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美国刺客影评观后感。

有时候读书对人的影响不如观影,有很多想法在看中不断涌现,不能消失,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观后感,写观后感也是一种提升作文水平的途径。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观后感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美国刺客影评观后感,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美国刺客》是一部由美国和香港共同制作的惊悚电影,影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纷繁复杂,关于这部电影,网友们评价却并不是太好,一起来看看吧!

其实片子的整体构架还可以,首先可以不用理会那些说个人英雄主义的烂片,类似的评论。看看战狼2的高分你们这些评论人,从来都是两副面孔的小婊子。

我个人感觉,男主和前任蝙蝠侠的戏还可以,尤其是前任蝙蝠侠,真是老戏骨,非常到位,男主是有点满脸懵逼。

情节很简单,丝毫不烧脑,所以就不详细分析了,概括起来就是:

男主的未婚妻被一次恐怖活动杀害,男主愤而弃笔从戎,自学成才,开始反恐活动,在跟随了前任蝙蝠侠师傅加入官方反恐组织之后,在一次行动中干掉了自己师傅的黑化的前得意弟子,拯救世界的故事。

首先说一下优点

1.开场基调定的很到位,仇恨很深,男主顶着一副面瘫脸去杀恐怖分子,看得很过瘾。但也仅限于开头了

2.最后的核爆场面很赞,虽然不是什么好事,但看的真的很过瘾啊。

3.开场男主的未婚妻身材炒鸡火爆!!!为这样的大美人报仇,感觉值回票价了!!!

缺点呢:

1. 没有女主!!!!虽然后来有一个伊朗特工,但是戏份一般,而且开始以为伊朗女要跟男主云雨一番,结果也没有!!!

2. 情节真的太特么太简单了就感觉打游戏,打了个小boss,掉了个蓝装,这游戏就结束了的感觉。不像电影,像一集美剧

3. 前任蝙蝠侠没死也算个缺陷吧,都被前大弟子抓住了,然后被虐待一番泄愤,但居然没杀死我想的是,跟隔壁的王牌特工1一样(虽然国王叔在黄金圈里被强行复活了吧,但被爆头的时候真心感人),师傅不都是用来顶锅,然后激励男主奋发图强的么?

好吧,总体来说,可以算是还行,开了个好头,结了个好尾,中间不算差,也不怎么样。

可以掏一个20-30左右的票价吧,视心情和女伴而定~~

其实这是一部美国为了测试他们的舰队是否能承受核弹爆炸的一次演习!

为什么美国电影的核弹总是在最后一秒能解除引爆,而这部电影真的爆了!爆了!超炫的特效有木有!你们那些打2、3分的人太没良心了!这是一次演习!演习!懂伐?否则大美丽坚合众国怎么会让核弹爆炸呢?你们都是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

那些说要靠男主才能找到恐怖分子头目,要靠记者拍摄的新闻才能找到贩卖核原料的幕后人的,你们太小看CIA了,CIA不是在男主被恐怖分子抓去的时候立马击毙恐怖分子了吗?后面跟男主说的话都是为了给他打鸡血!那个所谓的叛逃特工是CIA专门安排的,就为了最后核弹的爆炸演习!否则,为什么叛逃特工后来杀了他身边的所有人都没杀教官呢?虐待教官只不过趁着执行任务的机会报复报复罢了,估计训练时没少挨教官打。而且以叛逃特工的名义一举杀了伊朗的特工和高官,伊朗这次只能吃哑巴亏了。

怎么证明这是一次演习?最后叛逃特工把核弹运往舰队,被男主揍死,男主要把核弹拉远,领导一看要坏事,立马让他把核弹仍在离舰队还不太远的海里,舰队本是要立即把核弹给打爆的,也就是说舰队、CIA大领导以及叛逃特工都知道,一定要把核弹引爆在舰队附近,没想到来了个要当英雄的愣头青差点坏事,还好最后时刻他终于听话了,没有一意孤行把核弹拉远点,还好还好,核弹炫酷的爆炸后,大家都安然无事,电影再一次证明了美军装备的实力及美国军人的抗核爆能力!

看完很激动,想跟别人强烈推荐这部电影,朋友问什么电影,我说哎?叫什么来着?美国刺客?刺客?好像没刺杀谁啊?什么烂名字!差评!所以我只给1星!哼!

这部片子在美国上映都快二个月了,国内这边基本没有什么风吹草动。看过以后想了想,应该国内不会上映了。基本都是宣扬美帝主义的如何英明神武,全世界都是他家的后院,随便的排人来来回回。其实欧美电影也就是如此嘛~拍个战争题材,首当其冲的就是阿富汗、伊拉克,塔利班了。不过这次到没有传统套路,上来就是该被打就打,化悲愤为力量去也。那么多个片子,能混进基地组织的还真是绝无仅有。前后剧情变化有点突然,整体故事描述尚可吧。

个人感觉评分6.5,片长112分钟。值得一提的是核弹终于爆了,那么多电影没有一个能炸的了的。不是差一秒,就是直接被扼杀,反正是没炸。这回可算是炸了一回,特效比整片的场景好太多啦。有点核弹的感觉~虽然坏人永远不会得逞吧,但是起码故事上有了新的突破。总是一个人当主角,观众也会腻的。片子演员颜值一般,故事尚可,虽然浮夸,还有点玄虚可看,只能说是泛泛之辈吧。

纯粹的动作片,没有豪华阵容,中规中矩,还有斯科特阿金斯打打酱油,这些电影大国已经没有智慧了,大家习惯就好,看好片还得看看西班牙和其他小国的另类风格!电影产业转型无非就是技术上表现出来,对于影片的故事,也就是灵魂艺术,是要大量时间去完成,这对于做生意的人来说,是不可能的!还好,电影的艺术家还是有很多,但是等他们的作品非常漫长,所以这些纯粹走马观花的电影我们拿来打发时间就可以。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美国丽人》影评观后感


《美国丽人》影评观后感

“应该有个人把他干掉!”这是《美国丽人》开始的第一句话,这句话作为开头不得不说导演为我们制造了一个很大的悬念,这个妩媚的女人是谁?她口中的“他”是谁?那个回答她的男人又是谁?这是一个多么巧妙的设置,开篇便吊起了我们的胃口。

电影是由一个全景带入,然后镜头慢慢拉近,最后拉到一个街道,一间屋,一张床,一个步入中年的男人,故事也就由此展开。“在沐浴是自卫,这是我每天的高潮。”这为我们展现了寂寞、失落、猥琐、对性有着强烈欲望的男人,当然这也为后面莱斯特迷恋上女儿的同学做了铺垫。

不得不说电影开篇便有一物贯穿始终——那就是美丽、热情、娇艳的名叫“美国丽人”的玫瑰。玫瑰有刺,但很多人却依然为了它,不息被刺而想拥有它。莱斯特仿佛也是为了摘这朵玫瑰,而不停的突破这自己、打破这自己,让自己不再受着捆绑,让自己能够脱离出来,追求自己想要的。

电影中展现了对于自我的抽离,对于幸福的思索,对于性的欲求,对于婚姻的审视,对于亲情的思考。两个徒有其表的家庭,三个对于社会人生还在迷茫探索的青年人,四个经历过婚姻并且只是维持这段关系的中年人,他们有着紧密的联系。

靠着自卫、幻想满足自己欲望的莱斯特在最后有机会获得自己一直想摘下的那朵玫瑰时他止住了,仅是因为安吉拉那句“这是我的第一次”,其实我想莱斯特是知道安吉拉的欺骗,我想他只是突然想起了他的女儿,所以他选择了保护那个和自己女儿一般大的孩子。

里奇之父,对着纳粹有着莫名崇拜,一切的军人主义,一切的顽固,他厌恶一切超出常理的事物,他厌恶基佬,其实他确实实实在在的基佬,最后出于羞愧他结束了莱特斯的生命。

里奇,一个暴力之下长大的孩子,不得不说他或许心里某处真的有些病态,不然他不会喜欢那些稀奇古怪的事物;他其实是想要有所自由,所以他才会去拍那个被风吹起的塑料袋;他很幸运最后可以得到珍妮的爱,最后他可以有一个为了他愿意与他远走追求自由的女人;其实一直觉得看着死去的莱斯特他那一抹微笑,就像是蒙娜丽莎的微笑微笑一般,让人有些毛骨悚然。

珍妮,一个有着些保守思想却又想有所突破的女孩,她恨她的父亲,他认为她的父亲猥琐、变态,其实这也是一种对于父亲爱的渴望,其实她一直渴望着父亲能够关心她,爱护她,只是他和她的父亲却一直疏远着一直越走越远。

珍妮的母亲和里奇的母亲,两个同为婚姻失败的女性,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打破婚姻的束缚,在外面与其他男人厮混,满足自己心里面那对性、对爱情、对婚姻的最后的追求,最后东窗事发,她有做着漫长的心里挣扎是背信弃义还是墨守成规,可是由不得她选,莱斯特已经死去,最后她的嚎哭,或许有着对于莱斯特最后的留念,或许也是心里的一种解放;可是同为女人,里奇的母亲显得分外保守,一直忍受、忍受、忍受,其实我想做一个大胆的猜想,会不会最后会是这位沉默的女人揭发了自己的丈夫?

故事,就这么周旋于几个人,就这么结束了,故事结尾,莱斯克是笑了,有苦笑、有对过去幸福过的笑容、其实想想过去、展望未来或许我们都是幸福的,人生不可能永远活在死循环里,痛苦会有的,幸福当然也会有的。

电影结束,从一个张桌,一个死去的男人,一个家,一个街道,到一个全景、

或许我们都不过是这博大世界中渺小的一点。

辛普森美国制造观后感影评


《辛普森美国制造》是一部来自美国的传记电视剧,该剧剧情纷繁复杂,耐人寻味,网友们对这部剧的评价也是相对较高,一起看看吧!

美国黑人英雄,在特殊的尖锐的历史背景下,并没有选择同其他黑人明星与有势力人一同,用尽所能冲破肤色,但从结局来看,他忘记了本源,或者说败给了自己要承受的罪。完美主义的控制狂,对于美丽的白人妻子的控制与伤害白奴,但终其一生想要脱去和逃离的黑色,却让他戏剧性的免于毁灭,给了美国法律和坚持的民主深深一巴掌,很响亮。

无论对他,还是其他人,盲目的爱与认同使得事实在它们面前不再重要。罪恶的舆论和媒体,重心被它们控制,它们成为了明星,荒谬的解释与讲述故事,这是时代的教训,但是从没有办法能够解决它。

民众是如此容易在特定条件下被操纵,群体的癫狂恐怕不加控制与约束,会将人类基因里最深处的罪恶表现彻底。这不是种族主义的胜利,却也是他们的成功!

最终他们回归到了原生肤色的群体,成为了兄弟,正如所说NOW YOU ARE BLACK.历史总要以历史观去描述,才能被体会,即使年代并非久远。

有孽因,终有孽果。时间的洪流无情,谁都不曾逃离。

1、肤色斗争

在Beyong乐队的那首献给曼德拉的《光辉岁月》中,他们将曼德拉反种族隔离的伟大事业称之为肤色斗争20世纪中期以来的轰轰烈烈的反种族隔离斗争确实是由肤色引起的斗争。

这场肤色斗争在美国进行了半个多世纪了,至今仍未落幕。时至今天,反种族隔离已经成为美国基本的社会共识,但斗争的剧情仍不时会有所反转。

看完这部长达7个半小时的纪录片《辛普森:美国制造》,我深深感受到,肤色斗争并不是单纯的正义问题,它还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而折射出个体的悲剧。

2、美国制造

说起O.J.辛普森这个人物,无与伦比的橄榄球生涯和辛普森杀妻案是他身上最重要的两个标签。

辛普森杀妻案引发了一场世纪审判,整个事件对美国的司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很多人言辛普森必杀妻案,对他辉煌的橄榄球生涯已经不感兴趣。事实上,辛普森的橄榄球生涯与杀妻案是密不可分的。

橄榄球生涯是辛普森成为社会精英并打入上流社会的基石。在黑白通婚还比较少见的年代,辛普森与妮可布朗的结合能够得到普遍的认可,与他的橄榄球明星身份有关,也与他刻意模糊肤色界限的自我意识有关而这个自我意识的形成,又与橄榄球生涯带给他的荣耀密切相关。

在成为杀妻嫌犯之前,辛普森是远离肤色斗争的,他生活的圈子是漂白了的。但如果没有辉煌的橄榄球生涯,即使他想漂白,恐怕也难以被接受。当然,果汁先生(辛普森的昵称)的亲和力也是他被广泛接受的重要原因。

以杀妻案作为分野,前半生辛普森远离自己的肤色,后半生辛普森靠近自己的肤色,这是个体的转变,也是美国的制造在肤色斗争中,辛普森其实从来都不是局外人。

3、360度成长史

作为一部关于辛普森的纪录片,《辛普森:美国制造》不可避免要把辛普森杀妻案作为影片的重点,但这部纪录片的过人之处却在于它对案件之外的内容的呈现。

影片的第一集和第二集,讲的是杀妻案之前的辛普森的成长史。这个部分长达180分钟,足足占了影片的40%!

