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有一句名言曾这样写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书,不但可以使人不断进步,同时也能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它就像一扇充满魔力的大门,带领着我走向神奇而美妙的未知世界。
记得在小时候,妈妈很喜欢给我买各种故事书,并且常常高兴地对我说:以后它们就是我的好朋友,我还可以和它们面对面说话。而我呢,则最喜欢妈妈给我讲睡前故事了,因为这个时候是我一天当中最最快乐的时候。在柔和的灯光照射下,随着妈妈柔声细语,声情并茂地缓慢讲述中,我徜徉在《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中国寓言故事》、《中国成语故事》……不同类型故事之中,久久不能自拔。所有故事里的人物、情节都让我感到无比神往,甚至于在脑海之中不断地、重复地勾勒它们的样子。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之中,我喜欢上了看书,并且把它当作是我的好朋友一样,每天都要捧在手里翻一翻,看一看,因为在我的心里,它们就是我快乐的源泉。
书,既是我的良师同时也是我的益友。在读书的时候,读旧书如遇故人,让我的内心充满亲切感;而读新书时则如遇新知,让我时时刻刻充满好奇之心;在我不开心时,它还可以无声地安慰我,鼓励我,从而让我重燃快乐之火。读书,让我不断获得进步,同时,它还让我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无比愉悦。因此,读书对我来说,它就是我快乐的源泉!
读《心灵有耳》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叫《心灵有耳》的真人真事,这个故事让我震撼,因为那个老人的鼓励,我感受到鼓励对成功的结果是多么重要。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又矮小又干瘦又朴素的小女孩,被老师排除在合唱团中,她伤心地在公园里默默唱歌,但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给予了她鼓励,对她赞叹不已,正因为这鼓励,让她走上了心仪已久的歌星之道。可后来她知道那个老爷爷是个聋子。当我读到:那个屏声静气聚精会神听一个小女孩唱歌并热情赞美她的人竟是个聋子。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心灵有耳是什么意思:那个聋子老爷爷虽然失聪,但他是用心灵去听小女孩歌唱。如果老爷爷没有鼓励她,而是对她冷嘲热讽,那么如今这一颗璀璨的明星,便什么也不是,她的心灵从此蒙上了一层阴影,如果没有老人的鼓励,她也不会有今天。就像一句话所说:人的一生总有浮沉,浮在上面的人不必乐观,沉在底下也不必悲观。一生太过于风平浪静,那样一跌将会一蹶不起。沉在底下的经过大风大浪,一切将会迎刃而解。
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个数学老师,因为一个小女孩数学题做错了一些,老师撕裂了她的双耳。为什么只是几道题做错了就伤害她?为什么你不是对他鼓励而是批评?你那样做只会让她害怕数学讨厌数学,恨你,鼓励她,会让她更加努力学习数学。
不是每个人都是什么都好,十全十美的,一路风平浪静的,就像一句话所说:其实,生活中总是有许多烦恼,人生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既然必须面对,就接纳它、包容它,然后融化它。
【】
作者:张睿
《源泉》读后感2500字
承认别人的优秀是与世界产生积极联系的有效心气 ~
这就是先转后读的原因。
【转】豆瓣作者:drunkpiano
读《The Fountainhead》纯属好奇。在作家圈子里,要历数左翼作家可以说信手拈来:格拉斯、马尔克斯、拉辛、冯内古特……而要找到一个右翼小说家却需绞尽脑汁。说到安•兰德,美国头号左翼知识分子乔姆斯基说:“她是20世纪最邪恶的人之一”,而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则称兰德曾是他的精神导师。能引起如此鲜明的爱憎,于是我拿起了《The Fountainhead》。
