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邓小平传记读后感600字

邓小平传记读后感600字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600字。

快乐来自于视觉,观影即是如此,那些思维的火花在观看过程中可能转瞬即逝,我们将观后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观后感。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杂乱的思维得到整理。怎么写观后感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6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值此,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央视综合频道于本月8号开始每晚黄金时间段在全国首播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每晚两集连播,截至今日已经播出20集了,剧情很感人,拍得很有水平。

此剧由始至终围绕文革结束后复出的晚年邓小平是怎样把文革时期四人帮给党和国家带来的各方面损失力争减少到最低限度,如拨乱反正;为高级知识分子恢复名誉;为被打倒的老干部平反昭雪;恢复高考制度;恢复国民经济建设推进改革开放等等,从剧中使我们看到在那样特殊历史时期(极其困难时期)一位老革命家党的优秀干部心系祖国、坦荡无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壮士断腕的英雄气魄,极力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力挽狂澜、不断引领全体中国人民奔向小康奔向二十一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他是一位和蔼可亲,可敬、可爱的老人。是位难得的实干家。

看完之后意犹未尽,感触颇深,很受教育。该剧主要描述了1976-1984年的邓小平,那8年是邓小平最辉煌的8年,其个人政治生涯达到顶峰,而中国也是处于最微妙、最重要转折点,剧本写的好,演员演的好,写的不拖沓,演的不做作。尊重历史事实,拍的很好拍的很有水平。

邓小平真不愧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也真不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对新中国功不可没。邓小平观察睿智,做事果断,原则性强用毛主席的话说是位难得的人才,满脑子里面装的都是钢铁公司。

事实胜于雄辩,今日强大的中国而绝非是昔日贫穷积弱的中国。今天的一切改革开放成果应归功于邓小平。

中国有幸出了个毛泽东,中国有幸出了个邓小平。文革后复出的邓小平是当代全体中国人民莫大的福!

今天是2014年8月22日也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纪念日(1904年8月22日),借此之机我以观后感的形式写篇文章以释抒怀最后道一声小平您好!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有感

原创: 李康杏

这段时间,每晚10点半到12点,中央8台播放《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讲述1976——1984那段惊心动魄的拨乱反正的历史,用电视剧的形式来讲史实,非常直观、非常生动、也非常感人,我隆重推荐朋友们观看此片,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今天,我讲几点有趣的观感,向朋友们抛砖引玉。

01

那时的领导人讲话为什么不用讲稿

我发现,邓小平在许多场合讲话、甚至是作非常重要的指示,都是信口讲来,没拿讲稿,如,在知识分子座谈会上讲话、在全军政治思想工作大会上讲话、在吉林省委干部大会上讲话,等等,都没有讲稿。

不光是邓小平,就是中央政治局开会,也是你一言我一语,各位领导都没讲稿。会议室布置也非常有意思,大家坐沙发,围着一个半圆形,面前没有摆桌子,没有纸张笔墨。那场面,可不是在闲聊,而是在敲定国家大事!

联想到现在,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芝麻官,讲几句客套话,都要秘书写好稿子!参会者的面前总是摆着一沓沓的材料。你看看。

02

那时没啥玩的,只好玩政治

那时候的人没啥玩的。想读书,不行,读书人最倒霉;想玩文艺,也不行,只有八个榜样戏,都看腻了;想旅游,哈哈,不但没钱,也没那份自由,任何人出门都得经过批准;想玩手机,还没发明出来。总之,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是非常贫乏的。

人们的满腔热情和旺盛精力到哪去发泄露呢?只能玩政治!政治挂帅啊!人人都有一双政治的慧眼,什么鸡毛蒜皮的事都上升到政治高度!具体怎么玩政治呢?就是人盯人!盯住你的一言一行,盯住你的一举一动,看是否符合政治标准。这样就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个个象惊弓之鸟,连邓小平这样的大人物在家里讲话,都得格外小心,生怕隔墙有耳。田志远和曹慧两口子在家里经常争论政治,就是因为政治观点不一致离的婚,他们的儿子田源,高考作文写的是《我要做一个小司马迁》,母亲曹慧认为这篇作文有政治问题,不同意录取,结果使儿子名落孙山,那个心痛啊!事实证明,讲政治讲得无孔不入、无微不至,人人都受害!甚至自己害自己!