在这个部分中,影片并不单纯讲述辛普森的个人史,而是让他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互动。辛普森是了不起的辛普森,是万千宠爱的辛普森,也是美国社会的辛普森,还是肤色斗争中的辛普森。

60年代的黑人明星,很多都投身于马丁路德金领导的肤色斗争,黑人族群也希望辛普森能够加入,但辛普森反复强调的是肤色不是他身上最重要的特征。他自始至终没有为自己的族群发过声。

在种族大融合之后再来看辛普森刻意模糊肤色的理念,他也是正直正确的。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辛普森的理念更多是一种自私的选择。

虽然人人都爱果汁先生,但光鲜的外表之下,辛普森身上的劣根性从未拔掉。

据他的上流社会朋友回忆,当年辛普森在高尔夫球比赛中,喜欢玩作弊的小把戏,这在上流社会是很让人鄙视的行为。这个小细节暴露了辛普森根深蒂固的陋习。

出身底层的辛普森在飞黄腾达之后,难免自我膨胀,他很大男子主义,控制欲极强。他经常在外拈花惹草,却又要牢牢掌控妻子的一举一动。

而妮可布朗又不是百依百顺的角色,强大的辛普森自然很容易陷入用拳头解决问题的漩涡。从家暴到婚姻破裂,这是必经之路了。

超凡的运动能力让辛普森解决了财富问题,也让他跨越了阶层和种族的鸿沟,但成长背景、自身性格和原生家庭的影响,也让他在收获这一切的同时,并没有建立新的生命平衡。

最终,他迈向了个人的悲剧,也将三个家庭推进了悲剧的深渊。

4、疑点利益归于被告

《辛普森:美国制造》是一部摆事实,讲逻辑的纪录片,但影片仍然是有创作者的个人立场的。

影片中最明显的个人立场是暗示辛普森就是杀人犯。

其实,这个个人立场也代表了大多数美国人的立场尽管辛普森被无罪释放,但大多数美国人很难相信他不是凶手。

影片以约3个小时的篇幅,通过大量的庭审录像和相关人物访谈,再现这场长达九个月的世纪审判。

从证据看,从动机看,从行为推断看,辛普森都有着极大的嫌疑,但杀人案定罪要求的是铁证,而有瑕疵的证据恰恰动摇了铁证的根基。

尽管大部分人都会以简单的逻辑来给辛普森定罪,但简单的逻辑却不能适用于刑事法庭上的定罪它必须有完整的证据链来支撑。

虽然无罪判决在当年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按疑点利益归于被告的原则,陪审团作出这样的判决,并未违背陪审团的职责。

从控辩双方的庭审表现看,让辛普森试戴手套是控方的一个昏招,而辩方大打种族主义牌,转移陪审团的视线,在某种程度上干扰了陪审团的判断这一招虽然跑偏了,却击中了要害,是一次辩护技术上的胜利。

多年以后,访问当年的辩方律师时,对方一再回避对所谓真相的质问,他强调的是他作为律师的专业行为最大限度为客户提供有利他的辩护。

所以,如果辛普森不是有钱人,请不起如此强大的律师团,案件的审判结果很可能是相反的。

5、报复性的另外两个审判

辛普森得以无罪释放,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了种族主义这张牌,而这张牌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让辛普森脱罪,也可以狠狠地报复他。

在美国,刑事判决和民事判决是分开的,两者的判决标准也大不相同。民事判决是可以依据现场证据进行常理推断做出的,无需铁证如山。而辛普森案民事赔偿的数额之大,让布朗家族和高曼家族成了辛普森的最大债主和终身债主。

2007年9月,辛普森因为一宗所谓的持械抢劫案被捕。

虽然有各种事实认定,但这宗抢劫案其实是一宗乌龙案辛普森被人怂恿,要去夺回所谓自己的纪念品。但辛普森却为此付出了远超过他的鲁莽行为本身的代价,获刑33年!

发生在辛普森身上的三个判决,都因其肤色和名人身份而跑偏了。放大来看,这三个判决都难以种族主义脱离关系社会问题和个体悲剧同时在肤色斗争中呈现出来了。

6、赢了官司,输了人生

辛普森赢了官司,却输了人生,他的家庭毁了,他也不再是人见人爱的果汁先生,他前半生努力靠近的上流社会也不再接纳他。

辛普森干脆破罐子破摔,与三教九流混在一起,继续消费他的名人身份。

如果说O.J.辛普森是美国制造的产物,那么,他的前半生可以说是美国梦的正面,而后半生则成了美国梦的反面。

一个从未为自己的族群发声谋求利益的人,最终却依靠自己的种族身份获益,想来也是挺讽刺的。

但任何事物都是两面性的,你虽然逃过了法律的牢笼,却逃不过世人的地狱。

一个一直混迹于白人圈子,从未觉得自己是黑人身份的黑人,最终被白人圈子所鄙弃,而只能得到黑人的接纳,最后又毁于自己的黑人圈子里。哇!顿时一股荒诞感扑面而来。

不禁想起了片中的两段话:

1.不管他跑了多远跑了多久,每当照镜子的时候,不可改变的是,镜中的人永远是一个黑人,永远。

2.也许你住在比弗利山的豪宅,也许我住在瓦茨穷街的地下,但是,我们始终血肉相连。

由此看来,美国的很多问题最终还都是种族问题。

刺客信条观后感集锦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维会跟着情节活跃。思维与故事情节不断地“互动”,产生很多的感触,这个时候可以将观看作品时的启迪总结成观后感,观后感就是自己所看内容中得出来的感受。什么样的作品观后感才算优秀而有创意的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刺客信条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刺客信条观后感【篇1】

在刺客信条的游戏背景设定中,是第一文明创造了人类,人类也一直被第一文明使用和奴役着,而电影中所言的伊甸苹果或可谓第一文明奴役人类的遥控器。

直到第一文明与人类交合生下了圣殿骑士与刺客的祖先,就即所谓的先驱者,而他们的基因决定乐他们不会被金苹果所控制,所以他们从第一文明的伊甸园中偷走了金苹果,领导被奴役的人类对抗第一文明,直至其在陨石的打击和人类的反抗下消失殆尽。但先驱者们在数千年的繁衍生存中也最终分成了两派:圣殿骑士与刺客组织。圣殿骑士希望借助金苹果的力量使人类生活在一定的规则和秩序之下,而刺客组织则希望人类能靠着自由意志生存发展下去。

其实到底哪种形式才是人类该走的路,似乎没有答案。因为这两种观念在不断的斗争和融合的过程中,已经促进了人类社会在发展,不管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斗争的过程永远不会结束。圣殿骑士代表的是一种集中意志和高度统一的发展思路,能够极大程度的促进经济和物质的.发展,所以不管哪个时代圣殿骑士都相当有钱,他代表了物质丰富的一个群体。而刺客信条代表的自由意志,是让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想要走的路去发展,不管是理想遭遇现实的打击,还是横亘在生活道路上的诸多坎坷,都不要放弃心中自由的梦,这代表的是精神生活极为丰富的一群人。

其实这是两个极端,而影片中将圣殿骑士列为反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当下世界中被物质俘虏而缺少精神世界一类人的讽刺。影片中正派男主的暂时胜利,或许透露出这样一种信号,即两种发展理念共存的社会,才是完整的生活链条,一旦一种理念彻底消灭另一种理念,终将是社会的灾难。而最完美的应该是两种理念高度融合发展。试想一下,如果圣殿骑士和刺客们的理念能够同时实现,那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一个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遥远而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它一定会实现。那么,在共产主义未到来之前,人类会不断发展,同时两种理念也会继续争斗,或许这就是《刺客信条》反应的最深刻的主题。

而斗争的原因电影中也有暗示,即爱让我们有了弱点。毕竟人类无法忽视自己内心情感的波动,男主看到圣殿骑士的作为不由得大喊一声万物皆虚,万事皆允就成了刺客先知,而女主对圣殿骑士的做法由困惑到差点动摇,其父被杀后又立马坚定不移的继承了老父的意志。人是情感动物,有情的地方必然有反抗。虽然人类的情感不是一切冲突的根源,却总能推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

虽然影片中的圣殿骑士一直是稳坐反派的位置,但是影片的主题本身仍然是冲突,没有绝对的正反面。生活本身是求取平衡的状态,联系到中国传统思想,本片传递的应该是一种中庸状态,既相互制衡,共同发展。说到这里,特别想提《辐射》里的:war,warneverchanges,不论是废土上的NCR(《辐射圣经》里废土上第一个强大的组织),还是钢铁兄弟会,英克雷等等,每个势力都相信,人类只有按照自己的理念来才能发展的更好,然而历史会给他们一记耳光: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不管是何种理念都只不过是历史长河里的一只皮皮虾,只有争斗从未改变。

刺客信条观后感【篇2】

《刺客信条》这部电影里最重要的一个设定,就是那台名叫阿尼姆斯的机器。这架阿尼姆斯的机器浑身上下沐浴着伪科技的光辉,它身上中世纪的东西似乎要多于现代科技的东西,真是让人过目不忘。

阿尼姆斯第一眼会让人联想到vr,事实上,它使用的可能就是某种vr技术,它让人进入到某种虚拟现实,只不过,它的虚拟现实并非电脑程序,而是500年前的现实场景。那原理是什么呢,原理就是,人的记忆是深植在dna里,阿尼姆斯这台机器深入分析人的dna,从而把他祖先的记忆挖掘出来了,变成这台机器里的虚拟现实了。

这个想法很有趣,如果果真如此,那么,人们几乎可以变相的实现永生了,前提是,你一直得有后代延续。只要有后代延续,几百年后也好,几千年也好,人们总能通过dna找到你活过的影子。

《刺客信条》给人的第一观感就是比较酷,人物酷,穿着酷,武器装备酷,有些台词也比较酷,比如万物皆虚,万物皆允,虽然这些东西细细考量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地方,但它追求的是给你第一观感的酷。

除此以外,圣殿骑士团的大厦,虽然看着就像是画出来的,但是它的外观确实很独特。给人的印象也比较深刻。

这些都是游戏改编电影的长处。游戏一般来说比较讲究我酷不酷,装备拉不拉风,总之要爽到我,这一点落到电影身上,会让电影看上去比较拉风。

刺客信条观后感【篇3】

终于在一天只剩一场排片、即将下映的当口赶来看了刺客信条宇宙的第一部电影。作为从刺客信条1开始直到最新的枭雄一款不落的老玩家,笔者的心情只能用满足来形容。这种满足是同样作为一名老玩家在魔兽的首部电影中所没有完全获取到的。故笔者也不太理解为何刺客大电影口碑如此糟糕,在笔者处,极力推荐。

游戏改编电影要怎么拍,一直都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就拿20xx年的魔兽来说,电影选取了魔兽争霸游戏最初的剧情,以此打开通往艾泽拉斯世界的大门。对于初次来到这个世界的观众来说,该片确实很适合新手入门,影片详细介绍了艾泽拉斯大陆的土著种族与从遥远德拉诺而来的兽人各部落的邂逅与首场战争。不管有没有接触过游戏,都是很好的一次魔兽电影宇宙设定展示。当然,魔兽毕竟是直接改编自世界观中已有的剧情,因此不得不面临一种潜在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之前所有折戟沉沙的游戏电影翻船是否还原原作的人设与情节,所选演员是否符合角色的既定形象。相信这一点不仅对笔者,大部分玩家都很关注这一点,甚至所有根据已有文学、影视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都会面临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说实话,魔兽做的让人不太满意,省略和改动了许多重要剧情,人设几近崩坏,即使总有一些法术、生物、地理等彩蛋让人时不时兴奋一下。

刺客信条出了八部作品,传奇阿泰尔、大师埃奇奥、肯威一家三代、法国革命儿、伦敦帮派姐弟、还有倒霉催的现代刺客戴斯蒙,如此众多经典角色,该选谁下手呢。呼声最高的恐怕就是一代浪漫主义刺客大师埃奇奥了,然而改编风险也是最大的,稍不注意就会毁掉广大玩家心中刺客的代名词。故这部电影采取了更激进的方式来规避改编风险,在刺客信条的庞大世界观下,加入一名新的西班牙刺客与其后代,继续讲述现代的刺客后人与化身abstergo公司的圣殿骑士的斗法,以及圣殿骑士靠animus回溯基因记忆寻找伊甸园圣器的剧情。就像是看了一款新的游戏,不是吗,本片完全可以当做是对游戏世界的扩充,大体上令人放心,老玩家应该会很满足,刺客元素一应俱全。

启示录开头的马车追逐令人记忆犹新,电影也有所还原,把后续作品中骑马与马车上打斗也给加入进去丰富动作戏,还有兄弟会的集体战斗。敌人方面,最令人讨厌的重装厚甲蛮力精英持斧士兵算是影片古代部分的大boss,对付他确实让主角九死一生。说起动作戏,高空刺杀、双人刺杀、袖剑搏斗、连续刺杀、还有刺客无双那几代的双剑与终结技应有尽有,花式跑酷自不会少,动作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一剑封喉连血都不带。为了增强临场感,影片还设计了一些第一人称射击和观察镜头。影片最后一场动作戏是在集会大庭广众之下刺杀abstergo总裁类似圣殿骑士大团长的角色,很像游戏里面的高难度刺杀任务。不过遗憾的是,电影没有设置复杂花哨的潜入过程,只是混入人群,突如其来的背后割喉,熄灭了本该燃起的高潮之火,大大降低了惊险程度。

作为刺客的图腾、自由意志的象征,翱翔的老鹰在本片中占据了相当多篇幅,我们能通过鹰眼视角来观察西班牙古城的全貌,一些旋转高空镜头跟游戏里鹰眼开地图一样,甚至连电影时空间的切换转移也是靠老鹰来完成,既自然又切合游戏。最不能漏的,当属信仰之跃了,影片里面上演了两次。另外算作一个小彩蛋一闪而过的则是笔者最喜欢的马车上的草垛,只是电影中是敌人摔了进去。还有一处桥段玩家们一定不能眨眼和漏看,新一代刺客大师皈依刺客信条的时候,历代刺客大师都以幻象的形式出场,这也是考察玩家们记忆与情怀的时刻了。

本片对animus的展现不再是简单的躺下去,而是用一只机械臂把人吊起来,然后通过全息投影将记忆中的场景呈现出来,人就在空中做着各种动作,非常直观。回想一下,游戏里面每次刺杀一个重要人物后都会出现一个只剩下主角与死者的虚无场景,游戏里进入新的回忆时一开始也是从戴斯蒙本人渐渐变成刺客形象同时场景从虚无中出现,甚至还有看到回忆之外的空间。这些游戏元素,用本片的形式展现,非常恰当。

这部刺客信条古代戏份太少、现代戏份过多最被人吐槽,甚至有人说电影把玩家最不关心的游戏部分拍成了电影。但事实上,玩过最初戴斯蒙系列都知道,现代剧情其实一点都不鸡肋。之所以被人诟病也是因为戴斯蒙死后,育碧自己要把现代剧情砍成渣渣。游戏本身由玩家游玩的世界虽然以古代主体、现代刺客的任务极少,但就剧情本身来说,一切都是以现代圣殿骑士的活动为出发点。这部电影要向没有玩过游戏的观众介绍这个刺客世界的主要阵营与阴谋,显然让现代戏份多一点是有必要的。况且电影中古代部分完全以游戏里面记忆同步的方式出现,就像是一个接一个的任务,每一次回到古代都是大量动作戏的小高潮。再者,游戏流程十多二十小时,只算主线任务剧情也并未真的花费多少时间。所以笔者觉得除了现代部分节奏有些拖沓、电影时长过长之外,古代和现代的占比是比较合适的。游戏里没有露面的abstergo公司最高层、现代圣殿骑士长老会成员全体亮相,现代社会的刺客兄弟会一起造反战斗,还能有什么不满意。像笔者就一直很期待出一款现代背景的刺客信条,这部电影很好的填补了这一块空白,极大程度丰富了游戏世界观。

电影里面蝙蝠侠的女人和蝙蝠侠的管家成了一家人。有个不知道是不是彩蛋的对白,铁叔说自己说abstergo的负责人,法鲨回了一句,不就是管家咯。笔者差点笑出声儿来。

有没有玩过游戏都不重要,刺客信条以一种对路人相当友好的态度,靠对已有世界观的完善与扩充以及创造新人物,将观众带入这个有些热血的刺客世界,为以后游戏改编电影提供了一种出色的示范。