《The Fountainhead》是怎样一本书呢?如果把尼采和米尔顿•弗里德曼放到绞肉机里搅拌搅拌,合成一个新人,让他来写小说,那将是《源泉》。就是说,这本书充满了对“个人意志”的极端信念,其中,“意志”那个部分属于尼采,而“个人”那个部分属于弗里德曼。
故事是这样的:20年代的建筑系大学生Howard Roark因为笃信现代建筑、鄙夷传统建筑而被学校开除,他来到纽约自己开业。由于对自己的设计原则不做一丝一毫的妥协,其事务所生意寥寥,最后沦落到不得不去做采石场工人的地步。与此同时,他的大学同学peter Keating由于善于迎合而在建筑业平步青云。由于极少数几个“另类客户”的存在,Howard得以重新开业,事业终于有了起步。但这时,一个叫Elsworth Tootey的建筑业头号评论家,却开始实施摧毁Roark的计划:他先是怂恿一个富翁去找Howard设计一座庙宇,然后在庙宇建成之后,又怂恿他去状告Howard,Howard输掉官司之后再次失业。一个媒体大亨Wynand却在这时慧眼识珠,找到Howard去设计他的房子。由于Toohey的操作,项目落入peter的手中,peter无力设计这样的项目,于是和Howard达成协议:Howard幕后帮助他设计房子,但是peter得到所有名分。房子设计出来之后,Howard惊诧发现他的设计已经被改动——他可以容忍自己得不到名分,但是不能容忍自己的设计被改动,于是偷偷炸掉了该建筑。又一场官司降临到他头上,Wynand试图用自己的报纸为他辩护,但是读者们纷纷弃他而去,工人们也开始罢工抗议,迫于压力Wynand不得不妥协转而谴责Howard。Howard在法庭上以一个精彩演讲扭转了陪审团意见,他被判无罪。Wynand给了他一个摩天大楼的订单,让他建造一个“自我精神的纪念碑”。
兰德后来承认,她是把Howard作为一个“完美的人”来塑造的,他的完美不在于其外形品德——小说里Howard并不英俊、性情可以说冷若冰霜,他的完美在于:在每一次他必须在自己的原则和他人的意见之间作出选择时,他都选择了自己的原则。他本可以不被学校开除,如果他……;他本可以不去做采石场工人,如果他……;他本可以拿到巨额订单,如果他……;他本可以不被起诉,如果他…… ;在校长、在同行、在客户、在评论界、在资本家、在法庭面前,他选择了自己。在兰德的观念里,成功与功成名就没有什么关系,成功就是一个人捍卫自己的完整性。在阐述自己的哲学观念时,兰德说:道德只能建立在个体理性的基础上,它的基础不应该是任何宗教、情感、社会、国家、阶级以及任何形式的集体。
这不是一个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审美选择,这甚至不仅仅一个在勇气和懦弱之间的人格考验,这是在人的存在和虚无之间作出选择。在兰德看来,宗教、民主、福利国家、共产主义都是在试图埋葬个人的自由意志,从而捣毁人之为人的本质。而资本主义精神之所以值得颂扬,归根结底因为它就是人的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坚持。
Howard让我想起《立春》里的王彩玲。这样两个貌似非常无关的人,其实似乎是精神上的表亲。王彩玲,一个当代中国县城里的音乐老师,象Howard笃信自己的建筑才华那样笃信自己的演唱才华。她本可以象其它县城妇女那样结婚生子过“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生活的,但是不,她每天坐在自己的小破屋子里演唱意大利歌剧。王彩玲和Howard的结局却迥然不同:Howard最后建成了摩天大楼,而王彩玲却只能在那个小县城里无声无息地老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彩玲这个角色比Howard更有意义:如果对个体意志的赞叹并不依赖于它是否引向“成功”,那么兰德分配给Howard的最后成功命运就是个多余的情节。不但多余,甚至是误导性的,它给人造成“功夫不负有心人”的错觉:不,功夫常常是会负有心人的;功夫负不负有心人本该没有那么重要的;“有心”的价值是不能用“负与不负”来衡量的。
Or, is it?