生产、科研、教学等等工作都可以不搞,只要政治正确就行了。不做事的人最安全,讲空话的人最得意;不做事的专门整做事的,讲空话的专门整讲实话的。其结果,国家经济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老百姓吃不饱饭,小岗村每年都要出去逃荒,当年的深圳边境,逃港的达到57万人,有多少人淹死在偷渡中(现在不用偷渡了,可以移民、可以拿绿卡)。

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绝对不能万众一心去玩政治,( )把人人搞得象红了眼的斗鸡公有什么好呢?还应当允许人们玩点别的,分散大家的注意力,各玩各的,各得其所,各逞其志,各尽其才,恰恰能使社会生龙活虎、人们相安无事、国家繁荣昌盛。

03

那时为什么有好多敌人

邓小平发现当时的中学教材太差,就派人去欧洲采购了一批教材,听说欧洲经济很发达,就派方毅副总理率团去考察,一口气考察了欧洲14个国家,受到热烈欢迎;欧美的资本家纷纷打听中国改革开放的情况,争先恐后来中国洽谈投资,尤其是美国的哈默博士,不顾八十高龄,钻山打洞来中国谈生意;日本率先向中国输出钢铁技术,支援中国建成了宝钢,为了更好地向西方学习,中央还向欧美派出第一批留学生,等等。这些事情,不但没有一件受到西方国家的阻拦,反而受到他们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这就说明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孤立、封锁我们,也可以说并没有敌视我们,而恰恰是我们在敌视他们、拒绝、排斥他们,是我们自己在孤立、封锁自己。

怎么理解这一现象呢?意大利著名学者翁贝托·埃科,写了一本书叫《树敌》,有的组织总喜欢给自己树一些敌人,树敌有什么用呢?可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可以加强对组织内部的控制。我想,文革时期就有这么一点味道:喜欢树敌!

外部,美国是现成的敌人,有了这么一个强大的敌人,我们就时刻斗志昂扬,在国内就拼命备战备荒,要农民勒紧肚皮、把粮食都交给国家储存起来,造成农业大国没饭吃,要工人离乡背井把工厂搬迁到山沟沟里面,后来这些企业大都垮掉了。在国外,不惜一切代价拉拢第三世界,向美帝示威,显示强大的存在感觉,结果培养了一批象越南、阿尔巴尼亚这样忘恩负义的国际朋友。

再说内部,更是大树特树"敌人",导致遍地都是"走资派"和"牛鬼蛇神",人人自危。后来都给这些"敌人"平反了。由于过度树敌,里里外外都搞得很紧张,哪能安定团结?哪来和谐社会?哪能安心发展经济?建议朋友们读一读翁贝托·埃科的《树敌》,可以开开眼界。老看国内正经宏论,太辛苦了,不妨放松一下。

也许我的分析不正确,但我内心真的认为,朋友不怕多,仇人怕一个。无论对内对外,少树敌、不树敌总是好事,让别人感到舒坦,你也感到自在,才能够安心搞建设、安心过日子。

我的感想就谈到这里,敬请朋友们去收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欢迎交流心得体会。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范文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范文(一)

近日,观看了央视一套播出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该剧起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止于1984年国庆阅兵,意在展现中国在面临向何处去的重要历史关头,邓小平带领党和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过程。

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是伟大光辉的一生。什么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怎样才算无私奉献,小平同志用自己的光辉一生作出了最有说服力的回答。我们既要学习小平同志的思想和理论,又要努力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刻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学习邓小平,就要学习他赤诚爱国、毕生为民的高尚情怀。邓小平同志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时刻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总是把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学习小平同志赤诚为国、毕生为民的高尚情怀,就是要永远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牢固确立基层第一、群众至上的观念,以是否有利于提高生产力,作为我们工作的依据和标准。

邓小平感动我们的另一种精神,是他坚忍不拔的品格。我们都知道他几落几起的不凡经历。落,就要忍辱负重,落而不败;忍,是忍个人一时之辱,负国家民族利益之重。落,并没有消沉、怯懦、苟安,而是在观察、思考、积蓄,待时机成熟,便像战士一样跃出战壕,为国为民奋勇冲锋。坚忍不拔的精神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既"坚"且"韧",从不向困难低头。正由于邓小平有这样一种高贵的品格,才使他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临危受命,勇担道义。

该剧之所以值得看,是因为剧中诸多细节都让人触景生情、感受至深。回顾他光辉而灿烂的一生,他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这样一位伟人值得铭记,更值得党员干部从这位伟人身上学习,为党为国为民,履行自己党员干部的义务和职责,始终坚持"入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理念,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努力做一名"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范文(二)