刺客信条观后感【篇4】

我想从两点来评价一下这部游戏改编的影片。

第一,从游戏的角度。首先我认为游戏是一种文化休闲活动,例如小说,电影等,不同的是游戏的代入感和互动性是最佳的,但同所有的文化一样,游戏是一种精神体验。我们都知道社会离不开政治制度,法律法规,军事武器,教育医疗,工程科技等等构建这个世界的基础物质和知识,它们承担着社会的框架和地基,没有它们也许这个世界会混乱不堪,暴力落后。但是,人类这种生物的伟大之处,不在如此,而是由古至今不断创造和发展的精神文化,简单而言,是人类的想象力。倘若没有想象力,人就只是动物,如行尸走肉,如螺丝螺母。且不论四大名著,金庸的武侠小说,给中华儿女描绘了一个忠肝义胆的武林;琼瑶的爱情故事,给青春男女刻画了一个为爱痴狂的年代。多少文学、艺术的形象成为了人们生活中脍炙人口的谈资,电影如此,音乐如此,游戏也是如此。

魔兽世界中部落与联盟间的争斗,刺客信条里圣殿骑士团与刺客间的厮杀,让我们的精神世界融入其中,抛开现实,放开想象,遨游沉浸,收获快乐。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这就是文化的意义。但是,游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种文化形式,它绝对是独立的,就像小说改编一样,游戏改编的电影已经不是游戏了,现在,它只是一部电影。所以为什么我没玩过它的游戏,却选择看这部电影呢。

第二,从影片的角度。我作为一个没有玩过《刺客信条》的观众,先大概解释一下我看到的电影剧情,因为好像很多人观看完整部影片有一种没看懂的感觉。影片从一个孩子亲眼看到母亲被父亲杀害,被迫逃离开篇,为男主的暴力倾向埋下伏笔,然后一下转入成年后的男主因杀人罪被执行死刑。好了,这下现实版的部分已经结束了,下面都是科幻加奇幻的想象力。首先明确一点,影片的背景是两大势力的争斗,圣殿骑士团与刺客信条。圣殿代表着皇权统治,而刺客代表着自由与反抗。

他们争夺的圣器,伊甸苹果,代表着自由意志的种子。顾名思义,刺客信条当然要夺得伊甸苹果,因为这是他们的意志象征。而圣殿骑士团也要争夺它,因为他们想消灭自由意志,达到统一和独裁,也就是控制人类的思想,一统世界。男主最开始在女主的帮助下答应加入清除暴力计划,其实这个计划的目的就是女主的父亲的一个骗局,为的就是通过这些刺客信条的后裔来找到圣器,伊甸苹果。至于那个能够通过基因实现后裔恢复祖先记忆的机器为什么存在,也许就是女主作为科学家研发的,要不怎么说是科幻呢,它就是这么存在的。男主在一次次通过机器寻回祖先的记忆过程中,逐渐恢复了作为刺客血统的自由意志,并在最后成为了新时代的刺客信条。相信这部影片只是这个系列的开篇,今后在现代文明世界,刺客信条与圣殿骑士团的斗争仍将继续。这其中有一个尾巴我还没有解开,女主出现在了男主带领下的刺客信条的映像中,也就是代表她应该也是一名刺客。

而她的父亲死后,她却作为圣殿骑士团的首领站在了大门口仰望天空,这种身份的转变我想将是之后系列影片会展开故事的引子。最后谈一点。我习惯将影片分成六大类(剧情,动作,喜剧,情色,恐怖和悬疑),不同种类的影片关注点不同。作为动作片,本片在格斗动作上并不出彩,至少没有极限特工那么惊险刺激,没有速度与激情那么诱惑痴迷,没有魔戒那么恢弘大气。但刺客的装束,武器都很亮眼,我是感觉真的酷帅吊炸天,戴着帽子的神秘感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魅力!还有最精彩的动作应该是他们灵活的身姿,自如的逃跑过程,纵身一跃,从天而降,比现实的跑酷还酷。

刺客信条观后感【篇5】

糟糕混乱的叙事,冗长乏善的剧情,《刺客信条》的电影化改编近乎就是一场让人哭笑不得的灾难,整部作品除了无数不多的游戏动作还原能让人稍提兴致,其余废话连篇的戏码,让人甚不经想如果能如游戏般的跳过这些剧情该有多好,可惜于这却是一场观众无法操控的电影。

首先申明一点的是,我自己并不是一个游戏迷,虽然偶有玩过《刺客信条》的游戏,却并不太熟悉这个故事的整体架构,所以抱着希望能了解这个游戏的心态,去看了《刺客信条》,相信抱有我这样心态去看这部电影的观众肯定也为数不少,但这部电影显然它所想要去取悦的可能真的只有游戏的铁粉,当电影过半,我几乎感受不到这部作品中建立了哪怕一丝的真情实感,塑造了哪怕一个真实立体的人物,不知所云的种种展开除了让人倍感莫名外毫无作为。

从游戏改编电影的角度来看,我全然未曾料想到这部电影能拍的如此糟糕,因为对比去年的《魔兽》虽然在剧情上也是差强人意,但至少将一个艾泽拉斯触目可及的展现在了观众面前,但《刺客信条》却非常愚蠢的将绝大多数时间停留在了现代,又极尽希望能讲好这个游戏的前世今生,但很可惜的是,一面相信没有多少人愿意去看一场现代话痨版的《刺客信条》,而贾斯汀库泽尔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执导能力更是让人难以恭维,于是一个即无法博人眼球,又讲不好故事的呈现,何来什么信条可言?!

确切的来说,个人甚至都不觉得《刺客信条》能称的上是一部爆米花电影,整部作品除了为数不多的打斗场面和被誉为经典的信仰之跃外,再无看点,作为一部动作片,能将动作场面拍的如此敷衍了事,让人大感失望的也真是凤毛麟角,至于那一众本可大有作为的演员,在这样一个既没有真情,也匮乏剧情的故事中,亦基本没有任何能被人称道的表现。这无疑让电影连丁点爆米花的甜味都能难以尝到。

面对这样一部人物乱七八糟,故事不知所云的游戏改编电影,最终只想对电影导演说一句我并不想玩一场无法操控的游戏。

刺客信条观后感【篇6】

作为刺客系列的粉丝,看到育碧和刺客信条的logo出现在大屏幕上,还是非常开心的,然而这并不能抵消这部电影存在着很多问题的事实。

个人认为电影最大的毛病在于古代部分和现代部分的协调没有做好。在原作游戏当中,即使是戴斯蒙德作为现代部分主角的那几部,古代部分也是占绝大多数的,而在电影中,可能出于剧情需要,现代成了大部分,古代只有很少的三场动作戏,加起来可能也就半个小时多点吧。如果只是这样也罢了,然而在仅有的三段古代部分中,电影还要不停地闪回现代让主角做一个动作再闪回去,来回反复切换,那种感觉就像你在做一场美梦,然后每到精彩部分就醒来一下,又重新睡着,来来回回,连贯性、沉浸感非常差,体验极其糟糕。可能是为了让法鲨在现代部分秀肌肉吧,搞这种闪回,还把Animus设计成那种样子,也是智障的说不出话,在研究人员面前瞎鸡儿乱跳,简直羞耻play。

除此以外,电影的节奏也有些问题,古代部分基本没有对话,就突出一个打,现代部分又太拖沓,很多没有意义的长镜头不明所以。然后主角的阵营转变也太突然了,没什么铺垫,突然领悟,就加入刺客了,迷。

当然也是有优点的,电影对于游戏中的动作部分的还原做的还不错,可以看到熟悉的背刺、抹脖子、跳杀以及跑酷和信仰之跃,再加上那句“万物皆虚,万事皆允”,作为游戏玩家还是能够爽到。但我也能想象没玩过游戏的人看的有多懵逼,电影并没有对金苹果的来源和作用多做说明,导致不少人根本看不懂,用我一没玩过游戏的同学的话说:“为了个破苹果打来打去,一言不合就跑酷,一言不合就跳楼。”

另外对于结局那部分,我特别喜欢,非玩家可能觉得怎么没打就完了,不爽,但这样简单利落的暗杀,然后混入人群,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才是刺客,之前研究所打的够多了吧,但那不是刺客,那是无双。

刺客信条观后感【篇7】

我先声明,我并没有玩过刺客信条系列的游戏,我也不太了解1492年的西班牙到底发生了什么,关于刺客信条的世界观我都是从其他大佬的影评中了解到的。抛开历史和游戏,这里只谈谈电影所讲述的东西。理解之处可能有误也可能太牵强。望见谅。

那么,开始吧!

电影中大量提到了“治愈暴力”“反抗的种子”“自由的意志”“刺客的信条”还有刺客们的誓言“当人们盲从于真理时,万物皆虚。当人们被道德和法律束缚时,万物皆允。”“我们耕耘于黑暗,服务于光明。”这些东西似乎对于我们十分的玄乎,但一定都有自己大概的理解。我就来讲讲我对这些东西的理解。

大家可以从电影中知道有一个政团叫作圣殿骑士团,而大家对它的印象大多都是暴力可怕强大吧。而到了后面大家又可以知道刺客们所对抗的敌人就是这圣殿骑士团。圣殿骑士团妄图找到并利用蕴含了人类第一次反抗的种子的伊甸园苹果来达到自己统治世界的目的。说到这里估计“反派”“坏人”的标签就可以往他们脸上贴了。他们在这之前便用暴力与战争征服一切不愿顺从他们的人们,而在这种暴政之下也一定有许多人反抗。

所以他们就希望通过找到传说中的苹果来彻底消除人们反抗的种子——从出生便存在于人类身上的反抗的基因。这样一来,人们顺从于他人时就不会产生任何抱怨与反抗的念想,圣殿骑士团便再也不需要用暴力来统治他们的人民,而人民们也不会有暴力的反抗,而“暴力”这个字眼也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这便是他们所谓的治愈暴力。通过这种方法消除了暴力之后,世界迎来的好像就是和平。一个人人遵从命令自愿受约束并且不会有人违反的和平。似乎这种和平就是人们都渴望的和平,这样就没有战争,也不会有人死。

当人民逐渐地习惯在这种和平之下生活之后,他们的自由的意志也将在他们内心里逐渐地消失。过了很久之后,甚至就有人会说,这种和平就是人们应得的,人们根本不需要什么所谓的自由的意志。而这好似成为了一种真理。但是,“当人们盲从于真理时,万物皆虚.”而这些都是在治愈了暴力的前提下才会发生的事,只要人民还有一丝的反抗的念头,这种和平永远都不会到来。正如现在的世界,人们一口一个世界和平,可谁知要想世界真正意义上完全的和平是不可能的。每一个民族甚至每一个人生来便有着不同的基因,在不同的环境下长大就会有不同的思想。当人们都遵从道德与法律的约束时,一定有另一群人反抗这种约束,因为人人都不同,人人都有自由的意志,人人都想干自己想干的事。

“当人们被法律与道德束缚时,万物皆允.”所以,当一个政团用暴力来统治其他人的时候,人们必须反抗,而反抗的方式,就是同样使用暴力。暴力这个东西,似乎是一个坏东西,但它又为何从人们出生便存在于人们的基因中,存在于人们的内心里?人们生来便有着使用暴力的念头,正如人们生来便应有使用暴力的权利。而圣殿骑士团想要根除这种存在于人类身上的暴力,来达到人们不再反抗他们的目的时,就一定会在这目的达到之前遭到反抗,这种反抗便来自于刺客们。刺客们本已被社会抛弃,只能生活在没有人注意的地方,对于那些能够正大光明地生活的人们来说,他们就犹如黑暗之于光明。

但是,“我们耕耘于黑暗,服务于光明.”谁能知道,他们才是真正自由的人。他们要将这种自由,带给那些生活在光明中却同时也生活在一种虚伪的和平中的人们。自由的意志将永远存在于刺客心中,这种意志不会随着他们的死亡而停止,刺客们的意志将代代相传,甚至到了五百多年后的今天,刺客的后裔们听到了庄严又神圣的刺客誓言时,无不肃然起敬,心中饱含光荣与正义的使命感。而这种代代流传在刺客们身上的意志,已不算是一种意志,而是一种信条,那便是“刺客信条”。

刺客信条观后感【篇8】

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大家因该都读过有趣书吧?或自己感兴趣的书吧?或一些名著吧?是《朝花夕拾》?《福尔摩斯》?不不,我可不止看过这些。我正在看一部科幻小说《刺客信条》。

想必大家都不知道吧它是由奥利弗波登创作。奥利弗波登,科幻奇幻小说作家,曾创作过多部畅销作品,被《泰晤士报》盛赞为高阶奇幻的先行者

书主要说了一个自己亲眼见到自己的家人因腐败而死的少年。他被意大利的贵权背叛以后,这位少年展开了一场传奇般的复仇,为根绝腐败,回复家族的荣誉,他学习刺杀的技艺。对他的盟友来说,他将成为一股变革的力量为自由和正义而战的力量。在敌人的眼里,它将成为巨大的威胁,因为它将为那些气压意大利人民的暴君带去灭亡。就这样一段力量、复仇和阴谋的传奇故事就此展开了。

如果有兴趣就来看吧!