兰德为自己小说人物性格过于鲜明这一点辩护时说:我的写法是浪漫现实主义。世上真的有“浪漫现实主义”这种东西吗?Howard这个“完美的人”之所以能坚持自我是因为Rand赋予了他两个秉性:绝对的才华和对他人意见绝对的绝缘。而这两个秉性几乎是反人性的,更不要说二者的结合。如果说Howard惊人的才华可以为其对自我意志辩护的话,那么,一个不那么有才华的人可不可以那么“坚信自我”呢?如果那个“自我”并不可信呢?如果是非信条只是一种相对的、主观的事物,那自我怀疑是不是比自我信念更能成为社会进步的力量呢?这大约也是为什么Rand坚持自己的哲学基石是“客观主义”,因为如果现实不是“客观”的,信念就不可能是绝对的。
更重要的是,一个对他人意见完全绝缘的人是可能的吗?在Rand笔下,Howard无亲无故,十岁那年就知道自己要成为建筑师,而且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建筑。一个人的意志可能这样从天上掉下来吗?难道一个人的自我不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的吗?难道人作为群居动物,真的丝毫不需要来自于他人的温暖吗?难道人的社会性不正如个体性,是人的本质之维度吗?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The Fountainhead》一书与萨特的《苍蝇》同一年出版。这两本貌似南辕北辙的书,在我看来,表达的东西惊人相似:都是在说不要让某种集体的意志或者情感蒙蔽自我,你比你所想象的更自由。两人的不同在于,萨特一生都在试图揉合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果只是让马克思变得不再是马克思主义而存在主义也不再是存在主义,而兰德却逆战后左翼知识分子的思潮而动,直接了当地将她的文学和哲学观念引向了对资本主义的歌颂。这从她后来出版的几本书名也可以看出:《自私的德行》、《资本主义:不为人知的理想》、《新左派:反工业的革命》。这大约也是为什么兰德在经济学家当中比在文学界更有影响力——事实上大多文学评论家对兰德恨之入骨,其作品之所以50年长盛不衰完全靠的是普通读者的“口碑”而已。经济学家米塞斯却曾在阅读兰德的作品后,热情洋溢地给她写信说:“你的小说不仅仅是小说……它是对‘道德食人’的无情揭露”。左翼们对她的痛恨也因此情有可原了。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兰德却说,人是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给揉成一团,再扔到垃圾桶里去的骄傲而已。
参加工作已十二载,教学一年又一年,学生一批又一批,按理说工作应是越来越顺利,尤其是班级管理,与学生相处方面。可感到一年学生不如一年学生好管理,总觉着以前的学生好,可能一方面由于人恋旧的心理缘故,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娇生惯养以及社会风气对学生的不正确引导与熏染。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如何让一代比一代娇气的学生更快、更好地提升与发展呢?这也是我苦苦追求与探索的。是的,教学是门缺憾的艺术,但再缺憾也不能在教学与管理过程中无计可施啊!为什么我的教学与管理的效果微乎其微、事倍功半呢?
我们经常提及态度决定一切,态度成就完美。是的,做任何事没有端正的态度是绝对不行的,只有在思想上重视,方可把事情做的完美一些,结果才能令我们满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可如何做到思想重视、态度端正呢?光是口头上说,脑里惦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出发点,有一个明确引导的方向。读了李镇西老师写的《童心是师爱的源泉》后,我脑中豁然开朗,心中就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慨万端!儿童有童心,青少年也有童心,中老年人更有童心。不可否认,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中的一些思想活动就不可避免地现实起来,一些起初的想法及念头往往深埋在心底,表现出来的是所谓的成熟、练达、修养与机智。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学更是一种很特别的双边活动,它不等同于任何一种其他工作。一方努力意味着剃头担子一头热,但表面上的双方默契,也是同床异梦,貌合神离,教学的效果低下可想而知。只有心与心的交流,真诚地心灵相约,双方心甘情愿地向着同一个目标不懈地努力,方可达到满意的、事半功倍的预期教育目的。
童心是什么?童心是人纯朴、真诚、自然与率直的表现,这与世俗的矫饰、圆滑、世故、敷衍塞责、麻木不仁、玩世不恭是不同的。我们教师无形之中扮演着在教天真无邪的孩子分辨善恶的时候,自己就充当了引诱的魔鬼的角色。如何在实际教学与管理工作中让老师利用自己的童心使自己的工作更投入、更出色、更有效果呢?李镇西老师给了我们答案!