昨天晚上看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引起老汉对发生在青年时代一些事情的回忆。老汉虽一介蜇居农村的山民,但和中国大多数平头老百姓一样,虽然都在一个伟大思想的统领下活的懵懵懂懂,从不敢独立思考,但是由于生存的经验,分辨是非的一些生活常识在头脑中还没有完全丧失,人嘛,毕竟是高级动物,中国人也不例外。由于四人邦那时候事情做的太荒唐了,让一般老百姓都看出了他们实在不是什么好东西,中国的老百姓从一开始坚决打倒刘,邓,陶,誓死保卫毛主席的冲动中渐渐冷静下来,第二次批邓遭到了中国老百姓的普遍内心反感和消极抵触。一举粉碎四人邦虽然是一些大人物策划于密室之中的杰作,当然更不可能和老百姓商议,但是,当时它确实顺应了亿万中国人的心愿。邓小平的复出虽然是高层的决定,但是在民间是很有呼声的,中国老百姓判断是非的公式是纯朴明了的,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四人邦太坏了,受其迫害的邓小平就一定很好,所以说邓小平复出在当时既是高层的意愿也是老百姓的心声。这种广泛的人心思变的民意基础决定了粉碎四人邦以后不但没有出现一点社会动荡,而且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普遍出现了老百姓自发的那种人心大快,普天同庆的社会现象。,

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层没有及时公布粉碎四人邦的消息,我们这些小老百姓不知道,连那些管理我们的父母官也不知道,中央先是宣布了华国锋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的决定,接着又宣布了以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关于修建毛主席记念堂和出版毛选第五集的决定。然后,过了一段时间才宣布,以英明领袖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遵照毛主席的遗愿一举粉碎了四人邦的消息。当时的老百姓不管抓捕四人邦是不是毛主席的遗愿,反正都觉的毛主席晏驾了,四人邦也被粉碎了,国家就会走上正道,有了希望,如是就扬眉吐气,人心大快,.现在我们讲中国梦,回想起来当年象老汉这样的小老百姓的梦境里曾出现过很多"好的故事".

回想起来,粉碎四人邦之初,高层为防止四人邦余党捣乱,社会发生动荡的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事后看来似乎有点多虑了,似乎高估了四人邦余党的能量,那都是一些不学无术的人渣,树倒猢狲散,根本不堪一击,同时也有点低估了人民的觉悟,民心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当然,这都是事后诸葛亮之见,毕竟干系太大了,当年那事要让老汉去干,我肯定比他们更小心谨慎,也许就不敢去干。

剧中有一个特别引人注意的情节,在玉泉山叶剑英居处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那个头箍白毛巾,手持大烟袋的农民宰相一定会很吸引观众的眼球,让人赞叹,其实这和真实的历史不大相符,大家都应该知道这是来自山西大寨的陈永贵同志,陈永贵在九大当选中央委员,出席九大的时候还箍着白毛巾,但是并没有把旱烟袋带到九大会场,那玩艺还是他先前当维持会长和后来当大队支书时候享用的,中国共产党十大以后永贵同志入阁拜相后虽然没有象其他国家领导人那样穿上毕挺的中山服,但他也再没有再箍过白毛巾,更没有再抽过大烟袋,翻开当年的一些影象资料可以证明这一点。我们山西不但盛产煤炭也盛产劳模,当年身兼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职务的陈永贵和大寨的其他干部都声称自己每年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350天以上,这是鬼都不能相信的瞎话,他们竟拿来愚弄人,其实别说贵为副总理的陈永贵,就是其他一些劳模每天也忙于开会,接见,作报告,其实他们早就不参加体力劳动了。山西盛产劳模,山西人最了解劳模的底细,那都是沾了毛主席神气的不倒翁,谁在台上他们都拍手。拍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一定要注重真实,有意无意的给已被历史证明错误的历史人物涂脂抹粉,很容易误导观众。

剧中出现的逃港路上悲壮场景很动人,高高的铁丝网隔着两重天,老汉对此不敢有更多的联想,只是看了以后,让人觉的当年我们这些内地的山里娃真是井底之蛙,太无知了,怎就不知道南国边陲还有一条值的冒险的道路可走。令人不可思意的是,就凭四人邦那几个鸟人竟然把大陆中国人的生存环境搞的那样悲苦不堪,把国家搞的那样灾难深重,就凭那几个鸟人的资历,能耐,怎就那么大的破坏力呢?.总之,能熬过那个灾难深重的时代活到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农民,都是幸运的。邓小平没有辜负中国人民对他的支持和期望,他主导的改革开放政策几乎在一夜之间让大陆中国人告别了饥饿。今天的中国人早以忘记了饥饿的滋味,为了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中国人不能太健忘了,经历过饥饿折磨的人有责任告诉没有经历过饥饿的人,80后,90后,00后,让他们知道饥饿难受,人祸可恶。

最后想说的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近平老弟的治国方略又让老汉看到光明,充满了希望,让我们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为自由平等,民主富强的中国梦一起努力。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范文(三)