美国往事影评


美国往事影评(一)

多年之后再看这部影片,发现很多原来看不懂的东西逐渐懂了,原来再热血的东西也要在血逐渐冷下去之后才看的清楚明白。膜拜称赞的话不用多说了,面对这部电影教科书一样的影片,很多比我更专业的人可以在各个方面看出更专业的门道,只说说 对于兄弟之情的感受吧。如今“闺蜜”一词甚是流行,作为一个女人如果你没几个“闺蜜”似乎像缺少女性“第三性征”一样。男人之间的兄弟之情没这么时尚,从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以降,男人之间的情谊关系多被理解地过于简单化或仪式化,但其实男性之间的关系远非看起来这么的一目了然。

《美国往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诠释兄弟之间复杂关系的案例,面条与麦克斯虽非血亲但从小因共同“爱好”成了铁哥们儿,共同的成长的环境和境遇更加“催化”了他们之间的情谊,但从本质上来说,面条与麦克斯是不同的两类人。面条虽然外表顽劣、好凶斗狠,但他的内心确有对美好事物向往和追求的纯善一面,就像他对黛博拉所说,“有两件事我无法忘记,一是多米尼克死前对我说的‘我滑到了’,一是你的美丽。”面条自始至终所追求的不是大富大贵和出人头地,只是“自我感觉良好的幸福生活”。影片中其它兄弟几个其实本质上和面条差不多,面条是他们这类人性格的集中体现和代表。而麦克斯却与面条的人生理念大为不同,他知道权利和财富才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也是自己要追求的东西,并且目标坚定,一往无前,哪怕像面条说他已经疯了,哪怕背信弃义踏着兄弟的尸体拿着兄弟的钱继续向前,某种程度上电影中黛博拉是麦克斯的“女性弱化”版,而工会领袖吉米则是麦克斯的“政治加强”版。面条与麦克斯之间关系的显性表现是好兄弟之间的互相欣赏与相互扶助,面条果敢凶狠,麦克斯足智多谋,两个人配合无间,在禁酒时期把地下生意做得风光无限。而面条与麦克斯关系的隐形表现才是成就影片的关键。面条对麦克斯带有某种崇拜和恐惧,面条英俊帅气、重情重义、率性冲动,是那种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角色,但就像黛博拉对他准确认知一样,“你只是一个成不了大事的街头小混混”,可麦克斯一出场就帮面条成了事,在之后的“事业”发展中,麦克斯以他的谋略让面条对他渐生崇拜,但这种崇拜随着麦克斯野心的不断膨胀渐渐变成了恐惧,面条一直想要逃离确又无法真正逃脱。麦克斯对面条则是嫉妒与控制,毫无疑问麦克斯喜欢面条,因为在面条身上他找到了理想化的自己,但这种理想化的投射也带来了嫉妒,在面条与黛博拉或其他女人的感情关系上,麦克斯的暧昧态度将这种男人之间的嫉妒表现的隐晦而清晰,以至于麦克斯与卡洛及黛博拉的畸形感情更像是一种嫉妒之后的报复,因为可以肯定麦克斯既不爱卡洛也不爱黛博拉,而控制只是嫉妒的如影随形。

性格决定命运,面条和麦克斯的人生境遇与结局也不过是性格之流曲折蜿蜒之后的水到渠成,伟大的影片让我们惊心动魄后唏嘘感慨,同时又留下无限念想,就好像影片结尾面条脸上的神秘笑容。

美国往事影评(二)

《美国往事》看了心里很难过很甜蜜。即使往事是场笑话,即使一直是被愚弄的,即使不过如此,“我”都无法放弃。因为我在里面,从二十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四十多年的浸润,我已不想剥离。

黑社会的生活,贩私酒、盗钻石……样样都需要智慧、投入、勇气和合作,不要看不起,任何的行当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理由。我们所在的写字楼里就没有危害他人他公司的事情在酝酿吗?我们所作的工作就都是正义的说得过去的吗?对于自身和周边是,对于他人和他边的影响,我们能左右得了或者修补得了吗?我们能够在看到事情的正面时想一想它的背面吗?

面条是一个随性的人,没有多大的理想和追求。至多在某一个环节上设计一个构思(设计盐袋,待查验者走后,溶化,浮标出,酒箱现),是一个比较好的执行者。对于要做什么,反而没有什么策划。麦克斯从一开始就确定了独立成帮,确立发展基金,确定行动目标。仔细想想,麦克斯最后把所有的钱私吞也是有道理的,董事长就应该拿大部分(小部分他们三个平日也花了),老大承担的风险、前瞻的视野难道都白付出了?不说另外那两个在我们心里就没有留下印象,只是傻乎乎地跟着干,不知道为什么干,更不知道干了会怎样。只说面条吧,该撤的时候不撤——兄弟多米明克被枪杀了,你舍不得,勇敢地杀了霸王,应该。那就赶快撤吧,竟然杀红了眼,警察来了,接着捅,行凶行到执法者身上了,结果白白搭上自己的青春年华到监狱呆着去了。这种赔本、不计后果的方式,不欣赏不提倡。耽误大事大时间了。

还有该干活的时候不干活。大家都在紧忙活着搜钻石呢,随时有意外情况发生,这时面条倒和被盗方的发情女卡罗热火朝天地干上了,且不说扰不扰民、分不分神了,到底是价值连城的钻石重要,还是一个骚女人的屁股重要?

还有想休假就休假。面条进监狱许多年,兄弟三个浴血奋战的钱给他照发不误,虽停职照常拿薪。可是出狱后的面条,并没有拿出全部的热情和干劲,一会儿追黛博拉去了,正事说撂就撂了,兄弟三个还冲锋在一线上,他在那边饮酒调情不亦乐乎。被黛博拉甩后,面条回到兄弟们中间,独自搅着咖啡,气氛尴尬紧张,蕴含着麦克斯的恨铁不成钢。面条狡辩说:“你不是也和卡萝在一起吗?”麦克斯愤然驳斥:“我对她根本就不在乎,叫她滚她就得滚。”麦克斯们从来不为任何人任何事所干扰,一心扑在共同的事业和追求上,只有面条时不时地发情,突然就没影儿没神了。心思恍惚,完全不关心团体的进步和完善。

与其说麦克斯最后动议抢联邦银行是狗胆包天之举,还不如说是麦克斯对面条们深感失望,不成器的东西、不合格的产品,还不如拿起张瑞敏 的锤头一下子砸毁它呢。再在一起干,面条还是这么面,那两个兄弟还是那么蠢,老是麦克斯一个人耗脑筋干着急,实在是累了。路不同不相为谋,到了兄弟们说分手道再见的时候了。之前,麦克斯不只一次说过:“也许我应该把你(面条)甩了。”影片中的甩其实是最顾全面条面子的一种甩法,让他心里面留着对兄弟们最美好的情谊。试想如果干脆地分手说明,反而不容易说得清分得明。

麦克斯是个忠诚于事业的人,他去给面条分钱并商议下一步行动的时候,面条正与黛博拉初吻;麦克斯安排接洽钻石盗窃主题时,面条正与黛博拉依依;麦克斯正在进行钻石搜缴时,面条正与卡萝性交……自始至终,高瞻远瞩(出场时就坐在高高的马车货厢上)、胸怀远大(有发展有储备、该扫射时就扫射)的麦克斯,就没有遇上一个档次的合作伙伴。对于得过且过的面条们,麦克斯真是伤透了心,决心与他们分道扬镳、另辟蹊径。反正即使喊他们一块来冲击政坛,他们三个也没有那个头脑,走不远多少路。

但是,朋友们再次,再不争气,再败事有余,毕竟与他奋斗 了多少年,麦克斯的恨与爱都纠缠在有限的几个兄弟身上,甚至只在面条一个人身上。尽管面条的冲动没有让麦克斯的规划和结果相一致,没有让事业的成效最大化,没有让团伙的实力素质随时代的步伐更强劲,尽管面条让麦克斯无限懊恼,总能让前进道路有所曲折,但是面条们毕竟陪他一起渡过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最畅快的历程。所以,即使有一天朋友们的友情不再,朋友们必须分开,他还是选择留在了原地,留在了面条们一直生活的地方(麦克斯究竟从哪里来不知道),留在了面条一直追求不得的女人黛博拉身边。麦克斯与面条的一切在一起,通过恨的方式让面条离开,通过完全进入的方式让面条附体共生,最后通过死在垃圾搅拌机的方式让面条至死难忘。麦克斯象面条爱黛博拉一样,一生无望地切切地爱着面条,伤感而绞痛地爱着。

汽车里,面对坚决离开的黛博拉,面条张惶失措,以反向的方式强暴了她。面对一直不能好好合作,心猿意马的面条,麦克斯痛不欲生,设计让面条逃难出走、离乡经年。他们真正想得到的东西,正是被自己推开的,他们用一生的恨和怨表达了至痛的爱。

配乐大师埃尼奥·莫尼康内,回忆故乡,回忆初恋般地做着这部影片的音乐,那么干净,那么忧伤,那么惋叹。美好又肮脏,拒绝又接纳,严酷又温情的故事,从管箫中沉闷、喑哑、颤微地吹来,仿佛耄耋老人勉力抓握活力四射的曾经梦幻,无限地感伤,无限地珍重,无限地不舍。再丑的曾经也在他的拔弄中呈现非常的美丽,因为那是逝去不可回的岁月。一场场刀光剑影的阴暗和邪恶,一处处死亡的血淋淋和恐怖,他轻车纵马一跃而过。无论我们做错过什么,无论和我们在一起的人有多么不对,只因为那是我们的青春年华,只因为他们纠葛在我们的血肉里,我们一一将它收藏,我们全部释然,不留芥蒂。三十年后再看麦克斯的背叛,不过是一片扎心的玻璃片,带出我们心血的温度和味道,留给面条一脸痛楚的笑容。

面条也是爱麦克斯的,纵然放得开黛博拉,他也从来没有放开过麦克斯,可惜老天没有让他们各自想一想,当面说出来。

美国往事影评(三)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在美国电影史上,只有一部类型片可以与《教父》相提并论,那就是意大利导演塞尔乔?莱昂内的“往事三部曲”之一,耗资4000万美元,历时十三年的《美国往事》。影片以极具魅力而丰满的形式呈现了一个欧洲导演眼中的美国景观,以及一个外来者对美国的想象与幻觉中的记忆,成为了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经典篇章。

影片改编自大卫?阿朗森的自传体小说《流氓》,导演娴熟而潇洒地搬用着警匪片的套路,将这部震撼人心的文字作品打造成了一部交织着恩怨情仇和爱恨纠葛,无耻之尤和侠肝义胆,卑鄙叛卖与义薄云天,酣畅淋漓与忧伤 怜悯的美国传说。而难能可贵的是,影片又不仅仅是一个传说,它客观冷静的态度、犀利无情的剖析更像是一个影像寓言。一般说来,传统意义上的剧情片都喜欢将主人公粉饰成一个能飞檐走壁的英雄,但莱昂内从始至终都没有对帮派团伙进行任何美化,主人公面条的一生在它的镜头下更像是一场幻梦,甚至接近恶梦,然而就连这恶梦导演也不愿意让他保留,最后任凭无情的现实将梦幻碾得粉碎。

从一个无人接听的电话开始,主人公面条开始回顾他的一生。可以说,面条的追忆一直被负疚、追悔、创楚所缠绕。而占据了面条回忆场景中心的,是35年前因为他的错误或曰“叛卖”而死于非命的挚友,面条所属团伙的老大“麦克斯”。然而在他隐姓埋名35年之后,一封来自“过去”的信件却把他召回了纽约,让他看到了掩盖过去的面纱,这面纱几乎欺骗了他的一生。即使“贝利部长”麦克斯的出现使真相大白,他也不愿承认35年前的一幕是场精心策划好的游戏,眼前这位曾经的挚友就是夺走他一切,包括心爱女孩黛波拉的仇人。影片最后,年迈的面条仿佛又回到了35年前的鸦片馆,他躺在床上,静静地等待那无人接听的电话铃声,但电话还没有响,于是他面对镜头,露出了笑容,才知道一切的悔愧与伤痛不过是基于他一直还抱有的善良幻想,而事实却远比曾经的悔愧残酷无情。他的梦想 被撞得粉碎,包括由梦想衍生出的那些伤与痛,也被现实带走,一点不留。

也许面条是美国经典警匪片、世俗神话中的正面人物,他义薄云天,侠骨柔肠,为朋友两肋插刀,有朴素的善恶感和正义感。那么按照这样的标准,麦克斯就是应该被谴责的对象,他老谋深算、阴险恶毒、深藏不露,后发制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惜出卖自己最好的朋友。可是,莱昂内要呈现给我们的画面却不是善恶这样简单,他要表达的,是外来者对美国所标榜之传奇的一种怀疑、质询。事实上,正是麦克斯,而不是面条,构成了一个美国式的“奇迹”。那就是一个外籍移民,一个纽约东部贫民窟中的小流氓,能够成为极为成功的私酒贩子,并终有一天改头换面,洗干净过去的身世,跻身上流社会,官及部长显位。如果按照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准来衡量的话,麦克斯无疑是一个成功 者,而面条只是一个失败者。他虽然始终以自己的方式洞察着事实与真相,甚至看清了麦克斯不断膨胀的野心,但他对麦克斯的洞察却没有超越兄弟情谊的神话。而与此相反,面条的全部性格弱点却无不纤毫毕露地暴露在麦克斯现实、犀利、冷静的目光中,利用这一切,麦克斯将他变成了自己手中的傀儡。因此,两者的较量从一开始起,就并不是同等力量上的较量。最终,赢家麦克斯加官进爵,而输家面条却逞一时血气之勇,身陷监狱12年之久,失去了全部财产、心爱的姑娘甚至自己的姓名,最终还失去了他的记忆,那是他唯一的财富,却被现实显影为一段不值一文的心造幻影。正是面条和麦克斯身上所呈现出来的正反两题,构成了一种现实与诗意、残人与柔情、惩罚与罪恶的复杂混合,让习惯了快意恩仇的人们不得不在这种心理落差中对社会对人性进行悠久思索。

在今天看来,《美国往事》无疑是一部人人都希望先睹为快的经典,可事实上它的诞生却颇费周折,这里面还有一段小故事。1971年,派拉蒙邀请莱昂内执导《教父》,但莱昂内当时正专注于《美国往事》剧本的修改,因此婉转地拒绝了邀请。但当他一切筹备完毕,甚至联系到由罗伯特?德尼罗来出演主角后,《教父》已经上映并大受好评,制片人因此对类型与其非常相似的《美国往事》是否成功没了信心。这一拖,就是11年。这期间,每年嘎纳电影节莱昂内都穿戴整齐地坐在会场,手捧剧本等待投资商。直到1983年,制片人艾隆?贝尔认出了莱昂内并听取了他三个小时的描述决定投拍后,这部名片才有了登上银幕的机会。说到这里,所有热爱《美国往事》的人都不得不感谢莱昂内的执著,如果他稍有放弃,这部影片就可能胎死腹中,这将是世界电影的一个莫大遗憾。

距《美国往事》诞生已经20多年了,无数影迷一遍遍地观摩它,解读它,为少年面条伤痛的成长唏嘘,为老年面条目睹的真相落泪。莱昂内那力透镜背的犀利与苍凉感染了每一个用心去观赏它的人,甚至感染了许多导演,使我们在他们的作品中也隐约可见莱昂内的影子。有人说,《美国往事》是莱昂内的巅峰之作,这样的评价丝毫不夸张。事实上,当猫王那首《昨天》悲怆地响起时,我们完全可以认为,《美国往事》不仅仅是往事,更是美国电影的一代丰碑。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

慕名去看了《刺客聂隐娘》,观影之前就在网上看到,也不知是不是片方所为的高调造势,颇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忧虑。对于影片的评论也呈两极化态势,负面的评论不少都是简单粗暴地吐槽看不懂,然而更使人忧心的是正面的评论不知是否出于真心,还是被前期将此片吹捧得类似于皇帝的新衣的宣传所裹挟,不敢吐槽电影不好,怕被人说看不懂。就我个人而言,观影过程中存在强烈的吐槽欲,故现在应邀聊述观感。

首先是关于台词的感受。听说很多人是因为台词中包含很多文言而看不懂,对于一部决意树立高逼格的电影这一点我是支持的,然而实际观影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台词还是和老三国电视剧中一样文白夹杂,甚至不伦不类的。其中最不能忍的是一"汝"字,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整部电影对于第二人称你的指代几乎全为"汝",只有一至两次出现"尔等".若所有台词都是类似三国水浒中的古白话倒也无妨,可偏偏许多台词其实是文白夹杂,也不知编剧非要将这"汝"字生搬硬套杂糅进台词里去是为何,真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此处我回忆往昔不禁要扯点题外话,我小学六年级曾写过一篇命题作文叫"写给武松的一封信",与此片编剧相类,也是通篇皆用"汝"字作为第二人称指代,然后写点赤兔之死还不如的文言,现在想来实在傻逼,然而彼时老师或许为保护我幼小的心灵对此真相不忍揭穿,给了我高分,但我想编剧应该比那时的我年长不少,写点这样的台词不应该吧?