首先教师要怀着儿童般的情感去工作。我们老师与学生之间因年龄的差距会在思维与行动上存在着许多的不同。有些在我们老师看来是明令禁止的,但在学生看来却是非常自然的,反之我们老师感到对于学生是十分好的做法,可学生不买我们的帐。我们老师都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当学生明白了一个问题高兴时,学生因做了一件好事而喜悦时,我们老师也高兴与喜悦,即学生快乐我们老师高兴,当学生收获与喜悦时,我们也感到了教育的收获与喜悦;当学生成长与发展时,我们老师也在成长与发展。可以说学生的幸福就是我们老师的幸福,学生的快乐就是我们的快乐,我们师生一同与困难作斗争,一同分享努力的成果,这一切都源于我们老师怀着儿童般的情感去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如果我们用成人冷漠的眼光,用所谓的理智头脑去对待孩子的真诚,一切的努力会白费,有时甚至出现向学生嘴里抹蜜被咬手指头的现象。
其次,教师要怀着儿童般的兴趣去工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师生的兴趣有一个共同的点,使其通过这一兴趣点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尊重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去思考与行动。老师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人,学生的兴趣我们也许能揣摩与理解到,但我们成人的兴趣如果让学生去揣摩,那就很难了!因为他们还没有经历到这个阶段。我们老师的孩子气及儿童般的天真无邪会使着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隔膜缩小甚至于消失。我们以童心的快乐吸引住学生,使学生的眼睛里流露出真正的欢欣的激情,我们沉醉于学生的顽皮活动中,我们就说我们的童心对学生有了教育影响。武帅同学个头一米八,篮球打的特棒,但由于学习基础薄弱,在学习上有些困难,在一段时间里课间十分钟还抱着篮球去操场上过一把瘾,以至于课堂上投入状态慢,学习效果明显下降。当时我想直截了当地进行说教,但总觉得不妥当,我就从他感兴趣的篮球入手去引导,武帅,你的篮球打的真好,特棒,老师看过,投球不但动作轻松优雅,而且投球的命中率高,课外活动教老师练练好不好?行!不过老师在课堂上得多帮帮我!当然可以,不过课间十分钟打球必须取消,好吗?OK!其实我对篮球是门外汉,一点也不感兴趣,但结合武帅的兴趣去打打篮球,不仅满足了武帅的愿望,而且更多是我们在打球活动中,武帅把我当成了朋友,表面上是我丢失了所谓的尊严,本质上是武帅对我油然而生了亲切之情。事实证明,武帅在课堂上不但用功了,而且是进步非常大!
第三,教师要怀着儿童般的思维去工作。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老师大都希望每个同学所做的每件事都成功,达到老师所预想的目的。其实这是不好的,尤其是在学习上,一方面待转化生因基础薄弱,虽进步很大但没有达到我们所期待的高度;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可以超越这一界限。所以我们的一刀切会扼杀学生的思维,怎么办?只有我们老师蹲下来,用学生的思维来思考与分析问题。任何事情的具体操作及最后结果存在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很正常,何况未成年的学生由于生理发育的不成熟,考虑问题欠周到。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以一颗赏识之心,一双包容的眼睛发现学生缺点之中的可爱,甚至智慧。临近初三毕业评价与反馈,各科复习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老师巴不得课堂上一分钟当作二分钟来用,但在学生方面,由于天气热,各科复习压力大,表现为懒洋洋,无动于衷。针对这种情况,如果语重心长地从家长多苦、学习多重要、关键时刻切不可松劲,更需加劲等等去唠叨,对学生而言无疑是火上加油,浮躁的心会更加不稳定。我是以自己当时初三毕业前的心情与同学们一起诉苦来进行的,担心考不好,又学不下去,稳不住心,思想包袱过重的现身说法,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与学生沟通有无、分析困难,让学生知道,老师也有过这样的困惑期。