昨天晚上看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引起老汉对发生在青年时代一些事情的回忆。老汉虽一介蜇居农村的山民,但和中国大多数平头老百姓一样,虽然都在一个伟大思想的统领下活的懵懵懂懂,从不敢独立思考,但是由于生存的经验,分辨是非的一些生活常识在头脑中还没有完全丧失,人嘛,毕竟是高级动物,中国人也不例外。由于四人邦那时候事情做的太荒唐了,让一般老百姓都看出了他们实在不是什么好东西,中国的老百姓从一开始坚决打倒刘,邓,陶,誓死保卫毛主席的冲动中渐渐冷静下来,第二次批邓遭到了中国老百姓的普遍内心反感和消极抵触。一举粉碎四人邦虽然是一些大人物策划于密室之中的杰作,当然更不可能和老百姓商议,但是,当时它确实顺应了亿万中国人的心愿。邓小平的复出虽然是高层的决定,但是在民间是很有呼声的,中国老百姓判断是非的公式是纯朴明了的,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四人邦太坏了,受其迫害的邓小平就一定很好,所以说邓小平复出在当时既是高层的意愿也是老百姓的心声。这种广泛的人心思变的民意基础决定了粉碎四人邦以后不但没有出现一点社会动荡,而且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普遍出现了老百姓自发的那种人心大快,普天同庆的社会现象。,

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层没有及时公布粉碎四人邦的消息,我们这些小老百姓不知道,连那些管理我们的父母官也不知道,中央先是宣布了华国锋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的决定,接着又宣布了以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关于修建毛主席记念堂和出版毛选第五集的决定。然后,过了一段时间才宣布,以英明领袖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遵照毛主席的遗愿一举粉碎了四人邦的消息。当时的老百姓不管抓捕四人邦是不是毛主席的遗愿,反正都觉的毛主席晏驾了,四人邦也被粉碎了,国家就会走上正道,有了希望,如是就扬眉吐气,人心大快,.现在我们讲中国梦,回想起来当年象老汉这样的小老百姓的梦境里曾出现过很多"好的故事".

回想起来,粉碎四人邦之初,高层为防止四人邦余党捣乱,社会发生动荡的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事后看来似乎有点多虑了,似乎高估了四人邦余党的能量,那都是一些不学无术的人渣,树倒猢狲散,根本不堪一击,同时也有点低估了人民的觉悟,民心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当然,这都是事后诸葛亮之见,毕竟干系太大了,当年那事要让老汉去干,我肯定比他们更小心谨慎,也许就不敢去干。

剧中有一个特别引人注意的情节,在玉泉山叶剑英居处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那个头箍白毛巾,手持大烟袋的农民宰相一定会很吸引观众的眼球,让人赞叹,其实这和真实的历史不大相符,大家都应该知道这是来自山西大寨的陈永贵同志,陈永贵在九大当选中央委员,出席九大的时候还箍着白毛巾,但是并没有把旱烟袋带到九大会场,那玩艺还是他先前当维持会长和后来当大队支书时候享用的,中国共产党十大以后永贵同志入阁拜相后虽然没有象其他国家领导人那样穿上毕挺的中山服,但他也再没有再箍过白毛巾,更没有再抽过大烟袋,翻开当年的一些影象资料可以证明这一点。我们山西不但盛产煤炭也盛产劳模,当年身兼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职务的陈永贵和大寨的其他干部都声称自己每年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350天以上,这是鬼都不能相信的瞎话,他们竟拿来愚弄人,其实别说贵为副总理的陈永贵,就是其他一些劳模每天也忙于开会,接见,作报告,其实他们早就不参加体力劳动了。山西盛产劳模,山西人最了解劳模的底细,那都是沾了毛主席神气的不倒翁,谁在台上他们都拍手。拍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一定要注重真实,有意无意的给已被历史证明错误的历史人物涂脂抹粉,很容易误导观众。

剧中出现的逃港路上悲壮场景很动人,高高的铁丝网隔着两重天,老汉对此不敢有更多的联想,只是看了以后,让人觉的当年我们这些内地的山里娃真是井底之蛙,太无知了,怎就不知道南国边陲还有一条值的冒险的道路可走。令人不可思意的是,就凭四人邦那几个鸟人竟然把大陆中国人的生存环境搞的那样悲苦不堪,把国家搞的那样灾难深重,就凭那几个鸟人的资历,能耐,怎就那么大的破坏力呢?.总之,能熬过那个灾难深重的时代活到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农民,都是幸运的。邓小平没有辜负中国人民对他的支持和期望,他主导的改革开放政策几乎在一夜之间让大陆中国人告别了饥饿。今天的中国人早以忘记了饥饿的滋味,为了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中国人不能太健忘了,经历过饥饿折磨的人有责任告诉没有经历过饥饿的人,八0后,九0后,00后,让他们知道饥饿难受,人祸可恶。

最后想说的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近平老弟的治国方略又让老汉看到光明,充满了希望,让我们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为自由平等,民主富强的中国梦一起努力。