然后是电影风格的吐槽。电影开始不久就感觉到了一股浓郁的黑泽明风格,不知是不是导演的致敬之作。若是致敬,到底也太彻头彻尾了点,画质都与上世纪的黑泽明作品趋于一致。然而我朝向来无日本人似的平淡叙事,这种风格用之于本国题材,想必也不见容于大陆观众。然而即便如岛国般的平铺直叙,也有适当的台词衔接,而本片用知乎上一知友的回答一言以蔽之便是"唐朝人似乎不太爱说话。"很多人物旁人和他说了一大堆,我以为他至少该开下金口,结果竟默然不语,难道是传说中的"我竟无言以对"?其实这电影不止是黑泽明风格,整部片子都有一股平安朝宫闱秘话的感觉,估计要不是有唐朝藩镇的大背景在,导演能拍出百鬼夜行来,而不仅仅是纸人之类的巫蛊之术。后来隐约想起这导演是台湾导演,一下子释然,部分台湾人或许在不短的日据时期内吸收了不少的岛国心态,容易剑走偏锋搞出点敝帚自珍的东西,然后自命为孤芳自赏。

其次再论人物。对于人物的刻画我实在是没有看出个所以然来。先说张震扮演的节度使,不知导演是不是高级黑,我觉得我竟看出了肉食者鄙的意味。让我们来梳理一下他在片中都干了些什么,殿堂上议事一幕,半晌无一语,最后莫名怒砸了手中的帅印(金玺?原谅我眼瞎坐在后排看不清),大概是为了提醒沉睡的观众此片还未结束,其余时间不是在逗孩子就是在饮宴歌舞,朝臣们为了藩镇的明天争得死去活来他不发话,回家和老婆唠嗑儿倒成了话痨,还对着老婆侃侃而谈一位与自己少有婚约的女子,不知他老婆心里作何感想。

再说舒淇演的主角,全片真是惜字如金,基本开口大多都是陈述自己为何完成不了任务。然而理由大多相似,大抵是"目标膝下有幼子,不忍杀之"之类的话。貌似体现了现代人对人性的关怀和生命的重视,可是全片我实在是没看出主角内心对完成不了师命有过任何心理挣扎,在我看来大多是潜入人家家中窥伺一番,然后大概觉得杀人之后不易脱身继而编造一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搪塞师傅,难怪最终师徒反目(大雾)。原本还想再吐槽一二人物,然而鉴于观影过程中强烈的尿意使我多次离席,并未全神贯注地看完整场,多数情节(如果这电影有完整连贯的情节的话)已完全不能回忆。

对于道具服装之类的,我并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无力吐槽,据说建筑之类很美,好像知乎上已经有人说了取景的日本寺庙并不属唐风什么的,我就不再多言。就我个人而言觉得风景什么拍的还是不错,当作幻灯片,作为取景地自然风光的旅游宣传应该是不错的。最后还想吐槽两点。第一点片中有句台词叫"汝剑术已成,然终不能斩断人伦之情",不知复述是否准确,反正大抵是这个意思。不知是否是我过于敏感,我对于"斩"这个字颇为介怀。我朝武侠中的剑,作为武器攻击起来多作劈刺,片中主角的剑的具体样貌我已忘却,想来应与传统武侠中的剑相似,若是记忆不准确还望见谅。而日式剑作为双手剑才往往作劈砍的动作,故而在我看来用"斩"不甚妥当。

第二点影片最后女主与磨镜少年相约在某地,据说是要往新罗去。如果没听错的话最后相遇的地点中的群演说的是四川话。乍一听似乎没什么大碍,然而多事的我因为学识浅陋不曾读过聂隐娘所取材的唐代传奇小说,对于片中的魏博所在地甚是好奇,然后我便请教了一下度娘,度娘告诉我魏博在今河北山东一带。当时我就不乐意了,这导演被编剧坑得真是不轻,末了还来一出唐代版的南辕北辙,去新罗,也就是朝鲜半岛你山东河北一路向北就好了,跑去四川作甚。本来还想吐槽为什么电影要取材武侠这种已经拍得烂俗的题材。要知我国正史对刺客之流是没太多正面评价的,不要和我扯什么太史公的刺客列传,你看太史公之后还有谁对这类人青眼相看。我朝历史中那么多广伟正的人物,就文丞相正气歌中所列人物,哪一个拿出来不比这些市井小人物上台面得多。然而通过看影评发现武侠是导演的一个梦,姑且让他圆了,只是拜托不要把导演再描绘得如何孤独,拍出这种完全是顾影自怜的电影就应当有思想准备,不要再责怪观众不买账了。

对于盛赞这部电影的影迷朋友们,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完全不必为我这篇鄙俗之语介怀,今天算是小小地得罪你们一下。以上。

阿土伯

August 31

刺客信条观后感7篇


读后感大全内容专辑推荐:“刺客信条观后感”,敬请浏览。

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看电影时,仿佛徜徉在一个优美的梦境中。此时我们不妨将真实流露出来的情感,写成观后感,老师都提倡用写观后的方式来提升作文能力。你正准备写一篇作品观后感吗?读后感大全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刺客信条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刺客信条观后感 篇1

作为刺客系列的粉丝,看到育碧和刺客信条的logo出现在大屏幕上,还是非常开心的,然而这并不能抵消这部电影存在着很多问题的事实。

个人认为电影最大的毛病在于古代部分和现代部分的协调没有做好。在原作游戏当中,即使是戴斯蒙德作为现代部分主角的那几部,古代部分也是占绝大多数的,而在电影中,可能出于剧情需要,现代成了大部分,古代只有很少的三场动作戏,加起来可能也就半个小时多点吧。如果只是这样也罢了,然而在仅有的三段古代部分中,电影还要不停地闪回现代让主角做一个动作再闪回去,来回反复切换,那种感觉就像你在做一场美梦,然后每到精彩部分就醒来一下,又重新睡着,来来回回,连贯性、沉浸感非常差,体验极其糟糕。可能是为了让法鲨在现代部分秀肌肉吧,搞这种闪回,还把Animus设计成那种样子,也是智障的说不出话,在研究人员面前瞎鸡儿乱跳,简直羞耻play。

除此以外,电影的节奏也有些问题,古代部分基本没有对话,就突出一个打,现代部分又太拖沓,很多没有意义的长镜头不明所以。然后主角的阵营转变也太突然了,没什么铺垫,突然领悟,就加入刺客了,迷。

当然也是有优点的,电影对于游戏中的动作部分的还原做的还不错,可以看到熟悉的背刺、抹脖子、跳杀以及跑酷和信仰之跃,再加上那句“万物皆虚,万事皆允”,作为游戏玩家还是能够爽到。但我也能想象没玩过游戏的人看的有多懵逼,电影并没有对金苹果的来源和作用多做说明,导致不少人根本看不懂,用我一没玩过游戏的同学的话说:“为了个破苹果打来打去,一言不合就跑酷,一言不合就跳楼。”

另外对于结局那部分,我特别喜欢,非玩家可能觉得怎么没打就完了,不爽,但这样简单利落的暗杀,然后混入人群,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才是刺客,之前研究所打的够多了吧,但那不是刺客,那是无双。

刺客信条观后感 篇2

我想从两点来评价一下这部游戏改编的影片。

第一,从游戏的角度。首先我认为游戏是一种文化休闲活动,例如小说,电影等,不同的是游戏的代入感和互动性是最佳的,但同所有的文化一样,游戏是一种精神体验。我们都知道社会离不开政治制度,法律法规,军事武器,教育医疗,工程科技等等构建这个世界的基础物质和知识,它们承担着社会的框架和地基,没有它们也许这个世界会混乱不堪,暴力落后。但是,人类这种生物的伟大之处,不在如此,而是由古至今不断创造和发展的精神文化,简单而言,是人类的想象力。倘若没有想象力,人就只是动物,如行尸走肉,如螺丝螺母。且不论四大名著,金庸的武侠小说,给中华儿女描绘了一个忠肝义胆的武林;琼瑶的爱情故事,给青春男女刻画了一个为爱痴狂的年代。多少文学、艺术的形象成为了人们生活中脍炙人口的谈资,电影如此,音乐如此,游戏也是如此。

魔兽世界中部落与联盟间的争斗,刺客信条里圣殿骑士团与刺客间的厮杀,让我们的精神世界融入其中,抛开现实,放开想象,遨游沉浸,收获快乐。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这就是文化的意义。但是,游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种文化形式,它绝对是独立的,就像小说改编一样,游戏改编的电影已经不是游戏了,现在,它只是一部电影。所以为什么我没玩过它的游戏,却选择看这部电影呢。

第二,从影片的角度。我作为一个没有玩过《刺客信条》的观众,先大概解释一下我看到的电影剧情,因为好像很多人观看完整部影片有一种没看懂的感觉。影片从一个孩子亲眼看到母亲被父亲杀害,被迫逃离开篇,为男主的暴力倾向埋下伏笔,然后一下转入成年后的男主因杀人罪被执行死刑。好了,这下现实版的部分已经结束了,下面都是科幻加奇幻的想象力。首先明确一点,影片的背景是两大势力的争斗,圣殿骑士团与刺客信条。圣殿代表着皇权统治,而刺客代表着自由与反抗。

他们争夺的圣器,伊甸苹果,代表着自由意志的种子。顾名思义,刺客信条当然要夺得伊甸苹果,因为这是他们的意志象征。而圣殿骑士团也要争夺它,因为他们想消灭自由意志,达到统一和独裁,也就是控制人类的思想,一统世界。男主最开始在女主的帮助下答应加入清除暴力计划,其实这个计划的目的就是女主的父亲的一个骗局,为的就是通过这些刺客信条的后裔来找到圣器,伊甸苹果。至于那个能够通过基因实现后裔恢复祖先记忆的机器为什么存在,也许就是女主作为科学家研发的,要不怎么说是科幻呢,它就是这么存在的。男主在一次次通过机器寻回祖先的记忆过程中,逐渐恢复了作为刺客血统的自由意志,并在最后成为了新时代的刺客信条。相信这部影片只是这个系列的开篇,今后在现代文明世界,刺客信条与圣殿骑士团的斗争仍将继续。这其中有一个尾巴我还没有解开,女主出现在了男主带领下的刺客信条的映像中,也就是代表她应该也是一名刺客。

而她的父亲死后,她却作为圣殿骑士团的首领站在了大门口仰望天空,这种身份的转变我想将是之后系列影片会展开故事的引子。最后谈一点。我习惯将影片分成六大类(剧情,动作,喜剧,情色,恐怖和悬疑),不同种类的影片关注点不同。作为动作片,本片在格斗动作上并不出彩,至少没有极限特工那么惊险刺激,没有速度与激情那么诱惑痴迷,没有魔戒那么恢弘大气。但刺客的装束,武器都很亮眼,我是感觉真的酷帅吊炸天,戴着帽子的神秘感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魅力!还有最精彩的动作应该是他们灵活的身姿,自如的逃跑过程,纵身一跃,从天而降,比现实的跑酷还酷。

刺客信条观后感 篇3

我先声明,我并没有玩过刺客信条系列的游戏,我也不太了解1492年的西班牙到底发生了什么,关于刺客信条的世界观我都是从其他大佬的影评中了解到的。抛开历史和游戏,这里只谈谈电影所讲述的东西。理解之处可能有误也可能太牵强。望见谅。

那么,开始吧!

电影中大量提到了“治愈暴力”“反抗的种子”“自由的意志”“刺客的信条”还有刺客们的誓言“当人们盲从于真理时,万物皆虚。当人们被道德和法律束缚时,万物皆允。”“我们耕耘于黑暗,服务于光明。”这些东西似乎对于我们十分的玄乎,但一定都有自己大概的理解。我就来讲讲我对这些东西的理解。

大家可以从电影中知道有一个政团叫作圣殿骑士团,而大家对它的印象大多都是暴力可怕强大吧。而到了后面大家又可以知道刺客们所对抗的敌人就是这圣殿骑士团。圣殿骑士团妄图找到并利用蕴含了人类第一次反抗的种子的伊甸园苹果来达到自己统治世界的目的。说到这里估计“反派”“坏人”的标签就可以往他们脸上贴了。他们在这之前便用暴力与战争征服一切不愿顺从他们的人们,而在这种暴政之下也一定有许多人反抗。

所以他们就希望通过找到传说中的苹果来彻底消除人们反抗的种子——从出生便存在于人类身上的反抗的基因。这样一来,人们顺从于他人时就不会产生任何抱怨与反抗的念想,圣殿骑士团便再也不需要用暴力来统治他们的人民,而人民们也不会有暴力的反抗,而“暴力”这个字眼也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这便是他们所谓的治愈暴力。通过这种方法消除了暴力之后,世界迎来的好像就是和平。一个人人遵从命令自愿受约束并且不会有人违反的和平。似乎这种和平就是人们都渴望的和平,这样就没有战争,也不会有人死。

当人民逐渐地习惯在这种和平之下生活之后,他们的自由的意志也将在他们内心里逐渐地消失。过了很久之后,甚至就有人会说,这种和平就是人们应得的,人们根本不需要什么所谓的自由的意志。而这好似成为了一种真理。但是,“当人们盲从于真理时,万物皆虚.”而这些都是在治愈了暴力的前提下才会发生的事,只要人民还有一丝的反抗的念头,这种和平永远都不会到来。正如现在的世界,人们一口一个世界和平,可谁知要想世界真正意义上完全的和平是不可能的。每一个民族甚至每一个人生来便有着不同的基因,在不同的环境下长大就会有不同的思想。当人们都遵从道德与法律的约束时,一定有另一群人反抗这种约束,因为人人都不同,人人都有自由的意志,人人都想干自己想干的事。

