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邓小平读后感1000字

邓小平读后感1000字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读书笔记。

有名人说:“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而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那些收获瞬时涌现,需要即时把它记录下来。你知道读书笔记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热播《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之际,读到了由龙平平、黄亚洲、张强、魏人联合创作的、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同名图书,不禁喜出望外。读这本近80万字《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一直沉浸在感动和震撼之中:一是为书中的主人翁邓小平而感动和震撼,邓小平的确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他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永远值得崇敬。二是为书中众多的人物和历史事件而感动和震撼,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普通民众,他们亲历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在邓小平的带领下,他们和每一个中国人一起共同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创造出这个新时代的辉煌。邓小平影响了他们的人生,也影响了每一个中国人的人生。三是为本书作者的付出和作品形式而感动和震撼。书中展现的大量历史史实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研究功夫和多年的海量积累,那些文采飞扬的描述不仅展示着作者本人的内心感受,更吸引着读者进行一场酣畅的阅读,引导读者把自己的身心也投入到作品之中,让读者的喜怒哀乐也随着伟大的转折时代而跌宕起伏。

感动和震撼之余,仔细品味,这本厚厚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至少展现出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思想性体现在这本书站在了当今时代高度,展现了当今时代脉搏。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而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邓小平所开创的事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就是他带领党和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透过这本书,我们恰好可以从书中鲜活的人与事中,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策划人杨政先生对本书所总结的三句话说出了本书的思想高度:这是一部中国当代的改革开放史!一部中华民族的新创业史!一部最接地气的邓小平理论的通俗读本!

说这本书是一部最接地气的邓小平理论的通俗读本,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说出了这本书的艺术性。它不是理论著作,但分析和解释了邓小平理论;它不是史学著作,但说的是改革开放的历史事实;它是文学著作又不是文学著作,它用报告文学的形式来纪实,用小说的文笔来构虚,运用文学作品的魅力来吸引着读者忘我阅读。

二是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相结合的特点。本书的作者有党史专家、有作家。党史专家提供和把握史实,为还原历史的真实打下扎实基础,也为通过事实和真实的力量来感染读者提供了前提。作家则通过文学虚构的形式烘托历史事实,展示历史过程的曲折与精彩。

书中的人物有实有虚,邓小平、叶剑英、华国锋、陈云、胡耀邦等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是真实存在的。书中使用了大量真实而准确的史料,许多是人们熟知的,也有许多是不为人们所知的。特别是书中对许多历史事件有所揭秘,表现出历史转折时期从中央领导到普通民众思想观念的矛盾冲突,惊心动魄,引人入胜。这些真实的史料,使我们了解了这些真实人物如何走过历史转折关头,在决定中国命运中起到什么分量的作用。

而夏默、夏建国、田志远、田源、曹慧、刘金锁等众多人物又是虚构的。但这种虚构不是盲目的虚构,而是建立在历史事实基础上的虚构,是把19761984年间许多普通的中国人揉合成一个个典型。这是另一种真实,使读者仿佛从书中的人物中看到了与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人与事,甚至看到了包括自己和自己家庭成员在内的千千万万中国人。恢复高考后上大学的读者在书中看到夏建国的高考经历,必然会联想自己的当年;历经磨难回到城市的知青在看到田源的遭遇时,必然会回顾往日的岁月;那些个体户、企业家,那些改革大潮中的弄潮儿、决策者、亲历者,都能在书中人物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读这些虚构的人物、虚构的情节与戏剧性冲突,感受的却是历史的真实。

书中的展示的细节也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比如一些对话或具体的情节描写,可能是把发生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对话和情节揉合在了一起。但是,这一实一虚,却将真实的魅力与艺术的魅力结合在一起,用这种全新的、别出心裁的方式,更增添了这本书的魅力指数。

三是突出重点与立体呈现相结合的特点。全书通过点面相间、详略有别、取舍有度,展现出其突出重点与立体呈现相结合的特点。从1976年毛泽东逝世到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典,八年时间,中国从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军事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邓小平为此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是,这本纪实性的文学作品,它不是年谱、不是资料汇编,在无法做到事无巨细的前提下,做到了通过突出重大历史事件的点来全方位展现历史过程的面。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恢复高考、向科学进军、文艺复兴、联产承包、中美建交、开办特区等重大事件,清晰地、宏观地反映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全景。