在邓小平诞生110年之际,中央电视台晚上黄金档播放了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此剧好评如潮,晚上老人们遛弯,无不谈论邓小平。一到20点,纷纷结束散步,返回收看。

邓剧反映了30年前,国家经济严重滞后,百姓缺衣少食,在积重难返的现实中,邓小平如何冲破思想 行政的重重阻力,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些马克思主义种子,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心中播下。扭转航向,从"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错误轨道中,转舵到全党工作重点是发展经济,端正了航向,使国家走上了富民强国之路。

本剧以夏家田家两个高干家庭为叙述复线,既细致入微又生动感人地再现了历史转折年代伟人邓小平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正确决断的提出,展现了一颗忧国忧民的心以及高瞻远瞩的政治家风采。此剧是成功的,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清明上河图》式密集的历史人物

这是一部很有创意,艺术手法有重大突破的电视剧。这种突破或许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

编导用实力派名演员,以真真切切的表演形式来还原历史的一部大型"历史纪录片".

一个个我们当年曾经熟悉的知名人物,就如《清明上河图》般,在屏幕上活跃起来,说着笑着沉闷着愁苦着忙碌着。党的总书记胡耀邦,老帅叶剑英,将军罗瑞卿,决策人陈云,谷牧,李先念,国笔胡乔木,外长乔冠华,黄华,耿飚。我们熟悉的陶铸曾卓陶斯亮,两弹一星科学家邓稼先,王淦昌,数学家陈景润,报告文学家徐迟,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当然还有邓小平的妻子卓琳,儿子邓朴方,女儿邓楠等等,一一与观众见面。

经历过政治路线斗争大起大落的人们,早已不愿意看虚构编造的故事。我们爱看的《档案》《光阴》《探索 发现》等,内容都是真实的,确凿的。既然如此,创作者为什么不可以创造出"纪录片"呢?

剧中众多曾是时代闪光的人物,他们真实相貌,性格,历史评价的准确定位,何其难也!

二,司马迁史笔式拎起时代大事

司马迁开创了传记文学和纪传体史学,以叙一个杰出领袖人物,而拎起一个宏大的波澜壮阔时代,这是史记笔法。我为《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种叙事的宏阔和简洁而深受感动。

从1976粉碎"四人帮"邓小平复出,到1984年全面实行改革开放,此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无论经济政治工业农业文化教育,有条不紊一一展现。我们这些过来人,对重大事件是相当熟悉的。"四五"运动,反击右倾翻案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于无声处》话剧的公演,割资本主义的尾巴,邓小平的"发展就是硬道理",与美国建交始末,邓小平出访日本坐新干线,参观日本钢厂,邓小平南巡。许多都是我们曾熟悉的关注过的问题。编剧还带了一笔回答了钓鱼岛问题——中日签友好协定时,双方约定,不涉及这个问题。——现在有些人挑事——钓鱼岛阻碍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三,于无声处听惊雷

一个好剧本,必须有艺术感染力,有教育的震撼,催人下泪;又有发人深省的力量,令观众有所感悟;必须有警醒民众的感人处,振奋处。

作者借当年北大演的话剧《惊雷》中主演田源之口,喊出了百姓们心底埋藏已久的话:"我们这个国家已经被糟蹋成什么样子了?"是的,三十年前是贫困,三十年后是贪腐。官员的贪腐有的已经以亿计算了!吸毒的人已经以万计算了!我这普通百姓,每周都要接到几个诈骗电话,这些都多么令人心痛!

如今的北大,已不是全国进步思想的策源地,北大似乎已不是唤醒民众的先驱者的汇聚地了。虽然校训依然高挂,学子们依然文质彬彬,儒雅谦和,校园里弥漫着浓浓的学者气息。但,北大已不是原来的北大了。北大师生们看此剧后能否深思,在历史的坐标中回观,北大如何再定位?

印象里,九十年代后,媒体过多地引导人们如何吃喝玩乐,享受生活,博取名利。似乎这就是百姓们应该安守的本分。

这些年,我们有吃有喝,衣食过剩,真正缺少的倒是精神食粮!