“当人们被法律与道德束缚时,万物皆允.”所以,当一个政团用暴力来统治其他人的时候,人们必须反抗,而反抗的方式,就是同样使用暴力。暴力这个东西,似乎是一个坏东西,但它又为何从人们出生便存在于人们的基因中,存在于人们的内心里?人们生来便有着使用暴力的念头,正如人们生来便应有使用暴力的权利。而圣殿骑士团想要根除这种存在于人类身上的暴力,来达到人们不再反抗他们的目的时,就一定会在这目的达到之前遭到反抗,这种反抗便来自于刺客们。刺客们本已被社会抛弃,只能生活在没有人注意的地方,对于那些能够正大光明地生活的人们来说,他们就犹如黑暗之于光明。

但是,“我们耕耘于黑暗,服务于光明.”谁能知道,他们才是真正自由的人。他们要将这种自由,带给那些生活在光明中却同时也生活在一种虚伪的和平中的人们。自由的意志将永远存在于刺客心中,这种意志不会随着他们的死亡而停止,刺客们的意志将代代相传,甚至到了五百多年后的今天,刺客的后裔们听到了庄严又神圣的刺客誓言时,无不肃然起敬,心中饱含光荣与正义的使命感。而这种代代流传在刺客们身上的意志,已不算是一种意志,而是一种信条,那便是“刺客信条”。

刺客信条观后感 篇4

终于在一天只剩一场排片、即将下映的当口赶来看了刺客信条宇宙的第一部电影。作为从刺客信条1开始直到最新的枭雄一款不落的老玩家,笔者的心情只能用满足来形容。这种满足是同样作为一名老玩家在魔兽的首部电影中所没有完全获取到的。故笔者也不太理解为何刺客大电影口碑如此糟糕,在笔者处,极力推荐。

游戏改编电影要怎么拍,一直都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就拿20xx年的魔兽来说,电影选取了魔兽争霸游戏最初的剧情,以此打开通往艾泽拉斯世界的大门。对于初次来到这个世界的观众来说,该片确实很适合新手入门,影片详细介绍了艾泽拉斯大陆的土著种族与从遥远德拉诺而来的兽人各部落的邂逅与首场战争。不管有没有接触过游戏,都是很好的一次魔兽电影宇宙设定展示。当然,魔兽毕竟是直接改编自世界观中已有的剧情,因此不得不面临一种潜在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之前所有折戟沉沙的游戏电影翻船是否还原原作的人设与情节,所选演员是否符合角色的既定形象。相信这一点不仅对笔者,大部分玩家都很关注这一点,甚至所有根据已有文学、影视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都会面临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说实话,魔兽做的让人不太满意,省略和改动了许多重要剧情,人设几近崩坏,即使总有一些法术、生物、地理等彩蛋让人时不时兴奋一下。

刺客信条出了八部作品,传奇阿泰尔、大师埃奇奥、肯威一家三代、法国革命儿、伦敦帮派姐弟、还有倒霉催的现代刺客戴斯蒙,如此众多经典角色,该选谁下手呢。呼声最高的恐怕就是一代浪漫主义刺客大师埃奇奥了,然而改编风险也是最大的,稍不注意就会毁掉广大玩家心中刺客的代名词。故这部电影采取了更激进的方式来规避改编风险,在刺客信条的庞大世界观下,加入一名新的西班牙刺客与其后代,继续讲述现代的刺客后人与化身abstergo公司的圣殿骑士的斗法,以及圣殿骑士靠animus回溯基因记忆寻找伊甸园圣器的剧情。就像是看了一款新的游戏,不是吗,本片完全可以当做是对游戏世界的扩充,大体上令人放心,老玩家应该会很满足,刺客元素一应俱全。

启示录开头的马车追逐令人记忆犹新,电影也有所还原,把后续作品中骑马与马车上打斗也给加入进去丰富动作戏,还有兄弟会的集体战斗。敌人方面,最令人讨厌的重装厚甲蛮力精英持斧士兵算是影片古代部分的大boss,对付他确实让主角九死一生。说起动作戏,高空刺杀、双人刺杀、袖剑搏斗、连续刺杀、还有刺客无双那几代的双剑与终结技应有尽有,花式跑酷自不会少,动作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一剑封喉连血都不带。为了增强临场感,影片还设计了一些第一人称射击和观察镜头。影片最后一场动作戏是在集会大庭广众之下刺杀abstergo总裁类似圣殿骑士大团长的角色,很像游戏里面的高难度刺杀任务。不过遗憾的是,电影没有设置复杂花哨的潜入过程,只是混入人群,突如其来的背后割喉,熄灭了本该燃起的高潮之火,大大降低了惊险程度。

作为刺客的图腾、自由意志的象征,翱翔的老鹰在本片中占据了相当多篇幅,我们能通过鹰眼视角来观察西班牙古城的全貌,一些旋转高空镜头跟游戏里鹰眼开地图一样,甚至连电影时空间的切换转移也是靠老鹰来完成,既自然又切合游戏。最不能漏的,当属信仰之跃了,影片里面上演了两次。另外算作一个小彩蛋一闪而过的则是笔者最喜欢的马车上的草垛,只是电影中是敌人摔了进去。还有一处桥段玩家们一定不能眨眼和漏看,新一代刺客大师皈依刺客信条的时候,历代刺客大师都以幻象的形式出场,这也是考察玩家们记忆与情怀的时刻了。

本片对animus的展现不再是简单的躺下去,而是用一只机械臂把人吊起来,然后通过全息投影将记忆中的场景呈现出来,人就在空中做着各种动作,非常直观。回想一下,游戏里面每次刺杀一个重要人物后都会出现一个只剩下主角与死者的虚无场景,游戏里进入新的回忆时一开始也是从戴斯蒙本人渐渐变成刺客形象同时场景从虚无中出现,甚至还有看到回忆之外的空间。这些游戏元素,用本片的形式展现,非常恰当。

这部刺客信条古代戏份太少、现代戏份过多最被人吐槽,甚至有人说电影把玩家最不关心的游戏部分拍成了电影。但事实上,玩过最初戴斯蒙系列都知道,现代剧情其实一点都不鸡肋。之所以被人诟病也是因为戴斯蒙死后,育碧自己要把现代剧情砍成渣渣。游戏本身由玩家游玩的世界虽然以古代主体、现代刺客的任务极少,但就剧情本身来说,一切都是以现代圣殿骑士的活动为出发点。这部电影要向没有玩过游戏的观众介绍这个刺客世界的主要阵营与阴谋,显然让现代戏份多一点是有必要的。况且电影中古代部分完全以游戏里面记忆同步的方式出现,就像是一个接一个的任务,每一次回到古代都是大量动作戏的小高潮。再者,游戏流程十多二十小时,只算主线任务剧情也并未真的花费多少时间。所以笔者觉得除了现代部分节奏有些拖沓、电影时长过长之外,古代和现代的占比是比较合适的。游戏里没有露面的abstergo公司最高层、现代圣殿骑士长老会成员全体亮相,现代社会的刺客兄弟会一起造反战斗,还能有什么不满意。像笔者就一直很期待出一款现代背景的刺客信条,这部电影很好的填补了这一块空白,极大程度丰富了游戏世界观。

电影里面蝙蝠侠的女人和蝙蝠侠的管家成了一家人。有个不知道是不是彩蛋的对白,铁叔说自己说abstergo的负责人,法鲨回了一句,不就是管家咯。笔者差点笑出声儿来。

有没有玩过游戏都不重要,刺客信条以一种对路人相当友好的态度,靠对已有世界观的完善与扩充以及创造新人物,将观众带入这个有些热血的刺客世界,为以后游戏改编电影提供了一种出色的示范。

刺客信条观后感 篇5

糟糕混乱的叙事,冗长乏善的剧情,《刺客信条》的电影化改编近乎就是一场让人哭笑不得的灾难,整部作品除了无数不多的游戏动作还原能让人稍提兴致,其余废话连篇的戏码,让人甚不经想如果能如游戏般的跳过这些剧情该有多好,可惜于这却是一场观众无法操控的电影。

首先申明一点的是,我自己并不是一个游戏迷,虽然偶有玩过《刺客信条》的游戏,却并不太熟悉这个故事的整体架构,所以抱着希望能了解这个游戏的心态,去看了《刺客信条》,相信抱有我这样心态去看这部电影的观众肯定也为数不少,但这部电影显然它所想要去取悦的可能真的只有游戏的铁粉,当电影过半,我几乎感受不到这部作品中建立了哪怕一丝的真情实感,塑造了哪怕一个真实立体的人物,不知所云的种种展开除了让人倍感莫名外毫无作为。

从游戏改编电影的角度来看,我全然未曾料想到这部电影能拍的如此糟糕,因为对比去年的《魔兽》虽然在剧情上也是差强人意,但至少将一个艾泽拉斯触目可及的展现在了观众面前,但《刺客信条》却非常愚蠢的将绝大多数时间停留在了现代,又极尽希望能讲好这个游戏的前世今生,但很可惜的是,一面相信没有多少人愿意去看一场现代话痨版的《刺客信条》,而贾斯汀库泽尔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执导能力更是让人难以恭维,于是一个即无法博人眼球,又讲不好故事的呈现,何来什么信条可言?!

确切的来说,个人甚至都不觉得《刺客信条》能称的上是一部爆米花电影,整部作品除了为数不多的打斗场面和被誉为经典的信仰之跃外,再无看点,作为一部动作片,能将动作场面拍的如此敷衍了事,让人大感失望的也真是凤毛麟角,至于那一众本可大有作为的演员,在这样一个既没有真情,也匮乏剧情的故事中,亦基本没有任何能被人称道的表现。这无疑让电影连丁点爆米花的甜味都能难以尝到。

面对这样一部人物乱七八糟,故事不知所云的游戏改编电影,最终只想对电影导演说一句我并不想玩一场无法操控的游戏。

刺客信条观后感 篇6

《刺客信条》这部电影里最重要的一个设定,就是那台名叫阿尼姆斯的机器。这架阿尼姆斯的机器浑身上下沐浴着伪科技的光辉,它身上中世纪的东西似乎要多于现代科技的东西,真是让人过目不忘。

阿尼姆斯第一眼会让人联想到vr,事实上,它使用的可能就是某种vr技术,它让人进入到某种虚拟现实,只不过,它的虚拟现实并非电脑程序,而是500年前的现实场景。那原理是什么呢,原理就是,人的记忆是深植在dna里,阿尼姆斯这台机器深入分析人的dna,从而把他祖先的记忆挖掘出来了,变成这台机器里的虚拟现实了。

这个想法很有趣,如果果真如此,那么,人们几乎可以变相的实现永生了,前提是,你一直得有后代延续。只要有后代延续,几百年后也好,几千年也好,人们总能通过dna找到你活过的影子。

《刺客信条》给人的第一观感就是比较酷,人物酷,穿着酷,武器装备酷,有些台词也比较酷,比如万物皆虚,万物皆允,虽然这些东西细细考量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地方,但它追求的是给你第一观感的酷。

除此以外,圣殿骑士团的大厦,虽然看着就像是画出来的,但是它的外观确实很独特。给人的印象也比较深刻。

这些都是游戏改编电影的长处。游戏一般来说比较讲究我酷不酷,装备拉不拉风,总之要爽到我,这一点落到电影身上,会让电影看上去比较拉风。

刺客信条观后感 篇7

在刺客信条的游戏背景设定中,是第一文明创造了人类,人类也一直被第一文明使用和奴役着,而电影中所言的伊甸苹果或可谓第一文明奴役人类的遥控器。

直到第一文明与人类交合生下了圣殿骑士与刺客的祖先,就即所谓的先驱者,而他们的基因决定乐他们不会被金苹果所控制,所以他们从第一文明的伊甸园中偷走了金苹果,领导被奴役的人类对抗第一文明,直至其在陨石的打击和人类的反抗下消失殆尽。但先驱者们在数千年的繁衍生存中也最终分成了两派:圣殿骑士与刺客组织。圣殿骑士希望借助金苹果的力量使人类生活在一定的规则和秩序之下,而刺客组织则希望人类能靠着自由意志生存发展下去。

其实到底哪种形式才是人类该走的路,似乎没有答案。因为这两种观念在不断的斗争和融合的过程中,已经促进了人类社会在发展,不管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斗争的过程永远不会结束。圣殿骑士代表的是一种集中意志和高度统一的发展思路,能够极大程度的促进经济和物质的.发展,所以不管哪个时代圣殿骑士都相当有钱,他代表了物质丰富的一个群体。而刺客信条代表的自由意志,是让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想要走的路去发展,不管是理想遭遇现实的打击,还是横亘在生活道路上的诸多坎坷,都不要放弃心中自由的梦,这代表的是精神生活极为丰富的一群人。

其实这是两个极端,而影片中将圣殿骑士列为反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当下世界中被物质俘虏而缺少精神世界一类人的讽刺。影片中正派男主的暂时胜利,或许透露出这样一种信号,即两种发展理念共存的社会,才是完整的生活链条,一旦一种理念彻底消灭另一种理念,终将是社会的灾难。而最完美的应该是两种理念高度融合发展。试想一下,如果圣殿骑士和刺客们的理念能够同时实现,那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一个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遥远而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它一定会实现。那么,在共产主义未到来之前,人类会不断发展,同时两种理念也会继续争斗,或许这就是《刺客信条》反应的最深刻的主题。

而斗争的原因电影中也有暗示,即爱让我们有了弱点。毕竟人类无法忽视自己内心情感的波动,男主看到圣殿骑士的作为不由得大喊一声万物皆虚,万事皆允就成了刺客先知,而女主对圣殿骑士的做法由困惑到差点动摇,其父被杀后又立马坚定不移的继承了老父的意志。人是情感动物,有情的地方必然有反抗。虽然人类的情感不是一切冲突的根源,却总能推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

虽然影片中的圣殿骑士一直是稳坐反派的位置,但是影片的主题本身仍然是冲突,没有绝对的正反面。生活本身是求取平衡的状态,联系到中国传统思想,本片传递的应该是一种中庸状态,既相互制衡,共同发展。说到这里,特别想提《辐射》里的:war,warneverchanges,不论是废土上的NCR(《辐射圣经》里废土上第一个强大的组织),还是钢铁兄弟会,英克雷等等,每个势力都相信,人类只有按照自己的理念来才能发展的更好,然而历史会给他们一记耳光: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不管是何种理念都只不过是历史长河里的一只皮皮虾,只有争斗从未改变。

