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论自由读书笔记

论自由读书笔记

《自由的老虎》读书笔记。

有名人说:“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而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这些阅读的所思所得就是我们作读书笔记的素材。读书笔记你知道怎么写更好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自由的老虎》读书笔记,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这本书上线的时候玑衡自己写了一篇跋,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作者后来有修订):

我永远记得,2010年五月的周末,普林斯顿美术馆的刘馆员(Cary Liu)带我去地下仓库看库藏。离故国千里之外,一个中国人把几十幅艾略特捐赠的书法一一挂在另一个中国人面前:王羲之、黄庭坚、赵孟頫、文征明……这颠覆了我对书法固有的印象:我总以为我只能在昏暗的房间里才看得到这些千百年的古迹,在玻璃柜后面,监视器闪着红光,人挤着人……而现在,这些古老的宣纸离得那么近,近得能听到纸的呼吸,“能摸吗?”“不要摸有字的地方。”于是我摸了摸王羲之的宣纸……王羲之活了,似乎昨天才在这宣纸上写完字,挂出来给朋友看。

在那个时候,或者更早一点,眼泪掉了下来,因为我突然想起来自己是谁。我想起来无数个炎炎夏日,我正在完成暑假作业:电风扇下,磨着廉价的臭墨水,用着不断掉毛的毛笔,垫着昨天的新民晚报,在晕墨的宣纸上颤抖着手腕临摹王羲之。

像她的所有文章一样,这篇文章一贴出来就遇到了相当两极化的评价。上面引的这段话遭受了尤其尖刻的批评。批评的人(正确地)指出:首先,普林斯顿美术馆所藏的并非王羲之真迹;其次,王羲之的时代没有宣纸;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听到纸的呼吸”“磨着廉价的臭墨水”云云,这些意象都实在太肉麻,太做作了。

我同意这些批评。但我还是觉得这文章写得不错,正如我觉得她大部分文章都写得不错一样。

这是因为在我看来,上面这些批评虽然成立,但它们并不是厌恶玑衡的文章的原因,而只是它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已经讨厌她的文章了,那所有这些缺陷和硬伤看起来都是绝好的挖苦题材——它们的确是。但是如果这个前提不存在呢?

我想起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写的文字——不是文章,就只是文字,因为还常常在为好几页纸里只有一两段还能看而发愁。我记得我把它们写在印着学校台头的红栏稿纸上,用潦草不堪的只有自己勉强能认出来的字体写,时常大段大段地划掉重来。没有电脑(年龄暴露),写完了如果要给别人看,就还得誊写一遍。我甚至还依稀记得当时的教室和座位,屋顶的吊扇和窗外的篮球场——要不是没有「臭墨水」,这简直看起来像是向玑衡致敬了——以及写完了之后敝帚自珍的心情。重要的是,我还记得我面对笔下的文字和内心想写出的文字之间的巨大鸿沟时心里的紧张、兴奋、惶恐和无奈。我像是沙漠上徒劳的跋涉者,隐约能看到远方浮现出目的地,却不知道怎么到达那里。我觉得我好象知道我想要写成什么样,写出来却又完全是另一回事。

玑衡今天的文章就是当时的我模模糊糊所想要写出的样子。

要说出玑衡体的缺点并不难。它太强调情感的渲染,试图通过精心的材料取舍来为生活蒙上一层诗化的外衣,一旦控制不好就会偏于矫情。它强烈依赖于高超的谋篇布局和多线索前后照应的能力,这既给她的文章带来酣畅的阅读快乐,也不可避免地让它显得过于精致和戏剧性,从而削弱了真实感。它的浪漫色彩是如此浓郁,以至于当她笔底袒露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读者不尽然一致的时候——这样的时候总是难免的,或者简直说是司空见惯的——它就会自然而然激起情感上的排斥。她的文字越有效,这排斥就越剧烈。

可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文章这回事。玑衡也不是莫扎特或者菲茨杰拉德,她只是个学数学的小姑娘而已。

我后来并没能把文章写成我想要的样子。它们总是哪里不够好,完全自我局限地不好。后来偶尔写得好些了,那些年轻时才有的真诚勇敢的冲动和勇气又无可挽回的一去不返了。如果我能早点看到玑衡的文章,我能写得好点么?我不知道。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玑衡体的评论完全是主观的。我确实希望我写出过这样的文章。是的,她写下的文字间或幼稚、轻浮、做作、自恋,正如每个掌握或者想要掌握写作奥秘的年轻人一样。但她笔下远不只有这些——她精细幽微地写人生的茫然、困顿和沉实的成长。她操控着合适的历史画框,带着读者眺望那些不寻常的,偶尔被忘却或忽视的尺度下的景色。她大大方方地写,理直气壮地写,从心所欲地写。她精心选择她想要呈现的世界的某些侧面,有些人会被她的选择所冒犯到,但她的责任只是按照她的(偶尔有些俗气的)意图描摹她心目中有意思的图画而已。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那是某种令人屏息赞叹的美,但有人会。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觉得,有玑衡的文章存在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骄傲。尽管我知道,这个评价实在是太有争议性了。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扩展阅读

《论自由》读书笔记


人类一见事物不复有疑就放弃思考,这个致命的倾向是他们所犯错误半数的原因。

一个专从教师或书本引得一切教训的人,纵使逃开了包围上来要使自己满足于生硬填塞的引诱,也总不会被迫去兼听双方,因而(甚至在思想家当中),也就远远不会常在兼知双方方面有所成就。