依然是鲁迅先生的论断:改造国民性,是第一位的要紧事。我们必须在思想领域开疆拓土,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感谢编剧,感谢导演,感谢那么多杰出的演员们!感谢创制此电视剧美妙主题歌的音乐人和诗人!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800字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值此,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央视综合频道于本月8号开始每晚黄金时间段在全国首播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每晚两集连播,截至今日已经播出20集了,剧情很感人,拍得很有水平。

此剧由始至终围绕文革结束后复出的晚年邓小平是怎样把文革时期四人帮给党和国家带来的各方面损失力争减少到最低限度,如拨乱反正;为高级知识分子恢复名誉;为被打倒的老干部平反昭雪;恢复高考制度;恢复国民经济建设推进改革开放等等,从剧中使我们看到在那样特殊历史时期(极其困难时期)一位老革命家党的优秀干部心系祖国、坦荡无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壮士断腕的英雄气魄,极力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力挽狂澜、不断引领全体中国人民奔向小康奔向二十一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他是一位和蔼可亲,可敬、可爱的老人。是位难得的实干家。

看完之后意犹未尽,感触颇深,很受教育。该剧主要描述了1976-1984年的邓小平,那8年是邓小平最辉煌的8年,其个人政治生涯达到顶峰,而中国也是处于最微妙、最重要转折点,剧本写的好,演员演的好,写的不拖沓,演的不做作。尊重历史事实,拍的很好拍的很有水平。

邓小平真不愧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也真不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对新中国功不可没。邓小平观察睿智,做事果断,原则性强用毛主席的话说是位难得的人才,满脑子里面装的都是钢铁公司。

事实胜于雄辩,今日强大的中国而绝非是昔日贫穷积弱的中国。今天的一切改革开放成果应归功于邓小平。

中国有幸出了个毛泽东,中国有幸出了个邓小平。文革后复出的邓小平是当代全体中国人民莫大的福!

今天是2014年8月22日也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纪念日(1904年8月22日),借此之机我以观后感的形式写篇文章以释抒怀最后道一声小平您好!

《邓小平》观后感600字


二月二十一日,在公司组织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了电视片《邓小平》。通过这次活动,我本人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体会深刻。

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卓越领导人。他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他热爱人民,联系群众,总是把群众拥护不拥护、群众赞扬不赞扬、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判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邓小平同志崇尚实干、英勇果敢,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了非凡的胆略和勇气,在决定恢复高考、收回香港主权、军队正规化建设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一个卓越领导人的大智大勇。东方风来满眼春,1992年的南巡讲话,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中国人民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从而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新的辉煌一页。

邓小平同志目光远大、襟怀宽广,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和国际大势,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问题,思考、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

邓小平同志无私无畏、光明磊落。他一生三起三落,被错误的打倒和蒙受冤屈时,从不怨天尤人,总是不屈不挠,表现了他无私无畏的品德、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海纳百川的胸怀。

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我们在重温邓小平同志光辉灿烂、波澜壮阔的一生之后,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向邓小平同志学习,特别是他崇高的品德风范,执着的人生追求,在逆境中的生活态度,更是我们所有共产党员的楷模。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自身素质和执企能力、执企水平,把自己分管的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强化管理执行,积极主动服务,为公司各项业务持续、稳健发展和中国联通发展模式根本转型、迅速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做出新的业绩。

《邓小平登山》观后感600字


《邓小平登山》观后感
厦门市实验幼儿园 钟萍萍

一代伟人,登上一座名山;一部电影,再现一段历史。邓小平身着白衬衫、脚穿黑布鞋、拄着拐杖健步登山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观众几次因为山路艰险而为他捏着一把汗,特别是看到邓小平在登山时差点滑倒,我忍不住惊呼,不由得对邓小平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崇高精神心生敬佩。邓小平在慈光阁告诉陪同人员不能因为他在而封山,让游客正常游黄山;在人字瀑传授长征经验让大家把裤脚卷过膝盖,说这样轻松些。在玉屏楼叫夫人和女儿洗脚水别浪费了接着继续泡脚,并让家人和陪同人员把吃的住的让给游客这一点一滴都体现了邓小平艰苦朴素、平易近人的优良品质。邓小平在鳌鱼峰与卖茶叶蛋的阿婆亲切交谈、在百步云梯为游黄山的复旦大学学生签名、在始信峰与香港的摄制组亲切合影这一切一切体现了邓小平关心百姓疾苦,体察民意,倾听民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崇高风范。重温历史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给黄山带来的巨大变化。
邓小平在黄山时,问黄山的建设、问黄山的发展、问黄山的生态、问黄山的物产,殷殷叮嘱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成为全国最富的地方,句句话语都饱含了他对山区人民致富的殷切期望,处处体现了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冲破观念束缚,敢闯敢试,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勇气和决心。此次黄山破冰之旅,邓小平就开发黄山旅游资源、发展黄山旅游业等问题作了重要指示,发表了被后人称之为开启了中国现代旅游业发展之路的著名的黄山讲话。邓小平用坚实的脚步、用有力的双手为黄山的未来写下了气壮云天的诗篇,黄山以旅游经济为主导产业的发展之路从此开始了新纪元。
如今,36年过去了。黄山已成为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顶桂冠于一身的名山,成为世界各地游客竞相前往的旅游胜地。合福高铁的开通,给黄山的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实现了邓小平将来到黄山要能开快车的夙愿。飞雪千年茂不衰,乱云飞渡仍从容。在举国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让我们继承邓小平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践行三严三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黄山人将牢记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嘱托,沿着邓小平的足迹走下去。正如电影片尾曲唱的沿着蜿蜒崎岖坎坷的山路,如沐春风和未来一起攀登,看我日出黄山。