美国x档案影评


美国x档案影评(一)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种族问题一直是牵动美国社会的一条敏感神经。虽然在好莱坞里不乏种族题材的电影,但能入主流视线的电影大多数都被贴上“政治正确”的标签,让人们乖乖地驯服于主流的价值观。因此,你可能看过的种族题材电影大多都与体育(《弱点》),女佣(《帮助》),还有富老太婆(《给黛西小姐开车》)等有关。这些电影大多都是借种族题材来包装一个俗套普世的主流故事,它们可以引起有色人群的共鸣也可以唤起其他人群的同情心,但基本上都是让观众在感慨娱乐之后继续做自己的事,而很少真正的引起人们对有色人群的关怀以及去思考怎么解决其中的问题。所以,你可能很少看到几部正面描写种族问题的好莱坞电影,不过一旦被挖掘出来又几乎部部都是好片。《美国X档案》就是其中一部敢于正面直视美国种族歧视问题的好电影。

说实话,当初我这个看电影的晚辈以为《美国X》是一部在国内比较冷门的电影,或许看过的人不是很多,不过后来去豆瓣和时光网逛了一圈,发现影片除了分数很高外(均为8.5分),打分的人也非常多(豆瓣接近3)还有从餐馆开始,背景音乐就变得有点惊悚,即使不是死亡,也一定会比监狱里受的伤 更惨,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黑人盯上了丹尼,居然在学校开枪打死了他。。。其实最后他们已经抛弃了种族歧视了,可是邪恶的导演却让丹尼死了。

说到导演吧,就要批评他了,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一位种族仇视的男孩是如何抛弃心中的偏见的,而导演给此的戏份并不多,而只是简单的通过德瑞克对丹尼的回忆一 笔带过。这使得此片的剧情有些唐突,打乱了整部电影的节奏。此外,电影的开头高潮过多,导致后面的剧情必须更为精彩,可惜导演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搏击俱乐 部就做的很好~),这必定刺激不了观众的神经,因为观众早就习惯了“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拍摄手法,也就是把最精彩的部分放到最后,《美国X档案》的这种剪辑可以说做的有些失败,因此我只能给导演7分。

《美国X档案》只是诺顿演绎生涯中平凡的一笔,因为他的每部电影都是精品,但他纯熟的演技同样折服着观众。作为一个诺顿迷,希望他能带来更好的作品。

美国x档案影评(三)

老早就想写这部电影了,但总不知道切入点在哪里,这部电影涉足了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种族,所以整体上有种蜻蜓点水、走一步算一步的感觉,刻画人物上的单薄,以及浮于表面的剧情,就像是走在幽暗的隧道中,生怕脚底下的地雷随时都会引爆一样,每走一步都走得很小心翼翼,尽管如此,但还是无法掩盖这部电影所散发出来的迷人气息。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将往昔与现在巧妙的联系在一起,并将往昔那些灰暗的事迹全用黑白来代替,使黑白与彩色交替出现,给人的抨击与震撼力都更加的强烈,但更值得一提的是两位爱德华的精彩演绎,其实这才是整部影片最大的亮点,如果缺少了两位爱德华的“剪刀手”式熟练的演技,可能这部电影老早就被踢入烂片的行列了。

同性、种族、性爱等等,凡是与这些敏感话题扯上关系的电影,都会被贴上“死刑”的标签,当然,我并没有要一竿子打翻一船的人,但引起争议是必然的,以往也有许多“案例”,只要涉及了这类问题的电影,那些口水直流把关的猩猩们,就像是看到母猩猩般,一转眼就趴上去了,就连《色戒》中“贵妃出浴”般裸露的汤妹妹,都没能打动这群猩猩的芳心,所以这部电影可谓是走了一步险棋,只是没想到,在最让人惊心动魄的时候,导演却浪子回头,做回了乖宝宝,有些稍许的失望。

刚开始看到这部电影的海报时,一种灰暗、仇视的感觉,立刻涌上心头,所以一直搁着,不敢看,但最终还是攻破心里的防线,把这部电影完整的看了两遍。种族,一直就像是一团麻花一样,剪不断,理还乱,从古至今都是一而再、再而三讨论的话题,不论是林肯同学、路德金同学,还是杰克逊同学……,种族问题都从他们身上赤裸裸的体现了出来,白人、黑人、黄种人,经过历史的后遗症,以及社会、思想上的熏陶,视黑如仇、视白如敌、冷眼相对、明争暗斗,可爱滴孩子们啊,为什么就不能放下屠刀,回头是岸呢?

影片中大爱德华原本一名优秀的青年,但由于幼年父亲被黑人毒贩射杀,让他迷失了方向,并激发了他内心身处仇恨的源头,使得他将所有的怨恨全都寄托在有色人种上,随之也逐渐改变了他的价值观于世界观,成为不良少年,成为迫害的有色人种的佼佼者,他崇拜纳粹主意,但在一次与黑人其冲突的过程,他射杀了两名黑人,被判入狱,但世界绝对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与单纯,牢狱生活逐渐让他清醒过来,回归现实,重新认识身边的一切,但危险的是小爱德华却慢慢地步入了他的后尘。

罪恶的源头往往都是仇恨所引起的,有时候学会放弃,反而是一种无比珍贵的幸福感,仇恨就像是一个包袱,舍不得,只会越背越重、越背越累,最终连累了自己。有时候惩罚就像是罪恶的天使,是让迷途羔羊回头的最佳之路。就当一切又重新回到起点,正准备用心去体会生活的时候,上帝又开了一个玩笑。种族问题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不可能单单只靠几滴眼泪,几条性命就能解决的问题,当最后小爱德华被黑人同学射杀,鲜血喷洒在厕所墙壁上的那一刻,诺顿飞奔而来,抱着自己的弟弟痛哭时,我的眼泪,就像打开的水龙头一样,飞流而下,让我领悟到他们曾经做过的一切都是一场空,曾经的憎恨、信仰、坚持、觉悟……,随着那一声枪声全都烟飞烟灭了,只因对彼此的憎恨,却心甘情愿扮演犯罪者与被害者的角色,最终回过头来看看,比起得到的,失去的反而更多。

抛开种族问题,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感人至深的亲情,以及手足之情,赋予这部电影更多的也许是对于一个家破人亡的同情,但一旦加入政治元素,就变成了敢怒而不动的冲动,整部电影都显得有些过于谨慎了,虽然这部电影像萨满的闪电剑般,击中了敌人的要害,但威力却显得有些弱了。

美国丽人影评


美国丽人影评(一)

少女洁白的肌肤,一双粉嫩的芊芊玉手,一朵鲜艳夺目的红玫瑰,由玫瑰、少女组合而成的电影海报中,透着一股纯美,而且也让人们对这部电影有一些遐想。但电影中所诉说的故事,远远不是我们在海报上看到的那样轻松。这部电影的发展以莱斯顿寻找生活意义的心灵历程为主线,从男主角莱斯特的自我救赎中,向我们揭示了生活的真谛。

我四十二岁,再有不到一年就会死去。当然,那会儿我还不知道。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已经死了。电影的开头男主角莱斯特如此诉说他的现状。这让我想起了臧克家的一首诗《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并不能拿人是否还能呼吸这一生理现象为依据,来笼统的判断人的死活。当心灵之火熄灭,生活希望破灭,人生信仰迷茫时,那也是一种死亡。

片中的莱斯特已经进入中年,他拥有房子、车子、孩子,而这一切似乎没能让他感到幸福,妻子虚伪做作,女儿孤僻傲慢。而莱斯特也因为自己行为的不检点,被妻儿小看。平日里所有的生活对莱斯特来说都毫无****可言。为了妻子工作、陪她出入各种虚伪的应酬场合,为了使女儿高兴、佯装关心去看她的拉拉队演出,为使老板满意、卑微地做一条哈巴狗。他每天如提线木偶般完成着生命中既定的各个角色,扮演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父亲,一个好员工。但面对着妻子强势地指责,女儿冷漠地疏远,工作的繁琐。半截身子已经埋在土中的莱斯特越来越厌倦这种机械式的生活。

莱斯特努力寻找逝去的****,他决定不再循规蹈矩地维持这种生活。使他下定决心与往日生活断绝的是他的新搬来邻居里奇,在一次商业聚会中,莱斯特偶然认识了里奇,他在酒店做服务生,同时兼卖大麻。在当班时里奇与莱斯特开溜去吸烟,不料被经理发现,当酒店经理呵斥他赶紧工作时,里奇依然如故,完全不去理会经理。当然,随心所欲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顶撞经理的里奇不可能在这里继续工作了。里奇的做法惊醒了莱斯特,他看似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但工作家庭的负担已经抹杀了他对生活的全部热情。莱斯特明白了,如果想要改变目前的生活状态,就得有所牺牲。

在经理暗示要将他裁掉时,莱斯特并没有低三下四地哀求经理使他留下来。反而在经理没炒他之前,他不仅先吵了老板的鱿鱼,还在辞职书上狠狠地骂了老板一通。失业后的他,反倒是一身轻松。他现在要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当一位甜点售货员。不难想象,这种做法在他的家人来说是无法理解的。强势的妻子认为丈夫无能,给她丢脸。争吵时,一贯忍让的莱斯特不再妥协,他开始与妻子争吵,他自己知道这只是个开始,为了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付出点代价也是值得的。

终于有一天,当莱斯特遇上了他女儿的同学安吉拉时,他立刻被安吉拉的美丽深深感动,心中那种已经死去了的那种感觉好像又重新复燃了。从此莱斯特的生活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勇敢地开始追求安吉拉,虽然这种感情是不可能被任何人认可的,但蠢蠢欲动的情欲,使她无时无刻想着拥有安吉拉。莱斯特开始注意他的形象,他发出了布满灰尘的健身器材,开始健身。已过中年的莱斯特落入了一个未成年少女的爱情陷阱中。同时妻子卡洛琳对莱斯特的变化,也产生了反应。貌似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恩爱夫妻,早已同床异梦。卡洛琳开始与房地产商私通。

事态逐渐向着莱斯特想要的方向发展。当他发现妻子背叛了他时,他丝毫都不生气。妻子的出轨反而使莱斯特更明目张胆地去追求安吉拉。在莱斯特看来,美就是一种解放,他追求的美,本质上就是在追求使自己冲出围困芸芸众生的牢笼。下雨的一天晚上,偶然与安吉拉独处在一起的莱斯特,勇敢地向安吉拉诉说了他心目中的那份埋藏的爱。安吉拉并没有拒绝莱斯特,当莱斯特正要得到安吉拉时,安吉拉告诉他这是她的第一次时,莱斯特忽然像是明白了什么似的,也许是幡然醒悟的良知,也许是瞬间洞察了生活的意义。他放弃了已然要到手的安吉拉。电影的最后,一个让我们匪夷所思的莱斯特,正常了起来,她像一位慈眉善目的父亲般,与安吉拉聊着天。莱斯特已经被摧毁了的父亲的形象,再一次地被塑造起来。

片头已经交代了主人公的结局,莱斯特注定要死去,杀死他的并不是恨他入骨的妻子,也不是埋怨他不负责任的女儿。而是里奇的父亲,影片看起来好似里奇的父亲枪杀莱斯特,是因为怀疑莱斯特将他的儿子带坏,以致父子矛盾升级,里奇离家出走。实则不是,影片中里奇的父亲是个潜在的同性恋者,在误会莱斯特也是同性恋后,他向莱斯特表白,但遭到拒绝。明白莱斯特并不像他认为的那样后,因羞愤将莱斯特杀死。

而就在莱斯特死前,他刚刚明白了他一直以来追寻的生命的意义。死前的莱斯特,正在仔细端详着家中那一张全家福,伴着一张张老照片,莱斯特回忆着,以前一家三口幸福生活的点点滴滴。那时候的女儿聪明可爱,妻子美丽能干。当一个个幸福瞬间从莱斯特的脑海中闪现时,他的脸上已不知不觉洋溢气了久违的幸福微笑。找回生活真谛的莱斯特,还没来得及憧憬未来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时,已经死在了里奇父亲的枪口之下。不过莱斯特死前的幡然醒悟,也多少使观众感到一丝欣慰。从片子开始时,莱斯特就一直在迷茫的生活中寻找幸福的真谛,用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来刺激他已经埋尘的内心。最终再经过各种尝试后,他准确的为自己找到了生活上的定位。

《美国美人》这部电影,喜利得揭示美国日常生活中的众生相,他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为例,为观众们揭示了很多社会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看似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产阶级,也并不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幸福和谐。为了生活,人们都在带着面具生活。我们为了扩展自己的人脉,参加各种应酬,在觥筹交错中,睁着眼睛说着瞎话。为了博取别人的好感,我们学会了虚伪的不切实际地奉承。在家中,妻子为了生活可以忘记已经多久没有和丈夫亲热。为了生活,丈夫可以忘记自己已有多久没有在家中吃饭。为了生活,父母可以忘记已经有多久没有关心过儿女的学习生活。我们自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无可指责。理由是一切为了生活。

不知不觉中,家庭中没有了热闹的交谈已成常态,夫妻之间没有了温存的情话已成自然,将子女的疏远和陌生归结为两代人的代沟,这样不正常的生活过久了我们已然习惯,在单位,我们像狗一样为了一口粮食充当着俯首帖耳的好员工。在家里,亲人间的距离已越来越远。但至少在别人看来我们是幸福的。但是当夜深人静时,当独自一人时。我们问过自己过的幸福吗?每日重复着相同的生活,为一口口粮,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交有用的朋友,看有用的书,做有用的运动。几十年如一重复着一日的生活。

莱斯特的救赎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失败的,因为在他明白之后,他很快就见了上帝。但他也是成功的,最起码他有勇气,有行动来改变生活,敢于挑战各种常态,无视别人的白眼,勇敢地用各种不正常的方式去与人们习惯了的常态进行角斗。莱斯特虽然死了,但电影镜头中的莱斯特,在死之前脸上浮现着的那种幸福的表情,是很值我们去品读的。

《美国美人》这部影片似乎在说明,美就是敢于追求自由,美就是打破禁锢的思想,美就是保持一刻年轻鲜活的心,美就是跟着感觉随性而活,美就是无拘无束的灵魂。然而莱斯特还是被一枪打死了,虽然他刚从丑恶的世界中走出来,刚刚体会到一点生命的美丽。

美国丽人影评(二)

《美国丽人》,以一家子的故事为主线,从父亲的角度以第一人称讲述,又从各个成员内心为触角,延伸整个社会危机的各个角落。其中集中表现了人们对性解放与观念改变的文化大缩影,揭示现代社会对人性的思索与个人生存的社会意义的探讨。其中有些桥段展示了男性在社会变化中仍处于性主导地位与女性的性解放,但是,男主角在与女儿同学的性爱追逐中,以最后对女性的爱护与尊重,将“性”终止在爱的边缘。