最后,教师要怀有儿童般的纯真去工作。生活阅历赋予了我们成熟,社会经验赋予了我们练达,文化知识赋予了我们修养,人生挫折赋予了我们机智。但在我们收获更多的同时,我们也或多或少地失去了童心的纯朴、真诚、自然及率真。老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在有意无意间进行的: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假恶丑的毫不妥协,工作的火热激情,生活的正直情怀是我们老师必需的。这一切不仅对我们老师至关重要,更为关键的是对学生能耳濡目染。我永远忘不了的一件事:一个叫李莉的同学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又常与其他同学闹矛盾,所以我对她的印象很不好。有一次,她借用我的手机说她不舒服(我知道她这是在撒谎)让她
《源泉》读后感800字
23h2m 关于创造者和二手货的故事,很久以前就存在了。 给五星,是我这个二手货能给创造者的 唯一致敬。
安·兰德所想要表述的“自我”,以及在中文里被等同的“利己主义”,在我看来,和近来很火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自我”和“独立”很像,但那是一种对我而言难以用精准的文字定位的感觉。如果你和我一样泪点低,那种感觉就像是在看书中一些情节时在眼眶里打转的眼泪,闭上眼睛,心里的沙子就能被那种感觉产生的力量冲刷掉。当然,更矫情一点的说法可以是:心里的沙子会变成珍珠,在后来的日子里渐烁光彩=。=
《源泉》这本书,采用的是金字塔式自下而上的叙述方式,就连人的类型也是一样的,这一点从目录中就可以看出来了:大多数人都是peter Keating;少数人能达到Toohey的级别;生来就不是二手货的Wynand,最后还是要为每一份三分球的报纸出卖自己的灵魂,不是每一个人的灵魂都会被需要的,更别说还有一些没有灵魂的躯壳了;而Roark,第一个直立行走的智人,第一个征服火种的人,第一个仰望星空思考存在的人,他们从来都是不能用比例来形容的存在,适用于金字塔尖的形容词,应该是“第一个”,而他们创造的动力源泉,是“自我”。
接近尾声时的Toohey与Roark各自的独白,是安·兰德对于她所理解的“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具体阐述,也可以理解为“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我想,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毅力坚持看到后面,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勇气看到最后,更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反正我是没看懂。所以啊,我想,这是一本每隔五年就应该再看一遍的书,也不知道我能看懂的时候,是多少岁了。不过忽然有点懂身为兰德粉丝的Uber创始人,为什么在中国市场被收购了......
创造从来都是少数的存在,科研也是,自媒体也是。很多人都活成了peter的样子,其实也没什么,我只是有些心疼Catherine,那些花儿活生生地在等待peter的时光里,变成了集体主义的肥料。
不要相信最后好莱坞式的结局,事实常常最后是 “哔——”。不信你就也炸栋楼试试。
鞠躬,感谢那些第一次带给我们新感受的所有人。
《源泉》读后感700字
这是我最喜欢的书籍。
曾在考试周因为翻阅了一页实在放不下,考试考完了,书也翻完了。喜欢它,除了《源泉》本身的魅力外,7天阅读完一本九百页的巨著还没有耽误考试于我是一件极大的挑战,而这个挑战却在不经意间完成。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体验。
那时候还有一位很棒的书友,当时还达成了特别统一的意见,都深刻觉得吉丁身上对梦想的懦弱在某一刻映射在自己身上,而洛克的坚持何等的可贵。后期喜欢的人都从洛克转变成了多米尼克,因为她的真实,她的坚定,她对洛克的保护,甚至比《阿特拉斯耸耸肩》里的达格尼更为可爱。书友最后坚持了梦想,而我学会了妥协与和解。
一直会愿意把《源泉》和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放在一起,因为内核都是梦想。“我必须要画画,就像溺水的人不得不游泳”。画画于查理,也是建筑之于洛克,都是对梦想的极致的纯粹的追求。或许我自己知道现在都没有真正理解梦想的意义,太多外部的东西裹挟其中,为名为利贪嗔痴怨怒一混合,本该闪闪发亮的东西便被蒙尘。
放在今天写点关于此书的东西,一为怀念,二为正名。追星也好,追剧也好,歌曲也好,我一直是希望好的东西都能为人熟知,而不是孤芳自赏。而《源泉》,《阿特拉斯耸耸肩》,我倒希望就孤芳自赏吧,喜欢的人自会不请自来,不喜欢的人来了还不曾好好阅读就只是给予谩骂与批评,还是没有那么大度能付之一笑。自身的境界和洛克的不在意实在是有些距离。
太久没有翻阅书籍,很多情节都记不清了。记得一直看不懂的人都是盖尔·华纳德,他本身也是和洛克一样的人呐,可前期给予洛克那么多不公的待遇。“当你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着你”。是这样的吗?年底会再翻一翻,希望到那个时候能有答案。
《源泉》读后感2800字
独立自由是我们的理想 ——《源泉》读后