另一方面,该书逻辑线索安排合情合理,叙事启承转合自然流畅,文学描写又曲折跌宕、细致入微、感人至深。比如历史细节中的过程描写生动具体,人物的刻画生动立体,有许多细腻的心理和情感描写。虽然能看出这其中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愿望与推测,但仍然能引起读者的认同与共鸣。尤其是对邓小平的描写,展现出他身上始终洋溢着一种革故鼎新、一往无前的勇气,一种善于创造性思维、善于打开新局面的锐气。在描写邓小平与国家大事之外,书中还描写了邓小平与家庭小事,甚至还有邓小平的作息时间、穿衣和说话习惯等,让读者既能看到可敬的领袖韬略,也能看到可亲的凡人情怀,塑造出立体、完整的小平形象,让读者更加接近了真实的邓小平。书中对其他人物的描写,无论是真实的人物还是虚构人物,也为立体呈现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起到了极为重要的辅助作用。书中详细展现了华国锋、叶剑英、陈云、胡耀邦等重要历史人物在面对重大转折时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以及集体决策的过程。

总之,这是一部令读者感动和振奋的作品,它展现的虽然只是八年时间,却可以让读者、让世人感受到,邓小平为我们擘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正在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也可以让今天所有的中国人从中得到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和实践,所以才能取得成功,并将继续取得成功。邓小平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画卷在今天仍然延续并将继续延续下去。同时,这本书还为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提供了一个范例。它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史书,特别是其中虚构的人物与情节有可能引起争议,但它却是文学形式的史书,对思想宣传工作者如何把历史与现实、思想与艺术、研究与宣传结合起来,对学者如何把书斋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所乐于接受的文学艺术产品都提供了一条思路,必然起到启迪作用。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扩展阅读

邓小平理论读书笔记


相信大家都知道:邓小平理论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国情的新运用.邓小平理论在中华大地的实践成果已经充分证明了其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和不可抹煞的时代意义,但梁柱老师还是高屋建瓴,不仅结合中国当代实际国情,还纵向分析中国建国以来在探索建设和发展的道路上的艰难跋涉,并横向比较前苏联的经济发展的政策和环境及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消极影响.这使我们更加深入的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使中国走向发展壮大和繁荣昌盛的唯一的也是可行的道路,而邓小平理论更是在当代国际环境下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强大理论保证.

纵向来看,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长期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的科技,思想和体制落后使中国人民忍受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屈辱;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发展起来的孱弱畸形的资本主义经济所诞生的软弱骑墙的资产阶级是不能救中国的;建国初的道路选择就认识到当时已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列强是不会允许诞生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中国作为其对手的,资本主义在中国是没有发展前途的,而社会主义苏维埃则向我们伸出了友好之手,于是我国在一段时期内照搬了苏联的经济模式,取得了短时期的成果,但弊端也随之显现

20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拓展,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拥有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理论指南和锐利思想武器。邓小平理论对于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拓展,必将发挥久远性的指导作用。

邓小平理论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充满无限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在现时代的深刻体现和典型展示。它对处于和平与发展时代的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胜利前进,具有久远性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充满无限生命力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以它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为指导,探索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规律。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面向新时代回答新问题的伟大科学成果,因而它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在当代世界最重要也是最典型的体现,它的跨世纪的时代价值首先就在于此。

依据不同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研究不同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运动的特殊问题,由此形成不同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依据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矛盾和欧洲工人运动的特点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的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地总结、研究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经验、新规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新的发展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深入研究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和发展途径,并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道路,创立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风格的毛泽东思想,在中国这块大地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总之,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史.....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下列几方面:

1,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

2,两大理论成果的共性: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①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②包含了中国民族的优秀思想③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建党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遵义会议。

4,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标志着我们党恢复了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5, 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新时期的前进方向。