男主角因为现代社会工作压力的日益膨胀和人性被极度压抑的扭曲,生活的被逼无奈,妻子的冷漠与她跟丈夫同样地被压抑内心,让男主角冲破了世俗的局限,敢于直面上司的淫威,敢于正视自己隐藏的堕落,敢于追求女儿的美女同学,敢于怒斥妻子的指责,敢于揭开伪善的面具,敢于打击与妻子姘居的名人,敢于尝试违禁的毒品。

男主角在被压抑了之后,没有像她的妻子那样自欺欺人,她面对委屈,不敢流泪,甚至用抽打自己的耳光来克制自己因无业绩、委屈而将要流出眼眶的泪水。而男主角却怒斥上司对他的不公正对待与性猥亵的行为,依然辞去就职二十年的公司,并到只有年轻人工作的快餐店打零工。他冲破年龄界限与女儿同学交朋友、谈恋爱,在辞职后一改往日的低眉俯首,敢于挺起胸膛,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一种人,不再拿有色眼镜看人、看物。

他与邻居少年之间的友谊,从毒品开始。少年因为自己父亲的军事化管教,思想因循守旧、独断专行,永远以“是”与“非”为绝对的评判标准,老是以曾经的荣耀来指导当下的行为,让少年表面顺应附和,暗地却进行自我的安排。表面上他在餐厅打工,其实却是以销售毒品为生。

他与女儿美女同学的邂逅、交往,更是离奇。他当着妻子的面向女孩暗送秋波,当着妻子的面露出性的强烈欲望,当着妻子的面自慰。而美女同学的思想更是可怕,她津津乐道于谈论自己与各种男性的交往经历与性历史,向别人描述自己与男人见面的全过程。她用语粗俗、表情动作下流污秽,不仅热衷讲述自己,还热衷打听别人。

这是一种社会发展过快,经济的高速与精神的衰竭的冲突,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男主角的觉醒与实际行动,他冲破束缚,改变观念,将一切社会化了的人们带进纯真的时代。但我们观者是全方位的视觉,可以理解男主角的一切怪异表现,但剧中的其他人物,却还处于迷茫的境地。邻居父亲从一个情景,荒诞的误解中断定男主角和儿子之间有最让他无法接受的同性恋关系,举枪击毙了已经慢慢走出压抑人性的男主角。

影片以男主角的死结束了人性解放的征程,人们有回到了往日的安宁与平静,而让我不能忘怀的剧情,和感动的画面,一直留在心中。那就是男主角在与美女同学开始性旅程的时候,女孩的一句“这是我的第一次”,让男人顿觉灵魂的出窍,他不能用伤害一个幼小灵魂来换取自己的肉体安慰,他的灵魂要是纯洁的,才能慰藉自己被扭曲的一生。他们的性,终止在爱的边缘,伟大的爱才是人性最美丽的色彩。他呵护了女性,维护了女性的尊严,同时升华了自己。

美国丽人影评(三)

“少年爱上红玫瑰,荒野上的玫瑰”,看完《美国丽人》,便想到这句歌词,只不过少年换成中年人,爱上红玫瑰的,是电影中四十岁的父亲。爱上自己女儿的同学,真是一件尴尬的事情。可是对于父亲来说,未免不是一件好事。爱情 给了他勇气,使他终于辞掉了讨厌的工作,终于可以不再唯唯诺诺地做人 。虽然爱情让他最终死去,可是在死的瞬间,他的眼中反射出所有人生的亮点。“我为自己愚蠢而渺小的生活自豪”,他说。一个人如果能在死的时候说出这样的话,即使算不上高大,至少也可以问心无愧了。

四十是让人沮丧的年纪,一切似乎都开始走下坡路。日复一日的工作,讨厌透顶的上司,不再相爱的家庭,相信很多人都和父亲一样,在那个年纪,经历着人生荒凉冷漠的一段。这时候,美丽的女中学生突然出现了。父亲对她的向往,不只是性的期待,还伴随着玫瑰的色彩。他想象着女孩躺在玫瑰大床上,躺在玫瑰的澡盆里,脱下衣服,胸前飞出无数的玫瑰花瓣。这些玫瑰的存在,使父亲对女孩的情感,不仅仅是肉欲,也闪烁着一点与他年纪不相称的浪漫。落寞与诱惑的组合,撩人如荒野上的玫瑰。

记得有谁说过,我们生活在一个碎片的时代。电影中的几个人,就如同几块碎片,折射着现代生活的稀奇古怪:中年危机的父亲。疯狂追求成功 的母亲。感性而叛逆的女儿。冷静而吸毒的男孩子。听起来真是一个让人丧气的故事,可是导演却将它处理成一部黑色幽默剧,几乎每个场景都滑稽可笑,只是在笑过之后,嘴角会留一点干巴巴的味道,也会有些莫名的伤感,从黑暗中慢慢包抄过来。这种感觉很象美国画家EdwardHopper的画面。他的画色彩总是非常明快,只是画上的人物,在明亮中显得异常孤单。影片原名叫做AmericanBeauty,我觉得并不能简单地翻译做“美人”或“丽人”之类,beauty在这里,泛指一切美好的东西。

每个人感受到的美是不同的。在电影中,父亲迷恋年轻可爱的肉体;母亲追求成功,哪怕仅仅是表面上的成功;而那两个年轻人,则会坐在黑暗中,看白色的废纸在风中飘舞15分钟。这些美其实都是平等的,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归根结底,美是一种被打动的感觉。在我们对一切变得漠然的时候,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情感的出口,让我们忽然明白,原来自己也可以生动地存在。

《美国丽人》得到了奥斯卡很多奖项的提名,我觉得它极有希望最终得奖。在一个越来越商业化的时代,在我们日益脱离理性的时候,看一部这样的电影,可以愉悦感官,同时又将我们推入到思考之中。毕竟,“思想的头脑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恩格斯语),虽然这样的美,在我们看来显得比较郑重。

美国队长2影评


美国队长2影评

终于看了美国队长2。看起来很震撼,虽然夸张,但也刺激。不错。

第一、开场。虽然美国队长是用的药剂,比一般人强壮。但也太夸张了吧!居然从高空直接跃入大海中;跑步的速度比一般人快好多倍(原谅对数字不敏感);力量也比一般人强壮很对,一拳嫩勾搭到一个专业的打手;

第二、在环节上。

出现了一个护工特工;由电视剧《复仇》中的艾米丽出演。让人很惊喜。我看过《复仇》,虽然因太过复杂即漫长,现在正弃剧当中,但很喜欢这个演员;同时她在剧中的角色很让人惊喜,美国队长的隐形爱情线;而且是美国队长第一人女友的侄女(肯定有血缘关系,但不缺定是不是侄女辈);

其次:朋友。

女性朋友。描述了一个从只是认识的关系到成为一个可以交付生命的朋友的过程。

男性朋友。与退役军人的同性友情,展现美国队长的人格魅力(虽然全剧都体现美国队长的魅力);

第三:前女友。70对年过去了。当然很老了。但在对方的眼中,他们还是最初的他们,是对他们而言,最完美的另一半。前女友是美国队长可以倾诉心事的对象,美国队长也是前女友完全信任的对象。同时带出复仇者联盟的创立者:前女友、钢铁侠父亲集其他。

第三:尼克。在复仇者联盟及钢铁侠灯中总觉得尼克所代表的团队,有点阴暗。所以在这里他的人性弱点体现出来,太过绝对。所以才被九头蛇利用。终于,让我讨厌的部分的的确确被批斗了。(哈哈)不过他的技术真高杆,在群攻中,都能脱身;

第四:美国队长牺牲的队友复活。原来那个丑陋的杀手,就是那个令人遗憾的牺牲。虽然被人控制,但科技永远战胜不了感情。相依为命的感情是不难么容易磨灭的,两人再相见,记忆就回来了,相信下一部,就能付出了吧。

第五:九头蛇集团人物重现。在第一部中的“丑陋”的模式,渗透入了复仇者联盟俱乐部,竟然恶心的还留下大脑;在彩蛋中,他的BOSS居然还回来了。不过也正因为才有以后的故事不是吗!

三、在主题上。自由、信仰,友情、爱情、亲情的牵绊、继承。

创造武器,保护自由的同时代表着失去自由。所谓“有罪恶才会有保护”。(怎么说来着)

复仇者联盟的信仰,通过毁灭重新建立;

与相依为命的好友、退伍军人、娜塔莎:过往的、新建的,永恒的主题。

护工特工,新的爱情线;

艾米丽与前女友是有血缘的哦。

总之,美国队长2内容很丰富,打斗很激烈,科技很发达,造就了视觉模式震撼的美国队长2。

《美国骗局》观后感


《美国骗局》观后感

文/满囤儿

也许是在片子里骗的太起劲儿了,结果《美国骗局》在奥斯卡10项提名的领跑局面下,最终竟然颗粒无收。联系到片子里的骗术思想,我不得不怀疑奥斯卡背后有盘口,片方就是要和博彩公司联手,把那些下注人口袋里的钱骗个干净。O(_)O哈哈~ 如此揣测并强加阴谋论,是不是有点儿看片后遗症的赶脚?的确,看完《美国骗局》我们会觉得,行骗的至高境界和体育、艺术、哲学、宗教等人类瑰宝一样,都是用生命去实施啊!

由于美国小内阁的受贿贪腐情况,和咱们公仆的不太一样,FBI的钓鱼反腐和咱们的打老虎也差之远矣,所以影片的故事虽然编的十分精妙,更是勇夺各大奖项的最佳原创剧本提名,却离内地电影观众的生活略有点儿远。FBI费尽心思,搞这么复杂,白白牺牲人力物力财力的做法,在我们飓风行动般的凌厉面前,就像奥巴马见普京般娘炮。可是不得不说,人家这么不给力的行动,就正正好引发了如此具有戏剧冲突张力十足的电影。都像咱国家这么一往无前,就只留下拍主旋律的机会了。是吧?

作为连续三年提名奥斯卡最佳导演,却连续三年铩羽而归的导演大卫-O-拉塞尔,简直就是一个用生命去拍电影的人。他每次都会把电影的剧本和表演捧出超过自己的闪光。这些闪光多多少少从他本身的功绩中抢夺的名誉的份额。一环扣一环的推进,知名演员却演出了从未见过的模样,都将观众的注意力牢牢抓住,牵着观众不停歇地奔向结局。大卫-O-拉塞尔用生命骗过了观众,让我们在电影中忘记了幕后还有一个导演存在。

尽管没有拿到小金人,但是《美国骗局》四个奥斯卡表演奖同时入围的成绩还是相当惊人的。克里斯蒂安-贝尔、艾米-亚当斯、布莱德利-库珀、詹妮弗-劳伦斯,甚至没提名的杰瑞米-雷纳和罗伯特-德尼罗,都是观众熟得不能再熟的面孔。而且他们大都和导演不是第一次合作。可是在本片中,这群明星再次让我们认不出来。贝尔的体型变化又一次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劳伦斯的爆发力又把我们吓到了,雷纳和德尼罗的造型之罕见差点儿就让他们的客串露脸被人忽略啦。

这群一演戏一拍戏就会让自己的生命加速流逝的人们,不仅要骗剧中人,更要骗剧外人,他们要骗观众相信看到的不是贝尔、不是劳伦斯。于是劳伦斯在盥洗室亲了亚当斯,贝尔和劳伦斯在卧室大吵一架等场景,都是临场发挥的结果。拉塞尔手握黑名单排名第八的好剧本,却任由这群狂徒改剧本。何由?他自己的回答是:我讨厌剧情,我最看重的就是角色描写。于是才有了这样一场通天骗局,戏中人被角色骗,戏外人被演员骗。

《美国往事》观后感


走过那么多路,看过那么多书,看过那么多电影,一定有很多感慨和见解,写成读后感观后感。为您提供“《美国往事》观后感”作为参考,希望这篇读后感能帮助您找到更好的灵感。

《美国往事》观后感

事情的意义在本身,往事的意义在面对。——题记

《美国往事》也许是我看过的最长的一部电影了(长达229分钟)。虽然这可能会令人有些不耐烦,但是我想我还是应该稍稍体谅,毕竟好电影的题材与体裁总是相称的。倘若我拒不接受将近4个小时的长度的电影,那我也要拒绝一切的微电影了。

影片分两条线叙述。第一条线是“面条”的回忆。举报麦克斯抢劫银行阴谋后的“面条”沉浸在痛苦中,回忆起少年出道,杀人入狱,重操旧业,再到举报同伙的过程。第二条线虽是现实,却通过现实中的人讲述了麦克斯如何通过金蝉脱壳独吞巨款,变身政客的经历。最后,麦克斯与“面条”相聚,共同回忆往事。表达他的忏悔,希望借“面条”的手向他开枪,一死了之,幻想赎罪并逃脱法律制裁。遭到拒绝后,他绝望地跳入垃圾粉碎车自杀。

这部电影用很长的篇幅,在大层面上真实地反映了美国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的黑帮史。而这部具有独特视角的历史却是从麦克斯与“面条”的人生经历这个小层面去切入、展现的。麦克斯和“面条”都是黑帮成员,都打拼过一番大事业。但是他们的性格截然不同。麦克斯果敢独断、野心勃勃;相较之下“面条”则保守谨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历史之神的指挥棒下运转,演绎出同发而殊途的命运。果敢独断的性格固然能够使得麦克斯在黑帮领域打拼出一片比“面条”更加辉煌的事业,也足以让麦克斯在面对其他团伙成员时利令智昏,对其斩尽杀绝。相较之下,“面条”虽然更加保守谨慎,但他保护朋友的初心也确实使他避免走进更深的歧途,及时回归正轨,坦然面对生活。

盗当有道,匪亦如之。人性是不可能彻底泯灭的。即使是曾经作为黑帮领袖如麦克斯,对曾经的伙伴痛下杀手以后,也会有幻想赎罪的一天。岁月如梭,往事亦如烟。当麦克斯与“面条”四目相对,他们何尝不知面对的不仅彼此,还有数十年的尘封往事。黑帮生涯留给麦克斯的,是致他自杀的痛悔;然而对于“面条”来说,也曾留下难以抹去的伤痕,就像纸张,折皱了,就再也抚不平。两种结局背后,都指向一个归宿,那就是黑帮再不可能成大气候了。而这,不正是历史的进步吗?

我们总说“愿往事无可回首”,但是,有些往事即使是漫长岁月也沉淀不下的。我们不可能对往事采取一种非常决绝的态度。即使有所不满,有所失望,甚至要像麦克斯那样忏悔,但其实是忘不掉。勇于面对往事,固然可能增加折磨,但毕竟自证一种勇气。在往事沉寂之前,时间已经指出一条歧途。如果没有人肯答应“余生请多指教”,那么我们除了相信时间,还能怎么办呢?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美国刺客影评观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