今天刚读完安.兰德的《源泉》,想了好多,想说点什么,但没有理清头绪;晚上碰巧看了谢晋导演的《芙蓉镇》,又想了好多,我隐约感觉到两部作品中的内在关联性,更想说点什么,虽然还是没有理清头绪。
一、《源泉》的主要内容和启示
安.兰德(1905-1982)俄裔美国人,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小说家。她崇尚自我主义(不是通常理解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我理解是强调人类个体的独立自由)。她创作的《源泉》,是一部畅销小说,讲述一个建筑奇才洛克,不随波逐流,坚定坚持自己的建筑主张的故事。大致情节是:洛克因拒绝学校陈旧的传统的建筑教学,遭到开除;他来到纽约为著名但潦倒的设计师凯麦隆工作,虽然创作出了很多精彩作品,但不肯为客户更改自己的建筑设计,从而不为社会所接受,最终失业;与此同时,他的同学吉丁不但以优异成绩毕业,而且在纽约著名弗兰肯设计院工作,更重要是凭借阿谀奉承的本事,短短几年就达到事业巅峰,成为该设计院的合伙人。
洛克过去设计的一些作品,被小部分人欣赏,逐渐有了一些订单,在事业渐有起色时,却遭到建筑评论家拖黑的陷害,他建筑的神庙被攻击为对神灵的亵渎,被起诉并最终败诉,事业又陷入绝境;
后来,著名出版商华纳德出场,引洛克为知己,给了他很多订单,使得洛克的建筑事业风生水起。但同时,他的同学吉丁却由于没有独立的建筑学见解,走到了穷途末路。万般无奈下,求洛克以吉丁的名义设计科特兰德安居工程。洛克答应了这个无耻的请求,但有一个条件:任何人不得改动他的建设设计方案。等到洛克发现其建设涉及方案被改动得面目全非时,他炸毁了已经在建的科特兰德安居工程。华纳德使出浑身解数帮助宣传和营救洛克未果。洛克虽然被推上法庭,但他凭借自己出色的辩护,最终被判无罪。
小说分为四个部分:按照人物名字命名,分别是吉丁、拖黑、华纳德和洛克。我觉得吉丁、拖黑是作者鞭挞的对象;华纳德和洛克是歌颂的对象。主角绝对是洛克,配角吉丁前面的高歌猛进,衬托主角的落寞潦倒;后面一落千丈衬托主角的傲视独立;配角拖黑代表外来的干扰破坏势力,虽然邪恶而强大,但打击摧残不了主角洛克;配角华纳德代表外界的支持帮助力量,的确对主角的成长进步帮助不小,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主角的精彩的自我辩护。
安.兰德这部长篇小说要表达什么主题呢?其实很明显,她借助主人公洛克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大段的慷慨陈词,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我录之如下:
……除了通过自己的头脑,人类无法生存。他赤手空拳的来到这个世界。大脑是他唯一的武器。……人最基本的需要就是独立。他的理性头脑在任何形式的强制之下都是无法发挥作用的。他不能被束缚、牺牲或屈服于任何理由。它在功能上和动机上都要求完全的独立……人类一直被教导说,赞同别人的意见是一种美德。但是创造者恰恰是那个唱反调的人;人类被教导说,随波追流是一种美德,但是,创造者正是那个逆水行舟的人;人类被教导说,团结一致是一种美德,但是,创造者恰恰就是那个卓然独立的人。
……选择不应该在自我牺牲和支配他人之间进行,而应该是选择独立还是依赖之间进行……人的能力因人而异,可基本原则是不变的:一个人的独立程度以及他对于工作那种原始的、发自内心的热爱,决定着他作为一个工作者的才能和作为一个人的价值所在。独立是人类衡量美德和价值的唯一尺度……
我想,这就是《源泉》这部小说带给我的启示。我们必须做一个独立的人,自由的人,独立思考,自由思想,不受任何外界束缚和压迫。个人的应当有人身的自由、言论的自由、信仰的自由、决策的自由。
二、《芙蓉镇》的主要内容和启示
电影《芙蓉镇》根据古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谢晋执导。故事讲述:60年代初,湘西芙蓉镇上少妇胡玉音同丈夫摆米豆腐摊,起早贪黑,和气生财,日子渐渐红火。凭借自己的辛勤劳动盖起了新瓦房。但在“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却惨遭欺凌,先是被划为新富农,他们摆豆腐摊的权利被剥夺;辛勤劳动果实——新屋也被查封。丈夫被逼自杀,胡玉音每天和右派分子秦书田一起扫大街。虽然他们逐渐相爱了,组织却不允许他们结婚,他们自由恋爱、结婚的权利被剥夺;不但不允许结婚,还要秦书田在门上贴上“两个狗男女,一对黑夫妻”,他们的尊严被践踏;这还不够,还要判处男方十年徒刑,女方三年徒刑,他们的人身自由被进一步剥夺。秦书田对胡玉音说,要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最后,“运动”的年代结束,秦书田和胡玉音得到彻底平反,他们开办了胡记米豆腐店,直起腰杆开始了新生活。而运动中的风云人物村支书王秋赦则敲着破锣疯疯癫癫地喊着“运动了!”。