邓小平登黄山观后感600字


邓小平登黄山观后感600字(一)

电影《邓小平登黄山》以纪实的手法,重现了1979年的7月,75岁高龄的邓小平健步登临黄山、发表"黄山谈话"的过程,片中穿插了大背景下引人关注的小岗村"包产到户"、恢复高考、香港回归等热门话题,全片再现了世纪伟人的人格魅力和崇高风范,让观众重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小康道路的光辉岁月。

一代伟人,登上一座名山;一部电影,再现一段历史。邓小平身着白衬衫、脚穿黑布鞋、拄着拐杖健步登山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观众几次因为山路艰险而为他捏着一把汗,特别是看到邓小平在登山时差点滑倒,我忍不住惊呼,不由得对邓小平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崇高精神心生敬佩。邓小平在慈光阁告诉陪同人员不能因为他在而封山,让游客正常游黄山;在人字瀑传授长征经验让大家把裤脚卷过膝盖,说这样轻松些。在玉屏楼叫夫人和女儿洗脚水别浪费了接着继续泡脚,并让家人和陪同人员把吃的住的让给游客……这一点一滴都体现了邓小平艰苦朴素、平易近人的优良品质。邓小平在鳌鱼峰与卖茶叶蛋的阿婆亲切交谈、在百步云梯为游黄山的复旦大学学生签名、在始信峰与香港的摄制组亲切合影……这一切一切体现了邓小平关心百姓疾苦,体察民意,倾听民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崇高风范。重温历史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给黄山带来的巨大变化。

邓小平在黄山时,问黄山的建设、问黄山的发展、问黄山的生态、问黄山的物产,殷殷叮嘱"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成为全国最富的地方",句句话语都饱含了他对山区人民致富的殷切期望,处处体现了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冲破观念束缚,敢闯敢试,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勇气和决心。此次黄山"破冰之旅",邓小平就开发黄山旅游资源、发展黄山旅游业等问题作了重要指示,发表了被后人称之为"开启了中国现代旅游业发展之路的著名的‘黄山讲话’".邓小平用坚实的脚步、用有力的双手为黄山的未来写下了气壮云天的诗篇,黄山以旅游经济为主导产业的发展之路从此开始了新纪元。

如今,36年过去了。黄山已成为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顶桂冠于一身的名山,成为世界各地游客竞相前往的旅游胜地。合福高铁的开通,给黄山的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实现了邓小平"将来到黄山要能开快车"的夙愿。"飞雪千年茂不衰,乱云飞渡仍从容".在举国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让我们继承邓小平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践行"三严三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黄山人将牢记"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嘱托,沿着邓小平的足迹走下去。正如电影片尾曲唱的"沿着蜿蜒崎岖坎坷的山路,如沐春风和未来一起攀登,看我日出黄山".

邓小平登黄山观后感600字(二)

75岁的一位老人通过自己一步一台阶的登上了巍峨险峻的黄山之巅,这是一代伟人的豪迈坚毅,更是一个民族的坚韧气概,一个国家的坚不可摧之精神!

观看这部电影时,我总会想起自己家的老人,我的爷爷和我的外公!我的外公在我读大学时就去世了,在他不到30岁时就因繁重的体力活患上了慢性支气管炎,外公与病魔缠斗的四十余年里,他乐观积极,对我更是疼爱尤佳,家境再贫寒,外公也常常给我买小零食,身体再乏累,外公也从不会让外婆独自下地耕种。可在我即将走出校门,能用我自己的能力回敬外公时,他却悄然离去!我的爷爷今年80岁,5年前因为长期的心功能不全导致了脑溢血,落下偏瘫的后遗症。但是,就在我看这部电影的前一天,他还对我讲:"我多么希望我还能打理一下我的那些花。"我默默的牵着他,陪他走着,组织不了一句话给他慰藉。哪怕如今一瘸一拐,爷爷仍然保持每天三公里以上的步行锻炼,他从来不抱怨身体健康状况差,哪怕偶尔叹息,也是说他不能做到以前轻松做到的事了。是啊,对于一个年轻时能挑着两百斤各种盆栽,从山里徒步二十多公里到县城卖花的男人,如今这般,岂不叹息?