只要反对者在这题目上表现了任何强烈情感,把对方逼得很紧,使对方感到难于作答,那么,他在对方看来就是一个无节制的反对者。

其中最严重的一些是:似是而非地进行论证、对事实或论据予以压制、把案情的各项因素举陈错误、或者把反对方面的意见表述错误。

总之,对于每一个人,不论他自居于辩论的哪一个方面,只要在其声辩方式中或是缺乏公正或是表现出情绪上的恶意,执迷和不宽容,那就要予以谴责,但是却不可由其在问题上所选定的方面,纵使是与我们自己相反的方面,来推断出那些败德个人的自由必须约制在这样一个界限上,就是必须不使自己成为他人的妨碍。

人类的官能如觉知力、判断力、辨别感、智力活动、甚至道德取舍等等,只有在进行选择中才会得到运用。而凡因系习俗就照着办事的人则不作任何选择。

他所要求的一切只是指出道路的自由。至于强迫他人走上那条道路的权力,那不仅与一切他人的自由和发展相矛盾,而且对这个强者自己说来也足以使他腐化。

人类中的一般中材不仅在智力上是平庸的,就是在意向方面也很平庸:他们没有足够强烈的嗜好或愿望能使他们向往于做些什么不平常的事,因为他们也不能理解有那种嗜好或愿望的人,径把那种人划归野性难驯和不知节制的一类,而那又是他们素所鄙视的。(比如我的室友们似乎就不太能理解为什么我这么认真学习。。我觉得她们学习态度很不端正诶。。)

进步精神并不总是等于自由精神,因为进步精神会企图以进步之事强加于并不情愿的人民。

对于一个人的福祉,本人是关切最深的人;除在一些私人联系很强的事情上外,任何他人对于他的福祉所怀有的关切,和他自己所怀有的关切比较起来,都是微薄而肤浅的。

有很多人把他们所厌恶的任何行为看作对自己的一种伤害,愤恨它好像它对于他们的情感是一种暴行。

并且不论这事实看来怎样可怪,它到底在世人的普通观念和习俗中有其解释,那就是说,世人既教导女人把结婚看作一件必要的事,那便不难理解许多女人就会宁愿为诸妻之一,聊胜于不得为妻。

自由原则不能要求一个人有不要自由的自由。一个人被允许割让他的自由,这不叫自由。

《爱和自由》的读书笔记


《爱和自由》这本书不知不觉中已经翻看到第十二章了,很高兴越来越多的网友跟着华衣一起读好书,谢谢你们的支持!华衣一定继续努力得为大家推荐好书,认真写好读书笔记,我觉得写的过程也是自己审视自己育儿的一个过程,也是提升自己的的一个过程!

第十二章又有很多地方被华衣圈圈点点,因为有太多的共鸣!

我们应该让孩子在旁边观察,逐渐理解并适应这个环境,这需要耐心和时间。事情总是这样的,说原则的东西、抽象的东西容易,生活的事情、具体的事情做起来就不容易。这里孙老师指出了许多家长都容易犯的一点:没时间!我们经常会抱怨没有时间跟孩子一起读书、交流,没有时间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感受。而好不容易和孩子在一起时,我们又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心不在焉,不去理解孩子。

可是正如孙老师所说的“原则的东西、抽象的东西容易,生活的事情、具体的事情做起来就不容易。”,对于一个自由中的孩子我们要付出的是大量的工作和精力和时间,成人大多不愿意把时间放在孩子身上,挣钱重要,看电视重要,聊天重要,睡觉重要……这其实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华衣很赞同孙老师的说法:在人的一生,拿出6年时间给孩子,并通过孩子发展自己,是最有价值的。

心理学家认为:在儿童期间,一是建立儿童完整的人格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另一点就是培养儿童的审美观。审美观建立的好坏,决定孩子从小到大能否远离丑恶和犯罪,也就是说审美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道德观。

在这里孙老师举了个儿子吃豆沙饼追求完美的实例,华衣惊讶得发现彤彤也有过这样的“追求完美”的情结,也就是她所说的“追求完美”的敏感期。相信这样的事情,很多父母都有可能经历过,这也说明“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而成人误解了孩子的本意,儿童认为掰意味着破坏了一个整体的完整,咬一口却不算破坏。这便是孩子的内心所认为的。而当时彤彤让妈妈吃时,华衣也曾经贪图方便得掰过一点给他吃,结果当然是跟孙老师一样得到类似的遭遇:彤彤不吃那块被我掰过的饼,他硬是哭着闹着要新的饼!华衣当时没有去细想这个原因,只是心里虽然生气还是强压着,又递过另一块豆沙饼,而彤彤也跟孙老师的儿子一样立即高兴了起来,还很大方得让妈妈在他那个饼子上轻轻得咬一口。然后彤彤就甜甜得冲着我笑着说:“妈妈,我爱你!”

现在回想起来,原来孩子都是如此聪明的,又是如此维护着他们的物权的,当你突然夺过属于他们的饼时,他们已经觉得物权被侵犯了,接着你的掰,更加破坏了他们追求完美的情结,孩子因此而哭泣。成人们一般都无法接受孩子此时的这种哭泣,认为他们是在胡闹,无法去理解孩子的这一行为。

有了爱和自由,儿童就具备了基本成长的条件。有一天,自由和爱就会在漫长的儿童时代过去后,在一个人身上形成最美的、最崇高、最具人格魅力的品质。

[《爱和自由》的读书笔记]

喜欢《《自由的老虎》读书笔记》一文吗?“读后感大全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笔记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论自由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