见智。聚会这种形式,不见得适合所有人,喜欢聚会的、有条件参加的,自然就参加;不喜欢聚会或者路途迢迢出行不便的,则不应勉强。事情本该如此,但现实中偏偏不是如此。

人生而自由,却无不在枷锁之中。卢梭这句话,实在是说到了点子上。

蜗角功名,名缰利锁。

我们不是维克托,但恐惧和顾虑,一样让我们的生活丧失了应有的面貌。

《细节决定成败》读书笔记


我读了汪中求所著的《细节决定成败》后,感觉到在充满竞争的今天,如何做好每件事情,关键在于是否抓住了一个“小”字。这本书强调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揭示了“细中见精”、“小中见大”、“伟大与平凡”的真理。

也许太多的人,总不屑一顾事物的细节,太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殊不知,我们普通人,大量的日子,都是在做一些小事,假如每个人能把自己所在岗位的每一件小事做好、做到位,就已经很不简单了。

“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故能就其高”。大学生的我似乎从中更深地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并且更应从细节中来反思一下自己的一些浮澡心理,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态度,反思一下为人的素质。书中讲到“我们看到了人家成功的辉煌,却很少去关注他们管理细节的用心!”的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在做一些小事,然而有时只怕是小事也做不好,做不到位。当今社会的现实情况是太多的人总不屑于小事的细节,自信于“天生我材必有用”,还总盲目地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孰不知能把自己所在的岗位的每一件事做成功,做到位就很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所以,我们只有关照小事,才能成就大事,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所谓成功就是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坚持,并养成长期对待工作的认真和精细的态度。

有一位名人说过:“硬件项目的管理更多地体现在细节的管理,细节到每个设计、每次改动、每天操作。”上海地铁一号线是由德国人设计的,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直到中国设计师设计的二号线投入运营,才发现其中有那么多的细节被二号线忽略了。结果二号线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一号线,至今尚未实现收支平衡。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书中说起日本汽车进入美国市场这段历史,有这样一个细节:一直处于垄断地位并以老师姿态自居的美国汽车业,在日本的进逼下,节节败退,以至于不得不动用反倾销法案等其他手段来进行干预。那么,后起的日本汽车凭什么能与美国较量呢?凭借着一种精细的精神。正是从各种细节入手,日本的汽车全面提高了质量,得以雄霸世界汽车市场。

细节能够表现整体的完美,同样也会影响和破坏整体的完美。细节是一种创造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究竟有多大差别?人与人之间在智力和体力上差异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大。很多小事,一个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只是做出来的效果不一样,往往是一些细节上的功夫,决定着完成的质量。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这种人无法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而只是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他们只能永远做别人分配给他们做的工作,甚至即便这样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台湾首富王永庆就是从细节中找到成功机会的人。王永庆成功的例子说明细节是一种创造。不要以为创造就非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工作中的小改小革,细节调整同样是一种创造。“细致到点”,从细节中找到创新的机会――这就是王永庆成功的秘密。所以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关注细节,谁就把握了创新之源,也就在竞争中抢得了先机。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甘于平谈,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是水到渠成后的惊喜。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中国决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中国有13亿人口,不管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以13亿,那就成为很大的问题”。这是我从汪中求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感受最深的两句话。在书中他没有罗列一大堆晦涩难懂的道理,而是举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或正面或反面的例子,读书笔记.讲明了细节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作用。《细节决定成败 》粗一看这题目,似乎觉得有点小题大做了,可是仔细一读这本书,却是深有感触,作者在书中,不断强调,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揭示了细中见精,小中见大,寓伟大于平凡的真理。

汪中求说如何把细节做好,最重要的,第一是认识,第二就是训练。团队就是格式化,就是将细节训练成习惯。所谓的团队就是经过格式化的模式,能够达到一定默契的队伍,否则只能叫乌合之众,而乌合之众是不可能有战斗力的。所以进入团队以后需要进行格式化,需要进行很多操作规范的培训,必须非常严格的要求格式化的操作,使大家久而久之形成我们的工作习惯。

一位名人说得好:“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人的习惯就是一种潜意识。“如果让你的手下去送货,你必须考虑5个细节,必须打7个电话;你的业务人员访问经销商,未开口说话之前,必须做5件事;一个戒烟规定,要经历5个阶段,做了一年的细节,顺理成章地全部实现戒烟;……”这是本书中的一些案例,这些案例充分说明了当人做一件事情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后,就会变成一种潜意识,变成一种习惯。任何一项工程,都可以分解成为无数个细节,无数个细节严格执行,使其变成一种习惯。细节就是习惯,优秀也是一种习惯!

例如:自己今天的学习工作安排有量化吗?学习的态度端正吗?所犯的错及时改正了吗?记录本非常整洁吗?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及时请教了吗?同样的问题绝没有犯过第二次吗?你明天的学习计划做了吗?……等等。对照自己的学习工作,存在着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急待提高,在细节上多下功夫,使自己不断进步提高。

我个人认为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喜欢一心两用甚至多用。急功近利,喜欢一口气学许多东西,但是贪多嚼不烂,即使最后都能学会,也已经搞得自己很疲劳。如今想想,这样其实并不好,正所谓贵在精而不在广。如果我一段时期内专注于一种学问,不求博但求精,相信一定能更深刻的理解并掌握这门知识。自从我发现自己有这个缺点和问题后,我常常警戒自己,应该从小事做起,要注重细节。很多小事,一个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只是做出来的效果不一样,往往就是一些细节上的功夫,决定着完成的质量。因此,说细节决定成败,也不算小题大做了。

细节决定成败读书笔记


《细节决定成败》是汪中求先生总结多年管理、咨询工作的实践专著,内容丰富。这本书强调的是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阐述了细节在个人素质,团队协作,公共管理等各方面体现出的价值。从忽视细节的代价,到重视细节的收获两方面明显的讲述细节的重要性。其中的例子深刻的道理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书中“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字带来地力量。

作为一名司法工作者,由于职业原因,在思想上我们要比普通人对于细节的关注更多一些。因为我们知道,法律是严谨的,是公平公正的,是容不得一丝沙子的,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更加的重视细节,一字一句,一丝一毫,马虎不得。

我们法院办案,从立案到审判、执行的全过程,从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到审判长每一个人的工作,他们所做的都是点点滴滴,细细碎碎的小事,都是从一件一件小事完成后成为一件案子的。如果有一个环节做得不到位、不仔细,就会影响整个案件质量,就会给当事人带来不良影响;如果是刑事案件就会关系到人命关天。

细节更体现了修养,一种素质。作为一名基层法院干警,怎样在看似平凡的工作中体现出优良的作风呢?我想就是要从日常工作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本职工作的一点一滴做起,把每一件事做细、做实、做好,就是要把握细节。因为,细节体现了责任,决定着工作的成败。任何一件大事,无不是由若干小的细节和小事构成的。能够在小处努力,把每一个细节做好的人,才能成就大事业。

现如今社会上“差不多先生”比比皆是,好像、几乎、也许、大约、大体、大概等等,成了差不多先生的常用词。对自己,对别人都是如此。我想如果谁忽略了细节,谁就不可能真正取得成功,谁在细节上用足了心,那么,就可能赢得非凡的人生。

读书笔记《《硬币决定命运》读书笔记》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命运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