6,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①系统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②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确立了我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7,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①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②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加快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展开这一问题,它包含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三个方面(可以简称为什么是、怎样建和建什么)。若再进一步寻求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它们又可归结为两对基本矛盾,即什么是与怎样建的矛盾和怎样建与建什么的矛盾。搞清这两对基本矛盾及其辩证关系,不仅可以揭示邓小平理论根本问题的内在逻辑,而且有助于从根本上把握邓小平经济哲学的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与怎样建的辩证统一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通常把什么是和怎样建视为两个问题;什么是说的是概念和定义,怎样建说的是方法和操作;前者侧重理论,后者侧重实践,二者不能随便混淆和颠倒。因为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和指导思想,作为一个既定的前提不应存在继续搞清楚、弄明白的问题,只有怎样建才存在类似的问题。这是一种误解。正因为有这种误解,邓小平提出什么是、怎样建的根本问题后,思想理论界才一度出现了社会主义谁也说不清楚的错误思潮。

勿庸置疑,坚持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为之奋斗的革命目标和最终理想,然而,这一目标和理想又是和某种本本和样板联在一起的。几十年来,这几乎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和思想方法,它的产生和强化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理论武器,一种真正科学、革命的世界观,是从西方传入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一种反映历史必然性的形象的说法,它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第一,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被中国人接受,需要有各种国际和国内的历史条件,但最根本的还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伟大斗争实践的需要.....

邓小平,这位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使一个封闭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开放的中国,使一个落后的中国变成了一个综合国力居世界前列的中国。改革开放结出的累累硕果,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现在,中国人民正在邓小平的指挥下,信心十足地奔小康。邓小平,一个让世界瞩目的名字。邓小平,一个为世人尊敬的伟人。他之所以为世人尊敬,是与他那山高水长的人格魅力紧密关联的。他好学,他忠贞,他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民,他坚韧,他乐观,他求实,他惜才,将如此之多的优秀品格完美地集合于一身,不能不说是世间奇迹,世人也为之倾倒。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可是,人格的伟岸使整个世界仰之弥高。邓小平的革命生涯波澜壮阔,又富于传奇色彩。他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奇迹班地复出,而且一次比一次走向更大的成功。他是社会主义祖国的春天的播种者。他带领亿万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他开创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通衢大道。他支持小岗人的创举,他是中国经济特区的缔造者,他提出了实现祖国统一的一国两制的构想。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国人的骄傲。


邓小平文选优秀读书笔记


引导语:《邓小平文选》是邓小平同志的著作、讲话选集。下面是一篇优秀的邓小平文选读书笔记,欢迎参考。

正视历史

历史是人们对过去发生过的事情的真实记录。它不伪饰,也不拔高。今天的人们谈论历史,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将历史的本貌还原出来,本着观照历史的态度将历史所传承的内蕴表达出来。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真实的了解历史,去正视它,不回避它的衰微,也不讳言它的屈辱。

邓小平讲述了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上所受列强的侵略与奴役和新中国成立之后所感到的外来威胁。自然,作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国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也曾经在侵略与施加威胁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情况。

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对中国领土蚕食最厉害的有两个国家,一个是日本,一个是俄国。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对中国领土的侵略显示出它无比贪恋的个性;对中国人民的伤害显露出它无以复加的残忍性。历史就真实记录了日本的侵华暴行,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歪曲的事实。俄国,作为中国的邻居,对中国领土的垂涎更是由来已久,并最终强占了中国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历史就将这些侵华罪行点滴记录在案,这也是任何人都无法更改的事实。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的国际问题主要是美苏争霸。一方面,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在世界范围内积极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于新生的中国,美国极尽封锁之本领,甚至不惜发动朝鲜和越南战争来威胁和打压中国的生存空间。中国所受到的来自于美国的威胁可想而知有多大。另一方面,苏联随着经济的恢复,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从赫鲁晓夫开始,苏联逐渐走上了与美国争霸的道路,大国沙文主义也逐渐露头,对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也开始不断干涉,甚至还兵临边境,对中国的主权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不良影响。中国所承受的来自于苏联的压力也是巨大的。无论是美国的强权政治还是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都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威胁作用,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从来没有被这种威胁所吓倒,而是采取有理有据、不卑不亢的斗争方式,捍卫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就是历史的真实情况。