我的外公和爷爷虽没有邓小平同志那样的丰功伟绩和三起三落的人生波折,但是他们同样有一个乐观开朗向上的心,一样的坚韧不拔,屹立不倒!这是他们那个年代赋予他们的优良品质!就像该电影中,邓小平同志不要安排轿夫,十人一桌用餐只允许四菜一汤,他没有因为自己贵为首长就脱离群众,没有在群众还在解决温饱时自己享乐。在75岁高龄时登黄山,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体多么健壮,而是要给群众做一个表率,证明我大中华儿女的气魄,不亲自接近迎客松,目睹石缝里也能出茁壮生命,怎知生命的不易和如今的幸福。迎客松的茁壮好比我中华儿女,再大的艰难险阻,也妨碍不了我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作为一位国家领导人,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拥有极高的素质和对国家发展蓝图的清晰思路。他强调要大力发展旅游业,虽然话里说的是黄山,其实,也是指出了我们全国的发展潜力,我国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长江奔腾,五月巍峨,还有历史文化古城,道家佛家圣地等等名胜古迹,2010年我国的旅游业生产总值和接纳游客总数,也印证了邓小平同志1979年的准确判断。

看完这部影片,我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我要向邓小平学习,我要向外公和爷爷学习,我要成为对得起民族、对得起国家的青年,我要把这坚不可摧的精神传递给我的儿子、孙子……

邓小平登黄山观后感600字(三)

观看了电影《邓小平登黄山》。电影以纪实的手法,重现了1979年的7月,75岁高龄的邓小平健步登临黄山、发表"黄山谈话"的过程。片中穿插了大背景下引人关注的小岗村"包产到户"、恢复高考、香港回归等热门话题,全片再现了世纪伟人的人格魅力和崇高风范,让观众重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小康道路的光辉岁月。

一代伟人,登上一座名山;一部电影,再现一段历史。邓小平身着白衬衫、脚穿黑布鞋、拄着拐杖健步登山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观众几次因为山路艰险而为他捏着一把汗,特别是看到邓小平在登山时差点滑倒,我忍不住惊呼,不由得对邓小平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崇高精神心生敬佩。邓小平在慈光阁告诉陪同人员,不能因为他在而封山,让游客正常游黄山;在人字瀑传授长征经验,让大家把裤脚卷过膝盖,说这样轻松些;在玉屏楼叫夫人和女儿洗脚水别浪费了接着继续泡脚,并让家人和陪同人员把吃的住的让给游客……这一点一滴都体现了邓小平艰苦朴素、平易近人的优良品质。邓小平在鳌鱼峰与卖茶叶蛋的阿婆亲切交谈、在百步云梯为游黄山的复旦大学学生签名、在始信峰与香港的摄制组亲切合影……这一切一切体现了邓小平关心百姓疾苦,体察民意,倾听民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崇高风范。重温历史,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给黄山带来的巨大变化。

如今,36年过去了。黄山已成为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顶桂冠于一身的名山,成为世界各地游客竞相前往的旅游胜地。合福高铁的开通,给黄山的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实现了邓小平"将来到黄山要能开快车"的夙愿。让我们继承邓小平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全面深化改革,牢记"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嘱托,沿着邓小平的足迹走下去。正如电影片尾曲唱的"沿着蜿蜒崎岖坎坷的山路,如沐春风和未来一起攀登,看我日出黄山".

邓小平登黄山观后感600字(四)

今天观摩了《邓小平登黄山》这个影片后,让我对邓小平同志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影片真实的展现了邓小平同志的光辉形象,他在登黄山前"约法三章"、坚持自己爬黄山、给百姓让房间、高瞻远瞩发展黄山旅游的一些见解,足以看到一个心系百姓、敢于创新的人民好干部。作为一名党员教师,邓小平同志不怕艰辛、想百姓所想的精神是值得我去学习的。在之后的工作中尽自己所能服务好家长、服务好幼儿,更好的发挥好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

观影后很多观众都久久不愿离去,电影《邓小平登黄山》平实温情地再现小平同志登黄山的种种细节,生动再现了一代伟人与一座名山的故事,深刻诠释了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思想的内涵精髓,充分展示了小平同志的人格魅力和崇高风范。"在影片中,我们重温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深切感受到了这位世纪老人对祖国、对人民最深沉的热爱。"小平同志75岁坚持登上黄山,这种毅力特别激励我们,当时,他看到老百姓的日子比较困难,心里五味杂陈那段戏特别到位。邓小平就是这样一位伟人,他一心希望老百姓富起来,希望国家繁荣昌盛,让我们特别感动。""影片整个叙事挺平易近人的,包括爬黄山摔的那几个镜头,看着挺揪心。还有那几个女大学生抱着邓小平,让人心里特别暖。""这部影片重温了我们所经历过的那段历史,很有内容,很有力量。"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6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邓小平传记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