秒懂百科上评价:影片对中国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近20年的历史,做了严肃的回忆和深刻的反思。谢晋在片中,把乐观与绝望,欣喜与悲伤,平静与混乱,真实与虚假编成绝妙的织体。平和、精致、干净,暗地里又涌着股浓烈的激情,气韵非凡,浑然天成。影片中,人性在运动的历史长河中淬炼,被放大、被捆绑、被考验,纯的愈发纯净,浊的愈发浑浊。
我感受到的是,人都活在时代里,人要有尊严的生活,不但个体需要独立自由的思想,还需要独立自由的时代大背景。因为人不可能跳出那个时代。时代是一股洪流,裹挟着人们往前走,不往前走,就被淹没溺水而死。在四清、文化大革命等运动中,所有人是谈不上独立自由的,《芙蓉镇》里的胡玉音、秦书田等具有独立自由思想的明白人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不具有独立自由思想的王秋赦们就更不用说了。
三、由此想到的……
梁启超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胡适说:……欧洲有了十八九世纪的独立自由精神(原文是个人主义,怕误解,遂改为独立自由精神),造出了无数爱自由过于面包、爱真理过于生命的特立独行之士,方才有今日的文明世界……“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歌唱祖国》里有“我们勤劳,我们勇敢, 独立自由是我们的理想; 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 才得到今天的解放! ”
是的,独立自由是我们的理想。实现这个理想,我们不但强调个人独立自由的重要,也强调社会自由的重要。个人的独立自由,体现为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体现为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体现为对个人人身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的尊重。社会自由体现社会的包容性,社会可以让不同政见不同观点的人生活在一起,社会可以让不同党派的人来担任重要的职务,社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
我们个人的独立自由素养必须日进一日的修炼;我们社会独立自由局面来自不易,必须爱护珍惜,胜过自己的生命。
读《心灵有耳》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叫《心灵有耳》的真人真事,这个故事让我震撼,因为那个老人的鼓励,我感受到鼓励对成功的结果是多么重要。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又矮小又干瘦又朴素的小女孩,被老师排除在合唱团中,她伤心地在公园里默默唱歌,但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给予了她鼓励,对她赞叹不已,正因为这鼓励,让她走上了心仪已久的歌星之道。可后来她知道那个老爷爷是个聋子。当我读到:那个屏声静气聚精会神听一个小女孩唱歌并热情赞美她的人竟是个聋子。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心灵有耳是什么意思:那个聋子老爷爷虽然失聪,但他是用心灵去听小女孩歌唱。如果老爷爷没有鼓励她,而是对她冷嘲热讽,那么如今这一颗璀璨的明星,便什么也不是,她的心灵从此蒙上了一层阴影,如果没有老人的鼓励,她也不会有今天。就像一句话所说:人的一生总有浮沉,浮在上面的人不必乐观,沉在底下也不必悲观。一生太过于风平浪静,那样一跌将会一蹶不起。沉在底下的经过大风大浪,一切将会迎刃而解。
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个数学老师,因为一个小女孩数学题做错了一些,老师撕裂了她的双耳。为什么只是几道题做错了就伤害她?为什么你不是对他鼓励而是批评?你那样做只会让她害怕数学讨厌数学,恨你,鼓励她,会让她更加努力学习数学。
不是每个人都是什么都好,十全十美的,一路风平浪静的,就像一句话所说:其实,生活中总是有许多烦恼,人生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既然必须面对,就接纳它、包容它,然后融化它。
【小编】
作者:张睿
暑假里,我看了一篇文章,名叫《水》。