正视历史,就是要将历史的原貌表现出来。正视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就是要将这段历史的原状表现出来,特别是其中中国人民所受到的屈辱的历史表现出来,让后来人铭记,以史为鉴。

总结历史

历史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兴衰面貌,反映出国与国关系的远近亲疏。总结历史,就是要从历史的教训与经验中汲取对自己国家发展有利的东西,这样才能推动历史的向前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中国不仅有着屈辱的近代史,那里有着受苦受难的低沉之音在回荡,总结这段历史,就是让后来的中国儿女铭记,今天日子好了,就不能忘记好日子是怎么来的,革命前辈为了争得这种好日子所付出的心血甚至生命,这就是我们事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还有着对建设祖国具体方法的种种争鸣,那里有着思想博弈的壮怀激烈,总结这段历史,就是让今天的中国人民记住,社会的进步不是靠空头设想得来的,它是千百万仁人志士为了远大的理想,费尽周折地找到先进的科学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建设,最终取得成功的。

东亚病夫是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人民的蔑称,是侮辱中国人民的见证。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不仅要遭受着物质层面的多重剥削,还要忍受无数无辜的辱骂,对任何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奇耻大辱。振兴中华和自强不息的革命口号和理想追求就成为鼓舞中国人民为了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而努力上进的光辉旗帜。中国共产党顺应了这种时代发展的潮流,领导工农大众,向着各种邪恶势力,进行了最后一击,终于取得了成功,建立了新中国。我们说,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从此中国走上了新的建设和改革之路。

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具体实践工作的展开,我们发现了许多新难题,这些难题是书本上的马克思主义所不曾遇到的,因此也就没有切实可行的药方。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大问题,我们与苏联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为其国家建设和发展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但也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局势影响着苏联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将影响着社会主义中国。我们国家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新的复杂的时代环境中,既没有迷信本本,也没有迷信苏联,而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自己国家特色的社会主义,终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历史不会因为你遭受屈辱而不去记载,也不会因为你与人争论而去避讳。历史真实记录了那段不平凡的事件,为后人提供了借鉴经验和吸取教训的平台。我们总结历史,就是要学习革命先辈在屈辱艰难的斗争中奋发有为的精神品质,就是要学习国家勋臣在复杂多变的时代环境中保持自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坚强意志。

展望未来

回顾过去就是为了展望未来。正视历史,就是需要我们有一种广阔的胸襟来对待历史;总结历史,就是需要我们有一种鉴别是非的本领来对待历史。无论是正视历史,还是总结历史,我们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当今的祖国建设,同时也为未来描摹一幅宽广壮阔的美好图景。

中国的未来,说到底还是两方面的事情,那就是国内与国外。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就说明了这种未来要去设想的必要性。历史,终归是对过去事情的记载,而这种过去之事,终究要翻过去的。

结束过去就是要不沉浸在历史的苦难桎梏中,不拘泥于历史的琐碎之事,而是要本着开放的眼光,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搞好国内改革,将改革的神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社会的全面进步作出更多的贡献;而是要本着宽阔的胸襟,打破意识形态的束缚,搞好对外开放,与世界上一切热爱和平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为实现双赢这个目标而共同努力。

结束过去不是不要正视历史,反而是在正视历史的基础上,放开历史的小节,更好的让历史为现实为未来服务。结束过去也不是不要总结历史,而是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抛开历史的恩怨,更好的让历史为国家为世界发展着想。

开辟未来,就是在历史的积淀基础上,在现实发展的基础上,开辟一种建设美好未来的愿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将经济建设作为工作的重心和中心,开展了四个现代化建设。全方位的实现中国各个层面的现代化之路还很漫长,但是只要我们敢做敢想,就会闯出一片天地来。同时,我们已经同世界上主要的一些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外交关系,成就自不待言。深化这种外交关系,为建立新的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还有一段路要走,但是只要我们政策对头,就会离理想目标越来越近。这就是从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个层面来讲的开辟未来。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未来同样也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只要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就一定会开辟未来的,而且开辟的一定是美好未来。

亲爱的读者,以上由我们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一文,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邓小平读后感10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