这篇文章说水是地球上不可缺少的东西,中国的水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是大部分水都是海水,而海水是咸的不能直接饮用;再加上大部分淡水分布在寒冷的南、北两极和终年积雪的高山上,这样淡水资源就所剩无几了。当时我想,水龙头里的水不是流不停的吗?爸爸常常对我说:哪些地方最近又闹干旱了。我想:爸爸的话我总觉得不可想象,水不是地球上最多的东西吗?大江、大河、大湖、大海不是有那么多吗?怎么会缺水呢?后来,我上网查了一下资料,弄明白了。资料上说:水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水总量为18万亿亿升,这么多的水量似乎能满足全球人口对水资源的需求,但实际情况并不能满足全球人口对水资源的需求,现存水储备的99%是不宜人类利用的海水和极地冰,其余1%还大都在800米以下的地层,人们生存所依赖的河流湖泊的水仅占总量的0。01%,世界上已有18个国家的人均可再生水资源拥有量不到1000立方米,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一项报告表明,世界上有34亿人口平均每年只能得到50升水,这标志着人类正面临着淡水短缺的危机,人们在享受现代工业文明,同时也受到了自己痛苦的结果,如今,很多人天天喝着受污染的水,遭受着各种病痛的折磨。
让我们记住这句话: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去珍惜水资源吧!如果我们再不珍惜水资源的话,将来地球上没有水的时候,你将痛苦不堪。
周末在家看了《肖申克的救赎》,原版的,虽然有很多的话都不能被理解,却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
导演达拉邦特透过监狱这一强制剥夺自由,高度强调纪律的特殊背景,展现了作为个体的人对时间流逝,环境改造的恐惧,而面对这些,我们该如何选择,片中给了最完美的答案。
自由对于高墙内的囚徒,尤其是无期犯是多么珍贵而又遥不可及的。主人公安迪最后逃出了肖申克,是什么实现了他的救赎呢?是他心中对自由的渴望,是希望的存在。
当一个被打得越狠,被踩得越低,被欺压得越万劫不复,他的报复就越让感快和接受。在剧中,安迪在几乎不可能活过来的地方活过来,从烂泥里站起来,从阴沟里钻出来,从坟墓里爬出来,这种生命力已超越了人本身,那是神的光芒,圣洁的。大雨冲刷着他的身体,荡涤着他的灵魂,他用如地狱中射出的眼光看着曾经真真切切的发生在周围的一切,他用雷一样的声音怒吼:归还的时刻到了!
我深深的被安迪对自由一刻不息的渴望震撼了,当他从下水道逃向外面的世界时,当他迎合暴雨和闪电怒吼时,我的心也随着他一同律动着,安迪所获得的身体和心灵上的自由让的觉得痛快极了。
《肖申克的救赎》告诉了我:为什么人类在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与沉沦之后,还能生存:因为美好永在,希望永存。
在休闲的暑假中,我看了《科学家故事100个》。这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籍,这些伟大的科学家让我们感到骄傲。
这本书中记录的科学家有牛顿、爱因斯坦、冯如、瓦特、伽利略他们都是科学史上的巨人,为科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们为了追求真理,不怕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献上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惜时如金,知难而进,永不满足,孜孜不倦,捍卫真理。他们的精神让我们震惊。
其中,诺贝尔的故事《炸不死的人》让我记忆犹新。他为了研究炸药,用了4年多的时间,进行了400多次试验,始终不能驯服甘油。一次偶然,发现泥土能驯服甘油。他十分开心,立刻做实验。他把甘油土堆积在一起,用导火线引爆。可是,谁也没有料到炸药十分猛烈,冒出很多浓烟。人们大喊诺贝尔完了!浓烟中却冲出一个满脸鲜血的人高喊着:我成功啦,我成功啦!诺贝尔这种愿意为科学现身的精神值得赞扬。
这些著名的科学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做一件事情坚持不懈,不怕困难。这本书100多个故事,让我知道了科学家是多么勤奋,惜时如金;科学家是多么勇敢,知难而进;科学家是多么谦逊,永不满足;科学家是多么坚定,捍卫真理。像爱迪生那样无私奉献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不达目的不罢休、不怕困难的精神。他们虽然经历了上百次的失败,但是他们仍然从失败中总结经验,继续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换来的。科学家面对这样的挑战,能积极面对。我们面对学习也经常会遇到很多的小难题,很多同学就因为这样的小难题就知难而退,看看这些令人敬佩的科学家们,我们的难题算得了什么。
看了这本书,我们不是要学习科学家的牺牲,我们都应该从科学家的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努力学习为社会,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力量的源泉”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京瓷哲学成功的源泉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